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手术切口感染范文
骨科手术切口感染范文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调查对象选择我院骨科病室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的2437例骨科无菌手术患者,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 作为诊断标准。
1.2 调查及分析方法
每个骨科病室安排2名专业知识扎实, 工作能力强的专职控感人员, 同时选派1名监控护士协助。由医院骨科病室对控感员和监控护士统一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 对2437份原始病案进行回顾性调查, 并到病区现场调查, 并记录相应的数据。
1.3 数据统计和分析
对2009年和2010年在我院进行无菌手术患者的一般情况进行登记, 内容包括:姓名、年龄、性别、入院诊断日期、手术日期、手术时间、麻醉方式、围手术期用药、是否切口感染等。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骨科无菌手术病患年龄及手术月份与切口感染率关系
骨科无菌手术病患年龄及手术月份与切口感染率的关系见表1。由表可以看出2009年和2010年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率分别为085%和0.69%, 总的感染率为0.78%。利用SAS软件对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率与病患年龄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发现, 两者间呈极显著正相关, 而切口感染率在气温的高的月份较高, 在温度低的月份感染率低。
2.2 骨科无菌手术暴露时间与切口感染率关系
骨科无菌手术暴露时间与切口感染率之间的关系, 见表2。分析发现, 在19例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病例中, 手术最长时间为6h, 最短为45min。利用SAS软件对感染率与手术时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发现, 切口感染率与手术时间呈极显著正相关。
3结语与讨论
引起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与预防控制措施。引起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很多, 但主要涉及患者及医院手术管理两方面的多种因素[2]。 (1) 病患的年龄以及身体状况:在本研究中发现年龄大的切口感染发生率高 (1.54) , 而年龄小感染率较低 (0.12) , 前者感染率是或者的13倍。因此, 在围手术期应加强对病患的健康教育, 给病患补充营养丰富的饮食, 保证充足的睡眠, 同时指导病患手术后加强身体功能锻炼, 提高机体抵抗力。 (2) 实施无菌手术的月份因素:本研究发现, 在一年的4个季节中, 在7~9月份实施骨科无菌手术的切口感染率较高, 而1~3月份实施手术时切口的感染率较低, 因此, 切口感染要考虑到不同月份的影响。因此, 骨病患者应选择最佳手术时机, 择期手术尽量避开夏季高温季节。 (3) 实施手术的时间长短:从表2可以看出, 手术时间越长, 切口感染率越高。这是因为手术时间越长患者机体创伤面积就越大, 从而使患者的机体抵抗力下降, 同时切口暴露时间长, 细菌容易在切口定植, 容易出现手术切口感染。 (4) 围手术期用药与切口感染的关系:要求手术医生重视围手术期用药, 严格按照卫生部制定的引起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的因素, 是多方面的, 既有患者因素又有医院手术管理方面的因素。要降低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率, 必须在控制基础疾病、提高患者自身免疫力的前提下, 提高医务人员对切口感染的重视程度, 加强医院感染控制, 手术过程中严格无菌操作, 改善手术室环境, 确保手术器械、敷料的灭菌效果, 合理选择手术时间, 谨慎使用抗菌药物, 这样才可能减少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4]。
摘要:目的 探讨引起骨科无菌手术病患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预防对策。方法 采用回顾性的调查分析方法, 对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在我院进行骨科无菌手术的2473例患者的切口感染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发生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19例, 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率为0.78 (%) 。2009, 2010年切口感染率分别为0.85 (%) , 0.69%。在19例切口感染病例中手术时间>2h, 1.5~2h, <1.5h的构成比例分别为73.64 (%) 、21.1 (%) 、5.26 (%) 。结论 在医疗质量管理工作中, 医院及医护人员应重视高危感染病例, 合理手术日期, 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加强术中无菌及无创操作, 进行手术医生切口感染专业检测, 同时加强对病患术前和术后的心理及生理方面的护理, 这是降低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对策
参考文献
[1] 郭亚春, 陈文光, 章泽豹, 等.无菌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7, 17 (4) :394~396.
骨科手术切口感染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普通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影响因素;防治
为了降低各种感染的发生,已经在无菌技术操作等多方面采取措施和进行完善,但是部分患者术后仍旧发生感染,特别是切口感染,笔者针对我院三年来普通外科发生的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预防措施,治疗结果进行了分析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普通外科患者1456例、男785例、年龄13-85岁,其中>60岁635例,1类手术256例,II类手784例,III类手术416例,急诊手术303例,择期手术1152例,糖尿病患者51名,手术时间72小时的患者401例,有吸烟史的患者533例,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率为91%,见表1。
1.2 切口感染诊断标准 切口出现红、肿疼痛及局部发热感、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早期出现硬结,并有脓性渗出物,需拆线引流,脓肿形成后有波动感,穿刺有脓液或破溃流脓,拆线后切口液脓反复出现小脓点并有线头溢出定为切口感染。
1.3 方法 应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和统计处理及分析参照卫生部颁布《医院诊断标二位》。
2 结果
2.1 手术切口感染率1456例,普通手术中术后发生切口感染102例,感染率7.0%。
2.2 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 基础疾病、急诊手术、II、III类切口高龄、手术时间过长,有吸烟史。
3 讨论
3.1 基础疾病的存在导致切口感染率增加 糖尿病最为多见,糖尿病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代谢异常,原有的代谢紊乱,加之高血压促进组织细菌繁殖,机体免疫力下降,组织愈合能力差,最终必然导致切口感染率增加。
其次是营养不良,患者原本营养缺乏,加之术后禁食,手术创伤带来的不能或不愿吃饭,导致患者营养季度缺乏,相反手术中,手术后出血,体内蛋白质分解加强,更加需要营养,最终原本营养状态更加恶化,免疫力大大下降,容易发生切口感染。
再者肥胖患者也容易发生切口感染,肥胖者全身各处脂肪层厚,体内的脂类能够影响细胞膜,磷脂酸的构成,进而影响淋巴细胞的功能导致机体抗细菌能力差,肥胖者切口部位脂肪层厚缝线增多,容易发生脂肪液化并残留无效,切口处使得切口很难愈合,再加上切口处血管被横断,术后血供应差,营养供应差,切口不易愈合,这些原因共同导致肥胖者发生切口感染,总之存在基础疾病容易发生术后切口感染,本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为17.3%。因此糖尿病患者必须在手术期监测血糖,应用胰岛素调整血糖的正常范围。
3.2 急症手术比择期手术更容易发生切口感染 急诊手术存在易感染因素,开放性创伤破坏了皮肤的正常防御功能,因创伤组织出血、水肿、缺血、坏死,内外大出血病人因血容量下降,机体防御力下降,急诊手术前皮肤准备不充分,手术过程中队体内的感染灶进行切开或穿刺,使正常组织受到污染,胃肠穿孔、出血、梗阻的病人细菌极易通过手术中使用的器械和敷料污染周围组织而造成感染。择期手术病情多较平稳,且有足够的时间补充营养、纠正电解质紊乱等。
3.3 III手术切口感染率高,与切口细菌污染有关 I类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炎症区,II类(清洁―污染)切口: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手术进入急性炎症区,胃肠物有明显溢出,术中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者,可采取下列防治手段:根据情况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备皮时注意不要损伤皮肤,消毒药彻底,用双氧水、生理盐水冲洗切口,医护人员有效地刷手,手术时少说话。
3.4 高龄患者较易发生切口感染 高龄患者器官功能衰退,自身免疫力低下,营养状况较差,代谢组织修复慢,因此,术前进行评估及充分的准备,注意维持围手术期电解质平衡,纠正喷血、低蛋白血症,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加强术后管理,注意饮食,加强营养,保证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脂肪的摄入量。
3.5 手术时间延长切口感染机率大,原因有 第一空气中的细菌,切口附近皮肤上,体内的细菌,随着手术时间的延长增加了污染切口的机会,第二,长时间的切口牵拉,造成局部组织缺血、缺氧,从而组织的抵御力下降,第三钳夹等机械因素易发生脂肪层氧化分解引起无菌性炎症,第四机体消耗增加失血、蛋白质丢失等越来越严重,抵抗力不断下降,从而导致术后切口感染。因此要求手术人员分工明确,配合默契,使手术尽可能快速、有序地进行。
3.6 有吸烟史的患者,术后咳嗽、切口愈合缓慢易感染 烟草的烟雾中至少有三种危险的化学物质,焦油、尼古丁和一氧化碳。焦油是好几种物质混合成的物质,在肺中会浓缩成一种粘性物质。尼古丁是一种会使人成瘾的药物,由肺部吸入,主要对神经系统发生作用,一氧化碳能减低红血球,将氧气输送到全身的能力,吸烟对微循环产生慢性破坏作用,导致切口感染,愈合缓慢。
有吸烟史的患者,术后咳嗽发生率为16.32%切口感染率为5.6%,吸烟时间长,烟量大的患者突然戒烟后呼吸道分泌物增加,又不能及时完全排除所以容易并发肺部感染,加之术后咳嗽,切口反复驰张,影响愈合,为此,病人应该在手术前2周戒烟,术后护理要合理,注意经常翻身,拍背咳痰,雾化吸入术后不能使用腹带,减轻腹部切口张力。
参考文献
[1] 孙晓东,郑向群,韩宪光.普通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影响因素与防治[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18):4006-4007.
骨科手术切口感染范文第3篇
摘要: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视,医院感染成为医学界关注的一个日益关注的卫生问题。手术部位切口感染是医院感染最主要的组成,不仅会影响手术效果,延长住院时间,推迟伤口愈合,同时也会增加其他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严重时可能导致患者死亡。骨科手术较为特殊,一般在术中需要使用内固定材料对相关部位的骨骼进行固定,因此接触到外界材料的机会增大,容易引发切口感染,且患者术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导致抵抗力下降,增加了感染的可能性。根据不同患者的不同病情、以及不同的心理状态,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有利于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的几率,促进患者的治疗效果,可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同时提高患者的恢复效果。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干预;预防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 引言
目前临床上对骨科疾病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仍属骨科无菌手术治疗,但由于术后手术切口感染往往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寻找一种手术切口感染的有效防治方式,帮助患者减轻痛苦,改善症状,缩短治疗时间,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显得尤为重要。
1研究资料
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期间骨科收治的46例行骨科无菌手术的患者,其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在22~67岁,平均年龄在(42.1±3.5)岁,所有患者均为植入内固定物手术,经过临床确诊为手术切口感染,对患者自身因素、手术时间、手术室环境、手术器械消毒情况等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2手术切口感染的诊断
手术切口感染诊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手术切口出现红、肿、热、痛症状,有脓性分泌物。②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升高。③切口裂开,有弄下分泌物流出,切口深处穿刺有脓液。④切口抽出的分泌物实验室细菌培养为阳性。满足①③④中的任意一项则诊断为切口感染,单独符合②不可进行诊断。
3分析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根据统计分析切口感染原因有以下几点:(1)手术环境的影响。对于急诊手术与手术地点,都可以归因于手术环境一类,由于急诊的时间仓促与手术室的功能性较为综合,术前准备往往不充分,会产生感染情况;(2)手术环境中,除菌的低标准,使得空气污染中外源性细菌易于繁殖并在切口处容易种植。手术前与手术后加强人为的除菌隔离,也能有效的控制空气污染;(3)手术部位因素。由于腰髋部以下手术的切口深、操作多、手术难度大、持续时间长,因此,切口感染的概率要远远大于其他;(4)手术持续时间。越长时间的手术,切口暴露的实践越长,对于感染的概率就越高;(5)接台手术因素。由于医院手术室资源较为紧缺,连台手术较为常见,因此对于接台手术,中间对于细菌的消毒与空气的更换,就不能做到完全彻底,对于细菌的杀除也很难达标。
4手术室护理干预对策 4.1做好术前病情评估
术前病情评估在减少切口感染中起到关键性作用。手术前有必要对患者的手术局部或是全身的情况进行了解和评估,对及时有效控制引发抵抗力下降的原发病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明确详细的手术部位及区域,对患者的皮肤实施护理措施,有效避免皮肤损伤发生术后感染。
4.2做好术前准备
手术物品的灭菌是控制切口感染的重要对策之一,应选择正确的灭菌方法,一次性手术用品的管理和放置要严格,注意要避免手术时污染。
4.3做好手术室空气质量的维护
保证手术室内的空气质量,手术护士需要在术前把术中所需所有物品备好,动作需轻柔,医护人员在进入手术室时要尽可能清理掉衣外的细菌,使手术室内尽可能达到在手术过程中无菌的程度,尽量杜绝参观,即使是参观者也要与手术医生保持30 cm以上的距离。让参观者尽可能避免在室内来回走动,禁止参观者或其他人员从感染手术间走到骨科手术间,从而从根本上杜绝和防止切口感染的可能。
4.4努力减短手术时间
医护人员们有必要在患者手术之前与之进行沟通交流,交代好患者手术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得到患者的信任并给予他们信心,尽可能减少患者对手术的恐惧,从而得到患者的配合,缩短手术时间。主治医师和护士要配合默契,从而高效且快速的完成手术任务;手术物品准备要充分,要对手术相关仪器进行全面了解,可独立解决术中出现的小故障;专人管理手术设备,定期检查并维修,以免术中发生故障。
5结果
46例行骨科无菌手术患者有1例出现切口感染的现象,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为2%,对切口感染患者切口处的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共培养病原菌株15例,其中包括7例金黄色葡萄球菌、2例铜绿假单胞菌,4例大肠埃希菌,2例肺炎克雷伯菌,所有患者经过有效的护理干预后,均顺利出院。
6讨论
骨科手术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手术切口感染,手术切口感染会对患者术后恢复造成影响,对患者带来极大痛苦。若患者手术切口感染严重,则会导致患者复发率与死亡率等的增加,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骨科无菌手术过程中,因为手术类型的不同,手术过程就会存在差异,引发手术切口感染。另外,手术患者病情程度、手术方法与手术准备等因素都会对手术切口感染造成影响,而针对以上影响因素采取措施进行护理,有助于临床治疗效果的提高。
手术室护理干预主要是在手术各个环节采用积极有效的护理模式,加强皮肤的清洁、消毒、保护等,达到预防切口感染的目的。多种因素均能影响骨科手术切口的感染,切口感染是一个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包括术前皮肤准备、手术持续时间长短及预防性抗生素给药时间等,因此切口感染的预防要从各个环节进行,只有细致有效的全面护理,才能有效预防术后切口感染,从而提高预后以及生存质量。
结语
综上所述,手术室护理干预对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预防效果较好,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进一步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骨科手术切口感染范文第4篇
关键词:普外科 手术 感染 康复
临床手术后发生切口感染在临床上是很常见的,其中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就是其中一个常见的例子,医院里面大部分手术都属于普外科手术,在医院里面发生感染的案例中普外科手术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成分。进行普外科手术后一旦发生感染现象,这不仅对患者的生活带来很多困扰和对手术后康复带来隐患,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很多我们常见的家属跟医生发生冲突的矛盾源头。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现在的医疗技术相比过去有了极大的提高,普外科手术后切口感染率虽然不高,一旦发生了感染就会对患者自身带来了很大痛苦,对患者的康复就会造成极大的影响,患者自身的信心也会严重受挫。本文主要是针对普外科手术术后感染率的调查做进一步的分析,总结,对如何降低切口感染率提出相应的一些建议。
一、选取资料和试验方法 1.1资料选取
对我院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进行的普外科手术的患者随机从中抽取250例进行调查,男性151例,女性99例,年龄都在25-65岁之间,平均年龄39.8岁;这250患者的手术类型可以分为以下几类,腹部手术138例,乳腺手术46例,腹股沟部手术39例,甲状腺手术27例;同时在这一组患者当中有部分人伴随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病情分别占有24例和19例。 1.2试验方法
对本次调查研究所采用的的方法属于回顾性的探究方式,对所选取的2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逐一的进行翻阅和重点记录,比如年龄、病情的所属种类、何时进行的手术、手术切口的长度尺寸、手术后切口的缝合度、以及术后的营养情况等等。 1.3对切口感染程度的诊断标准
根据相关的资料查阅后可以根据医院的感染诊断标准对感染切口进行一个标准的初步制定。当发生下列情况中的一种基本可以断定为切口感染:切口处有发热、红肿或者有脓脓的分泌物;自然开裂的伤口处或者医生打开过的切口处有脓脓分泌物,并且还伴有高烧现象;切口深处引流出一些脓脓的液体;切口位置局部有疼痛的感觉当再次探查切口处有脓肿的现象;当探查出切口处的分泌物化验呈现阳性根据临床诊断的标准可以判定为切口感染。
二、调查结果
对选取的250例患者当中有18名患者有切口感染的想象,感染率为7.2%;患者手术切口感染与患者手术切口的长度,术后缝合度以及术后营养等因素有关。这些发生感染的患者感染部位基本是出于腹部的位置,有些患者是急性的阑尾炎,有些是急性肠梗阻。
三、调查结果讨论
3.1 手术结束之后的切口处理
在进行手术的时候,被切开的皮肤组织大部分时间是暴露在空气当中的,这个暴露的过程通过会持续比较长的一段时间,由于手术的器械的消毒情况可能带有病菌在患者的切口处容易造成污染。另外在手术当中由于医生的操作可能会对患者的切开的皮肤组织造成拉扯、钳夹,这些误伤都会切口造成一定程度的感染;而当进行血液供应的时候误伤最容易造成切口处的感染,采用电动刀具手术切割的坏死的组织液也会对切口增加受感染的几率。所以在手术结束之后应该快速的采取相关措施对切口进行保护处理,彻底的消毒,包扎以防止手术切开造成感染。另外切口处缝合的技术也关系到术后恢复的情况,缝合的太紧会对切口局部皮肤组织造成缺氧而导致坏死现象,进一步提高了感染的机会;如果缝合的太松也可能会造成皮下的血肿使得细菌的清理不够彻底,所以在缝合的时候一定要格外谨慎。 3.2 手术之后对切口进行护理
对切口消毒处理后包扎完成之后需要对切口处进行护理,护理对患者术后的回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的情况在手术后24小时之内需要对已包扎的敷料进行一次彻底的更换,当然要考虑到有些患者的病情情况,有些切口渗出严重的患者需要短时间内对他们进行敷料更换。在手术之后对伤口包扎之前应该对伤口处检查有没有红肿的现象发生,根据临床资料很多时候出现红肿的现象是因为医生在缝合患者切口的时候造成的。当出现红肿的现象时可以使用75%的酒精粘在纱布上然后敷在切口处,处理有脂肪液化的切口应该早点把缝合的线拆开;对于渗出比较严重的伤口,在更换敷料的时候不仅仅要对切口清理干净保持干燥,而且还有必要采用吸管进行吸引,保持不断的干燥,为保证术后的健康愈合提供了保障。 3.3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也可以减少术切口的感染率
在进行普外科手术结束后,需要对患者切口处进行保护处理,以防止伤口受到细菌的感染造成愈合困难,在医院里通常采用的是常规的一些抗生素对患者的切口处进行处理,考虑到普外科手术中手术的部位基本在腹部,这个部位是比较容易感染的,感染率也是最高的,查阅相关的医学资料表明感染这些细菌的病源主要为革兰氏阴性菌,可采用3代头孢菌素药物对手术后伤口进行处理来预防感染的发生。 3.4 患者自身因素对切口的感染
在被调查的250例患者中有很多老年人患有糖尿病的,关于自身的因素对切口造成的感染在这群老年患者群体中显得格外重要。根据医学研究表明,老年患者的身体机能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在逐渐的下降,新陈代谢速度减慢,部分血液循环速度减慢,这些都会对患者的切口处造成一定的感染。另外很多老年人因为受疾病困扰多年,他们自身对康复的信心已经大为减弱,营养状况也越来越差,比如蛋白质的摄入量不足就会使血浆中的渗透压降低,这些因素都会造成术后切口愈合变得极其缓慢。有些时候对于肥胖症的患者来说,体内脂肪的堆积会使得免疫功能下降,导致的后果表现经常会出现糖类代谢的异常,异常的糖类代谢会使得切口处的愈合速度减慢。一旦这个时候肥胖患者的体内血糖没有达到正常人所需要的标准,这种方法就不能对他们使用,而应制定相关的符合他们的质量措施,防止他们伤口的愈合速度受到影响。
结语:综上所述,普外科手术是医院进行手术最多的一个类别,也是感染发生的高频率手术类别,根据临床史可以看出感染给患者带来的病痛数不胜数,对整个治疗效果有很大的影响,不仅医药费用增加,严重的甚至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进行普外科手术的过程中手术切口的感染率还是比较高的,综合对本院250例患者调查的结果分析研究,总结出一些容易造成切口感染的外界因素和患者自身的因素,在今后的普外科手术的时候可以借鉴临床经验,帮助患者减少手术伤口感染的几率,鉴于感染的因素诸多而且比较复杂,在整个手术过程当中医生应该采取相应针对性的措施进行监测手术进展情况,这样也可以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率。另外由于造成普外科手术切口发生感染的因素有很多,医院需要针对患者本身的条件制定属于患者自己的治疗方案,并采取一定的措施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率,这对普外科治疗有重要临床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骨科手术切口感染范文第5篇
1 临床资料
一共选取200例进行手术的患者, 其中男120例, 女80例, 年龄12~80岁, 平均年龄45.2岁。手术类型包括以下几种:阑尾手术、胆道手术、肠道手术、腹部手术、肿瘤手术、胃部手术、甲状腺手术、疝修补术、大隐静脉手术。把患者平均分为2组, 每组有100例, 2组中的例子无明显差异。
2 方法与护理干预
2.1 方法
将200例平均分为2组, 每组100例, 对其中一组进行护理干预, 一段时间后观察2组的消毒灭菌的合格率, 切口感染的几率等情况, 进行对比分析, 最后做出总结。
2.2 伤口感染的原因分析
伤口的感染来自方方面面, 一个不仔细就会导致感染, 现分析感染来源如下: (1) 杀菌消毒意识淡薄。有的护理人员没有很强的无菌观念, 比如手术途中手套被刺破后没有立即更换, 鼻孔没有罩住等; (2) 在患者方面考虑, 对皮肤的消毒不够严格, 会导致一些致病菌、寄生菌、携原菌从切口处进入伤口处被感染; (3) 没有控制好空气质量, 从而导致空中的带菌微粒、致病菌进行到切口处被感染; (4) 因为器械、氧气湿化瓶、器械等的消毒问题导致患者伤口处的感染。
2.3 护理干预
针对以上的导致伤口感染的原因, 进行护理干预, 从而降低和防止伤口感染的几率。现出以下几中护理干预进行分析探讨。
2.3.1 强化护理人员的杀菌消毒意识
手术室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科室, 杀菌消毒工作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患者的健康和手术的成功。因此加强护理人眼的杀菌消毒意识, 强化手术医生进行无菌操作的观念有着重要作用。为了强化意识, 要定期请专业人士进行思想教育、操作讲解等, 来规范操作。最好成立监督管理小组, 不断的完善伤口感染制度, 定期检查工作是否规范, 消毒器是否正常, 消毒液浓度是否正常等。与此同时要经常分析原因, 进行改整。
2.3.2 对患者进行手术前的护理
为了防止对患者皮肤消毒的不到位导致的伤口感染, 具体措施如下: (1) 手术前对患者进行清洁工作, 可以对患者在手术前3h内不断的进行沐浴, 从而达到很好的消毒效果, 降低患者皮肤表面的细菌数量。 (2) 如果出现动手术部位药除去毛发的情况, 就要在手术前进行处理, 除去时间一定要接近手术的时间, 如果毛发不影响手术的进行, 就可以不用除去, 只要做好皮肤的清洁便可, 同时避免因表皮损伤、疼痛、刮痕导致的伤口感染。
3.3.3 做好手术室环境管理, 提高空气质量
空气质量的不好会导致空中的微粒、细菌进入到伤口处从而感染。为了提高空气质量, 必须做好手术室环境的管理, 每次在进行手术前, 相关设备要擦拭干净, 检查安装情况, 保证无误;手术期间要安装净化空调系统, 而且在手术期间该系统一直运行, 保证空气质量, 该系统每周都要彻底的清洗一次;手术室在每次手术后及每日都要进行清洗、消毒, 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手术用的所有仪表和仪器;控制手术室的人数, 减少室内人员的走动, 使手术室内的细菌降到最低;加强护理人员的职责意识, 对违反规则的人员要及时给予纠正和管理。
3.3.4 做好器械等手术工具的消毒工作
做好器械、氧气湿化瓶、器械等的消毒工作是保证手术成功, 降低切口感染的前提。为了达到消毒效果, 手术工具在每次手术前后都进行清洗, 而且必须用酶制剂进行清洗, 从而防止手术工具有蛋白质的遗留, 让器械等工具进行自动清理是目前做好的方法, 因为没有人为细菌的感染, 加强了质量。
3结果
对2组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得到, 对患者采用护理干预的那一组的伤口感染率明显低于另一组, 对患者进入手术前的清洁、强化护理人员的杀菌消毒意识、做好手术室环境管理、控制空气质量、做好器械等手术工具的消毒工作等护理工作都对降低和预防伤口处理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4 讨论
为了提高手术的成功率、防止并发症、让患者能够很好的康复、减少患者的痛苦, 所以必须进行伤口感染的预防工作, 进行伤口感染的预防和护理成为了医院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手术切口的感染是手术过后经常的并发症之一, 手术切口的感染会导致切口的延期愈合、切口的裂开, 并且对患者日后的康复起到了阻碍作用, 影响了患者的以后治疗, 所以必须做好伤口感染的预防和护理工作。
摘要:目的 首先对于手术室中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及如何预防进行探讨, 然后探讨通过护理干预减少切口感染的方法。方法 选200例进行过手术的患者, 将其平均分为2组, 其中一组进行护理干预, 然后对2组进行对比。结果 通过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 对各个环节加强重视, 包括改善手术室内部的环境、加强对物品的管理, 合理准确的使用抗生素等, 2组对比发现手术室切口感染的几率明显下降。结论 加强护理的各个方面的管理和重视对降低手术室切口感染几率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手术室,切口感染,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 王庆军, 李武平, 孙惠英, 等.皮肤准备方法对术后切口愈合及感染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 2009 (5) .
[2] 高朝霞, 王端焱.基层医院净手术室实效性的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3) .
骨科手术切口感染范文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普通外科2007年3月至2010年3月间856例普通外科手术病例,其中男601例,女255例;年龄4~75岁;中位年龄39.5岁。选取对象均参照国家卫生部医政司感染监控协调小组拟订的《院内感染的诊断标准》中切口感染的诊断标准。在术后第3、5、7天对所有术后患者的切口进行检测、同时对患者进行危险因素调查。
1.2 方法
采用回归性调查的方法,将切口感染的患者作为病例组,按照1∶2比例,随机选择同期住院愈合良好11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计算切口感染发生率。分析病例资料,进行对照研究。筛查分析普通外科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各种危险因素。其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有无糖尿病史、肥胖、切口分类、侵入性操作(胃肠减压、导尿)、有无引流、切口长度、术前住院时间及手术时间。
1.3 统计学分析
通过单因素及非条件Logistic对照研究方法,χ2检验,SPSS10.0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筛选主要危险因素与术后切口感染的关系。
2 结果
本院普通外科手术病例856例,平均术前住院5d,经细菌学调查,切VI感染65例,感染发生率为7.6%。(1)单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共监测l0个危险因素,当中发现年龄、糖尿病、肥胖、侵入性操作、切口引流、手术切口分类与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有着显著的关联。(2)多因素分析结果:将单因素分析显著的6个变量进行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出5个显著的变量,结果见表1。
3 讨论
(1)年龄:年龄因素在普通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率方面有显著意义(P<0.05)。年龄的增大与感染率的升高成正比例关系。尤其在60岁以后感染率较高,低年龄组的患者感染率相对较低且稳定。结果发现>60岁组切口感染发生率为9.36%,高于<60岁组(感染率1.47%)。此点提示我们对于老年外科手术患者应提高警惕,加强预防并采取抗感染措施。(2)肥胖:肥胖患者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4.2%,非肥胖患者感染发生率为6%,2组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肥胖患者易于发生切口部位脂肪液化、坏死、液体积聚,发生感染,概率显著高于正常体重者。(3)肥胖因素:肥胖患者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5.59%,正常患者感染发生率为4.52%,2组的对比存在显著性的差异。肥胖患者在手术后,易于发生切口部位感染的危险情况,包括脂肪液化、液体积聚、坏死等。研究结果提示,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肥胖患者明显增多,导致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增强。在手术中应加强肥胖者的切口抗感染预防,尽量降低手术时间及切口长度,对于过于肥胖的患者让其参加适当的运动量。(4)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2.5%,非糖尿病患者切口感染发生率为2.1%,2组对比存在显著性的差异。糖尿病导致患者降低纤维母细胞和促进肉芽形成,影响切口愈合,导致切口感染机率增加。因此,对伴有糖尿病患者,若能充分认识,通过及早检测发现及应用胰岛素治疗,将降低切口感染发生率。(5)切口类型:切口感染发生率高达14.20%。护理人员的无菌操作如不严格,易造成器械、敷料及患者手术区皮肤的暂居菌的大量增加。本研究结果提示,在普通外科手术中对切口应加强预防措施,手术中尽量降低手术切口长度,规范手术的程序,加强无菌性操作,减少手术区污染,适时使用抗生素。还应尽量降低术前住院时间等措施来减少切口感染发生的可能。(6)手术时间:手术时间与术后切口感染成正相关性。手术时间越长,切口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越长,切口与空气中的细菌接触机会越大,切口感染的机会就越大。对手术时间超过3h者,切口感染率高达16.23%,为预防因受手术时间原因导致切口感染的发生,应在手术前2h给患者使用抗生素,使切口及其周围组织内药物的有效浓度控制在防止感染的程度。必要时也可根据其具体情况在术中应加用抗生素1次,以降低切口感染发生率。
4 结语
普通外科手术中切口感染的高危险因素能通过完善的术前检查降低切口长度,提高手术的无菌操作程度、减少术后放置引流管的机会、合理的预防应用抗生素措施可降低切口感染发生率。
摘要:目的 对普通外科手术切口感染有关原因的分析和处理。方法 采用成组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通过单因素及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筛查分析出普通外科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多种因素。结论 普通外科手术中切口感染的高危因素可通过尽快完善术前检查降低切口长度,提高手术熟练程度及精度和手术的无菌操作程度、减少术后放置引流管的机会、合理的预防应用抗生素措施来降低切口感染发生率。
关键词:普通外科,术后切口感染,有关分析
参考文献
[1] 赵湜,毛红.糖尿病医院感染与危险因素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0(4).
骨科手术切口感染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