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观光农业规划设计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火烈鸟2025-11-191

观光农业规划设计范文第1篇

本研究从全国生态农业发展的整体出发,依据模式所应用的生态学原理、核心技术内涵和模式的普遍性等,同时参照前人研究成果,将我国生态农业模式归纳为以下几种主要模式: 生态位立体开发利用模式 该模式利用生态系统中不同海拔地带、不同空间环境组分的差异和不同生物种群适应性的特点,在空间立体结构上进行合理布局,发挥生态系统整合效应。 立体种植、立体养殖或立体种养是在半人工或人工环境下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原理进行生产的方式。

它巧妙地组成农业生态系统的时空结构,建立立体种植和养殖业的格局,组成各种生物

间共生互利的关系,合理利用空间资源,并采用物质和能量多层次转化手段.促使物质循环再生和能量的充分利用,同时进行生物综合防治,少用农药,避免重金属污染物或有害物质进入生态系统。

“桑基鱼塘”模式是我国劳动人民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代表性杰作。它集种植、养殖于一体,将生态环境整治与利用、生态位拓展、废弃物循环利用等生态学与传统农艺学技术结合在一起,既达到了改造和利用自然的目的,又取得了生产与生态双丰收,值得在今后模式创新中借鉴。

四川省的“山顶松柏戴帽,山间果竹缠腰,山下水稻鱼跃,田埂种桑放哨”,广东省的“山顶种树种草,山腰种茶种药,山下养鱼放牧”等模式,都是很好的山坡地综合利用生态农业模式。

中国传统的青鱼、草鱼、鲍鱼和蟾鱼混合放养模式,则是利用不同鱼生活在不同水层的习性进行分层放养的水体立体利用模式。 农田中高矮作物、耐阴与喜阳作物的间套复种,以及在高秆作物下养殖鹅鸭、培植食用菌等,就是充分利用立体空间,合理搭配,使不同组分各得其所、地尽其利的生态农业模式。

农林(草)复合系统也可以看作是这类模式的一个例子,果粮间作、林草间作、枣粮间作、桐粮间作等都是根据系统中不同生态位的多样化和互补互利的原理建立的立体开发利用模式。农业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模式 我国不少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己经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如黄土高原和华南的水土流失问题,黄淮海平原及西北灌溉农区的盐碱化问题,西北的干旱与沙漠化问题等。

在这些地区,发展生态农业必须首先从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开始。在生态环境建设实践当中,逐渐形成了适合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建设模式,如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环保净化型模式、生态恢复与治理工程模式等。 黄土高原劳动人民在长期的与大自然的抗争中,总结出了一系列防治水土流失的宝贵经验,他们利用梯田、沿沟筑坝蓄水、等高种植、鱼鳞坑、集雨窖、作物覆盖等技术,较好地控制了水土流失,对天然降水进行了很好的利用,在非常严酷的条件下,获得了生存和发展,不少地区还取得了生产、生态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双赢”结果。

广东省五华县在治理花岗岩红壤低丘的严重水土流失时,在坡面开水平梯田、开竹节沟拦截表面径流,在山坳建拦沙坝截留流失的水土,植被则采用乔灌草结合,模拟自然顶级群落,取得了良好的农业生态系统保育的效果。

观光农业规划设计范文第2篇

一、生态园功能分区规划

依据资源属性、景观特征性及其现存环境,在考虑保持原有的自然地形和原生态园的完整性的基础上,结合未来发展和客观需要,规划中应采取适当的设计实现园内的功能分区,以惠东永记生态园为例,设计中就可以因地制宜设置生态农业示范区、观光农业旅游区和科普教育功能区。

1.1 生态农业示范区

生态农业示范区是生态园设计的核心部分,它是生态园最主要的效益来源和示范区域,是生态园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态农业示范区的规划设计应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遵循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园区设计所采用的生态农业类型中既包含有生产者,消费者,也要有分解者。

例如在永记生态园的新规划中,稻田生态区“动植物共生系统”式的生态农业类型,采用稻鱼鸭萍种养共生模式;果园生态区采用“立体种植业”式的生态农业类型,采用果园结合养殖的模式;鱼塘生态区设计采用“食物链、加工链式生态农业”类型猪鸭鱼草相结合的种养模式。这些生态农业类型都充分利用了多种生物的共生关系,将各生态元素以食物链串在一起,相互转化,充分利用能量和物质,由此形成良性物质能量的生态循环,体现较高的生态和经济效益。另外,为了提高生态园的经济效益,生态园中蔬菜栽培区采用大规模产业化的生产模式。不仅有生产效益高、产业带动性强和集中性统一的优点,还能对其他农业产业化企业起到示范性和参考性的作用。花卉栽培区主要生产各种食用和观赏性花卉,供游人品尝、欣赏和购买消费。食用菌中心在生态园规划中既是生产者,又是分解者,体现了废物充分利用的功能。经过科学规划后的生态园,将会以生态农业作为生态园主要的“生态旅游”核心内容,体现“绿色、生态、示范”多种功能,可以成为观光农业生态园的旅游精品和主导产品。

1.2 观光旅游区域

进入21世纪,伴随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及乡村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的深入,农业已从传统的生产形式逐步转向景观、生态、健康、医疗、教育、观光、休闲、度假等方向,所以生态热、回归热、休闲热已成为市民的追求与渴望。生态园新设计着重把农业、生态和旅游业结合起来,利用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农村生态环境和生态农业经营模式,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品尝、习作、农事体验、健身、科学考察、环保教育、度假、购物等。突破固定的客源渠道,

以贴近自然的特色旅游项目吸引周边城市游客在周末及节假日作短期停留,以最大限度利用资源,增加旅游收益。

生态园规划以充分开发具有观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农业产品为前提,以绿色、健康、休闲为主题,在园内建设花艺馆、野火乐园、绿色餐厅、绿色礼品店、农家乐活动园、渔乐区、农业作坊、露天茶座、生态公园、天然鸟林等休闲娱乐场所,让游客在完美的生态环境中尽情享受田园风光。

1.3 科普教育功能区

观光农业和农业科普的发展是相统一的,旅游科普是观光农业和农业科普的统一产物。旅游科普是以现代企业经营机制,开发农业资源,利用农业资源的新兴科普类型[1]。它的引入将解决目前困扰我国现代观光农业和科普事业发展的诸多瓶颈问题,缓解我国农业科普客体过多的沉重压力,为我国农业和科普事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旅游科普规划时应遵循知识性原则[9]、科技性原则、趣味性原则,例如可以通过在生态园中设立农业科普馆和现代农业科技博览区等科普教育中心,向游人介绍农业历史、农业发展现状,普及农业知识和加强环保教育。还可在现代农业科技博览区设立现代农业科技研究中心,采用生物工程方法培植各种农作物,形成特色农业。这样生态园一方面可以为当地及周边地区的科普教育提供基地,为大中院校和中小学生的科普教育提供场所,同时也为各种展览和大型农业技术交流、学术会议和农技培训提供场所。

二、生态园基础设施规划

2.1 园路规划

依照园林规划设计思路,从园林的使用功能出发,根据生态园地形、地貌、功能区域和风景点的分布,并结合园务管理活动需要,综合考虑,统一规划。园路布局既不会影响园内农业生态系统的运作环境,也不会影响园内景区风景的和谐和美观。园路布局主要采用自然式的园林布局,使生态园内景观美化自然而不显庄重,突出生态园农业与自然相结合的特点。园林主干道宽约5 m,用于电车通道和游人集散;次干道连接到各建筑区域和景点;专用道为园务管理使用;游步道和山地单车道主要围绕生态公园而建,宽1.2~2 m。

2.2给水排灌工程规划

生态园以生产有机农产品为主,园内农业生产需要有完善的灌溉系统,同时考虑到环保及游人、园工的饮用需水,所以进行给水排水系统的规划。规划中主要利用地势起伏的自然坡度和暗沟,将雨水排入附近的水体;一切人工给水排水系统,均以埋设暗管为宜,避免破坏生态环境和园林景观;农产品加工厂和生活污水排放管道接入城市活水系统,不得排入园内地表或池塘中,以避免污染环境。

2.3园区绿化设计

生态园内的绿化规划,均以不影响园内生态农业运作和园内区域功能需求出发来考虑,结合植物造景、游人活动、全园景观布局等要求进行合理规划。全园内建筑周围平地及山坡(农业种植区域除外)绿化均采用多年生花卉和草坪;主要干道和生态公园等辅助性场所(餐厅、科普馆等等)周围绿化则采用观花、观叶树为主,全园内常绿树占总绿化树木的70%~80%,落叶树占20%~30%,保证园内四季常青。总之,全园内植物布局目的,既达到各景区农业作物与绿化植物的协调统一,又要避免产生消极影响(如绿化植物与农作物争夺外界自然条件等)。

观光农业规划设计范文第3篇

1 生态型农业观光园区的规划设计原则

1.1 因地制宜原则

由于农业发展本身就具有极强的地域性和周期性特点, 因此, 生态农业观光园在规划和设计时就需要把握因地制宜的原则来进行综合性规划。首先, 将该地区现有的原生农业资源利用起来, 就地取材, 创造出区域性特色的服务和产品[1]。其次, 要通过技术和资金投入到受限于技术和机械的农产品当中, 进一步丰富园区作物的内容, 创造出更多的项目。最后, 集中力量建设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基础设施, 保障良好的交通、水电及食宿等, 开发极具地方性、品牌性及文化性的旅游精品项目。不仅使农民收益提升, 也要发挥服务社会的作用。

1.2 绿色、环保以及可持续原则

生态农业观光园作为紧密联系自然环境的一项产业, 不仅要以服务和产品来吸引客户, 更需要来自于自然环境的支持。因为良好的风俗地貌、文化氛围及自然景观更能够吸引到旅客。因此, 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建设需要严格把握绿色、环保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建立良性发展的生态经济模式。首先, 需要禁止滥砍乱伐, 减少大兴土木对园区环境和自然生态的影响。其次, 需要尽量减少化工、化肥及生活垃圾对环境的影响, 进行合理的规划, 建立持续经营的管理模式。最后, 对整体收益进行合理利用, 不仅要为当地农业从事者创收, 也要为社会和环境做出贡献。

2 生态农业观光园的设计定位

事实上, 生态农业观光园的经营目标是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缓解压力、回归农耕以及融入大自然的服务, 这也体现生态农业观光园和城市景观在设计定位上的差异性。城市景观规划设计更加偏重于城市个性、历史及文化等特点的突显, 而生态农业观光园的规划重点是提供短暂休憩和娱乐[2]。因此, 生态农业观光园的规划设计定位主要可以从以下方面阐述。

2.1 观光园主题设计定位

生态农业观光园大体上可以分为观光、农园及教育三个部分, 为了满足不同的客户需求, 可以让生态农业观光园具有更加丰富的营业空间。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农园主要是通过让客户参与到农业产品的生产、收获及进一步加工等环节, 并可以在此间进行欣赏、品尝及购买, 以此实现收益。而观光服务只要集中体现在农业特产销售、团体休闲及园林观光等;同时, 这类园区往往也会提供度假、餐饮、食宿及会议接待等方面的功能性服务之, 旨在体现人文、自然和经济等多方面资源的综合利用, 具有服务集成化的特点。而教育农园的开放则要更多考虑到教育实践和科技普及的方面, 一来可以选将农场植物的发展、演变及研究等, 也可以让更多领略到农业发展给社会带来的进步。因此, 管理人员在确定整体园区的规划方案时, 需要结合当地的地理、人文、农产品季候及气候环境等要素进行综合分析, 最后决定具体的功能与主题。

2.2 观光园生态景观设计定位

至于生态农业观光园内的生态景观建设, 则需要更多限度保留当地的自然景观, 对原始生态自然进行真实的还原, 维系原有的生态系统平衡。

3 生态农业观光园的综合服务体系和景观设计分析

农业生态观光园作为一项农业和旅游业的交叉产业, 在服务体系上具有丰富的内容, 不仅包括了一般的餐饮、休闲、娱乐及观光, 更将农业中的农副产品收获、采集及精加工融入到娱乐部分, 帮助生态观光园与其他产业的服务设施建设明显的区分开来, 具体工作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3.1 整体设施设计体现农业观光园的主题

整体设施在设计需要突显出生态农业观光园在农业这一基本主体中的作用, 不仅是整体建筑风格和道路规划, 也需要在一些细致的部位上突显农业元素, 如公共座椅、垃圾回收设施以及道路指引牌等[3]。此外, 在艺术品建设方面也需要尽量突出农耕文化, 不仅仅可以利用农业机具和农产品原型等要素进行创作, 也可以通过对农耕时代的人文和神话进行设计, 给游人以生态农业和农耕文明的艺术感染。

3.2 建筑景观设计体现生态农业特点

农业观光园的建筑景观规划设计表现为农业观光园区的大背景塑造, 以建筑体现生态环境, 美化和亮化农业园区。生态农业观光园建筑景观设计体现农业特色必须做到三个融合:一是建筑景观与园区的自然景观相融合;二是建筑景观要与园区的人工生态景观相融合;三是与生态园区的人文环境相融合。

3.3 经济价值主导的服务项目设计

农业观光园在服务项目的设计上要遵循科学规律, 在把握合理原则的基础上对功能进行配置和规划, 科学地设计生态农业区、观光区域、休闲区域、食宿区域及自然景观保护区域等。同时, 需要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进行相应的设置, 作为产业化的设计, 最主要的便是突出经济效益的产出, 将农业生产和旅游观光进行良好的结合, 充分挖掘每个园区潜在的经济价值。此外, 需要注意在经济价值挖掘外对整个园区的环境、人文和生态等方面引起重视, 综合设计,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观光园经济。

4 结语

生态农业观光园是目前发展势头最猛的新型农林旅游产业, 但其在经济模式还缺乏足够的完善, 对设计主题和原则缺乏精准的把握, 难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园区内的商业价值。因此, 本文针对这类问题分别从设计主体、规划原则及服务价值体现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希望可以因地制宜地对经济效益进行挖掘, 以鲜明的主题来打入市场, 但也要重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争取早日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摘要:近年来, 高速增长的社会经济给我国城镇化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动力, 城市人口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然而, 相应的基础设施和绿色建设却没有跟上高速增长的步伐, 人们的生活质量受到较大的影响。因此, 人们希望在城市生活之外需求一种原生态的农家生活来调整情绪、旅游及观光休闲等。随后, 原生态的生态农业观光园得以迅速发展, 但要想在全国旅游建设的浪潮中脱颖而出还需要投入更多的力量。结合生态农业观光园建设和规划的原则、主题方向及定位进行详细讨论, 希望可以有所助力。

关键词: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原则

参考文献

[1] 徐宝辉.农业生态观光园规划设计研究[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4 (6) :29-30.

[2] 夏锦, 李蔚青.现代农业生态观光园规划设计浅议[J].现代园艺, 2013 (21) :56-58.

观光农业规划设计范文第4篇

产业化现状与问题 20余年来,我国农业产业化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己经得到长足的发展。初步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一体化服务为手段,实行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和产后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初步实现了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 中国生态农业产业化与常规农业产业化有着直接的联系。

常规农业产业化是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基础,但生态农业产业化与通常所讲的农业产业化又有很大不同。我国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虽然一定程度地晚于常规农业产业化,但在从中借鉴到许多宝贵经营之道的同时,更加注重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结合,更加凸显农产品生产中的环境安全与产品安全。我国近年的绿色食品生产获得了快速发展,世纪末有机食品商场也如火如茶,国家以及国内出台了A级和AA级绿色食品生产标准,逐渐对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进行了标准化、规范化。

与此同时,生态农业模式也不断向着提高产业化水平的方向发展,在我国主要农业区域己经取得了一批成功模式,如江浙等东南沿海地区的“专业市场+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农业专业协会、合作组织+ 农户”和“农工商一体化”等,西北地区的草地生态农牧业产业化模式,西南山地的山区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东北、华北平原的平原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等,这些模式产生了良好的生态、经济与社会效果,极大地推进了我国生态农业产业化进步。 然而,就全国整体发展水平看,中国生态农业产业化整体上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目前,中国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制约因素很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生态农业产业化理论基础尚不完善。前面的章节己经讨论了生态农业相关理论问题,表明生态农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受多种自然与社会科学的共同支撑,单一学科研究己经远远不能满足生态农业发展的需求,特别是在多种要素之间

的祸合规律、生态农业结构优化、生态农业标准化、生态农业评价等领域,相关研究还相当薄弱。

农业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制约了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快速而健康的发展,由于农业污染不仅导致农产品产地和农产品污染,同时导致江河湖泊的富营养化等大范围环境问题,对农业自身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极不利的影响。生态农业科技支撑还较为薄弱,还未形成体系,特别是产业化工程化配套体系远未形成,这极大地制约着产业化的进程。

观光农业规划设计范文第5篇

1 重庆观光农业发展现状

重庆观光农业旅游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发展最为家喻户晓的当属南山农家乐,它开创了重庆休闲旅游观光农业的先河,历经10余年的发展,现已享有“因农家乐而知南山,因南山而知农家乐”的美誉。此外,沙坪坝、渝北、巴南、璧山、北碚、江津、永川、大足等城市近郊和毗邻区县近年来观光旅游农业也发展迅速,兴起了越来越多的农场、庄园,多数以瓜果采摘、风情观光和休闲体验为主。随着重庆五大功能区的划分和定位,更是助推了一大批“农耕田园”的诞生,一股“观光经济”的浪潮正在重庆各个区县蔓延开来。

2 重庆观光农业园案例分析

2.1 涪陵大木花谷

大木花谷景区位于重庆市涪陵区大木乡,地处武陵山山麓,海拔900 m,距涪陵主城区60 km。大木花谷以全生态、未破坏的大自然山林景观为依托,利用花谷两边的群山绵延、绿郁葱葱,将景区内各种花卉成片种植,形成连天花海、山水相依的峡谷花卉景观,并以此作为景区的主题及观光亮点。大木花谷是国内鲜见的高山花卉主题公园。

大木花谷景区观赏面积66.67 hm2,林地面积533.33 hm2。景区内包括葵花园、海棠花园、百花园、鸢尾溪、人工湖、龙洞幽境、香草园等多个主要景点,展现出返璞归真的人间伊甸园。

花谷内花卉种类繁多,包括上千种从国外引入的珍奇花卉,让人们充分感受自然之美、森林之魅,在奇花异草间流连忘返。其中,夏季以盛开的向日葵为主要花卉,包括油葵、食葵及多种园艺向日葵品种,呈现出别样的夏日葵花风情。除此之外,春季盛开的虞美人、羽扇豆、二月蓝,金秋绽放的百花也会在各自盛开的季节展现出花谷的绚丽美景。同时,景区内栽种的波斯菊、倒挂金钟、百日草、硫华菊、落新妇、薰衣草、美女樱等多种花卉交织成一片生态谷底的花海盛景。

除了花卉观赏,大木花谷景区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为15℃,78月白天气温平均27℃,夜间气温平均20℃,是休闲避暑的好去处。

2.2 南山植物园

南山植物园位于重庆市南岸区南山,与重庆市中心隔江相望,交通便捷,距市中心15 km,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城市近郊风景区,负氧离子丰富,空气清新宜人,是重庆的“绿色屏障”。其海拔420.0~680.5m,东西宽5000 m、南北长3500 m,规划控制面积1500 hm2,实际占地面积551 hm2。

南山植物园是以收集我国亚热带低山植物种质资源,以观赏植物园专类园为中心进行植物保存、收集、栽培,集科普、研究和园林艺术景观展示为一体的低山类观赏植物园。南山植物园根据功能要求,分为专类观赏植物园区、观赏植物园风景林区、植物生态保护区和科研苗圃区。已建成有兰园、蔷薇园、山茶园、梅园、中心景观园、盆景园、一棵树观景园和大金鹰园。

南山植物园区历来是花的世界,绚丽的景色凝聚着南山人的勤劳。植物园内荟萃了中外名贵花卉1000余种,是桂花、海棠、梅花、樱花、杜鹃、茶花、玉兰花、白兰花、兰草、紫薇的集植地。四季花卉,绚丽多彩,赢得了“山城花冠”之美誉。

3 迎龙镇阳光谷规划设计

3.1 基地概况

迎龙镇位于重庆市南岸区东部,距区政府原驻地南坪14 km。面积45.72 km2,人口2.1万。该设计地块为南岸区至涪陵的公路,公路沿线丘陵起伏,山峦连绵,山脊、山谷交错分布,既有平地、缓坡,又有陡坡、沟谷,用地条件多样,空间层次明显;该区经GIS高程分析,以丘陵地形为主,成多沟多峰多立面形态。在公路一侧有溪流,蜿蜒曲折。整个地块基本上是荒地,沟谷地带的植被主要以竹林、灌木丛及湿生植物为主,植物种类较少,在后期的规划中沟谷地带的原有植物将全部考虑保留(见表1)。依据该地块由丘陵和沟谷构成,山体围绕中心的小溪形成天然的分割,因此空间布局上总体考虑地形条件,借山岭的自然地势划分景区大致形成山水环绕、山岭俊秀的空间格局。

3.2 规划目标

通过对南岸区至涪陵公路沿线地块现场的勘察,对重庆各地农业观光园的调查,规划设计地块的植物选用重庆地区尚无或者规模不大的植物品种;以全生态、未破坏的大自然山林景观为依托,利用阳光谷两边的群山延绵、绿郁葱葱,将区内各种花卉成片种植,形成百花争艳、山水相依的峡谷花卉景观,并以此作为景区的主题及观光亮点,使之成为迎龙镇的一大特色景观,涪陵通往南岸区的门户景观。

3.3 设计思路

重庆市已经出现了走马桃花,南山樱花,南山梅花,广阳镇、合川枇杷,江北花卉园郁金香,大木花谷向日葵和潼南油菜花等一批较有名气的花卉观赏地,南岸区已有迎龙镇枇杷种植基地、葡萄园种植基地;广阳坝回龙枇杷基地、梅果园、向日葵主题公园、油菜花基地;并且在迎龙龙顶、广阳银湖已种植樱桃。为了打造特色产业、特色景观,使南岸到涪陵公路沿线景观成为迎龙镇的一大特色,甚至成为南岸区的门户,设计充分利用起伏多变的地形随势造景,增强林冠线的起伏和林缘线的曲折变化以及空间的虚实对比。

(1)为体现阳光谷自然生态的理念,采用宿根花卉、草本花卉作为主要的植物材料,以常绿树种为背景,主要目的是要打造花谷景观,并且三种不同的植物形成的空间层次更加丰富,色彩更加鲜艳夺目。而宿根花卉繁殖、管理简便,一年种植可多年开花,一次种植可多处观赏,且方便、经济,可以节省大量人力、物力;大多数品种对环境条件要求不严,可粗放管理;品种繁多,株型高矮、花期、花色变化较大,时间长,色彩丰富、鲜艳;许多品种有较强的净化环境与抗污染的能力及药用价值。

(2)采用草本花卉与常绿灌木相结合的方式,形成花开四季、色彩绚丽的花谷景观。宿根花卉种类繁多,花期变化大,延续时间长,花叶色彩丰富、鲜艳,花姿美丽动人,能创造优美的群落景观。

冬季种植吉祥草,杜鹃、君子兰等;秋季花卉选用波斯菊、万寿菊、金盏菊等;早春的白头翁、荷包牡丹,芍药、大花鸢尾、石竹、红花!浆草等春季开花的花卉用暖色调的红、橙色系给人暖意,并烘托出热烈的气氛;夏季开花的花卉选用宿根福禄考、玉簪、大花萱草、火炬花等开蓝紫色花的花卉,给人带来凉意和恬静。

充分利用植株的花型、花色、株形、株高、质感等观赏特性,选用花期长、花色艳,能较快覆盖地面,又容易栽培、耐粗放管理的植物,合理搭配,创造优美的景观。春季:三色堇、矮牵牛、四季报春、大花报春、陕西羽叶报春、郁金香、风信子、香雪球、花毛茛、杂种耧斗菜等;夏季:野罂粟、松叶菊、大花马齿苋、马齿牡丹、芙蓉菊、羽扇豆、月见草、一串紫、金鱼草、毛地黄、柳穿鱼、蓝猪耳、蜡菊、皇帝菊、万寿菊;秋季:千日红、千日白、紫罗兰、桂竹香、长春花、碧冬茄、美女樱、毛地黄、金鱼草、秋英;冬季:报春花、藏报春、仙客来、雏菊、羽衣甘蓝、瓜叶菊。

(3)背景乔木选用乐昌含笑、黑壳楠、皂荚树、槐树等植物。大面积的背景林主要用乐昌含笑和黑壳楠,在有农户居住的地方交错种植皂荚树和槐树。草本则选用一串红、金鱼草、鸢尾等植物,在水边种植黄花鸢尾、菖蒲、春羽等,形成层次丰富、色彩绚丽、四季有景可观的山谷彩带。布局自然,竖向上层次错落,平面疏密结合,与山峦绿色背景相互衬托,主调鲜明,形式自然生动,风景效果好。

阳光谷充分以原有地形地貌、乡土植物群落为植物材料进行园林景观的营造,园林小品风格自然淳朴,田园气息浓厚;各景观功能区突出以人为本,同时又和农业生产相结合。根据不同地块、品种的观赏价值进行安排,使人们在休闲体验中领略到乡土民风的自然生境魅力。

4 结语

观光农业园是现代农业生产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一种新产物,在对园区进行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因市场需求的差异,以及周围自然环境的不同,无论是在园区主题定位还是发挥地域民俗文化方面,都应尽量保持各自的特性[2]。因此,必须以当地自然环境及生态资源为基础,科学地运用地形、地貌、树木、花卉及水体等景观元素,营造出别具景观特色的生态农业观光园。

摘要:在研究农业观光园景观规划理论的基础上,采用“理论研究—案例分析—工程实践”的研究方法,通过对重庆优秀的农业园设计案例分析,并对迎龙镇阳光谷的景观规划进行工程实践,分析出如何利用重庆特有的山地条件,因地制宜,设计成具有重庆特色的农业观光园,从而对同类型观光园的规划设计有所指导,最终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关键词:观光农业,景观规划,重庆市南岸区迎龙镇阳光谷

参考文献

[1] 张晓冬.观光农业园的景观规划初探以泰州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为例[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7,20(6):11-14.

观光农业规划设计范文第6篇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建筑密集以及工作节奏加快的生活空间里,对于生态环境提出了轻松愉悦的个性需要。从旅游开发层面分析现代农业园区表现价值中可以看到,游客可以从参与农事活动中获得愉悦的劳动体验,能够在农业景观中观赏季节变化,有着不同历史阶段的土地利用以及生产工具,呈现多样化的演变流程,农耕文化可以丰富文化底蕴。在现代农业园区园林景观设计技术方面,会进行对科技开发、示范等推广内容,实现了农业园区产业的目标升级,推动了现代农业园区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未来,起到了积极促进的作用。

关键词:农业园区;园林景观;设计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功能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以食品与原材料生产功能为主向休闲与文化、生态调节与保护等多种功能并存转变。相应地,农业景观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转变,宏观上表现为农业景观总体布局形态的演变,中尺度上表现为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景观布局形态的改变,微观上表现为农业生产对象、生产工具、休闲文化景观形态的变化。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农业功能及农业景观将迎来新一次重大转变,为此,加强对农业功能及农业景观的研究势在必行。

1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经验

1.1激活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持续动力,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发展模式

现代农业园区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为提高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持续的动力。首先,现代农业园区较重视农业科技的应用,而农业科技的水平则直接影响了农业现代化的水平,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其次,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模式包括开发区模式、农业公司模式和多方联合等多种模式,不仅能适应多方面的地理环境,还能有效地吸引地方优势资源,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提供可借鉴的发展模式。

1.2推动农业农村的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有力支撑

现代农业园区作为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一种模式,本身蕴含着联农、带农、惠农的机制,有力地支撑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尤其是通过现代农业园区的带动和示范作用,大大提高了农民收入,为农村提供了较好的发展模式。尤其是在探索新型经营模式、发展壮大农业社会化的服务组织等方面现代农业园区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有效地引导了小农户参与农业集体化生产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整体建设,还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有力支撑。

2现代农业园区园林景观设计策略

2.1地域文化合理应用

地域文化在休闲农业园景观设计中发挥重要作用,景观设计人员要创新思维,突破传统的农业园设计模式,能够积极将文化融合在景观设计中,创造出更有时代特色的休闲农业园。我国农业发展迅速,地域文化本身具有丰富的内容和涵义,我国休闲农业园的景观设计中应该充分运用文化内涵,更有助于促进景观设计质量的提升。在休闲农业园的景观设计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色彩的运用,能够充分结合农业园中各种植物农产品进而设计出更具魅力的设计场景。地域文化具有特殊的代表色彩,充分运用色彩能够提高休闲农业园的景观观赏价值,让人心中更舒畅,提升了景观的艺术魅力,也满足当代人群的心理需求。休闲农业园在融合地域文化特色时,也要考虑到色彩的有效运用,在体现文化风味的同时,能够彰显中国农业园的魅力。通常,不同国家对于颜色运用也各有不同,比如看到大红色往往就想到中国,灰色代表巴黎等,因此色彩的有效运用也能反映出地域文化。休闲农业园景观设计中要合理运用色彩,烘托出各种情绪和氛围,进而展现出更有风格和特色的当地文化。

2.2空间布局设计

根据农业园区的园林需求,规划了多样功能区,并根据其空间的布局特点及需求,实现了互不干扰的有序运营。在园区入口附近,设立了综合服务区,实现接待、产品售卖以及餐饮等服务。除此之外,科研创新区实现了与农业技术的结合,这是该园区的特色核心,有效利用了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对外界的沟通服务,满足了对外界客户群体的良好需求。尤其在主场馆位置,有着诸多对农业科技产品的显示,无不尽显高科技农业产品的新高度。在主场馆的两侧,是人们与小动物拉近关系的良好场地,在与小动物互动的同时,还有纯绿色水果供人们采摘。在此景观设计领域,是以整体园区的中心轴为主,四周环绕水性馆植物,无不使人沉浸在山水花鸟间,让人们流连忘返,给人们带来一个全新的视野,整个空间有序布局,尽显构图的美观设计。

2.3农作物景观、科技技术设计与多个元素的完美融合

(一)科技景观设计

园区在蔬菜以及水产生物方面,均采用了科技景观设计,有效应用了先进的科技技术,实现了对该区域的多元化展示,对该区域植物进行了高科技营养培植技术,制定了高效的管理控制系统,实现了一体化管理体系,增强了农业景观的系统管理。映入眼帘的是绿油油的一片菜海,让人不禁停下脚步,尽情享受这一刻的安静。

(二)农田景观设计

零碎的菜园没有浪费,种植了名贵稀少的中药材,形成了这一景观颇具特色,其中还有纯绿色植物搭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特色,形态百千,丰富多样。在谷物类景观设计方面实现了最大化地生产劳作,以交替季节的变化种植茬口植物,实现了不同农事劳作的观赏景观,观赏性非常棒,为游客带来了别样的喜悦心情,营造了一个别具特色的生态环境,符合当地特点。

(三)花卉场馆

对于园林花卉景观的设计一般会选择不同的花卉质感、颜色、块植等设计景观,并采用不同的造型及容器,实现了与不同园林植物的自然搭配,为游客营造了一个别具风情的情境展示。

(四)奇特植物景观

对于此类植物的景观设计一般是以奇特品种为主,如沙漠植物、摆放态势等。不仅如此,各个农作物的景观设计均经过严格筛选,涉及当地的新优品种为主,实现了当地农产业的引领升级。

结语

农业功能的转变影响着农业景观形态的演变,生产性农业景观在生产功能为主的影响下集中连片,生活功能为主促进了农业景观的破碎化和复杂化,“三生”功能融合推動了现代休闲农业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任健.关于现代农业园园林景观设计的几点思考[J].农村科技,2018,398(08).

[2]王若璇.现代园艺技术与园林景观设计的结合浅谈[J].今日农业,2019,000(006).

观光农业规划设计范文

观光农业规划设计范文第1篇本研究从全国生态农业发展的整体出发,依据模式所应用的生态学原理、核心技术内涵和模式的普遍性等,同时参照前...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