思想品德知识点归纳范文
思想品德知识点归纳范文第1篇
一、通假字(6个)
1.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揉”,使弯曲)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参”通“三”,多次)
3.知明而行无过(“知”通“智”,智慧)
5.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6.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暴”通“曝”,晒)
二、古今异义(10个)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博学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2.輮以为轮。
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3. 声非加疾也;疾风知劲草。
疾古义:强,这里指声音宏大;今义:疾病,快。
4. 假舆马者。
假古义:凭借,借助;今义:与“真”相对。
5. 金就砺则利。
金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今义:金银。
6. 蚓无爪牙之利。
爪(zhǎo)牙 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7. 用心一也。
用心 古义:思想意识活动;今义:读书用功或者对事物肯动脑筋。
8. 蟹六跪而二螯
跪古义:脚或腿;今义:跪下。
9.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寄托古义:容身,托身;今义:把感情、理想、希望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10.君子曰:学不可可以已。
君子古义: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今义:泛指才德出众的人。
11.
黄泉古义:地下水;今义:阴间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
②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
2.名词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二)使动用法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 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②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
③ 积善成德 (善,形作名善行)
2.形容词作动词
故木受绳则直(直:形容词作动词,变直)
(四)数词作形容词(一说是数词作动词)
用心一也(一,数词作形容词,专一)
四、一词多义 (重点字词在文中不同句子中含义)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绝 ,横渡)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强,强健、强壮 )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假,借助、利用)
4.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望,远看)
5.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劝学》)(闻,听见)
重点虚词掌握文中所有“而” “于” “之”的意思和用法
五、特殊句式(固定格式)
(一)判断句
①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② 用心一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③ 用心躁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二)介词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①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②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三)定语后置句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四)省略句
① 輮以(之,省代词,它)为轮
②骐骥一跃,不能(跃)十步
(五)固定句式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思想品德知识点归纳范文第2篇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文学常识:作者:郦道元 ,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三峡》一文出自《水经注》这是记叙我国古代水道的一部地理书。 2.实词:
自:在。 漱,这里是冲刷的意思。 御:驾。 襄:上。 空谷传响: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
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清荣峻茂:水清,树荣,山高,草盛。 良:实在、真。 肃:寂静。 属:(zhǔ)连续。 引:延长。 绝:消失。 素:白色 ; 旦:早晨。
嶂: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朝:早晨。 曦月:太阳,月亮。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3.特殊用法:奔:飞奔的马。 湍:急流。 三声:几声。三,这里不是确数。 4.区别:
属:属引凄异(连接)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类) 属予作文以记之(嘱咐)。 绝:久绝(消失)。 绝(山峰):极 ..阻绝:断 自三峡(在) 自非(如果) ..5.通假字:
阙;同“缺”,中断。 6.翻译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骑上快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③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到了夏天江水上涨漫上小山包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绝了,不能通航。 ④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⑤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悬泉瀑布在山峰间飞流冲荡 ⑥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实在有很多趣味。 ⑦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在秋天,每到初晴或下霜的早晨, 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
三峡 郦道元 ⑧常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 ⑨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空旷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 7.理解性背诵:
(1)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写山高峻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写夏水的句子:写水势凶险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4)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6)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引用渔歌作用: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季肃杀、凄凉气氛)
7.结构。结构:文章先总写三峡地貌,(总写)(第一段),再写三峡四季壮丽景色,(分写)(第二段)
8.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 9.运用:
(1)2003年6月,世界人民见证了“三峡蓄水315”高峡出平湖的壮丽景象,郦道元所描述的昔日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三峡秋日的凄凉景象将一去不复返。
(2)由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一诗句,你想到《三峡》中与此意境相同的句子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10.探讨:
(1)文章为何先写夏而后写春冬、秋,春冬为何放在一起写?
作为三峡景色中最具有特色的是“山和水”,而其中最具魅力的三峡夏天迅猛、凶险的江水,所以先写夏天景色,后写春冬的明丽多姿,最后写秋天的悲凉之景。这也符合读者情感认知的顺序。可见写景顺序的选择,是根据内容和读者认识而定的。
(2)文章第一段写山,第二段写水,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写山的特点,为写水设置了条件或为下文作铺垫,山高水的落差大,水速自然急速。) 抓住特点描写三峡的四季之景:夏季的景色水流湍急;春冬景色清荣峻茂;三峡的秋天寂静、凄凉。 11.欣赏:
(1)你喜欢文中那一点?说出喜欢的原因。如;用词精当,趣;表愉快心情。或 引用渔歌起反衬作用。
(2)本文语言精致、洗炼,用语俏丽贴切,选一点分析。
(如:描写三峡深秋清幽静寂,说明人们感伤程度。如:描写三峡春冬时,因急流险滩,雪浪飞溅,故以“素”字修饰“湍”,因潭水澄碧,深沉宁静,故以“绿”字修饰“潭”字。 “飞漱其间”的“飞”字。答:“飞”形象一写出了瀑布从天而降,落下深谷的气势。)
一、解释 1.重岩叠嶂: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2.夏水襄陵:上 .3.乘奔御风:这里指快跑的马 .4.素湍绿潭:急流 .5.不见曦月:日光,这里指太阳 .6.霜旦:下霜的早晨 ..7.飞漱:冲刷 .8.属引凄异:接连不断 ..9.或王命急宣:有时 .10.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 .11.良多趣味:良:真,实在 .
二、回答以下问题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
作者是从“山”、“水”两方面描写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描绘出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2.用原文回答:
表现群山高峻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表现水流急速的句子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表现春冬清流的句子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表现秋季凄清萧瑟的句子是: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3.作者是如何从不同的季节景象来描写江水的特点的?
答:夏天,写了因水大而形成的险阻和江流的迅急,突出江水凶险和疾速的特点。春冬之时,水退潭清,景色秀丽,突出了三峡春冬景色的清丽的奇秀,秋季的景色清冷寂静,水枯气寒冷以高猿哀鸣衬托深秋的凄清,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4.文章结尾引用了渔者的歌词,有什么作用?
思想品德知识点归纳范文第3篇
译文。臣子李密陈言:臣子因命运不好,小时候就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不幸去世了。经过了四年,舅舅又逼迫母亲改了嫁。我的奶奶刘氏,怜悯我从小丧父又多病消瘦,便亲自对我加以抚养。臣子小的时候经常有病,九岁时还不会走路。孤独无靠,一直到成家立业。既没有叔叔伯伯,也没有哥哥弟弟,门庭衰微福气少,直到很晚才有了儿子。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管门户的僮仆。孤孤单单地自己生活,每天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而祖母刘氏很早就疾病缠身,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离开过她。
到了晋朝建立,我蒙受着清明的政治教化。前些时候太守逵,推举臣下为孝廉,后来刺史荣又推举臣下为秀才。臣下因为没有人照顾我祖母,就都推辞掉了,没有遵命。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洗马。像我这样出身微贱地位卑下的人,能够去服待太子,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捐躯所能报答朝廷的。我将以上苦衷上表报告,加以推辞不去就职。但是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逃避命令,有意怠慢。郡县长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官登门督促,十万火急,刻不容缓。我很想遵从皇上的旨意立刻为国奔走效劳,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又不见准许。我是进退维谷,处境十分狼狈。
我想圣朝是以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故旧老人,尚且还受到怜惜养育,何况我的孤苦程度更为严重呢?而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历任郎中和尚书郎,本来图的就是仕途通达,无意以名誉节操来炫耀。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实在卑微到不值一提,承蒙得到提拔,而且恩命十分优厚,怎敢犹豫不决另有所图呢?但是只因为祖母刘氏已是西山落日的样子,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朝不保夕。臣下我如果没有祖母,是活不到今天的;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我们祖孙二人,互相依靠,相濡以沫,正是因为这些我的内心实在是不忍离开祖母而远行。
臣下我今年四十四岁了,祖母今年九十六岁了,臣下我在陛下面前尽忠尽节的日子还长着呢,而在祖母刘氏面前尽孝尽心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我怀着乌鸦反哺的私情,企求能够准许我完成对祖母养老送终的心愿。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是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所亲眼目睹、内心明白,连天地神明也都看得清清楚楚。希望陛下能怜悯我愚昧至诚的心,满足臣下我一点小小的心愿,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我活着当以牺牲生命,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臣下我怀着牛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以求闻达。
一、通假字
1、夙遭闵凶:闵,通"悯",可忧患的事(多之疾病死伤)。
2、零丁孤苦: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3、常在床蓐:蓐,同"褥",草褥子、草席。
4、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有,同"又"。
二、词
(一)古今异义
1、臣欲奉旨奔驰
古义: 驾马飞奔 今义:快跑
2、实为狼狈
古义: 进退两难的情状 今义:形容困苦或受窘的样子
3、则告诉不许
古义: 申诉
今义:让别人知道
4、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古义: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
今义: 数量少
5、听臣微志
古义:任,准许
今义: 用耳朵接受声音
6、 九岁不行
古义:不会行走 今义:不可以
7、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A、古义:到 今义:表示另提一件事 B、古义:成人自立
今义:(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
8、寻蒙国恩
古义:随即,不久 今义:寻找
9、臣之辛苦
古义:指辛酸苦楚的处境 今义:指劳累的意思
10、 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古义:为谦词 今义:指动物
11、后刺史荣举臣秀才 古义:优秀人才
今义:科举考试中,最低一级考中者
(二)一词多义
1、矜 (1)不矜名节 自夸 (2)愿陛下矜悯愚诚 怜恤 (3)犹蒙矜育 怜惜
2、行
(1)行年四岁 经,经历 (2)九岁不行 走
3、 薄
(1)门衰祚薄 浅薄 (2)但以刘日薄西山 迫近
4、见
(1)慈父见背。
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相当于“我” (2)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看见
5、 当
(1)当侍东宫 任,充当 (2)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一定
6、拜
(1)诏书特下,拜臣郎中 授官 (2)谨拜表以闻 敬词
7、息
(1)晚有儿息 子 (2)气息奄奄 呼吸
8、朝
(1)朝不虑夕 早晨 (2)逮奉圣朝。 (3)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4)且臣少让伪朝。
9、日
(1)日薄西山 (2)保养刘志日短
10、亲
(1)躬亲抚养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11、夙
(1)夙遭闵凶 (2)夙夜忧叹
12、是
朝廷 朝廷 朝廷 太阳 日子 亲自 亲戚 很早,幼年早晨 (1)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这样看来,由此看来,代词。 (2)是以区区不敢废远。
“是”和“以”组成连词性的介宾词组,即“以是”。是,此,代词。
13、伯
(1)既无叔伯。
伯父,名词。
(2)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古代州郡长官的名称,名词。
14、见 (1)慈父见背。
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相当于“我”,副词。 (2)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看见,动词。 15. 以 (1)因,因为,介词。
①臣以险衅。
②臣以供养无主。
③但以刘日薄西山。
④是以区区不敢废远。 (2)凭,介词。
①猥以微贱。 (3)用,拿,介词。
①臣具以表闻。
②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③无以至今日。
④无以终余年。 (4)同“而”,连词。
①谨拜表以闻。 (三)词类活用
1、臣待汤药。汤药:名作动,喝水吃药
2、躬亲抚养,抚养:名作状,亲自
3、则刘病日笃。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
笃:形容词用作动词,加重。
4、夙遭闵凶。闵凶:形容词用作名词,忧患不幸的事。
5、猥以微贱。微贱:形容词用作名词,卑微低贱的人。
6、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远: 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7、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终:使动,使过完
8、①具以表闻。②谨拜表以闻。 闻:使动用法,使闻,使知道。
9、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外:名词作状语,在家外。
10、内无应门五尺之僮。内,名词作状语,在家内。
11、非臣陨首所能上报。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12、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犬马:名词作状语,像犬马。
三、句
(一)判断句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本图宦达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二)省略句 少仕(于)伪朝
逮(臣)奉圣朝,沐浴(于)清化
未尝废离(祖母)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陛下),(陛下)不许 前太守臣逵察臣(为)孝廉 后刺史臣荣举臣(为)为秀才 拜臣(为)郎中 除臣(为)洗马 具以表闻(陛下) 拜表以闻(陛下)
(三)被动句
慈父见背
沐浴清化
寻蒙国恩
犹蒙矜育
刘夙婴疾病 婴,被缠着。
(四)倒装句 状语后置句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于星火”作形容词“急”的状语,“于”相当于“比”。
思想品德知识点归纳范文第4篇
第一单元
侵略与反抗
第
1
课
鸦片战争
1
、
英国
发动
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
:
19
世纪上半期
,
为了
开辟中国市场
,
推销工业品
,
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
.
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
的
直接原因
:为了
扭转贸易逆差
.
2
、
鸦片走私
带来的
危害
:
白银大量外流
,
影响清政府财政
,
加重农民负担
;
大批官僚、地主、军管、士兵吸食鸦片,事情政府更加腐败,军对战斗力进一步削弱。
3
、
林则徐
虎门硝烟
:
时间
:
1839
年
6
月
地点
:
广州虎门
意义
:
这是
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
,
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
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
,
成为民族英雄
,
这次活动成为
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
4
、
1840-1842
年
,
第一次鸦片战争
爆发
.
原因
:
打开中国大门
和
维护鸦片贸易。
中国战败
的
原因
:
清王朝政治腐败
,
经济和军事技术落后
,
道光帝忽战忽和。
影响
: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
是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5
、
《南京条约》
的
内容
:
割
让
香港岛
给英国;赔款
2100
万银元;开放
广州
、厦门、
福州
、宁波、
上海
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交纳的税款,中国必须同英国商定。
附件
的
内容
:英国取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权利。
6
、
南京条约等
一系列
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的
影响
:严重
破坏了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
,中国逐渐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使
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
2
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1
、
第二次鸦片战争
:
时间
:
1856-1860
年
原因
:
英、法两国
为了
扩大侵略权益
,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
2
、
经过
:
1856
年
10
月
,
英国
首先挑起战争,
英法
联军为主凶,
美俄
为帮凶,
炮轰
广州
,
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
;
1857
年
,
英法联军
攻陷广州;
1858
年
签订
《天津条约》
;
1860
年英法
再次出兵,攻占天津,进逼北京,
10
月
占领
北京
,
火烧圆明园
,
签订
《北京条约》。
3
、
沙俄
侵占
我国大片领土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割占
中国东北和西北
领土
150
多万平方千米。
瑷珲条约
、
北京条约
、
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
中俄改订条约
以及
五个勘界议定书。
4
、
太平军大败洋枪队
:
1851
年
,
洪秀全
领导的
太平天国
运动爆发,
为了镇压太平天国,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成立了洋枪队,由
美国人
华尔
统领。
1860
年
8
月
,
李秀成
在
青浦
大败
华尔的洋枪队
,
1862
年
,在
慈溪
击毙
华尔
,
1864
年
在
金坛
大败洋枪队
头目
戈登
。
第
3
课
收复新疆
1
、
19
世纪
60
至
70
年代,控制印度的
英国
和与新疆接壤的
俄国
,都想
争夺新疆
,新疆面临危机。
2
、
1865
年,中亚
浩罕国
派陆军司令
阿古柏
率兵入侵新疆。
英俄支持
阿古柏伪政权
,
俄国
还直接出兵占领
伊犁。
3
、
1876
年左宗棠
在当地人民的支持下,痛歼
阿古柏侵略军
,
收复新疆
(除伊犁外)。
19
世纪
80
年代
,
中俄签约
,中国
收复伊犁。
4
、
1884
年
,为了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清政府在
新疆
设立行省。
5
、
意义
:①
历史意义
:粉碎了英俄分裂我国西北领土的阴谋,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新疆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西北边防。②
现实意义
:证明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第
4
课:
甲午中日战争
1
、
1894-1895
年
,
中日甲午战争
爆发,
在
黄海大战
中,
致远舰管带
邓世昌
与敌舰同归于尽,
威海卫战役
中
,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清政府失败后,
李鸿章
与日本首相
伊藤博文
于
1895
年签订了
《马关条约》
,大大
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2
、
马关条约
的
内容
:
割
辽东半岛
半岛、
台湾
、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
2
亿两
;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
影响
:
《马关条约》的签订,
大大加深
了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中华民族面临着更加严重的民族危机。
第
5
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
、
1900
年春
,
义和团运动
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是一次
反帝爱国运动
(
性质
),
英、美、俄、日、法、德、意、奥
八国联军
在
英国海军司令
西摩尔
率领下,在
廊坊
被
义和团
围困。
2
、
1901
年
,清政府
被迫同八国签订
了
丧权辱国
的
《辛丑条约》
,
内容
:中国赔偿
白银
4.5
亿两
,
加上利息
共
9.8
亿两
;
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
;
拆回大沽炮台
,
允许帝国主义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
划定北京东郊民巷为
”
使馆界
”,
不准中国人居住
.
危害
:给
中国人民
增加了新的
沉重负担
,严重
损害
了
中国
的
主权
,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
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探索
第
6
课
洋务运动
1
、
19
世纪
60
年代到
90
年代
,洋务派
中央
以
奕
为代表
,
地方
以
曾国藩
、
李鸿章
、
左宗堂
、
张之洞
为
代表
。掀起一场
“
师夷长技
”
的
洋务运动
,
主张
:
为了解除内忧外患
,
实现富国强兵
,
以维护清朝统治
,
他们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
2
、
前期
以
“
自强
”
为
口号
,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
安庆内军械所
(
曾国藩
)
、
江南制造总局
(
曾国藩
李鸿章
)
、
福州船政局
(
左宗棠
)
等一批
近代军事工业。
后期
以
“
求富
”
为口号,开办了一些
民用工业
,如
李鸿章
在
上海
创办的
轮船招商局
、
张之洞
创办的
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等。从
70-80
年代
筹建了
南海、北洋和福建
三支
海军。
1862
年
创办的
京师同文馆
是洋务派创办的
第一所新式学堂。
3
、
洋务运动
的
评价
:洋务运动采用西方科学技术,兴办筋近代工矿企业,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外国资本主义的扩张也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但洋务运动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洋务运动
是
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第
7
课
戊戌变法
1
、
维新变法运动代表人物
:
康有为
、
梁启超
.
1895
年春
,《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
“
公车上书
”
揭开了
变法维新的序幕
。后来他们将
《万国公报》
改名
《中外纪闻》
作为
强学会的机关报
发行。
2
、
百日维新
:
1898
年
6
月到
9
月
,
光绪帝
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要求从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思想五个方面掌握。
1898
年
是旧历
戊戍年
,因此称这次变法为
“
戊戍变法
”.
这次变法
历时
103
天
,因此又称为
“
百日维新
”。
为
中国变法
而
流血牺牲
的
第一人
是:
谭嗣同。
内容
: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军队等。
结果
:被
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镇压
而
失败。
意义
:起到了
思想启蒙作用
,对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产生深刻影响。
3
、
戊戌六君子
:
谭嗣同
、
刘光第
、
杨锐
、
杨深秀
、
康广仁
第
8
课
辛亥革命
1
、
辛亥革命
的
酝酿
:
1894
年,
孙中山
在檀香山组织了革命团体
兴中会
(
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
1905
年
,他在日本东京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
中国同盟会
(
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
,
孙中山
当
总理
,
同盟会的成立,大大推动了中国的资产阶级民族革命运动。
通过了推翻清朝统治,废除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改革土地制度的革命纲领,创办了机关刊物
《民报》
,在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
“
民族
”
、
“
民权
”
、
“
民生
”
三大主义,
“
三民主义
”
是孙中山领导
辛亥革命
的
指导思想。
2
、
武昌起义
:
1911
年
10
月
10
日
,革命党人
在湖北
武昌
发动起义,
取得武汉三镇的胜利。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史称
“辛亥革命”。
3
、
1912
年
元旦,
中华民国
成立,
孙中山
颁布了中国历史上
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4
、辛亥革命的
历史意义(性质)
: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
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功绩
:
1911
年的辛亥革命
推翻了清朝的统治
,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
封建帝制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同时也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局限性
: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他不可能充分依靠发动广大群众,
革命的胜利果实
很快
被袁世凯窃取
,
没有改变
中国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没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第
9
课
新文化运动
1
、新文化运动的
兴起背景
: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但是
封建思想并未得到清除
,在思想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兴起标志
:
1915
年
,
陈独秀
在上海创办
《青年杂志》
,(后改名为
《新青年》
),
标志
着新文化运动的
兴起。
2
、新文化运动
内容
:
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久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
把斗争的锋芒指向维护封建制度的孔教。
四个代表人物
以及
主要阵地
:
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等高举
“民主”和“科学”
两面旗帜,以
《新青年》
和
北京大学
为主要阵地,掀起新文化运动。
3
、
十月革命后新文化运动
的
新发展
:
1918
年,
李大钊
在
《新青年》
上发表
《庶民的胜利》
和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两篇文章
,颂扬俄国十月革命,在中国
宣传马克思主义。
4
、
历史意义
: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第三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第
10
课
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
、
五四运动
的
概况
:
1919
年
5
月
4
日
,
北京大学等
校
学生
在
陈独秀、李大钊
的领导下,在
北京
举行示威游行,他们要求“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惩办卖国贼曹汝霖等。之后各地学生纷纷支持北京学生的反帝爱国斗争。
1919
年
6
月初,上海
工人举行罢工
、商人参加罢市,支持学生斗争,
工人阶级
参加斗争起了巨大的作用。五四运动
取得了初步胜利。
导火线
:
巴黎和会
上
中国外交
的
失败。
时间
:
1919
年
5
月
4
日
中心地点
:
前期
-
北京
、
后期
-
上海
主力
:
前期
-
学生
、
后期
-
工人
;
口号
:
外争主权,内出国贼,取消二十一条,还我青岛
结果
:北洋政府被迫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五四爱国运动
取得初步胜利
2
、五四运动的
历史意义(性质)
: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
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是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3
、
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
:
1920
年
8
月
,在中国共产国际帮助下,
陈独秀
在
上海
建立了
最早的共产党组织
,不久,北京、武汉、长沙也先后建立了共产党的早期组织,日本和法国的留学生的先进分子也组成了共产党早期组织,这些早期组织为中共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4
、中国共产党的
诞生
:
1921
年
7
月
,中国共产党
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在上海召开,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5
、
中共一大
的
内容
:
“
中共一大
”
通过了党的纲领,确定党的
奋斗目标
是:
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中心任务
是:
领导工人运动
。大会选举
陈独秀
为
中央局书记。
6
、
历史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
中国历史
上
开天辟地
的
大事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第
11
课:
北伐战争
1
、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
1924
年
5
月
,国民党在
广州黄埔
创办
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
,简称
黄埔军校。
建立者
:
孙中山
,
校长
:
蒋介石
,
政治部主任
:
周恩来
,
作用
: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
2
、
1926
年,广东国民政府从广州出师
北伐
,北伐的
主要对象
是
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三个军阀。
主要战场
:
湖南、湖北。
3
、北伐军,尤其是第四军
叶挺
领导的独立团,奋勇杀敌,取得了
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武昌战役
等战役的胜利。
4
、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
基本上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
(
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
声势震动全国。
1927
年,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
5
、
1927
年
4
月,
蒋介石
叛变革命,在
南京
成立
国民政府
;随后,
国民革命运动失败。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标志
着
国民党反动统治
的
建立
,它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它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人民国家运动。
第
12
课: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1
、
南昌起
义
:
1927
年
8
月
1
日
,
周恩来、贺龙、朱德
等人率领革命军在
南昌起义
,
打响
了
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的
第一枪。
2
、
秋收起
义
:
1927
年,
毛泽东
在
湘赣边界
,领导工农革命军,举行
秋收起义
,并向井冈山进军,建立了中国
第一个
工农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注:①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影响最深远的举措: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②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唯一正确的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
3
、
井冈山会师
:
1928
年
4
月,
朱德
、陈毅
率领的
率领
南昌起义的余部
和
湘南农民武装
来到井冈山,与
毛泽东
领导的
工农革命军
会师。
两军会师后
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
军长
:
朱德
,
党代表
:
毛泽东。
4
、
意义
: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
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
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的
开始。
井冈山会师后中
国革命的
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
第
13
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1
、
1934
年
10
月
,由于
博古、李德
等人指挥失误,使得红军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中国工农红军被迫放弃
中央革命根据地
,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了
二万五千里
长征。
2
、
红一方面军
(即中央红军)的
长征路线
:
1934
年
从
中央革命根据地
江西瑞金
出发
冲破四到封锁线突破湘江(红军人员
损失过半
)强渡乌江
1935
年召开遵义会议
四渡赤水
巧夺金沙江(跳出敌人的包围)
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
爬雪山
过草地
1935
年到达陕北的吴起镇。
3
、
1935
年
1
月,党中央在
遵义
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即
遵义会议
)。会议确立了以
毛泽东
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这次会议
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
、
1936
年
10
月
,红军
三大主力
红二、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
甘肃
会宁
会师,宣告长征结束。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
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5
、
意义
: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6
、
长征精神
:大无谓的革命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团队精神,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第四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
14
课:难忘九一八
1
、
1931
年
9
月
18
日
,日本侵略军有预谋地制造了
柳条湖事件
,却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以此为借口,进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
沈阳
城,制造了
“九一八事变”
。东北人民组织
抗日义勇军
,中共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
。(掌握)
2
、由于
蒋介石
的
不抵抗政策
,不到半年,
东北三省
就
沦陷
了。日本占领东北后,又将侵略魔爪伸向
华北
,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3
、中国共产党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1936
年
12
月
12
日
,为了逼蒋抗日,
张学良、杨虎城
扣押了
蒋介石
,发动了
“西安事变”。
(又称双十二事变)
4
、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派出
周恩来
到西安调停。
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5
、
意义
: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
十年内战基本结束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第
15
课:宁为战死鬼 不作亡国奴
1
、
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
:
1937
年
7
月
7
日
,日军在卢沟桥附近进行军事演习,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无理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拒绝,所以日军悍然进攻卢沟桥,制造了
卢沟桥事变
。中国守军奋起反抗,
全国性的抗日战争爆发了
。(
佟麟阁、赵登禹
为国捐躯)
2
、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开始领导全民族抗战。
中国工农红军
改编为
八路军、新四军。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
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
,是抗战取胜的关键,即全民族抗战)
3
、
1937
年
12
月,日本侵略军占领
南京
,对南京人民进行了长达
六周
的血腥大屠杀,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
30
万人以上。
4
、
影响
:七七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国性抗战爆发,在民族危机空前危机的时刻,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领导全民族抗战,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奔赴抗日战场。
第
16
课:血肉筑长城
1
、
平型关大捷
:
第一次
胜利
平型关大捷
(
1937
年
9
月,
八路军
);
台儿庄战役
:
抗日战争
时期的
最重大的胜利
台儿庄战役
(
1938
年,国民党第五战区
李宗仁
指挥
)。
台儿庄战役
是抗战以来
国民政府
取得的
重大胜利。
2
、
百团大战
:
为了粉碎敌人的“囚笼”,
1940
年
8
月,八路军在
彭德怀
指挥下,组织一百多个团,在华北两千多公里的战线上,发起百团大战。
主要目标
是
破坏敌人的交通线,摧毁日伪军的据点
。百团大战是中国军队
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3
、
中共七大
的召
开:
1945
年
4
月
,中国共产党在
延安
召开了
“七大”
,大会
中心任务
:
主要讨论夺取抗战胜利和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重要问题。大会
主要内容
:⑴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⑵将
毛泽东思想
作为
党的指导思想
写入
党章。
大会
意义
:这次大会实现了全党在思想上的空前统一,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4
、
1945
年
8
月,美国向日本的
广岛、长崎
投掷两枚原子弹。
5
、
抗战胜利
的
标志
:
1945
年
8
月
15
日
,
日本
宣布
无条件投降
。八年抗日战争(
1937
年
7
月
7
日
~
1945
年
8
月
15
日
),中国人民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台湾
被日本
割占
50
年后
也回到祖国的怀抱。
6
、
抗战胜利
的
历史意义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洗雪了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中国人民为抗击法西斯侵略斗争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为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五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
17
课:内战烽火
1
、
重庆谈判
:⑴
背景
:①国内: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国民党阴谋发动内战。②国际:美帝国主义为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积极扶蒋反共。
⑵
目的
:①蒋介石:为准备内战进一步赢得时间,欺骗人民。
②毛泽东: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⑶
过程
:
1945
年
8
月
,
毛泽东
在
周恩来
的陪同下,达到
重庆
,同国民党进行谈判。
⑷
结果
:国共
达成了和平建国的
“双十协定”。
⑸
影响
: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诚意,在政治上赢得了主动。
2
、
1946
年
6
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对
中原解放区
发动疯狂进攻,
全面内战爆发。
1947
年
3
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陕甘宁解放区,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毛泽东等转战陕北,彭德怀、贺龙等率领西北人民解放军多次战役,粉碎了敌人的进攻。(战略防御)
3
、
1947
年夏,
刘伯承、邓小平
率领晋翼鲁豫解放军主力,向国民党统治区发动大规模进攻。他们直接插入敌人兵力空虚的
大别山地区
,从而揭开了
战略进攻的序幕。
(战略进攻)
第
18
课:战略大决战
1
、
三大战役
:
1948
年
9
月到
1949
年
1
月,人民解放军发动了举世闻名的
辽沈、淮海、平津
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2
、
辽沈战役
:由
林彪、罗荣桓
指挥。解放军
攻克沈阳
,
解放东北全境
。其中
首先攻占、起到关门打狗作用的地方是
锦州。
淮海战役
:由
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
等指挥,以
徐州
为
中心
。淮海战役的胜利,
奠定
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
基础。
淮海战役
是三大战役中
歼敌最多
的战役。
平津战役
:
1949
年初,
北平
和平解放。
率领
北平
国民党军队接受
和平改编
的是
傅作义
,
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3
、
三大战役的
意义
: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4
、
渡江战役
:
1949
年
4
月,
毛泽东和朱德
向中国人民解放军下达渡江命令,
人民解放军
百万雄师过大江
,
23
日解放南京。
作用
:标志着统治中国
22
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胜利原因
:中共中央正确的战略部署;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奋战。
第六单元
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
19
课: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1
、状元实业家
张謇
,提出“
实业救国
”的口号,创办了
大生纱厂
等一系列企业。
2
、
中国
近代民族工业
的
曲折发展
:
洋务运动后
,我国出现了民族工业的萌芽,但受到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阻碍,难以生存和发展。
辛亥革命
推翻了帝制,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尤其是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中国民族工业进入了一个发展的
“黄金时代”
。“一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特别是
日本
帝国主义的侵略,使民族工业再度受挫;抗战胜利后,民族工业也没能得到很好的恢复。
三座大山
: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发展特点
:①总的来说是比较落后的
②从行业看,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
③地区之间发展很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大城市
④发展短暂而且艰难曲折。
第
20
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1
、
近代交通
的出现:
19
世纪初,西方发明了轮船、火车,
19
世纪晚期,
轮船、火车
这两种近代交通工具传入中国。
2
、
近代通讯
的出现
:
19
世纪
70
年代以后,中国开始架设
有线电报、电话。
3
、
报纸
出现:
1872
年在上海创办的
《申报》
,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一份中文报纸。
4
、
印刷出版机构
出现:
1897
年在上海创办的
商务印书馆
,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第七单元
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
第
21
课: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一)
一、科技
:
1
、
詹天佑
:
中国人
自行设计和施工的
第一条铁路
干线是
京张铁路。
总工程师和设计者
是
詹天佑
,
设计的路轨:
“人”字形。
2
、
侯德榜
:
侯德榜
撰写
《制碱》
一书,打破欧美各国对碱业的垄断,为表彰他的贡献,这种制碱法被命名为
“侯氏制碱法”。
二、思想
:
1
、
魏源
:
鸦片战争时期
思想家,
魏源
编写
《海国图志》
,写书的目的是
“师夷长技以自夷”。
2
、
严复
:
戊戌变法时期
的启蒙思想家。
译注
《天演论》
一书
,书中
进步
观点“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
“
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
,激励人们“自强保种”,救国图存。
第
22
课: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二)
1
、
新式教育
的
开端
:
⑴
洋务运动时期
:创办
新式学堂
(
京师同文馆
)⑵
戊戌变法时期
:创办
中国近代
第一所国家建立
的
最高学府
京师大学堂
(
后改名为
北京大学
)
,是
戊戌变法
留下的重要成果。
2
、
新试学堂
形成
的
标志
:
张之洞
奏请
停止科举考试
,普遍兴办学校;
清政府
拟定
《奏定学堂章程》
,兴办新式学堂,
1905
年
清政府
宣布废除科举制
3
、文学艺术家
:
⑴文学巨匠:
鲁迅
代表作
:
《狂人日记》《孔乙己》
⑵美术大师:
徐悲鸿
代表作:
《愚公移山》
⑶人民音乐家:
聂耳
代表作:
《义勇军进行曲》
;
冼星海
代表作:
《黄河大合唱》
⑷历史学:
郭沫若
历史剧:
《屈原》
⑸解放区文艺工作者
:
赵树理
:
《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
;
丁玲
:
思想品德知识点归纳范文第5篇
一、 常见物质的颜色:
(1)黑:CuO、Fe3O
4、MnO
2、C、铁粉
(2)白----氧化物 2O
5、MgO、CaO、Al2O3
单质P白磷
碱:NaOH、KOH、Ba(OH)
2、Ca(OH) 2------可溶性碱
Mg(OH)
2、------不溶性碱
盐: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稀酸AgCl、BaSO4
不溶于水,溶于酸----CaCO
3、BaCO3
(3)黄:S(固体单质) ) 、FeCl3 溶液、Fe2 (SO4) 3 溶液
(4)红:Cu-----紫红 红 Fe2O
3、Fe(OH) 3------红褐 红磷-----暗红
(5)蓝:Cu(OH) 2(固体) 蓝 、CuSO45H2O(晶体) 、CuSO4(溶液)、CuCl2 (溶液) 、液 O2
(7)紫黑:KMnO4 紫黑: 紫黑
(8)浅绿 浅绿:FeCl2(溶液) 、FeSO4(溶液) 浅绿
二、 燃烧反应中火焰颜色或特殊现象:
1、火焰颜色
(1)蓝色:CO 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 淡蓝色:H
2、S、CH4 在空气中燃烧
(3)蓝紫色:S 在氧气中燃烧
(4)黄色:P 在氧气中燃烧
2、发白光:
(1)Mg 在空气中燃烧 (2)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3、火星四射:Fe 丝在氧气中燃烧 火星四射
4、冒白烟 冒白烟:磷在空气中燃烧 冒白烟
三、初中化学中具有还原性、可燃性的物质:
(1)单质:H
2、C
(2)化合物:CO
四、初中化学之最:
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N2 气,占空气总体积的 78%
2、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N,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O,地壳 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Al
3、最轻的气体是:H2 气
4、点燃时对大气污染最少、最好的新型燃料是 H2
5、天然物质中硬度最大的是金刚石
6、核内只有一个质子、无中子、最简单的原子是 H
7、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原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 2 分子。
8、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 CH4
9、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最活泼的金属是钾,最不活泼的金属是金。
10、氮肥中含氮量最高的是尿素
五、初中化学中具有唯一性的物质:
1、于人体内血红蛋白结合,且有毒的气体是 CO
2、能与盐酸反应产生无色、 无味的气体, 且通入澄清石灰水 后变浑浊的唯有含 CO32-的物质
3、能遇 Ba2+生成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的唯有 溶液中含 SO42
4、 能遇 Ag+生成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的唯有 溶液中含 Cl
六、物质的用途
1、能支持燃烧的物质是:O2,可用于炼钢的物质是 O2
2、用于冶炼金属的是 H
2、C、CO
3、可用于人工降雨、也可做致冷剂的是 CO2
4、用做探空气球的 H2
5、可用于切割玻璃的金刚石
6、能吸附有色气体的木炭、活性炭
7、做干电池的电极、能导电的非金属石墨 3
8、用于检验水的存在的物质硫酸铜 CuSO4
9、可用作干燥剂的浓硫酸、氢氧化钠固体、生石灰、铁粉
10、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的澄清石灰水
11、具有挥发性的酸浓盐酸、浓硝酸
12、用于除铁锈的物质是稀硫酸、稀盐酸
13、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是熟石灰
14、可用作装饰材料的是大理石
15、用于配制波尔多液的是熟石灰、硫酸铜
16、工业酒精中的有毒物质是甲醇
七、其它需记住的知识:
1、决定元素或原子种类的是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2、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3、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是分子
4、分子、原子的主要区别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5、 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由新物质生成
6、 化学反应前后肯定没有发生变化的是:元素种类、原子数目、物质的总质量
7、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总数=原子序数
8、 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总数决定微粒电性:质子数=核外电子总数 4 -----原子 质子数〉核外电子总数------阳离子 质子数〈核外电子总数------阴离子
9、 溶液的特点:均
一、稳定的混合物
10、有关溶液的说法:
(1)同一物质(固体)在相同温度下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 溶液浓
(2) 同温度下,同溶质的饱和溶液浓度相同
(3) 大多数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食盐的溶解度随 温度的变化不大,熟石灰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4) 温度不变时析出晶体后的溶液是饱和溶液
(5) 饱和溶液不一定都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都是稀溶液
11、配制一定质量、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步骤是:计算、称量、量取、溶解
12、分离可溶物中混有的不溶物用过滤法,步骤是:溶解、过滤、 蒸发、结晶
13、结晶的方法有蒸发溶剂法和冷却热饱和溶液法。分别适用于溶 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和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的
14、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二氧化硫、氨气
16、主要大气污染物是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
17、物质燃烧的条件是(1)可燃物与氧气接触(2)使可燃物的温 度达到或超过着火点
18、二氧化碳能灭火的原因(1)二氧化碳比空气重(2)二氧化碳 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19、氢氧化钠固体必须密封保存的原因: (1)NaOH 能吸收空气中的 水分(2)能跟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
20、铁生锈的条件是:在潮湿的空气中
21、生铁和钢的主要区别是:含碳量不同
22、碳酸钠俗称“纯碱”的原因是:其水溶液显碱性
八、常见物质的俗称或主要成分:
化学名称 硫 固体二氧 化碳
氢氧化钙 熟石灰、 Ca(OH)2 消石灰 氧化钙CaO
氢氧化钠 生石灰火碱、 烧 碱、 苛性 钠NaOH 乙醇 甲烷 酒精 天然气、 沼气 C2H5OH CH4 乙酸 俗名 硫磺 干冰 化学式 S CO2 化学名称 氯化钠 碳酸钙 俗名 食盐 石灰石、 大理石 醋酸 CH3COOH 化学式 NaCl CaCO3 6 常见的原子团(离子符号、化合价)
九、 常见的原子团(离子符号、化合价)
名称离子符号化合价
铵根NH4++1
氢氧根OH1-
硝酸根NO3-1
硫酸根SO42-2
碳酸根CO32-
2十、常见的十对离子: 作用使复分解反应具备了生成条件)
1、Ag+Cl-AgCl↓ 白色 (不溶于水和酸)
2、Ba2+SO42-BaSO4↓白色 (不溶于水和酸)
3、Mg2+OH-Mg(OH)2↓白色
4、Ca2+CO32-CaCO3↓白色
5、Ba2+CO32-BaCO3↓白色
6、Cu2+OH-Cu(OH)2↓蓝色
7、Fe3+OH+Fe(OH)3↓红褐色
8、H+CO32-H2O+CO2↑
9、H+OH-H2O
思想品德知识点归纳范文第6篇
一、概念剖析:
1、 酸
定义: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
电离: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离解成自由移动阴阳离子的过程。
组成氢离子+酸根离子
种类:三大强酸--盐酸、硫酸、硝酸。
注:HCl只能表明氯化氢这种气体或盐酸溶液中的溶质,而不能表示盐酸溶液。
2、 碱
定义:碱是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
组成金属离子(铵根离子)+氢氧根离子
种类:强碱:KOH、NaOH,中强碱:Ca(OH)2,弱碱:NH3H2O
3、 盐
定义:指一类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NH4+)与酸根离子或非金属离子结合的化合物
组成金属离子(铵根离子)+酸根离子
酸根离子:某种酸电离产生的阴离子
种类:正盐:NaCl酸式盐:NH4HSO4碱式盐:Cu2(OH)2CO
34、 复分解反应
定义: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复分解反应。即:
AB+CD=AD+CB
范围:酸、碱、盐、金属氧化物四大类物质之间
特例: 中和反应酸跟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
同向拓展:四大基本反应类型
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外一种物质的反应。(转化率最高的反应)
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称为分解反应。
置换反应: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化合价一定发生变
化的反应)
复分解反应:(化合价一定不发生变化的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称为氧化反应,含氧化合物中的氧被夺去的反应叫做还原反应。如:CuO+COCu+CO2------“四不像” -
关系图:
5、 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辨析
酸性氧化物:指能跟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非金属氧化物:大多数是酸性氧化物。如CO
2、SO2,除NO、CO等不成盐的氧化物,也有一些金属
氧化物是酸性氧化物 ,如:Mn2O7。
碱性氧化物:指能跟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金属氧化物:大多数是碱性氧化物。如CaO,Na2O,也有一些金属氧化物是酸性氧化物 ,如:Mn2O7。
6、使产生的热量迅速
地扩散,切不可把水倒入浓硫酸里。
7、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及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联系: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不一定伴随着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浓硫酸的吸水性
潮解:有些晶体能自发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它们的固体表面逐渐形成饱和溶
液。如:氢氧化钠固体在空气中潮解。
化学变化:浓硫酸的脱水性
风化:常温时放在干燥的空气里,能逐渐失去结晶水而成为粉末
如:CuSO45H2O====== CuSO4+5H2O(若加热的情况除外)
二、常见的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归类(常作为实验题中的隐藏条件)
1、放热反应
(1)大多数的化合反应:CaO + H2O =Ca(OH)2;
(2 ) 酸碱中和反应:NaOH+HCl=NaCl+H2O ;
(3)活泼金属置换水或者酸中的氢的反应2Na+ 2H2O=2 NaOH+ H
2(4)一些物质的溶解:浓硫酸的稀释,氢氧化钠的溶解,氧化钙的溶解;
(5)含碳燃料的燃烧:
CO+O2CO2
2、吸热反应
(1)大多数的分解反应:CaCO3 CaO+ H2O ;
(2)一些物质的溶解:硝酸铵的溶解;
(3)几个常见的反应
C+H2OCO+H2(水煤气);
三、需熟记的口诀:
化合价口诀:(正价)一价氢氯钾钠银,二价氧钙钡镁锌,三铝、四硅、五氮磷。
二三铁,二四碳,二四六硫都齐全,铜汞二价最常见;
原子团的化合价
负一价:氢氧根(OH-),硝酸根(NO3-),氯酸根(ClO3-),高锰酸根(MnO4-);
负二价:硫酸根(SO42-),碳酸根(CO32-),亚硫酸根(SO32-),锰酸根(MnO42-);
负三价:磷酸根(PO43-);
正一价:铵根(NH4+)。
化学式书写的口诀:
一排序,二标价,绝对值角标来交叉,能约约成最简比,化学式规则来检查。
注:排序:正前负后,特例:NH3,CH4;不能约简的特例:N2O4,Na2O
2四、溶解性表:
(1) 大多数酸可溶(HCl、HNO
3、H2CO3有挥发性、浓H2SO4有吸水性。)
(2) 碱的溶解性:钾、钠、钡、铵溶、钙微溶,其余碱 全不溶。
(3) 盐的溶解性:
钾、钠、硝酸溶, (钾盐、钠盐和硝酸盐都溶于水。)
盐酸除银(亚)汞, (盐酸盐里除氯化银和氯化亚汞外都溶。)
再说硫酸盐,不容有钡、铅, (硫酸盐中不溶的是硫酸钡和硫酸铅。)
其余几类盐, (碳酸盐、亚硫酸盐、磷酸盐、硅酸盐和硫化物)
只溶钾、钠、铵, (只有相应的钾盐、钠盐和铵盐可溶)
最后说碱类,钾、钠、铵和钡。 (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氢氧化钡和氨水可溶)
(4)气体的水溶性
O21:0.03CO21:1SO21:40HCl1:500NH31:700
理解:O21L:0.03L(即30mL)
五、常见化学反应方程式归纳:
(一)酸的性质(1)与指示剂反应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
(2)酸 + 碱 = 盐 + 水。
(3)酸 + 某些金属氧化物 = 盐 + 水。
(4)酸 + 活泼金属 = 盐 + 氢气。
(5)酸 + 盐 = 新盐 + 新酸。
1、 锌跟稀盐酸反应:Zn + 2HCl = ZnCl2 + H2 ↑有气泡产生,锌粒逐渐减少。
2、 锌跟稀硫酸反应:Zn + H2SO4 = ZnSO4 + H2 ↑
3、 铁跟稀盐酸反应:Fe + 2HCl = FeCl2 + H2 ↑有气泡产生,铁逐渐减少,
4、 铁跟稀硫酸反应:Fe + H2SO4 =FeSO4 + H2 ↑溶液变成浅绿色。(生成的是二价铁而非三价铁)
5、 铁锈跟稀盐酸反应:Fe2O3 +6HCl = 2FeCl3 + 3H2O红色铁锈逐渐消失,
6、 铁锈跟稀硫酸反应:Fe2O3 + 3H2SO4 = Fe2(SO4)3 + 3H2O溶液变成黄色
7、 氧化铜跟稀盐酸反应:CuO + 2HCl =CuCl2 +H2O黑色氧化铜逐渐消失,
8、 氧化铜跟稀硫酸反应:CuO + H2SO4 = CuSO4 + H2O溶液变成蓝色。
(二)碱的性质:(1)碱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2)碱 + 多数非金属氧化物 = 盐 + 水
(3)碱 + 酸 = 盐 + 水
(4)碱+某些盐 = 另一种盐 + 另一种碱
1、 氢氧化钠跟二氧化碳反应:2NaOH + CO2 = Na2CO3 + H2O
2、 氢氧化钠跟二氧化硫反应:2NaOH + SO2 = Na2SO3 + H2O(SO2溶于水生成亚硫酸)
3、 氢氧化钠跟三氧化硫反应:2NaOH + SO3 = Na2SO4 + H2O(SO3溶于水生成硫酸)
4、 氢氧化钙跟二氧化碳反应:Ca(OH)2 + CO2 = CaCO3↓ + H2O (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5、 氢氧化钠跟稀硫酸反应:2NaOH + H2SO4 = Na2SO4 + 2H2O
6、 氢氧化钠跟稀盐酸反应:NaOH + HCl = NaCl + H2O
7、 生石灰跟水反应:CaO + H2O =Ca(OH)
2(三)盐的性质:(1)盐 + 某些金属=另一种盐 + 另一种金属。
(2)盐 + 某些酸 = 另一种盐 + 另一种酸。
(3)盐 + 某些碱 = 另一种盐 + 另一种碱
(4)盐 + 某些盐 = 另一种盐 + 另一种盐
1、 硫酸铜溶液跟铁反应:CuSO4 + Fe = ZnSO4 +Fe 铁表面覆盖红色物质,溶液由蓝色变浅绿色
2、 碳酸钠跟盐酸反应:Na2CO3 + 2HCl = 2NaCl +H2O +CO2↑有气泡产生固体逐渐减少
3、 碳酸氢钠跟盐酸反应:NaHCO3 + HCl = NaCl +H2O + CO2↑有气泡产生固体逐渐减少
4、 石灰石跟稀盐酸反应:CaCO3 + 2HCl = CaCl2 +H2O +CO2↑有气泡产生固体逐渐减少
5、 硝酸银跟稀盐酸反应:AgNO3 + HCl = AgCl↓ +HNO3有白色沉淀产生
6、 氯化钡跟稀硫酸反应:BaCl2 + H2SO4 = BaSO4↓ + 2HCl 有白色沉淀产生
7、 氢氧化钙根碳酸钠溶液反应:Ca(OH)2 + Na2CO3 = 2NaOH + CaCO3↓ 有白色沉淀产生
8、 硝酸银溶液跟氢氧化钠溶液反应:AgNO3 + NaCl = AgCl↓ + NaNO3有白色沉淀产生
9、 氯化钡溶液跟硫酸钠溶液反应:BaCl2 + Na2SO4 = 2NaCl + BaSO4↓有白色沉淀产生
四、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越强。KCaNa
能置换酸中的氢。
2、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
3、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化合物的溶液里置换出来。(相隔的越远先反应)。
4、依据四个反应方程式:
Mg+ 2HCl==MgCl2+H2↑Zn+ 2HCl==ZnCl2+ H2↑
24732657
32Fe+ 2HCl ═ FeCl2+ H2↑2Al+ 6HCl== 2AlCl3+ 3H2↑
56732542196
可知只有Al失去电子数与其他金属失去的不同,若也让Al失去两个电子,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变形为2/3Al+ 2HCl== 2/3AlCl3+ H2↑(即Al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8)
18732
此时,进行比较可知,
(1)去等质量的四种金属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时,产生H2由多到少的顺序是:Al >Mg> Fe> Zn(即相对原子质量越小,产生的H2越多)
(2)四种金属分别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时,产生等质量H2,则消耗四种金属的质量由多到少的顺序是:Al
(3)四种金属与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后,金属均有剩余时,产生的H2一定相等(因为等质量的稀盐酸反应后产生的H2相等);同时可知,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越小,剩余的质量越多,即金属剩余量Al >Mg> Fe> Zn。
六、反应条件:
1、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生成物中有沉淀析出,或有气体放出,或有水生成
2、金属跟酸反应的条件
3、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金属要排在氢前。
浓硫酸、硝酸跟金属反应不能生成氢气。
铁发生置换反应时,生成+2价的铁的化合物。
4、金属跟盐反应的条件
(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单质的金属要比盐中金属活泼。
(2)反应物中的盐要可溶。
(3)K、Ca、Na、Ba等金属跟盐反应不能生成另一种盐和另一种金属。
盐跟盐反应的条件反应物都要可溶,生成物要有沉淀。
盐跟碱反应的条件反应物都要可溶,生成物要有沉淀或气体。
七、熟记常见物质的俗称和化学式:
生石灰 CaO熟石灰Ca(OH)
2石灰石、大理石 CaCO3食盐NaCl
火碱、烧碱、苛性钠 NaOH纯碱、苏打Na2CO
3小苏打 NaHCO3铁锈、赤铁矿Fe2O
3赤铁矿 Fe3O4金刚石、石墨 C
干冰CO2冰 H2O
天然气(甲烷)CH4酒精(乙醇) C2H5OH
醋酸(乙酸)CH3COOH蓝矾 CuSO45H2O
绿矾Fe SO47H2O明矾 KAl(SO4)212H2O
铜绿Cu2(OH)2CO3氨水NH3H2O
八、熟记常见物质的颜色:
红色的固体Cu、Fe2O3 、P(红磷)
黑色的固体C、CuO、Fe3O
4、FeO、MnO2铁粉
白色的固体KClO
3、P2O
5、P(白磷)、CuSO4(无水硫酸铜)、KCl、NaCl、铁等暗紫色的固体KMnO4黄色的固体 S
蓝色的固体CuSO45H2O蓝色絮状沉淀Cu(OH)2红褐色絮状沉淀Fe(OH)3常见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BaSO
4、AgCl溶于酸并放出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的白色沉淀BaCO
3、CaCO3等不溶性碳酸盐的沉淀溶于酸但不产生气体的白色沉淀Mg(OH)
2、Al(OH)3等不溶性碱的沉淀蓝色的溶液 CuSO
4、CuCl
2、Cu(NO3)2等含Cu2+溶液
浅绿色的溶液FeSO
4、FeCl2等含Fe2+溶液
黄色的溶液FeCl
3、Fe2(SO4)
3、Fe(NO3)3等含Fe3溶液 +
九、物质的检验和鉴别:
1、 检验稀盐酸(或Cl-)取少量待检液体于洁净的试管中,滴入几滴AgNO3溶液和稀HNO3,有白
色沉淀产生。
2、 检验稀硫酸(或SO42-)取少量待检液体于洁净的试管中,滴入几滴BaCl2溶液和稀HNO3,有白
色沉淀产生。
3、 检验CO32-取少量待检液体于洁净的试管中,滴入几滴稀HCl,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产
生。
4、 检验NH4+取少量待检物于洁净的试管中,滴入适量NaOH溶液并加热,有使湿的红色石蕊试纸
变成蓝色的气体产生。
5、 鉴别稀盐酸和稀硫酸分别取少量待检液体于两支洁净的试管中,各滴入几滴BaCl2溶液,有白色
沉淀产生的原溶液是稀硫酸,无现象产生的原溶液是稀盐酸。
6、 鉴别Ca(OH)2和NaOH溶液分别取少量待检液体于两支洁净的试管中,分别通入CO2气体(或
各滴入几滴Na2CO3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的原溶液是Ca(OH)2,无现象产生的原溶液是NaOH。 ◎补充下列反应方程式:
1、 氢氧化铜跟稀盐酸反应:Cu(OH)2 + 2HCl = CuCl2 + 2H2O蓝色沉淀消失
2、 氢氧化铜跟稀硫酸反应:Cu(OH)2 + H2SO4 = CuSO4 + 2H2O变成蓝色溶液
3、 氢氧化钠跟硫酸铜溶液反应:2NaOH + CuSO4 = Na2SO4 2 ↓ 有蓝色沉淀产生
4、 氢氧化钠跟氯化铁溶液反应:3NaOH + FeCl3 = Fe(OH)3↓ +3NaCl 有红褐色沉淀产生 ◎判断溶液的酸碱性用指示剂,溶液的酸碱度用pH来表示。
0123456789101112131
4中性
← 酸性增强碱性增强
紫色石蕊无色酚酞
pH<7为酸性显红色显无色
pH=7为中性显紫色显红色
pH>7为碱性显蓝色显红色
◎干燥剂的选择:
1、浓硫酸可干燥:酸性气体(如:CO
2、SO
2、SO
3、NO
2、HCl、)
中性气体(如:H
2、O
2、N
2、CO) 不能干燥碱性气体(如:NH3)
2、氢氧化钠固体、生石灰、碱石灰可干燥:碱性气体(如:NH3)中性气体(如:H
2、O
2、N
2、CO)
不能干燥酸性气体(如:CO
2、SO
2、SO
3、NO
2、HCl、)
思想品德知识点归纳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