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动物儿歌教材解读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漫步者2025-09-221

动物儿歌教材解读范文第1篇

《动物儿歌》是人教版新疆专用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识字单元的课文,本课主要讲的是各种昆虫,而且每种小动物的名字都带虫字旁。了解每种小动物的习性,爱护动物,保护动物,懂得动物是我们的好朋友。感受到课文中蕴含着的道理和情感,凭借课文展开想象,并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奥秘。

在完成了第一课时"认识生字,初读课文,分清自然段"的基础上,进行第二课时的教学,下面说说我对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虫字旁形声字的特点;正确书写“结、网”等7个字;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了解虫字旁形声字的特点;正确书写“池、房”。

三、教学目标

通过以上分析,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认识“蜻、蜓”等12个生字;正确认读多音字“干”;正确书写“结、网”等7个字。

2、方法与过程:认识“蜻蜓、蝴蝶、蚯蚓、蝌蚪、蜘蛛”等词语,正确读写“儿歌、半空、结网”等词语。

3、情感态度价值观: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虫字旁的字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四、教学准备

本课的PPT,昆虫的图片

五、教学方法

在阅读课堂教学设计中,方法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针对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我选择了一些个人认为比较合理的教学方法,以下作简略介绍。

(一) 诵读法。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运用多种形式的读来达到理解课文,提高阅读能力,进行语言训练的目的。

(二)直观法。

根据课文内容,借助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昆虫的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开展丰富的形象思维活动,加强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习兴趣。

(三)表演法。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分角色表演,充分从情感上熏陶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效地进行语言训练,培养表演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六、教学基本流程

(一)复习导入,检测生字

出示词语正字卡片,开火车检测认读,正音、纠错。

(二)巩固形声字的特点,拓展识字

1、出示词语

“蜻蜓、蝴蝶、蚯蚓、蝌蚪、蜘蛛”指名说说这些字有什么相同特点。

2、说一说还认识那些带有虫字旁的词。

(三)反复连读,指导背诵

1、听读表演,整体回顾。

2、熟读课文,连说学写

(1)说说平时看到的蜻蜓与蝴蝶的动作有什么不同。

(2)加入动作朗读,体会“展翅飞,捉迷藏”的不同含义。

(3)观察蚂蚁运粮食的方便,用“小蚂蚁,你们真呀”的句式练习说话。

(4)带着对蚂蚁敬佩之情自由连读,点名朗读。

(5)指导朗读“蝌蚪池中有的欢,蜘蛛房前结网忙”。

(6)播放音乐,加入动作,自由轻声的背诵课文。

七、学生作业

1、背诵课文和“读读记记”中的词语。

动物儿歌教材解读范文第2篇

摘要:解读视角:

一、以“编者”视角解读文本;

二、以“读者”视角解读文本;

三、以“教师”视角解读文本;

四、以“学生”视角解读文本

一、以“编者”视角解读文本:

1.文本在教材中的位置:《穷人》选自人教课标版第十一册第三单元,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其他课文为《别饿坏了那匹马》、《唯一的听众》、《用心去聆听》。

2.编者选取该文本的目的:这几篇课文都紧紧围绕这第三单元的单元主题,即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来感受真情的美好,让爱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扎根。编者在选取这篇文本时,还考虑到了文本的体裁,这是一篇叙事小说,有众多环境、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描写。编者希望学生在学习完这篇课文后,能够体会这些描写的深层涵义,通过对描写的分析理解来更加深刻地体会人物的品质,并且在以后的习作中,运用这些描写手法。

二、以“读者”视角解读文本

1.《穷人》一课这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晚年时根据雨果的叙事诗改写的一篇同名短篇小说。小说用朴实无华的语言,细致入微地描写,成功塑造了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穷苦百姓──桑娜夫妇光彩照人的形象,展现了他们淳朴善良、克己待人的美好心灵。这部作品之所以动人,不是因为它的作者是伟大的托尔斯泰,而是因为他在有限的篇幅内描写了真实善良的人性,展现了扣人心弦的情节,营造了虽然充满悲苦但同时又充满温馨的环境。也就是说小说所包含的三要素环境、情节与人物,在《穷人》这篇小说中都堪称典范,既是阅读鉴赏的典范,也是写作的典范。 2.从小说三要素角度来解决文本

(1) 环境描写小说首先呈现了人物所处的环境:又黑又冷的冬夜,屋外寒风呼啸,海上正起着可怕的风暴,最糟糕的是一早出海打鱼的人去还没有回来,屋内则温暖而舒适,扫的干干净净的地面,擦得闪闪发亮的食具,尚没有熄灭的炉火。还有,睡在床上的孩子们香甜而均匀的呼吸声这一切都昭示着这个家里女主人的勤劳和贤惠。当我们看着桑娜一边在胸前画着十字,一边听着她虔诚地为丈夫祈祷的声音,想象着他和她的丈夫是怎样每天从早到晚地干活,甚至冒着巨大的风暴出海打鱼,以艰难维持一家七口的生活时,我们就会发现,这个家庭的温馨被笼罩在贫穷的阴影之下,沉重的生活负担和总是给人带来可怕的风险的预感,随时都会让这个家庭面临灭顶之灾,读者仿佛置身于这所坐落在海边的小屋,仿佛听见了巨浪的轰鸣,看着那香甜的睡在床上的孩子们,他们还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此刻面临着怎样的危险,我们也不由得与这个屋子的女主人桑娜一样,“感到心惊肉跳”。

就这样,托尔斯泰在小说的开头便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他将人物置身于具体的生活背景之中,通过描写房间的布置与陈设,反映生活的穷困与主人公的勤劳;通过描写风暴的可怕和由此自然而然产生的联想,强化生活的艰难与这个家庭随时可能面临的巨大灾难。

这两段环境的描写,同时还埋下了一个悬念,也是故事发展的一条线索,在这样可怕的夜晚,渔夫能否平安归来,这个穷困而勤劳的家庭,这个心惊肉跳的女主人,牵动着善良的读者的心我们都希望,渔夫最终能平安归来。

(2)情节描写:接着,小说展开了扣人心弦的情节,情节展开的由头是这样的:邻居西蒙是个寡妇,独自抚养两个年幼的孩子,又身患重病,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桑娜前去探望,却意外发现西蒙已经在贫困中悲惨地死去,她的两个孩子还睡在她的身边。我们顺着桑娜的目光看到了惨死的西蒙,看到了那两个失去母亲的可怜的幼儿,我们的心也不由得紧紧的揪了起来:这两个可怜的孩子该怎么办呢?但桑娜似乎没有做过多考虑,她只是“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它们抱回家里”,虽然“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至此,托尔斯泰在情节的发展中已经埋下了两个悬念:渔夫能否平安归来?如果他能平安归来,那么他会怎么看待妻子收养孩子的事?这两个悬念先后被推出,一环扣一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推动着情节的发展,牵动着读者的心。 (3)人物描写:作者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相当细致,桑娜再抱回孩子时没有做过多的考虑,反映的是她善良的本性,也是她出于一个女性一个母亲的自然本能。这种不加修饰不曾拔高的人物描写是十分真实和自然的。当桑娜把熟睡的孩子放在床上让他们与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时,她才真正开始了思想斗争,她似乎开始意识到了自己在做一件什么事情。家庭的贫穷和由此带来的沉重的生活负担,让她不能不考虑自己所做的这件事究竟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在这里托尔斯泰表现出了惊人的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的功力。桑娜的忐忑不安,反复思量、患得患失都无比真实地再现了一个处在穷困境地的善良女性的丰富的内心世界。

当渔夫回来了,夫妻俩展开了几段对话。这几段对话看似寻常,甚至有点家长里短,但读者却感到十分紧张。我们能够理解,桑娜为什么“不敢抬起眼睛看他”,理解她为什么“脸色发白”,也能理解她的沉默。当桑娜试探地说出西蒙已死,剩下两个幼小的孩子无人照顾时,读者也随即屏住了呼吸尤其是看到“农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嘴里念叨着“是个问题”时,读者是多么紧张、急切地想知道渔夫最终的态度。

“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当我们与桑娜一起听到这样的话时我们也不由得如释重负,原来,在他魁梧黝黑看似粗鲁的外表之下有一颗金子般的心。

三、以“教师”视角解读文本

1.首先,教师应该了解这篇小说的核心语文价值为: 一是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文中人物的美好心灵,体会真情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感动,树立乐于用自己的爱心帮助别人的风尚。 二是要在读懂课文、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对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抒发美好情感的。 2.教学板块分解:

第一板块感受穷人之贫穷

这一教学板块,主要通过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感受桑娜一家生活的艰难穷困,感受渔夫由于生活所迫冒着暴风出海打鱼的无奈与危险从何而来,为理解人物善良美好的品性做铺垫。 第二板块感受穷人之高贵

这一教学板块,主要通过桑娜救助西蒙遗留下的两个孩子,设身处地的体验理解和感受桑娜复杂的内心世界,以及在丰富的心理活动背后所折射出来的高贵、善良而美好的人性的光彩。 第三板块领悟作者创作之高妙

这一板块旨在通过分析、鉴赏作者的创作手法,比如悬念的设置、细节的描写、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等,领略托尔斯泰高超的文学创作技巧。 第四板块创作穷人续篇

这一板块意在请学生结合小说内容续写《穷人》,展现桑娜和渔夫收留了西蒙遗留下的两个孤儿之后一家人的艰难生活。要求:学生能初步结合在学习穷人时领略到的作者的创作方法,通过运用恰当的细节描写,展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并尝试通过设置悬念来构建吸引读者的情节。

四、以“学生”视角解读文本

1.新课标中指出,第三学段阅读版块的学段目标包括: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了解文章表达顺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2.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已初步具备阅读短篇叙事性小说的能力,并能了解故事梗概,能简单叙述自己印象深刻的场景、人物、细节,说书自己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3.在学习《穷人》这篇文章时,学生的学习难点包括: (1)对人物内心描写和动作细节描写的品析 (2)分析人物对话,抓住重点语句,了解人物品质 (3)理清脉络情节,学习制造悬念的创作手法

动物儿歌教材解读范文第3篇

“中国梦”的核心目标可以概括为“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逐步并最终顺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体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途径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施手段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

小康梦是个人的中国梦。人民幸福不是街头采访的“我姓曾不姓福”,也不仅仅是政府工作报告中的GDP增长速度,而是十八大为全国人民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人均收入均翻一番的新要求。随着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实现小康梦是美丽而又可及的。

强国梦也是国家的中国梦。改革开放后,中国在经济社会建设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经济大国到经济强国,从文化大国到文化强国,从体育大国到体育强国,中国已经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民生产总值实现了翻番。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正逐步向前迈进。中国制造、中国市场、中国投资、中国伙伴、中国责任,这些都是更加强大的中国留给世界的印象。强国梦离我们越来越近,看得见也摸得着。

复兴梦更是民族的中国梦。中华民族曾经饱受欺凌,山河破碎、民生凋敝,但五四运动以来,汇聚了中华民族先进分子的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开启了铸梦世纪工程大幕,领导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续推进,中国的发展必将影响着亚洲乃至世界,中国人民从未像今天这样离伟大的中国梦如此之近。

动物儿歌教材解读范文第4篇

为落实“教材大解读、知识大讲座、技能大竞赛”三大主题活动,我校紧密结合市教育局相关精神、要求及我校实际情况认真贯彻实施。根据计划,五月为我校的“教材大解读”教研月。

5月15日,学校教导处就语数两科分段安排教师上示范课,各教师分配时间参与观摩,并做好听课记录,写好评析或感悟;学校计划将随机抽取教师评析或感悟在周会上交流发言。

此次活动重在让绝大多数教师参与,强调互学共进,强调听要有所获、有所悟,教要有所示、有所特,体现对教材、课标的准确把握,多途径提高各个层面教师的素质,整体促进我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动物儿歌教材解读范文第5篇

四年级下语文教材解读-19高山流水西师大版2014 教材简析

《高山流水》这篇课文为我们讲述了俞伯牙和钟子期以一曲《高山流水》结为知音的动人传说,在如泣如诉、催人泪下的故事中,让我们品味到友谊的真谛。

课文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高山流水》遇知音,第二部分为《高山流水》悼知音。

在巧遇知音这一部分中,尤其以伯牙两次抚琴为重点;在凭吊知音部分,又以伯牙摔琴为重点。整篇课文洋溢着真挚的情感,就如一曲动听的曲子,令人回味无穷。

学习这篇课文的重点是要抓住描写人物表情、动作、神态的词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友谊的可贵,知音的难寻。

解读与提示

*第

1、2段:介绍了俞伯牙琴艺高超,却没碰到过能听懂他音乐的人。引导学生抓住“琴艺高超”和“始终”两个词语,体会伯牙“曲高和寡”“知音难求”的心境。

*遗憾:大为惋惜。

*第

3、4段:这两段讲了伯牙面对江水明月,弹奏《高山流水》,借曲抒情,展现的是一幅风轻月明、江清水平的画面。学生只要对这种景象有所感悟,体会到伯牙因景生情,心中畅快就可以了,不必过多讲解。

xiaoxue.xuekeedu.com

*第

5、

6、7段:这段紧扣7段中的“一见如故”,讲述了伯牙和子期因音乐而结为知己的过程。听到“志在高山”部分时,子期“啧啧赞叹”,听到“志在流水”部分时,子期又“意味深长”。子期的两句话,令伯牙“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理解伯牙的激动,一定要回扣第2段中的“始终”一句,从而才能更深地了解伯牙所说的“知音难遇”。正因为这样,两人才会“一见如故”,有了来年的约定。教师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紧扣“一见如故”展开思考、讨论,并通过朗读体会人物内心情感。

*第8段:伯牙如期来到江口,而等来的却是子期过世的不幸消息。教学时要注意子期临终的遗言:“把坟墓修在江边,好听听先生的琴声。”体会子期临终前对伯牙的思念。

*心急如焚:心里急得像火烧一样,形容非常着急。 *如泣如诉:好像在哭泣,又好像在诉说,形容声音凄切、悲苦。

*第

9、

10、

11、12段:这四段讲了伯牙听到了子期去世的消息悲痛万分,他弹奏完《高山流水》后,把瑶琴摔得粉碎。教学这几段时,要引导学生读词句,从伯牙“噙着泪水”“摔得粉碎”“唯一的知音”等语言、行动、神态的描写中,体会伯牙内心的痛苦。建议把课文的第6段,伯牙遇到知音时的激动与此时痛失知音联系起来理解,让学生在对比中更加深入地体会伯牙痛楚的心情。

xiaoxue.xuekeedu.com

*第

13、14段:后人为了纪念伯牙和子期这两位知音的友谊,筑起了古琴台,把小山取名为碎琴山,“高山流水”和“知音”这两个词也就有了更深的含义。教学时引导学生想象,如果自己来到碎琴山,来到古琴台,想起这个动人的传说时,会有怎样的感受?

*识字写字教学:要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识字。 *课后第1题:俞伯牙和钟子期在一次偶然相遇时,伯牙弹奏了《高山流水》,子期完全听懂了伯牙琴声中蕴涵的情感,两人相见恨晚,成为知音。把这一题放在随文学习中解决。

*课后第2题:这道题也适宜放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通过对带点词语的理解体会人物内心的感情。

*课后第3题:可请学生学完全文后,进行摘抄,并进行造句练习。

二、学习建议: 导入新课

方法1:可以先让学生听《高山流水》音乐,听后让学生简单交流音乐带给自己的感受以及所产生的联想,再揭示课题。

方法2:可以出示与知己好友相关的诗句,请学生猜下句,如:“海内存知己”、“桃花潭水深千尺”、“春草明年绿”、“劝君更进一杯酒”等,然后引导学生发现这些诗句的共同特点,导入本课学习。

字词教学

xiaoxue.xuekeedu.com

因为是古文,理解文中字词意思就很重要。只有理解了字词才能理解句子,从而理解课文。学生可以借助注释和译文来理解字词的意思,教师要引导学生知道:古今词义有些是相同的,现代继承了古代的意义;也有些是不同的,有发展变化。如“终身不复鼓琴”中的“复”,古今词义基本相同。而“志在高山”的“志”是心里想着的意思,跟现在常用的“志气、志向”不同。“洋洋乎若江河”中的“洋洋”是形容水大的样子,今天已用来形容文章或谈话丰富明快,连续不断,意思有了发展。

阅读教学

首先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流利,特别要注意停顿恰当,读出一定的节奏感来。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江河。”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学生尝试读文,根据读文情况教师可示范读文,指导学生恰当停顿,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课文读通顺后,请学生根据注释、译文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教师加以点拨,使学生能贯通上下文。

了解课文内容后,引导学生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他们是知音。伯牙“方鼓琴而志在高山”,钟子期就听出“巍巍乎若泰山。”伯牙“志在流水”,钟子期感受到“洋洋乎若江河”。琴虽无言,

xiaoxue.xuekeedu.com

动物儿歌教材解读范文第6篇

教学目标:

1、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

2、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3、通过诵读、欣赏增强对诗歌的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1、诗歌的意象分析

2、诗人的思想感情

3、诗歌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诗歌的象征意味

教学方法:诵读法、感悟法、启发式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话题引入(3min)

师:这几天呢老是下雨,之前也有同学在周记中提到说她讨厌雨天,曾经呢我也特别讨厌下雨,但是后来我读到一首诗和听了一首歌,让我从此爱上了雨天,让我领略到了雨天不同于晴日别样的美丽。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跟着诗人戴望舒的脚步一起走进江南的雨巷,感受其中别样的美丽。(PPT展示诗人相关资料)

二、整体感知(7min)

1、老师范读,掌握诵读技巧(明确:舒缓低沉、回环往复)

2、学生齐读,感知感情基调(明确:哀怨惆怅)

三、深入探究

1、分析诗歌意象和象征意味(20min)

(明确:油纸伞、雨巷、丁香、篱墙、姑娘)

2、把握诗人感情(10min)

(明确:失恋的痛苦;政治的失意)

第二课时

3、体会诗歌之美(10min)

(明确:朦胧之美、空灵之美、忧伤之美)

4、学习艺术手法(15min)

(明确:音节韵律之美、词句的复沓重叠、古典意象的化用、象征手法)

四、延伸拓展

1、音乐欣赏(5min)

动物儿歌教材解读范文

动物儿歌教材解读范文第1篇《动物儿歌》是人教版新疆专用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识字单元的课文,本课主要讲的是各种昆虫,而且每种小动物的名...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