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心动图诊疗常规范文
超声心动图诊疗常规范文第1篇
1、 多普勒频移及公式
物理波源与物理波接收器之间出现相对运动时,物理波的发射频率与接收频率之间出现差别的物理学效应,两者之间的差别称为多普勒频移。 多普勒频移公式:fd=2f0vcosθ/c
2、 左室等容舒张期 指主动脉瓣关闭至二尖瓣开放所需的时间
3、 法洛四联症 是一组复杂的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包括4个病理解剖特征:①右室流出道和(或)肺动脉、肺动脉瓣狭窄;②室间隔缺损;③主动脉前移骑跨于室间隔之上;④右心室肥厚
4、 动脉导管未闭 常见先天性心脏病之一,是指位于降主动脉与左肺动脉之间的未闭合的异常通道
5、 室壁瘤
心肌梗死的常见并发症。较大面积心肌梗死后,坏死心肌组织由斑痕组织修复代替,在心腔内压的作用下,局部室壁向外膨出形成室壁瘤。
6、 艾森曼格综合征
先心病当左向右分流较大时,可致肺高压及右室压力增高。当右心接近或超过左心压力时,出现双向甚至右向左分流,病人出现紫绀,此时称为艾森曼格综合征。
7、 SAM现象
收缩期二尖瓣前叶异常向前的运动。
8、 射血分数
左心室射血分数是指左心室每搏量占舒张末容量的比率,反映左室心排效率,是目前评价左室收缩功能的重要指标,正常值50~75%
二、填空题
1、 心输出量是指__x__。
2、 等容收缩期在心动周期中指的是______。
3、 彩色多普勒原理中,彩色编码以红蓝两色表示血流方向,一般规定为_色朝向探头,_色背离探头,五彩镶嵌颜色提示为_流。
4、 超声诊断中左室壁常运用__节段划分。
5、 二维超声诊断冠心病的重要依据是______。
6、 冠心病心肌梗死的并发症有__、__、__、__、__。
7、 大约90%的心脏粘液瘤发生在__,有窄蒂,多位于__。
8、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最常受累的两个瓣膜是__和__。
9、 二尖瓣狭窄M型超声心动图特征性改变为EF斜率降低,呈__改变。
10. 肥厚型心肌病的超声表现为室间隔呈显著非对称性肥厚,室间隔与左室后壁的厚径比值>__。
1 / 5
11. 继发孔房间隔缺损的分型有__、__、__、__。 12. 室间隔缺损最多见的部位为__。
13. 心内膜垫缺损分为部分型和完全型,其中部分型的病理改变为__型房间隔缺损伴__。
14. 目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手术有__、__、__。
15. 心包填塞超声征象:心包积液可少中量,也可大量,右房及右室壁出现__。
三、单选题
1、下述指数哪项不反映左心泵功能:
A.心输出量(CO) B.射血分数(EF) C.心室容积 D.室壁收缩期增厚率 E.每搏量(SV)
2、冠状动脉左前降支不分布哪段室壁:
A.下壁心尖段 B.前室间隔中段 C.前壁中段 D. 后壁基底段 E. 侧壁心尖段
3、左心室与右心室在解剖上的主要区别是:
A.右心室是心脏最靠后的部分 B.左心室是心脏最居于前面的部分
C.右心室有节制索 D.左心室在右心室的左前方 E.左心室才有乳头肌
4、对半月瓣的叙述,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半月瓣是房室间的瓣膜 B.肺动脉瓣是半月瓣 C.主动脉瓣是半月瓣 D.静脉瓣不是半月瓣的一种 E.半月瓣是心与大血管间的瓣膜
5、单纯肺动脉瓣狭窄的超声诊断哪一项是错误的:
A.二维超声示肺动脉瓣增厚 B.肺动脉瓣增厚开放受限呈穹窿状
C.二维超声示右室壁肥厚 D.频谱多普勒示收缩期肺动脉血流速度异常增高 E.二维超声示左心室肥厚
6、动脉导管未闭典型的分流频谱为: A.单纯收缩期分流频谱
B.单纯舒张期分流频谱
C.收缩期与舒张期双期连续频谱
D.收缩期正向、舒张期负向分流频谱
E.舒张期正向、收缩期负向分流频谱
7、下列哪项不是冠心病的超声表现?
A、室壁瘤
B、肺动脉明显增宽
C、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
D、心室内可见附壁血栓
E、心腔扩大、心尖圆钝
8、患者56岁,男性。急性心肌梗死后三天突发心力衰竭,胸骨左缘4-5肋间出现Ⅲ级以上粗糙收缩期杂音,伴收缩期震颤。心尖四腔图彩色多普勒显示高速血流自左室穿过室间隔射向右室,最可能的诊断是:
A.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 B.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 C.主动瓣狭窄 D.室间隔穿孔 E.二尖瓣关闭不全
9、以下哪项不符合扩张型心肌病表现:
A.左室明显扩大
B.二尖瓣活动幅度增大
C.左室收缩功能指标EF%减低 D.左室壁普遍运动减低
E.各瓣口血流速度减慢
10、测量二尖瓣口面积的切面为:
A.左心长轴切面
B.心底短轴切面
2 / 5
C.心室短轴二尖瓣鱼口水平切面
D.心室短轴腱索水平切面
E.心室四腔切面
11、关于房间隔,以下哪项不对:
A.是左右心房之间的薄层纤维隔膜
B.其中部浅的凹陷称卵圆窝
C.胎儿期卵圆孔开放
D.若成人卵圆孔未能闭合称为房间隔缺损
E.以继发孔房缺最为多见
12、以下何者不支持法乐氏四联症诊断:
A.紫绀
B.杵状指
C.P2亢进 D.胸骨左缘收缩期杂音
E.蹲踞现象
13、不会出现肺动脉高压的心脏病是:
A.房间隔缺损
B.室间隔缺损
C.动脉导管未闭
D.肺动脉狭窄
E.二尖瓣狭窄
14、心包积液超声半定量检查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大量积液时心脏四周包绕暗区,心脏可在心包腔内呈钟摆样运动 B.心包粘连时心包积液量最大
C.心包无回声区宽度32cm,积液量1000ml以上
D.左室后壁后方心包腔无回声区<1cm,积液量<100ml E.慢性心包积液,心包腔内可出现纤维条状回声,甚或网隔样回声将积液分隔、包裹
15、以下何者为负荷超声心动图适应征:
A.经常规超声心动图检出有节段性室壁运动障碍者
B.急性心肌梗塞
C.心脏扩大并心功能不全
D.伴有明显高血压者
E.常规UCG正常或可疑,而有心绞痛临床症状者
16、超声心动图在急诊中可用以以下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除外的是:
A.大量心包积液、心包填塞
B.心肌梗死并发症的诊断
C.心律失常
D.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E.感染性心内膜炎
四、是非题
1、半月瓣是心与大血管间的瓣膜,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均为半月瓣。
2、正常主动脉瓣口血流的从心尖五腔图检查为负向的多普勒频谱,呈窄带脉冲波形,收缩期、舒张期均出现。
3、二尖瓣频谱A峰对应时相为心室收缩期。
4、临床常用E峰流速,A峰流速,E/A比值及IVRT(等容舒张期)反映左心整体舒张功能
5、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是冠状动脉造影。
3 / 5
6、左冠状动脉的分支有前降支、后降支和回旋支。
7、动脉导管位于头臂干与上腔静脉之间。
8、主动脉瓣狭窄最主要的病理生理变化是左室压力超负荷。
9、在左心长轴切面可以显示左心室左心房右心室和主动脉,无法显示右心房。
10、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最主要的病理生理变化是左室容量超负荷。
11、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超声特征是房间隔下段及室间隔上段连续中断,十字交叉消失,
左右房室瓣共瓣形成,房室共瓣可见返流,肺动脉压一般不增高。
12、右心超声声学造影是从末梢静脉注入造影剂,只能用微气泡小于10μm的造影剂。
13、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二尖瓣前叶可有收缩期向前运动。
14、有关心脏肿瘤的描述,心脏内有蒂,活动度大的肿瘤就一定是黏液瘤。
五、简答题
1、
1、扩张型心肌病的超声表现和诊断要点
1.全心增大,以左室呈球型扩张为特征。
2.左室壁普遍性运动减低、收缩期增厚率下降,室壁厚度相对变薄。
3.二尖瓣活动幅度减低,M型超声呈现大心腔小瓣口改变。可见多瓣膜返流,以二尖瓣返流明显。
4.左室收缩功能减低:EF FS 减低。
5.常见并发症:心尖部附壁血栓、心包积液。
2、简述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的超声征象及心肌梗死的主要并发症 超声心动图征像:
心肌缺血:缺血部位心肌局部室壁运动幅度减低,收缩期增厚率减低。多数冠心病患者静息状态无心肌缺血表现,需通过负荷超声心动图诱发心肌缺血,提高冠心病的诊断。
心肌梗死:梗死部位心肌变薄、回声增强,室壁运动幅度及收缩期增厚率消失,甚或向外膨出形成室壁瘤。
主要并发症:心肌梗死时可发生乳头肌功能不全或断裂、室壁破裂、室间隔穿孔、室壁瘤形成及左室血栓形成等严重并发症。
3、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的超声表现 二尖瓣狭窄超声诊断
M型超声:二尖瓣舒张期曲线呈城墙改变,开放幅度减低,后瓣与前叶交界粘连,与前叶呈同向运动。
二维超声:前后叶回声增强增厚,以瓣尖明显,舒张期开放受限,前叶呈气球样改变,瓣叶交界粘连呈鱼口样改变,面积法可测量瓣口面积,瓣下腱索也可增厚粘连。左房右室增大,左房顶部或侧壁可有附壁血栓,但左心耳的血栓需食道超声检查。 彩色多普勒超声:舒张期二尖瓣口血流流速快呈高速彩色射流;连续多普勒于瓣口测得舒张期高速频谱,定量测得跨瓣流速和压差。
4 / 5
4、室间隔缺损的超声表现及分型 室间隔缺损的超声征象
直接征象:二维超声显示相应部位的室间隔回声中断,断端回声增强,彩色多普勒见收缩期左向右彩色过隔分流,多普勒测得收缩期高速血流频谱 间接征象:左房左室增大,肺动脉增宽
室间隔缺损分型
1. 膜部室缺: 单纯膜部、膜周型(嵴下型) ; 2. 圆锥漏斗部:干下型、嵴上型、 嵴内型;3.小梁肌部。
5、心包积液的超声表现及超声心动图在心包积液诊断中的作用 心包积液超声征象:
1.心包腔内出现包绕心脏无回声暗区,少量积液时仅见于心脏后方,大量积液时心脏可在心包腔内呈钟摆样运动。
2.心包腔内积血积浓时,可产生颗粒状回声,密度略大于心肌回声。
3.慢性心包积液,心包腔内可出现纤维条状回声,甚或网隔样回声将积液分隔、包裹。 超声心动图诊断心包积液中作用:
1. 是检测心包积液最可靠的非侵入性检查方法。
2. 指导心包积液穿刺术,确定穿刺途径及进针深度,避免误入心腔,大大提高安全性。
3. 是心包积液随访的首选方法。 4. 可及时准确诊断心包填塞征象。
6、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超声表现
1.左室壁非对称性显著肥厚,室间隔呈纺锤样肥厚,以中部增厚最明显,IVS/LVPW(室间隔/左室后壁)厚度比大于1 .5 :1,若室间隔基底部肥厚则引起左室流出道狭窄。
2.肥厚心肌回声粗糙紊乱,增厚率及运动幅度明显减低。
3.左室流出道梗阻:二尖瓣前叶收缩期出现前向运动(SAM征),彩色多普勒显示收缩期左室流出道呈花色变细射流,收缩期左室流出道湍流频谱流速增快,形态呈匕首状。
7、法乐氏四联症的超声表现
1.右室流出道狭窄(狭窄可为漏斗部、肺动脉瓣环和瓣膜、主肺动脉、肺动脉分支等一个或多个水平),彩色多普勒显示右室流出道或肺动脉收缩期高速血流。
2.室间隔缺损(通常较大,多位于膜周部主动脉瓣下),彩色多普勒显示室间隔缺损见双向分流。
3.主动脉骑跨和右室肥厚 。
8、左房粘液瘤的超声表现
1. 左房内回声均匀椭圆形光团,基底有蒂附着于卵圆窝部,柔软活动度大,形态可变,收缩期位于左房呈圆形,舒张期移向二尖瓣口呈椭圆形。
2.当黏液瘤阻塞二尖瓣口引起二尖瓣血流梗阻,左房排空减少时,左房可增大。 3.二尖瓣口血流梗阻时,舒张期血流束变细,流速增快。
超声心动图诊疗常规范文第2篇
1.1 一般资料
2010年在我院作超声心动图检查, 诊断左心室肥厚患者65例, 其中男29例, 女36例。年龄36~85岁。
1.2 方法
UCG:采用GE LOGIQ 5 PRO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仪, 探头频率3~5MHz。嘱受检者休息数分钟, 左侧卧位, 二维超声心动图取胸骨旁左室长轴切面, 分别测量舒张期室间隔厚度 (IVST) 、左室后壁厚度 (PWT) 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LVDd) 、收缩期末内径;利用二维超声观察心脏及大血管结构, 彩色、脉冲及连续多普勒记录各瓣膜血流频谱。超声心动图左室肥厚的确定标准;室间隔肥厚≥11mm;左室后壁厚度≥12mm。心脏扩大的标准:左室长轴切面左房≥36mm, 左室≥56mm。升主动脉内径≥36mm示扩张[1]。彩用日本产光电十二导联心电图仪。按常规采集体表12导联心电图, 并作常规测量分析。按心电图诊断左心室肥大标准: (1) 胸导联QRS电压增高;Rv5或Rv6>2.5m V;Rv5+Sv1>3.5m V (女) , R v5+Sv1>4.0m V (男) 。 (2) 肢导联QRS波群增高, RI>1.5m V, Rav L>1.2m V, Ra VF>2.0m V, RII>2.5m V, RⅢ>1.5m V, RI+SⅢ>2.5m V。 (3) QRS电轴左偏[2]。
2 结果
65例超声心动图诊断左心室肥厚的患者心电图检出18例符合心电图诊断左心室肥厚标准, 占27.7%, 而18例中均有QRS电压增高, 同时有ST-T改变。
3 讨论
原发性心肌损害和心脏负荷过重使室壁压力增加, 心肌细胞和细胞外基质一般的组成成份改变, 导致心室反应性肥大。心室肥厚可为单侧或双侧, 其主要病理改变为心室肌纤维增粗、增长, 而肌纤维数量不增多。在心室肥厚的同时, 常伴心室扩张, 故一般统称为心室肥大。心室扩大和 (或) 肥厚系由心室舒张期和 (或) 收缩期负荷过重所引起, 是器质性心脏病的常见后果。左心室肥厚的病因有: (1) 左心室压力负荷过重, 如高血压、主动脉瓣口狭窄; (2) 肥厚型心肌病, 包括非对称性肥厚型心肌病和对称性肥厚型心肌病。左室肥厚的发展将造成左心室舒张和收缩功能相继减退, 最终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 左室肥厚还降低冠状循环储备力, 加重可能并存的冠心病, 使心肌内传导速度异常, 各种心律失常和猝死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左室肥厚者易并发脑卒中, 因此目前认为左室肥厚本身是一个独立的危险因子[3~4]。
当心室肥厚 (大) 达到一定程度时可引起心电图发生变化, 一般认为其心电的变化与下列因素有关: (1) 心肌纤维增粗, 载面积增大, 由心肌除极所产生的电压增高; (2) 心室壁增厚, 心室腔扩大以及由心肌细胞变性所致传导功能低下, 使心肌激动的总时程延长; (3) 心室壁肥厚、劳损以及相对供血不足引起心肌复极顺序发生改变。上述心电变化可以作为诊断心室肥厚及有关因素的重要依据。但心电图在诊断室肥大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 不能仅凭某一项指标而作出肯定工否定的结论。QRS波群电压增高虽是诊断左室肥大量重要的条件, 但电压高度与心脏实际肥大程度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假阴性和假阳性。18例符合心电图诊断左心室肥大标准, 有QRS电压增高, 均同时有STT改变。故对具有QRS增高, 而没有ST-T改变者, 认为可报告“左心室高电压”或“可疑左心室肥大”, 必要时建议复查。65例超声心动图诊断左心室肥大的患者心电图检出率占27.7%, 心电图对左室肥厚 (大) 诊断的敏感性低, 因此, 心电图对诊断左心室肥大应慎重、需结合临床资料及其他的检查结果, 特别是超声心动图检查, 通过综合分析, 才能得出正确结论。超声心动图诊断左室肥厚敏感性和特异性远远高于心电图诊断左心室肥厚。
左心室肥厚 (大) 是诸多心脏病的共同表现, 而超声可显示左心室腔内径有没有增大, 左心室心肌肥厚和乳头肌有没有增粗, 室间隔与左心室后壁厚度。心肌肥厚可为对称性肥厚, 即左心室壁与室间隔均增厚, 亦可表现为非对称性肥厚, 即心肌肥厚只局限于室间隔左心室某一部位, 同时有没有伴左心房增大。超声是诊断左室肥厚的金标准。左室肥厚主要见于高血压、冠心病、二尖瓣及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动脉导管未闭等。左室肥厚重点在于原发病的治疗。超声检查并可以通过观察血流动力学改变、心脏结构改变、大动脉、瓣膜的情况等作出病因诊断。由于左室肥厚严重影响高血压、冠心病、二尖瓣及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动脉导管未闭、心肌病的预后。而心电图对左室肥厚 (大) 诊断的敏感性低, 故应广泛使用超声心动图早期诊断左室肥厚。超声心动图对于判断以上疾病的预后、制订治疗方案、预防心脏血管并发症, 以及随访监测治疗后心脏变化, 均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 (UCG) 与心电图 (ECG) 在诊断左心室肥厚的差异。方法 对65例超声心动图诊断左心室肥厚的患者作十二导联心电图检查, 进行分析。结果 超声心动图诊断为左心室肥厚的患者其中只有18例心电图诊断为左室肥厚。结论 超声心动图诊断左室肥厚敏感性和特异性高于心电图诊断左心室肥厚。
关键词:左心室肥厚,超声心动图,心电图
参考文献
[1] 王新房.超声心动图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2] 黄宛.临床心电图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
[3] Casale PN, Devereuxrb, Milner M, et al.Value of echocardiograhicmeasurement of left venericular mass in predicting cardiovascularmorbid events hyperlensive men[J].Ann Intern Med, 1986, 105:173.
超声心动图诊疗常规范文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孕16~30周的常规产前体检的孕妇1098例, 均属自愿配合检查人员, 年龄22~36岁, 平均年龄28.5岁。
1.2 检查设备
GE-ViVid7 Dimension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So-noS-5500超声心动图仪, 探头频率为3.5MHz。
1.3 检查方法
使用节段分析法, 以胎儿四腔心、右室流出道、左室流出道、三血管/三血管-气管切面为标准切面依次检查: (1) 是胎儿四腔心切面的检查, 确定胎儿心尖朝向, 左右心房大小、肺静脉与左心房的连接、卵圆孔大小、二尖瓣/三尖瓣瓣膜、左右心室大小、三尖瓣隔瓣位置以及室间隔的完整性。彩色多普勒观察肺静脉血流并测量记录左右心房心室舒张期内径、胎儿心/胸面积比、二/三尖瓣A峰、E峰流速。图1、2为本组病例中四腔心切面的图像显示与正常图比较。 (2) 胎儿右室、左室流出道切面:确定肺动脉位置走向, 彩色多普勒观察肺动脉血流, 测量并记录肺动脉内径, 肺动脉收缩期血流流速峰值。 (3) 三血管/三血管一气管切面:确定上腔静脉、主动脉的排列、肺动脉的位置关系及内径大小、彩色多普勒观察主肺动脉血流及方向, 观察主动脉峡部是否明显缩窄。
1.4 结果验证
新生儿出生后1周内均进行新生儿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 以产前或引产前胎儿心脏超声筛查结果与出生后新生儿超声心动图检查及尸体解剖结果对照。
2 结果
经超声心动图诊断的15例先天性心脏病分别为单心室2例, 室间隔缺损10例、1例21-3体室间隔缺损、心内膜缺损2例;漏诊1例为室间隔缺损。
从表1可见, 本组1098例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的胎儿经产前筛查与产后结果对比显示, 准确率达93.33%, 漏诊1例。漏诊率6.67%。
3 讨论
胎儿超声心动图可有效检出胎儿先天性心脏病, 且准确率高胎儿心脏最佳成像时机为孕20~27周, 此时胎心发育已基本成熟当胎儿处于枕后位, 骨影遮挡少、距离探头近, 胎儿心脏显示较清晰[3];而且这一时期胎位尚不固定, 在检查时易于调整。当胎位影响检查时, 可让孕妇变动检查体位, 一般均能避开椎骨声影, 清晰显示胎儿心脏;产前先天性心脏病的筛查对优生优育及确定围产期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筛查, 胎儿的父母可在产前提前被告知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严重程度及预后情况等, 复杂重症畸形胎儿可及时终止妊娠[4], 如本次筛查的1例21-三体先天性心脏病胎儿。
产前利用超声心动图进行先天性心脏病筛查, 对于大多数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胎儿, 通过筛查可以掌握胎儿的病情, 在产前及围产期确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有助于选择最佳分娩时机, 对新生儿的救治及预后均有积极的意义。据相关资料显示, 目前, 发达国家对某些胎儿先天性心脏病进行宫内介入手术治疗, 使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有了更大的突破。届时, 胎儿超声心动图的应用前景会更加广泛。
综上所述, 超声心动图在孕期20~27周检查准确率高, 本组15例病例均在这一时间段内检出, 但目前超声心动图在诊断中还有一定的局限性, (1) 是检查人员的技术水平; (2) 受胎龄、羊水、孕妇腹壁、图像质量、分辨率等条件的影响, 因此, 在检查时应充分考虑上述影响因素。
摘要:目的 探究胎儿心脏超声心动图在先天性心脏病检查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孕16~30周的常规产前体检的孕妇自愿的基础上对1098例应用超声心动图对胎儿心脏进行检查。以胎儿四腔心、右室流出道、左室流出道、三血管/三血管-气管切面为标准切面。显示异常情况即加做详细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在1098例胎儿中发现先天性心脏病15例, 发病率1.37%。经产后和尸检证实, 结果相符, 漏诊1例, 漏诊率0.9%。诊断准确率为93.33%;结论 胎儿超声心动图可有效检出胎儿先天性心脏病, 对优生优育及确定围产期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胎儿先天性心脏病,超声心动图
参考文献
[1] Peter W, Callen MD.Ultrasonography in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4th ed[M].USA:WB Saunders Company, 2000:457~488.
[2] 文秋平.罗晓燕, 张红君, 等.超声心动图顺序分段法诊断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应用[J].实用医技杂志, 2007, 31:4249~4250.
[3] 刘俊香, 刘燕.张民杰, 等.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在胎儿先心病产前超声诊断中的临床意义[J].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 2005, 2:139~140.
超声心动图诊疗常规范文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8月至2010年9月在我院实施房间隔封堵术共56例,男25例,女31例年龄3~72岁,平均(28±11.3)岁。均窦性心律的继发孔型房缺,平均肺动脉高压40mmHg。房缺大小为(22.5±3.8),封堵器大小为(25.8±4.8)。
1.2 方法
超声仪器:Ph ilips IE 33彩色超声诊断仪,配备实时三维探头X3-1(频率1.9~3.8MHz),Qlab软件分析系统。对房缺封堵术患者术前术后均采用X 3~1探头,于心尖四腔观清楚显示右心心内膜后,启动三维F ullVolume显像方式,选定最佳探头位置和方向,在垂直交叉切面中同时完整显示右心结构后,嘱患者平静呼吸,按“Acq uire”键采集右心三维图像,系统自动连续采集4个心动周期的全容积数据库,帧频为(25±2)帧/s。进入Qlab 3DQ Adv ance三维分析系统,以心尖四腔和两腔观作为基础切面,调整每个切面的轴心及轴线位置确保轴线通过该切面的最大面积,分别在心室舒张末期,心室收缩末期采用五点法半自动描记右心室心内膜缘,系统获得右室舒张末期容积,右室收缩末期容积,右室每搏输出量,右室射血分数。
2结果
房缺封堵术后右心室容积和功能的变化(表1):术后24h32例右室舒张期容积、右室收缩期容积、右室每搏输出量、右室射血分数明显较术前缩小,经统计分析,有显著差异(P<0.05),亦有24例24h后缩小不明显,术后6个月随访,56例右室舒张末期容积、右室收缩末期容积、右室每搏输出量、右室射血分数均较术前改善,经统计分析,有显著差异(P<0.05),(表1)。
3讨论
房缺患者长期处于容量负荷的作用下,右室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减低,由于心房水平左向右分流,导致右心房容量负荷增加,同时右心室容量负荷增加,右室容积增大[1]。右室形态既不规则又不对称,难以进行几何学假设,且对室腔完整形态的切面获取困难,三维超声图像能显示心腔容积在不同时相的立体形态,无需借助假设的几何模型对心腔容积和结构的体积进行计算,三维超声心动图测量结果与M RI、多层螺旋CT测量结果有良好的相关性[2]。我们研究是同一组患者术前术后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技术对右室大小及功能进行比较,其结果有一定的可比性。
房间隔缺损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右房室增大,右室长期高容量负荷,右心功能亦有变化,经介入放入封堵器后,左向右分流消失,右房室容量负荷减小,右房室容积缩小。本研究的32例术后24h右室容积既有较明显的缩小,右室射血分数亦有改善,此32例年龄均<42岁,6个月后随访,56例较24h右室进一步缩小,一般趋于正常,亦有4例房缺大小>32mm以上的右室还较正常容积大,还需进一步随访。
摘要:目的 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房缺封堵术后右心大小及功能的变化。方法 房间隔缺损56例术前术后行三位容积成像,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技术测量术前术后右室舒张末期容积,收缩末期容积及射血分数并分析。结果 房缺封堵术后24h,6个月右室舒张末期容积、右室收缩末期容积、右室每搏输出量、右室射血分数均较术前改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房缺封堵术后患者右室大小及功能较术前有较明显的改善。
关键词: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房间隔缺损,右心功能
参考文献
[1] 王新房.超声心动图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
超声心动图诊疗常规范文第5篇
化脓性脑膜炎(以下简称化脑)又可称细菌性脑膜炎,是小儿时期较为常见的神经系统感染。它是由各种细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以发热、头痛、呕吐、惊烦、意识障碍和脑膜刺激征为主要临床表现,伴有脑脊液的化脓性改变。重症病例死亡率高,后遗症严重。早期诊断和治疗是降低本病死亡率和后遗症发生率的关键。
【诊断常规】
(一)病史:发病前有无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脓疱疖肿、耳流脓或败血症病史。
(二)临床表现
1.全身中毒症状 由细菌毒家刺激所致。起病急,高热、精神萎靡,随着烦躁或萎靡的发展而突然面色青灰及苍白,具有早期诊断意义。
2.头痛 急性颅内压增高的息儿,由于脑室系统发生急性梗阻,所以头痛极为剧烈,并伴有喷射性呕吐。
3.呕吐 此症状不如头痛常见,但可能成为惟一的主诉。
4.视神经乳头水肿 是颅内压增高最客观的重要体征,也是典型而具有诊断价值的体征。在乳幼儿或小儿颅内压增高时,因为容易引起颅腔的扩大,或有囱门的调节,常无视乳头水肿出现,而以囱门膨隆、头皮静脉怒张、容易激惹及呕吐等为主要症状。 5.意识障碍 是脑炎最重要的症状之一。随着病情进展.可以出现情感障碍,如兴奋、躁动不安、容易激惹和失眠。再进一步发展时,先出现多睡,逐渐表现各种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6,惊厥 除上述症状之外有时尚有频繁的惊原发作,这种发作主要是由于胞组织缺氧或水肿,使大脑皮质的运动中枢受到刺激所引起。
7.肌张力 由于脑干网状结构受刺激,伎肌张力显着增高。但在脑汕时如累及小脑(如枕大孔癌),肌张力反而降低,深、浅反射也可消失。
8.脑膜刺激征 包括颈强直,特点是颈部僵宜,被动运动时有抵抗,前屈、向后过伸、旋转均有阻力,疼痛和痉挛,伸肌表现最明显。检查对操作要轻柔,否则在较小儿童,因不合作可呈假阳性。颈强宜在细菌进入脑脊液后l天左右才出现。脑膜刺激征还包括克氏征阳性、布氏阳性
(三)辅助检查
91.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明显升高,可达(20~40)×x10/L,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2.脑脊液常规检查 是确诊的主要依据。典型患儿的脑脊液压力增高,外观混浊;
6白细胞总数显著增加,多在1000x10/L以上,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糖含量降低,常<1.11mmol/L,蛋白质含量增加,多在1g/L以上;脑脊液涂片可找到病原菌;脑脊液培养并加药敏试验可确定病原,且能指导临床用药。
3头颅CT以及MRI检查: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异常体征或疑有并发症时,应进行CT或MRI检查,以便及时诊断和处理:
[鉴别诊断] 对于发热并伴有神经系统异常症状和体征的患儿,应该及早进行脑脊液检查以明确诊断。典型的化脑诊断不难,但治疗不彻底的化脑需与以下疾病鉴别o 1.病毒性脑膜炎 病毒性脑膜炎临床表现可以与化脑相似,但脑脊液的外观
6较清,细胞总数在(0数百个) x10/L,以淋巴细胞为主,糖含量正常,蛋白质轻度增高,细菌学检查阴性。病毒或其抗体检杏可以确定病原。
2.结核性脑膜炎 除婴儿可急性起病外,一般起病较缓,多有结核接触史和其他部位结核灶。脑脊液外观旱毛玻璃样,细胞数多在500 x10/L以内,以淋巴细胞为主,糖和氯化物降低,蛋白质增高。有时脑脊液静置后在上层有一薄膜,作涂片或细菌培养可找到结核杆菌。结核菌素试验强阳性(体弱者可以阴性)。
【 治疗原则 】
1. 一般治疗:注意保证水电解质平衡,加强护理。 2. 及时处理高热、惊厥及感染性休克。 3. 及时处理颅内压增高,预防脑疝发生。
4. 抗生素治疗:早期、联合、足量、易通过血脑屏障的抗生素,疗程34周。
5. 并发症治疗:常见硬膜下积液、脑性低钠血症、脑室管膜炎、脑积水等并发症,给予相应处理。
第二节 病毒性脑炎
病毒性脑炎是指由于病毒直接感染或引起的大脑实质和软脑膜的炎性病变.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过程差异很大.一部分患儿的疾病过程轻微.持续时间不长,预后良好;另一部分患儿则可表现头痛、高热、嗜睡、惊厥、昏迷,或引起明显的智能损害、语言障碍、共济失调、瘫痪、听力和视觉损害等,甚至引起死亡。
【 临床表现 】
1. 病毒性脑炎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起病急,主要根据发病季节、接触史、预防接种史。前驱症状:发热、头痛、肌痛及呼吸道、消化道等表现。.脑炎的症状:发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惊厥、精神及行为异常的表现、瘫痪及颅神经受损的症状。
2 监测生命体征、瞳孔变化,仔细检查有无疱疹、水痘、腮腺肿大。意识状态、前囟张力、运动感觉系统、颅神经及各种深、浅及病理反射,了解眼底情况。
3. 辅助检查:脑脊液生化、常规及病原学检查、脑电图,必要时进行头颅CT检查。 【 诊 断 】
根据前驱表现,结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有多种多样的神经、精神症状及脑实质损害的体征,脑脊液检查可正常或轻度炎症改变,有条件者病原学检查可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
对于发热并伴有神经系统异常症状和体征的患儿,应该及早进行脑脊液检查以明确诊断。
1.化脓性脑膜炎 临床表现相似,但典型患儿的脑脊液压力增高,外观混浊;
6白细胞总数显著增加,多在1000x10/L以上,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糖含量降低,常<1.11mmol/L,蛋白质含量增加,多在1g/L以上;脑脊液涂片可找到病原菌;脑脊液培养并加药敏试验可确定病原。
2.结核性脑膜炎 除婴儿可急性起病外,一般起病较缓,多有结核接触史和
6其他部位结核灶。脑脊液外观旱毛玻璃样,细胞数多在500 x10/L以内,以淋巴细胞为主,糖和氯化物降低,蛋白质增高。有时脑脊液静置后在上层有一薄膜,作涂片或细菌培养可找到结核杆菌。结核菌素试验强阳性(体弱者可以阴性)。
【 治疗原则 】
1. 一般治疗:降温、保证水电解质及营养供给,重症病儿ICU监护。
2. 控制惊厥发作:可选苯巴比妥、安定等。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甘露醇、速尿、地塞米松等。
6 3. 抗病毒治疗:无环鸟苷、阿糖胞苷、疱疹净、转移因子、干扰素等。 4. 其他对症治疗:呼吸、循环功能障碍等治疗。
5. 康复治疗:针对有神经系统(肢体瘫痪、癫痫、智力低下等)、视、听及其他系统后遗症者,需要及时进行康复治疗。
第三节 瑞氏综合征
瑞氏综合征义称脑病内脏脂肪变性综合征,其临床表现以急性中毒性脑病与肝功能异常为主要特征,病死率较高。
【 临床表现 】
此病可发病于任何年龄,常见于婴幼儿。先有呼吸道及消化道的症状,如发热、咳嗽、流涕、头痛、腹泻等。多数病例在前驱病恢复期或其后不久又突然出现高热,反复呕吐,易激惹和嗜睡。轻者数日后即恢复,重者在出现呕吐后的24h内脑症状加重。表现为烦躁不安、不自主的乱动、诺话,昏迷迅速加深,呼吸不整,出现惊厥;瞳孔扩大,光反射迟钝。出现去皮层状态或去大脑强直状态。黄疽很少见。极少数病人可有消化退出血。肝脏显著增大者并不多见,大多正常或仅赂大,质软,表面光滑,脾不肿大。无脑膜刺激征。
Reye综合征临床分为五期。I期:通常表现为安静、冷谈和嗜睡、呕吐,肝功异常。Ⅱ期:表现为深度嗜睡、意识模糊、好斗,过度换气、反射亢进等。Ⅲ期:反应迟钝或浅昏迷,可有癫痫发作,去皮质强盲,瞳孔对光反应存在。Ⅳ期:惊厥发作,昏迷加深,去大脑强直,瞳孔固定。V期:深昏迷,深部反射消失、呼吸停止,瞳孔散大固定,柔软/去脑强直,等电势脑电图。 【 诊 断 】
1. 前驱感染后出现脑病的典型改变,结合辅助检查可诊断,必要时肝活检,如有肝小叶弥漫性脂肪变性可确诊。
2. 辅助检查:血白细胞增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血氨常显著增高;谷草转氨酶、肌酸磷酸激酶、乳激脱氢酶均增高:胆红素正常或稍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血糖可降低;总血脂丫降,服固醉不增加,游离脂肪酸明显增高。
脑脊液压力增高,常规检查及生化检查一放均正常、脑脊液的糖定量可随血糖降低而下降。
脑电图呈弥漫性慢波异常。 头颅CT表现广泛性脑水肿。
【鉴别诊断】
1. 病毒性脑膜炎 病毒性脑膜炎临床表现可以与化脑相似,但脑脊液的外观较清,
6细胞总数在(0数百个) x10/L,以淋巴细胞为主,糖含量正常,蛋白质轻度增高,细菌学检查阴性。病毒或其抗体检杏可以确定病原
2. 化脓性脑膜炎 临床表现相似,但典型患儿的脑脊液压力增高,外观混浊;白细
6胞总数显著增加,多在1000x10/L以上,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糖含量降低,常<1.11mmol/L,蛋白质含量增加,多在1g/L以上;脑脊液涂片可找到病原菌;脑脊液培养并加药敏试验可确定病原。 。 【 治疗原则 】
1. 全身支持治疗,纠正代谢紊乱,加强护理。
2. 控制颅内压增高,减轻脑水肿:控制性过度通气降低PaCO
2、头部低温、20%甘露醇、速尿及地塞米松。
3. 对症治疗:止惊 、退热等。
第四节 小儿热性惊厥
惊厥是小儿时期接病中常见的此状之一。热性惊厥的发作与发热性疾病中体温骤然升高有关。
【 临床表现 】1.初次发作在3个月至4-5岁之间。
2.体温在38℃以上时突然出现惊厥。
3.排除颅内感染和其他导致惊厥的器质性或代谢性异常。 4.既往没有无热惊厥史。 5.临床分型:简单FS与复杂FS。
(简单FS:惊厥持续时间在15分钟以内,惊厥发作类型为全面性,24小时惊厥发生的次数1次;复杂FS:惊厥持续时间在15分钟以上,惊厥发作类型为部分性,24小时惊厥发生的次数≥2次)。
【诊断依据】1. 病史:(1)仔细询问惊厥特征:包括初发年龄、惊厥前后体温、惊厥发作类型、发作时意识状态、持续时间、发作后表现、全身情况。(2)过去史:既往有无类似病史、复发次数、每次复发时的惊厥类型及持续时间、有无围产期异常及有无颅内感染和外伤史(3)生长发育史:有无运动及智力发育异常。(4)家族史:有无热性惊厥、癫痫、智力低下及其他遗传代谢病的家族史。
2. 体检:重点是神经系统的体格检查,注意有无意识障碍、脑膜刺激症、病理反射及肌力肌张力的改变。
3. 检测项目:(1)电解质:了解有无低钙等电解质紊乱;(2)血糖:了解有无低血糖所致的惊厥;(3)脑脊液检查:首次热性惊厥是腰椎穿刺的适应症;(4)脑电图:一般在热退后1周检查,若希望与颅内感染鉴别,可早做该检查以了解脑电背景有无改变。 【治疗方案】
根据《尼尔森儿科学》(Richard E.Behrman主编,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年,第七版)和《临床诊疗指南-癫痫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急救治疗:退热,惊厥持续5分钟以上进行止惊药物治疗,一线药物为苯二氮卓类,静脉注射。
(1)一般治疗:保持呼吸道通畅、给氧;监护生命体征;建立静脉输液通路;对症治疗:退热药退热,物理降温,维持内环境稳定等。
(2)终止发作:惊厥持续5分钟以上进行止惊药物治疗。
①苯二氮卓类:为一线药物。地西泮0.2–0.5mg/kg缓慢静脉推注,最大剂量不超过10mg。
②水合氯醛:10%水合氯醛0.2–0.5ml/kg保留灌肠。
③苯巴比妥钠:惊厥未能控制或再次发作,负荷量15–20mg/kg。
2.预防治疗:适用于高危患者。
(1)高危因素:复杂FS,癫痫阳性家族史,发育迟缓,已存在神经系统疾病。 (2)长期抗癫痫药物预防治疗:丙戊酸钠等
第五节小儿癫痫
癫痫是一种常见病,是以反复的痫性发作作为特征的慢性疾病。发生于各年龄组,是多种原因引起的脑功能障碍的表现。 【 临床表现 】:
1. 全身发作为全身惊厥,抽搐形式包括阵挛、强直、强直-阵挛、两手拥抱、动作停顿或突然跌倒、均伴意识丧失。 2. 简单部分性发作不伴有意识丧失。
3. 复杂部分性发作伴有意识丧失或以精神、运动性发作形式表现。从部分性发作泛化为继发性全身发作。
4. 癫痫持续状态即一次癫痫发作持续30分钟以上,或在发作间期意识不恢复、反复发作30分钟以上。 【诊断依据】:
根据《尼尔森儿科学》(Richard E. Behrman主编,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年,第七版)、《临床诊疗指南-癫痫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临床至少发作1次以上。突然起病,能自行停止、反复发作的惊厥,每次发作情况类似,间期正常,结合脑电图癫痫波可明确诊断。进一步根据临床表现、脑电图判断癫痫的类型,并结合各项辅助检查明确病因。 2.存在发作易感性:包括遗传、外伤、发热等因素。 3.伴随神经心理损害。
4.实验室检查:血、尿代谢病筛查试验,血电解质、肝肾功能、血糖、抗癫痫药血药浓度监测,必要时脑脊液、染色体等检查。 5. 脑电图或24h脑电图监测,必要时录像脑电图监测。结合临床选择不同的神经影像学检查(头颅CT、MRI或MRA、SPECT)。脑电图是诊断癫痫重要的客观指标之一,有痫样放电(棘波、尖被、棘慢波、尖慢波、棘慢波、突出于正常背景。
【鉴别诊断】: 应与屏气发作、晕厥、睡眠障碍、习惯性阴部摩擦等鉴别诊断痫。
1.屏气发作:大多发生在6-18个月,每当大哭开始即呼吸停止,口唇发绀和全身肌张力 【 治疗原则 】
1. 综合治疗:取得家长、患儿主动配合,定期随访。避免各种诱因。 2. 病因治疗。
3. 抗癫痫药物治疗:早治、单药治疗为主、疗程要长、及时注意药物的毒性作用。常用抗癫痫药物: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卡马西平、丙戊酸钠、氯硝安定等。
(1).开始治疗的指征:一般在第二次无诱因发作之后才开始抗癫痫药物治疗。 特殊情况可以在首次发作后考虑开始治疗:例如癫痫持续状态。(2).口服抗癫痫药物治疗的基本原则:应当依据发作类型选药。根据疗效和安全性,结合既往用药情况调整。 (3).药物选择时还需要考虑肝肾功能、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药物来源和费用等。
4. 顽固性癫痫的手术治疗。
【 疗效标准 】
1. 治愈:停药后35年不再发作。
超声心动图诊疗常规范文第6篇
二、建卡挂号咨询是门诊服务流程的第二个环节,导医负责在患者挂号前向患者说明首次建立就诊卡、补办就诊卡、办理预约挂号手续、窗口挂号等注意事项。建卡挂号咨询处能有效减轻建卡挂号窗口的工作压力,减少患者在窗口的滞留和拥堵,提高窗口工作效率。
三、温馨提示和导诊 在门诊服务流程中,各环节设立温馨提示和专人导诊。温馨提示包括医院门诊各楼层科室索引牌、各楼层当前位置指示牌、流程提示牌和各种医疗单据上的温馨提示。各科门诊分诊台设立专人导诊,直接与患者交流,使患者顺利完成门诊就诊的全部流程。
四、病人进入诊室后,医生使用工作站系统接诊,完成简单的门诊病历,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开出化验申请单、电子用药处方,并通过网络传输给各职能科室,实现无纸化传输。
医生接诊后,如果发现患者不属于本诊室,可以直接将患者转诊给其它诊室,不必让患者重新挂号。
五、患者到收费处由收费员刷卡完成收费,将收费信息发送至相关职能科室,以便提前准备好患者所需要的相关服务,并根据医生的申请单打印若干条形码标签交付患者。患者付费后就可以到相关职能科室接受已经提前准备好的给项医疗服务。如到药房取药,患者只要根据付费发票和就诊卡,即可取到药师根据系统传输的信息提前准备好的药品。
六、已交费患者到化验室的采样中心,采样人员刷卡,打印出相应的样本标签,与患者的条形码标签一起贴在采样器皿上。检验科收到标本即核对系统显示的患者信息并进行化验分析,各类仪器产生的结果转换为统一格式的检验报告。
七、患者到检查科室,影像、B超等物理辅助诊断科室接受服务,医生看到门诊特检医生对检查所见进行描述,形成了带有图像的检查报告。
八、患者到注射室,治疗护士刷卡,根据系统提示信息为病人备药治疗,并对治疗过程进行登记。一个循环下来,患者的门诊信息完整地记录在计算机系统中。
九、药师咨询,是门诊服务流程的最后环节。分别在西药房和中药房设立药师咨询处,解答用药注意事项、配伍原则及不良反应等,解除患者用药疑惑。
十、预约诊疗服务是门诊服务流程院前和院后的延伸
超声心动图诊疗常规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