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食源性疾病监测培训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10-101

食源性疾病监测培训范文第1篇

一、 强化组织,精心准备.

在培训前精心准备了培训资料。内容包括:①食源性疾病的预防、宣传、诊断相关知识。②强化食源性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隔离、有效的提高医务人员对食源性疾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

二、 明确目的突出重点.

为了加强我院的食源性疾病的防治工作,培训是保障。本次培训参加人员为本院所有临床医务人员,通过本次培训,充分掌握了食源性疾病的诊断和基本治疗,及报告时限、程序,报告卡的填写,同时增强了他们的业务水平,提高了医务人员工作责任心,加强了工作的警惕性。

在今后的日常工作诊断中,全面提高对食源性疾病的鉴别诊断能力,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精神,切实做好我院防治工作,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

食源性疾病监测培训范文第2篇

监测、报告工作管理制度

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临床医生做好有 关食源性疾病的登记、报告。不得瞒报、迟报、谎报或授权他人瞒报、迟报、谎报。

一、业务院长负责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的领导,医务科、门诊部、首诊医师具体负责监测工作,医务科负责全院临床医师的全员培训工作,每年至少培训一次。

二、临床医生必须按规定做好门诊日志的登记工作,填写有关项目和登记卡,要项目齐全、字迹清楚,住址写到门牌号,要留联系方式及联系人,不得有缺项、漏项。

三、发现食品安全事故或食源性疾病,除采取抢救措施外,2小时内向医务科电话报告,医务科接到报告后及时向市卫生局报告。

四、发现食物中毒群体性事件,首诊医生除报告外,还应及时联系医务科、检验科等相关科室,封存相关标本,做好登记、抢救记录等资料保存。

五、门诊部每月对医院内的门诊和登记日志进行一次检查核对,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食源性疾病监测培训范文第3篇

1.总则 1.1目的

为了规范食源性疾病的调查处理过程,保证食源性疾病事件卫生应急处置工作高效、有序进行,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特制订本预案。

1.2依据

本案依据《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食品卫生监督程序》、《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青海省卫生厅、经委、商务厅、质监局、工商局、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2015年青海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实施方案》、《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报告系统》等制定本预案。

1.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发生在青海省乌兰县区域内,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并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食源性疾病的应急处理工作。

1.4工作原则 1.4.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提高全县对食源性疾病的防范意识,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做好人员、技术、物资和设备的应急储备工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

1.4.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根据食源性疾病事件的范围、性质和危害程度,实行分级管理。各科室对食源性疾病事件应急处理进行统一领导和指挥,各有关负责人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食源性疾病事件应急处理的技术工作。

1.5食源性疾病事件的分级

根据食源性疾病事件的性质、危害程度和涉及范围,依据《青海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分级标准,将食源性疾病事件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个级别:

1.5.1特别重大水性、食源性疾病事件(Ⅰ级) 影响特别重大的水性、食源性疾病事件,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报国务院批准后确定。

1.5.2重大水性、食源性疾病事件(Ⅱ级)

一次病例人数超过100人并出现死亡病例;或出现10例以上死亡病例。

1.5.3较大水性、食源性疾病事件(Ⅲ级) 一次病例人数超过100人;或出现4例死亡病例。 1.5.4一般水性、食源性疾病事件(Ⅳ级) 一次病例人数30-99人,未出现死亡病例。 2.组织领导与职责分工 2.1食源性疾病事件应急处理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贺芳(总指挥)

副组长: 吕连成(负责具体事务)

组 员:王绩胜 黄俊杰 赵永萍 李芳 李永秀 韩琴 史朝辉 张启刚 李云梅 庄丽萍

2.2应急处理专业技术机构

医疗救治机构在同级食源性疾病事件应急处理工作领导小组和现场应急处理工作指挥部的领导和指挥下,承担食源性疾病事件的调查处理和医疗救治工作。其职责是:统一指挥、协调现场医疗卫生救援和水食源性疾病事件的调查处理工作。

2.3医疗救治组职责

医疗救治组负责承担责任范围内食源性疾病的监测报告工作和食源性疾病事件的应急医疗救援工作,协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标本采集、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3.食源性疾病事件报告 3.1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

发生食源性疾病事件的诊疗科室接诊医师上报工作领导组组长及副组长,由医务科协调组织院内专家组进行会诊,一经确诊为食源性疾病后,立即上报。

3.2报告时限和程序 3.2.1院属科室发现食源性疾病事件应立即上报,院办接到事件发生后应在2小时内尽快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3.3报告内容

食源性疾病事件报告分为首次报告、进程报告和结案报告,要根据事件的严重程度、事态发展和控制情况及时报告事件进程。

报告的主要内容:发生食源性疾病单位、地点、时间、人数、主要临床症状、可疑水或食物、原因的判定、危害范围及采取的主要措施,需要解决的问题和要求等。

3.4报告方式

通过传真、电话报告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 4.应急响应和终止 4.1应急响应

院内专家组会诊核实报告后,迅速启动应急预案,按本预案规定的程序和时限向上级部门进行报告。并立即安排应急处理专业技术人员,携带有关卫生行政执法文书、调查、取证和采样工具、医疗救治药械等赴现场进行调查处理。同时应告知报告者,除及时抢救患者外,要保护好现场,保留可疑水、食品和患者吐泻物。

4.2应急响应原则

4.2.1特别重大水性、食源性疾病事件(I级)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应急响应。 4.2.2重大水性、食源性疾病事件(Ⅱ级)由省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应急响应。

4.2.3较大水性、食源性疾病事件(Ⅲ级)由市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应急响应。

4.2.4一般水性、食源性疾病事件(Ⅳ级)由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应急响应。

4.2.5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可直接参与下级管辖的水性、食源性疾病事件的应急响应,必要时,也可将直接管辖的水性、食源性疾病事件指定下级卫生行政部门管辖。

4.3响应的终止 4.3.1终止条件

水性、食源性疾病相关危险因素已被有效控制,未出现新的患者且原有患者病情稳定24小时以上。

4.3.2终止程序

水性、食源性疾病事件应急响应的终止坚持“谁启动,谁终止”的原则。

重大水性、食源性疾病事件由省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专家进行分析论证,提出终止应急响应的建议,报省人民政府或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机构批准后实施,并向卫生部报告。

较大水性、食源性疾病事件由市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专家进行分析论证,提出终止应急响应的建议,报市人民政府或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机构批准后实施,并向省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一般水性、食源性疾病事件由县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专家进行分析论证,提出终止应急响应的建议,报县人民政府或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机构批准后实施,并向市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上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根据下级卫生行政部门的请求,及时组织专家对水性、食源性疾病事件应急响应终止的分析论证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

5.现场调查处理 5.1医疗救治

临床医护人员负责病人的现场抢救、运送、诊断、治疗;在用药前采集病人血液、尿液、吐泻物等标本,以备送检;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病人的流行病学调查。

6.善后处理 6.1后期评估总结

水性、食源性疾病现场调查处理后,事发地卫生行政部门应及时组织有关人员对水性、食源性疾病的处理情况进行评估总结,写出调查报告,报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

6.2资料收集整理

参与调查处理的卫生监督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分别将水性、食源性疾病事件的有关卫生学调查、取证、控制、查处等资料和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等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建立水性、食源性疾病事件档案。

6.3责任追究

6.3.1对在水性、食源性疾病事件的预防、报告、调查、控制和处理过程中,有玩忽职守、失职、渎职等行为的,依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6.4信息发布

水性、食源性疾病事件的处理及进程信息,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或授权的市级卫生行政部门按相关法律、法规及时向同级人民政府报告并统一向社会公布,涉及保密内容的应遵守有关规定。其他部门、单位和个人无权向社会发布水性、食源性疾病事件信息。

7.保障措施

水性、食源性疾病事件应急处理应坚持预防为主、平战结合的方针,各科室应加强卫生应急工作的领导,组织开展水性、食源性疾病事件的监测和预警工作,加强卫生应急处理队伍建设和技术研究,建立健全水性、食源性疾病事件预防控制体系,保证水性、食源性疾病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7.1技术保障

建立健全功能完善、反应迅速、运转协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加强食源性疾病应急专业队伍建设,提高医疗救治、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处置和实验室检测检验能力。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形式,组织开展食源性疾病事件的应急处理演练。

7.2物资保障

建立食源性疾病事件应急处理的各类物资储备(包括诊断试剂、特效药物、消毒药械和检测检验设备等)。发生食源性疾病事件时,应根据应急处理工作需要调用应急储备物资,应急储备物资使用后应得到及时补充,以确保应急供应。

8.附则

本预案由乌兰县人民医院院办负责解释。 本预案自2015年4月15日起实施。

食源性疾病监测培训范文第4篇

【摘要】 目的掌握土源性线虫病的流行流行规律,制定防治措施。方法 3周岁以上人群采集大便后采用改良加藤涂片法镜检,3~12岁儿童加用透明胶法肛试镜检。 结果 共采样1164人,寄生虫阳性38人,总感染率为3.26%。其中粪检1026人,寄生虫阳性20人,感染率为1.95%。钩虫阳性19人,感染率为1.85%;蛲虫阳性1人,感染率为0.10%。肛拭138人,检测出蛲虫感染18人,感染率为13.04%。结论 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大幅度下降。

【关键词】 土源性线虫 调查 镜检 感染率

Analysis of soil-transmitted helminth in gutongvillage of LuoHecity2009

[abstract]Objectiveto understand the epidemic rule of soil-transmitted helminth ,to evaluate the preventive and control measures.

Methodall gutong villagers over three years-old were examined using ModifiedKato Katy thick smear methods.children of 3-12 years oldadded microscopic observationof anus scotch tape.Resulttotalsamples is 1164 , 38 are positive , total positive rate is 3.26%. Among them, the number of dung inspection is 1026. 20 is positive, infection rate was 1.95%. Hookworm infection rate is 1.85 %, Pinworms infection rate is0.10%。 the number of anus swabs is 138,Pinworms infection rate is 13.04%。

[key words]soil-transmitted helminth surveyanti-bmainfection rate

为掌握我市土源性线虫病的流行动态和流行规律,制定土源性线虫病防治策略与措施、评价防治效果提供科学依据,于2011年11月3日至5日在我市召陵区老窝镇古同行政村开展了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点选择和对象

选择调查的行政村在1500人以上,调查对象在1000人以上,往年调查寄生

虫感染高行政村作为调查点。调查对象为年龄在3周岁以上的所有常住居民采集约母指肚大小粪便送检;3~12岁儿童加用透明胶法肛试。

1.2 调查及镜检人员组成

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选派参加省统一培训后和曾参加过该项调查的专

业技术人员组成镜检组;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派专家直接参加指导和复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乡防保人员和村医负责统一发放粪便袋后收集样品和肛试。

1.3 镜检材料来源及方法

13.1方法 镜检点直接设置在调查村,大便后收集采用改良加藤涂片法涂片,主要对钩虫、蛔虫、鞭虫及蛲虫进行镜检,检查到其它虫种一并登记;透明胶纸肛

拭法检测蛲虫卵。

13.2材料来源 显微镜、定量模板、塑料刮片、尼龙娟透明玻璃纸等由省疾病控制中心按照规格及要求统一购置后发放;透明液、载玻片按要求购买。 2 结果

2.1采样率 共发放粪袋1100份,回收1026份,采样率为93.3%。 2.2 虫种 此次调查仅发现钩虫、蛲虫两虫种感染。

2.3 总感染率 共采样1164人,检测寄生虫阳性38人,总感染率为3.26%。其中男性采样577人,寄生虫检测阳性23人,感染率为3.99%;女性采样587人,寄生虫检测阳性15人,感染率为2.56%;男女感染率之比为1.56比1。

2.4粪检结果 共采粪样1026人,检测寄生虫阳性20人,感染率为1.95%。其中钩虫阳性19人,感染率为1.85%;蛲虫阳性1人,感染率为0.10%。调查男性503人,女性523人,分别检测出寄生虫阳性各10人,男女感染率分别为1.99%和1.91%。年龄组感染率以50到60岁为高。

古同村土源性线虫感染调查结果

年龄组

3~10 11~ 21~ 31~ 41~ 51~ 61 71以上 合计

检测人数

226 93 91 127 123 210 103 53 1026

感染人数

0 2 0 1 2 10 4 1 20

感染率%

0 2.15 0 0.79 1.63 4.76 3.88 1.87 1.95

2.5 肛拭结果:5~8周岁儿童透明胶纸肛拭法共检测138人,检测出蛲虫感染18人,感染率为13.04%。其中男性肛拭74人,感染率为17.57%。女性64人,感染率为7.81%。。年龄组以6岁感染率最高为21.8%。 3 讨论与小结

通过调查工作的开展,进一步了解了我市土源性线虫病流行动态,为制订防治对策和评价防治效果提供了科学依据。

从调查结果看,经过近年防治工作,特别是2006年与2008年开展的全民肠道

寄生虫病驱治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大幅度下降,从1999年的31.78%,蛔虫感染为主(占96.6%)[1],降至目前的3.18%。检出的虫种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转变为以钩虫(占50%)和蛲虫(占50%)感染共存的情况。本次调查未发现蛔虫感染的情况,与农村居民卫生条件提高及卫生习惯的改变有关[2]。

粪检结果显示男性女性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基本均等,年龄组感染率以50到60岁最高,且全部为钩虫感染,这与该年龄组从事田间蔬菜种植频次有关[3];儿童肛拭蛲虫感染率似以男高于女,但无统计学意义(Χ2=2.084,p>0.05),年龄组以6到7岁最高,这与67岁特别是男孩正是活波好动,喜欢集聚且卫生习惯还未养成有关,提示今后托幼机构和学校应该加强该年龄组卫生习惯的教育工作。

根据此次调查资料显示,重点要加强10岁以下儿童蛲虫病及成年人钩虫病的防治,并在重点人群开展有针对性的开展药物驱治工作。 4参考文献

[1]任东洋,蔡满海,刘艳青.郾城县人体肠道寄生虫感染的调查分析[J].中华医学会萃,2002,2(2):88-89.

[2]裴丽,祝艳丽,李涛鹏. 2009年驻马店市土源性线虫病感染现状调查 . 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10年第05期

[3]顾冰,徐传法. 灌云县土源性线虫病监测报告及防治对策 . 江苏预防医学,2009年第01期

食源性疾病监测培训范文

食源性疾病监测培训范文第1篇一、 强化组织,精心准备.在培训前精心准备了培训资料。内容包括:①食源性疾病的预防、宣传、诊断相关知识。...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