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家庭教育论文范文
中学生家庭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为了更正确地把握当前农村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动向,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育教学针对性,大大提高教学的质量,本文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并根据本人在农村中学教学工作实践,对山区农村中学生学习心理现状进行简单分析。从社会环境的影响、学校教育环境的影响、家庭教育的影响以及自身因素等四个方面分析了产生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创始良好教育教学环境、鼓励引导家长协同教育等,共同解决山区农村中学生学习心理问题。
关键词:山区农村中学生 学习心理问题 对策
本人于2012年3--4月这期间,针对山区农村中学生学习心理问题,通过以问卷调查、直接交谈、间接了解等方式,对本人所任教山区学校的中学生进行了一次比较简单地调查研究。通过调查分析,本人对山区农村中学生的学习心理有了个初步的了解,对学生存在的学习心理问题进行了简单概括,深刻反思了影响学生学习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一、山区农村中学生学习心理存在的问题
通过12个问题的调查表明:一部分山区农村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是良好的,同时不能忽视的是:一部分山区学生的学习心理问题仍然存在。相对于城市中学生而言,仍然有很多山区中学生的学习心理是“亚健康”:学习兴趣不够浓,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心态不够好,学习方法不正确,学习情绪低落、学习缺乏主动性,对学习部够重视等等问题。这与我预期的结果是一样的
二、影响山区农村中学生学习心理的因素
1.社会环境的影响
随着国家科技、经济等方面的迅速发展,山区农村学校也深受其益。同时当今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形势与社会思潮、社会风气、社会文化等社会因素,对山区农村中学生学习心理的形成有着直接而巨大的冲击。因此很多农村中学生思想观念被“上学无用论”以及“金钱万能论”潜移默化影响着。他们都认读书学习是件烦恼、没用处的事情,学习也是为老师、家长而学,是被迫无奈,根本与自己无关(从调查数据可看,为自己而读书的人数比例只有20%),因此不能正确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他们宁愿早早结束自己的学业外出打工赚钱。从调查的数据可看到:毕业后打算外出打工的学生占58%。再者,农村家长、学生受媒体的负面报道的影响,他们认为:现在国家的教育体制改革了,有越来越多的人可以上大学了,但是很多的大学生不包分配,读完大学后一样要自己出去找工作,所以,认为“读大学不如读技校,读技校不如早早出来挣钱”这样的无知幼稚的想法比比皆是。这样无疑加剧了学生的厌学情绪,增加了学生的辍学率。因为受这部分学生的思想影响、蔓延,甚至原来“聪明的家长”也感到迷茫了失望,迷失了方向,更不说年纪尚小,阅历尚浅的学生了,他们淡化了对学习的兴趣,失去了对学习的积极性,呈现了一种消极的学习态度。
2.学校环境的影响
學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学生的学习心理的形成、品德的形成、性格的养成都与学校的教育方针、指导思想、老师的教育教学思想、教育态度、教育方法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联。可是,在农村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当中,农村学校虽然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特长教育以及学生个性的培养,但是农村学校缺乏相应的资金投入和人才配置,学校的硬件无法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这样直接或者间接的导致学生“厌学”等学习心理的形成。在以上诸多的因素中,我认为,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心理的影响才是最直接、最持久、最有效的。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直接负责人,教师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观念、教学思想、教学态度都是影响学生学习心理的最关键因素。教师对学生真诚的爱和暗含的期待语言均可以产生巨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它不仅能激发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能诱发学生努力学习的动机,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及其个性的发展③。如果教师的教育思想不端正,教育方法不妥当,都可能会妨碍学生的学习以及品德的形成,导致出现恶性循环。比如在一些教师的教学过程中,他们只重视好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后进生的学习和思想,错误的评价学生的某些行为,导致学生“厌师”,间接导致“厌学”。再比如,有部分的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陈旧,“填鸭式”或者“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合现代的农村中学教学实际,学生听的很乏味,始终找不到学习的乐趣。还有部分的教师,全身心投到教学以外的工作:打麻将啊、赚外快等,根本没时间深入钻研教材,课堂教学知识比较片面,拓展不到全面,学生感觉不到知识的趣味性。这也是很多农村学生“厌学”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我想对教师们说,教师是一项良心工程,既然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一行业,我希望大家“干一行爱一行”,对我们的孩子负责任,对孩子的未来负责任。
3.家庭教育的影响
家长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任教师,家庭环境是个体出生之后接触的第一个环境,是出生后接触最久、影响最深刻的生活环境,是影响学生学习心理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④。可是当前,相当一部分的山区农村中学生大多数都是“留守少年”,父母常年外出打工赚钱养家,家里只留有老人和孩子,而在家的老人和孩子之间有代沟,忙着生计的家长没时间和孩子好好沟通,没时间去了解孩子、关心孩子。因常年不在家,部分家长就从物质上给予过分的溺爱。让学生处于一种相对优越的物质生活环境中,却缺乏教育引导,导致子女放任自流、懒学勤玩,使子女滋生了依赖性和懒惰性。不仅对枯燥无味的学习毫无兴趣,对其管束不到位,很容易沾上社会不正之风,贻害终生。
再是家长的言行不检点,身传言教出“劣质”的东西。据调查研究表明,如果家长的行为不检点、家庭的家风不正、父母的关系不和,对子女的学习和品德都会产生极坏的影响。在这样环境下长大的孩子,缺乏温暖和安全感,很难和外人和睦相处,也缺乏相应的自信心来应付学习同时心灵也很容易受到污染,很难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4.自身的因素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自己的学习心理与自身的努力脱不了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在生理上、心理上都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处于一种半幼稚、半成熟、半儿童、半成人的状态①。一方面自我意识开始明显增强,求知欲也不断增加,渴望实现自我价值。一方面大脑的发育没有完全成熟,缺乏实际的生活经验,不能全面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容易迷失自我,失去自信、自省、自控的能力(从调查数据可知,当学生面临问题时能正确处理问题只有30%左右),正是这样的矛盾心理使得这部分中学生难以静下心读书、思考、做作业,再者是因为他们自身的学习方法不当以及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总是力不从心,但是成绩总是跟不上,总保持在较低的水平状态。再加上外部环境中消极因素的影响及电脑、手机、游戏机、电视娱乐节目渐渐渗入到我们生活,对他们的学习心理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和影响。
三、解决山区农村中学生学习心理问题的对策
影响山区中学生学习心理的因素非常复杂,因而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的任务十分艰巨。为了改善山区農村学校的教学,为了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我们应积极的帮助农村的初中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以下是本人提出的简单意见,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
2.增加投入,创设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改善教师待遇,改革教育制度。
3.鼓励家长学习心理学知识,形成家庭、学校与社会多层次的协助系统⑤。
4.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营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5.加强学生意志的自觉性、自制性的教育
最后,我本人想再呼吁的是:不管社会如何进步,也不管未来如何发展,请大家多点关注农村人的教育,也请多点关注山区学校的发展,多点关注农村教师的问题。因为农村学校是农村人的重要文化来源,要提高全民的素质,要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有赖于农村学校的教育,有赖于农村教师的文化水平。现代化的农村经济水平跟上了,农村人现在迫切需要的是精神上的丰富、智力上的多方面发展②。故本人提出这样的呼吁。
注释:① 摘自广西人民出版社《现代心理学》 294页 ②选自教育科学出版社 《给教师的建议》405—406页,③摘自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教育学》52页,④⑤摘自清华大学出版社《心理健康教育》131—299
参考文献:
专著:【1】《现代心理学》 宋书文 宋凤宁 等著,广西南宁, 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3年1月出版,ISBN7—219—04702---9, P219—P521
译著:【2】《给教师的建议》 苏霍姆林斯基 著,杜殿坤 编译 , 广东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6月出版,2006年4月重印,ISBN7---5041---1809---5, P405---P406
专著:【3】《教育学》 叶瑞祥 等著,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出版,ISBN7---5361---0899---0, P50---P56
专著:【4】《现代社会心理学》 周晓虹 等著,广东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5月出版, ISBN7—2080—2472---3
专著:【5】《心理学》 叶奕乾 主编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5年2月出版,ISBN7—304—00524—6
专著:【6】《心理健康教育》 黄喜珊 主编,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12月出版,ISBN978---7---302---27269---4,P131---299
中学生家庭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采用《中学生道德敏感性问卷》对中学生道德敏感性特点进行研究表明:(1)中学生道德敏感性总体发展水平较高,各因素具有相对的平衡性。(2)中学生道德敏感性总分的年级主效应显著、性别与是否独生子女的交互作用显著:随着年级的增长,道德敏感性总分逐渐下降;独生男的道德敏感性低于非独生男的道德敏感性,而独生女的道德敏感性高于非独生女的道德敏感性。(3)中学生在责任敏感性、规范敏感性、情绪敏感性和人际敏感性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年级越高,道德敏感性各维度的得分越低。
关键词:中学生;道德敏感性;特点
郭本禹,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杜飞月,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硕士研究生。江苏南京,210097。
① 本研究得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BEA090062)的资助。
一、引言
传统品德心理研究把道德心理分为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这虽然有助于对道德心理过程的细致分析,却不能全面解释复杂的道德现象。面对这一困境,以科尔伯格的学生莱斯特为代表的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伦理发展研究中心于1983年提出了道德心理的四成分模型。这四种心理成分是:道德敏感性( Moral Sensitivity )、道德判断( Moral Judgment )、道德动机(Moral Motivation)和道德品质(Moral Character )。[1]其中,道德敏感性是指对道德环境的敏感理解,对道德因素及其隐含意义的敏感意识,对行为可能会对他人造成的影响有敏锐的认识、深刻的移情,对他人角色的感悟,对一些经常出现的情境能从道德角度加以解释,对自己的直觉和情绪反应有道德上的深刻理解。大多研究者认为,道德敏感性包含了认知与情感的相互作用。具有道德敏感性的人在采取某种行动对待别人之前,较能准确地预见行为的后果,能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具有很强的移情能力。
研究表明,青少年道德敏感性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1)性别。一些研究表明,女性比男性更慎重,更关注一般的伦理问题,表现出更高的道德发展水平,具有较高的道德敏感性。(2)经验与教育。Lindsey的研究发现,那些获得博士学位的被试在道德敏感性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學士或硕士学位被试。[2](3)人格因素。有研究者提出,自我监控和伦理倾向性可能与道德敏感性有关。[3](4)个体的道德图式。Narvaez发现,个体的道德图式不同,他们的道德判断不同,道德敏感性也有差别。[4](5)角色卷入。研究表明,作为受害者的道德敏感性比作为犯过者和观察者的道德敏感性低。[5](6)移情。具有较高道德移情水平的个体往往具有较强的道德敏感性,有较高的观点采择水平和角色承担能力。(7)背景因素。背景的不确定性、个体的专业背景和道德问题自身的特征等因素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道德敏感性。[6]
道德敏感性的测评有多种方式。国外道德敏感性的测量工具可分为三大类:(1)基于认知和情感反应的测量。较有代表性的是牙科领域的道德敏感性测量((Dental Ethical Sensitivity Test,简称DEST) ,以及测量电视观众道德敏感性、种族伦理敏感性、情报人员道德敏感性和咨询师督导中的道德敏感性的量表。(2)基于认知反应的测量。研究者分别探讨了医学领域、科学、会计和商业等不同领域道德敏感性的评估方法。(3)基于认知及对其重要性定位的测量。比如,审计人员道德敏感性测量和营销中的道德敏感性测量。国内关于道德敏感性测量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比较有代表的有:曲学丽编制的《新闻职业道德敏感性问卷》,郑信军编制的《倾向性道德敏感问卷(DMSQ)》,李琳琳编制的《公务员道德敏感性问卷》,杜飞月编制的《中学生道德敏感性问卷》等。
尽管道德敏感性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多成就,但当前对中小学生道德敏感性的研究较少,已有的相关研究也大多是理论分析,缺乏实证调查研究。因此,本研究拟对中学生道德敏感性的特点进行初步研究,为中学德育提供一定的借鉴。
二、方法
(一)被试
选取初一、初二和高一共480名学生作为被试,回收有效问卷449份,有效率为93.5%。其中男生242人,女生207人;初一年级152人,初二年级191人,高一年级106人;独生子女366人,非独生子女83人;担任班干部的165人,不担任班干部的284人;年龄处于10岁—17岁之间,平均年龄13.96岁。
(二)工具
中学生道德敏感性问卷。该问卷由35个项目组成,采用5点记分,可以测查中学生道德敏感性的四个因素:责任敏感性、规范敏感性、情绪敏感性和人际敏感性。其中责任敏感性包括两个小因素:宽容和责任归属;规范敏感性包括两个小因素:社会公德意识和尊重他人意识;情绪敏感性包括两个小因素:情感表达和情感理解;人际敏感性包括两个小因素:处理人际差异和关爱他人。问卷的总体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72,各因素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11~0.846。各因素与问卷总分的相关系数在0.538~0.862之间,各因素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179~0.590之间。由此可见,问卷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和结构效度,可以用于中学生道德敏感性的特点研究。
(三)程序
团体施测,所有被试完成调查问卷。
三、结果与分析
根据表1,中学生道德敏感性总均分(所有题目得分之和/问卷题目数)为3.5745,各因素的平均分(该因素所有题目得分之和/该因素题目数)相差不大。
为了解中学生道德敏感性的特点,以年级、性别和是否为独生子女为自变量,以中学生道德敏感性问卷的总分和四个因素分数为因变量,进行了3(年级)×2(性别)×2(是否独生子女)MANOVA分析(表2)。
结果表明:中学生道德敏感性的总分(F总=347.720,p=0.001)及四个因素分数(F1=61.258,p=0.001;F2=507.242,p=0.001;F3=140.288,p=0.001;F4=186.442,p=0.001)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道德敏感性总分(F=3.871,p=0.05)與情绪敏感性分数(F=6.887,p=0.01)存在性别与是否独生子女的交互作用,规范敏感性分数(F=5.053,p=0.01)存在年级、性别与是否独生子女的交互作用,其他主效应和交互作用均不显著。进一步分析(LSD)发现,年级越高,中学生道德敏感性的总分及四个因素分数越低;独生男道德敏感性总分和情绪敏感性分数明显低于非独生男,而独生女的道德敏感性总分和情绪敏感性分数明显高于非独生女的道德敏感性。
四、讨论
研究发现,中学生道德敏感性总均分为3.5745,说明中学生道德敏感性的发展水平总体上处于中等偏高水平,各因素具有相对的平衡性。
年级对中学生道德敏感性的总分及四个因素分数具有显著的影响。这一结果和前人的研究似乎有所出入。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两点:一方面,当今社会在不断发展与进步,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少问题。道德敏感性也受到经验的影响,随着年级的增长,中学生的社会接触面越来越广,许多不良风气和思想侵袭了他们的精神世界。如好人难做,好事难为,见义不为的现象时有发生,助人为乐难成风尚。所有这一切,对身心发育不成熟、缺乏鉴别能力的青少年学生来讲,无疑会产生误导,造成学生对正面的道德认识产生迷惘。另一方面,随着年级的增长,学习任务原来越重,父母和社会对中学生的期望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中学生把精力更多地放在了学习上,而对其他现象关注开始减少。而道德问题是需要分配注意资源的,只有给予更多的关注,这些问题才可能在决策过程中得以加工处理,否则就可能从决策过程中过滤掉。当然,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验证此结论的客观性及其原因,不能据此推论低年级的学生道德发展好于高年级的学生。
性别对中学生道德敏感性的总分及四个因素分数的影响不显著。本研究显示,个体道德敏感性的性别差异更大程度上是研究所假设的情境或者具体道德问题所引起的,而不是真正的道德敏感性差异。
是否独生子女对中学生道德敏感性的总分及四个因素分数的影响不显著。在儿童成长的不同阶段,儿童道德会受到各种不同的社会化因素(比如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媒等)的影响。年龄越小,父母、家庭对儿童的影响和作用越大。但当儿童进入中小学后,学校、同龄群体、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变得越来越大,而父母和家庭的影响则开始萎缩。前者对所有儿童来说是一种相同的环境,而后者对儿童来说却是一个“个性”的环境。即每一个孩子所面对的父母和家庭都不同,但是他们所面对的学校、同龄群体、大众传播媒介则是相同或相似的。学校、同辈群体以及各种大众传播媒介给两类儿童营造了一种共同的生活环境和共同的道德标准。所以,正是这种后期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一致性、共同性,使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未出现显著差异。
性别与是否独生子女之间存在一定的交互作用。这一交互作用主要表现在:独生男的道德敏感性总分和情绪敏感性分数明显低于非独生男,而独生女的道德敏感性总分和情绪敏感性分数明显高于非独生女的道德敏感性。这可能和中国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有关。相对于独生女的家庭教育,在独生男家庭教育中,容易形成过多照顾、过多期望、过分爱护、过度保护等现象,而且没有兄弟姐妹分享父母的爱,没人和他纷争食物和玩具,容易形成霸道、自私、孤独和忽视他人感受的性格,从而导致独生男道德敏感性低于非独生男。而另一方面,人的正常生活离不开与人的交往,人在社会生活与他人保持往来,建立联系,寻求伴侣和友谊的需要,我们称之为亲和需要。亲和需要强烈的人乐于结交朋友,为朋友做事情,对朋友忠诚,尊重朋友和他人,遇事乐于与朋友合作,与朋友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喜欢与朋友保持密切的联系。已有研究表明,女性的亲和需要高于男性。独生女没有兄弟姐妹,容易产生孤独感,相对非独生女来说,亲和需要更为强烈,而亲和需要正是道德敏感性水平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从而表现出独生女的得分高于非独生女的得分。
五、结论
(一)中学生的道德敏感性总体发展水平较高,各因素具有相对的平衡性。
(二)中学生道德敏感性总分的年级主效应显著、性别与是否独生子女的交互作用显著:随着年级的增长,道德敏感性总分逐渐下降;独生男的道德敏感性低于非独生男的道德敏感性,而独生女的道德敏感性高于非独生女的道德敏感性。
(三)中学生在责任敏感性、规范敏感性、情绪敏感性和人际敏感性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年级越高,道德敏感性各维度的得分越低。
参考文献
[1]Bebeau,M.J.The defining issues test and the four component model: contributions to professional education[J].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 2002,31(3):271-295.
[2]Lindsey,R,T.Differences in moral sensitivity based on varying levels of counseling training and experience.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1986,10(8):370-376.
[3]Butterfield,K.D.,Trevino,L.K.,Weaver,G.R.Moral awareness in business organizations:Influences of issue-related and social context factors[J].Human Relations,2000,53:981-1018.
[4]Narvaez,D.The influence of moral schemas on the reconstruction of moral narratives in eighth graders and college students[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98,90(1):13-24.
[5]Manfred,S.,Mario,G.,Jurgen,M.,et al. Justice sensitivity: assessment and location in the personality space[J].European Journal of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2005,21(3):202-211.
[6]Sadler,T.D.Moral sensitivity and its contribution to the resolution of socio-scientific issues[J].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2004,33(3):339-258.
责任编辑 徐向阳
中学生家庭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现阶段,我国政府部门及教育主管部门都在强调初中教育机构不仅要关注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与家长建立起坚实的合作关系,帮助学生创设出良好的受教育环境。尤其是在农村地区,由于诸多初中生家长在外务工,很少会与子女进行互动交流,在这种情况,将很难保证农村初中学生能够健康成长,进而导致农村初中问题学生数量逐年提升,如果在校期间没有有效的实现问题学生的转化,不仅会严重影响到教学质量,而问题学生自身也很难得到持续有效的发展。针对于这一情况,此次研究主要就农村初中问题学生家庭教育常见的问题及对策做了简要的分析,目的在于进一步提升当前农村初中问题学生家庭教育质量。
【关键词】农村;初中;问题学生;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
从现实的角度分析,家庭教育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可以说家庭教育与学生在校期间所接受的教育同等重要。而经研究发现,在当前我国农村地区问题学生数量正在逐年提升,其中最主要的一项原因就是学生的家庭教育质量偏低,诸多初中问题学生都有一个共同性,那就是没有接受到系统且正规的家庭教育,子女与父母之间的互动交流力度较低,甚至还有部分学生家长会对于子女提出过于严厉的批评式教育,从而导致子女出现消极心理情绪成为问题学生。而要想有效的提升当前农村初中问题学生家庭教育质量,必须要明确当前存在于农村初中问题学生家庭教育工作当中的问题,结合具体的问题进行解决策略的制定。
一、农村初中问题学生家庭教育常见问题分析
随着我国初中教师及学生家长对于农村初中问题学生家庭教育研究的重视度不断提升,经过长时间的实践调查研究发现,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现状并不乐观,其中仍然存在着一些较为显著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如果未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那么将很难保证问题学生得到有效的转化。而存在于农村初中问题学生家庭教育当中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为,农村初中问题学生家长忽视对于子女的家庭教育,诸多农村初中学生家长并不重视对于子女的家庭教育,并且表示学校是教育孩子的主阵地,家庭教育活动开展与否并不会影响到子女的成绩,同时初中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互动交流力度也并不高,很难形成良好的协同合作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农村初中问题学生家庭教育质量将很难得到有效的提升。其二为,没有有效的对问题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诸多农村初中生家长由于日常工作较为繁忙,对于子女的关注大多集中在子女的学习成绩上,而忽视了子女的心理健康情况,没有定期的与子女进行互动交流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甚至还会有部分家长会对子女进行体罚,从而导致初中生出现消极情绪,出现心理问题,最终成为问题学生。其三为,家长的综合素质水平有待提升,诸多学生家长自身并不具备开展家庭教育活动的能力,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培训,不具备开展家庭教育活动的资格,无法掌握家庭教育要点。同时也不重视自身行为的反思,无法满足当前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工作的需求。如果这些问题没有引起农村初中教师及问题学生家长的高度重视,那么将很难保证农村初中问题学生能够健康快乐成长,进而影响到整体教学质量。
二、农村初中问题学生家庭教育优化创新策略分析
(一)强化对于家庭教育信息的宣传力度
农村初中问题学生家长对于家庭教育的重视度在一定程度上会直接影响到农村初中问题学生家庭教育质量,同时也会影响到问题学生转化成功率,针对于这一情况,初中教师及学生家长必须要建立起坚实的合作关系,共同宣传家庭教育信息。具体而言,首先,农村初中问题学生家长自身在日常生活过程当中,必须要重视对于子女的家庭教育,明确家庭教育对于提升子女心理健康水平以及科学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并在这种意识的引导下,提升对子女开展家庭教育活动的频率。其次,初中教育机构要积极主动的与社会媒体部门及政府部门建立起坚实的合作关系,由初中教育机构提供关于农村初中问题学生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资料,借助媒体部门的宣传优势有效的宣传关于农村初中问题学生家庭教育的信息,提升学生家长对于家庭教育的重视度。最后,要定期的组织学生家长开展家庭教育研讨会,在会议当中强调出农村初中问题学生家庭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然后引导学生家长表述出在实践开展家庭教育工作期间所遇到的问题,大家集思广益商讨出问题的解决办法。
(二)强化对于农村初中问题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力度
农村初中问题学生最为显著的一个表现就是其心理问题较为严重,时常会产生消极情绪,并且在日常学习以及生活过程当中会受到这些消极情绪的影响,变得过于暴躁、易怒、缺乏学习兴趣等。在这种情况下,农村初中问题学生家长及教师必须要重视对于初中生问题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具体而言,首先,农村初中问题学生家长要定期的与子女进行互动交流,了解当前子女的心理健康情况,一旦发现子女出现消极情绪或者心理健康问题,要通过与子女的互动交流了解到问题出现的原因,然后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帮助其疏导消极心理情绪。其次,农村初中问题学生家长要注意对于子女的家庭教育方法,尽可能的采用激励式以及鼓励式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努力寻找子女身上的优点,并引导子女客观分析自身的不足,严禁将子女与其他学生进行比较,同时严禁对子女进行体罚教育,降低子女心理健康问题出现的概率,从而保证其能够健康快乐成长。最后,农村初中教师也必须要肩负起对于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要与学生家长保持紧密的联系,互相交流农村初中问题学生在学校期间的表现,细致的观察其是否存在心理健康问题,避免农村初中问题学生隐瞒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而任其发展的问題现象出现,从而有效的提升当前农村初中问题学生家庭教育质量,提升其学习积极性,消除其内心当中的消极情绪。
(三)提升农村初中问题学生家长综合素质水平
从现实的角度分析,农村初中问题学生家长属于家庭教育工作的第一执行者,同时也是影响到农村初中问题学生家庭教育质量的关键影响因素,学生家长的综合素质水平会直接影响到农村初中问题学生家庭质量高低。针对于这一情况,必须要重视农村初中问题学生家长的综合素质水平。为了能够有效的提升初中学生家长综合素质水平。首先,农村初中问题学生家长自身必须要重视自身家庭教育能力的提升,在业余生活当中要关注关于初中生家庭教育的信息,努力学习一些现代化家庭教育理念以及方法,同时还要结合实际情况对方法进行调整保证家庭教育方法的适用性。定期的进行家庭教育反思,明确自身在开展家庭教育活动期间所存在的问题,然后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进行改正,从而保证自身的综合家庭教育能力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并满足对于子女家庭教育工作的需求。其次,农村初中教师需要定期的对学生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方面的培训,积极主动的引导农村初中问题学生家长参与到学校所组织开展的家长家庭教育培训活动当中,在培训期间要将农村初中问题学生特点、问题学生危害、农村初中问题学生的成因、家庭教育与子女成长之间的关系、现代化家庭教育方法以及现代化家庭教育方法等作为主要培训内容,从而保证学生家长的综合素质水平都可以得到与时俱进的提升,并满足农村初中问题学生家庭教育活动开展的需求,进而使其能够为子女创设出良好的家庭受教育环境,降低农村初中问题学生出现的概率。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从现实的角度分析,在我国农村地区初中问题学生的数量正在逐年提升,而这些问题学生不仅不重视学习,在课上做出扰乱课堂纪律的行为,同时在心理健康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时常受消极情绪控制做出一些违规违纪行为。究其原因,主要就是因为家庭教育质量较低,家长忽视对子女的家庭教育,在这种情况下,将会严重影响到初中教育教学质量,而问题学生的未来发展高度也将很难得到有效的提升。针对于这一情况,初中教师及学生家长必须要重视对于农村初中问题学生家庭教育中现存的问题及对策的研究,结合家庭教育当中现存的问题,问题学生特点等信息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优化创新策略,从而保证农村初中问题学生家庭教育质量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进而实现问题学生的转化目标。
【参考文献】
[1]伍茂华.农村初中家校互动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9.
[2]叶庆娜.农村家庭义务教育需求实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
[3]张翊琳.农村初中留守学生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9.
[4]杨润勇,张彩云.关于农村初中“特殊困境学生”管理问题的调查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9(10):42-45.
[5]侯其中.浅谈农村初中问题学生的管理与转化[J].科技信息,2019(13):541+799.
[6]孙明强.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19.
(本文系2019年度甘肃省天水市“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自筹课题《农村初中“问题学生”家庭教育的引导及激励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TS(2019)LX187)
中学生家庭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近些年,中职生源越来越复杂,一些学生有较强的厌学情绪。通过对我校的学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可以了解中职生的家庭教育状况,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以汕尾市城区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家长为对象,发放家长问卷1189份,回收1180份,回收率为99.2%;发放学生问卷1200份,回收1194份,回收率99.5%
2.調查依据
自编《中职家庭教育入户调查问卷》,该问卷包括六个部分,一是家庭及家庭教育的基本情况,二是教育期望,三是教育观念,四是教育方法,五是教育内容,六是家庭人际交往情况。
二、结果和分析
1.教育期望
关于“您对孩子现在的学习、生活状况感觉满意吗?”26.8%的中职家长对孩子的学习生活状况感到很满意;46.3%的家长对孩子感到不太满意或者很不满意。这说明为数较多的家长认为孩子在学习、生活上达不到自己的要求。关于“你认为读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46.8%的学生认为读书是为了学得一技之长;23.2%的学生认为是为了学知识、明道理;30%的学生认为读书是为了赚钱。
2.教育观念
关于“您在孩子升学、就业等重要问题上会征求孩子意见吗?”大部分家长通常会征求孩子的意见,选择“常常会”的家长最多,占56.0%;选择“总是会”的家长占26%。关于“家庭教育上存在的问题,你认为主要是什么?”66%的学生认为父母和孩子之间很少有共同语言,很少沟通;16%的学生认为现在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太差。
3.教育方法
关于“您教育孩子时,最主要依靠的力量”,选择“夫妻共同商量”的最多,占54.3%;接下来是选择依靠“自己个人的想法”,占27.8%;再次是“参考书刊、网络、电视媒体等资讯”;最后是“寻求专家或亲友意见”。关于“你认为父母批评孩子哪种方法最有效?”65.3%的学生认为父母应该与孩子讨论、允许申辩;24.7%的学生认为应该暗示与提醒;10%的学生认为应该严厉批评直到认同。
4.教育内容
关于与孩子交流的主题,超过一半的家长平时最关注的是孩子的学习,与孩子交流得最多的就是学习情况,这类家长占62.2%;其余的家长与孩子交流的重点则分布在“未来打算”“学校生活”“家常”“社会经验”上,不同的家长侧重面不同。关于“您表扬孩子最多的时候”,家长最重视对孩子的学习教育——有73.0%的家长选择在孩子学习进步时进行表扬;其次有10.4%的家长选择孩子学会本领时;零星家长分别在孩子做好事或者做家务、听话、获得他人奖赏时表扬孩子。
5.家庭人际交往
关于“您平时跟孩子交流很多吗?”认为自己和孩子交流比较多的家长最多,占67.4%;有21.7%的家长认为交流不太多;认为自己和孩子交流很多的家长占16.1%;只有极少数家长认为自己和孩子交流很少,占0.9%。关于“父母与你沟通的主要方式是什么?”68%的学生认为在餐桌上;12%的学生认为在共同活动中;3%的学生认为是谈心;其他占17%。
三、调研结论
1.中职学生家长素质不高
当前中职家长的文化程度不高,职业多为一线工作人员,低收入家庭比例较大,存在一小部分的单亲或离异家庭。尽管许多家长希望在家好好教育孩子,但他们身处的弱势环境给他们的家庭教育带来困难。
2.家庭教育存在误区
(1)期望偏离现实,观念存在误区
在对孩子的期望方面,认为孩子在学习、生活上达不到自己要求的人数较多。在教育观念上,家长认为应该树立家长的绝对权威,不给孩子适当的自主空间,而且几乎大部分家长目前最关心的问题都是孩子的学习,把家庭教育等同于关注孩子的学习问题。
(2)方法陈旧,内容重智轻德
一些家长在教育过程中主要依靠“自己一个人的想法”,不顾及伴侣想法,不懂得借助他人或是其他媒介的资讯。部分家长不懂教育方法,对孩子采取打骂措施较为常见;重智轻德现象比较严重,有超过一半的家长平时最关注的是孩子的学习,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过于重视,而对其他方面,比如品德、能力的培养不够。
3.缺乏有效的家庭人际沟通
与孩子进行思想交流和沟通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调查显示,家长与孩子的沟通不够,交流主题多为学习,比较单一。虽然绝大多数家长都认为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非常重要,但在家庭中的人际沟通进行得并不顺畅。尤其在离异家庭、单亲家庭中,家长和孩子交流的频率很低,存在孩子有过多的课余时间在社会中度过的情况。
四、对中职生家庭教育的几点建议
1.家长方面
家庭教育成功与否,对孩子的一生会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良好的家庭教育、和谐的家庭环境可以有效促进孩子迈向健康成长的道路。
(1)加强有效沟通
要让家庭教育发挥作用,沟通是前提,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础。要沟通,首先必须营造良好的亲子关系,相互信任、平等对待。所以,做父母的必须要了解孩子在想些什么,想做些什么,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地进行沟通。其次,要注意沟通的方式。现在的孩子都有自我保护的本能,只有选择合适的方式和时间,才能在愉悦的心情中进行交流。
(2)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
奖励和惩罚是教育的两个有效手段,在家庭教育中也应做到奖罚分明。首先,采取适当的奖励措施是对孩子良好行为的肯定,让他知道什么是对的,是可以做的。其次,采取适当的惩罚措施是对孩子不良行为的否定,让他知道什么是错的,是不能再做的。最后,奖罚的执行一定要明确,一定要到位,不要因为在惩罚过程中孩子出现不配合就取消惩罚。
2.学校方面
学校要加强与家庭的联系,加强对家长的教育,优化家教,实现双向配合,充分发挥学校和家庭两方面的积极作用。可以开展的具体活动有:定期召开家长会,交换信息和意见;举行家教经验交流会,树典型,立榜样,带动其他家长;建立家教联系卡,记录学生在学校和家中的表现,以便双向沟通;建立家访制,规定班主任定期到学生家中访问;建立家长接待制,由学校领导专门接待来访的家长,听取他们对学校的建议;组织亲子活动,让家长亲自参与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共同感受、体验。活动必须是切实有效的,学校要结合家长的特点,以家庭教育方法培训和亲子互动体验为主要内容,让家长在体验过程中学到一些可用、能用、有用的家庭教育方法。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一个完整的教育方阵,也是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三个方面。我们应从家庭教育做起,让父母当好孩子的启蒙老师,使新时代的中职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使他们成为合格的技能型人才。
责任编辑 陈春阳
中学生家庭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更多的学生踏入大学校门,实现了自己的大学梦,其中高职院校就扮演着重要的作用;然高职院校发展的现实情况,致使其生源质量参差不齐,更有家庭教育缺失的学生,这就给学校的教育工作提出了挑战。本文在认真分析家庭教育缺失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家庭教育缺失状态下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的“医学”式补救措施,业已成功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并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关键词】家庭教育缺失;高职院校;补救
一、学生教育概述——“抵抗下降,病毒入侵”
对学生的教育,对人才的培养,是家庭、学校和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而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家庭教育是基石,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这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可偏颇,否则将“抵抗下降,病毒入侵”。
(一)家庭教育是基础[1]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她对每个人的影响是生来有之,持续不断的。无论是从幼小时的咿呀学语,还是成人时的立身社会,家庭都给着自己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因此家庭教育是基础。
(二)学校教育是主导
学校教育是学生教育的主阵地,注重利用科学、系统的方式和方法教学生知识,育学生品德,鼓励因材施教,并以特殊而神圣的身份帮助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三)社会教育是保障
人是社会人,社会对人的教育是全方位的。社会教育少了家庭教育的耐心,学校教育的细心,但它往往通过对人的思想意识、行为动机的积极反馈和修正,给人最直接、最有效的影响。
二、家庭教育集中缺失区间分析——“准确诊断,分析病变”
家庭教育是学生教育的基础,对学生影响深远,意义重大。家庭教育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要想有效的解决家庭教育缺失造成的不利影响,做到“准确诊断,分析病变”,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家庭教育缺失中的家庭因素及分析
1.家庭主观方面
在学生的家庭教育以父母的教育居多,由于父母知识欠缺、认识偏差的存在,往往在对孩子的教育上产生由主观影响而带来的家庭教育缺失,甚至是扭曲。
(1)重学校,轻家庭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的教育理应就是学校和老师的职责,甚至把责任完全推到学校教育的头上,这种偏激的认识很容易造成孩子“瘸腿走路”。[2]
(2)重智力,轻德行
有不少家长把考试成绩当作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家长和孩子最关心的都是学习成绩,造成厚智薄德的情况屡见不鲜。
(3)重物质,轻精神
受社会环境的影响,部分家长将这种世俗的看法有意或无意的展现在孩子面前,在孩子树立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刻,带来了负面影响。
(4)重理论,轻实践
很多家长认为,改变孩子命运的只有知识;或因为独生子女的原因,一味的鼓励孩子埋头于学习课本知识,导致孩子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能自理。
2.家庭客观方面
(1)居两地,闹分离
有时父母迫于现实原因,分居两地工作、生活,孩子很少能得到父母的同时教育;也有因为父母闹分居、闹离婚,破坏了家庭的和谐环境,甚至招来他人的排斥和嘲笑,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2)忙工作,拼生活
有些家庭忙于工作,疲于赚钱,致使无暇过问孩子的学习、生活,在孩子遇到问题时不能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让其遭受不必要的麻烦和伤害;孩子也会因父母的无视,养成孤僻的性格,为以后走向社会带来障碍。
(二)家庭教育缺失中的学生因素及分析
1.自控能力较差
孩子由于人生阅历、所学知识有限,对外界事物不能做出完全正确的理解和判断,在行为上往往是随性而为,不能自控,不知厉害,不计后果;致使对家庭教育反映出相对的缺失。
2.逆反心理较强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有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将父母的话当耳旁风,或是对着干,这就造成父母用心良苦的家庭教育收效甚微。
(三)家庭教育缺失中的学校因素及分析
1.思想重视不够
前面讲到不是所有的家长都重视对子女的家庭教育,不是所有的家长都有能力做好子女的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来讲,只有在思想给予高度重视,有效地调动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积极性和有效性,才能在学生教育的问题上达成共识,取得最大的合力。
2.学校人手不足
高职院校实际管理工作中,由于编制或成本的考虑,存在着明显的人手不足,有些学校老师能完成日常的常规工作就已属不易,虽然老师与学生朝夕相处,可以将孩子的学习状况、思想动向及时与家长沟通,但有时繁重的工作让人有心无力。
三、高职院校学生的主要特征——“对症下药,剂量适中”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面对家庭教育缺失的学生,不仅需分析家庭教育缺失的因素,还要把握高职院校学生的特征和行为特点,由此方能做到“对症下药,剂量适中”。
就读高职院校年龄阶段的学生是“一批具有一定知识水平、有一定世界观和价值观基础的、热情追求、关心社会,却又时而‘盲从’的大学生”。
(一)高职学生文化知识基础差
高职院校生源质量不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些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较差,学习困难相对较大,一直以来的困难和挫折打压着他们的自信,曾经对成功的追求换来的是今日的自卑。
(二)高职学生思想活跃,动手能力强
高职生虽然与普通高校的学生存在差距,但他们思想活跃,关注社会前沿,动手能力强,爱表现自己。在理论课堂上的昏昏欲睡不碍他们在舞台上的生龙活虎;在回答问题时的抓耳挠腮不碍他们在课下的手舞足蹈,在家里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碍他们在志愿者岗位上的忙里忙外挥汗如雨;通过这些平台,往日的自信渐渐回归。
四、家庭教育缺失状态下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的“医学”式补救措施——“中西医结合疗效好”
为弥补家庭教育缺失中的学校不足,作为校方应加强学生管理队伍建设,并配备所需的设施和必要资金,搭建顺畅的老师与家长的沟通桥梁;同时主动联系家庭,通过沟通交流将学生的在校情况准确、及时的反馈给家长,发挥学校的优势将最好的、最新的教育方法普及给家长,并取得家长的认同,以期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与此同时,学校应立足根本和职责,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把握高职院校注重实践性的教育教学特点,在认真分析家庭教育的集中缺失区间基础上,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性格、行为等特征,综合辨析以上三大要素,探求高职院校对家庭教育缺失学生的具体补救措施,实现“中西医结合疗效好”。
图1 学校对家庭教育缺失的补救模型
(一)西医优先
1.课堂教书育人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教书育人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应有的社会职责。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是人才,“人才”一词以人为先,注重人的发展,要求德才兼备,如韩愈在《师说》中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者不仅教授知识,更重要是言传身教,培养学生的人格。因此,在课堂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为人处世方面的指导和教育,做学生成长的陪伴者和引路人。
2.课外活动锻炼
学校的教育不能以学生的文化成绩为唯一考核目标,而应重视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通过校内社团、校外实践等第二课堂活动形式开发,努力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以学生自己为主体,积极参与到其中,增加相互间的交流沟通,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体会助人的快乐;配合这种实践出真知的教学方式,给予学生切身感受,让其在团队中寻找温暖,在活动中锻炼能力,在过程中健全人格。
(二)兼顾中医
1.心理指导
(1)专业心理指导
专业心理指导更有针对性,利用科学的方法,往往有更好的效果实现;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借助专业心理老师,帮助学生解决思想上的负担,放下包袱,勇敢面对现实。
(2)同学结对帮扶
发挥班级每一位同学的作用,形成结对帮扶制,对家庭教育缺失的同学给予更多的关心,帮助学习、辅助生活,不抛弃、不放弃,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用心帮助他人,用心感受幸福。
2.成功教育
成功教育是为每个学生创造成功机会的教育,它以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成功为途径,以表扬、鼓励为手段,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的素质教育模式。[3]
积极探讨和学习成功教育的思想精髓,在学校,作为教师,应给予学生适时、适度的肯定、鼓励、赞赏、鼓掌;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成功的空间,培养学生的成功意识和良好心态,找回自信,找到自尊。
参考文献
[1]姜丽侠.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未成年人德育教育中的作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
[2]严学仕,赵丽.家庭教育缺失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新西部(下半月),2010(6).
[3]http://baike.baidu.com/view/391446.htm.
基金项目:上海高校选拔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
作者简介:王甜(1981—),女,安徽安庆人,上海立达职业技术学院商贸系辅导员。
中学生家庭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大学生 自主式家庭教育
自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颁布以来,大学生家庭教育日渐受到重视。对于高校思政工作者和研究者来说,如何将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教育合力中家庭的功效发挥出来,成为当下一个热议的话题。究竟我国的家庭教育应该如何向高等学校延伸,应该以何种方式对大学生的成长起助推作用。
一、高校单向推行家庭教育的阻力
1.现有观念的影响。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妇女从家庭中走出来后,伴随一系列教育法律法规的颁布,基础教育的具体实施被彻底从家庭中剥离开来,以至于我们经常听到家长对老师说的最多一句话是:“孩子就交给你们了”。虽然近年来中小学阶段家庭的参与已经越来越明显,但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一方面,社会文明水平决定了家长的参与和重视很多浮于表面,多要借助于家长会、作业检查、开放日等形式体现。另一方面,落后的教育发展状况也造成了真正重要的例如家庭氛围,教养方式等不可量化的教育要素的乏人问津。基础教育尚且如此,谈及高等教育,家长的普遍理解更是,孩子终于成人了,可以放手喘口气了。在这种整体社会教育水平偏低的大环境下,讨论家庭教育对高等教育的支持很难有立足点。
2.家长的教育素质参差不齐。家长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实施者。虽然现在以90后为主流的大学生们的家长在受教育程度上已经远远超过80后、70后的大学生家长,然而要求他们按照高校的希望配合实施家庭教育,困难依然很大。一者,真正接受过正规高等教育的家长,真正了解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家长依然是寥若晨星。二者,家长对家庭的教育功能,教育方式缺乏普遍的理性认识,家长们期望的也就是陪同作业,检查,默写等低层次的看护工作。三者,一些家庭本身就是问题家庭。单亲,离异,重组,家庭不睦等很多表象就是家长本身在处理家庭关系上不智的后果。在这些因素之下,将家庭教育寄希望于全体家长,本身就是个虚幻的泡沫,缺乏可行性。
3.高等学校相关准备的不足。很多研究者都表示要建立完善的家校沟通体系,然而就我国高校师生,尤其是辅导员和学生比来说,这一建议本身就是项艰巨的工程。以现状来说,负责学生工作的老师更多时候还是应付式的出事才和家长联系。家庭教育本身专业要求很高,相应的配合指导必须有一定功底的专业人士来开展,否则只能流于形式。而高校辅导员队伍,目前虽然日益专职化,但是整体在此一领域的专业素养还是亟待提高的。在高校没有充分人员准备的前提下,一味盲目推进,只会提前将热情空耗。
4.空间距离的阻碍。传统的中小学,无论层次高低,家长、家庭介入孩子的成长都是有空间距离保障的。一般来说,孩子都在身边,除了寄宿制学校定期回家外,大部分孩子和父母长期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相对封闭的空间,充裕的时间,保障了家长和子女之间的了解、交流、沟通,以及对学校教育的反馈。而进入大学,这种传统的空间被打破,大部分的子女都要远离家乡到异地求学。突如其来的空间距离,使得原本习惯了耳提面命的家庭教育一下子失去了渠道,没有了着力点。家长都会觉得孩子长大了,离远了,没有抓手了。即使真的被告知问题,很多家长除了打打电话,偶尔来一两次之外,也很难真的介入。
二、自主式家庭教育的内涵
正是鉴于以上几点,我以为,就高等学校单向对家长提倡重视家庭教育,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目前我国家庭教育层次普遍较低的局面,对于大学生个人的成长也很难有真正意义上的扶正和帮助。从根本上看,对于中国孩子而言,由于他们长期身处高层次家庭教育的真空地带,即使进入大学,从年龄上看他们也是成年了,但从精神上衡量远远不达标。他们的大学岁月,介于应成年和未成年之间,介于旧家庭的退出与新家庭的进入之间。他们是今天的孩子,但一脚踏进社会,他们就是明天的家长。如果能够恰当地引导其开展正确的自主式家庭教育,那么对于其自身独立,反省既往,人格重塑,未来的人生及终身的幸福都将有深远的影响。
关于家庭教育的界定,学界一直表述纷纭,其中有这样一种定义:为健全个人身心发展,营造幸福家庭氛围,以建立祥和社会,而透过各种教育形式以增加个人及家庭生活所需的知识,态度与能力的教育活动。
那么何谓大学生的自主式家庭教育呢?我以为,就是高校通过自身的努力创造环境,科学设置相关课程,引导大学生进行自主式学习,提前实现作为家庭组建者进行家庭生活必需的认知,态度和技能的积累。当下高校谈论较多的家庭教育,必须借助于家长,更多关注的是学校教育最后阶段人群的过去或当下已经发生的状况,而本文的讨论立足于大学生群体的自主教育,直接影响的是他们所要展开的未来生活和后续动态发展。
三、自主式家庭教育的功能
1.反省原有的家庭。鉴于社会现状,不少作为基本构成单位的家庭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所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其中典型的问题诸如夫妻关系不睦,父母和子女的不理解,教育冲突,家庭暴力,养老纠纷,等等。通过开展正规的家庭教育,高校可以将正确的家庭价值观和实现技巧展示给大学生,让大学生比对自己原有的家庭。通过客观的审视,既可以归纳出原有家庭的优点,又可以寻找到其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只有隔岸的审视,才能超脱地发现问题,才有可能走出“家庭模式遗传”的怪圈,避免历史的重演。
2.弥补自身的不足。在反省原有家庭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可以更清晰地看待自我。对于个人的成长而言,先天的遗傳固然重要,但大量的事实和研究证明了,后天的习得对人发展方向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家庭作为个体最早的学习场所,它施加的是一种非正式的无意识影响,它的两性相处模式,家庭氛围,家庭运作的模式都将直接影响成长起来的后代。这种影响虽然无声,但远比行诸口头和课堂的传授更有效。不睦的父母关系,容易导致子女对两性关系的不信任;呵斥的训导,容易导致子女不自信;溺爱的教育,容易导致子女以自我为中心,抗击打能力较弱。事实上,通过孩子总可以看到他所走出来的家庭。自主式家庭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认识到自己身上有家庭的烙印,对于部分有毅力付诸行动改变自己的人来说,更可以实现自我弥补和修复。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目标看,这是最为有效的自我教育途径。
3.预建未来新家庭。对于大学生来说,虽然身上打着家庭的烙印,但他们已经从原有的家庭中走了出来,且处于逐步脱离的过程中。作为即将踏上社会的人,他们是新家庭的构建者。通过培养自主式家庭教育的涵养,他们可以对未来自己将建立的家庭进行构建预想,结合自身的条件,清楚自己要规避的误区,明确自己要达到的目标。这样无论是在择偶,还是在婚姻关系的确立,还是在两性的相处上,都可以提前推动大学生进行理性思考。立足于原有的家庭,立足于自身的成长条件,使得理性思考后构建的新家庭,相比当前社会上大量盲目冲动的婚姻将更为慎重,更为稳固。
4.深远的社会意义。不管是成年的男性还是女性,幸福的源泉,生活的动力,主要都将来自他后天建立的家庭。对于处于可塑关键期的大学生,进行自主式家庭教育,对其将来的人生道路是不可缺少的。而家庭的稳定又将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直接影响下一代的成长和教养,将可能出现的很多社会问题泯灭于未形。这种防微杜渐式的提前教育,实际效果应远远好过缝缝补补的清理问题。大学的教育正是应该立足于受教育者未来的发展,为其提供终身发展的滋养;大学的教育也正是应该立足于对社会的反哺,而非暂时的明确效益。
四、大学生自主式家庭教育的实施要点
1.高校要勇当落实主体。对于从学校到学校的大学生来说,他们从未涉世,对于自身的家庭及相关的教育影响很难有一以贯之的理性把握,对于家庭教育的专业系统知识也很难通过完全的自学有全面的掌握。这就决定了高校责无旁贷应该挑起重担,应该把影响个人未来和社会未来的家庭教育明确纳入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系,要改变过去对学生主体进行系统家庭教育的无视或忽视态度,制订详细的教学计划步步推进,确保以后的每一代成年人都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追寻自身的幸福。
2.必须聚焦两性关系。一个家庭一旦建立,家庭内部成员之间及和外部世界之间就有了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些关系处理不当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而所有问题的中心所指必然是一个家庭的两性关系。一个夫妻关系高度融洽良性互动的家庭,很难会有信任危机,很少有教育分歧,养老纠纷等纷繁的冲突。相反,很多问题高发家庭的潜在原因,都是夫妻双方作为家庭主要创建人之间出现了或隐或现的裂痕。所以解决一切家庭问题都应该从夫妻关系入手。对于未来新家庭的构建者来说,两性关系的深入了解和思考就显得至为重要。高校在展开家庭教育时,有必要在这个问题上多着力。相爱简单,相处难,婚姻中的两性关系是所有人际关系中难度最大的,也往往是最容易被忽视的,而此种关系处理不当给当事人带来的伤害也是最大的。
3.必须凸显家庭的契约责任。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自建立之日起就是一种契约和责任的象征。一旦选定一方,进入婚姻,则意味着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这种选择一旦做出,则是一种承诺。男女双方应该有相应的承担能力,而不能朝秦暮楚,反反复复。现在社会上的闪婚闪离,离婚率偏高等现象,很大部分原因是太多的婚姻不成熟,双方只有婚前的感情,而不要婚后的责任,归根究底还是对家庭的本质认知不够。夫妻双方以正确的契约精神经营家庭,可以避免双方为琐事所累,避免在子女教养问题上产生分歧,避免双方家庭对待不公等很多问题。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以为就目前的社会发展阶段和教育水平而言,高校单方面要求家长配合开展家庭教育难以取得重大进展,相反,高校应主动抓住大学生最后的在校时光,主动利用这段家庭教育认知的空白地带,好好开展以大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式家庭教育。唯有如此,才能一方面促使大学生反省自我,在校期间实现自我弥补教育,另一方面提高其未来组建幸福家庭的能力,為社会的文明发展作长远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良才.中国家庭教育的传统、现实与对策[J].中国教育学刊,2006.06.
[2]罗娟.中国家庭教育误区探讨[J].科教文汇,2006.10.
[3]马其南.论高校与学生家庭沟通机制的建立[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8.05.
[4]罗良针,姜超.大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与对策[J].黑龙江教育,2008.12.
[5]张功,江沈红.高校辅导员队伍现状考查[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9.06.1.
[6]赵秀冀虹.关于加强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几点思考[J].科教文汇,2011.08.
中学生家庭教育论文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