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体质标准范文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体质标准范文(精选12篇)

体质标准 第1篇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国家学校教育工作的基础性指导文件和教育质量基本标准, 是评价学生综合素质、评估学校工作和衡量各地教育发展的重要依据[1]。2014年7月18日, 教育部公布了最新修订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以下简称《2014版标准》) 。与2007年颁布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以下简称《2007版标准》) 相比, 《2014版标准》在测试项目、权重系数、成绩评定等方面都做了较大幅度的调整, 它的实施必将对今后一个时期内的体育教学和体育工作产生深刻的影响。为此, 笔者试图通过对《2007版标准》和《2014版标准》) 的对比研究, 探讨《2014版标准》在测试项目、权重系数、成绩评定等方面的合理性与不足, 以期为以后更好地实施《2014版标准》提供理论支持。

2《2007版标准》与《2014版标准》的对比

2.1 测试分组的对比

《2007版标准》将测试对象划分为以下组别:小学一、二年级为一组, 三、四年级为一组, 五、六年级为一组, 初、高中每年级各为一组, 大学为一组。《2014版标准》将测试对象划分为以下组别:小学、初中、高中按每个年级为一组, 其中小学为6组、初中为3组、高中为3组。大学一、二年级为一组, 三、四年级为一组。

可以看出, 2014年的测试分组更为细致、合理, 特别是把大学四个年级分为两组。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的要求, 大学本科一、二年级开设体育必修课, 三、四年级开设体育选修课, 如此一来, 大学一、二年级和三、四年级学生在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等方面可能存在较大差异, 测试结果可提供体育必修课与选修课对学生体质的不同影响, 更具理论及实践意义。

2.2 测试项目与权重系数的对比

2.2.1 测试项目的对比

由于小学阶段的测试项目随年级升高逐渐增多, 到初中才稳定下来。因此, 笔者选择测试项目更为稳定的初中、高中、大学阶段的测试项目为统计与分析对象。

通过对表1的分析, 笔者认为, 《2014版标准》在测试指标上表现出了更大合理性。第一, 《2014版标准》取消了选测项目。按照《2007版标准》规定:“选测项目每年由地 (市) 级教育行政部门、高等学校在测试前两个月确定并公布, 选测项目原则上每年不得重复”[2]。但实际上, 具有选择权的行政部门及普通高校基于便于操作和易于管理方面的考虑, 普遍存在选择台阶试验、握力体重指数、立定跳远为每年的选测项目。这样的选测项目有名无实, 对于学生而言没有必测与选测之分。基于以上问题, 《2014版标准》取消了选测项目, 在身体素质的力量素质、耐力素质、柔韧素质、速度弹跳素质方面直接指定必测项目。

(以初中、高中、大学各年级为例)

第二, 《2014版标准》在身体素质测试方面, 耐力素质项目上, 取消了台阶试验, 男子1000米、女子800米成为体现耐力素质指标的唯一和必测项目。台阶试验虽然具有高效、便利、安全的优势, 但自其诞生以来, 一直备受争议。陈良业认为学生上下台阶的节奏、及动作的规范性对成绩影响很大, 而且在测试过程中测试人员又很难监管学生按照既定的节奏和规范的动作进行[3]。王健、邓树勋认为:台阶试验指数评价心血管功能具有“高误差和低相关”的现象;与耐力性跑成绩的相关性普遍较低且有较大范围的差异等[4]。《2014版标准》将其取消实为众望所归。力量素质指标上, 取消了掷实心球、握力体重指数, 把男子引体向上, 女子仰卧起坐作为反映力量素质指标的唯一和必测项目。掷实心球具有较强的技术性, 力量只是决定其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 把掷实心球作为反映学生力量素质的一个指标本身无可厚非, 但不能将其视作唯一指标。柔韧素质项目上, 将《2007版标准》中唯一反映柔韧素质的座位体前屈改为必测项目。坐位体前屈是小学一年级至大学四年级学生柔韧素质的必测项目, 具有唯一性, 故不宜删去, 《2014版标准》将其从选测项目调整为必测项目。速度弹跳类项目上;《2007版标准》规定在50米跑、立定跳远、跳绳中任选一项, 《2014版标准》将50米跑和立定跳远作为必测的两个项目。最后, 《2014版标准》把代表运动能力的篮球运球、足球运球、排球垫球取消, 可以看出, 随着学生体质的连年下降, 有关部门把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放在了第一位, 身体素质是运动能力的基础, 只有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不断提高运动能力。

2.2.2 权重系数的对比

(以初中、高中、大学各年级为例)

如表2所示:《2014版标准》对测试项目的权重系数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首先, 提高身体形态的权重系数而相应地降低身体机能的权重系数。有研究表明, 大学生经过初、高中阶段的身体发育后, 其身体形态指标变化不大, 而肺活量仍有继续增长的趋势, 通过体育锻炼可以有所提高[5]。因此, 笔者认为身体形态和身体机能的权重系数不能一概而论。比如, 在身体形态指标变化不大的大学生中应降低身体形态的权重系数, 初高中学生的身体形态可塑性很大, 只要坚持锻炼可以达到健康的标准, 故应加大身体形态指标在中小学的权重系数, 以更符合其“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的宗旨。

此外, 在《2014版标准》中, 适当降低了耐力类项目的权重系数, 加大了速度弹跳类项目的权重系数, 力量、柔韧类的权重系数保持不变。权重系数的调整和测试项目的改变直接相关。虽然耐力类项目的权重系数降低了, 但因为台阶试验的取消, 男子1000米、女子800米成为耐力类项目的必测内容, 显而易见, 对学生而言, 耐力类项目的难度加大, 说明相关部门依然重视学生耐力素质的发展, 而且是更加重视。跑是人类最基本的运动能力之一, 也是最能反映身体素质的项目, 《2014版标准》占权重系数最大的两个测试指标是耐力素质和速度素质, 对应测试项目分别是长跑和短跑, 这符合《2014版标准》着重提高标准应用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的目的。

2.3 成绩评定的对比

由表3可见, 《2014版标准》把成绩评定学年总分提高为120分。其学年总分由标准分与附加分之和构成, 标准满分为100分。附加分根据实测成绩确定, 即对成绩超过100分的加分指标进行加分, 满分为20分;小学的加分指标为1分钟跳绳, 加分幅度为20分;初中、高中和大学的加分指标为男生引体向上和1000米跑, 女生1分钟仰卧起坐和800米跑, 各指标加分幅度均为10分[1]。研究表明, 体质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较大。对于那些轻易就可获得高分数的学生而言, 20分的附加分将促使其继续、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 故《2014版标准》在成绩评定方面充分考虑了学生体质的个体差异, 着重强化了其教育激励、引导锻炼的功能。

成绩评定等级中“良好”等级的起评分由《2007版标准》的75分调整为80.0分。《2007版标准》和《2014版标准》都规定“学生测试成绩评定达到良好及以上者, 方可参加评优与评奖”。这一规定看似没有变化, 但实际上对评优、评先学生的体质健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 长期以来, 我们的教育过多地强调了“智”, 这不能不说是国家学生体质持续下降的一个因素。《2014版标准》提高了“良好”的评分标准, 并将其与评优评先联系在一起, 必然会引起学校、家长、学生三方的重视, 为学生参加体育锻炼, 提高体质健康创建了一个积极的环境和氛围。

3 结论

1.《2014版标准》选择按年级分组, 使分组方式更细致、合理, 提高了其教育监测能力。

2.《2014版标准》取消了选测项目, 使测试内容固定, 解决了《2007版标准》选测项目名存实亡的问题, 提高了其绩效评价的支撑能力。

3.《2014版标准》提高了身体形态类项目的权重, 相应降低了身体机能类项目的权重, 笔者认为未充分考虑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建议不要一概而论, 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体形态和身体机能的权重系数可区别对待。

4.《2014版标准》在成绩评定上增加了20分的附加分, 并将“良好”等级的起评分由75提高到80, 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主动性, 向广大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2014年修订) 》的通知[Z].北京:教体艺[2014]5号.

[2]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通知[Z].北京:教体艺[2007]8号.

[3]陈良业.《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 2011, 7 (7) .

[4]王健, 邓树勋.台阶试验质疑[J].中国体育科技, 2003, 39 (2) .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第2篇

马卫平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如何发挥教师主体性和学生主体性是当前进行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关注的主要问题。纵观中国学校体育百余年的历史,(在近代中国,体育作为教育活动中的一门学科进行设置,是从1904年开始的崔乐泉罗时铭著中国体育思想史近代卷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从课程中人的地位及其价值取向等维度,我们不难发现,学校体育课程经历了“圈羊”、“放羊”与“游牧”式体育课程的不同形式。深入了解其课程思想变迁的根源、表现形式和特征,对于推动当前正在进行的学校体育改革有着重要意义。

一、“圈羊” 式体育课程及其特点

“圈羊”式体育课程,是指在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把学生当成静态驯养的对象,学生被封闭和限制在一个固定的空间,教师扮演饲养员的角色,学生如同被栓入的羊羔,给学生喂什么、喂多少、什么时候喂等问题都是有教师来决定。“圈羊”式体育课程是一种专制主义的师生关系,它建立在赫尔巴特主知主义教育思想之上,20世纪初,赫尔巴特的主知主义教育思想以日本为媒介传入中国,“可以说,最早在近代中国传播的西方教育理论就是赫尔巴特以及赫尔巴特学派的教育理论”。教育部人事司编中外教育简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07这种体育课程突出的表现出如下特点。

管理的严格性,是指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则处于客体被改造的地位,学生对教师要绝对地服从,体育老师竭力防止学生独立自主意识的发展,压制学生的个性,使他们绝对服从教师的权威,以便从小培养一种受秩序的精神。在赫尔巴特看来,儿童生来就没有形成一种能下决断的真正意志,反而具有一种处处驱动使他不驯服的“烈性”,这正是儿童不守秩序的来源。而且,儿童身上存在着盲目冲动的种子,往往会随着向外表现出来,既影响其学业,更有可能在将来发展成一种反社会的倾向。因此,管理就是要克服儿童的“烈性”,抑制他的盲目冲动,从而维持学校教育和教学的秩序乃至社会的秩序。赫尔巴特不仅论证了儿童管理的目的和意义,还提出了一套儿童管理的方法。一是对儿童进行严格的约束和压制。具体来说,首先是威胁,即用

强制手段来提高管理的作用,不许儿童随心所欲和乱说乱动。二是惩罚,即当儿童出现恶劣行为时必须按照他们所犯错误的轻重,分别予以站壁角、剥夺自由、禁止用膳乃至体罚等惩罚;第三是监督;第四是命令,要求学生像士兵绝对服从长官一样服从教师的安排。受赫尔巴特教育思想和日本军国民体育思想得影响,在我国学校设置体育课程的初期,我们全盘吸收了国外体育课程的思想,“兵操”由此进入学校。《奏定学堂章程》指出:“在中学堂,宜以兵士体操为主,凡教体操者,务使规律肃静、体势整齐、意气充实、运动灵活。”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506这种兵士体操虽具有强身健体、尚武和集体纪律教育等积极因素,但其重视的是整齐、严肃的机械式锻炼、压抑个性、提倡服从,并贯穿着专制、盲从的思想,导致体育课机械、生硬和单调。枯燥的教学内容,把体育课当成了训练学生遵守纪律的手段。

过程的确定性,是指教师在上课前把要上课的内容预设在在自己的教案里,教学的过程就是执行教案的过程。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通常就是按部就班,强调教学过程的公式化组织教学。其理论来源于赫尔巴特的教学阶段理论。赫尔巴特把教学过程明确地划分为四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即:第一段,明了,即教师用叙述的方式(讲解和演示),向学生明白地讲授新教材,使学生清楚地明了新观念;第二段,联想(联合),即教师分析教学内容,促使学生将自己已有的观念与新的观念联系起来;第三段,系统,即教师综合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归类、概括,以便得出新知识的规则和原理;第四段,方法(应用),即教师给学生布置练习和独立作业,并及时纠正他们在练习中所犯的错误,使学生已获得的知识变得更加牢固。

发展的片面性,其主要表现在于,对学校体育本质的狭隘理解教师在片面理解传授“三基”的同时,在课堂上更多地关注知识和技能的目标是否完成,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往往被忽视或弱化。在片面理解增强学生体质时,忽略了通过体育学习培养起了健全人格,增进学生身心健康这一根本问题。片面发展把掌握“三基”“达标”“名次”作为学校体育的根本目的。把人降居为实现这些目的的工具和手段,而忽视了体育的人文内涵,空化了人的文化内涵。从而导致技术教学观念、竞技运动教学观

念、增强体质教学观念等异化现象的出现。造成人的畸形的片面的发展,扼杀了人的个性方面素质。

应该指出,赫尔巴特的教学阶段理论曾对近代中国的学校教育实践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但是,由于它在教学实践中强调以“知”为主,人为一切心理现象、包括情感或意志等都是建立在“知”的基础之上,偏重于系统传授书本知识,所采用的道德教育和儿童管理的方法,基本上保留了中世纪教育的特点。不根据具体对象、环境和教学内容一律加以应用,“因此不可避免地带有形式主义的弊病,而被称为‘形式教学阶段理论’”教育部人事司编中外教育简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05使得体育教学变得呆板、压抑。

二、“放羊式”式体育课程及其特点

“五四” 运动以后,在我国学校教育中,受美国杜威实用主义教育体系影响的教学体系成为主流,持自然主义、经验主义、人本主义哲学态度的教育家们意识到:课程仅仅关注学生的未来生活需要并为其做准备是远远不够的,课程本身应沿着向人回归的道路上展开,学生应从“养圈”里走出来,走向大自然,在学校体育中由此挟带而来的是自然主义体育思想。可以说,杜威教育思想在20-40年代我国学校体育界产生了很大反响。当年“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已成为时髦用语。但是,自然体育思想也带来消极后果,如单纯从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出发,降低了教师的作用。从而导致当时和以后“放羊式”教学的出现等。所谓“放羊”就是羊群在一定时空内进行觅食、嬉戏,使他们在自由的空间内摄取食物和消化食物,使它们快速成长任其自流。“放羊式”式体育课程,是一种在体育课中,教师较为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重视学的活动。由于对学生地位和作用的过多关注,在师生关系的处理上出现极端发展学生主体作用的趋势,这种教学方法相对“圈羊式”教学形式而言具有自然性、随意性和愉悦性等特征。

自然性,是指体育课程顺应学生的天性,尊重学生自由,以学生的内在自然属性为核心来组织教学,以展现他们的天赋。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成为这种课程观的直接思想来源。他认为:符合儿童天性的教育才能获得成功,教育孩子“要顺从自然——要让孩子想跑时就跑,想坐时就坐。孩子的活动出自本能,阻扰天性将导致变幻莫测的欲望”。萨利·肖尔茨 卢梭「M].北京:中华书局,2002.44,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对传统教育思想和学校

体育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一些教育家(如18世纪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和19世纪德国教育家福禄陪尔)教育思想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卢梭思想的影子。

随意性,是指教师和学生完全随着自己的意愿进行体育学习。在体育教学中,随意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学目标的随意性。即教学无预期、无目的、无原则、无安排,遇到什么抓什么。二是教学内容的随意性。即什么“赶时髦”就教什么,学生喜欢什么就练什么。三是教学方法的随意性,它更多的表现在经验主义,即教学中完全按照 “老套路”,不管教学对象是否相同,时间地点有无变化,一切按老框框套。

愉悦性,即在体育教学中,从“学生的立场”出发,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动机,重视张扬学生的个性,单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安排教学。“有的同志认为既然要让学生体验运动乐趣,就无需要求学生非得掌握什么运动技能,只要学生玩得痛决,获得愉快和成功的体验就可以了”,毛振明赖天德 论运动技能教学和体育运动乐趣的关系 中国学校体育2005 1 55 因而在体育课中,教学内容完全按照学生的兴趣,有些甚至是一堂课先集中,然后是教师讲话.剩下的就是解散自由活动。“放羊式”教学模式是在批判了以往以教师为绝对权威的被动式教学后,提出尊重学生的自发自主学习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20世纪30年代,这种教学形式曾在我国风行一时,并对当今学校体育产生一定影响和积极与消极的作用。如调动了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个体需要得到了满足,从而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地参加运动,真正体现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等等。同时“放羊式”教学也带来消极后果,如单纯从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出发,降低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等。

三、“游牧”式体育课程及其特点

长期以来,“圈羊”式教学与“放羊”式教学一直成为学校体育课程的主流形式。这两种教学形式有着根本的区别。“圈羊”式教学强调严密的课堂组织,“放羊”式教学则倡导松散的活动。前者是实现“书本中心”和“教师中心”的形式,认为:教师是知识的权威,学生是授受的对象和驯化的对象;后者是“直接经验中心”和“学生中心”的形式,主张,“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在做中学”,教师应该把学生从班级和学校这

种类似“养羊”的地方释放出来,让他们自己去大自然、大社会觅食。在“圈羊”式课程与“放羊”式课程的交锋与变革中,我们可以察觉到学校体育教学中逐步突显了人的地位。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建构主义作为面向21世纪创新性教育改革的主流理论,正在成为指导当前中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工具。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因此提出“学习就是知识建构”,教学是一种对话、引导和协商的过程。体育教学过程既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圈羊”式课程,也不是完全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放任自流的“放羊”式课程,而是在教师引导下,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游牧”式课程。

“游牧”式课程,把课程中的教师看作是放牧人,是站在学生后面指导而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前行,教师的“教”都要服从、服务于学生的学。相对教师成为看羊人,课堂变成了“羊圈”而言,“游牧”式课程强调人的自然生长,把课程视野中人的生活看成是自我建构人生意义的过程,是一种人生体验的过程,具有过程性、体验性、引导性的特点

过程性,即学校体育作为促进个体生命健康成长的教育,它的目的、功能和价值均实现于体育过程中。体育的本质特征和学校体育的特点、目标决定了学校体育的重要特征是它的过程性。它表现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而这种参与和其他学科教学中的参与也有明显的区别。首先,就性质而言,体育教育中学生的参与主要是一种互动的、创造性的参与,学生是体育活动中的主角;其次,就方式而言,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参与是全身心、全方位的参与,它包括动觉、听觉、感觉、视觉、直觉等各个方面的参与;再次,就结果而言,体育教育中学生的参与本身就能使学生获得健康、愉悦的体验,因而可以说,参与本身就是体育教学的目的之一。通过体育参与引导人追求卓越的精神品质使其超越自身和世界,体验健康愉悦的乐趣,实现个人真正的精神成长。著名教学论专家王策三先生认为,“专设的体育课,其根本职能就是对学生保护身体健康和科学地锻炼身体提供理论知识和方法的指导,至于每周几节有限的课时内对学生身体运动和体质发展所发生的影响,那还是第二位的事情。这种指导将影响着学生一生身体的健康发展。”

王策三.教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98作为教育者在学校体育中应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从而引导他们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

体验性:即把学校体育看成是一个特殊的体验过程,“既有认识论的意义,又有价值论的意义,更有本体论的意义,是人在体育中追求生命的方式。”邹玉玲.主体性体育及其课程观探论.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体育)博士论文,2004:11体育活动既关注学生的身体体验,又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这种体验关系中,主体和客体达到统一的境界,认识者把认识的对象赋予了生命的内涵从而使体验关系成为生活关系。体验是参与的必然结果,主动参与是体育体验的前提。“教学是学生身心的投入,这就是体验过程。”张楚廷.大学教学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81体验概念的提出,反映了对生命意义的特殊重视。1908年顾拜旦在一次讲话中引用宾西法尼亚主教的话:“对奥林匹克运动会来讲,参与比取胜更重要”。并指出:“生活中重要的不是凯旋,而是奋斗,其精髓不是为了获胜而是使人类变得更勇敢、更健壮、更谨慎和更落落大方。这是我们国际奥委会的指导思想。”顾拜旦.奥林匹克理想[M].詹汝琮等,译.北京:奥林匹克出版社,1993.9:24“参与”和“参加”是不同的,参与是主体性的活动,是主体以整个身心融入活动中,而“参加”只表示人的身体的出现,并不一定是整体生命的活动。德国生命哲学的创始人狄尔康花费了毕生的精力提出了与自然科学不同的人文科学(精神科学)的标准,这就是体验、表达和理解。他说:“只有当体验、表达和理解的网络随处成为一种特有的方法时,我们面前的‘人’才成为精神科学的对象。”邹进著.现代德国文化教育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28 生命在“体验、表达和理解”中存在着,因此,只有精神科学才是对生命的解释。当前学校体育中对体育的看法还是聚焦在身体的物理体验方面,比如《现代汉语词典》对体育的定义为“发展体力、增强体力为主要运动的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反映了一种功利主义思想,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手段的教育,一切体育活动都离不开身体,都是身体的表现。基础教育的体育实践类学科的重要特征是“身体练习”,无论身体发展还是心理发展,均要求在运动中、在提高身体适应性的同时、在身体活动的前提下实现身心的协调发展。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情境交融。并且通过体育活动以启觅去拥护体育的精神。这样一种身体认知是任何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实践证明,根据体育教学特点和规律进行教学,可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体育锻炼习惯、能力,满足学生参与运动的需求,感受体育运动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如果说,离开了上述前提来强调体育课程功能,就容易发生在教学中单纯强调心理发展的认识过程——知识的掌握;或单纯强调心理发展的情感过程——快乐的体验,最终忽视了学校体育的重要特征——身体练习和体力发展,也就失去了体育课存在的价值。

引导性:所谓“引导”,主要指教师而言,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是知识渊博的向导,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而不是训练学生掌握学科内容的‘监工’”教育的哲学基础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148)引导性表明在课堂中,体育教师既不是机械的教书匠、被动的课程执行者,更不是体育课堂的旁观者。对教师的引导而言“一是指教育具有方向性和目标性,必须以关注理想个体生成与发展为主旨;二指教师对学生的成长负有道义上的责任,肩负着指导学生成长的重任;三指受教育者有自由意志和人格尊严,尊重他的个性是教育的内在规定。”程建平.论德育过程是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的统一[J].理论界,2004(3)“游牧”式课程提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强调主动使教学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使体育学习变得亲切、自然和具有人情味,为学生创设和谐、宽松的自主性学习的良好环境,引导学生通过运动体验进行自主性探究。在引导过程中,提倡用宽松的心态对待学生。教师应该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实施者、体育教育活动的研究者、学生身心健康的维护者。总而言之,教师的职责已由传递者向促进者转化,由管理者向引导者转化。

纵观学校体育课程从“圈羊”“放羊”到“游牧”’的历史过程,体育课程与人的关系经历了从“教师中心”——到“学生中心”—再到“教师、学生中心”的发展线索。这种思想的变迁给我们的启示在于:体育课程只有只有充分发挥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确立人的主体地位、弘扬人的主体意识,把教师与学生都当作活生生的、整体的、发展中的、生活着的人来看待,才真正具有生命的活力。因此,体育课程应该从单纯的“学生主

我国“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出台 第3篇

1.平和质:此类体质的人具有面色和肤色润泽、头发稠密光泽、目光有神、鼻色明润、唇色红润、精力充沛、耐受寒热、睡眠良好、胃纳佳、二便正常、舌色淡红、苔薄白、脉和缓有力等特点。属于平和质的人只需继续保持平时良好的饮食习惯即可。

2.气虚质:此类体质的人具有语声低微、气短懒言、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出汗、舌淡红、舌边有齿痕、脉弱等特点。属于气虚质的人应多吃黄豆、白扁豆、鸡肉等具有益气健脾功效的食物,少吃空心菜、生萝卜等性质滑利的食物。

3.阳虚质:此类体质的人具有畏冷、手足不温、喜热饮热食、精神不振、舌淡胖嫩、脉沉迟等特点。属于阳虚质的人应多吃牛肉、羊肉等具有温阳功效的食物,应少吃梨、西瓜、荸荠等生冷寒凉的食物,并应少饮绿茶。

4.阴虚质:此类体质的人具有手足心热、眼睛干涩、口燥咽干、鼻微干、喜冷饮、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等特点。属于阴虚质的人应多吃鸭肉、绿豆、冬瓜等甘凉滋润的食物,少吃羊肉、韭菜、辣椒等性温燥烈的食物,并应适当进行打太极拳、练太极剑、练气功等体育锻炼。

5.痰湿质:此类体质的人具有面部皮肤油脂较多、汗多而黏、胸闷、痰多、口黏腻或甜、喜食肥甘甜腻食物、苔腻、脉滑等特点。属于痰湿质的人应多吃山楂、醋、玫瑰花等具有疏利功效的食物,少吃肥肉等滋腻食物,并应多参加舞蹈、步行健身等体育锻炼。

6.湿热质:此类体质的人具有面垢油光、易生痤疮、口苦口干、身重困倦、大便黏滞不畅或燥结、小便短黄、男性阴囊潮湿、女性带下增多、舌质偏红、苔黄腻、脉滑数等特点。属于湿热质的人应多吃冬瓜等具有清热利水功效的食物,并应循序渐进地进行体育锻炼。

7.血瘀质:此类体质的人具有肤色晦黯、色素沉着或有瘀斑、口唇黯淡、舌黯或有瘀点、舌下络脉紫黯或增粗、脉涩等特点。属于血瘀质的人应以清淡饮食为主,可多吃绿豆、芹菜、黄瓜、藕等性质甘寒的食物,并应适当地进行中长跑、游泳、爬山等体育锻炼。

8.气郁质:此类体质的人具有精神抑郁、情感脆弱、烦闷不乐、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等特点。属于气郁质的人应多吃黄花菜、海带、山楂等具有行气解郁功效的食物。此类人不可经常待在家里,应多参加集体性的运动项目。

9.特禀质:这是一类体质特殊的人群。在此类人中,有过敏体质者可出现哮喘、风团、咽痒、鼻塞、打喷嚏等病症。患有遗传性疾病者可出现先天性、家族性的各种病理特征。患有胎传性疾病者可出现生长发育异常等病理特征。属于特禀质的人要顺应四季的气候变化进行养生。有过敏体质者应少吃荞麦、蚕豆等易引起过敏的食物,并应注意保持清洁卫生、通风良好的室内环境,经常洗晒被褥和床单。■

体质标准 第4篇

新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以下简称“新《标准》”) 在吸取国内外众多研究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 采用了体质健康所包含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运动能力等四个方面指标对学生体质状况进行综合的评价, 使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更加系统全面 (见表1) 。

二、新《标准》结构指标的特点

新《标准》在选择测试项目和方法时, 首先考虑到测量与评价结果必须客观可靠, 减少误差;其次新《标准》的评价指标有效度高、系统性强, 测试项目的选择和测试目标的相一致程度较高;再者就是新《标准》指标选择代表性与可操作性强, 基本能够反映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 操作简便, 易于实施;另外新《标准》标准化程度高且具备一定的可选择性, 项目选择上十分注意和国际通用指标相衔接, 有利于研究和比较。修订后的新《标准》增加了备选项目, 能够方便不同地区和学校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选择。

三、新《标准》测试项目和评价指标解析

1. 新标准测试对象分组、评价指标及各项指标的权重分配

新《标准》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根据新时期我国青少年各年龄段生长发育的特点, 共划分了小学一二年级、小学三四年级、小学五六年级、初中、高中、大学等组别, 分别设置了不同的必测项目和选测项目, 并对各测试项目所占权重重新进行了调整。从表2初中以上组的新老《标准》测试项目权重比较, 我们可以看出, 新《标准》对反映耐力指标项目的权重给予了一定的提高, 以促进学生重视耐力素质的提高, 对反映速度和运动能力的权重进行了下调, 是近年来学生速度素质有所提高所致, 这些调整具有一定教育和导向作用 (见表2) 。

2. 评价等级结构的调整

新《标准》规定:各评价指标的得分之和为本标准的最后得分, 满分为100分。根据最后得分评定等级:90分及以上为优秀, 75分~89分为良好, 60分~74分为及格, 59分及以下为不及格。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成绩每学年评定一次, 按评定等级记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登记卡》。学生毕业时体质健康标准的成绩和等级, 按毕业当年得分和其他学年平均得分各占50%之和进行评定。因病或残疾的学生免予执行本标准。

新《标准》实施办法规定:学生《标准》测试成绩达到良好及以上者, 方可参加三好学生、奖学金评选;成绩达到优秀者, 方可获体育奖学分。《标准》成绩不及格者, 在本学年度准予补测一次, 补测仍不及格, 则学年《标准》成绩为不及格。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毕业时, 《标准》测试的成绩达不到50分者按肄业处理。从规定中我们可以看出, 新《标准》在体现教育意义的基础上也带有非常明显的强制性。

3. 测试项目解析

新《标准》测试项目主要分为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四个方面, 各测试项目设置都有其预期的目标。

(1) 身体形态项目

近年来多项监测和研究表明, 我国学生在持续出现体重超重和肥胖的同时, 还有许多学生偏瘦和过于消瘦, 这两种状况同样都严重危害着青少年学生身体健康, 新老《标准》均选用“身高与标准体重”指标进行身体形态的评定, 说明其有效性较高, 在当前学生体重偏重和肥胖率居高不下的形式下, 新《标准》身高与标准体重的评价权重反而普遍下降, 主要是因为设计者要采取鼓励青少年通过体育锻炼来塑造健康的身体形态, 有较强的教育意义。

(2) 身体机能项目

新《标准》主要采用肺活量和肺活量体重指数以及台阶实验来测试受试者的机能状况。肺活量是指在不限时间的情况下, 一次最大吸气后再尽最大能力呼出的气体量, 是反映人体生长发育水平的重要机能指标之一。体育锻炼特别是耐力项目锻炼可以明显提高肺活量水平。考虑到身高、体重、胸围对肺活量的影响, 所以在测试肺活量时采用“肺活量体重指数=肺活量÷体重”来进行评定。

台阶试验是一项定量负荷机能试验, 主要用于测定心血管系统的功能, 也可以间接推断机体的耐力水平。测试者在固定时间 (3分钟) 内完成固定的负荷时, 动用心输出量潜力越多, 心跳频率 (脉搏) 越快, 指数越低, 心功能水平也越低, 反之越高。

(3) 身体素质项目

(1) 速度

新《标准》速度素质测试主要采用短跑项目50米跑和25米2往返跑来完成, 50米跑是国际上通用的速度素质测试项目, 25米2往返跑是50米跑的替代项目, 主要是供没有50米跑场地的学校选用。速度反映的是人体的爆发力、灵敏、力量、反应等综合素质, 速度快的人中枢神系统和肌肉调节的能力较强, 速度素质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基本素质。

(2) 爆发力

新《标准》用立定跳远来测试人体的爆发力, 立定跳远作为锻炼下肢力量和跳跃能力的练习方法经常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采用, 其练习和测试时方法简便、场地要求简单、锻炼效果突出。

(3) 柔韧

新《标准》用坐位体前屈来测试人体的柔韧性, 柔韧素质对提高人体协调能力、伸展能力、女性生育能力、防止运动创伤等都有重要的意义。柔韧素质锻炼必须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急于求成, 往往容易造成肌肉拉伤等伤害。

(4) 握力与握力体重指数

握力测试可以直接反映上肢和身体的整体力量, 测试方法简便、快捷, 所以从小学5年级开始到大学都采用握力测试来反映力量素质水平。由于体重对握力有明显的影响, 为了公平起见, 新《标准》采用了握力体重指数进行评分。计算方法为:握力体重指数=握力÷体重 (公斤) 100

(5) 仰卧起坐

仰卧起坐是新《标准》用以测试小学三~六年级男女学生和初中、高中、大学女生腹肌力量和耐力的测评项目, 腹肌是女生工作和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项身体素质。

(6) 引体向上

引体向上是测试男生肩臂最大力量和力量耐力的常用项目。新《标准》加入引体向上项目主要是为了鼓励青少年学生加强肩臂力量的锻炼, 制止我国青少年肩臂力量持续多年的下降趋势。

(7) 耐力

新《标准》设置了小学五、六年级400米跑与50米8往返跑, 在初中以上各年级设置了1000米跑 (男生) 、800米跑 (女生) 作为耐力素质的测试项目, 用来评价学生心肺功能和耐力水平。耐力是衡量人的体质健康状况和劳动工作能力的基本素质之一, 而长跑测试既可以反映肌肉耐力, 又可以反映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机能水平, 测试方法简单易行, 中长跑练习还可以作为提高身体耐力素质的锻炼手段, 通过测试还可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长跑锻炼, 发展体能, 增强耐力, 提高体质健康水平。

(4) 运动能力项目

投沙包、跳绳、踢毽子以及球类项目是新增加的反映人体运动能力的测试项目, 也是在学生中开展非常广泛的运动项目, 它们主要反映人体的综合素质和运动能力。

四、新《标准》测试项目选择与评价指标及运用

1. 新《标准》测试项目的选择及运用

新《标准》的测试项目分为必测项目和选测项目, 各类选测项目每年由地 (市) 级教育行政部门或高等学校在测试前确定并公布, 原则上每年不得重复。各年级组别的测试项目必须保持在4~6项之间。见表3。

小学1~4年级的必测项目为身高、体重, 五、六年级与初中、高中、大学各年级的必测项目为身高、体重、肺活量, 这样设置主要是身高、体重与选测选目都具有相关性, 有些还组成相关指数作为评价指标。

对选测的项目也进行了科学的分类, 概括了身体形态、素质、机能、运动能力等各个方面, 可供测试学校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特点进行选择。

2. 新《标准》测试指标的选择及运用

新《标准》测试指标选择和运用有严格的规定, 既有必测指标也有选测指标, 如初中至大学各个年级的评价指标共有5项, 其中身高、标准体重和肺活量为必测指标, 选评的项目有3项, 分别为从耐力指标中选1项, 从力量指标中选1项, 从速度或球类项目中选1项, 用以综合评定学生的体质状况。

综上所述, 新《标准》指标体系中包含了身体形态、机能指标、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等人体体质健康结构中的各个方面, 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人体体质健康的基本状况, 新《标准》各项测试项目结构合理、测试数据客观可靠, 具备一定的可选择性和较强的可操作性, 有极强的教育功能和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文件, 2007.

[2]《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办法.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文件, 2007.

[3]季克异, 继承.发展.开拓.创新“解读”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体育教学, 2007 (03) .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总结 第5篇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发布与实施是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为积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进行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学校树立“健康了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具体体现,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的教育手段,也是学生毕业的基本条件。根据常熟市教育局有关文件要求,自2003年下半年起,我校开始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经过全校上下的共同努力,在实施《标准》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加强宣传教育,保证实施质量

在实施《标准》工作中,为使广大教师深刻理解贯彻落实《标准》的积极意义,从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高度出发,加强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学校订购大量《标准》解读,人手一份,利用业务学习的时间,专门对全校教职工进行了《标准》的培训学习。同时,利用学校的国旗下讲话、晨会、家长会、黑板报、橱窗等宣传工具和阵地,体育教师利用体育课堂和课外体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以多种形式认真做好实施《标准》的宣传发动工作,使学生对测试内容、方法、测试标准有更多的了解,更激发了学生积极锻炼身体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二、加强人员培训,确保规范操作

培训一支业务过硬的测试人员队伍是提高实施《标准》工作质量的关键。根据市教育局先培训后上岗的基本要求,学校多次委派有关人员认真参加市教育局的专业培训,回校后马上进行相关人员的二级培训。主要包括对《标准》及《实施办法》的学习,测试工作的组织和安全措施、测试的规则、方法和要求、测试结果及评定成绩方法,测试仪器的使用和保养等。在培训工作中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确保操作程序规范,测试方法科学,测试数据准确。

三、规范测试工作,保证科学实施

测试是实施《标准》工作中比较复杂的环节。为确保测试工作的有序进行,学校购置了测试器材,配备体质健康测试室。并从实际出发,根据各阶段各环节的规律,总结制订出了一套切合实际的管理内容、方法和制度,使管理趋于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我们对全校学生实施分阶段分项目测试。村校由中心校统一组织测试人员进行测试,体育教师负责对测试结果进行统计上报。

四、注重实施效果,结合各项体活

实施《标准》质量的好与坏不仅取决于测试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开展活动的过程,若活动开展的好,学生积极参加效果就好,否则

效果就差。我校小学把《标准》与体育教学结合、与课外体育活动结合、与运动竞赛等项目结合,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引导学生学会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科学锻炼的习惯,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标准》项目测试统计结束后,2003—2004学达标率为99.76%,2004―2005学达100%。

我们在抓学生《标准》实施的同时,还注重体育后进生和体育尖子的辅导,对于体育后进生的辅导,倾注了体育老师和班主任很多的精力,首先,从思想上改变其害怕心理,树立“我能行”的思想。其次,教师给这些学生多些关爱、指导、鼓励、信心,从而使之建立信心,并取得良好的效果。而在体育尖子的培养上,我们采取重视个性发展、提高要求的方法,并与田径队训练、校运会相结合。由此,我校在《达标》工作中总体成绩稳步提高的基础上,良好率由2003-2004学的29.36%上升到2004――2005学的35.4%,优秀率也随之提升,2004-2005学达48.9%。

五、加强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和保存

统计工作是整个测试工作中最为繁琐、复杂的工作,也是保证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反映学生体质状况的重要依据。为保证测试和换算的数据的正确性和规范性,体育组、资料室和各班将测试的原始数据统一输入电脑。而后对测试的原始数据和统计资料进行了妥善保存,每个学生都建立了《标准登记卡》用以记录每学年的测试和评价结果,毕业后放入学生档案。对测试结果及时进行评价和统计分析,从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制定措施,不断加强学生体质健康的调查研究,促进学校体育的科学化。

六、加强安全教育,保障顺利实施

安全是健康的基础,在测试工作中我们始终将安全工作放在第一位。每次测试前,总是先仔细检查测试仪器设备,确保消除因场地器材设备造成的不安全因素。每次体能项目测试前进行充分的准备活动,检查和了解学生的身体健康情况,有病或身体状况不好的学生另行安排测试。在测试工作过程中教师和各班班主任、小组长加强监督,杜绝伤害事故的发生。

七、认真进行总结,全面落实评价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工作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任重而道远,我校将一如既往抓好测试工作,在今后的工作中,扬长避短,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

三道河小学

体质标准 第6篇

新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新《标准》”)在吸取国内外众多研究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采用了体质健康所包含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运动能力等四个方面指标对学生体质状况进行综合的评价,使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更加系统全面(见表1)。

二、新《标准》结构指标的特点

新《标准》在选择测试项目和方法时,首先考虑到测量与评价结果必须客观可靠,减少误差;其次新《标准》的评价指标有效度高、系统性强,测试项目的选择和测试目标的相一致程度较高;再者就是新《标准》指标选择代表性与可操作性强,基本能够反映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操作简便,易于实施;另外新《标准》标准化程度高且具备一定的可选择性,项目选择上十分注意和国际通用指标相衔接,有利于研究和比较。修订后的新《标准》增加了备选项目,能够方便不同地区和学校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选择。

三、新《标准》测试项目和评价指标解析

1.新标准测试对象分组、评价指标及各项指标的权重分配

新《标准》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新时期我国青少年各年龄段生长发育的特点,共划分了小学一二年级、小学三四年级、小学五六年级、初中、高中、大学等组别,分别设置了不同的必测项目和选测项目,并对各测试项目所占权重重新进行了调整。从表2初中以上组的新老《标准》测试项目权重比较,我们可以看出,新《标准》对反映耐力指标项目的权重给予了一定的提高,以促进学生重视耐力素质的提高,对反映速度和运动能力的权重进行了下调,是近年来学生速度素质有所提高所致,这些调整具有一定教育和导向作用(见表2)。

2.评价等级结构的调整

新《标准》规定:各评价指标的得分之和为本标准的最后得分,满分为100分。根据最后得分评定等级:90分及以上为优秀,75分~89分为良好,60分~74分为及格,59分及以下为不及格。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成绩每学年评定一次,按评定等级记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登记卡》。学生毕业时体质健康标准的成绩和等级,按毕业当年得分和其他学年平均得分各占50%之和进行评定。因病或残疾的学生免予执行本标准。

新《标准》实施办法规定:学生《标准》测试成绩达到良好及以上者,方可参加三好学生、奖学金评选;成绩达到优秀者,方可获体育奖学分。《标准》成绩不及格者,在本学年度准予补测一次,补测仍不及格,则学年《标准》成绩为不及格。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毕业时,《标准》测试的成绩达不到50分者按肄业处理。从规定中我们可以看出,新《标准》在体现教育意义的基础上也带有非常明显的强制性。

3.测试项目解析

新《标准》测试项目主要分为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四个方面,各测试项目设置都有其预期的目标。

(1)身体形态项目

近年来多项监测和研究表明,我国学生在持续出现体重超重和肥胖的同时,还有许多学生偏瘦和过于消瘦,这两种状况同样都严重危害着青少年学生身体健康,新老《标准》均选用“身高与标准体重”指标进行身体形态的评定,说明其有效性较高,在当前学生体重偏重和肥胖率居高不下的形式下,新《标准》身高与标准体重的评价权重反而普遍下降,主要是因为设计者要采取鼓励青少年通过体育锻炼来塑造健康的身体形态,有较强的教育意义。

(2)身体机能项目

新《标准》主要采用肺活量和肺活量体重指数以及台阶实验来测试受试者的机能状况。肺活量是指在不限时间的情况下,一次最大吸气后再尽最大能力呼出的气体量,是反映人体生长发育水平的重要机能指标之一。体育锻炼特别是耐力项目锻炼可以明显提高肺活量水平。考虑到身高、体重、胸围对肺活量的影响,所以在测试肺活量时采用“肺活量体重指数=肺活量÷体重”来进行评定。

台阶试验是一项定量负荷机能试验,主要用于测定心血管系统的功能,也可以间接推断机体的耐力水平。测试者在固定时间(3分钟)内完成固定的负荷时,动用心输出量潜力越多,心跳频率(脉搏)越快,指数越低,心功能水平也越低,反之越高。

(3)身体素质项目

①速度

新《标准》速度素质测试主要采用短跑项目50米跑和25米×2往返跑来完成,50米跑是国际上通用的速度素质测试项目,25米2往返跑是50米跑的替代项目,主要是供没有50米跑场地的学校选用。速度反映的是人体的爆发力、灵敏、力量、反应等综合素质,速度快的人中枢神系统和肌肉调节的能力较强,速度素质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基本素质。

②爆发力

新《标准》用立定跳远来测试人体的爆发力,立定跳远作为锻炼下肢力量和跳跃能力的练习方法经常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采用,其练习和测试时方法简便、场地要求簡单、锻炼效果突出。

③柔韧

新《标准》用坐位体前屈来测试人体的柔韧性,柔韧素质对提高人体协调能力、伸展能力、女性生育能力、防止运动创伤等都有重要的意义。柔韧素质锻炼必须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急于求成,往往容易造成肌肉拉伤等伤害。

④握力与握力体重指数

握力测试可以直接反映上肢和身体的整体力量,测试方法简便、快捷,所以从小学5年级开始到大学都采用握力测试来反映力量素质水平。由于体重对握力有明显的影响,为了公平起见,新《标准》采用了握力体重指数进行评分。计算方法为:握力体重指数=握力÷体重(公斤)×100

⑤仰卧起坐

仰卧起坐是新《标准》用以测试小学三~六年级男女学生和初中、高中、大学女生腹肌力量和耐力的测评项目,腹肌是女生工作和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项身体素质。

⑥引体向上

引体向上是测试男生肩臂最大力量和力量耐力的常用项目。新《标准》加入引体向上项目主要是为了鼓励青少年学生加强肩臂力量的锻炼,制止我国青少年肩臂力量持续多年的下降趋势。

⑦耐力

新《标准》设置了小学五、六年级400米跑与50米×8往返跑,在初中以上各年级设置了1000米跑(男生)、800米跑(女生)作为耐力素质的测试项目,用来评价学生心肺功能和耐力水平。耐力是衡量人的体质健康状况和劳动工作能力的基本素质之一,而长跑测试既可以反映肌肉耐力,又可以反映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机能水平,测试方法简单易行,中长跑练习还可以作为提高身体耐力素质的锻炼手段,通过测试还可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长跑锻炼,发展体能,增强耐力,提高体质健康水平。

(4)运动能力项目

投沙包、跳绳、踢毽子以及球类项目是新增加的反映人体运动能力的测试项目,也是在学生中开展非常广泛的运动项目,它们主要反映人体的综合素质和运动能力。

四、新《标准》测试项目选择与评价指标及运用

1.新《标准》测试项目的选择及运用

新《标准》的测试项目分为必测项目和选测项目,各类选测项目每年由地(市)级教育行政部门或高等学校在测试前确定并公布,原则上每年不得重复。各年级组别的测试项目必须保持在4~6项之间。见表3。

小学1~4年级的必测项目为身高、体重,五、六年级与初中、高中、大学各年级的必测项目为身高、体重、肺活量,这样设置主要是身高、体重与选测选目都具有相关性,有些还组成相关指数作为评价指标。

对选测的项目也进行了科学的分类,概括了身体形态、素质、机能、运动能力等各个方面,可供测试学校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特点进行选择。

2.新《标准》测试指标的选择及运用

新《标准》测试指标选择和运用有严格的规定,既有必测指标也有选测指标,如初中至大学各个年级的评价指标共有5项,其中身高、标准体重和肺活量为必测指标,选评的项目有3项,分别为从耐力指标中选1项,从力量指标中选1项,从速度或球类项目中选1项,用以综合评定学生的体质状况。

综上所述,新《标准》指标体系中包含了身体形态、机能指标、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等人体体质健康结构中的各个方面,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人体体质健康的基本状况,新《标准》各项测试项目结构合理、测试数据客观可靠,具备一定的可选择性和较强的可操作性,有极强的教育功能和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文件,2007.

[2]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办法.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文件,2007.

[3] 季克异,继承·发展·开拓·创新“解读”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体育教学,2007(03).

[4] 郝忠惠.《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践.体育教学,2007(03).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项目速测 第7篇

一、身高、体重、肺活量、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的测试

(一) 场地与器材

1. 器材与成绩记录表

为了提高测量的有效性和通过率, 学校对部分测试器材进行了细微改造。其中, 在跳远垫和坐位体前屈器材的刻度线上标注了各年级男女的及格、良好、优秀、满分4条线, 并在旁边用文字注明;肺活量测试全部采用一次性吹嘴;将肺活量指数的评分标准转换为体重的倍数贴在肺活量场地边的展板上。如, 初一男生肺活量及格标准是体重的47倍。

测试时, 制作各班学生成绩记录表男女各1张, 成绩记录表的学生顺序为学籍库中学生的顺序, 这样有利于成绩录入 (见下表) 。

2. 场地

每一个场地都有男女两组器材, 身高和体重是一组器材在一个场地;且和其他三组场地“一”字排开 (见下图) 。

(二) 测试方法

完成这5个项目需要1位调度员和8位考测试员, 每个场地1位测试员, 每位测试员准备1支笔进入测试场地, 测试开始, 调度员负责把前4个班级依次带入8个场地, 8个排头学生将各自的测试成绩记录表交 (给) 测试员, 然后进行测试, 测试员将测试成绩记录在表格上。调度员根据各个场地的测试速度, 及时合理地将学生带到测试场地, 保证不出现场地空闲现象, 以提高测试速度。当有部分小组测试完上述项目去测试1000米或800米时, 就马上组织后面的班级按顺序进入场地测试, 实现无缝对接。

二、1000米与800米的测试

(一) 场地与器材

跑步终点准备一副扑克牌, 并分为两份交给2位负责收发扑克牌的教师, 并将跑步的标准贴在终点处的展板上。

(二) 测试方法

跑步测试教师5个人, 其中2位是体育教师负责计时和监跑, 另外2位教师负责收发扑克牌, 还有1位教师记录成绩。跑步测试要比其他项目迟一点开始, 当第一小组带到跑步场地后, 将成绩记录表上交教师, 1位体育教师和1位收发扑克牌的教师组织第一组学生测试, 学生跑到终点后在分发扑克牌的教师处拿取自己的顺序扑克牌, 教师按顺序将扑克牌分发给跑到的学生, 红桃代表1~10、黑桃代表11~20, 如果是2人同时到达只需要1人拿扑克就可以, 另一人和他一样的成绩。拿到扑克后的学生拿着扑克牌到记录教师处将扑克牌亮出交给记录教师, 并指出成绩记录单上自己名字的位置, 让教师记录自己的名次就可以休息了。名次全部记录结束后, 分发扑克牌的教师将扑克牌按顺序整理好待用, 计时教师按学生的跑到顺序读取成绩, 记录教师按顺序记录成绩 (见上表) ;于此同时, 第二组教师已经组织第二组学生进行了测试, 操作方法同上, 只是扑克牌的花色不同。这样两组教师依次循环, 实现不间断测试。

三、后续工作的跟进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官方文献追踪 第8篇

关键词: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数据,分析

为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和健康水平,2001年,在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的决定中提出“要制定并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02年7月4日,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下发《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及实施办法。2005年起,要求学校将《标准》测试数据通过互联网直接上传到教育部“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系统”。2006年12月23日,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召开,启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并根据实际情况和调研中所发现的问题,对试行方案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定名为《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与试行方案一起统称为《标准》),于2007年4月正式颁布实施[1]。

学生体质健康数据的测试、上报是《标准》实施工作的重要部分,文件通知可视为工作的起因,历年公告反映工作的结果,学校的测试活动则是工作的过程。本文对2002-2009年有关“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通知、简报、统计公告等官方文献进行现存统计资料分析,以便能从总体上认识《标准》实施的概况,并顺应其发展趋势。

1 对有关数据上报工作文件的分析

八年来学校《标准》实施工作是在行政命令的指导下开始,为更好地开展工作,行政命令基于实际情况,也处在动态的不断修订中,其载体是文件形式的通知。

比较表1中7份文件的内容,显示《标准》在试行期间(2003-2006)对实施比例的要求一降再降,2007年后趋于稳定。从2005年文件修改部分判断主要困难来自于中小学[3]。

与以往体质测试使用秒表、皮尺不同,《标准》测试需要更多的仪器;2005年起的直报方式确立,又需要计算机和网络的支持。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各地经济、文化、体育发展状况各不相同,这与《标准》实施所要求的统一性形成矛盾。为应对《标准》实施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教育部是以渐进的方式来推动《标准》的实施。

2 对有关数据上报后统计公告的分析

对2005年起初现,直至2009年的5年间全国数据上报情况进行追踪、测算,绘制表2。

注:*表示数据来自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中心2006年数据上报工作简报(第八期),2006-10-12。

从表2可以看出《标准》实施近5年期间,数据上报百分比逐年上升,施行范围在全国逐渐扩大;上海、北京、天津3个直辖市和江苏、浙江等经济发达省份实施情况较好。

在5年间从公众渠道获得的有限官方资料中,仅以2009年为例,比较各省上报学校数量可知:上海、北京、天津3个直辖市加起来的上报学校总数为4995所,少于浙江6297所、江苏7363所的单省上报数,而前4者的总和仅与广西11258所的上报学校数持平。需要认同的是:数据上报比例以学校为单位进行统计,而学校的比例并不能够必然代表学生比例,其间很可能存在一定差异。这将影响到上报数据的代表性,由此可能对数据分析的结果造成一定影响[4]。前述5个省、市原有学校基数比较而言都不算大,这是上报比例偏高的固有优势,也反映《标准》的实施在条件建设较好的地区,易于开展,但考量全国的施行情况,更应该重视河南、广东、山西、河北、四川等学校基数在2万所以上的省份。

3 文件和公告的比对分析

对八年间的文件和五年间的公告分别进行纵向研究后,再将两者进行横向的比较,发现公告中所显示的“上报学校比例”和文件中的要求差异明显。

我国大陆的31个行政区划中,2005年只有3个直辖市和1个省达到当年所确定的10%的目标,至2009年才有28个省市达到10%,基本完成5年前的目标。起初所确定的2003年时50%的目标,2006年起方由上海达到,2009年才有8个省市达到。至于2007年起开展的“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中提出的“用3年时间,使85%以上的学校能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目前仅2个直辖市达到;而“使85%以上的学生能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等级以上”的要求,因前述学校比例和学生比例的差异,在资料不足的情况下无法做出判断。

4 思考

《标准》实施采取分步走的渐进方式,这有利于开展工作,但也存在问题。广大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学校因绝对数量多,理应成为实施《标准》的重点;通常这些学校场地器材缺乏,经费有限,条件不足使之又成为实施《标准》的难点。渐进方式先易后难,在条件建设较好的地区上报数据后,留下的多是条件建设薄弱的学校,实践中是“由城市到农村”。

2009年数据上报情况从表2看向好,但在原定数据上报工作结束截止前15天时却是另一种情况:“自2009年9月1日《标准》数据上报工作开始以来,全国数据上报的学校数和学生数与去年同期相比明显减少,相当一部分地区数据上报量远远低于去年同时期水平考虑到各地工作的实际,2009年上报数据的截止时间延长至2010年1月31日[8]。”将函件后所附的“数据上报情况统计”与最终的公告对比,可知各省上报比例的增幅:最后一个半月时间里的上报量远高于之前三个半月的上报量。由此,在上报数据数量逐年增长的同时,也期盼能加强监督和管理,有效重视上报数据的质量。

教育部体卫艺司2006年工作思路及工作重点中有如下表述:坚持以农村学校的发展为重点,大力推动农村学校体育基本条件的改善,进一步提高农村学校体育课程的开课率。就当前已上报数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测试模式来说,因基础条件的固有差异,无法套用于这些开课不足的农村学校。要解决这些学校的测试、上报工作,必然要花费更大的力气。仅靠学校自身的建设与发展,可能较长时间内最困难地区和学校的《标准》实施工作都会游离于85%的要求之外。要完成2008年起“各级各类学校所有年级”上报数据的要求,建议对困难地区和学校进行攻坚。是否可以组织力量,成立一支专业化的测试队伍,按标准化的要求,对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学校进行测试和数据上报呢?如此,《标准》的施行面可以迅速扩大,而测试数据的质量也有保障。逆向思考,若能完成最困难的农村学校的测试和数据上报,则城市学校的测试工作亦不是问题,这即是“由农村到城市”。虽然与《标准》现行、试行,乃至最初的二级试验的实施模式都不同,但仍可达到“操作简便易行,结果可靠有效”的目的,且最符合“教测分离”的要求。期盼能有这样的试点。

参考文献

[1]《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编委会.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67.

[2]全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中心.关于2009年数据上报工作的相关说明[EB/OL].http://www.csh.edu.cn,2009-9-9/2010-5-9.

[3]李苏.《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现状及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体育学院,2006.

[4]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中心.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统计分析报告[J].中国学校体育,2006,(5):10-14.

[5]各省上报学校统计2007[DB/OL].http://www.csh.edu.cn/,2008-5-1/2010-6-6.

[6]各省上报学校统计2008[DB/OL].http://www.csh.edu.cn/,2009-5-1/2010-6-6.

[7]各省上报学校统计2009[DB/OL].http://www.csh.edu.cn,2010-4-1/2010-6-6.

体质标准 第9篇

1 高校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必须重视激励作用

高校体育在以往实施达到标准的时候,因为过于胁迫学生提升体质,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常常会潜意识的选择甄别和筛选的功能当作是主要的测试,对于学生进行评价。使用测试代替联系,将提升体质代替体育学习,将合格成绩代替体育课程,当作以往高校的主流,在学生接受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很多素质练习替代运动项目的联系。在课堂教学当中体现不出体育运动的趣味性,这不仅是体育教学的失败,也是高校体育教师和高校的失败。在实施高校体质健康标准的过程中,体育教师必须要对其给予高度的重视。

1.1 增强测试的激励作用

应该将淡化甄别和筛选功能,加强测试激励作用作为实施学生体质健康准则的一个新期待和理念,通过实施高校体质健康准则的最佳时机,对以往进行改革,将合格测试成绩当作是体育成绩中的组成之一的方式。将测试和指导以及学习结合起来,将学生主动参加多项体育活动和基本养成主动锻炼的好习惯,以及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可以学会设计可行性较高的锻炼计划,当作测试的重要目标。利用测试真正发挥推动学生市场和持续自主锻炼体育的功能。体育主要是依靠自己时长和持续参加活动对自己的身体进行锻炼,并且这种锻炼其他人无法代替。而高校学生体质健康准则属于判断每个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主要依据。属于学生在遗传性前提条件下,后天环境与体育锻炼对其造成影响的全面体现。经过实施高校学生体质健康准则,使学生清楚自身年龄阶段学生体质健康的平均水平以及自己体质比其他人强的地方在哪,以及自己体质方面存在的问题。

1.2 课内课外一体化

将合格成绩简单的和学生学习体育课程的成绩联系起来,测试合格的学生通常也只是知道学生单一的成绩,这就代表,教师几乎不对特殊的学生进行分析,并实施指导,对于体育电联方式这些知识,也仅在理论课程当中结束,没有和学生个体结合并实践,无法发挥指导和激烈学生参加体育健身的作用,进而削减了合格测试的作用。在具体实施高校学生体质健康准则的时候,必须高度重视并且发挥测试激励的作用,这样不仅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清楚测试的准确数据,并且还可以让学生了解每一项数据的差别对于自身体质健康情况造成的影响,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学会和掌握有关方法。

2 改进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系统

加强对于学生体质监测和科学健身指导,建立每个高校体质健康测试系统,配备优秀的体质健康引导教师,这也是高校是否可以顺利实施学生体质标准的前提,同时也是体育对学生产生积极和有效影响的主要手段。在硬件方面,要求学校领导必须要对学生体质健康具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以及相关制度作为保证,这方面的问题解决起来并不是十分困难。在软件方面,要让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为受到学生关注和指导以及时常进行体育锻炼的有效制度,应该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强化对于体育教师体质健康方面的交流和引导能力的提升。由于高校体育教师是学生体质健康准则实施的主要推动人员,必须要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不断更新自身的体育知识,尤其是学生健身方面的有关知识,教师还要提升体质监测以及合理健身的指引能力。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必须要有计划和目的地对高校体育教师进行培训,提升其健康知识的业务水平,同时还应该构建体质健康指导人员资格证书制度,要求必须由获得体质健康指导资格证书的体育教师,对学生体质监测以及科学健身方面进行指导。经过实施学生体质健康准则,培养大量的优秀体质健康教育人才,并且改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系统,让高校体育教师能够在较大空间里将自身的指导作用发挥出来。

3 高校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需注意的问题

确定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管理,国家教育部门与各个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将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当作是衡量学校体育工作水平以及学校总体评估的重点指标,应该在规定期限内对于体质健康标准实施的具体情况进行指导与检查。及时找出存在的问题,并且采取相应的策略。对于实施过程中工作成绩优秀的单位必须给予相应的表扬,对于那些实施情况较差的单位必须要进行惩罚。

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时候,每个学校应该在主要负责人的带领下,安排体育教育部门完全负责,在实施准备阶段必须要解决好教师工作量和经费等问题,让全部实施工作能够做到职、责、权具体和到位。

要求测试的时间严格依照学生体质健康准则的要求执行,测试使用的器材一定要通过国家审批之后才能投入使用,要求使用的器材必须先进,计量精准,且功能完善,操作起来比较简单,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让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能够顺利实施,并且过程实现科学化和规范化管理。

学校每个部门要相互配合工作,严格按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知识作为准予大学生毕业的唯一一个体育标准,仔细解决好学生评三好学生和奖学金以及升学方面的问题,提升标准的权威性。

4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展望

由于体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体育课程目标逐渐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课程目标更加注重学生身体和心理方面的协调发展,课程内容也逐渐多样化,课程评价更加注重学生发展和教师提升以及课程改进方面。在开启新一轮高校学分制改革之后,高校体育课程也会由之前的必需课转变成选修课,而高效体育教师也将面临更大的挑战,一定要改变以往教学时的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

我国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制定的学生体质健康准则还无法对学生整体体质健康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价,现在体质测定只是身体方面,很容易使人们对体质概念理解产生误会。学校贯彻纲要精神与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时,一定要厘清体质和健康二者的关系,重视健康教育,让学生全面发展。

5 结论

落实学生体质健康准则属于我国实施素质教育、强化高校体育的主要方式,是提升学生体质健康个性发展、激发学生主动锻炼身体的教育方式,同时还是学生体质健康实施个体评价的基础。学生体质健康准则不管是在身体形态、技能还是素质方面都做出了综合评价。对学生体质健康的情况,按照百分制记录,是我国体育锻炼的具体实施。通过分析体质和健康二者之间的关系,对学生体质健康准则以及我国体育以往实施过的多种标准评价指标对比和研究,阐述了未来高校体育发展的方向,提出在高校实施学生体质健康准则这一过程中,应该更注重健康体育教育,帮助学生提高学生的体质。

摘要:文章主要分析了体质和健康二者之间的关系,经过对学生体质健康准则以及我国体育以往实施的多种标准评价指标进行对比和研究,阐述了未来高校体育发展的方向,提出在高校实施学生体质健康准则这一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健康体育教育,以帮助学生提高体质,充分发挥学校体质健康标准实施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

参考文献

[1]范翌.湖南省高校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现状调查与研究[D].湘潭:湖南科技大学,2010.

体质标准 第10篇

一、测试管理

在2003~2004学年, 我市学校全面实施了《试标》, 比教育部实施《试标》具体步骤的规定提前了一年, 2007年我市又进一步加强了对《标准》测试的过程管理。

首先, 统一规定各项目测试时间 (分三个阶段测试) 。第一阶段必测项目 (身高、体重、肺活量) 必须于9月14日前完成;第二阶段速度、灵巧、柔韧和力量等选测项目 (50米跑或25米2往返跑、坐位体前屈、仰卧起坐、立定跳远、实心球) 必须于10月19日前完成;第三阶段耐力选测项目 (400米或50米8往返跑、1000米跑、800米跑) 必须于11月16日前完成。其次, 将测试成绩分三次以电子邮件形式上报市教育局教研室, 三次上报截止时间分别为9月21日、10月26日和11月23日, 其中第3次上报必须将测试成绩导入“软件”, 并经“软件”自动查分, 然后从“软件”中导出X L S表上报。第三, 原始“手写测试登记表”复印件于12月3日前报送市教育局教研室备查。

二、统计分析

1.将各校第三次上报的XLS表分别转变为DBF格式文件, 然后将各校的DBF文件合并为一个“数据库”, 通过Visual Foxpro 6.0平台编程并统计获得表1-表6。

2.对一个地区而言, 高三学生的身体形态、机能的发展变化最具有代表性。由表1、表2可知, 2007年我市高三男、女生身高、体重、肺活量平值均分别高于全国、江苏省同龄学生平均值。经对比分析, 2004年和2007年我市高三年级学生身高、体重、肺活量、肺活量体重指数 (以下简称“肺体指数”) 的变化表现为:高三男生的身高变化有显著差异 (p<0.02) , 体重、肺活量、肺体指数变化则无显著性差异 (p>0.5) ;高三女生身高、体重、肺活量、肺体指数均有非常显著的差异 (p<0.001) 。

3.因《标准》、《试标》身高标准体重的“评分标准”没有调整, 故2004年和2007年学生身高标准体重的评价具有可比性。4年来我市学生身高标准体重的评价变化表现为:正常体重人数下降了1% (x2=22.07、p>0.05) , 较低体重人数减少3.73% (x2=171.22、p<0.005) , 营养不良人数增加1.64% (x2=410.39、p<0.005) , 超重人数增加0.61% (x2=55.21、p>0.05) , 肥胖人数增加2.52% (x2=171.22、p<0.005) 。其中, 正常体重、超重无显著性差异, 但营养不良、肥胖差异非常显著, 说明学生身高标准体重由正常体重向两极分化, 而由超重向肥胖的分化尤为显著。见表3。

4.《标准》增加了测试项目并提高了原有测试项目的“评分标准”, 因而也增加了学生达标的难度。由表4可知, 2007年我市《标准》全市平均达标率为86.06% (男86.04%、女86.09%) , 与《试标》相比下降了10%左右, 但这与《标准》预设达标率为85%的初衷相吻合。各年级达标率不平衡, 总体呈现小学达标率高于中学的状况。其中, 小学各年级男女达标率无性别差异;初一男生67.07%的达标率为各年级男、女最低, 初中各年级女生达标率高于男生, 初一、二年级男女生差异明显;高中各年级男生达标率高于女生, 其中高二、三年级男女差异明显。《标准》各年级男、女生优秀率均低于《试标》, 其中小学五年级至高三年级明显降低。

5.通过对《标准》各项目男、女单项达标率的分析、对比 (60分为单项达标) , 小学一年级至六年级男、女单项达标率均在88%以上。由此说明, 小学各年级男女生各项目单项达标率比较平衡。由表5、表6可知, 中学各年级立定跳远单项达标率在84%以上, 男生1000米跑、女生800米跑单项达标率虽存在一定的差距, 但是除初一男生为71.99%外, 其他年级均在85%以上。因此, 总体上相对平衡。而实心球单项达标率各年级男、女生均存在十分显著的差异, 其中初中男生达标率均在95%以上, 而女生则均在65%以下;高中男生达标率均在91%以上, 而女生则均在33%以下。其中, 初三女生实心球单项达标率仅为17.62%。

三、反思

1. 测试管理

虽然《标准》在《试标》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和完善, 对各项目测试办法有明确具体的要求, 且规定“自2007年开始, 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每二年组织一次对各地实施《标准》情况的检查, 并公布检查结果”, 对于《标准》的组织实施和防止数据造假起到一定的作用, 但就如何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则需要采取行政措施提高体育教师对《标准》的认识和工作责任心, 并加强对学校测试过程的管理。否则, 上报的虽不是“假数据”, 却是缺乏准确性的“真数据”。因而, 也就失去了《标准》的统计学意义。对此, 我们采取的措施是:

(1) 对全市专、兼职体育教师进行《标准》的学习、培训及考核。

(2) 统一分三个阶段测试、上报 (含三次电子邮件和《手写测试登记表》复印件) 。

(3) 对每个阶段上报的成绩进行编程统计对比分析, 发现异常数据及时与相关学校、教师联系, 限期“纠正”并重新上报。

(4) 像抓“高考”那样建立“数据库”跟踪全市每个体育教师测试数据。实践证明, 采取这样的措施可最大限度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2. 学生体质

通过表1、表2的对比分析, 我市高三女生身体形态、机能的变化明显优于高三男生, 男、女生身高均呈逐年增长的趋势, 说明我市学生身体形态、机能总体良好。除反映中学女生力量素质 (实心球) 较差外, 其他身体素质总体良好, 说明近几年我市通过狠抓“大课间活动”和“课外文体活动”确保了学生每天参加一小时的锻炼, 有效地改善了学生身体机能、素质。然而, 我市学生身高标准体重的变化趋势不尽如人意, 其变化表现为学生由“正常体重”向“营养不良”和“超重”、“肥胖”发展的趋势。其中, 初中男生“营养不良”比例最高, 小学三年级至六年级男生“肥胖”比例最高。笔者认为, 造成“超重”、“肥胖”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好而体育活动相对不足, 造成学生“营养不良”的原因则是偏食、睡眠不足和学业负担过重所致。为此, 小学的“大课间活动”和“课外文体活动”要增加“跑步”练习并适当加大运动量, 而初中则不仅要为学生“减负”, 还要保证学生充足的睡眠时间并适当加强营养。

3. 评分标准

“评分标准”的合理性对《标准》实施至关重要, 因为它直接关系“达标率”。从总体上讲, 《标准》对学生的“达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学生耐力素质持续下降, 《标准》对中学男、女生1000米跑、800米跑的“评分标准”作了较大的调整。并且制定了耐力项目不及格, 《标准》总分最高计59分的规定。2007年我市耐力项目单项达标率除了初一男生为71.99%, 其他均在85%以上, 全市耐力项目单项不及格人数为2074人, 不及格学生比例仅为14.36%。由此说明, 全市学生耐力素质总体良好。而初三女生实心球单项达标率仅为17.62% (见表2) , 这固然反映出我市中学女生力量素质较差, 或者存在教学方面的问题, 但这与该项目“评分标准”偏高也是密切相关的。《标准》中初一至高三女生实心球单项及格标准分别为4.2、4.6、6.0、6.0、6.1、6.4米, 其中初三女生及格标准由初二的4.6米提高到6.0米 (增加1.4米) , 其提高幅度显然与学生的实际能力不符, 针对初、高中各年级女生实心球单项达标率分别在65%、33%以下与其他项目单项达标率均在71%以上的差距较大的现状, 笔者认为中学女生实心球项目及格标准整体偏高, 其中初三女生尤为偏高, 建议做适当调整以使各项目“评分标准”保持“相对合理”和“相对平衡”。

4. 选测项目

《标准》明确规定“选测项目由地 (市) 教育行政部门在测试前两个月确定并公布”。从便于统计分析一个地 (市) 某个项目学生的整体情况来看是可取得, 但选测项目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确定, 与《标准》本身设置选测项目的初衷相悖, 也与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生自主选项目”相悖。因为它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主体作用, 限制了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 扼杀了学生的体育潜能。笔者认为, 既为“选项”那就应把选择项目的权利交给学生。这样, 既有利于学生达标成绩的提高, 又有利于学生参加锻炼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的发挥, 更又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充分发挥, 并形成自己的“体育特长”。

5. 软件方面

体质标准 第11篇

关键词:学校体育;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体质评价指标;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804.4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9)09-0068-06

Experiment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evaluation indexes in the

National Student Fitness Standard

LI Jian-yuan,WU Qiu-lin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Ningbo University,Ningbo 315211,China)

Abstract: By using the test data of class 2006 students at Ningbo University between 2006 and 2007 as their research sample, and by making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test data under the new and old evaluation standards, the authors made an empirical study of evaluation indexes in the National Student Fitness Standard, and revealed the following findings: the new standard has expanded the range of selection of evaluation indexes, enhanced the feasibility and applicability of the new standard; the new standard adopts the centesimal system to break down scoring standards, being more rational and scientific than the old standard; some evaluation standards fail to fully consider the effects brought by the physiolog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students as well as by the inconsistence of evaluation start points; the selecting and testing of different test events has relatively big effects on the scores. Suggestions: further perfect scoring standards; reduce the effects of the physiolog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students, the inconsistence of evaluation start points and the selecting and testing of different test events on the scores; use a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comparisons combined scoring method to sort the scores into 5 grades.

Key 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National Student’s Physical Fitness Standard;evaluation indicators index;colleges’ students

2002年7月25日,教育部和体育总局推出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以及实施办法。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提高体质健康水平[1],2007年4月4日,教育部和体育总局颁布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根据新的形势对《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进行了修改与完善,增加了测试项目,提高了评分标准[3]。本文通过对宁波大学2006级学生在新、旧标准下测试情况以及男女生成绩的对比分析,探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评价指标的合理性,旨在提出改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议,使指标体系和评分标准更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宁波大学2006级本科生为研究对象,以他们2006学年和2007学年的测试数据为研究样本,其中2006年的测试数据是按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以下简称旧标准)获得的,2007年的测试数据是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新标准)获得的。为使统计结果能真实反映学生体质健康情况,统计时剔除了异常数据,测试学生的具体情况:2006学年学生2 924人(男1 407人、女1 517人);2007学年学生2 852人(男1 452人、女1 400人)。

1.2研究方法

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要求进行测试,测试了身高体重指标、肺活量、立定跳远、台阶试验、仰卧起坐或坐位体前屈5项,选用教育部规定的“天康”牌仪器。

数理统计:对按照旧标准获得的2006年测试数据与按照新标准获得的2007年测试数据进行评价,并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与检验。

2测试结果与分析

2.1 总体评价的对比

新评价标准中基本保留了旧标准的评价指标,但加大了指标体系中评价指标的选择范围,增补了结合单项运动反映综合运动能力的评价指标,同时,新标准对不同性质的评价指标在整个评价体系中的权重做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尤其是对反映学生耐力素质的测评项目给予较大的权重。从评分标准分析,新标准各项目均采用百分制,细化评分值,增加了分值间距,比旧标准更加合理、科学。新标准与旧标准比较,评分标准大幅提高,假设在旧标准的身高体重、肺活量、立定跳远、台阶试验、坐位体前屈5项指标中都刚好获得满分的男生,其在新标准中则获得90.4分,提高了9.6%的幅度;女生则获得82.9分,提高了17.1%的幅度[4-5]。宁波大学2006级学生两年测试情况见表1。

分析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在实行新标准后,学生成绩从总体上看明显下降,不及格和及格的比率分别增加了9个和13.3个百分点,良好的比率降低了20.8个百分点,优秀率也由2.1%下降到0.5%,这充分表明了新标准的评分要求提高了很多。女生及格率增大,良好率减小;男生不及格的比率大大增加,良好率降低,这说明新标准对于男生成绩的影响远大于女生,这不仅没有解决旧标准中女生评价要求略低于男生的问题,反而拉大了差距。另外平均成绩的情况也证实了以上观点,2006学年学生的总体平均74.4分,男生平均73.6分,女生平均75分,2007学年学生的总体平均69.2分,男生平均65.8分,女生平均72.7分。

表2是按照5等级划分标准的总分分布情况,5等级的划分标准是:0~59分不及格、60~69及格、70~79中等、80~89良好、90~100优秀。从表2可以看出,新旧标准下处于中等级别的学生比率都是最大的,但新标准下这部分学生的比率有所下降;新标准下合格级别的学生比率高于旧标准的比率,但良好的比率新标准低于旧标准,这也充分证实了新标准评分标准提高的实际情况。

对比表1和表2可以看出,4等级的划分标准中及格和良好的覆盖范围过大,而按照5等级划分学生成绩可以更清楚地知道各等级学生的分布情况,从而可以更准确地判断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因此5等级划分学生成绩是更加科学、合理的。

2.2身体形态指标的对比

由于身体形态受遗传因素的影响,新标准评价学生身体形态的分值由15分降为10分。女生的评价标准除了调整分值,其余基本没有变动;男生的评价标准进行了调整,提高了营养不良的评价标准,如以170.0~170.9 cm身高段的学生为例,旧标准中小于50.1 kg为营养不良,新标准中小于52.1 kg为营养不良,旧标准中50.1~60.0 kg为较低体重,新标准中52.1~58.7 kg为较低体重,缩小了较低体重的范围;旧标准中60.1~67.8 kg为正常体重,新标准中58.8~66.5 kg为正常体重,缩小了正常体重评价的标准;旧标准中67.9~70.4 kg为超重,新标准中66.6~69.1 kg为超重,缩小了超重人群的范围,旧标准中大于等于70.5 kg为肥胖,新标准中大于等于69.2 kg为肥胖,提高了肥胖的评价标准[5]。宁波大学2006级学生两年测试具体情况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新标准实行后,营养不良率、较低体重率、超重率、肥胖率都不同程度地上升,分别增加了0.3、3.1、0.8、0.3个百分点,唯有正常率下降,由73.3%下降到68.85%,这说明了新标准评分要求提高。从男生的情况来看,2007学年的测试中较低体重和超重的学生数量增加较多,这和新标准中对于男生评价标准提高有关。而从女生的情况看,营养不良率、较低体重率、正常体重率、超重率都略有减少,这和女生注重体形美,盲目减轻体重有关。

在旧标准中正常体重得15分,超重或较低体重得9分,营养不良与肥胖得7分,分值跨度为6分、2分,新标准调整后划分正常体重100分,超重或较低体重60分,营养不良与肥胖50分,转换后分值跨度为4分、1分,这种档次较大的评分方法与严谨的成绩管理不符,多1分或少1分都将给学生带来截然不同的后果,有失科学、合理的原则,建议身高形态指标与其他所有项目一致细化评分值,增加分值间距,同时采用横向与纵向对比相结合的评分方法,即若学生保持较好的形态,可获得好成绩,形态较差的学生若与自身相比有良好的改善也可得高分[5]。

2.3肺活量指标的对比

新标准中肺活量是必测项目,评价分值由15分升为20分。评分标准也大幅上调,如男生肺活量指数为75,在旧标准为100分,在新标准中为84分,上调了16分;女生肺活量指数为61,在老标准为100分,在新标准中得84分,也上调了16分,男女生上调幅度相等[4]。宁波大学2006级学生两年测试情况见表4。

从表4的总体情况来看,新标准对于学生的肺活量成绩有很大影响。新标准下的不及格比率显著增加,良好率和优秀率大幅度下降,学生成绩明显低于旧标准下的成绩,这符合新标准提高要求的出发点。另外从男女生成绩对比来看,男生成绩要比女生成绩差,这可能和男生的呼吸系统机能比女生的差有关系,另外这也和男生的超重和肥胖人数远比女生多有关系。鉴于男女生生理机能的差别,评分标准制定时也应该考虑到这些因素对于成绩的影响。

2.4台阶试验指标的对比

台阶试验是被国际上公认较为合理地测试心血管机能在定量负荷下的状况的一种实验方法。在新标准中1 000 m跑(男)/800 m跑(女)、台阶试验两者二选一,评价分值由20分升为30分,评分标准也大幅上调,如男生台阶指数为59,在旧标准中得100分,在新标准中只获78分,上调了22分;女生台阶指数为56,在老标准中得100分,在新标准中得81分,上调了19分,男生上调幅度比女生高3分[3-4]。宁波大学2006级学生两年测试情况见表5。

从表5我们可以看到,新标准实行后,学生的成绩普遍大幅度下降,不及格率增加了16.5个百分点,良好率和优秀率分别下降了17.9个和12.5个百分点。从男生的成绩来看,不及格的人数显著增加,优秀的人数显著减少,而女生成绩的变化没有男生这么显著。这说明虽然新标准中男女生评分标准提高的幅度相等,但由于男生的评分标准起点较高,所以修改后的新标准对于男生来说难度更大,修改后的标准没有解决旧标准对于男女生成绩有失公平的问题。

2.5立定跳远指标的对比

立定跳远是测试爆发力的项目,立定跳远主要是测量向前跳跃时下肢肌肉的爆发力。腿部的爆发力是以腿部的力量为基础,没有力量就谈不上爆发力,也谈不上肌肉的耐力。评价分值由30分降为20分,评分标准也大幅上调,若男生立定跳远成绩为2.55 m,在旧标准中得100分,在新标准中获84分,上调了16分;女生肺活量指数为1.96,在旧标准中得100分,在新标准中得84分,上调了16分,男、女生上调幅度相等[3-4]。宁波大学2006级学生两年测试情况见表6。

从表6可以看到,新标准的评价标准明显提高,不及格人数和比率显著增加,良好和优秀的人数以及比率明显减少。从男女生各自的情况来看,新标准对于他们成绩的影响相当,没有显著的差异。这说明新旧标准对于男女生的评价是比较合理的,只是难度的提高影响了他们的成绩。

2.6坐位体前屈指标和仰卧起坐指标的对比

新标准坐位体前屈指标的评分价值依然为20分。但是其评价标准大幅度提高,新标准的满分成绩是23 cm,旧标准中男生的满分的成绩是18.1 cm,这个成绩在新标准中的成绩是84分,上调了16分;女生新标准的满分成绩是21.1 cm,旧标准的满分成绩是18.1 cm,这个成绩在新标准中成绩是87分,上调了13分;男生上调的幅度比女生多3分[3-5]。

新标准仰卧起坐的评价分值也依然是20分。但其评价标准也有大幅度提高,新标准的满分成绩是52次,旧标准的满分成绩是44次,这个成绩在新标准中得分为87分,上调了13分。宁波大学2006级学生两年测试情况见表7。

从表7中可以看到,实行新标准后男生的成绩有小幅度下降,这与评价标准提高有关,而各类别的比率基本保持均衡,这说明新旧标准的评价标准对于男生柔韧素质的评价保持一致。从2006学年男女生成绩对比情况来看,女生的不及格和及格比率与男生相当,而良好率明显高于男生,但优秀率又明显低于男生,这说明仰卧起坐评价标准中优秀的划分标准过高,良好的评价标准稍有偏低。从2007学年男女生成绩的对比情况看,女生成绩明显优于男生,这与男女生的生理差别有关,女生身体的柔韧性要优于男生,可见评价标准制定中对于这一点考虑不足。从女生测试的两个不同项目来看,坐位体前屈对于女生有明显提高成绩的趋势,这也说明各个评价指标对于学生的评价不是十分公平的,因此评价标准的制定应充分考虑这些差别,力求各个评价指标都比较公平。

3结论与建议

(1)《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的评分标准要求相比《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有了大幅度提高,造成部分学生的成绩达不到及格的要求。应加大对新标准的宣传力度,结合体育教学课程,鼓励学生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自身运动能力,争取更好的成绩。

(2)《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的某些评价指标的评分标准对于男女生的影响相对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有所改善,但还存在缺陷。如肺活量评价指标和坐位体前屈评价指标,没有充分考虑男女生生理差别,致使评价标准有失公平。台阶试验指标的评价标准虽然提高幅度相当,但没有考虑到男生的评价标准起点本身高,致使对于男生的评价要求比女生高,应加以修改,适当降低男生台阶试验指标要求,使标准更加科学合理。

(3)某些选测项目评价标准制定不合理,致使评价结果不相当,选择不同测试项目会对成绩有较大影响。如女生的选测项目仰卧起坐和坐位体前屈,坐位体前屈的测试成绩明显优于仰卧起坐的测试成绩,这就有失测试的科学、公平。在评价体系的修改完善过程中,应加以调整,以求同一个学生选测不同项目所得到的成绩大致相当,不能有明显的差别。

(4)在旧标准中正常体重得15分,超重或较低体重得9分,营养不良与肥胖得7分,分值跨度为6分、2分,新标准调整后划分正常体重得100分,超重或较低体重得60分,营养不良与肥胖得50分,转换后分值跨度为4分、1分,这种档次较大的评分方法与严谨的成绩管理不符,多1分或少1分都将给学生带来截然不同的后果,有失科学、合理的原则,建议身高形态指标与其他所有项目一致细化评分值。

(5)对于总分的划分等级标准,4等级的划分标准中及格和良好的覆盖范围过大,而按照5等级划分学生成绩,可以更清楚地知道各等级学生的分布情况,从而可以更准确地判断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这是一种更加科学、合理的划分标准,因此建议总成绩划分标准采用5等级划分制。

(6)成绩评定应采用横向与纵向对比相结合的评分方法,即若学生保持较好的健康状况,可获得好成绩,健康状况较差的学生若通过自身努力,与自身的前期状况相比有良好的改善也可得高分,这样更能激励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Z]. 中发[2007]7号文件,2007-05-05.

[2]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 关于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通知[Z]. 教体艺[2007]8号文件,2007-04-04.

[3]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编委会.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4]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研究课题组.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解读[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5] 颜飞卫. 高校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践与思考[J]. 浙江体育科学,2008,30(2):70-76.

[6] 陆宏凯,侯桂明.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结果研究——以南京工业大学为例[J].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94-96.

[7] 赵秋爽. 厦门大学《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现状与对策研究[J].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8,26(2):7-9.

[8] 甄志平.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指标体系结构与嬗变研究[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25(2):1-9.

[9] 祁国鹰.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建标依据与内容[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2):226-227.

体质标准 第12篇

关键词:测试,实践,研究

1. 普通高校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方案的现状

目前普通高校实施《标准》测试主要采用的方案有:集中测试、分散测试、网络自主测试、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四种。陕西高校《标准》测试绝大多数都是由学校的体育教师来完成, 大三、大四学生的测试一般在周末进行;有70%学校把大一、大二学生的测试安排在周末。30%的学校把体质健康测试安排在体育课或平时没课时间进行。有部分学校是由专职体质健康测试老师完成。[1]江南大学体育系将测试中心开放时间公布到主页上, 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进行网上报名, 测试教师值班管理。[2]集中和自主测试相结合是《标准》测试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3]

2. 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实施《标准》测试结果分析

2.1 身体形态

在2013年测试中, 全院四个年级学生身体形态不合格率大一到大四成逐年降低的变化。这说明大四学生在学校的最后一年参加各种体育锻炼活动明显减少, 使超重、肥胖的比例显著增多。12级、13级学生营养不良的比例逐年递增, 应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2.2 握力指数

12级、13级合格率较高, 且12级上肢力量好于13级。通过阳光体育的全面展开, 课堂教学中不断加强素质练习, 男生的上肢力量在原有基础上有了明显的改善。男生整体柔韧性较好, 女生仰卧起坐成绩较差。分析原因, 近年来的选项教学, 几乎没有哪个项目在教学内容上针对女生腹肌安排有专门性练习, 因此体育教学中加强女生仰卧起坐练习, 加大考核比例, 应是激发学生课外练习, 提高女生腹肌力量的有效途径。

2.3 立定跳远

对人工测试和仪器测试进行了比较, 其采用人工测试, 合格率较仪器测试合格率高。分析原因, 第一, 人工测试是在体育课上完成, 学生有充分的练习时间, 教师能详细讲解技术要领, 测试时以最高成绩记录, 从而能激励学生跳出最佳成绩。而仪器测试, 测试次数少, 且以最后一次成绩覆盖, 不利于学生发挥最好成绩。第二, 仪器测试是集中测试, 任务量大易造成仪器疲劳而数据不准确, 起跳板皮带磨损老化经常有打滑现象, 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影响。第三, 在体育课上测试, 由于测试成绩占体育课成绩的一部分, 学生则认真对待。采用仪器测试, 其结果显示, 12级测试成绩都高, 13级测试成绩最差。这说明, 教学中采取的身体素质练习和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对身体素质的提高有着显著的效果。

2.4 台阶实验

测试结果较肺活量满意, 反应了我院学生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基本属于正常。但我院12级、13级肺活量指数合格率较低。教学中应进一步加大学生耐力素质练习的比例, 以提高学生的肺活量成绩。

3. 结论与建议

3.1 学院一切的体育教育手段都是为了激励学生积极锻炼身体, 提高身体素质。

因此, 高校应切实重视过程性教育, 切实加强学生、教师对测试工作的重视程度和理解程度。

3.2 近两年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学生营养不良的比例成逐年增长的趋势。

一方面要加强学生的身体锻炼, 积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 另一方面, 建议学院加强和改善学生伙食, 提高学生的营养膳食。

3.3 体育教学中对女生腹肌力量练习的疏忽以及女生平时参加锻炼较少, 是导致我院女生仰卧起坐成绩差的主要因素。

建议:一方面要通过课堂理论教学加强女生对腹肌力量练习重要性的认识, 另一方面加大体育课素质考核的比例, 同时, 对男生引体向上的练习力度和考核力度也应进一步加强。

3.4 体育教学中, 可利用秋冬季多练习长跑, 以改善和提高学生肺活量指数, 提升耐力素质。

参考文献

[1]刘洁.陕西高校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现状分[J].价值工程, 2010, 33:251.

[2]陈颖.高校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体质测试管理模式初探[J].成才之路, 2008 (09) .

[3]肖建国.对《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组织管理工作的探讨[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05.

[4]蔡晓波.高校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管理模式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4.

[5]于文谦, 金成吉.对青少年体重日变化规律的分析[J].体育科学, 2006, 26 (3) :70-72.

[6]陈小龙.肥胖与过低体重对普通大学生心功能的影响[J].中国体育科技, 2006, 42 (3) :70-72.

体质标准范文

体质标准范文(精选12篇)体质标准 第1篇《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国家学校教育工作的基础性指导文件和教育质量基本标准, 是评价学生综...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