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课钢铁长城教案范文
15课钢铁长城教案范文第1篇
桥山中学
吴亚萍
教材分析
大革命失败后,面对蒋介石的暴力屠杀政策,中国共产党人没有被吓倒,他们总结了经验教训,又继续对中国革命的道路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探索。南昌起义的枪声,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中共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井冈山上的红旗,犹如“星星之火”,燃成了“燎原之势”,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新道路,揭开了中国革命的新篇章。二万五千里长征向世人证明,中国革命的道路虽然是曲折的,但是英勇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一定可以战胜千难万险,让革命烈火熊熊燃烧,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伟大任务。本课介绍了中共在探索革命道路过程中的三个重大历史事件。 教学重点:了解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和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命的特殊历程及艰难曲折。 教学难点:充分认识中国革命的道路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不畏艰难曲折探索出来的,是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之路。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两万五千里长征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在讲述这一部分的时候,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来进行教学。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简述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的故事,认识中国共产党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找到中国革命道路的特殊性所在。讲述红军长征的英勇故事,指导学生认识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曲折。
2、过程与方法:
充分利用观看南昌起义录像、井冈山会师图片以及红军长征示意图等,引导学生讲述故事,使学生了解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以及红军长征的基本事实。培养学生陈述历史事件的能力和读图能力。 过程与方法
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视频《南昌起义》片断,
2、围绕问题“毛泽东为什么要到农村去建立革命根据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讨论学习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南昌起义到井冈山会师,以毛泽东为代裹的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创造了条件。体会先烈们不畏艰难、勇于献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学习先烈们排除万难、不断前进的坚强意志。 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
革命前辈的英雄故事多是本课的一个显著特点。课前指导学生收集英雄故事,课堂上请学生演讲,但要注意引导学生将所讲的各个故事串在一条历史主线上,即革命先辈们对中国革命道路的不懈探索与奋斗的过程,帮助学生由点到线、再到面地掌握历史知识,以立体地再现历史情景。
指导学生深情地朗诵毛泽东诗词《七律长征》,加深学生对红军长征的理解和崇敬之情。
五、 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教师准备:
1、备课中首先应研究历史课程标准之“内容标准”,明确课标对本课的基本要求,包括课标规定的基本内容及其能力层次要求。根据课标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这认真研究教材教法,收集查阅有关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以及红军长征的有关资料,包括多媒体资料、图片等,根据教学目标需要进行选择处理, 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3、指导学生收集有关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创立革命军队,开辟中国革命道路的有关故事,结合语文课本中所学文章等讲述红军长征的故事。
学生准备|:在老师的指导下,课外查阅有关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处理。练习讲述故事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上一节我们学习了《北伐战争》,北伐军出师不到半年,就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大大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就在北伐胜利进军时,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突然叛变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然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们又继续战斗了。”以毛泽东、朱德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开辟了新的革命道路。今天我们学习第12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2、讲授新课:
一、八一南昌起义:
本目要从以下四方面让学生把握课文。
1、南昌起义爆发的历史背景:
教师指出: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暴力清党,以极端残酷的手段镇压革命人民,从1927年3月到1928年上半年,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被杀害达31万多人。
提出问题:你认为从大革命的失败中,共产党人应该吸取什么教训?(没有自己革命武装)从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里,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为了挽救革命,中共决定用武装起义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
2、南昌起义的过程:
首先,播放南昌起义的录像,要求学生讲述南昌起义的基本过程,包括南昌起义的时间、地点、领导人,起因、经过、结果等让学生掌握起义的领导人。指导学生看书: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1927年7月下旬,中共派周恩来担任南昌方面的前敌委员会书记,负责筹划和领导这次起义。7月21日,周恩来由武汉秘密到达南昌。26日,贺龙、叶挺率领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和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开进南昌。27日,周恩来召开前敌委员会会议,成立了由贺龙、叶挺、刘伯承等组成的起义总指挥部,部署起义计划。
然后,鼓励学生讲述南昌起义的经过。8月1日2时,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率领党直接掌握和影响的军队两万余人在南昌宣布起义。由于部署严密,对敌军进行突然袭击,仅五个小时的激战,就全歼守敌,占领南昌。起义胜利后,起义部队进行了整编,仍沿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的番号,下辖三个军,任命贺龙为代总指挥,叶挺为代前敌总指挥。一支由无产阶级独立领导的军队诞生了。8月3日至7日,起义部队按照预定计划,相继撤离南昌,经过赣南、闽西,直奔广东潮汕,途中遭到优势敌军围攻而失败。保存下来的部队,一部分进人梅陆丰地区,与当地农民武装会合,另一部分在朱德、陈毅率领下转移到湘南开展游击战。
3、南昌起义的历史地位: 启发学生思考:
南昌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对于中共来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它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领导的武装斗争,是反抗国民党叛变革命、实施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人民军队的创建。 你能说出:为什么我国将南昌起义纪念日定为建军节吗?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诞生的光荣节日。
4、南昌起义的教训:
简单介绍南昌起义的教训。受俄国革命模式的影响,起义以夺取敌人力量强大的大城市为目标,没有深人农村,发动土地革命,武装农民。
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指出南昌起义失败以后,毛泽东等人又领导在湘赣边界发动秋收起义,出示秋收起义形势示意图,指图简述秋收起义的经过和结果,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果断决定将部队带往井冈山地区,并在那里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指导学生看书思考:井冈山在那儿?是一个什么样地区?为什么要在那里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首先,学生通过看书中的小字介绍:井冈山位于湘赣边界罗霄山脉中段,地势险要,进可攻,退可守;革命群众基础好,敌人统治力量薄弱;远高中心城市,四周都是产粮区,很利于军事割据。结合前面所了解到的中国革命失败的教训和井冈山地区的客观条件分析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必要性。
2、井冈山会师。
出示“井冈山会师”图片,鼓励学生讲述“井冈山会师”的故事。认识中国革命的第一支坚强的革命的武装建立了。
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提出问题: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后,采取什么措施打退敌人的围剿?1928年5月4日成立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称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在根据地,红军采用“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迫”的游击战术,多次打退敌军对根据地的围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后来进一步发展为湘赣根据地。 讲一讲:组织学生讲革命故事:“朱德的扁担”。
4、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的影响。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新起点,它为大革命失败后继续坚持革命斗争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这就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它犹如中国革命的一点“星星之火”,终会形成“燎原之势”。
三、“红军不怕远征难”: 1.红军长征的原因。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思考: “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认识到长征是红军在反击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失利后被迫进行的战略转移。
2、长征的经过 出示毛泽东诗词:《七律 长征》,引导学生齐声朗读,先感受体会红军长征的英雄壮举。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结合红军长征形势图,练习讲述红军长征的经过、其间所发生的故事。
首先要求学生指图讲述红军长征的经过,要求按时间顺序讲清红军长征过程中发生的主要事件:1934年离开了瑞金开始长征;突破四道封锁线;突破乌江天险、占领遵义;召开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出奇兵;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到达吴起镇;会宁会师等。
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课前所收集到的材料,讲述红军长征的故事。 重点强调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的内容既影响。
指出长征开始后,中共中央继续执行“左”倾错误,使红军蒙受巨大损失,人员由近10万人减少到3万余人。在毛泽东的建议下,红军转兵贵州,强渡乌江,来到遵义。为了总结经验教训,挽救危机中的红军和革命事业,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 提出问题:遵义会议被认为是红军长征过程中的一个转折点,你知道这是为什么?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历史上有什么重要地位?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解决。
3、长征的意义。
在第一,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党中央和红军主力胜利完成战略转移,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扼杀中国革命、消灭共产党和红军的企图。长征保存了革命的骨干力量,构成了以后领导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主干。 第二,长征的传奇故事传遍国内外,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最后组织学生讨论红军长征中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今天我们如何学习长征精神?
3、小结:
以问题的形式和学生一起重温课本的主要内容。为什么以“八一”作为人民解放军建军节?毛泽东为什么要到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红军为什么要长征?
4、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南昌起义的意义表述正确的是() A.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B.为争取革命新局面的到来创造了条件 C.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 D.保存了党和红军的骨干力量
2、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 A.中央革命根据地 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C.左右江革命根据地 D.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3、毛泽东之所以选井冈山作为革命根据地是因为①离大城市较运,敌人统治力量薄弱②群众基础较好③那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④附近农产品丰富,便于筹粮筹款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4、1927年,毛泽东在一首诗里这样写到:“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这首词所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 A.南昌起义 B.秋收起义 C.井冈山会师 D.广州起义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干稻草来软又黄,金丝被儿盖身上,不怕北风和大雪,暖暖和和入梦乡。回答:(1)这是什么时期的歌谣?(2)这首歌谣说明了什么?它反映出什么问题?
6、秋收起义后工农革命军为什么要去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 板书设计:第十五课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南昌起义
二、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
三、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 课后反思:
15课钢铁长城教案范文第2篇
提示或建议:展示图片:孙中山的头像,然后请各小组根据课前复习总结抢答:孙中山在“五四运动”前领导的重大斗争。
教师总结:孙中山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五四运动”前,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他先后领导了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但斗争都失败了。“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他亲眼目睹了人民群众力量的不断壮大,开始了他一生中伟大的转变,1924年他改组了国民党,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的主张,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使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即国民革命时期。在这一时期,国共合作领导了北伐战争,把国民革命运动推向了高潮。导入新课(展示标题或板标题)。 2.教授新课。
国共合作之后,在中共和苏联的帮助下孙中山创办了我国第一所培养革命军队干部的军官学校。
一、黄埔军校的建立
提示或建议:展示幻灯片(或自制投影仪图片):黄埔军校;军校校门对联:上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下联:“贪生怕死勿入斯门”,横批:“革命者来”。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些材料和课本知识及以往所学知识分组讨论:孙中山为什么要建立黄埔军校?这副对联体现的办学宗旨(目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后,让每组找一个代表以记者的身份报道军校建立的情况。
孙中山认识到在过去自己进行不懈革命的过程中,所依靠的对象只是会党、新军和各派军阀等,始终没有自己的革命军队,这是革命失败的原因之一,所以他希望通过黄埔军校创立革命军,挽救中国的危亡。 对联体现了黄埔军校的办学宗旨:培养有理想、不怕牺牲,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新一代军人。
在当时,黄埔军校的建立是我国的一件重大事情,下面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根据课本知识和这副对联及刚才的讨论,以一名记者的身份报道它建立的情况。(课前预习准备)
黄埔陆军军官学校位于广州黄埔岛上,是由原广东陆军学校和广东海军学校的校舍组成。1924年5月5日,第一期学生开始入学,6月6日正式开学。军校全称“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1926年2月改称为国民党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因校址在黄埔,故称为“黄埔军校”。这是我国第一所培养革命军队干部的学校。它为国民革命培养了大批的军事人才,孙中山以军校的学生为根本成立了国民革命军,军校的学生大多成为国民革命军的各级领导干部,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1926年,他们在广东革命政府的领导下,高唱着《国民革命军军歌》开始了北伐战争。
二、北伐胜利进军
提示或建议:播放:《国民革命军军歌》(也可以在展示幻灯片或投影仪图片后由学生或教师领唱),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展示:幻灯片(或投影仪图片)孙、吴、张三派军阀实力表(参考人教版教参第98页);《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提出问题让学生阅读“北伐军胜利进军”这部分内容,并结合所给的资料和自己掌握的地理、历史知识,回答问题。让学生利用《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到台前自己做小老师给大家讲一讲北伐军胜利进军的过程。对表现好的、积极参与的同学要给予表扬。
当年国民革命军就是唱着这首歌开赴北伐前线的,那么,你知道歌词中的军阀主要指哪些人吗?国民革命军为什么要打倒他们呢?北伐的目的又是为了什么?其主要战场在哪里?哪一位同学有勇气来前面利用这幅图给大家讲一讲北伐军胜利进军的过程?
通过这个实例表和我们掌握的地理、历史知识,可以知道吴、孙、张三派军阀拥兵自重,控制着中国大部分富庶的地区;同时他们又是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中国封建统治的代表,他们对内镇压、混战,对外卖国投降,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因此成为国民革命军讨伐的主要对象。
刚才这几位同学的表现非常出色,根据他们的讲述,我们知道北伐军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就从珠江流域打到了长江流域,声势震动了全国。那么,北伐军为什么能够胜利进军呢?请同学们根据给出的资料和本课知识,分组讨论,看哪一组分析得最全面。 提示或建议:展示:幻灯片(或投影仪图片):北伐战争期间工、农运动发展的有关资料。对同学们的分析给予点评,好的给予肯定,其他的要给予鼓励。(教师总结)。
一般分析战争胜利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战争的正义性;(2)军队的作战方针是否正确;(3)各方面配合是否得力,官兵作战情况;(4)是否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援、外援等。下面哪一位同学能根据各组分析的情况和这些方法来总结一下?(教师要给予表扬)
提示或建议:展示幻灯片(或投影仪图片):北伐军胜利进军的原因,教师总结。
这位同学总结得很不错,北伐战争之所以能够胜利进军是因为:(1)北伐战争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正义战争;(2)作战方针正确;(3)国共两党齐心协力;(4)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群众的密切配合和积极支援;(5)广大北伐官兵的浴血奋战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北伐战争期间,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成为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重要原因之一,哪一位同学能列举几个这方面的例子?你们认为在当今社会中,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否仍在发扬?请你举出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加以说明。 提示或建议:对于学生可能提出的一些不正确的观点和事例,教师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分析,要教给学生看问题要看主流,不要以点概面,以免学生被个别党员的违纪、违法行为蒙蔽,形成错误的思想和看法。 看来同学们对这个问题感触很多,由于时间关系,余兴未尽的同学,我们可以在课下继续共同探讨。 提示或建议:展示幻灯片(或投影仪图片):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北伐战争把国民革命推向了高潮,那么,国民革命的最终结果如何呢?针对这一问题有两种不同的看法,请同学们判断哪一种观点是正确的?并说明理由。
小女孩的观点是正确的。因为,北伐战争虽然取得了巨大胜利,基本上打垮了北洋军阀,但是随着国民党右派蒋介石、王精卫等叛变革命,中国又出现了反共反人民的南京国民政府。旧军阀被打垮了,又出现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军阀。新军阀对内镇压,对外出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是大地主和大资产阶级的代表。因此,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国民革命最终失败了。
那么,国民革命为什么会导致失败呢?请同学们根据以下四则材料分组讨论,分析其原因。看哪一组表现最棒。
提示或建议:展示:幻灯片(或投影仪图片):四一二政变;七一五政变;北伐战争期间,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和帝国主义破坏革命的四则材料。学生回答后再由教师总结。展示幻灯片(或投影仪图片):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
通过分析以上四则材料我们可以得出,国民革命之所以会导致失败是因为:国际帝国主义联合支持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极力破坏中国革命,反革命力量大大超过了革命力量;国民党右派不断制造反共反人民的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严重削弱了革命力量;再加上中国共产党还处于幼年时期,缺乏斗争经验。领导人陈独秀又犯了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放弃了革命的领导权,导致在敌人发动突然袭击时,不能组织有效的反抗。 在国民革命失败的同时,蒋介石建立了南京国民政府,这一政府的具体情况如何呢?它的性质是什么呢?这一政府建立后,中国出现了哪三个对抗的政权?请同学们阅读这一部分内容后抢答,看谁反应最快。
三、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提示或建议:展示:幻灯片(或看课本第53页图片):《被关押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国民党在屠杀革命志士》两幅图片。学生回答后再由教师总结。
1927年建立的南京国民政府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政府,它成立后,使旧中国出现“三足鼎立”的局面,即汪精卫的武汉国民政府、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张作霖的北洋军阀政府。后来武汉国民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合并后的南京国民政府进行了北伐,少帅张学良从国家和民族利益出发归顺了南京国民政府,使三个政权对立的局面结束。南京国民政府对内镇压,对外卖国投降,直到1949年才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推翻,结束了它在中国大陆22年的反动统治。
导入:
师:展示周恩来的图片。这个人物是?(周恩来)这是年轻时候的周恩来,穿着一身军装,威武帅气,但熟悉周恩来的人应该知道周恩来其实并非军人出身,那他为何穿着军装呢?(因为他曾是黄埔军校的政治部主任)没错。那么黄埔军校是什么时候建立的呢?为什么要建立黄埔军校?
5、作用:
师:当年黄埔军校的门上有一副引人注目的对联,上联是“升官发财请往他处”,下联是“贪生怕死勿入斯门”,横批是“革命者来”。这幅对联体现了黄埔军校的办学宗旨。孙中山为什么要创办黄埔军校?
师:黄埔军校的创办是为了培养革命军,挽救中国革命。
师:当时被誉为中国的“西点军校”,声名赫赫,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爱国志士热血青年,怀着满腔报国的热情前来报考。黄埔军校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为创建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1926年,他们在广东国民政府的领导下,高唱着《国民革命军军歌》开始了北伐战争。今天就让我们踏着这些革命先行者的足迹,重走北伐路,去探寻北伐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
生:**列强,**列强! (《两只老鼠》的旋律)
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
二、北伐胜利进军
概况(学生阅读课本,上讲台填写)
组织者、领导者目的、主要对象、主要战场、主要战役、先锋部队
师:指导学生看《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找出北伐军出发的地点,三大军阀的分布和势力范围。 师:我们北伐的目的是打到列强,除军阀。这军阀具体指的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师: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派军阀拥兵自重,控制着中国大部分富庶的地区,同时他们又是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中国封建统治的代表,他们对内镇压、混战,对外卖国求荣,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因此成为国民革命军讨伐的主要对象。
师:战争前夕,北伐军10万人,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兵力总数75万。双方实力对比十分悬殊。尽管如此,并没有吓跑北伐军的战士们。他们战斗力相当的惊人,在战场上非常英勇,以一当十,以十当百。取得了辉煌的战绩,有几次著名的战役: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武昌战役。
师:在这过程中,有一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部队起到先锋模范作用,他们是(生:第四军叶挺领导的独立团),他们在战场上攻无不克,所向披靡。请同学来介绍关于独立团的故事。
生:有一次,叶挺独立团一营接到攻打武昌任务后,全营官兵都很高兴。官兵们纷纷给家里写下遗书、留下遗物。显示他们他们誓死抗争的精神。正是这样,这个营的官兵们在攻城时个个奋勇杀敌,几乎全部壮烈牺牲。
师:由于北伐战士们的英勇奋斗,很快就将吴佩孚和孙传芳的主力消灭掉了。北伐出师不到半年,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势力范围从广东扩大到半壁中国。请同学们思考,北伐胜利进军的原因?
生:第一,北伐军作战方针的正确;第二,国共两党的齐心协力;第三,广大北伐军官兵的浴血奋战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第四,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群众的密切配合和积极支援。
师:但是正当北伐胜利进军时,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突然叛变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国民革命运动失败了,第一次国共合作也破裂了。年轻的共产党遭受到突然的屠杀,措手不及,许多优秀的共产党员无辜的被杀害。刚刚成立没多久的共产党受到沉重打击。
当初国共两党是为了共同的目的走到一起,现在目标即将要达成,北洋政府即将被推翻,而蒋介石他们突然这么做的阴谋是什么呢?
生:夺取政权。不想跟共产党平分天下。
师:正所谓“一山难容二虎”。蒋介石叛变革命后,在南京建立起新的政府称为南京国民政府。
三、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1.时间:2.性质:
15课钢铁长城教案范文第3篇
提示或建议:展示图片:孙中山的头像,然后请各小组根据课前复习总结抢答:孙中山在“五四运动”前领导的重大斗争。
教师总结:孙中山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五四运动”前,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他先后领导了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但斗争都失败了。“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他亲眼目睹了人民群众力量的不断壮大,开始了他一生中伟大的转变,1924年他改组了国民党,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的主张,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使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即国民革命时期。在这一时期,国共合作领导了北伐战争,把国民革命运动推向了高潮。导入新课(展示标题或板标题)。 2.教授新课。
国共合作之后,在中共和苏联的帮助下孙中山创办了我国第一所培养革命军队干部的军官学校。
一、黄埔军校的建立
提示或建议:展示幻灯片(或自制投影仪图片):黄埔军校;军校校门对联:上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下联:“贪生怕死勿入斯门”,横批:“革命者来”。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些材料和课本知识及以往所学知识分组讨论:孙中山为什么要建立黄埔军校?这副对联体现的办学宗旨(目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后,让每组找一个代表以记者的身份报道军校建立的情况。
孙中山认识到在过去自己进行不懈革命的过程中,所依靠的对象只是会党、新军和各派军阀等,始终没有自己的革命军队,这是革命失败的原因之一,所以他希望通过黄埔军校创立革命军,挽救中国的危亡。 对联体现了黄埔军校的办学宗旨:培养有理想、不怕牺牲,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新一代军人。
在当时,黄埔军校的建立是我国的一件重大事情,下面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根据课本知识和这副对联及刚才的讨论,以一名记者的身份报道它建立的情况。(课前预习准备)
黄埔陆军军官学校位于广州黄埔岛上,是由原广东陆军学校和广东海军学校的校舍组成。1924年5月5日,第一期学生开始入学,6月6日正式开学。军校全称“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1926年2月改称为国民党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因校址在黄埔,故称为“黄埔军校”。这是我国第一所培养革命军队干部的学校。它为国民革命培养了大批的军事人才,孙中山以军校的学生为根本成立了国民革命军,军校的学生大多成为国民革命军的各级领导干部,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1926年,他们在广东革命政府的领导下,高唱着《国民革命军军歌》开始了北伐战争。
二、北伐胜利进军
提示或建议:播放:《国民革命军军歌》(也可以在展示幻灯片或投影仪图片后由学生或教师领唱),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展示:幻灯片(或投影仪图片)孙、吴、张三派军阀实力表(参考人教版教参第98页);《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提出问题让学生阅读“北伐军胜利进军”这部分内容,并结合所给的资料和自己掌握的地理、历史知识,回答问题。让学生利用《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到台前自己做小老师给大家讲一讲北伐军胜利进军的过程。对表现好的、积极参与的同学要给予表扬。
当年国民革命军就是唱着这首歌开赴北伐前线的,那么,你知道歌词中的军阀主要指哪些人吗?国民革命军为什么要打倒他们呢?北伐的目的又是为了什么?其主要战场在哪里?哪一位同学有勇气来前面利用这幅图给大家讲一讲北伐军胜利进军的过程?
通过这个实例表和我们掌握的地理、历史知识,可以知道吴、孙、张三派军阀拥兵自重,控制着中国大部分富庶的地区;同时他们又是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中国封建统治的代表,他们对内镇压、混战,对外卖国投降,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因此成为国民革命军讨伐的主要对象。
刚才这几位同学的表现非常出色,根据他们的讲述,我们知道北伐军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就从珠江流域打到了长江流域,声势震动了全国。那么,北伐军为什么能够胜利进军呢?请同学们根据给出的资料和本课知识,分组讨论,看哪一组分析得最全面。 提示或建议:展示:幻灯片(或投影仪图片):北伐战争期间工、农运动发展的有关资料。对同学们的分析给予点评,好的给予肯定,其他的要给予鼓励。(教师总结)。
一般分析战争胜利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战争的正义性;(2)军队的作战方针是否正确;(3)各方面配合是否得力,官兵作战情况;(4)是否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援、外援等。下面哪一位同学能根据各组分析的情况和这些方法来总结一下?(教师要给予表扬)
提示或建议:展示幻灯片(或投影仪图片):北伐军胜利进军的原因,教师总结。
这位同学总结得很不错,北伐战争之所以能够胜利进军是因为:(1)北伐战争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正义战争;(2)作战方针正确;(3)国共两党齐心协力;(4)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群众的密切配合和积极支援;(5)广大北伐官兵的浴血奋战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北伐战争期间,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成为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重要原因之一,哪一位同学能列举几个这方面的例子?你们认为在当今社会中,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否仍在发扬?请你举出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加以说明。 提示或建议:对于学生可能提出的一些不正确的观点和事例,教师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分析,要教给学生看问题要看主流,不要以点概面,以免学生被个别党员的违纪、违法行为蒙蔽,形成错误的思想和看法。 看来同学们对这个问题感触很多,由于时间关系,余兴未尽的同学,我们可以在课下继续共同探讨。 提示或建议:展示幻灯片(或投影仪图片):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北伐战争把国民革命推向了高潮,那么,国民革命的最终结果如何呢?针对这一问题有两种不同的看法,请同学们判断哪一种观点是正确的?并说明理由。
小女孩的观点是正确的。因为,北伐战争虽然取得了巨大胜利,基本上打垮了北洋军阀,但是随着国民党右派蒋介石、王精卫等叛变革命,中国又出现了反共反人民的南京国民政府。旧军阀被打垮了,又出现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军阀。新军阀对内镇压,对外出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是大地主和大资产阶级的代表。因此,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国民革命最终失败了。
那么,国民革命为什么会导致失败呢?请同学们根据以下四则材料分组讨论,分析其原因。看哪一组表现最棒。
提示或建议:展示:幻灯片(或投影仪图片):四一二政变;七一五政变;北伐战争期间,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和帝国主义破坏革命的四则材料。学生回答后再由教师总结。展示幻灯片(或投影仪图片):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
通过分析以上四则材料我们可以得出,国民革命之所以会导致失败是因为:国际帝国主义联合支持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极力破坏中国革命,反革命力量大大超过了革命力量;国民党右派不断制造反共反人民的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严重削弱了革命力量;再加上中国共产党还处于幼年时期,缺乏斗争经验。领导人陈独秀又犯了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放弃了革命的领导权,导致在敌人发动突然袭击时,不能组织有效的反抗。 在国民革命失败的同时,蒋介石建立了南京国民政府,这一政府的具体情况如何呢?它的性质是什么呢?这一政府建立后,中国出现了哪三个对抗的政权?请同学们阅读这一部分内容后抢答,看谁反应最快。
三、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提示或建议:展示:幻灯片(或看课本第53页图片):《被关押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国民党在屠杀革命志士》两幅图片。学生回答后再由教师总结。
1927年建立的南京国民政府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政府,它成立后,使旧中国出现“三足鼎立”的局面,即汪精卫的武汉国民政府、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张作霖的北洋军阀政府。后来武汉国民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合并后的南京国民政府进行了北伐,少帅张学良从国家和民族利益出发归顺了南京国民政府,使三个政权对立的局面结束。南京国民政府对内镇压,对外卖国投降,直到1949年才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推翻,结束了它在中国大陆22年的反动统治。
导入:
师:展示周恩来的图片。这个人物是?(周恩来)这是年轻时候的周恩来,穿着一身军装,威武帅气,但熟悉周恩来的人应该知道周恩来其实并非军人出身,那他为何穿着军装呢?(因为他曾是黄埔军校的政治部主任)没错。那么黄埔军校是什么时候建立的呢?为什么要建立黄埔军校?
5、作用:
师:当年黄埔军校的门上有一副引人注目的对联,上联是“升官发财请往他处”,下联是“贪生怕死勿入斯门”,横批是“革命者来”。这幅对联体现了黄埔军校的办学宗旨。孙中山为什么要创办黄埔军校?
师:黄埔军校的创办是为了培养革命军,挽救中国革命。
师:当时被誉为中国的“西点军校”,声名赫赫,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爱国志士热血青年,怀着满腔报国的热情前来报考。黄埔军校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为创建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1926年,他们在广东国民政府的领导下,高唱着《国民革命军军歌》开始了北伐战争。今天就让我们踏着这些革命先行者的足迹,重走北伐路,去探寻北伐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
生:**列强,**列强! (《两只老鼠》的旋律)
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
二、北伐胜利进军
概况(学生阅读课本,上讲台填写)
组织者、领导者目的、主要对象、主要战场、主要战役、先锋部队
师:指导学生看《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找出北伐军出发的地点,三大军阀的分布和势力范围。 师:我们北伐的目的是打到列强,除军阀。这军阀具体指的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师: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派军阀拥兵自重,控制着中国大部分富庶的地区,同时他们又是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中国封建统治的代表,他们对内镇压、混战,对外卖国求荣,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因此成为国民革命军讨伐的主要对象。
师:战争前夕,北伐军10万人,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兵力总数75万。双方实力对比十分悬殊。尽管如此,并没有吓跑北伐军的战士们。他们战斗力相当的惊人,在战场上非常英勇,以一当十,以十当百。取得了辉煌的战绩,有几次著名的战役: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武昌战役。
师:在这过程中,有一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部队起到先锋模范作用,他们是(生:第四军叶挺领导的独立团),他们在战场上攻无不克,所向披靡。请同学来介绍关于独立团的故事。
生:有一次,叶挺独立团一营接到攻打武昌任务后,全营官兵都很高兴。官兵们纷纷给家里写下遗书、留下遗物。显示他们他们誓死抗争的精神。正是这样,这个营的官兵们在攻城时个个奋勇杀敌,几乎全部壮烈牺牲。
师:由于北伐战士们的英勇奋斗,很快就将吴佩孚和孙传芳的主力消灭掉了。北伐出师不到半年,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势力范围从广东扩大到半壁中国。请同学们思考,北伐胜利进军的原因?
生:第一,北伐军作战方针的正确;第二,国共两党的齐心协力;第三,广大北伐军官兵的浴血奋战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第四,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群众的密切配合和积极支援。
师:但是正当北伐胜利进军时,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突然叛变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国民革命运动失败了,第一次国共合作也破裂了。年轻的共产党遭受到突然的屠杀,措手不及,许多优秀的共产党员无辜的被杀害。刚刚成立没多久的共产党受到沉重打击。
当初国共两党是为了共同的目的走到一起,现在目标即将要达成,北洋政府即将被推翻,而蒋介石他们突然这么做的阴谋是什么呢?
生:夺取政权。不想跟共产党平分天下。
师:正所谓“一山难容二虎”。蒋介石叛变革命后,在南京建立起新的政府称为南京国民政府。
三、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1.时间:2.性质:
15课钢铁长城教案范文第4篇
一、《观沧海》第一部分:
1、曹操是末年接触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魏武帝。在文学史上,曹操以四言诗著称,是继《诗经》以后四言诗的又一高峰。曹操与其子曹丕、在文学史上被称为“三曹”。 2二年(207),曹操率领大军征伐当时东北方的大患乌桓。这是曹操统一北方大业中一次重要战争。远征途中,他写下了乐府歌辞《步出夏门行》(属于《相和歌瑟调曲》)。
3、给下面的加横线字注音。
⑴东临碣石()⑵山岛竦峙()
4、解释下面加横线字的意思。
5、《观沧海》是一首借景抒情的诗歌,开头以前六句写,后四句写。“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
6、有人说诗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7、《观沧海》诗中描写沧海镜像的诗句中,写动景诗句是,写静景的诗句是。
8、对《观沧海》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诗人先写山岛风光,再描绘海绵景色,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B、诗人立足于山岛,先远观,再近观,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C、诗人先写实景,再写虚景,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D、诗人先全景式地展开大海景象,在描绘山岛风光,最后在描绘大海波涛汹涌的基础上,借吞吐日月星辰的气势来抒发自己博大的胸怀。
9、在《三国演义》中和在民间故事中,曹操是一个反面人物,是一个奸雄。显然那是一种误解,是文学形象。请你结合《观沧海》一诗和自己对曹操的了解,说说历史上的曹操是什么样的?《观沧海》第二部分:
1、对全诗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写登临的地点(碣石山)和目的(观沧海),“观沧海”是全诗的诗
眼,“观”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皆为观海所见。
B、“水何⑵澹澹”到“洪波涌起”通过描写海水和山岛相互映衬的形象,显示了大
海的辽阔和宏伟气象。 C、“日月之行”到“若出其里”写诗人通过眼前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雄伟景象,来
抒发自己博大的胸襟和要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D、最后两句是合乐加的,是乐曲的终止句,一般跟诗的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2、试对诗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做简要赏析。
二、《次北固山下》第一部分:
1、王湾是时代的诗人,本诗是律诗中的诗。
2、解释下面加横线字的意思。
⑴次北固山下⑵客路青山外⑶风正一帆悬⑷乡书何处达
1、简要回答《次北固山下》一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4、对这首诗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次北固山下”的“次”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镇江的北边,三面临将。 B、“客路”即“旅途”。第一句指明了作者要去的路途,第二句交代了乘舟而来的情况。C、“潮平”指潮水上涨,水与岸平。“风正”指风向即顺,风力又不猛。 D、“归雁洛阳边”意即我想学北归的大雁,回到故乡洛阳。
5、诗中运用记叙这种表达方式的诗句是
6、诗人对旅途的感觉是顺利的,还是不顺利的?从诗中的哪个地方可以表现出来?
7、汉代苏武陷落于匈奴,被迫在漠北牧羊,让南飞的大雁把书信带回故国,后来人们用“鸿雁传书”或“归雁”代指书信或信使,诗人的家书是从哪里寄向哪里?是向哪个方向寄?
8、“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残夜将尽未尽之时遥望东海,一轮红日正在升起,旧年将尽未尽之时,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江上,这些出怎样的生活哲理?《次北固山下》第二部分:
1、关于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以对偶句开头,既不同一般,又工整明丽,“青山”“绿水”给人眼明心亮的感觉。 B、
三、四两句进一步把人带到一种和平宁谧的环境里,平野开阔,大江直流,
波平浪静,显得天地宽阔,更使人胸襟开朗。
C、
五、六两句写海上红日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江边春意赶走垂尽的旧腊残冬,不仅意象美妙,还蕴含一种生活哲理,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D、最后一联抒发了作客他乡的深深愁绪,可知前面六句所写明丽的江南景色,都是为最后一联作反衬的。
2、请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在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
三、《钱塘湖春行》第一部分:
1、本诗选自《白氏长庆集》,也是一首写西湖颇具盛名的
2、解释下面加横线字的意思。
3、全诗以“行”为线索,从“起,到“”终,以“”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的美景。最后两句中的“”两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迷恋。
4、本诗最具色彩美的诗句是,。
5、从远景总写西湖春景的诗句是
6、本诗以为线索,描写了西湖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的感情,第句和第句组成颔联,颈联运用了的修辞手法。
7、下面对本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象色,书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B、
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
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把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
8、将“几处早莺争暖树”改为“处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改为“家家新燕啄春泥”有什么不好?《钱塘湖春行》第二部分:
1、下面对本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
景色。 B、三四两句从莺、燕的动态中,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
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两句写骑马游春的人们,包括诗人自己,艺人们的感受写西湖的春景。 D、皆为两句详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
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印证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四、《天净沙秋思》第一部分:
1、在《天净沙 秋思》中,“天净沙”是,“秋思”是,本散曲被后世诗评家誉为。
2、给下面的加横线字注音。
))
3、诗歌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4、读本诗文意把握,说出理解欠妥的一项是()
A、前三句都由名词性短语构成,一共列出九种事物,堆砌的意象太多,让人主
次莫辩。 B、前三句的句法尤为别致,使整个画面颇像一幅笔法潇洒的水墨画,十分耐人寻味。 C、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个流落异乡的游子,他独自牵着一匹因长途跋涉而黑瘦的
马,步履艰难地行走在西风劲吹的古道上。 D、这首诗寓情于景,具体而生动地表现了一个长期流落异乡的人的悲哀。
5、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与“夕阳”相呼应的是“”,与“天涯”相呼应的是“”,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体现“思”字的一句是“”。
6、对这首曲的要点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曲的题目是“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B、“枯藤”句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
的感觉。 C、“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 D、“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
7、“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是两种鲜明不同的画面,你能理解这种不协调
的用意吗?
8、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食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 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优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 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
是为了烘托人。 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天净沙 秋思》第二部分:
1、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九种景物,有静有动,有声有色,而加在名词前的定
语则体现了诗人对那些景物的独特感受。 B、这首小令,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诗眼。 C、这是一幅秋景图,又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图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最能表现秋思。 D、这首小令用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向;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
2、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用具有特点的景物写秋,描绘了一幅绝妙的秋景图。 B、景与情结合,表现了天涯游子的悲凉感情。
C、“夕阳”、天涯“交代了时间地点。”“断肠人”今夜宿谁家?在“小桥流水人家”。D、读者是随着秋思满腹的主人公的脚步、视线、思绪进入这幅画卷的。
3、意象,是被作者赋予了一定意义的形象。马致远选用了“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等意象来表现秋天的凄凉肃杀。请你为春天选取意象。(至少四个)参考答案:
《观沧海》第一部分:、
1、东汉曹操
2、《步出夏门行》《乐府诗集》
3、⑴jié ⑵zhì
4、⑴多么 ⑵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5、观实景虚景
6、“若”字表明了诗句是诗人的主观感受,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景象是诗人的想象,体现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7、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山岛竦峙;草木丛生;百草丰茂
8、D
9、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胸怀大志,以天下为己任,才能出众,结束了东汉末年的**,推动了历史前进,是有贡献的。《观沧海》第二部分:
1、C
2、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宏大的抱负。 《次北固山下》第一部分:
1、唐朝五言律诗羁旅
2、⑴路途中停留 ⑵旅途 ⑶风顺而和 ⑷家信
3、诗人泛舟车行,停船北固山下,见湖平岸阔、残夜归雁而引发的怀乡情思。当时正值冬尽春来,旭日初升,诗人面对江南景色,置身水陆孤舟,感受时光流驶,油然而生别绪乡思。但诗人的思想感情中更多的是放眼山川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心境。
4、D
5、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6、是顺利地。从“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可看出。
7、从北固山往洛阳寄。向北方寄
8、时序的交替,新的东西是挡不住的,人应对生活乐观,积极向上。《次北固山下》第二部分:
1、D
2、潮水满涨,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远航,一面白帆高高挂起。
《钱塘湖春行》第一部分:
1、七言律诗
2、⑴埋没、淹没 ⑵通“荫”,林荫
3、孤山寺白沙堤早春最爱
4、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5、水面初平云脚低
6、诗人行踪早春喜悦三四对偶
7、C
8、“几处”“谁家”极言初春,莺燕还不多,与“早”“新”照应。如改为“处处”、“家家”就不是早春之景了。《钱塘湖春行》第二部分:
1、D
2、莺是春的歌手,在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指上去唱歌;燕是春天的信使,不知谁家的新燕已开始啄泥衔草,筑建新剿。《天净沙秋思》第一部分:
1、曲牌名题目秋思之祖
2、⑴hūn ⑵shòu
3、断肠人在天涯抒发了感到孤苦寂寞,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
4、A
5、枯藤老树西风昏鸦古道人家断肠人在天涯
6、A
7、将哀景与乐景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乡愁绪
8、D《天净沙秋思》第二部分:
1、B
2、C
15课钢铁长城教案范文第5篇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分数的再认识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对分数的意义的理解,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培养学生观察、抽象、概括、类推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分数的意义。 单位“1”概念的扩展。
[教学过程]
一、拿铅笔。
1、现场组织活动:请两位同学到台前来,每人分别从一盒铅笔中拿出 ,结果两位学生拿得不一样多,一位学生拿出4枝,另一位学生拿出3枝。
2、思考问题:他们两人都是拿了铅笔的 ,拿出的铅笔枝数却不一样多,这是为什么?请想一想,然后小组交流。
3、在班里进行反馈。引导学生发现两盒铅笔的总枝数不同,也就是整体“1”不一样了。
4、师生共同小结:一盒铅笔的 表示的都是把一盒铅笔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 。但由于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以 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一样了。
二、说一说。
出示书中的情境图:
联系一本书的 ,一块蛋糕的 等实际情境展开交流,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认识。
三、画一画。
一个图形的 是□,请学生画出这个图形。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借助直观图形体会一个图形的 都是一个□,但是这个图形的形状可能不同。
四、练一练。
第1题: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先让学生独立填写,然后选择其中几题让学生说说思考的过程。
第2题:请在图中用颜色表示各个分数。学生独立完成。
第3题:请分别画出下列各个图形的 ,它们的大小一样吗?
第4题:结合“捐零花钱”的实际问题,体会分数的相对性。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可以举例说明。
第5题:根据圆木的 的实际长度去推断整根圆木的长度;根据一个圆的 ,去推断一个圆的 。 第6题:通过学生填数、观察,使学生体会这些分数之间的关系,先让学生填一填,再说说有什么发现。 [板书设计]
分 数 的 再 认 识
拿出你所有铅笔的
我拿了3枝
我拿了4枝
拿出的铅笔为什么不一样多
相同分数对应的整体相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相同。 相同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不同。
教学反思:
反思本课的教学过程,我有以下几点认识:
1、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发展数感 建构主义的学生观认为,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
2、关注学生的思维,给学生较大的学习空间。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的关键问题是要给学生多大的探究空间?我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作为根本出发点,设计具有较大探究问题的空间,如“你发现了什么?你有什么问题?”等,学生们结合直观图的观察,逐步发现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可以在一个单位“1”中表示,并且小于1;分子比分母大的分数不能只在一个单位“1”中表示,而且大于1,分子和分母同样大时,分数等于1。为最终概括真分数和假分数的定义作铺垫。
整个过程教师没有包办代替,硬性规定,而是留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力,而且,还改变了“问答”这种师生之间的单向交流方式,引导学生在合作中探索,在交流中发现。在此过程中,教师只起到了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同时,也使课堂教学做到了不仅关注实现知识技能领域目标,更加关注实现发展性领域目标。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分饼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产生过程,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意义。
2、能正确读写假分数、带分数,了解假分数、带分数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意义;
2、假分数与带分数的关系。 [教具准备] 圆形纸片、正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分饼。
1、创设“分饼”的情境。帮八戒将3张一样大的饼平均分给唐僧师徒四人,应该怎么分?每人得多少张饼呢?
2、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来探索理解。用圆纸片代表饼,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并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3、小结:有两种不同的分法。第一种分法是先把1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 ,再结合3个 是 来理解;第二种分法是将3张饼叠在一起分,分到3个 的饼,合起来就是 。
4、试一试将9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
(1)想一想每人能得到多少张饼?说一说你的分法。
(2)也有不同的两种分法,分法一是一张饼一张饼的分,然后再合起来,即先分1张,每人 张,这样一张一张地分,9个 是 ;分法二是先分8张饼,再分一张饼,然后合起来,即先分8张,每人2张,再分1张,每人 张,合起来是2 。
(3)提出“真分数”“假分数”的概念。
131“像、、这样的分数叫做真分数。
24437112 像、、、这样的分数叫做假分数。”
2252(4)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真分数”“假分数”的特点。 (5)介绍带分数。
(6)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假分数”和“带分数”的关系。 1 2 读作:二又四分之一
4二、练一练。
第1题,用假分数和带分数分别表示下列图中的阴影部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假分数与带分数之间的关系。
第2题,以7为分母,分别写出3个真分数和3个假分数。
第3题,让学生在直线上填假分数、带分数, 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数序。 [板书设计]
分 饼
131 像、、 这样的分数叫做真分数。
24437112 像、、、 这样的分数叫做假分数。
22
521 2读作:二又四分之一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分数与除法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观察比较,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来表示两数相除的商。
2、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初步理解假分数与带分数互化的算理,会正确进行互化。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理解假分数与带分数互化的算理,会正确进行互化。 [教学准备] 圆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分蛋糕。
1、创设分蛋糕的实际情境:把1块蛋糕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可以得到几块蛋糕?如果把7块蛋糕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呢?
2、引导学生列出除法算式,并结合分数的意义得出结果,从而得到两个关系式:1÷2= ,7÷3= 。
3、再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两组关系式,发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得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式:
被除数÷除数= 商
4、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个关系式的意思,思考“分数的分母能不能是0?”
二、试一试。
1、第1题,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学生独立完成。
2、第
2、3题,引导学生探索与思考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结合直观的图形来帮助学生理解。
三、练一练。
1、独立完成下列的题目。
第1题,把10块巧克力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得几块?平均分给5个人呢? 第2题,把下列的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 提问:
1、怎样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呢?
2、怎样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呢? 总结:
1、用分子除以分母,能整除的所得的商就是整数,不能整除的,商就是带分数的整数部分,余数是分数部分的分子,分母不变。
2、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用原来的分母作分母,用分母与证书的乘积再加上原来的分子作分子。
第3题,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2、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第4题,将15个,共4千克的桃子平均分给5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到多少个桃子?分到多少千克桃子?
四、实践活动。
制作一个长方形纸条,以它为单位测量教室中某些物体的长度,测量前先估计,再用整数或分数表示实际测量的结果。 [板书设计] 分 数 与 除 法
17 1÷2= ,7÷3= 。
23 被除数÷除数= 商。
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本节课中,我努力将找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教学课,设计成为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设计各个环节的教学流程,体现了教师是组织者提供数学学习的材料;引导者引导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找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合作者与学生共同探讨规律。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真正成了课堂学习的主人,寻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是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以及不断地中验证得到的,所以整节课学生个性得到发挥,课堂成了学习的乐园。
第5课时
[教学内容] 找最小公倍数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应用,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
2、探索找公倍数的方法,会运用列举法等方法找出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比较推理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几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2、理解求最小公倍数的算理并掌握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 水彩笔、8月份的日历
[教学过程]
一、去少年宫。
1、创设“去少年宫”的情境。
2、请说一说“每隔2天去一次,每隔4天去一次”怎么理解。
(1)在日历表中用不同的符号圈出两人去少年宫的日子。
(2)将这些数写下来,看看这些数有什么特点:淘气去少年宫的日子都是3的倍数,小小去少年宫的日子都是5的倍数。
(3)观察两个人同时去少年宫的日子有什么特点。得出这些数都是3和5的公倍数,从而提出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二、填一填。
将50以内6的倍数以及9的倍数分别找出来,然后得出50以内6和9的公倍数,并得出6和9的最小公倍数。
三、练一练。
第
1、2题,请学生独立填写,再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这两题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基本方法。
第3题,求下列各组数的最小公倍数。请学生现独立练习,然后交流说说你有什么发现,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发现。
第4题,让学生独立解决,对部分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先理解“4分钟发一次车、6分钟发一次车”怎么理解,然后引导他们探索解决策略,并逐步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找出4和6的公倍数12,24等。
四、你知道吗?
这是用短除法求最小公倍数的小知识,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了解这种方法,但不要求人人掌握。 [板书设计] 去少年宫(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
50以内4的倍数
4、
8、
12、
16、20、
24、
28、
32、
36、40、
44、48 50以内6的倍数
6、
12、
18、
24、30、
36、
42、48 既是4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的数是:
12、
18、
24、
36、48 最小的公倍数是12 其中最小的叫做最小公倍数。 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通过对教材内容做适当的重组,使课堂里的数学能够以一种充满了数学知识间的联系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的整体貌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从而构建一种生活化的数学课堂。具体地说,就是数学是来源于生活,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寻找一些能够“自动地”反映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内部结构特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解决这些生动具体的实际问题,获得对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概念内部结构特征的直接体验,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从生活“进到数学”,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反思抽象,引出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等数学概念,并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进一步提炼,总结出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这样,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被“拉长”了,花的时间可能也要稍多一些,但是,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当他们面对那些生动有趣的实际问题时,会自觉地调动起已有的生活经验和那些“自己的”思维方式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主动地借助各种外部的物质材料来展示自己内部的思维过程;通经历这一过程,学生能获得对数学知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清楚地体会到数学的内部联系,而且能真切地体会到数学与外部生活世界的联系,体会到数学的特点和价值,体会到“数学化”的真正含义,从而帮助他们获得对数学的正确认识。
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就是要让学生在“生活和“数学”的交替中体验数学,在“源”和“进”的互动中理解数学。通过“生活中的问题”,为数学习提供现实素材,积累直接经验;再通过“进到数学”,把生活常识、活动经验提炼上升为数学知识。这一一进之间,也许我们才能真正理解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含义;这一退一进之间,也许我们才能真正把握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真谛!
第7课时
[教学内容] 分数的大小 [教学目标]
1、探索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会正确比较两个分母不同的分数的大小。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用分数描述有关现象。
2、理解通分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通分的方法。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和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比较分数的大小的方法。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和概括的能力。 [教具准备] 长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校园面积。
1、创设“校园面积”的情景,引出 和 两个分数的大小比较。
2、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比较这两个分数大小的办法,然后组织学生就自己的方法进行小组交流。
3、汇总学生的方法。 可能有三种不同的思路:
第一种是数形结合,根据分数的意义通过画图来比较大小;
第二种是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两个分数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进行比较大小。
在此基础上引出通分概念,即把分母不同的分数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并且分母相同的分数;
第三种是把两个分数化成分子相同的分数,再进行比较。
二、试一试。
将 和 通分,并与同学交流你的方法。 引导学生陶所交流通分的方法,学生可能出现的两种思路:一种是用6和9的公倍数(即两个数的乘积)作分母;另一种是用6和9的最小公倍数作分母。 引导学生根据数字特点灵活运用,让学生明白通分一般以最小公倍数作分母。
三、练一练。
1、独立完成第1~3题。
(1)第1题,把下面各组分数进行通分。 (2)第2题,比较下面各组分数的大小。
(3)第3题,运用分数比大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选做第4题。
第4题,引导学生比较3个分数的大小,交流比较的策略。可以是先将三个分数一起通分后进行比较;还可以以二分之一为标准进行比较, 比 大, 比 小,这样就能得出 结论。
3、第5题,看图说一说每个分数的意思,然后将这3个分数从小到大排列起来。可以利用统计图的直观性直接比较它们的大小,也可以用通分等多种方法进行比较。
4、第6题,先计算出合计数,再计算各种农作物的面积占总面积的几分之几,并进行交流。
四、实践活动。
1、估测一片树叶的面积。
第一步是选择树叶;第二步是进行估计。
2、估算整棵树的所有树叶的总面积以及释放的氧气能满足多少人呼吸的需要。
3、组织学生交流活动的感受,说说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
分 数 的 大 小
把分母不相同的分数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并且分母相同的分数叫做通分。
教学反思: 在设计复习课时,一要帮助学生建立清晰、完整的知识结构;二要通过复习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归纳知识的意识和能力;三要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扫除学习上的障碍,从而在自己的知识基础上建立一个更高的学习平台。为了达成这些教学目标,如果只采用师生之间问答式的交流,只能实现第一个目标,了为实现目标
二、三,在教学过程中试图让学生经历整理、归纳复习的全过程,从中了解学生的需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课前布置了具体的预习要求,因此在小组里都能积极交流自己整理的知识要点,但通过全班的汇报交流还是表现出学生知识再现的零散性、不够精炼、缺乏条理性和系统性,但这恰恰体现了学生思维的个性化,教师应当给予极大的尊重。但在尊重学生的同时,对教学的关键处仍应给予疏导,从而使学生逐步学会根据知识逻辑体系整理知识。
15课钢铁长城教案范文第6篇
我讲的是长春出版社综合实践活动,四年级下学期第15课 口袋游戏,本课的教学对象为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作为小学年龄中年段,自主意识逐渐强烈,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也得到了充分发展。对于学有所长的学生要敢于放手,指导自学,学会研究,因为这符合他们的小成人的内需。体验学习的快感和成功。喜欢玩是每个孩子的天性,本节课就是让学生玩,在玩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寓教于乐!
活动目标:
1、能利用简单的针法,使用提供的材料,设计制作沙包。
2、对手工缝制具有浓厚的兴趣,增强动手能力,培养探究能力、创新意识。
3、增强劳动意识、团队协作意识,养成认真、细心的习惯和自信心。教学重点:学生通过缝口袋的练习,掌握最基本的一些针法。
教学难点:根据不同形状的棉布,找到合适的手针针法,并提高针法技巧。
教学方法:以教师引导为主,讲授为辅;学生自主实践为主,模仿为辅。 教具与学具准备:
课件、针线、剪刀、布块、玉米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教师:同学们,能告诉教师你们下课都喜欢玩些什么吗? 学生:我喜欢跳绳。 学生:我喜欢踢毽子。 学生:我喜欢玩口袋包。 教师:看看这些同学,他们在做什么? (多媒体课件展示学生做各种游戏)
教师:他们玩得开心吗? 学生:开心。
2、教师:是啊,课间游戏既开心有趣,又有益于我们身体的健康。大家想亲手做个口袋课间用口袋玩游戏吗? 学生:想。
3.教师:这节课老师将带领你们亲身体验一下自己缝制口袋的过程。 4.板书:口袋游戏 学习针法,掌握技巧。
各位同学看到这个题目,你有哪些问题?让我们一起来帮你解决一下吧。
(1).做口袋需要的材料和工具? (2).缝口袋有哪些步骤? (3)、每个步骤有哪些注意点?
1.提问:你知道做口袋需要哪些材料吗? 针线、剪刀、布块、玉米粒等
提问:那你知道怎样用针线把布缝合起来吗? 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说,并在视频展示台上演示。
3.谢谢这几位同学。其实,手缝的方法有很多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三种基本技法。现在,请同学们看老师的演示。看后组织交流:同学们,刚才大家看得都非常认真。
下面谁来说说我一共介绍了哪几种针法,(攻针法、回针法、斜针法)分别是怎样缝的?分别指名说说
4. 看来同学们已经知道了手缝的三种基本方法。我们用这三种针法进行缝合的话,斜针是最结实的,其次是回针,最后才是平针。 三.自行设计、制作口袋。
1.同学们,下面我们就运用这几种针法来缝制一个口袋,好吗? 思考:缝制口袋需要哪几个步骤呢?
学生汇报,师相机板书:裁剪、对折、 缝合(留口)、翻面、装沙、封口
同学们概括得很好。其实,要想缝制好一个口袋,只记住这些步骤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注意许多细节。老师也做了一个口袋,请同学们仔细看,我是怎么做的,我们还要注意些什么呢? 看后学生回答:
裁剪:大小适中 对折:正面朝里 缝合(留口):紧密、匀称 翻面:完全 装沙:适量
封口:不留毛边
3、 其实,口袋不仅仅是方形的。待会儿大家也要动动脑筋,发挥想象,设计一个自己喜欢的形状,做一个口袋。我们来比一比,看谁做得最美观。组员之间可以互相帮助,相互合作。我们还要评选最佳口袋呢。特别提醒,大家一定注意针脚要紧密,针距要匀称哦。好了,就请大家动手吧。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人人动手制作,小组内互帮互教,老师巡视指导解答。
展示评议、总结交流。 1.小组评议。
我看有很多同学已经做好口袋。下面,就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评选出你们小组里面做得最美观的作品,拿上来比一比,展示展示。 学生评出小组里的最佳作品。 2.全班展示交流。
(由各组派代表向全班同学展示,并交流缝口袋的经验。每个小组一一展示。) 3. 那你们心目中的最佳口袋是哪一个呢?谁来说说。 学生提议,评选。
刚才,同学们主要是从花样和形状上来评价的,那到底缝得怎么样呢?我们就请几位同学做小评委,仔细看看。 (小评委们开始仔细观察,热烈讨论,最后宣布结果)
老师:好,这几个口袋就被评为今天的最佳口袋,他们的主人获得缝口袋小能手称号。让我们用掌声向他们表示祝贺。 五.游戏活动,体验快乐。
同学们,想不想用亲手做的口袋做自己喜欢的游戏? 学生:想。
老师:是啊,口袋不仅要美观,还要结实。那好,下面我们来玩口袋,看看谁的最结实好用。 学生自由玩口袋游戏。 六.总结、拓展。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手缝的三种基本方法,亲手制作了口袋,还用自己缝制的口袋玩了有趣的游戏。课后,大家还可以用今天课堂上学到的技能继续制作口袋,也可以缝制其他一些东西,使自己的动手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 1. 到室外去,用自制的口袋开展游戏活动。
15课钢铁长城教案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