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网师园造园手法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网师园造园手法范文第1篇

各位朋友,我们现在已经来到了古典园林留园。留园属于私家园林,始建于明万历年间,距今已经有四百多年历史。最初是万历年间太仆寺少卿徐泰时所建的东园。徐泰时曾任工部营缮郎中,参与营造万历滴的寿宫,即十三陵中的定陵。范仲淹的后代范允临是他的女婿。他为人耿直,终因得罪权贵,被弹劾回乡。由于长期在朝为官,他深感身心疲惫,因此回到苏州后,便不问正事,每天在自己的园中赏花弄草,吟风诵月,在自然的空间中尽情地复苏着早已受到扼制的心灵。到了明清之际,东圆已逐渐荒废。到清乾隆年间,该园归吴县人刘蓉峰所有。他非常喜爱此园,得手后重新整修并加以扩建,同时取“竹色清寒,波光澄碧”之意,将园名该为寒碧庄。但由于园主姓刘,所以民间俗称为“刘园”。咸丰年间,苏州阊门外遭兵燹,园子周围街巷宅屋几乎毁尽,惟独该园幸存下来。

自抗日战争到一九四九年苏州解放,留园遭受了很大的破坏,园内建筑几成废墟。一九五三年苏州市人民政府对留园进行了整修,使一代名园重现丰采。一就六一年留园与苏州拙政园,北京的颐和园以及承德的避暑山庄一起,作为中国古典园林被首批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此这四个古典园林也被称为中国四大名园。一九九七年,苏州古典园林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整体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留园就是首批四个典型例证之一。留园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典型例证自然有其原由。下面让我们从这门厅开始,到园中去细细品位一番吧。

首先请大家回头看一下刚刚进来的这扇黑漆大门,很不起眼。大家是否会想留园的主人为什么有钱造如此精美园林,却不把大门装修得豪华、气派一点呢?难道是买得起马,置不起马鞍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刚才已经讲过,我们苏州的园林,很多都是辞官引退后回乡的官僚所建的私家花园。他们本着“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他们不爱人来客往的世俗应酬,而喜欢闭门谢客,独自在自己的园中玩石赏月,经营花草,以重归自然、寄情山水的隐士理念来追求一种隐居的生活。基于这种生活理念,苏州的私家园林均无气派显眼的高大门楼,其正门都力求淡化、简单,以求接近普通民居。

再请大家看这门厅正中屏门上嵌的一幅缀玉留园全景图。这是一九八六年时,为纪念苏州古城建成2500周年,由扬州工匠用2500枚各类玉石薄片相缀而成的。在全景图的上方高悬着一方扁额,上面写着“吴下名园”四个大字,点出了留园在苏州园林中的地位。这是由当代著名版本目录学家,前上海图书馆馆长顾延龙先生所题写的。在全景图屏门背面刻有清代朴学大师俞樾先生所择,吴进贤所书的《留园记》。

【门厅与桥厅间的东侧长廊】

各位现在看到院子里有一块长方形花岗岩,上面刻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颁布的“世界遗产”标识。他是留园于1997年12月被批准作为苏州古典园林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典型例证后,于1998年立的。

【长廊中部蟹眼天井处】

这两方小小的露天空间,苏州人称之为天井。由于他们面积太小,所以人们称之为“蟹眼天井”。这两方蟹眼天井在这里主要是为了采光而设计的。为了避免造景上的单调,在其下方各置一棕竹盆栽,以次丰富了此处的景观内容。

【“长留天地间”南院】

来到这里,请大家看这个长方形的小院。由于庭院面积有限,不能大范围的造景,所以造园者就充分利用南面这堵高高的粉墙,来为游人设计了一幅立体的“国画”。这里布置了湖石,种上了金桂和玉兰。除了寓意“金玉满堂”外,正是一幅以粉墙为纸,花石为绘的立体国画的画境。

【“长留天地间”东侧大空窗旁】

各位请看这扇窗。这是一扇没有任何图案设计的单纯的长方形漏窗,这种特殊的漏窗也叫空窗。此处如果没有这扇空窗的话,那么这里的采光就不足,就会显得昏暗。所以说,这扇空窗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采光。和前面讲过的蟹眼天井同样道理。园林建筑哪怕是一扇门一扇窗在建筑设计时,一定得考虑其造景功能。所以为了避免空窗的单调,就利用了植物盆栽来映衬它,使他在具有采光的同时,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立体的画面,此可谓一举两得。

再请大家看这门楣上的砖刻门额“长留天地间”这几个字。这是篆刻书法,是元代周伯琦(字伯温)所写的,寓意留园这一精美典雅的古典园林能永久地保留下去,但愿我们大家都能不辜负先人的期望,保护好我们的文化遗产。

来到这里,我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走过了一条长长的走廊,这条长廊虽有数十米长,然而造园者巧妙的使廊、屋相接,并且在比较封闭的暗处设计了“蟹眼天井”来采光,用富于变化的建筑技巧使廊在空间上产生出了明与暗大与小的对比,另游人在不断变化的空间中,欣赏着各种布置独到的园林小品,在不知不觉中走完了这段长廊。另外,从园林审美方面来看,这段长廊相对于秀美的中部远景来说,大有一种“欲扬先抑”的审美效果。因此,这段长廊不仅被园林专家评定定为“留园三大名廊”之首,而且在整个苏州古典园林的廊形建筑中也有一处佳例。

【六扇花窗处】

穿过了“长留天地间”门洞,我们看到前面的粉墙上有六扇窗图案,因此漏窗也俗称“花窗”。在便于通风和采光的同时,可使窗外的景色,若隐若现地透过来,因此,花窗在园林建设中长作为透景,或者叫漏景之用。此处六扇花窗将中部景色半遮半掩的透了出来,使人隐约可见,从而激发起游人的游兴,催人急于进园去领略窗外那片胜景。同时,从花窗中透出的园景,随着游人脚步的移动而不断地发生变化,这就是古典园林欣赏中的所谓“移步换景”之妙。

当然,在通风采光和透镜的同时,花窗本身的花格图案在园林造景中,也起到了很好的丰富墙面审美内容的效果。另外,在不同的光影照射下,花窗的花格会呈现出各种多姿多彩的落影,为古朴的园林平添了几份活泼的生气。

我们现在请大家看南面的这堵白墙。墙根处有一明式青石花坛。上面有山茶,旁边植有翠柳,花开之时,红点缀缀,生机勃勃。花坛上方白墙上嵌有“古木交柯”砖额一方。花坛上原有古柏、女贞两棵古树,枝接交错,苍劲虬曲,给人以高洁坚毅之感。“古木交柯”就是指古柏、女贞交柯连理之意。

【绿荫轩】

这里是以赏留园春景为佳的绿荫轩。这是一个小巧雅致的临水敞轩。它的西面原有一棵三百多年的青枫树,而东面又有榉树遮日,因此以“绿荫”为轩名,轩内扁额上“绿荫”两字,是著名书画篆刻大师吴昌硕先生的弟子,当代书画家王个移所书。轩南墙壁上嵌有“华步小筑”石额一方。“华”,即“花”;“步”通“埠”。留园北面有山塘河通向“吴中第一名胜”虎丘。虎丘自明清以来就以出产茉莉花,玳玳花等名贵花木而闻名。以前,留园附近有装卸花木的河埠,所以这一带旧名花步里。而留园主人将自己的园子称为“华步小筑”,无疑是一种自谦。它也反映出中国传统文人尚隐逸,求中庸的处世哲学。这里的“花步小筑”四个字是清代学者钱大昕所书。其下方倚墙根所筑的湖石花坛中置石笋、种天竺,巧妙地构成了一幅立体国画的构图,而这“花步小筑”四字恰好是其点晴题跛。

【一梯云旁】

出绿荫轩向北,各位的左前方可以看到一座体量高大的两层楼建筑,这就是取《水经注》中“目对鱼鸟,水目明瑟”之意来命名的明瑟楼。这里面临清澈明净的池水,楼边又有青枫庇荫,环境清雅明净。明瑟楼底层因建筑外形象古代画舫前舱,所以取唐代杜甫《南邻》诗中“秋水才添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之意,命名为“怡杭”。这里的“杭”通“航”。在明瑟楼南有一湖石假山,登临二楼的石阶就隐在其中。这里的一峰湖石上刻有“一梯云”三个字,取“上楼僧踏一梯云”之意。“梯云”,既以云为梯。古人以为云是触石而生,因此称石为云根。游人若在这云根盘旋之间拾级登临,一定会有步云成仙之感吧。

【寒碧山房北露台】

绕过明瑟楼,我们来到了留园中部宽敞的露台上。这里濒临水池,每当盛夏时节,池内荷花盛开,这里便是赏荷的绝佳之处。因此,这里也被称为荷花台。荷花台南面是紧靠明瑟楼而建的涵碧山房。这是中部花园的主厅,是取宋代理学家朱熹“一水方涵碧,千林已变红”的诗意来命名的。该厅几无装修,南北两面都不设墙,显得朴素大方,通畅明洁。厅内“涵碧山房”扁额上的篆书是旧时园主盛康请香禅居士潘中瑞所书。

厅南院中有一湖石牡丹花坛,旁边还种有玉兰、石榴、绣球等花木,春秋时节,繁华吐妍,美不胜收。我们站在荷花台上还可以欣赏到布置独到的留园中部山水。湖石与黄石参差而筑的中部假山上,山石嶙峋、古树参天,灵秀中透着一股阳刚。尤其是几棵荫可蔽日的古银杏、古樟树,与假山浑然一体,登临其间,会另人产生一种犹如进入了深山幽谷的感觉。在苏州各古典园林中,也称得上是一处“城市山林”的佳例。由于山体直逼水池,古树、假山与水面之间所呈现的高与低的视觉差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就是古典园林造景中“以低衬高”的造景手法.另外,从山水布局来函,这里水虽居中,山水其侧,但在审美上,山的气势却远在水的生机之上.水在这里只是衬托山体气势的一个“配角”。此相反。而同为苏州园林代表作的拙政园中部的山与水在审美上的位置则正好与拙政园中部的主体假山虽以“一池三岛”的规制筑于水池的中央,但夺人眼目的仍然是那片富于变化的水面。在那里,山是造成水面破、掩、隔审美效果的一种道具。山成了水的陪衬,水的灵秀往往超过了山的敦厚。

【爬山廊】

在涵碧山房西侧,可见一条长廊曲折逶迤于中部假山上。我们一般把这种依山高下起伏的长廊称为爬山廊。这条爬山廊不仅有上山廊和下山廊之分,而且还有依墙的实廊与离墙的空廊之相应,整个廊始终处于高、下,明、暗等不同的光线和地势的变化过程中,令人感到妙趣盎然。同时,这条爬山廊在实用功能上还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网师园造园手法范文第2篇

1、江南私家园林造园思想和手法与展示空间设计的共性

首先, 从空间布局的角度来看, 江南私家园林在空间布局上十分的讲究。在划分空间的手段上, 除了用假山、树木等元素之外, 还大量采用墙、廊、屋宇、桥梁等建筑来划分造景所需要的空间。每个区域都有相应的风景主题和特色, 构成各种不同的环境气氛。这是江南私家园林在有限的空间中创造丰富的园景和扩大空间感的基本手法之一, 同时各景区之间还要力求达到主次分明和有节奏、有变化的效果。

同样, 展示设计在空间中通过各分展区的划分, 将信息分成层级的关系向观众传达, 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的来诠释主题与主旨。在前期的设计策划阶段, 对空间的布局与划分是进行设计深入的基础和依据, 各分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同时, 根据各展区的具体展示内容来安排各分展区的空间大小与视觉风格, 从而形成各展区之间有主有次的节奏感, 或者根据实际使用的要求来满足空间的功能需求。

其次, 从空间的“静”与“动”的角度来看, 江南私家园林可赏、可游、可居, 游园观景是一个动静结合的过程, 园中的观赏路线是一条交通线, 将各个观赏点连接起来, 对园景的逐步展开起着组织作用。从入园到出园是一个依次展开的游赏过程, 园林中的风景在游赏的过程中展开一系列的构图。这种“点”与“线”的关系, 构成了贯穿全园的游赏脉络。

展示空间也同样是一个流动性的空间。人在空间中也是移动的, 不同的时间会处在不同的空间中。展示空间设计中对于参观动线的设置是非常的重视的, 人在空间中参观的路线是串联各个分展区的纽带, 是按照各展区内容的信息逻辑关系来进行设计的。在某些展馆内, 根据需要还要对参观的动线进行多种可能性的分析, 从而更好的满足人在参观时的各种需求, 从心理上与情感上达到更人性化的要求。

最后, 从人与空间的关系角度来看, 江南私家园林的空间是一个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空间, 从它对空间环境的布局和对自然元素的运用都反映出古人在哲学上“天人合一”的思想。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 私家园林营造出来的空间氛围是一个与人亲近的空间。可以看出, 江南私家园林在空间的设计中考虑的核心是人的因素, 造园的原则和具体的手法都是从人本身的角度出发的。

对照展示空间来讲, 人在空间中是绝对处于核心地位的因素。通过把握空间与物、物与信息、信息与人的客观逻辑联系, 实现作为传播与传达的最终目的。正如江南私家园林中, 不论是对亭榭廊桥的利用, 还是对山水石树的运用, 物在空间与人之间起到的是一种媒介的作用。变化的路线和步移景异的效果, 在这两种空间内都是通过具体的视觉形式表现出来的。可以看出, 两者均是以人为核心, 以空间中的物为媒介, 而空间则是两者的根本载体。

二、江南私家园林造园思想和手法在展示空间设计中的融入与应用

1、布局手法的应用

江南私家园林造景元素多元化, 空间中甚至考虑到了因季节变化而变化的色彩因素, 自然环境中的风声、水声和人在园中的读书声也被考虑进园林空间中来。展示设计在空间营造中, 经常直接引入与模拟自然环境的因素, 比较多见于自然博物馆和某些主题性的展示馆中。例如山东泰安大汶口文化展示馆, 为了让观众能更好的体验到我们祖先在当时的生产生活状况, 将展馆整个三层作为体验区, 引入自然景观元素, 配合声光电多媒体设施, 全面的还原大汶口文化时期的自然风貌, 从身临其境的体验中了解当时的人类社会状况。

江南私家园林布景灵活, 在园林中运用了借景、分景、隔景等多种园林设计手法, 使得园林空间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格局。如留园中的古木交柯、石林小院、五峰仙馆等“隔景”手法的运用, 运用在展示空间中可以使区域划分合理, 整体布局灵活多变, 从而增加展示的有效空间。在杭州革命烈士纪念馆展示空间设计中, 设计师巧妙的隐藏了承重柱对原有空间的影响, 运用私家园林中隔景的空间划分手法, 使有限的空间变得丰富多变, 并通过这种对空间的划分形式使每个展区之间得到了自然的过渡。

2、艺术形式的借鉴

在古典园林中, 融会贯通了多门艺术的特点, 它们在园林的景观序列中相互交叉, 相互融合渗透。如古典园林中的置石, 是石文化的体现, 而石坊、石台、石桌又是石文化和雕刻文化的结合。而在园林中还有绘画艺术、音乐文化、工艺美术文化、琴棋书画等高雅文化的引入。

展示设计的综合性说明其具有内容广度的特征, 而具有文化的属性则说明展示设计同样也要力求深度的特征。艺术本身是一种文化现象, 优秀的展示设计之所以能吸引观众, 并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就是要将文化的内涵引入其中。因此, 文化的特征在当代展示设计中的引入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尤其是在一些文化主题鲜明的展示空间设计中, 将多种文化的艺术特征元素引入到设计中来, 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又是当下人们对精神生活需求的一种满足。

3、以人为本的设计准则

江南私家园林在营造中所涉及到的意蕴、意境、氛围等等, 都是在游览者在游览的过程中, 意与境会、思与境谐才能表现为显性的感受和体会, 才能实现它的美学意义, 缺少了人这一审美者的环节, 江南私家园林的美学特质是无法完整实现的。由此可见, 江南私家园林的营造手法是紧紧围绕人的因素而衍生发展起来的。

当代展示设计在空间意蕴的营造上, 应该借鉴江南私家园林的思想和手法, 处处都要以人为本。设计师在设计中要善于应用角色的互换思维, 设身处地的为观众考虑, 重视人在展示空间中的体验与感受, 在“意”与“境”的营造与手法的运用中时刻体验“以人为本”。

三、结语

在当代展示设计中, 传统的影响是无处不在的。我们应该学习借鉴江南私家园林的思想和造园手法, 找寻传统中智慧的理念, 继承其有意义的部分, 把古典云林的造园思想融合现代的各种新科学、新技术、新材料, 又符合时代、为公众所欢迎的现代展示空间设计。

摘要:展示设计与江南私家园林的造园手法在空间把握上有许多的异曲同工之处, 从江南私家园林的造园思想中借鉴空间处理的艺术手法, 以期更好的在展示空间的策划与设计方面得到更多的启示, 并通过研究总结出展示空间设计的方法、原则及宗旨, 以更好的指导展示空间设计的实践工作, 具有非常有价值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江南私家园林造园思想,展示空间设计

参考文献

[1] 阮仪三, 江南古典私家园林[M].译林出版社.2012.09.

[2] 彭一刚,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10.

[3] 周维权, 中国古典园林史[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05.

网师园造园手法范文

网师园造园手法范文第1篇各位朋友,我们现在已经来到了古典园林留园。留园属于私家园林,始建于明万历年间,距今已经有四百多年历史。最初...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