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出版社寒假作业范文
长江出版社寒假作业范文第1篇
图书出版作为我国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受到了国家的重视,但是落后的图书出版管理办法,使得教材、教辅这类学科书籍的出版一直处于国家的政策保护之下。由于市场垄断, 利润分配十分不合理,很多图书出版社对于成本管理不重视,自身发展目标不明确,这些主客观原因都成了阻碍了图书出版业进步的壁垒。随着中国市场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图书出版业逐渐变成了一个以市场为导向,受市场规律约束的高竞争行业。面对新的发展环境,我国各大出版社都应该积极学习和改革新的成本管理办法,打破自身局限,在竞争中掌握有利条件[1]。
一、作业成本法的内涵
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作为成本管理的最主要办法,最早是出现在美国。作业成本法涉及到的专业概念多且复杂,简单来说,作业成本法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资源(Resource)、作业(Activity)和动因(Cost Driver)[2]。资源包括了像人力成本、时间成本、物力成本等等这些企业必定消耗的原始成本;作业就是成本具体分配的对象,资源是通过作业消耗在不同的对象上,然后通过生产变成了最终的产品;动因也可以被称为成本动因,指的就是作业发生的原因。通过动因实现了成本分配的各个过程,最后得到的成本对象也就是图书出版社的最终成本产物图书。
二、成本管理的内涵
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麦克昆(Manliw)曾经在书中写道“成本就是放弃的资源以获得其他产物。[3]”成本包括两类,除了我们熟悉的显性成本,例如货币,还有更多的隐性成本,比如人力和机会等。企业想要进行生产和销售时,一定会引起成本的消耗。
成本管理的核心就是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手段,降低生产成本,使得企业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抢占先机,获得更大的利润率。成本管理主要就是要求企业对生产销售过程中涉及的到的成本进行预估、核算、控制,用成本来指导企业接下来一段时间内的发展目标、并充分了解销售决策、供应链管理薪资管理和客户管理等多个过程中的成本分配情况。
三、中小图书出版社成本管理现状
(一)中小图书出版社成本管理的现状
新中国成立早期,我国国家性质决定了作为上层建筑的图书出版发行都是由国家统一管理控制,实行统销统购的政策。因此,图书出版的成本也都是由国家进行核算、批复,整个行业对成本管理都不重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各方面制度逐渐完善,到了1990年图书出版社数量已经明显增加,整个出版业也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就目前情况来说,成本管理的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图书出版社还存在一些传统腐旧的观念,管理者认为成本管理就是简单的压缩出版成本。第二,成本管理缺乏科学的办法,只是进行简单的成本核算,没有指导价值。第三,成本管理缺乏精确的统计分析过程,缺乏效率和必要的精确度。第四,很多出版社没有专门的成本管理人员,很多都是财务会计在负责,成本计算粗放,真实度不高,对于企业的决策管理参考性低的问题。
(二)中小图书出版社成本管理落后的原因
根据现状来看,中小图书出版成本管理不到位的原因主要集中在认识水平不高,观念方法落后和产业特点三个方面。图书市场虽然经历了多次改革,但是传统的垄断形式还是很难打破,一方面是一些具有历史优势的企业凭借着垄断利益,不愿意去考虑成本问题。一方面是市场竞争氛围不好,面对集团化的深入,很多小型图书出版社很难存活,进行变革更是有心无力。
四、中小图书出版社的作业成本法
不同的出版社具有不同的出版链,以某一上市公司的全资子出版社的业务流程为例,主要是包括了:选题策划、组稿审稿、编辑、封面设计、印刷、质检、营销和发行这几大步骤。对于每一个环节都可以分配不同的人进行作业。具体来说,这八个流程只涉及到了三个主要的部门:编辑部、业务部和营销部。每一个部门都要详细记录作业过程中产生的每一笔支出。
由于图书出版过程复杂,涉及到的费用既包括了直接成本又包括了隐形成本。以出版业务部来说,主要的工作为:版式设计、排版、校对、封面设计、印装和质检。在这些过程中涉及到的直接成本包括:设计费、办公费、折旧费、外校费、印刷装订费、纸张费、样书费。这些直接成本可以作为图书发行的基础成本,而一些类似于水电费、办公费的成本由于难以归类,可以算作运营成本。
但是,这样的成本管理办法显得太过于粗糙,对于员工绩效核定,企业发展决策其实是没有多少参考性价值大的。如果利用作业成本法,考虑作业中心和成本动因两方面的问题,就能更精确的核算不同书籍的价格。
(一)作业成本中心的确定
选题策划、组稿审稿、编辑三个步骤产生的成本费用可以整合记录,编辑作为一个成本中心;同理,营销和发行作为一个成本中心;印刷、质检作为一个作业中心;校对作为一个作业中心;设计作为一个作业中心。这样对于某一图书的成本费用就可以直接划分入不同的区域,不属于这些作业中心的消耗可纳入书籍的特定消耗中。
(二)成本动因的确定
确定成本动因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设立成本库,根据不同的原因可以对成本变动进行分析,这就是成本动因,确定成本动因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设立成本库。比如就审核校对的作业中心来说,成本费用是随着字数和稿件难易程度的改变而改变的,不同的字数需要的人力、时间成本都是不同的。以政治类教辅书籍的出版为例,出版社一般会将重要的历史、会议、人物和优秀图书候选作为重点项目,而一些地方会议、人物类的辅导资料作为一般项目。一般项目无加成或者根据字数多少加成20%30%,而重点项目可以加成90%-100%[4]。
(三)分配率的确定
根据不同的成本动因,以作业中心为一个单位集,将各中心的费用折算到图书中。分配率作为一个调节因子,决定了每本图书的最终定价。图书价格就是分配率和成本动因数量的乘积。
五、作业成本法对于成本管理的作用
作业成本法通过更准确科学的方法,把本来零散的出版过程联系在一起,不仅是能更清楚的对成本进行控制,最主要的是有助于确定每一个成本中心的占比,对提高管理水平,降低成本,发现管理过程中的不足提供了依据。
为了能让作业成本法真正发挥作用,可以把每一个作业中心的成本预算任务分解到每个人身上,即成本不是对一本书进行计算,而是一段时间内,某一人能有多少成本值,可以动态地对这些成本动因进行分配。比如一位编辑在编辑重点图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时,要经过4个月的反复审核修改才能最终成稿,每个月基础费用为5000元,4个月就总共花费了20000元,而且因为这位编辑没有办法同时进行别的图书的编辑工作,每个月可能最造成2000元的损失,这些费用都应该根据作业成本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书籍定价的决策参考。
六、结束语
作业成本法的普及还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引导,随着各个图书出版社逐步向企业转型,在企业管理越来越深入的背景下,如何利用作业成本法进行成本的核算,更好地进行图书定价、业绩考核,这成为了中小图书出版社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作业成本法的普及还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也需要企业提高关于成本控制的意识,一些基于作业成本法的计算软件等待着被专业人士开发利用。
摘要:随着文化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 各家出版社都由原先的事业单位转变为企业经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 各出版单位都应该重视加强成本管理, 减少成本支出。本文通过分析图书出版社在出版书籍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讨论如何使用作业成本法对出版社占用的资源进行核算, 从而对书籍成本进行准确估计, 以期提高企业管理能力, 增加企业资本获利率, 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多优势。
关键词:中小出版社,图书出版,作业成本法,成本管理
参考文献
[1] 陈佳.基于作业成本法的医院成本管理模式的构建[J].财会学习, 2018 (2) :106.
[2] 王一中.作业成本法在现代企业中的应用[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7 (24) :182-183.
[3] 周洪玲.作业成本法在我国企业应用研究[J].全国流通经济, 2017 (27) :87-88.
长江出版社寒假作业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