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洛伊之战的原因分析
特洛伊之战的原因分析(精选6篇)
特洛伊之战的原因分析 第1篇
关于星际之战的短文
昊宇和舰长吉姆逃回了基地,这是一片建造在一颗小行星上的基地,规模不大,但有着需要的一切。
星灵紧追过来,人类被迫迎战,千疮百孔的人类战机还没经过休整又仓促起飞迎敌,所有的防空炮台都准备就绪,这一战,人类可能将是一场终结。
随着防空炮第一轮射击,战斗打响了,星灵毫无压力的.进攻,一道道防线被击溃,只留下陆战队员的喊叫:“报告,24号战机坠落了,01号驱逐舰在机库等待修复,我们快没有战斗力量了!星灵朝着主基地去了,我们顶不住了!”舰长吉姆依然不放弃的指挥着,但,看起来只是徒劳。这是,战局发生了转机,星灵后方出现了问题,战舰像落叶般纷纷坠落。“是虫群!,快让各部门建筑起飞,不然虫子会淹没整个星球的!”人类建筑全部点火升空,只见一条条飞龙从星灵舰队中冲出,很快,虫群占领了整个星球,发出阵阵刺耳的虫鸣声。
“接下来怎么办?”有队员问道。“我看只有一种办法了”昊宇径直向舰长室走去。“舰长?”昊宇喊道。只见舰长憔悴了许多,没有了刚见到他那时的气概了。“我们终究没成功”舰长叹气着。昊宇说道“我们和星灵结盟吧?”“什么?”吉姆仿佛受到了惊吓“不可能,他们不会答应的。”“都已近到这个地步了,难道有更好的方法么?”舰长沉思一阵后说“好吧,也只能一试了,只要我们好好说话,我相信星灵会理解的。”
昊宇和舰长登上来时的“希望号”,因为怕舰队众多星灵会产生戒心。
“到达星灵阵地了!”舰长降慢速度,并放出一种声波,意思是:谈判,请不要射击。一会儿,星灵派出4架凤凰战机,围绕飞船一圈后确认无危险,以一边两架的队形开始护航。驶入星灵机场,地面上的狂战士分成两列迎接他们,昊宇刚走下飞船就被一名圣堂武士拦住,他盯着昊宇的眼睛,舰长安慰道:“别怕,他在识别语言。”昊宇第一次行走在星灵的领土上,这里没有一草一木却给人以梦幻的感觉。到达一座宫殿前,那个圣堂武士又拦住他们“对不起,请取下身上所有具有攻击性的装备。”“这不是解除武装么?”队员们有点不高兴“这下好了,要是他们生气了,反抗都没办法反抗。”走进宫殿后,大家不由得哇的一声,这里可真是“金碧辉煌”啊!星灵领袖高级圣堂武士――泽拉卡正坐在宝座上等待他们的到来。“欢迎你们!”泽拉卡说道。
特洛伊之战的原因分析 第2篇
一、古今异义 左右
古义:
今义:
于是
古义:
今义:
二、通假字
1.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2.厉兵秣马
3.脯资饩牵
4.堕军实而长寇仇
5.乡师而哭
三、词类活用 一)名作动 1.潜师以来
2.秦师遂东
3.素服郊次
4.免胄而下
5.子墨衰绖
6.先轸朝
7.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二)形作名 8.劳师以袭远
9.入险而脱
险 10.以乘韦先
三)使动 11.劳师以袭远
12.以闲敝邑
13.以贪勤民
14.以辱二三子
三)动作名 15.未报秦施
四)为动 16.不哀吾丧
17.文嬴请三帅
18.夫人请之
四)名作状 19.武夫力而拘诸原
四、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 秦则无礼
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 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2、宾语前置 尔何知? 何施之为?
3、状语后置 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晋人御师必于崤 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 吾子淹久于敝邑
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 使归就戮于秦
五、虚词 而
1.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2.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
3.不顾而唾
4.乡师而哭
5.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6.未报秦施,而伐其师
7.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
8.堕军实而长寇仇
9.灭滑而还
10.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
11.寡君若得而食之
之
1.远主备之
2.公使谓之曰
3.王孙满尚幼,观之
4.攻之不克,围之不继
5.若从君惠而免之
6.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7.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
8.何施之为
9.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10.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11.为从者之淹
12.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园圃,犹秦之有具囿也
13.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
14.寡君之以为戮
以
1.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2.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
3.遂墨以葬文公
4.劳师以袭远,非所闻。
5.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
6.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
7.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
8.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
9.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
10.以乘韦先
11.秦违蹇叔,而以贪其民,天奉我也。
12.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13.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
其1.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3.未报秦施而伐其师
4.其谁不知?
5.其为死君乎?
6.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7.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
8.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
六、翻译句子
1、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2、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3、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4、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
5、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特洛伊之战的原因分析 第3篇
一
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 在对待袁世凯的问题上, 革命党人分成了两派。以孙中山为首的激进派主张“立即申罪致讨, 扫除专制顽凶”[1]370;以黄兴为首的稳健派则认为“袁世凯的气焰方张, 国民党已成赤手空拳, 如果在这个当口和他去拼, 徒然白送一些热血青年的性命, 于事又无所补”[2]126。他们认为“党人在新败之余, 精神涣散, 应着意培植新生力量, 讨袁斗争也应相机再举”[3]497。
国民党高层并未就此问题达成共识, 孙中山更是将二次革命失败的原因归之于黄兴。在给黄兴的信函中, 孙中山写道:“若兄当日饱听弟言, ‘宋案’发生之日, 立即动兵, 则海军也, 上海制造 (局) 也, 上海也, 九江也, 犹未落袁氏之手。况此时动兵, 大借款必无成功, 则袁氏断不能收买议员, 收买军队, 收买报馆, 以推翻舆论。此时之机, 吾党有百胜之道, 而兄见不及此。及借款已成, 大势已去……”[4]87作为四川直接掌握军队的革命党人, 熊克武的反袁思路与黄兴有着极为相似的地方, 而杨庶堪等人的思想也与孙中山的思想有着深刻的一致性。孙、黄的矛盾其时在二次革命过程中就已存在, 而熊、杨二人有意无意间在反袁的过程中用自身的行动表明了各自的立场。尽管党内有人主张息争, 但国民党内部的分歧并没有消除。孙、黄矛盾因孙中山对黄兴的指责而导致矛盾加深, 终至两人由观点上的分歧走向分裂。1914年7月, 孙中山在东京组织中华革命党。黄兴则离日赴美, 而与黄兴观点相近的革命党人则另组欧事研究会, 共同拥戴黄兴为精神领袖。
熊克武出于维护孙中山领袖地位的考虑, 加入中华革命党, 但因其革命理念与黄兴等人具有一致性, 因而同时也参加了欧事研究会。自参加欧事研究会后, 熊克武便很少参加中华革命党的活动, 因此与孙中山的关系日渐疏远, 兼之遭到谢持、杨庶堪等人的不满和非议;加上四川党人将讨袁失败的责任归之于熊克武, 对熊多方责难。熊遂自绝于孙中山, 与林虎、龚振鹏相约去了南洋。熊克武既远离孙中山, 则表明其与孙中山已然有了隔阂, 而其选择则必然会向欧事研究会倾斜。而这, 也在熊克武以后的经历中也得到了证实。
二
在护法战争中, 熊克武的参与与二次革命一样, 同样带有观望的成分。1917年10月, 北京政府调熊克武为川边镇守使, 此时护法战争已经开始, 但熊并未响应护法军政府护法, 而是准备将第五师师长交但懋辛代理, 将重庆镇守使的关防交川东道尹修成浩保管, 徐图应付。又护法战争7月已经开始, 但直至1917年12月, 滇、黔靖国联军进占重庆邀请熊克武出面维持秩序。熊方于12月13日致电孙中山等, 宣布与西南一致行动。可见熊克武其时仍在持观望的态度。
孙中山对熊克武的护法态度有所怀疑, 护法军政府成立后, 即任命黄复生、卢师谛为川军正副司令, 石青阳为川东招抚使, 而不是在四川掌握一个师的兵力、割据重庆的熊克武。孙中山获悉熊克武被川、滇、黔各军推举为四川靖国各军总司令, 方加任命熊克武为四川靖国军各军总司令。孙中山曾致电章太炎:“克武兄兵力既厚, 又得人心, 徇吾党难得之士, 望执事励其破除顾虑, 提兵进取, 安国乃所以保川也。”[5]295这是孙中山希望借助熊克武护法的需要。但熊部的护法原本是独立于孙中山之外的, 而这一时期, 孙中山对熊克武原本也没有寄予太多希望, 只是迫于四川护法形势的需要罢了。因而2月20日吕超攻入成都后, 孙中山又绕过熊克武任命吕超为四川督军, 并于3月2日致电石青阳, 竭力主张军民分治, 推荐杨庶堪任四川省省长, 以扼制熊克武的权力。后又致电石青阳并转吕超:“汉群 (吕超) 令鉴:克服成都, 劳苦功高。一切善后事宜, 统望妥筹办理。并望随时电告!……再转复生……望与青阳兄, 一致赞助汉群, 共维川局。”[5]3603月4日, 孙中山又电告杨庶堪:“望兼程反蜀, 联合黄、卢、吕等军, 收拾川局, 迟恐锦帆权力日增, 黄、卢不足以抗。”[5]370可见这时孙中山对熊克武并未予以足够的信任, 而是希望与己关系更为密切的吕超等人控制川局。这种无视或削弱革命阵营地方实力派的人事安排表明革命阵营内部的分歧并没有因为护国战争的合作而化解。
三
孙中山的倒熊与护法军政府内的政学系也有直接联系。政学系成员自北京政府南下后, 秉承欧事研究会传统, 自视为国民党中的稳健派。其首领李根源拥戴岑春煊为精神领袖, 利用在南方的政治、人员关系上的便利, 积极扩充本派实力。在桂系、滇系的默许下, 政学系对孙中山与民友社一家独大的局面颇为不满, 在其斡旋与运作下, 1918年军政府改组, 借机抬高岑春煊的地位以排挤孙中山。在军阀武力干预下, 岑春煊最终当选为军政府主席总裁, 由此导致孙中山职权旁落。
政学系除在军政府内部造势夺权外, 还主张南北议和, 以牺牲南方非常国会为代价派出多人赴京秘密和谈。这跟孙中山的护法初衷大相径庭。在孙中山策动下, 广州国会掀起了一场反对政学系、改组军政府的风潮。1919年8月, 孙中山致电国会, 指责政学系与西南实力派“借国会所授之权, 以行国会所深恶之政治, 移对付非法政府之力, 以残虐尽力救国护法之人, 毒害地方, 结连叛逆, 欺骗国会, 藐视人权”, 并表示自己“决不忍与之共饬护法之名, 同尸误国之罪”[6]95, 要求辞去军政府总裁一职。孙中山同时指出:“岑、陆勾结, 欲相机牺牲国会, 为时已久, 今时机将至, 国会之牺牲恐终难免”, “对此弥留之国会, 为轰轰烈烈之死, 先将军政府取消, 使不至为群盗所居奇”[6]105。孙中山将这种祸乱之源指向西南国会的政客:“政客实为万恶之魁, 或曰政客不死, 祸乱不止。”[7]第3版这里的政客及群盗所指即为政学系, 正是因为政学系的筹划, 军政府大元帅制被改为七总裁制, 孙的职权被岑春煊取代, 并使孙的护法计划失败。
政学系招致孙中山激烈反对, 而政学系拥戴岑春煊为其领袖, 熊与政学系及岑春煊关系却极为密切。广州军政府改组、孙中山辞职, 熊克武不仅没有支持孙中山, 反而致电广州军政府, 对其改组进行祝贺, 并正式就任军政府委任的督军。熊在通电中, 说军政府是“受国会委托, 摄行大总统职权”, 委任自己作督军“实本爱护桑梓之忱, 初非护戴私人之意。”表示“念军府委托之重, 既不敢固违川省军民责望之诚, 亦不容强抑。”自己一定“远抒军府西顾之忧, 藉补年来未尽之责”[8]173。由于岑春煊等人秉承陆荣廷等桂系军阀的旨意, 暗中与北洋军阀勾结, 私派代表到北京秘密接洽和议, 因此引起军政府各方人士愤慨。旧国会议员于1919年10月对岑提出不信任案, 岑春煊只好通电辞职。当各方舆论谴责岑春煊之时, 熊克武却公开站出来挽留岑春煊。
1920年3月, 就在张左丞返川前后, 岑春煊亦派陈祖基秘密入川加强与熊克武的联系, 开展分化滇、黔军的工作。他曾专程去简阳密晤顾品珍, 传达望顾联合熊克武共谋倒唐的意图。熊克武在倒熊前宣布辞职, 岑春煊致挽留电并表示:“煊与兄利害相共, 但使一息尚存, 决不坐视也。”[8]179后非常国会内部矛盾纷扰不止, 为维持非常国会的继续存在, 政学系提出两种挽救办法, 其一即是:“由政学系议员自行召集非常国会。根据现行大纲改选总裁四人, 除现任之岑、陆、林外, 余四人大约可举出熊克武、谭延闿等任之。如是则西南政局无大更动, 即可任用护法名义向北廷包办议和也。”[9]第1张第3版为表示对熊克武的支持, 军政府于5月4日补选熊克武为总裁。在军政府的活动下, 粤、桂各方也决计援川, 驻粤滇军、政学系要员李根源部准备经广西回滇袭唐继尧后方。熊克武退守阆中, 整饬恢复后, 于8月24日再次发表声讨唐继尧、吕超等的通电。并于同日致电岑春煊, 恳请岑春煊“接济小款, 以维现状, 代借大款, 以为善后”[8]187。由以上内容可以看出, 熊克武确与政学系有着密切的联系。
考虑到政学系与熊克武的关系及孙中山与政学系的矛盾, 即便没有实业团人员的从中活动, 孙中山要倒熊也是难以避免的。1920年3月, 孙中山为获得唐继尧的支持驱桂出粤, 致电唐继尧:“为达最后目的, 必联合川滇黔全力图之。若熊克武不去, 则不能纾后顾之忧。去熊计划, 已命吕、向、石、颜、黄、卢、刘、廖各同志早做准备, ……请熊电令驻川滇军助而促之, 熊可麾而去也。熊去则废督, 川省所有之众, 可指挥如意矣。”[6]231
四川既有熊克武与唐继尧的矛盾, 又有熊克武与孙中山支持的谢、杨的矛盾, 而孙派革命党人与滇黔军阀在南方又有着利益的一致性。在谢持等人的鼓噪下, 为获得四川的控制权, 孙中山支持采取武力方式倒熊。熊克武初战失利, 败走阆中, 被迫与旧川军联合, 其时四川自治浪潮高涨、驱赶滇黔军阀的呼声很高, 在四川人民及旧军阀支持下, 熊部联军于1920年底大败滇、黔联军及石青阳等部, 倒熊之战遂告结束。倒熊之战在客观上削弱了四川国民党人的力量, 为其他各派军阀如刘湘等人的兴起提供了契机, 同时使四川国民党人丧失了一次极好的整合各派军阀力量的良机, 并最终导致被驱逐出川。
参考文献
[1]邱钱牧.中国政党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1.
[2]杨思义.二次革命失败后国民党人的形形色色[A].文史资料选辑 (第48辑) , 北京:中华书局, 1964.
[3]湖南省社科院.黄兴集[Z].北京:中华书局, 1981.
[4]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等.孙中山全集 (卷3) [Z], 北京:中华书局, 1984.
[5]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等.孙中山全集 (卷4) [Z], 北京:中华书局, 1985.
[6]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等.孙中山全集 (卷5) [Z], 北京:中华书局, 1985.
[7]孙中山.八年今日.民国日报 (增刊) [N], 1919-10-10.
[8]周富道.熊克武传[M].重庆:重庆出版社, 1989.
特洛伊之战 第4篇
就因为苹果上的一行字 “献给最美丽的女人”,女神阿芙洛狄忒、雅典娜和赫拉争个不停,天神宙斯把这个头疼的问题交给了特洛伊王子帕里斯,让他来当裁判。
最终,帕里斯选择了阿芙洛狄忒,因为她答应把希腊最漂亮的女子海伦给帕里斯做妻子。海伦当时已经是斯巴达的王后,帕里斯在阿芙洛狄忒的唆使下来到斯巴达作客,偷偷地拐走了海伦。
这个消息可气坏了所有希腊人,他们集结起来,发誓要抢回海伦。于是,浩浩荡荡的军队开往特洛伊城。虽然战况非常激烈,但特洛伊易守难攻,希腊军队和特洛伊人对峙了十年之久,还是拿固若金汤的城池没办法。
在战争中,希腊人还不幸失去了他们的大英雄——阿喀琉斯。阿喀琉斯是位半人半神的勇猛战将,他的身体刀枪不入,这是因为阿喀琉斯出生后,就被母亲倒提着浸在冥河水中,冥河水赋予他神奇的力量,但被母亲握住的脚后跟却没有浸到河水,这也就成了阿喀琉斯身上唯一的“死穴”。一支暗箭射中了他最脆弱的地方,使他丧了命。
希腊人失去了一员猛将,眼看着战争陷入了僵局。这时,足智多谋的希腊将领奥德修斯想出了一条攻城妙计。他命令士兵们烧毁营帐,登上战船离开,并在城下留下一具巨大的木马。
特洛伊人看到希腊人离开后,高兴地把这个战利品拖进了城内。当晚,特洛伊人欢歌畅饮,欢庆这得来不易的胜利时,一队希腊士兵却从木马里悄悄溜了出来。他们打开城门,放进早已埋伏在城外的希腊军队。原来,希腊人故意制造了战败撤退的假象,借此让特洛伊人放下防备,再由藏在木马里的士兵里应外合,一举攻城。
一夜之间,希腊人迅速占领了特洛伊,取得了这场十年战争的最终胜利。
小朋友们,这个故事出自《荷马史诗》,《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分。这部作品语言简练,情节生动,形象鲜明,结构严密,是古代世界一部著名的杰作。 《荷马史诗》相传是由约3000年前的盲人荷马写成,他是第一位以书面形式记录传说的人,接着,一些行吟诗人开始在公共场合讲述。
篮球之战的周记 第5篇
星期天,写完作业后闲来无事,找到几个玩伴到篮球场打球。来到了篮球场,我们先规划好场地,接着分成两拨,伴随着清凉的春风,“篮球大战”开始了。
首先我们队发球,一个队员将球传给我,我带球向篮圈冲去。这时,上来一个人和我夺球,当我觉得球守不住时,就有将球传给了另一个人,只见他带球“三步上篮”,进了!为我们夺得了二分。接下来是对方发球。我们将其拦的.水泄不通,最后,一个人将球传了出来,信心满满的站到了三分线以外,将球投了出来。我一看,我们队没人守篮板,就立刻跑了过去,可是寡不敌众,被人用声东击西的方式进了球。比分被对方迅速拉平。我们吸取了上次教训,在每个重要地方都安置了人,当我把球带到篮下时,正想投篮,却被两个人给“盖了帽”,还好球没有被对方夺到,战况还在我们控制当中,当我站在二分线时,蓝下正好没人,队友传球给我,我立刻投了出去,球进了!我高兴的蹦了起来
天渐渐黑了,我们的比赛也结束了,我们队以42:37获胜,我们欢呼起来,而对方也都暗下决心,对我们说:“这次是你们运气好,下次我们一定打败你们!”
特洛伊之战的原因分析 第6篇
关键词:解说,语体,语言表达手段,语言功能
我国于1978年开始转播足球世界杯, 在对足球世界杯赛的报道中, 电视是最重要也是最直接的传播媒介。在我国电视转播媒体中, 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 (CCTV5) 是最重要的转播载体。在电视实况转播中, 虽然通过荧屏画面, 观众可以了解其大意, 但有些内容单凭画面而仍难以理解, 这时就需要通过解说员予以介绍补充, 以便收到完善画面的效果。总的来说, 解说是解说员配合某种实物或音像制品, 以口头语言对所介绍的事物或人物进行现场解释说明的一种语言实践活动。
广电媒体中的体育解说兼顾记者现场报道和播音主持的多种职能。体育解说的形式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体育比赛现场地的解说 (一般通过现场有线广播进行, 现在已很少见) , 另一种是通过大众媒介进行的解说。后者又包括广播体育解说和电视体育解说。由于我国的电视解说是从广播中衍生的, 因而一般仍是约定俗成的统称体育解说员。体育解说员不仅要担任比赛现场的报道, 而且在更多的情况下是在评论, 因此准确地说, 应该是电视体育评论员。另外, 解说中也有主持的成分, 但不同于主持。“解说员重在对体育比赛进行报道, 而主持人更强调对节目的控制, 二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1]
新一代体育解说群体, 对解说的理解带有个性化色彩, 在风格上就呈现了多样化的特点, 电视体育转播中不仅有传统的“播音腔”解说模式, 叙述式、理论评论式、聊天调侃式等许多风格也在转播中相继出现。与“播音腔”相比, 后期出现的几种风格以其平常语调更容易接近观众。现试以体育解说员贺炜对第十九届南非世界杯英德赛事的解说为例, 具体谈谈在解说中语言的运用。
一、解说的符号性质及其语体
索绪尔:“我们把概念和音响形象的结合叫做符号, 但是在日常使用上, 这个术语一般只指音响形象, 例如指词arbor等等。”[2]就符号而言, 电视传播是以连续运动的图像、声音和文字为信息的基本状态, 即声画兼备, 这种声画兼备的传播特色, 指的是电视所拥有的语言符号 (解说、文字、人物同期声讲话等) 和非语言符号 (画面、音乐、音响等) 综合运动的总体形式。其中, 声音“也是画面的一项决定性元素, 它补充了画面的表现, 重视了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的人和物的环境。事实上, 我们的听觉在任何时间都容纳着我们周围的全部空间, 而我们的视觉每次却只能波及60度, 甚至在我们的注意力集中时, 只有30度。”[3]解说以语音为表达的外在形式, 通过语言符号表达内容。在电视体育现场解说中, 受众一方面能够从语言符号中形成逻辑推理、概念形象;另一方面又能够从各种视觉信息中去对所闻进行组合, 加以证实。对于解说的语体, 目前尚无定论, 现在试做如下分析。
我国修辞学家张弓认为:“构成语体的基础因素有表达的内容、交际的目的、群众 (听众、读者) 的特点、交际的场合等等。这几个因素是互相联系的。说话人、作者根据这些因素, 结合实际, 选择运用民族语言材料 (词句) , 自然就产生一些特点。这种特点综合而形成的类型就是语体’。”[4]一般认为, 语体是适应不同的交际目的、对象、内容、领域的需要而形成的语言运用的体系, 是运用全民语言材料所形成的语言功能变体。
就语言的传播方式来讲, 体育语体可以分为口语语体和书面语语体两种。就语言的表达内容和功能来分, 又有新闻语体、政论语体、事务语体、广告语体、文艺语体和科技语体等。文艺语体讲究生动形象, 含蓄蕴藉, 使用比喻和夸张等修辞格追求各种艺术效果, 传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给读者以美学震撼;科技语体要求用词准确, 语句平白, 结构严谨, 数据精确, 旁征博引, 直接用语言向读者传递信息、说明道理。
体育解说员在赛事直播时并没有事先准备好讲稿, 他们只能随机应变, 边看边讲。解说中的语言节奏快、口语词多, 对语境的依赖性很强。一般认为解说属于口语语体, 因为解说多是灵活自如、富于变化, 与书面语体相比, 在遣词、造句、修辞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别。然而赛事的解说中也并非没有书面语语体。例如:解说员贺炜在南非世界杯八分之一赛事英德比赛结束时这样说到:“这场比赛, 德国队以3球的优势战胜了英格兰队。胜负既分, 结局也已经确定了。英格兰同德国, 他们永恒的对抗在世界杯历史上继续着延续下去。历史的篇章, 这一段已经写完。我们想想吧, 在此时此刻, 在柏林, 在慕尼黑, 在汉堡, 在科隆大教堂, 肯定有无数的德国球迷为之欢欣鼓舞。而在伦敦, 在利物浦, 在曼彻斯特, 在泰晤士河边的小酒馆, 肯定也有无数的英格兰球迷为之黯然神伤。”这段话比较舒展、严密, 词汇量也较口语丰富, 逻辑关系严谨, 符合书面语语体的主要特征。从表达的内容和所适应的语境来说, 这段解说也带有文艺语体色彩。在贺炜的解说中, 表现书面语语体特征和文艺语体色彩的语段还有不少, 在此不繁赘举例。
另外, 从表达的内容和功能来说, 解说还具有科技语体特征。科技语体又称为“知识性语体”, 准确、严谨、简洁是这种语体的语言要求。其具体语言特点在于:大量运用专业术语以及图表、符号、简称, 不断吸取外来词和国际通用词, 多用结构严谨的陈述句、复句以及关联词语等。修辞上以消极手法为主。解说中不可避免地用到专业术语, 如“乌龙球”、“越位”、“禁区”、“人盯人”等词语。在使用数字上, 也比较精确。如下面一些贺炜的解说都可以反映上述语体特征:
“来看看刚才兰帕德的射门, 打在了穆勒的胸口, 应该也是打到了穆勒的手臂, 不过这个球穆勒的手臂是收在身体的范围内在保护自己的胸口, 所以这种球一般是不会吹点球的, 不会吹手球的。”
“在门将诺伊尔大脚开出来的时候其实前面的两个队员是处在越位的位置上, 13号穆勒和11号克洛泽。但是我们知道足球比赛的规则, 守门员在开球门球的时候, 进攻球员是没有越位这么一说的。只存在在越位位置’和越不越位’这样的区别。”
“兰帕德的打门, 这是他的第41脚打门, 两届世界杯, 目前为止还没有取得进球, 包括点球也没有进。”
“来自乌拉圭的主裁判拉里昂达吹响了全场比赛结束的哨音!这样的话, 德国队在八分之一决赛中4比1击败了英格兰队, 德国成为第三支进军八强的球队。而英格兰队, 在淘汰赛的第一轮回家了。从1990年意大利世界杯开始, 当时英格兰队进军4强, 1994年的美国世界杯他们未能入围决赛圈, 1998年16强, 2002年8强, 2006年8强。英格兰队在10年的南非赛场上没有进入8强。”
上述解说使用到“点球”、“越位”等术语, 还运用了精确的数字对比赛作了详细说明。这些都带有科技语体色彩。
总之, 赛事解说中的语言不可以单纯地归结为一种语体, 像上面列举的央视世界杯解说员贺炜的解说中既有典雅端庄的书面语体, 也有通俗直白的口头语体;既有生动形像的文艺语体, 也有精确严谨的科技语体;其语体形式是交叉、渗透的。
二、语言表达手段
对一场比赛来说, 比赛背景、过程、细节、赛后反映等都是受众关注的。在受众得到视觉享受的同时, 体育解说员的解说也要迎合受众的听觉享受, 为了达到这一效果, 体育解说员需要运用多种语言手段, 常见的解说运用的语言手段有:
(一) 动词的大量使用
要展现足球这种动作性、对抗性、技巧性极强的运动场面, 给读者以强烈的节奏感和紧迫感, 比较重要的依靠手段是动态动词, 而动态动词有动作性强弱的区别。一般来说, 一个动词拥有下述特征越多, 动作性程度越高:动词表示的是动作而不是状态;动作是瞬时完成的;动作具有很强的施动力;动作的参与者有很强的个体性。在对比赛过程和细节的报道中, 以下这些动作动词出现频率极高, 带有显著的足球专业色彩:
顶、撞、攻、蹭、挑、漏、卸、断、失、丢、救、斜射、弹射、吊射、补射、斜传、挑传、横敲、回敲、抢断、铲断、扑救、飞奔、猛攻、切入、单挑、铲倒、反击、盯防、逼压、挤压、晃过、摧毁
这些动词具有强动态性, 描述出赛场上激烈的竞争场景, 能够使得电视前看直播的受众获得恰当的听觉享受。在贺炜的解说中, 运用动词的句子略举例如下:
“德国队由穆勒亲手把球掷还给英格兰队。两个世界足坛的豪门球队在世界杯赛场上表现出了十足的君子风度。”度比“较要高想。越”过一米九七的默特萨克, 还要坠向球门, 这个难
“这个球是由克洛泽打进, 但是助攻的是德国队的门将
诺伊尔。”
“在第一次生擒厄普森成功之后克洛泽现在自信心满
满。”
句中加着重号的词的动作表现力很强, 类似的动词在解说中大量存在, 动词后多有补语, 这种形式有助于增强表达效果。
(二) 修辞方式
1. 比喻
“如果说鲁尼是不列颠的亚瑟王的话, 现在他身边并没有兰斯洛特、高文、格拉海德这些圆桌骑士。”
亚瑟王是英格兰传说中的国王, 圆桌骑士团的首领。“兰斯洛特”等人物是喻体, 利用此手法塑造了英格兰球队的球员形象。
2. 引用
“足球就是一项攻守平衡的游戏, 在你的防守遇到压力的时候你的进攻也不会像之前那样的轻松, 中国的武术家曾经有句话叫一拳打得开, 少得百拳来’就是这个道理。”
引用武术界的术语, 更显得足球赛事像一场争战, 也使得语言精炼, 含蓄典雅, 易启发受众。
3. 反复
“刚才, 英格兰队的进攻球打在横梁上弹进了球门, 弹进了球门, 这是主裁判的一次误判。”
反复这种修辞格在赛事解说中是常见的, 一般都属于连续反复。解说中反复这种修辞格的运用带有口语语体的色彩, 能突出解说员着重要表达的意思。
4. 反问
“卡佩罗, 他的球队现在落后三球, 他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这样的反问, 在说明一个事实的同时也引起受众的思考, 吸引受众的视觉, 也引发受众强烈的“欲知后事”的心理。
(三) 具有娱乐性的描述
“卡佩罗在场边大喊, 他的助手皮尔斯也及时翻译给场上的队员。在1990年世界杯决赛中德国队和英格兰就是1比1打平进入点球决战, 当时英格兰队就是皮尔斯和瓦德尔两个人的点球没有进。”
“现在德国队领先, 德国队球迷在场边也是非常的高兴, 他们的啤酒喝得更多了。”
“门将詹姆斯挡住对方一次射门, 挡住对方两次射门, 但是挡不住对方总是射门。”
“杰拉德这次的回传很危险 (半分钟之后) 拉姆这次的回传也是很危险的。”
“兰帕德的打门, 这是他的第41脚打门, 两届世界杯, 目前为止还没有取得进球, 包括点球也没有进。”
以上解说中多带有调侃的意味, 也有对观众席上场景的描述。当然, 也带有解说员本身的主观倾向, 这在体育赛事解说中是很难避免的。一般来说, 受众仍会认为自己解说员的解读是个性化、自主化的。总的来说, 这种语言的运用能达到受众视听享受的功能。
三、解说最基本的功能
以上对贺炜在英德赛事中的解说的语言手段作了简要的分析和说明, 下面扼要地介绍解说中运用语言手段所达到的解说最基本的功能。
“电视传播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以多种语言符号同时进行, 将受众接受信息的智力门槛’低到最低高度, 这便是电视节目的易受性’。”[5]体育赛事直播解说的易受性较为突出, 被受众广泛接受。
对于解说的功能, 一般认为有以下几方面:娱乐功能、教育功能、政治功能、审美功能等。对于解说最基本的功能, 学术界未达成一致观点。笔者认为, 在对体育比赛的解释说明中, 娱乐功能应该是体育解说最直接的效果。
首先, 受众观看比赛大多并不是为了受到“教育”, 但观看比赛需要最基本的相关知识, 受众多是因为对足球的热爱才观看赛事的, 而好的赛事往往离不开好的解说。“政治功能”是对于国家来说的, 而足球作为一项运动, 可以说是无国界的, 支持哪支球队由受众个体自己决定。“审美功能”应是受众观看比赛最高的境界, 这同时也是娱乐功能的升华。
其次, 人们观看体育比赛转播大多是为了在观赏比赛中得到身心的娱乐, 使得自己的情绪有所宣泄。为了达到这一功能, 体育解说员需要在比赛中传达的有趣信息, 使受众看懂比赛, 感受到比赛的趣味性, 与受众观赏态度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使他们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像前文中提到的动词的使用, 如“生擒”等词;还有一些通俗易懂的修辞及娱乐性的描述等解说的语言手段都是为此功能服务的。
贺炜对于2010年世界杯英德赛事的解说, 应该说是达到了很理想的效果, 能够被多数受众所接受, 贺炜本人被网友封为“温情帝”、“知识帝”, 这也是本文选择其解说作语言运用分析的原因之一。
四、小结
各类比赛的现场直播是体育新闻重要的报道形式, 是广播电视传播特性与体育竞赛规律性进行结合的产物, 也是体育新闻最吸引受众的手段之一。任何一场比赛的电视直播时间大致需要上百分钟, 体育解说员要在这么长的时间里, 对观众能够在镜头中看到的部分进行分析, 对观众看不到的部分进行解说, 对现场的突发事件及时传达, 同时还要协调与工作伙伴的关系等等, 这对于一名现场体育解说员的职业要求是非常高的。目前, 观众对体育解说员的水平提出质疑, 关键的原因还是在于我们的体育新闻工作者是否能对正在发生的体育事实的报道有正确的认识, 并领悟到这类新闻对从业者提出的更新的专业要求。
黄健翔在评价其自身的解说工作时说:“足球解说员在 (足球) 这方面应该有专家的眼光, 而且这个专家最好别光说不练, 纸上谈兵。”同时他又认为:“说球’是陪人看球的意思, 类似于伴奏、背景音乐, 喧宾夺主就不好。”笔者认为, 这段话也可以作为对体育解说员的一种建议和要求。
总之, 随着社会人口文化素养的提高, 人们对信息的接受将呈现多层次需求, “好看”的浅层面信息和“不易看”的深层面信息将为人们兼收并蓄。足球赛事一般被喻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 解说员应当捕捉赛事现场中具有代表性和能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情节, 用具体生动的语言进行描绘, 必要时还需做出恰如其分的评议, 为受众展示画面的内涵, 帮助或指导观众理解现场信息, 最终满足受众的视听享受, 达到解说最基本的功能。
参考文献
[1]黄启兵.论电视体育解说的传播艺术[D].厦门:厦门大学, 2002.
[2]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102.
[3]马塞尔.马尔丹.电影语言[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1982:2.
[4]张弓.现代汉语修辞学[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63:128.
特洛伊之战的原因分析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