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考评卷析数学答题技巧
从高考评卷析数学答题技巧(精选8篇)
从高考评卷析数学答题技巧 第1篇
【摘要】本文对于高考改卷中学生出现的一些问题,结合具体给分实例、数学学科的特点和教学及评卷经验,对考生该如何在数学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给出了指导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高考 数学 答题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150-01
我于2006、2007、2008三年参加了广西高考数学评卷工作,连续两年被评为高考评卷先进个人。现将评卷过程中的一些感受和体会与大家共勉,希望对考生的高考数学答题技巧和避免不必要的失分有所帮助。
一、数学试卷的答题注意
1.在作图过程中,有部分学生只是简单的用铅笔画图而已,这样易导致图形经扫描后模糊不清,特别是立体几何的辅助线,字母等。建议先用铅笔画,确定不再有大的更改后再用黑色水笔描黑。
2.书写注意整洁、整齐。虽然对卷面分并未作要求,但有些涂改的地方一定要擦干净,否则评卷教师很难分辨是什么。如区间中的开“(”,闭“[ ”符号,另外属明显笔误的地方一般不扣分。
3.有不少学生对自己认为答错的过程划掉不要,其实有些是对的。建议答了就不要理它,评卷教师会选择正确的步骤给分。
4.排列组合类题,一般会要求用数字作答,同学们在写答案时,千万不要用排列或组合数作答而不算出结果,从而导致白被扣分。
5.高考的阅卷评分办法是“分段评分”,或者“踩点给分”——踩上知识点就得分,踩得多就多得分。这就要求我们在答题时,要区分两种题型:一是会做的题目要解决“会而不对,对而不全”这个老大难问题。因此,会做的题目要特别注意表达的准确、考虑的周密、书写的规范,防止被“分段扣点分”。二是不会做的题目,我们可以将题目中条件所运用到的公式或得到的结论(包括结论的结论)写下来,这样一般都能够得到“踩点分”。
二、数学试卷给分实例
07年高考评卷我所改的是理科第17大题,下面是评分的具体细则,供师生参考。
17.(理,本小题满分10分)
设锐角三角形abc的内角a, b, c的对边分别为a, b, c, a=2bsina。
(1)求b的大小;(2)求cosa+sinc的取值范围。
解:(1)由a=2bsina,根据正弦定理得:„„„„1分(说出或者写出正弦定理就可得1分)
sina=2sinbsina „„„„2分
所以sinb=■ „„„„3分
得b=■(若同时出现b=■,b=■不给分)„„„„4分
(2)cosa+sinc=cosa+sin(π-■-a)(消角c即得此分)„5分
=cosa+sin(■+a)=cosa+■cosa+■sina
(写成cosa+(sin■cosa+cos■sina)也可,公式对就给1分,不管结果)„„„6分
=■sin(a+■)(或等于■cos(a-■))„„„„7分(消角者按照对应步骤给分)
由△abc为锐角三角形、b=■知:
■<a<■所以■<a+■<■(有任意一个不等式均可以给此步骤的1分)„„„„8分
■<sin(a+■)<■ „„„„9分
■<■sin(a+■)<■×■(到此步骤即可给满分)
所以,cosa+sinc的取值范围为(■,■)„„„„10分
(只出现结果:cosa+sinc的取值范围为(■,■),给1分)
三、数学高考应试技巧
根据多年高考数学辅导与高中数学学法指导发现,要取得好成绩,首先当然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熟练的基本技能和在长年累月的刻苦钻研中培养起来的数学能力,同时,也要取决于临场考试技巧的发挥和答题策略。下面,几条考试建议,供广大师生参考。
1.高考一般提前5分钟发卷。刚拿到试卷,一般心情比较紧张,不必匆匆作答,可先从头到尾、正面反面通览全卷,为实施正确的解题策略作全面调查,一般可在十分钟之内做完两件事:
(1)选择一眼能看出答案的选择题或填空题来做解答以稳定情绪。
(2)对不能立即作答的题目,可一边通览,一边粗略分为a、b两类:a类指题型比较熟悉、估计上手比较容易的题目,b类是题型比较陌生、自我感觉比较困难的题目。
通览全卷是克服“前面难题做不出,后面易题没时间做”的有效措施。
2.考试全程都要确定做到“我易人易,我不大意;我难人难,我不怕难”的信念。答卷中,见到简单题,要细心,莫忘乎所以,谨防“大意失荆州”。考试不怕题不会,就怕会题做不对!面对偏难的题,要耐心解答,尽量多争取步骤分。
3.先易后难,先熟后生。
就是说,先简单后复杂。做题无须拘泥于从前到后的顺序,应根据自己的实际,从易到难。先将自己比较熟悉的题目或类型做了,拿到一定的分数后心中就不会慌乱。这样更有利于后面“生题”的发挥。有时候“熟题”如果做得很顺利的话,往往会超常发挥,做出一些平时不一定能做对的“生题”。谨防“难题久攻不下,容易题无暇顾及”这种情况的出现,有时候放弃也是一种智慧。
4.一慢一快。即审题要慢,做题要快。
审题一定要逐字逐句看清楚,找准条件,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真正审清题意。解题实践表明,条件预示可知并启发解题手段,结论预告需知并诱导解题方向。只有细致的审题才能从题目本身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这一步不要怕慢。
找到解题方法后,书写要简明扼要,快速规范,不要拖泥带水,啰嗦重复。一般来说,一个原理写一步就可以了,至于不是题目考查的过渡知识,可以直接写出结论。高考允许合理省略非关键步骤。
5.不能小题难做,小题大做,而要小题小做,小题巧做。
高考数学试卷共22题,考试时间为两个小时,平均每题约为5.5分钟。为了给解答题留下较充裕的时间,每道选择、填空题平均应在三至四分钟之内解决。若这些题目用时太长,即使做对了也是“潜在丢分”。因此,在某些小题中我们往往可以采取一些如特殊值法,极限情况法、间接法、数形结合等技巧性的方法,做到小题小做、巧做。特别是很多高考较难的选择题,往往除了较为麻烦的理论解法外还有一些技巧性的解法也可以进行解决。一般的,客观性选择题与主观性试题的时间分配为4∶6(或5:5)。为了提高客观题的解题速度,建议考生在高二开始就进行限时训练,40—50分钟内完成一套选择填空题。
在数学高考中,如果善于运用解题技巧答题,获得更好的考试分数则容易很多。同学们不仅仅在高考前期要加强解题技巧训练,更要从高一学习初始就重视起来并贯彻到日常学习中去,这样,才能在高三结出累累硕果。
从高考评卷析数学答题技巧 第2篇
高中语文复习有无“技巧”?答案应该是肯定的。相对固化的考试大纲,相对一致的命题形式,相对稳定的评卷队伍,相对趋同的评卷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某些仅仅针对于高考且仅仅适用于高考的“技巧”的存在几乎是必然的,或许我们叫“规律”更为恰切,作为一线语文教师,主动去寻找、发现、利用这些“技巧”“规律”,无疑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尤其是基础较差的学生的高考语文成绩有着积极的作用。从这一角度我们可以说,那种认为“高中语文复习费时多、见效慢,学生成绩高低与其个人语文知识的长期积累有极大关系”的观点是带有很大片面性的,那种“泛目的性”的“无为而治”的教学方式也是有失于简单低效的,它们使学生尤其是语文基础不理想的“偏科生”丧失了提高其语文成绩(不是提高其语文素质)的一个“良好”机遇。
以下结合近几年的高考评卷经验,谈一下高考评卷对一线语文教学的若干启示。前一阶段由于工作繁忙,对来函来访的同仁应对不周,敬请谅解。一,高考评卷的基本情况。
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招生考试评卷工作是在国家教育部的统一指导下进行的,由各省市自治区招办负责组织与管理,由省招办及承担评卷任务的高校(评分点)具体实施。从近几年的情况看,各评分点的组织结构一般包括领导组(由各省招办及评分点相关负责同志组成)、纪检组、学科评卷组(由高校教师、在读研究生及部分中学教师组成)、后勤保卫组等。时间安排为6月10日人员到位,11日学习分组培训,12日试评,13至20日正式评卷。评卷方式为人工流水作业。其基本情况可概括为:
1.时间紧。各省要求的时间基本是一致的,即6月20日评卷工作全面结束,各地市招办将考卷由评分点拉回并对本地市考生分数进行核对,25日前后分数与考生见面。因此,除去20日的扫尾,正式评卷时间仅为7天。
2. 任务重。近年参加高考的学生数量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仅以K省为例2005年考生数量为62.7万,2006年激增为76万,而直接参加一线评卷的人员仅为800人左右,如此数量的试卷要在7天里全部完成,其任务量可想而知。
3.压力大。一是任务压力,在人工阅卷流水作业的情况下,语文知识题的任务量为每天30本,900份试卷;作文任务量为每天15本,450份试卷。每天工作时间为7小时,除去中间休息及适应时间,常态工作时间仅为6小时。这就意味着知识题的阅卷老师23秒阅一卷(每位阅卷人员审阅一大题,每大题含3至4小题,每小题阅卷时间应为5至8秒),作文题的阅卷老师45秒阅一卷(实际上,还应除去签名、作文分三项打分再和总分的时间,实际阅卷时间应不足25秒)。二是思想压力,“严肃认真公平公正选栋梁事关民族社稷,一丝不苟任劳任怨荐英才情系家长考生”,应该说,参与评卷的人员一看到这幅高高悬挂的标语一想到自己身上的担子,心里总是沉甸甸的,面对一张试卷迟迟不敢下手者大有人在,毕竟自己身边一分定忧欢的事太多了。熟悉评分标准后,天天的质量追踪,两天一次的作文测评更使阅卷人员不敢掉以轻心。二,高考评卷方式的若干特点。
如此的时间、如此的任务、如此的压力迫使阅卷人员不得不去寻找一种把握标准较易、阅题速度较快、自认相对公平的评卷方式,综合阅卷人员所感,我们尝试着把这种阅卷方式的特点概括为“四重四轻”“一欺一怕”。
1,重点轻句。注意答案要点的寻找,忽略具体句子的阐释甚至病句的出现。实际上,知识题的阅卷往往成了对某几个关键词的扫描。
2,重对轻错。由于阅卷人员的注意力集中在关键词上,所以往往只注意答对部分,对于答偏答错部分只要不是截然对立常常无暇顾及。“答对得分,答错不失分”的现象非常普遍。
3,重条理轻泛谈。在繁重枯燥的评卷过程中,条理分明,眉目清晰的试卷无疑给阅卷人员平添一份好感。有些考生害怕答题不能扣点,因而,在组织语言时不分点泛泛而谈,实际上,这种做法影响了阅卷人员阅题速度,给其寻找关键词带来了一定的麻烦,极易引起其反感而导致失分。我们常常发现,类似的答题内容不同的答题形式,分点答题明显得分要高,甚至不切点的答案也往往因“言之成理”而得分。4.重用语规范轻个性感悟。用语规范是高考试卷标准答案权威性公正性的具体体现,在各省市制定的评分细则(有别于对外公布的标准答案,有详细的得分点标示,便于阅卷人员操作)中,对标准答案里关键词的近义词替换有明确的要求,符合就得分,不符合则失分,毫不含糊。因此,那些个人感悟能力较强而用语欠规范的考生失分几乎成了必然。有人曾开玩笑说,写“用典化句”得分,写“以前人事例映射现实,活用古诗词”则失分。我感觉,失分的原因决不是阅卷人员的个人水平所致,而是阅卷人员在快速的近于机械的得分点扫描中此类个性化语言极易被其忽略。
5.“欺软怕硬”。在阅卷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阅卷人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受前后题的得分影响,当其它题的分较高时,阅卷人判分往往慎之又慎,反之则易于草率。作文评阅更为明显。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评卷时“喜欢锦上添花,决不雪中送炭”的心理表现。从这一角度出发,古诗文默写所意味的决不是仅仅5分。
三,对一线语文教学的若干启示。
从以上情况我们不难看出,影响考生高考语文成绩的关键就在于能否“扣点”答题,扣点就是扣纲,因此,引导学生认识考纲,理解考纲,用考纲指导教学实践应是高考评卷对我们的最大启示。在教学实践中,那种“老师将考纲一贴了事,学生对考纲扫眼就罢”的现象相当普遍。为了切实发挥考纲作为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做到:
1.分解考纲。在全面研读考纲的基础上,把握教学大纲及高中语文全六册单元教学重点,将考纲分解为与单元教学相对应的梯次性的语文能力训练,把考纲上的每一个知识点落实到具体的常规教学中。在高三毕业班第一轮课本复习中,这种分解尤为必要,它会使考生树立全局意识,自觉参与训练,从而加强第一轮复习的针对性。实践证明,学生切纲越早,主动性越强,效果越好。在具体三轮复习的操作中还应注意,一、二、三轮语文复习可各有侧重,但针对考纲的能力训练应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贯穿始终。2. 总结题型。实际上,考纲本身就是一个基本题型库,任何题型都是其基本题型的转化组合。只有让学生认清题型的表现形式及其组合转化规律,才能使其做到较准确地判断题型并进而为下一步的扣点答题奠定基础。
3. 归纳答题要点。稍微细心一点,我们就可发现每一种基本题型都包含着相对固定的答题要点,题型的组合转化实际上就是各题型所含答题要点的组合排列筛选,语文基础较差的考生应熟记这些要点及组合运用规律,这样就可使自己在审题不清甚至不明题干的情况下,靠题型的判断结合材料进行扣点答题,尽量减少损失。
4. 规范答题用语。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规范的语言进行答题,应和学生一起积累一些答题常用术语熟语。在操作中,切记“扣点答题”不是不要具体阐释,“用语规范”不是不要个性感悟,应将二者结合起来,这是相当重要的。
5. 讲明答题规则。首先,每题的分值和得分点肯定是对应的,所以务必确立按分定点的指导思想,自觉主动地寻找答题的不同角度。其次,养成分点答题的好习惯。在高考评卷中答多答偏不扣分,因此可以练习用三点扣标准答案的两点,用四点扣标准答案的三点。个人表述不清时用原词原句组织答案不失为一个减少损失的好方法。再次,注意答案的满格书写,试卷上答题位置的设计,留多少空都是有一定依据的,答多答少都会影响得分,写满试卷预留位置后又在线外继续答题是一种得不偿失的做法。
高考数学答题技巧 第3篇
一、全面浏览考题, 统筹考试全局
进入考场刚拿到试卷, 一般学生的心情都比较紧张, 这时不要匆忙作答, 可把考卷从头到尾通览一遍, 大体了解试题数目、类型、结构、占分比例, 哪些是难题, 哪些题容易, 统筹考试全局, 这样能稳定情绪, 使自己保持最佳的应试状态, 可以控制答题时间, 克服“前面难题做不出, 后面易题没时间做”, 也从根本上防止了“漏做题”。
二、审题要细, 注意不同题型的解题策略
审题需要花时间, 考生不要吝啬这点时间, 要善于在审题上花时间, 防止因小失大。审题时, 要认真阅读题前的指导语, 从中领会答题的要求及有关事项, 默读题目, 把题目要求、题意、题型等读懂弄清, 抓住关键词, 找准突破口和答题的准确性, 可避免解题时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加强解题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审题时, 应尽可能多念几遍, 甚至可利用铅笔将题目中给出的已知条件、潜在条件及要求解决的问题一一标出, 做到边读题, 边打腹稿, 切忌用过去熟悉的题型去简单套用, 代替审题, 审题工作做好了, 答题就能迅速而准确。
做选择、填空题时, 要迅速将题目与学过的知识相联系, 有把握的可果断地写出答案, 因为小题的命题设计中往往包含着对考生知识运用熟练程度的考查, 不容费事犹豫, 小题分少, 却要认真对待, 不轻易放过每一分, 在没有把握答题, 需要猜测时候, 要充分利用题目线索, 或从已知条件中考虑, 做到“有知则猜”。
解大题至少要经过两遍审题, 抓住关键词, 下笔前可有段时间的停顿, 思考解题框架, 答题要条理清晰, 抓住重点要害, 步步深入, 言简意赅, 答大题的大忌是想什么就写什么, 除非十分有把握, 不要图快而套用以前的解题模式, 谨防思维定势把自己引入歧途。
三、掌握窍门, 增加分数
1. 缺步解答
如果我们遇到一个很难的问题, 确定啃不动, 可以将它分解为一系列的步骤或者一个个子问题, 先解决问题的一部分, 能写几步就写几步, 最后结论虽然没有得出来, 但却有可能得到一大半的分数, 所以说“大题拿小分”是个好主意。
2. 退步解答
“以退求进”是一个重点的解题策略, 当某个问题不易解决时, 可以从一般退到特殊, 从抽象退到具体, 从复杂退到简单, 从整体退到部分, 从较强的结论退到较弱的结论, 总之, 退到一个你能解决的问题, 这样可能会为你寻找正确的、一般性的解法提供有意义的启发。
3. 倒步解法
正难则反是重要的解题策略, 正向推有困难时就逆向推, 直接证有问题时就间接证, 如用反证法, 同一法等。
4. 辅助解答
一道题的完整解答, 既有实质的步骤, 也有次要的辅助步骤, 实质性步骤未找到之前, 找辅助性的步骤是明智的。例如:准确作图, 把题目中的条件翻译成数学表达式;设应用题的未知数;设最值得变量;设轨迹的动点坐标, 进行数学归纳法或反证法的第一步, 等等。
书写也是辅助解答, “书写要工整, 卷面能得分”, 第一印象好会在阅读老师的心理上产生光环效应, 书写认真———学习认真———成绩优秀———给分偏高。
从高考真题看高考英语答题微技巧 第4篇
一、通过文章首句快速找答案
1. The text is especially helpful for those who care about _____ (全国卷 II第5题)
A. their home comfort B. their body shape
C. house buying D. healthy diets
根据文章第一句“Your house may have an effect on your figure” 可知答案选B.
2.What does the passage mainly present?(天津卷第45题)
A.A new design idea of household robots
B. Marketing strategies for social robot
C.Information on household robots
D. 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robots
根据文章首句“Whether in the home or the workplace ,social robots are going to become a lot more common in the next few years ”开篇点题,主要对社交机器人进行简要介绍。故选D.
二、根据同(近)义(词或句)转换快速找答案
3 .What did the author think of her winter life in New York? (全国卷I第24题)
A. Exciting B. Boring C. Relaxing D. Annoying
根据文章第一段中的“hasnt been a terribly fun place” “particularly to my taste, dulled by mouth of cold-weather root vegetables可知,选B项。Not fun / dulled 均与boring同(近)义。
4. Who spotted Judy after the accident ?(陕西卷第51题)
A. A birdwatcher B. A student from Leeds
C. Six volunteers D. The coastguard of Cornwall
根据文章倒数第三段中的“A birdwatcher, armed with a telescope, found the pet sitting desperately on a rock”可知答案选A项。题干中的spotted 与found同义。
三、注意似是而非易错题
5. It was raining lightly when I 61(arrive ) in Yangshuo just before dawn. But I didnt care. A few hours 62 , I had been at home in HongKong , (全国卷I第62题)
此处考生容易错填为later “几个小时以后”. 实际上,根据下文时态的对比可以推断出,“我”在香港的家中是几个小时之前,所以使用before /earlier. 而且Later 后常连用一般过去时或将来时。
6. If the inspector opened the oven door ,he would have seen ____(湖南卷第69 题)
A. an empty pan B. Many clean dishes
C. Pieces of baked bread D.a cloth covering something
该题很容易误选为C项。文章第三段有:If the inspector opened oven door ,it would look like bread was baking ,he never did. 如果视察员打开炉子门,就会发现里面有一块布盖着一些东西,看上去像在烤面包,look like”看上去像”,但事实并非如此。答案应选D项。
四、防止熟词生意的干扰
7. children of keepers remember inspectors wearing white gloves to run their fingers over door frames and windowsills looking for dust.(湖南卷C 篇)
该句中run“用手指捋,在……上移动”。(run 有时表示”经营,管理”run a factory)
She ran her fingers through her hair. 她用手指拢了拢头发。
8.As I couldnt reach anyone at the phone number on the cats tag ,I had to pay the bill. (重庆卷完形填空)
reach “与某人取得联系”How can I reach you ? 我怎么和你联系?
9. There was a better chance of someone finding him if he stayed put . (北京卷A篇)
put adj. “固定不动的”Stay put until I come back . 我回来前不要走开。
高考数学复习及答题技巧探析 第5篇
一、高考数学复习策略
1. 重视课本教材, 狠抓学生基础, 立足中低档题目, 降低复习的重心, 注重复习的过程, 稳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以课本为基础, 全面整合知识, 总结方法, 注意知识点之间的衔接, 抓知识点之间的“交集”, 这是高考命题的一个特点, 也是一个重点。而且我们要学会从基础知识中提炼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2. 选题要精, 方法要准, 例题要典型, 思路要清晰。
我们在选题时要注意题目的典型性、训练的目的性, 同时要对学生有针对性, 突出重点, 注重基础。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对选题进行举一反三的练习, 使学生在夯实基础的同时做到由浅入深, 由特殊到一般, 真正做到“解一道题, 会一类题”。每个学生的能力会有不同, 但是高考中出现的“会而不对, 对而不全”是影响很多考生的一大问题, 所以我们做题时一定要多“回头看”, 多总结, 以便形成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3. 重视三轮复习法。
第一轮在这一阶段主要是查遗补忘, 梳理知识。在这一过程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 对概念的理解一定要深刻、准确; (2) 明确公式、定理的原理及正逆推导的过程; (3) 掌握好各个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 寻找它们的交集点。教师对这一轮的复习一定要把工作做细, 使学生通过这一轮的复习能熟练解答课本上的例题、习题, 能概括出各单元的知识点以及典型题型及其通行的主要解法, 很重要的一点还要形成解题的规范化。
第二轮的重点是要突破, 整合知识点之间的横向联系, 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化和提高。教师要重点强调第一轮复习中暴露出来的知识弱点、整个考试过程中的出题重点、近年来高考命题的热点, 以及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考察。教师在这一轮还要重点针对规范化、分步得分、分情况讨论等应试技巧的训练。第二轮要做好从知识单一到知识综合、从部分到整体、从掌握到应用、从纵向思维到横向应用这几点的转化工作。但是这一轮要注意与第一轮的衔接, 不能过分提高。
第三轮, 教师根据《考试说明》的要求, 结合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 集合近几年高考题的命题方向, 进行高考前的热身训练。模拟训练要结合不同层次的学生自身的实际, 仿真性的要做几套适合自己的综合性的模拟题, 目的不是“押宝”, 而是进行综合性的提高。同时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考试技巧的培养, 高考不仅仅是对知识的考察, 更是对临场发挥、应试策略、答题技巧的考察。第三轮不仅仅是考试, 做模拟题, 更是要想方设法的“得高分”。怎样审题?怎样寻找解题方法?关键步骤在哪里?
4. 时间安排建议。
高一、高二两年基本完成新课教学, 高三用一年时间进行全面复习, 具体安排如下:将高中所学知识分成十章, 于次年的三月初左右结束, 结束后进行一轮验收考试。之后到四月底进行第二轮复习, 即专题综合复习, 四月底进行二轮验收考试。再到六月初进行第三轮复习, 模拟高考强化训练套题。6月1日-6日调整心理, 回到基础, 准备参加高考。
二、高考答题技巧
在高考答题的时候要注意以下两个原则:第一, 考试速度。考试讲究的是“任务完, 时间到”而不是“时间到, 任务完”, 要争分夺秒, 复习一定要有速度的训练, 避免“小题大做”。第二, 计算能力。数学就得做题, 做题就得运算, 虽然近几年计算量有所减少, 但并不是对计算能力降低了要求。学生要能熟练、准确、简捷、快速地运算。古语云:“授人以鱼, 只供一饭。授人以渔, 则终身受用无穷。”学知识, 更要学方法。学生要想在考场上做到游刃有余, 就要遵循以下几点。
1. 调整好状态, 控制好自我。
(1) 保持清醒。数学的考试时间在下午, 建议同学们中午最好休息半个小时或一个小时, 其间尽量放松自己, 从心理上暗示自己:只有静心休息才能确保考试时清醒。 (2) 按时到位。发卷时间一般在开考前5-10分钟内, 建议同学们提前15-20分钟到达考场。
2. 通览试卷, 树立自信。
刚拿到试卷, 一般心情比较紧张, 此时不易匆忙作答, 应从头到尾、通览全卷, 哪些是一定会做的题要心中有数, 先易后难, 稳定情绪。答题时, 见到简单题, 要细心, 莫忘乎所以;面对偏难的题, 要耐心, 不能急。
3. 提高解选择题的速度、填空题的准确度。
数学选择题是知识的灵活运用, 解题要求是只要结果, 不要过程。因此, 逆代法、估算法、特例法、排除法、数形结合法……尽显威力。对于选择题, 若能把握得好, 容易的一分钟一题, 难题也不超过五分钟。由于选择题的特殊性, 由此提出解选择题要求“快、准、巧”, 忌讳“小题大做”。填空题也是只要结果, 不要过程, 因此要力求“完整、严密”。
4. 审题要慢, 做题要快, 下手要准。
题目本身就是破解这道题的信息源, 所以审题一定要逐字逐句看清楚, 只有细致地审题才能从题目本身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找到解题方法后, 书写要简明扼要, 快速规范, 不拖泥带水, 牢记高考评分标准是按步给分, 关键步骤不能丢, 但允许合理省略非关键步骤。答题时, 尽量使用数学语言、符号, 这比文字叙述要节省、严谨。
5. 保质保量拿下中下等题目。
中下题目通常占全卷的80%以上, 是试题的主要部分, 是考生得分的主要来源。谁能保质保量地拿下这些题目, 就已算是打了个胜仗, 有了胜券在握的心理, 对攻克高难题会更放得开。学生要牢记分段得分的原则, 规范答题。会做的题目要特别注意表达的准确、考虑的周密、书写的规范、语言的科学, 防止被“分段扣点分”。难题要学会: (1) 缺步解答。聪明的解题策略是, 将它们分解为一系列的步骤, 或者是一个个小问题, 能解决多少就解决多少, 能演算几步就写几步。特别是那些解题层次明显的题目, 或者是已经程序化了的方法, 每进行一步得分点的演算都可以得分, 最后结论虽然未得出, 但分数却已过半。 (2) 跳步答题。解题过程卡在某一过渡环节上是常见的, 这时, 我们可以假定某些结论是正确的往后推, 看能否得到结论, 或从结论出发, 看使结论成立需要什么条件, 如果方向正确, 就回过头来, 集中力量攻克这一“卡壳处”;如果时间不允许, 那么可以把前面的写下来, 再写出“证实某步之后, 继续有……”。
参考文献
[1].李志强.浅析初中数学应试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 (6) .
[2].孙金霞.石海峰.浅谈高中数学考试技巧[J].新课程 (教研) 2011 (11) .
[3].翟绍锋.数学:既要“会学”, 又要“善考”[J].考试 (高考族) 2007 (12) .
从一道试题看高考政治答题技巧 第6篇
2011年湖北文综卷尤其是政治试题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很好地贯彻了教学及考试大纲的要求,而且与去年相比,试题呈现了稳定性的特征。
这种稳定性,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试题结构、试题长度、试题难易程度1、阅读量与信息量等几个方面。可以说做到了“稳中求新”“稳中求变”“稳字当头”。
2.重视基础而不忽视能力,注重对主干知识的考查。
众所周知,湖北卷十分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有的题目直接来自课本,突出了对主干知识的考查。如第38题的第(1)问:“民族区域自治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实际就是对课本“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基础知识的直接考查。虽然湖北卷是面向大纲区的,但只要你细细研究近几年湖北的高考试题,你不难发现试题在给大纲区的教学考试以正确引领的同时,也在逐步渗透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试题呈现出的创新性、灵活性和“三贴近”(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的特点越来越明显,在不忽视主干知识、重点知识的同时,试题越来越注重考查考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考查。
3.试题不回避热点,呈现明显的时代性和现实性特征。
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就是以能力立意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重大的社会问题为素材的。2011年高考湖北文综卷政治试题部分,尤其是第38题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指导思想,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和现实性特征,同时对中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也为我们2012年的备考指明了方向。
下面仅以第38题为例,对2011年高考湖北文综试题进行解读。
38.(3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为西藏与全国一起实现共同进步与发展创造了基本前提。
1959年,西藏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群众性民主改革运动,废除了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解放了百万农奴和奴隶,开创了西藏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西藏全面确立。昔日的农奴和奴隶有了平等参与管理国家事物和自主管理本地区和本民族事物的政治权利。西藏自治区不仅享有一般省级国家机关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力,而且享有广泛的自治权。1965年以来,共制定了250余件地方性法规和具有法规性质的决议、决定,有效地维护了西藏人民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特殊权益,促进了西藏各项事业的发展。
材料二
民主改革50多年来,西藏经历了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专制走向民主、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光辉历程,实现了由封建农奴制向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性跨越,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据统计,1959年至2010年,西藏生产总值由1.74亿元增长到507.46亿元。2010年西藏的经济增长率为12.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个百分点。1959年至2008年,中央财政向西藏的财政转移支付为2019亿元,平均增长过12%。“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计划对西藏的财政补助达到2124亿元。
(1)结合材料一,说明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根据,并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12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经济知识, 说明中央财政支持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8分)
(3)运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推动社会发展进步这一原理,结合材料分析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原因。(12分)
答案(1)根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在西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我国国情和西藏的实际,是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与西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促进国家富强和西藏的繁荣,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
作用:使西藏自治区充分享有广泛的自治权,保障了西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能够自主管理本地区、本民族的内部事务,提高了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效能;巩固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了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
(2)加快西藏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条件;促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为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社会关系的调整和变革反作用于生产活动。西藏废除了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促进了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有机结合,推动了生产发展。
社会关系的调整和变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维护了西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调动了其积极性。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制定和实施的法律法规,促进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推动了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
1.西藏和平解放的伟大意义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原西藏地方政府在伟大首都北京签订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宣告西藏和平解放。西藏的和平解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彻底驱逐了帝国主义在西藏的残余势力,实现了祖国大陆的完全解放和统一,打破了西藏社会长期停滞落后的局面,在西藏各族人民心中播下了光明和希望的种子,为西藏实行民主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进行现代化建设奠定了根本基础。从此,翻开了西藏历史新的一页, 开辟了西藏社会发展的新道路,开创了中华民族大团结大发展的新时期,在西藏发展史、中国现代史上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2.西藏和平解放的巨大成就
经过60年的不懈奋斗,西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一个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西藏巍然矗立在世界之巅。经济发展实现飞跃,政治文明开天辟地,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社会建设全面进步,人民生活大幅提升,生态环境有效保护,社会局势和谐稳定,党的建设全面加强。
3.西藏和平解放给我们的启示
(1)60年峥嵘岁月,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西藏60年的历史巨变,饱含着党中央的深情关怀,西藏始终在祖国大家庭中繁荣发展。西藏60年的发展进步,体现了祖国大家庭的无比温暖。喜马拉雅山再高也有顶,雅鲁藏布江再长也有源。
(2)西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西藏,是包括西藏各族人民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西藏,任何搞“西藏独立”、分裂中国的图谋都必然注定失败。达赖集团开历史倒车、梦想恢复封建农奴制度的图谋绝不会得逞,鲜艳的五星红旗将永远在西藏高高飘扬。60年的发展进步,彰显着中国共产党的英明伟大;60年的沧桑巨变,体现着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60年的历史进程,满载着全国人民的无私援助;60年的辉煌成就,镌刻着西藏各族人民的不懈追求。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更没有新西藏。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西藏才会有繁荣进步的今天和更加美好的明天。
4.小结
通过以上背景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西藏的和平解放有着深远的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它不仅是西藏人民的事情,也是全中国人民的事情,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党中央和社会各界对西藏成立60周年都格外关注,因此,它成为高考命题的热点不足为怪!
一道高考试题的质量如何,设问非常关键,从某种意义上说,设问就是试题的题眼,设问水平的高低决定着试题水平的高低和质量的好坏。因为通过设问我们就能够看出它要考查考生哪些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如何去考查,这些知识点考查的价值有多大;它要考查考生的哪些能力,怎么去考查这些能力;它要考查考生的哪些情感、态度、价值观,怎么去考查这些情感、态度、价值观。纵观本道高考试题的设问,我觉得它主要呈现以下这么几个特点:
一是设问方式比较单一。该题的三个设问:“作用”“意义”“原因”,可以说都是从“为什么”的角度进行设问的,没怎么涉及“是什么”和“怎么办”的问题,这在某种意义上说,不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多角度分析问题和多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是知识设限比较具体。该题的三个设问,尤其是第(3)问,“运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推动社会发展进步这一原理……”设限更为具体,要求考生学会运用一个原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准确熟练掌握具体基础知识的能力。
三是设问都注意了结合材料。该题共给考生呈现了两段材料,对两段材料的使用,有分有总,使用充分,这有利于培养考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考生要解答好本题,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要审清模块。这是解答好本题的前提和基础。本题的三个问题,分别是从三个不同的模块进行设问的。答题时考生如果审错了模块,那后果将是非常严重的,既浪费了自己答题的宝贵时间,也浪费了答题的宝贵空间,到头来却一分不得,给自己的成绩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也影响自己理想目标的实现。不过本题的三问只要考生稍加注意,要想判断出分属于哪个模块还是不成问题的。
二是审题要细致。比如第(1)问,题目实际又提出了两个小问题:(1)结合材料一,说明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根据;(2)结合材料一 ,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而在高考阅卷的时候,发现不少考生只答了民族区域自治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而漏答了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根据。从而导致了不应该失的分失了。其实,在题目中也有警示词“并”,只是部分考生审题不细,没看到罢了。
三是答题要全面辩证。比如第(1)问,在答有关“作用”型的题目时,一定要对作用进行全面的分析,既要答积极作用,又不要忘了消极作用,当然又不能过于教条,该题从出题来看是不需要答消极作用的。
从高考评卷析数学答题技巧 第7篇
在看了本期数学老师的讲解后,想必大家对如何攻克高考几何题有了一定的启示,但是仅仅是有了如上的应对之策是不够的。高考数学考的内容多、范围广,由于篇幅的限制,在这里不能针对每个题型进行一一讲解,故在此整理了一些关于2011年高考数学答题策略与技巧的内容,以作补充。
一、答题策略选择
1先易后难,这个做题方式在数学卷上显得尤为重要。一般来说,选择题的后两题,填空题的后一题,解答题的后两题是难题。当然,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说,有的简单题目也可能是自己的难题,所以题目的难易只能由自己确定。一般来说,小题思考1分钟还没有建立解答方案,则应采取“暂时性放弃”,把自己可做的题目做完再回头解答;
2选择题有其独特的解答方法,切记不要“小题大做”;
3注意解答题按步骤给分,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与问题的联系写出可能用到的公式、方法、或是判断。虽然不能完全解答,但是也要把自己的想法与做法写到答卷上。多写不会扣分,写了就可能得分。
二、答题思维方法
1函数或方程或不等式的题目,先直接思考后建立三者的联系。首先考虑定义域,其次使用“三合一定理”。
2如果在方程或是不等式中出现超越式,优先选择数形结合的思维方法;
3面对含有参数的初等函数来说,在思考的时候应该抓住参数没有影响到的不变的性质。如所过的定点,二次函数的对称轴或是其他;
4选择与填空中出现不等式的题目,优选特殊值法:
5求参数的取值范围,应该建立关于参数的等式或是不等式,用函数的定义域或是值域或是解不等式完成,在对式子变形的过程中,优先选择分离参数的方法;
6圆锥曲线的题目优先选择它们的定义完成;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问题,若与弦的中点有关,选择设而不求点差法,与弦的中点无关,选择韦达定理公式法;使用韦达定理必须先考虑是否为二次及根的判别式。
从高考评卷析数学答题技巧 第8篇
数学解答题(主观性试题)在每年的各省市高考中都是拉开考生分差的题型,其考查形式是考生最为熟悉的题型,而其考查功能无论是在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要优于选择题和填空题.解答题的试题模式(计算题、证明题、应用题、探索题等)灵活多变,能充分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解答题除了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更主要的是通过解答的过程考查考生思维的过程,从而测量其思维能力、思维品质、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是试卷中体现区分度的关键部分.因此,探索解答题的解决途径,掌握常见的解答策略与技巧,至关重要.
一、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解答技巧
“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专题包括:三角函数、三角恒等变换、解三角形三部分内容.通过对近几年全国各省市高考试题分析可以发现,不论文理,本模块的内容都是考查的热点和重点.由于近几年的高考已经逐步抛弃了对复杂的三角变换和特殊技巧的考查,重点转移到利用三角公式进行恒等变形,三角函数的性质和图象变换等方面,利用正、余弦定理解三角形.重视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突出三角与代数、几何、向量等知识点的综合联系,多考查三角化简和三角函数性质中的单调性、周期性、最值等问题.
综上,k=1.
点评:在解函数的综合应用问题时,我们常常借助导数,将题中千变万化的隐藏信息进行转化,探究这类问题的根本,从本质入手,进而求解,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再用单调性来证明不等式是函数、导数、不等式综合中的一个难点,解题技巧是构造辅助函数,把不等式的证明转化为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或最值,从而证得不等式,注意f(x)>g(x)与f(x)min>g(x)max不等价,f(x)min>g(x)max只是f(x)>g(x)的特例,但是也可以利用它来证明,在2014年全国Ⅰ卷理科高考第21题中,就是使用该种方法证明不等式;导数的强大功能就是通过研究函数极值、最值、单调区间来判断函数大致图像,这是利用研究基本初等函数方法所不具备的,而是其延续.
从高考评卷析数学答题技巧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