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工业化环境问题论文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漫步者2025-11-191

工业化环境问题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模型,考察了长江经济带2010—2017年11个省市工业环境效率的区域差异与空间分布,再用改进的灰色关联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的工业环境效率总体较高,区域之间有差异,呈现“下游>上游>中游”格局。根据泰尔指数分析可知,下游地区内部差距是长江经济带工业环境效率差异的主要原因。从空间分布来看,高效率集中在下游和上游地区,低效率集中在中游地区,呈现由“外围”向“中心”延伸趋势。经济发展水平、环境方面、地区因素对工业环境效率起到正向作用。其中,地区因素对工业环境效率影响作用不大。产业结构、外资水平对工业环境效率起到负向作用。

关键词:工业环境效率;非期望产出Super-SBM模型;区域差异;改进的灰色关联模型;影响因素

Key words:Industrial environmental efficiency;Non-expected output of Super-SBM model;Regional differences;Improved grey relation model;Influencing factors

2017年7月,環保部等部委联合印发《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指出长江经济带是我国重要的生态环境保护区。长江经济带涵盖11个省市,其面积约占205万平方千米、总人口和生产总值也超过全国的40%[1]。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而工业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主力军。同样,长江经济带也面临资源环境等诸多问题,2017年长江经济带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为80 386.76万吨,工业废水排放总量83.24亿吨,2016年长江经济带工业能源终端消费量为112 387.01万吨标准煤,占全国的40.27%。由此可以看出,长江经济带的环境问题十分严重。所以,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工业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是长江经济带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

工业环境效率是指在工业系统单位所产生价值的同时对环境的影响力大小[2]。近年来,大多数学者对工业环境效率的研究主要位于四个方面:企业[3]、区域[4]、行业[3]、国家层面[5]等。袁鹏,程施(2010)[6]基于方向性距离函数,非期望产出中考虑了污染排放,测量了中国的工业环境效率,结果表明:我国工业环境效率较低,如果不考虑污染环境产出,将会影响各个地区的真实效率值。王连芬(2011)[7]采用环境DEA 模型,测算了工业环境效率。结果发现:各省环境效率差别较大。工业环境效率值呈现“东部>中部>西部”的格局。而且,在考虑污染排放的情况下,环境效率降低。佟连军,宋亚楠,韩瑞玲,李名升(2012)[8] 运用了DEA和SFA模型,测算辽宁沿海经济带的效率及工业产出弹性。并利用Tobit模型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丁焕峰,高溦(2015)[9]对广东省及四大区域环境效率使用SBM-V模型进行了测算,在此基础上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得出:在考虑污染排放的因素下效率值降低了。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水平、区域因素,对环境效率的影响作用具有促进作用,剩下的具有抑制作用。徐盈之,周圆(2016)[10] 首先使用SBM模型测量了我国效率值,再使用EKC曲线研究工业环境效率与规制力度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我国工业环境水平总体不高,全国及东中西部EKC呈现“N型”,东北地区却是“倒N型”。而且,各个地区的EKC所处阶段与发展态势都是有差异的。苏伟洲,李航,钱昱冰,郭四代(2018)[11]测算了效率值,并对效率值的影响因素分析。宋刘洁,汪克亮,王杰(2018)[12]通过采用SBM-Undesirable 模型、Malmquist-Lunberger生产率指数,来分析研究江苏省县域效率值的地区差异、动态演进。结果发现: 整体来说环境效率较低,三大区域效率值有差距。从空间来看,效率值基本上呈现“苏南> 苏中>苏北”格局。张乐勤,陈素平(2019)[13]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安徽省工业环境效率和科技创新综合指数进行了评价。黄娟,孙坤鑫(2019)[14]以我国37个工业行业2001—2013年间为研究对象,使用Super-SBM模型测算环境效率值,并分析市场集中对环境效率的影响力。

综上所述,本文的研究进展如下:其一,对工业环境效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家”,“省域”,“行业”等方面,而以“长江经济带”作为研究对象的不多。其二,在测量工业环境效率的方法选择上,采用非期望产出Super-SBM模型对2010—2017长江经济带工业环境效率进行了区域差异、空间分布分析,解决了SBM模型不能同时区分有效单元为1的问题,而且克服了DEA模型高估效率的缺陷。其三,为了解决极端值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对灰色关联分析模型方法进行了改进,提高计算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一、研究方法

(一)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模型

对Tone[15]和Kaoru[16]的DEA模型分析总结后,构建了包含Super-SBM模型。设决策单元为N,每个单元包含:α个投入指标X、β1个期望产出 Yg要素、β2个非期望产出Yb要素,根据Fre等[17]建立生产可能集:

(二)改进的灰色关联模型

灰色关联分析以灰色关联度,确定因子之间的影响程度大小的[18]。而改进的灰色关联分析,使用各因素的变化情况来计算关联度的。具体步骤如下:

1.预处理。确定参考数列和比较数列。

二、长江经济带区域差异、空间分布分析

(一)數据来源及指标说明

在借鉴其他学者[19-21]研究的基础之上,鉴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构建如下指标体系。投入指标还是参考已有的研究的做法,选择资本、劳动、能源三种指标外,本文还增加了污染治理投资投入指标。期望产出:本文选择工业生产总值。非期望产出:本文选择“工业废水”作为非期望产出。资本投入:本文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为工业资本投入指标,单位:亿元。劳动投入: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单位:万人。能源投入:工业能源终端消费量,单位:万吨标准煤。污染治理投入:污染治理投资,单位:亿元。期望产出:工业生产总值,单位:亿元。非期望产出:工业废水排放总量,单位:亿吨。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0—2017年)、《中国环境年鉴》(2010—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2017年)。其投入和产出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如下表1。

(二)工业环境效率区域差异分析

本文在DEA-Solver Pro5.0软件中Super-SBM Nonoriented的模板测算下,测算2010—2017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工业环境效率。并将长江经济带划分为:上游(重庆、云南、贵州、四川),中游(湖北、湖南、江西、安徽),下游(上海、江苏、浙江)。

从图1可知,长江经济带工业环境效率值总体较高,区域之间有差异。整体效率值为0.99,接近于1,效率值总体较高。效率平均值从大到小为:下游(1.23)、上游(0.95)、中游(0.79),基本不符合区域发展“梯度”特征。而是呈现“下游>上游>中游”格局,下游的效率平均值大于整体平均值、上游和中游的效率平均值小于整体的平均值。

由于,每个区域的资源储备、区域文化、重点发展产业、技术水平等存在差异,必然导致三大区域的工业环境效率有差异。从图2可知,从效率平均值来看,下游的效率值从2010年的1.24上升到2013年1.77再下降到2017年的1.25。整体上下游的工业环境效率值是上升的,只是上升的幅度很小。中游的环境效率值从2010年的0.77下降到2013年的0.57再上升到2017年的0.61。整体上中游的工业环境效率有小幅度的下降趋势。上游的工业环境效率从2010年0.85下降到2013年的0.77再上升到2017年的1.08。整体上上游的工业环境效率是上升的。可能因为:下游的效率值高,因为下游地区属于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引进国外的先进理论和科学技术更加容易,所以,工业发展与资源环境能够协调起来。中游地区工业环境效率最低,说明了工业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的保护之间产生了矛盾,再考虑到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是“先东后西”。而中游地区紧挨上游地区。在产业转移中,下游地区污染物大量的流入中游地区。除此之外,中游地区工业技术、工业设施、工业管理方法相对较弱,环境保护意识较差等。而上游的工业环境效率高于中游,并不说明上游工业发展优于中游,是因为上游工业发展相对较晚,很多高污染、高能耗向中游地区转移。再加上上游地区工业发展水平较低,进而污染产生的也较少。所以,上游地区的效率值优于中游地区。

(三)效率值的泰尔指数分析

为了揭示长江经济带工业环境效率地区差异的原因,本研究利用泰尔指数,将区域总体差距分为地区间的差异和地区内的差异后,再计算它们的贡献率。其中,泰尔指数越小,说明它们的差距越小,反之越大。从下表2可知,长江经济带工业环境效率的泰尔指数总体差距是呈增大趋势。从2010年的0.045 97升到2017年的0.105 15,可以看出总体差距在增大。从泰尔指数的分解部分来看,地区之间和地区内部的贡献率分别是25.176%、74.824%。说明地区内部的差距是长江经济带工业环境效率差异的主要原因。从时间上来看,地区之间差距呈现下降趋势,从2010年的46.122%到2017年的40.666%;而地区内部差距的贡献率呈现上升的趋势,从2010年的53.878%到2017年的59.334%。这说明提高效率值的关键是地区内部差距。从地区内部来看,上游、中游、下游之间的贡献率均值分别是24.807%、41.117%、52.029%。下游地区的贡献率基本保持30%以上,说明下游地区差距是地区内部差距的根源。综上所述,下游地区内部之间的差距是提升效率值的关键。

(四)工业环境效率空间分布分析

为了更加详细分析长江经济带工业环境效率值,将它们效率值大小分成两组:(1)高效率(>1)省市个数在2010年、2013年、2017年的节点分别为:5、 3、 7,分别约占45.5%、 27.3%、 63.6%。 (2)低效率(<1)省市个数在在2010年、2013年、2017年的节点分别为:6、8、4,分别约占54.5%、72.7%、36.4%。从以上数据值可知:其一在各个时间节点上,高效率主要集中上游和下游地区。其二从时间序列上来看,长江经济带2010—2017年工业环境效率先下降后上升。

再对2010年、2013年、2017年三个节点长江经济带工业环境效率值进行空间可视化处理,得到图3。

从图3可知,三大区域工业环境效率呈现由“外围”向“中心”分布趋势。在三个时间节点上,上游和下游都是高效率省市,距离上游、下游距离越近,效率值越高。从时间序列来分析,效率值的空间布局从“外围”向“中心”增多。这表明工业环境效率除了受到资源储备、区域文化、重点发展产业、技术水平等原因,还受到外围省市的带动作用。因此,在提高环境效率值要考虑“外围”的带动作用。

三、影响因素分析

研究工业环境效率的影响因素很多,本研究参考已有文献[22-24],并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选取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环境方面、外资水平、地区因素等五个影响因素。经济发展水平:本文选择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人),用R表示。产业结构:选择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用ZB表示。环境方面:取污染治理投资的对数,用WB表示。外资水平:实际外资投资额占GDP比重(%),用WD表示。地区因素:人口密度的对数,用RD表示。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各省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本研究以长江经济带的工业环境效率值为被解释变量,以经济发展水平、產业结构、环境方面、外资水平、地区因素为解释变量。用改进的灰色关联模型,测量和分析效率值与影响因素之间的联系。其变量说明如下表3:

首先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经济发展水平与长江经济带工业环境效率的关联度是0.13,影响程度排第四。两者之间呈现正向关系,说明经济水平会提高工业环境效率。人均生产总值的提高,导致了人们提高了对环境质量要求,从而促进了工业环境效率。另外经济发达的地区,更容易使人力和物力结合起来,推动环境资源的保护。所以,两者之间呈现正向关系。

从产业结构来看,产业结构与长江经济带工业环境效率的关联度是-0.32,影响程度排第二。两者之间呈现抑制关系,说明产业结构会阻止工业环境效率的提高。也就是说,工业增加值的提高抑制环境效率的提高。原因有:其一,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大量的工业污染物,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危害,从而降低工业环境效率。另外,在工业发展中能源消耗,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所以,两者之间呈现抑制作用。

从环境方面来看,环境方面与长江经济带工业环境效率的关联度是0.28,影响程度排名第三。两者之间呈现正相作用,说明环境方面会促进工业环境效率的提高。由于环境方面力度的加大,使各个省市采用清洁污染少的技术生产和先防污染治理方法,避免以牺牲环境来发展经济。

从外资水平来看,外资水平与长江经济带工业环境效率的关联度是-0.42,影响程度排名第一。两者之间呈现负相关,说明外资水平对工业环境效率起抑制作用。很多外商投资者投资目标看重的是工业方面的领域,而每个省市注重的是经济发展规模大小,忽略了外商者的投资方向,所以使工业环境效率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从地区因素来看,人口密度与效率的关联度是0.05,影响程度排名第五。两者之间呈现正相关系,说明人口密度的增加提高工业环境效率。人口密度的增加,导致人口劳动力的增加,进而工业产值的增加,最终提高工业环境效率。另外,随着人口密度的增加,会增加环境的承载力。从整体上来说,正向作用大于负向作用一点,所以,人口密度对工业环境效率的影响程度不是特别大。

四、结论和建议

本研究基于非期望产出Super-SBM模型,研究了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2010—2017年的工业环境效率的地区差异、空间分布,并用改进的灰色关联模型分析了工业环境效率的影响因素。得出以下结论:

1.从整体上来看,工业环境效率较高,区域之间有差异。不符合区域发展“梯度”特征。而是呈现“下游>上游>中游”格局。从泰尔指数来看,长江经济带工业环境效率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地区内部的差距。且三大区域的贡献率,呈现:“下游>中游>上游”格局。说明下游地区内部的差距是影响长江经济带工业环境效率的主要原因。

2.从空间分布来看,长江经济带的工业环境效率,高效率地区主要集中在上游和下游,高效率地区数量先降低后逐渐增多。呈现上游和下游地区从“外围”向“中心”逐渐延伸的趋势。说明上游和下游地区起到了带动工业环境效率的作用。

3.从影响因素来看,长江经济带的工业环境效率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环境方面、地区因素、产业结构、外资水平等五种因素影响。其中,经济发展水平、环境方面、地区因素对工业环境效率起到促进作用。产业结构、外资水平对工业环境效率起到抑制作用。

根据上面的结论,提出以下建议:(1)转变工业经济增长模式。重点和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每个省市要根据自己当前经济发展的形式,制定合适的经济模式,了解本省市的经济发展重点和目的。(2)优化产业结构。由于产业结构对环境效率呈现负相关,所以,要减少工业增加值的比例。降低对高污染工业的依赖性,大力发展一些污染小、节能的新型产业。另外,对一些污染物产量过大的工业产业尽量少经营或淘汰。(3)加大环境方面力度。注重对污染物投资治理的监督,使投资成本发挥最大作用。同时,提高采用高端治理技术,注重工业污染物的源头治理,尽量不先污染后治理。(4)提高外商投资的质量。在对外开放投资的同时,要加强环境的保护,并对引进项目进行环境和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应引进高端的技术和设备,避免高污染工业的投资项目。(5)合理分布人口。使人口、经济、环境之间协调性发展,提高工业环境效率。

参考文献:

[1] 杜雯翠,江河.《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内涵与实质分析[J].环境保护,2017,45(17):51-56.

[2] Verfailie H A,Bidwell R.Measuring eco-efficiency:a guide to reporting company performance[M].Geneva:World Business Council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2001.

[3] 王飞儿,史铁锤.基于物质代谢的中国纺织业生态效率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 16) : 116-120.

[4] Seppalaa J,Melanen M,Maenpaa I,et al.How can the eco-efficiency of a region be measured and monitored[J].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logy,2005,9(4):117-130.

[5] 杨斌.2000—2006年中国区域生态效率研究: 基于DEA 方法的实证分析[J].经济地理,2009,29 (7):1 197-1 202.

[6] 袁鹏,程施.中国城市工业环境效率度量与分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4):31-36.

[7] 王连芬.我国工业环境效率评价及地区差异[J].社会科学家,2011(9):88-91.

[8] 佟连军,宋亚楠,韩瑞玲,等.辽宁沿海经济带工业环境效率分析[J].地理科学,2012,32(3):294-300.

[9] 丁焕峰,高溦.广东省工业环境效率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J].城市观察,2015(2):76-87.

[10] 徐盈之,周圆.我国区域工业环境效率的库兹涅茨曲线研究[J].经济经纬,2016,33(1):8-13.

[11] 苏伟洲,李航,钱昱冰,等.“一带一路”沿线省份工业环境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8,35(19):155-160.

[12] 宋刘洁,汪克亮,王杰.江苏省工业环境效率的地区差异与动态演进——基于县域层面的研究[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6):28-35.

[13] 张乐勤,陈素平.创新驱动战略实施对工业环境效率的影响及演化规律探析[J].科技促进发展,2019,15(3):318-325.

[14] 黄娟,孙坤鑫.环境规制、市场集中与环境效率——来自中国工业行业面板数据的检验[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9,35(5):646-653.

[15] Tone K. A slacks-based measure of super-efficiency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2, 143(1): 32-41.

[16] Kaoru T.Dealing  with  undesirable  outputs  in  DEA:A slacks-based  measure(SBM)  approach[R].Tokyo:The  Operations Research Society of Japan,2004:44-45.

[17] Fre R,Grosskopf  S,Pasurka  Jr A C.Environmental production functions and  environmental  directional  distance  functions[J].Energy,2007,32(7): 1 055-1 066.

[18] 孫晓东.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几种决策方法及其应用[D].青岛: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9] 马骏,王雪晴. 长江经济带工业环境效率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基于超效率DEA-Malmquist-Tobit模型[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9(3):49-54.

[20] 刘辉,李志翠. 我国西部工业环境效率与经济效率的差异研究——基于DEA-SBM模型与DEA-CCR模型的比较分析[J].西部论坛,2013,23(6):90-96.

[21] 申晨,李胜兰,代丹丹. 中国省际工业环境效率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J].统计与决策,2017(1):121-126.

[22] 蔺雪芹,郭一鸣,王岱. 中国工业资源环境效率空间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J].地理科学,2019,39(3):377-386.

[23] 马晓明,张灿,熊思琴,等. 中国区域工业环境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基于Super-SBM的实证分析[J]. 生态经济,2018,34(11):96-102.

[24] 袁荷,仇方道,朱传耿,等. 江苏省工业环境效率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7,33(5):112-118.

[责任编辑:范 君]

工业化环境问题论文范文第2篇

在国内民间投资增长放缓的大背景下,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核心区,黑龙江省却亮出一份让人吃惊的答卷: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近日发布信息:今年上半年,全省民间投资完成1443.1亿元,同比增长10.8%,增速比固定资产投资高出4.8个百分点,比全国民间投资高出8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出15.7个百分点。

经济下行压力下,营造暖心的服务环境是黑龙江的现实选择。

“东北地区振兴发展,优化发展环境很重要。”“要规范政府行为,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真心实意帮助企业排忧解难。”习近平总书记给黑龙江开出“药方”。

今年5月,省委、省政府重新修订并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全省发展环境的意见》,提出了深入清理行政审批项目、强化实体服务大厅建设和提升行政审批效率、清理滥收费和严禁征收“过头税”、规范司法行为、查处破坏发展环境行为等26项具体措施,“切实加强发展环境问题整治。”在问题导向的推动下,观念正在出现转变,沉疴政治逐渐消除。

——从“加法”到“减法”,权力在“瘦身”。近年来,黑龙江在简政放权上做了大量工作。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黑龙江省政府行政审批清理比例达54%,非行政许可审批全部清零。审核行政权力10 068项,保留3074项,精简69.5%。最近的一次清理行动是今年9月7日,省政府继去年清理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之后,再次全面清理规范行政权力68项中介服务事项,清理规范比例为80%。至此,省政府各部门行政权力涉及中介服务事项共计346项,其中清理规范254项,保留92项,总清理规范比例为73.4%。

——从“万里长征”到“百米冲刺”,效率在“提速”。各地政府部门秉持“把方便带给办事企业和群众,把麻烦留给自己”的工作理念,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其中以哈尔滨市最为典型——今年5月31日,“一站式”审批大厅市民大厦投入使用,并在全省率先启动实施“大处室”改革,一举裁撤155个处室,平均精简比例达到28.13%。据统计,实行新的建设项目审批流程后,审批环节减少28.7%,审批要件减少58.6%,审批时限减少25%,办理集体土地公益类建设项目的审批时限只需19个工作日。

——从“任性”到“禁止”,滥收费被“掐根”。滥收费之所以屡禁不止,根本原因在于很多法规虽已不适应时代要求,却未及时废止。有鉴于此,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加大了法规、文件的整改力度。截至今年9月末,已修改、废止53个不适应振兴发展的法规和制度性文件。

——从“对外”到“对内”,司法机关在“护航”。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法治环境建设,对渎职者毫不手软。例如,在省检察院部署开展的“淘汰落后产能中央财政奖励资金领域渎职犯罪”专项查办工作中,目前仅在大庆市、佳木斯市就成功查办30件、30人。截至今年9月末,全省检察机关共立案查办破坏发展环境领域渎职犯罪案件79件、91人。

——从“补充”到“完善”,惩处在“加力”。成立于2014年1月的黑龙江企业投诉中心,两年多来,工作人员每天不停地接听投诉电话,为企业排忧解难。今年5月,为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省政府责成秘书长兼任企业投诉中心主任,并加强了办案人员力量。仅今年前9个月,中心就查处投诉事项837件、处理相关责任人986人,面向全省通报28个典型问题。省纪委监察廳也密切配合,于今年5月19日开设破坏发展环境受理举报平台,重点解决关键岗位寻租设障、以权谋私、效率低下等突出问题,目前已受理投诉事项556件,处理相关责任人248人。

黑龙江以构建法治化环境为目标的“先手棋”取得明显效果:截至今年9月,全省累计新注册成立企业2712家,新形成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的科技型企业488家,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7%……

接下来,黑龙江还要打出一系列“组合拳”——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推进依法行政,坚持简政放权,激发市场活力,加强司法公正,促进社会治理……

工业化环境问题论文范文第3篇

2、国际油价波动的历程、影响和走势

3、石油企业构建标准化管理体系浅析

4、土著居民与油气行业的责任

5、在荒漠中筑起绿色的城

6、油田井下作业技术现状及发展探究

7、利用初中化学教材 积极开展环保教育

8、石油化工中加氢精制技术的应用

9、石油企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10、谈弱势资源形势下新专业图书的选题开发

11、浅谈海洋石油平台污水的处理技术

12、清洁能源产业发展与油气储运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

13、油品储运过程中油气挥发问题的研究

14、环境责任的可持续性投资决策分析

15、低碳经济是保障石油生态安全的现实选择

16、技术进步对二氧化碳减排效应影响研究

17、海洋石油开发法律体系完善刍议

18、石油生物脱硫技术的工业化

19、化工工艺与石油炼制的探讨

20、培育中国石油文化提升国际竞争力

21、浅谈海上导管架拆除工程

22、浅析西部石油工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与应对措施

23、利用化学课渗透环保知识的策略

24、浅析钻井平台油污损害赔偿立法的完善

25、对完善成品油定价机制推进石油价格市场化改革的思考与建议

26、石油机械热处理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浅析

27、X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28、水平井钻井技术在石油开发中的应用

29、全国深入开展“小金库”治理工作等

30、石油院校公共必修课《石油工业概论》的教学现状及对策

31、“走出去”与世界共赢

32、中央文献出版社等提供872种可供书目

33、巴州工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4、浅谈生物化工的发展现状及应用

35、山东省东营市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度评估

36、我国石油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7、水中石油类物质检测空白值高的影响因素

38、国际石油工程项目风险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39、节约矿产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40、针对采油工艺新技术以及应用的分析

41、浅谈石油管道施工成本控制方向

42、油田化学品技术的创新

43、克拉玛依市建立区域生态环保大数据中心问题研究

44、论质量管理是企业的生命

45、玉门工业遗产整体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研究

46、海洋石油污染应急制度的完善

47、高新技术在采油工程中的应用现状及展望

48、石油工业环境保护的法制现状及改进措施

49、浅析稠油热采注汽锅炉节能减排措施

工业化环境问题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基于2000—2009年中国森林旅游的统计数据分析表明,中国森林公园的数量和面积年增加了153个和74.3万hm2,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森林公园数量多且平均规模较大。森林公园的旅游直接收入年均增长34.7%,上海、浙江、江苏森林公园单位面积收入水平最高。森林公园游客接待增长迅速,年均增长18.6%,但海外游客仅占2.5%。因此,发展中国森林旅游必须发挥中西部与东北的国有林区资源优势,重视森林资源的生态服务与旅游价值,加强长三角地区森林公园景区保护与环境管理,积极引导国外游客和东部地区游客向中西部地区流动。

关键词:森林旅游;森林公园;实证分析

随着旅游业的高速发展和旅游产业的转型,森林公园已经成为旅游的重要景区。2006年至2009年, 全国森林公园共接待森林旅游人数超过10.66亿人次(图1), 以门票为主的森林旅游直接收入达690亿元, 创社会综合旅游收入超过5700亿元。2009年中国森林公园共接待游客3.33亿人次,占国内旅游总人数的17%,增长20%;直接旅游收入225.9亿元,增长21%,均高于国内旅游涨幅,带动社会综合旅游收入近1800亿元,林业生态服务收入超过100亿元。

图1 2000—2009年国家森林公园数量

森林旅游的研究随着森林旅游蓬勃发展的实践成为旅游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截至2010年3月,国内中文核心期刊关于森林旅游的研究论文多达150多篇,涉及森林旅游产业及其发展战略研究[1-2],森林旅游环境承载力和环境容量的研究[3-4],森林生态旅游及可持续发展研究[5-6],森林与少数民族发展及城市森林研究[7-8]等领域。

然而,作为森林旅游赖已存在的森林公园发展阶段、特征、数量与质量建设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作为林业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森林旅游产业体系及其产业结构研究远远不能满足森林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一、中国森林旅游发展历程分析

森林旅游的时间远远早于森林旅游的理论研究。在1872年,世界上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黄石国家森林公园建成,标志着森林旅游作为一个产业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方政府重视。1982年,中国建立了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到2009年底,国内各级各类森林公园2458处, 总规划面积达1652.5万hm2, 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就有730处(图2)。

图2 2000—2009年中国森林公园面积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1-2009

(一)中国森林公园数量分析

2000—2009年,中国森林公园总量从1078个增加到2458个,增加了1380个,年均增加153个;国家级森林公园从344个增加到730个,增加了386个,年均增加近43个,尤其是2000—2005年增长最为迅速,年均增长超过50家。

(二)中国森林公园规模分析

2000—2009年,中国森林公园面积从983.8万hm2增加到1652.5万hm2,年均增加74.3万hm2(图3)。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森林公园平均面积却在缩小,2001年中国单个森林公园的平均面积为3万hm2,而到2009年则缩小到2.2万hm2左右。

(三)中国森林公园分布特征

2008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森林公园2277个 ,其中广东、山东、河南、江西、四川、黑龙江、浙江森林公园数超过100个,占全部森林公园数的44.94%。

2008年,全国共有森林公园面积1629.83万hm2,其中吉林、黑龙江、黑龙江森工集团、西藏、新疆、内蒙古森林公园面积超过100万hm2,占全部森林公园面积的57%(图4)。

图3 2008年各省森林公园分布情况——合计--国家级资料来源:中国林业统计年鉴2009

图4 2008年各省森林公园面积■国家级□总面积

二、中国森林旅游收入分析

(一)中国森林旅游收入变化分析

2000—2009年,中国森林公园旅游直接收入从12.93亿元增加到225.9亿元,增长了近17.5倍,年均增长34.7%(图5)。2009年带动社会综合旅游收入近1800亿元。森林旅游已经成为林业产业重要的经济增长点。2009年,中国平均每个森林公园旅游直接收入为919万元,单位森林公园面积所产生的直接收入为1367元/hm2。

图5 2000-2009年中国森林公园直接旅游收入

(二)中国森林旅游收入构成分析

2008年中国森林公园旅游收入187.11亿元,其中门票收入41.59亿元,食宿收入84.16亿元,娱乐收入26.69亿元,其他收入34.87亿元;它们分别占公园旅游收入的22%、45%、14%和19%(图6)。 森林公园旅游收入主要集中在餐饮业, 森林生态旅游娱乐业收入比重较低,表明中国森林生态旅游大多是基本旅游消费,景区生态旅游产品开发层次不高,以休闲、健康、疗养为内容的生态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尽管2009年中国森林公园旅游收入增长了21%,达225.9亿元,但森林生态旅游产品结构没有得到根本的提高。

2006—2008年,森林公园旅游收入年均增长20%。森林公园旅游收入中,食宿收入的比重最高,从2006年的43%增长至2008年的45%;门票收入的比重变化不大,占总收入中的22%左右;娱乐收入的比重有了小幅提高,从2006年12%增长至2008年14%;其他收入比重在逐步降低。

(三)中国森林旅游收入特征分析

2008年浙江、江西、四川、江苏森林公园旅游收入超过10亿元(图7),占全国森林公园旅游收入的56%。

图7 各省森林旅游收入情况

中国森林旅游收入分布严重失衡,在较少的省份实现了较高的收入,而在一些资源较为集中的东北林区收入水平并不高,表明东北等国有森林公园景区森林旅游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值得注意的是,各地森林公园单位面积产出差距很大,上海、浙江、江苏三地单位面积带来的森林旅游直接收入较高,分别为1.798668、1.637676、1.244837万元/hm2(图8),长三角地区森林资源并不丰富,平均面积也并不高,上海每个森林公园仅488hm2,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82%。

三、中国森林旅游游客数量分析

(一)中国森林公园游客总量分析

2000年以来,中国森林旅游逐渐受到广大游客的青睐,从2000年的0.718亿人次增长为2009年的3.33亿人次,年均增长18.6%(图9)。分析表明森林旅游游客在经历了2003年“非典”以后的高速增长后,步入了平稳增长期,2009年又进入一个高速增长期。

图8 2008年各省森林公园单位面积带来的旅游直接收入

图9 2000-2009年森林公园游客人数及增长率——旅游人次;---增长率

(二)中国森林公园游客构成分析

中国森林旅游游客以国内游客为主,国内游客占总游客人数的97.5%,海外游客的比重很低(图10)。2007年国际金融危机后,海外游客的比重在进一步降低。加强森林公园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森林旅游知名度和拓展新的森林旅游产品是提升森林旅游业质量的重要途径。

图10 2000-2009年海外游客所占比率

(三)中国森林旅游游客地区特征

2008年浙江、江西、四川、江苏森林公园旅游收入超过10亿元,占全国的森林公园旅游收入56%。2008年广东、江苏、河南、重庆、山东、浙江、江西、湖南、辽宁和四川国内森林旅游人数突破了1000万人次(图11),分别占国内和国际森林旅游人次的71.5%和78.5%。

图11 各省森林旅游人次——旅游总人数;海外旅游者

四、中国森林旅游发展趋势分析

(一)中国森林旅游增长空间将进一步拓展

据2000-2009年人均GDP与国内旅游收入的相关性分析,其相关系数为0.993182(图12,这为人均GDP与国内旅游收入之间的线性回归函数图,2003年因“非典”偏离较大)。2009年,人均GDP接近4000美元,这意味着中国居民的消费结构将发生巨大的改变,旅游消费无疑会成为这轮消费结构转变中的一大亮点。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和带薪休假制度相应的落实,旅游自身消费的结构也会进一步发生变化。森林旅游作为一种有特色的中高端旅游产品,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图12 人均GDP与国内旅游收入函数图

森林旅游与国内旅游业发展具有极强的相关性,将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不断扩张,其增长速度高于旅游业的平均增长速度(图13)。

图13 中国旅游总收入与森林旅游直接收入增长率比较——森林旅游直接收入增长率;---国际国内旅游总收入增长率

据预测,“十一五”期间,全国森林公园接待人数接近15亿人次,直接旅游收入近1000亿人民币,分别是“十五”期间的2.3倍和2倍。2010年森林旅游带动社会综合旅游收入将突破2000亿人民币,较2009年增长25%左右。

(二)森林旅游将成为休闲养生的重要手段

森林旅游依托大量的森林资源和原始生态系统,有利于创造幽雅恬静的环境,负氧离子含量较一般旅游景区高,大量植物组织和器官会发出来的有机物具有防病、治病、健身强体和改善睡眠等功效[9],森林休闲旅游作为健康养生的重要手段将越来越受到旅游者的重视(表1)[10]。特别是一些经济发达国家,森林休闲业已成为最大的产业之一。以美国为例,1977年的户外休闲消费突破了1600亿美元,超过了石油工业而成为美国最大的产业;到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户外休闲消费高达3000亿美元,美国人均收入的1/8都用在了户外休闲上;到20世纪90 年代,美国每年参加户外休闲的人次高达20多亿,几乎是美国人口总数的10倍。据美国农业部20世纪90年代初的统计,3/4来自郊外休闲项目。在法国,仅枫丹白露森林每年吸引的森林休闲者就多达1000万人次,其中70%集中在周末及节假日。法国每年到森林中去旅游的达6亿人次,城市中60%的家庭每年至少到森林旅游一次。目前,英国、德国、西班牙、意大利到森林旅游的人数分别占本国人口的39%、50%、38%、46%。

(三)森林旅游产业技术含量与产业关联不断提升

旅游业产业波及广泛,基于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的完全消耗系数分析,完全消耗系数越大,表明一个产业对另一个产业的关联度越大。旅游业、娱乐业、餐饮业、住宿业、石油及燃料加工业关系密切,与2002年投入产出完全系数相比[11],石油及燃料加工业成为旅游业的重要密切相关产业,表明旅游者出游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自驾游与乘坐飞机开始成为旅游者出游的重要方式。旅游业与雷达及广播设备制造业、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子元器件制造业、其他通用设备制造业等制造业的完全相关系数小,表明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技术含量不高(表2)。

尽管旅游业与农、林、牧、渔服务业完全后向相关系数仅为0.01868,与林业的完全前向关系数为0.03312,但是旅游业发展的产业特征为提高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供了经验指导。森林旅游服务业必须提高其技术含量,加强与相关产业联系,扩大森林旅游的产业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五、结论

基于2000—2009年中国森林旅游数据、中国旅游业发展状况和2007年投入产出表的的分析表明,中国森林旅游整体发展迅速,但资源分布极不均衡,东北、西部和南方丘陵地区森林旅游资源较为丰富,遗憾的是其森林旅游业发展水平和效益并不高,资源优势并没有转换为森林旅游优势。

就森林旅游收入状况而言,中国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较少的森林公园收入实现了近60%的森林旅游直接收入;上海、浙江、江苏三地单位森林公园面积带来的森林旅游直接收入较高,分别为17986.68、1.637676、1.244837万元/hm2;森林旅游收入构成中门票的收入比重较高,表明森林旅游产品开发滞后,产业技术含量低,服务体系不够健全。

森林旅游大多是国内游客,只有少数地区有部分海外游客且比重很低,仅占全部旅游人数的2.5%,游客大多集中在影响力大、知名度高的森林旅游景区;从地区来看,东部、南部地区成为大多数游客森林旅游的主要目的地,占全部人数的近50%,给本来就并不丰富的森林旅游资源带来了较大的生态压力。

要增强中国森林旅游的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需要提高森林旅游服务的技术含量,突出森林资源的生态服务功能,积极开展森林休闲、健康养生、娱乐教育旅游;加强森林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相互联系,利用产业转型和国内政策的有利条件,推进森林旅游科学化、规范化、体验化、安全化发展,提高产业的整体素质;积极引导海外游客和东部、南部地区游客开展森林旅游,扩大森林旅游的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降低东部地区森林旅游景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压力。

参考文献:

[1]陈秋华.试析我国森林旅游产业发展对策[J].生态经济,2002(4):58-61.

[2]邓和平.对湖南森林公园和森林旅游产业的若干思考[J].经济地理,2007(3):526-528.

[3] 谭周进.旅游踩踏对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土壤微生物区系及活性的影响[J].土壤学报,2007(1):184-187.

[4]戴彬. 张家界森林公园生态旅游环境容量分析[J].生态经济,2006(10):108-110.

[5] 赵敏燕. 滇中森林生态旅游环境解译系统的现状及构建对策[J].生态经济,2006:185-187.

[6]董翠玲. 山东昆嵛山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J].四川动物,2007(4):878-880.

[7] 李志飞. 少数民族山区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和态度[J].旅游学刊,2005(3):21-25.

[8]李忠博. 城市森林旅游开发策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5(12):2381-2382.

[9]吴楚材,吴章文.森林环境资源与森林旅游产品开发——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182-190.

[10]只木良也,吉良龙夫.人与森林——森林调节环境的作用[M].唐广仪,译.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205-241.

[11]宋增文.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中国旅游产业关联度研究[J].旅游科学,2007(2):7-12.

(责任编辑 张月红)

An Empirical Study on Development of ChineseForest Tourism: 2000-2009

LIU Shiqin, QU Zuoxin

(Forestry International Travel Agency, Beijing 100714, China)

Key words:forest tourism; forest park; empirical study

工业化环境问题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各类废水的排放量也在不断增加,由于废水中含有较多的有毒有害物质,排除的废水如果没有进行妥善处理,不仅会给地下水源造成污染,也会给周边的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进而会影响到人们的生活环境和身體健康。本文针对环境监测分析废水处理问题进行简要探讨。

关键词:环境监测;废水;处理

引言

环境监测站存在就是为了保护环境,运用环境监测技术,环保部门就可以获得相应的数据。但是,在实际的检测任务中,水质检测时会产生一些废液,而这些废液常有腐蚀性、剧毒性以及致癌性物质存在,这类废液直接排放于下水道中将会污染环境,有害人身安全和健康。为了不家中环境的污染,我们就必须对其产生的废液进行有效的处理后再行排放。因此,对环境监测分析废水处理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废水来源与种类分析

根据本人调查发现,在当下环境监测中的废水有不同的种类,而不同种类的废水不论是其影响还是处理的方法都存在很大的区别。根据调查发现当下经常遇到的废水主要是两种类型的废水,一是在环境监测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产生的废液,二是在实验中采用的环境中的废水,而废水主要是因为当地环境、生物、空气、土壤问题造成的水体污染。因为在实验室内部缺乏完善的废水排放管理制度,对废液排放量也没有明确的规定,再加上废液中的成分非常复杂,不光有着酸碱等有害物质,还包括重金属等。根据废水中存在有害物质种类的不同,可以将废水分成强酸强碱废水、氰化物废水、重金属废水、含砷废水、叠氨化合物废水、有机废水、工厂废水等。

二、环境监测分析废水处理方法

(一)酸碱中和技术在强酸强碱废液中的应用

少量的强酸强碱废液可通过加水稀释排放,大量的废液可分别回收利用或用酸碱中和法使其pH值近中性后排放。

(二)絮泥沉淀技术在重金属废液中的应用

含铬、铅、铜的废液,可采用氢氧化物沉淀法进行处理,一般可加入消石灰,调节pH值至10左右,使其生成相应的氢氧化物沉淀后排放。

对于毒性较大的六价铬,可预先在酸性条件下,利用化学还原剂将其还原为三价铬,然后加入消石灰生成氢氧化铬沉淀除去Cz含汞废液,可在废液中加入与汞离子浓度相当量的硫化钠溶液,充分搅拌使其生成硫化汞沉淀,然后加入少量硫酸亚铁溶液,使之与过量的硫离子生成硫化亚铁沉淀;待溶液充分澄清后排放废液。还可以加入亚硫酸钠将二价汞盐还原为氯化亚汞沉淀,分离沉淀后排放。

(三)氧化分解技术在处理氰化物废液中的应用

氰化物是所有的碱性介质中稳定性最好的化合物,在进行废液处理的过程中一般主要是利用了其碱性状态,而其碱性状态下加入一定量的氯酸钠可以完全分解其中的物质。不仅如此,一般在废水处理的过程中还可以氧化剂来进行反应,在氧化作用的进行下把氰化物中毒性成分较高的氰化物转化为毒性成分较低的氰酸盐,在实验室废水的处理中最经常用到的氧化剂是高锰酸钾、氯气以及漂白粉,通过这种方式处理以后的废液需要在24小时以后才可以进行排放工作。

(四)絮泥沉淀技术在处理含砷废液中的应用

废水中的无机砷一般会以砷酸离子和亚砷酸离子的形成存在于废水中,这种废水一般会在硫酸、冶金、农药、皮革加工和燃料生产的过程中产生。在对这类废水进行处理时,应该使用硫化物或者石灰进行沉淀处理,也可以使用铝、铁类的氢氧化物进行沉淀,然后加入一定量的混凝剂进行絮凝吸附。在使用石灰进行处理时,必须将PH值控制在11.5以上,如果使用硫化物,就可以将PH值控制在7左右。

(五)氧化分解法在叠氨化合物废液中的应用

这类废水如果没有经过处理就排放,极有可能和铜质、铅质管道配件发生作用并蓄积,容易导致爆炸现象的发生,在对这类废水进行处理的过程中,可以使用10%氢氧化钠溶液进行浸泡处理,从而达到消除蓄积的叠氮化合物的目的。

(六)重蒸馏回收技术在处理有机废液中的应用

一般来说,在实验室中大部分的废液是可以采取回收利用的,就拿氯仿来讲,其可以根据一定的步骤和方法对其进行处理,先对废液进行洗涤,然后利用浓硫酸对其进行冲洗,冲洗结束以后再用纯水,最后在利用盐酸经氨的同时利用蒸

馏水对其进行处理,在以上步骤结束以后,可以对其进行干燥和蒸馏,那么剩下的物质就可以二次利用了。在实验室中还经常有四氯化碳废液,这样的废液中往往含有双硫腙,那么可以先通过浓硫酸对其进行洗涤,然后用水对其清洗两次,然后在干燥和蒸馏工作结束以后对其进行集中收集,并且在七十六摄氏度的高温环境下对其进行馏分CaL。在对酚的收集二次利用的过程中,因为其浓度比较高,那么要利用乙酸丁酯完成萃取的工作,在回收利用的时候需要先对其进行蒸馏和干燥工作。相反的,废液中含有较低浓度的酚,就可以加入漂白剂等其他的化合物,通过化合反应将废液中的酚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在这样的蒸馏过程中,可以将原先失去作用的废液进行收集和二次利用,这样不仅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污染,而且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环境监测部门资金的浪费,实现资源二次利用。

三、环境监测分析废水预防和治理的措施

(一)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

监测质量的保证,需要一个科学完整的管理体系,以技术文件的形式,对各个监测环节、各个工作部门,对实验的环境和条件,对每个工作岗位和监测管理者的职责和行为进行规范。监测质量的管理,说到底就是监测质量体系的建立、持续改进和严格施行。因此,环境监测机构要依据《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建立符合本单位要求的质量管理体系,在包括监测方案制定、样品采集、原始记录、分析测试、数据处理、报告编写等各个环节都要按技术文件规定要求开展工作,并实施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结合工作实际和质量体系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对质量体系文件及时进行修订,健全一系列规章制度,以保证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二)加强思想方面对其的重视

环境监测实验室对环境监测的任务有着无法推脱的责任,但是对于实验室废水的处理也要在思想上加强重视,不要让实验室成为又一污染源。首先,管理人员要对实验室投入大量的人力、物理、财力,从整体上提高检测员及监测设备的水平,为实验室废水处理提供最基础的保障。对实验室相应的规章制度予以完善,对废水处理工作实施一定的奖惩制度,再加上制度的规范,进而提升实验室工作人员在思想和行为上的自觉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水资源严重缺乏的今天,为了实现水资源二次利用,所以我们要不断加强环境监测废水及工业废水的处理力度。现在我们正处于工业生产和污水处理技术的发展时期,面对大量排放的污水,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不断对污水处理新技术和新工艺进行开发,提升现有技术水平,以便让工业生产得到可持续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桂青.废水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及处理对策[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1,2(20):2.

[2]张鼎.环境监测预警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探究[J].写真地理,2020(21):1.

工业化环境问题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随着我国及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各类工业厂房数量越来越多,为了提升工人的工作环境质量,减少客观因素的对工人施工造成的影响。对于工业厂房暖通空调的设计,要深入结合行业发展以及企业的实际需求等相关因素,同时,深刻分析工业厂房在施工建设中自身的性能需求,以及合理应用状况等。因此,要充分结合工业厂房的结构梁柱、节能、建筑物本身、消防等多项因素。本文将针对暖通空调通风节能设计在工业厂房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并提出相關完善建议。

关键词:暖通空调;节能设计;工业产房

一、前言

近年来,我国的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在市场经济的带动下,我国的工业企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出现大量的工业厂房被建设应用。在工业厂房建设的同时,为了保障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中客观影响能够达到最低,更好地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必须要做好相应的暖通空调建设。

由于受我国的当前的资源、环境的因素的影响,暖通空调的建设,必须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怎样有效地提高工业厂房的能源使用,成为工业企业所面临的一项重要问题。

二、对工业厂房的实际应用进行合理的分析

在工业厂房的应用性能设计中,在设计时由于应用环境等情况复杂,需要考虑的影响因素非常多。在对于工业厂房的实际应用温度的情况,应结合工业厂房的相关设计需求,进行详细分析,通常情况下,暖通空调的温度应是始终控制在12 ℃~15 ℃的范围内。将室内空调的设计温度保持在26 ℃~27 ℃之间,这样能够有效的保证采暖温度始终控制在14 ℃~16 ℃之间。

针对此项温度控制标准应详细思考,让工业厂房内的温度设计值应保持较小的浮动,一些设计人员认为工业厂房建筑的实际温度,应该始终维持在一个恒定的标准,工业厂房内的温度计算与民宅的方法只有较少的差异,本身的组成部分和其承担的负荷大小也有明显的差异。

在部分厂房中需要保持始终进行加热操作,以此来维持工业厂房的温度;但一些工业厂房内的空调荷载量远超过了正常的负荷量;在部分工业厂房中,由于内部人员较多,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比较强。

为了稳定内部的温度,空调本身的调控能力的长期应用,会使空调长期保持一个高负荷的标准上,对暖通空调本身带来极大的使用压力[1]。

三、分析厂区实际情况,合理的选择暖通空调系统的使用形式

针对厂房暖通空调的实际应用需求进行深入分析,作为合理的调配的依据。在分析中要结合能源的实际供给情况深入思考,同时,对厂区的分布情况进行结合。如果厂区供热是应用蒸汽热源进行供热,通过蒸汽进行热量传递,这样不仅能够很好地达到了相应的供暖效果,也极大程度的减少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工业厂房应用暖热源,那么暖热源的热源媒介就是高温热水[2],工业厂房不会使用电能进行供暖,因为,利用电能供热,本身的供暖成本非常巨大,对企业来说是一项非常大的经济负担。在工业厂房暖通空调的实际通风设计中,当产区的热水热源不能达到相应的标准时,如果没有蒸汽热源,可以通过燃气辐射对工业厂房进行供暖,这种供暖方式本身的建设成本非常低,而且产生的的供暖效率很高。

但采取这种模式进行供暖,一定要保证工作车间没有易燃等安全隐患。工业厂房冷源的设计,要完全一厂房的实际分布情况为设计基础,坚持节能等原则,有效地降低建设成本、能提高源利用率高的应用效果[3]。工业厂房暖通空调通风设计是暖通空调设计施工的重要基础,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不仅能够有效的提升施工质量,还能提高暖通空调的应用效果。图1为工业厂房暖通空调通风设计方案实例。

四、节能减排,为厂房大门科学设计空气幕装置

在工业厂房的建设发展中,为了方便从事工业生产,提升工作效率,工业厂房的大门通常情况下会一般始终保持着开放的状态。但长期维持这种开放,会造成冷气大量的进入厂房中,使工业厂房内的温度极大的降低,很大程度地提升工业厂房内冷负荷比例,还会对厂房内部的热源造成破坏[4]。尤其是在我国的东北地区这一类比较寒冷的地区中,更容易出现工业厂房内热源被破坏的情况。

为了能够有效地减少工业厂房热源的流失,维持工业厂房内的温度,通过在工业厂房大门上设计空气幕,有效地减少热源流失的情况发生。但是在实际的发展中,常见的设计形式为,工业厂房大门的空气幕直接连接在暖气管道上,这是由于一些设计人员和施工单位,为了减少工作量,而采用的简易设计施工方案。这种设计施工方案缺少对空气幕和工业厂房温度的科学思考,没有按照暖通和空调的相关设计要求进行设计,存在严重的不合理性、不科学性。

针对空气幕的正确设计方案是:如果工业厂房的门很大,需要在大门上设计装配式的热空气幕,这样能够有效地将风控制在大门的两侧;如果是中等规模的工业厂房的大门,需要在厂房大门的上方设计里外流动的空气幕,通过上方热空气幕吹送热风进而形成一道热风幕屏障,进而有效地阻隔外部冷空气的入侵,让工业厂房内的温度能够一直维持在合理的范围内[5]。

在进行厂房大门热空气幕的热源类型选择时,一般不能选择使用电能进行加热,大多数情况下都会采取蒸汽供热模式和热水供给模式,这种形式是由于工业厂房大门会散发很多的热量,对于工业厂房的实际工作来了极大的困难,如果施工电能热源,将会大大的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而且也并不符合节能的原则。图2为工业厂房中常用的空气幕.

五、工业产房暖通空调节能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工业厂房的设计过程中,由于工业厂房本身对环境条件具有很高的要求,导致工业厂房的实际设计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问题。所以,在暖通空调实际的设计过程中,需要依据厂房设计的实际体情况分析,并且充分考虑厂房的设计需求,以及对暖通空调的应用效果,进行有效地调整,来保障工业厂房暖通空调节能的正常运转,并且能够有效地保证工业厂房的暖通空调的相关需求标准。除此之外,还要详细分析暖通空调的节能效果,这样才能的确保工业厂房的暖通空调水平符合合理的发展标准[6]。

工业厂房自身的结构非常复杂,厂房布局也非常复杂,为了有效地提高暖通空调的节能水平,应该在设置暖通空调的管道系统的同时,加强对暖通空调的管道进行有效地控制,避免暖通空调的管道与厂房其他管道建设发生冲突,对其他管道的正常应用造成影响。只有暖通管道的设计建设施工中,充分的考虑工业产房内的管道位置,才能有效的保证工业厂房暖通空调的建设水平。

六、科学设计工业厂房暖通空调的建设方案

对于暖通空调设计的方案的选择,应深入结合工业厂房各项因素进行分析,针对厂房情况做出准确的分析,灵活掌握设计方案中的设计思路,突破传统设计思想的局限,创建科学、合理的工业厂房暖通空调的设计施工方案,保证暖通空调的应用质量。

(一)工业厂房车间的通风设计

为了使钢制翅片散热器能够很好地满足高效、节能的供热需求,可以使用钢柱式散热器来完成散热工作。在部分由于工作中要应用较多的化学物品,极易出现腐蚀,可以选用耐腐蚀的散热器来满足化工厂房内的不同需求,避免腐蚀性材料对散热器造成影响。

工业厂房车间内平面的面积与空间体积都很大,很难达到全面加热得效果,也不符合节能的原则,会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也可能对生产工作造成影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用地板辐射或区域辐射的采暖方式,将采暖设施放置在温度较低的区域,这種供暖方案,本身的应用局限性较大,难以进行广泛地推广。

全面应用节能技术工业厂房车间的通风设计应结合工业厂房内的实际工作种类、工作环境、实际需求、设备布局等因素,针对性地制定科学的节能设计方案。例如:采用整体通风的方式,对同一个工种车间进行通风;针对多个工种的操作车间,可以结合车间的环境情况、散热量的等方面的不同做出全面的思考和分析,以此来降低通风产生的污染蔓延等情况[7]。

针对部分热量较少的厂房,应结合车间的实际排放需求,通过设置自然采光及通风的设备的方式,利用热空气流动的原理,实现无动力消耗,极大的减少了散风排热的能源消耗。但这种通风设计方案针对于一些面积大、通风要求高、且散热排量较大的工业厂房并不适用,由于内部存储的热量过高,而同通风散热的效率明显不足,无法实现快速排出工业厂房内的热量。在排风散热的设计过程中,应认真分析厂房内的除尘、除烟的实际需求,最大程度的减少工业厂房内的污染,减少对生产工作造成的影响。

设计施工人员应针对化工车间、焊工车间等常常产生大量有害气体的车间,给予更多的关注,并为其建设独立的通风管道,提升内部有害气体的排除速度,降低有害气体对工作人员的影响。在很多工业厂房中空调和通风系统都是安装在一起的,这样更有利于进行统一管理、维系等工作,图3为工业空调和通风系统.

(二)合理配置工业厂房散热器

对于工业厂房的散热器,在设计过程中应始终遵循合理、经济的原则,保证能够在合理的成本范围内,创造更高的价值。而钢制翅片散热,虽然带热面积很高,但对于某些热量需求较大的工业厂房中,如果钢制翅片散热器仍不能够应对实际的热量需求,可以通过增加暖风机的方式,来增加工业厂房内的散热,保障厂房内的热量能够满足实际的工作需求。但钢制翅片散热器本身的结构较为复杂,在一些经常出现大量粉尘的车间中,粉尘极易堆积在钢制翅片散热器中,进而对钢制翅片散热器的应用性能造成影响[8]。

针对空调系统的广泛应用所带来的能源消耗和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在暖通空调的应用中,一定要提高节能环保意识,推广应用可再生能源或低品位能源的空调系统[9]。利用热泵技术把不能直接利用的热能(例如:空气、水等),转换为可重复利用的高位热能,达到节能目的。通过排风余热回收技术,利用热回收装置对排风和新风实现热交换,有效地降低新风温度和湿度;利用变流量技术,采用改变系统动力的方式,降低无谓的能量消耗,通过蓄能技术将一部分高峰电负荷转移到低谷,以缓解电力紧张。降低运行成本。通过应用建筑热电冷三联供技术,即由燃气发电,再利用发电后的余热进行供热和制冷的方式,解决用电负荷,获取更高的能量利用率。

(四)强化暖通空调系统的管理

从培训环节入手,针对相应的管理人员、操作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和考核,使相关工作人员能够更好地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和业务技能。在确认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专业技能达到相应的标准后,再分派到相应的工作岗位中,提升暖通空调的工作管理质量。

七、结论

综上所述,暖通空调是工业厂房设计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直接影响到工业厂房室内工作环境,维持厂房内的温度稳定,减少对工作人员的客观影响。应结合工业厂房的实际情况,针对性的制定相应的设计施工方案,有效地解决暖通空调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要结合企业发展现状,深入分析实际的散热需求,准确计算散热设备的应用效率,达到能源的最大应用效率。

参考文献:

[1]王希玲.工业厂房暖通空调的节能设计探讨[J].住宅与房地产, 2019(27):88.

[2]寇宏丽.工业厂房暖通空调的节能设计[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9(07):63-64.

[3]洪琛.关于化工工业厂房暖通空调节能设计的探讨[J].天津化工, 2018,32(02):48-49.

[4]吴昊.工业厂房暖通空调的节能设计探讨[J].科技经济导刊, 2017(16):118.

[5]姚雪飞.工业厂房暖通空调节能设计的分析[J].江西建材, 2016(10):25.

[6]何丽.谈电子厂房暖通空调的节能设计[J].山东工业技术, 2016(08):145.

[7]李泽义.暖通空调节能设计在电子厂房中的应用[J].建材与装饰, 2018(15):116-116.

[8]宋瑞祥.浅析工业厂房的暖通空调节能设计[J].科技创新导报, 2011(17):100.

[9]曾建,徐梅.工业厂房暖通空调节能设计的分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6(19):00098-00098.

工业化环境问题论文范文

工业化环境问题论文范文第1篇摘 要: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模型,考察了长江经济带2010—2017年11个省市工业环境效率的区域差异与空间...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