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冉庄地道战实践心得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10-101

冉庄地道战实践心得范文第1篇

冉庄地道一般宽0.7至0.8米,高约1至1.5米,上距地面2米多。地道以十字街为中心,顺沿东、西、南、北大街挖成4条干线地道,再由干线延伸出20多条支线,直通村外和周边几个村,最后挖成户户相连、村村相通、四通八达、上下呼应,长达16公里的地道网。

在斗争实践中,冉庄人民用他们的智慧和艰苦的劳动,把地道网建设得十分完备。地道分为作战用的军用地道和供群众隐蔽用的民用地道。地道内有指挥部、休息室、储粮室,设有路牌和油灯,还有地下兵工厂、翻眼、陷井等多处秘密设施。同时,充分利用地形地貌特征,在墙壁、地面、井壁、牲口槽、炕面、锅台、衣柜等不易发现处,巧妙的构筑地道口,并加以伪装,使敌人难以发现。为了便于监视、射击敌人,还利用高房、地面等有利的地形地貌,构筑工事多处,并与地道相通。同时,在街道、路口遍布地雷,将引线引入地道。这样,冉庄地上地下各种工事相互配合,形成了一个个立体火力网,成为一座能打能藏、可攻可守、进退自如的地下长城。

冉庄始建于隋唐,至宋代时,传说杨业之子杨延昭部将在村北河畔荒原筑营戍守,冉庄因此而一度繁荣,初具小镇规模,故冉庄素有唐村宋镇之说。街上两棵老槐树,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抗战时期,冉庄人民饱尝了日寇的血腥屠杀,经受了血与火考验的冉庄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畏强暴,奋起抗日,利用地道优势配合武工队、野战军对敌作战157次,歼敌2100余名,其中较大的战役5次,荣获了“地道战模范村”的光荣称号。

冉庄地道战遗址保护区20万平方米,现仍保留着上世纪

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村落的环境风貌。地下保留着当年的地道3000米,展厅内珍藏着宝贵的革命文物500多件。

许多影视片如《地道战》、《烈火金刚》、《敌后武工队》、《平原游击队》、《刘关张传奇》、《擎天柱》、《模范边区晋察冀》、《平原诗篇》、《滹沱河风云》等都曾在此拍摄。尤其是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河北省委宣传部、北京洋溢视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拍摄的电视剧《地道战》于2009年在冉庄地道战遗址内取景拍摄并于近期在全国热播,对于展示清苑形象、提高冉庄知名度,弘扬地道战精神都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每年来冉庄地道战遗址参观的游客都达到60万以上人次。其中,学生及企事业单位以集体参观形式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占参观总量的60%,并先后有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中国地质大学等80多所大中专院校成为纪念馆的共建单位,将纪念馆定为定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由于冉庄地道战遗址特有的教育资源,冉庄地道战纪念馆

1959年建馆,遗址于1961年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被河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5年被共青团中央确定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1997年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3年被河北省人民政府、省军区确定为首批省级国防教育基地,2009年被全国国防办命名为全国首批国防教育示范基地,2010年被共青团河北省委、河北省少工委命名为河北省少先队实践教育基地。同时又被评为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

冉庄地道战实践心得范文第2篇

说起地道战,人们常把它与中国人民的团结和智慧联系起来。小时候,我曾接触过许多包括《地道战》在内讲述抗日时期故事的电影,使我惊诧于中国人民的伟大。我也曾来到河北省清苑县的冉庄地道战遗址,亲身领略地道战的奇妙。今天再次来到地道战,我感受颇多。

经过半个多小时的路途,我们从城市到了农村,来到了这片红色的土地。纪念馆周围非常清净,四周没有特别的建筑,唯有纪念馆显得庄严和威武。进入展览室,旅途的疲惫全无,我们立刻被抗日时期的图片和实物所吸引,迫切地想结合着讲解,了解几十年前发生的一切。简洁的展览和简短的介绍囊括了在这片土地上英勇抗争的事迹。

我们先后参观了冉庄地道战陈列馆、冉庄村公所、冉庄抗日军事指挥所和星罗棋布的掩体工事,并在讲解员的引领下,下到地道感受当年抗日军民浴血奋战的英勇事迹。据陈列馆讲解员介绍,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冉庄民兵利用地道优势,配合武工队、八路军对敌作战157次,歼敌2100人,曾荣获“地道战模范村”称号,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为此聂荣臻、杨成武、吕正操等老一辈共产党给予了高度评价。使我深刻认识到,正是依靠人民的支持,我们党的事业才获得了不断胜利前进的基础。现在的冉庄,地道和与

革命相关的建筑都被很好地保护着,这里的人们希望后人们能够铭记历史,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作为一名党员,对于这点我们当然更是责无旁贷。在今天这样的和平年代里我们不用像前辈们那样在前线上英勇杀敌,但作为他们的接班人我们有责任记住他们为中国所付出的一切,包括鲜血和生命,作为他们的接班人我们有义务为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地道中我们排成一条线,跟在讲解员的后边听着讲解员对地道内的各种物品做详细的讲解,我们认真听着每一句话,理解着里边的内容。在地道中我们为了带起大家的气氛,唱起了《地道战》之歌,大家都很开心,在1500米左右的路中我们感受到了地道的气息,感受到了革命的气息。离开地道,我们来到了一个院子里,我们在院子里合影留念,大家在各个地方照相,为这次活动增添了色彩,也使这次活动变得活跃起来。

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要端正思想,进一步明确入党动机,入党是光荣的,在党的领导下,在党组织的大熔炉里,更好地锻炼成长,时刻接受党组织的教育和考验,更好地挖掘自己的潜能,奉献自己的一切。通过这次宣誓活动,我的心灵接受了一次洗礼,在不断的学习中,我愈加成熟起来,更感到肩上的责任重大,也为我成为一名新党员而无比光荣。我将以新的起点,牢记入党宣誓,为党努力工作,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学习理论知识,与时俱进,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为党的事业多做贡献

最后我们来到地道战纪念馆前边合影留念,全院六个系的代表在院领导的组织下一起照了集体相,为这次活动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冉庄地道战实践心得范文第3篇

冉庄地道一般宽0.7至0.8米,高约1至1.5米,上距地面2米多。地道以十字街为中心,顺沿东、西、南、北大街挖成4条干线地道,再由干线延伸出20多条支线,直通村外和周边几个村,最后挖成户户相连、村村相通、四通八达、上下呼应,长达16公里的地道网。

在斗争实践中,冉庄人民用他们的智慧和艰苦的劳动,把地道网建设得十分完备。地道分为作战用的军用地道和供群众隐蔽用的民用地道。地道内有指挥部、休息室、储粮室,设有路牌和油灯,还有地下兵工厂、翻眼、陷井等多处秘密设施。同时,充分利用地形地貌特征,在墙壁、地面、井壁、牲口槽、炕面、锅台、衣柜等不易发现处,巧妙的构筑地道口,并加以伪装,使敌人难以发现。为了便于监视、射击敌人,还利用高房、地面等有利的地形地貌,构筑工事多处,并与地道相通。同时,在街道、路口遍布地雷,将引线引入地道。这样,冉庄地上地下各种工事相互配合,形成了一个个立体火力网,成为一座能打能藏、可攻可守、进退自如的地下长城。

冉庄始建于隋唐,至宋代时,传说杨业之子杨延昭部将在村北河畔荒原筑营戍守,冉庄因此而一度繁荣,初具小镇规模,故冉庄素有唐村宋镇之说。街上两棵老槐树,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抗战时期,冉庄人民饱尝了日寇的血腥屠杀,经受了血与火考验的冉庄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畏强暴,奋起抗日,利用地道优势配合武工队、野战军对敌作战157次,歼敌2100余名,其中较大的战役5次,荣获了“地道战模范村”的光荣称号。

冉庄地道战遗址保护区20万平方米,现仍保留着上世纪

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村落的环境风貌。地下保留着当年的地道3000米,展厅内珍藏着宝贵的革命文物500多件。

许多影视片如《地道战》、《烈火金刚》、《敌后武工队》、《平原游击队》、《刘关张传奇》、《擎天柱》、《模范边区晋察冀》、《平原诗篇》、《滹沱河风云》等都曾在此拍摄。尤其是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河北省委宣传部、北京洋溢视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拍摄的电视剧《地道战》于2009年在冉庄地道战遗址内取景拍摄并于近期在全国热播,对于展示清苑形象、提高冉庄知名度,弘扬地道战精神都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每年来冉庄地道战遗址参观的游客都达到60万以上人次。其中,学生及企事业单位以集体参观形式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占参观总量的60%,并先后有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中国地质大学等80多所大中专院校成为纪念馆的共建单位,将纪念馆定为定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由于冉庄地道战遗址特有的教育资源,冉庄地道战纪念馆

1959年建馆,遗址于1961年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被河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5年被共青团中央确定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1997年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3年被河北省人民政府、省军区确定为首批省级国防教育基地,2009年被全国国防办命名为全国首批国防教育示范基地,2010年被共青团河北省委、河北省少工委命名为河北省少先队实践教育基地。同时又被评为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

冉庄地道战实践心得范文第4篇

冉庄地道一般宽0.7至0.8米,高约1至1.5米,上距地面2米多。地道以十字街为中心,顺沿东、西、南、北大街挖成4条干线地道,再由干线延伸出20多条支线,直通村外和周边几个村,最后挖成户户相连、村村相通、四通八达、上下呼应,长达16公里的地道网。

在斗争实践中,冉庄人民用他们的智慧和艰苦的劳动,把地道网建设得十分完备。地道分为作战用的军用地道和供群众隐蔽用的民用地道。地道内有指挥部、休息室、储粮室,设有路牌和油灯,还有地下兵工厂、翻眼、陷井等多处秘密设施。同时,充分利用地形地貌特征,在墙壁、地面、井壁、牲口槽、炕面、锅台、衣柜等不易发现处,巧妙的构筑地道口,并加以伪装,使敌人难以发现。为了便于监视、射击敌人,还利用高房、地面等有利的地形地貌,构筑工事多处,并与地道相通。同时,在街道、路口遍布地雷,将引线引入地道。这样,冉庄地上地下各种工事相互配合,形成了一个个立体火力网,成为一座能打能藏、可攻可守、进退自如的地下长城。

冉庄始建于隋唐,至宋代时,传说杨业之子杨延昭部将在村北河畔荒原筑营戍守,冉庄因此而一度繁荣,初具小镇规模,故冉庄素有唐村宋镇之说。街上两棵老槐树,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抗战时期,冉庄人民饱尝了日寇的血腥屠杀,经受了血与火考验的冉庄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畏强暴,奋起抗日,利用地道优势配合武工队、野战军对敌作战157次,歼敌2100余名,其中较大的战役5次,荣获了“地道战模范村”的光荣称号。

冉庄地道战遗址保护区20万平方米,现仍保留着上世纪

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村落的环境风貌。地下保留着当年的地道3000米,展厅内珍藏着宝贵的革命文物500多件。

许多影视片如《地道战》、《烈火金刚》、《敌后武工队》、《平原游击队》、《刘关张传奇》、《擎天柱》、《模范边区晋察冀》、《平原诗篇》、《滹沱河风云》等都曾在此拍摄。尤其是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河北省委宣传部、北京洋溢视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拍摄的电视剧《地道战》于2009年在冉庄地道战遗址内取景拍摄并于近期在全国热播,对于展示清苑形象、提高冉庄知名度,弘扬地道战精神都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每年来冉庄地道战遗址参观的游客都达到60万以上人次。其中,学生及企事业单位以集体参观形式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占参观总量的60%,并先后有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中国地质大学等80多所大中专院校成为纪念馆的共建单位,将纪念馆定为定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由于冉庄地道战遗址特有的教育资源,冉庄地道战纪念馆

1959年建馆,遗址于1961年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被河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5年被共青团中央确定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1997年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3年被河北省人民政府、省军区确定为首批省级国防教育基地,2009年被全国国防办命名为全国首批国防教育示范基地,2010年被共青团河北省委、河北省少工委命名为河北省少先队实践教育基地。同时又被评为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

冉庄地道战实践心得范文

冉庄地道战实践心得范文第1篇冉庄地道一般宽0.7至0.8米,高约1至1.5米,上距地面2米多。地道以十字街为中心,顺沿东、西、南、北大街挖成4...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