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心语录与弟子规范文
静心语录与弟子规范文第1篇
1、使员工行为从“他律”转向“自律”;
2、增强爱岗敬业精神,对工作更具责任心;
3、提升对企业的归属感、忠诚度和对事业的使命感;
4、培养员工的同情心和仁爱心,增强员工互助协作精神;
5、净化人心、启迪心灵,使员工树立起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养成员工的虔敬之心,把服务大众、服务社会作为人生价值的体现。
提纲:
1、弟子规与员工日常行为规范
2、弟子规与员工品德修养
3、弟子规与交际处事
4、弟子规与诚信经营
5、弟子规与和谐管理
6、弟子规与员工道德
7、弟子规与制度规范
8、弟子规与感恩教育
9、打造学习型团队
静心语录与弟子规范文第2篇
二.爱不是要求对方,而是由自己的付出.
三.尽多少本分,就有多少本事.
四.地上种了菜就不易长草,心中有善,就不易生恶.
五.生气就是拿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
六.一个人的快乐不是他拥有的多,而是他计较的少.
七.屋宽不如心宽.
八.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世界原本就不是属于你,因此你用不着抛弃,要抛弃的是一切的执著。万物皆为我所用,但非我所属。
.宁可自己去原谅别人,莫让别人来原谅你。
当你用烦恼心来面对事物时,你会觉得一切都是业障,世界也会变得丑陋可恨。
.欲为诸佛龙象,先做众生马牛。
.虽然我们不能改变周遭的世界,我们就只好改变自己,用慈悲心和智慧心来面对这一切。
.信佛,学佛,不是为自己,乃是为一切苦海中的众生。围城男女顶!先收藏起来,空闲时再好生口味吧!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
世界原本就不是属于你,因此你用不着抛弃,要抛弃的是一切的执著。万物皆为我所用,但非我所属。
.宁可自己去原谅别人,莫让别人来原谅你。
.当你用烦恼心来面对事物时,你会觉得一切都是业障,世界也会变得丑陋可恨。
欲为诸佛龙象,先做众生马牛。
.虽然我们不能改变周遭的世界,我们就只好改变自己,用慈悲心和智慧心来面对这一切。
信佛,学佛,不是为自己,乃是为一切苦海中的众生。围城男女顶!先收藏起来,空闲时再好生口味吧!
人生最大的财富是健康。此语虽人人皆知,但要真正领悟,又非易事,试看古今中外之人,或为名所惑,或为利所动,或为官而奔波,或为爱情而苦恼。把名、利、禄、情,视为人生的最高追求,却不知人生最大的财富只是自身的健康。记得有篇小说写一个爱财如命的财迷,进了一座黄金山,山内皆是黄金珠宝,大喜若狂。但因贪得无厌,终于陷入黄金山而无法出来,于是黄金山中留下几根白骨,岂不悲哉?由此可见,健康是最宝贵的,也是人生最大的财富。
佛家经典名言思想之二:
人生最可怜的是嫉妒。嫉妒是人生最容易碰到的事,李斯因嫉妒同学韩非的才能,向秦王进谗言而致韩非死在狱中;庞涓因嫉妒孙膑的学识超过自己,用毒计陷害孙膑,使孙膑致残。李斯、庞涓都是极可怜的人,他们纵然阴谋得逞于一时,但最后都不得善终。嫉妒是一种病,患嫉妒病的人,一生都不得安宁。他们今天害怕某人超过自己,明天又担心某人走在他前头,他终日生活在一种可怜的病态之中;相反,历史上真正功成名就的人,都以嫉妒为可耻。欧阳修是北宋文坛领袖,他当年识拔后生苏东坡,有人便对欧阳修说:“苏东坡才情极富,若公识拔此人,只怕十年之后,天下人只知苏东坡而不知欧阳修。”但欧阳修一笑了之,依旧提拔苏东坡。后人更加崇敬欧阳修。苏东坡脱颖而出后,更是感恩在心,他为欧阳修写的悼文,名动千古。
佛家经典名言思想之三:
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此话最为重要。人的一生总会遇到一些敌人,如流氓、无赖、小人,此等衣冠禽兽之徒可恶之极,但看穿了,也无非是一堆垃圾。人最大的敌人,还是人自己。一个人能战胜自己,也就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了。怕的是自己患了病,茫然不知,处事犹豫不决,或过高地估价自己,由此而自大;或过分地崇拜他人,由此而自卑。一旦战胜自己,也就在思想上有了一个飞跃,人生会打开新的一页。
佛家经典名言思想之四:
人生最大的幸福是放得下。一个人在处世中,拿得起是一种勇气,放得下是一种肚量。对于人生道路上的鲜花、鼓掌,有处世经验的人大都能等闲视之,屡经风雨的人更有自知之明。但对于坎坷与泥泞,能以平常心视之,就非容易。大的挫折与大的灾难,能不为之所动,能坦然承受之,这就是一种肚量。佛家以大肚能容天下之事为乐事,这便是一种极高的境界。既来之,则安之,便是一种超脱,但这种超脱又需多年磨练才能养成。拿得起,实为可贵,放得下,才是人生处世之真谛。
仅以上四条佛家佛家经典名言思想,我以为足够每个人受用终生。归纳起来说,便是拥有健康、抛弃嫉妒、战胜自己、脚踏实地。这样做人,便不会有烦恼,不会疾病滋生。人的疾病,既有病理方面,也有心理方面的,后者对人的健康更为重要。心理上有了受逆境的能力,有了病,也能正确对待,坦然处之,变有病为无病。佛家妙语,精诚之言,给我们凡夫俗子多少可贵的启示。
经典一:一切皆为虚幻。
第一句语出金刚经: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美好的爱情,动人的爱情,原来都是虚幻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真挚,罗密欧和朱利叶的忠贞:原来一个是传说,一个是小说。牛郎和织女的凄美,白雪公主与白马王子的浪漫: 竟然一个是神话,一个是童话。《泰坦尼克》沉没了,《魂断蓝桥》陨落了,《乱世佳人》在飘摇,《人鬼情未了》也已经离逝了!可是虚幻的爱情却也是最美的!如坠梦中,近在眼前,却触摸不到;遥远的总是最美,因为遥不可及,充满想象,却难以了解。真正的最美,在于人心所营造的幻境。这种美,值得我们凡人一直去追寻,即使花去毕生的时间,得到心碎的结局,却依然在憧憬。
经典二:不可说。
很多的东西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佛的很多境界需要你自己去悟,去修心,如果什么都依靠别人告诉你,那么你就达不到自己修行开悟的目的了!佛陀教化众生要抛弃妄念执着,进入到非想非非想的状态!所以"说"这一行为本身需要一个妄念才能实行,所以不可说!之所以佛陀有这么多经书,这么多语录是为了教化众生不得已而为之,故禅宗讲求不执着于文字就是这个道理.
经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出自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全经260字,短小精悍博大精深,唐代玄奘法师所译,尽得禅宗精髓!全句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这里的“色”和大家平常想的是两个概念,佛家讲"色"是指眼睛所看到的一切,大概就是指物质的表象!
经典四: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人生在世间时时刻刻像处于荆棘丛林之中一样,处处暗藏危险或者诱惑。只有不动妄心,不存妄想,心如止水,才能使自己的行动无偏颇,从而有效地规避风险,抵制诱惑。否则就会痛苦绕身。
经典五: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语出《佛典》,昔时佛祖拈花,惟迦叶微笑,既而步往极乐。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世界,得升天堂,佛祖就是佛祖,谁人能有这样的境界?!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
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记得天龙八部里,西夏选驸马。当问到:平生之中,在什么地方最逍遥快乐?段誉答到:枯井底,污泥处。为什么呢?因为他在那里得到了真爱!
经典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佛说: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换今生一次的擦肩。今生的一次邂逅,定然孕育前世太多甜蜜或痛苦的回忆。万发缘生,皆系缘分!偶然的相遇,蓦然回首,注定了彼此的一生,只为了眼光交会的刹那。你说:缘是山中高士晶莹雪,世外仙姝寂寞林。我说:缘是众里寻她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你说:缘是纵然两情相悦,仍难逃宿命之劫。我说:缘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缘是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窗前点滴到天明。缘是无尽的思念。而我,傲立于沙漠中静静的看着它缘起缘灭。
经典七: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还记得阿甘正传里面的阿甘。所有的追随跑步者看到他突然停下来的时候,以为圣人要大讲一番道理,他看了看成群的追随者说到:I am tired。爱情不一定是轰轰烈烈的,只有平平淡淡才是真!最羡慕那些黄昏下,互相搀扶的老夫妻,他们一起回家,即使没有说一句情话,可是只是一个微笑也已经胜过前言万语!他们做到了“执子之手,与子谐老”的爱情境界,只是在这平静的画面中! 经典八: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这是佛家劝人改恶从善的话。比喻作恶的人一旦认识了自己的罪行,决心改过,仍可以很快变成好人。语出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五十三:“广额正是个杀人不眨眼底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先说个故事,一位老人养两只鸟儿,一雄一雌。老人每天都会带着它们一同出去散步。雄鸟和雌鸟一左一右蹲在老人的肩膀上,雄鸟有时会飞出去溜一圈,但天黑之前,它准会自己飞回巢里。雌鸟却从未曾离开过老人的肩膀。如此日复一日,一晃许多年过去了,一切从未改变过。直到那天,一切都与往常一样。老头吃完饭,又带着两只鸟儿去散步。忽然右边肩膀上原本安静立着的雌鸟一振双翅,转眼不见了踪迹。雄鸟仰天长啸,不见回音。自此,雄鸟日日在巢中哀鸣,再也不肯离巢一步。三个月后,雄鸟郁郁绝食而死。死前仍哀鸣不止。许多年过去了,直到老人去世,雌鸟再没有回来过。只有那个早已废弃的鸟巢,在风中独自见证那段历史。
经典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五祖弘忍要求大家各写一偈来确定接班人,夺冠呼声最高的神秀写的是“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朝朝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当时慧能还是个勤杂人员,还不识字,找了个小沙弥给念了一遍,然后就说出了那个现在很知名的偈子(还得找人帮着写在原作边上),五祖看了之后轻描淡写的说了一句“该同志尚未悟道,擦了吧”,但是半夜把慧能叫来上了一课小灶(有点西游记的意思),然后为了避免纷争,传了学位就让六祖赶快带了衣钵溜了!
这四句主要讲的是要人们懂得放下,也就是佛经中说的四大皆空,但是又不执着于空!
经典十: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当年地藏王菩萨原可以成佛,但他见地狱里有无数受苦的魂灵,不忍离去,于是留在了地府,并立下重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于是有一这句话的由来,属于佛教的大乘.
越往上走越为幸福的地方,
那幸福的地方是上师居住的宝座,
望眼看到的都是本尊,
除此之外不会有别的本尊。
没有领悟之前是四大幻影,
若能领悟,那就是佛的坛城。
听到皆为真言,
除此之外不会有别的真言,
未能认识之前只是些嘈杂的声音,
若能认识皆为嘛呢(六字真言)与苏底(莲师心咒)。
一连串的念头皆为心性,
没有别的所谓的心性,
未能领悟之前是贪嗔痴三毒,
能领悟即是佛陀三身,
心与佛法相融是多么的幸福,
来世会更加幸福。
本尊有千尊万佛,
一切集聚于一身的是观世音菩萨。
佛经有甘珠尔与丹珠尔,
总结出来的精华是六字真言。
固然有发心或修菩提心,
最需要的是善良的心。
没有上师犹如盲人,
瞎子不知道去何处,
不积德如同饿鬼,
饿鬼没有饮食。
没有认识心性如同无主人的狗,
无主人的狗就会遭到打击与杀死。
身忌多跑请做顶礼与绕佛!
口勿多言请念观音咒!
心莫多想应修慈悲心!
一切佛法总会囊括在这里。
有大恩德的是父母,
应用温顺的语言和孝顺的心伺候他们。
所谓修行修行,
就是调伏自己的心。
所谓心性心性,
就是自然安住于自心。
一切饮食为会供,
一切为光明之性。
一切行走皆为顶礼与绕佛。
现在即使死亡已来临,
也绝不后悔,
光明母子将会圆融。
中阴也不有痛苦,
因为已经领悟自心显现。
没有三恶道,
只有清净的刹土。
一)人类殊胜,人身难得
尔时有一比丘白世尊言:“三十三天云何得生善处?云何快得善利?云何安处善业?”世尊告曰:“人间于天则是善处,得善利者生正见家,与善知识从事,于如来法中得信根。”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人为天善处,良友为善利,出家为善业,有漏尽无漏。
比丘当知:三十三天着于五欲,彼以人间为善趣,于如来法得出家为善利而得三达。所以然者,诸佛世尊皆出人间,非由天而得也。”
《增一阿含经》卷二六《等见品》
佛言:人离恶道得为人难;既得为人,去女即男难;既得为男,六根完具难;六根既具,生中国难;既生中国,值佛世难;既值佛世,遇道者难;既得遇道,兴信心难;既兴信心,发菩提心难;既发菩提心,无修无证难。
《四十二章经》
若人寿百岁,远正不持戒,不如生一日,守戒正意禅。
若人寿百岁,邪伪无有智,不如生一日,一心学正智。
若人寿百岁,懈怠不精进,不如生一日,勉力行精进。
若人寿百岁,不知大道义,不如生一日,学惟佛法要。 《法句经述千品》
(二)人间缺陷与社会弊病
一切归于尽,果熟亦当堕,
合会必当散,有生必有死。
《增一阿含经》卷二六《等见品》
佛言:出息不还,则属后世,人命在呼吸之间耳。
《处女经》
如河驶流,往而不返,人命如是,逝者不还。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由何乐!
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法句经无常品》
(三)正命生活,得现法乐
能善求财,得已能护,用以道理,如法惠施。
《优婆塞戒经》卷七《般若波罗蜜品》
无病最利,知足最富,厚为最友,泥洹最快。
《法句经泥洹品》
(四)知恩报恩
世间之恩,有其四种:一父母恩,二众生恩,三国王恩,四三宝恩,如是四恩,一切众生平等荷负。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三
众生恩者,既无始来一切众生,轮转五道,经百千劫,于多生中,互为父母,以互为父母故,一切男子即是慈父,一切女人即是悲母。昔生生中有大悲故,犹如现在父母之恩,等无差别。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二
(五)敦伦尽分,尽职尽责
父母为东方,师长为南方,妻妇为西方,亲族为北方,
僮使为下方,沙门为上方,诸有长者子,礼敬于诸方,
敬顺不失时,死皆得生天。惠施及软言,利人多所益,
同利等彼己,所有与人共,此四多负荷,任重如车轮。
世间无此四,则无有孝养,此法在世间,智者所选择,
行则获大果,名称远流布。
《长阿含经》卷十-《善生经》
(六)自塑人格,即人而佛
心恼故众生恼,心净故众生净,譬如画师、画师弟子善治素地,具众彩色,随意图画种种像类。
《杂阿含经》卷十
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应知佛与心,体性皆无尽。
《华严经夜摩宫中偈赞品》
莫轻小恶,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凡罪充满,从小积成。
莫轻小善,以为无福,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凡福充满,从纤纤积。 《法句经》
无害于天下,终身不遇害,慈念于一切,孰能以为怨?
《法句经刀杖品》
不恐怖他,不违他,不害他,慈心哀彼,是名护他自护。
《杂阿含经》卷三二
一切为天下,建立大慈意,修仁安众生,是为最吉祥。
《法句经吉祥品》
爱人如爱己,率已以随人。
《四十华严》卷十二
若有功德,当自覆藏;若有过失,当自发露。
《长阿念》卷十六《坚固经》
(七)佛法在人间,菩提向心求
佛法不异世间法,世间法不异佛法。佛法世间法无有杂乱,亦无差别。
《华严经十行品》
不舍一切世间事成就出世间道。
《华严经十回向品》
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疑问品》
(八)布施奉献,利乐众生
不求自乐,喜他得乐。
《大宝积经文殊师利授记会》
为诸众生除无利益,是名大慈;欲与众生无量利乐,是名大悲;于诸众生心生欢喜,是名大喜;自舍己乐,施与他人,是名大舍。
《涅盘经梵行品》
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牛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身故,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风是我本体,故常行放生,教人放生。若见世人杀畜生时,应方便救护,解其苦难。
《佛说梵网经》卷下
(九)王法政道
人以王为命,王以法为身。世道既和平,佛祛由兹始。
《四十华严》卷十二
共同和合,欢乐不诤,同-一心,同-一教,合一水乳,共同游行。
《中阿含经》卷五二《周那经》
(十)建设人间净土 http://
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随成就众生净,则佛土净。
《维摩经佛国品》
静心语录与弟子规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