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年人出汗多到底是怎么回事一、按出汗时间分辨1、白天出汗过多无论冬夏,在白天不活动或轻微活动的情况下,常汗出不止。这些人常有身体虚弱、说话语声较低、食欲差、易感冒等特点,中医认为是气虚的表现。这类人饮食上可选择山药、豆浆、牛羊肉等,也可用党参或黄芪炖鸡或腔骨,以补益机体,缓解气虚。还可通过动作舒缓、动静结合的运动增强体质,如练习太极拳、八段锦等。2、晚上出汗多睡着出汗,醒来汗止,中医称为“盗汗”。这些人常有手脚心热、心烦、面部发红发热、口咽干燥等特点,中医认为是阴虚表现。这类人饮食上可选择百合、雪梨等滋阴之品,少吃羊肉、洋葱、葱、姜、蒜等热性食物,也可用沙参、麦冬、五味子或西洋参等泡水饮用。二、按出汗部位分辨1、头汗过多头汗过多,若暴饮暴食后出现头面部多汗,同时觉得上腹胀满、口渴、不想吃饭,多为积食,可通过减少进食量、吃清淡饮食缓解,也可吃点消化药;若伴随肢体沉重无力,胃胀不适,想呕吐,身体发热,舌苔厚而黄腻,是脾胃有湿热的表现,应注意清淡饮食。孩子睡眠时出现轻微头汗属正常现象;但若伴有睡眠不实、烦躁不安、易惊吓、头发稀少等表现,要及时诊治。此外,老人和产后身体虚弱的女性,也会有头汗过多的情况,多属于气虚。2、手足心多汗如果手足心多汗伴有手脚心热、口咽干燥等,多属于阴虚有热;若手足心多汗伴随腹部胀满疼痛,大便不通,多属于肠道内有积粪的热证,可服用通便药;若有手足心多汗伴随口干、牙龈肿痛等,多属于胃热,可服用清胃热的中药,如牛黄清胃丸、清胃黄连丸等。3、心窝、胸口多汗多见于一些脑力工作者,这些人常伴有精神倦怠、食欲不振、睡眠差,多梦的表现,属于思虑过度,导致心脾虚,可通过适当的运动,如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等,缓解压力,调节心身。三、按气味辨别正常的汗没有明显的腥臭味,如果汗味腥臭,多与热证或湿热证有关,属肝热,这种情况可通过清淡饮食,或用中药菊花、茵陈等泡水饮用;若腥臭明显,应找大夫诊治。此外,若在夏季闷热的环境中,出现大量出汗、口渴、头昏、胸闷、恶心、心慌、四肢无力、耳鸣、注意力不集中,体温升高的情况,一般属于中暑先兆,应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的地方,补充一些淡盐水,短时间内可恢复正常,症状不能恢复或严重者,要及时就医。二、老年人夜间盗汗到底应该怎么办1、针灸医生对病人针灸的目的是调节神经反应、让神经比较稳定,常用穴道有内关、合谷、三阴交、足三里等,具调节收敛汗液效果。手汗症患者平时不妨多按摩这些穴位,有保健及舒缓症状功效。2、中药中药则是依据个人体质使用不同药方,例如表虚体质的人须补气、调节津液;容易因为紧张、压力冒汗的人,则可以服用疏肝、安定心神的药材。3、按摩复溜是足少阴肾经的穴位,肾阴虚容易出现盗汗,按揉此穴可以起到滋阴润燥,回阳救逆,消肿、利水的作用,三阴交是足太阴脾经的穴位,亦是足三阴经的交会穴,是治疗足阴经病患的重要穴位,按揉之可以补血养阴,增强治疗效果。合谷是手阳明大肠经的穴位,按揉之可以起到疏风解表,通降胃肠的功效,合谷属阳,复溜,三阴交属阴,一阴一阳,一补一泻,增强盗汗治疗效果。4、食疗1.气虚患者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多汗的气虚患者可以饮用麦稻枣茶(浮小麦 15 克、糯稻米根 15 克、大枣 5 颗),或取黄芪15 克、白朮 8 克、防风 10 克、乌梅 3 颗,视个人口味用 600~1200cc 不等的水量煮成中药茶饮。2.阴虚体质者若是属于手脚心比较热、心烦易怒、口干舌燥、易盗汗的阴虚体质者,则取麦门冬 15 克、西洋参 9 克、莲子 6 克、红枣 3 颗,煮成茶水当饮料喝。三、中老年人出虚汗的症状和治疗方法有哪些一、气虚[症状]言语音低、呼吸短促微弱,神疲肢倦,懒于行动,自汗,胸闷,脱肛,滑泄不止,平时易于感冒及血失统摄。[治药]虚则补之。补卫气,祛外邪。补中气,助健运。升提中气下陷。二、气郁[症状]忧郁不乐,不思饮食,咽喉堵塞,呼吸困难,胸部痞满,胁腹痛胀,得嗳气或放矢气较舒,脉象沉弦,或细弦紧。[治药]气不流畅,治宜疏利。利喉头气结(梅核气),利胸膈气郁,利脘腹气胀。三、气逆[症状)咳喘上气,呼多吸少,噎膈,食不能下,或觉有气自腹上冲。四、血病1、血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