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传染病知识讲座范文
冬季传染病知识讲座范文第1篇
冬季传染病防控讲话稿
冬季常见传染病?
冬季是人类的呼吸系统最经受考验的季节之一,气候的变化是对机体免疫力的一次考验, 冬季是传染病的高发季节,特别是呼吸道传染病,容易暴发流行。学校是人群高度密集的场所,更应注意预防。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确保身体健康,就需要多关注和了解冬季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知识,从而增强和提高自我防病意识和能力,远离呼吸道传染病。
冬季比较常见的传染病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麻疹、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等,这些疾病虽然临床症状各异,但都与干冷空气对呼吸道的刺激有关,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其传播途径的共同特点是:大多通过呼吸道飞沫散播传染,也可通过患者口、鼻、眼睛及疱疹的分泌物直接传染给被接触者;水痘还可通过直接接触传播。
1、流行性感冒: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也是一种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疾病。其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的接触传播。典型的临床症状是:急起高热、全身疼痛、显著乏力和轻度呼吸道症状。一般秋冬季节是其高发期。
2、普通感冒,俗称伤风,是由鼻病毒、冠状病毒及副流感病毒等引起,这些病毒存在于病人的呼吸道中,经飞沫传染给别人。普通感冒较流行性感冒传染性要弱得多,一般人在受凉、淋雨、过度疲劳后,因抵抗力下降,才容易得病。所以普通感冒往往是个别出现,很少象流行性感冒流行时,病人成批出现。普通感冒发病时,多数是低热,很少高热,病人鼻塞流涕、咽喉疼痛、头痛、全身酸痛、疲乏无力,症状较流感轻微,并无生命之虑。
3、麻疹:是由麻诊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上可表现为发热、咳嗽、眼结膜炎、口腔麻诊粘膜斑和皮肤红色斑丘疹,症状重者可并发肺炎、、心肌炎。麻疹是一种传染病极强的疾病,传播迅速。
4、水痘 :患病初期可有发热、头痛、全身倦怠等前驱症状,在发病24小时内出现皮疹,皮疹分布呈向心性,即躯干、头部较多,四肢处较少。大部分情况下,病人症状都是轻微的,可不治而愈。病人从出现皮疹前2日至出疹后6日具有传染性。
5、 风疹: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出疹、淋巴结肿大和结膜炎,病程短。病人出疹前1周到出疹后2周的上呼吸道分泌物都有传染性。
呼吸道传染病是怎样传播的?
1、病人或病原携带者讲话、咳嗽或打喷嚏时,通过飞出来的唾沫将夹在里面的病菌传播开来。
2、带病菌的灰尘是传播的一个帮凶。有呼吸道传染病的病人的鼻涕、痰液中含有大量病菌,由于随地吐痰或乱擤鼻涕,这些痰、涕干燥后夹在里面的病菌就会随灰尘到处飞扬,一旦被人吸入就会感染。
3、手是传播病菌的另一帮凶。病人的手上沾上大量病菌,当病人拿了书本、物品等,在这些物体表
面留下大量病菌,如果健康人用手接触了这些东西,就能沾上病菌,如果事先不彻底洗手就去摸鼻子,病菌就可能从鼻孔进入呼吸道而感染。
冬季如何预防传染病?
1.积极学习和了解冬季常见传染病的基本知识,掌握防病知识,树立防病意识。
2.注意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服,避免受凉。人体受凉时,呼吸道血管收缩,血液循环减少,局部抵抗力下降,病毒容易侵入。
3.净化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工作、学习、生活环境通风换气,办公室、教室及寝室等开窗通风,每天至少开窗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以上。尤其是寝室,在离开时一定要把门窗打开,让阳光充分照射。
4.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保持充足的睡眠。充足的睡眠能消除疲劳,调节人体各种机能,增强抵抗力。要注意饮食平衡,营养搭配,保证每日适量的蛋白质、淀粉、脂肪和维生素的摄入。注意多饮水,多食新鲜的瓜果、蔬菜,忌烟酒。
5.进行合理的体育锻炼,如:早操、晨跑、散步、太极拳等,平时增加户外活动,可增强血液循环,提高人体免疫力,从而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6.加强个人卫生和个人防护。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双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喷嚏后)应立即洗手。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手帕或纸巾掩住口鼻,避免飞沫污染他人。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在家或外出时佩戴口罩,以免传染他人。
7.免疫防预,流行季节前及适龄儿童可进行相应的预防接种,如接种流感、麻疹、流脑风疹、腮腺炎及水痘等各种疫苗。
8.减少到人多的公共场所,更不要到传染病患者聚集的场所。
9.疾病流行时,适当的采取预防性服药。
10.早发现、早治疗,如遇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检查,出现呼吸道及消化道症状时应及时就诊,切忌不当回事,更不能自行服药。如发现传染病患者应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防止在集体内传播。
冬季养生篇
中医学认为,立冬阳气潜藏,阴气盛极,草木凋零,蛰虫伏藏,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以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做准备。就人体而言,新陈代谢也处于相对缓慢的水平,因此主张冬季养生要避寒就温、保护阳气,使阴阳相对平衡。《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德;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认为冬季天地万物处于闭藏状态,人们应早睡晚起,避寒保暖,但不能过度温暖而使皮肤出汗,以保阳气。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冬季气候寒凉,最易使人引起寒症,如室温过低、衣着过薄或贫血者、营养失调者、体内激素失调者,在寒冷时会出现腰痛、失眠、关节痛、夜尿等症。冬天里北风呼啸,容易引起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寒潮更使人精神紧张,出现冬季抑郁症,使人全身乏力,郁郁寡欢,还会诱发心肌梗塞发作、肺气肿、风湿症、慢性肝炎等病。而冬天人的手、足、耳等处最易受冻生疮,严重者可造成溃烂成疮等。冬季的低气温环境容易诱发人的冠心病、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病,以及关节炎的发作。一年之中,冬季也是人死亡率最高的季节。
因此,冬季养生也是为了预防疾病的发作或是加重,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早睡晚起。冬季天寒地冻,草木凋零,动植物多以冬眠状态以养精蓄锐。人体也应该顺应自然界的特点而适当地减少活动,以免扰动阳气,损耗阴精。传统养生学提出人们在冬季早睡晚起,有利于阳气的潜藏和阴精的积蓄,对健康有益。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冬季早睡晚起可避免低温和冷空气对人体的侵袭而引发呼吸系统疾病,同时也可以避免因严寒刺激诱发的心脑血管疾病。
(2)保温防寒。冬天加衣保温防寒,应随气温下降而逐步加衣,这样可让肌肤机能得到锻炼,能够逐步适应冬天寒冷,能够提高抗寒能力。其次,要注重双脚的保暖。由于脚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少且慢,因此脚的皮温最低。中医认为,足部受寒,势必影响内脏,可引致腹泻、月经不调、阳痿、腰腿痛等病症。冬季室内工作和生活的时间多,既要防止室内温度过高,又要防止室温过低,而且不要忘记定时开窗换气。睡觉不可蒙头而卧,以免缺氧而致胸闷气短。夜间不要憋尿,长时间憋尿,会使有毒物质积存而引起膀胱炎、尿道炎等。
冬季传染病知识讲座范文第2篇
南苑幼儿园 杨海鹏
活动目标:
1.发展幼儿动作的灵敏性和反应能力,学会躲闪。 2.乐于参与游戏、体验合作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宽敞平坦的活动区,鸡妈妈、老鹰的头饰;音乐《小鸡进行曲》
活动过程:
一、调动幼儿的前期经验,激发幼儿主动参与游戏的积极性。
师:你们玩过“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吗?今天老师也要和你们玩这个这个游戏,我来当老鹰,请一个小朋友来当母鸡妈妈,准备好了吗,游戏开始了。
二、开始游戏,发展能力,体验乐趣。
(一)第一次游戏:初次游戏,了解游戏玩法与规则。 玩法:游戏规则(如果遇见老鹰或听到老鹰音乐时我们要快速团结在一起,快点躲在鸡妈妈的后面,后面的小鸡要捉紧前面小鸡的衣服,老鹰要绕过母鸡到后面去捉小鸡,母鸡要张开翅膀保护小鸡,如果被老鹰拍到或捉到就暂时离场,直到音乐结束。 指导要点:引导幼儿了解游戏玩法与规则,懂得躲闪不被老鹰捉住。提醒幼儿抓紧前面小朋友的衣服不要掉队,不要互相推挤,懂得避让,不要被老鹰抓住,注意安全。 评价重点:是否能初步按游戏规则进行游戏。
(二)第二次游戏:尝试游戏新玩法,了解游戏新玩法与规则。 玩法:(老师当老鹰,请一个小朋友当母鸡) 游戏规则:当听到老鹰的音乐时,小鸡马上变成老鹰不爱吃的东西,一动不动,直到母鸡妈妈找食物回来,母鸡妈妈喊:“宝宝们,快躲到妈妈身后来,小鸡们才能马上躲在妈妈后面,一个跟一个搭肩,直到音乐结束,游戏停止。
指导重点:
1、了解游戏新玩法与规则,引导幼儿思考小鸡怎样躲闪、变成老鹰不爱吃的东西,一动不动,不被老鹰捉住。
2、游戏时应该遵守游戏规则,不推不挤,注意安全。
3、第三遍游戏:幼儿自由分组玩游戏。 玩法:请幼儿当母鸡妈妈、老鹰,玩法结合以上两种玩法。 幼儿分组活动:将幼儿分成若干组分别进行游戏活动,比赛看哪只老鹰最厉害,哪一只母鸡更懂得保护自己的小鸡。 指导要点:引导幼儿尝试自主进行游戏。 评价要点:是否自主地按游戏规则进行游戏。 (注:教师提醒幼儿在分组活动时要注意速度不要过快,防止其他小朋友速度跟不上跌倒。)
冬季传染病知识讲座范文第3篇
下午好!受校领导委托,今天下午我专门讲解卫生知识和常见传染病的防治知识。 卫生习惯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不良的卫生习惯可使患病的概率增加。由于受经济条件和传统观念的约束,目前我国对小学生卫生科普知识的宣传教育滞后,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今天我们着重讲讲卫生知识和常见传染病的预防常识。
A.卫生知识:
一、饮食卫生: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有一些不卫生的饮食习惯和行为,但很多人对此尚未重视起来,这对身体健康十分不利。“病从口入”这句话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要注意:
1、养成吃东西以前洗手的习惯。人的双手每天干这干那,接触各种各样的东西。会沾染病菌、病毒和寄生虫卵。吃东西以前认真用肥皂洗净双手,才能减少“病从口入”的可能。
2、生吃瓜果要洗净。瓜果蔬菜在生长过程中不仅会沾染病菌、病毒、寄生虫卵,还有残留的农药、杀虫剂等,如果不清洗干净,不仅可能染上疾病,还可能造成农药中毒。
3、不随便吃野菜、野果。野菜、野果的种类很多,其中有的含有对人体有害的毒素,缺乏经验的人很难辨别清楚,只有不随便吃野菜、野果,才能避免中毒,确保安全。
4、不吃腐烂变质的食物。食物腐烂变质,就会味道变酸、变苦;散发出异味儿,这是因为细菌大量繁殖引起的,吃了这些食物会造成食物中毒。
5、不随意购买、食用街头小摊贩出售的劣质食品、饮料。这些劣质食品、饮料往往卫生质量不合格,食用、饮用会危害健康。
6、不喝生水。水是否干净,仅凭肉眼很难分清,清澈透明的水也可能含有病菌、病毒,喝开水最安全。
常见的饮食卫生误区如下:
1、好热闹喜聚餐:每当节假日,人们大多喜欢三三两两到餐馆“撮一顿”,或是亲朋好友在家聚餐,又热闹又便于交流感情。这样做不利于健康,不符合饮食卫生,特别
是当前这一非常时期,最好实行分餐制。分餐的做法是对别人和自己生命健康的负责和尊重。
2、用白纸包食物:有些人喜欢用白纸包食品,因为白纸看上去好像干干净净的。可事实上,白纸在生产过程中,会加用许多漂白剂及带有腐蚀作用的化工原料,纸浆虽然经过冲洗过滤,仍含有不少化学成分,会污染食物。至于用报纸来包食品,则更不可取,因为印刷报纸时,会用许多油墨或其他有毒物质,对人体危害极大。
3、用酒消毒碗筷:一些人常用白酒来擦拭碗筷,以为这样可以达到消毒的目的。殊不知,医学上用于消毒的酒精度数为75°,而一般白酒的酒精含量多在56°以下,并且白酒毕竟不同于医用酒精。所以,用白酒擦拭碗筷,根本达不到消毒的目的。
4、抹布清洗不及时:实验显示,在家里使用一周后的全新抹布,滋生的细菌数会让你大吃一惊;如果在餐馆或大排档,情况会更差。因此,在用抹布擦饭桌之前,应当先充分清洗。抹布每隔三四天应该用开水煮沸消毒一下,以避免因抹布使用不当而给健康带来危害。
5、用卫生纸擦拭餐具:化验证明,许多卫生纸(尤其是非正规厂家生产的卫生纸)消毒状况并不好,这些卫生纸因消毒不彻底而含有大量细菌;即使消毒较好,卫生纸也会在摆放的过程中被污染。因此,用普通的卫生纸擦拭碗筷或水果,不但不能将食物擦拭干净,反而会在擦拭的过程中,给食品带来更多的污染机会。
6、用毛巾擦干餐具或水果:人们往往认为自来水是生水、不卫生,因此在用自来水冲洗过餐具或水果之后,常常再用毛巾擦干。这样做看似卫生细心,实则反之。须知,干毛巾上常常会存活着许多病菌。目前,我国城市自来水大都经过严格的消毒处理,所以说用洗洁剂和自来水彻底冲洗过的食品基本上是洁净的,可以放心食用,无须再用干毛巾擦拭。
7、将变质食物煮沸后再吃:有些家庭主妇比较节俭,有时将轻微变质的食物经高温煮过后再吃,以为这样就可以彻底消灭细菌。医学实验证明,细菌在进入人体之前分泌的毒素,是非常耐高温的,不易被破坏分解。因此,这种用加热方法处理剩余食物的方法是不可取的。
8、把水果烂掉的部分剜掉再吃:有些人吃水果时,习惯把水果烂掉的部分削了再吃,以为这样就比较卫生了。然而,微生物学专家认为:即使把水果上面已烂掉的部分
削去,剩余的部分也已通过果汁传入了细菌的代谢物,甚至还有微生物开始繁殖,其中的霉菌可导致人体细胞突变而致癌。因此,水果只要是已经烂了一部分,就不宜吃了,还是扔掉为好。
9、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
10、不购买三无食品饮品(无产地、无生产日期、无保质期)。
总之,学生学会食品卫生安全知识可以防止很多问题。现在社会上存在的一些食品安全隐患严重危害群众健康,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上级要求,要及时处理和控制各类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保障广大师生的身体健康,做好我校的食品卫生工作。相信在全体师生的努力下,我们一定会做好。
二、环境卫生:人们的生活时刻都与环境相关,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乃至居住环境和交通环境都与人们身心健康密不可分。这里我主要讲讲寝室卫生。健康从寝室做起,人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而我们同学起码有二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寝室里度过,因此,讲究寝室卫生,对促进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注意空气卫生:改善寝室空气卫生质量,要注意通风换气,早上起床后立即打开门、窗通风,晚上睡觉时窗户也要留个通风口。
2、做好每天的室内卫生:应做到床上平整、衣柜整洁、盆内无脏裤袜,鞋子及时换洗;地面无垃圾、洗漱台清洁、便池无异味等。
3、定期清洗床上用品:床上用品应该定期清洗和晾晒。
4、不要随便在床上坐卧:从外面回到寝室,不要随便在床上坐,更不要就这样睡在床上,以免身上和衣物上的灰尘污染床上用品,影响身体健康。
冬天过去了,温暖的春天来了,春天不仅给我们带来温暖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也同时带来了病毒和细菌。各种春季传染病也开始萌生。因此同学们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多加强锻炼,增强身体素质,提高自身免疫力。
B.常见传染病的预防常识:
传染病是由各种致病微生物所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人之间相互传染的疾病。
一、传染病传播的方式和途径:
第一,通过空气从呼吸道传染。如流感、流脑、麻疹、百日咳、风疹、猩红热等。第二,通过食物经消化道传播。如痢疾、伤寒、甲型肝炎等。
第三,通过昆虫及动物传染。如蚊子传播乙脑;虱子传播斑疹、伤寒;狗能传播狂犬病;苍蝇传播痢疾等。
第四,通过日常接触传染。如甲肝、沙眼、红眼病、水痘等。
第五,通过血液传播。如输血、打针感染乙肝、丙肝、艾滋病等。
二、预防传染病的环节:
1、控制和消灭传染源;
2、切断传播途径;
3、保护易感人群。
三、目前多发的几种传染病及预防
1、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所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儿童。麻疹极易传播,同居一室就可能被染。一般在接触病毒后10天开始发热、流涕、咳嗽。病程可7-18天不等。皮疹一般在初始症状后的3-7天出现。患者从刚出现症状到疹子出现后4天内有传染性。任何诊断为麻疹的患者,必须从学校或工作中隔离,直到疹子出现后的4天。
麻疹的预防主要有:
①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抗病能力。
②隔离患者。
③麻疹流行期间尽量少去公共场所(尤其是医院),少串门,以减少感染和传播机会。
④注意个人及环境卫生,不挑剔食物,多喝开水。
⑤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接种后12天左右可产生免疫力。
2、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简称流腮,“痄腮”,是由流行性腮腺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是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的急性上呼吸道传染病,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具有高度传染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冬春季节较多见。多见于4到15岁的儿童。
流腮的预防主要有:
①最佳的预防是在适当的年龄接种疫苗。
②早期隔离患者直至腮腺肿完全消退为止。
③注射腮腺炎减毒活疫苗。
④药物预防 。
3、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极强的感冒病。 流感潜伏期1~3日,最短数小时。
流感与普通感有着区别。中毒型流感病人则表现为:高热、昏迷、抽搐,有时能致人死亡。普通感冒较流行性感冒传染性要弱得多,一般人在受凉、淋雨、过度疲劳后,因抵抗力下降,才容易得病。
流感的预防措施有:
①注意体育锻炼,保证休息,增强体质。②流感流行期间暂停集会,暂不探亲访友,不到人群密集的地方活动,出门戴口罩。公共场所加强通风,喷洒漂白粉液消毒。
③时要保持营养均衡和避免过度劳累,这是预防流感的基础措施。
④预防流感的最好办法是接种疫苗.
4、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Hand foot mouth disease, HFMD) 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
手足口病的预防措施有:
(一)加强监测,提高监测敏感性是控制本病流行的关键。及时采集合格标本,明确病原学诊断;
(二)做好疫情报告,及时发现病人,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疾病蔓延扩散;
(三)托幼机构做好晨间体检,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隔离治疗;
(四)被污染的日用品及食具等应消毒,患儿粪便及排泄物用3%漂白粉澄清液浸泡,衣物置阳光下暴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
(五)流行时, 做好环境、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
(六)饭前便后要洗手,预防病从口入;
(七)家长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
(八)注意婴幼儿的营养、休息,避免日光曝晒,防止过度疲劳,降低机体抵抗力;
(九)医院加强预诊,设立专门诊室,严防交叉感染。
5、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婴幼儿,以发热及成批出现周身性红色斑丘疹、疱疹、痂疹为特征。
本病的预防重点在管理传染源,隔离患者至全部症疹为止。对有接触史的高度易感者可在3日内注射水痘带状疱疹免疫球蛋白或高效价带状疱疹免疫血浆,以减少发病的危险性。
6、霍乱
霍乱由古典生物型和埃尔托生物型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典型临床大堆表现为腹泻呕吐和由此引起的体液丢失脱水周身循环衰竭电解质紊乱及低钾综合征等若不及时抢救则病死率甚高。
霍乱的预防:
主要是要切断传播途径:①加强对水源粪便饮食管理和灭蝇;②开展卫生教育提高人民的防病知识;③广泛开设夏秋季腹泻病门诊及早发现传染源防止疫情扩散;④加流行学监测掌握疫情动向;⑤妥善处理传染源就地控制疫情发现的各型病人和各类带菌者必须及时隔离治疗登记所有密切接触者并对之检疫5天(霍乱最长潜伏期)消毒所有排泄物及有关器物与场所最大限度地防止扩散;⑥实施国境卫生检疫与疫区交通检疫杜绝疫情扩大;⑦建立防疫机构和疫情报告网;⑧于流行季节到来前一个月在重点地区和人群中开展预防注射工作。
最后,我就如何预防传染病向同学们提出几点建议:
1、对于传染病病人要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
2、同学们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个人卫生,经常晒被子,勤洗手,注意饮食、饮水卫生。
3、经常锻炼身体,合理搭配营养。
4、避免到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有针对性的进行预防接种。
5、如果有发热、咳嗽等症状,应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
冬季传染病知识讲座范文第4篇
秋季来临,为提高村民肠道疾病防治知识水平,预防秋季肠道疾病的发生,7月29日下午,在小庄村开展了秋季肠道疾病防治知识讲座,讲座由防疫股刘股长主讲,小庄村民参加了本次讲座。刘股长从秋季肠道疾病、食物中毒等发病原因、临床症状、治疗方法以及预防措施等方面为参加讲座的村民作了详细的讲解,他告诉村民,肠道疾病是通过水、食物、苍蝇、日常生活用品等途径传播的一类疾病,以感染性腹泻多见,主要症状有呕吐、腹痛、腹泻等,有的还会引起并发症,如脱水、毒血症等,严重的会造成死亡。他还提醒村民,秋为细菌、病毒的繁殖提供了较好的条件,要预防肠道疾病,应注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勤洗手;注意饮食卫生,不喝生水,不生吃或半生吃牡蛎、毛蚶等海产品,不到卫生条件差的摊点、餐馆就餐或吃烧烤之类的东西。一旦出现呕吐、腹痛、腹泻等肠道疾病症状及时到医院诊断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通过此次讲座使村民对秋季肠道病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提高了村民对常见病的认知能力,此次活动的得到了村民的一致好评。
2010.7.30
冬季传染病知识讲座范文第5篇
校园内常见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甲型H1N1流感、季节性流感、麻疹、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等肠道传染病、手足口病、痢疾、甲肝、伤寒、感染性腹泻等食物中毒,开学初期多发。
一、甲流基础知识
临床表现:通常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咽痛、流涕、鼻塞、头痛、全身酸痛、乏力,部分病例出现呕吐和腹泻,约10%病例可不发热。
本病的诊断主要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病原学检查。(病前7天旅行史、接触史,)发病前7天内曾到过甲型H1N1流感流行(出现病毒的持续人间传播和基于社区水平的流行和暴发)的国家或地区,也包括曾到过明确有甲型H1N1流感流行的社区,出现流感样临床表现。
高危病例:是指患甲型H1N1流感后可能病情较重,病死率较高的人群。
1、 年龄<5岁的儿童;
2、年龄≥65岁的老年人;
3、妊娠妇女;
4、伴有慢性基础性疾病。
传染源:病人和无症状感染者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或气溶胶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处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接触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体液和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亦可能造成传播。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潜伏期一般为1-7天,多为1-3天。
二、流行态势及特点
特点:传染性强,传染力强于季节性流感;致病性强,显性感染为主;病死率低(小于1.13%)。
1、全球:9月4日WHO称目前全球报告的甲型流感确诊病例总数为25万多例,至少2837人死亡,仅过去一周就新增死亡人数652人。但由于许多疫情严重的国家已不再统计新增病例,这个数字显然比实际感染数字要低得多。
2、全国(内陆):
截至9月7日,我国内地31个省市自治区累计报告5592例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已治愈3852例,重症3例,没有因甲型H1N1流感所致的死亡病例。
三、防控策略、措施: 法定传染病(乙类):依法防控+科学防控。
1、国务院总理温家宝7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做好秋冬季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
(一)加强重点时期和重点地区的防控工作;
(二)做好学校等重点场所的疫情防控工作。
2、2009年8月21日要求开始实施的《教育部办公厅、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学校秋季开学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的意见》。
3、教育部 卫生部联合6月22日印发的《学校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方案(试行)》。
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试行), 2006年四月二十六日教育部办公厅、卫生部办公厅联合发。卫办疾控发〔2006〕65号。
四、防控措施要点:晨检。
目的:及时全面掌握学生健康状况,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建立完善学生晨检、因病缺勤病因追查与登记制度,坚持每天进行晨检。
负责人:校级领导
技术检查指导、疫情报告:校医、卫生保健老师(了解传染病防控相关知识) 具体执行人:班主任; 晨检:
时间:每天第一节课课前5-10分钟完成,巡查很必要。 地点:教室内
对象:学生、教职员工,(外来人员)。
晨检方法与内容
观察:急性面容、咳嗽、鼻塞、流涕、皮疹、呕吐、精神状态等
询问:近期身体健康状况、咽痛、腹痛、腹泻、旅行史、接触史等
身体检查:测体温、看咽部是否充血,扁桃体是否肿大,皮疹形态、部位等
晨检发现异常的不等于就是病人! 晨检异常信息及处置
个体:要立即送(或通知学生家长带领)其到医院诊治
聚集现象:晨检(包括因病缺勤病因追查)发现同一宿舍或者班级1天内有3例或者连续3天内有多位学生(5例以上)患病,并有相似症状。及时上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同时向当地卫生院或县疾控中心报告。
晨检常见传染病识别
甲型H1N1流感、流感样病例:腋下体温≥37.5℃,伴咽痛或咳嗽。鼻塞、流涕、咳嗽症状明显,而腋下体温未达到37.5℃的,不能排除。
手足口病:手心、脚心、口腔、散在米粒大小皮疹疱疹 麻疹、风疹:发热+皮疹(红色小点),从上到下,从局部到全身 水痘:疱疹(水疱)(躯干四肢) 流行性腮腺炎:腮腺肿大(脸颊)
痢疾、甲肝等肠道传染病:腹痛、腹泻、呕吐等 食物中毒:短时间内出现多例相同症状 晨检其他注意事项 晨检人员手卫生
近距离接触流感样病人要戴口罩,向病人提供口罩 温度计消毒
晨检记录、统计报告
取得学生家长的支持与配合,要求如实提供学生健康状况 测量体温
在安静状态下测量 使用医用温度计
建议测腋下体温(幼儿测肛温)
正确使用温度计(部位、时间、读数) 防控措施要点-病人管理
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人必须隔离,杜绝现症病人在校园内工作或学习 早发现:晨检+巡查
早隔离:一旦发现病人或疑似病人,要及时安排或通知家长把学生带离校园,进行进一步检查诊治或居家隔离治疗。学校应设有一个临时场所安置病人或疑似病人,减少传播机会。
严把复课关:病人或疑似病人应完全痊愈,无传染性后才可返校。 病人管理隔离期限
甲型H1N1流感:凭当地卫生院“健康证明”返校 其他:根据具体情况决定 一般隔离期:
季节性流感:体温正常2天;
麻疹、风疹:出疹后5天,麻疹并发肺炎时延长5天; 水痘:出疹后6天;手足口病7天; 流行性腮腺炎:腮肿完全消退; 痢疾:凭检验结果 防控措施要点:消毒
空气:首选通风换气,紫外线灯。
餐具:首选物理方法,次用化学消毒剂浸泡(注意清洗)物表。 玩具:含氯消毒剂擦拭、浸泡被褥。
书本等:室外阳光曝晒消毒的前提是先清洗! 防控措施要点:宣教
学校应普及“甲流”防控知识,正确认知,倡导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勤洗手,保持手卫生,教室、寝室保持清洁与通风。
个人防护意识:避免接触病人,少去人员聚集的场所劳逸结合,身体不适要主动向老师报告。 防控措施要点:应急物资、温度计、口罩、消毒液。 预防接种:查验证(常规接种)
冬季传染病知识讲座范文第6篇
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病原体中大部分是微生物,小部分为寄生虫,寄生虫引起者又称寄生虫病。有些传染病,防疫部门必须及时掌握其发病情况,及时采取对策,因此发现后应按规定时间及时向当地防疫部门报告,称为法定传染病。我国目前的法定传染病有甲、乙、丙3类,共39种。
二、传染病的危害
传染病有什么危害?他的主要危害就是具有传染性。这些传染病,也都可以造成身体健康的危害,轻者影响学习和生活,重者倾家荡产,家破人亡。
三、 传染病的分类
原定的法定传染病有37种,近年来增加2种。现共39种。 1.卫生部2008年5月2日决定,将手足口病列入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
2. 2009年4月30日:卫生部将甲型H1N1流感(原称人感染猪流感)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根据其传播方式、速度及其对人类危害程度的不同,分为甲、乙、丙三类,实行分类管理。
这个大家可以听听,不用记,但一定要有印象。 甲类传染病 也称为强制管理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 也称为严格管理传染病, 26种: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菌病、炭疽、流行性乙型脑炎、肺结核、血吸虫病、疟疾、登革热、甲型H1N1流感。
丙类传染病 也称为监测管理传染病, 11种: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以及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传染病一般具有四个特征:病原性、传染性、流行性及病后免疫性。
四、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①空气传播; ②经水传播; ③经食物传播; ④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 ⑤接触传播. 第一,通过空气从呼吸道传染。如流感、流脑、麻疹、百日咳、风疹、猩红热等。
第二、通过水传播流行性病毒性胃肠炎、甲型肝炎、咽结膜炎、脊髓灰质炎、肠道腹泻等
第三,通过食物经消化道传播。如痢疾、伤寒、甲型肝炎等。 第四,通过昆虫及动物传染。如蚊子传播乙脑;虱子传播斑疹、伤寒;狗能传播狂犬病;苍蝇传播痢疾等。
第五,通过日常接触传染。如甲肝、沙眼、红眼病、水痘等。输血、打针感染乙肝、丙肝、艾滋病等
五、管理传染病的好处
说过了传染病的危害,也就知道了管理传染病的好处,把他的危害杜绝了,这就是他的好处。 发现了一例传染病,把他单独隔离了,就他自己得病,这么多人不用得病了,大家都不用整天提心吊胆了,好不好? 儿童免疫力不如成人,集体生活接触密切,在集体儿童机构中容易造成传染病的流行,有个麻疹,手足口病,把他隔离起来,不叫他传染给咱们,好不好
六、为何学校较易发生传染病的流行
学校是一个相封闭的场所,人群聚集,接触面广,一旦有人感染上某种传染病,很容易造成相互传播,特别是容易引发一些呼吸道传染病和肠道传染病的流行。传染源可以是患病的学校教职工或学生。如果一个学生患流行性感冒后如果继续上课,就可能通过飞沫将病原体传播给周边的同学和老师。
许多传染病如流感、水痘、流行性腮腺炎、流脑等,易感人群都是儿童与青少年,因为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与青少年,身体免疫力较低,加之缺乏传染病预防知识,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个人防护意识和能力较差,特别是不了解传染病早期症状,不能清楚表达身体的不适,因此不能早期识别并配合老师、医生及时诊断治疗,容易造成传染病在学校的传播与流行。如一个学生患有麻疹,只以为是普通感冒,没及时治疗,咳嗽打喷嚏时,病原体就可通过飞沫传染给其他学生造成大面积的感染。
七、怎样预防传染病
预防传染病的环节:
1、控制和消灭传染源;
2、切断传播途径;
3、保护易感人群。卫生习惯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不良的卫生习惯可使患病的概率增加。对卫生防疫制订安排的各种预防接种,我们一定要按时去接种。因为很多的预防接种,都是针对特定的季节,特定的疾病,卫生防疫部门都是作了精心安排的,如麻腮风疫苗,流脑疫苗,流感疫苗等。接种以后,还是可以起到一定预防的作用的。
一、饮食卫生: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有一些不卫生的饮食习惯和行为,但很多人对此尚未重视起来,这对身体健康十分不利。“病从口入”这句话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要注意:
1、养成吃东西以前洗手的习惯。人的双手每天干这干那,接触各种各样的东西。会沾染病菌、病毒和寄生虫卵。吃东西以前认真用肥皂洗净双手,才能减少“病从口入”的可能。
2、生吃瓜果要洗净。瓜果蔬菜在生长过程中不仅会沾染病菌、病毒、寄生虫卵,还有残留的农药、杀虫剂等,如果不清洗干净,不仅可能染上疾病,还可能造成农药中毒。
3、不随便吃野菜、野果。野菜、野果的种类很多,其中有的含有对人体有害的毒素,缺乏经验的人很难辨别清楚,只有不随便吃野菜、野果,才能避免中毒,确保安全。
4、不吃腐烂变质的食物。食物腐烂变质,就会味道变酸、变苦;散发出异味儿,这是因为细菌大量繁殖引起的,吃了这些食物会造成食物中毒。
5、不随意购买、食用街头小摊贩出售的劣质食品、饮料。这些劣质食品、饮料往往卫生质量不合格,食用、饮用会危害健康。
6、不喝生水。水是否干净,仅凭肉眼很难分清,清澈透明的水也可能含有病菌、病毒,喝开水最安全。
八、应养成哪些个人卫生习惯
1、要做到三勤:勤洗澡、勤理发、勤换衣
(1)早晚洗脸 。(2)早晚刷牙。 (3)饭前便后要洗手。(4)睡前洗脚 。(5)勤洗头 。(6)勤洗澡夏天洗澡一天一次,其它季节一周一次。 (7)勤剪指甲指甲里最容易隐藏病菌,要经常修剪指甲。(8)生吃瓜果要洗净。 (9)不喝生水。 (10)不躺着看书。(11) 天天换内裤,换下内裤及时洗晒,晒很重要重要。
冬季传染病知识讲座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