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患者口腔护理论文范文
白血病患者口腔护理论文范文第1篇
1 化疗期间的饮食护理
1.1饮食护理的健康教育
护士应针对白血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实际制定具有个体化的饮食方案,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向患者说明饮食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 病人文化程度的高低和对医嘱的依从性等诸多因素可影响饮食治疗方案的实施[4]。 故护士应严格掌握责任病人的化疗方案 ,有醒目的床头牌标示,提前向患者做好饮食治疗的健康教育,采取问答方式了解患者掌握情况;针对老年患者及文化程度较低的患者,应用通俗易通的语言反复教育,扩大范围,使其在没有完全理解时也潜意识地配合饮食治疗,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1.2 心理护理
许多白血病合并有糖尿病患者对自己的饮食安排有举棋不定的想法,吃或不吃,能不能吃都使之左右为难。 这要求护士要运用护理程序和沟通交流技巧,充分评估和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做好饮食指导,从根本上提高患者的自觉性和依从性,使其信心十足地配合饮食治疗方案的实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3 营养素的摄入和食物的选择
化疗前高血糖患者可口服降糖药物或注射普通胰岛素,将空腹血糖控制在6~8 mmol/L之间,餐后2 h血糖在8~10 mmol/L之间[5]。 患者在化疗期间,应尽量选择鸡蛋、牛奶、鱼虾、动物肝脏等富含蛋白质、维生素、铁等营养、适量粗纤维、易消化、低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同时可选择具有洋葱、胡萝卜、黑木耳、山药等降血糖功效的特殊食物和食材。
为了恢复化疗药物对正常细胞的损伤,需摄入超过普通饮食50%左右的蛋白质和20%的热量,对急性白血病化疗期进行膳食支持时,热量供给为每天应在40~50 kcal/kg正常体重 。 对糖尿病患者来说 ,以轻体力卧床作参考标准得出患者的每日总热量,成人每日每千克理想体质量给予105~125.5 k J热量。
1.4 化疗不良反应的饮食护理
化疗期间,对于食欲不振或恶心呕吐、口腔溃疡等拒绝进食或大幅减少进食的患者,可暂停应用降糖药物,或根据进食量和血糖监测结果合理调整药物剂量,并注意静脉补充糖类。 这要求护士要注意询问患者的进食情况,及时监测血糖,控制空腹血糖在7.8 mmol/L左右为宜。 对化疗反应严重不能进食的患者,需要输入足够液体及营养以保证热量的供给,要根据输入的葡萄糖量及时调整胰岛素剂量。 当患者出现恶心、心悸、出汗、面色苍白、视物模糊时,要区分其发生原因是化疗所致白细胞低下引起不良反应,还是低血糖反应,以便进行对症处理。 护士要教会患者血糖自测,识别低血糖反应的方法和技能,嘱患者自备可迅速供能的食物,以免发生意外。
2 非化疗期间的饮食护理
当患者处于非化疗、不发和、精神食欲较好时期,饮食治疗要遵循控制总热量,合理安排各种营养成分,定时定量进餐或少量多餐的基本原则[6],给予患者高维生素、高蛋白易消化的食物。
糖尿病患者的蛋白质摄入量通常不超过总热量的20%,要多进鱼类 、瘦肉类 、豆制品等优质蛋白 ,且不低于总量1/3。 每日保证有200 m L奶制品,一只鸡蛋,50~100 g鱼、肉或禽类,50~100 g豆制品入[3]。
要根据患者的饮食习惯,注重色、香、味的搭配,合理安排用餐时间,避免油腻、辛辣、坚硬的食物,鼓励患者多食谷类、蔬菜水果,多喝水。 同时可在医生指导下控制空腹血糖在6~8 mmol/L之间,餐后2 h血糖8~10 mmol/L之间,在不影响糖尿病治疗的前提下,重点保证白血病患者需要的饮食营养。
3 血糖控制的护理
白血病合并糖尿病饮食和血糖控制的目的是,控制患者血糖在适当范围,即空腹血糖在6~8 mmol/L之间,餐后2 h血糖8~10 mmol/L之间。 这要求护士应做好血糖控制护理,主要措施如下。
3.1 加强制度建设,搞好饮食和血糖控制护理培训工作
白血病为恶性肿瘤,预后差,随时威胁患者生命,给患者和家属造成严重的心理恐慌和压力,大多关注白血病的治疗和护理,忽视糖尿病可能带来的威胁。 白血病需化疗,可能引起静脉炎、恶心、呕吐、食欲减退、溃疡、感染、出血、脱发等不良反应,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更分散了患者和家属对糖尿病的重视。 同样,面对更加致命的白血病,医护人员也难以更多地关注患者糖尿病的治疗和护理。 所以,我们要制定白血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住院期间相关制度制度和流程并予以贯彻落实, 要通过各种形式学习和培训糖尿病相关知识和最新研究进展并切实掌握,认真做好白血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护理工作。
3.2 知识缺乏与健康教育
患者血糖控制知识缺乏是血糖控制不良的重要原因[7]。 白血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一般住血液科 ,由于病种和科室差异,血液科在糖尿病相关知识健康教育和指导方面较为欠缺,加之患者及家属自身的不重视,对糖尿病、血糖控制等知识不能积极主动接受,或因各种原因导致接受能力差,从而使患者和家属在糖尿病血糖控制方面知识不足,缺乏自我控制的护理意识和能力。 所以护士在掌握了相关糖尿病教育知识后,要以浅显易懂,通熟易懂的语言开展健康教育活动,确保患者及家属接受良好。 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两大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一组以慢性高血糖为共同特征的代谢异常综合症。 重点让患者及家属知晓患者自身糖尿病分型,及该型糖尿病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主要并发症及自我病情观察、治疗护理要点、用药注意事项等。 反复强调各种并发症的症状和危害程度及对白血病治疗的不利影响,确保引起患者及家属重视。
3.3 饮食和运动指导
饮食治疗为健康教育重点。 护士应根据患者病情和检查结果与医生、营养师一起为患者制定每日每餐膳食食谱,由于白血病患者多数粒细胞减少、贫血、低蛋白血症、血小板低,在控制总热量的基础上指导患者适当增加绿叶蔬菜、蛋类、精瘦肉等富含造血原料、优质蛋白等且易消化的食物的比例,避免辛辣刺激性硬食和生冷食物。 根据血糖监测结果动态调整饮食数量和结构。
白血病合并糖尿病较单纯糖尿病患者应增加休息时间,减少活动,且活动时加强病情观察和安全防护,严防坠床、跌倒和碰撞。 轻、中度贫血且血小板大于20×109/L者可在家属或医护人员看护下行适当的病室内或院内散步、太极等有氧运动,活动时如心率增快大于20次/min或患者出现明显胸闷、气促者应立即停止活动。
3.4 血糖监测
白血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住院期间每日应监测空腹加三餐后2 h血糖,必要时监测随机血糖。 因血糖监测需采静脉血或手指血,为有创操作,长时间多次监测会给患者带来创伤和痛苦,护士应耐心地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告知血糖监测的重要性,操作时应严格消毒,动作熟练轻柔,并有计划地轮换采血部位,尽可能减少患者疼痛和创伤。
3.5 药物应用护理
泼尼松、地塞米松等糖皮质激素在白血病的治疗中应用广泛且不可替代,该类药物可增强糖原的分解、使糖异生途径增加、减少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使患者血糖增高,难以控制。 白血病患者常并发低蛋白血症、肾功能障碍等引起水纳潴留,临床上多在输注白蛋白、血浆等之后应用利尿剂,利尿剂可使患者糖耐量降低,使血糖升高。 上述药物的应用和不良反应可造成患者血糖控制不良,干扰降糖药效果观察和反馈。
要合理应用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物。 多数患者对胰岛素注射和口服降糖药相关知识知之甚少,应加强相关知识教育和指导。为防止药物保存不当、漏用、错用等,住院期间所有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应由护士统一管理并遵医嘱使用,严格三查七对,杜绝差错事故。
白血病合并糖尿病时患者免疫功能更为低下,易发生难以控制的多重感染。化疗易因食欲不振、呕吐等导致低血糖,而大部分化疗药物都易诱导高血糖。 化疗期间在合理应用降糖药物稳定血糖的同时,要培养混着良好的饮食习惯,选择合适的食物,根据化疗后反应调节胰岛素用量;非化疗期间饮食要保证营养摄入,在医生指导下可适当放宽血糖范围的限定。 平稳降低血糖而又保证充足的营养供应使机体处于一个相对良好的状态应对疾病,对病情的恢复也有重要作用。
摘要:护士应做好白血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和血糖控制护理。化疗期间,护士应做好饮食护理的健康教育、心理护理、营养素的摄入和食物的选择的指导和化疗不良反应的饮食护理;非化疗期间,饮食治疗要遵循控制总热量,合理安排各种营养成分,定时定量进餐或少量多餐的基本原则,给予患者高维生素、高蛋白易消化的食物。血糖控制的护理应从加强制度建设,搞好饮食和血糖控制护理培训工作;知识缺乏与健康教育;饮食和运动指导;加强血糖监测和药物应用护理等方面着手,控制血糖在适当范围,达到减少并发症发生,改善病情和提高生存质量的目的。
白血病患者口腔护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氟尿嘧啶化疗患者口腔溃疡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在2016年11月-2018年1月)收治的58例接受氟尿嘧啶化疗患者,按照不同护理干预方法分为实验组(应用冰冻碳酸氢钠漱口液联合生理盐水联合新鲜芦荟口腔溃疡护理方法)和对照组(应用生理盐水联合新鲜芦荟口腔溃疡护理方法),每组均为29例。采用统计学分析两组接受氟尿嘧啶化疗患者的口腔溃疡发生率、总满意评分。结果:实验组接受氟尿嘧啶化疗患者的口腔溃疡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接受氟尿嘧啶化疗患者的总满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氟尿嘧啶化疗患者使用冰冻碳酸氢钠或硼酸漱口液联合生理盐水联合新鲜芦荟的口腔溃疡护理干预效果较为理想。
关键词:氟尿嘧啶化疗患者;口腔溃疡;护理干预效果
化疗方法是治疗癌症患者的主要方法之一,但是部分化疗药物会直接损伤到患者的上皮细胞组织,破坏口腔黏膜,导致口腔溃疡的病发。氟尿嘧啶化疗药物是临床中常用药物,因此会对癌症患者产生一定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收治的58例接受氟尿嘧啶化疗患者。实验组中有20例男患者、9例女患者;平均年龄为(62.01±5.15)岁。对照组中有21例男患者、8例女患者;平均年龄为(62.09±5.05)岁。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接受氟尿嘧啶化疗之前加以健康宣讲,叮嘱患者饮食需清淡,切忌摄取过硬或者过于辛辣油腻等食物,在早晨起床时使用软毛牙刷进行刷牙,与此同时进食前和进食后均需要漱口(每次漱口3次~5次,漱口时间为25s~30s)。对照组应用生理盐水(常温下生理盐水)联合新鲜芦荟(取新鲜芦荟去皮洗净,冲洗干净黏液,再取芦荟中间透明物咀嚼10min,一天三次)口腔溃疡护理方法,连续治疗10d。实验组应用冰冻碳酸氢钠漱口液联合生理盐水(同对照组)联合新鲜芦荟(同对照组)口腔溃疡护理方法,连续治疗10d。
1.3观察指标
分析两组接受氟尿嘧啶化疗患者的口腔溃疡发生率[1](口腔无异常为0级、口腔黏膜有1个~2个溃疡且直径小于10mm且出现疼痛为I级、口腔黏膜有1个且直径大于或者等于10mm且能进食为II级、口腔黏膜有2个且直径大于或者等于10mm且伴随多个小溃疡可进食流质食物为III级、口腔黏膜至少有2个以上且直径大于或者等于10mm且不能进食为IV级)、总满意评分(采取本院特制问卷调查表分析患者对护理工作人员的总满意度评分,总分为100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口腔潰疡发生率分析
实验组接受氟尿嘧啶化疗患者的口腔溃疡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总满意评分分析
实验组接受氟尿嘧啶化疗患者的总满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讨论
口腔溃疡是子宫内膜癌疾病化疗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临床并发症,相关研究资料显示,口腔溃疡发生率为25~68%[2]。患者在发生口腔溃疡并发症后,出现以下临床症状而无法及时补充营养,最终导致化疗难以顺利进行:其一,疼痛;其二,张口困难;其三,进食困难。随着医学的日益发展和进步,对癌症患者加以对症治疗和针对性护理能够有效预防口腔溃疡的发生[3]。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接受氟尿嘧啶化疗患者的口腔溃疡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接受氟尿嘧啶化疗患者的总满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常用生理盐水漱口一方面能够预防真菌生长,另外一方面能够清除食物残渣。但是,生理盐水无法起到抗感染效果,所以不能有效预防口腔溃疡。芦荟具有抗菌和抗毒效果。冰冻碳酸氢钠漱口液联合生理盐水联合芦荟能够清除口腔内的有机物,调节PH值,继而起到杀菌效果。
综上所述,氟尿嘧啶化疗患者使用冰冻碳酸氢钠或硼酸漱口液联合生理盐水联合新鲜芦荟的口腔溃疡护理干预效果较为理想。
参考文献:
[1]张红剑,鄢晓琴,贺晓丽等.庆大霉素含漱液防治5-FU化疗致口腔溃疡的效果观察[J].西南国防医药,2014,18(5):537-538.
[2]张宇斐,李继平,李孟娇等.1例乳腺癌化疗患者III级口腔溃疡的循证护理[J].护理学报,2015,15(1):58-61.
[3]金盈盈,姜水娥,许哲等.注射用胸腺肽α1稀释液在经口气管插管患者口腔溃疡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22(12):1755-1756,1757.
白血病患者口腔护理论文范文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白血病患者共80例, 其中女性42例, 男性38例, 年龄在18~60岁之间。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 2组均用BD公司的同一型号的留置针, 操作穿刺方法相同, 固定敷料均为3L透明敷料, 置管部位全部选用手背静脉、前臂桡侧浅静脉或下肢踝部浅静脉。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2 组患者均常规皮肤消毒, 观察组在无菌技术操作下, 将留置针的肝素帽取下, 接上无菌密闭输液接头, 再取下输液器的头皮针, 将输液器连接无菌密闭输液接头, 排好空气, 为患者静脉穿刺置管并固定。对照组在无菌技术操作下将输液器的头皮针刺入留置针的肝素帽内, 排好空气, 为患者静脉穿刺置管并固定。输液完毕后均用5mL的生理盐水正压封管, 观察两组患者的留置针有无堵管及回血现象。
2 结果
2.1 2组患者留置针堵管率的比较
观察组的堵管率为12.5%, 对照组的堵管率为87.5%, 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1。
2.2 2组患者留置针回血率的比较
观察组的回血率为7.5%, 对照组的回血率为92.5%, 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2。
3 讨论
3.1 有效的减少留置针回血与堵管的发生
使用肝素帽封管时导管内压未高于血管内压力, 封管完毕拔出针头时, 留置针管内的压力下降, 血液回流至留置针管内, 造成回血、堵管。使用无菌密闭输液接头封管时, 当输液器与无菌密闭输液接头分离时可产生瞬间正压, 将导管内液体向前推动, 避免血液回流形成血栓而造成回血现象及堵管[1]。减少了患者的痛苦, 临床上深受医护患的依赖, 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3.2 减少局部静脉炎的发生
白血病的患者机体免疫力下降, 如使用肝素帽封管, 肝素帽消毒不彻底, 反复静脉穿刺易使细菌积聚, 就增加了在操作中意外感染的概率。无菌密闭输液接头有独特的结构可以保证内部通道密闭无菌, 避免肝素帽被钢针反复穿刺, 减少液体中微粒的产生。在临床输液中使用无菌密闭输液接头大大降低了静脉炎的发生, 延长留置针的留置时间。
3.3 避免针刺伤的发生
针刺伤是导致医护人员血源性传播疾病最重要的因素。无菌密闭输液接头操作上简单, 每日输液前使用酒精、碘伏消毒接头, 连接输液器进行输液, 减少了针头的使用率, 使之相关的针刺减少, 避免医护人员针刺伤的发生。同时患者在输液过程中使用无菌密闭输液接头, 就可以减少使用钢针的机会, 可以防止针头脱落刺伤自己或他人。
3.4 保障患者的健康
对于白血病的患者, 静点结束封管时, 使用无菌密闭输液接头减少了护士工作量, 把更多的时间留给患者, 保障了患者的健康[2]。在临床上在急危重症抢救时, 无菌密闭输液接头利于护士迅速的抢救患者给予输液, 避免延误治疗, 促进患者康复。
摘要:目的 探讨无菌密闭输液接头在白血病患者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需要留置针输液的白血病患者共80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用无菌密闭输液接头, 对照组用传统式的肝素帽, 2组均用生理盐水5毫升封管, 观察2组的效果。结果 无菌密闭输液接头发生堵管率及回血率明显低于肝素帽 (P<0.05) 。结论 白血病患者在静脉留置套管针中使用无菌密闭输液接头能有效的降低堵管及回血发生率, 减少局部静脉炎的发生, 同时也减少了护士针刺伤的危险, 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值得应用。
关键词:无菌密闭输液接头,白血病,静脉输液
参考文献
[1] 高翠云.静脉留置针封管技术的临床研究进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9, 6 (14) :101-102.
白血病患者口腔护理论文范文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内分泌科住院治疗时采取口腔围手术期综合护理干预的7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干预组,同时选取采取口腔围手术期常规护理的56例糖尿病患者作为常规组,所有患者经血糖检查其空腹血糖均在7.0 mmol/L以上,餐后2 h血糖水平在11 mmol/L以上,且所有患者均无脏器功能障碍和恶性肿瘤疾病。常规组患者中男性患者29例,女性27例,最低年龄为55岁,最高年龄为85岁,平均年龄为(66.2±10.3)岁,平均血糖含量为(11.4±5.0)mmol/L,文化程度包括初中及其以下19例、中专和大专30例、本科及其以上7例,职位分布包括事业单位23例、工人17例、农民16例;综合组患者中男性患者38例,女性18例,最低年龄为52岁,最高年龄为81岁,平均年龄为(65.7±9.9)岁,平均血糖含量为(12.0±6.8)mmol/L,文化程度包括初中及其以下25例、中专和大专33例、本科及其以上12例,职位分布包括事业单位38例、工人27例、农民5例。两组患者上述指标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取相同的治疗。常规组患者予以糖尿病常规护理措施,如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予以胰岛素注射或口服降糖药物。干预组患者在常规组基础上予以饮食、心理、用药指导、运动指导和出院指导等综合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包括:1饮食护理:饮食护理是确保糖尿病患者口腔围手术期血糖平稳的关键环节,饮食护理的基本原则包括满足日常机体能量需要以及合理保持糖类食物摄入,所以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血糖具体情况制定健康、合理的饮食方案,并指导患者自身多注意饮食规律,叮嘱患者多食用高纤维、高维生素、低脂肪、低血糖等食物,禁忌刺激和辛辣食物,勿食用含糖饮料,做到戒烟戒酒。2心理护理:由于糖尿病口腔手术患者多见于中老年人群,该类人群的糖尿病发病时间较长,患病期间常常发生代谢紊乱和多种并发症,给患者心理和心理带来双重压力,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此时医护人员应特别加强患者的心理辅导,仔细为患者介绍糖尿病口腔围手术期护理方法、目的和注意事项,此外加强对患者日常心理进行分析,为患者提供针对性的护理服务,使患者建立治愈疾病的信心,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使患者能积极配合治疗。3药物指导:护理人员应详细向患者介绍各种降糖药物的临床作用、用法用量、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以及使用的注意事项,若日常用药出现任何异常均需及时告知临床医师,以便做出及时处理。4运动指导:护理人员依据患者心电图、肝肾功能、血压、血糖变化等指标为患者拟定科学合理的运动锻炼计划,包括太极拳、瑜伽和散步,运动量和运动时间从小到多,做到循序渐进,减少或预防由于运动过度引发低血糖和骨折等不良事件。5出院健康教育:待患者出院前,医护人员应对患者进行糖尿病知识宣教,叮嘱遵照医嘱按时按量服用药物,适当进行运动,并定期监测血糖。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血糖指标以及TG、TC、LDL-C和HDL-C等血脂指标以及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护理服务满意度通过患者填写自制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试卷总分为100分,满意为90~100分,比较满意为80~90分,一般满意为60~80分,不满意为60分以下;满意度为(满意+比较满意)人数/总人数。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患者血脂和血糖水平变化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等数据进行分析,护理满意度采用百分比表示,血糖和血脂水平改变情况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和t检验。
2 结果
2.1 干预组和常规组患者治疗后血糖变化比较
护理后,干预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明显优于常规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干预组和常规组患者治疗后血脂水平变化比较
护理后,干预组患者TC、TG、LDL-C和HDL-C等血脂水平明显优于常规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干预组和常规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比较
干预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为98.6%(满意22例,比较满意47例,一般满意1例,不满意0例),常规组患者护理服务满意度为89.3%(满意13例,比较满意37例,一般满意5例,不满意1例),干预组患者护理服务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组(χ2=5.1126,P=0.0238)。
3 讨论
糖尿病疾病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慢性基础性疾病,主要是因靶细胞对机体内的胰岛素敏感度下降或者胰岛素相对不足而引起一系列的代谢紊乱,糖尿病患者最典型的临床特征为高血糖,而长时间的处于高血糖状态会引起一系列并发症,这对患者身体健康和预后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危害[5]。随着大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糖尿病并发口腔疾病的人数也不断增加,而糖尿病引起的并发症对口腔围手术期的效果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临床上对于糖尿病患者口腔围手术期实施有效护理十分重要[6]。
该文研究发现,干预组患者和常规组患者临床治疗措施基本相似,而护理后,干预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血糖指标以及TG、TC、LDL-C和HDL-C等血脂指标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为糖尿病患者提供饮食、心理、用药指导、运动指导和出院指导等综合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患者血糖和血脂水平;此外干预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组,这说明综合护理干预容易受到患者认可和欢迎。
综上所述,综合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糖尿病患者口腔围手术期血糖和血脂水平,并提高患者对护理满意度,该护理方式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口腔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内分泌科住院治疗时采取口腔围手术期综合护理干预的7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干预组,同时选取采取口腔围手术期常规护理的56例糖尿病患者作为常规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血脂和血糖的变化情况以及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结果 护理后,干预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血糖指标以及TG、TC、LDL-C和HDL-C等血脂指标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干预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 综合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糖尿病患者口腔围手术期血糖和血脂水平,并提高患者对护理满意度,该护理方式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糖尿病,口腔围手术期,综合护理干预,护理满意度,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红梅.2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合并口腔颌面间隙感染的护理体会[J].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2012,10(6):337-339.
[2] 余秀颜,刘平,窦宇红,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口腔菌群改变的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0):55-57.
[3] 余秀颜,刘平,窦宇红,等.口腔护理干预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病人短期治疗效果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2,26(21):1948-1949.
[4] 杨秀慈,唐枝.糖尿病伴慢性牙周炎患者口腔治疗中的护理[J].河北医药,2013,35(11):1753-1754.
[5] 罗丹,富丽.老年糖尿病患者合并口腔颌面间隙感染的护理对策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21):210.
白血病患者口腔护理论文范文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2015 年1 月2016 年1 月收治的370例糖尿病择期行牙种植术患者, 随机将其分为研究组 (185 例) 和对照组 (185 例) , 其中男性260 例, 女性110例, 年龄43~63 岁, 共植入440 颗种植体, 有379 颗属于Bego种植体, 有43 颗Branmark种植体, 其他均属于ITI种植体。 入选标准:2 型糖尿病患者;病情得到基本控制, 具有牙列缺损, 牙槽骨骨质愈合达2 级水平。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 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在手术前, 给予空腹血糖检查, 加强牙周治疗、维护。待血糖、牙周状况稳定之后, 再实施种植手术。
对照组:实施围术期护理。 给予患者心理鼓励、安慰, 在手术前0.5 h, 口服镇静剂和抗生素, 对患者血压、呼吸和心率进行监测, 给予血尿常规检查。 在手术中, 严格无菌手术操作, 配合医师手术, 做到动作轻柔, 降低创伤率。 在手术后, 选择抗厌氧菌类抗生素, 在手术当日, 选择冷敷方式。 在手术1 d, 选择热敷方式。 在手术7 d内, 选择漱口水, 3 次/d。 在手术后10d时拆除手术线, 严禁食用过硬和过热食物。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 在第一月时、三月时、六月时、十二月时, 给予定期口腔健康宣教, 主要包含饮食、运动、牙周并发症等相关知识。 通过复诊、面谈、电话随访方式进行宣教。 首先, 要患者清楚血糖控制和药物治疗有着一定关系, 但饮食调控作为糖尿病基础治疗, 加强饮食控制, 可预防低血糖, 使高血压症状和代谢紊乱症状得意改善。 饮食疗法主要服用低脂低糖、高蛋白质、高纤维素和高维生素饮食, 通过饮食和药物相结合, 方可控制血糖, 避免疾病进一步恶化。 其次, 开展运动指导, 通过适当运动, 有利于患者心理平衡, 缓解患者紧张、焦虑心理, 提高患者康复信心。 根据患者体质, 可选择步行、自行车、球类、慢跑等运动, 运动时循序渐进, 在餐后1 h运动。 第三, 牙周护理, 尤其是种植体护理, 提倡正确刷牙方式, 使用牙线器具, 消除菌斑和食物残渣。 通过定时口腔宣教, 使患者达到有效教育, 防止出现种植体周围炎。
1.3 判断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牙周指数、种植体状况。 在术后第一月时、三月时、六月时、十二月时, 开展定期复诊, 检查CPI指数和牙周健康情况。 CPI计分:牙龈健康 (0 分) , 牙龈炎 (1 分) , 探针存在牙石, 探针黑色部分在牙龈袋外暴露 (2 分) , 早期牙周病, 牙龈袋深度为4~5mm (3 分) , 晚期牙周病, 牙龈袋深度≥6 mm。 无法检查 (9 分) 。
1.4 统计方法
利用统计学处理软件SPSS 17.0 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 采用 χ2检验对数据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并对数据组间进行t检验, 以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一年随访时, 对照组中有4 例患者出现4 颗种植体发生炎症, 2 年随访时, 出现6 例6 颗种植体发生脱落, 3 年随访时, 有13 例17 颗牙种植体发生脱落。 研究组1 年随访时, 未出现种植体脱落病例, 2 年随访时, 1例患者2 颗种植体发生脱落, 3 年随访时, 4 例发生6颗种植体发生脱落;从上述结果可看出, 随着随访时间逐渐增加, 两组患者口腔的种植体存留术均有所下降, 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 研究组种植体存留率降低速度较缓。
两组患者CPI指数对比:对照组CPI检出率逐渐下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研究组随着时间推移, CPI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这表明, 研究组牙周状况未出现下降, 具体见表1 所示。
3 讨论
糖尿病作为一组学葡萄糖水平增高、代谢紊乱的疾病群, 因胰岛素作用缺陷, 或胰岛素分泌缺陷, 引起高血糖。 根据相关统计, 2011 年, 我国糖尿病患病率超过11%, 糖尿病并发症疾病众多, 牙周病属于第六并发症。 现阶段, 在效果评价、护理措施研究中, 通过长期护理、特殊护理, 可提高种植体长期成功率, 然而护理内容比较单一。 虽然护理本身对种植体存留率具有一定影响, 但研究并未标明通过健康教育, 患者自我护理、认识水平提升, 对长期存留率影响。 该组实验通过复诊、电话随访等方式指导患者, 让患者明白糖尿病对牙周健康控制意义, 通过自我维护, 方可保证口腔卫生, 提高了患者参与度, 获得了良好护理效果。
在牙种植修复上, 传统义齿修复存在无异物感, 不损伤邻牙, 然而糖尿病作为种植牙的禁忌症。 患者血糖控制政策, 方可选择种植体植入。 然而, 术后口腔护理对牙周护理十分重要。 在该组实验中, 对糖尿病患者采取积极护理干预方式, 术后累计存留率与正常患者相似, 研究3 年存留率比对照组明显更高。 在短期内, 糖尿病对种植体寿命影响较小, 然而总体趋势下降, 呈逐年增加趋势, 需要更长时间随访。 以种植护理方式为主导, 对患者血糖控制、牙周指导, 可取得良好效果。 在义齿种植中, 护理行为十分重要。
针对大多数患者而言, 长期口腔的不良卫生习惯, 或血糖控制不合理, 会引起种植失败。 短期、简单健康宣教和术后护理, 不能立竿见影改变患者口腔健康行为。 所以, 定期口腔健康宣教, 是以改变患者原来不良习惯、错误思想为基础, 通过电话随访、面谈、视频播放方式, 向患者讲解饮食、血糖、口腔维护、运动等方面知识, 逐渐改变患者口腔健康知识结构、健康意识, 改变患者的不良口腔习惯。
在CPI指数上, 研究组结果比较理想, 这说明研究组口腔微环境长期处于稳定状态, 大部分患者牙周状况良好。 对照组CPI检出率逐渐下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研究组随着时间推移, CPI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这说明, 采取定期口腔宣教, 对患者长期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 针对糖尿病行牙种植手术患者, 给予定期口腔健康加快, 对术后护理具有重要作用, 能提高自然余留牙、种植义齿的稳定性, 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摘要:目的 临床分析定期口腔健康宣教在糖尿病患者牙种植术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370例糖尿病择期行牙种植术患者, 随机将其分为研究组 (185例) 和对照组 (185例) , 对照组给予常规术后宣教, 研究组在常规宣教基础上, 给予定期空腔健康宣教, 对比两组的牙周指数、种植体状况。结果 一年随访时, 对照组中有4例患者出现4颗种植体发生炎症, 2年随访时, 出现6例6颗种植体发生脱落, 3年随访时, 有13例17颗牙种植体发生脱落。研究组1年随访时, 未出现种植体脱落病例, 2年随访时, 1例患者2颗种植体发生脱落, 3年随访时, 4例发生6颗种植体发生脱落;对照组CPI检出率逐渐下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研究组随着时间推移, CPI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这表明, 研究组牙周状况未出现下降。结论 针对糖尿病行牙种植手术患者, 给予定期口腔健康加快, 对术后护理具有重要作用, 能提高自然余留牙、种植义齿的稳定性, 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关键词:口腔宣教,糖尿病,牙种植,术后护理
参考文献
[1] 杨少强, 张卫.临床口腔健康教育对口腔保健知识知晓率和口腔卫生行为的影响[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4 (16) :252-253.
[2] 刘侠, 王剑, 牛国卫, 等.社区牙周指数综合评价体检人群牙周炎的多因素相关性[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2010 (1) :31-34.
[3] 杨秀慈, 唐枝.糖尿病伴慢性牙周炎患者口腔治疗中的护理[J].河北医药, 2013 (11) :1753-1754.
[4] 李月容, 莫伟兰, 李菊兄.2型糖尿病伴慢性牙周炎患者口腔治疗中的护理配合[C]//中华护理学会.全国口腔护理新进展研讨会论文汇编.中华护理学会, 2012:3.
白血病患者口腔护理论文范文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06年5月至2010年5月湖北省十堰市东汽公司茅箭医院收治的老年口腔疾病修复患者240例, 年龄50~80岁, 平均74岁;文化程度:小学99例, 中学、中专或技校90例, 大专及以上51例;经济状况:月收入水平低于1000元者39例, 1000~2000元者90例, 2000~3000元者36例, 3000元以上者75例;住院付费:公费者420例, 自费者90例, 医保者15例, 农村合作医疗者15例。
1.2 方法
(1) 由专业的口腔修复医生 (镶牙医生) 进行检查, 制定治疗方案; (2) 拔除残根、松动不能保留的牙齿, 治疗口腔内有问题的牙齿; (3) 实施补牙、洗牙、牙周疾病的系统治疗, 并保证剩余牙齿的健康; (4) 修复医生进行牙体预备, 取印模, 适戴牙; (5) 戴牙及复查。
1.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6.0统计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同期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40例病例中150例 (62.5%) 为活动义齿修复, 共缺失牙齿1275颗, 平均每人缺失25.5颗。90例 (37.5%) 为固定义齿修复。150例老年患者中, 全口义齿60例, 上半口义齿15例, 下半口义齿45例, 赝复体30例。90例固定义齿修复中, 男60例, 女30例, 共修复375个牙单位;其中, 男261个牙单位, 女114个牙单位。
3 讨论
与发达国家相比较, 我国存在着经济基础薄弱、社保医保不健全、老年人口素质较差等诸多问题。表现在口腔疾患方面, 有着老年人大多未有良好的口腔卫生教育、对口腔疾病的重视不够、口腔卫生不良, 对口腔医生安排的治疗不理解不配合等。资料表明, 我国老年人牙列缺失率为6.98%~14.25%, 牙列缺损率为11.50%~8 8.1 3%, 而修复率较低, 其中不良修复又占大多数, 与国际上“8020目标”有很大差距。
(1) 老年口腔修复的目的就是用最适当的方法来保证患者在有生之年有更好的口腔功能, 医疗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诸多便利条件, 保留残根、残冠仍是老年修复的重要任务, 修复重点则应由活动义齿转移到固定、固定活动联合修复、种植修复为主, 并加强各种新技术新项目的应用, 我们就可以为广大老年口腔缺牙患者制作出舒适、美观、方便、咀嚼效率高的义齿。
(2) 牙体缺损和牙列缺损、缺失的主要病因:龋病、牙周病、外伤、肿瘤和先天畸形等。龋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 据调查统计, 我国人口需要治疗的乳、恒牙数平均每人为2.5个牙。35~44岁年龄组和65~74岁年龄组的牙体缺损率 (需冠修复) 分别为10.47%和35.94%。65~74岁老年人组中, 需要义齿修复治疗的占29.08%。
(3) 口腔修复内容:包括美学修复、功能修复及治疗性修复。美学修复是针对牙冠颜色异常 (如四环素牙、氟斑牙等) 、畸形牙 (如锥形牙、釉质发育不良等) 、前牙牙间隙过大、牙冠形态异常、牙齿排列轻度错位等的有限调整;功能修复包括牙体缺损、牙列缺损、牙列缺失的修复及颌面部缺损的修复;治疗性修复包括牙周病和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的矫治。活动义齿是老年修复治疗的主要方法, 咬合重建及防治食物嵌塞、颞下颌关节病是老年修复的特点。
(4) 牙周疾病的预防:牙周疾病是另一种口腔常见病和多发病。牙周疾病是发生在牙周组织的疾病, 包括牙龈炎和牙周炎两大类。牙周疾病的病因比较复杂, 有局部因素或全身因素引起的牙周疾病;局部因素是指牙菌斑的作用, 这是造成牙周疾病的根本原因, 也称为牙周疾病的始动因素, 牙菌斑的形成和聚集直接与口腔卫生的好坏密切相关, 也与牙齿排列不齐有关;全身因素是指某些全身性疾病, 如糖尿病、血液病、营养不良和某些遗传性疾病等会降低机体抵抗力, 增加机体对牙菌斑中的致病菌的敏感性, 加重牙菌斑的致病作用。
摘要:目的 通过对240例老年口腔修复情况进行临床分析, 总结老年口腔疾病的治疗经验。方法 选择2006年5月至2010年5月医院收治的老年口腔修复患者240例作为研究对象, 对他们的口腔修复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240例中150例 (62.5%) 为活动义齿修复;90例 (37.5%) 为固定义齿修复。结论 活动义齿修复是老年口腔修复治疗的主要方法, 咬合重建及防治食物嵌塞、颞下颌关节病是老年修复的关键。
关键词:老年口腔疾病,口腔修复,活动义齿修复
参考文献
[1] 刘洪臣, 储冰峰, 王燕一.老年口腔修复的特点[J].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 2004 (2) .
白血病患者口腔护理论文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