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朱自清复习提纲范文
春朱自清复习提纲范文第1篇
严谨整饬如天裁结构美《春》共十段,第一段内容写盼春,第二段至第七段从整体上集中笔墨绘春,第八段至第十段赞春。其中第三段从整体上描绘春天的景色,三至七段描绘了五幅春景图:春草勃发图、春花争妍图、春风和煦图、春雨润泽图、春早人勤图。文章结构严谨而整饬,首段如凤头,开篇点题,中间部分如猪肚,丰满圆润,结尾如豹尾,简洁有力,升华主题。其严谨整饬如天裁,无丝无缝,美轮美奂。具体如下:
首段写东风,扣住一个“盼”字,“来了”、“近了”,形象地展现了大寒过后,立春将临的情景,使盼春之状现于章首。二段总写“一切”,立春过后,万象更新。作者又把握住一个“起”字,写“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绘出立春、谷雨之间的景色,迎春之意跃然纸上。三段赞春草。这是谷雨惊蛰时令刚萌发的鲜嫩小草,作者工笔描摹,在细字上下功夫,先正面描写,后借助游春踏青者的动作侧面描写,写出小草的纤细、柔软、温厚的品质,字里行间充溢着作者的脉脉深情,游春之悦溢于言表。四段咏春花。循着时序,惊蛰过后,百花已由萌发、含苞到盛开怒放,作者紧扣一个“闹”字,以动写静,闹春之乐力透纸背。五段赋春风。先从人的触觉起笔,“吹面不寒”、“像母亲的手”,然后攫住一个“系”字,巧妙地把风放在泥土、空气、花草、群鸟、流水以及牧童的笛声等事物的相互联系中精心抒写,真切地写出清明前后的感受。七段颂春雨、惜春时。时序翻过谷雨,雨则“像牛毛”,似“薄烟”,小草、树叶也都变得“绿得发亮”、“青得逼你的眼”。作者又扣住一个“惜”字,极写农民珍惜春光,不误农时。接着写天上的风筝渐多,十分典型地写出谷雨至立夏间的暮春景象。结句“一年之计在于春”,使惜春之情,洋溢于卷间。末段由实而虚,扣准一个“寄”字,把人类的憧憬寄托在象征春的“刚落地的娃娃”,“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和“健壮的青年”身上,展示春天无限光明的前景,使颂春之情升于峰巅。 二.语言美
1、大量运用叠音字
刘勰极力提倡用叠音字,他说:“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日出之容,漉漉’拟风雪之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文心雕龙-物色》)叠音自然,能增加音乐美感,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清脆悦耳,记起来轻松自如,朱自清先生在散文中大量运用叠音词,令人目不暇接,各有其丰富的表现力。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春》)“偷偷”一词写出了小草不知不觉地出现,不知不觉地生长,活泼可爱。“嫩嫩”、“绿绿”从质感、色彩两方面准确地写出了初春的小草的特点。“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春》)让人体味无穷,让人享受不尽。
2、选用精当的动词
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对他的学生莫泊桑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朱自清先生正是这样做的,他在动词的使用上认真地推敲,表现出了深厚的语言功底。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春》)“钻”用了拟人的手法,表现小草破土而生的挤劲,洋溢着勃勃生机,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如果用“长”字,就太俗了,只是一般的说明,表现不出小草的活力。“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春》)“闹”既写出了嗡嗡的声响,又呈现出春天一派喧嚣沸腾的热闹景象,的确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3、大量使用贴切新鲜的比喻
清朝学者沈德潜说:“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司空见惯的事物,朱自清先生信手拈来,写到文章里,用活了,见新了。《春》写花朵多样,花色艳丽,连用三个比喻,“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调动了读者丰富的想象力,起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写地上野花,“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不但写出铺满原野的草花之多,而且描绘出闪闪发光轻轻摆动的野花的明丽色彩。写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三个比喻从不同侧面写出春雨紧密、闪亮、细长的特点。春是空灵之物,属难写之景,但作者“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他说:“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她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作者抓住了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他笔下的 春天给人以质感、实感。三个比喻句分别突出了春天的新鲜、美丽、有力度三个特点,赞美了春天蓬勃的生命力。
三.意境美
1.形象美。文学艺术作品必须有具体可感的生动形象。惟其如此,才能获得持久的艺术生命。作为散文,特别是描写风物、寄托情怀的抒情散文,既要有情,又要有形,这就尤见作家的艺术功力。朱自清的抒情散文,不仅潜隐着一种缠绵、委婉、深沉的感情,同时,他凭借精妙的比喻艺术也为我们勾描出一群栩栩如生的美的形象。 以质实之物比质实之物,给人一种形象美,这在朱自清的散文中,俯拾皆是。然而,他用质实之物比“空灵”之物,从而托出“空灵”之物的形象,却更是出神入化。在《春》的结尾,作家这样写道: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领着我们上前去。
春天,她无形、无声,是“空灵”之物,一般人要描写出春天的形象,是多么困难,而朱自清写出来了,写得如此美。他独具慧眼,敏锐捕捉主体和喻体的“质”的相似点,把春天的美丽附于“刚落地的娃娃”的勃勃生气美,“小姑娘”的艳丽容颜美,“青年”的健壮身姿美,使抽象的“春天”有形、有色、有声、有神、有情,喷射出诗意的光辉。作家写物附意,扬言切事,也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对春天无比热爱和热情赞美的深沉感情。
2.绘画美。古人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谈。能绘出影像的是画,透出神韵的是诗。好的画和好的诗总是相辅相成、浑为一体的,朱自清写的虽是散文,却与诗画有异曲同工之妙。他的散文,有绘画的色彩美,也有诗的韵味美。
在《春》中有这段描写: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还眨呀眨的。(略)
春天的景象被朱自清描写得多么精彩呀!读了这段文字,你仿佛置身于万物复苏、争奇斗妍的春天之中,又仿佛在品赏一幅清丽明朗的水彩画。这幅画,远处可见五彩缤纷的花色,近处可听蜜蜂的低吟,上有蝴蝶的翻飞,下有野花活泼俏皮的眨眼。远、近、上、下,浓、淡、干、湿,虽是信笔点染,无事雕琢,却成为高妙的艺术珍品。为增强画面的色彩美,再三设譬花色;为使画面呈现生气,以眼睛眨与野花的神态构成一比。由于作家描绘画面,把美的情致注了进去,因此,几多诗意,几许春色,便从一幅动的、立体的画图中溢了出来。
春朱自清复习提纲范文第2篇
1 .反复朗读,感知内容,体会美感。
2 .理清思路,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3. 联系实际,广泛阅读,开阔视野。
重点难点:
1. 通过朗读,赏析语音来体会景物的特征
2. 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音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描写景物的
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法设计:
合作探究与读讲结合
学法指导:
“读-讲-读-赏-读”。读书分三个层次:让学生熟悉课文,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深刻领悟作者表达的感情和文章遣词用语的妙处。夹在读书之中“讲”与“赏”分别是指:“讲”,清除文字、词语等障碍,理清文章的结构;“赏”,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运用实例赏析,体会作者选用词语和句子的妙处和所抒发的感情。运用此法,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精要的指点下,在回环往复的读书中,自己体悟,加深理解。
媒体设计:
本文是一篇优秀的美文,可以配乐朗诵课文,让学生观看一些图片,能更加形象地感受到生机勃勃的春天,在相近的意境中情感得到熏陶。
教学设计:
一.导语:提到春天,我们眼前就仿佛出现了阳光明媚,春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一片春意盎然,生机勃勃。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都会描绘春天,歌颂春天,同学们都学过很多诗词歌赋是描绘“春”这个季节的,请同学们来举一些描写春天的诗句。如: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唐 贺知章《咏柳》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南宋 志南和尚《绝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
邵翁《游园不值》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初春小雨》)。”杜牧的《江南春》中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些都是古人对春天的描写和赞美,他们大部分都只是通过写某一些景物来变现春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著名作家朱自清的散文《春》
二.知人论世:
朱自清(1898--1948),子佩弦。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他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背影》、《绿》、《荷塘月色》等是最具代表性的佳作。朱自清晚年虽然身患重病,但仍然“不为五斗米折腰”,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他的铮铮铁骨和高风亮节,赢得了无数人的敬仰。 三.配乐师范朗读课文,并在朗读中提醒学生需要注意和掌握的生字词,并说明其读音,比如:朗润(run) 酝酿(yun niang)婉转(wan) 嘹亮(liao)蓑衣(suo) 斗笠(li)稀疏(xishu)抖擞 (sou)
并要求学生带着问题来听读课文。问题如下:
1. 作者是怎样来写春天的,描写了哪些景物
2. 划出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来描绘春的句子。
四.师生共同赏析全文
1.要求学生自己把课文读一遍,分组讨论,选出喜欢的自然段或句子,并自由发言喜欢的理由。
(老师:“同学们可以从修辞,句式的运用,或者各种感觉器官等等,挑出你认为最精彩的部分,下面,同学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踊跃发言)
学生回答:
(1)第一段得“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风的脚步近了”这段两个“着”“了”的连用可以看出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
(2) 第2段:总写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情态。用拟人手法勾画大自然"刚睡醒的样子“,为下文具体的春景描绘提供了美好的背景;再说,山、水、太阳最能向人显示春天气息,作者选用"朗润“、"涨"和"红"分别描绘山、水、太阳睡过一冬而醒来的情态,非常传神。
(3)第3段:春草图。先正面写,第一句用拟人手法,第二句由近而远,把春草人格化,显示春草的生命力,"嫩嫩的“、"绿绿的“,从质地、颜色的角度,突出了春草新鲜的特点,"满是的"用口语显示春草的生机勃勃的特点;后侧面写,第
三、四句写春草给人的欢乐与感受,充满活力。
老师补充: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大家注意到这句话里有个字用得比较特别,是哪个字?(学生回答)那把“钻”改为“长”或“生”会是什么感觉?(学生回答:“钻”可以看出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看出小草的生命力旺盛,从而可以看出春天的勃勃生机)
(4)第4段:春花图。首先,这一段写得很有层次:树上-花下-遍地;其次,这一段文字注意色与味、虚与实、动与静的配合:由与前后照应的"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说到"花里带着甜味儿"色彩与甜味相勾连;由花味甜联想到果实实与虚相结合,蜂闹蝶舞与繁茂
鲜艳的花们相映衬;第三,巧用拟人、排比、比喻,写春花竞相开放。总之,画面五彩缤纷,富有立体感。(这一节应当让学生充分讨论,言之成理,都应予以肯定、鼓励)
老师补充:大家看窗外,现在正是春天,看那些开得姹紫嫣红的花,和广玉兰上面,是不是觉得有“红杏枝头春意闹”的感觉
(5)第5段:春风图。风是无形的,但可以感觉到它的存在。作者分别用触觉、嗅觉、听觉写春风。触觉:引用诗句,又打一个比方,让人感到春风的温暖;嗅觉:"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让人闻到春风的芳香;听觉:鸟鸣的清脆、婉转,风声水声的轻盈,笛声的嘹亮,让人听到春风的柔和。风是无形的,但作者笔下的春风却有形、有味、有声、有情。
(6)第6段:春雨图。引出春雨后,用"可别恼"这一口语,显得特别亲切而有情趣,下面就引导读者品味江南春雨的妙处:细密、闪烁、绵长;亲吻着"树叶儿“、"小草儿“;烘托出"安静而和平的夜“;滋润着乡间的行人与农民,这一切充满了诗情画意。
(7)第7段:迎春图。"风筝"是春天的信使,写风筝渐渐多了,实质是写屋外的人多了,因为春天来了。全段都用短句,读来富有节奏感,让人感到精神抖擞,充满希望,充满力量。 老师补充:同学们注意到文章最后连用了三个比喻句了吗?都是用来形容“春”,来赞美它,同学们觉得这三个比喻句能不能交换顺序呢?(这个问题比较有难度,可以让同学们互相交流后再发言)
(回答:不能,因为作者是以人的生长进程来比喻春的进程,初仲暮,表现了春的新美力的三个特点,因为人的生长过程不变,所以也不能交换顺序)
(以上设计说明:让学生由整体感知课文转到局部感知课文;让学生相互启发,在讨论中迸发思维的火花。答案不要求一致,只要自圆其说就行。这一环节,主要落实教学目标1.2.3)
3. 课堂小结:边总结全文以及刚才学生的回答,边把板书书写出来
板书设计如下:
一.盼春盼、来、近(总领全篇,开启下文)
一切欣欣然张开了眼
总括轮廓:山(朗润) 水(涨) 太阳(红)
二.绘春春草图(草报春):偷、钻、嫩、绿、满草
坐、躺、打、踢、赛、捉人
春花图(花争春):态桃、杏、梨,赶趟儿。
色像火,像霞,像雪
味甜(果实)
(遍地野花,像眼睛,像星星)
春风图(风唱春):味:泥土气息 草味 花香
声: 鸟声清脆婉转笛声嘹亮
春雨图(雨润春):形: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状:密密地斜织、屋顶上笼着层薄烟
景:树叶绿得发亮、小草青得逼你的眼,灯、
人、房屋
迎春图(欢迎春):城乡、老小、舒活、拌擞、一年之计在于春
三.赞春三个比喻句:“新”“美”“力”
五.布置作业:1. 学一首有关春天的歌曲
2.再品味下朱自清《春》语言的魅力,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
行背诵。
3.周末去一下公园,感受一下勃勃生机的春天,写一篇有关于春
春朱自清复习提纲范文第3篇
一、作者介绍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号秋实,后改名自清,是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代表作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有《背影》《欧游杂记》《你我》,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绿》《背影》等。
二、词语积累
嗡(wēng) 朗润(lǎng rùn)酝酿(yùn niàng)卖弄(màinòng) 喉咙(hóu lóng) 应和(yìng hè)嘹亮(liáo liàng) 烘托(hōng tuō) 静默(jìng mò) 风筝(fēng zhēng)抖擞(dǒu sǒu) 健壮(jiàn zhuàng) 宛转(wǎn zhuǎn) 蓑(suō) 笠( lì ) 繁花嫩叶(fán huā nèn yè) 黄晕( yùn)呼朋引伴(hū péng yǐn bàn)花枝招展(huā zhī zhāo zhǎn)
三、文本研读
1、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1)
盼春(反复和拟人的修辞)
第二部分(2-7) 绘春(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第三部分(8-10)赞春(三个比喻)新、美、力
2、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第一段的作用是什么?用了什么修辞?
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奠定了全文清新活泼的感情基调。运用了反复和拟人的修辞,表现了对春天到来的急切盼望和喜悦之情。
3、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拟人。总写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情景。
4、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偷偷地”“钻”写出了小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写出不经意之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的惊喜之感。“嫩嫩的”写质地,“绿绿的”写颜色,准确地写出了春草“新”的特点。
5、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六个动词的连用,表现了人们在草地上的活动和感受,侧面写出了春草勃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
6、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拟人。写出了春花争春比美、竟相开放、互不相让的动态。
7、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比喻、排比。写出了春花争艳,万紫千红的景象。
8、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甜”从味觉上写出了花的香味儿。想象,由实写到虚写,由眼前的春花想到秋实。
9、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这一句从侧面衬托出春花的竟相开放,万紫千红,香味浓郁。 “闹”改为“飞”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因为“闹”自中不仅有嗡嗡的声响,而且呈现出一派喧闹沸腾的景象;如果用“飞”字,则无声无息,只能表现飞时的形态,而不能表现声响和景象。
10、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野花多而明艳的特点。
11、“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引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春风和煦的特点。“抚摸”一词巧妙地表达了春风的温暖和柔情。这是从触觉的角度写春风的柔和。
吹面不寒杨柳风:出处南宋 的 志南和尚《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12、作者分别从什么角度观察描写春风的,写出春风的什么特点?
从触觉、嗅觉、听觉的角度写出春风的和煦、芳香、悦耳,将春风写得形、声、味俱全。
13、“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一句中“卖弄”指有意识显示、炫耀,语含贬义,用在这里恰当吗?
恰当,文中贬词褒用,从听觉角度生动地描绘出鸟儿在和煦的春风中尽情鸣叫的可爱情态。
14、“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比喻。写出春雨的细密、闪烁、绵长的特点。“斜织”“薄烟”形象的写出了轻盈、迷蒙的特点。
15、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写出雨中植物新而亮的特点,“逼你的眼”突出草之青,激发读者的想象。
写出一句能表现春雨这种特征的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16、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这三句将视线由植物转到人,从白天写到傍晚。动静结合,有动景,有静景。“静默”一词最妙,运用拟人修辞,烘托出春雨中安静和平的气氛,营造了一种妙不可言的意境。
17、“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这句俗语激励人们抓紧大好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
18、赞春的三个比喻句分别写出春天新、美、力的特点。
这三个比喻句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这三句的顺序,从“娃娃”到“小姑娘”再到“青年”形象地表现了春天的成长进程,所以不能调换。
四、中心思想
春朱自清复习提纲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