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EM系统设备管理论文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火烈鸟2025-11-191

EM系统设备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采购工作作为高职院校后勤工作的重要方面,影响到学校的正常运转。为改变高校采购计划管理方面的盲目性、无序性、低效性,本文对高职院校采购计划管理系统设计进行研究。在分析当前高职院校采购工作常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建设采购计划管理系统的必要性,并根据采购计划管理系统的构建原则,明确设计思路,提出管理系统的初步架构,为高职院校采购计划管理系统设计和开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采购计划:管理:高职院校:系统

采购是高职院校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部分,维系着学校的正常运转和教育教学秩序,关系师生员工的切身利益和学校的长远发展。采购需要遵循以需求为原则,事先做好采购计划。作为高职院校,采购的物品和服务涉及各个方面。为了使采购最优化管理,尽可能减少采购成本,需要加强对采购计划的管理。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借助电脑软件系统对各项事务进行管理已成为一个趋势,在各行各业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采购计划管理系统在企业、大型商店等单位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在当前高职院校采购计划管理中,采用软件系统进行系统化、高效化管理的还比较少见,造成上述情况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缺乏与高职院校采购实际相匹配的管理系统。虽然现在市场上有很多ERP管理系统,但对于高职院校的采购计划管理,存在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因此,本文对高职院校采购计划管理系统进行研究,在结合高职院校采购实际的基础上,遵循采购工作的基本原则和系统设计的基本规范,提出高职院校采购计划管理系统设计构想,为高职院校采购计划管理系统设计开发提供思路和参考。

一、当前高职院校采购工作中常见的问题及应用采购计划管理系统的必要性

(一)当前高职院校采购工作中常见的问题

1.采购工作计划性不强

采购的集约化、高效化要求采购工作必须具有计划性。通过相关调查发现,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在采购工作中并未形成未雨绸缪、提前计划的习惯,采购计划管理工作滞后。第一,体现在采购随意性较大,任由各部门及各实际操作人按照自己的想法实施,缺乏统筹协调、科学调度,临时性、小零散采购项目较多。第二,体现采购工作前瞻性不足,一些部门照搬照抄往年的采购计划,未能根据实际需要,预见性地做好采购计划。第三,采购赶急图快、应付了事,在填报采购计划时不严谨,所需采购物资罗列不准确,论证不仔细,没有确定详细准确的采购方案和采购清单,没有事先预估采购项目的价格,造成采购计划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在实际执行中遇到一些困难。

2.采购工作中缺乏信息沟通

高职院校的采购往往由后勤部门负责,但采购具体项目和计划往往由学院各部门、单位提出。一方面在采购计划制定中,缺乏横向的联系和沟通。提出项目采购计划的各部门、各单位缺乏与汇总计划的后勤部门的沟通联系,后勤部门缺乏对采购计划的统筹协调,在计划的确定中大都是单向的信息沟通,从而影响到采购计划的科学性。另一方面,在采购过程中缺乏与采购来源企业的纵向沟通,容易出现信息理解失误或信息的有效流通受到阻碍,造成采购计划的实现与之前存在较大的偏差。

3.采购工作缺少监督

采购工作作为高职院校直接以货币为媒介进行的商品交换,掌握着大量资金的使用权,必须得到有效的监督,否则容易出现一些违规行为。当前采购工作虽然透明化程度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一些大宗物品的采购通过政府采购平台进行。但对采购计划制定、采购实施、采购制度落实情况等缺乏全程的监督,导致在某个环节仍然存在一些风险点。

(二)高职院校采购工作中应用采购计划管理系统的必要性

鉴于此,为解决上述问题,进一步规范、科学高职院校采购计划管理工作,构建一个高职院校采购计划管理系统是十分有必要。一方面,信息化是当前社会发展的趋势,在各行各业的管理中,借助信息技术可提高工作效率成为一种业界的共识。另一方面,采用信息系统对高职院校采购计划进行管理,能解决当前高职院校采购中存在的弊病。比如借助信息系统的优势可以增强采购的计划性,加强各部门、各单位之间的信息沟通,并通过信息系统提高采购计划管理的透明性,构建无死角、全方位的监督体系,使高职院校采购工作规范化、阳光化、高效化,进而提高高职院校管理水平。

二、高职院校采购计划管理系统构建初步设想

(一)高職院校采购计划管理系统构建原则

1.实用性原则

高职院校采购计划管理系统必须以实用性为最高准则,设计构建高职院校采购计划管理系统是为提高其采购计划的质量和效果。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也必须与高职院校采购实际情况相吻合,与高职院校采购工作实际需求保持一致。在系统构建中,要在实现功能的同时,尽可能方便操作,操作界面简单友好,适合不同岗位和不同计算机技术水平的人员使用。要易于维护,保持稳定性,为采购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2.规范性原则

采购计划工作的规范性决定了采购计划管理系统的规范性,要按照采购工作制度要求设计系统,在系统功能架构中,要符合采购制度的要求,比如操作权限、数据权限等,将采购制度体现在操作系统的约束中,将系统的规范性演变为高职院校采购计划的规范性。

3.交互性原则

采购计划管理作为一个多方参与的系统工作,在使用过程应该改变单向沟通的特点,通过其交互性来加强采购计划管理的信息沟通,通过信息沟通加强采购计划的科学性、合理性。

(二)高职院校采购计划管理系统设计思路与架构

1.高职院校采购计划管理系统设计思路

一是实现采购标准化。改变采购的随意性,实现采购程序、采购产品、采购计划的标准化。二是实现价格合理化。采购计划管理系统的使用并不是追求最低的价格,而是追求价格的合理化,在产品、服务与质量之间取得一个最佳的平衡。采购计划管理系统的设计也应该遵循价格合理化思路,以最合理的成本采购最可靠、质量最好的商品及服务。三是流程透明化。管理系统的流程要公开透明,每个流程的责任人,操作的记录都要相对透明化,且每个流程的相关信息,比如采购的物品、采购的厂家、采购竞价的过程都要能接受相关方面的监督,让采购计划真正全方位无死角。四是管理自动化,作为信息系统的一个独特优势就是自动化管理,节约人力物力,借助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和算法的自动计算特征,实现采购计划管理,比如资料报送、资料汇总、信息发布、数据统计等方面管理自动化。

2.高职院校采购计划管理系统架构

高职院校采购计划管理系统主要包括:采购计划申报子系统、采购计划收集子系统、采购计划统筹子系统、库存管理子系统、订单生成子系统、采购计划监督子系统。

采购计划申报子系统为高职院校各部门通过该系统进行采购计划申报,每个部门安排一个管理员统一申报。该子系统还需建立采购商品及服务目录,根据学校的需要,通过集体商定进入该系统的商品和服务目录。在采购计划申报时,让申报者从申报目录中选择,从而使采购商品和服务标准化。

采购计划收集子系统即对各部门提出的采购申请进行审核与汇总。在各部门提出采购申请后,学校管理部门通过该子系统对采购申请进行审核,确定通过与否,对初审通过的采购申报计划进行汇总。

采购计划统筹子系统,指在对采购申报计划进行汇总后,总的采购申报计划可能超出学校的总体财政支出计划或者超出采购物品数量,则需要通过采购申报总计划进行统筹协调。在系统中,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对采购物品或服务进行分类,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优先采购急需的物品和服务。存在争议的情况,通过该系统向各部门反馈采购意见,各部门对采购意见进行调整。经过多次调整优化,最终形成一个完善的采购计划。

库存管理子系统指对当前学校库存的物品和未履行完的服务进行管理。采购作为一个补充物品或服务的过程,需要以现存的物品和服务作为基础。并且,采购进来的物品和服务也需要进行管理。因此,要通过库存管理子系统查看现有的库存状态以及采购物品及服务的使用情况。

订单生成子系统指高职院校采购主管部门汇总采购计划后,对采购商品及服务进行归类,尽可能地改变分散采购的形式,将同类型的物品集中进行采购。该子系统还要包含对各供货单位的资质进行审核,在符合条件的供货单位中选取最优的单位作为供货对象。

采购计划监督子系统即对整个采购计划管理过程进行监督,监督是否按照采购各项制度进行采购计划申报,是否存在重复采购和超范围采购的行为以及是否存在浪费的现象,在供货单位的确定中是否按照采购有关法律法规,是否遵循了节约高效的原则等。在系统中,如果存在违规行为,系统可以自动预警并生成建议反馈给监督人员。监督人员也可以通过该子系统随时叫停涉嫌违规的采购计划有關工作。

三、结语

高职院校采购计划管理系统对于提高高职院校采购计划管理的效率和规范性、科学性具有重要的意义,能解决当前高职院校采购计划管理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弊病,也能使高职院校采购标准化、合理化、透明化。因此,有必要加强当前高职院校采购计划管理系统的建设,以不断提高高职院校采购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马淑英.高等学校采购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业会计,2013( 02):54-56.

[2]卞存军.学校教学设备采购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环渤海经济嘹望,2018(12):199.

[3]周海娟,高等学校采购内控制度建设探讨[J].中国总会计师,2017( 09):128-129.

[4]陈琦.高等院校采购计划申报的网络化解决方案[J].无线互联科技,2016( 23):117-121.

[5]祝乃娟.学校采购需透明过程与有力监督[N].21世纪经济报道,2013,03,27( 004).

EM系统设备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当下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人们对医疗设备功能和性能的需求不断提高,从而带动医疗设备市场转向具有功能多样、性能优越的产品领域。大量的产品辨识、存储、取用不仅容易出错,还给工作人员手工登记、标识粘贴等增加了负担。本文研究了将RFID技术应用到对医疗设备的记录和更新管理中,不但可以优化医院业务流程,还便于医疗设备的动态管理以及效益分析。

关键词:射频识别;非接触式目标;自动识别;医疗设备;动态管理

RFID(射频识别)技术是一种通过无线射频识别方式来实现对非接触式目标自动识别的技术。进入21世纪以来,RFID技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如物流、服饰、门禁安全、零售业、制造业、军工、航天等各个领域[1-3]。随着RFID技术的推广其在医疗行业内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比如可以应用到对医疗药品、医用设备、仓储管理、医护人员信息管理等诸多方面[4]。

1    概述

据统计,美国每年因医疗错误造成的死亡人数在48,000至96,000之間,不仅是美国,全球每年由医疗错误引起的死亡人数始终居高不下,尤其在医疗条件相对落后的地区医疗错误的可能性更高[5]。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知识和信息采集不足以及身份识别错误,因此对医疗系统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可以大大降低这种医疗错误。

本文研究了一种基于RFID技术的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将RFID标签数据通过读写器识别后发送给上位机管理系统,上位机管理系统对标签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分类、存储、备份等操作,方便快捷地获取产品信息。通过使用RFID技术来进行医用物品信息登记及更新,相比于传统条形码具有很大的优势。

2    RFID概述

2.1    RFID技术简介

RFID系统主要由电子标签、天线、读写器、上位机管理系统组成。电子标签是一个微型无线收发装置,内置天线和芯片,可以存储数据[6-7]。读写器是一种接收标签数据的设备,其不仅可以接收标签数据,也可以将新数据写入到RFID标签中。上位机管理系统可以通过物理I/O(输入输出)接口连接读写器,对读写器进行频段、读写速率等参数设置,并可以通过读写器获取标签数据,对标签数据进行管理[8]。RFID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2.2    RFID标签分类及其特点

RFID标签与读写器之间根据标签的供电方式可以将其分为三类:无源RFID标签、有源RFID标签、半有源RFID标签[9-10]。

无源RFID电子标签自身不需电源供电,它通过接收读写器输出的微波信号和通过电磁感应线圈获取能量进行短暂供电,所以无源标签只有在与读写器一定范围内才能将信息发送给读写器。无源RFID标签不需要供电模块,成本低,结构简单,但是受通信距离限制,只能用于近距离的信息识别,主要工作在低频段。

有源RFID标签使用外接电源供电,可以主动向读写器发送数据信号,相对于无源RFID标签其体积比较大,但是传输距离和传输速率有了很显著的提升,最高传输距离可达百米。有源RFID标签主要工作在高频频段,且具有一次识别多个标签的功能[11]。

而半有源RFID标签通过自主供电模式实现良好的传输距离和传输速率。一般情况下半有源RFID标签处于休眠状态,只给标签中数据部分供电,耗电量很小。只有在接收到读写器低频信号后才会进入正常工作状态,在工作状态下再发送高频信号将数据发送给读写器。其通常应用在一个高频信号所能覆盖的大范围中,在不同位置安置多个低频读写器用于激活半有源RFID标签,既完成了标签定位又完成数据采集和传递。

2.3    RFID标签优势

RFID标签相比于传统条形码来说,在获取标签信息的操作机制、重复使用性、环境适应性、获取数据速度、应用领域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优势[12-13]。表1所示为RFID标签与传统条形码的比较结果。

3    系统设计

本文研究了一种基于RFID技术进行标签数据采集及管理记录的系统,该系统主要包含硬件设计、软件流程设计两个部分。

3.1    硬件设计

系统整体硬件结构如图2所示。该系统包含RFID标签,以及由无线收发模块、MCU(微控制器)控制模块、存储模块、物理接口组成的读写器,电源供电模块以及上位机数据管理系统。其中RFID标签可以存储数据信息,可以通过读写器读取或者写入数据信息,读写器与上位机通过物理接口连接,将获取的标签信息传递到上位机管理系统,也可以在上位机设置一些参数修改RFID标签的信息。

3.2    软件流程设计

软件操作流程如图3所示。

根据软件操作流程:首先准备一定数量的无源RFID标签,并将天线与读写器连接。然后将标签放入天线的接收范围内,将读写器接通电源。读写器上电后使用USB(通用串行总线)线连接读写器与上位机软件,上位机软件各界面的初始状态为灰色,表示禁止相关设置,如图4所示。正确设置串口号和波特率,点击连接读写器,如果读写器接入成功,软件界面各选择框和按钮可以进行选择和点击界面,如图5所示;如果连接失败,就需检查读写器与计算机间连接是否正确。在软件连接读写器成功后,选择读取标签界面,点击开始读取,读取成功输出标签信息,读取失败则重新设置测试环境。

4    系统测试及结果分析

4.1    测试环境

测试时将14个无源RFID标签和读写器布置在测试环境中,读写器带有8个TNC(射频同轴连接器)天线接口,任意选择3个接口接入3根天线,RFID标签布置在天线覆盖范围内,使用USB转串口将读写器与上位机软件连接。系统工作频率为840~960 MHz,支持符合EPC CLASS1 G2、ISO18000-6B标准的电子标签;输出功率为33 dBm;供电使用单+9 V供电,可以使用POE供电。

4.2    结果分析

连接读写器成功后选择测试标签界面,开始查询标签,标签查询成功如图6所示。

图6中显示已查询到标签数量为14,与实际放置的标签数一致,并可看到14个标签查询时间只有0.296 s,比传统的条形码查询更快、更高效。此外图中还显示累计查询数量可以达到计数的功能,对统计汇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5    结束语

RFID系统读取标签信息准确、快速,且在一定范围内不需对准的特点,可以广泛地应用在生活的各個方面,将RFID技术应用到医疗行业具有广阔的前景。RFID系统结合医疗信息化管理系统可以更方便快捷的登记和更新各种医疗物品信息和人员信息,减少因信息差错产生的医疗事故。RFID系统操作简单,标签耐用性强,能适应恶劣环境,应用范围广泛,为极端环境下产品信息采集与维护提供了途径。

参考文献:

[1]李远洋,王新沛,王晓民.RFID技术在医疗设备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医疗设备,2013,28(4):3.

[2]杨永,刘婷,贺佳彦,等.RFID技术在医用耗材管理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物联网技术,2020,10(3):2.

[3]张磊.基于RFID技术的智慧医疗管理系统[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6,000(003):71-71.

[4]唐郁葱.RFID技术在医疗设备管理中的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7(12):102-102.

[5]姚宗碧.基于射频识别技术的医院医疗设备管理系统[J].医疗装备,2019,032(004):65-66.

[6]李彬.基于RFID技术的仓储管理系统的优化与设计[J].信息系统工程,2018(4):58-58.

[7]范健威,傅蓉.基于RFID的病理标本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8,039(006):1788-1794.

[8]申大雪.基于RFID的化学药品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济南:山东大学,2018.

[9]章台.基于RFID的固定资产信息管理系统设计[J].微型电脑应用,2019,035(011):92-95.

[10]姚宗碧.基于射频识别技术的医院医疗设备管理系统[J].医疗装备,2019,032(004):65-66.

[11]徐志明,潘晓东,陆婷娟.基于RFID技术的医疗设备定位管理系统的应用[J].中国医疗设备,2016,31(11):145-146,149.

[12]陈雷,王丽娟,CHEN,等.浅析RFID技术在医疗设备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7,13(v.14):135-137.

[13]李长兴,窦富贤,杨干粟,等.射频识别系统在医用耗材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疗设备,2019,34(003):146-148.

EM系统设备管理论文范文

EM系统设备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摘要:采购工作作为高职院校后勤工作的重要方面,影响到学校的正常运转。为改变高校采购计划管理方面的盲目性...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