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核病的防治措施范文
肺结核病的防治措施范文第1篇
1 临床资料
本组资料男12例, 女8例, HIV-1抗体均确认阳性, 其中年龄最大75岁, 最小19岁。按照肺结核诊断标准, 痰涂片, 痰结核分枝杆菌培养, 胸部CT, 确诊为HIV感染合并肺结核, 其中1例为耐药结核菌感染, 依据痰BAC培养结果为人型结核分枝杆菌, 药敏结果对异烟肼、利福平耐药, 后因肺部重症感染抢救治疗无效而死亡。其中4例合并淋巴结结核, 病理查见结核典型病理改变及抗酸染色见抗酸杆菌。已行HAART治疗2例。经抗结核治疗后症状明显好转, 复查痰涂片阴性, 复查胸部CT炎症明显吸收。
2 护理
2.1 加强人文精神护理
一旦怀疑HIV患者合并结核病时, 需要积极鼓励患者参与诊治, 在咨询或者是在检查过程中, 应当尊重病人, 并技巧性的倾听患者的心理;重患者的隐私, 要让患者知道医护人员理解他们的无辜, 给予同情和协助而不是批评;积极和患者交流, 在确诊HIV合并结核病后, 医护人员应当以患者为中心, 彻底摒除歧视患者的态度, 和患者建立一种良好的医患关系。护理人员在与患者交流的过程中, 要理解和包容患者, 鼓励患者积极参与治疗, 在以患者为中心的关怀理念中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尤其是对合并耐药结核病的HIV患者, 由于治疗效果差, 患者的反抗情绪高涨, 不配合治疗, 作为护理人员应当积极与患者沟通, 以“朋友”的姿态去理解并关心、积极引导患者, 必要时给予必要的生活照顾, 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生活质量。
2.2 合理进行管理控制
HIV患者合并结核病患者尽量安排单独隔离, 对资源有限的地方, 可将HIV患者与发生合并结核病的患者隔离, 若发生了痰涂片阳性的耐药结核病患者, 应当严格单独隔离, 至传染性消失, 避免发生院内感染。护理人员出入房间应严格穿戴隔离衣, 避免发生交叉感染。在与患者进行接触时一定要带上手套和防护口罩。患者使用过的一次性用品要严格封装后销毁, 床单等生活用品反复使用时一定要专人专用, 并严格执行消毒处理。房间应通风, 若条件允许应安装通风设备, 房间内每日用消毒液消毒2~3次。护理人员应积极引导患者配合医生治疗并做好预防措施, 指导患者正确的吐痰方式, 及如何处理分泌物, 排泄物。对严格隔离的HIV耐药结核病患者, 护理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 避免发生自伤、自残等情况, 并作好患者的口腔、皮肤等护理, 防止继发感染。对HIV合并结核病痰涂阴性的患者, 出于对患者的尊重和人道主义精神, 可不必进行严格隔离, 但是护理人员应当积极与病人沟通, 从社会安全角度出发, 患者应当配戴个人呼吸防护口罩。若病情变化应当积极获取救助。
3 宣传教育
护理人员应及时传达患者及其家属关于HIV合并结核病的相关知识, 某些患者家属在得知患者得了HIV合并结核病时, 透露出鄙视、厌恶、恐惧和害怕, 这对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是极为不利的。理人员应在及时对患者极其家属进行相关知识健康教育的同时, 要从患者和其家属的角度出发, 去感受他们的心情去理解他们, 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就医环境。对患者的健康教育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用通俗语言让患者及其家属了解HIV合并结核病, 尽量消除他们对此病的恐惧;其次, 为了减少患者的经济负担, 可给予患者一定的经济救助或指导患者进行社会求助;然后, 嘱咐患者避免与家属发生体液接触, 做好个人卫生工作;再次, 应多食用低脂肪、高蛋白、高热量的食物, 多吃鲜蔬菜和水果, 补充维生素等;患者应遵医嘱定时服药, 并定期到医院复查, 由于患者在服用抗HIV药物和抗结核药物时, 药物对肝、肾功能会有一定的副作用, 故出现任何不良反应应及时就医。
4 总结
由于HIV合并结核病, 在社会上属于弱势人群, 且容易受到他人的鄙视、厌恶和排斥, 护理人员应当从患者角度出发, 充当患者的心理“垃圾场”, 充分体现护理人员的人文主义关怀的精神。
摘要:目的 总结HIV合并肺结核的基础护理及特殊护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10年8月20例HIV合并肺结核病治疗过程中的护理。结果 20例HIV合并肺结核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除1例治疗无效死亡外, 余19例未出现继发感染, 病情稳定出院。结论 合理的临床技能护理及心理护理在HIV合并肺结核患者的治疗级康复中极其重要。
肺结核病的防治措施范文第2篇
1 猪圆环病毒的病理概述
在猪传染病的实践历史经验中, 猪圆环病毒属于死亡率极高、传染性水平极强的病毒性疾病之一。据有关数据统计, 该传染性疾病的分布范围囊括全球, 以欧亚为首发地, 同时也在南北美洲的猪群产业中大面积流行。猪圆环病毒具有相对其他病毒较长的血症期, 因此造就了其彻除性极低的特征, 对病害防治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在免疫抑制方面, 猪圆环病毒同样具有其独特性, 其能在自身繁殖的基础上变异感染, 并继而引发其他类型的猪传染性疾病。在生命力方面, 猪圆环病毒相对顽强, 可在所有类型的猪群中寄生、繁殖并大范围感染。猪圆环病毒的感染能力不受地点、时间等因素的控制, 可随时对母猪、幼猪等造成严重侵害, 长期将导致猪群的大面积死亡。
从具体的病毒病理学层面上看, 猪圆环病毒可在猪的胚胎期始进行侵害与感染, 该时期攻毒的猪胎儿容易引发先天性心肌炎, 且能在胚胎的肝细胞及心肌细胞、巨噬细胞3部分测出猪圆环病毒;待到猪胚胎成型并出生形成仔猪后, 则仅仅在猪的巨噬细胞一部分中测出该病毒。另外, 保育猪与育肥猪对猪圆环病毒的感染存在其特殊性, 其中, 保育猪的病毒性特征容易出现在肺脏及淋巴结中, 而育肥猪则表现为肠道损伤。在猪圆环病毒的感染机理方面, 当猪群遭受该病毒侵入后, 猪圆环病毒则易在短时间内发生复制, 对B细胞形成致命抑制, 并大幅减少T细胞, 导致猪的免疫功能急剧下降。此外, 猪圆环病毒还会引起淋巴细胞的减少和死亡, 最终使其形成极高的免疫抑制功能。
2 猪圆环病毒临床表现
猪圆环病毒在我国的养猪业中同样普遍存在, 且具有感染范围广、感染类型多样化等特征, 给猪群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消极影响。一般来说, 感染猪圆环病毒的猪以及猪群容易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形。一是感染猪圆环病毒的仔猪容易产生呼吸系统障碍, 通常表现为传染性呼吸道疾病;呼吸系统障碍的仔猪将继而诱发发育不良、异常消瘦且外表苍白的外症, 严重者甚至发生腹泻、关节异常肿大、淋巴结肿大等现象, 最终将由于身体衰竭引发死亡。二是感染猪圆环病毒的保育猪容易因细菌感染产生皮炎病害, 在猪耳、猪背部及猪的四肢部位将不同程度对出现紫红色病变斑状, 存在此种现象的保育猪还可能存在肾脏衰竭的综合症状。三是当猪群感染猪圆环病毒且出现部分猪群存在跛足、体温异常、猪眼部位水肿和生长出现停滞的情形时, 则表现为大面积感染, 若不进行及时、有效的隔离与防治, 将使猪群陷入因衰竭而死亡的境地, 最终造成巨大的经济以及社会损失。
3 关于防治猪圆环病毒的具体策略
从以上关于猪圆环病毒的病理以及临床症状可知, 要保证猪群的健康、顺利养殖, 从而获取效益, 必须从猪的胚胎期始进行病毒防治, 并充分考虑病害感染的环境、饮食、养殖方式等方面, 以全面、系统地保证猪群的无害养殖。笔者对猪圆环病毒的具体防治策略做出以下几方面论述。
第一, 从猪群养殖环境出发, 进行全方位消毒处理。猪圆环病毒具有较低的彻除性, 极易在任何环境下繁殖生存, 因此, 要断绝病毒来源, 必须首先对养殖场地以及猪任何可能的生存场地进行全方位的消毒防疫。一般来说, 对养殖场进行全面消毒所使用的药剂应含有无机盐以及硫酸氢钾等成分, 或含有一定浓度的氯制剂, 例如卫康以及强力消毒灵等。消毒的对象应包括猪圈、养殖场地内外围、饲养用具、养殖用具等。
第二, 做好养殖场地的清洁卫生工作。定期对养殖场进行清洁, 对虫鼠等可能携带病毒的生物进行清除。引进无害生态系统, 及时对养殖环境中的猪场排泄物以及其他污物进行清理, 以尽可能地保证饲养条件的卫生性与有效性。
第三, 做好防寒保暖工作。避免猪群因为气温变化造成大面积染病的情况, 在暑期与寒冬可适当采取降温以及加温措施。若猪圈处于封闭状态, 应定期对其进行换气通风, 使猪圈内氨气浓度得以控制。
第四, 采取药物控制措施。首先, 对已感染或疑似感染的猪群进行隔离, 必要时应处理严重感染的猪只。其次, 在猪的饮食中添加药物进行疾病防治。另外, 在仔猪出生后, 应与一周后立即注射排疫肽, 且根据药物使用说明进行畜禽生命宝的定期喂养。在仔猪断奶的前后2周内, 进行适量的圆环灭饲养, 断奶后3天内, 应注射适量的转移因子, 以帮助幼猪建立良好的免疫功能。当猪圆环病毒病发生且出现皮炎时, 须立即对其喷洒适量的卫康, 连续3天对感染的猪只进行甲砜霉素与干扰素的注射, 可适当辅以肌注复方板蓝根注射液。
第五, 提高检疫以及免疫防治的工作力度。对猪养殖场地进行生态、环保的封闭式管理, 对外来流动车辆、人员进行严格检查与控制。工作人员应做好工作设施准备方可进入养殖场地, 并严格遵循“全进全出”的饲养条例。
4 结语
猪圆环病毒具有高感染性、危害性, 对养猪产业造成极大的经营与经济损失。因此, 必须从该传染性疾病的病源着手, 采取全方位防治策略, 才能保证猪群的顺利、有效养殖。
摘要:猪圆环病毒属于猪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主要诱导病原。从过去的实践经验中发现, 猪圆环病毒极易引发大面积感染, 且具有难以彻除、死亡率极高的特点。为避免对养猪业形成不必要的巨大损害, 应从根本上做好猪圆环病毒病的防治工作。针对猪圆环病毒并的防治策略展开探讨, 以期为养猪业提供长久发展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猪圆环病毒病,防治策略
参考文献
[1] 宋长绪, 梁鹏帅.猪圆环病毒病 (PCVD) 研究进展[J].广东农业科学, 2010 (9)
[2] 赵东升, 刘有昌, 安福生, 等.近年来我国猪圆环病毒病的流行状况及分析[J].养猪, 2009 (1) .
[3] 徐逸飞, 刘樱, 邱春霞, 等.猪圆环病毒病的危害及其防控[J].猪业科学, 2015 (2) .
[4] 刘建波, 张辉, 刘长明.猪圆环病毒病的流行趋势与防控对策[J].动物医学进展, 2014 (1) .
肺结核病的防治措施范文第3篇
1 仔猪腹泻病的流行特点和致病因素
1.1 仔猪腹泻病的流行特点
仔猪腹泻病流行多为地方流行或散发, 冬春寒冷气候多变季节为疾病高发期。如果仔猪生长环境差, 则由于抵抗力下降可能出现腹泻病[2]。各种品种仔猪均可感染, 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能力强的特点。对于新疫区, 呈暴发性流行;对于老疫区, 呈地方性流行或间歇性流行。
1.2 致病因素
1.2.1 环境因素
对于仔猪来说, 断奶意味着全新的开始, 尤其是断奶1周内, 由于与母猪分离开, 与其他仔猪并窝生活, 在饮食、栏舍方面都发生变化;同时, 生理、心理和营养等各方面均受到断奶的刺激而发生改变, 采食量呈现出明显下降的趋势, 消化不良。此外, 由于仔猪体质差、免疫力下降, 体温调节系统各器官发育尚未成熟、机能不完善, 无法抵抗外界环境的变化, 尤其是气温骤降或潮湿的环境, 易由于机体功能紊乱而出现腹泻病。
1.2.2 饲料因素
断奶仔猪的饲养主要靠饲料, 而由吃奶到吃饲料是一个很大的转变, 断奶导致的应激临床表现为采食量下降、饲料利用率降低、消化不良和腹泻病等。更换饲料是断奶仔猪出现腹泻病的重要原因之一。而降低甚至避免断奶的应激刺激, 可将仔猪在原圈舍用原饲料饲养6~7 d, 待其精神、粪便和食欲都恢复正常后再逐渐改变其生活环境、更换饲料和饲养制度等。
1.2.3 饲养管理因素
对断奶仔猪的饲养管理很重要, 使断奶仔猪养成“定时、定点、定量”的生活习惯。其中, 定时指在规定时间内饲喂;定点是固定进食、排便和睡觉的位置;定量指根据仔猪需求给料, 以八成饱为宜, 不宜吃得太饱也不宜吃得太少。两阶段制饲养方式, 前一阶段5餐/d, 后一阶段喂乳猪料, 可逐渐过渡为乳猪料, 而不宜直接换成乳猪料。过渡期为1周左右, 前3 d用70%前料+30%后料;后4 d为30%前料+70%后料, 此后再过渡为全部用新饲料。
猪舍温度、湿度、微生物、通风和有害气体等直接受仔猪圈养密度影响, 且对仔猪采食、饮水、排泄、活动和休息等均会造成影响[3]。根据喂养时间, 一头15~16 kg肥育猪占地0.8~1.0 m2, 9~12头/群为宜, 这对于提高仔猪日增质量和最大程度地降低料容比最合适, 也能降低饲养成本。
但由于饲料价格连续上涨, 养猪业成本也水涨船高, 不少养殖户, 尤其是小规模的养殖户, 受不良观念影响也较大:第一, 不看重猪苗品质, 一味注重低价格;第二, 投料不重精, 肉猪吃饱即可;第三, 饲养不科学, 喂养时间、次数不固定;第四, 不注重疾病防治, 存在很大的侥幸心理;第五, 忽视驱虫, 寄生虫也可引发腹泻。
2 仔猪腹泻病的临床症状
2.1 病毒性腹泻
病毒性腹泻有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和轮状病毒。其中, 传染性胃肠炎临床症状为, 仔猪突发呕吐、急剧水样腹泻。体温上, 疾病初期升高, 腹泻后迅速下降, 仔猪出现厌食、被毛粗乱、精神萎靡等, 粪便由灰色变为黄绿色, 且常有未消化的饲料、气泡, 也会出现脱水、消瘦、口渴等症状, 对生长发育极为不利[4]。
而流行性腹泻典型症状为, 仔猪呕吐、水样腹泻, 精神沉郁、食欲减退, 且消瘦速度快, 严重者甚至出现脱水致死。轮状病毒仔猪, 病初精神萎靡、呕吐和食欲不准, 且不愿起身, 粪便为水样或糊状, 并且在腹泻3~7 d后发生严重脱水。
2.2 细菌性腹泻
猪沙门氏杆菌是仔猪细菌性腹泻的常见病原菌, 好发于2~4个月的仔猪;病初仔猪体温略高, 临床症状为急性白血病与剧烈腹泻, 表现为粪便恶臭, 后腿、肛门和尾巴等处粘有含血液黏稠粪便, 并且慢性反复腹泻病猪粪便为黄褐色、淡黄色或淡绿色, 皮肤见紫斑等。
3 剖检变化与防治措施
3.1 剖检变化
仔猪腹泻病以消化道病变为主, 病患仔猪胃内满是内容物, 肠壁透明、变薄、出血及充血, 且偶尔出血广泛性。其中, 胃内内容物为液状或黏糊状, 颜色为灰黑或灰黄, 且肠系膜淋巴结、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出血。胃底黏膜见不同程度出血、充血或水肿型肿胀, 并且存在卡他性炎症, 时有出血或充血变化。
3.2 仔猪腹泻病防治措施
仔猪腹泻病重在防治, 而防治的原则在于补充体液, 避免脱水和继发感染。而仔猪腹泻病的常见临床表现为脱水, 这也是仔猪死亡的主因之一。在仔猪出现腹泻病后, 需要给予及时治疗, 主要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补液疗法。给予患病仔猪安维糖静脉注射或补液盐内服, 并同时给予患病仔猪氯霉素或长效土霉素注射液、磺胺脒等抗菌素对症治疗。其中, 补液盐配置成分为:氯化钾1.5 g, 碳酸氢钠2.5 g, 食盐3.5 g, 葡萄糖20 g, 并将上述配置成分加水至1 000 m L[5]。
二是腹腔注射疗法。将仔猪倒提, 于脐部两侧1 cm处注射0.2%氯化钾的浓度5%葡萄糖盐水, 病患仔猪加庆大霉素8万U或丁胺卡那0.2 g, 1~2次/d, 50~100 m L/次。
三是群体用药。给予病患仔猪使用土霉素粉500~1 000 g/t饲料或50~100 g/t阿散酸, 给予用药3~5 d。如病患仔猪病情严重, 则可给予收敛性药物, 如次硝酸铋矽炭银, 注射适量阿托品, 对于减轻由于剧烈腹泻而导致的严重脱水具有重要意义。
四是免疫接种。给予仔猪接种传染性胃肠炎、轮状病毒和流行性腹泻病毒疫苗, 防治腹泻。
4 结语
仔猪断奶后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期方可适应新的生活环境。但在这段时间内, 仔猪生理、心理和生长等会出现一系列变化, 腹泻病发生率升高, 也是仔猪病死的高峰期。为了降低腹泻病发生率, 在仔猪饲养管理中, 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 做到“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加强对仔猪饲养日常管理。根据本研究, 环境因素、饲料因素和管理因素是仔猪腹泻三个因素, 针对上述因素, 需要做好环境卫生、做好环境消毒, 定时、定量喂养, 最大限度地降低各种应激因素影响, 促进仔猪健康成长。
摘要:仔猪常见和多发病之一是腹泻病, 该病多发于断奶后两周的仔猪, 这段时期也是仔猪死亡的高峰时期。分析仔猪死亡高峰期内腹泻病发生的原因, 找出诱发疾病的相关因素, 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对于降低仔猪死亡率, 确保养殖户的经济利益具有重要意义。对仔猪腹泻病病因、综合防治措施进行分析与论述, 旨在为仔猪腹泻病的综合预防与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促进仔猪的健康成长, 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收益。
关键词:仔猪,腹泻病,临床症状,病因,防治措施
参考文献
[1] 韦华永, 覃大真.仔猪腹泻病病因分析及防治措施[J].湖北畜牧兽医, 2013, 34 (2) :51-53.
[2] 唐旭, 唐勇.仔猪腹泻病的发生与防治[J].禽兽业, 2016 (7) :12-13.
[3] 杨明爽.早期断奶预防仔猪腹泻试验[J].畜牧与兽医, 1999, 31 (1) :28.
[4] 万遂如.仔猪腹泻性疾病的防控技术[J].猪业观察, 2008 (1) :10-13.
肺结核病的防治措施范文第4篇
近年来,生物学安全这一新概念已受到养殖业生产者的高度重视。一般认为,生物安全措施可以看作是传统的综合防治或兽医卫生措施在集约化生产条件下的发展,其总的目标是保持畜群的高生产性能,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针对疫病发生的三个基本要素,即病原体、易感动物和环境之间的复杂联系和相互作用,通过完善养殖场舍工艺设计,建立对动物健康有利的生态环境,以改善环境、营养和管理措施,使动物体质加强,以有利于免疫效果。通过全员防疫、全面监测来加强安全管理系统。在整个生产系统和生产过程中贯彻生物安全措施,从而防止在集约化条件下饲养时疾病的发生和流行。
防治猪病的生物安全体系是指在商品化肉猪生产企业中建立和保持猪群高度健康的一种体系。在“全进全出”的猪场,首先要控制呼吸系疾病,制定相应的安全体系:
保证每头猪拥有不少于3M3的空间,地面积不少于0.75m2,躺卧处空气流速不超过0.4m/s,猪舍内不应有1m/s的干冷气流,空气中NH3浓度应低于1010-6,CO2低于150010-6,湿度为50%~80%。②仔猪在40日龄以内,温度应高于19℃,昼夜温差不大于6℃,如不控制通风和温度,仅在常温下饲养,则猪群不能健康生长。③在两批猪饲养间隔期对猪舍进行彻底清扫、消毒;不要不间断地饲养猪群,一般空舍3天以上。④饲养密度和猪舍均不宜过大,容纳100头的猪舍中发生呼吸困难的猪比容纳200~300头的猪舍要少得多。猪舍中猪的数量越多,受微生物感染的机会越多,对应激的抵抗力越低。⑤要把不同来源、不同年龄的猪分开饲养。⑥危险因素法的应用,是预防医学的一大进展。如果那些危险因素超过正常指标(如上述各方面),在引起临床症状之前就能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
肺结核病的防治措施范文第5篇
1 病毒特征
口蹄疫是哺乳动物易感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由口蹄疫病毒引起, 对易感偶蹄动物具有严重的潜在经济危害。口蹄疫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口蹄疫病毒属, 有7个血清型, 分别为0、A、C、SAT1、SAT2、SAT3和亚洲I型, 7个血清型的病毒核酸同源性最小约50%, 型间不能交互免疫, 同型内不同分离株的抗原性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别, 血清学交叉反应的程度也不同。目前亚洲流行的猪口蹄疫主要是O型的泛亚株, 其对外界抵抗力极强, 对一般消毒药物不敏感[2]。病猪牛的水疱皮、水疱液、粪、乳、泪、血液、尿、唾液、肉、毛和内脏等, 以及污染的猪舍、饲料和水等均可能是传染源, 而导致牛、羊、猪和驼等互相传染。
2 临床症状
猪牛口蹄疫潜伏期1~2 d, 口蹄疫典型病例特征是在蹄、口腔黏膜以及母畜乳头上均有水泡发生。良性病程时的死亡率一般不超过2%。但幼畜严重口蹄疫感染时的死亡率可高达50%~70%。临床症状从温和型到严重型以至致死型均可发生, 病初体温升高, 达40~41 ℃, 精神萎靡, 食欲减退或者废绝, 在唇内面、齿銀、舌面等部位的黏膜处出现水泡, 水疱内含有灰白色或暗黄色液体, 在发病初期得到及时治疗时, 病猪牛则会在1 ~ 2 周内恢复正常。继发感染猪牛, 患肢不能着地和卧地不起等症状, 且死亡率较高。成年猪牛症状较轻, 但妊娠母牛经常流产, 哺乳母猪的乳房和乳头也可能有水疱或烂斑。
3 猪牛口蹄疫病的预防
3.1 养殖户方面
由于猪牛养殖户多为农民, 对猪牛口蹄疫的专业知识了解有限, 因此, 养殖户在日常对猪牛场的管理中, 应提高对猪牛口蹄疫病的了解, 平时注意观察猪牛状态, 发现猪牛表现异常时, 应及时处理, 找寻异常的原因和解决办法。平时注意保持猪牛舍的清洁, 定期做好消毒工作和猪牛舍的通风透气, 及时清理猪牛排泄物。做好猪牛的疫苗接种工作, 对猪牛的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务必要进行接种防疫工作, 一般选择在春秋季节进行。禁止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 对饲料的来源要严把质量关, 选用较大的饲料生产厂家生产的饲料, 不能为了节省成本而因小失大;保证饲料储备室的干燥, 定期检查饲料, 防止饲料霉变, 保证猪牛营养安全。在做好猪牛食物工作的同时, 也要做好猪牛饮水工作, 保证猪牛饮水安全。
3.2 政府方面
政府应重视散户, 对养殖户进行一定的科学教育, 使其对口蹄疫有一定的认识, 了解口蹄疫病的特点, 猪牛发病时的症状, 治疗及预防措施。建立好完善的牲畜防治队伍, 保证防疫人员数量充足, 提高防疫人员的专业知识及技能, 当养殖户遇到问题时, 防疫人员能够及时有效地处理好问题。政府应督促养殖户做好免疫工作, 定期对猪牛进行免疫接种。政府应做好动物防疫的财政预算, 向养殖户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
4 猪牛口蹄疫病的治疗
为了避免病毒向外扩散, 对发生猪牛口蹄疫病的养殖猪牛场应做好封锁猪牛场工作, 对猪牛场和周边环境可能发生扩散的情况都应及时隔离, 严禁车辆和外来人员的出入。同时, 采用1%~3%的过氧乙酸猪牛消毒, 猪栏内用戊二醛消毒, 并对疫区进行彻底消毒, 争取把疫情损失降到最低。为了加快对疾病的治愈, 要对猪牛的口腔内部进行清洗消毒, 用碘酒消毒破溃的水泡, 明矾溶液对猪牛的口腔内部进行清洗。可用含有一定浓度的明矾溶液对牛的口腔内部进行清洗, 用紫药水或碘酒对口腔溃烂处进行涂抹[3]。对于牛蹄部位的处理。 用一定浓度的Cu SO4溶液进行清洗, 然后擦拭碘酒类的消毒、消炎药水[4]。为了控制猪牛的继发感染, 可采用阿莫西林+黄芪多糖或花青素拌料饲喂, 增强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5];对患病致死后的猪牛要严格进行深埋或焚烧, 坚决杜绝污染源的传播。只有把前期的预防工作和后期的综合治疗工作相结合, 才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既能把损失降到最低, 又能提高养殖户的科学养殖经验。
5 结语
猪牛口蹄疫是人畜共患的传染疾病, 对人畜都能造成很大的伤害, 其能够在短时间内造成大规模的传染, 具有发病急、传播速度快和控制难度大等特点, 也是制约猪牛正常发育和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 给猪牛养殖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心理伤害, 对畜牧业的健康生产和发展都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 口蹄疫防控工作直接关乎国民经济的生产和建设, 尤其是农业和畜牧业, 政府、猪牛养殖户及防疫人员需要提高对猪牛口蹄疫的认识及重视程度, 做好前期的预防工作, 严格控制传染源的扩散和传播。当出现病患猪牛时, 防疫人员应及时指导养殖户采取科学合理的治疗措施, 将农民损失降到最低;同时, 做好防止病毒传播和扩散的工作。
摘要:口蹄疫具有发病急、传播速度快、控制难度大等特点, 其是制约猪牛正常发育和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 给养殖户带来巨大损失。介绍口蹄疫病毒的特征、患猪牛临床症状及口蹄疫病的防治措施, 为促进猪牛养殖业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猪,牛,口蹄疫病,防治
参考文献
[1] 袁丽, 郭凤英.春季猪口蹄疫病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5) :347-348.
[2] 何邦林.口蹄疫在猪牛养殖中的防治[J].中兽医学杂志, 2015 (11) :4.
[3] 谭金东.牛口蹄疫的诊断及防治措施[J].湖北畜牧兽医, 2015, 36 (1) :32-33.
[4] 廖声级.牛口蹄疫的诊断要点与防治措施[J].畜禽业, 2013 (10) :89-90.
肺结核病的防治措施范文第6篇
1 玉米灰斑病特征特性
玉米灰斑病是对玉米叶片进行危害, 也可以对叶鞘与苞叶造成侵染, 出现在玉米成株期的叶片、叶鞘和苞叶上。发病初期, 病斑出现浅褐色, 形成褐色晕圈, 逐步发展为黄褐色、灰色甚至是灰褐色的条斑, 平行延伸于叶脉呈现矩形。之后病斑中央体现出灰色, 边缘体现出褐色, 情况严重时集合病斑连片, 导致叶片变黄枯死[1]。叶片两面在潮湿环境中其叶背病部出现灰色霉层, 也就是霉菌的分生孢子梗与分生孢子, 形成最多的位置是叶背。一般都是从下部叶片开始出现病害, 当形成适合的气候条件时可以向整张叶片扩展, 造成病株茎秆损坏与倒伏。
2 玉米灰斑病发生特点
结合观察可知, 该病从6月中旬-7月初从低海拔到高海拔开始持续发生, 7月中下旬-8月初从下部叶片逐步发展到中部叶片。灌浆之前发展缓慢, 对中部叶片造成危害;8月上中旬发病迅速, 8月下旬-9月初直到高峰。夏秋多雨季节容易流行暴发。
2.1 品种间存在着差异抗性
玉米品种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抗病性差异, 不同品种发病程度也不一样, 其中发病最重的是感病品种;在不同生育阶段相同品种的抗病性也不同, 苗期基本上不会发病, 进入孕穗期之后就开始发病, 灌浆到乳熟期可以认为是盛发期。
2.2 与气候环境有关
温湿度与玉米灰斑病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 属于中温高湿病害, 侵入病菌最佳适温是20~25 ℃, 最低于15℃或者超过30 ℃时不利于发生。7-8月多雨季节或者潮湿地区极易流行。兰坪县出现了显著的立体气候, 通常高海拔地区比低海拔地区重, 南部1 200 m以及北部1 000 m之下出现相较于半山区和高山区偏轻;北部湿热区常年比南部干热区重。
2.3 与立地条件相关
首先紧密联系着土壤类型, 通常壤土较轻, 黏土和沙土较重;其次是与地力相关, 缺乏地力, 缺肥或者氮肥较多的略重;最后是与地势相关, 岗地、坡地等较轻, 低洼区域、地下水位高的地区则较重。
2.4 与栽培管理相关
在管理耕作方面, 免耕或者少耕、粗放型管理、田间地表病残体多的发生比较重, 田园清洁的发生比较轻;在种植方面, 混种的较重, 间作套种的较轻;栽培密度上, 过于密植, 由于植株比较茂密隐蔽而显得较重, 适度稀植则比较轻;植株营养方面, 营养情况与营养成分对抗性有联系, 缺少废料后者较多氮肥也会造成不良影响, 将锌肥补充在中前期则可以提升抗性[2]。另外, 播种节令也会形成一些影响, 较早或者较迟, 特别是迟播的、抽穗到灌溉阶段出现多雨气候时发生比较重。
3 玉米灰斑病防治措施
3.1 大力推广高产抗病良种
控制玉米斑病柳丁的最重要措施便是积极推广杂交玉米抗病良种, 其也是提升单产的主要方式。近年来, 兰坪县培育中抗病高产品种大天6号和1号等, 体现在生产上是高抗玉米灰斑病。
3.2 保健栽培控病
采取良种良法配套技术, 提升植株抗病能力, 可以有效地对发病进行控制并且提高产量。
3.2.1 适时早播
争取在5月上旬进行播种, 当一次性降雨达到大概40mm时立刻开始抗旱播种, 在5-6月光热资源充分的情况下, 实现蹲苗和壮苗的目的, 为高产提供基础。同时, 采取早播早熟, 对玉米危险生育阶段与高峰发病期吻合时间进行缩减进而降低发病, 达到早熟早收增产的目标。
3.2.2 科学布置, 有效密植
结合玉米品种特征特性, 科学明确适当的种植区域, 最大程度发挥增长良种的潜力。按照海拔和区域的不同搭配品种。采取规范化栽培, 科学密植, 完善通风透光条件, 打乱产生玉米灰斑病环境条件。重视轮作, 不同品种抗原科学种植, 避免加重发病以及较快失去品种抗性。
3.2.3 平衡施肥
播种过程中在施足农家肥的过程中, 结合地区、土壤不同的养分含量对其所包含的氮、磷、钾肥比例、用量进行检测, 并且适当追肥, 保证茁壮生长玉米, 提升其抗逆能力。充分施基肥, 尽量采取腐熟有机肥;通过配方施肥, 氮∶磷∶钾是1∶1∶1;迅速追肥, 施750 kg/hm2尿素, 分2次实行, 积极采取中耕, 提升植株抗病性[3]。
3.2.4 发展生物多样性混载
采取作物的边际效应, 实现通风透光、完善田间小气候, 提升作物抗病能力、品质。如玉米和辣椒、花生、豆类套种, 每次种植2行玉米, 间隔种植其他6~9行作物。根据先前试验, 采取2行玉米、6行矮秆作物的种植措施最佳, 对效果控制达到了35%~45%, 对比667 m2产值增加了200元左右。
3.3 消除越冬菌源
兰坪县玉米灰斑病在怒江州范围内都有出现。具体在超过1 450 m的玉米产区分布, 危害发生特点为:病残体越冬病菌是次年初侵染菌源, 田间发病以后反复侵染。因此, 需要对田间清洁, 严格控制菌源, 减少越冬菌源基数, 降低次年初侵染菌源。同时, 与中耕管理有效联系, 除去底部病叶。在田间集中除去的病叶实施焚烧处理, 避免不断积累菌源。
3.4 加强监测病情
玉米灰斑病的危害损失已经超过历史上稻瘟病、小麦条锈病流动带来的损失, 已经严重阻碍了兰坪县粮食生产, 需要给予极高的重视。需要不断强化预测预报, 真正贯彻落实各项手段, 对蔓延玉米斑病的危害有限遏制。
3.5 穗期喷药防治
第一是把握重点, 适期进行防治。按照玉米灰斑病的发生、发展和危害特性, 在玉米关键时期重点实施药剂防治。
第二是正确选择药剂, 一喷多防。结合成本最低的基本原则, 选择具有良好防效的药剂实施防治。
第三是精细喷雾, 提升防效。结合玉米发生病害情况, 适时防治2~3次, 每次大概间隔10 d, 要实现均匀周到施药, 向中下部叶片喷洒, 若喷之后3 h内遇到雨水应当重喷, 以便保证防治效果。
4 结语
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 隶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该地区的玉米灰斑病的科学防治措施主要是农业防治, 辅以药剂, 其中关键是选择抗病良种, 同时科学预测预报病害, 及时提供防治指导建议才可以提升防治效率。据统计年内全县共发生病、虫、草、鼠害2.83万hm2/次, 防治面积达3.19万hm2/次。其中病害0.6万hm2/次 (玉米灰斑病0.19万hm2) , 虫害0.64万hm2/次, 农田草害1.07万hm2/次, 农田鼠害0.524万hm2/次。通过各种防治措施挽回损失, 其中挽回损失粮食7 022.75 t, 果树117.3 t, 蔬菜48.2 t。
摘要:在玉米生长中后期灰斑病是一种巨大的危害, 其盛发期常常重合灌浆期, 对果穗养分供应造成了影响, 最终出现灌浆缺乏、果穗下垂, 籽粒干瘪, 千粒质量降低等, 直接影响产量, 形成严重的田块甚至很多叶片发生枯死, 出现早衰问题。通过研究了解到, 有效规避风险, 对于玉米生产发展发挥了巨大意义。
关键词:玉米灰斑病,发生及防治,云南省兰坪县
参考文献
[1] 李仕成.烯效唑对秋绿豆高产栽培生理和产量调节效应的研究[J].四川农业大学, 2013 (1) .
[2] 王同朝, 王燕.作物垄作栽培法研究进展[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2 (7) .
肺结核病的防治措施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