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三大忠告故事范文
人生的三大忠告故事范文第1篇
这些失败的人不是不聪明,不是不想成功,但就是不知怎么地,让自己陷入一种漫长的自我折磨里,最后磨掉了所有的能力,变成一事无成的平庸凡人。
克利斯汀发现,聪明却低成就的人,通常都会习惯性的自我设限,有逃避努力的倾向,喜欢延迟或干脆放弃原本该去做的事情(例如老师请你补考,并表明来考就过,但却直接放弃考试),渴望不用吃苦耐劳就能获得的成功,讨厌汗流满面的努力最后竟然还是失败。
凡事力求简便,只作最低程度的努力(或干脆不努力),即便是很重要的事情。花很多时间逃避该做的工作,做事情无法持久,无法乐再努力,总是犹豫不决,无法执行计划(但很会制定计划),无法组织自己的工作或人生,无法建立长程目标,对于新鲜事有很大热情但是新鲜感过了之后就感到无趣,接近成功的时候反而想要逃走,做事拖拖拉拉,只参与自己能够轻松完成的工作或人际关系,从来不肯为任何事情努力,自我评价过低,担心自己无法达成别人的期望,担心自己虚有其表,无法努力争取自己内心真正渴望的东西只因为不想承受失败的风险,避免做出重大承诺好替自己留余地,分不清机会与冒险,把失败归咎于他人或运气不好就是不肯承认自己有错,认为自己有社会适应不良症,时常陷入沮丧中。
也许你很有才华,但是无论如何也不肯努力,或者组织执行一个让自己达成目标的有效计划,永远在逃避失败的风险,为了避免失败降临宁愿放弃可能赢得的高成就,过着平凡甚至不如意的生活。
克利斯汀说,逃避是不可能换来真正的自由,更不可能换来成功,放弃机会、故意选择成为低成就的人也不肯冒险努力拚搏,到头来只会让自己懊悔。全面性的自我设限,不承认自己有能力,甘愿随波逐流,对于是否追求成就感到进退两难,觉得安全的小成功比冒险来得好,自信心严重不足,做什么事情都到快成功了就逃走放弃,再不然就是做表面功夫,自以为怀才不遇。
克利斯汀说,无论再有才华,无论选择哪一条人生路,人生都难免有进退两难、困惑,不知所措,备受考验的时刻。我们就算愿意面对问题,也不见得能克服所有难关,但是,如果只是惯性地逃避,并且找理由合理化自己的逃避行为,那么,成功将离我们越来越远。
除非我们愿意改变做事情的态度与方式,抛弃自我设限,真心真意的面对困难,把困难当作自我磨练的机会,积极组织规划并执行自己的人生规划,绝不投机取巧,懂得自我要求,绝不逃避问题,在自己认定的目标上坚持到底,乐意承受失败的风险,才有可能赢回原本因为逃避与自我设限而失去的成功人生。千万别害怕跌的四脚朝天,要把失败的羞耻与嘲笑当作鼓励自己继续坚持的动力。
本性难移不代表不能移,克利斯汀鼓励我们放下心中的抗拒,面对害怕失败的恐惧,选择目标集中努力,抱持长期抗战的心态面对人生关卡,把挫折视为自己正在面对问题的证明,我们虽然无法改变过去,但可以改变自己的未来,问题不是你是谁,而事你打算做什么,觉得该怎么做才能达成目标。
改变不是即将降临在你身上的事情,而是你要去做的事情,改变是一个过程,学习以不同的方式做事的过程,人生就是一连串不断学习和改变的过程,并且在此过程中变得成熟。为了让自己成熟,失败是必须承受的挫折,改变的过程中一定会让人一再受挫,不要害怕挫折,改变事件力在改变之上的。每个人都可以改变,只要放弃自我设限与逃避问题的行为模式,放弃习惯性延宕的负面行为习惯,重新建立对自己有帮助的积极的行为模式,坚持到底,改变将在你所做所为之间萌芽茁壮。
如果可以,找个信得过的人,定时和他分享你在追寻改变的过程中所遭遇的事情。开放自己,让自己愿意接受新体验。记得电影《Yes Man》吗?原本只想说不好简化事情让人生变得简单的金凯瑞,只因为开始强迫自己改说Yes,生命的齿轮也跟着转动了起来,引导向和原本说不时截然不同的方向。
试着找一件你一直很想做,却老是给自己找一堆借口,迟迟未能付诸行动的事情,下定决心,坚持让自己去完成这件事情,为此打造一份梦想计划书(并且拟订被用方案)。
改变你的说话方式,抛弃负面与不确定性用语,改采简洁积极且正向的字词,节制负面陈述,改变你的交际场合。
试着重新规划你的生活作息,把完成你心中所渴望完成之事排入你的日常生活作息中,透过执行这件任务所遭遇的挫折,更加认自己的优缺点,抛弃自我设限,重覆再重覆直到你建立好的新习惯取代了旧的坏习惯。使出浑身解数完成你所拟订的计划,完成后再回头看看自己究竟改变了多少,记住这趟旅程,将之应用到你所欲改变的其他事情上。wWw.51flash.Com
不要幻想不劳而获的成功,承受无数失败后的成熟比意外的成功来得宝贵。你当然会失败,改变并不总是以成功作收,人生总得经历一些鸟事。但无论如何,不要害怕失败,坚持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不要再因为害怕失败而自我设限,连尝试的机会都不给自己,躲在一个绝对不会失败但却也不会成功的平庸生命里,自怨自怜。不让自己故态复萌。
人生的三大忠告故事范文第2篇
教学方法:思考、讲析、读悟、练习 第一课时
一、学生阅读课文
二、师生谈感悟(学生先讲,启发:通过事例谈)
本人说说仔细品味冯友兰先生的《人生的境界》,探究人生境界的4个等级,我想到下面的文字。这个故事在讲《山民》里好象说过:
山区放羊娃的人生 (自然境界)
有一记者前往某山区,碰到一个放羊娃,记者便和放羊娃有了一段对话。记者问:“你放羊为的是什么?”放羊娃答:“卖钱。”记者问:“卖了钱干什么?”放羊娃答:“娶媳妇。”记者问:“娶了媳妇呢?"放羊娃答:“生孩子。”记者问:“有了孩子呢?”放羊娃答:“放羊。”记者默然。 还有一段故事:
芸芸众生皆为利 (功利境界)
1997年和二十几位老师一起在大连旅游,一天,从旅店要到星海广场。的士司机从星海广场绕道有十公里,多看看市容风光吗。回来时,大家都坐公交车。车子开动了,车由东往东开,一会儿就到。咦,这么近?来时的“桑塔纳”走西路有十公里路,现在走东路,才五公里
下面是:
大无大有周恩来 (道德境界)
周恩来惊人之无有六:一是死不留灰,二是生而无后,三是官而不显,四是党而不私,五是劳而不怨,六是去不留言。这六个“大无”,说到底是一个无私。公私之分古来有之,但真正的大公无私自共产党始。1998年是周恩来诞辰一百周年,也是划时代的《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是这个宣言公开提出要消灭私有制,要求每个党员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梁衡说,150年来,实践《宣言》精神,将公私关系处理得彻底、完美,达到如此绝妙境界者,周恩来是第一人。因为即使如马恩列也没有像他这样长期处于手握党权、政权的诱惑和身处各种矛盾的煎熬之中。总理在甩脱自我,真正实现“大无”的同时却得到了别人没有的“大有”:有大智、大勇、大才和大貌那种倾国、倾倒联合国的风貌,特别是他的大爱大德。
遥想《逍遥游》(天地境界)
仰望茫茫宇宙,遥想庄子《逍遥游》。“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手待哉?
1 板书(略)
三、亮点探究
1.“人之战”和“蚁之战”的区别是什么? 探究学习:冯先生认为,有觉解才是人与禽兽的根本区别,才是人生最特殊最显著的性质。人只有觉解到了“觉解”这种人的本性,人生才真正有意义。道德也必须以觉解为前提,凡可称为道德的行为,必同时也是有觉解的行为。无觉解的行为,虽亦可合于道德,但严格地说,并不是道德的行为。蚂蚁打仗时,每个蚂蚁都各为其群,奋不顾身。从表面上看,与军人为国打仗,奋不顾身似无区别。但人打仗是很危险的,在这种前提下他仍能奋不顾身,其行为是道德行为。蚂蚁打仗时奋不顾身只是一种本能,它对于打仗及其危险并无觉解,所以严格地说,其行为并不是道德行为。
2.若把曹丕和曹植相比,谁的成就大,谁的境界高? 探究学习:我们不能把一个人的境界与一个人的成就等同起来。境界的高低,以觉解的多少为标准。成就的大小,在艺术上有艺术的标准,在事功上有事功的标准,我们不能认为一个人有很高的境界,就一定有很大的事功。其成就的大小,不能以境界的高低为标准。 3.关羽的人生境界是道德境界吗? 探究学习:在功利境界中的人,其合乎道德的行为是为了求自己的利。功利主义者(如那位的士司机)以为道德不过如此,这是对于道德没有完全的了解。功利境界中的人做道德的事,只是合乎道德的行为。他们的境界是功利境界,而不是道德境界。 4.怎样理解道德境界? 探究学习:“我”有自私义和主宰义。就“我”之自私义说,道德境界中的人无“我”;就“我”之主宰义说,道德境界中的人真正有“我”,亦即有“真我”。这就是说,道德境界也就是无“小我”之境,或曰有“大我”之境。道德境界中的人以社会为“我”,所以他们不自私,不利己。他们为社会做事,为社会谋利时没有任何个人目的。他们的行为被“真我”所主宰,所以其行为虽无个人目的,但却有觉解,他们的行为是出于“真我”自觉选择的行为。
5.《庄子》之“游”和冯先生之“游”有什么区别? 探究学习:“游心”说来源于《庄子》。《庄子》所谓“游”即游动、飞翔之意,如鱼游于水,鸟翔于天,都叫做“游”。《庄子逍遥游》中讲了4种“游”:一是蜩与学鸠之游,“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二是大鹏之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三是列御寇之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四是神人之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在庄子看来,前三种游都不是理想的游,因为它们都需“有待”。“有待”就是有条件限制,有条件限制的游不是真正的自由。什么样的游才是最好的游呢?庄子说:“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真正的自由是无条件的,这当然是一种“心游”“神游”,是一颗无牵累的心在宇宙间的自由自在的遨游。冯先生常说,他所谓天地境界就是“游心于物之初,有之全”。“游心于物之初,有之全”就是庄子式的心游、神游。不过,庄子的心游是游于“无何有之乡”,游于混沌的宇宙;冯先生的心游是游于理世界,游于大全。所以庄子的游是“无心而顺有”,冯先生的游是“顺理以应事”。“顺理应事”是即世间而出世间的精神自由,是即道德而超道德的精神自由。“无心顺有”是离世间的自由,是超道德的自由。
作业 :思考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
四、选题设计
1.三种境界的区别是什么? (1)近代大学问家王国维认为,古今成大事业者必须经过3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向往);“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追求);“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顿悟)。 (2)中国的禅宗认为成佛需经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这是寻找禅的本体而不得的阶段。
第二种境界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这是似已悟道而实未悟的阶段。
第三种境界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是写悟道了瞬间即永恒,刹那成终古的心态。 (1)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人民出版社。
(3)冯先生的人生境界(超越人世的渴望,)。研究方法:比较法。参读书目: 社1986年版。
(2)王国维《人间词话》。
(3)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
五、课堂讨论:练习
一、二
六、课后完成:练习三
附:范文《“裁剪”的完美是一种境界》 “裁剪”的完美 是一种境界
在查阅资料时看到几家大报都刊登了文字说明及署名完全相同,而画面却有很大差异的三张新华社传真照片。其文字说明内容为:某地一双黑天鹅孵化11只幼鸟。
这三张照片是同一记者拍摄的照片稿。按新闻概念来讲,“传真照片”是为了“先声夺人”,除此之外,还取决于新闻本身的“硬度”和照片画面的质量。常读报纸尤其是揣思报纸照片会有这样的感觉,“质量”不仅是照片虚实和大小,它更应该是准确的信息和画面语言的表达。 从照片原稿上看,有两点不具优势,或者说不是一张好照片。首先,它是软新闻,极容易被当天的重要新闻所冲击,不容易被读者发现;其次,由于拍摄场地条件所限或镜头把握不当,因为看上去画面前景杂乱(有钢丝网状的围栏),原本有的优美之处也就陷入寻常之中了。 但某家大报的编辑们对原照片动了“手脚”,试验性地剪裁取舍,突出了小黑天鹅的羽毛和小天鹅与父母的关系,并配以标题《天伦之乐》。这张“超常”照片画面变“虚”,但被孵化的小黑天鹅的白羽毛却特别醒目,这反而让读者更清楚地看到它们与“爸爸妈妈”的鲜明对比。 的确令人拍案叫绝。要想取得成功,常常要作出一种超常的“犯规”。按常理说,只要照片达到一定的水准之后,关于照片的“好”与“不好”是难以量化的,因为每个读者都有自己的标准。当然,无论从哪个角度去讲,这样的剪裁试验不可能经常发生,也许还会有更完美的剪裁或者说可以“修正”得更完美,而“裁剪”的完美却是一种境界!
人生的三大忠告故事范文第3篇
教学方法:思考、讲析、读悟、练习 第一课时
一、学生阅读课文
二、师生谈感悟(学生先讲,启发:通过事例谈)
本人说说仔细品味冯友兰先生的《人生的境界》,探究人生境界的4个等级,我想到下面的文字。这个故事在讲《山民》里好象说过:
山区放羊娃的人生 (自然境界)
有一记者前往某山区,碰到一个放羊娃,记者便和放羊娃有了一段对话。记者问:“你放羊为的是什么?”放羊娃答:“卖钱。”记者问:“卖了钱干什么?”放羊娃答:“娶媳妇。”记者问:“娶了媳妇呢?"放羊娃答:“生孩子。”记者问:“有了孩子呢?”放羊娃答:“放羊。”记者默然。 还有一段故事:
芸芸众生皆为利 (功利境界)
1997年和二十几位老师一起在大连旅游,一天,从旅店要到星海广场。的士司机从星海广场绕道有十公里,多看看市容风光吗。回来时,大家都坐公交车。车子开动了,车由东往东开,一会儿就到。咦,这么近?来时的“桑塔纳”走西路有十公里路,现在走东路,才五公里
下面是:
大无大有周恩来 (道德境界)
周恩来惊人之无有六:一是死不留灰,二是生而无后,三是官而不显,四是党而不私,五是劳而不怨,六是去不留言。这六个“大无”,说到底是一个无私。公私之分古来有之,但真正的大公无私自共产党始。1998年是周恩来诞辰一百周年,也是划时代的《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是这个宣言公开提出要消灭私有制,要求每个党员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梁衡说,150年来,实践《宣言》精神,将公私关系处理得彻底、完美,达到如此绝妙境界者,周恩来是第一人。因为即使如马恩列也没有像他这样长期处于手握党权、政权的诱惑和身处各种矛盾的煎熬之中。总理在甩脱自我,真正实现“大无”的同时却得到了别人没有的“大有”:有大智、大勇、大才和大貌那种倾国、倾倒联合国的风貌,特别是他的大爱大德。
遥想《逍遥游》(天地境界)
仰望茫茫宇宙,遥想庄子《逍遥游》。“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手待哉?
1 板书(略)
三、亮点探究
1.“人之战”和“蚁之战”的区别是什么? 探究学习:冯先生认为,有觉解才是人与禽兽的根本区别,才是人生最特殊最显著的性质。人只有觉解到了“觉解”这种人的本性,人生才真正有意义。道德也必须以觉解为前提,凡可称为道德的行为,必同时也是有觉解的行为。无觉解的行为,虽亦可合于道德,但严格地说,并不是道德的行为。蚂蚁打仗时,每个蚂蚁都各为其群,奋不顾身。从表面上看,与军人为国打仗,奋不顾身似无区别。但人打仗是很危险的,在这种前提下他仍能奋不顾身,其行为是道德行为。蚂蚁打仗时奋不顾身只是一种本能,它对于打仗及其危险并无觉解,所以严格地说,其行为并不是道德行为。
2.若把曹丕和曹植相比,谁的成就大,谁的境界高? 探究学习:我们不能把一个人的境界与一个人的成就等同起来。境界的高低,以觉解的多少为标准。成就的大小,在艺术上有艺术的标准,在事功上有事功的标准,我们不能认为一个人有很高的境界,就一定有很大的事功。其成就的大小,不能以境界的高低为标准。 3.关羽的人生境界是道德境界吗? 探究学习:在功利境界中的人,其合乎道德的行为是为了求自己的利。功利主义者(如那位的士司机)以为道德不过如此,这是对于道德没有完全的了解。功利境界中的人做道德的事,只是合乎道德的行为。他们的境界是功利境界,而不是道德境界。 4.怎样理解道德境界? 探究学习:“我”有自私义和主宰义。就“我”之自私义说,道德境界中的人无“我”;就“我”之主宰义说,道德境界中的人真正有“我”,亦即有“真我”。这就是说,道德境界也就是无“小我”之境,或曰有“大我”之境。道德境界中的人以社会为“我”,所以他们不自私,不利己。他们为社会做事,为社会谋利时没有任何个人目的。他们的行为被“真我”所主宰,所以其行为虽无个人目的,但却有觉解,他们的行为是出于“真我”自觉选择的行为。
5.《庄子》之“游”和冯先生之“游”有什么区别? 探究学习:“游心”说来源于《庄子》。《庄子》所谓“游”即游动、飞翔之意,如鱼游于水,鸟翔于天,都叫做“游”。《庄子逍遥游》中讲了4种“游”:一是蜩与学鸠之游,“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二是大鹏之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三是列御寇之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四是神人之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在庄子看来,前三种游都不是理想的游,因为它们都需“有待”。“有待”就是有条件限制,有条件限制的游不是真正的自由。什么样的游才是最好的游呢?庄子说:“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真正的自由是无条件的,这当然是一种“心游”“神游”,是一颗无牵累的心在宇宙间的自由自在的遨游。冯先生常说,他所谓天地境界就是“游心于物之初,有之全”。“游心于物之初,有之全”就是庄子式的心游、神游。不过,庄子的心游是游于“无何有之乡”,游于混沌的宇宙;冯先生的心游是游于理世界,游于大全。所以庄子的游是“无心而顺有”,冯先生的游是“顺理以应事”。“顺理应事”是即世间而出世间的精神自由,是即道德而超道德的精神自由。“无心顺有”是离世间的自由,是超道德的自由。
作业 :思考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
四、选题设计
1.三种境界的区别是什么? (1)近代大学问家王国维认为,古今成大事业者必须经过3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向往);“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追求);“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顿悟)。 (2)中国的禅宗认为成佛需经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这是寻找禅的本体而不得的阶段。
第二种境界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这是似已悟道而实未悟的阶段。
第三种境界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是写悟道了瞬间即永恒,刹那成终古的心态。 (1)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人民出版社。
(3)冯先生的人生境界(超越人世的渴望,)。研究方法:比较法。参读书目: 社1986年版。
(2)王国维《人间词话》。
(3)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
五、课堂讨论:练习
一、二
六、课后完成:练习三
附:范文《“裁剪”的完美是一种境界》 “裁剪”的完美 是一种境界
在查阅资料时看到几家大报都刊登了文字说明及署名完全相同,而画面却有很大差异的三张新华社传真照片。其文字说明内容为:某地一双黑天鹅孵化11只幼鸟。
这三张照片是同一记者拍摄的照片稿。按新闻概念来讲,“传真照片”是为了“先声夺人”,除此之外,还取决于新闻本身的“硬度”和照片画面的质量。常读报纸尤其是揣思报纸照片会有这样的感觉,“质量”不仅是照片虚实和大小,它更应该是准确的信息和画面语言的表达。 从照片原稿上看,有两点不具优势,或者说不是一张好照片。首先,它是软新闻,极容易被当天的重要新闻所冲击,不容易被读者发现;其次,由于拍摄场地条件所限或镜头把握不当,因为看上去画面前景杂乱(有钢丝网状的围栏),原本有的优美之处也就陷入寻常之中了。 但某家大报的编辑们对原照片动了“手脚”,试验性地剪裁取舍,突出了小黑天鹅的羽毛和小天鹅与父母的关系,并配以标题《天伦之乐》。这张“超常”照片画面变“虚”,但被孵化的小黑天鹅的白羽毛却特别醒目,这反而让读者更清楚地看到它们与“爸爸妈妈”的鲜明对比。 的确令人拍案叫绝。要想取得成功,常常要作出一种超常的“犯规”。按常理说,只要照片达到一定的水准之后,关于照片的“好”与“不好”是难以量化的,因为每个读者都有自己的标准。当然,无论从哪个角度去讲,这样的剪裁试验不可能经常发生,也许还会有更完美的剪裁或者说可以“修正”得更完美,而“裁剪”的完美却是一种境界!
人生的三大忠告故事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