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石油地质论文范文
标准化石油地质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石油地质资料的“提炼”,是一项技术性、科学性非常强的系统工程,尽可能地利用现有的软件和设备,对库存资料进行科学有效的整合、编辑和加工“提炼”,提高资料管理的科学性,减少利用环节中不必要的人力、物力损耗,在实际油气勘探开发的研究中发挥显著作用,达到高效便捷的利用目标。
[关键词] 石油地质资料 提炼 应用
1、引言
信息时代,地质资料的管理逐渐从单一的文本资料向多载体、图文数字化过渡。石油地质资料的“提炼”实质,就是利用数据库软件技术、复制扫描技术、数据转换技术等高新技术手段将纸质文件、各种载体的原始记录、数据和汇交后保存的电子资料,系统地组成有序结构的能快速查询检索的地质资料信息图文数据库,实现资料管理的科学化、密集化、数字化、网络化,最终实现地质资料的信息资源共享。
2、石油地质资料的管理现状
新时期,受原本地质资料的管理水平、管理手段、科技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石油地质单位原本地质档案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地勘单位资料库存条件差、存储介质复杂多样、软硬件设施不完备等。
3、石油地质资料“提炼”的主要方式
根据现有库存资料数量多、范围广、所包含的信息冗余明显等特点,为了适应油气勘探开发工作对资料的利用需求,针对原有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特点,对资料进行“提炼”。主要的方式有:纸质档案资料数字化方式、磁介质档案资料的密集化方式、实物档案资料的数据化方式、原始采集数据规范化方式,以及查日常记录来更新资料信息、利用资料管理系统专业软件、建立资料的整理编录即信息发布体系等方式。
4、“提炼”后的资料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近年来大多数研究项目,主要是对原本地质资料综合分析、研究,筛选找出有利地段的基础上进行的,特别是在油气藏的研究领域应用广泛。如2006年度由华东分公司承担的“北汉庄地区储层描述与预测研究”、由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承担的“松辽盆地演化与油气富集规律研究”,和2007年度由北京康普汉森石油技术有限公司承担的“松辽盆地长岭断陷腰英台四连片三组气藏描述及重点勘探目标储层预测”等研究项目,都多次成功地利用到经过加工“提炼”的石油地质资料,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4、1在油气藏储量和预测研究领域的应用
按照惯例,一项油气藏的储量或预测研究在开始之前,总要广泛收集大批相关的资料信息,而收集者往往只提供自己列举的资料清单,却不会明确指出自己的研究方向和预期达到的目标,常见情况是资料名称上的出入。而按照二次加工“提炼”后的资料信息,却可以很方便的查找到用户所需的资料,避免了用户为借阅资料而多次往返。
4.1.1保证库存资料全面搜索
按资料借阅者列举的资料清单,先通过目前主要依赖的一套专业系统管理软件,将库内所有内容相关、研究领域、方法相近的成果资料都集中搜索,只要输入报告名称中任何一个检索词,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全方位搜索,结果不但能够及时提供利用者需要的资料,而且经常会有意外的收获,搜出他们原先没有想到的有用信息。如在“北汉庄地区储层描述与预测研究”中,根据用户提供的借阅信息,现在利用地质资料管理系统,我们不但提供用户清单上列出的北汉庄地区的地质地貌图、地层结构和地理位置等资料,还向用户提供了其它地区的储层研究参数和方法,使利用者得以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获得自己需要的全部信息。
4.1.2提供库存外资料信息
除了搜索按规定上交的相对完整的库存资料外,我们还拓宽服务,提供通过各种方式、渠道收集来的相关研究领域的相关成果报道,这些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研究人员拓宽了视野,甚至启发了思维。在“北汉庄地区储层描述与预测”项目进行过程中,研究人员在“采取方法”的思维决策中不同程度地参考了我们提供的外来资料信息。
4.2在地震勘探及处理解释研究中的应用
在所有服务对象中,提供服务最多的就是地震勘探工作者和处理解释人员,他们的借阅特点一是频繁,二是量大,三是重复,没有经过加工“提炼”的资料暴露出来的问题十分明显,“提炼”后的野外生产资料正是针对这些弊端,从根本上解决服务和利用环节中的实际问题。
4.2.1缩短了借阅时间,提供便捷服务
每档地震勘探野外生产资料中,除了采集设计、报告等主要以文本格式体现的文档资料外,更多的是野外测量、小折射、仪器班报等同时以数据体形式生成的原始生产记录。经过“提炼”后的资料,只需通过拷贝和传输,就可以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完成上述工作,较之于先前,可以节省好几倍的时间。如承担“松辽盆地长岭断陷腰英台四连片三组气藏描述及重点勘探目标储层预测”研究的是北京的一家公司,等资料收集人员回到北京,展开实际工作时才发现由于疏忽删除了其中一个工区两束线的数据,先前遇到这种情况,用户只能返回来读磁带补录,而现在由于我们对腰英台工区的原始数据做了电子备份,直接将扫描压缩后的观测系统图和原始数据通过安全的途径传输到北京,为利用人员提供了极大的便捷。
4.2.2缓解了利用和服务双方的压力
由于原本地震勘探资料必然要经过一线生产人员的初加工和二线处理解释人员的精细加工,资料利用频繁,同一地区的每一次新的勘探、相同或邻近地区的二次勘探、处理、解释,都会被同一单位或不同部门的研究人员多次利用,独此一套的原始资料就不得不多次地从资料库搬进搬出。近百个档案袋和上千盘的磁带几次辗转,加大了利用和服务双方人员清点、核对和搬运时的劳动量,耗时耗力。经过“提炼”的资料,完全简化了这一环节的程序,只需通过查找定位、复制拷贝几个步骤,就使双方在相对轻松的环境下达到资料利用的最终目的。
4.2.3节省了多余的费用支出
地震勘探资料也是所有库存资料中借阅最频繁的一类资料,复印和拷贝产生的材料及劳务费用增加明显。如“松辽盆地长岭断陷腰英台四连片三组气藏描述及重点勘探目标储层预测”研究项目在收集资料时,需要在3天的时间内提供四个工区的三维地震仪器班报、观测系统图和原始数据。先前遇到这种情况,必须要调用资料部所有工作人员,加班加点地在两台复印机上复印、装订,一些大型图件还得送到外面的专业机构去复制,由此产生出大量的材料费、人员加班费和其它外部支出。由于事前我们根据借阅记录筛查,发现了东北地区的三维资料利用频繁的特点,优先对东北地区的三维资料进行了加工“提炼”,所以我们只需集中进行数据和图件的拷贝工作,大量减少了人员的工作量,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要求备齐了三个工区的全部资料。较之于先前,仅这一次就节省了几千元的费用和开支。
4.3在钻井、测井方法研究中的应用
在钻井和测井方法的研究中,总是毫无例外地要收集大量的井史资料。通过专业图文软件整理后的井史资料和借助岩芯扫描技术提取的钻井、测井和录井数据,将井信息聚集汇编,从一口井的井位、井段井深、不同方法的测井曲线图到岩芯特点等,都图文并茂地展现在研究人员的眼前,改写了实物地质资料与文本资料脱钩的历史,填补了井史资料无人问津的空白,使井资料信息的全面利用切实成为可能。
逐年增加的与专业钻井、测井方法研究单位有关的借阅记录,就充分说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原始地质资料在油气开发研究领域正在越来越多地发挥着重要作用。
5、结论
石油地质资料的“提炼”:解决了传统的资料管理和利用中的一些突出问题,如减少了原始资料的磨损,保证了资料的安全,缩短了借阅时间,节省了费用开支;实现了纸质文本、磁介质和实物地质资料的图文数字化、存储密集化和数据化;能快速高效地为行业内研究人员提供便捷的服务,加强了信息社会资料管理的安全性和科学性;在简化工作程序、减少机器和材料的损耗和节省相关费用等方面也体现出明显的优势。值得应用推广。
参 考 文 献
1、顾英,杨灿。地勘单位地质档案管理及利用,青海国土经略,2006,1
2、马爱莲。做好地质资料档案工作,中国有色金属,2007,11■
标准化石油地质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石油作为众多能源中的一种,对于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但是,石油的开采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需要借助许多的技术才能完成,其中测井技术则是最基础、关键的步骤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虽为测井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在此基础之上,以测井技术的基本概念为切入点,分析了当今石油行业测井技术的种类,然后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了展望,希望能够促进我国石油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测井技术;石油行业;应用现状;发展趋势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化工业的生产规模也随之增大,对于石油的需求量也逐年呈现出上涨的趋势,并且由于我多大部分的油田都已经处于第三阶段,石油的生产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需求,因而如何寻找新油田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能够发现新的油田,逐渐增加石油产量,石油企业就需要加强测井技术。
1.石油测井技术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每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不同的,使得测井技术和设备或多或少都会存在差异,因而当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現阶段,我国使用的石油测井技术就是指对石油进行勘探的相关技术,同时需要使用到不同类型的仪器设备,然后通过对测井电缆将其下到井下,从而能够让地表探测仪可以在地表完成工作,最终实现对不同深度的地表情况进行监测。在实际的测井过程中,相关人员需要对参数曲线进行科学分析,从而能够更加准确的判断这一区域的石油储存量。
2.石油行业测井技术与现状
2.1电法测井技术
电法测井就是指通过测井仪在井下往地层发射一定频率的电流,然后再逐步测量出地层的电位,最终得到地层阻率的一种技术,通常有倾向和地层倾角测井方法。
2.2放射性石油测井技术
所谓的放射性石油测井技术,就是通过对地层岩石之间的空隙流体中存在的核物质进行探测和测量,从而对其性质有一定的了解,再从中发现是否具有油气储备。以使用的放射源作为分类方法,能够将这种技术具体分为两种:一是伽马测井技术,这种技术就是以伽马射线作为放射源,然后再开展后续的相关探测工作;二是中子测井技术,需要使用中子与岩石之间空隙存在的额流体发生反应,从而对油气储备进行探测。从目前的实践情况来看,大多数都使用自然伽马能谱或者是密度测井技术。
2.3声波测井技术
这一技术就是应用了钻孔的特点,再发射声波,最后对环井眼地层中存在的声学物质进行探测,最终分析出地层的特定和当前井眼土层的情况,这种方法能够揭示出多种储层和井筒的特性,同时还可以推导出空隙压力和渗透率等等。现阶段,使用频率较高的技术有声波全波列测井技术和声幅测井技术。
2.4套管测井技术
这种技术通常被勘测人员所喜爱,主要是由于其能够不受到时间的限制,同时可以将所需要的测井数据都详细的展示出来,因而能够提高石油勘探工作的效率,进一步提高石油的生产量。在使用这种技术的过程中,勘探人员在获取相应的数据后,可以对数据进行初步的分析,从而分析出当前出产层的石油量和出水量,最终对油层中的石油饱和度做出科学的判断。除此之外,这种技术还能够应用在老旧油井当中,可以对剩余的石油进行寻找,提高油井的利用率。
2.5开发性石油测井技术
就开发性石油测井技术而言,是当前一种比较全面的测井技术,不仅可以用用在油田的开发过程中,还可以对油田的储备层进行开发和判断,通过对开发过程中的监测能够让勘探人员获得更加科学的评价效果。
2.6成像测井技术
在使用成像测井技术的过程中,需要应用计算机技术,能够将勘探到的内容用三维图形的方式来进行展示,从而让勘探人员非常清晰的看到所勘测的具体内容以及数据。这种方法具有非常明显的优点,如信息采集全面、效率高和分辨率高等等。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通常会使用核磁共振、声波和电成像等等,然后借助相应的仪器设备来开展辅助工作,让勘测数据更加全面和准确。成像测井技术自从被应用以来,对于我国石油测井技术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大幅度的提升了石油的勘探效率。
2.7快速平台组合电缆测井技术
快速平台组合电缆测井技术能够大幅度的缩短从井场安装到结束输出的时间。这种技术由于其经济性比较高,并且也比较迅捷,当前也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在石油勘探过程中。
3.石油测井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3.1测井技术及资料的发展趋势
由于当前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石油测井技术也已经获得了极大的发展,综合性测井技术也已经变得越来越普遍,将原本静态的评价模式逐步变为了动态评价模式。现阶段,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出现了许多新的石油测井技术,因而相关人员在使用新技术时,首先需要对技术种类进行确认,根据实际的情况来进一步科学的判断,从而判定具体的工作模式,还需要依照具体应用的情况来选择不同规格和型号的仪器设备,从而获得一个优质的探测效果,提高仪器设备的运行可靠性,提升整体工作的效率和精确度。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石油测井技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趋势就对需要能够科学的、综合的应用测井资料,进一步完善相关软件,从而创建一个良好的测井环境,满足实际工作的需求。
3.2测井方法的发展趋势
通常情况下,石油开采的环境都是比较差的,因而若是要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获取更加准确和全面的相关资料,就需要选择合理的测井方法。现阶段,测井方法已经在不断的更新,但是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测井方法,促使其能够向多元化趋势发展,从而让测井工作更加顺利。除此之外,还需要朝着多普化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可以使用三维的测量参数来进一步完善测井方法,从有效提升测量数据的准确性。
3.3负荷率的发展趋势
现阶段,对于测井的负荷率的要求也逐渐增加,因而在开展测井工作时,工作人员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对测量方向做出合理的判断,从而能够让测量结果更好的显示出来。除此之外,在测井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测井软件集成功能也是一项重要的内容,需要满足不同层级的需求,同时还需要做到数据共享,才能够保证测井工作的需求。
4.结论
综合上述内容可知,由于我国的发展对于石油的需求量不断增大,使得当前的石油开采难度也逐渐增加,因而必须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技术,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合理展望,才能够促使我国石油开采工作朝着可持续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博.浅析测井技术在石油工程中的应用分析与发展[J].化工管理,2018(26):183-184.
[2]黄瀚超.基于测井技术在石油工程中的应用分析与发展思考[J].石化技术,2018,25(05):117.
[3]任航佐.新兴技术在石油地质勘探中的应用及意义及具体应用分析[J].化工管理,2018(12):81.
[4]李海元.探究测井技术在石油工程中的应用分析与发展思考[J].化工管理,2016(10):15-16.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第六采油厂)
标准化石油地质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分支井录井技术在油气开发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分支井在钻井过程中常常使用钻井液,这种化学品的使用往往导致循环体系甚至岩屑受到很大的污染,影响了测量的结果,测量的数据不够真实。本文对分支井录井技术中细碎岩屑分分析技术,气测录井技术以及钻井液脱气点燃试验技术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分支井 油气储量 识别
分支定向井和分支水平井是分支井的两种基本的类型。我们在对分支井进行施工的过程中比一般的定向井要难度加大,施工的难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幾方面:分支井施工过程中对于开窗侧钻具有非常严格的要求,主要表现在对它的位置的要求上,还要对开窗的效果进行具体的评定;分支井在施工过程中要求施工人员对地层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和预测,还要注意施工的效率。定向钻井还具体要求综合录井进行严格的检测,并对施工的进度做好详实的记录,以此保证这种复杂的分支井施工的数字回放和曲线进行灵活的调整。分支井在施工中往往要选用钻井液,这种化学品的使用往往导致循环体系甚至岩屑受到很大的污染,影响了测量的结果,测量的数据不够真实。分支井进行侧钻的时候一定要使用定向钻具等工具对水平井和大位移井进行施工,这一些钻井工具不能保证多钻的井眼保持圆滑,影响了岩屑返回到地面。
1 强化细碎岩屑的研究和分析的力度,确保能够正确的判断油气的储量
为了强化细碎岩屑的研究分析做好准备,我们在对油气田勘测的时候往往会采用高分辨率的岩石样本的观测的技术,这一技术能够对我们眼睛发现不了的细碎岩屑进行分析和鉴定,便于对油气进行显示。我们对于分支井段进行钻进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很多的比较细碎的岩屑,这些岩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质录井的工作开展,这种高分辨率岩样的观察技术就有效的解决了在地质录井汇总遇到的这一问题。高分辨岩样观测技术主要是利用显微镜对发现的这些细碎岩样进行无限制的放大,还可以运用一些装置在显微镜的接口处进行摄像,可以运用数码转化设备把摄像机摄取的图片进行存储,然后通过计算机技术进行呈现,还可以通过传输设备把计算机显示的图像打印出来,以此方便对发现的岩屑图像进行观察。
2 通过气测录井技术显示油气状况,便于进行准确的识别
气测录井技术是当今世界上录井技术最成熟的技术,因为这一技术能够直接连续的测量出油井中的烃类物质的实际含量,它们受到的油气藏储集层的电性影响比较少,因此在一部分特殊的油气藏勘探开发的过程中明显的显示了自己的优势,尤其是在非常规油气储集层、低电阻率油层、凝析油层等方面,具有其他的录井、测井技术不具备的优点。
分支井主要是以非均质油气藏和天然气裂缝致密为自身的开采的目标,与此同时分支井还具有高破碎岩屑和快钻速的两个特点,这两个特点比较适合这项技术的运用,如果破碎的岩石量越多,进入井筒的有气量就越大,就越容易显示油气状况,这样就会填补分支井对于常规地质录井技术的影响。但是我们有时候为了降低摩擦的阻力,维护井壁的稳定性、净化井眼的程度等,对钻井液往往会提出新的要求,这样钻井液系统对于气测录井也会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主要变现为钻井液容易对气测形成假象,容易掩饰气测值的真实状况。所以,作为现场的气测录井工程人员要经常与钻井液人员沟通,在熟悉一些常见的化学调剂对气测录井影响的前提下,还要掌握钻井液药品的具体含量。准确的判断分支井的油气层的时候,要根据混合油料的性质和色泽变化来区分油井的显示的真实程度,给出自己的正确的建议。
3 油气显示要运用钻井液脱气点燃实验加以落实
我们在进行分支井的施工中,需要考虑钻井工艺的实际需要,就得改变了地质录井的研究环境,会出现气测的不正常数值,岩屑样品的质量也不能满足实际分析的要求,这样含油气显示的岩屑就比较少了。在这些限制条件下,就要求工作人员利用一切手段和方法,关注钻井液中携带地层流体的研究方式。因为人为原因混入柴油、原油的现象会不发生挥发性的烃类气体,我们的油气显示要运用钻井液脱气点燃实验加以落实。
我么那如果要分析流体的性质和流体产量的大小,为下一步分析分支井的油气含量提供依据,需要按照以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要根据实验的具体要求,事先准备一些干净的、较细瓶颈的玻璃瓶子,因为透明的玻璃瓶子有利于收集和观察油气的具体状况。其次就是要在气策异常的井段取样,根据数据显示的大小可以增大取样的次数。在高架槽的地方,打开瓶子的盖子,把玻璃瓶的瓶口对准钻井液的出口,要平放于液面以下,钻井液要占瓶体容量的五分之三的时候就可以结束取样,然后拧紧瓶盖,送到地质房。给每个瓶子标好井号以及井的深度。再次要把玻璃瓶的瓶面用棉纱擦干净,平稳的放置在桌面上,对于静止状态钻井液存在的油花和气泡加以观察分析,做好记录。在完成观察记录以后,工作人员打开瓶盖,在对瓶内加入五分之四的清水,把瓶盖拧紧,使之和取样融合,油气就会从钻井液中分离开来,我们再在进行第二次观察,观察的步骤和第一次观察的步骤一样。把瓶盖打开以后,要用火机把瓶口发挥出的油气点燃,观察油气的燃烧状况,作好记录,看看燃烧的方式是慢燃还是爆燃,做好详细的记录。最后,等到燃烧结束以后,把实验中用到的钻井液倒入钻井液坑,把玻璃瓶清洗干净,便于下次采样的时候使用。
4 结论
总之,分支井录井技术是一项非常先进的技术,有利于提高油气开采的效率,被很多的油气田开采工程采用。但是随着我国钻井技术的不断发展,对这项先进的技术也提出了很高的标准和要求。我们要在工程的具体施工过程中克服分支录井技术的难点,把我国的分支录井技术和钻井技术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保证在工作实践中发挥录井技术的自身具有的优势,为了下一步油田勘探提供服务,以此提高我国油气开采的水平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凤霞,崔茂荣,王丽华,马勇.综合录井技术在实时监测钻井事故中的应用[J]. 断块油气田. 2007(03)
[2] 进京,李华照,范爱霞.中原油田水平井地质录井技术[J].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03(S1)
[3] 苗田.浅谈石油地质与录井的相互影响与协调[J]. 经营管理者. 2010(10)
[4] 周宏杰.气测录井在勘探开发中的作用浅析[J]. 内江科技. 2008(03)
标准化石油地质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利用有机质中镜质组反射率测定、干酪根显微组分及类型划分、棒薄层色谱等地球化学分析手段,对兴隆镇中生界生油层及附近新生代生油层的生油能力、有机质特征进行了分析归纳。评价目标区不同洼陷原油物理化学特征,通过油源对比技术解决了辽河油田西部凹陷西斜坡南段油气来源问题,为该区进行下一步勘探指明了有利方向。
[关键词]烃源岩地球化学 油源对比 有机质 锦150区块 辽河油区西部凹陷西斜坡
一、引言
随着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十五”以来,辽河油田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老区勘探形势十分严峻,主要表现在勘探程度越来越高,勘探目标越来越复杂,寻找储量的难度和风险不断增大,资源接替矛盾越来越突出[1]。而西部凹陷西斜坡南段是辽河油区少有的勘探程度较低的地区之一,明确该区下一步勘探方向十分重要。
近年来,在西部凹陷西斜坡南段锦150区块附近相继发现S2和Mz两套油层,获得工业油气流。S2原油与Mz原油物性相差较大,它们分别从何而来呢?如果中生界油层的油气来自北侧的中生代凹陷,那么,围绕中生代凹陷还会有很好的勘探前景;而若中生界油层的油气来自南部和东南部的清水凹陷与鸳鸯沟凹陷,那么油气运移的距离已经足够远,接近边缘,向西部勘探的价值已不大,因此需要利用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技术解决上述问题。
二、工区地质概况
该区地质条件复杂,东部和东南部比邻清水凹陷与鸳鸯沟凹陷,北部为兴隆镇中生界凹陷沉降中心。西部凹陷西斜坡南段基岩埋藏深,沉积岩厚度大,下第三系各地层组发育完整。就其区域构造特征来看,其东部为埋深大于5000m的清水洼陷,东南部的鸳鸯沟洼陷其埋深也达5000余m。
兴隆镇洼陷是西部凸起南部地区的一个次一级负向构造单元,中生界地层发育全,且沉积厚度比较大。钻井资料显示,在上第三系之下分布有白垩系孙家湾组红层以及中部红色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系。这两套红层均在西部凹陷西侧边缘绵150井和齐112井获工业油流。工区南部的千8井,在599.0~694.4m井段录井见油浸及含油砂岩,经试油682.2~690.0m井段为含油水层[2]。
三、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一)有机质丰度
依照我国陆相有机质丰度评价标准,考虑到成熟作用及排烃作用的影响,通过大量样品的常规分析对比发现,鸳鸯沟洼陷下第三系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大多数可以划入好烃源岩的范畴。鸳鸯沟洼陷沙三段泥岩有机质丰度均较高,有机碳含量均大于1.0%,东营组2.0%以上,氯仿沥青“A”的含量一般都在0.15%以上,总烃含量高于0.1%。为好很好的生油岩;兴隆镇洼陷中生界阜新组、沙海组暗色泥岩有机质丰度比较低,暗色泥岩有机碳含量低于1.0%,氯仿沥青“A”的含量低于0.05%,其生油条件较差,为差烃源岩。
(二)有机质类型
岩石热解分析显示:西部凹陷西南段地区中生界阜新组泥岩有机质类型为Ⅱa、Ⅲ型。鸳鸯沟洼陷泥岩有机质类型以Ⅲ~Ⅱb为主,与生物标志物甾烷分布显示的类型一致。岩石干酪根镜检及元素分析结果表明:西部凹陷西南段地区及鸳鸯沟洼陷生油岩有机质类型以Ⅱ~Ⅲ型为主,中生界阜新组泥岩有机质类型为Ⅲ型。
(三)有机质成熟度
已有研究成果表明,有机质从未成熟到低成熟的门限值Ro=0.5%[3],即当镜质体反射率大于0.5%时,有机质开始生成液态石油烃类物质,而生油的高峰则始于Ro=0.7%,直到Ro>1.52%,生油高峰才结束。
从辽河盆地西部凹陷下第三系沙河街组、东营组烃源岩干酪根镜质体反射率Ro与烃源岩埋藏深度关系判断,Ro=0.5%的对应深度应为2600m,Ro=0.7%时,相应的埋藏深度约为3600m,埋藏深度在4200m以内,Ro值尚未达到1.0%。这说明西部凹陷下第三系烃源岩热演化程度较低,主力生油层位沙三段、沙一段烃源岩尚处在低成熟成熟阶段。
四、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一)饱和烃色谱-质谱特征
西部凹陷南部锦150井区原油中的环状生物标志物以五环萜烷为主,三环萜烷含量很低。在五环萜烷的组成中,主要是地质型的αβ藿烷,莫烷的含量很低。在五环萜烷和三环萜烷分布上锦150中生界原油和S1+2段原油非常相似。
(二)原油族组成
原油族组成指标和烃源岩氯仿沥青“A”指标相似,可以表征原始生烃母质、成熟度和生物降解等特征以及运移过程中的地质作用[4]。原油族组成的数据表明(表1):西部凹陷南部地区原油具有高饱和烃、高饱和烃+芳香烃、高饱芳比,低非烃、低芳香烃的特点。其饱和烃含量超过50%,最高达80%多,饱和烃+芳香烃的含量则在70%以上,饱和烃与芳香烃的比值>3,表现出原始母质类型好的特征。
五、油源对比
锦150区块的原油,既有正常稀油也有降解稠油,因此采用以生物标志物为主的常规对比方法与严重降解稠油油源对比新方法相结合,进行了综合油源对比研究。
(一)油-油对比
油油之间的对比,特别是不同洼陷之间的油对比,主要意义在于比较它们之间的共性,区分出盆地或洼陷内石油的种类,降低油源对比的复杂性。生物标志物多参数环状图显示:锦150中生界原油与新生界原油特征相似,可能同源。
(二)油-岩综合对比
鸳鸯沟洼陷沙三段泥岩细分存在两种类型,一种类型为甾类化合物的组成主要为C27、C28、C29规则甾烷为C27>C29>C28,另一种为C29>C27>C28这两种甾烷所呈“V”型分布表明沙三段混合型有机质输入为主,中生界原油、s1段原油与沙三段烃源岩三芳甾、甲基三芳甾烷的分布上有较好的相似性。
锦150中生界原油与沙一段原油生物标志物特征很吻合(图1),具有相同来源。锦150中生界原油与千71中生界泥岩生物标志物特征不吻合,可以排除中生界源岩的贡献。另外,锦150中生界原油与鸳鸯沟沙三段源岩多生物标志物参数分布相似,具有很强的同源性。
六、结论
(一)西部凹陷南部地区鸳鸯沟洼陷暗色泥岩发育,沙一段~沙三段
烃源岩为好的烃源岩,类型以Ⅱ1~Ⅲ型为主,且厚度大生烃潜力大;兴隆镇洼陷中生界阜新组与沙海组泥岩有机质丰度极低,属于较差~非生油岩,类型为Ⅲ型。
(二)西部凹陷西斜坡南段下第三系烃源岩热演化程度较低,生油门限2600m,主力生油层为沙三段,沙一段烃源岩尚处在低成熟成熟阶段,因此该区原油自鸳鸯沟洼陷运移而来可能性较大。
(三)油源对比研究表明:锦150块沙一段和中生界原油同源,主要来自鸳鸯沟洼陷沙三段生油层,而与中生界生油岩特征无同源关系。
(四)兴隆镇洼陷中生界暗色泥岩发育欠佳,且有机质丰度低,不足以形成规模油气流。因此西部洼陷南段地区中生界洼陷西侧的勘探潜力不大,勘探目标仍需围绕下第三系沙三段烃源岩分布区域展开。
参考文献:
[1]李晓光,陈振岩,单俊峰等.辽河油田勘探40年[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7:9~10.
[2]张方礼主编.辽河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优秀论文集(2006年)[C].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7:73~76.
[3]卢鸿,冯小杰等.油源对比常规方法的使用误区[J].西安工程学院学报,2000,22(2):56-59.
[4]廖泽文,Zhou Honggang,耿安松,Alain GRACIAA, Patrice CREUX, Anna LAPORTE.沥青质结构中吸附、包裹特征及其有机地球化学意义,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无锡,2005:99-100.
作者简介:
郭军,男,汉族,宁夏固原人,199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辽宁盘锦中石油辽河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试验所地质试验室,2006年获大庆石油学院地质工程硕士学位,工程师,现从事石油地质试验研究工作。
标准化石油地质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石油是我国现阶段重要的化石能源,始终占据着我国能源市场,我国力争转变原有的能源结构,但石油仍旧是现阶段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地质环境存在差异,会影响石油田的功能,不同地质构成需要制定不同的石油勘探方案,这就使得石油的地质类型分析显得十分重要。对富有石油的,并探明储量的石油地质类型进行分析,碎粒储集层、储集层、生油层都具有不相同的结构和功能,对石油的结构特点进行研究,为增加石油的产量提供帮助。本文对石油地质类型及其区域特征进行分析,阐述了石油地质类型、及不同区域油田的区域特征,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促进石油勘探工作顺利进行,推动石油产量的提升。
【关键词】石油勘探;地质类型;区域特征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石油的消耗量和开采量逐渐增大,这也使得我国的石油开采技术不断增强,仅管在石油开采和利用上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但在石油地质类型和石油的区域特征研究仍旧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这就需要加强对石油地质类型和石油区域特征的研究和分析工作,清晰石油的结构特点,增加相关油田的石油产量。石油是重要的化石能源,石油的储量随着应用不断减少,石油的开采难度逐渐增大。通过加强对石油制度类型和石油区域特征的研究,加大资金投入,增加我国的石油勘探能力,增加我国石油的开采能力,增加不同地质环境和区域特征的油田的开采成功率。
一、石油地质类型
石油是我国重要的化石能源,密度为0.8~1.0,现阶段石油主要被用作燃油和汽油,还会应用到一些化工方面。在不同的区域内,受到地壳运动的影响,沉积在不同时期的石油能够形成一系列的石油地质情况,而石油的性质受到产地的影响。地区的含有情况需要对地区的构造条件和石油形成的条件进行分析,研究地质类型对石油的影响,石油地质类型是生油层、储集层、和盖层。并对生油层、储集层和盖层进行分析,确定石油的含油区和生油区。
(一)生油层
生油层是指具有能够生成并提供具有使用价值石油岩石的岩层。是石油开发中需要关注的重要部分。生油层主要有由碳酸盐岩和泥质岩两种形式。其中碳酸盐岩是石油生油层中的比较重要的岩石,碳酸盐一般由生物灰岩组成的,碳酸盐岩较比泥质岩具有更为光亮的外表。而泥质岩主要是由页岩和泥质岩组合而成的,泥质岩具有丰富的有机物含量,较为松软,与盐酸盐岩相比,泥质岩质地更软,硬度更低、颜色深。碳酸盐岩和泥质岩都能为生物栖息提供生产空间,生物的生产繁衍与之嘻嘻相关。
(二)储集层
储集层就是石油赋存的主要区域,储集层是具有连通空隙,这些连通的空隙能够给石油或天然气提供除此和渗滤的空间,具有良好的储存作用和渗透性。储集层还能够将石油或天然气内的一些杂质进行清除,并将石油和天然气圈闭起来,从而贮存在储集层内。储集层中具有许多的裂缝,这些裂缝会增加储集层的渗透性,是储集层的一项重要优点,同时,储集层的主要种类有碎屑岩储集层和碳酸盐岩储集层。碎屑岩储集层的空隙较多,渗透性较好,空隙很好的与岩石结合在一起。而这些空隙是促进石油贮存的重要因素,通过这些空隙能够轻易的将石油引入到储集层中,并在岩石中不断流动,一旦圈闭形成就会将石油和天然气进行贮存。
(三)盖层
盖层是贮存石油的重要因素,盖层能够有效抑制石油和天然气的溢出。盖层主要位于储集层之上,是避免封隔在储集层中的石油和天然气逸散的保护层。盖层能够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主要是由于盖层岩石的空隙较小、厚度较厚。盖层主要可以分为三个类。分别是膏盐类盖层、泥质岩类盖层、碳酸盐岩类盖层。其中泥质岩类是有天在最为常见的盖层,存在于几乎各种沉积环境。而膏盐类是封闭效果最好的盖层。盖层是确保石油、天然气内部稳定的重要因素,能够有效增加石油开采效率。
二、石油区域特征
(一)大陆边缘地区
受到地质运动的影响,大陆边缘地区会形成良好的石油储集环境,能够为石油的贮存提供良好的条件。随着地质运动的不断进行,大陆边缘地区的膏盐层获得极好的发育,膏盐层的发育,必然会促使储集层上覆盖层的良好发育,有利于储集层的贮存石油。例如欧亚大陆边缘地区,经过不断的地质作用,砂质碎屑岩结构的分布广泛,促进了尤其的赋存。
(二)前陆冲断区域
油田的形成与前陆盆地是密不可分的。前陆盆地是克拉通与冒地斜箱相邻的部分。冲击带一般都是呈带状或排状分布的,冲击带能够促进储集层圈闭的构造的形成。促进前陆盆地的石油贮存。例如:中东地区的某前陆盆地就具有双层结构下部是适宜石油贮存的储集层,上部发育近似储、盖相结合的形式,是大型油田生产的重要因素,石油储量极高。现阶段我国的西部前陆盆地也有着前陆冲断区,这是石油贮存的重要因素。
(三)盆地类型
盆地呈中部低,四周高的情况,往往盆地都会含有大量的资源。沉积盆地是较为简单的地质类型,是古内陆地台坳陷或边缘坳陷。在我国的鄂尔多斯、四川等地都是较大的盆地,这些盆地都形成了烃源巖,都是生油岩系形成的地质条件,是石油贮存的重要因素。盆地主要有前陆盆地、多旋回盆地。
多旋回盆地是为石油的贮存和生产的重要因素。经过了漫长的演化,一些盆地会出现空间叠置的情况,这些空间叠置会对石油带来一些影响,是促进石油生产和储存的重要因素。根据不同时期的盆地叠置形式,将多旋回盆地分为披盖叠置、复合叠置、局部叠置。这些都能够有效的促进石油的储存和生产,披盖叠置是效果最好的。
结束语:
石油是我国现阶段重要的化石能源,现阶段的经济发展,需要石油的继续支持。对石油地质类型及其区域特征进行分析,清楚石油的地质类型和区域特征对石油储量和产量的影响。将生油层、储集层和盖层的特点进行阐述,并阐述我国的石油区域特征,促进石油勘探工作顺利进行,推动石油产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胡宝明.浅谈石油地质类型及其区域特征[J]. 化工管理,2015,14:79.
[2]卢海达.浅谈石油地质类型及其区域特征[J].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2,13:144.
[3]邹军.浅析石油地质类型及区域特征[J].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4,02:246.
[4]任广明.石油地质类型及其区域特征探讨[J].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3,18:180.
标准化石油地质论文范文第6篇
1概述石油地质中的特征与规律
特征的研究主要是特性, 是对事物的特点以及性质的分析形式。而规律是一种法则形式, 是事物在发展与变化过程中实现的特征形式, 不仅具有一定普遍性, 还存在较大的本质联系, 两者之间具有较大联系[1]。规律表现的是一种独特性, 它能够反复体现出特质形式, 只要具有足够的独特性, 就能实现较大的变化规律。特征与规律两者之间还具有一定的联系性, 在地质石油研究过程中, 相关研究人员容易将它们混淆, 但在研究成果上也具有较大联系, 对石油勘探具有较大影响作用。在石油地质研究过程中, 对地质的规律研究体现了较大变化。在研究期间, 必须要建立一定的研究思路, 虽然受多种变化因素的影响, 在实际综合估量中, 地质研究人员不仅要在整体上形成全局的思想分析, 还要实现石油勘探工作的全面性、深层次认识。根据研究期间相关的案例分析和资料分析, 不仅要在本质上进行深度挖掘, 掌握地质条件的不同规律, 还要研究地质表面形式, 并作出深层次的研究形式, 这样才能对石油地质在规律的深层次研究, 才能实现更好的探索形式, 才能实现石油勘探重要的研究方向。
2特征与规律之间的联系
2.1沉积特征与规律
在石油地质研究过程中, 对沉积结构的研究形式比较多。根据含油砂岩的具体特点, 它是一种块状后层, 该砂岩能够储存在一个比较特殊的地层中, 主要在深灰泥岩层[2]。在社会技术不断发展期间, 相关人员在砂体研究上体现了更深进步。根据深层次的挖掘和探讨, 对沉积结构也具有较大了解。在该地段, 砂体的研究呈现了新的解释。因为人们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沉积问题具有不同研究形式, 所以在整体趋势上看, 沉积问题的研究领域是一项有规律的探索方式。在历史层面上进行研究, 特别对沉积的相关特征研究, 在历史发展中, 相关人员一直在不断探索, 对沉积问题在各个结构上的层面分析也具有较大提升, 从以前在单种结构层次上进行分析, 后来, 又实现具体体系的分析形式, 最后, 实现层序层学的分析形式。人们在石油勘探过程中, 对沉积结构中的不同形态特征进行分析, 相继阐述了它在演变过程中的实际规律。
2.2构造特征与规律
在石油勘探期间, 对构造结构的研究也具有较大进步。由于石油在地质条件上的不同形态, 地质构造也存在较大变化, 同时, 相关的特征与规律在构造形式上也存在较大不同[3]。在构造研究形式上, 相关人员在实践方式上得到较大探索, 不仅研究了构造特征, 也阐述了构造的相关的规律, 并得到较好的研究成果。如:在凹陷带以及断裂地带的背斜构造, 该地区研究的特征虽然没有较大变化, 但在规律变化上比较明显。主要的规律形式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动力学机制, 一种是动力学过程。根据断裂地带在背斜构造上的研究, 相关人员认为, 可能是一种边界断层, 并不断实现了背斜现象;也可能是拱张效果形成的背斜现象;也可能是倾向于逆牵引形式。特别是断层研究形式上, 虽然不同的研究形式体现了不同法人变化规律, 但这种研究行为也存在较大消极性。例如:研究期间体现了单体性、阶段性特征。在地质石油研究过程中, 特别是相关的勘测形式, 人们对盆地的走滑、伸展状况进行了研究。不仅研究了构造的延伸, 也由外力结构形成了内力结构的研究形式。在几何探索形式上, 以动力学的延伸形成了表现特征以及内在规律的主要研究形式。
2.3油藏特征与规律
在石油勘探过程中, 研究油藏的特征以及相关的分布规律, 是主要的重点形式。如:在吉林油田中, 对油藏的分布特征正在不断研究, 并得到较大深化形式。吉林油田中的分布特征主要为环状、复试相聚等分布形式。对油藏特征的研究不仅仅是在外在结构上, 已经加大了更深层次认识[4]。近几年, 研究形式已经在规律上得到较大变化, 不仅在控制因素上得到改变, 也实现了对因素联系的分析。从单一的油藏理论实现了分布形式的研究。如:研究油气复试聚集以及源控理论等。我国社会科技在不断进步, 对石油的勘探工作在油藏方向上的研究也越来越深。不仅将相关的变化特征与规律分层次研究, 也对两方面体现的差异做出探讨。根据油藏对相关规律的了解和研究, 能够阐述油藏的具体特征。如果要对油藏中的变化规律实现更深的研究趋势, 就要对油藏进行细致分析, 掌握油藏中的各个因素, 分析它们之间的具体关系, 并体现实时分析以及动态分析效果。
3 结语
石油资源是一项重要的能源建设, 在石油勘探期间, 要提高石油利用率, 就要对石油地质的产生的特征以及规律做出具体分析、研究, 这样才能实现石油行业的良好发展。
摘要:石油资源是人们在生产与生活应用中的主要能源, 在地质条件勘探中具有不同的特征和规律, 近几年, 人们对这种问题已经择增加了更多的研究形式, 在特征与规律形式上得到细致划分。本文针对石油地质在特征与规律中的相关概述, 阐述了特征与规律之间存在的联系。
关键词:石油地质,特征,规律
参考文献
[1] 王永诗.石油地质研究中的特征与规律浅析[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12, 03:1-5+111.
[2] 杨靳庆.初探石油地质研究中的特征与规律[J].化工管理, 2014, 33:204.
[3] 于静, 花宇, 梁启武.石油地质研究中的特征与规律分析[J].科技传播, 2015, 18:113-114.
标准化石油地质论文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