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莲生三十二2025-09-171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范文第1篇

患者:女, 29岁。G2P0, 现孕37+4周, 平素月经正常, 初次来我院做产前超声检查, 2d前在在外院行超声检查发现胎儿心脏内一实质性强回声肿块后到我院进行进一步检查。我院使用仪器为:GE-V73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容积探头频率为:3.5~5.0MHZ。超声检查所见:宫内见一胎儿影像, 双顶径90mm, 骨骼长71mm, 肱骨长62mm, 腹围308mm, 胎儿脊柱排列整齐, 胃泡、肝脏、胆囊、双肾、膀胱及肠管均可探及。胎盘:附着于宫底后壁, 胎盘分级:III级;羊水指数:91mm;胎儿脐动脉血流比值:S/D:2.54 RI:0.61:PI:0.93。胎儿心率:122次/min;心脏位于左侧胸腔内, 左右房室基本相等, 四腔心可见, 十字交叉存在, 左右室流出道与大动脉连接关系正常;四腔心切面探及大小14mm×10mm实质性强回声团由左心室壁突向左心腔内 (图1) , 其边界清楚, 内部回声均匀, 彩色多普勒显示内部未见明显血流信号, 左右心室流出道未见明显梗阻。超声提示: (1) 晚孕单活胎、头位; (2) 胎儿心脏内实质性肿块, 考虑胎儿心脏横纹肌瘤。后经多家医院会诊后为同一诊断, 患者要求引产, 引产后病理诊断为:胎儿心脏横纹肌瘤。

2 讨论

胎儿心脏肿瘤较少见, 而多为横纹肌瘤, 其发生率约为1/10000。近年来其发生率有增加趋势, 据国外报道每40000个存活新生儿就有一个心脏横纹肌瘤。肿瘤可多发, 也可单发, 50%的心脏横纹肌瘤伴有结节性硬化症, 多发肿瘤者伴结节性硬化症的可能性更大。其预后与肿瘤大小、数目、发生部位及有无硬化症有关, 1岁以内手术死亡率高达30%, 伴有结节硬化症者80%出现癫痫发作和智力迟钝。超声对心脏检查安全、方便可重复性好, 心脏内显示肿块是超声诊断肿瘤的基础, 横纹肌瘤的超声表现为:心腔内出现实质性强回声肿块, 边界清楚, 内部回声均匀, 多发生于室间隔、心室或突入心腔, 无蒂, 肿块可单发, 也可多发, 可大可小, 在胎儿期心脏横纹肌瘤随着妊娠的进展而增大, 可引起心腔阻塞或相应的瓣口阻塞, 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可显示肿块内血流信号及肿块阻塞心脏流入道和流出道血流情况。胎儿横纹肌瘤虽是良性肿瘤, 但肿瘤可阻碍心脏血流而引起胎儿水肿甚至发生宫内死亡, 同时又常与结节性硬化症相关联引起神经系统的疾病, 而预后极差。产前超声诊断对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该病有重要的意义, 自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技术应用于心脏检查以来, 对心脏肿瘤的诊断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彩色多普勒超声的声像图可以清晰显示心脏肿瘤、心肌和心包肿瘤及肿瘤大小、数目、发生部位及所引起的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和病理改变, 对产前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但是也只有不断提高超声医师对心脏横纹肌瘤的认识, 才能与心脏粘液瘤、心脏纤维瘤、心脏血管瘤等鉴别, 对本病准确地作出超声诊断, 而确诊胎儿心脏横纹肌瘤仍需依靠病理组织学检查。由此可见超声检查是产前诊断胎儿心脏横纹肌瘤的一种首选、可靠、有效的方法, 建议孕妇在孕18~24周期间, 常规做一次胎儿系统超声筛查, 有利于检出胎儿横纹肌瘤及有无合并其他畸形, 胎儿生长指标的监测, 可为胎儿预后, 全面评估胎儿及恰当的临床干预提供证据, 对降低围生儿的病死率及优生优育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因此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诊断胎儿心脏横纹肌瘤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摘要:胎儿心脏横纹肌瘤是胎儿期或婴儿期最常见的原发性肿瘤, 常伴有结节性硬化症, 有的胎儿心脏横纹肌瘤在产前已被诊断, 这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于影像学技术发展的结果。产前筛查对早发现、早干预胎儿心脏横纹肌瘤具有重要的意义。彩色多普勒超声是诊断胎儿心脏横纹肌瘤可靠、安全的方法, 对于肿瘤的定位、评估、继发性病理改变及指导优生优育具有重要价值。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范文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1月至2010年5月在我院行彩超诊断为UCAN并住院分娩的孕妇94例, 年龄21~37岁, 平均28.3岁;孕28~41周, 平均38周, 初产妇70例, 经产妇24例;彩超检查在怀孕35~38周时进行, 并对诊断及分娩结果进行对照分析。

1.2 超声检查方法

采用日本东芝SSA~700A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议, 线阵探头, 频率3.5MHz。孕妇取仰卧位, 观察胎儿颈部软组织及其周围情况, 胎儿颈部皮肤有明显压迹, 呈“U”型压迹为绕颈1圈, 呈“W”型为2圈, 绕颈3圈以上者为“VW”型或呈锯齿状, 且压迹的深浅可反映其缠绕的松紧程度。然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CDFI) 观察脐带血流, 红色或者蓝色血流信号, 探头转动90°, 若表现为红蓝两色交叉扭曲图像, 呈绕颈的半环或环形的彩色血流信号, 即彩环, 且随绕颈周数增加而增加, 脉冲多普勒 (PWD) 超声测量脐动脉收缩期与舒张期比值 (S/D) , 最后检查脐带在羊水中的状态。

2 结果

2.1 诊断结果

经CDFI检查诊断, 胎儿脐带绕颈94例, 经阴道分娩和剖宫产手术证实脐带绕颈91例, CDFI脐带绕颈诊断符合率97%。其中绕颈1圈62例, 绕颈2圈22例, 绕颈3圈4例。超声诊断有胎儿脐带绕颈, 但分娩时无脐带绕颈3例, 误诊比例为3.2% (3/94) 。

2.2 脐带在羊水中状态及绕颈松紧度

脐带在羊水中呈弯曲状, 皮缘处压迹深度<脐带半径, 共71例, 经阴道分娩40例中胎死宫内1例, 剖宫产无胎儿死亡;脐带在羊水中呈直线状, 皮缘处压迹深度≥脐带半径, 共20例, 经阴道分娩11例, 无死亡;余剖宫产, 无死亡。压迹深组与压迹浅组的S/D比值进行统计学处理, 进行t检验, t=14.6609, P<0.01, 见表1。

3讨论

目前, 超声诊断已是产前的一种常规性的检查, 应用超声诊断胎儿脐带绕颈, 不仅非常直观、明确, 还可以显示脐带缠绕的部位, 可根据脐带压迹的形态确定缠绕的周数、根据压迹的深度确定缠绕的松紧程度等, 文献报道, 超声诊断脐带绕颈的符合率可达90.0%~94.4%[2], 本组超声诊断符合率为96.8%。产前超声诊断胎儿脐带绕颈十分重要, 当脐带绕颈过紧或周数较多时, 胎儿血运直接受到影响, 可能导致胎儿宫内窘迫、羊水胎粪污染、新生儿窒息等, 主要表现在分娩期对产程的影响。脐带绕颈时造成脐带相对过短, 影响胎先露的衔接和下降, 使产程进展延缓。特别是临产后出现规律宫缩, 胎先露随宫缩下降, 致使缠绕颈部的脐带过度牵拉, 引起脐血流受阻而导致胎儿宫内缺血缺氧、颅内出血、窒息甚至死亡[3]。超声检查可为临床提供一个可靠的诊断依据, 从而便于临床医生对于脐带绕颈者加强产时胎儿监护, 对胎儿宫内窘迫及新生儿窒息采取妥当的处理措施, 可减少或避免因脐带绕颈导致的不良后果。

但是, 超声检查距分娩时间较长或因胎动、羊水过多、先露高浮, 可使绕颈的脐带松脱, 均影响着超声诊断的符合率。另外, 如果检查不细致, 仅见胎儿颈部一侧有脐带就盲目诊断, 也容易误诊或漏诊, 本文临床诊断有5例脐带绕颈2周而超声误断为脐带绕颈1周, 有3例超声诊断有胎儿脐带绕颈, 但分娩时无脐带绕颈而误诊。可能与以上因素有关。在超声检查中, 一定要认真细致, 要看到脐带缠绕于胎儿颈部的全周, 不要见到胎儿颈部的一侧有脐带就急于做出诊断, 这样容易将搭靠在胎儿颈部的脐带误诊为脐带绕颈。CDFI诊断胎儿脐绕颈的准确率明显高于普通二维超声, 在应用二维超声检查时可因羊水过少脐带周围无羊水衬托而显示困难, 易造成假阳性;或脐带过长, 漂浮于胎儿的颈部附近, 或在颈肩部走行而并非缠绕时, 易出现假阳性。而CDFI检测则可以克服上述缺点, 可通过缠绕于胎儿颈部红蓝相间的脐带血流信号来进一步判断脐带绕颈的有无, 并可清楚显示脐带远端走行, 从而确定是否有脐带绕颈, 还可以测定脐动脉血流阻力指数, 判断胎儿脐带绕颈的松或紧和是否胎儿宫内窘迫, 如果脐动脉血流S/D比值正常, 应在严密观察下试产, 当S/D>3.0且胎心率明显有改变时, 应即时采取措施尽快结束分娩[4]。有学者报道, CDFI检查的诊断符合率可达98%~100%[5]。超声检查对胎儿脐带绕颈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除可以提供脐带绕颈以外, 还可以观察胎儿发育情况、胎盘位置及成熟度、羊水量的多少及其透声情况等。

综上所述, 胎儿脐带绕颈孕妇产前无明显的特异的临床表现, 因此临床医生无法直接判断胎儿有无脐带绕颈的情况。而彩色多普勒超声用于妊娠分娩前检查胎儿脐带绕颈是一种直观、简便而准确的方法, 所以我们建议产妇产前应尽可能做彩超检查。

摘要: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对胎儿脐带绕颈判断。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观察胎儿脐带绕颈的形态、周数及血流情况检测脐动脉S/D比值。结果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胎儿脐带绕颈的形态、周数的判断与生产时所见符合率为97%;由脐动脉S/D比值可判断胎儿在子宫内是否窘迫。结论 超声检查是早期诊断胎儿脐带绕颈的可靠手段, 临床上应根据超声检查脐带绕颈严重程度, 胎心率变化等情况选择结束妊娠方式, 尽量避免盲目试产, 减少新生儿窒息。

关键词:超声检查,脐带绕颈

参考文献

[1] 冯燕平.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胎儿脐带绕颈192例体会[J].实用医技杂志, 2007, 14 (31) :4276~4277.

[2] 何晓芬.胎儿脐带绕颈的多普勒特征[J].中华现代影像学志, 2007, 4 (8) :168~189.

[3] 刘武岩.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胎儿脐带绕颈[J].中国疗养医学, 2008, 17 (9) :396.

[4] 黄观英, 高枫.彩超在胎儿脐带绕颈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疗养医学, 2009, 18 (3) :138~139.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范文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7月至2010年8月来我院就诊的乳腺肿块患者81例, 均为女性, 年龄27~68岁, 平均45.6岁。其中68例为自觉肿块, 13例于体检时发现肿块。肿块位于外上象限42例, 外下象限19例, 乳晕区12例, 内上象限8例, 所有患者均经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并经病理证实。

1.2 仪器

采用西门子G60S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高频线阵探头, 频率5~10MHz。

1.3 检查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 双臂上举, 充分暴露乳房和腋窝。采用直接检查法, 以乳头为中心放射状多切面、多象限扫查乳腺, 再进行左右对比, 若发现肿块, 仔细观察并记录肿块的位置、形状、大小、边界、内部回声、后方回声、纵横径、是否有微钙化灶、周边浸润情况等, 同时探查患侧腋窝有无淋巴结肿大。然后将探头与乳腺表面垂直轻柔接触, 通过彩色多普勒观察乳腺肿块内部及周边血流信号和频谱情况, 记录收缩期、舒张期血流最大流速及阻力指数。

1.4 病灶内血流信号分级

参照Adler[1]方法, 将病灶内血流信号分为四级。0级:病灶内未发现血流信号;Ⅰ级:少量血流, 可见1~2个点状血流;Ⅱ级:中量血流, 可见3~4个点状血管或1个较长的血管, 其长度可接近或超过肿块半径;Ⅲ级:丰富血流, 可见5个以上点状血管或2个较长血管。

1.5 统计数据处理

所有统计数据应用SPSS 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采用χ2检验,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超声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比较

81例乳腺肿块运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良性53例, 恶性28例, 与病理结果比较得出良性肿块超声诊断符合率为94.34%, 恶性肿块超声诊断符合率为92.86%。2例乳腺纤维腺瘤及1例乳腺炎误诊为恶性肿瘤;2例乳腺癌1例误诊为纤维腺瘤, 1例误诊为乳腺增生症, 总体误诊率为6.17%, 具体分布, 见表1。

2.2 良恶性肿块内血流信号分级及RI值

经病理确诊的乳腺良恶性肿块内部血流信号分级及RI值, 见表2。

2.3 良恶性乳腺肿块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

良性肿块二维图像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的低回声或囊性肿块, 边界清晰, 包膜完整, 形态规则, 内部回声较为均匀, 后方回声增强或正常, 部分伴有侧方声影。肿块活动性良好, 与周围组织不粘连。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肿块内部及周边无明显血彩分布, 较大的纤维腺瘤随着肿瘤体积的增大, 血供增多, 肿块内可见长条状血流信号 (图1) 。

恶性肿块二维图像表现多为低回声肿块, 形态不规则、纵横比增大, 无清晰包膜, 边界不清、表面不光滑, 呈毛刺状、蟹足状或分叶状改变, 内部回声分布不均、可有微钙化灶 (图2) , 后方回声多衰减。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肿块内血流增多, 有丰富的点状棒状血流信号, 通常多普勒频谱VPS>20cm/s, RI高达0.7或更高。

3 讨论

乳腺组织位置表浅, 干扰因素少, 十分适合超声检查, 而且超声检查简单易行、安全无创, 无放射性, 可重复检查, 患者易于接受[2]。彩色多普勒超声采用的是高频线阵探头, 呈现出的是高分辨率、高清晰的二维图像, 即使直径1cm以下的肿块也逃不出它的“火眼”, 再与肿瘤内的血流信号、血流量、频谱多普勒、测量RI相结合, 更进一步提高了乳腺肿块的诊断率。乳腺肿块的良、恶性一直是临床医生与患者共同关注的话题, 也是近年来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研究的焦点。2种性质的肿块在二维图像及彩色多普勒超声的表现均有不同。良性肿块一般形状规则、边缘整齐、回声均匀;而恶性肿块形态不规则, 边界模糊, 回声不均匀, 值得注意的是肿块后方回声衰减、纵横比>1及肿块内出现微钙化灶是目前公认的诊断乳腺癌最有价值的声像表现。肿块后方回声反映肿块组织的声阻抗和吸收超声声能的情况, 由于乳腺恶性肿块的细胞在增生和变质的过程中的副产物, 胶原、胶原纤维的显示形式影响加大, 肿块后方回声常减弱甚至消失[3]。乳腺癌呈不规则性和膨胀性生长, 肿块的生长常脱离正常组织平面而导致前后径增大, 因此病变的纵横比值>1[4]。微钙化灶是恶性肿瘤组织变性坏死和钙盐沉着所致, 也被认为是恶性肿瘤的重要特征[5]。本组超声诊断恶性肿块28例, 病理证实26例, 诊断符合率为92.86%, 其中肿块后方回声衰减17例, 纵横比>1的肿块23例, 肿块内出现微钙化灶11例。超声诊断良性肿块53例, 病理证实50例, 诊断符合率为94.34%。分析本组病理彩色多普勒与频谱多普勒表现发现:恶性肿块内部出现血流信号的敏感性很高, 本组病例达96.5%;恶性肿块的血管条数明显多于良性肿块, 而且良性肿块血流信号以0级和Ⅰ级为主, 极少数为Ⅱ级, 恶性肿块血流信号以Ⅱ级及Ⅲ级为主, 有少数为Ⅰ级;同时发现良性肿瘤的血流信号检出率与肿瘤的大小密切相关, 肿瘤越大, 血流信号越丰富, 动脉血流频谱形态多呈低阻力型, 而恶性肿瘤血流信号检出率与肿瘤病理性质有关, 动脉血流频谱形态多呈高阻力型。通过以上差别, 可以分辨出肿瘤的性质。

本组病例一共误诊5例, 误诊率为6.17%。2例乳腺癌由于瘤体较小, 边界较清楚, 形态较规则, 未见明显的血流信号, 其中1例误诊为纤维腺瘤, 另1例误诊为乳腺增生症;2例纤维腺瘤检出血流信号, 且二维图像表现为形态不规则, 回声欠均匀, 被误诊为乳腺癌;1例乳腺炎患者临床症状不典型, 声像图表现为不规则低回声肿块, 与周边组织边界不清, 彩色多普勒可见丰富的条状血流, 由于没有全面了解患者病史并足够重视其高速低阻的频谱特征, 因而误诊为乳腺癌。对于误诊的出现, 除与仪器性能、检查者的技术有关外, 还表现出超声对乳腺肿块的良恶性诊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良恶性肿块二维声像图存在相当一部分交叉, 如某些良性肿块可表现为轮廓不清晰、形态不规则, 而一些恶性肿块则可表现为良性肿块的二维声像图特征, 同时肿块内血流的分布、数量、流速只是参考, 无绝对界限亦无特异性, 以上诸多原因导致误诊不能完全避免。

随着超声仪器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超声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 一些鉴别乳腺肿块良恶性的全新技术正在高端超声诊断仪上使用并逐渐被临床认可, 例如:弹性成像技术、“萤火虫”成像技术等。即便如此,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因其清晰的二维图像能显示乳腺及肿块的细微结构, 彩色多普勒及频谱多普勒能提供有关肿块内部及周边的血流情况, 依然成为诊断乳腺肿块的首选方法和重要依据。尤其作为广大基层医院超声科在没有高端超声诊断仪的情况下,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具有其不可替代的临床价值, 将在临床诊断治疗乳腺肿块、术前肿块标记定位及女性健康筛查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摘要:目的 评价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乳腺肿块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经病理证实的81例乳腺肿块患者应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检查, 并分析对比良、恶性肿块的二维超声特点及彩色多普勒血流特征。结果 通过与术后病理诊断对比, 良性肿块超声诊断符合率为94.34%, 恶性肿块超声诊断符合率为92.86%, 总体误诊率为6.17%。彩色多普勒血流分级良性肿块主要为0~Ⅰ级, 而恶性肿块主要为Ⅱ~Ⅲ级。结论 结合二维图像、彩色多普勒血流分布情况及频谱多普勒特征,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比较准确的诊断乳腺肿块并鉴别其良、恶性, 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乳腺肿块,高频,彩色多普勒

参考文献

[1] AdlerDD, CursonPL, RubinJM, et al.Dopplerultrasoundcolurflowimagi nginthestudyofbreastcancer.Prulimimaryfinding[J].Ultrasoundme dbiol, 1990, 16:553~558.

[2] 唐新旺.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乳腺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 2009 (6) :194.

[3] 李治安.临床超声影像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634~1635.

[4] Peter C, Frank W, LecMoher s, et a1.Tumor flow in malignant breast tumors measured by Doppler ultrosound£oall independent predie£or of survival[J].Breast Cancer Res Treat, 2008, 54 (1) :65~71.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范文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05年3月至2011年3月共检测39例肝血管瘤患者, 男12例, 女27例, 年龄27~69岁, 平均48岁, 所有病例均经临床其它影像学检查证实, 大多数患者为健康体检时偶然发现。

1.2 仪器

采用意大利百胜DU3及百胜魅力6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凸阵探头, 频率3.5~7.5MHz。

1.3 方法

患者禁食8h以上, 取仰卧位, 必要时取左侧卧位、坐位、俯卧位, 常规检查肝的形态、大小、内部结构回声以及肝门静脉主干内径, 着重观察肝内二维图像, 有无占位性病变, 并测量肿物大小、部位、回声、与血管壁的关系。然后启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调节仪器设置, 使图像达到最清晰, 观测肿块的血流情况。最后根据二维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进行分析, 做出超声诊断, 并与其它影像学检查对照。

2 结果

本组39例血管瘤患者, 瘤体最大75mm, 最小18mm, 其中35例为单发, 4例为多发, 全部位于肝右叶。<30mm的小血管瘤28例, 以强回声多见, 占71%以上;50mm以上的肿瘤3例, 为等弱回声, 其内可见细带状间质强回声, 约占8%。

3 讨论

3.1 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诊断要点与鉴别诊断。

(1) 二维超声:肝血管瘤边界多清晰, 23%患者可有分叶状或不规则边界。典型者可在肿瘤周围见高回声带状结构环绕, 呈“花瓣状”或“浮雕状”改变, 这一征象在肝血管瘤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此外, 有时可见肝血管瘤边缘有小管道进入, 呈现“边缘裂开征”, 后方回声可有不同程度的增强。较大血管瘤通过轻按压腹壁可见瘤体外形发生改变, 出现压瘪或凹陷等现象, 放松后即恢复原状。肝血管瘤的回声类型主要有以下4种: (1) 高回声型:最多见, 多出现于较小的肝血管瘤中 (<50mm) , 内部回声均匀、致密, 呈筛孔状。 (2) 低回声型:较少见, 近年来有增多趋势。多见于中等大小的肝血管瘤中, 其内部以低回声为主, 周边常有高回声条索状结构环绕。 (3) 混合回声型:主要见于较大的肝血管瘤中, 内有高回声、低回声及无回声区等混合, 呈现粗网络状或蜂窝状结构, 分布不均, 强弱不等。 (4) 无回声型:极少见, 瘤体内呈无网状结构等表现, 但透声较肝囊肿略差。

3.2 CDFI

(1) 尽管肝血管瘤内血流丰富, 但由于瘤体内血流速度较低, CDFI常不易测及血流信号, 血流检出率仅占10%~30%。 (2) 如有血流信号, 则CDFI显示其血流多在肿瘤的边缘部, 偶可有较丰富的彩色血流包绕。 (3) 脉冲多普勒可测及动脉血流, 阻力指数多<0.6, 搏动指数<0.9。

3.3 诊断要点

(1) 正常肝内出现圆形高回声肿块; (2) 内部呈网状或均匀回声; (3) 可有高回声带状结构环绕或边界清晰; (4) CDFI在周边部出现低。阻型彩色血流。

3.4 鉴别诊断

(1) 肝囊肿:无回声型的肝血管瘤有类似征象。但肝囊肿边界更清晰, 囊内无回声区更明显, 透声更好。同时, CDFI多彩色血流显示。 (2) 肝脓肿:常有较厚的壁, 且不规整。内部回声可呈高低不等杂乱回声并可出现无回声区。临床常有感染症状和体征, 对鉴别有一定的帮助。 (3) 原发性肝癌:原发性肝癌表现多样, 可出现不同回声的占位, 以低回声为主, 内部表现为结节状、马赛克等, 周围常有声晕。CDFI常显示病灶内有较丰富的彩色血流, 并能测及高阻型的动脉血流 (RI>0.6) 。另外, 血液生化检查如甲胎蛋白升高等可进一步支持肝癌的诊断。

3.5 临床价值

高回声肝血管瘤由于其表现较典型, 超声诊断符合率较高, 可达95%以上。但低回声和混合回声型肝血管瘤由于其与原发性肝癌表现类似, 容易引起误诊。因此, CDFI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摘要:目的 通过分析肝血管瘤的声像图特点, 探讨二维与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肝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9例肝血管瘤的声像图表现, 并进行归类分析。结果 39例肝血管瘤患者, 单发多于多发;<30mm的肝血管瘤最多见, 多数为强回声型。结论 二维及彩色多普勒的联合应用, 提高了肝血管瘤的检出率和准确率, 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二维,彩色多普勒,肝血管瘤

参考文献

[1] 陈敏华.消化系疾病超声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2:74~76.

[2] 田家玮, 姜玉新.临床超声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144~147.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范文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 年1 月2015 年3 月该院收治的50 例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组, 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所占比例为40:10, 年龄在41~82 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58.41±10.54) 岁。

同时选取同时期来该院进行健康体检的50 例体检者作为对照组, 男性体检者与女性体检者所占比例为38:12, 年龄在43~85 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59.71±10.56) 岁。 将50 例糖尿病患者以及50 例健康体检者的基线资料 (性别、年龄等) 相对比, P>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所以对照组与观察组之间可以进行良好的对比以及研究。

1.2 诊断方法

对50 例糖尿病患者以及50 例健康体检者实施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诊断, 探头频率在7.5~12MHz之间, 取样容积[2]为2 mm, 其速度量程为15 ~20cm/s之间, 另外在诊断时还需要随着患者动脉的血流速度进行适当的调整, 当发现动脉堵塞时, 其远端血流应该调整为6~8 cm/s之间。

1.3 观察指标

对比观察糖尿病患者以及健康体检者经诊断后其下肢动脉病变IMT、粥样硬化斑、血管狭窄、闭塞检出率以及下肢动脉斑块发生部位的差异性。

1.4 统计方法

该文数据均采用SPSS17.0 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当P>0.05 的时候, 则认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χ2检验比较。

2 结果

2.1 下肢动脉病变IMT、粥样硬化斑、血管狭窄、闭塞检出率

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 观察组患者的下肢动脉病变IMT、粥样硬化斑、血管狭窄、闭塞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受检者, 具体数据详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下肢动脉斑块发生部位

经诊断, 观察组患者的下肢动脉斑块发生部位与对照组受检者相对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数据详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 生活、饮食习惯的改变, 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呈逐年上升趋势, 其病程较长, 并发症较多, 下肢动脉病变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工作, 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 需要对其实施有效的诊断, 从而促进治疗。

该研究中主要对糖尿病患者以及健康体检者实施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 其中, 观察组患者的下肢动脉病变IMT、粥样硬化斑、血管狭窄、闭塞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受检者, 同时, 观察组患者的股动脉、腘动脉、胫后动脉以及胫前、 足背动脉发生斑块例数分别为4 例、7例、25 例、29 例;对照组受检者的股动脉、腘动脉、胫后动脉以及胫前、 足背动脉发生斑块例数分别为8 例、2例、1 例、1 例, 下肢动脉斑块发生部位情况与对照组受检者相对比, 存在较大差异,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糖尿病患者发生下肢动脉病变的机制很复杂[3], 有可能是因为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数值升高, 增加了白细胞以及内皮之间的相互作用, 引起了平滑肌细胞增生, 血管壁增厚, 从而造成患者的管腔狭窄, 导致出现血管闭塞现象, 最终导致下肢动脉病变。 相关学者表明[4], 下肢动脉病变有可能是因为糖尿病患者的糖代谢比较紊乱, 而患者血管中的蛋白质会发生非糖化酶现象, 从而导致血管壁内的结构蛋白发生一定的转变, 增加内膜中层的厚度, 从而产生管腔狭窄现象, 引发下肢动脉病变。 还有可能是因为动脉粥样硬化, 从而导致患者的动脉内壁负荷之间加重, 造成血管狭窄、闭塞, 引发下肢动脉病变[5]。

临床上一般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诊断, 其灵敏度较高、检查十分快速、无创、准确性较高, 患者容易接受, 且在早期即可诊断出下肢动脉病变, 从而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糖尿病患者由于体内的血糖处于一个升高状态, 长期压迫血管[6], 导致血管壁造成一定的损伤, 严重的患者还会出现静脉阻塞, 因此, 其发生下肢动脉病变的几率较高, 临床上一般以控制血糖数值为保守治疗方法, 从而降低患者发生下肢动脉病变的几率。

下肢动脉具有一定的特点[7], 其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诊断, 其图像特征主要表现为动脉血管内膜不是十分光滑, 其会呈现出不规则的增厚现象, 血管内壁还可以看到多种形态的斑块, 其中, 股动脉、腘动脉、胫后动脉以及胫前、足背动脉是下肢动脉病变累及的主要血管, 其可以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体现出来, 根据诊断图像结果还可以看出, 由于斑块的形成, 会造成下肢动脉的狭窄以及闭塞。

相关资料还表明[8], 如果患者出现比较明显的缺血症状, 那么患者的下肢很有可能已经产生了比较严重的病变, 再对其实施治疗, 其并不能够控制病情, 比较严重的患者还有可能会导致截肢, 从而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 另外, 血管腔发生改变主要是以腘动脉以下为主, 尤其是胫后动脉以及胫前、足背动脉, 管腔较细很容易会造成血流充盈的状态较差, 最终造成内膜出现斑块附着, 从而导致患者血管逐渐狭窄、闭塞, 可使得患者出现下肢疼痛的临床症状。

有关学者还曾经表明[9], 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 血管生理性也会逐渐发生改变, 从而导致动脉内壁的负荷加重, 内膜受到损伤, 从而引发斑块。 另外, 患者的血糖长期不受到控制, 从而逐渐上升, 其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蛋白质发生糖化, 使得血管内壁的附着物逐渐增多, 引发血管腔狭窄、闭塞, 使得血管组织增生, 促进动脉硬化以及斑块形成。

综上所述, 对糖尿病患者实施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诊断, 其下肢动脉病变检出率较高, 能够直观的看出患者的病变位置, 发现早期动脉病变, 从而给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信息, 让患者能够及时的进行治疗, 其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以及特异性, 其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以及推广。

摘要:目的 探究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价值, 以供临床参考研究。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3月收治的5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组, 同时选取同时期来该院进行健康体检的50例体检者作为对照组, 对两组受检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诊断, 探究其诊断结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下肢动脉病变IMT、粥样硬化斑、血管狭窄、闭塞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受检者, 同时, 观察组患者的下肢动脉斑块发生部位数与对照组受检者相对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其可以有效检查出患者下肢动脉斑块发生部位数, 还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 其值得临床广泛应用以及推广。

关键词:彩色多普勒超声,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价值

参考文献

[1] 徐秀红, 姜赛龙, 曹力, 等.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临床意义[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3, 16 (4) :621-622.

[2] 侯俊强, 倪长林, 王群虎, 等.超声检查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及相关因素研究分析[J].中国实用医刊, 2010, 37 (19) :50-51.

[3] 朱嘉俊, 高艳.老年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J].内蒙古中医药, 2012, 31 (11) :100-101.

[4] 千小川, 陈克非.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超声诊断价值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13, 16 (12) :985-987.

[5] 农丽录, 邢晨芳.彩色多普勒超声对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J].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3, 6 (7) :660-663.

[6] 郁素云, 王磊, 瞿美君, 等.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的超声诊断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13, 21 (2) :197-199.

[7] Alexandrescu V, Hubermont G.The challenging topic of diabetic foot revascularization:Does the angiosome-guided angioplasty may improve outcome[J].The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Surgery:Official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Cardiovascular Surgery, 2012, 53 (1) :3-12.

[8] Nerone VS, Springer KD, Woodruff DM, et al.Reamputation after Minor Foot Amputation in Diabetic Patients:Risk Factors Leading to Limb Loss[J].The Journal of foot and ankle surgery: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Foot and Ankle Surgeons, 2013, 52 (2) :184-187.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范文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100 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 (实验组) 以及100 例同期来该院行健康体检者 (对照组) 作为观察对象, 收治时间为2014 年112 月。 对照组100例同期来该院行健康体检者中, 男女比例为54:46;年龄介于25~73 岁之间, 年龄均值为 (54.25±8.27) 岁;文化程度:有43 例患者为小学, 有31 例患者为初中, 有17 例患者为高中 (包含中专) , 有9 例患者为大学 (包含大专) 或以上。

实验组100 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中, 男女比例为52:48;年龄介于26~74 岁之间, 年龄均值为 (54.36±8.38) 岁;文化程度:有41 例患者为小学, 有32 例患者为初中, 有18 例患者为高中 (包含中专) , 有9 例患者为大学 (包含大专) 或以上;有15 例患者为1 型糖尿病, 有85 例患者为2 糖尿病;有34 例患者的尿蛋白排泄率小于20 μg/min, 有33 例患者的尿蛋白排泄率介于20~200 μg/min, 有33 例患者的尿蛋白排泄率大于200 μg/min。

两组观察对象及其家属在进行研究前均对研究内容以及研究目的有所了解。 对比分析两组观察对象的性别、年龄以及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 P值大于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可以进行对比分析。

1.2 检查方法

两组观察对象均实施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诊断, 于检查前一天嘱咐受检者禁食8 h以上, 检查当天协助受检者采取仰卧位或侧卧位, 对受检者使用西门子公司生产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设置为3.5~5.0 MHz, 经受检者的腋中线与肋缘交界处做一冠状切面, 使肾脏轮廓显示, 观察双肾的形态及内部回声, 并测量双肾的大小、肾长径、前后径和左右径, 大致算出受检者的肾脏体积。 然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现象使受检者肾门处的叶间动脉 (IRA) 、肾内段动脉 (SRA) 以及弓形动脉 (ARA) 充分显示, 观察受检者肾脏各级血管形态、走向以及血流充盈等情况, 测量舒张期最低流速 (Vd) 、收缩期流速 (Vs) 以及阻力指数 (RI) , 所有参数均测量3 次取平均值。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观察对象的肾脏大小的各参数及肾脏各级动脉的血流参数。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 统计学软件对两组观察对象的肾脏大小的各参数及肾脏各级动脉的血流参数进行数据分析, 肾脏大小的各参数及肾脏各级动脉的血流参数均属于计量资料,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结果使用 (±s) 表示, 检验水准 α=0.05, 当P<0.05 时, 表示两组观察对象之间对比的肾脏大小的各参数及肾脏各级动脉的血流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当P>0.05 时, 表示两组观察对象之间对比的肾脏大小的各参数及肾脏各级动脉的血流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观察对象肾脏大小的各参数

两组观察对象肾脏大小的各参数的比较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结果如表1 所示。

2.2 对比两组观察对象的肾脏各级动脉的血流参数

两组观察对象的肾脏各级动脉的舒张期最低流速 (Vd) 以及阻力指数 (RI) 的比较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观察对象的肾脏各级动脉的收缩期流速 (Vs) 的比较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结果如表2 所示。

3 讨论

有研究报道, 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实施早发现、早诊断以及早治疗, 有利于改善和缓解患者病情,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3]。 因此, 及时对患者行正确、有效的诊断、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医学与科技的不断进步, 彩色多普勒超声凭借无创、简单方便、价格低廉等优势, 已被广泛运用于临床诊断中[4]。 早期糖尿病肾病属于糖尿病多见慢性并发症之一, 该病的发病机制与机体肾脏血流动力学异常存在较为紧密的联系[4]。 一般情况下, 健康人群的肾各级动脉血流频谱呈现低阻力型, 流速曲线的特点是低阻力血流, 从而引起舒张期连续前向血流, 但肾脏发生病变, 主要表现为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发生增厚, 肾小球以及毛细血管出现堵塞现象, 从而使阻力增高, 导致舒张期血流速度降低[5]。 该研究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采取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诊断, 主要是由于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反复多次、 无创的获取反映肾脏血流变化的频谱, 能够直观地显示肾脏大小的各参数以及肾脏各级动脉的血流参数变化[6]。 在研究中发现, 在发病初期, 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肾脏血管的血流频谱与健康人群的肾脏血管的血流频谱无明显差异, 仍然呈现低阻力型[7]。 但当糖尿病肾病发展为微量蛋白尿期, 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发生增厚, 肾小球以及毛细血管出现堵塞现象, 毛细血管腔出现不同程度的狭窄, 肾脏血管床阻力增加, 肾脏血流动力学出现异常, 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肾脏各级肾动脉血流频谱呈现低速高阻力型, 即阻力指数 (RI) 明显增高, 舒张期最低流速 (Vd) 明显降低, 肾脏发生损伤性病变[8]。 若不及时治疗, 随着肾功能损害程度加重, 糖尿病肾病可发展为临床肾病期, 肾小球发生硬化, 肾血管床阻力显著增加, 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肾脏各级肾动脉血流频谱呈现高阻力、 低灌注型[9]。

该研究结果显示, 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肾脏大小的各参数均显著高于健康体检者, 这说明早期糖尿病肾病能够使患者的肾脏出现不同程度的轻度增大, 提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诊断有着重要的意义;且在实验研究中发现, 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肾脏各级动脉的舒张期最低流速 (Vd) 均明显低于健康体检者, 而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肾脏各级动脉的阻力指数 (RI) 均明显高于健康体检者, 比较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观察对象的肾脏各级动脉的收缩期流速 (Vs) 的比较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说明肾脏早期病变后, 各级肾动脉血流频谱呈现低速高阻力型, 特征较为典型, 提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早期糖尿病肾病, 临床价值可靠。

总结得出,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早期糖尿病肾病, 临床价值可靠, 简单易行, 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诊断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价值, 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该院收治的100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 (实验组) 以及100例同期来该院行健康体检者 (对照组) 作为观察对象, 收治时间为2014年1—12月, 两组观察对象均实施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诊断, 观察比较两组观察对象的肾脏大小的各参数及肾脏各级动脉的血流参数。结果 两组观察对象肾脏大小的各参数以及肾脏各级动脉的舒张期最低流速 (Vd) 以及阻力指数 (RI) 的比较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但两组观察对象的肾脏各级动脉的收缩期流速 (Vs) 的比较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早期糖尿病肾病, 临床价值可靠, 简单易行, 值得推广。

关键词:彩色多普勒超声,早期,糖尿病肾病,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 郑敏, 李春梅, 秦文敏, 等.彩超评价前列地尔对糖尿病肾病肾功能不全早期肾内动脉血流参数的影响[J].北京医学, 2010, 32 (7) :522-524.

[2] 陈鸣.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诊断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价值[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2, 23 (2) :88-90.

[3] 蔡菊芳, 黄明龙, 王少峰, 等.彩超对糖尿病肾血流动力学改变的观察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 2012, 10 (6) :954-955.

[4] 赵玮, 张丽.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价值[J].山西医药杂志, 2010, 39 (9) :840-841.

[5] 张秀丽, 王学清, 师秀雪, 等.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估糖尿病肾病大鼠肾血流变化与足细胞损伤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14, 23 (7) :623-626.

[6] 张芳, 叶建华.彩色多普勒超声对2型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价值[J].宁夏医学杂志, 2013, 35 (3) :261-262.

[7] 陈景钗, 肖燕榕, 袁清虹, 等.2型糖尿病患者的肾血流动力学变化特点[J].中华全科医学, 2011, 9 (12) :1958, 1986.

[8] Somani, Rahul, Singhai, et al.Asparagus racemosus Willd (Liliaceae) ameliorates early diabetic nephropathy in STZ induced diabetic rats[J].India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iology, 2012, 50 (7) :469-475.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范文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范文第1篇患者:女, 29岁。G2P0, 现孕37+4周, 平素月经正常, 初次来我院做产前超声检查, 2d前在在外院行超声检查...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