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历史发展简述范文
党的历史发展简述范文第1篇
职业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欧洲工业革命时期, 由于工业革命带来生产力的发展, 传统的师徒培养机制满足不了工业化规模生产的需求, 职业教育应需而生。中国的职业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 在当时以实业教育的形式存在, 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以学习西方技艺为主, 以培养实用人才为主, 其主要标志是1867年福州马尾船政学堂的开设。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正式被列入学制是在1902年, 其标志是《壬寅学制》的颁布, 比德国晚了近60年, 在该时期对职业教育的研究较少, 在中国知网中几乎没有相关文献可查阅。直到1917年, 中国知网才有相关文献, 来源于清华大学学报, 题为《编辑记述:内附庄君泽宣译职业教育案》, 同年“中华职教社”的成立, 标志着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已经形成雏形, 开启了实业界联合办学的先河。1922年“壬戌学制”的颁布, 产生了职业教育。在这个学制中, 职业学校的名称取代了以前的实业学校。在该时期, 学者们对职业教育的研究达到了每年二十篇左右, 基本上是围绕职业教学学制展开讨论的, 如黄炎培等学者都发文对职业教育的发展、作用、学制等进行了阐述。1921年至1937年间, 通过知网查询, 学术界对职业教育的文献每年近20篇, 职业教育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关注, 黄炎培、陶行知等认为农民的技能和素质对农民的生活水平和中国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作用, 认为职业教育是一般平民就业的重要途径, 通过职业教育提升农民就业技能。在当时, 受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和战争因素等的影响,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几乎停滞, 在1949年以前, 在校生人数和学校数量都较少, 学者们对中职教育的研究文献也较少。
二、职业教育的发展阶段
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 职业教育分别经历了1949-1957年的奠基期、1958-1965年的起落期、1966-1976年的重创期、1977-1985年的恢复期、1986-1996年的发展期、1997-2001年的滑坡阶段、2002年至今的重振阶段。在1949-1957年的奠基期、1958-1965年的起落期和1966-1976年的重创期期间, 通过知网查询, 我国学术界对职业教育的研究文献几乎空白, 有少数几篇是对国外职业教育的形式、功能等方面进行阐述和分析, 如德国的职业教育形式, 教育方式和教育制度等等。直到1977年以后, 随着国内职业教育的复苏, 尤其是1980年国务院指出要改革中等教育结构, 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促进职业教育适应社会主义建设以后, 我国学术界对职业教育研究的文献开始丰富起来, 在1977-1985年的恢复期期间, 学术界主要围绕职业教育存在的必要性, 如何发展好职业教育等展开。如高奇在《发展职业教育的关键》一文中就认为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就是发展职业教育的关键, 而影响职业教育就业的因素有很多, 如经济发展、专业课程设置, 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等。学者崔维在其研究指出职业教育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1985年, 我国政府出台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该决定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后我国职业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在1986-1996年快速发展期时期, 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要求各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要积极参与职业教育, 形成全社会兴办多形式、多层次职业技术教育的局面。并于1996年出台了第一部《职业教育法》, 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法律保障。该时期内, 学者们对职业教育的研究也更加丰富, 研究的角度、内容等也更加多样化, 为促进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参考。该时期初期, 主要研究围绕要改变大众对职业教育的认识, 转变职业教育观念上, 如伍毅斌在《当前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若干认识问题》一文中就指出人们对中等职业教育的价值观、人才观和质量观等问题的认识对但是职业教育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作用, 强调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在该时期后期, 学者们主要围绕职业教育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展开, 如姜大源在其研究中就对德国双元制教育进行了探讨, 指出双元制教育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作用。吴全全也在其研究中对德国双元制进行了解读。李献春则对日本的职业教育模式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模式。与此同时, 有一些学者开始对高等职业教育展开研究, 如张祖夔等学者对高等教育如何发展, 如何与中等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等展开了研究。也正是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推出, 叠加中等职业教育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 中等职业教育未能及时进行调整, 导致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进入1997-2001年的滑坡阶段。在该阶段, 虽然国务院在1999年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在该文件中提到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和积极发展包括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在内的高中阶段教育, 但是中等职业教育未能在市场经济体制中找准定位, 在发展中陷入了迷茫, 从1997年起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开始逐渐下降, 与此同时, 由于高校开始实施扩招政策, 高中招生人数开始超过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 中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声誉降和社会认可度也不断下降。在该时期, 学者们加大了对职业教育发展面临困难方面的研究, 如郝新生和任昌荣在其研究中指出制约职业教育发展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因素, 分别是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布局、专业布局不合理, 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加大、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上鄙薄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和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马建斌在其研究中指出职业教育发展主要存在招生困难、职业教育经费不足、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不高、社会服务能力不强和社会的职业教育观念, 并建议通过加强舆论宣传, 发挥政府的调控职能正确引导社会认知, 加强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和完善职业教育体系等措施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周守军在其研究中指出就业市场的变化、社会对中等职业教育的不平等待遇和中等职业教育单一发展模式是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解决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 该时期大量的学者开始探讨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问题和职业教育体系及教学模式、专业设置和课程改革等方面的问题。如郭耀邦通过研究指出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不明确, 专业设置不合理。郭扬通过研究指出专业设置对职业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马树超通过研究指出中等职业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提出要发展好职业教育就要重视职业教育的多样化发展, 要重视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龙德毅则从完善职业教育体系角度出发, 研究中高职衔接问题, 指出中高职教育衔接是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模式, 并提出了3+3和3+2中高职衔接模式。刘启娴在研究中指出了中高职教育衔接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性, 并对职业教育中高职衔接模式进行了探索性分析, 提出了中高职衔接的相关原则。总的来看, 在该时期, 学者们关于中等职业教育的研究主要围绕两个方面展开, 第一个是围绕造成目前我国中职教育发展不理想的影响因素展开, 并通过学者们的研究和总结得出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传统观念、经费投入和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质量等 (黄留灿, 2000;汪士清, 2000;) 第二个方面的是围绕如何解决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困难, 主要研究成果包括中等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课程改革和教学质量提升等方面 (郑家农, 2001) 随着大量学者展开的深入研究以及在研究中提出的对策和建议, 职业教育在2002年至今年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2002-2005年, 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三个文件, 这三个文件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思路给出了明确的指引, 分别从提高职业教育的入学机会、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和强化职业教育投入等方面作出了明确的布置。在该时期, 职业教育规模有了极大的发展, 学术界对职业教育的研究更加丰富和深入, 发表的相关文献也有了几何级的增加, 研究的内容更加多元化, 对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的更加透彻和全面。即便是在职业教育发展重振阶段, 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存在诸多问题。如杨金土、周志军、黄克孝等在其研究中指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还存在着招生困难和生源差等问题, 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轻视依然根深蒂固, 职业教育依然存在投入不足等问题, 学者庄西真 (2003) 通过调查得出贫困地区的农民也认为中职业教育也然是层次比较低等的教育, 更加希望自己的子女进入到高等院校。进入到2007年, 国务院加强了中等职业教育资助体系建设。国家对学生的资助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但学者们的研究发现, 资助体系只是起到了短暂的刺激作用, 并没有完全改变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诸多困难。如杜娜浅、董伟社等研究结果表明, 助学金政策虽然刺激了农户增加对中职教育的投资, 但并未形成长期有效的对中等职业教育需求和偏好。
三、总结
从2002年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起起伏伏来看, 职业教育的发展好坏最直观的表现是职业教育的生源数量和质量, 对于职业教育而言, 没有一定稳定的生源数量和良好的生源质量, 职业教育的声誉、社会地位和发展都很难持续。职业教育的生源到底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家庭在职业教育选择过程中是如何思考和决策的, 职业教育到底如何定位, 如何发展, 很多专家、学者也作出了相关解释和研究, 基本上涉及到国家政府、社会各界、中职学校自身等方方面面。
【相关链接】
《中国职业教育》通过分析我国经济发展现状、产业结构调整趋势、制造业的突出地位、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因素, 把脉中国职业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 揭示中国职业教育来来的发展空间, 阐述了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思路、新对策, 着重介绍了我国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工学交替。职业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实施可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必须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 包括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职业学校教育是学历性的教育, 分为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教育。
2017年10月18日,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健全学生资助制度, 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
自“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以来, 在中央和各地的关注推动下, 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 办学模式不断创新。招生规模和毕业生就业率再上新台阶, 驶上了发展“快车道”。
据统计, 2005年全国仅有中等职业学校11611所, 当年招生537.29万人, 在校学生1324.74万人。经过3年发展, 2008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共有14767所, 招生规模达810万人, 在校生达2056万人。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招生规模已大体相当。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模式, 成了我国职业学校, 尤其是中职学校毕业生高就业率的秘诀。
教育部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 自2005年起, 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连续5年保持在95%以上。2008年及2009年, 尽管国际金融风暴使许多人就业困难, 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仍没有回落, 分别高达95.77%和95.99%。
2012年6月11日,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国家人权行动计划 (2012-2015年) 》, 2012~2015年期间我国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保持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扶持建设紧贴产业需求、校企深度融合的专业, 建设既有基础理论知识和教学能力, 又有实践经验和技能的师资队伍。逐步实行免费中等职业教育。
中国正在举办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2008年职业院校的招生规模总数已经达到1100万人, 在校学生总数已超过3000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分别占据了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的一半。职业教育 (vocational education) 是指让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如对职工的就业前培训、对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培训等各种职业培训以及各种职业高中、中专、技校等职业学校教育等都属于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 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较, 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职业教育的目的是满足个人的就业需求和工作岗位的客观需要, 进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摘要: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经波折, 本文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繁荣兴盛为主线, 梳理各时期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相关研究, 得出职业教育发展研究的核心在于如何稳定生源, 发挥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 准确定位。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文献研究,生源困境
参考文献
[1] 赵崇铁.农户子女中等职业教育决策行为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 2011.
[2] 周衍广.长春市中等职业教育现状及未来发展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07.
[3] 陈胜祥, 王秋萍.中职教育助学金对农户教育投资偏好的影响基于江西鄱阳县的调查分析[J].理论探索, 2009 (03) .
[4] 唐建.四川石油管理局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 2006.
[5] 陈新光, 张海萍, 张雅韵.关于加快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考科学发展[J].2018 (01) .
党的历史发展简述范文第2篇
[摘要] 中小企业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全新的商务运作方式必将给中小企业带来巨大的机遇与挑战。本文在简述SWOT分析法的基础上,从多个角度对中小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的内部环境(优势、劣势)和外部环境(机会、威胁)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 中小企业 电子商务 SWOT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Internet的快速普及,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全新的商务运作方式成为信息时代的重要标志,极大地促进着全球经济贸易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也给我国广大中小企业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机会,带来了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小企业能否成功应用电子商务,不仅关系到中小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还将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一、SWOT分析法概述
SWOT分析是目前战略管理领域广泛使用的分析工具,是一种综合考虑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各种因素,进行系统评价,从而选择最佳经营战略的方法。这里,S是指企业具有的优势(Strengths),W是指企业具有的弱势(Weakness),O是指企业外部环境的机会(Opportunities),T是指企业外部环境的威胁(Threats)。通过SWOT分析可以给出一个企业内外环境的有效信息,清晰地展示出企业的优势与不足,激励企业调动其优势,最大限度地利用机会、规避风险。
二、中小企业应用电子商务SWOT分析
1.优势(Strengths)
(1)产品线及竞争地位:由于中小企业实力较弱,经营范围窄,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差,往往集中力量于特定产品和细分市场,或者满足特定顾客群的特殊需要,或者涉足高新科技领域,从事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经营以赢得竞争优势,这需要建立一套高效、灵敏、准确的信息收集通道,做到信息灵通,反应快捷,以Internet为基础的电子商务系统即可派上用场以有效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2)生产设备状况:中小企业生产设备使用率很高,自动化程度很强,生产设施易扩充,生产经营比较机动灵活,能与电子商务系统中的ERP很好地集成结合起来,进行远程设计、定制生产、异地技术支撑,还可以利用以电子商务系统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优化自己的传统工艺流程,逐步实现加工机床自动化、生产过程自动化和工艺设计计算机化。
(3)市场营销能力:中小企业危机意识非常强,非常重视市场营销,且方式灵活。鉴于电子商务系统可以帮助中小企业通过互联网获取各类信息,例如市场调查、市场预测、经济形势分析、交易信息等,使得中小企业很容易应用电子商务系统做到与更多的企业合作和交易,为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或者从市场上获取原材料和服务。
(4)职工数量及素质:中小企业由于经营规模较小,员工数量不多、工作态度积极、接受力强,便于统一思想,容易在企业内部形成“学习型组织”,使企业弥漫着学习气氛,进而提升员工对新技术的接受程度,最终使电子商务自上而下为企业每个成员所接受。并且和大企业相比,电子商务为中小企业提供了与其“同台竞技”的信息化平台,因此主观上更容易应用电子商务来拓展企业的经营空间、改进企业的服务水平、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5)组织结构:由于很多中小企业为“家族式”企业,规模较小,各级设置比较简捷,决策控制权高度集中。所以中小企业内部信息沟通渠道比较畅通,高层管理者更容易把握市场变化的信息,抓住商机,并迅速做出决策。中小企业组织决策管理上的优势使中小企业能够重视电子商务的应用,一旦认识到电子商务能给企业带来巨大利益,它就能够迅速做出应用电子商务的决策,获取商业利益。
2.弱势(Weakness)
(1)财务状况:我国的中小企业是在乡镇集体企业、城市集体企业和城乡个体私营企业等非国有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活动涉及的范围狭窄,资金流量和存量不大,具体表现为货币资金短缺、资金周转能力不强、存货占用额较大、资金筹集渠道狭窄、主要以内源融资为主,间接地造成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的资金短缺,因为电子商务是一个长期的投资项目,必须进行大量的基础投入,需要大量的资金,并且在短时间内无法获取收益,这是中小企业能否系统进行电子商务建设的关键所在。
(2)研究与开发能力:部分中小企业对于特定产品研发人员数量充足、研发经费投入较多、研发能力非常强,但对于电子商务则在人才、技术、管理上缺乏研发优势,且对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引进的重要性也缺乏系统的认识,造成企业电子商务技术人才的缺乏,使得不少中小企业的网站永远都是以不变的面孔示人,甚至连企业的产品和消息都是永远凝固在那里,千年难得一更新,更不用说在线维护、处理网上投诉和在线交易了。
(3)管理人员的数量及素质:许多中小企业管理水平较低、管理方法落后、信息化意识不强,管理人员不能充分认识到电子商务给企业发展和营销方式带来的根本性变化,不能充分认识到知识经济时代抢占信息市场的重要性,对发展电子商务的理解也比较片面,只重视表面功夫,以至于电子商务并未纳入真正实施。
(4)过去的目标:由于中小企业的规模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过去对建设电子商务的目标缺失或不明朗,造成各企业使用互联网和参与电子商务的程度参差不齐,对电子商务的应用极不平衡,很多网站、商务系统建设都不成熟,且利用率极低,没有固定的广大消费群。同时由于中小企业资源有限,目标较单一,许多中小企业把主要精力集中放在主要业务上,难以投入足够的资源进行信息化建设,造成电子商务发展不充分、不能获取理想收益。中小企业在整个供应链上的电子商务应用不平衡,也导致如何和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合作、如何借助其平台或第三方共享交易平台开展业务成为弱势点。
(5)过去的战略:中小企业应用电子商务往往缺乏长远战略规划,比较注重短期效益。然而,电子商务是一项长期的工程,涉及业务转型,且不同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的方式也是不同,从利用互联网浏览、收集、发布信息,到建立企业网站,建立信息系统平台,实施网上采购、供应、交易,再到建立行业联合采购、交易平台,完善自己的供应链管理系统等,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的应用应逐步到位,长远规划,分步实施。而不能只追求短期效益,否则会造成企业电子商务的恶性发展。
3.机会(Opportunities)
(1)政治环境:我国政府始终对电子商务采取积极的扶持政策,先后颁发了一系列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产业、税收、补贴优惠政策,例如国务院办公厅2005年发布了《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意见》等。并且很多政府采购、公开招标也是通过电子商务系统进行。同时也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并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和条件,原国家经贸委2000年7月6日下发的《关于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中要求各级政府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等先进技术手段,逐步建立健全向全社会开放的中小企业信息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获取政策、技术、市场、人才信息等提供方便,在有条件的地区可进行中小企业电子商务试点,为降低中小企业市场开发成本创造条件。
(2)经济环境:我国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改革开放28年来, GDP年均增长率为9.6%,是世界上同期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国家实行财政货币“双稳健”政策,金融运行良好,利率和汇率相对稳定,低通货膨胀率,物价稳中略升,消费需求旺盛,劳动力供给充足。全球经济持续增长,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有利的国内外经济环境,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激烈的竞争,但是更多的是市场机遇。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电子商务发展蓬勃迅速,很多商务网上进行,给我国中小企业带来了无限商机。目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很多中小企业在从事着国际制造、国际贸易,部分也在利用基于Internet的电子商务。
(3)技术环境:尽管有关计算机的技术更新速度太快,新产品层出不穷,计算机软硬件、信息系统生命周期较短,给中小企业实施较为稳定的信息化带来了挑战,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大机遇,促使网络基础设施不断完善、Internet迅速普及、电子商务有效应用,使得中小企业能更快捷地享用便利的网络信息,而不再象以前那样由于资金的制约而无法在很多方面与大企业形成有效的竞争,现在基于网络的信息对称使中小企业有了更多的机会与大企业形成公平的竞争,甚至由于自身特点而拥有比大企业更多的优势。
4.威胁(Threats)
(1)法律环境:尽管政府越来越重视从政策、法律上支持中小企业及其电子商务的发展,先后于2003年1月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和2004年8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但对于作为一种全新商务模式的电子商务来说,还是缺乏比较完善的配套法律制度,造成很多企业不愿意应用电子商务对企业的传统经营管理模式加以改造。很多应用电子商务必需的法律法规尚未出台,时有出现的网上商务诈骗、纠纷不能及时解决,再加上网络安全得不到充分保障,中小企业应用电子商务有更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使得中小企业缺乏应用电子商务的信心。
(2)社会文化:据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2005年下半年的调研数据显示,中国已有93%的中小企业接入了互联网,其中电子商务接入率达到了53%,但网上购销等涉及交易的应用普及率不及四分之一,与发达国家完善、频繁的网上交易相去甚远。观念是制约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首要因素。人们思想观念中普遍偏好于面前的现实商品购买,对于网上展示的虚拟商品往往不能够做出购买决策,网上交易商业意识淡薄,而且人们在购买商品时喜欢讨价还价,哪怕价格当场下降一点也对他们产生积极影响,由此带来网上购买的社会氛围尚未形成。还有广泛存在的信用问题,电子商务不同于面对面的传统商务模式,应用电子商务必须建立在双方高度信任的基础之上,这就要求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必须具有信用。我国目前的信用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也没有专门机构对企业和个人的信用度加以评定,包括信息安全认证体系也不健全。良好社会信用环境的缺乏使得企业和供应商、合作伙伴以及客户、消费者之间很难相互信任,使得企业之间对对方信用的评估成本大为增加,提高了电子商务的交易成本,一旦等于或大于应用电子商务带来的成本减少,将使电子商务不再变得有吸引力。
(3)自然环境:我国的电子商务活动主要集中于大中城市,广大小城镇、农村地区涉及较少,东部地区电子商务发展较快,西部地区相对落后,这与教育程度较高、收入水平较高的人口地理分布密切相关,教育程度较高、收入水平较高的职业化群体大多集中在大中城市,且城市电信网络基础设施较为发达,相当多的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住宅小区都接入了互联网络,网吧遍地都是,人们上网的时间相对较多,而集中80%人口的农村地区教育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收入水平普遍较低,对于拥有价位较高的计算机软硬件设备已成为奢侈,且生活中用处不大,更谈不上购买以接入Internet从事电子商务活动了,这给寻找、挤占空白市场和细分市场尤其是广大农村市场的中小企业从事网上电子商务活动带来困难。还有,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顺畅对于电子商务来说至关重要,系统的网上消费群体、合适的网上支付手段、全国性的物流配送体系的缺乏成为中小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的重要阻碍。尤其纵观我国目前的物流环境,物流相对于信息流和资金流更加滞后,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导致应用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成本甚至可能超过传统商务模式下的配送成本,使得中小企业缺乏应用电子商务的动力。
在对中小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的自身优势和劣势、外部环境机会和威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列出SWOT分析表如下:
表 中小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的SWOT分析表
三、结束语
中小企业应结合自身所属行业特点、所在区位、信息化水平、技术力量等实际情况,扬长避短、把握机会、回避威胁,着眼于自身健康发展,为应用电子商务制定、选择正确的逐级推进战略。中小企业应用电子商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按轻重缓急程度有计划有步骤分期分批地进行,从初级阶段到高级应用应遵循应用电子商务的层级与中小企业自身条件和所处环境相适应的原则。考虑到目前中小企业资金、技术人员缺乏和信息化程度较低的情况,中小企业可以通过自建网站、接入Internet实现形象宣传、产品和服务展示、市场调查、售后服务等相对简单的业务来发展初级层次的电子商务,随后可逐步增加一些电子商务功能(如网上订购、网上支付等),最后各功能集成完善形成一个涵盖产品生产和服务提供全过程所有环节的高级层次电子商务系统。
参考文献:
[1]福雷德.R.戴维:战略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152~173
[2]邵兵家:电子商务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3~176
[3]谢斯钿: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经济师,2001(11):80~81
[4]蒋蕾:中小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探讨[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4(1):81~83
[5]Charles W.L.Hill,Gareth R·Jones·Strategic Management (Third edition) [M].Houghton Miffiin Company,1995
[6]Weihrich·Heinz:The TOWS Matrix一A Tool for Situational Analysis[J].Long Range Planning, 1982(15):54~66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党的历史发展简述范文第3篇
1 过程装备的新型结构设计与精确设计
过程装备的结构设计是保证装备安全运行的首要环节, 而从目前的装备结构设计现状来看, 很多的常规设计中都普遍存在着一种欠设计和过设计的现象, 从而也造成了设备制造材料的浪费以及设备安全可靠性能较低等问题, 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财产损失, 而为更好的改善这一现状, 对装备的精确设计也就提出了新的更为严格的要求;另外, 随着石油化工设备的一体化、大型化和参数化的发展, 一些常规的设计手段在实践工作中也逐渐呈现出了一定的缺陷和不足, 因此也就需要对装备的结构设计进行创新和改革。现阶段, 特别是随着一些现代高性能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迅速普及, 在大型设备的结构创新设计和研发过程中相继采用的一种专用软件仿真技术, 促使设计效率得到了有效地提高, 同时也有效地节省了企业的经济成本, 因此该方法在机械结构的设计领域也成为了一种最基本的方法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 过程装备的腐蚀保护
对于石油化工行业而言, 其装备基本上也都面临着一种严苛的工况和具有高强腐蚀性的生产环境。装备的腐蚀也是当前在过程装备运行过程中所面临的一项最棘手的问题, 因此也相应的成为了过程装备研究的一热点内容。在石油化工行业, 由于腐蚀问题而导致装备的无法正常运行甚至失效问题极为普遍, 因此不管是在装备的前期制造还是后期的维护保养等工作中都要对腐蚀问题给予一个高度的重视。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 比较常见的装备腐蚀类型有以下几类:如磨损模式、缝隙腐蚀、疲劳腐蚀以及电偶腐蚀等。不同类型的腐蚀问题, 其产生机理以及腐蚀表征也有着一定的差异, 甚至出现更多的一种情况是:同一设备同时会面临多种类型的腐蚀, 严重影响到了设备的高效应用。所以, 对于大型装备腐蚀类型及相应产生机理以及防腐技术的的探索也成为了当今学者们所研究的一大热点内容。
3 过程装备的安全可靠性以及RBI研究
目前在化工设备管理领域中, 一大重点管理内容就是针对过程装备的安全可靠性以及风险评价工作的管理。就相关统计调查显示, 世界上大型装备所造成的损失中, 有一半以上是来自石油化工行业, 所以, 加大对石油化工过程装备的安全可靠性以及RBI的研究也就成为当前阶段的一大热点话题。
过程装备的安全可靠性, 其实就是通过借助数理统计、模糊理论以及概率等相关理论和知识进行一个数学模型的构建, 从而对装备失效概率以及可接受的置信度进行科学有效地分析, 进而确定装备或零件的最佳检修次数和时间, 从而实现装备的经济性和安全性的有效提高。在我国, 相关学者在很早之前就已经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 而且在今后也将会一直持续下去。
RBI其实就是一种装备风险等级评定方法, 它是以相应的风险评估方法为基础。在石油领域中的管道检测和检验等工作中, 该项技术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RBI技术的应用依靠已经成功建立的过程装备数据库, 并在长期实践经验和科学理论的指导下, 对现行装备所可能出现的运行状态进行精确地分析。对于RBI技术的研究工作, 美国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开始, 我国在新世纪初也成功的引进的这一先进技术, 并在一些大型石油化工企业中开始试运行。
除上述之外, 对于石油化工领域大型过程装备的密封技术以及相应的解封技术和过程装备自愈调控系统的研究也属于现阶段的研究的焦点所在, 这里将不再详细介绍。
4 结语
随着国家对于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等多项重点产业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 也必将会给石化行业过程机械专业和大型装备制造业带来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另外, 随着我国石化行业过程装备在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一种一体化、大型化和该技参数化等特点, 并加之我国石化产业链的不断完善和整合, 过程装备技术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也必将会迎来一个集约化的发展创新时期。
摘要:在石油化工行业, 装备技术一直以来都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 同时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装备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未来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 进而也对国家的整体综合实力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基于此, 本文在借助国内外相关学术资料以及科研机构的研究资料的基础上, 对过程装备技术领域的一些前沿研究和进行了探讨, 以希望能够对后期的过程装备技术的发展提供有效地借鉴和指导。
关键词:石油化工,过程装备技术,研究,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晓彦.我国石油装备制造企业自主创新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 2011.
[2] 戴静君, 刘录, 孟波, 王中辉, 李汉勇, 雷俊勇.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广州化工, 2011, 02:136-138.
[3] 陈柳钦.我国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路径选择[J].科学发展, 2013, 01:97-105.
党的历史发展简述范文第4篇
1 绿色化学化工的现状
绿色化学工业与传统的化学工业的最大区别就在于, 绿色化学化工是利用在设计阶段对化学物质的分子结构实施改变去除掉化学物质中的有害部分, 以达到保护环境减少污染的目的。绿色化学化工产业的特点有两个, 一是经过设计改变后不影响化工产品的性质, 二是生产过程中减少对环境污染。从上个世纪开始, 绿色化工行业就已经形成了, 其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的欧美地区。伴随着全球经济的增长, 国家和国家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 绿色化工行业也开始受到国际的共同关注。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 对绿色化工行业的了解不够, 致使我国在绿色化工行业的起步较晚, 但是目前我国已经深刻认识到绿色化学化工的重要性, 并且科技部门也出台政策给予了重视和支持。
2 研究绿色化学化工的意义
未来几年, 我国人口将继续增加, 资源、能源消耗将持续增长, 面临的环保压力也将越来越大。我国将大力倡导生态文明, 推动绿色化工的建设, 通过环保、绿色化学工艺过程的开发, 使化工生产从原料到产品的整个过程实现绿色化。近几年来, 我国在绿色化学的工业化和基础研究方面均取得了巨大进展。前些年, 世界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对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了不可磨灭的污染和破坏, 出现了气候变暖, 臭氧层破坏, 土地荒漠化等各种环境问题。因此, 使用绿色环保的化工产品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对于我们来说, 绿色、环保的化工技术可以迅速提高化工产业的发展, 因此, 进行绿色化学化工的深入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 绿色化学化工产业的发展和研究
目前, 绿色化工已被全球列为21世纪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 是解决资源、能源紧缺、环境恶化的重要途径, 是提高人类生存质量和保证国家与民众安全的核心基础科学与技术。未来, 绿色化工和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将向节能、环保的方向发展。化学与材料、生命、信息、能源、资源、环境等领域的结合将开辟新的发展方向, 为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环境改善提供多种途径。采用无毒、无害原料和溶剂、高选择性化学反应, 从源头上消除污染的绿色化学过程将得到普遍关注。绿色化学化工技术要想长远而持续的发展, 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3.1 加大推广力度
绿色化学化工产业作为新兴产业, 在全世界, 还没有被熟识, 这是阻碍其持续发展的一大因素。所以我们要从全球范围内通过广泛的宣传和报道加大宣传力度, 使人们对绿色化学化工产生深刻的认知与了解。
3.2 加大在教育上的投入
绿色化学化工技术, 不仅包含微观的分子水平的化学, 还包含宏观的化工技术, 所以, 要想绿色化学化工全面发展, 一定要完成两学科的互助协作。眼下, 我国应加大对绿色化学化工的资金投入, 给绿色化学化工的发展建立一个创新性平台, 实施并落实激励机制, 鼓励创新并持续不断地为实验室和教学基地的发展提供财力保障。
3.3 注重培养专业人才
上面多次提到, 绿色化学化工在我国属于新兴产业, 建议各大高校开设与绿色化学化工相关的课程, 让感兴趣并且有能力的学生进行学习, 另外化学化工产业也应该制定严格的培训体系对相关技术人员进行训练, 从而保障这一新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4 绿色化工技术的发展前景
绿色化工技术对环境的改善有着积极的影响, 因为绿色化学化工也无时无刻不在改善着人们的生活, 利用绿色化学化工技术生产出的纳米产品就在多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比如在纤制品和纺织品中添加纳米微粒, 可以除味杀菌;用纳米材料做衣服既漂亮又能防静电, 可称“绿色”服装;用纳米粉末, 可以使废水彻底变成清水, 完成能够饮用;用含纳米微粒的建筑材料还可以吸收对人体有害的紫外线等等。根据科学依据, 绿色化学化工发展还有其独特的优势, 即是全球中的可再生性资源, 不管植物性的还是动物性的还大量存在。我国设立的绿色化学化工研究机构对原子或分子的研究, 降低了其对环境的污染破坏程度, 真正做到了绿色环保。“绿色”这一词语有着特殊的寓意, 它象征着环保、友好、持续等, 绿色化学化工在各个国家和政府的积极推动下, 它的发展前景必然会光明一片, 国家的经济和环境都会因此受益。
3.5 结语
总而言之, 在随着经济发展、环境污染日益突出的今天, 为了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各政府部门应该及时解决当前绿色化学化工所存在的基本问题, 给绿色化学化工的飞速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从而为人类的持续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摘要:目前, 绿色化学化工的研究是化工领域不可或缺的研究重点。文章主要介绍了研究绿色化学化工的发展现状及意义, 并对绿色化学化工长远、持续的发展研究提出了些许建议, 对绿色化工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以期为绿色化学化工的研究与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绿色化学,绿色化工
参考文献
[1] 杜群.绿色化学化工基本问题的发展与研究[J].硅谷, 2012 (07) .
[2] 葛瑞法.绿色化学发展及环境应用的哲学思考[D].山西大学, 2010.
党的历史发展简述范文第5篇
生态农业的发展对于生态环境和生态资源的保护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 农业资源短缺的矛盾也日渐突出, 很多地区的农业环境污染已经非常的严重, 而这些问题已经对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为了冲根本上彻底解决这一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问题, 必须积极的进行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加大生态农业发展的力度, 才能从根本上促进资源利用率的进一步提高。生态农业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市场的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 科学合理的进行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以当地的地域特点为基础, 积极的培育生态龙头产业, 才能实现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目标。随着我国针对生态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强, 不仅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同时也为我国农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供了最有效的途径。
2 生态农业建设在当前出现了新形势以及新任务
生态农业的发展与经济结构的调整是未来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最终目标。生态农业的发展, 必须建立在农业资源的可再生利用以及降低对环境污染的基础上, 实施农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将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发展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建立起全新的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才能从根本上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生态效益的统一与和谐, 为生态农业长期战略发展目标的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
3 生态农业建设的整体思路需求
(1) 必须以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为基础, 积极的进行农业生产工艺的改革和创新, 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稳步提高, 为我国现代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2) 在发展农业经济的过程中, 必须以质量和效益为基础, 才能在有效解决农业产品结构性过剩的基础上, 促进农民经济效益的稳步提高; (3) 必须对农产品污染问题予以充分的重视, 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我国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不断提高。在生态农业发展的过程中, 必须采取重点突破、稳步推进的原则, 在进一步巩固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基础上, 推进我国生态农业向纵深的方向全面发展。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推进我国无公害粮食生产的发展。深入的分析和了解我国现阶段农产品市场的需求, 将农业生产与生态发展紧密的融合再轻易, 才能确保生态型农业发展体系的建设和发展。为了确保生态农业发展的长期稳定发展, 必须建立完善的农业发展创新机制, 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加大农业生产投入的力度, 才能确保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则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 必须根据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现状, 制定完善的管理和运行机制, 建立其起适合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组织管理体系和监督机制;其次, 进一步完善各种配套措施, 确保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顺利实施;最后, 以现阶段农业发展发展的现状为基础, 采取多元化的生态农业建设和多元化投入机制, 才能将社会各界参与生态农业建设的积极性充分的调动起来。另外, 在生态农业发展的过程中, 必须对生态农业技术保障体系的建设予以充分的重视, 才能满足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需要, 而生态农业技术保障体系的建设则主要包括李盛韬农业评价指标、管理认证方式、环境优化技术等, 只有逐步的完善这些保障措施, 才能为我国生态农业是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撑。
结束语
虽然我国生态农业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取得了极为显著的成效, 但是就目前而言, 其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而这些问题如果不妥善解决的话, 那么必然会对我国生态农业的长期战略发展目标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 政府相关部门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提高生态农业建设的重视程度, 才能为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摘要:我国农业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之后, 社会对于农产品的要求也逐步的开始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但是因为人口增长与生态环境之间矛盾的日益尖锐, 各种无法预知的突发性事件也频繁的发生。本文主要是就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生态农业,科技农业,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金松.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路径解析[J].农业经济, 2013, 04:28-30.
[2] 刘永华.浅析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J].现代园艺, 2013, 04:17.
党的历史发展简述范文第6篇
1950年7月1日,国内平信资费正式区分本外埠,本埠平信资费为400元,外埠平信资费为800元。此后,国内邮资基本稳定,其基本资费标准持续了40年之久。
1955年人民币币制改革后,国内平信资费核定为每重20克本埠0.04元、外埠0.08元。
1990年7月31日,国内平信资费由每重20克本埠0.04元、外埠0.08元上调至本埠0.1元、外埠0.2元。
1996年12月1日,国内平信由每重20克本埠0.1元、外埠0.2元上调至不区分本外埠均为0.5元。
1999年3月1日,国内平信首重100克以内,资费从每重20克0.5元上调至本埠0.6元、外埠0.8元。本次资费调整将信函的计费方式由原来的递重等额累进改为区分首、续重的计费方式,也就是由原来以20克为单位递增,调整为以100克为首重,首重部分仍以20克为单位递增,但100克以上部分,则以100克为续重计费单位递增。
党的历史发展简述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