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文学常识范文
古代文学文学常识范文第1篇
诗歌按时代可分为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旧体诗)两大部分。
古典诗歌又有古体诗(又名古诗、古风)、近体诗(又名今体诗、格律诗)、词(又名诗余、长短句、曲词、曲子词)、曲等几种不同形式。
古体诗就是古代的自由诗,形式自由,篇幅不限,每句字数不定(指杂言),不讲对仗,押韵自由等。它有四言古诗(最早出现于《诗经》)、五言古诗(成熟于汉,如《古诗十九首》)、七言古诗(成熟于唐代,如《长恨歌》)、乐府诗(标题有的加上“歌”“行”“引”“曲”“吟”“弄”等名称,如《琵琶行》)等形式。
近体诗鼎盛于唐代,除排律外,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韵有定位。它有绝句和律诗两种类型,绝句分五言绝句(五绝)、七言绝句(七绝)两种,律诗分五言律诗(五律)、七言律诗(七律)、排律三种。
词鼎盛于宋代,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内)和长调(91字以上)三种形式。词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韵有定位。
曲鼎盛于元代,有散曲和杂剧两种形式。散曲又有小令(短小的曲子)和套数(又名“套曲”)两种形式。
(三)诗、词、曲的有关知识
①新诗旧体诗
新诗是指五四运动前后,新文化运动提倡的用白话写的自由体诗,如《再别康桥》《我爱这土地》都是新诗。今人用文言写的格律诗称为旧体诗,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陈毅的《梅岭三章》。二者都是现代诗歌。
②古体诗近体诗
古体诗和近体诗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二者的主要区别是:近体诗是指唐初形成的,在字数、声韵、对仗等方面都有严格规定的格律诗,古体诗则不讲格律,唐代以前的诗歌都是古体诗。
③律诗绝句(又叫截句)
律诗和绝句的区别主要在句数上。绝句只有四句,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律诗共八句,一二两句为首联,三四两句为颔联,五六两句为颈联,七八两句为尾联;首联和尾联可对仗,可不对仗,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都有平仄声的要求。八句以上的律诗为排律。
④歌行引
古代诗歌体裁,三者无严格区别。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琵琶行》《李凭箜篌引》。
⑤乐府新乐府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后来成为诗体的名称。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为乐府。新乐府创于初唐。初唐诗人写乐府诗,除沿用汉魏六朝乐府旧题外,有少数诗人另立新题,已与原声韵不同,故称新乐府,到白居易确定了新乐府的名称。
⑥题目词牌
题目和词牌的区别: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体现,词牌是一首词的曲调名称。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念奴娇”是词牌,“赤壁怀古”是题目,揭示该词是一首抒怀词,地点是“赤壁”。词必须有词牌,但不一定有题目。分成两段的词上段称为“上阙”(或“上片”),下段称为“下阙”(或“下片”)(“阙”是乐曲终了的意思)。 ⑦散曲
散曲是宋元时代兴起的,由词蜕化出来的一种和乐演奏的歌曲。体式和词相近而比词自由,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小令只含一支曲子,如《越调天净沙秋思》只有“天净沙”一曲。而套数是合一个曲调中多支曲子为一套,是戏曲或散曲中连贯成套的曲子,一套中曲子数不定,少则两曲,多则不限;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全套曲牌名;全套曲必须同一宫调,有首有尾,一韵到底;结尾处多用“煞”,用多少遍没有规定。如《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它含有属于“般涉调”这一宫调的八支曲子,而其中“哨遍”是这套曲的第一支曲的曲牌名,又是全套曲的曲牌。
⑧元杂剧
杂剧是宋金时期在诸宫调等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文学样式,是一种把歌曲、宾白、舞蹈、表演等结合起来的戏曲艺术形式。在结构上一般每本为四折(也有五折六折的),必要时加“楔子”,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杂剧可分为旦本(女主角主唱)和末本(男主角主唱)两种,如《窦娥冤》就是旦本,其中第三折用的是“正宫”调。元杂剧剧本由科、唱、白组成,“科”是剧本中对主要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作出的规定;“唱”就是唱词;“白”是宾白,宾白分为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着别的人物自叙心理)、带白(唱词中的插话)。元杂剧的主要角色是:旦(女角色),扮演女主角的叫正旦,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末(男角色),扮演男主角的叫正末,配角有副末、外末、小末等;外(外末),扮老年男子;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点的人物(如张飞、李逵);丑,俗称小花脸,大都扮演男性次要人物;扮演老年妇女的称卜儿。
⑨宫调曲牌
曲牌和词牌一样,是曲的音乐谱式。不同的曲牌在字数、平仄、押韵上往往不同,如《长亭送别》中的《滚绣球》《叨叨令》《快活三》《四边静》《朝天子》《满庭芳》《五煞》等都是曲牌。每一个曲牌,在韵上必须属于一种宫调;一种宫调下有的有若干个曲牌;宫调是音乐术语,表示声音的高低等,如《长亭送别》中的《正宫》就是一种宫调。
二、中国古代诗歌流派和文学运动
1.山水田园诗派。以描写恬静悠然的自然风光为主,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歌咏,或流露不愿同流合污的情绪,或表现隐逸避世的消极思想。其代表作家有晋代的陶渊明、谢灵运和唐代的王维、孟浩然等。
2.边塞诗派。以边塞生活、战争为题材。代表作家有唐代高适、岑参,还有王昌龄、王之涣、王翰、崔颢等。
3.豪放派。宋代词坛的一大流派,其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词人以苏轼、辛弃疾为主,代表作品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婉约派。宋代词坛上的一大流派,其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词中抒发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深沉幽怨,题材较狭窄,往往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姜夔等。
5.新乐府运动。由白居易、元稹倡导,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虽称为乐府,但不拘于声律,故称新乐府。白居易所作五十首,颇多反映社会矛盾之作,在当时较有现实意义,其形式采用乐府歌行体,多以三言、七言错杂运用。
三、中国古代诗人作品
(一)春秋时代
l.《诗经》本只称《诗》,后又以“诗三百”为代称。著名篇目《关雌》《氓》《伐植》《硕鼠》《七月》。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从周初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开创我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列为“五经”之一。
2.屈原,名平。我国第一个爱国主义、浪漫主义诗人,开创楚辞新诗体,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主要作品为《离骚》《九歌》包括《山鬼》《国殇》等11篇)《天问》《九章》包括
《涉江》《哀郢》《橘颂》等9篇。西汉刘向编成《楚辞》一书,以屈作为主。因具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故称“楚辞”,后世因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骚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离骚》和《诗经》中的国风并称“风骚”,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二)两汉
3.乐府,主要作品为《陌上桑》《长歌行》《上邪》《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前四者见宋代郭茂情编的《乐府诗集》,后者见南朝徐陵编的《玉台新咏》,其中《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
4.曹操,小名阿瞒,字孟德,追尊为武帝,“三曹”之首。主要作品为《魏武帝集》。代表作有《苦寒行》《龟虽寿》《短歌行》《观沧海》等。属乐府歌辞。开创“建安风骨”新风。鲁迅称他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
5.曹植,字子建,封陈王,谥思,后称陈思王,“三曹”之一。主要作品为《曹子建集》。代表作有《野田黄雀行》《七步诗》《洛神赋》。
6.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谥靖节,我国第一位杰出的田园诗人。有《陶渊明集》。代表作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饮酒》等。
7.北朝乐府。主要作品有《木兰诗》《敕勒歌》《折扬柳歌辞》都被收入《乐府诗集》,其中《木兰诗》为“乐府双璧”之一。
(五)唐
8.王勃,字子安,“初唐四杰”之一(另三位是骆宾王、卢照邻、杨炯)。主要作品为《王子安集》,其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膝王阁序》最有名。他在“四杰”中成就最高。
9.贺知章,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主要作品为《咏柳》《回乡偶书》。
10.王之涣,字季陵。主要作品为《凉州词》《登鹤雀楼》。绝句《凉州词》被誉为“唐代绝句压卷之作”。属边塞诗派。
11.孟浩然,襄阳人。唐代第一个大量写山水诗的人,与王维齐名,世称“王孟”。主要作品为《过故人庄》《春晓》等,结为《孟襄阳集》
12.王昌龄,字少伯,江宁人。曾任龙标尉,世称王龙标,七绝圣手。主要作品为《出塞》《从军行》,后人辑有《王昌龄集》,善边塞诗、宫怨诗。
13.王维,字摩洁,官至尚书右丞,故称王右丞。诗人兼画家。与孟浩然同为盛唐田园山水派代表。主要作品为《送元二使安西》(又名《阳关曲门飞鸟鸣涧》)《相思》《观猎》《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结为《王右丞集》,苏轼赞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14.高适,字达夫,曾任散骑常侍,世称高常侍。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主要作品为《燕歌行》《别董大》等,后人辑有《高常侍集》
15.李白,字太白,别号青莲居士,人称“诗仙”。与杜甫并称“李杜”。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主要作品为《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子夜吴歌》《望天门山》《秋浦歌》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等,结为《李太白集》,属浪漫主义豪放派,古典诗歌艺术的高蜂。韩愈称赞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16.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拾遗、杜工部。与李白齐名,人称“诗圣”。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主要作品为《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结为《杜工部集》。现实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被称为“诗史”。首创即事名篇的乐府诗,直接推动了后来白居易为首的新乐府运动。
17.岑参,曾任嘉州刺使,世称岑嘉州。边塞诗派的重要代表。主要作品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逢入京使》等,结为《岑嘉州诗集》。
18.孟郊,字东野。著名苦吟诗人。主要作品为《秋怀》《贫女词》《游子吟》等,结为《孟东野诗集》。长于五言,多寒苦之音,与贾岛并称“郊寒岛瘦”。
19.韩愈,字退之,官至吏部侍郎,谥文,世称韩吏部,韩文公,郡望昌黎,又称韩昌黎。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主要作品为《师说》《马 说》《原毁》《进学解》《祭十二郎文》等,结为《昌黎先生集》。他主张恢复先秦两汉散文传统,掘弃南北朝以来的骈体文;主张文章内容的充实,提出“唯陈言之务去”的要求。在诗歌创作上主张“以文为诗”,力求新奇。
20.刘禹锡,字梦得。曾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与柳宗元合称“刘柳”,与白居易合称“刘白”。主要作品为《陋室铭》《乌衣巷》《竹枝词》等,结为《刘宾客集》、《刘梦得文集》。
21.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与元稹合称“元白”。主要作品为《秦中吟》《新乐府》(包括《卖炭翁》等)《长恨歌》《琵琶行》等,自编为《白氏长庆集》,后人又编为《白香山诗集》。他是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通俗派的代表,相传其诗老妪可懂。
22.柳宗元,字子厚,因系河东人,人称柳河东,曾任柳州刺使,又称柳柳州。唐代古文运动的领导者之一,与韩愈并称“韩柳”。“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为《捕蛇者说》《三戒》 (包括《黔之驴》)、“永州八记”(包括《小石潭记》)、《童区寄信》等散文,《渔翁》《江雪》等诗。结为《柳河东集》。他是中国第一个把寓言正式写成独立的文学作品的作家,开拓了我 国古代寓言文学发展的新阶段。
23.李贺,字长吉。主要作品为《雁门太守行》《金铜仙人辞汉歌》等,结为《昌谷集》。其作品想象奇特,用词瑰丽,有浪漫主义色彩,风格独特。被称为“诗鬼”。
24.杜牧,字牧之,别称小杜,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晚年居樊川别墅,因号杜樊川。主要作品为《阿房宫赋》《江南春绝句》《清明》《泊秦淮》《秋夕》等。结为《樊川文集》。尤擅七律七绝。赋作的散文化倾向对后世影响较大。
25.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主要作品为《行次西郊作一百韵》《乐游原》《锦瑟》《无题》等。结为《李义山诗集》,另有《樊南文集》。《行次》是一首长篇政治诗。《无题》诗多以爱情为题材,缠绵秀丽,对后代有很大的影响。
26.李煜,字重光,五代时南唐国主,世称李后主。主要作品为《虞美人》《相见欢》《浪淘沙令》等,与其父李碾词合刻为《南唐二主词》。王国维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六)宋
27.范仲淹,字希文,谥文正。主要作品为《岳阳楼记》《渔家傲》等,结为《范文正公集》兼工诗词散文,属豪放派。
28.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别称柳七,柳屯田。主要作品为《雨霖铃》《八声甘州》等,有《乐章集》传世。大量创制慢词(长调),扩充了词的体制容量,提高了词的表现能力。
29.晏殊,字同叔,谥元献。主要作品为《浣溪沙》《蝶恋花》等,存《珠玉词》《曼元献遗文》。尤擅小令,风调闲雅,气象富贵。
30.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北宋文坛领袖,“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为与宋祁合修《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伶官传序》出于此)。有《醉翁亭记》《秋声赋》《六一词》等,结为《欧阳文忠集》。《六一诗话》是我国第一部诗话。
31.苏询,字明允,号老泉。“八大家”之一,与子轼、辙合称“三苏”。主要作品有《嘉右集》(《六国论》出于此)。作品以史论、政论为主。
32曾巩,字子固,谥文定。南丰人,又称南丰先生。“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为《元丰类稿》(以年号命名)。
33.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谥文,世称王荆公、王文公。“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为《游褒禅山记》《伤仲永》《元日》《泊船瓜州》等,乡贯临川,集为《王临川集》,列宁称之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34.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文忠。“八大家”之一,在书法上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主要作品为《赤壁赋》《石钟山记》《题西林壁》《水调歌头》《念奴娇》等,结为《东坡七集》《苏文忠公集》。宋代最伟大的文人。能“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开创了豪放词派。与韩愈并誉为“韩潮苏海”。
35.苏辙,字子由,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为《栾城集》。
36.李清照,号易安居士。主要作品有《武陵春》《如梦令》《声声慢》等,结为《漱玉词》古代最重要的女诗人,宋代婉约词派中成就最高者。
37.陆游,字务观,号放翁。人称“小李白”。主要作品为《书愤》《示儿》《钗头凤》等。结为《剑南诗稿》《渭南文集》《老学庵笔记》。中国古代最高产的诗人(有诗9000多首)。
38.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与苏拭并称“苏辛”。人称“词中之龙”。主要作品为《稼轩长短句》,名篇有《摸鱼儿》《永遇乐》《清平乐》等。宋词中成就卓异者,继承并发展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开拓了词的表现范围。
39.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主要作品为《白石道人歌曲》,《扬州慢》等出于此。
40.文天祥,字宋瑞,履善,号文山,民族英雄。主要作品为《正气歌》《过零丁洋》《指南录后序》,有《文山先生全集》。爱国精怀激昂动人。
(七)元
41.关汉卿,名一斋,号已斋叟。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并称“元曲四大家”。我国古代第一位伟大的戏剧家,世界文化名人。主要作品为《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
42.王实甫,主要作品为《西厢记》,元代剧本中最长的一部(21折),也是元剧中最成功的作品之一。
43.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元曲“四大家”之一。主要作品为杂剧《汉宫秋》,散曲《天净沙秋思》等,结为《东篱乐府》,元散曲作者中成就最高者之一。
44.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主要作品为《云庄休居自道小乐府》,其中《山坡羊潼关怀古》一首最成功。
古代文学文学常识范文第2篇
春秋战国时期
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2、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3、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认为这是最高的道德标准。
4、老子,姓李名耳,又名老聃。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5、老子的思想含有朴素的(辩证法)因素,提出“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老子的政治主张是“无为而治”和(“小国寡民“)。
6、老子的著有《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
7、孙子,春秋后期齐国人,军事理论家。代表作品是(《孙子兵法》),是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
8、墨子,明翟,战国初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的(“非攻”)思想,体现了当时广大人民反对战争的意愿。
9、孟子,名轲,战国时邹人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后世尊称“(亚圣)”。
10、孟子的主张是行“(仁政)”,认为人性本来是善的。
11、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以民为本的政治主张。其最终的目的任然是为统治阶级服务。
12、《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是先秦极具文学特色的散文专辑,常采用夸张、比喻的手法和寓言故事增强说服力,如“揠苗助长”等。
13、庄子是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和老子同为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称“老庄”。主张顺应自然,不与世争,逍遥无为与天地间。
14、庄子及其后学者著有《庄子》一书。唐代以后又称(《南华经》)是道家经典之一。他创作许多寓言故事,如“螳臂当车”、“东施效颦”等等。
15、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法家)学派创始人。时人尊称“荀卿”。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16、荀子提出“天行有常,不为桀亡,不为尧存”的天道观,和(“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其学说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进步意识和要求。
17、荀子所著《荀子》一书,善用类比和引证的方式论述问题。选入课本的有《劝学》 。
18、韩非子、战国末期韩国人,法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韩非子提出一套以 “(法)”为中心的法,术,势相结合的封建君主统治术。
19、(《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选入课本的有《扁鹊见蔡桓公,五蠹》。
20、屈原,名平。我国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开创了一种新诗体,因具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故称“楚辞”,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代表作《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
21、吕不韦,战国末期韩国大商人,著有《吕氏春秋》,又名《吕览》。
22、《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儒家“四书”。
23、《诗》、《书》、《礼》、《易》、《春秋》合称为“五经”。
24、《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周初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诗价值最高。
25、《春秋三传》:是《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的合称。
26、《左传》相传是春秋鲁国左丘明所著,我国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史,也是一部杰出的历史散文著作。
先秦两汉时期
27、贾谊,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生。司马迁对屈原、贾谊都寄予同情,为二人写了一篇合传,后世因而往往把贾谊与屈原并称为(“屈贾”)。
28、贾谊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深受庄子与列子的影响 。
29、贾谊散文的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评论时政,风格朴实峻拔,议论酣畅,鲁迅称之为“西汉鸿文”。
30、贾谊代表作有(《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其辞赋皆为骚体,形式趋于散体化,是汉赋发展的先声,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为著名。
31、刘安 ,西汉皇族,淮南王。是西汉的思想家、文学家,奉汉武帝之命所著《离骚传》是中国最早对屈原及其《离骚》作高度评价的著作。他曾招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编写《鸿烈》亦称(《淮南子》)。
32、司马迁是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 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33、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4、“两司马“指西汉的(司马迁)和(司马相如)。二人代表了西汉文学的主要成就,故有“文章西汉两司马”之称。
35、刘向,西汉经学家,文学家,所撰《别录》为我国目录学之祖,著作有《新序》、《说苑》、《列女传》等。
36、王充,东汉唯物主义思想家,文学批评家,他的《论衡》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是我国思想史上的重要著作。
37、班固,东汉杰出史学家,文学家,著有《汉书》一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和《史记》、《后汉书》、《三国志》一起称为“前四史”。
38、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司马迁编著的《史记》,它记叙了黄帝到汉武帝时长达三千年的历史,其人物传记开创我国史传文学的先河。
魏晋南北朝
39、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他的文学成就,主要表当今诗歌上,散文也很有特点。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表现“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精神的《龟虽寿》至今传诵不绝。
40、曹丕,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自幼好文学,于诗、赋、文学皆有成就,尤擅长于五言诗,与其父曹操和弟曹植,并称三曹,今存《魏文帝集》二卷。另外,曹丕著有《典论》,当中的(《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
41、曹植,字子建,沛国谯人,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
42、蔡琰,东汉末年魏晋时期著名女诗人,其五言《悲愤诗》是我国古代优秀叙事诗之一。
43、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44、陈寿,三国时蜀汉及西晋时著名史学家。陈寿历经10年艰辛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 (《三国志》),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
45、干宝,东晋文学家、史学家。著述颇丰,所著(搜神记)是魏晋志怪小说代表作。
46、王羲之,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代表作 (《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47、陆机,西晋文学家,所著《文赋》为古代重要的文学论文。
48、陶渊明,名潜,自号“五柳先生”,东晋大诗人。其擅写田园生活,以赋《归去来兮辞》和组诗《归园田居》等最具代表性,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晚年所写散文《桃花源记》虚构了一个安定美好的理想社会。
49、范晔,南朝宋史学家、散文家。代表作品:《乐羊子妻》。
50、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他所撰写的《世说新语》,在古小说中自成一体,鲁迅称之为“记言则玄远冷峻,记行则高简瑰奇”。
51、刘勰,南朝齐梁间杰出的文学理论家。他所写的《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完整的文学理论著作。
52、钟嵘,南朝梁文学批评家。代表作《诗品》品评汉至梁122位诗人,反对形式主义,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评专著。
53、吴均,南朝梁文学家,散文以写景见长,文体清拔,时人或仿效之,称为“吴均体”,其山水小品佳作《与朱元思书》被选入课本。
54、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著《水经注》40卷,是一部富有文学价值的地理学巨著。代表作品《三峡》最为脍炙人口。
55、《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风》并称为“乐府双璧”。
56、东汉班固撰写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57、西晋陈寿编著的《三国志》是一部纪传体国别史,分《魏志》、《蜀志》、和《关志》。
58、《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编写的一部记载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书中有许多故事成为诗文和小说戏剧的典故和题材,有的成为常用的成语,如:“望梅止渴”、“口若悬河”等。
59、《搜神记》是东晋文学家干宝编著的笔记体志怪小说集。
60、南朝刘勰撰写的《文心雕龙》把文学理论批评推向新的阶段,成为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的杰出著作。
61、“三曹”是汉魏时诗人曹操及其子曹丕、曹植的并称。三人皆为当世文坛领袖,尤其是曹操、曹植,诗风遒劲,慷慨悲壮,集中体现了“建安风骨”。
62、“竹林七贤”是魏晋时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威、王戎、刘伶的并称。此七人崇尚老庄,纵酒交游,游于山阴竹林,号为“七贤”。
隋唐五代时期
63、魏徵,唐代政治家,官至侍中,封郑国公。代表作品是(《谏太宗十思疏》) 6
4、王勃,字子安,唐代初年著名文学家,在文坛上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代表作有《滕王阁序》。 6
5、杨炯,初唐四杰之首,名作有《从军行》。 6
6、卢照邻,初唐四杰之一,代表作为《长安古意》。
67、贺知章,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唐代诗人。所作《回乡偶书》、《咏柳》为传诵名篇。
68、王之焕,字季陵,唐代诗人。他的诗皆以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中《凉州词》、《登鹳鹊楼》是唐代绝句珍品。
69、孟浩然,唐代山水田园诗人。《过故人庄》(五律)描绘了绿水青山的田园风光和“把酒话桑麻”的农家情趣,体现了诗人与村民的真切感情。
70、王昌龄,字少伯,唐代诗人,擅长七绝,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被誉为“七言圣手”。名作《出塞》被选入课本。
71、王维,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唐代山水田园诗人。苏轼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选入课本的代表作有《送元二使安西》。
72、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雄奇豪迈,想像丰富,感情炽烈,曲调高昂,有“诗仙”之称,著有《李太白全集》。代表作品有:《望天门山》、《梦游天姥吟留别》等等。
73、高适,字达夫,唐代边塞诗人,诗作对当时的边境形势、士兵疾苦均有反映,代表作《燕歌行》、《别董大》被选入课本。
74、崔颢,唐代诗人,开元进士,官至司勋员外郎。所作边塞诗慷慨豪迈。《黄鹤楼》(七律)甚得李白推崇。
75、杜甫,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其作品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诗集》。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组诗《三吏》、《三别》、《茅屋被秋风所破歌》。 7
6、岑参,唐代边塞诗人。其诗以七言见长,风格雄豪奔放,与高适并称“高岑”,其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77、张继,唐代诗人,官至检校祠部员外郎,有“张祠部”之称。《枫桥夜泊》是至今传诵不衰的名作。
78、张志和,唐代诗人,多写隐居闲适生活,著有《玄真子》,代表作《渔歌子》被选入课本。
79、孟郊,唐代著名诗人。其作诗刻意苦吟,好奇险,与贾岛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创作以五言诗为主,《游子吟》为传世名篇。
80、韩愈,字退之,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唐代散文家、诗人,文学上提出“文以载道”的观点,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师说》、《马说》被选入课本。
81、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刘梦得文集》,《陋室铭》选自《全唐文》。
82、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曾官太子少傅,又称白太傅。唐代诗人,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 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有讽谕诗《秦中吟》、《新乐府》,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还有《卖炭翁》、《钱塘湖春行》。 8
3、柳宗元,字子厚,河东(山西)人,世称柳河东,因参加政治革新失败贬为永州司马,又迁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论说文《天说》、《封建论》,寓言散文《三戒》,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之一,著有《柳河东集》,其中传记文《捕蛇者说》选入课文。
84、元稹,字微之,唐代诗人。与白居易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并称“元白”。代表作品有:《田家词》、《连昌宫词》。著有《元氏长庆集》。
85、贾岛(779~843),唐代诗人。字浪仙。其诗长于五律,注重词句锤炼,为唐代著名“苦吟诗人”。“推敲”的典故即出自于其代表作《寻隐者不遇》。
86、李贺(790-816)字长吉,人称“诗鬼”。他的诗作想象丰富,立意新奇,构思精巧,用词瑰丽,也有伤感情绪的流露,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梦天》、《海上谣》、《金铜仙人辞汉歌》、《李凭箜篌引》、《苏小小墓》、《老夫采玉歌》,诗作中颇多警句,如“天若有情天亦老”等。
87、温庭筠,唐代诗人、词人,善于音律,其诗辞藻华丽,词作多写闺情,成就不高,现存大都收入《花间集》。
88、杜牧,字牧之,唐代文学家,晚年居住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因号杜樊川,善用绝句形式讽咏时事,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代表作品有《赤壁》、《过华清宫绝句》,其中《阿房宫赋》为唐代辞赋的杰作。。
89、李商隐,字义山,唐代诗人。其诗情致婉曲,风格独特,艺术成就很高,以爱情诗成就最高,如《无题》中“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夜雨寄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等。
90、陆龟蒙,唐代文学家,自号江湖散人,与皮日休齐名,人称“皮陆”。作品主要是对当时的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腐朽有所讽刺和披露,著有《甫里集》。
91、冯延巳,五代南唐词人,其词内容多写男女间的离情别恨,表现士大夫生活情趣,语言清丽,善于以景见情,著有《阳春集》。
92、李煜,字重光,世称李后主,南唐词人,善诗文、音乐和书画,尤工词。前期风格柔糜,后期作品转为“故国之思,亡国之痛”,其名作有《虞美人》。
93、唐代传奇:唐代的文言短篇小说﹐内容多传述奇闻异事﹐后人称为唐代传奇,或称唐传奇。唐代传奇对后代小说﹑戏曲及讲唱文学有较大的影响。传奇体成为宋以后历代文言短篇小说的主要样式。最出名的是李朝威《柳毅传》。
94、从《史记》到《明史》的24部史书被称作《二十四史》,其中司马迁的《史记》、班固《汉书》、欧阳修的《新唐书》。
95、唐代李朝威的《柳毅传》描写了柳毅助洞庭龙女脱离苦海,有爱慕而成夫妇的故事。 9
6、山水田园诗派是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为作品主要内容的一个诗派。 王维 是该派艺术成就最高的诗人,名篇有《山居秋暝》。
97、高适和岑参都是 边塞诗派 的代表诗人。代表作品有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等。
98、“新乐府”指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式的诗,最早由 白居易 提出的,元稹,张籍、王建是这一运动中的重要作家。
99、唐代初年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四人均能诗擅文,对改变齐梁以来的浮靡诗风起了很大作用。
古代文学文学常识范文第3篇
一、先秦时期
1.诗歌
A.《诗经》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 (2)《诗经》原名《诗》或《 诗三百 》。直到汉武帝时期,儒学者将其奉为经典,才名为《诗经》,列为“六经”之一。( 诗 、 书 、 礼 、 易 、 乐 、 春秋 )
(3)《诗经》内容上分为“ 风 ”“ 雅 ”“ 颂 ”三个部分。表现手法为“ 赋 ”“ 比 ”“ 兴 ”,合称“六义”。
(4)“六艺”是指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技能,包括: 礼 、 乐 、 射 、 御 、 书 、 数 。
B.楚辞 (1)《诗经》和“楚辞”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代表先秦诗歌的最高成就,开创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到西汉 刘向 编辑成书,《楚辞》又成了诗歌总集的名称。
(2)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诗人。《 离骚 》是现存第一篇抒情长诗。 屈原,名 平 ,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他的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 九章 》、《 天问 》等。
宋玉,屈原弟子,主要作品有《 九辩 》、《风赋》、《登徒子好色赋》、《高唐赋》。 2.先秦历史散文 (1)《 尚书 》:原名《书》,儒家“六经”之一,又称“书经”。我国第一部古典散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
(2)《 春秋 》:我国现存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史。一般认为是 孔子 所作。儒家“六经”之一。开创了编年的体例。核心思想是“尊王攘夷”。“春秋笔法”微言大义,一字寓褒贬的语言特点。
(3)《 国语 》: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相传由 左丘明 所著,以记言为主,按照八国分别记载了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的历史。
(4)《 左传 》: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先秦史家散文的高峰。是《 春秋左氏传 》的简称,与《 春秋公羊传 》、《 春秋谷梁传 》合称“春秋三传”。相传为春秋时期 左丘明 作。
(5)《 战国策 》:战国“杂史”,纵横家言。由西汉 刘向 整理汇编而成,国别体史书。 3.先秦诸子散文
《汉书艺文志》所谓“九流十家”: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家。其中,儒墨二家并称“显学”。
(1)《论语》:儒家经典。是一部记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以记言为主。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与“礼”。孔子,名 丘 ,字 仲尼 ,春秋鲁国人,儒家创始人。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2)《孟子》:儒家经典。孟子,名 轲 ,字 子舆 ,邹国人,儒家重要人物,提出了“性善论”,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
(3)《荀子》:儒家著作。荀子,名 况 ,后人尊称“荀卿”,赵人,战国后期儒家代表人
1 物,集大成的思想家。提出“性恶论”。
(4)《墨子》:墨家重要著作。墨子,名 翟 ,鲁国人,墨家创始人。 (5)《老子》:即《道德经》,道家经典。老子,姓 李 名 耳 ,字 伯阳 ,春秋楚国人,道家创始人。
(6)《庄子》:唐玄宗时称《南华经》,道家经典,庄子,名 周 ,战国宋国人。代表篇《逍遥游》、《齐物论》、《秋水》。
(7)《韩非子》法家重要论著,韩非,韩国人,先秦法家集大成者。 (8)《孙子》:兵家著作,孙子著。我国第一部军事理论著作。孙子,名 武 ,字 长卿 ,春秋末期齐国人,我国古代军事家。
(9)《吕览》:即《吕氏春秋》,杂家代表著作。相传由 吕不韦 集门人编写。 (10)南宋朱熹将《 大学 》、《 中庸 》、《 论语 》、《 孟子 》合称为“四书”。 “五经”,指儒家的五种经典,指《 诗 》、《 书 》、《 礼 》、《 易 》、《 春秋 》。
二、秦汉时期
1.汉代的论说散文
(1)贾谊,西汉初杰出的和文学家。著名散文有:《 过秦论 》、《论积贮疏》、《陈政事疏》。著名辞赋有:《 吊屈原赋 》、《鹏鸟赋》。
(2)晁错:《论贵粟疏》、《守边劝农疏》、《论削藩疏》是代表政论文。
(3)刘向: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字子政,与其子刘歆完成我国第一部目录学著作《七略》。另著分类故事集《说苑》《新序》。(09年高考已考过)
(4)刘安:西汉淮南王,招门客集体编著《 淮南子 》(《淮南鸿烈》)。 (5)扬雄:仿《论语》作《 法言 》,仿《周易》作《 太玄 》。 2.汉代的史传散文
(1)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字 子长 ,西汉著名史学家和文学家。《史记》,又叫《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130篇,分为 本纪(12) 、 世家(30) 、 列传(70) 、 书(8) 、 表(10) 五部分。司马迁还有辞赋8篇和著名的散文《 报任安书 》。
(2)班固与《汉书》
班固,字 孟坚 ,东汉史学家、文学家。《汉书》是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西汉)。全书共100篇,分为 纪 、 传 、 表 、 志 四部分。班固还是东汉著名的辞赋家,著有《 两都赋 》。
(3)《史记》、《汉书》和南朝宋范晔的《 后汉书 》、西晋陈寿的《 三国志 》被称为“前四史”。
3.汉赋
“汉赋四大家”是: 扬雄 《甘泉赋》、 司马相如 《子虚赋》、《上林赋》、 班固 《两都赋》、 张衡 《二京赋》、《归田赋》。
4.汉乐府民歌 《 孔雀东南飞 》(最早见于南朝徐陵编纂的《玉台新咏》)是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第一首长篇抒情诗是《离骚》),也是古代最长的民间叙事诗,它与北朝的《 木兰诗 》合称为“乐府双璧”。
2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1.建安文学和“三曹七子”
建安文学文风清峻,慷慨悲壮,被称为“建安风骨”。
“三曹”即曹氏父子曹操、 曹丕、 曹植。曹操的《 观沧海 》、《蒿里行》、《 龟虽寿 》,曹丕的《 燕歌行 》(我国诗歌历史上第一首成熟的七言古诗),曹植(建安之杰)的《名都篇》、《 白马篇 》、《 洛神赋 》都很有名。
“建安七子”: 孔融 、 陈琳 、 王粲 、徐干、阮瑀yǔ、应玚yáng、刘桢zhēn。
“竹林七贤”: 阮籍 、 嵇康 、山涛、 刘伶 、王戎、向秀、 阮咸 。 2.两晋文学
“三张二陆两潘一左”指张载、张协、张亢、陆机、陆云、潘岳、潘尼和左思。 3.晋宋山水田园文学
陶渊明,名 潜 ,字 元亮 ,世称 靖节先生 ,自称五柳先生。《桃花源记》、《归去来辞》、《五柳先生传》、组诗《归园田居》《饮酒》是传世之作,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颜延之、鲍照、 谢灵运 合成“元嘉三大家”。 诸葛亮《 出师表 》、 范晔 《后汉书》、 陈寿 《三国志》、王羲之《 兰亭集序 》都名垂史册。
4.魏晋南北朝文论
(1)曹丕《典论论文》我国第一篇文学批评论文。 (2) 陆机 《文赋》第一篇系统的文学创作论。
(3)刘勰《 文心雕龙 》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文学理论专著。 (4) 钟嵘 《诗品》,第一部诗歌专论。 (5) 萧统 《(昭明)文选》,我国现存的最早一部诗文总集。 5.魏晋南北朝小说
(1)干宝《 搜神记 》我国第一部志怪(神话)小说集。
(2)刘义庆《 世说新语 》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
四、隋唐五代时期
1.唐诗
“初唐四杰”: 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滕王阁序》、 杨炯 《从军行》、 卢照邻 《长安古意》、 骆宾王 《在狱咏蝉》。
“吴中四士”: 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贺知章、张旭、包融。 田园山水诗人:王维,字 摩诘 ,世称 王右丞 ,人称“诗佛”。苏轼赞王维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名作有《渭川田家》、《山居秋暝》、《使至塞上》、《竹里馆》、《相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送元二使关西》、《鸟鸣涧》。孟浩然《过故人庄》、《宿建德江》。
边塞诗人: 高适 ,字达夫,代表作《燕歌行》、《别董大》。 岑参 ,世称岑嘉州,代表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王昌龄 (七绝圣手)代表作《从军行》
诗仙 李白 ,诗圣 杜甫 ,人民诗人 白居易 。
李白,字 太白 ,号 青莲居士 ,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名作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将进酒》、《行路难》、《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
3 杜甫,字 子美 ,又称 杜工部 ,自称少陵野老,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被称为“诗史”。名作有“三吏”(《 潼关吏 》、《 石壕吏 》、《 新安吏 》)、“三别”(《 无家别 》、《 垂老别 》、《 新婚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等。
白居易,字 乐天 ,号 香山居士 。是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 文章合为时而著 , 歌诗合为事而作 ”。著有《白氏长庆集》,主要作品《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
李贺 被称为“诗鬼”。 刘禹锡 被誉为“诗豪”。
“小李杜”: 李商隐 、杜牧。李商隐,字义山,代表作《无题》、《夜雨寄北》、《锦瑟》、《贾生》。杜牧,字 牧之 ,世称“ 杜樊川 ”,代表作《阿房宫赋》、《泊秦淮》、《赤壁》。
“诗中三李”为 李白 、 李商隐 、 李贺 。 2.唐代散文古文运动
韩愈,字 退之 ,自号 昌黎 ,又称 韩吏部 。韩愈的文学主张:文以载道、不平则鸣、学古创新、提高学养。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代表作《师说》、《祭柳子厚文》等。
柳宗元,字 子厚 ,又称 柳河东 。柳宗元的文学主张:“以辅时及物为道”,主张文以明道,强调作家的修养,重视艺术形式的作用。写了著名的《永州八记》、《捕蛇者说》、《段太尉逸事状》。
3.花间词派: 温庭筠 ,本名岐,字飞卿,代表作《菩萨蛮》、《商山早行》。诗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词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
五、宋代文学
1.宋词从风格上划分,大致分为以 苏轼 、 辛弃疾 为代表的宋词豪放派。以 柳永 、 李清照 、 姜夔 等人为代表的宋词婉约派。
苏轼,字 子瞻 ,号 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人。与其父 苏洵 、弟 苏辙 号称“三苏”。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龙吟》、《浣溪沙》。
辛弃疾,字 幼安 ,号 稼轩 ,有《稼轩长短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爱国词人。
柳永,字 耆卿 ,原名三变,世称“ 柳屯田 ”。代表作《八声甘州》、《雨霖铃》。 秦观,字 少游 ,代表作《鹊桥仙》、《满庭芳》。 周邦彦 ,字美成,号 清真居士 。 李清照,号 易安居士 ,著有《漱玉集》、《词论》一篇。代表作《声声慢》等。提出“词别是一家”,被称为“易安体”。
姜夔,号 白石道人 ,代表作《 扬州慢 》。 陆游,字 务观 ,号 放翁 ,代表作《示儿》、《游山西村》、《书愤》、《长歌行》等。 范仲淹,字 希文 ,谥号文正公,著有《范文正公集》,《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 文天祥,号 文山 ,代表作《 过零丁洋 》《正气歌》。 2.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轼及
欧阳修 ,字 永叔 ,号 醉翁 、 六一居士 ,吉安永丰人,自称庐陵人。代表作《醉翁亭记》、《丰乐亭记》、《秋声赋》。
王安石 ,字介甫,晚年号 半山 ,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临川人。代表作《伤仲永》、
4 《游褒禅山记》。
苏洵 ,字 明允 ,号 老泉 ,眉州眉山人。代表作《六国论》。 苏辙,字 子由 ,眉州眉山人。代表作《黄州快哉亭记》。
曾巩,字 子固 ,南丰(今属江西)人。世称“ 南丰先生 ”。
3.苏门四学士:黄庭坚,字 鲁直 ,号山谷。以及 张耒 、 晁补之 、 秦观 。 4.诗话:欧阳修《 六一诗话 》、 姜夔 《白石诗话》、严羽《 沧浪诗话 》。 词话: 李清照 《词论》。笔记: 沈括 《梦溪笔谈》、陆游《老学庵笔记》。 5.司马光《 资治通鉴 》,中国第一部(最大的)编年体通史。
六、元代文学:
散曲和 杂剧 统称为元曲。散曲,又分 小令 和套数。 元曲四大家: 白朴 ,名作有《墙头马上》、《梧桐雨》。 关汉卿 ,名作有《窦娥冤》。 马致远 ,名作有《汉宫秋》。 郑光祖 ,代表作是《倩女离魂》。
王实甫《 西厢记 》、纪君祥《 赵氏孤儿 》。
元杂剧四大悲剧:《窦娥冤》、《赵氏孤儿》、《梧桐雨》、《汉宫秋》。
七、明清文学:
明清小说
明朝人称罗贯中《三国演义》、施耐庵《水浒传》、吴承恩《西游记》、 兰陵笑笑生 《金瓶梅》为四大奇书。
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罗贯中《三国演义》、施耐庵《水浒传》、吴承恩《西游记》、曹雪芹《红楼梦》。
清末四大谴责小说:刘鹗的《老残游记》、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曾朴的《孽海花》。
“三言二拍”(明)是指 冯梦龙 编选的《喻世明言》、《 警世通言 》、《醒世恒言》及 凌濛初 所编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代表作《 聊斋志异 》。
吴敬梓 《儒林外史》。
明代,汤显祖《 牡丹亭 》。
清代,洪升的《 长生殿 》,孔尚任的《 桃花扇 》。两人被称为“南洪北孔”。 龚自珍《已亥杂诗》、他的散文《病梅馆记》。
前后七子
出现于明代,由李梦阳、何景明、李攀龙、王世贞等为领袖,称为前后七子的十四人,标榜所谓的"复古",并且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口号。
唐宋派
中国明代中叶散文流派。代表人物有嘉靖年间的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等人。该派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反对以文采取代“道统”,主张“文道合一”的传统。
5 公安派
是明代后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公安三袁”是公安派的领袖,其中袁宏道声誉最高,成绩最大,其次是袁宗道(兄),袁中道(弟)又次之。袁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
桐城派
桐城文派是清代文坛最大散文流派,其作家多、播布地域广、绵延时间久,文学史所罕见。创始人是方苞,代表人物还有刘大櫆、姚鼐。方苞、刘大櫆、姚鼐被尊为“桐城三祖”。
袁枚,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袁枚为文自成一家,与纪晓岚齐名,时称“南袁北纪”。袁枚倡导性灵说。它与神韵说、格调说、肌理说并为清代前期四大诗歌理论派别之一。
古代文学文学常识范文第4篇
摘 要:文本本身在读者接受过程中也会造成损毁、遮蔽、失真、误解、拔高等不可预测的遭遇。反思性阐释的职责是如何去蔽。那些不被理解的部分,通过去蔽、重构、修复、调整,其真正的价值和意义逐一显现出来。反思性阐释除了反思文本传播和接受过程中的外部环境的干扰,同时还要反思接受主体在理解时来自权威的引诱干扰和轻率的自我。阐释者需要做到审美超越,在拥有知识的前提下再进行鉴赏能力的培养,摆脱权威,重视自我内心直接性和本能性的东西,同时还要将理性精神凌驾于直接性和本能性之上,撇开自己的本真看到某种普遍性。
关键词:阐释学;文学经典化;文化传播;反思性阐释
文本本身在读者接受过程中也会造成损毁、遮蔽、失真、误解、拔高等不可预测的遭遇,对某一篇(章)作品的阅读和阐释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对于因文化背景、生活阅历、情感、知识构成的不同,阐释学把它称之为“前见”。不同读者对同一作品的感受往往有云泥之别,同一读者对同一作品也因个人阅读状态、成长历程而产生不同的理解。“前见”固然是理解文本的一大障碍,但伽达默尔认为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他人的权威、他人的威望诱使我们犯错误,或者是我们自己过分轻率。”{1}他认为权威是前见的一个源泉。那么反思性阐释除了反思文本传播和接受过程中的外部环境的干扰,还要反思接受主体在理解时来自权威的引诱干扰和轻率的自我。那些不被理解的部分,通过去蔽、重构、修复、调整,其真正的价值和意义逐一显现出来。
一、去蔽
经典化过程中存在着心理因素、政治因素和地域文化偏见。一些非中心文化地区的文学常常被有意无意地疏忽。在中國文学史上,南北朝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自唐以后的文学理论家和批评家,似乎对北朝的文学持有偏见。北朝的文学家和作品数量屈指可数,现当代文学史家在编纂文学史时把庾信、王褒、颜之推都算作北朝诗人。严格来说他们的教育和文学观念在南朝已经形成,成年以后才去北方。也有例外,唐初史学家李延寿所编的《南史·文学传》的序论篇只有《北史·文苑传》序论的十分之一,他是比较少见的重视北方文坛的文学史家。当时被称为“北地三才”的温子升、邢劭、魏收,曾留下丰硕的作品。温子升文集有35卷之多,现存只有11首。邢劭有30卷文集,只有9首诗留存下来。魏收有70卷文集,有16首留存下来。那些留存下来的诗都得益于魏收编纂的《魏书》。《隋书·经籍志》只记录八位北魏作家的别集,而在《文馆词林》中,北魏的诗只有2首,北齐和北周1首也没有。《魏书》编纂者的倾向性给后人造成一种错觉,北方文学更注重政治性和实用性,除了诗以外,赋和其他文类都很盛行。编纂者魏收本人就重赋轻诗,他认为大作家必须是作赋的高手。尽管这样,《魏书》还是保存了北魏王朝一百多年的文学作品目录,成为考察佚失作品的重要文献。初唐编纂史书、类书的文学史家的话语体系设置了一种暧昧的导向,即南方文学是“阴柔颓废”的,北方文学是“朴拙粗糙”的。由于当时由北方军阀统一南北而建立了隋朝,将南方阴柔艳丽文风与政治和军队的士气进行联想,南朝梁的宫体诗受到批判和唾弃。这一诗学思想延续至初唐。由唐代官方编写的《隋书》把南北文风进行一种二元对立,即南方重文,北方尚质。重质者被暗示有粗糙之嫌。《隋书》有一段著名的评价:
然南北好尚,互有异同: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此其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若能掇彼清音,简兹累句,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斌斌、尽善尽美矣。{2}
后世学者和批评家通过文献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北方不仅文学作品贫乏,还缺乏文采。北方统治者长于军事,对文化缺乏兴趣和能力。南方文学的文风和文学传统受到追捧,但其阴柔艳丽的做派不利于固国强军。那么,在文学经典化的过程中,北方文学显然被遮蔽,尽管后世文学史较多关注文学在历史长河中如何被过滤和重建,但在建立文学谱系,试图将那些偶然性、边缘性、非连续性因素纳入进来的时候,会遇到障碍。一千多年来,文学史家在文献和史料整理方面不断地弱化,要还原其真实情况变得越来越困难。除了文学风格与文学品质的争议,有一点让南北文化人形成共识,即:文化统一。隋王朝的建立,迫切需要语言文字的统一,由陆法言执笔,刘臻、颜之推、卢思道、李若、萧该、辛德源、薛道衡、魏彦渊八位著名学者参与,于隋文帝仁寿元年(公元601年)编写完成了《切韵》。文化统一并没有有效解决南北文风的二元对立状况。尽管南朝的阴柔艳丽的文风遭人诟病,唐朝初年,太宗皇帝及其君臣的诗作仍然沿袭南朝宫廷文风,如杨师道、上官仪、虞世南、禇遂良、许敬宗等,他们的诗没有一首被作为经典流传下来。倒是王绩摆脱了这种宫廷文风的话语体系,他受庾信的影响,把简单明快的句法融入精工的对偶句里,留下了一些经典名作。
关于这种经典的遮蔽,南北朝文学是一个典型的个案,发生在当下的遮蔽情况照样触目惊心。西方中心主义对非西方文学遮蔽,如标榜世界性的诺贝尔文学奖一百多年来颁给亚洲作家的人数屈指可数,总共5位,{3} 即印度的泰戈尔、以色列的阿格农、日本的川端康成和大江健三郎、中国的莫言;非洲、拉丁美洲的获奖者比例也很低。这些地方难道就没有世界级的文学作品?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遮蔽,用萨义德的话说就是通过“知识和权力”。英国保守党领袖、前首相贝尔福曾经发问:“我们有什么权利以高人一等的姿态凌驾于所谓东方人的人民之上呢?”{4} 据萨义德说“东方的”一词由来已久,“它曾经出现在乔叟和曼德维尔、莎士比亚、德莱顿、蒲伯和拜伦等人笔下。从地域和道德及文化的角度而言,它指的是亚洲或者广义的东方。在欧洲,人们可以使用像东方的性格、东方的氛围、东方的故事、东方的专制主义、东方的生产方式这样的说法而不会引起误解。马克思用过这个词{5}。贝尔福现在也在用这个词,人们理解这个不会引起任何争论的词”{6}。需要说明的是,萨义德的《东方学》研究的主要是西亚地区。萨义德出生在巴勒斯坦的一个阿拉伯基督教家庭,他对这个问题格外敏感,道出了政治和东方学之间隐秘的关联,这一重要的极为敏感的事实,迫使人们思考这个由区位和民族及各种复杂的历史关系造成的问题,其重要性不亚于黑人问题研究、女性问题研究。东方的或亚洲的辉煌文明引领人类走向更高层级的文明,中国文学、阿拉伯文学、印度文学在以世界性文学面目出现时严重缺位。文学经典化中,由权力和知识构成的遮蔽最为严重。
反思性阐释的职责是如何去蔽,将那些被遮蔽的文本的价值呈现出来。阐释者需要做到审美超越,在拥有知识的前提下再进行鉴赏能力的培养,摆脱权威,重视自我内心直接性和本能性的东西,同时又要将理性精神凌驾于直接性和本能性之上,撇开自己的本真看到某种普遍性。教育和培训可能会使人的判断力和趣味趋向一致,构成理性的公共阐释场域共通感,因此,阐释的普遍性也是存在的。依照康德的忠告“大胆使用你自己的理智”,首先自我去蔽,去除由权威干扰和自我轻率造成的遮蔽,只有这样,外在的遮蔽才能被有效解决。
二、重构
经典的重构(reconstruction/renovation)有重建、修复、翻新、整修的意思。由于经典的时间性特征使得经典无法一劳永逸,它不得不面临时间的考验,不断地被检验、质疑,在批评或赞扬中获得新的意义。有些经典甚至不能保留原样,在流传的过程中,按照历史进程和新的历史观被删减、增添、修订、改编。这种通过重构与历史同步的经典化,实际上包含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比较常见的是经典丛书规模化出版,对篇目进行删减和增添,体现出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家的权力。“帕尔雷夫(Francis Turner Palgrave)选编的《英诗金库》(The Golden Treasury)被看成1本经典诗歌选集,它的1861年的版本里有了新的增补,除了新增坎皮恩10首诗以外,锡德尼(Sidney)从一首诗增添到5首,赫尼克的诗在32首基础上又增添了8首,马维尔的诗从3首增加到4首,莎士比亚的诗从32首增加到34首。与之相比,奎勒库奇(Quiller-Couch)于1951年编纂的《牛津英国诗集》(Oxford Book of English Verse),不仅篇幅已是前者的三倍,而且收录了许多《英诗金库》没有收录的作家的作品,如收录了田园诗人布朗(William Browne)的7首诗。但是1978年出版的约翰·海华德选编的《企鹅英国诗选》(The Penguin Book of English Verse),除了刪减了一些诗歌外,基本上没有大的更改。从中可以看出,经典的确认受到文学传统、文学流派、艺术风格、审美趣味等影响。”{7}第二个层次是作品本身的删减和增添,章节和内容的调整,主要表现以古代文学作品为对象,版权意识还未建立起来的时期。《金瓶梅》《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经典名著都经历过。经典化过程伴随作品的整个发育和成长过程。一开始就是经典,调整后仍然是经典,经过评论家和读者的共同创造,如《水浒传》的后30回被金圣叹删除后变得更紧凑和完整。
鲁迅曾感叹“明人刻书而古书亡”,是指明代小说的刊刻校勘不精。明清小说刊刻和传播比较典型地反映出小说成书过程、经典化过程,评论家、读者特别乐于对文本进行干预,他们表现出极高的参与创作的热情。添加、删改、修订,由此版本众多,最终以质量最佳、学术权威最高者流传下来。以《水浒传》为例,版本之多令人难以辨别。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水浒传》版本做过详解:
现存之《水浒传》则所知者有六本,而最要者四:
一曰一百十五回本《忠义水浒传》。前署“东原罗贯中编辑”。明崇祯末与《三国演义》合刻为英雄谱,单行未见。其书始于洪太尉之误走妖魔,而次以百八人渐聚山泊。已而受招安,破辽。又有一百十回之《忠义水浒传》,亦《英雄谱》本,“内容与百十五回本略同”(《胡适文存》三)。别有一百二十四回之《水浒传》,文词脱略,往往难读,亦此类。二曰一百回本《忠义水浒传》。前署“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百川书志》六)。即明嘉靖时武定候郭勋家所传之本,“前有汪太涵序,托名天都外臣者”(《野获编》五)。今未见。别有本亦一百回,有李贽序及批点,殆及出郭氏本,而改题为“施耐庵集撰,罗贯中纂修”。然今亦难得,惟日本尚有享保戊申(一七二八)翻刻之前十四回及宝历九年(一七五九)续翻之十一至二十回。三曰一百二十回本《忠义水浒全书》,亦题“施耐庵集撰,罗贯中纂修”,与李贽序百回本同。四曰七十回本《水浒传》,正传七十回,契子一回,实七十一回,有原序一篇,题“东都施耐庵撰”,为金人瑞字圣叹所传,自云得古本,止七十回。于宋江受天书之后,即以卢俊义梦全伙被缚于嵇叔夜终。{8}
这四种版本每一个修改都有质量上的提升。第一个版本即一百一十五回版本《忠义水浒传》变动不大,第一次修改较为失败,改为一百二十四回之《水浒传》之后,反而“文词脱略,往往难读”。第二个版本即一百回《忠义水浒传》在一百一十五回版本上质量大有提升。虽然少了十五回,除了结构上减去冗余、增添细节外,在文词上改动很大。 第三个版本即一百二十回本, 文字上更注重叙事,去掉诗词的繁芜,另将灯花婆婆的情节删除。第四个版本即金圣叹删节本。金评本书前冠三篇序言:“外加《<宋史纲><宋史目>批语》《续第五才子书法》及伪撰施序,总计近十万言的回前评语及文中评点。”{9}前七十回与百二十回无异,“惟刊去骈语特多”,百二十回有“旧本去诗词这繁累”语。金圣叹一口咬定他所得的七十回本是原本,招安以后乃罗贯中所续,斥曰“恶札”,并“极口诋罗”。胡适认为金圣叹做此修改,出于现实的考虑。金圣叹生于流寇遍天下的时代,又有张献忠、李自成一班强盗流毒全国,因此他认为对强盗应该口诛笔伐,到了清代,世异情迁,虽始行不端,能幡然悔悟,最后向善也是好的,他为了对先前删减进行补救,又“截取百十五回本六十七回到结末,称《后水浒传》”{10}。关于《水浒传》的祖本(最先版本),有学者考证,《京本忠义传》为《水浒传》的祖本。该版本“经古籍版本专家顾廷龙先生鉴定,认为可能是‘正德、嘉靖间书坊的刻本’”{11}。顾先生认为它是繁本系统中较早的一个本子。前几个版本的改动大都出于无名之辈,且参与者众多,作者不可考。在强大的版本证据面前,金圣叹只能以托古作伪的方式对《水浒传》进行干预。
文学观念的转变以及异文化的传入,对经典化产生重要的影响。西方现代小说文类观念,提高了以虚构为本质的旧小说的地位,影响到中国旧小说的经典重构,改变了“小说乃文之末事”的看法。在古代,小说分“文人笔记小说”与“行于民间的小说”两种,明清小说起于二者的综合。在宋代,小说还属于“说话”的技艺,没有纳入“文辞”之列。作者自己也有明确的定位,《都城纪事》作者认为说话有四家,“一者小说,谓之银字儿,如烟粉灵怪传奇;说公案,皆是搏刀赶棒及发迹变态之事”{12},另外三者即“说经”(演说佛书)、“讲史书”(说前代书史文传兴废争战之事)、“合生”(比来妖伎,街童市子,或言妃主情貌,或列王公名质,咏歌蹈舞,号曰合生)。说话者且用诨词戏谑,或者就是说“诨话”。明清小说成书过程极其复杂,与诗歌散文等古老文体不同,小说发端比较晚,且被文人认为不务正业。小说既是虚构之作,不可太当真,大家都有参与的份。从宋末开始,文学作品的产权归属问题出现一种奇特的现象,即由作者和读者共享。文本的创作既属于作者,读者也可以随意介入,因此出现“才子书”现象,“白头本”与“点评本”共存。这就极大地激励了批评者的阐释热情和才情。点评家均以孔孟传统儒学的“异端”自居,对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重农抑商、假道学、社会腐败、贪官污吏大加痛斥批判,主张“革故鼎新”,反对思想禁锢。初期点评家为了让读者注意到他们的阐释对象,不惜以惊世骇俗之论推介。李卓吾标举“宇宙间五大部文章”。金圣叹更是别出心裁,谓“天下之文章,无出《水浒》右者”。毛宗岗以《三国演义》为第一奇书。张竹坡谓《金瓶梅》为天下第一奇书。点评家开通读者与作者心灵交流的通道,在中国阐释学史上前所未有。这种“复式阅读”(杨义)形成阐释学奇特的现象,既有尊重作者意图的本体阐释,又有带领读者共享的认知阐释,同时也开启了另一种形式的“公共阐释”的实践。
三、修复
不止一个人发出这样的感叹:中国的诗歌阐释和整个文学观念的形成有可能起源于《诗经》。至少从《毛诗序》对诗人的认知足以证明这一说明的可信性。《毛诗序·大序》: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诗大序》认为音乐与诗歌起源是人类敏感的心灵本能地需要与外部世界对接,将感官世界、超感官世界与外在的东西形象地表现出来,人的知觉是一种感性事物,现象世界也有不确定性,通过内心与外部交互作用,只有以歌咏、舞蹈表达生命及其欲望。这是人类歌咏、舞蹈的生命冲动。这种生命冲动与外部世界对接以后出现不同风格的律动:太平时代是和谐之美;动荡时期,暴戾的情绪表露无遗;国破家亡之时,其诗歌必是表达绝望与心碎。
《诗大序》这一段对诗歌的本体性阐释,毫无疑问已经成为伟大的经典,它甚至影响了整个中国文学传统,以及人们对文学功能的认识。《毛诗序》还认为《诗经》记载了政治文化的兴废盛衰,诵诗者只要做出恰当的阐释,便可以道德法官自居。《毛诗序》的小序对每一首诗的阐释,都是一个典型的阐释案例。如《关雎》后妃之德的阐释。孔子却认为《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有详解:“《关雎》以色喻于礼。”另有证据发现1993年在湖北荆门郭店一号楚墓出土之《郭店楚墓竹简》,以及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马王堆帛书《五行》,均为孔子之语。国内有学者从出土的图画“鸟捕鱼”得出男女性爱的结论。《关雎》“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又有“发乎情、止乎礼”的含义。这与性爱场面是相矛盾的。与这类阐释以及那些批评性的阐释(淫诗)比较起来,《毛传》毫无疑问引入了一种全新的阐释,不仅涉及到《关雎》一诗,甚至包括整个《诗经·国风》,定性的字句训诂、音韵学的考证、语境、创作环境、创作意图等。《毛诗序》在阐释方法论上,创造了一套使《诗经》经典化的可操作的理论。问题出在经典的隐喻所产生的多义性。《诗经》中的《国风》似乎凭空而来,无法确指它的原始语境。它可以广泛应用于各种不同的场合表达当时的想法。如果假定《汉广》有青年男子向女子表达情爱的原始语境,引用者也可以脱离这一语境,表达求职的决心或者对对方的能力的一种夸耀。还有一些假定是表达青年男女爱情的原始语境的诗,被引征为君臣之间的信任和忠诚。在《左传》和《国语》中可以看到大量地引用《诗经》,除了篇幅较短的《颂》以外,没有哪一首被全部引用,这种“断章取义”的引用法正是《诗经》阐释的魅力。引用者和接受者都能从中得到他们想要的意思。社会上广泛形成共识,把《诗经》做为语料库,随手拿取,用于复杂微妙的政治、外交、唱酬等场合,往往在这种委婉迂回的较量中显露才华、达到目的。
大部分诗歌都不会固定其所指,利用含混的意义灵活运用于各种场景。每首詩歌单一的本义与创作目的可以随着语境的变化派生出新有含义,即后世所说的“诗无达诂”(董仲舒)。对训诂、音韵、修辞的规定性描述又是必要的,它需要固本。在这个基础之上的一切阐释都是本体阐释,而不是“强制阐释”。
四 、调整
反思性阐释在跨文化传播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跨文化与比较文化对文学经典化始终保持反思和调整状态。在这种跨文化传播中,可能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有价值的文本因某种原因被埋没,在文化交往过程中被偶然发现,迅速推向经典的宝座——找到它旧有的位置;一种是在异域文化享有很高声誉而在本土仍然不被看好。内部的原因是文本本身固有的价值决定了它的位置,外部原因是与翻译策略有关。
文化传播中的翻译策略有“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二者都涉及到对文本的理解问题。“归化翻译”为了照顾目标语读者,采用改写、删减、通俗化等方式,而“异化翻译”尽可能做到原汁原味的转换,使目标语读者感受到异文化的本色。但由于文化和信仰的差异,译者采取哪种方式依情况而定。方法上的问题容易解决,比较难的是观念上的超越。文本在流传过程中会促使其调整翻译策略,这就是反思性阐释在起作用。文化传播过程中“交流”是前提,那么“公共阐释与文本对话交流,在交流中求证文本意义,达成理解与融合”{13}。这种反思性体现的公共阐释中,双方或多方在“交流中不断省思和修正自身,构成新的阐释共同体”{14}。在各种质询中发生多重反思,通过调整、补充、完善,达到最佳传播状态。
《论语》的早期传播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论语》在英语世界的传播已有300多年,迄今为止,《论语》的英译本约有50多个。据学者李冰梅考证,“从1691年第一个英译本至今,期间形成了几个翻译高潮”{15}。16世纪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最早将《论语》粗略地翻译成拉丁文带到欧洲,在教会内部引起争议。他们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担心,一是认为儒家思想与基督教教义相悖,二是担心译者和接受者受儒家思想吸引而放弃自己的信仰。翻译一度停滞。一个世纪以后才出现英语译本,译本的名称费了一番脑筋,而且很长,有近50个字《中国哲学家孔子的道德箴言——孔子活跃于我们的救世主耶稣到来的500年前,本书是该国知识遗产的精华》(1691),内容也被压缩成80条干巴巴的箴言。又过了100年,出现了第二个英语译本,同样是截取《论语》的片断。之后又出现若干译本。自理雅阁起,才出现规范的学术性译本,他以“Analects”作为书名{16},在这本译著上他花费了25年时间。理雅阁也因此获得了牛津大学首任汉学教授的席位。韦利的《论语》翻译也尽量采用异化翻译,研究和吸收各派的学术成果,做了长长的注释,旨在让目的语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这部著作。
再比如,伊斯兰教的广泛扩展很大程度上依靠《古兰经》,它在宗教方面有绝对权威,从文学的角度看是阿拉伯文学史上第一部最有影响的散文巨著,是全世界十多亿穆斯林的经典。这部经典的权威性同一般文学作品不一样,它管理统摄着穆斯林的宗教信仰、世俗生活和精神领域。这部经典的流传主要在特定群体,即伊斯兰教信徒。除了学术研究,《古兰经》大多数情况下在信徒中流传。宗教经典的学术研究经常不可避免地出现有意的“误读”。宗教经典的“误读”或者曲解,通常发生在与之对立的另一派宗教那里。为了抨击伊斯兰教信仰,为第二次十字军东征提供理论支持,12世纪初期,法国克吕尼修道院院长“尊者彼得”组织译者,首次将《古兰经》完整地呈现在西方读者面前。这个译本被称之为“罗伯特译本”,“《伪先知穆罕默德的宗教》(Lex Mahumet pseudoprophete)由罗伯特执笔翻译,于1141至1143年间成书,是欧洲中世纪乃至早期现代影响最为深远的《古兰经》西方语言译本。客观地讲,这一最早的完整译本翻译质量超越了多数后来者,体现出欧洲基督教文化精英对东方文化认识的进步;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译本中对于伊斯兰教信仰及先知穆罕默德的肆意诋毁延续了中世纪宗教论战(polemics)的一贯风格,主观恶意丝毫未减”{17}。这种阐释观念背后包含了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之间长期的恩怨,在这种前提下,译者更需要有超越性阐释的理念,否则这种翻译将经不起历史的检验。
而另一部著名的宗教经典《圣经》,其开放性的叙事、故事广为人知,非信徒也把它作为文学和历史书籍阅读。这一方面与近代以来西方文化的强势崛起有关,另一方面《圣经》故事“成书”过程充分考虑到了传播性。《圣经》的经典化过程很漫长。希伯莱经典是犹太人在极其动荡、颠沛流离的过程中完成的,其中优秀作品被收入《圣经·旧约》,也有相当一部分故事被排斥在外,列入次经和伪经。古犹太宗教从两河流域、埃及、迦南地区的多神论中发育形成,自“巴比伦之囚”事件之后,犹太人在流亡动荡中看到了更为广阔的世界,看到了他人的富庶和安宁,由此不得不对自身民族命运进行深刻的思考。希伯莱文学经典化过程是对整个民族神学、史学、文学的思考和反思。它浓缩了犹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变迁,出于传播的目的,特别注重言说的技巧和叙事艺术。由于它本身的深刻性和复杂性,其文本具有很强的可阐释性。它本身包含的三种本质性要素,需要从三个大的方向进行阐释:神学阐释、历史阐释和文学阐释。经典化过程的流变、错位、游移和拓展不可避免。后来者不断加工改造,形成最权威的行动纲领。印度佛经的翻译和传播似乎不考虑影响力。对一种极其艰涩的文本,必然要适当采用归化翻译。中国对佛经的引进和翻译历尽艰辛,比如采取“援儒入释”“比附”“格义”“连理”等多种方法,文化经典在异文化中的经典化过程艰难而漫长,中途须经过不断地反思和调整。
注释:
{1}[德]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著,洪汉鼎译:《诠释学Ⅰ:真理与方法》,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第385页。
{2}[唐]魏徵等: 《隋书·文学传序》,中华书局2018年版,第 1163 頁。
{3}印度的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吉檀枷利》《飞鸟集》(1913年),以色列的萨缪尔·约瑟夫·阿格农(Shmuel Yosef Agnon)《行为之书》(1966年),日本的川端康成《雪国·千只鹤·古都》(1968年)、大江健三郎《个人的体验》(1994年),中国的莫言《红高粱》《酒国》《丰乳肥臀》《生死疲劳》《蛙》(2012年)。
{4}{6}Edward.W.Said, Orientalism,Penguin Books,80 Strand, Lon
don WC2R ORL, England,2003,p31、p31~32.
{5}他指的是马克思用过的“亚细亚生产方式”。
{7}参见聂珍钊:《文学经典:阅读、阐释和价值发现》,摘自《文学经典化问题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1页。(注:此段重新查阅文献,该作者也是引用的二手材料。但打开了一个思路,即文学史选编材料的引入可以证实经典化过程这个“过程”的动态效果)。
{8}{10}{1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86—90页、第90页、第234页。
{9}崔茂新:《从金评本<水浒传>看“腰斩”问题》,《齐鲁学刊》2000年第5期。
{11}竺青、李永祜:《<水浒传>祖本及“郭武定本”问题新议》,《文学遗产》1997年第5期。
{13}{14}张江:《公共阐释论纲》,《学术研究》2017年第6期。
{15}李冰梅:《理雅各、辜鸿铭、韦利对<论语>在英语世界经典化的贡献》,摘自《文学经典化问题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04页。
{16}理雅阁第一个用“Analects”作《论语》译本名称的。自此,英语乃至许多西方语言中,Analects几乎专指《论语》。
{17}刘旭:《<古兰经>的翻译与误读——以12世纪的拉丁文译本为例》,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作者单位:湖南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
古代文学文学常识范文第5篇
(二)主要特征:
理解后简答
古希腊文学的特征1 鲜明的人本色彩,命运观念.从诸神的恣情纵欲,到盗火者的狂热殉情;从阿喀琉斯的冲天怒火,到美狄亚的残忍复仇。一切都是世俗,活生生的。绝无宗教恐怖的压抑和彼岸天国的诱惑 2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并存。 古希腊文学的许多篇章从不同程度,不同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为后人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也有相当一部分作品充满了神奇的想象、怪诞色彩、表现出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3 种类繁多,且具有开创性 除神话,史诗外还有悲剧,喜剧、 寓言、 故事、 教谕诗、 抒情诗、 散文 、小说
(三)古希腊文学的发展状况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公元前12世纪到公元前8世纪(由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史称“荷马时代”(英雄时代):
主要成就:神话、史诗代表作家赫西俄德
教谕诗《工作与时日》:现存最早一部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诗作。
叙事诗《神谱》:最早一部比较系统地叙述宇宙起源和神的谱系的作品。
等二时期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中叶(奴隶制社会形成至全盛时期)史称“古典时期”: 主要成就:戏剧成就最大,另外还有抒情诗、 散文、 寓言、 悲剧、 喜剧、 文艺理论。萨福:柏拉图称她为“第十位文艺女神”。寓言:《伊索寓言》(散文体主要反映奴隶制社会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是劳动人民生活教训和斗争经验的总结(《农夫和蛇》《乌龟和兔子》等。全盛时期欧洲文学史上著名的三大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 索福克勒斯、 欧里庇得斯.喜剧诗人:阿里斯托芬“喜剧之父”:希罗多德《希腊波斯战争史》雄辩家:苏克拉底和狄摩西尼。文艺理论家 :柏拉图(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始祖)反对民主制,创立“理念论”。代表作 《对话录》。亚里斯多德:代表作《诗学》
第三时期从公元前4世纪末到公元前2世纪中叶(奴隶制衰亡时期)史称“希腊化”时期主要成就:新喜剧:不谈政治,以描写爱情故事和家庭关系为主要内容。又称“世态喜剧” 最著名的新喜剧作家:米南德(雅典人)田园诗(牧歌):主要作家:忒俄克里托斯
二 古罗马文学(连接古希腊文学和欧洲近代文学的桥梁)
恩格斯说“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
古罗马文学的发展状况:(分为三个时孕育时期繁荣时期 早期:戏剧首先繁荣
代表作家普劳图斯:多以希腊的故事题材为基础(代表作《双生子》《一坛黄金》早期基督教文学(是希腊文学和希伯来文学相交而产生的,产生于公元1世纪中叶到2世纪末,罗马帝国强盛时期。与后来的基督教文学一道构成了欧洲文学的另一个源头)早期基督教文学的最高成就:《新约全书》:共27卷,分为“福音书”“使徒行传”“书信”“启示录”4类。福音书包括:《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约翰福音》基督教精典:《旧约全书》(简称《旧约》)
第二节 古希腊神话
神话是原始人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是古代人们通过幻想和想象把自然界和社会形态拟人化或形象化的展示。
产生原因 1生产力低下2人们认识能力低下
希腊神话 英雄的传说(人神结合); 神的故事
两大神系:前奥林波斯神系
混沌神(哈俄斯) 光明 大地(地母该亚)
黑暗神(厄瑞波斯)光明白昼 (天神乌拉诺斯) 提坦诸神(六男六女)
克洛诺斯 宙斯瑞亚 赫拉
俄林波斯神系:阿波罗(太阳神)三个摩伊拉(命运女神)赫拉(天后掌管婚姻) 雅典娜(智慧女神)宙斯 阿弗洛狄忒(爱神) 阿忒弥斯(月神) 缪斯(文艺女神)
体现了:
1 血缘家族、杂交婚姻。
2 母权制(该亚、瑞亚)
术语解释:
奥林波斯神系:
1 相传俄林波斯山上居住了一个神的大家族。众神之王掌管天上人间,其它神有太阳神阿波罗、月神阿忒弥斯等。
2 他们和人同形同性,有时还和人间美貌男女恋爱,不同之处他们长生不死。3 希腊众神没有主宰人类的绝对力量,体现了希腊神话的民主性和进步性。
英雄传说:主要有赫刺克勒斯建立十二大功的故事、伊阿宋率众英雄取金羊毛的故事等。
希腊神话的特征:1 希腊神话中的神是高度人格化。偏重于神人同形同性,他们不但有人的形象和性格,甚至七情六欲等。与人的区别:长生不死,无比的法术和智慧,超人的神力。他们不仅是自然力量的象征,而且也是社会力量的表现。“神的故事”实际基于人的体验、感受,可以说是“人话”。2 浓郁的人本主义色彩。希腊神话“神人合一”神所经历的生活,实际就是人的社会化的生活。对神的肯定与赞扬,实际也是对人的。他们的冥界也充满光明、人间气息,不存在“末日审判”的恐怖与神秘。3地位和影响无可比拟,思想性和艺术性相当高。 马克思说“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是它的土壤”。
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也是它的土壤。1 希腊一切文学艺术作品,大多以神话为题材。2 希腊文学中没一部完整的神话。散见于希腊的各种文学作品中,因此希腊的文学作品保留了希腊神话。3希腊神话的地位和影响是无可比拟的,其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相当的高度。马克思说:“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
4 城市文学(反映中世纪城市生活和新兴资产阶级思想愿望)主要特征:适应市民的政治要求和生活愿望。取材于现实生活,揭露封建主和僧侣的暴虐、愚昧、赞扬市民的才智,具有较强的现实性。
主要创作手法:讽刺主要体裁:韵文故事、讽刺故事诗、抒情诗、市民戏剧等。
《列那狐的故事》:以动物讽喻现实,通过动物间的斗争来反映城市内部各阶层间的矛盾冲突。在动物故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列那狐是市民的化身,在它身上体现市民阶级的二重性:一方面:与象征豪门权贵的狮、狼、熊、等大动物斗争,表现了市民阶级对封建统治阶级的反抗思想。另一方面:它又欺凌和残害象征贫苦人民的麻雀、乌鸦、鸡、兔等小动物,表现了市民上层与下层之间的斗争诗中运用喜剧手法,通过动物的形象歌颂了市民阶级的机智讽刺和嘲弄了贵族、僧侣等统治阶级。
普罗旺斯抒情诗:(1) 抒情诗的中心在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2) 普罗旺斯所所抒情诗受民间诗歌影响较大,主要是写骑士和贵妇人的爱情故事。(3) 最著名的《破晓歌》写的是骑士和贵妇人在黎明前依依惜别的情景。具有反禁欲主义和反封建等级制度的特色。 但丁 (意大利)身于佛罗伦
古代文学文学常识范文第6篇
(1)范仲淹,字希文,谥文正。主要作品有《岳阳楼记》、《渔家傲》等,结为《范文公集》,属豪放派。
(2)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别称柳七,柳屯田。主要作品《雨霖铃》、《八声甘州》等,有《乐章集》传世。大量创制慢词(长调),扩充了词的体制容量,提高了词的表现能力。
(3)晏殊,字同叔,谥元献。主要作品有《浣溪沙》、《蝶恋花》等,著有《珠玉词》、《曼元献遗文》。尤擅小令,风调闲雅,气象富贵。
(4)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北宋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有与宋祁合修《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有《醉翁亭记》、《秋声赋》、《六一词》等,结为《欧阳文忠集》。他的《六一诗话》是我国第一部诗话。
(5)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唐宋八大家”之一,与苏轼、苏辙合称“三苏”。主要作品有《嘉祐集》,《六国论》出于此。作品以史论、政论为主。
(6)曾巩,字子固,谥文定。南丰人,又称南丰先生,“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有《元丰类稿》(以年号命名)。
(7)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王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有《游褒禅山记》、《伤仲永》、《元日》、《泊船瓜洲》等,集为《王临川集》,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
(8)司马光,字君实,封温国公,谥文正,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史界“两司马”之一。主要作品《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上自战国下至五代计1362年的史实,史书“双壁”之一。
(9)沈括,字存中,晚年居梦溪国。主要作品有《梦溪笔谈》,《采草药》、《雁荡山》、《活版》出于此。
(10)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唐宋八大家”之一,苏洵之子。在书法上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主要作品有《赤壁赋》、《石钟山记》、《题西林壁》、《水调歌头》、《念奴娇》等,结为《东坡七集》。他是宋代最伟大的文人,能“出心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开创了豪放词派,与韩愈并誉为“韩潮苏海”。
(11)苏辙,字子由,“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之弟,主要作品有《栾城集》。
(12)李清照,号易安居士,主要作品有《武陵春》、《如梦令》、《声声慢》等,结为《漱玉词》。古代最重要的女词人,宋代婉约词派中成就最高者。
(13)陆游,字务观,号放翁,人称“小李白”。主要作品《书愤》、《示儿》、《钗头凤》等。中国古代最高产的诗人,有诗9000多首。
(14)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与苏轼并称“苏辛”,人称“词中之龙”。主要作品有《稼轩长短句》,名篇《摸鱼儿》、《永遇乐》、《清平乐》等。宋词中成就卓越者,继承并发展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开拓了词的表现范围。
(15)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主要作品有《白石道人歌曲》,《扬州慢》等出于此。
(16)文天祥,字宋瑞、履善,号文山,民族英雄。主要作品有《正气歌》、《过零丁洋》、《指南录后序》。著有《文山先生全集》。
(17)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人。岳飞今存词仅三首,他的《满江红》词表现了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18)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作品有《诚斋集》,其《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描写了西湖夏季秀丽风貌,新鲜活泼而富有诗趣。
(19)唐宋八大家是指: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辙、苏轼。
7﹒元代文学
(1)关汉卿,号已斋叟。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并称“元曲四大家”。我国古代第一位伟大的戏剧家,世界文化名人。主要作品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关汉卿被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2)王实甫,主要作品有《西厢记》,元代剧本中最长的一部(21折),也是元剧中最成功的作品之一。
(3)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元曲四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有杂剧《汉宫秋》,散曲《天净沙秋思》等,结为《东篱乐府》,元散曲作者中成就最高者之一。
古代文学文学常识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