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大学远程职业教育论文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大学远程职业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大学远程职业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题目名称:《浅议企业招聘中的问题和对策》 姓 名___某某某___ 学号_12345678901234 学习中心 某 某 012 指导教师 某某某

日期:2013年10月31日

摘要.. 1 引言 ..2

一、企业人才招聘的意义1

(一)招聘对企业的重要性1

1、是组织补充人力资源的基本途径.1

2、有助于创造组织的竞争优势...........................................1

3、有助于组织形象的传播...............................................2

4、有助于组织文化的建设...............................................2

(二)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人才招聘......................................2

二、我国部分企业人才招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2 1.企业招聘存在信息不对称..............................................2 2.庙小引不得高僧来....................................................3 3.员工流动率过高,很难留住有经验、有价值的员工........................3

4.缺乏主动招聘人才的心态..............................................3 5.没有建立合理、有效的人才储备体系....................................3 6.忽视应聘者的价值观..................................................3 7.缺乏适当的成本预算和效率度量........................................4

三、解决招聘中问题的对策..............................................4 1.做好招聘前的准备工作...............................................4 (1)认真进行工作分析,制定明确、详细的职位说明书和工作说明书.........4 (2)确定员工的胜任特征...............................................4 (3)谨慎选择招聘途径.................................................4 (4)注重企业形象设计和宣传招聘是双方互选的过程.......................4 (5)提前组织面试官...................................................5 (6)对面试者进行必要的面试技巧培训,提高面试的效果...................5 2.组织有效的面试.....................................................5 (1)面试尽量营造独立、封闭、安静、舒适的面试环境.....................5 (2)要有据可依,客观、科学、公正地选聘人才...........................5 (3)要坦诚相见,提高招聘工作的有效性.................................5 (4)尽量采用结构化面试,提高面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5 (5)面试结束后,建立必要的人才储备信息...............................5

四、结论..............................................................5

五、参考文献..........................................................6

摘要

市场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企业经营战略的各个阶段都必须要有合格的人才作为支持。招聘工作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一个基础性环节,它是企业获取高素质人才的主要途径,招聘工作的好坏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本文从招聘对企业的重要性,招聘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出发,浅析我国现在部分企业招聘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并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为指导,具体阐明了针对企业人才招聘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对提高企业人才招聘工作的绩效进行了建议性思考,为部分企业的招聘工作提供了可以参考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员工招聘 人力资源管理 问题 对策

引言

招聘和求职,是企业和从业人员都关心的话题。随着社会发展,企业招聘形式也开始多样化。网络、报刊、招聘会,等等,为企业招聘提供了更多的平台。对于很多企业来说,也许并没有固定的用人计划,员工招聘往往都是随机进行的,在某个时期缺乏某个职位的员工,才进行招聘。所以很多的企业并没有真正重视每一次招聘。甚至一些人事主管根本就不懂得招聘。

其实招聘工作对于部分企业来讲也是至关重要,因为能否招聘到企业所需要的合适的高素质的人才直接关系到企业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否则部分企业在这个激烈竞争的时代将很难生存下去。在这样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时代里,部分企业要尤其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对人才的招聘,认真地做好招聘前的准备工作且有效地组织面试,提高招聘的有效性。只有这样,才有机会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壮大。

一、企业人才招聘的意义

(一)招聘对企业的重要性

假如将一个公司最优秀的几个员工挖走,那么这个公司的运营将会受到冲击,变成一个不起眼的公司。在一定意义上的招聘工作是企业经营活动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然而众多企业却忽略了招聘这一环节,更不用说招聘中的细节问题,其结果是一方面企业招到人才的难度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才。企业注重招聘工作,招聘到合适的人才对企业来说有重要的意义。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是企业补充人力资源的基本途径

企业的人力资源状况处于变化之中。企业内人力资源向社会的流动以及企业内部人事的变动等多种因素(如升迁、降职、解雇、辞职等),导致了企业人员的变动。同时,企业有自己的发展目标与规划,企业成长过程也是人力资源拥有量的扩张过程。这就意味着企业的人力资源处于稀缺状态的,需要经常补充员工。因此,通过市场获取所需人力资源成为企业的一项经常性任务,人员招聘也就成为企业补 充人员的基本途径。

2、有助于创造企业的竞争优势

现代的市场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一个企业拥有什么样的员工,就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它在激烈的市场中处于何种地位:是立于不败之地,还是最终面临被淘汰的命运。但是,对人才的获取是通过人员招聘这一环节来实现的。因此,招聘工作能否有效地完成,对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绩效及实现发展目标,均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3、有助于企业形象的传播

根据德斯勒在其著作中介绍“研究结果显示,公司招募过程质量的高低会明显地影响应聘者对企业的看法”。许多经验表明,人员招聘既是吸引、招募人才的过程,又是向外界宣传企业形象、扩大企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一个窗口。应聘者可以通过招聘过程来了解该企业的组织结构、经营理念、管理特色、企业文化等。

4、有助于企业文化的建设

有效的招聘既使企业得到了人员,同时也为人员的保持打下了基础,有助于减少因人员流动过于频繁而带来的损失,并增进企业组织内的良好气氛,如能增强组织的凝聚力,提高士气,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忠诚等。同时,有效的的招聘工作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职能也有帮助。

(二)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人才招聘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企业的核心功能之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没有适当的人员组织就很难进一步发展并保持企业的竞争力。然而,作为这一管理的第一步招聘选拔员工的过程就是相当复杂的,在一些管理理论界,如何有效地招聘选拔员工已成了越来越受关注的话题。许多西方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都对招聘过程的各个步骤进行了广泛的讨论,涉及工作描述、广告策划、应聘简历分析、应聘者面试形式以及最终如何筛选出最合适的候选人等方面。应当说,西方学术界及企业已经为企业招聘合格员工确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西方企业一般都将员工的招聘和选拔视作人力资源管理首要之举,所以在这方面可以说是大力投入。管理学专家Cole也分析过企业进行高效招聘及选拔过程的重要性。他指出,现代企业的成功更多依赖于管理公司商业运作员工的质量与能力,因此聘用有灵活力、成熟的、适应能力强而诚实可靠的员工就是企业成功的一个必要因素。

随着“人力资源管理”概念在企业运行中获得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很多企业的管理者也逐渐意识到招聘选拔员工的重要性。尽管如此,由于计划经济转型市场经济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大部分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国有企业和中小企业,只是最近几年才有所改观。

二、我国部分企业人才招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招聘存在信息不对称

所谓信息不对称是指信息在相互对应的经济个体之间不均匀、不对称的分布状态,即有些人对关于某些事情的信息比另外一些人掌握的多一些。在企业招聘工作中之所以会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是因为招聘中的信息有两类:一类为公共信息,即应聘方和招聘方都知道的信息;另一类为私人信息,即应聘者自己知道而招聘方不了解的信息。如个人品德、实际能力、求职动机、性格爱好等。在信息不对称的招聘市场上,应聘者掌握私人信息,而招聘方只能根据公共信息来进行判断,故应聘方处于信息的强势而招聘方处于信息的弱势。正是因为企业招聘信息的不对称,导致招聘方对应聘者的隐性私人信息不了解,故在招聘中,应聘方很可能为进入该企业单位而投其所好。这时求职者为了获得职位,可能采取许多手段,向企业传递一些利己的虚假信息。其中典型如应聘材料失真,就是指应聘者的应聘材料的真实性下降。例如:伪造文凭和推荐信,制造虚假的业绩和成果,掩藏不良动机,包装缺点和弱点等,努力把自己包装厂招聘方所需要的人才。

在现实社会中信息是不对称的,低素质者为获得较好待遇,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会对自己进行层层“包装”,“伪装”成高素质者,而应聘人才素质高低只有

2 应聘者自己知道,招聘企业并不知道应聘人才的真实素质。在这种情况下,为降低自身的招聘风险,招聘企业只愿意根据应聘人才的平均素质来确定聘用的人才和给予其待遇。于是对那些素质高的人才来说,相当于低估了的他们的素质,降低了他们的 待遇,体现不了他们的自身价值而退出人才市场。对于那些低于平均素质的人才来说,企业给予的待遇大于人才本应要求的待遇,他们会热衷参与招聘交易,结果造成了更多较高素质人才退出招聘市场。如此反复下去,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也就是低素质人才对高素质人才的驱逐,人才市场成为“柠檬市场”,这就是人才市场中的逆向选择现象。结果不仅会给招聘企业带来损失,而且也会造成人才市场的混乱,甚至可能会导致整个人才市场的瘫痪。

2.庙小引不得高僧来。

有的企业是中小型企业在知名度、品牌方面相比于大型企业以及外资企业来讲有较大差距,而人才往往将眼球盯在大企业、名牌企业和外企的高收入、深潜力上面。所以这些企业完全凭借自身的品牌和知名度是很难吸引到有价值的员工。

3.员工流动率过高,很难留住有经验、有价值的员工。

对于成熟人才来说,部分企业有个人发挥才干的空间,但要想在企业内部获得系统的培训却是不可能的,而且各种流程、制度也都不成熟。招聘工作进入了招了又走,走了又招的怪圈。

4.缺乏主动招聘人才的心态。

很多人认为发布了招聘信息就可以坐等人才上门。这类观点是不适合招聘的。适合的人才大多不会主动投递简历的,需要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主动寻找,如到招聘网站的人才库里查找与公司职位需求相符的简历进行联系。而部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只是一味抱怨招聘服务机构售后服务不周到。人才招聘打的是持久战、游击战,而不是伏击战,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心态是不可取的。

5.没有建立合理、有效的人才储备体系。 很多企业只顾眼前利益或当前工作,没有战略眼光。对人才储备建立重视不够,常常是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忘掉。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都没有做人才储备工作,一般都是现缺现招。通常的做法是一场招聘结束,未录用的人员资料立即就处理完毕,从而使招聘工作一直处于被动式的救火状态,不能主动进行合理的人才储备、人才配置。这种与现代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存在严重脱节的现象,在大部分企业中普遍存在,急需解决。企业人才招聘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活动,即受到管理模式、管理方法的制约,又受到地方政府政策法规的规范,同时还与地方的传统和文化有关,因此一方面产生不完善的现象是正常的,我们必须能够正视不良现象的产生,而不是回避;另一方面又要积极地去思考解决这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改善企业人才招聘工作。

6.忽视应聘者的价值观。

部分企业在招聘过程中,招聘人员往往主要看中应聘者的学历、知识水平、专业技能、工作经验等方面的内容。企业很少去关注应聘者的价值观是否与本企业的文化、企业的经营核心理念相符合;应聘者的价值、个性、性格特征是否与其所应聘的岗位要求相符合。企业文化在企业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是企业的灵魂,它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企业即人”什么样的企业文化必然要求有什么样的价值观的员工。企业文化和员工价值观的融合是企业不断发展的动力之一。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软性作用必然要求企业在招聘的过程中

3 重视应聘者的内在的价值观。

如果企业所招聘的新员工与企业的文化或公司的价值观不符合、不接近的话,哪怕其在某一专业领域是个人才,招聘的结果都是失败的。只有认同企业文化价值观的员工,才可能成为公司忠实的员工。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前CEO韦尔奇在招聘员工时非常重视价值观考察。正如他所说的“我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所招募的员工,是优秀的人才而不是宏大的计划成就了一切。CE作为一个世界级的企业,首先在于它是一个汇集了具有良好价值观的全心投入、满腔热情的人的公司”。

7.缺乏适当的成本预算和效率度量。

许多企业虽然在招聘工作上投入了的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仍然找不到合适的人员,或者是招来的人不久就离开了企业,使得招聘成本越来越高,招聘效率越来越低。特别是有些成长中的中小民营企业,没有规范的招聘流程,更谈不上对招聘流程进行成本度量和预算,只是盲目地扩大招聘规模,增加招聘投入。综合上述这些招聘工作的现状,可以作出推断,若果选人起点的质量不高,那么不仅后续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会事倍功半,更会影响到公司决策的执行。作为承担着“选人”职能的招聘部门,在扎实的做好日常招聘工作的同时,也要借鉴国内外企业的成功经验,建立有效的招聘体系,提高招聘的有效性。

三、解决招聘中问题的对策 1.做好招聘前的准备工作

(1)认真进行工作分析,制定明确、详细的职位说明书和工作说明书。 对于部分企业来说制度一般都不健全,很少认真地对职位进行工作分析,制定职务说明书和工作说明书,这往往导致招聘者在招聘过程中盲目性和随意性,招聘人才无据可依,从而可能做出错误接受的决定,招到一些根本不是企业需要的人才,这不仅大大提高了企业的招聘成本,而且还可能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出现无人可用的局面,延误企业的发展。

(2)确定员工的胜任特征

不同的企业,招聘的理念及对被招聘者的胜任特征要求都是不同的。如摩托罗拉以五个E来要求应聘者,第一个EEnvision(远见卓识):对科学技术和公司的前景有所了解,对未来有憧憬;第二个EEnergy(活力):要有创造力,并且灵活地适用各种变化,具有凝聚力,带领团队共同进步;第三个EExecution(行动力):不能光说不做,要行动迅速、有步骤、有条理、有系统性;第四个EEdge(果断):有判断力、是非分明、敢于并且作出正确的决定;第五个EEthics(道德):品行端正、诚实、值得信任、尊重他人、具有合作精神。朗讯在招聘时一项重要的考察就是看你是否能够适应GROWS标准。所谓GROWS,包括以下5个方面:G代表全球增长观念;R代表注重结果;O代表关注客户和竞争对手;W代表开放和多元化的工作场所;S代表速度。

(3)谨慎选择招聘途径。

当今,人才招聘渠道越来越广,有内部招聘,熟人推荐、登报、人才市场、校园招聘、中介机构、个别寻访、网上招聘等等。但对于部分企业来说,在自身实力有限的情况下,一定要慎重选择自己的招聘的途径。例如网络招聘对于中小企业来讲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和报纸杂志广告、招聘洽谈会、人才猎头相比,网上招聘覆盖面广,无地域性限制,针对性强,宣传沟通方便,省时且费用较低,可以不断使用,适用面广等特点。

(4)注重企业形象设计和宣传招聘是双方互选的过程。形象设计的目的是为

4 了增强对应聘人员的吸引力。从登广告和摊位布置到接待面试、场地布置和参观公司等处处都应渲染和突出企业的亮点一吸引应聘者。广告及摊位要有与众不同的新意,接待人员要精神饱满、易仪容整洁。每一个环节都要使应聘者留下好感,但是需要杜绝任何的欺骗行为。

(5)提前组织面试官,并授权分工招聘工作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所以不仅人力资源部门,其他部门也必须共同参与进来,最好是由有关的人员组成招聘小组病明确分工,如谁负责面试,谁负责接待工作等。在提前组织面试时,面试小组成员应该有用人部门主管、人力资源部门主管、专业人员及公司相关领导共同组成。每位面试官都应认真履行其面试的责任,从而提高招聘的有效性。

(6)对面试者进行必要的面试技巧培训,提高面试的效果。

面试者需要具备一定的面试技能,这样才能在面试过程中客观、公正地评价应聘者,避免由于主观性而产生的选择性知觉、晕轮效应,刻板印象等而导致的错误选择。

2.组织有效的面试

(1)面试尽量营造独立、封闭、安静、舒适的面试环境。

面试时确保面试过程不被工作、外来人员、电话等打扰,以保证面试的效果、此外,招聘企业应营造宽松、和谐的气氛,也可以使应聘者能正常发挥出其真正的实力,使招聘工作更公正、有效。

(2)要有据可依,客观、科学、公正地选聘人才。在面试过程中,招聘者一定要有客观、科学的选人依据,要以事先制定的职位说明书和工作说明书为依据。

(3)要坦诚相见,提高招聘工作的有效性。

在面试时招聘者应把企业的发展前景、现状等实事求是地向应聘者做客观的介绍,以职业顾问的身份站在应聘者的角度分析其到本企业工作的利弊、发展机会以及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种种困难等供应聘者权衡,只有这样才能招到对本企业感兴趣的人,同时把应聘者由于前后反差太大而离职的比例降到最低,提高招聘工作的有效性。

(4)尽量采用结构化面试,提高面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根据所制定的评价指标,运用特定的问题,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严格遵循特定程序,通过测评人员与应聘者面对面的交流,对应聘者进行评价,这样才能保证面试的可靠性。

(5)面试结束后,建立必要的人才储备信息。

招聘实践中,经过层层筛选、面试,常常会发现一些条件不错且适合企业需求的人才,但因为岗位编制、企业阶段发展计划等因素限制,无法现在录用。作为招聘部门,就应该将这类人才的信息纳入企业的人才信息库(包括个人资料、面试小组意见、评价等)不定期地与之保持联系,一旦将来出现岗位空缺或企业发展需要时即可招入,既提高了招聘速度又降低了招聘成本。

结语

招聘工作对于部分企业来讲至关重要,因为能否招到企业所需要的合适的高素质的人才直接关系到企业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否则中小企业在这个激烈竞争的时代将很难生存下去。因此部分企业更应该重视员工招聘工作,摆在对人才的态度。在招聘前一代做好准备工作,认真分析工作,这不仅对招聘工作不可缺少,而且也有助于减少员工在工作中的推诿扯皮现象。另外组织有效的面试是企业选好人才的重要保证。

5 参考文献:

1、邓杭英、余琛、《实施企业人才招聘若干问题解析》教育发展研究.2007年

2、王先玉、王建业,邓少华《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

3、郑晓明《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导论》北京、机械出版社.2002年

4、吴明志,《招聘与选拔实物手册》,北京、机械出版社.2006年

5、杨旭华, 王新超.《率越人力保证技术企业人才选拔经典实物》广州: 广州经济出版社一 22003年

6、凌文轻、方俐洛《有效的招聘》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年

7、阔言现,宋吉泉,隋金雪.《如何改善企业的招聘面试》商场现代化, 2006 年

8、吴华。 《破解中小企业管理能力提升的8大难题》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

大学远程职业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远程职业教育作为远程教育和职业教育交叉融合的产物,缺乏一个明确定义,这会带来概念混用、内涵与外延不对应、学科间交流不畅等问题。本研究在远程教育和职业教育概念与本质属性分析的基础上,遵循社会科学概念提出条件和定义方式,提出体现远程职业教育本质属性的描述性定义。在此基础上,根据是否颁发学历证书和办学主体的不同,展开远程职业教育外延分类及其发展分析。研究认为以职业院校作为办学主体的学历远程职业教育将有很大发展,而非学历远程职业培训是远程教育机构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是需要不同所有制的办学主体相互取长补短,才能取得竞争优势。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研究方法规范、面向应用、来自职业教育领域的远程职业教育研究。

【关键词】 远程职业教育;概念辨析;发展分析

一、引言

现代远程教育和职业教育是教育领域近年的发展热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设以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1]。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更是写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发展规划纲要》[2]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亦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3]。

现代远程教育和职业教育在各自快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相互融合的现象,“以远程教育的形式开展职业教育成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探讨、尝试和研究的热点”[4]。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中更是直接要求“大力发展现代远程职业教育,加快推进多层次互补、多模式共存和多样化发展的现代远程职业教育,逐步形成高度开放共享的职业教育培训网络”[5]。现代远程教育和职业教育快速融合发展的实践激发了教育研究者的热情,并在2009年前后形成了关于远程职业教育研究文献的发表波峰:截至2015年1月9日,笔者在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http://www.cnki.net/)中对全部期刊按“篇名”中包含“远程职业教育”进行精确检索,可以明显看出2008-2011年间发表的研究论文数量远超其他年份。

但是,纵观相关管理文件和现有文献,对什么是远程职业教育一直语焉不详,其中最为直接、严肃的表述是:“远程职业教育中的‘远程’和‘职业’是一种类似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它具有自己的鲜明个性,即‘职业性’‘实用性’和‘去学历性’。”“远程职业教育的核心是职业教育,远程教育作为手段、方法、策略甚至战略应用于职业教育,为的是更好地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远程职业教育是依托于远程教育,落脚于职业教育的新型教育形态” [6]。笔者认为:概念定义不清容易造成使用时概念混用、内涵与外延不对应、学科间交流不畅等问题,在其基础上得出的研究结论可信度、推广性都会受到影响;作为一种规范的概念定义方式,现有远程职业教育的定义有待发展,部分表述需要修正。

因此,本文试图在社会科学概念提出条件和定义方式、远程教育和职业教育概念、远程职业教育概念使用现状等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对远程职业教育的概念定义,并据此展开远程职业教育的特征分析、外延及其发展分析,希望能够为远程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学术交流做一点工作。

二、社会科学概念提出条件和定义方式

(一)概念提出条件

“概念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同时又反映具有这种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的对象”[7]。一个交叉的、面向实践应用的社会科学概念提出,应该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存在符合该概念内涵的实践活动;二是其交叉的以此为基础的学科、理论或概念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

从前文分析中可以看出,在教育领域已经存在大量的远程教育和职业教育交叉融合的实践活动。从理论基础上看,“远程职业教育”立足的“远程教育”和“职业教育”其相关理论发展已经较为成熟。自1914年商务印书馆创立我国第一所函授学校“英文函授社”[8]起,我国远程教育发展经历了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和网络教育三代,数十所高校将远程教育作为教育学学科门类中教育技术二级学科下稳定的专业方向;1983年,职业教育学被国务院正式列入高校专业目录;1987年,我国第一个职业教育硕士点在华东师范大学设立[9];进入新世纪,职业教育更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无论从理论积累,还是实践发展来看,提出“远程职业教育”概念的条件已经成熟。

(二)概念定义方法

美国教育哲学家谢菲尔(Scheffler,1968)提出了教育概念的定义框架。他认为概念定义可分为科学性定义和一般性定义,科学性定义一般用在自然科学领域,使用数字和符号来表达;一般性定义则是为讨论时能让人能理解而给术语的一种阐释,它又可分为规定性定义、描述性定义和纲领性定义[10]。

丁兴富认为学术概念的定义有逻辑性定义和经验型定义。经验型定义多用于社会科学领域,它包括内涵描述法和外延界定法。内涵描述法应用归纳描述本质属性的方法来定义概念,外延界定法应用对外延进行界定的方法来定义概念[11]。

本文提出的“远程职业教育”定义属于谢菲尔提出的一般性定义中的描述性定义,主要运用内涵描述法结合外延界定法。

三、远程职业教育概念辨析

(一)远程职业教育概念提出

远程职业教育是远程教育和职业教育交叉融合的产物,因此,在概念定义之前需对其立足基础进行分析。

1. 远程教育及其本质属性

远程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态,是相对于课堂面授教育而言的,是一种非连续面授教育[12]。其诸多定义中,以德斯蒙德·基更(Desmond Keegan)的定义被接受范围最广,该定义属于描述性定义。

远程教育是具有以下特征的教育形式:在整个学习过程期间,教师和学生处于准永久性分离状态;教育组织在材料计划准备和学生支持服务准备两方面具有影响;技术媒体,包括印刷媒体、视听媒体或计算机媒体的使用,把教师与学生联系起来并成为课程内容的载体;提供双向通信,使学生可以主动对话并从对话中受益;在整个学习过程期间,准永久性地不设学习集体,结果人们通常不在集体中而是作为个人在自学,为了教学和社会两方面的目的有可能召开必要的会议[13]。

概念的本质属性是指它必然具有并能与其他概念区别开来的属性,非本质属性则指不必然具有且不能与其他概念区别开来的属性[14]。从德斯蒙德·基更的定义中可以看出:“为解决师生教学过程准永久性分离,而借助技术媒体的双向交互、提供学习支持服务”是远程教育的本质属性。

在中国远程教育话语体系中,由于国情和发展阶段差别,对远程教育还有多种理解。例如广义或者作为一种技术手段的远程教育,即通过广播电视、网络与多媒体技术等手段实现的,包括各类学校、社会机构或组织和社会生活情境中的教育;狭义或者作为一种教育类型的远程教育,即特指机构远程教育或学校远程教育[15]。

2. 职业教育及其本质属性

职业教育是与学术教育相对应的概念[16],主要指为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知识、职业态度和职业技能,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纪律,从而满足从事某一职业岗位(群)的需要而开展的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的教育活动[17]。

需要指出的是,职业教育对应的概念不是普通教育。在职业教育发展早期,职业教育主要局限于中等层次和初等层次,而在这两个层次,教育类型主要包括定向于某一职业群的职业教育和基本不指向特定职业的普通教育,因此在这一阶段,通常认为职业教育对应的概念是普通教育。但是,随着职业教育层次的上移,出现了大专层次,甚至是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此时再认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相对应的概念就不合适了[18]。我国的职业教育法也规定:普通中学不是被排斥在职业教育之外,普通中学可以因地制宜地开设职业教育的课程,或者根据实施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19]。

职业教育本质属性有“老三性”和“新三性”之说。“老三性” 即“社会性、生产性、职业性”。“社会性”主要指职业教育办学主体来自社会,呈现多元化,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必须体现社会经济发展要求[20];“生产性”指职业教育担负着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任务,同时具有“产教结合”的特征[21];“职业性”指职业教育是为适应职业而进行的教育[22]。“新三性”即“适应性、中介性和产业性”。“适应性”指职业教育要适应教育制度、教育对象和市场需求;“中介性”指职业教育是教育与职业之间沟通的渠道;“产业性”指职业教育是教育系统中与经济联系最紧密的产业,具有教育性、产业性双重特性[23]。除此之外,还有学者认为“多样性”也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24]。

然而,随着社会发展,“老三性”和“新三性”已经成为整个教育的共性,不能用来作为区别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不同的本质属性。

在各种职业教育本质属性的论述中,笔者认同“职业导向性”的说法。职业导向性是指职业教育以形成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课程开发以职业分析为基础,教学内容以技术知识和工作过程知识为主体,教学方式强调行动导向,教学环境强调职业世界的真实性[25]。

“职业导向性”与“职业性”仅“导向”一词之差,但是更强调职业教育是围绕着学生未来职业(群)的需求来办学,这样就把职业教育从教育的共性中凸显出来。一种类型的教育是否具有职业导向性,是评判该类型教育是否属于职业教育的标准,其他诸如实用性、适应性、多样性、社会性等属性是由“职业导向性”这一本质属性派生而来。同时,“职业导向性”中的职业不仅仅指一般职业(即非熟练、半熟练、半专门的职业),还包括专门职业。专门职业指需要专门知识和长期广泛学术准备,需要两年以上大学程度专门训练的职业。随着技术发展和产业升级,职业的技术含量逐渐增加,职业教育的层次还会上移。

3. 远程职业教育内涵及其本质属性

从远程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概念分析可以看出二者交叉产生新概念的可能性:二者都是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双方的共同点是相互结合产生新概念的基础。同时,二者的分类标准不同,远程教育是与连续面授教育相对应、借助技术手段双向交互和提供支持服务的分类标准,职业教育是与学术教育相对应、采用职业导向培养人才的分类标准。不同点显示双方具有一定程度的互补,决定二者交叉的实际意义。

本研究应用逻辑演绎的方法,将远程职业教育定义为:应用远程教育方式培养以职业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为导向的,满足从事某一职业岗位(群)需要的劳动者的教育实践活动。它包括发生在学校的远程职业教育,即狭义的远程职业教育;也包括社会机构组织和社会生活情境中的远程职业教育,即广义的远程职业教育。

作为远程教育和职业教育交叉产生的概念,它继承了双方的本质属性:即在教学过程中,师生教学过程准永久性分离、借助技术媒体的双向交互、提供学习支持服务。同时,具有职业导向性,即以学生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以职业分析为课程开发基础,教学内容以技术知识和工作过程知识为主体,教学方式强调行动导向,教学环境强调职业世界的真实性。

面对纷繁复杂、难以辨别的远程职业教育的实践活动,可以以此为衡量标准,符合这些本质属性的是远程职业教育,否则是“伪”远程职业教育。譬如,采用远程教育方式开展教学,但是教学内容以学术教育为主,不是以职业为导向,这种教育形式就不属于远程职业教育。同理,仅把职业教育教学内容挂到网络上,不提供学习支持服务,没有借助媒体的双向交互,这也不属于远程职业教育。

(二)远程职业教育定义对现有定义的优化

按篇名中含有“远程职业教育”在中国期刊网中精确检索,截至2014年4月11日共有87篇论文。最早使用远程职业教育一词的是1997年发表于《现代技能开发》的名为《韩国远程职业教育系统》的文章。文章主要介绍韩国产业人力管理公司和电算院在政府主管下建立的远程职业教育系统,该系统使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将技能大学、法务部劳改所和汉城妇女之家连接起来,对不同的培训对象进行示范培训[26]。文章开篇直接使用远程职业教育的概念,没有定义,也没有指出哪些教育现象属于远程职业教育。笔者通读了所有87篇检索文献,发现这种现象不是偶发的,具有普遍性。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反映了远程职业教育研究“主要集中在浅层次的理论探讨”[27],急需深入。

现有文献中仅有2008年刊发在《中国电化教育》的名为《论远程职业教育的功能与内涵》一文讨论了远程职业教育的内涵。该文认为:远程职业教育中的“远程”和“职业”是一种类似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它具有自己的鲜明个性,即“职业性”“实用性”和“去学历性”;远程职业教育的核心是职业教育,远程教育作为手段、方法、策略甚至战略应用于职业教育,为的是更好地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笔者不排斥“远程”和“职业”是一种类似形式和内容的说法,但是作为一种描述性定义,需要指出区别于其他对象的本质属性。这一点,该文语焉不详,这也失去了概念内涵描述的最主要部分。同时,关于职业教育特性包括“去学历性”的表达不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十三条明确规定:我国职业教育包括各级各类职业学校教育和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其中职业学校教育分为初等、中等、高等职业学校教育[28],这些都是学历教育。而从国际对比来看,德国、澳大利亚等国的职业教育不限于专科层次,还包括研究生层次。

关于“远程职业教育的核心是职业教育”,笔者有不同看法。笔者认为二者都是核心,离开了任何一个,都不成其为远程职业教育:在以远程教育机构为实施主体的远程职业教育实践中,远程教育是核心,职业教育是其应用领域之一;在以职业教育机构为实施主体的远程职业教育实践中,职业教育是核心,远程教育是其应用方法、手段。

总之,面向应用的社会科学概念定义必须明确说明其本质属性,在实践中能够找到相应外延,并能够与其他对象区分开来。本文提出的远程职业教育概念定义做到了这一点。

四、远程职业教育外延及其发展分析

提出远程职业教育概念及其本质属性不是本文的主要目的,更重要的是用来分析纷繁复杂的远程职业教育实践,辨别哪些属于远程职业教育,哪些不属于远程职业教育。同时,发挥理论的预见作用,推断未来远程职业教育的发展重点。

根据远程教育的定义与发展实践,以是否颁发学历来看,目前中国远程教育外延主要包括:

· 学历远程教育:如广播电视大学系统、试点高校网络教育学院、正在起步阶段的开放大学所实施的远程教育。目前,学历层次主要集中在高中毕业读本科、高中毕业读专科和专升本,中小学和研究生层次的学历远程教育基本属于空白。

· 非学历远程培训:有市场化运作的,如面向中小学生的远程补习、公司内部远程培训、各类职业资格与职业技能的远程培训等;有政府、事业单位组织的,如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培训、农民实用技术远程教育培训、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全国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培训等。

其中,学历远程教育只能由通过审批的高等教育机构举办,非学历远程教育的准入门槛较低,符合办学条件的就可以办学。

我国职业教育法对职业教育的外延有着明确的规定:职业教育包括各级各类职业学校教育和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其中,职业学校教育分为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教育。初等、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分别由初等、中等职业学校实施;高等职业学校教育根据需要和条件由高等职业学校实施,也可由普通高等学校实施。职业培训包括从业前培训、转业培训、学徒培训、在岗培训、转岗培训及其他职业培训,职业培训可由学校举办,亦可由培训机构举办[29]。

在远程教育和职业教育外延分类的基础上,根据排列组合原理,研究形成了远程职业教育外延分类框架,并将现实中各种远程职业教育存在形式纳入该框架进行分析,其结果如表2所示。

按照是否颁发学历,远程职业教育也分为学历和非学历的远程职业教育;根据办学主体的不同,又可分为更多种类。需要特别提出的是,2014年1月国务院取消了利用互联网实施远程高等学历教育的教育网校审批,随着将来配套管理措施的出台,譬如说符合办学条件、注重过程管理的高等教育机构都可以办远程高等学历教育,相应的远程职业教育将迎来较大发展,对此职业教育院校要特别提前做好准备,与网院、电大展开错位竞争。

非学历远程职业教育培训非常重要,在此领域,学历远程教育机构和市场化运作的培训机构都各有优势,前者具有母校的品牌和积淀,后者具有灵活机制与资本支持。目前,培训机构处于领先位置,学历远程教育机构也只有采用市场化的管理手段,才能在非学历远程职业教育培训市场取得较大发展。

五、期待

笔者关注远程职业教育发展已有6年,深深感受到远程职业教育是一个蓬勃发展、值得研究的领域。然而,其中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

(一)远程职业教育研究远远落后于实践发展,理论探讨多,研究方法使用不规范,期待未来能有更多规范的、面向应用的远程职业教育研究。

远程职业教育研究落后于实践发展表现在理论研究没有及时跟上发展热点,回应实践中的难点,过多地将重心放在描述远程教育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应用在职业教育领域所带来的好处上,对远程职业教育是什么、哪些属于远程职业教育、远程教育机构如何开展职业教育和职业教育机构如何开展远程教育等重要问题含糊应对。

同时,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理论探讨,采用定性与思辨的研究方法多,采用调查研究法、人物访谈法等实证研究方法少。这使远程职业教育研究在整体上缺乏规范的实证研究色彩,不仅影响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价值的发挥,也削弱了研究的说服力,造成远程职业教育研究成果较难得到肯定。因此,对远程职业教育概念辨析只是严肃研究的第一步,加强规范的、面向应用的研究,构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是未来远程职业教育研究的重中之重。

(二)呼唤更多来自职业教育领域对远程职业教育的研究

纵观远程职业教育研究文献,从作者背景来看,主要来自电大系统、师范院校、职业院校。从研究开展时间来看,2007年以前远程职业教育研究文章都来自职业院校,2007年起方有来自电大的研究文章,此后来自电大系统、师范院校的研究文章迅速占据了主导地位。2007年后关于远程职业教育共有论文73篇,其中来自职业院校的只有9篇。

大量来自电大系统、师范院校的研究在丰富远程职业教育研究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他们不懂职业教育,或者说对职业教育的理解停留在浅层次。这就造成远程职业教育研究中职业教育特征不明显,研究者不了解职业教育内在发展规律。因此,期待着更多来自职业教育领域对远程职业教育的研究,共同推动远程职业教育的更大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 2010年7月29日.

[2] 国务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发展规划纲要[Z]. 2011年3月16日.

[3] 胡锦涛.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 2012年11月17日.

[4] 穆肃. 我国远程职业教育实施现状的思考[J]. 中国电化教育,2008,(11):40-44.

[5] 教育部. 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Z]. 教职成[2012]5号,2012年5月4 日.

[6] 胡凡刚,徐友波,高飞飞. 论中国远程职业教育的内涵与功能[J].中国电化教育,2008,(11):36-39.

[7][14] 郭桥,资建民. 大学逻辑导论[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3.

[8] 蒋健民. 中国函授教育产生与发展历程[J]. 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3):69-76.

[9] 周明星,唐林伟. 中国职业教育学科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 教育与职业,2007,(5):5-7.

[10][13] 德斯蒙德·基更,丁新等译. 远距离教育理论原理[M]. 上海:上海高教电子音像出版社,2008,34、42.

[11][12][15] 丁兴富. 远程教育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1-23、26.

[16][18] 徐国庆. 职业教育原理[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29、30.

[17] 广东省教育厅. 职业教育:广东加快转型升级的人才支撑[M]. 广东:广东科技出版社,2011.

[19][28][29] 全国人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Z]. 1996年5月15日.

[20] 刘春生,徐长发. 职业教育学[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35.

[21] 纪之信. 职业技术教育学[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68- 69.

[22] 刘春生,徐长发. 职业教育学[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8.

[23] 周明星. 现代职业教育本质属性探析[J]. 教育与职业,2003,(1):27-28.

[24] 杨金土. 多样性是职业技术教育的本质属性[J]. 职业技术教育,2001,(22):5-7.

[25] 徐涵. 论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J]. 职业技术教育,2008,(28):12-15.

[26] 张永麟. 韩国远程职业教育系统[J]. 现代技能开发(现更名为职业教育研究),1997,(9):36-37.

[27] 王焕景,鹿秀娥,胡凡刚. 我国远程职业教育研究现状分析[J]. 电化教育研究,2010,(11):76-81.

[30] 广东开放大学2014年春季远程开放教育本、专科招生简章. [EB/OL]. [2014/4/11]. http://www.gdrtvu.edu.cn/cms/wwwgdrtvu/zhaoshengwang/quanshengdiandazhaosheng/18d14mlrs1rgk.xhtml.

[31] 校园开放教育. [EB/OL]. [2014-4-11]. http://gxk.gdou.com/.

[32] “虚拟第三学期”课程开课通知. [EB/OL]. [2014-4-11]. http://www0.gtcfla.net/gljg/html/jwc/shownews.asp?cid=51&sid=608.

[33] 国务院. 关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Z]. 国发[2014]5号,2014年1月28日.

责任编辑 三 川

大学远程职业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当前,国家正在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以加速我国现代农业步伐,但是纵观我国农业人口的整体素质,会发现绝大多数的农业人口文化程度不高,很难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因此,农民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才能更好地促进现代农业的建设。现代远程教育,在技术与空间上解决了农民接受教育培训的局限性。本文通过研究现代远程教育在农民教育培训中的应用,来探讨农民教育培训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现代远程教育;农民教育培训;应用研究

开放、灵活、自主是现代远程教育的一大特点,其消除了在时间、地点等方面的诸多局限,整合多方资源,为各类社会人员提供各种类型的学习服务。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农民就不用受到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任意的时间都能够学习知识,接受教育,很好地解决了学习与农忙之间的矛盾。另外,农民还可根据自己的意愿有选择的学习。如何最大程度发挥现代远程教育的优势,为农民教育奠定基础,是需要重点探讨的问题。

1按照农民的切身需求提供教育资源

1.1关注农民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农民能够坚持远程教育的动力,就要符合农民自身个性化教育的需求,课程要尽量生动有趣,接近农民的日常生活,知识、技能传授的方法要考虑到农民的接受能力 。同时,要为农民提供实时的市场信息和生产指南,帮助农民合理的确定生产计划,避免盲目的跟进,从而造成经济损失。

1.2关注培训课程的实用性

随着新时期经济的发展,农民更加务实,学习的目的性非常明确,这就要求远程教育课程关注培训课程的实用性,通过培训,农民能够解决眼前面临的困境。因此,现代远程教育培训课程,就需要在现有的培训方式和内容上有所创新,通过结合生产经营、娱乐休闲等,使得农民在教育培训中学到更加有用的知识。

1.3培训内容应与时俱进

农民的现代化远程教育培训,要紧跟着时代的步伐,结合当前新农村建设的任务与特点,尽量的丰富远程教育课程的多样性,丰富培训形式,确保农民在新时期中新的需求得到满足。除此之外,要引导农民打破传统的壁垒,向新型的现代化的农民转型。可根据当地的农业产业结构,开展对应的教育培训,将国外的先进设备与技术介绍给农民,增加农民的学识。在我国,经济的发展与政策息息相关,而农民的信息接收能力较差,不能及时的了解相关的国家政策,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远程教育培训课程,要在这一方面为农民提供方便,有效地促进农民的生产,这也是农民参加培训的根本意义。

2建立适合农民特点的自主学习平台

2.1提供知识的平台

教育培训,本质上是一种知识的传播,远程教育培训提供知识的平台,应该包含以下四个具体的功能:课程设置表,引导农民了解课程的大概内容,将模糊的学习目标变得清晰化;知识文档,主要是为农民提供学习中用到的知识汇总数据包;参考书籍,参考书籍是学习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归纳相关的知识,方便农民查阅;外部链接,这是为农民提供一个与所学课程相关的资源链接,是对课堂所学内容的补充。

2.2提供交流的平台

在学习中交流,交流中学习,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和进步,远程教育需要提供交流的平台,应该包含有以下具体的方式:交流社区,这是一个虚拟的社区,在这里,农民可以与各种不同身份的人士交流学习,同时在社区内开发不同的话题板块,让农民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参与讨论,与其他人组成团体,共同进步;知识论坛,在论坛中,农民可运用不同的方式,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与其他同学或者教师展开交流,另外教师在论坛中开设的相关知识的讨论帖,能够使农民在讨论中得到提升,引发对相关问题更深层次的思考;虚拟课堂,教师通过直播或者录播的方式,在线进行知识讲解,农民在观看的过程中随时可以提问发言,这些数据都被后台所采集,以实时或者以定时的方式来回应,在课堂中,也可以进行同学之间的交流。在这里引入一个虚拟课堂实例为行业内的培训机构提供参考,该课堂通过PC客户端实现交流授课,全程音频授课,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同学A觉得这个知识点没有听懂,便可在实时交流区内发布留言,留言呈滚动播出,所有在客户端前听课的学生都可以看到问题,有和同学A相同疑问的同学,便在该弹幕中点赞,表示同问,此时,助教及时的回复,完成问答。另外,同学A的问题,也有其他同学进行回复,这样的虚拟课堂,充满了互通和时效性,加大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2.3提供学习的平台

远程教育给农民提供了一个完全自主的场所,在其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和班级的管理者都可在后台对农民的学习进度和状况有所了解,该平台应该包含以下几个主要的功能:实际的案例,在学习中,不仅要知道解决问题的原理,还要能将这些理论应用在实际的生产生活之中,课堂中的案例分析,能够进一步的增进理论的理解和应用;竞争机制,竞争在任何领域,都是促进事务发展的一大因素,学习中,引入相对有趣味性的竞争机制,很大程度上,会激发学习的热情;虚拟图书馆,在学习中,难免会遇到手头资料不能满足自身需求的现象,因此需要在相应的页面添加相关补充资料或者图书馆的网址链接,实现资源最大化的获取。

3结语

21世纪是大数据的信息时代,农民由于文化基础薄弱,更需要不断地学习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才不至于在现代化建设中捉襟见肘,现代远程对农民教育培训,无论是在教育的形式或者是知识的覆盖面上,都能满足农民教育的需求,根据农民的需求来建设和完善远程教育网络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杨波,刘成玉.现代远程教育技术与农民职业教育培训[J].农村经济,2013(01):111-114.

[2]毛汉硕,宋志生.农民现代远程教育培训机制构建研究[J].广西教育,2014(35):45-47.

[3]吉文林.现代远程教育在农民教育培训中的应用[J].农民科技培训,2015(12):27-29.

作者简介:英红,中专学历,白山市农民科技教育中心,农艺师,研究方向:农民教育培训。

大学远程职业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一、新冠肺炎(COVID-19)对教育的逆袭影响

2019年年底COVID-19爆发,疫情散布如洪水猛兽般的狂袭中国乃至全球各地区,造成经济乃至生活中各层面的影响,教育领域亦然。为了防止疫情蔓延,封城、停止旅游等政策规定不断出台,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教育部门先以延后一周开学应变,一周后,内地、香港和澳门教育部门要求所有学校停课不停学以避免疫情雪上加霜,台湾地区则以延后开学、延后暑期继续传统教育模式,对COVID-19事件的应对确实反映了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教育思维与行动模式的不同。停课不停学要求教师和学生必须采用在线课程机制,突如其来的疫情爆发与教育政策讓许多教师和学生措手不及。突然间,无论师生是否准备好在线学习,教育领域全面实行停课不停学的教育措施产生了不同层面的影响,导致在线教育发生了基础上的变化而形成教育突变(Brown, 1993)1。台湾地区虽然持续采用传统面对面教学,却也发生了疫情严重的个案学校必须停课,形成不同学校教与学不同调的问题。面对停课不停学的政策实施,同时同地的教、学和评估在疫情爆发的停课期间无法适用,此教育模型的第一途径骤然失效;MOOCs虽然在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逐渐发展成熟,但师生间的异时异地的教与学无法实时互动,其教育效果仍然属于传统教育的补充性途径,亦无法成为疫情爆发期间的第二教育途径;于是停课不停学的各教育单位普遍采取同时异地的远程上课教育模式,俨然成了疫情爆发下的主流的第三途径教育模式。虽然此途径在刚实行时问题丛生,却也在逐渐改善,但此时,值得探究的议题是,这第三途径教育模型不会因为疫情结束而骤然消失,因为在此疫情推波助澜下已导致量变趋动质变的结构性变革,供应技术大幅提升呼应需求大量增加,使原本的教育途径再增第三途径,正如奥运场馆在赛事结束后的再生与利用般(朱杰,2009),教育途径的多元管道再添新军。

在始料未及的疫情影响与停课不停学的政策下,因应教育需求但在线教育系统尚未完善的情形,教与学的活动需要采用混合媒体平台,应用各平台中原有的教育、会议和社交媒体功能,才能将知识信息从教育者传达至学习者,完成原来的知识转换过程(Van Bommel等,2020)2。例如,老师会要求学生使用Microsoft Teams的会议软件进行课程,雨课堂进行课堂内作业练习与学生互动,Moodle进行论坛讨论以及Google Forms进行测验评估。问题在于,教与学的知识转化过程中会因为信息管道的不一致而导致信息漏损,亦即信息熵的增加导致教育系统混乱程度增加而致学习效果折损。因此,本研究以信息熵模型进行教学系统分析,观察在COVID-19疫情发生后,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在传统实时实地教育和MOOCs系统之外可能发生的第三种教育途径的演化突变,并提出相应的教育模式。

二、教育的演化与突变

教育随着社会与文化的变迁不断演化(Baker, 2014)3。传统教育采用同时同地上课,具有实体疆域与实际的教育设备,学校像一个城堡让知识供给者与学习需求者彼此交换资源各取所需,此教育途径下,各学校壁垒分明,得以各自为政。然而,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使得不同社会阶层享有不同的教育资源,名校资源充足,富者易于享受学习资源,而贫者要突破障碍的资源分配不均(彭耀平等, 2018)4。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互联网的发展,MOOCs于19世纪末发轫(Kalman, 2014)5,学校的课程开始突破传统疆域向外传播,学校课程面对公众通过网络免费开放,成为互联网时代的新型学习途径。MOOCs和大学传统教育在教育成本、教学资源、个性化学习、互动性、学习评估、课程认证、社会效益方面存在诸多差别,各有特点(杨柳,2015)6。MOOCs本着大规模、在线、开放的特征与传统教育开始混合(Sandeen, 2013)7,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混合MOOCs在传统的教学实践中存在很大的差异,然而普遍存在的相同的问题是,学者们认为纯粹的在线教育达不到我国传统大学的教育水平,教育实践路径也不符合中华教育的本土化发展(李彩霞等,2015)8。再者,社会阶层的贫富不均与学生受教资源的分布不均依然存在,因为此阶段的MOOCs仍属传统教育的辅助教育途径(Lambert,2020)9。

当我们还在适应MOOCs汇流到传统学习时,COVID-19突然爆发,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在疫情影响下,无论是内地、香港、澳门的全时停课,还是台湾地区的传统教学面对面教学辅以疫情严重学校停课,都强调停课不停学。但并非全部的师生都作好了准备,此期间教与学的问题不断衍生,包括了科技适应、教学素质、学习适应与资源不足,在线课程发生的问题不一而足,例如学生何时上线,学了多少教材,是否只是开着计算机没作学习?有无诚实参与测验?分组讨论有无实质讨论等(Rasheed等,2020)1,这些问题的衍生是因为这波疫情下无法采取其他教育途径而发生的问题,应有一套数字学习教育学论述,并在疫情过后成为有效的第三轨教育途径。

三、以信息熵演译教育模型的演化

因应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的教育思维与疫情应变,本研究以信息熵模型分析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的教育信息效率,以了解各地教育主管机关的政策考虑、因应措施与实施效率。信息熵模型如下:

其中,H(X)为信息熵,K为常数,n为媒体管道,Si为信息所占份额,Matei和Britt(2017)依信息熵数学模型提出社交媒体结构性不对称的信息效率,并指出,媒体愈多,信息熵愈大,混乱程度愈大,反之,媒体的不对称结构,可让信息混乱程度减少,增加信息效率。信息熵模型可应用于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在COVID-19疫情下的教育情境,在台湾地区教育思维下,即便在疫情期间仍以传统的同时同地面对面教学途径,教育系统效率依信息熵模型计算熵值为0。然因疫情影响,内地、香港和澳门收到停课不停学的政策指引,由于事发突然,只能采用各类社交或会议平台进行在线课程,假设在线课程使用两个社交媒体来分别完成教学口述与课堂互动,例如以微软会议Microsoft Teams为主进行教学,微信雨课堂进行课间作业互动,虽然多媒体的采用为在线课程做出信息传递与知识转换的贡献,但此时各社交媒体为教育信息的传递产生了不确定性,依信息熵模式熵值增加至K。这指出了在线课程在急就章的情形下采用多元的社交媒体加入在线课程,虽然增加教学媒体的多样性以辅助教学,但不确定性也相应增加(Matei和Britt, 2017)2。

停课不停学的政策在内地、香港和澳门间各校实施的作法不一,甚至有一个学校,一科课程,因分班由不同老师进行授课,在线课程在无明确的指引下采取了各式不同的社交媒体,则教育系统信息熵将随着更多媒体的应用而增加乱度,带来教学系统更多的不确定性。如果教师所采用的媒体得以随机选取,则媒体被选用的几率相等的状态下,教育系统的信息熵会趋于极大,造成教育系统具有最大的多样性,但亦存在最大的信息不确定。目前,大部分的学校已在教与学的磨合中,由教育机构向学校和师生发出教学指引,以采用合适的主流社交媒体,增加该主流媒体的信息份额,在信息熵值逐渐减少、教育系统混乱程度减少的同时,教学成果也逐步增加效率。

总结而言,依信息熵推论发现,台湾地区实行传统面对面的教育模式系统混乱程度较小,内地、香港和澳门全面停课不停学的同时,异地在线课程相较于传统的教育模式确存在着系统混乱程度,而且媒体愈多混乱程度愈大,教育机构若能提出指引,采用主流媒体,辅助相应较少的其他媒体,则可一定程度地减少教育信息系统的混乱程度,提升教学效率。

四、在线教育介入模型

因应前述教育信息熵模式的推论,本研究提出在线教育介入模型,以增益教育第三途径的教育功能与素质保证。效率高的远程教育是学习者能够自我指导,教学互动,拟真环境,提高教育目标和学习成果的教育系统(Abbasi和Kazi,2014)3。本研究依前述教育信息熵模型推论提出在线教育介入模型如图1,模型中第一教育途径为传统教育的强效途径,即传统教育面对面教学,由台湾地区实行,但于内地、香港和澳门因全面停课已然失效,第二途径MOOCs亦因辅助属性无法取代传统教学,效果不彰,第三教育途径的同时异地教学应由教育主管部门依据结构不对称原理,主导教学媒体的选择,选择少数为大部分师生接受的媒体,并以教育训练提升师生应用媒体进行教学活动的科技能力,以降低教育系统的乱度与不确定性,则可使内地、香港和澳门在线教育的突变良性演化成强效的第三教育途径。那么在COVID-19疫情中练兵成就的在线教育可为疫情结束后教育系统再添新军,在此次冲击中需求端师生所练就的教学与学习能力可以持续,供应端所发展的技术与设备可以精进,则此疫情中突变演化的第三教育途径可与传统教学和MOOCs一同成为内地、香港和澳门教育混成模式強效教育系统;台湾地区教育应变措施实行传统教学虽然可维持目前的教育效率,却无法成就第三教育途径的教育系统与师生技能,再者,台湾地区对疫情严重学校采停课不停学的个案学校与师生的受教不公对系统所造成的系统不确定性亦难以衡量。

值得注意是,教育途径选择的最重要考虑,不是科技或媒体的炫技,而是教育途径中的知识转换要能够达成学生的学习成果,学习成果是对学习者在学习结束时期望知道、理解和能够证明的内容陈述(Kennedy, 2006)1,能够成就学习者变革性的知识、具备同理心的分析、采取积极性的行动(Munroe和Pearson, 2006)2;知识转换过程的学习成果可让学习者在认知范畴、技巧范畴及态度范畴完成整合(Halawi等,2009)3,教育素质(知识转换的学习成果)可在此在线教育介入模型中获得保证。

五、结论与建议

COVID-19疫情的爆发,让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教育途径演化在停课不停学政策下产生不得不然的演化突变与结构改变,传统同时同地的教育途径在内地、香港和澳门地区戛然而止,MOOCs异时异地的课程模式无法完全取代,混合模式亦无法应用;停课不停学政策开始阶段,普遍采用的同时异地远程教学大量使用社交媒体进行教育活动,然而,并非全部的教育机构与师生均作好了教与学准备,大量的课程需求也让远程技术供应媒体无法负荷,无法连网或断线问题丛生;需求端以离峰使用应变,却又因师生间沟通不佳造成掉课的情形时有所闻,经过数个月的磨合,供应端大幅改善设备、带宽、网速等技术问题,这波疫情期间大量的教学需求与大幅的技术改善造成一个量变带动质变的教育演化形成突变。

虽然目前因资源限制与第三教育途径的学校与师生技术应用技能不足,可采用教育介入模型使用少量主流媒体,并提升师生媒体使用能力,则可逐渐提升教育系统的效率,然而长远大计,乃是设计一个教育专用的第三教育途径媒体平台,不论由政府或商业主导获致信息结构不对称模型的教育成效,均可让同时同地的传统教育、异时异地的MOOCs与同时异地的第三教育途径成为教育管道的多元选项,未来教育的趋势是传统教育、MOOCs和第三教育途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学习\"模式,疫情的冲击虽然造成教育系统的初期乱度,但若能将危机化为转机,提升需求端能耐与供应端技术,将可形塑未来的教育系统成为更为有效的知识转换系统,COVID-19疫情逆袭中化危为机的教育机转确实也成就了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在线教育的经验。

(第一作者系该院副教授,第二作者系该院助理教授、通讯作者,第三作者系该院副教授;收稿日期:2020-04-09)

大学远程职业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开放教育资源(OER)作为社会共同开发的为全人类使用的普遍性教育资源,在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及社会个体自我学习过程,特别是我国学习型社会的建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家开放大学在服务于我国学习型社会建构过程中不仅要联合各种社会力量建构特色开放学习资源,同时,也应该是一个教育资源元数据描述的记录数据库和一个开放学习资源的搜索引擎平台。我国开放大学应该梳理网络上的各类教育教学资源并链接到一起,建成一个“一站式”获取任何学习资源的开放资源门户,为全国乃至全世界提供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信息。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开放教育、开放教育资源及平台建设情况,探讨了以我国开放大学为平台的开放教育资源建设及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开放大学;开放教育资源;学习型社会;网络教育资源

“开放教育资源”(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OER)的概念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2年首次提出,并界定为:“开放教育资源是通过各种信息通讯技术为全社会成员提供开放的教育资源,以满足所有非商业化的咨询、修改、利用和再传播”[1]。OER的实践是从200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宣布推行开放课件(OCW)运动后才逐渐被全世界广泛关注。随之,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UNESCO)和休利特基金会(Hewlett Foundation)等国际组织及各国政府的支持下,才有越来越多的高等教育机构参与创建和开发OER项目工程[2]。目前,国际上有影响力的OER项目有起步较早和发展相对成熟的英国开放大学开发的Open-Learning项目,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创建的Open-Learning Initiative(OLI)项目和美国莱斯大学的Connexions项目等。 OER的内容包括:学习内容(课程,内容模块,学习包,学习物件,课件和学术期刊等)和各种工具软件(内容与学习过程的管理系统,内容的开发工具,内容的搜索与组织工具和在线学习社区等各种传递学习内容的平台软件)。OER在全球的快速发展对各国大学的管理理念、教育理念、教育教学内容、教学的组织形式等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我国,自从2003年中国开放教育资源共同体即中国开放教育资源协会(China Open Resources for Education,CORE)成立以来,我国的开放教育资源创建和开发才逐步受到重视。从我国开放资源类型看,开放教育资源已逐步形成以国外开放课程的翻译与应用、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建设及其翻译、开源软件的开发及应用、开放大学的创建及其资源平台的建设等为主导的立体式发展趋势。在我国,开放大学作为一个创建OER的主要平台之一,已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因此,如何以开放大学为平台建构服务于学习型社会的开放教育资源将成为我国开放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征程中一个关键性的环节。

一、我国网络信息化时代的社会化学习趋势及开放大学的社会功能

学习型社会(Learning Society,LS)概念是美国芝加哥大学前任校长赫钦斯在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理念的影响下,提出的一个全新的社会类型或叫社会形态的概念。

网络信息技术及其资源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社会化学习的主要平台,据有关统计分析,我国社会化网络媒体已经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我国社会化网络媒体发布情况如图1所示,虽然其中并没有包含我国的开放大学及各个高校的开放教育资源以及各种专业的学术论坛和专业网站等内容,但是,从图中可以看出,社会化网络媒体资源的门类庞杂,资源丰富,这种分布状况虽然丰富了网络信息资源,但也给人们检索并筛选自己所需知识和信息带来了一定的不便利。

我国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即我国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并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而我国国家开放大学的社会功能正如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杨志坚校长所言:“国家开放大学是学习型社会的主要支点”。因此,要使开放大学最终成为我国学习型社会建设中重要的开放教育资源载体和社会成员获取开放学习资源的主要官方平台和渠道,更应该是一个开放教育资源输出的权威平台,也该是各种开放教育资源的集散地或者是引领我国开放教育资源开放的舵手,而国家开放大学的门户应该扮演开放教育资源的专业搜索引擎的角色。作为一个教育资源元数据描述的记录数据库和一个搜索引擎,把网络上各类教育教学资源衔接到了一起,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教师、家长和学生提供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建成一个“一站式”获取任何学习资源的开放资源门户。我国开放大学要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向一切有能力和意愿接受高等教育的社会成员提供学习机会和服务,同时努力倡导并实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育方法和教育对象的开放,以满足社会成员对教育的多样化需求,促进教育公平、社会公平和学习型社会的早日形成。因此,我国网络信息化背景下社会化学习及学习型社会的构建亟需搭建以开放大学及相关系统化、科学化的开放教育资源平台。

二、我国开放大学平台上的开放教育资源的社会功能

(1)服务于在校学生的开放教育资源功能。为各级各类高校,包括高校网络教育学院,以及高等、中等职业教育和相关培训机构的在校学生,提供各种学习需求的资源服务,包括各种学历教育、专业技能培训及生活技能提高等方面。

(2)服务于学习型社会的开放教育资源功能。为以国家开放大学为平台的各种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和社会服务提供丰富的开放的学习资源;为学习型社会的建构,包括行业、企业、社区以及社会各类学习者,提供开放的学习资源。

(3)服务于国内外优质开放学习资源的平台功能。成为引进国(境)外优质学习资源,输出我国优质学习资源,并和国(境)外合作建设优质开放学习资源的平台。

(4)服务于青年教师自我培训的“教学学术”指导功能。我国开放教育资源中的各学科的权威专家的微课资源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指导。青年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力军,为了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过渡为研究型教师,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水平及研究能力。迫切需要给予青年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方面,教材处理方面,教育教学研究方法、技巧方面进行培训和指导,同时急需一些能引导青年教师尽快进入教育教学研究角色的自我学习的开放资源平台。 开放教育资源中的“微课”开放资源平台的出现,无疑是给解决这个问题带来了曙光,笔者参加了全国首届高校教师“微课”大赛,感触颇深,收获也颇丰。因此,我国开放教育资源可以提供丰富的专家授课视频资源,和更多关注于高校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研究成果,来帮助青年教师度过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的断乳成长期。实现我国开放教育资源的“教学学术”指导功能。

三、国内外开放教育资源(OER)及平台建设情况分析

1.我国开放教育及开放教育资源的理论研究情况

综观我国开放教育及开放教育资源建设里程,我国开放教育及开放教育资源的建设真正起步应该是从200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引爆全球“OER”运动以来才开始的。这两年我国开放教育及开放教育资源建设已有井喷之势。为了了解我国开放教育及开放教育资源理论研究状况,本研究以“开放大学”及“开放学习资源”为主题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进行统计分析, 有关研究的文章统计情况如图2所示,以“开放大学”为主题 2729条; “开放大学” 为关键词 1694条。从图2中可以看出,开放大学建设在最近几年才开始引起学术界和教育界的关注,特别是从2010年开始,发表的文章数量明显增加。对1978-2012年期间有关开放大学研究的论文的引用情况分析,从引用频次来看,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开放大学(电大)的定位和发展道路探索;网上教学环境的评定指标体系建构;开放大学的数量和质量问题;国内外远程开放教育质量对比;国外成功开放大学经验介绍以及我国远程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讨论等,很少有人关注我国学习型社会构建过程中开放教育资源(OER)及平台建设。

以“开放学习”为主题的文献有660条, 以“开放学习”为关键词有160条。然而以“开放学习资源”为主题的只有 12篇,其中在《中国电化教育》、《中国远程教育》、《现代远程教育研究》、《电化教育研究》和《教育研究》等权威期刊的分别只有一篇。由此可以看出,开放大学建设中开放学习资源的建设、开发和利用也是开放大学建设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因此,笔者在此以“开放教育资源”(OER)为主题展开讨论来抛砖引玉,希望有更多的专家学者为开放大学的“开放教育资源”(OER)建设提出更高水平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2.我国开放教育资源的建设情况

中国开放教育资源协会(CORE)以促进国际教育资源共享,提高教育质量为目的,以公益性为原则,大力推广资源共享理念,为中外学习者提供高质量、免费学习资源,让更多的学习者享有平等的学习机会;CORE引进国外大学的优秀课件、先进的教学技术、教学手段等资源;同时将中国高校的优秀课件与文化精品推向世界,搭建一个国际教育资源交流与共享的平台。近几年来,在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会员大学的积极配合及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共同努力下,CORE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拥有近百所会员大学和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等在内的十三所试点大学,两千五百多名志愿者的一个开放教育资源联合体。它为我国学习型社会的OER建构做出的贡献得到了我国高校及社会的认可与肯定。

我国于2013年7月上线的国家开放大学门户网站,初步面向广大学生及相关领域爱好者提供具有自主学习及碎片化学习特点的五分钟微课程视频形式的五十多个系列的三千六百多个。据了解,国家开放大学门户网站汇聚优质视频公开课、网络核心课、名师经典课等优质学习资源。这些资源包括国家开放大学学历教育资源、优质社区教育资源、各种培训认证、社会普法学习、对外汉语语言教学等非学历教育资源。与此同时,教育部第一批一百二十门(本科课程八十四门、高职高专课程二十二门、网络教育课程十四门)以高校的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公共基础课为主涵盖理学、工学、文学、法学、经济学等十个学科门类的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程。另外,教育部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国高校将逐步实现五千门资源共享课向公众开放的目标。

3.国外开放教育资源(OER)的建设情况

Geser等[3-6]学者依据如下几项核心特征对OER作出定义(如图3所示)。

(1)开放性资源(包括元数据)将被免费提供给教育机构,资源服务(机构)及终端使用者,即教师,学生和终生学习者。

(2)在教育活动中开放性资源应该被自由地重复使用而无需授权,自由地被修改而无限制,自由地被连接并存档;因此,在理想化状态下,正在逐步采用的开放性资源标准及规范要求开放性资源应被设计为易于被重复使用。

(3)教育体系、手段、软件等资源代码可获得,存在基于网络服务和资源的重复使用开放性应用界面及机构。

上述为必需的原则,不过事实上,与教育相关的资源知识库常常不完全遵守这些原则。因此,读者应该明白,当我们参照“开放性资源”时,可能当前的OER项目并没有满足一些标准,但这些标准正在当前开放存取运动中逐步得到发展。

国际开放与远程教育理事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Open and Distance Education,ICDE)成立于1938年,前身是国际函授教育理事会, ICDE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可的全球远程教育机构中唯一的非政府学术的专业组织,至今已接收了来自六十多个国家的会员。它遵循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致的“人人都有接受教育权利”的核心理念。ICDE致力于促进远程开放教育和灵活学习,支持和鼓励会员开展全球性远程开放教育和跨文化的交流与沟通,促进远程开放教育的国际合作,提供各类学术论坛,吸引成员机构及个人会员在该领域开展学术和专业交流活动。这些来自全球的会员向其提供远程开放教育相关的知识和经验、专家意见、全新教学方法和各种创新教学技术。

欧洲远程电子学习网络协会(European Distance and E-learning Network,EDEN)成立于1991年,是欧洲远程电子学习领域最具影响力的非盈利性组织。该组织以“共享知识,提高对欧洲内外远程电子学习专业的理解,促进该领域的政策制定和实践发展”为根本宗旨。另外,由多个欧洲国家参与的包含十二种语言开设的近四十门课程的欧洲“大规模网络公开课程”( http://www.openuped.eu)将为几十万甚至上百万欧洲人提供低门槛、高质量的网络教育,用户只需登录网址即可免费上课。

英国开放大学(The Open University,UK)是1969年英国皇家批准成立的一个独立、自治的国家高等教育机构。该机构目前拥有在校学生约二十六万名,助教约七千名,行政管理人员三千五百多名,是英国最大的大学。英国UK对学生的年龄、学历、社会背景等均无严格限制。它采用远程和开放式的办学模式,利用现代信息传播媒体竭力为社会提供各种学习资源,努力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教育的终身化目标。

法国国家远程教育中心(Centre Nationald’ Enseignement Distance,CNED)成立于1939年,它是一个直属于法国教育部专门从事远程教育的公立教育机构。它是由最初的一所函授学校成长起来的一个在整个欧洲有重要影响力的欧洲最大的远程教育机构。它在推动法国全民教育及终身教育的进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7]

亚洲开放大学协会(Asian Association of Open Universities,AAOU)属于全亚洲地区远程开放教育院校的一个非盈利性学术组织。AAOU已有四十八个正式会员单位、二十二个准会员单位及两位个人会员。正式会员主要是在亚洲地区从事远程开放教育的高等院校,准会员是能够促进远程教育学习的院校或机构。AAOU主要致力于推动亚洲的远程开放教育发展,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手段来增加亚洲地区民众受教育的机会。

4.我国开放教育及开放教育资源(OER)平台的建设情况

我国于2003年启动了覆盖所有学科,面向本科、高职、高专等不同层次学生的全国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2009年9所首批“985”建设高校通过跨校合作建立了旨在推近9 所高校人才培养中的资源共享的C9联盟,2011年教育部明确提出“以视频公开课为突破口,探索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新模式与新机制”。为了了解我国开放教育资源(OER)大学机构的发展情况及社会成员对OER的认知程度,2011年,中国开放教育资源协会(CORE)在其会员单位邀请70名有OER经验的个人开展了问卷调查,调查设计依据文献进行[8],研究对象均来自于公立院校且均不同程度地使用过数字资源,该调查回收问卷7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65份;调查对象中,63.1%为主讲本科生课程的教师,7.7%的为主讲过研究生课。调查对象所在学校规模,其中21.5%的学校的在校学生是在1万人以下,16.9%的学校是在校生数在10万人以上。

本研究则选择我市在校大学生(大三、大四)300人和工龄在十年以内的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100人作为调查对象;调查信息包括:个人对数字资源的使用情况;对国内外OER的了解;我国有哪些机构提供OER平台;对我国OER的期望值;个人使用OER的情况;使用OER给个人带来的好处;与OER相关的版权问题(包括个人对发表与使用OER版权问题的认识、看法等)等重点。

本研究调查时回收的400份问卷中,有效问卷为382份,调查对象中,所有的调查对象都不同程度地使用数字资源,然而,有95.3%的是第一次听说“国家开放大学”和“开放教育资源”;几乎没有人知道我国有哪些机构能通过开放教育资源,不知道有哪些OER资源平台。大家非常期待面向社会的国家开放教育资源,96%以上的调查对象认为要保护提供资源的知识产权,严肃处理哪些利用国家开放教育资源的牟利活动。从调查结果来看,虽然OER在我国已经经历了八个春秋,但其传播、发展与影响仍然非常有限。人们对OER的认识还处于启蒙阶段,虽然由于工作生活需要而使用数字资源,但是,什么是OER,如何使用OER,使用OER给自己带来的益处等都非常有限,几乎没有人知道“国家开放大学”和“开放教育资源”等。由此可以看出, 不论是开放教育资源的开发者还是使用者,对OER的认知度和期望均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OER在学习型社会构建过程中的作用不容忽视,OER的开发、宣传和推广等亟待全方位大力度的宣传。

5.国外典型的开放教育资源(OER)平台

国外比较成功的开放教育资源平台有开放大学主页:http://www.open.edu/openlearn;开放教育平台:http://elearningpapers.eu/en/elearning_papers;另外还有部分全球性的开放教育资源平台:OER Commons—全球学习网络,分享教学和学习资源:http://www.oercommons.org;Merlot—主要为高等教育设计的免费开放资源:http://www.merlot.org/merlot/index.htm;Wikibooks—创作并分享教育书籍:http://www.wikibooks.org;Connexions—免费、具有开放许可的教育资源:http://cnx.org;由英国高等教育基金会(HEFCE)资助,英国高等教育学会(Higher Education Academy,HEA)与英国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Joint Information System Committee,JISC)联合开发的英国开放教育资源项目(UKOER)[9],它是世界上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上开发的开放教育资源项目。另外还有比较有影响力的世界大学名录: http://www.university-directory.eu,世界大学名录中包括四十八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和学院,该名录的具体内容有各个大学的准入形式,教育教学计划,学士学位课程,硕士学位课程和博士学位课程及工作空缺。

美国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研究协会(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Education, ISKME)建立的共享开放教育资源的门户网站:http://www.iskme.org,致力于开发建构开放教育资源(其免费在线课程http://oli.cmu.edu/ )的卡耐基梅隆大学的开放学习项目(Open Learning Initiative, OLI)是利用科学研究与开放教育资源设计开发相互促进和带动发展的典型。该项目同时也重视课程开发和学术研究即重点开发在线课程,同时研究如何充分利用这些在线课程来有效地促进学习[10]。

四、我国开放教育资源(OER)及平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开放大学虽然已有包括中央电大、44所省级电大、929所地市级电大、1852所县级电大、3000多个教学点和6万多个教学班的庞大广播电视大学系统[11]以及30年的办学经验积淀。但是,我国开放大学的开放教育资源建设却没有引起国家和社会的足够重视。从国内外开放教育资源的建设情况来看,开放教育资源建设的最佳途径是以开放大学为平台协调各种社会力量。为了能够有效发挥我国开放大学在学习型社会建构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本研究以国内OER理念及项目的推介及开发情况;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合作;各类学校在教学中使用开放教育资源时遇到的障碍;一线教师对提交开放教育资源与使用OER带来的好处的认识;提供和使用OER时遇到的障碍;资源共享环境的建设情况,建设过程中的各种支持联盟的建立情况;社会对开放教育资源的认知度;相关制度建设及平台机构在创建和收集教育资源时的版权处理和知识共享许可的准确定义等角度讨论我国开放教育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障碍,并提出个人浅见。

根据以上介绍的国外的开放教育资源及平台来看,笔者认为这些成功的模式非常值得我国国家开放大学建设我国开放教育资源时加以借鉴。我国各级各类教学机构均有自己内部的“开放教育资源”,以及社会自建的教育资源,因此,我国国家开放大学不仅要加快系统化,科学化的OER建设,更应该协调我国的教育教学机构及社会各种培训单位,利用它们较为成熟的教育资源为我国社会成员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让国家开放大学成为我国OER的“一站式”获取学习资源的开放资源门户。以下是笔者从开放教育资源及平台建设的角度提出几点拙见。

1.从我国的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角度看

从国家教育行政层面来看,虽然教育部在《关于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明确绘制了我国开放教育及开放教育资源建设的宏图即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大力推进继续教育的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数字化学习资源开放和共享机制的建设,加快国家开放教育资源建设。明确要求各级各类院校要有针对性地建构包含一万门课程的开放教育资源库,并通过多种模式和机制向社会开放。但是,相关政策的制定、项目推动机制,各高校的协调等方面亟需完善。特别是以国家开放大学为平台的开放教育资源建构过程中的政策引导和全面协调。

因此,建议教育政策决策者要大力倡导开放教育实践,积极支持和鼓励开放教育资源的立体式建构;通过各种渠道调动公有和私人机构为开放教育资源建设提供帮助。建议教育机构的执行者要评估教育机构是否真正实施革新;扶持共享开放教育资源;建立奖励制度来发展共享开放教育资源;对可用的共享开放教育资源要明确其版权和定义使用许可范围等。另外,教育部门应该牵头将全国各个层次的网络学习资源进行最大限度的整合,建立一个类似于网络搜索引擎式的一个平台,如网络公开课导航:http://www.edu.cn/html/opencourse,这样的一个平台。

2.从我国高校及专业教师的角度看

虽然我国大部分高校及教师已具备了开发与使用OER的条件,但是高校决策者和一线教师缺乏对OER开发重要性的深入了解。这种认识上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OER的开发与使用。作为OER的开发者,教师首先关注奖励机制,而后才是知识产权问题。开发单位的焦点则恰恰相反。这种矛盾严重制约着一线教师开发开放教育资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因此,建议加强大学与教师对OER的认识和深入了解,学习OER知识产权与相关法律知识,而且笔者认为国家和有关教育部门应该主动将这些一线教师开发的资源的版权买下来,这样开发者也就不用担心自己的版权被盗用,而且教育部门成立专门的机构处理和协调及设计开发这些资源用于开放教育资源,同时也得到了一定的经济利益,给大学及教师提供外在的激励机制。

3.从我国的开放学习资源共享环境及平台建设角度看

国内网络学习平台很丰富,但是,都各自为阵,很多资源都重复和凌乱。因此,我们也希望有关平台网站能有效整合当前的网络开放教育资源网站,为社会提供一个便捷的、不断更新的开放教育资源的社会化搜索引擎。当然还有其他网络社交平台也逐步建构一些开放性教育资源。从整体上看,我国开放教育资源的建设好像是枝繁叶茂,但是,由于我国开放教育处于起步阶段,因此,OER的系统性,规范性等都需要进一步加强,作为学习型社会系统性的开放教育资源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

另外,由于我国开放教育资源的建构还处于摸索阶段,因此,在促进开放教育资源建设环境的良性优化基础上的资源制作、优化、使用等环节缺乏与之相适应的服务。比如,在资源制作过程中,缺乏优良的制作团队来整合各学科专家、教育技术专家和现代媒体技术专家的智慧;资源共享环境支持平台的缺乏及缺乏为资源服务提供的内在的、稳定的支持;缺少有效支持各种海量、动态和跨组织分布的资源的支持平台;各个资源库之间的交互性差;资源库的开放性和共享性欠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开发的教育资源库几乎没有对外开放和共享。各个资源库提供的学习资源多数是通过集成打包发布的,特别缺乏元数据的设计与优化,从而使构建的教育资源缺乏其相应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也就制约了大范围资源共享环境的整体发展;缺乏优质的、具有针对性的、与教材相匹配的具有可定制化特性的教育教学资源,同样这种先进教育资源的共享机制也非常匮乏。总之,开放教育资源不仅要依赖各级各类教育组织、教师,更重要的是有效整合教育决策者、资源的制作者、资源的管理者或服务者、资源的使用者、投资者等各类要素,形成立体化的资源共建共享环境,从而提高资源的质量、可持续性和可定制性。

因此,建议教育资源库的运行者应该采用科学、灵活的策略来传递学习目标,通过简单的程序授权给教师和学习者;支持个人创建内容;尽可能地简易化使用许可模式;尽可能创造丰富的元数据; 争取同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发开放的教育资源;努力创造良好的协作开发的实践环境。

4.从我国开放教育资源(OER)建设的支持联盟来看

我国开放教育资源建构在教育部的协调下,依靠若干支持联盟来加快我国开放教育资源(OER)的建设及立体式发展。其中之一就是国内一流大学和特色大学加盟的国家开放大学的大学支持联盟,截至目前,仅有包括北大、清华等二十七所知名高校加入国家开放大学的大学支持联盟,充分利用它们的资源优势,促进“学习型”校园的形成。二是选择与行业协会合作成立的行业支持联盟,利用各行业协会的各种资源,促进“学习型”行业的形成。三是选择与大型企业合作成立的企业支持联盟,充分利用企业现有的技术和专家资源,开发特色专业和特色课程,促进“学习型”企业建设。四是选择与国家教育综合改革中心城市合作成立的城市支持联盟,充分利用各自资源优势,大力促进促进“学习型城市”建设。

因此,建议开放大学及开放教育资源建设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各种力量,也就是要根据《国家开放大学建设方案》的要求,依托各种社会力量,尤其是高等学校的支持和参与,充分发挥我国高校在人力、智力等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加大宣传力度,让我国更多的高等学校、更多的行业、更多的企业、更多的城市参与我国开放教育资源及平台的建设队伍中。以全面促进国家开放大学和我国开放教育资源的建设,提升我国开放教育资源对我国学习型社会服务的能力和服务水平,从而立体化促进我国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步伐。

5.从社会对开放教育资源(OER)的认知度看

我国开放大学及开放教育资源刚刚起步,所以社会各个阶层都对之比较陌生,这样的境况严重制约着我国开放教育的开展及我国开放教育资源的系统性建构。

因此,建议强化我国开放大学在开放教育资源建设中的平台作用,强化开放大学的协调引领作用,提高社会对开放大学及OER的认知度。社会层面,要寻求公益性的广告支持,扩大我国国家开放大学及其开放教育资源在社会上的影响,让人民逐步认识开放大学及开放教育资源以及开放教育资源对个人进一步的再学习过程中的作用。鼓励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其建设。学校层面,要在教师群体中大力宣传和倡导为我国开放教育资源进行公益性开发,在学生群体中,要大力宣传学习型社会中如何获取学习资源,如何进行自我学习。让学生了解开放教育资源的获取平台和通道。

总之,在我国学习型社会建构过程中,我国国家开放大学以及以此为平台的开放教育资源(OER)的建构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们每一个社会公民都有义务和责任关注其成长,特别是我们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更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其建设。只有全社会行动起来,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型社会才能得以践行。才能最大限度挖掘现代媒体技术,特别是网络平台在知识传递过程中的巨大潜能。

参考文献:

[1]焦建利,开放教育资源十周年记[J].中国远程教育,2012(12).

[2]Arendt,A.M.&Shelton,B.E..Incentives and Disincentives for the Use of Open Course Ware[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2009,10(5):1-25.

[3]Sandra Schaffert and Dr. Guntram Geser, 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Practices, elearning Papers? www.elearningpapers.eu ,N? 7,2008,2, ISSN 1887-1542.

[4]Downes, Steven, Models for Sustainable 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of Knowledge and Learning Objects, 2007,3: 29-44.

[5]Geser, Guntram, Open Educational Practices and Resources-OLCOS Roadmap 2012.Salzburg. URL: http://www.olcos.org/english/roadmap/ (2007-09-01).

[6]Geser, Guntram, Hornung-Prauser, Veronika & Schaffert, Sandra, Observing Open ELearning Content: A Roadmap for Educational Policy and Institutions and Hands-On Tips for Practitioners. Full paper in the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active Computer Aided Learning Conference(ICL) in Villach,2007,9:26-28.

[7]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2-08/07/c_112650226.html.

[8]李亚婉,李莹.开放教育资源(OER)使用现状调查[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2(2):74-81.

[9]张轶斌.开放教育资源(OER)国际比较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2011.

[10]王龙,丁兴福.开放课件运动的国际拓展[J],中国远程教育,2006(8):23-28.

[11]杨志坚.国家开放大学的历史使命[J].中国高等教育,2013(13):33-35.

[12]赵国栋,姜中皎.高校“开放教育资源”建设模式与发展趋势[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3):123-134.

[13]王龙.开放教育资源的社会化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1(7):10-16.

[14]贾义敏.国际高等教育开放课程的现状、问题与趋势[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8(1):31-34.

大学远程职业教育论文范文

大学远程职业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大学远程职业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题目名称:《浅议企业招聘中的问题和对策》 姓 名___某某某___ 学号_12345...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