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高考地理旅游训练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高考地理旅游训练范文第1篇

摘要师范生作为今后教师队伍中的主力成员,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任。地理也可亦不例外,地理师范生对其地理学习影响甚为明显的便是其地理核心素养水平,又以其中的区域认知思维最为关键。本文针对区域认知思维这一名词的内涵做出深刻解析,并就组成区域认知思维的多项思维元素,在文后立足于人才培养方案、学科课程协作、综合性实验设置、师范技能训练等角度,发挥高校多方面优势对培养地理师范生的区域认知思维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地理师范学生 区域认知思维 组成要素 策略

Regional Cognitive Thinking of Geography Normal Students and its Training Strategies

FAN Hangyu

(Neijiang Normal University, Neijiang, Sichuan 641100)

在教學理论持续更新的影响下,立足于现代社会诞生的教学理论更加倾向于教学工作中有效促进学生形成学科独特的思维方式。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相对比,最为显著的区别点之一便是空间性或称之为区域性,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地理课标》)中就明确提出在中学地理课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当前中学地理的课程改革无形当中对高校的地理师范生的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地理师范生的教育需要重视区域认知思维与能力的发掘和培养,确保地理师范生能够立足于地理事物与现象结合其“空间—区域”背景,将地理环境间的特征、差异、原因等进行全方位揭示,并自觉在教学工作以“空间—区域”作为出发点,为自己的学生理清和解决各种地理问题。同时,区域认知思维作为现今地理教师必备的基础专业素养,也是其教学能力得以持续优化的关键。故此,本文立足于区域认知思维的内涵、组成要素分析,探究了培养地理师范生的区域认知思维的有效措施,有助于地理师范生教学工作的优化与完善。

1区域认知思维的内涵与水平解析

《地理课标》中提出“区域认知”是指人们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来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由于地理环境的多样性,人们在认识地理事物与现象时,常将其所在的地理环境分解为不同尺度与类型的空间区域加以认识,是一种独具地理学科特色的思维方式和能力。[1]而区域认知思维则是学生在进行区域认知时生成的一种具体的思维方式,其倾向于对地理事物与现象的空间格局进行认识时,能够对具体的空间—区域进行尺度上的解构与认识,并能够对空间—区域内各项要素进行分析、比较、综合。由此,我们可将区域认知思维进行要素水平层次的划分为区域要素思维、区域尺度思维、区域变化思维、区域综合思维。同时,由于对地理师范生的培养是属于高等师范院校体系下对未来地理教师的教育,其对学生教学能力的关注度较高,因此对地理师范生的区域认知思维加入区域认知教学力,以满足地理师范生在区域认知思维上更高层次的要求。

2区域认知思维体系的组成要素分析

2.1区域要素思维

理清要素是地理学家研究地理问题的基础途径。针对区域要素思维的理解,可以有两种方式的解读。从“区域”角度来解析,则可从构成某一区域的空间要素进行分解,地理学家常将区域的空间结构分解为点、线、面三类结构要素,[2]例如区域地理中时常出现以居民点、交通线、地貌面组成的专题地图。从“要素”角度进行解析,则可按“要素”的属性将其分为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例如造成黄土高原区域水土流失的原因就可从区域内植被、降雨、土壤等自然要素以及耕作制度、过度放牧等人文要素两方面进行该区域的认知。由此,我们可将区域要素思维理解为人们在认识地理事物与现象的过程中,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按其空间结构与要素属性分解为不同的影响因素,并以此来解释地理事象发生、发展规律的一种思维方式,是形成区域认知思维的基础。

2.2区域尺度思维

单就“尺度”一词而言,在地理学上,其是指地理事物与现象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量度。[3]按照时间与空间两类不同的量度,我们可将尺度分为时间尺度与空间尺度。由此,我们可以将区域尺度思维理解为人们在认识地理事物与现象的过程中,按照一定的地理规律将其类化在不同的时间间隔与空间范围内进行认识的思维方式,区域尺度思维按时间与空间两种属性可划分为时间尺度思维与空间尺度思维。例如,在时间尺度思维上,高中地理教学中利用时间的早晚顺序将生物发展和岩石形成与地质年代对应,并以此为基础来认识地球演化过程就较好的体现了这一时间尺度思想;在空间尺度思维上,例如将地球的气候在全球范围尺度依据气候特征于陆地范围内进行了热带气候区、亚热带气候区、温带气候区、亚寒带气候区、寒带气候区的划分,并以此为基础来认识地球的气候就较好的体现了空间尺度思想。在高等教育阶段也有同样的体现,例如在“地质学基础”的学习中,依据时间标尺对地壳演化进行了细致的学习;例如在“世界地理”与“中国地理”的学习中,依据全球空间尺度与国家空间尺度对其所在空间范围内的地理事物与现象进行详细的剖析。从举例中我们可以看出,运用尺度思维进行区域认知培养是中学地理教育与高等地理教育普遍采用的,促进学生形成区域认知的教学过程,并且过程中蕴含了较为丰富的区域尺度思维。同时,在《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也曾提出,“地理学者以不同的尺度来界定区域,从本地和国家一直到大洲和全球。[4]”由此来看,区域尺度思维是区域认知思维形成的基础要素,是满足后续思维形成的关键。

2.3区域变化思维

由于在不同尺度的区域之下,其内的物质循环、能量交换、信息流动时刻发生,因此区域内的动态变化是区域能够存在的本质属性。具体来讲,区域内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是由区域影响要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某一要素发生变化扰动其他要素的变化必然造成区域地理环境整体的演化,这就要求学生对区域的认知不能是静态与孤立的认识,而应该是动态与联系的认识形成区域变化思维。由此,我们可将区域变化思维理解为在认识区域地理事项过程中,能以动态与联系的观点来认识形成区域演化的思维方式。对于区域变化思维理解,一方面,从构成区域的要素相互联系角度,要求能够揭示区域要素相互间的作用机制;另一方面,从区域要素演化角度,能够深化对区域的认識则必须理清区域动态演化的过程。例如,在我国农业区域的学习中,对主要粮食作物的区域认知普遍印象是“南稻北麦”,但伴随着生产要素与条件的变化,我国粮食生产区域分布出现了显著的变化,稻谷生产由传统产区包括浙江、广东、广西一带向黑龙江、吉林、江西等地转移,而小麦则是更进一步向河南、山东、河北和安徽等传统主产省份集中,[5]若仍然以“南稻北麦”典型印象进行我国农业区域的认知,势必会造成学生在面对现实地理问题时产生误解。由此来看,区域变化思维是形成动态性区域认知思维的根本。

2.4区域综合思维

在区域认知的教学中,通常采用区域内要素分析与区域间要素对比的方式进行学习,但地理事物本身是相互影响与联系的整体,造就区域内地理事物与现象的要素不是孤立的,区域与区域之间也不是孤立的,地理学家正是通过对区域的研究,揭示其相互间的普遍属性与普遍规律,最终把握地球的整体地理环境变化规律,并以此来保障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并且《地理课标》在提出区域认知的同时,又提出“综合思维”,并指出其是人们运用综合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综合思维的形成需要区域知识的积累,而区域认知的形成需要综合思维的统整,两者之间是相互支撑与影响的。由此,对于区域综合思维的理解,我们应融合综合思维,其是在具体的区域背景下学生运用整体性思维、综合性思维的观点来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

2.5区域认知教学力

教学力是指教师的教学能力,区域认知教学力并不是区域认知思维中的一环,而是在地理师范生的教育背景下,要求学生具备开展区域认知思维的教学能力。若地理师范生的教育落后于中学地理课程改革,不仅会导致师范毕业生就业困难,亦会影响中学课程改革的进程。因此,对地理师范生来说,大学阶段的教育除了要培养他们区域认知思维,更要培养其日后走上教师岗位的区域认知教学力,这种教学力既是他们形成区域认知思维的驱动力,也是区域认知思维能力的溢出。同时,这也是高等院校的地理教育与中学阶段地理教育的不同之处。

3地理师范生的区域认知思维培养策略

3.1地理师范生培养方案的有效衔接

随着《中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的发布,国家从规范层面对师范生在师德践行能力、教学实践能力、综合育人能力与自主发展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高等院校师范生的教育进入新一轮的课程改革阶段。各所大学都积极研制师范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对西南地区几所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研读,反映出一些普遍问题,一是与高中阶段的地理课程标准存在衔接问题,二是对学生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形成的地理核心素养延伸度不够,这不利于学生在完成高中地理学习之后进入大学阶段于地理学科上更精进的学习。因此,在高师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上,应结合《中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与《地理课标》,在人才培养方案上既要满足地理核心素养更进一步的要求,又满足教师职业能力的需要,而区域认知思维作为地理核心素养下的一环,应该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落实。具体来说,我们可在方案内,教学实践能力中的掌握专业知识与学会教学设计中予以体现。

3.2把握思维水平,多课程协作助力成长

相对于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而言,大学阶段的地理师范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区域认知思维能力,因此对其区域认知思维的培养应把握循序渐进原则,做好区域认知思维水平的调研工作,例如通过入学问卷调查、入学测试等形式确定其在区域要素思维、区域尺度思维、区域变化思维与区域综合思维上水平,为后续课程提供进阶思维培养的依据。同时,有效利用专业课程较多这一优势,进行多课程协作教学。地理科学专业的部分课程如“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等课程相互合作能较好促进学生区域要素思维的成长;“测量学与地图学”“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等课程相互合作能较好促进学生区域尺度思维的成长;“地质学基础”“全球变化”“地貌学”等课程相互合作能较好促进学生区域变化思维的成长;“综合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等课程相互合作能较好促进学生区域综合思维的成长。最终学生通过在专业课程学习中形成的思维方式运用于自然与人文地理实习之中,促进学生形成高水平的地理实践力。

3.3提高综合性实验比例,促进思维锻炼

目前大学阶段的教学资源较高中更为丰富,尤其是地理学科专业,除常备的多媒体教学系统,地理师范生的教育普遍配备有如气象学、土壤、地理信息技术、遥感等地理实验室,为区域认知思维的培养提供了有力的平台支撑。利用专业地理实验室创设的地理实验项目,可分为地理验证性实验和地理综合性实验,地理验证性实验主要是为验证某一地理认知而进行的实验,该类实验在高中阶段部分学校也有相应的开展,对学生的区域认知思維成长影响较小。而地理综合性实验是利用多门课程的综合知识解决相关地理问题的实验,在此类实验过程中学生能进行学科知识、能力与思维的综合运用,有助于将课程学习中获得的思维方式投射在实验过程中进行强化练习,因此,我们可提高综合性实验比例并以此来促进区域认知思维的锻炼。

3.4强化师范技能训练,提升区域认知教学力

目前师范技能训练课程较为薄弱,一般被安排在师范教育大三时期,且不同的技能训练并未区分,多数学生选择知识结构性较强的自然地理部分进行教学,对区域地理及区域认知模块内容关注度较低,导致师范技能训练阶段并未形成区域认知教学力,进入教育实习阶段后不能正常完成区域地理模块的教学任务。针对这一问题,在师范技能训练中可将训练要点分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与区域地理等模块,分阶段进行强化训练,在提升区域认知教学力的同时,促进多方面教学力的成长。

4总结

作为地理教师基本专业素养之一的区域认知思维,也是地理师范生培养中的重点内容,师范院校需要在掌握其组成要素的前提下,从人才培养方案、学科课程协作、综合性实验设置、师范技能训练几个方面入手,培养与提高师范生的区域认知思维。

基金项目:内江师范学院基础教育研究项目“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地理综合思维培养研究”(编号:JG202023)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丁继昭,袁孝亭.地理空间结构思维及其培养[J].课程.教材.教法, 2020,40(04):102-107.

[3]张家辉,袁孝亭.国际地理课程标准对尺度思想的关注及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5(09):61-65

[4]于淼,蔡安宁,毛广雄.从《地理教育国际宪章2016》看学生地理空间思维的培养[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06):4-5.

[5]柴玲欢,朱会义.中国粮食生产区域集中化的演化趋势[J].自然资源学报,2016,31(06):908-919.

高考地理旅游训练范文第2篇

2、对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些人宁愿循规蹈矩,落个疲惫不堪,也不肯用心志去研究和思考,以改进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在这里是遵守规矩的意思)

B、许多科幻书对地球的前景都抱着一种悲观的态度,这并非杞人忧天。 ....(此处比喻不必要的忧虑)

C、海洋中尚未被我们充分利用的生物,其巨大潜能是不言而喻的。 ....(此处指众多海洋生物的潜能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

D、为了给失学的孩子筹建“希望小学”,他呕心沥血。(此处形容费尽心思) ....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这行云流水般的歌声使所有在场的听众获得了极大的艺术享受。 ....B、一方困难百方支援,被洪水冲得囊空如洗的灾区又重建了家园。 ....C、这么好的天气去郊游,同学们可以在大自然中尽情的享受天伦之乐。 ....D、凡是优秀的演员,总能把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表演得惟妙惟肖。 ....

4、下列加点词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

A、费雷罗在ATP冠军争夺赛排名榜上,以507分遥遥领先。 ....B、他大胆引进竞争上岗的机制,使得企业的面貌容光焕发。 ....C、妈妈语重心长地给我讲了沉迷于网络的害处。 ....D、托尔斯泰的墓地没有墓碑,不留姓名,然而是恰恰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大理石和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据报道,高中语文课本将改头换面,由两种新版教材代替。 ....

- 1

B、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过内二战题材图书的出版和销售络绎不绝。 ....C、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

D、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和人民健康意识的增强,民营医疗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

15、下列加点词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

A、几乎所有造假者都是这样,随便拉几个人就开始生产,于是大量的垃圾食品厂就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 ...

B、李白的“白发三千丈”运用夸张和想像的手法,把郁积在诗人胸中的“愁”描摹得淋漓尽致。 ....

C、在这场抗击非典的战役中,广大义务工作者始终战斗在最前线,他们中的感人事迹不胜枚举。 ....D、看到电视画面上数百头藏羚羊被盗猎分子枪杀而横尸荒野的惨状,我们无不感到义.愤填膺。 ...

16、下列加点词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

A、他花了很多工夫才把画挂好,却挂倒了,真是劳而无功。 ....B、犯罪分子匠心独运地策划了北大、清华两所高校食堂的爆炸案。 ....C、李望水被电视吸引住了,竟情不自禁地与电视中的人物对起话来。 ....D、日本鬼子丧心病狂,血腥屠杀中国百姓,我们将永远记住这段历史。 ....

17、下列加点词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

A、等得不耐烦的父亲对儿子说:“看你妈妈出个门还得打扮半天,真是麻烦让她深居简出还挺不容易!” ....

B、竹筏在湍急的河流中,就像一只漂浮在水面的甲虫,船工小心翼翼地撑着筏子,恐....怕它被巨浪打翻。

C、五岁的小侄子别着玩具枪,煞有介事地在房间里巡视,那模样真是让人忍俊不禁。 ....D、为了筹建南极长城站,他呕心沥血。 ....

18、下列加点词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

A、刚刚说它是“今”是“现在”,它早已风驰电掣一般,已成为“过去”了。 ....B、实行生产责任制以后,大家都要求技术人员去指导,所以技术员身价百倍。 ....C、一个人如果鄙薄自己的工作岗位,一味好高骛远,上难以做出成绩的。 ....

D、全校同学目不暇接地聆听着科学家的精彩的学术报告。 ....

19、对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听他一讲,茅塞顿开,同时对自己过去望文生义的理解感到惭愧。(看到文章便能....透彻了解内容)

B、石原先生如此不顾历史事实,而信口雌黄,实在令人吃惊。(比喻不顾事实,乱发....议论)

C、这样的考证、新解,即使不是牵强附会,也是以牺牲诗的艺术为代价的。(勉强把....两种没有关系的事物拉在一起)

D、但若要纵观整体,运筹全局,却惟有掌握丰富的知识方能办到。(对整个形势全面....估计而制定策略)

20、下列加点词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

A、同学们喜欢新颖别致的小玩意儿,那些毫无个性的东西早已无人问津。 ....B、一群两三岁的儿童到郊外拣蛋,有的只知埋头拣,有的拣得很多,却一屁股坐在蛋上,这段景象真让人忍俊不禁。 ....C、4月22日是“地球日”,王明和他的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决定组成一个名为“绿色....先锋”的课外活动小组。

D、月色蒙胧的夜晚,同学们一起开篝火晚会,尽享天伦之乐。 ....

21、下列加点词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

A、我国加入WTO后,“诚信”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B、水中的倒影如墨,让人领略到如诗如画的山水之美。 ..C、本届书市上亮相的不少作品,文质兼美,引人入胜。 ....D、他献上一曲《烛光里的妈妈》,唱得栩栩如生。 ....

2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份试卷的第一题,他花了10分钟才完成,真是小题大作。 ....B、比赛输了,不要怨天尤人,而要吸取教训,加紧训练,提高技能。 ....C、经过努力,我们终于登峰造极,在山顶欣赏了美好景色。 ....D、黄山的石、松是大自然的造化,无不巧夺天工,令人赞叹不已。 ....

- 3

C、大学生洪战辉带着妹妹上大学的事迹令人感动,他被评为200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真是可歌可泣。 ....

D、当记者来访震惊全国的齐齐哈尔第二制药厂假药案的几位药检人员时,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他们居然都是非药学专业并从未接受过专业上岗培训的。 .

3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去年10月12日至17日,历经5天5夜115小时,费俊龙、聂海胜圆满完成了举.世瞩目的太空之旅。 ... B、“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言简意赅,寓意深远,在对比中把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

C、美国总统布什和到访的英国首相布莱尔5月25日在华盛顿公开承认,在伊拉克战争问题上犯有无可非议的错误。 ....

D、目前中学语文教学的最大弊端是教师对课文条分缕析,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形成,也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34、下列加点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几年前大家对网络一无所知,现在已经非常熟悉,都不以为然了。 ....B、岩石生成以后不断地蜕变着自己的样子。 ..C、和他一块旅游的都是他当年的同学。 .....

D、这部小说的构思既精巧又严密,真是无可厚非。 ....

35、下面句子中成语运用准确的一项是 ( ) A、桂林的山水黄山的松,真是巧夺天工。 ....

B、同学们经常向老师请教,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值得提倡。 ....

C、谈起电脑、互联网,这个孩子竟然说得头头是道,左右逢源,使在场的专家也惊叹....不已。

D、想不到昔日的“浪子”今天却成了英雄,这就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

....

参考答案:

1、C

2、C

3、A

4、B

5、C

6、C

7、C

8、D

9、D

10、D

11、A

12、B

13、C

14、B

15、A

16、B

17、A

18、D

19、A 20、D

21、D

22、B

23、D

24、C

25、B

26、A

27、B

28、B

29、B

30、C

31、C

32、C

33、C

34、C

35、D

高考地理旅游训练范文第3篇

成都市。

四川省成都市农业旅游起步于90年代初,起始于城郊郸县农科村。该村从花木种植和观赏开始,逐步开辟了农业观光、游览、休闲等项目,形成了农家乐旅游的雏形。在郸县农科村农家旅游的启发下,城郊区龙泉骚区、锦江区、都江堰市等区(市、县纷纷结合各自农业旅游的特色,开发农家乐旅游、发展速度很快。

目前,成都市参与“农家乐”旅游经营的农户已达5000余家,已成为成都市旅游业的特色旅游产品,有利地促进了成都市旅游业的发展。成都市乡村旅游发展较早的类型:郸县农科村的农家乐、龙泉骚区兴龙镇万亩观光果园、锦江区三圣乡红砂村花乡农居观光休闲旅游等。 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目前,中国乡村旅游发展主要有7种模式: 田园农业旅游模式 即以农村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为旅游吸引物,开发农乡游、果乡游、花乡游、渔乡游、水乡游等不同特色的主题旅游活动,满足游客体验农业、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主要类型有: ①田园农业游。以大田农业为重点,开发欣赏田园风光、观看农业生产活动、品尝和购置绿色食品、学习农业技术知识等旅游活动,以达到了解和体验农业的目的,如上海孙桥现代农业观光园。

②园林观光游。以果林和园林为重点,开发采摘、观景、赏花、踏青、购置果品等旅游活动,让游客观看绿色景观,亲近美好自然,如四川沪州张坝桂园林。

③农业科技游。以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为重点,开发观看园区高新农业技术和品种、温室大棚内设施农业和生态农业,使游客增长现代农业知识。

④务农体验游。通过参加农业生产活动,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让游客接触实际的农业生产、农耕文化和特殊的乡土气息,如北京小汤山现代农业科技园、广东高要广新农业生态园。

民俗风情旅游模式 即以农村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旅游吸引物,充分突出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开发农耕展示、民间技艺、时令民俗、节庆活动、民间歌舞等旅游活动,增加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主要类型有: ①农耕文化游。利用农耕技艺、农耕用具、农耕节气、农产品加工活动等,开展农业文化旅游,如新疆吐鲁番坎儿井民俗园。

②民俗文化游。利用居住民俗、服饰民俗、饮食民俗、礼仪民俗、节令民俗、游艺民俗等,开展民俗文化游,如山东日照任家台民俗村。

③乡土文化游。利用民俗歌舞、民间技艺、民间戏剧、民间表演等,开展乡土文化游,如湖南怀化荆坪古文化村。

④民族文化游。利用民族风俗、民族习惯、民族村落、民族歌舞、民族节日、民族宗教等,开展民族文化游,如西芷拉萨娘热民俗风情园。

农家乐旅游模式 即指农民利用自家庭院、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及周围的田园风光、自然景点,以低廉的价格吸引游客前来吃、住、玩、游、娱、购等旅游活动。主要类型: ①农业观光农家乐。利用田园农业生产及农家生活等,吸引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和体验,如四川成都龙泉骚红砂村农家乐、湖南益阳花乡农家乐。

② 民俗文化农家乐。利用当地民俗文化,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娱乐、休闲,如贵州郎德上塞的民俗风情农家乐。

③民居型农家乐。利用当地古村落和民居住宅,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如广西阳朔特色民居农家乐。

④休闲娱乐农家乐。以优美的环境、齐全的设施,舒适的服务,为游客提供吃、住、玩等旅游活动,如四川成都碑县农科村农家乐。

⑤食宿接待农家乐。以舒适、卫生、安全的居住环境和可口的特色食品,吸引游客前来旅游。

⑥农事参与农家乐。以农业生产活动和农业工艺技术,吸引游客前来旅游。

村落乡镇旅游模式 以古村镇宅院建筑和新农村格局为旅游吸引物,开发观光旅游。主要类型有:

①古民居和古宅院游。大多数是利用明、清两代村镇建筑来发展观光旅游,如山西王家大院和乔家大院、福建闽南土楼。

②民族村寨游。利用民族特色的村寨发展观光旅游,如云南瑞丽傣族自然村、红河哈尼族民俗村。

③古镇建筑游。利用古镇房屋建筑、民居、街道、店铺、古寺庙、园林来发展观光旅游,如山西平遥、云南丽江、浙江南得、安徽徽州镇。

高考地理旅游训练范文第4篇

福建旅游资源:福建濒临东海,众多的山脉、交错的河流、茂密的森林、辽阔的海域,构成迥异于中国北方大平原的自然风光。福建旅游资源丰富而且独特,奇山秀水美不胜收,文物古迹遍布八闽。武夷山、厦门鼓浪屿万石岩、泉州清源山、福鼎太姥山、泰宁金湖、永安桃源洞鳞隐石林、平潭海坛、连城冠豸山、屏南鸳鸯溪等9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景色奇异秀丽,其中武夷碧水丹山,“奇秀甲于东南”;鼓浪屿素称“海上花园”、“音乐之岛”,万石岩石奇岩怪,万石植物园被誉为“绿色博物馆”;清源山唐代就是游览胜地,有“闽海蓬莱第一山”之称;太姥山依山面海,石奇洞怪,人称“海上仙都”。福州鼓山、福清石竹山、连江青芝山、宁德支提山、周宁九龙漈瀑布、东山风动石塔屿、龙海云洞岩、南平茫荡山、将乐玉华洞等19个省级风景名胜区,或以山胜,或以水名,或以洞闻,或山水俱佳,各有特色。以地貌形态分,有花岗岩型,多分布在闽东至闽南沿海一带,如鼓山、万石岩、清源山、石竹山等;岩溶型,如玉华洞、明溪玉虚洞、宁化天鹅洞、龙岩龙硿洞、鳞隐石林等,多集中在闽西到闽西南一线;丹霞型,主要有武夷山、金湖、桃源洞、冠豸山等;火山岩型,有平和灵通岩、仙游菜溪岩、闽侯十八重溪、宁德支提山等;海岸岛屿型,如鼓浪屿、湄洲岛、平潭岛、东山岛等,平潭岛

北线:厦门---泉州---福州---武夷山

西北线:厦门---漳州---龙岩

厦门:主要景点;鳌园、胡里山炮台、南普陀寺、鼓浪屿、(菽庄花园有免费参观的钢琴博物馆)集美景区、同安、万石山游览区。

泉州;主要景点;开元寺、清净寺、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福州:主要景点;鼓山、西禅寺、于山、林则徐嗣堂。

武夷山风景区;主要景点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九曲溪风景区(仙掌峰、真武洞、并莲峰、柱峰),山北风景区(水帘洞、鹰嘴岩),天游景区(天游峰、武夷山市博物馆、小桃源),溪南风景区 (虎啸岩、一线天)。

漳州:主要景点;黄道周纪念馆、赵家堡、三平寺)。

龙岩:主要景点;古田会议会址、梅花山自然保护区、永定土楼、冠豸山。

位于福建三明永安市鳞隐石林、桃源洞、玉虚洞

高考地理旅游训练范文第5篇

第一轮复习已经结束,教师的后期教学工作必须要认真做好规划,目标明确,突出重点,这样才能保证后期的教学效果。后期的复习应强调3个环节:

(1)构建网络,促成知识迁移。知识网络的构建,不仅有助于考生牢固掌握和理解课本知识,还有助于考生灵活运用课本知识,并促成知识的迁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规范解题,注重方法指导。由于考生答题缺乏一定的规范性,致使不少考生因此失去了不应失去的分数。可见,方法指导特别重要。

(3)参与训练,强化独立思维。学习过程中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但不少考生对训练的目的不够明确,没有深究答案的得出过程和方法,独立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不够。

2.确定专题,提升能力

后期复习,多以专题形式展开。复习过程中,可采用大、小专题的结合,一方面利用大专题来引导考生复习地理主干知识,强调的是知识的覆盖面;另一方面利用小专题来引导考生复习某类知识点,强调的是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对课本主干知识的掌握以及难点知识的突破,无疑会大大提高考生的各项应试能力。

3.科学训练,分析错题

针对不同题型进行解题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选择题、综合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改错题,找出错因,减少审题或非智力因素的失分。将做错的习题重做一遍,避免再犯,提高解题的正确率。归纳各种题型的解题思路,锤炼文字表达能力。

4.综合试题,注重方法

高考地理旅游训练范文第6篇

通勤是指从家中往返工作地点的过程。大数据测算显示,近年来下图中心城区与周边城镇之间的通勤人数显著增加。下图为2018年5月该市中心城区与周边通勤热点城镇之间的通勤规模示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中心城区与周边城镇之间的通勤人数近年来显著增加,主要原因是(

)

A.周边城镇产业升级,就业机会增多,就业人数提高

B.中心城区房价较高,城郊之间快速交通的大力发展

C.周边城镇居住、生产条件好,生活、生产设施齐全

D.中心城区经济发达,就业岗位增多,收入提高

2.城桥镇与中心城区之间的通勤要依靠越江通道,该越江通道最好的设计方案是(

)

A.采用浮桥设计,降低修建成本,利于汛期泄洪

B.采用渡船形式,保护水生生物,保证行车安全

C.全部采用桥梁设计,提高通行效率

D.部分采用江底隧道,利于水上交通

就业和居住是构成城市生活的两项最基本要素。在经济转型和郊区化进程中出现了就业和居住的空间分离职住分离现象。上述职住分离现象在不同地区差异显著。图为上海市不同区域示意图及2015年平均每日不同区域间通勤(由住地到就业地)流动人数(单位:万人。流入量大于流出量为“十”,流出量大于流入量为“一”)统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图示分区中,就业和居住人数相对平衡的是

A.中心城北区

B.浦东新区

C.中心城南区

D.近郊区

4.按城市土地利用划分,中心城南区主要是

A.文化区

B.商业区

C.行政区

D.居住区

5.上海市通勤交通压力最大的区域可能是

A.远郊区到浦东新区之间

B.中心城北区到浦东新区之间

C.近郊区到远郊区之间

D.中心城北区到南区之间

大别山区某国家级贫国县农民可分为跨村种田大户农民、种植自家承包地农民、本地务工务农兼业农民和常年外出务工农民等类型,该县以当地优势资源为基础的加工企业在县城活力较弱,但在中心集镇活力较强,图1示意该县居民点的等级结构,据此完成6~8题。

图1

6.与县城相比,中心集镇以当地优势资源为基础的加工企业活力较强的主要原因是

A.基础设施较完善

B.更接近消费市场

C.资金供应较充裕

D.更易招募劳动力

7.面向某类型农民的需求,有专家建议在该县推进“村中心集镇双栖”居住模式,这种模式旨在方便该类型农民

A.从事商业活动

B.留守子女上学

C.兼顾务工务农

D.扩大种田规模

8.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带领农民脱贫致富,该国家级贫困县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①推广大规模机械化种植

②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

③引导传统农民多种经营

④推进中心集镇房地产开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某单中心城市,各方向发展比较均衡,城市中心附近人口和产业分布过于集中,交通拥堵,人居环境较差。图1示意该城市某个方向的土地价格(P)变化。据此完成4~10题。

9.为优化城市中心附近的功能布局,在城市更新改造过程中,甲地宜增建

A.公园

B.工业园区

C.住宅

D.物流园区

10.乙地附近比例最大的用地类型可能是

A.仓储用地

B.公共绿地

C.工业用地

D.居住用地

材料一近些年我国城镇化进程持续加快,但是在城乡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许多地方的城市建设进入了误区,将加速城镇化等同于加强城市建设,不考虑地方的实际经济情况,透支未来进行城市建设。

材料二现代田园城市是以良好的生态基础为基底,以多中心、多组团为新型城乡空间格局,以经济、社会、生态、交通一体化作为城乡发展模式,拥有人性化、现代化的城市空间结构和分工明确、分类精细的社会性城市功能,由多级城乡组团构成的城市,也是能够为居民提供高质、高效生活的城市。

材料三下图为现代田因城市等级规模结构研究思路图。

(1)

说明我国建设现代田园城市的原因。

(2)

从城市等级结构、城市空间布局、城市产业类型等方面分析现代田园城市与传统城市的区别。

(3)指出影响现代田园城市等级规模的因素。

1.B人口流动的规模之所以越来越大,在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可以缩短人们出行的时间距离,所以上海中心城区与周边城镇之间的通勤人数近年来显著增加,是由于中心城区房价太高,大部分人群虽然在市中心上班,但是由于收入水平与房价之间的差异,只能住在较为偏远的周边城镇,而连接二者的纽带主要得益于快速交通的大力发展,故B正确。周边城镇的产业升级,中心城区就业岗位增多与通勤人数增加有关,但不是主要原因,故ACD错误。故选B。

2.D城桥镇与中心城区之间的通勤要依靠越江通道,越江通道在建设过程中要考虑成本、水上交通的通行、江中的水生生物等方面,综合分析,该越江通道建设中部分采用江底隧道方案,可以减少对水上交通的影响,故D正确。采用浮桥设计水影响水上交通,采用渡船,效率较低,全部采用桥梁成本太高,ABC错误,故选D。

3.B根据2015年平均每日不同区域间通勤流动人数图示可知,流动人数越接近0,该地区的就业和居住人数就越平衡。图中显示,浦东新区的流动人数仅为-1.7,与其他地区相比,最接近0,所以得知就业和居住人数相对平衡的是浦东新区。故B正确。

4.B根据图示数据,结合材料

“流入量大于流出量为“十””,可以得知中心城南区人口流入量最大。就文化区、商业区、行政区、居住区来说,商业区是消费人群最集中的区域,可以推测出中心城南区主要是商业区,故B正确。

5.D

上题已知上海市中心城南区主要为商业区,可以推测,住宅区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北区。中心城区人口数量很大,所以中心城北区和南区之间的通勤交通压力也是最大的,故D正确。

7.“村中心集镇双栖”居住模式可以满足本地务工务农兼业农民的需求,在村务农、在中心集镇务工,所以这种模式旨在方便该类农民务工务农兼顾。居住城镇更易方便从事商业活动;为方便留守子女上学,需要就近居住在学校附近;扩大种田规模需要居住在乡村。故选C。

8.该县位于大别山区,地形条件不适合推广大规模机械化种植,①错;鼓励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创业,既能做到“先富起来的带动后富起来的”,又充分发挥了当地资源优势,有利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带领农民脱贫致富,②对;多种经营既可以增加农民效益,又有利于适应大别山复杂的地形、保护生态环境,③对;由于是国家级贫困县,经济落后,采取推进中心集镇房地产开发的措施,来带领农民脱贫致富,振兴乡村,成效不会太明显,④错。故选B。

【点睛】第1题从工业选择的区位因素和城市等级两个知识点去分析解答问题。第2题通过题干中“贫困县农民可分为跨村种田大户农民、种植自家承包地农民、本地务工务农兼业农民和常年外出务工农民等类型”,可知“村中心集镇双栖”居住模式为务工务农兼业农民,其既能在乡村务农、又能在集镇务工。第3题采取的有效措施,需要结合当地实际大别山区、国家级贫困县、乡村振兴、农民脱贫致富来进行。

10.考查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的判断和推理,容易题。该城市为单中心城市,且各方向发展比较均衡,城市空间结构最可能为同心圆模式。乙地附近地价仅次于市中心(从市中心到郊区方向),故该地附近最可能为住宅区,居住用地类型比例最大,D选项正确,排除A、B、C选项。

(1)我国城镇化进程进人中期加速阶段,城镇规模快速扩张,城乡发展不均衡;城市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城镇化质量低;现代田园城市能够为居民提供高质、高效的生活。

(2)现代田园城市由城、镇、村共同组成,而传统城市只包括城市本身;现代田园城市各功能区比较分散,形成多中心、多组团、网格化的空间格局,而传统城市功能区多为集中式布局,采用单中心模式;现代田园城市产业类型以高科技产业、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文化旅游业为主导,传统城市的产业多为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

高考地理旅游训练范文

高考地理旅游训练范文第1篇摘要师范生作为今后教师队伍中的主力成员,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任。地理也可亦不例外,地理师范生对其地理学习影...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