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表内除法二教学设计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71

表内除法二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二)解决问题》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商店买东西”的情境,灵活运用有关除法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2、通过独立探索、独立思考。进一步加强对29的乘法口诀计算除法的掌握。

3、引导学生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在问题处理中,体验成功,培养数学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运用表内除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

通过已知条件,找出问题与已知条件的关系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明明的生日到了,他想要给自己买一些新玩具,可是面对那么多好玩的商品,明明不知道手中的零花钱能买多少个玩具,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助明明吗?现在,就让咱们一起

1

跟着明明去商店看一看吧。

二、探究新知

1、主题图

师:老师带你们去商店看一看吧! 看到什么了?

预设:玩具熊,地球仪,皮球,汽车

师:出示题目“56元可以买几个地球仪?”怎么解决?为什么不能解决?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知道什么信息?

预设:要知道地球仪几元?(是纠正“一个地球仪几元,即单价”) 问题:

1. 你都知道了什么?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2、要求“56元可以买几个地球仪”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些信息?

3. 要求这个问题怎样解答呢?把答案写在练习本上。 4. 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列式的? 5. 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6. 解答正确吗?

7. 小结:一个地球仪是8元,要求“56元可以买几个地球仪” ,也就是在求56元里面有几个8元,因为56里面有7个8,所以能买7个地球仪。 师板书:56÷8=7,想:56里面有( )个8.

2

3、独立思考,验证结果。

同学们真聪明,这么快就解决了问题,那么我们做得正确吗?你怎么知道的?

(一个地球仪8元,7个一共7×8=56元,所以是对的。) 师:很好,我们可以用乘法来验证除法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口答。

师:

56、

8、7分别表示什么? (师板书“总价÷单价=数量”)

4、想一想,如果24元买了6辆小汽车,一辆小汽车多少钱?

师:谁愿意交流一下,你是怎么计算小汽车价格的? 预设:(1)24元钱可以买6辆车,就是将24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多少。

(2)也是用除法计算。可以列式24÷6=4(元)

(3)一辆4元,6辆就是4×6=24(元),计算正确。 师板书:24÷6=4(元)验证结果,口答。

5、师:对比这两个题目,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1)都是除法,都是平均分

(2)都和总价、数量、单价有关

(3)一题总价、数量已知,求单价。二题总价、单价已知,求数量

3

师:根据这两个数量关系式,我们还可以整理出一条乘法的数量关系式,你们会吗?

预设:数量×单价=总价(学生没有接触过数量关系式,可能不会说)

6、根据图中的信息,和黑板上的数量关系式,你还能够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提一个用除法解决的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先组织学生观察情境图,收集图中的数据信息,再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并指名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2说出思路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在这节课里提出了许多数学问题,也解决了这些问题,回顾一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什么?

找和问题对应的信息列式检验口答

4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56 ÷ 8 =724÷6=4(元)

1、问题 信息 (个)

总价÷单价=数量

答:可以买7个地球仪。

数量×单价=总价

总价÷数量=单价

答:一辆小汽车4元

对应

2、列式

3、检验

表内除法二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一)》教学设计(第2课时)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

(一)》第10页例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建立包含分的概念,理解掌握包含分的含义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初步形成包含分的表象,经历包含分的过程,探索包含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包含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包含分的概念,理解掌握包含分的含义、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每人准备12个圆片。 教学问题诊断

学习包含分之后,学生容易混淆“等分”与“包含分”,教师应注重加强两种分情况的对比,找到隐藏的相同点与不同点,采用多种手段加强含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包含分”

师:春天到了,“春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来到我们身边。瞧,动物王国要开春季运动会了,小动物们在忙着分东西呢。 出示课件:苹果,桃子

师:哇!准备了这么多的东西,他们打算分给谁?怎样分呢?我们一起瞧一瞧。课件出示:猴子妈妈为自己的孩子分桃子

【设计意图:结合春天要开运动会的情景,引出本节课探究的新知,有趣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二、动手操作,感受“包含分”的含义

(一)分果冻

1.提出问题

师:猴子妈妈想怎样分这些桃子呢?课件出示问题:8个桃子,每2个分给一只小猴,可以分给( )只小猴呢?

学生活动:留有片刻学生独立思考 2.动手操作

师:你能帮助猴妈妈用手中的小棒分一分吗?并把你的想法一边摆小棒一边说给同桌听。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操作同桌交流 3.全班汇报

(1)学生活动:小老师板前汇报,其他同学倾听,全班互动。 (2)教师点拨,理解含义。

师:刚才小老师在分小棒时,同学们都看到了他一共要分多少根?(一共要分8根)小老师又是怎么分的?(两根两根地分)结果怎样?(分给了4只小猴)这样两个两个地分,数一数8里面分了( )个2?(8里面有4个2)

教师总结:也就是把8根小棒,每2根一份,分成4分;还可以说8里面有4个2。(多指几名学生说一说)

(二)分苹果

师:大象伯伯也准备了12个苹果分给运动员,它想请同学们猜一猜:它是把12个苹果每( )个一份,分给了( )名运动员。

学生活动:动手操作,汇报交流,得出多种答案。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以春季动物运动会,小动物分果冻、分苹果的情景为载体,通过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借助动手操作解决问题总结归纳方法、理解含义,即直观到抽象,使学生的思维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在此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合作参与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交流意识。另外,通过分苹果,鼓励学生拓展思维,得出不同的分配结果,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从而进一步加深对“包含分”数量关系的理解:要分的总数相同,每份数不同,所分的份数也不同。在此环节中,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

三、加强对比,理解“包含分”的意义

(一)延续分苹果的情景,师:大象伯伯是这样分的。课件出示:12个苹果平均分给4名运动员,每名运动员分( )个?学生汇报

(二)比较:与刚才的分法有哪些相同与不同呢?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小组交流互动评价

教师小结:虽然采取的分的方法不同,但得到的结果每份同样多,也是平均分。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通过比较两种不同情况的平均分活动,使学生体会到方法虽然不同,用图表示分的过程也不同,但结果相同,都是平均分,加深理解两种活动的数量关系。】

三、 联系生活,应用提升

(一)找一找生活中包含分的例子

(二)练习二第

5、6题

(三)我是小小设计师

师:六一艺术节,我们班要选16个同学参加朗诵。请大家利用这节课学到的知识设计一下队形:想一想每( )个站一排,可以站( )排。把队形用学具摆出来或在纸上画出来。可独立完成,也可同桌合作探讨。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到“包含分”就在我们的身边中,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目标检测设计】

小小梳理之星: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学生活动:同桌交流、全班汇报、教师小结。

表内除法二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1、生活情境融入教学,提境高学习兴趣

新课一开始,从“分”字入手,利用课本的插图:学校组织同学们明天去参观科技园,让学生观察图片并说一说他们所看到的,再引出我们也要像他们一样分糖果,然后学生就动手分糖,在分得过程中发现了要“公平分”也就是“分得同样多”自然而然地引出平均分的概念,初步让学生感知平均分。

2、以学生为主体,在操作活动中学习数学

二年级的小学生,喜欢动手是他们的天性,具体形象思维是他们认知的特点。数学活动中的操作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体验、理解数学的知识。本节课从始至终都是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来理解感受“平均分”。刚开始时在普通的分糖果中感受提炼出特殊的分即“平均分”;然后又自己动手探索“如何分”;最后又是挑战自我的“有多少种平均分”。这样由易到难,将兴趣激发,思维训练,能力培养融为一体,使知识充满内在活力,充

分为学生提供体验经历探索的过程,并敢于把自己想法、做法展现给大家。

3、教学设计循序渐进,学练结合,学习效果好。

在设计教学包括习题都是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学完一个知识点马上就检测巩固,张弛有度,学生轻松地就掌握理解了本节的重点知识,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习效果较好。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语言表达等能力,为学生后续学习认识除法打下良好的基础。

4、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发展。

习题设计以基础题为主,又有拓展提升,注意学生智力的提高和优生培养,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需要改进的问题:

(1)由于受学生年龄和实际生活体验的限制,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上为学生提供的素材较少,往往致使数学知识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得不够好。因此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学基本素质。

表内除法二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1、生活情境融入教学,提境高学习兴趣

新课一开始,从“分”字入手,利用课本的插图:学校组织同学们明天去参观科技园,让学生观察图片并说一说他们所看到的,再引出我们也要像他们一样分糖果,然后学生就动手分糖,在分得过程中发现了要“公平分”也就是“分得同样多”自然而然地引出平均分的概念,初步让学生感知平均分。

2、以学生为主体,在操作活动中学习数学

二年级的小学生,喜欢动手是他们的天性,具体形象思维是他们认知的特点。数学活动中的操作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体验、理解数学的知识。本节课从始至终都是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来理解感受“平均分”。刚开始时在普通的分糖果中感受提炼出特殊的分即“平均分”;然后又自己动手探索“如何分”;最后又是挑战自我的“有多少种平均分”。这样由易到难,将兴趣激发,思维训练,能力培养融为一体,使知识充满内在活力,充

分为学生提供体验经历探索的过程,并敢于把自己想法、做法展现给大家。

3、教学设计循序渐进,学练结合,学习效果好。

在设计教学包括习题都是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学完一个知识点马上就检测巩固,张弛有度,学生轻松地就掌握理解了本节的重点知识,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习效果较好。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语言表达等能力,为学生后续学习认识除法打下良好的基础。

4、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发展。

习题设计以基础题为主,又有拓展提升,注意学生智力的提高和优生培养,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需要改进的问题:

(1)由于受学生年龄和实际生活体验的限制,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上为学生提供的素材较少,往往致使数学知识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得不够好。因此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学基本素质。

表内除法二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一)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平均分及除法运算的含义,能进行平均分。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使学生会用画图、语言叙述等方式表征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过程,能运用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内容安排及其特点 1.教学内容和作用

资料来源:http://zhdduya100.taobao.com/QQ:1805986694,597161994 本单元教材划分为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两节,主要的教学内容包括:平均分、除法的含义、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和用所学的除法运算解决问题。

教材内容安排如下表:

表内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本单元教学的难点是: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 / 7

从具体编排来说,“除法的初步认识”分为两个层次:(1)以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实例和活动情境,让学生通过对比建立“平均分”的概念。教材通过让学生参与平均分的活动,探索平均分的方法,认识平均分的两种不同情况:等分和包含。同时通过让学生操作、说一说、圈一圈等方式理解“平均分”,既重视平均分的过程,也注重对平均分结果的认识和表述。(2)在建立“平均分”概念的基础上引出除法运算,说明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教材结合具体事例和活动情境,在“平均分”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研讨等学习活动,让学生逐步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掌握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这样编排可以让学生充分参与 “平均分”的活动,既为学生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又促进学生对除法产生“亲切感”,使后面对除法的认识“水到渠成”。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编排,教材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按被除数从小到大的顺序分成被除数不超过12和被除数不超过36两段。

(1)被除数不超过12,即所用的乘法口诀中积不超过12。先教学被除数小的除法计算,便于学生充分利用学过的连加、连减、乘法的基础和“平均分”物品的实践经验,探索求商的方法。教材中呈现了小猴分桃后的直观图,体现出除法与乘法的联系,便于学生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道理,也为进一步学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奠定基础。

(2)被除数不超过36,即所用的乘法口诀中积不超过36。这部分教材,突出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是用乘法口诀求积的逆思考,学生初学时往往感到困难。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材第1 9页例2呈现情境图作为形象支撑,先出现乘法算式4×6=24,再出现两个除法算式24÷4=□、24÷6=□,促使学生领会乘法、除法的关系,为学生用“四六二十四”这句口诀想商打开“通道”。教材中设计的看算式写乘法口诀练习和有关联的一乘两除一组的计算练习,都是为了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在解决问题部分,教材通过对比的方式使学生加深对除法含义的认识,学生可以通过画图、语言叙述等不同的方式表征问题结构,重点是突出对数量关系的分析和把握,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根据运算的意义选择算法,又可以使学生在实际应用中进一步领会除法运算的含义。通过解答后的回顾与反思,渗透用乘法检验除法的方法,并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用除法解答的两种情况的问题其

2 / 7

本质是相同的,都是平均分,进而加深学生对除法含义的理解。

2.教材编排特点 (1)加强除法概念的教学。

对除法概念的理解与掌握情况,是学生探索求商的方法和用除法解决问题的重要基础。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教材的编排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落实。

第一,在对比与活动中突出平均分的含义。

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因此教材在例1中通过创设“分一分”的活动情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通过呈现3种不同的分物情况,使学生在对比中获得对“平均分”的直观认识。再通过小精灵的提示,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第二,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同时关注分的结果。

从平均分的操作过程来看,客观上存在两种不同的情况:一是先确定要平均分成的份数再分;二是先确定每一份要分得多少再分。由于平均分的过程(方法)不同,相应的除法算式的具体含义也就不同,但都要用除法表示。因此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并形成相应的表象,同时关注平均分的结果,是学生理解除法必备的“拐杖”o因此,教材在主题图的设计中,既突出体现了学生对平均分物过程的参与性,又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平均分的结果,使学生感受到平均分的两种不同情况的共同性。具体到例题的编排,例2通过直观图和文字,既呈现了两种将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的过程,并由学生提出的“还可以怎样平均分?”表明对学生不同分法的尊重;又用两个箭头指向了共同的平均分的结果。例3通过有关联的两幅情境图,展现了学生根据每份要分得多少进行平均分物的过程及最后分得的结果。结合例

4、例5及第二小节的例1可以看出既关注结果也关注过程地理解平均分对于认识除法、探索求商方法的重要性。

第三,注重用数学语言描述平均分,实现“多元表征”的统一。

布鲁纳的多元表征理论表明,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有多种方式,多种方式之间建立起联系,才能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因此,教材在注重动手操作的基础上,注重用数学语言描述平均分。让学生边摆边说平均分的过程,可以不断加深平均分活动在学生脑海中的相应表象,从而为建立除法概念打下基础。教材在例题和多个练习的设计中,都在“分一分”“摆一摆”或“圈一圈”的活动后,增加了“填

3 / 7

一填”的活动,目的是让学生用语言描述平均分的过程。这样编排,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另一方面为用语言叙述除法算式的含义和运用除法运算的意义解决问题、说明选择算法的依据都作了充足的准备。

第四,遵循儿童认知发展规律,帮助学生建立除法概念。

由于乘法的现实模型中最重要的等量组的聚集模型是不对称的*,因此就出现了两种具有现实意义的平均分的情况,除法的这两种现实情境模型一般被称为等分(分配)和包含(重复的减法或比率)。教材通过例4和例5的编排,让学生借助两种不同的现实情境模型建立除法的概念。两个例题的编排都是从学生熟悉的操作活动引入,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圈一圈,获得平均分的直观经验;再通过说一说、填一填的活动,尝试用数学语言描述平均分的过程;最后学习用除法算式进行表示。这样的编排,使学生经历了从动作表征到语言表征,再到符号表征的过程,从具体到抽象,符合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

第五,渗透数学文化,加深学生对除法含义的理解。

教材通过“你知道吗?”的版块设计,介绍了第一个使用“÷”的数学家,使学生初步了解相关的史料。再通过小精灵的提示,突出“÷’’所表示的平均分的意思,从而加深学生对除法含义的理解。

(2)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索求商的方法。

只有经历“从头到尾”的探究过程,学生才有可能真正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道理。为此,教材选用了除法中包含(重复的减法或比率)的现实情境模型作为研究素材,便于学生与已有减法、加法和乘法的概念建立联系;同时被除数是较小的数据12,为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和自主探究创造了条件。在展示、交流探究方法的过程中,教材首先呈现连减的方法,这是最基础、也是学生最容易理解的方法,并以对照排列的方式,逐一记录了分桃过程中逐次减3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教材呈现了连加的方法,这里没有给出思考的全过程,只是点明思路,为学生的思考留有空间。接着教材将平均分的结果用直观图展现出来,这与乘法现实模型中等量组的聚集模型是完全一致的,形象地展现了乘法与除法两者之间的关系,并将乘法算式和怎样想乘法口诀确定商的过程呈现出来,最终使学生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道理并获得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这样的编排,使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出发,借助教材提供的“脚手架”,自主建构数学知识。

4 / 7

(3)重视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同时深化学生对运算的意义的理解。 我们通常将学生解决问题失败归因为“数量关系不清”,确切地说是学生在“分析数量间的关系”时运算模型识别不敏锐,而该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四则运算意义的建构初期。为此,本单元力求通过解决问题的教学,重点突出对数量关系的分析,加深学生对数量关系的感悟,并逐步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用除法运算解决问题,做到“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在呈现方式上,本单元用对比编排的方式,呈现了用除法解决的两种不同模型的现实情境问题。在文字呈现有联系的两个问题后,教材将两个问题的条件和问题用示意图展现出来,帮助学生把抽象问题具体化、直观化,既便于激活学生已有的平均分的活动经验,又为学生理解题意和分析数量关系提供了形象化的支撑。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述已知数量之间的关系,并与除法的意义联系起来,从而用除法运算解决问题:在语言表述的过程中,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述,不要求说套话,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在相应的练习设计中,教材将已经学过的用加法、减法、乘法解决的问题与用除法解决的问题进行混合编排,有些提供直观化图示,有些借助小精灵的提示:“你是怎样解答的?”引导学生用操作、画图、语言表述等多种方式,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结合运算的意义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经历了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获得了解决问题的基本经验与方法,提高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建议

对于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教学建议如下。

(1)进行除法教学,要立足于除法概念本质的建立。

在小学的第一学段,对除法概念本质的理解就是“平均分”。建议教师在本单元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多次对比与辨析,突出对除法概念本质的认识。在“平均分”的教学中,既要引导学生关注平均分的过程与分的方法,也要关注平均分的结果每份同样多。在除法概念的教学中,无论是“等分”的情境,还是“包含”的情境,首先让学生体会到是平均分的活动,再学习用除法表示,并结合“÷”的使用,加深对除法含义的理解。在用除法解决问题的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回顾与反思,比较两种不同现实情境模型问题的不同,更要看到它们相同的地方,都是平均分,都是用除法解决问题,在运用中提升对除法

5 / 7

概念本质的认识。

(2)运用多种表征方式之间的相互转换,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除法概念。 布鲁纳认为,在人类的智慧生长期,有3种表征系统在起作用,即动作表征、表象表征和符号表征。Lesh在布鲁纳表征系统的基础上,又增加两种表征:口头语言表征和现实情境表征。有学者认为,要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就要灵活地实现5种表征方式之间的转化。因此教师在“除法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多种表征方式的相互转换,帮助学生建立除法概念。根据低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可以从动作表征和表象表征开始,让学生借助学具平均分一分、摆一摆,或者在图中连一连、圈一圈,积累丰富的平均分的活动经验;进而组织学生用语言表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再写出相应的算式,最后还可以让学生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根据算式摆学具、画图,看算式讲故事等活动。通过多种表征方式的相互转化,使学生真正理解除法的概念。需要说明的是,用语言表述平均分的过程时,切记让学生说套话,可让学生结合动作,用自己的语言说清楚即可。

(3)设计丰富、有趣的活动和练习,提高学生表内除法运算的能力。 熟练口算表内除法,是小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计算能力。《标准( 2011)》在评价建议中提出,到学期末学生应做到每分钟8~10题。要达到这个目标,就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并组织学生进行练习。

首先,教师应组织学生自主探索求商的方法,借助直观模型沟通乘法与除法的关系,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道理。其次,借助乘法算式进行相应的除法运算的练习,如根据3×5=15,计算15÷3=□和15÷5=□等。第三,针对除数小于商的算式,进行运用乘法口诀的指导。如,24÷4=□,学生往往知道想4的乘法口诀,但从“一四得四”想到“四四十六”就放弃了。教师应使学生认识到,4的乘法口诀不止4句(这一点在乘法口诀的教学建议中已提出,但学生可能还会存在问题),鼓励学生继续想下去,直至“四六二十四”。最后,针对难记、易错的问题进行练习,这种练习形式适合于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进行。需要教师在前面的练习中注意收集学生的错例,进而让学生针对容易出错的题目进行练习,减少练习的盲目性,提高练习效果。

(4)不断提高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 / 7

理解与表征数量之间的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结合例3的教学,在联系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以动手操作为基础。

平均分的两种不同情况,如果只从结果上看是无法区分的,都是每份同样多。学生只有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经历了动手分的过程,体会到平均分的方法的不同,才能为理解“等分”和“包含”这两种平均分的不同情况奠定基础。

第二,以直观图示为桥梁。

画图是理解与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将抽象的文字用直观的图示表示出来,是对一类数学问题的提炼和概括,既反映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情况,也便于学生清楚地看出条件与条件之间、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对数量关系的分析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读懂题意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用直观图将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表示出来,并组织学生交流、比较所画直观图的异同,体会图的形式不同,但结构是相同的,使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达到明晰数量关系、促进问题解决的目的。

第三,以语言表述为标志。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学生对数量关系的分析,不仅仅是对题目中条件的重复,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能用自己的语言将自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与运算的意义联系起来,说明自己选择算法的道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可以让学生结合动作、直观图边比画边说。通过语言表述,了解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状况。允许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只要表达意思合理即可。

总之,通过动作、画图、语言表述等多种方式,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逐步落实课标中“四能”的目标。

(5)建议用10课时教学。

资料来源:http://zhdduya100.taobao.com/QQ:1805986694,597161994

表内除法二教学设计范文第6篇

教学重点: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通过联系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使学生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7×6=21÷7=18÷6=42÷6=4×6=

4×7=49÷7=5×5=6×6=35÷5=

2、口述算式并解答

(1)把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

(2)6里面有几个2?

3、导入新课

二、新授

(一)教学例

21、指导学生摆小棒,一个三角形用3根小棒,同学们的小棒是老师的6倍,那么一共是多少根?你是怎么想的?(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6倍3根的6倍就是6个3根,也就是18根。

3倍?(5个的3倍就是3个5根,也就是15根。)

2、学习“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观察板书,从右往左看:(1)18和3比,18里面有几个3?18是3的几倍?(2)15和5比,15里面有几个5?15是5的几倍?

学生独立思考后,点名回答。使他们明白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就是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

3、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1)复习“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提问:“3根的6倍是多少,怎样列式计算?”让每位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教师板书:3×6=18

(2)自主探索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提问:“18根是3根的几倍怎样列式计算?”也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列式计算。反馈时,请学生说明用除法计算的理由,理解求18是3的几倍就是求18里面有几个3,所以用除法计算。

4、做例2后面的“做一做”。

(1)例2后面的“做一做”供那些对“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尚不是很清楚的同学练习用。练习时,教师应组织他们按程序操作。

1)摆好两行三角形。

2)思考两行三角形个数之间的关系。

3)用一句话说出“第一行三角形的个数是第二行三角形的4倍”,并用符号表示出来。

(2)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让他们完成下列练习。

用学具摆一摆:1)12是3的4倍;2)12是4的3倍。

学生操作时,提醒他们思考:在第一题中,是12和几比?在第二题中,是12和几比?同学之间可以讨论交流。

三、总结

板书设计

6倍3根的6倍就是6个3根,也就是18根。

3倍5根的3倍就是3个5根,也就是15根。

18是3的几倍?18÷3=6

15是5的几倍?15÷5=3

表内除法二教学设计范文

表内除法二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二)解决问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商店买东西”的情境,灵活运用有关除法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简单的...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