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商会计学论文范文
晋商会计学论文范文第1篇
一、 晋商题材电视剧的概述及界定
要对晋商题材电视剧进行界定,首先就要区分“晋商”“晋商题材电视剧”这几个基本概念。“晋商”在辞海中这样解释:“中国旧时山西省籍的商人。宋代开始形成。初期经营商业,其活动遍及全国,并远至俄国和印度。后向金融业发展。19世纪后期,山西票号几乎独占全国的汇兑业务。”[1]晋商的存在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晋商文化以及丰富的大院建筑遗产。
关于题材电视剧,曾庆瑞先生在《电视剧原理》一书中提到:题材是电视剧艺术作品中直接讲述的对象,广义的题材指的是作为创作材料的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是就一部电视剧作品所讲述的生活现象的范围和性质而言的。狭义的题材是具体表现在一部作品里的题材,是电视剧策划人、剧作家和各种造型艺术家对生活有所发现、有所感动,从而有意识地选取、提炼、加工过了的生活,是经过电视剧策划人、剧作家和各种艺术造型家的思想感情过滤了的生活,用黑格尔的话来说,是“心灵净化了的东西”。[2]所以,狭义题材,就是电视剧策划人、剧作家和各种造型艺术家从现实的或历史的客观生活中选择出来,经过集中、提炼、虚构、而成为电视剧作品的材料的这一组生活现象。因此,从广义上来看,晋商题材电视剧就是描写“晋商”这一特定群体生存状态的一类题材电视剧类型。而从狭义上来看,晋商题材电视剧就是取材于“晋商”并反映山西商人数百年间的生活状态,展现出了一代代山西商人创业、立业、守业的艰辛历程,给观众传递了社会正能量,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 晋商题材电视剧的影视艺术特色
(一)晋商题材电视剧的人物形象
人物是一部影视剧的灵魂。晋商题材电视剧在人物的设置上,一般分为以下几类:
1.主人公:一般为具有传奇人生的英雄形象,在逆境挫折中展现出自己过人的智慧和胆识并一步一步走向成功。他们作为晋商题材电视剧的核心人物,承载着晋商几百年来的文化精神。
2.主人公身边的辅佐者:在《乔家大院》中孙茂才、马荀、高瑞等人都充当了这样的角色。这些辅佐者与主人公相比,在思想上比较单一,但不缺乏晋商的睿智和胆识,跟随主人公走南闯北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他们本身也存在劣根性,使得一部分人中途背叛而分道扬镳。这也从另一个方面避免了主人公神话般的发展趋势,使得整部剧作更为真实。
3.主人公的接班人:《乔家大院》中景泰、乔致庸的孙子都是承载了晋商希望的后备人才。他们在亲身经历了一个家族的变化后,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改变。承载了晋商文化的希望。景泰发动商人联手护矿、乔致庸的孙子为难民施粥都是最好的反映。
4.女性人物:女性人物在剧作中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女性人物在剧中一般被赋予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男人承载了她们全部的希望和爱,但在封建社会的背景下,她们的命运也是悲剧的。《乔家大院》中的陆玉菡,一方面对丈夫的商业提供帮助,另一方面深深爱着自己的男人,每次乔致庸外出经商都深深牵动着她的心,同样她也渴望得到自己男人全部的爱,江雪瑛的出现无疑将3人处在一种三角关系之中,因此陆玉菡被动地承受着这种折磨。
5.江湖人物:这一类人不属于主要人物,但在剧中频繁出现。起到了衬托作用,并且能够丰富故事情节,使故事更加完整。
6.商业中的反面人物:这一类人的出现能够清楚看出晋商中的劣根性,也丰富了晋商当时的生活环境,添加故事的真实性。
7.其他人物:例如官场中的政治人物等等。衬托主人公,弘扬晋商精神。
(二)晋商题材电视剧的音影风格
1.晋商题材电视剧的影像风格:晋商题材电视剧拍摄主体为有着数百年历史、有着中华民族众多文化积淀的“晋商”,在拍摄风格上有着真实和厚重的特点。《乔家大院》实景拍摄的方式使得影片从人物造型到房屋摆设,从方言运用到民俗习惯,从人物心理到社会环境的变化。导演考虑到了每一个细节,使得电视剧《乔家大院》拥有了一种纪录片一般的真实感。厚重则体现在整部电视剧色调的运用上。庄重的大院、砖瓦、屋檐、黄土地使得电视剧整个色调颇为深沉。而拍摄的主体——晋商,这种从黄土地走出来的商业团体创造出纵横了近百年辉煌的晋商文化,这样的过程本身就很悲壮,而在选择选用昏黄、浑浊的色调更是增加了晋商题材电视剧的厚重感。
2.晋商题材电视剧的音乐风格:首先来看《乔家大院》的主题曲《远情》,歌曲在演奏过程中使用了民族乐器二胡、唢呐、梆子等,呈现出具有当地特色的史诗般的风格,体现了山西民俗风情的精华。整个主题曲,无论从曲风还是歌词中都有一种沧桑感,而歌词描写的是晋商面对家与业一种两难的困境,更是衬托出晋商的大气磅礴,也流露出一种伤感的感情。再来看剧中的配乐,与剧情十分贴切,能将观众带入剧情。地方戏曲的引用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形成了晋商题材电视剧标志性的音乐特色。山西方言作为一种音响,在晋商题材电视剧中起到了增强故事真实感,引起观众的注意,同时又极具地方特色。在《乔家大院》中乔致庸的“走嘞”已经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晋商题材电视剧的叙事特点
晋商题材电视剧在故事取材上都选取了“票号”为表现对象,原因在于“票号”在晋商文化中最具特点,成就也最大。选取典型事件也使得晋商题材电视剧有了鲜明的特色。戏剧冲突是一部剧作的灵魂,因此晋商题材电视剧在故事背景上选择了清末。这个时期社会动荡,有更多的戏剧冲突可以描写。例如《乔家大院》中乔致庸在疏通差路的过程中,多次命悬一线。乔家涉足票号之后,生意刚有起色。朝廷便禁止票号涉足官银,这无疑给乔家刚刚起步的票号业当头一棒,后来,慈禧太后对这一禁令解禁使得乔家生意又蒸蒸日上。跌宕起伏的剧情设置不仅能够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更能使电视剧更具观赏力,提升晋商题材电视剧的艺术水平。
三、 晋商题材电视剧的发展方向
晋商文化对于中国人来说是独一无二的瑰宝,晋商题材的电视剧更是在电视剧类型中独占鳌头,通过晋商题材的影视作品讲述晋商故事,传递晋商精神对于后代人来说是很好的方式之一。针对目前晋商题材的电视剧在消费市场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我对此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调动创作主体的多元性与主动性。晋商精神是近百年来山西商人留给中华民族特别是山西人民的伟大精神遗产,山西人要更多地承担起发扬晋商文化的责任。应当充分利用好山西当地大院建筑、古城风貌以及本地的文化资源。积极主动的参与晋商题材电视剧的制作中,为晋商题材电视剧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和活力。
(二)拓宽创作背景的选择。民间盛传“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讲述的是乔家祖先在及其艰苦的环境下一只竹筐一只扁担闯口外,建立复字号并使得包头城成为重要的商业枢纽,包头城才不断形成。而类似于这样讲述山西第一代商人成长发家史的晋商题材电视剧却屈指可数。因此有必要拓宽对创作背景的选择,完善晋商题材电视剧。
(三)创新情节设计。晋商题材电视剧雷同情节的出现严重阻碍晋商题材电视剧的发展。编剧应该深入研究晋商故事,探索晋商文化。从新的角度展现晋商精神。
晋商题材电视剧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经在文化特质、艺术表现上获得了骄人的成绩,但由于技术、文化等诸多局限因素,仍然没有挖掘“晋商”“晋商精神”的全部含义。相信,随着对晋商文化的不断深入研究、电视剧制作水平的进一步发展,我们一定能够从晋商题材电视剧中全面的了解晋商文化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辞海编委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588.
[2]曾庆瑞.电视剧原理.第一卷.本质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17.
晋商会计学论文范文第2篇
一、晋商经营茶叶贸易的原因
虽然晋商的经营项目几乎“无所不包”, 但在明清晋商的经营活动中, 茶叶贸易一度是支撑其驰骋商场赢得国内外市场和巨大利润的大宗商品。令人称奇的是, 由于自然环境的影响, 山西本地并不产茶叶, 但晋商把茶叶从福建的武夷山、湖南安化等地长途贩运至恰克图却获得了暴利, 这恰恰与解释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国际贸易发生原因的资源享赋理论相悖。
作为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资源禀赋理论主要从供给角度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贸易发生的原因。这个理论最大的贡献之一是提出了“靠山吃山, 靠水吃水”, 即根据一国的资源和经济情况分析其贸易结构。从理论上讲, 晋商的茶叶贸易现象应该同样可以用资源禀赋理论来解释, 然而现实却与其相悖。
道路交通的闭塞导致山西本地密集使用生产要素的商品在周边地区具有相对优势, 从而获得了良好的销路。但是从整体而言, 对于真正具有绝对竞争力的对外输出产品, 明清时期的山西还是处于非常缺乏的状态。比如山西最缺乏生产要素的商品主要是粮食, 所以在较大程度上当时具有相对优势的对外输出商品都用来交换了粮食。然而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粮食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是非常有限的。进一步说, 明清时期的山西在能拉动本地经济发展的奢侈品的生产上基本上没有优势。由此可知, 本地资源禀赋不能有效拉动经济快速增长是晋商选择外省资源作为对外贸易商品的内在原因之一。作为18世纪欧洲日常消费的奢侈品, 茶叶自然而然成为谙熟北路贸易的山西商人追逐利润的首选。
二、晋商经营茶叶贸易成功的因素
假如从资源禀赋理论的研究视角分析, 在茶叶贸易方面, 明清时期的晋商不仅没有资源优势反而处于劣势的地位。那么晋商茶帮何以能够借助其他地区的资源优势, 获得高额利润呢?本文认为可能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 具有丰富的谋略和经验
在经营的过程中, 富有谋略的晋商总结了很多盈利的经验。比较鲜明的例子就是, 晋商以薄利多销的理念为核心获得了快速的货币与货物周转。具体来说, 晋商的货价比欧洲商货价要大概少10%-12%。如1863年从买卖城到伊尔库茨克的两位晋商, 因为他们的货物要比俄罗斯叶夫莫夫的中国商店货物便宜, 从而获得了伊尔库茨克人的高度满意。就这样晋商凭借着微薄的利润迅速占领市场, 在19世纪90年代快速扩大了经营范围从而攫取了高额利润。
(二) 积极寻找货源自创品牌
山西长裕庄茶庄所特有的“红梅牌砖茶”久负盛名。甚至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第一批来到中国的俄罗斯客商携带的采购商品清单中仍然对“红梅牌砖茶”念念不忘。据记载, 砖茶始于光绪年间的湘鄂边境, 是由山西商人开始制造的。砖茶是一种特别的产品形态, 是晋商为了方便流通而自主设计自主加工的创新之作。更令人称奇得是, 每块砖茶上都贴着专属于晋商的商标, 并且配有由晋商监制的字样。显然易见, 在茶叶的生产制造过程中, 晋商已经开始走积极创新的道路, 并且自创品牌保持自身的独特性以获得垄断优势。
(三) 独特贸易形式驼帮运输
晋商在茶叶贸易活动中取得成功的一个关键原因是采用了驼帮运输这种独特的贸易方式。作为沙漠之舟, 骆驼速度快, 驮量大, 食草盐, 且耐饥渴。这些特点使得骆驼比牛马更合适作为远途贸易的运输工具。在运输茶叶的过程中, 晋商还将骆驼组织为“队”和“房”, 这种形式更加便于指挥。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晋商的经营头脑和丰富的贸易经验。
综上, 晋商虽然并不具备经营茶叶贸易的资源禀赋优势, 但却能灵活得根据市场的需求将劣势变为优势, 化被动为主动。
结语
纵观明清晋商茶叶贸易成功的原因, 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晋商能够勇于突破古代中国长期以来“重农轻商”的传统观念, 凭借准确的经营策略积极开拓市场从事对外贸易, 是晋商能够成功的首要条件;晋商能够勇于创新, 首创自主品牌保持竞争优势是晋商能够立足商界、闻名天下的重要法宝;晋商勇于利用外省的资源来积极从事远途贸易灵活得迎合北方蒙古族和俄罗斯的市场需求, 主动到南方去贩茶, 机智得运用驼帮运输这种特别的贸易方式主宰北路的茶叶贸易, 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和随机应变的能力, 是晋商成功的精髓所在。
摘要:明清时期的晋商是当时中国势力最大的商帮, 其经营项目之多, 活动范围之广超乎想象。茶叶更是一度成为支撑晋商驰骋国内外市场获取巨大利润的大宗商品。然而山西本地却并不产茶叶, 这恰恰与解释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国际贸易发生原因的资源享赋理论相悖。本文对晋商茶帮何以能够借助其他地区的资源优势, 获得高额利润进行研究以期得出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关键词:晋商,茶叶贸易,资源禀赋
参考文献
[1] 陶德臣.“晋商与西北茶叶贸易”[J].安徽史学.1997 (3) :22-27.
[2] 李三谋, 张卫.晚清晋商与茶文化[J].清史研究, 2001 (1) :53-56.
[3] 庄国土.从闽北到莫斯科的茶叶之路[J].厦门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1 (2) :42-45.
[4] 王璐, 刘建生.“试析清代晋商的经营方式、利润和绩效”[J].中国经济史研究, 2004 (3) :33-37.
[5] [美]俄林.区间贸易与国际贸易[M].哈佛大学出版社, 1933.
[6] 山西通志, 第三十卷 (金融志) , 责任编辑:范仲康、李肇翔, 中华书局出版, 北京, 1991年
[7] 中外旧约章汇编, 主编王铁崖, 第一册, 三联书店出版社, 北京, 1982年
[8] [清]小方壶兴地丛钞, 王锡祺辑, 第三、四册, 西泠印社
[9] [清]光绪朝东录, 编纂朱寿明, 中华书局出版, 北京, 1984年
晋商会计学论文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