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的认识教案范文
毫米的认识教案范文第1篇
毫米、分米、千米的认识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分米、毫米的含义,初步建立1千米、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1千米=1000米,1分米=10厘米,能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对身边事物长度的关注与好奇心,能积极地参与测量,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能在具体的情境中估计并测量物品的长度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
三、学具准备:
学生:直尺一把(带刻度的,并且刻度要清晰)
硬币一枚(一分的)
四、教学的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引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孙悟空吗?谁能介绍一下孙悟空的本领?有一个小朋友叫甜甜,他也很喜欢孙悟空,晚上在梦中还
和孙悟空比本领呢!我们一起看看他们都在比什么?(出示情境图)
2.搜集信息:你看到了什么?
3.提出问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根据学生的提问,板书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富有童趣的童话素材,有利于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去搜集信息、提出问题。】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认识1毫米。 (1)猜测
师:孙悟空把金箍棒变成5毫米长,请猜一猜,5毫米有多长?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猜测的长度。
(2)验证
师:5毫米到底有多长呢?请同学们拿出直尺仔细观察,把你的想法在组内说一说。
(3)交流
师:那个组愿意把你们的想法向大家交流一下?(引导学生说出一小格是1毫米,5小格就是5毫米 )
(4)巩固
师:同学们想一想或观察一下周围的物体,哪些物体的长度(厚、高、宽)约是1毫米呢?(硬币,身份证,公交卡,十张纸)请同学们学用手比划1毫米有多长。
(5)练习
60毫米=(
)厘米
120毫米=( )厘米
8厘米=( )毫米 教材自主练习第二题 (6)小结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思考一下毫米与前面我们认识的长度单位厘米(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阿福的新衣)有什么关系。
板书:1厘米=10毫米 2.认识1分米。 (1)猜测。
师:后来,孙悟空又把金箍棒变长了,变到10厘米长了,你认为现在的金箍棒有多长?把它在练习纸画下来。
(2)验证。
师:拿出直尺,验证一下,你刚才猜的怎么样?同桌互相说说。 (3)交流
师:谁愿意说说10厘米到底有多长?(引导学生在尺子上找出10厘米,认识10厘米就是1分米。
板书: 1分米=10厘米
(4)巩固
同学们想一想或观察一下周围的物体,哪些物体的长度(厚、高、宽)约是1分米呢?(小朋友的手长,粉笔盒的高度)请同学们学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
(5)练习
60厘米=(
)分米
120分米=(
)厘米=(
)毫米
100毫米=(
)厘米=(
)分米 课本自主练习第十题 (6)小结
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思考一下分米与前面我们认识的长度单位毫米、厘米、米有什么关系。
3.认识1千米。 (1)猜测。
师:孙悟空为了显示出他的本领,他还把金箍棒一下子变成1千米长,仔细观察图画,你能通过图中提供的信息,说说1千米有多长吗?
(2)举例说明(也可以引导学生实地感受)。
A:一个人伸开双臂大约1米,1千米大约需要1000名同学拉起手的总长度。
B:你知道我们学校操场的跑道一圈是多少米吗?几圈是1千米呢?引导学生借助计量单位“米”体会1千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千米就是1000米,千米又叫公里,用Km表示。
板书
1千米=1000米 (3)举例体会。
师:同学们沿200米的跑道走5圈,体会1千米的距离有多远,并记录所用时间。
谁能说一说从你家到学校的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
(4)练习 1200分米=()米
5千米=()米
1千米=()米
1米=() 分米=()厘米=()毫米
课本自主练习第2题 (5)小结
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千米,思考一下千米与前面我们认识的长度单位毫米、厘米、分米、米有什么关系。
师: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都是计量物体长度的单位,叫做长度单位。
【设计意图:结合故事情境,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感知---应用的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建立起长度单位的表象,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加深对长度单位概念的认识。】
三、自主练习,应用拓展 1.自主练习第1题。 (1)同桌交流。
(2)教师说长度,学生用手势表示。要求:速度要快而且要准确。
2.第2题。(先猜单位再量一量) 量一量1元钱硬币的厚度是(
) 量一量数学课本的长度是 (
) 量一量课桌的高度是(
)
3.自主练习的第4题。(重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去辨析) 先让学生独立填写,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理由。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趣味性和操作性的练习,让学生在手势游戏的比划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在猜测、操作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五、课堂小结、交流评价
本节课以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引入,把学生带进了有趣的数学课堂,学生始终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通过放手让学生猜一猜、估一估、量一量的实践活动,体会1毫米、1分米、1千米有多长,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形成长度观念,体验学习的乐趣。教学中注重给学生提供自主练习与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探索、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反思
在一年级的时候,同学已经认识了两个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能体验1米和1厘米的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本堂课是在实际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和毫米的长度表象。通过实际丈量使同学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度量物体的长度,理解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并能在实际操作中灵活运用。反思自身的教学,有以下可取之处与缺乏之处。
我认为闪光点有:
1.确立难点,重组教材。利用故事线贯穿其中,调动学生的学习
兴趣与学习的积极性。
2.借助多媒体的一些演示,使同学建立直观的表象。如毫米的认识,我让同学利用手中的直尺进行学习。首先引导同学观察尺子上从哪里到哪里是一厘米,然后找一找1毫米是从哪里到哪里,1毫米和1厘米是什么关系?再借助多媒体把1厘米长度放大,使同学能清晰地观察到:1厘米被分成了10小格,每小格是1毫米。通过数一数得出1 cm =10 mm,形成毫米的概念。
3.通过用手比划长度单位的游戏,手脑并用,加深印象。同学知道了一毫米有多长,但印象不深。如何使同学在脑中建立1毫米的表象,除了用眼观察,还需要用手比划。让同学仔细观察1毫米的长度,然后用手指比划出1毫米,。通过动手比划,加深同学对毫米的印象。
改进之处:
1.虽然准备了较多实物,以为同学很熟悉,就出现了一下,没有让同学摸一摸感知它们的长短。
2.1厘米的“一半”(中间的长线表示)就是5毫米,引导同学发现,可以不用逐一小格的数。
3.画线段时应该演示,提醒同学注意画上端点,标上长度,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4.课件的取与舍,怎样少而精的用在点子上,课堂上如何不被课件牵着鼻子走,而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适时的调整。
毫米的认识教案范文第2篇
21、22页的内容(只含毫米的认识),练习五第
1、
2、5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米尺、直尺厚卡纸等;学生准备书、三角尺、直尺、一枚1分硬币、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分组活动(四人一组):估计数学书、美术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厘米,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
师:我们所测量的书的宽和厚,有的不足1厘米,有的超出了1厘米,10厘米尾数又不满1厘米怎么办?(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
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引导:同学们数一数你手上直尺或三角尺从0到1或1厘米、3和4之间里面有多少个小格(10个),其中一个小格长度就是1毫米.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教具演示)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要让学生充分讨论和思考,再共同下结论: 1厘米=10毫米
④请学生指出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教师准备1分硬币和牙签、厚卡片等东西,指出这些东西的厚度大约就是1毫米,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这个地方要举一反三,反反复复让学生感受1毫米的长度,使学生对的1毫米有深刻的认识。)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
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小练习:画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提问: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注意什么?如何画出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画法:
A、利用刻度尺先画出3厘米的线段,再接着画出7毫米。 B、在刻度尺上输出37毫米(3厘米=30毫米),然后画线段。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引导,注意线段从“0”刻度开始画和不从“0”刻度开始画的画法区别。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学生根据本课的新内容完成“做一做”第
1、2题。
第1题让学生根据图示读出刻度尺所测量的物体长度。明确先1厘米1厘米地数,不满1厘米的再1毫米1毫米地数,这样的方法更加的快捷方便。学生读数,再指名汇报。
第2题让学生先估算,再测量,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说说理由。
2、完成“练习五”第
1、2题。
1题:先让学生凭眼睛判断再让学生动手量一量,看看判断准不准。
2题以毫米为单位测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请你用手势表示1毫米大约有多长。
米不是最大的长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如果你们有兴趣,希望你们到书中或网上查查看。
五、作业:练习五第5题。 板书设计: 毫米的认识
长度单位:米
m
厘米
cm
毫米
mm
1厘米=10毫米
毫米的认识教案范文第3篇
毫米、分米、千米的认识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分米、毫米的含义,初步建立1千米、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1千米=1000米,1分米=10厘米,能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对身边事物长度的关注与好奇心,能积极地参与测量,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能在具体的情境中估计并测量物品的长度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
三、学具准备:
学生:直尺一把(带刻度的,并且刻度要清晰)
硬币一枚(一分的)
四、教学的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引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孙悟空吗?谁能介绍一下孙悟空的本领?有一个小朋友叫甜甜,他也很喜欢孙悟空,晚上在梦中还
和孙悟空比本领呢!我们一起看看他们都在比什么?(出示情境图)
2.搜集信息:你看到了什么?
3.提出问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根据学生的提问,板书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富有童趣的童话素材,有利于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去搜集信息、提出问题。】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认识1毫米。 (1)猜测
师:孙悟空把金箍棒变成5毫米长,请猜一猜,5毫米有多长?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猜测的长度。
(2)验证
师:5毫米到底有多长呢?请同学们拿出直尺仔细观察,把你的想法在组内说一说。
(3)交流
师:那个组愿意把你们的想法向大家交流一下?(引导学生说出一小格是1毫米,5小格就是5毫米 )
(4)巩固
师:同学们想一想或观察一下周围的物体,哪些物体的长度(厚、高、宽)约是1毫米呢?(硬币,身份证,公交卡,十张纸)请同学们学用手比划1毫米有多长。
(5)练习
60毫米=(
)厘米
120毫米=( )厘米
8厘米=( )毫米 教材自主练习第二题 (6)小结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思考一下毫米与前面我们认识的长度单位厘米(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阿福的新衣)有什么关系。
板书:1厘米=10毫米 2.认识1分米。 (1)猜测。
师:后来,孙悟空又把金箍棒变长了,变到10厘米长了,你认为现在的金箍棒有多长?把它在练习纸画下来。
(2)验证。
师:拿出直尺,验证一下,你刚才猜的怎么样?同桌互相说说。 (3)交流
师:谁愿意说说10厘米到底有多长?(引导学生在尺子上找出10厘米,认识10厘米就是1分米。
板书: 1分米=10厘米
(4)巩固
同学们想一想或观察一下周围的物体,哪些物体的长度(厚、高、宽)约是1分米呢?(小朋友的手长,粉笔盒的高度)请同学们学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
(5)练习
60厘米=(
)分米
120分米=(
)厘米=(
)毫米
100毫米=(
)厘米=(
)分米 课本自主练习第十题 (6)小结
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思考一下分米与前面我们认识的长度单位毫米、厘米、米有什么关系。
3.认识1千米。 (1)猜测。
师:孙悟空为了显示出他的本领,他还把金箍棒一下子变成1千米长,仔细观察图画,你能通过图中提供的信息,说说1千米有多长吗?
(2)举例说明(也可以引导学生实地感受)。
A:一个人伸开双臂大约1米,1千米大约需要1000名同学拉起手的总长度。
B:你知道我们学校操场的跑道一圈是多少米吗?几圈是1千米呢?引导学生借助计量单位“米”体会1千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千米就是1000米,千米又叫公里,用Km表示。
板书
1千米=1000米 (3)举例体会。
师:同学们沿200米的跑道走5圈,体会1千米的距离有多远,并记录所用时间。
谁能说一说从你家到学校的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
(4)练习 1200分米=()米
5千米=()米
1千米=()米
1米=() 分米=()厘米=()毫米
课本自主练习第2题 (5)小结
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千米,思考一下千米与前面我们认识的长度单位毫米、厘米、分米、米有什么关系。
师: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都是计量物体长度的单位,叫做长度单位。
【设计意图:结合故事情境,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感知---应用的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建立起长度单位的表象,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加深对长度单位概念的认识。】
三、自主练习,应用拓展 1.自主练习第1题。 (1)同桌交流。
(2)教师说长度,学生用手势表示。要求:速度要快而且要准确。
2.第2题。(先猜单位再量一量) 量一量1元钱硬币的厚度是(
) 量一量数学课本的长度是 (
) 量一量课桌的高度是(
)
3.自主练习的第4题。(重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去辨析) 先让学生独立填写,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理由。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趣味性和操作性的练习,让学生在手势游戏的比划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在猜测、操作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五、课堂小结、交流评价
本节课以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引入,把学生带进了有趣的数学课堂,学生始终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通过放手让学生猜一猜、估一估、量一量的实践活动,体会1毫米、1分米、1千米有多长,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形成长度观念,体验学习的乐趣。教学中注重给学生提供自主练习与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探索、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反思
在一年级的时候,同学已经认识了两个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能体验1米和1厘米的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本堂课是在实际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和毫米的长度表象。通过实际丈量使同学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度量物体的长度,理解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并能在实际操作中灵活运用。反思自身的教学,有以下可取之处与缺乏之处。
我认为闪光点有:
1.确立难点,重组教材。利用故事线贯穿其中,调动学生的学习
兴趣与学习的积极性。
2.借助多媒体的一些演示,使同学建立直观的表象。如毫米的认识,我让同学利用手中的直尺进行学习。首先引导同学观察尺子上从哪里到哪里是一厘米,然后找一找1毫米是从哪里到哪里,1毫米和1厘米是什么关系?再借助多媒体把1厘米长度放大,使同学能清晰地观察到:1厘米被分成了10小格,每小格是1毫米。通过数一数得出1 cm =10 mm,形成毫米的概念。
3.通过用手比划长度单位的游戏,手脑并用,加深印象。同学知道了一毫米有多长,但印象不深。如何使同学在脑中建立1毫米的表象,除了用眼观察,还需要用手比划。让同学仔细观察1毫米的长度,然后用手指比划出1毫米,。通过动手比划,加深同学对毫米的印象。
改进之处:
1.虽然准备了较多实物,以为同学很熟悉,就出现了一下,没有让同学摸一摸感知它们的长短。
2.1厘米的“一半”(中间的长线表示)就是5毫米,引导同学发现,可以不用逐一小格的数。
3.画线段时应该演示,提醒同学注意画上端点,标上长度,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4.课件的取与舍,怎样少而精的用在点子上,课堂上如何不被课件牵着鼻子走,而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适时的调整。
毫米的认识教案范文第4篇
21、22页的内容(只含毫米的认识),练习五第
1、
2、5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米尺、直尺厚卡纸等;学生准备书、三角尺、直尺、一枚1分硬币、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分组活动(四人一组):估计数学书、美术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厘米,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
师:我们所测量的书的宽和厚,有的不足1厘米,有的超出了1厘米,10厘米尾数又不满1厘米怎么办?(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
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引导:同学们数一数你手上直尺或三角尺从0到1或1厘米、3和4之间里面有多少个小格(10个),其中一个小格长度就是1毫米.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教具演示)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要让学生充分讨论和思考,再共同下结论: 1厘米=10毫米
④请学生指出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教师准备1分硬币和牙签、厚卡片等东西,指出这些东西的厚度大约就是1毫米,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这个地方要举一反三,反反复复让学生感受1毫米的长度,使学生对的1毫米有深刻的认识。)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
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小练习:画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提问: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注意什么?如何画出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画法:
A、利用刻度尺先画出3厘米的线段,再接着画出7毫米。 B、在刻度尺上输出37毫米(3厘米=30毫米),然后画线段。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引导,注意线段从“0”刻度开始画和不从“0”刻度开始画的画法区别。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学生根据本课的新内容完成“做一做”第
1、2题。
第1题让学生根据图示读出刻度尺所测量的物体长度。明确先1厘米1厘米地数,不满1厘米的再1毫米1毫米地数,这样的方法更加的快捷方便。学生读数,再指名汇报。
第2题让学生先估算,再测量,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说说理由。
2、完成“练习五”第
1、2题。
1题:先让学生凭眼睛判断再让学生动手量一量,看看判断准不准。
2题以毫米为单位测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请你用手势表示1毫米大约有多长。
米不是最大的长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如果你们有兴趣,希望你们到书中或网上查查看。
五、作业:练习五第5题。 板书设计: 毫米的认识
长度单位:米
m
厘米
cm
毫米
mm
1厘米=10毫米
毫米的认识教案范文第5篇
活动目标:
1、通过学唱歌曲《小手拍拍》,尝试边跟唱边指认自己的五官。
2、了解五官的名称及功能。
3、教育学生要保护好五官。
活动准备:《小手拍拍》音乐、自制五官图片、彩色糖果等 活动过程:
一、以手指游戏引入,伸出小手
二、认识自身五官
(一)找一找,说一说(了解五官的名称)
1、找一找,我们的脸上有什么?(让幼儿自由地说说自己脸上有什么)老师将说到五官自制卡片贴出来。 眉毛。(我有两条弯弯的小眉毛。)、眼睛。(我有一双大眼睛。)、鼻子。(我有一个高高的小鼻子。) 嘴巴。(我有一张红嘟嘟的小嘴巴。)师:找找看,我们的脸上还有什么? 耳朵。(我有一对灵敏的小耳朵。)
小结:哎呀呀,你们的本领真大,在我们的脸上,从上到下找到了眉毛、眼睛、鼻子、嘴巴、耳朵,这五样东西我们把它们叫做五官,叫什么。 过渡:今天小手来和眼睛、嘴巴、耳朵、眉毛、鼻子这些五官唱歌做游戏拉!
(二)、学唱歌曲《小手拍拍》(边唱歌曲边做模仿动作)
1、看,小手要和眼睛、嘴巴、耳朵、眉毛、鼻子唱歌做游戏了。(幼儿欣赏课件)
2、这首歌好听吗?我们跟着歌曲拍拍手,唱到哪里就点到哪里。(老师清唱,幼儿模仿表演) 重点观察:幼儿是否能听清歌词指认自己的五官。
小结:孩子们的本领可真大,能准确地找到自己的眼睛、鼻子、嘴巴还有小耳朵。它们名字不一样,本领也不一样。
(三)、找到五官的位置
出示画着人头的黑板(无五官),拿出准备好的五官贴片。请幼儿来帮五官宝宝找到自己的位子,并说出五官的名称。
毫米的认识教案范文第6篇
肥东县石塘中学潘荣昌
教学设计:
做自己情绪的主人“是指要学会主动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而不是听任自己情绪的摆布,成为情绪的奴隶。”初中生正处于少年期,这个时期的孩子的情绪是丰富、强烈而多变的。这多变的情绪常使他们不能专心致志,善始善终地做好每一件事,学习、生活也因此而受到干扰。那些自控力较弱的学生,很容易成为不良情绪的俘虏。有的学生就是因为不能摆脱不良情绪的干扰,严重影响了自己的精神状态和身心健康。
尤其是目前进入初中毕业班的学生,大多都承受来自学校、家庭、社会及自身的种种精神压力。在精神重压下有些学生出现了紧张、焦虑、自卑、厌倦等消极情绪,这些情绪如得不到及时地调节和控制、将会严重影响学生的精神状态和学习效率,也将对学生的身心造成较大的伤害。
可见,“做自己情绪的主人”是多么重要,正如马卡连柯所说:“不会抑制自己的人,就是一台被损坏的机器。” 教学目的:
1、树立要“做自己情绪的主人”的观点。
2、了解自己目前的消极情绪。
3、了解调节和控制情绪的方法。 教学方式:
1、角色扮演;
2、讲述与讨论;
3、自我测验。 教学准备:
1、准备一个微型剧;
2、准备好两个该班学生目前较严重的消极情绪的情境;
3、准备“了解自己的消极情绪”的问卷;
4、投影片;
5、录音机。 教学时间:一学时。
教学场地:教室。 教学步骤:
1、请学生演一个微型剧,剧里讲述的是德国著名的化学家奥斯特瓦尔德的情绪变化对一篇科学论文的影响。
(旁白:有一天,德国著名的化学家奥斯特瓦尔德由于牙病,疼痛难忍,情绪很坏。他拿起一位不知名的青年寄来的稿件粗粗看了一下,觉得满纸都是奇谈怪论,顺手就把这篇论文丢进了纸篓。几天以后,他的牙痛好了,情绪也好多了,那篇论文中的一些奇谈怪论又在他在脑海中闪现。于是,他急忙从纸篓里把它捡出来重读一遍,结果发现这篇论文很有科学价值。他马上写信给一科学杂志,加以推荐。这篇论文发表后轰动了学术界,该论文的作者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奖。
可以想象,如果奥斯特瓦尔德的情绪没有很快好转,那篇闪光的科学论文的命运就将在纸篓里结束了。)
2、教师简要讲解不同的情绪对人产生不同的作用。
人的情绪有积极与消极之分。(投影“积极情绪的作用”)积极的情绪能提高人的活动能力,充实人的体力和精力,并且可以使人体验到生活的美好和可爱,激励人们勇敢地面对艰难困苦,成为人们活动的推动力。
例:毛泽东同志就是一位充满乐观态度和积极情绪的伟大领袖。(投影毛泽东的几句诗)请看他写下的诗句,“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正是这种积极的态度和情绪使他对待艰难困苦从不悲观失望,越是艰险越向前。
(投影“消极情绪的作用”)与积极情绪相反,一切消极情绪都会使人觉得难受。消极情绪一般具有减力的效应,会抑制人的活动能力,减弱人的体力与精力,使人的自制力下降,以致做了一些不该做的事情。
(投影插图《黛玉葬花》。)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多愁善感,郁郁寡欢,深陷孤独的泥潭而不能自拔。面对落花她伤心落泪,认为这就是她自己命运的写照,于是便去葬花。由于她长期处于哀愁忧伤的情绪之中,最终她的生命也被消极的情绪埋葬。
3、角色扮演:教师结全该班学生目前存在的一些消极情绪,准备好两个角色扮演情境,请同学按情境认真扮演,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讨论:
(1)教师先说明角色扮演体现的是什么消极情绪。
(2)学生在轻松舒缓的背景音乐下讨论如何调节和控制这两种消极情绪。
(3)教师参加学生的讨论,体会学生的心理感受。
(4)学生倾诉这两种情绪给自身带来的苦恼以及自我调节的做法。
(5)教师提供这两种情绪的自控的参考意见(投影)。
情境一:随着中考时间的临近,该同学常常出现着急,烦躁和不安的感觉。她为她的功课达不到她的目标而着急,她有时因为忘记了该记住的知识而心烦意乱,她有时对自己的中考结果忧心忡忡。
附:考试焦虑自消办法
①消除一些消极的自我意识。
“自贬”:总认为自己笨、弱、不行;
“求全”:认为自己应该十全十美;
“他贬”:总担心自己被别人瞧不起;
“以偏盖全”:一次考不好,就认为自己再也考不好了;
“主观臆想”:自己预言自己要失败。
②自我设定的考试目标要有一定的弹性。
③正确认识因考试带来的紧张。轻度的紧张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过度的紧张则需有意识的自我调节。
④用自我质辩法来分析考试失败可能带来的后果,消除自惊自吓的错误心态。
⑤学会松驰精神:深呼吸(胸腹式呼吸法)、冥想法、体育运动、听轻音乐等。
情境二:我总是学不好数学,上数学课我怕老师提问我,我觉得我的脑子里好象就没有数学细胞一样,我准备放弃数学。
附:自卑情绪的自我解脱法
①正视自卑:自卑感人皆有之,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有了自卑感千万不可自抱自弃。
②善于补偿:自卑感不一定都是坏事,只要善于自我补偿,可能成为激发斗志的动力。
③扬长补短: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他们有长处也有短处,要善于扬长补短。
④树立信心:要正确地认识自我,客观地评价自我,尤其要坚信自己有巨大的潜能可以发掘。
4、教师发给每名学生一份问卷,让学生填写。(说明:回答无对错之分,只要填写自己的真实情况即可。)
附:了解自己的消极情绪
以下问题请用“是”或“否”来回答。
(1)当你的竞争对手有突出的表现时,你心里会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当你的对手在竞争中失败了,你非常高兴。
(2)如果你参加一个比赛,结果败得很惨,你再也不敢参加这样的比赛。
(3)你常因对考试的结果担心而心烦意乱,注意力难以集中。
(4)当别人错怪你时,你便会大发脾气。
(5)你的某些科目的学习成绩比别人差,就觉得自己脑子笨,无法学好。
(6)你平时没有朋友可以交流思想,有苦脑无处诉说,有快乐无人分享。
(7)你经常因为一些小事而闷闷不乐,忧心忡忡。
(8)你在上台发言参加比赛时有嘴唇颤抖或头手冒汗,心跳剧烈及大脑空白的现象。
5、教师说辅导课的结束语:
如:自然界有潮涨潮落,我们的情绪也会像潮汐一样,有高有低,如果我们以消极的情绪面对学习和生活,那么,我们就会不断地品尝失败的苦果。
为了生活得快乐,为了能有收获,请记住这句话:凡是允许不良情绪控制其行动的人,是弱者;凡是迫使行动控制其不良情绪的人,是强者。
我们要快乐,我们要成功,让我们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大家齐唱一首充满积极情绪的歌“让我们敲希望的钟” 课外活动:
1、课后向学生反馈问卷情况,并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2、利用班会进行讲座:介绍一些消极情绪的特点,产生的原因及调节和控制的方法。
备注:红色字体是改进后的教案添加上去的! 评课记录:
1.潘老师的教学课堂上,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用起来了。 2.潘老师能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3.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科学合理地进行分工合作,会倾听别人的意见,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遇到困难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4.课上得很成功,给人耳目一新,无论比指导思想、课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新的理念,体现了心理学科的本质: 5.探究活动的设计,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新知,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
6.留意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
7.不过早地出现结论,肯花时间让学生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探究时间和体验的机会。 反思札记
这节心理课的教学效果虽然在学生身上有了不同程度的体现,其实际运用能力得到了加强,能从自身的变化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为今后的学习开了好头,然而其间也难免存在某些不足、疏漏之处,需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有所改善,有所提高:
毫米的认识教案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