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生物学必修二范文
高一生物学必修二范文第1篇
曲线运动知识点总结(MYX)
一、曲线运动
1、所有物体的运动从轨迹的不同可以分为两大类: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2、曲线运动的产生条件:合外力方向与速度方向不共线(≠0°,≠180°)
性质:变速运动
34、曲线运动一定收到合外力,“拐弯必受力,
若合外力方向与速度方向夹角为θ
当0°<θ<180°,速度增大;
56、关于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1)合运动与分运动
定义:如果物体同时参与了几个运动,那么物体实际发生的运动就叫做那几个运动的合运动。那几个运动叫做这个实际运动的分运动.
特征:① 等时性;② 独立性;③ 等效性;④ 同一性。
(2)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几种情况:
①两个任意角度的匀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为匀速直线运动。
②一个匀速直线运动和一个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为匀变速运动,当二者共线时轨迹为直线,不共线时轨迹为曲线。
③两个匀变速直线运动合成时,当合速度与合加速度共线时,合运动为匀变速直线运动;当合速度与合加速度不共线时,合运动为曲线运动。
二、小船过河问题
1、渡河时间最少:无论船速与水速谁大谁小,均是船头与河岸垂直,渡河时间tmind,合速度方向沿v船
v合的方向。
2、位移最小:
①若v船v水,船头偏向上游,使得合速度垂直于河岸,船头偏上上游的角度为cosv水
v船,最小位移为
lmind。
②若v船v水,则无论船的航向如何,总是被水冲向下游,则当船速与合速度垂直时渡河位移最小,船头v水v船d偏向上游的角度为cos,过河最小位移为lmin。dv水cosv船
三、抛体运动
1、平抛运动定义:将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沿水平方向抛出,且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不计空气阻力)所做的运动,叫做平抛运动。平抛运动的性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加速度为g。
类平抛:物体受恒力作用,且初速度与恒力垂直,物体做类平抛运动。
2水平方向(x)竖直方向(y)
tanθvy
v
x龙文教育您值得信赖的专业化个性化辅导学校
gtv0
①速度vxv0vygt
合速度:vt②位移xv0ty※
3、重要结论:
12ygtgt合位移:
xtan 2x2v0
xvy
①时间的三种求法:t ,在空中飞行时间由高度决定。
v0g
②vt
v0和h有关。
③tan2tan,末速度偏角为位移偏角正切值的2倍, vt的反向延长线平分水平位移。
4、斜抛运动定义:将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沿与水平方向成一定角度抛出,且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不计
空气阻力)所做的运动,叫做斜抛运动。它的受力情况与平抛完全相同,即在水平方向上不受力,加速度为0;在竖直方向上只受重力,加速度为g。
速度:vxv0cos位移:xv0cost
vyv0singt
yv0sint
12gt
2xvsinv2sin2
时间: t水平射程:x当45时,x最大。 2
v0cosgy
四、圆周运动
1、基本物理量的描述
2r
T2
②角速度大小:ω=△θ/△t单位rad/s匀速圆周运动:
T
①线速度大小:v=△L/△t单位m/s匀速圆周运动:v③周期T: 物体运动一周需要的时间 。 单位:s。④频率f: 物体1秒钟的时间内沿圆周绕圆心绕过的圈数。 单位:Hzf
1T
⑤转速n:物体1分钟的时间内沿圆周绕圆心绕过的圈数。 单位:r/s或r/min说明:弧度rad;角速度rad/s;转速 r/s,当转速为r/s时,fn
3、向心加速度
(1)定义: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加速度指向圆心。(2)物理意义:线速度方向改变的快慢。
(3)方向:沿半径方向,指向圆心。
v242
2r2r(4)大小:arT
(5)性质:匀速圆周运动是一个加速度大小不变、方向时刻变化的变加速曲线运动。
4、向心力
(1) 定义:做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到的沿着半径指向圆心的合力,叫做向心力。
v242
2mr
m2r(2) 大小:F向=mrT
(3)方向:指向圆心。
特点:是效果力,不是性质力。向心力是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的沿着半径指向圆心的力,它可以由某一个力单独承担,也可以是几个力的合力,还可以是物体受到的合外力在沿半径指向圆心方向上的分量。作用效果只是改变物体速度的方向,而不改变速度的大小。 性质力:重力、弹力、摩擦力(拉力,压力,支持力)、电场力、磁场力(安培力,洛伦兹力) 效果力:动力、阻力、下滑力、向心力 (4) 性质:变加速运动。
(5)匀速圆周运动:周期、频率、角速度大小不变;向心力,向心加速度、速度大小不变,方向时刻改变。
五、生活中实际问题
1、火车弯道转弯问题
(1)受力分析:当外轨比内轨高时,铁轨对火车的支持力不再是竖直向上,和重力的合力可以提供向心力,可以减轻轨和轮缘的挤压。最佳情况是向心力恰好由支持力和重力的合力提供,铁轨的内、外轨均不受到侧向挤压的力。如图所示火车受到的支持力和重力的合力的水平指向圆心,成为使火车拐弯的向心力,(2)向心力为:F向=mgtanmg
h
火车转弯时的规定速度为:v0L(3)讨论:当火车实际速度为v时,可有三种可能:
vv0时,外轨向内挤压轮缘,提供侧压力。 vv0时,内外轨均无侧压力,车轮挤压磨损最小。 vv0, 内轨向外挤压轮缘,提供侧压力。
2、拱形桥
v
2(1)汽车过拱桥时,牛二定律:mgNm
R
结论: A.汽车对桥面的压力小于汽车的重力mg,属于失重状态。
B.汽车行驶的速度越大,汽车对桥面的压力越小。当速度不断增大的时候,压力会不断减小,
当达到某一速度v
度驶过拱形桥的最高点时,汽车与桥面的相互作用力为零,汽车只受重力,又具有水平方向的速度的,因此过最高点后汽车将做平抛运动。
v2
(2)汽车过凹桥时,牛二定律: mgNm
R
结论:A.汽车对桥面的压力大于汽车的重力,属于超重状态。
B.汽车行驶的速度越大,汽车对桥面的压力越大。当速度不断增大的时候,压力会不断增大。
3、航天器中的失重现象
航天器中的人和物随航天器一起做圆周运动,其向心力也是由重力提供的,此时重力完全用来提供向心力,不对其他物体产生压力,即里面的人和物出于完全失重状态。
4、离心运动
(1)定义: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在所受合力突然消失或者不足以提供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情况下,就做逐渐远离圆心的运动,这种运动叫做离心运动。 (2)本质:离心现象是物体惯性的表现。
(3)应用:洗衣机甩干桶,火车脱轨,棉花糖制作。 (4)F提供F需要离心;F提供F需要 向心。
5、临界问题
1.如图所示细绳系着的小球或在圆轨道内侧运动的小球,当它们通过最高点时: (1
)v
v2
(2) vmgm,物体恰好通过轨道最高点,绳或轨道与物体间无作用力。
R
v2
(3) vmgNm,vN,绳或轨道对物体产生向下的作用力。
R
2.在轻杆或管的约束下的圆周运动:杆和管对物体能产生拉力,也能产生支持力。当物体通过最高点时: (1)当v0时,Nmg,杆中表现为支持力。(物体到达最高点的速度为0。)
v2(2
)当0vmgNm,vN,杆或轨道产生对物体向上的支持力。
Rv2
(3
)当vmgm,N=0,杆或轨道对物体无作用力。
R
v2
(4)
当vmgNm,vN,杆或轨道对物体产生向下的作用力。
高一生物学必修二范文第2篇
遗传与进化
第3章
基因的本质
第3节
DNA的复制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了解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证据。
概述DNA的复制。
探讨DNA复制的生物学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DNA复制的过程
2、教学难点
DNA复制的过程
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证据
三、教学设计思路
文字叙述
通过《核酸的分子结构》论文节选的图片,了解DNA复制的机制可能是什么?激发学生思考,增强其探究知识的欲望。通过DNA复制的两种假说的了解,让学生自己推测DNA复制的机制。对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证据的学习,证明DNA的复制是以半保留的方式进行的。
学生合作学习DNA复制的过程中的知识点,教师结合视频图片讲解,巩固学生的知识。
学生趁热打铁,完成练习题。
框架图
利用《核酸的分子结构》论文节选的图片,了解DNA复制的机制可能是什么。
新课导入
通过DNA复制的两种假说的了解,让学生自己推测DNA复制的机制。
假说推测
对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证据的学习,证明DNA的复制是以半保留的方式进行的。
实验学习
学生合作学习DNA复制的过程中的知识点,教师结合视频图片讲解,巩固学生的知识。
合作学习
学生趁热打铁,完成练习题。
巩固练习
四、教学步骤
1、新课导入
教师课件展示《核酸的分子结构》论文节选的图片,沃森和克里克在发表DNA双螺旋结构的那篇著名短文的结尾处写道:“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提出的这种碱基特异性配对方式,暗示着遗传物质进行复制的一种可能的机制。”学生思考讨论:1.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暗示DNA的复制机制可能是怎样的?
2.这句话中为什么要用“可能”二字?这反映科学研究具有什么特点?
答案:1.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暗示着DNA的复制机制可能是保留复制。
2.因为当时沃森和克里克并没有通过严谨的实验证明DNA的复制机制,因此在论文中用了“可能”二字。这反映出科学研究必须尊重事实。要严谨对待每一种推测。
2、新课讲授
一、对DNA复制的推测
学生阅读课本53页第一段内容,猜测,DNA复制的机制可能是怎样的。
教师课件展示讲解DNA复制的半保留复制和全保留复制的过程。并播放DNA的半保留复制的视频,以便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
经过对两种复制方式的了解,教师提问学生:你认为哪种假说正确?
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
二、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证据
通过实验“证明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学习了解DNA的半保留复制。
学习其中用到的同位素示踪法和密度梯度离心法。教师课件展示实验过程的图片,和学生一起总结复制之后,DNA分子数的计算规律。通过对该实验的学习,证明DNA的复制是以半保留的方式进行的。
三、DNA复制的过程
本部分主要学习DNA复制的概念、DNA复制的时间、DNA复制的原则、DNA复制的过程、DNA复制的结果、DNA复制的特点、DNA复制的条件、DNA能够准确复制的原因、DNA复制的意义。学生阅读课本,分组交流,结合学案合作学习总结知识点。
教师通过课件中DNA复制的过程的视频和图片,让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DNA复制的过程。
本部分知识点为:
(1)DNA复制的概念:DNA的复制是指以亲代DNA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
(2)DNA复制的时间:在真核生物中,这一过程是在细胞分裂前的间期,随着染色体的复制而完成的。
(3)DNA复制的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4)DNA复制的结果:复制结束后,一个DNA分子就形成了两个完全相同的DNA分子。
(5)DNA复制的特点:DNA复制是一个边解旋边复制的过程。
(6)DNA复制的条件:
模板:两条母链。
原料:4种脱氧核苷酸。
能量:细胞提供的能量(ATP)。
酶:解旋酶、DNA聚合酶等。
(7)DNA能够准确复制的原因:DNA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
(8)DNA复制的意义:DNA通过复制,将遗传信息从亲代细胞传递给子代细胞,从而保持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最后,学生趁热打铁,完成课件中的练习题。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生需重点掌握DNA复制的机制为半保留复制,以及DNA复制的过程。
六、板书设计
第3节
DNA的复制
一、对DNA复制的推测
二、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证据
DNA的复制是以半保留的方式进行的。
三、DNA复制的过程
(1)DNA复制的概念:DNA的复制是指以亲代DNA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
(2)DNA复制的时间:在真核生物中,这一过程是在细胞分裂前的间期,随着染色体的复制而完成的。
(3)DNA复制的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4)DNA复制的结果:复制结束后,一个DNA分子就形成了两个完全相同的DNA分子。
(5)DNA复制的特点:DNA复制是一个边解旋边复制的过程。
(6)DNA复制的条件:
模板:两条母链。
原料:4种脱氧核苷酸。
能量:细胞提供的能量(ATP)。
酶:解旋酶、DNA聚合酶等。
(7)DNA能够准确复制的原因:DNA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
高一生物学必修二范文第3篇
§1.3蛋白质
授课对象:高二年级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蛋白质”是浙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教学重点有两个,一是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与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二是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教学难点是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与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的原因。本节内容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蛋白质种类繁多,功能多样,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学好这部分内容对学生从分子水平理解细胞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举足轻重,同时也为学好必修2基因表达部分打基础。蛋白质这一节内容分为氨基酸及其种类、蛋白质的结构及其多样性、蛋白质的功能三部分。
二、学情分析
根据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正处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的形式运算阶段,已经具有较理性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有自主学习和独立学习的能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有关蛋白质的问题,对蛋白质还是比较熟悉的,但由于学生缺乏有关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化学知识,同时对于有机化学的知识还没有一定的基础,细胞的分子组成又是微观的内容,比较抽象。所以在掌握起氨基酸结构和脱水缩合过程来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阐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2)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2.能力目标:(1)通过氨基酸结构通式的推导,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2)通过模拟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培养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用塑料珠和细铁丝制作成串珠, 探究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承担者,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2)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四、 重点难点
重点: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与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五、 教法学法
六、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利用“问题探讨”提问:1.当你购买某些食品时,包装上常附有食品成分说明。蛋白质是许多食品的重要成分,你能说出多少种富含蛋白质的食品?思考回答:1.牛奶、鸡蛋、肉、大豆。 教师补充:对,当然还有许多了,比如几乎所有的酶都是蛋白质,蛋类中的卵清蛋白,运输氧气的血红蛋白,肌肉细胞中的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治疗糖尿病的用的激素----胰岛素,也是蛋白质,我们的头发是角蛋白等等。2.蛋白质在生命活动中有什么重要的功能吗?引导学生利用教材归纳蛋白质的功能。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没有有机物的知识,一开始学习蛋白质,认知有一定的困难,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问题探讨,再结合教材中的蛋白质的主要功能示例,让学生交流一下他们了解的蛋白质功能有哪些,充分体现“用教材教”的教学思想。
2.利用教材,总结氨基酸结构模型
前面我们学习了蛋白质的功能,知道了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我们都知道物质的功能与它的结构密切联系者。那么蛋白质的结构是怎么样的呢?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在生物体中组成当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
(1)学习活动一: 比一比 结合教材中所给的4 种氨基酸的结构式,找出4种氨基酸结构的共同点,它们是怎样构成蛋白质的。通过问题诱思,让学生自己推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 设计意图:通过教材4中氨基酸例子让学生自主得出氨基酸通式,体现自主学习的思想; 通过对比,找出异同点,让学生印象较深刻。
(2)学习活动二: 装一装 教师介绍氨基酸的分子模型,指出代表氨基、羧基、R 基和H 的部分; 指导学生动手组装甘氨酸的分子模型,体验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安排学生活动:在认真听讲后,两人一组,合作完成组装甘氨酸的模型。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亲自组装模型,在“做中学”,较好地理解氨基酸结构特点; 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组装好的甘氨酸模型。
3.利用模型说明氨基酸构成蛋白质过程及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
(1)学生活动三 做一做 展示氨基酸脱水缩合的Flash 动画,结合教材脱水缩合过程,利用前面组装的氨基酸球棍模型构建两个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反应模型。由学生活动模拟多个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反应。具体做法:(课前用A4 纸分别打印好羧基、氨基、肽键、水,其中肽键用彩色纸打印最好)若干名学生(身躯代表碳原子,头代表R 基,腿代表H)每人一手拿羧基,另一只手拿氨基,互相之间找同学(代表氨基酸)发生脱水缩合反应,一名同学专门负责取下消耗的氨基和羧基并换上肽键。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学生模拟脱水缩合反应过程中肽键与水分子、氨基酸数目及肽链数目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模拟脱水缩合反应,变抽象为直观,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2)学生活动四 穿一穿 材料:10-20 种颜色的穿孔塑料珠(每种50 粒),几根细铁丝。探究问题: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将学生分组,说明活动程序:①每小组随意穿几条串珠②各组将串珠随意挽成不同的造型后,将各组的作品进行比较体会蛋白质多样性(结构)的原因是:氨基酸的数量种类,排列顺序,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与其功能的多样性有怎样的关系?引导学生得出生物界的普遍规律:结构与功能相统一。
高一生物学必修二范文第4篇
§1.3蛋白质
授课对象:高二年级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蛋白质”是浙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教学重点有两个,一是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与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二是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教学难点是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与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的原因。本节内容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蛋白质种类繁多,功能多样,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学好这部分内容对学生从分子水平理解细胞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举足轻重,同时也为学好必修2基因表达部分打基础。蛋白质这一节内容分为氨基酸及其种类、蛋白质的结构及其多样性、蛋白质的功能三部分。
二、学情分析
根据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正处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的形式运算阶段,已经具有较理性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有自主学习和独立学习的能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有关蛋白质的问题,对蛋白质还是比较熟悉的,但由于学生缺乏有关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化学知识,同时对于有机化学的知识还没有一定的基础,细胞的分子组成又是微观的内容,比较抽象。所以在掌握起氨基酸结构和脱水缩合过程来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阐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2)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2.能力目标:(1)通过氨基酸结构通式的推导,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2)通过模拟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培养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用塑料珠和细铁丝制作成串珠, 探究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承担者,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2)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四、 重点难点
重点: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与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五、 教法学法
六、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利用“问题探讨”提问:1.当你购买某些食品时,包装上常附有食品成分说明。蛋白质是许多食品的重要成分,你能说出多少种富含蛋白质的食品?思考回答:1.牛奶、鸡蛋、肉、大豆。 教师补充:对,当然还有许多了,比如几乎所有的酶都是蛋白质,蛋类中的卵清蛋白,运输氧气的血红蛋白,肌肉细胞中的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治疗糖尿病的用的激素----胰岛素,也是蛋白质,我们的头发是角蛋白等等。2.蛋白质在生命活动中有什么重要的功能吗?引导学生利用教材归纳蛋白质的功能。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没有有机物的知识,一开始学习蛋白质,认知有一定的困难,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问题探讨,再结合教材中的蛋白质的主要功能示例,让学生交流一下他们了解的蛋白质功能有哪些,充分体现“用教材教”的教学思想。
2.利用教材,总结氨基酸结构模型
前面我们学习了蛋白质的功能,知道了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我们都知道物质的功能与它的结构密切联系者。那么蛋白质的结构是怎么样的呢?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在生物体中组成当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
(1)学习活动一: 比一比 结合教材中所给的4 种氨基酸的结构式,找出4种氨基酸结构的共同点,它们是怎样构成蛋白质的。通过问题诱思,让学生自己推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 设计意图:通过教材4中氨基酸例子让学生自主得出氨基酸通式,体现自主学习的思想; 通过对比,找出异同点,让学生印象较深刻。
(2)学习活动二: 装一装 教师介绍氨基酸的分子模型,指出代表氨基、羧基、R 基和H 的部分; 指导学生动手组装甘氨酸的分子模型,体验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安排学生活动:在认真听讲后,两人一组,合作完成组装甘氨酸的模型。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亲自组装模型,在“做中学”,较好地理解氨基酸结构特点; 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组装好的甘氨酸模型。
3.利用模型说明氨基酸构成蛋白质过程及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
(1)学生活动三 做一做 展示氨基酸脱水缩合的Flash 动画,结合教材脱水缩合过程,利用前面组装的氨基酸球棍模型构建两个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反应模型。由学生活动模拟多个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反应。具体做法:(课前用A4 纸分别打印好羧基、氨基、肽键、水,其中肽键用彩色纸打印最好)若干名学生(身躯代表碳原子,头代表R 基,腿代表H)每人一手拿羧基,另一只手拿氨基,互相之间找同学(代表氨基酸)发生脱水缩合反应,一名同学专门负责取下消耗的氨基和羧基并换上肽键。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学生模拟脱水缩合反应过程中肽键与水分子、氨基酸数目及肽链数目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模拟脱水缩合反应,变抽象为直观,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2)学生活动四 穿一穿 材料:10-20 种颜色的穿孔塑料珠(每种50 粒),几根细铁丝。探究问题: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将学生分组,说明活动程序:①每小组随意穿几条串珠②各组将串珠随意挽成不同的造型后,将各组的作品进行比较体会蛋白质多样性(结构)的原因是:氨基酸的数量种类,排列顺序,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与其功能的多样性有怎样的关系?引导学生得出生物界的普遍规律:结构与功能相统一。
高一生物学必修二范文第5篇
http://sw.fjjy.org 学校:临清一中 学科:生物 编写人:张其斌 审稿人:崔玉凤
第七章第1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一、教材分析:
本章课程的核心是介绍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和其他科学理论的发展一样,不是简单的新理论对旧理论的否定和排斥,而是新理论对旧理论的修正、深入和扩展。从拉马克的进化学说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以及现代进化理论的由来,大体都走过了这样的轨迹。这些应该成为处理本节教学内容的基本脉络。本节内容包括:拉马克的进化学说、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和达尔文以后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其中重点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 举例说出达尔文之前,人们是怎样看待生物进化的。
⑵ 概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⑶ 评述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贡献和局限性。
⑷ 探讨生物进化观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⑸ 运用生物进化观点解释一些生物现象。 2.过程与方法
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以教师提供讨论素材,组织引导学生讨论、活动,最后由师生共同总结的形式进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 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
⑵ 探讨生物进化观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三、教学重难点
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2.分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贡献和局限。
3.探讨生物进化观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四、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过生物进化的内容,知道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但是现在已经遗忘,而且拉马克进化论,达尔文进化论的贡献及其局限性尚不了解。因此介绍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过程,分析拉马克和达尔文的进化理论的重要贡献和历史局限性,有助于学生理解科学不是一个静态的体系,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
五、教学方法
此部分内容简单,前后顺序逻辑严密,框架思路清楚。以教师引导、点拨;学生自学探究的方法处理教学内容是可行的。关于拉马克的进化学说,教师可以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评说其要点,然后教师可以指出,拉马克的进化学说是达尔文学说之前影响最大、最为系统的进化理论;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本节教学的中心。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综合了生物学各学科的成就和多种生物进化因素建立起来的,因此,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学生理解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由来的关键。因此大致思路如下:通过录像片段引入本课 学生通过自学掌握拉马克进化学说4个录像片段并结合长颈鹿的进化探讨
1
“高中生物颖韬工作室”整理编辑
http://sw.fjjy.org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 自学并讨论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贡献和局限性。 自制多媒体课件,主要是插入与自然选择学说内容的录像,和与课文相关的图片,以激发学生兴趣,增强感性认识,并利用图片交替和录像展现使学生头脑中呈现出一个完整的生物进化过程。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世界上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问题困扰了人类几千年!对于这个问题,首先是神学家们作出了“解释”:先有鸡,因为上帝创造了鸡,然后让鸡下蛋!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不相信上帝了!没了上帝,上帝创造了鸡的“解释”也就没人相信了。
通过初中生物知识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生物是进化的,而不是女娲造人,也不是上帝造物。那么生物是怎样进化的呢?这节课,让我们共同讨论生物进化的一些学说。
(点评:利用课件,展示由单细胞生物到人的生物进化过程的录像,激发出学生学习兴趣,在录像中提到“地球上已经发现的动、植物有200多万种,这么多个不相同的生物是怎样产生的?进化论提供了最科学的解释。”这就激起了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而这个问题就是本节所学的主要内容,以情激情,创设情境)
(实录:边看录像边听解说,很多学生脸上流露出好奇的表情。课堂气氛活跃)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 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1. 屏幕展示拉马克的人物及介绍,并看书思考以下问题:拉马克进化学说的主要内容?生物进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点评:绝大数学生通过看书可以总结出答案:①生物不是神造的,而是由古老生物进化来的②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③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生物进化原因:一是“用进废退”二是“获得性遗传”;但是对于“获得性遗传”这个名词理解不透澈,所以教师要单独讲解)
2. 举例说明此观点:课件展示长颈鹿,设置问题:利用拉马克的观点解释长颈鹿为什么脖子长?
(实录:学生争先恐后发表自己的观点,得到正确的解释:拉马克认为长颈鹿的进化是因为草地退化后要吃树叶,当然颈长的有优势,它们想要长颈,于是天天使劲地将颈伸长,终于形成了现在的长颈鹿。其他的学生也是表示赞同。教师进一步规范指正。课堂气氛进一步活跃) 3.相关练习
下列表述中哪一项不是拉马克的观点: ( B ) A. 生物的种类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
B. 生物的种类从古到今是一样的;
C. 环境的变化使生物出现新的性状,并且将这些性状遗传给后代;
D. 生物的某一器官发达与否取决于用与不用。
【链接】拉马克的进化论提出以后,并没有引起社会的重视。就连达尔文在开始他著名的
52
“高中生物颖韬工作室”整理编辑
http://sw.fjjy.org 年航海旅程时,也还认为物种是不变,而且都是神创造的。后来他又通过大量观察和思考提出了“自然选择学说”
(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屏幕展示达尔文的图像,航海途径以及有关达尔文相关内容。
1.播放四段关于自然选择学说的录像,诱导学生思考观察。并提出相关的问题:①每一段录像各说明了自然选择学说的什么内容?②哪项内容是生物生存的条件?哪项内容是生物生存的手段、动力?哪项内容是生物生存的基础、内因?哪项内容是生物生存的结果?③生存斗争中包括几方面?哪种最为剧烈?
(点评:通过录像形象而直接的阐述出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过渡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其中过渡繁殖是生物生存的条件,生存斗争是生物生存的手段、动力,遗传变异为基础,适者生存为生物生存的结果。四则内容环环相扣,学生易懂而又深刻。使本来枯燥无味的内容,变得丰富多彩。把理性知识通过感性认识来潜移默化。)
(实录:学生很少见到带有录像的课件,所以个个精神抖擞,兴致盎然,从明亮的眼睛中看到了对知识获取的渴望。每一段录像都诱导他们相互讨论,相互争执,课堂气氛更为活跃。学生的回答大多数也是正确的,教师加以指点订正。) 2. 课件再次展示远古长颈鹿和现代长颈鹿的对比照片。设置问题:利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观点解释长颈鹿为什么脖子长?
(点评:相同的问题,不同的学说给予不同的解释,相互比较。为下文拉马克与达尔文两者观点的比较作下铺垫)
(实录:学生纷纷响应,踊跃参与,各抒己见。一部分同学还是以拉马克的观点解释,但后来听到其他同学正确的解释,才恍然大悟。其中以一位女同学幽默而又洪亮的回答(“长颈鹿,对开始它们不叫长颈鹿,叫鹿。它们过渡繁殖超过了环境的承受能力,树叶不够吃,势必加剧种内之间的斗争这叫生存斗争;而对于现在的鹿有脖子短的有脖子长的这叫遗传变异;对于脖子长的鹿有优势,而脖子短的因为够不着树叶而最终饿死淘汰,这叫适者生存。”)结束了这次讨论。教师最后通过课件给予正确的答案:
达尔文认为长颈鹿的进化原因是:长颈鹿产生的后代超过环境承受能力(过度繁殖);它们都要吃树叶而树叶不够吃(生存斗争);它们有颈长和颈短的差异(遗传变异);颈长的能吃到树叶生存下来,颈短的却因吃不到树叶而最终饿死了(适者生存)。 气氛达到高潮。)
教师最后通过课件的形式展现出长颈鹿的进化过程,并通过对课本中图示的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模型,引导学生学会利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一些生物现象。使课本的知识得以迁移运用
3.再次设置思考讨论题: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否否定了拉马克的观念呢?如何评价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贡献和局限性)引导学生看书并分组讨论的出答案
(点评: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并学会从课本提炼知识,归纳知识,懂得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不是新理论对旧理论的否定和排斥,而是新理论对旧理论的修正、深入和扩展。)
(实录:经过学生的讨论,并争执后最终得出答案
(1)①接受了拉马克关于器官“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观点”,承认变异是可以遗传的;②他改变了拉马克过分强调“生物内在的自我改进的力量”的观点,在解释适应性的形成时强调“自然选择”的作用
(2)肯定:①较好的解释了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②相对系统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局限:①未能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作出科学的解释。②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局限于个体水平;③认为物种的形成都是渐变的结果,骤变不可能形成新物种。教师再次通过课件展示上述答
3
“高中生物颖韬工作室”整理编辑
http://sw.fjjy.org 案)
【链接】达尔文提出自然选择学说已经过去100多年,在这100多年期间,生物科学得到了飞速的发展,那么现在生物进化理论又对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进行了那些修改呢?
(三)达尔文以后进化理论的发展
本知识点内容很少,所以教师可以通过一个问题引导学生看书,相互讨论的出答案。问题:现在生物进化理论对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进行了那些修改呢?
(实录:学生通过1分钟左右的时间看书直接而又准确的得出答案:
① 关于遗传和变异的研究,已经从性状水平深入到基因水平,人们逐渐认识到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② 获得性遗传的观点,已经被大多数学者所摈弃;
③ 研究的对象从生物个体为单位,发展到以种群为基本单位。 教师加以点拨,为第二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作好铺垫。)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通过课件的形式,将这节课的基本框架展现到屏幕上,让学生在头脑中建构出本节的思路框架,尤其是拉马克用进废退;达尔文物竞天择等概括性语言不可缺少。然后拿出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消化回顾。最终达到当堂的知识当堂巩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课堂实录)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下一节课我们重点学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我们需要掌握进化的基本单位、原材料的来源、方向的决定、实质;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物种的概念;物种形成的原因生物进化历程。
九、板书设计:
第一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一、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1.拉马克的进化学说的主要内容: 2.拉马克的进化学说的历史意义:
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2.生物进化的原因
3.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历史局限性和意义
三、达尔文以后进化理论的发展
十、教学反思:
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以问题为纽带,通过四个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内容的录像营造了一种“教学情意场”, 学生是以探索者、研究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亲身体验科学不是一个静态的体系,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在科学领域没有终极真理,存在质疑和争论不仅是正常的,而且能促进科学的进步。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进一步树立生物进化的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加深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和感悟,提高了能力。这样处理,比通常由教师简单地讲述,灌输知识要强得多,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就更深更牢固。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活跃了课堂气氛。将一些本来不太好理解的问题简单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可。主动学习的学生比例也进一步增大。
4
“高中生物颖韬工作室”整理编辑
http://sw.fjjy.org 这节研究课让我深深感到:开展诱导探究教学,进行课程改革,最根本是要转变教学观念,真正地让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实现,能够在教师的诱导下,独立地完成学习任务。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那要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高一生物学必修二范文第6篇
一、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特点和原因。 2.举例说出基因重组。
3.说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
4、举例说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2、基因突变的概念及特点。
3、基因突变的原因。 难点:
1、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2、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
三、板书设计:
一、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二、基因突变
三、基因重组
四、教学过程: 导入:
1.水中的叶比空气中的叶要狭小细长一些。 2.这两种形态的叶,其细胞的基因组成应是一样的。
3.为什么叶片细胞的基因组成相同,而叶片却表现出明显不同的形态?
一、基因、蛋白质和性状的关系 引导学生阅读,得出结论。
(基因控制性状是通过控制蛋白质合成来实现的,这里要注意充分运用两类遗传现象的实例来说明。一类是类似豌豆的圆粒与皱粒、白化病和侏儒症等实例,说明基因通过控制酶或激素的合成来控制细胞代谢过程,从而控制生物性状;另一类是类似囊性纤维病、镰刀型贫血症等实例,说明基因通过控制结构蛋白的合成,从而直接控制性状。以上分析综合如下图。由此可见,基因控制性状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实
现的。)
(1)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如白化病等。 (2)基因还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等。
提示:此题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基因与生物的性状并非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最后,教师再通过“人的身高”这一事例,说明在自然界中,不仅存在单基因对性状的控制,而且存在多基因对性状的控制,以及环境对性状的影响等。)
提示:此题旨在引导学生客观全面地评价基因决定论的观点,认识到性状的形成往往是内因(基因)与外因(环境因素等)相互作用的结果。
1.提示:翅的发育需要经过酶催化的反应,而酶是在基因指导下合成的,酶的活性受温度、pH等条件的影响。
2.基因控制生物体的性状,而性状的形成同时还受到环境的影响。
前面我们对遗传问题进行了学习、知道了主要的遗传物质是DNA,控制生物性状遗传的遗传物质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基因,以及遗传的三个基本定律和伴性遗传。
可见遗传的问题很复杂。那么,变异呢?也同样如此。在丰富多彩的生物界中,蕴含着形形色色的变异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一、基因突变
问1】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怎样引起的一种遗传病?(教师简介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问2】大家回顾一下,什么叫基因?基因的分子结构如何? 出示基因结构变化示意图,对图讲解。
强调基因结构不管按以上的哪一种情况变化,归根结底都是碱基的排列顺序发生了改变,从而改变了遗传信息,引起生物性状的变异。
由于DNA分子中发生的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是染色体的某一个位点上基因的改变,基因突变使一个基因变成它的等位基因,且通常会引起一定的表现型变化。
那么,基因突变是如何产生的呢?
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一种遗传病,是由于基因的分子结构发生了改变产生的。 1.学生阅读后回答
2.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中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碱基顺序)就代表遗传信息。不同的基因,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碱基顺序)不同。
问:基因突变作为生物变异的重要来源,它有哪些特点呢?
【强调】自然条件下发生的基因突变叫做自然突变,人为条件下诱发产生的基因突变叫做诱发突变。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体细胞中,也可以发生在生殖细胞中。在高等生物里,大约10万到1亿个生殖细胞中才会有一个发生基因突变。可见突变其实也是不容易发生的。 【归纳】①普遍性②随机性③稀有性④有害性⑤ 不定向性
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学生阅书后,由学生回答教师穿插其中讲解。
三、基因重组
问:什么叫基因重组?基因重组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举例说明
【强调】这里必须注意到,基因重组只是生物个体的基因型发生了改变,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新的基因组合,而基因本身的结构并没有改变。
基因重组是指生物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基因重组产生的根本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由于基因的自由组合,即控制两对或两对以上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位于两对或两对以上同源染色体上,该生物个体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间的自由组合。另一方面是由于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原来连锁在一条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
在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复制后的同源染色体联会后,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由于交叉而交换,基因也随着交换。
上述二种原因,都能形成基因的重组,而新的重组基因类型又导致了不同相对性状的重组,使后代产生变异。
基因重组是通过有性生殖来实现的,如果两个亲本的杂合性越高、遗传物质的差距越大,基因重组的类型就越多,后代产生的变异也就越多。以豌豆为例,当具有10对相对性状的亲本进行杂交时,如果只考虑基因的自由组合(l0对等位基因位于10对同源染色体上)所引起的基因重组, 有
可能出现的表现型就种。
四、总结:
生物的变异,根据生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是否改变,分为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两类。可遗传变异中的基因突变,是基因分子结构的改变。是在一定的外界条件或者生物内部因素的作用下,使得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结果是基因中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发生改变,最终导致原来的基因变为它的等位基因。
基因突变不同于基因重组,基因重组是基因的重新组合,产生了新的基因型,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产生了新的基因,产生了新的遗传物质。因而基因突变是生物产生变异的根本原因、为生物进化最供了最初的原材料。
基因重组是通过有性生殖过程来实现的,如果两个亲本的杂合性越高、遗传物质差距越大,基因重组的类型就越多,后代产生的变异就越多。因而基因重组为生物的变异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来源,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对生物进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一生物学必修二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