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菜单设计课程改革论文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菜单设计课程改革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 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中国旅游、学习、工作或定居。他们在感受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想品尝闻名世界的中国菜。所以,中餐菜单的英文翻译就成了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从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入手,分析中餐菜单英译存在的问题,探讨了中餐菜单英译的方法。

关键词: 中国菜谱文化内涵翻译

中国的饮食文化可谓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菜肴色味形俱佳,烹饪艺术高超,早已名扬四海。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中外交流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对中国的饮食感兴趣。有关饮食文化的翻译无疑在饮食文化交流中扮演起了重要的角色。所以,中餐菜单的英文翻译就显得非常重要。一份中餐菜单的优秀英译,不仅可以方便客人点餐,更可以让客人在品尝中华美食的同时,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让中餐成为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从而成功地实现中国餐饮业走向世界。然而,目前对于这个领域的研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出版的研究寥寥可数。至今在中餐菜谱的翻译问题上还没有统一的标准。

一、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

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是世界文明的四大发祥地之一,其独具特色的烹调和饮食文化是世界饮食文化中最伟大的两大门类之一,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的突出贡献,被全球誉为“烹饪王国”。

从菜系上分,中国菜可分为四大菜系,即广东菜、江苏菜、山东菜和四川菜。广东菜是中国著名菜系之一,即珠江流域的粤菜(西汉时就有粤菜的记载),由广州菜、潮州菜和东江菜三大主要流派组成,是岭南饮食文化的代表。粤菜的用料较广、花色繁多、形态新颖、善于变化,讲究鲜嫩、爽滑。长江下游的江苏菜包括淮扬、苏锡、金陵和徐海四大风味流派,特点是选料朴实、讲究火工、重油重色、味道醇厚、保持原汁原味。黄河流域的山东菜在饮食风格上逐渐形成了济南、胶东、孔府三大风味流派,以其味道咸鲜适中、脆嫩可口、制作精细而享誉海内外。长江上游的川菜好麻辣辛香,擅调复合味,菜式朴实兼有南北之长,对长江中上游及滇、黔地区的饮食文化有较大的影响。

从名称上看,作为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式菜谱的名称也是多姿多彩、十分讲究的,既有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又有浪漫主义的写意笔调,既蕴涵着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又充满着民俗情趣和地方风情。有的菜名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菜名,而是一件令人赏心悦目的艺术品名了,有的菜名背后甚至蕴藏着一首诗、一幅画、一则神话、一个美丽的传说或是一个动人的故事。如皇帝落难饥不择食时吃的玉米稀饭“珍珠粥”,以蟹黄和燕窝象征楚汉相争的“鸿门宴”,反映抗战时期重庆人民反日情绪的名菜“轰炸东京”,反映夫妻恩爱的“过桥米线”,反映百姓对奸臣无比痛恨的“油炸桧”,以及“东坡肉”、“宋嫂鱼羹”、“麻婆豆腐”、“叫化鸡”、“桃园三结义”、“狗不理包子”等都包含了浓浓的文化意蕴。

从烹饪方式来说,据统计,中国菜的烹调方法至少有50多种,主要有Boiling(煮),Simmering(炖、煨),Stewing(煲、炖、焖),Braising(烧),Frying(油炸),Baking(烘),Roasting or Broiling(烤),Steaming(蒸),Smoking(熏),Pan-Frying(煎)等。但专家们一般认为,传统烹饪方式有三十二字诀:煎炒烹炸,爆烤熘扒,蒸烧煮炖,炝拌绘焖,腌氽煸腊,煨靠酱熏,酿塌糟涮,风卤贴淋。这些传统的烹饪方式,在保持食物本色的基础上,又能充分释放食物的色、香、味,充分表现了中国菜肴烹饪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从原料上来讲,中餐菜单中主要包含六大原料:(1)肉类。如:鱼片(sliced fish)、肉丝(shredded meat)、鸡丁(diced chicken)、虾仁(shelled shrimp)等;(2)蛋品类。如:煮鸡蛋(boiled egg)、煮荷包蛋(poached egg)、蛋清(egg white)、蛋黄(yolk)等;(3)油脂类。如:猪油(lard)、植物油(vegetable oil)、花生油(peanut oil)等;(4)蔬菜类。如:番茄(tomato)、卷心菜(cabbage)、茄子(eggplant)等;(5)瓜果类。如:黄瓜(cucumber)、草莓(strawberry)、菠萝(pineapple);(6)调味类。如:咖喱粉(curry powder)、辣粉(pepper powder)、番茄酱(ketchup)等。

二、中餐菜单英译中存在的障碍及问题

饮食文化的特殊性表现为语言的特殊性,像中国的“饺子”、“元宵”、“粽子”等词汇,严格地来说,并没有相应的词来翻译。三者在英文中都可以译为dumpling,但却是完全不同的食物。更重要的是,它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着三个重要的节日,蕴涵着深厚的文化背景。例如“元宵”也可译做a rice glue ball或sweet dumplings made of glutinous rice flour(for the Lantern Festival)。如果缺乏一定的背景知识,译文读者根本体会不到元宵真正的象征意义。另一方面,由于中国饮食烹饪方法多种多样,内涵丰富,专业性又较强,要把中餐菜单中的每一种菜名从一种语言转化为另一种语言并非只是在语言层次上的转化,更是文化层次的进一步转化。但是由于人们在对菜单翻译时忽视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使许多外宾在享用中华美食时产生了误解,闹出了许多“国际笑话”。根据2006年4月10日的《半岛都市报》报道:因为来青岛旅游的外国游客日益增多,青岛很多酒店都推出了外语菜单,但是这些外语菜单却把不少外国人吓跑了,原来他们把红烧狮子头翻译成“烧红了的狮子头”,“麻婆豆腐”翻译成“满脸雀斑的女人制作的豆腐”,“童子鸡”译成了“还没有性生活的鸡”……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诸如此类问题的原因在于菜式空缺造成的词汇空缺和望文生义的错误翻译。

三、中国菜谱翻译的原则及方法

1.中国菜谱的翻译原则

早在19世纪末,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严复先生就提出了“信、达、雅(Faithfulness,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的翻译标准。然而,当人们在翻译中文菜单的时候,却将此标准束之高阁。如果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能将此标准作为指导思想,那么大量中文菜单错译、误译的现象也许将可避免。从“信”的角度出发,译者在翻译中文菜单时,应准确翻译出主料、配料、烹调方法等信息。这是菜单翻译的基本要求。从“达”的角度来看,译者应注重译文的理解性。严复先生提出关于“达”的要求,其实质就在于译文应该容易被读者理解。从“雅”的角度分析,译者在翻译中文菜单时,应在整体上考虑英译菜名的“美感”,包括从文化、语言等角度。“雅”不仅要求译者考虑到我国的文化因素,还要注意外国的文化。例如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应尽量避免英语世界的忌讳。有些菜肴的原料在饮食文化相当丰富的中国不会引起食客的反感,如蛇、青蛙等各种各样的野生动物,但是由于文化差异等缘故却会引起外国人的反感。

2.中国菜谱的翻译方法

2.1写实性命名菜单的翻译

所谓写实法就是它是一种如实反映菜肴原料构成、烹制方法和风味特点的命名方法。这类命名有的以原料命名,如西芹牛肉、鲜笋肉片等;有的以烹饪方法命名,如酥炸鲜蚝、花菇煨鸡等;有的以刀工命名,如片、丝、丁、柳、块等;有的以地点命名,如北京烤鸭、道口烧鸡等;有的以烹制人命名,如宋嫂鱼羹、文思豆腐等。在大多数情况下,由于写实性菜名是“名副其实”,因此,译者通常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来翻译写实性菜名。具体的方法归纳如下:

(1)翻译以原料命名的中餐菜名时,可选用一种原料的名称作为菜名的主要部分,其他原料名称可用介词with连接,放在后面,如:

杏仁鸡丁Chicken Cubes with Almond

牛肉豆腐Beef with Bean curd

西红柿炒蛋Scrambled Egg with Tomato

干烧龙虾Lobster with Chili Sauce

芙蓉虾仁Shrimps with Egg White

(2)翻译以烹饪方法或刀工命名的中餐菜名时,可用表烹饪方法或刀工的单词加上原料即可,如:

红烧牛肉Braised Beef with Brown Sauce

水煮嫩鱼Tender Stewed Fish

鱼香肉丝Fried Shredded Pork with Sweet and Sour Sauce

香煎鸡块Fragrant Fried Chicken

炒鳝片Stir-fried Eel Slices

(3)翻译以人名地名命名的中餐菜名时,为了传播中华文化,译者应尽力保留原文的地名和人名。故其翻译方法也只需直接按字面翻译。如:

麻婆豆腐Ma Po Spicy Tofu

四川水饺Sichuan Boiled Dumpling

扬州炒饭Yang Chow Fried Rice

北京烤鸭Beijing Roast Duck

2.2写意性命名菜单的翻译

许多中餐菜肴喜欢采用借代、比喻、象征等联想手法命名,使其听起来既优美动听又富有浪漫色彩。这些菜名在译成英文时,如若照译形象,没有中国文化背景的外国客人听了会感到莫名其妙。所以不如舍形求意。对于这类菜名,译者在翻译时可舍去原菜名中比喻的形象,意译出原义。比如,广东人新春佳节喜欢吃一道菜,名为“发财好市”,好像吃了之后就会“发财”、“生意好”。因为“发菜”和“蚝豉”跟“发财”和“好市”谐音。因此,这道菜可译为:Black Moss Cooked with Oysters。其它菜名例如:

红烧狮子头Braised Minced Pork Balls with Brown Sauce

芙蓉鸡片Fried Chicken Slices with Egg White

八宝鸡Rice Stuffed Chicken

红烧四喜肉Braised Brisket with Brown Sauce

然而这里有一个问题要注意,即中餐菜名为了吉祥,借用了一些不能食用的物品或西方人忌讳食用的动物名,译者翻译时应按原料名直译。如果原料本身是西方人忌讳的,则可省略不译。如“翡翠鱼翅”中的翡翠不过是起装饰作用的新鲜蔬菜而已。再如“红烧狮子头”,是由肉丸滚上糯米而成,因为像毛发竖立的狮子头而得名。又如“脆皮乳鸽”,象征着和平的鸽子烹而食之,也是西方人不能接受的,所以最好将其略过。

四、结语

总之,中国饮食文化底蕴深厚,菜式种类繁多。在将中餐菜名翻译成英文的过程中,译者应遵循“信、达、雅”的翻译原则,从不同的角度入手,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翻译。从而实现翻译原则和餐饮知识的完美结合,使中国餐饮文化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黄海翔.中餐菜单英译浅谈.中国科技翻译,1999.

[2]卢魁.浅析中餐菜单英译的原则及方法.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

[3]单宇.食在中国——中餐菜单英译问题小议.株洲工学院学报,2001.

[4]刘凤玲.菜肴命名艺术与饮食文化.广州大学学报,2005.

[5]汤立伊.中餐菜单英译的“信、达、雅”.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8.

[6]李郁青.中国菜式命名的文化内涵与翻译.江汉大学学报,2002.

菜单设计课程改革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是机械工程类学生一门重要的实践课程,提高其教学质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目前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课程设计与教学过程的融合、题目的选择、计算机辅助设计、分组与考核方式、与机械创新大赛接轨等几个方面提出了教学改革思路和措施。

[关键词]课程设计;机械设计;教学改革

0 引言

机械设计是机械工程类学生的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而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是机械设计课程重要的实践环节,通过课程设计能使学生综合运用机械设计课程以及《机械制图》、《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金属工艺学》等其它先修课程的理论和实践知识,掌握机械设计的一般规律,培养机械设计的能力和机械设计的技能,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

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特别是以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微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微电子技术的飞跃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渗透。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和现代控制科学等与机械科学不断交叉融合,使传统的机械科学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机械的概念和机械设计过程相对过去有了很大的改变,对工程设计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当前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教学模式还相对比较陈旧,存在很多问题,还不能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无法培养出符合要求的工程设计人员。因此,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改革势在必行。

1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与课程设计脱节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是学生进行的第一次比较正规而全面的设计,由于其涉及课程多,知识面广,且要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较大的工作量,因此对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有较高的要求。

以往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是机械设计课程的后续,是在将机械设计课程完全授完之后再进行课程设计。一方面这样使得学生对机械设计课程中某些知识点的理解、记忆产生了断续:另一方面,由于单纯针对授课,学生对课程设计与实际工程中很重要的知识点理解的不够透彻,从而使课程设计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在不必要的复习上。同时,由于课程的断续,在课程设计开始阶段,需要学生根据自己的题目从最开始进行重复式的机械设计基本计算,又花费了一般2~3天的时间。加上事先对设计题目没有一个大致的认识和思考,学生自身又有一定的惰性,临时抱佛脚,缺乏系统思维,乱抄乱设计。这都使得设计过程时断时续,时间紧张,问题层出不穷,直接影响毕业设计乃至毕业后的社会工作,给学生和社会造成了很不必要的浪费与困扰。

1.2设计题目单一化

传统的课程设计重点是巩固和加强所学的理论知识,设计题目和给定数据多年不变,只需要按设计任务中给定的数据、方案及规定的设计方法完成一定的工作量即可,形成相互抄袭的后果“’。学生缺乏主动性、积极性,教师缺乏新思维,师生同受其害。同时,传统课程设计题目与专业、毕业设计相关度不大,使得学生所学专业课程无用武之地,缺乏学习兴趣,设计与专业课程学习不同步,达不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和充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1.3计算机绘图欠普及

传统机械课程设计,手工绘图贯穿始终,工作强度大、效率低。加上空间想象力不足和缺乏工程设计经验,学生面对二维设计图纸难以想象出机器的整体结构,导致学生对设计缺乏全面认识,似懂非懂,极大地影响了设计的积极性和质量”’。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CAD技术及Solid—work、Pro/Engineer三维设计软件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日趋广泛,使机械设计思想、设计方法与设计手段都发生了极大变化,这些变化对面向新世纪的高校机械类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培养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

1.4协作与团队意识差,缺乏创新意识

以往的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每个学生一个题目,题目类似而参数不同。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各自为政,互不往来,缺乏沟通与交流,虽然能够巩固单个学生对所学课程内容的理解,却难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协作能力,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而现实生产中,任何一个机械设备不可能单靠一个人就设计完成,也不可能单靠某一个人的设计方法就能完善所需要的功能,必须集思广益、广泛讨论。因此,必须在学生阶段就开始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与团队意识,使其逐步与社会接轨。

以往的课程设计由于时间紧张,工作量大,老师往往忽略或不明显鼓励学生的创新设计,从而局限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对于学生单一的、互不协作的课程设计,时间紧张,思维狭窄而受限,就更难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才能。即便是学生有好的想法,也因为没有充裕的时间考虑,没有老师的认真点拨和严密的思考论证而流产。

创新是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动力,现代企业产品和技术的不断发展,需要更多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去推动。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作为机械类学生第一次比较系统而全面的设计训练,必须充分利用其契机,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潜能,为社会创新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1.5考核制度不完善

传统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分二、三、四周三种模式,所布置设计任务根据时间不同稍有区别。在这几周的课程设计过程中,大多数同学都很认真,能够脚踏实地地进行设计,因此对自己最后辛苦所得的成绩也比较在意。而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考核主要包含了三个部分:图面成绩50%(包含草图和抄正图成绩)、平时成绩30%和答辩成绩20%。但图面成绩和平时成绩实际上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成绩,老师们各凭印象标准,自行决断,并不能像正式考试那样给出一个让学生一目了然、欣然接受的成绩,考核缺乏标准性和透明度。这既有可能造成学生成绩评定的不公,又可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即便是答辩成绩学生相对心里有数,但倘若老师们在答辩过程中所问问题难易有所偏颇,也极易造成学生心理上的不平衡,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毕业设计产生不好的影响。

2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模式改革措施

2.1课程设计与理论教学过程相融合

改变课程设计与教学脱节的问题,就必须在机械设计课程开始阶段将课程设计任务布置给学生,使课程设计与教学相同步,把课程设计分部、分阶段穿插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分步完成课程设计的基本内容。带着设计任务听课,既有利于学生充分理解课程内容,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思索自己设计任务中的若干问题,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与老师交流、沟通,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效果,逐步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较为宽广的空间。

在最近两年的机械设计课程中,将课程设计与教学相融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对课程的学

菜单设计课程改革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也相应的促进了机械设计课程教学的发展,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师通过利用问题解决模式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全面的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确保了学生学习上的进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竞争力,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本文主要针对于基于问题解决模式的机械设计课程创新素质教育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问题解决模式;机械设计课程;素质教育

前言

在机械设计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机械设计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发展需求,对学生的创新素质进行培养,使学生能够逐渐提高创新意识,这样才能够实现良好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未来的长远发展。下面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探讨。

1 当前机械设计课程创新素质教育的现状分析

机械设计是当前很多院校开展的重要专业之一,更是为社会培养更多机械设计专业人才的关键所在,然而,就现阶段机械设计课程创新素质教育的实施情况来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现状。

1.1 缺乏对创新意识培养的重视

一般情况下,在机械设计课程创新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这样才能切实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对机械设计专业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极为有利,更是推动机械设计课程创新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就现阶段机械设计课程创新素质教育的开展情况上来看,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缺乏重视,对学生的教学主要是按部就班的按照课本教材进行教学,并没有对学生的创新素质进行正确的引导,更是缺乏创新素质的培养,从而造成机械设计课程创新素质教育工作开展的不全面。

1.2 机械设计课程创新素质教育方式过于单一

机械设计课程创新素质教育是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而且,对机械设计课程创新素质教育应随着课程教学的改革而进行改进,并以学生兴趣培养为主对其进行相应的教育,这样才能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机械设计创新型人才。然而,就现阶段机械设计课程创新素质教育方式的实施情况上来看,创新教育方式过于单一,未能结合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探索,一方面由于教学方式过于陈旧,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将会对学生的学习效率造成极大的影响。另一方面机械设计课程创新素质教育方式的单一将会对机械设计专业的发展造成较大的限制,不利于机械设计课程创新素质教育的有效开展。

1.3 机械设计课程创新素质教育内容有待改进

众所周知,机械设计课程教学中主要包括理论性教学和实践性教学,尤其是实践性教学更是机械设计课程创新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标志着机械设计专业在不断的发展和改革,而且,在此过程中实践教学改革也在不断的进行创新。然而,就当前机械设计课程创新素质教育的现状来看,机械设计创新素质教育内容有待改进,在实际的教育中,导致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分离,甚至缺乏实践课程,不仅对机械设计创新素质教育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1.4 机械设计课程创新素质教育教师素质有待提升

在进行机械设计课程创新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起到引导的作用,而且,教师也应根据课程改革创新而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在问题解决模式运用到机械设计课程创新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对教师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就现阶段问题解决模式实施的实际情况上来看,部分教师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而使得教师的教育观念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再加上对问题解决模式的认识不足等,都将会给机械设计课程创新素养的教育造成极大的影响,更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因此说提升机械设计课程教师的综合素质势在必行。

2 基于问题解决模式的机械设计课程创新素质教育

通过以上的分析了解到,当前机械设计课程创新素质教育中存在一定的不足,将会给机械设计课程创新素质教育的顺利开展造成一定的影响,针对这类问题,必须采取有效的處理措施,如,在问题解决模式的应用之下,应充分发挥出问题解决模式的优势,切实有效的改变当前的现状,为推动机械设计课程创新素质教育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下面针对于基于问题解决模式的机械设计课程创新素质教育的策略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探讨。

2.1 基于问题解决模式的基础上,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科技迅速发展以来,机械化的发展也极为迅速,而且,很多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对机械性能、功能等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培养更多的机械设计人才,很多院校已逐渐开展机械设计课程,更注重对学生创新素养教育[1]。在对学生进行机械设计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同时还应通过问题解决模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扩展学生的思维,而首先要做的就是教师应熟悉教材体系结构,并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设问、善于从生活中发掘题材的能力,引导学生创新思维进行机械设计,实现对机械设计的创新。另外,基于问题解决模式的机械设计教学,要本着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师应在学习上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在这样一个无压力的环境下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被充分的激发,课堂氛围更加活跃更有利于发散学生思维,实现学生创新意识的提高。

2.2 基于问题解决模式的基础上,组织学生成立课外兴趣小组参加科研技能竞赛

随着课程教学的不断改革,对学生的教学也打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教师更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同时,也将传统的教学方法转变成以唤醒、激励、鼓舞,这也是机械教学的艺术[2]。正所谓,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在对一件事物产生兴趣的情况下,才能自主的去学习、研究、探索和创新,因此,作者认为,在以问题解决模式为基础上的机械设计课程创新素质教育中,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主,结合学生的兴趣组织课外小组,例如,机械创新设计小组、机器人创新制作小组等,并根据小组成员的兴趣来实施相应的科研项目,组织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一些科研活动,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机械设计科研创新能力,同时,也为教师分担一些工作。另外,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潜能以及个性的发挥,教师可以组织科研技能竞赛,或是鼓励学生参与国级、省级、市级等多种科研技能竞赛,充分营造人人争科研、人人争创新的良好学习氛围,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有效的提升机械设计课程创新素质教育效率。

另外,在小组参加科研技能竞赛的过程中,为了确保机械设计课程创新素质教育的有效性,应合理设置相应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同时,也可以通过建立长效的竞赛机制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机械设计创新素质教育极为有利。

2.3 基于问题解决模式的基础上,重视实验和课程设计

众所周知,机械设计课程中特别注重实践教学环节,也正是通过实验环节来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测量以及观察等,并从实验中理解相应的机械设计理论,更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及动手能力也有着极大的作用。从机械设计课程的大纲上分析,大多都是验证性的实验,而这些操作往往会导致学生按部就班的按照实验指导说明进行相应的操作,并没有将自己的创新思维融入到实验中,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不利于学生机械设计创新能力的培养[3]。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对机械设计课程创新素质教育,应适当的改变传统旧的实践模式,可以通过以问题解决模式为基础,根据实际的机械设计课程情况,为学生设置相应的实验,并给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实施开放性的实验室,让学生根据课题任务来选择相应的机械设计实验,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机械实验环境,这也是当前机械设计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更是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新模式[4]。

另外,在机械设计课程创新素质教育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将学习与日常生活进行联系,尤其是在机械制图、机械设计等环节中,可以引导学生将其设计与工程实际建立联系,这样在机械设计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也能够培养学生有意识的去模拟实际生产过程进行相应的机械设计,而且,也能引导学生从工程技术人员的角度上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打破传统“照葫芦画瓢”的模仿实验方式,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知识、探索知识、,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以及发展[5]。此外,在机械设计课程创新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实验教学的创新性,尤其是实验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应打破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加强对学生鼓励和创新,充分发挥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而且,在整个实验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有着极大的作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

2.4 全面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

通过以上的分析了解到,在当前机械设计课程创新素质教育中,由于很多教师缺乏对机械设计的创新认识,在课程教育不断改革的过程中,未能结合实际的课程教育提高自身的素质,而且,在教育开展时,未能及时对教育理念进行改革和创新,从而造成机械设计课程创新素质教育跟不上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速度,从而影响到机械设计课程创新素质教育的质量。首先,作为械设计课程教师,应了解机械设计课程创新素質培养的关键点,而且,为了提高课程创新素质教育的有效性,应了解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这样才更有利于机械设计课程创新素质教育的顺利开展,同时,也是保证机械设计课程创新教育质量的关键,因此,机械设计课程教师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该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这对提高机械设计课程创新素质教育质量将有着极大的作用。

其次,为了保证机械设计课程创新素质教育中问题解决模式的顺利开展,需要教师了解相应问题解决模式所需要的各项因素,这些都将是保证问题解决模式顺利实施的关键,因此,在机械设计课程创新素质教育实施之前,需要教师了解相关因素,尤其是对学生学习状态存在影响的因素,需要考虑周全。如,在轮式装载机机械设计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轮式装载机在使用中的各项功能,同时,还要考虑哪些因素对轮式装载机的设计有着影响,这些都是在进行轮式装载机机械设计之前教师必须了解的内容,这样才更有利于机械设计创新的顺利开展,教师应引导学生从简单入手,逐渐增加难度来设置相应的引导性问题,不仅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引导的作用,更影响到机械设计课程创新素质教育的水平,从而有效的提高机械设计课程的教学效率,实现最佳的教育效果,促进机械设计课程创新素质教育的发展。

再次,在提升机械设计课程教育教师综合素质的过程中,特别要注重教师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教师不能满于现状,尤其是在机械科技不断革新的过程中,教师应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加强专业技能的学习,确保教师所能掌握的知识是最先进的,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避免出现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在实际中却未能得到有效的应用,这都是当前机械设计课程创新素质教育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因此,在机械设计课程创新素质教育中应引起注意,这样才能切实有效的提升机械设计课程创新素质教育的水平,以进一步推动机械设计专业的发展,实现学生学习上的不断进步。

总结

综上所述,在机械化时代快速发展以来,很多院校的机械设计课程也在不断的发展,而且,应市场的发展需求,对机械设计课程更加注重学生创新素养的教育。因此,本文主要针对于基于问题解决模式的机械设计课程创新素质教育进行了相关方面的分析和探讨,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了解到,通过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创新素质教育,能够全面的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唐锐,党玉春.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教改探索[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2,14(06):113-114.

[2]吴茵,龙春光,华熳.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改革探索[J].长沙大学学报.2006,02(02):120-121.

[3]兰自志.机械设计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J].南平师专学报.2006,02(02):138-139.

[4]杨丽君.机械设计课程教学方法的思考——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9(03):122-123.

[5]高英武,廖晓莲,何幸保,罗军.机械设计课程考试方法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15(07):114-115.

菜单设计课程改革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教学是化工原理教学的一个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文章对课程设计教学中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通过选题创新化、内容多样化、设计手段灵活丰富及考核方式多元化等措施,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实践教学 实践能力

文献标识码:A

化工原理是化工类及相关专业的技术基础课,它在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起着承前启后,由理到工的桥梁作用,是基础理论通向专业技能的重要媒介,是真正把学生从“理科”领入“工科”,使其成为化工技术人才的核心课程,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环节,是综合运用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化工过程中各单元操作问题的工程学科。

化工原理课程教学包括理论课、实验课和课程设计教学三个环节,其中,课程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依据化工原理的经济性、实用性、安全可靠性及先进性原则,综合利用化工制图、机械制图、化工仪表及自动化与控制等理论知识,进行一次与生产实际紧密相连的某一化工单元操作的实践性设计。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逐步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解决常规设计中一些实际问题的一项重要实践教学,其出发点是通过课程设计提高学生文献查阅、制图、识图、国家标准选取、计算、创新及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等方面的能力。

但由于多种原因,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存在一些问题,现分析归纳如下。

一、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教学现状

1.设计题目陈旧,设计内容格式化。多年教学延用同样的题目,分组进行设计,设计题目内容在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指导书、网络或往届同学存档赠送的资料中都有较完整的设计模版。因此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只要按部就班地照葫芦画瓢,基本都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由于题目陈旧和设计内容格式化导致设计效果变成纸上谈兵,流于形式,大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不够重视,设计质量差,难以达到教学目标。

2.设计手段单一。设计的初衷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制图能力、计算能力及相关设备选型等综合能力,所以要求学生手工绘图、手工计算。但通过多年设计经验发现,学生对基本的制图规范如尺寸标注、比例选定、局部刨面图及俯视图相关规范性方面仍不能较好掌握。同时手工计算存在计算量大,计算结果准确度不高的问题,比如,塔板层数计算无论采用逐板计算法还是制图法,其它如经验公式、经验参数选取和试差法的应用等都可能出现以上问题,其计算结果必将影响后续设计内容,严重者导致负荷性能图检验不合格。这时按正常设计处理方法应该从尾到头逆向再检查一遍,从出现问题处再重新计算设计。但这时学生一般都身心疲惫,失去信心和毅力;另一方面设计时间也难以保证,结果必然导致一部分学生掩盖问题、私自篡改数据,而不能面对问题静心思考,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更不知小小数据的改动可能会给实际生产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

3.考核方式单一。以往教学中一般采取出勤、说明书和图纸三部分相结合的评价体系。但在执行中发现存在以下问题:比如,图纸方面,由于上交的是“无声”的书面成果形式,致使懒惰或制图技能差的同学有机可乘,私自找别的同学替画,指导老师却无法核实;说明书若是电子版,则可以套用本组其他同学的作品,进行简单的数据、文字修改,这一点从部分说明书中出现错误的相同性得到验证,这时问题虽然发现了,但指导教师仍很难判定是谁套用谁的,是谁替谁画的,另外还可能是同组同学“分工合作”的结果,所有这些问题的出现,必将对最终成绩的评定带来困难,也易导致该考核方式不能全面公正、公平地对学生做出考核的问题,也难以检验设计的质量,同时助长了不良的学习风气。

二、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措施

针对本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我校及目前大环境下对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笔者结合近几年教学实际经验针对性地试将一些实践教学手段引入到本课程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设计题目创新化、设计内容多样化,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针对课程特点及学生知识水平储备的差异,以“提优、促中、转差”为原则,设计新颖题目及多样化的设计内容,重在从多角度、多方面鼓励学生正确处理独立完成和团队合作的关系,提高对课程设计的重视程度。具体采取两种措施进行:常规设计和参加设计大赛设计,同时针对不同的设计对象,采取不同的设计题目和设计内容进行教学。

(1)选题和内容来源于生产实际。对于参加常规设计的同学,为了克服以往教学中选题的不足进行了慎重科学地选题,题目主要来源于生产实际,比如甲醇工段、甲醛工段、乙炔工段等单元操作,按组制定题目,同组同学分别承担进料组成、进料状态、进料量或生产任务不同的设计内容。

(2)选题和内容来源于化工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是由教育部、中国化工学会、中国化工教育学会在企业的赞助下举办的全国性竞赛,参赛高校遍及全国各省市地区,在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化工工程设计与实践能力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大赛题目每年均不同,并且与生产实际联系更加紧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勇于挑战自我的精神,同时,采取积极宣传和鼓励的方式来引导同学自愿加入这一部分的课程设计。设计任务依据当年的竞赛下达任务条件而定。五人一组为一队,设队长一名。小组成员可以根据各自的特长和兴趣来分工合作,执行中采取“传、帮、带”的形式进行。由于设计任务有一定的难度和复杂性,为了使学生较快“入戏”,请教有参赛经验的上届学生“传”授经验,主要包括团队合作的要点、软件的学习、方案的确定等方面;同组同学之间互相“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及各组同学互相“帮”助解决共性难点问题。小组内自学能力、自主能力强的同学“带”动稍弱的同学,整体相对较强的队“带”动较弱的队进行设计。

采用不同的设计题目和内容,符合了不同学生的“口味”,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自信心和团队协作能力;另一方面有效地避免了设计抄袭、代做的现象,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指导的良好设计氛围。

2.采用灵活丰富的设计教学手段。由于常规的课程设计时间为两周,若设计全部采用手工计算、手工制图进行,很难高质量的完成设计任务。因此,构建灵活丰富的设计教学手段是十分必要的。主要采取以下方式进行教学改革实践:

(1)提前下达任务让学生做好早入手准备,比如提前学习化工仪表及自动化和化工制图等课程的部分内容,能达到理解和会识图的目的。并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交流,解决问题,引导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增强自信心。

(2)在理论课教学中,注意结合课程设计相关知识采用案例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教学,适当训练计算能力,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在实验课教学中注重对现场设备仪表及工艺流程的观察和指导,从而使学生在理性和感性认识上有一定提高,使学生感到题目来源的真实性,增加设计的兴趣,而且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观念,为课程设计做好铺垫。

(3)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关于AutoCAD、Aspenplus等相关计算机软件的自主学习。布置辅导学生学习AutoCAD,网上下载教学视频,提供几个与课程设计有关的网站等。

(4)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身边地现象,树立工程意识。比如,教室里供热的换热器类型、结构、适用条件、规格、安装位置等是如何确定的;要保证教学主楼十楼在高峰期正常供水应如何选泵等等。通过引入生活中息息相关的小例子,使学生进一步意识到化工原理课程的重要性及实用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通过在课程设计的实践教学环节中采用灵活丰富的教学手段,削弱学生对设计的恐惧和依赖心理,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大大提高实践教学的效率,为学生按时完成课程设计提供保障条件。但要注意,要防止学生对软件产生依赖心理,而忽视了对课本基本知识的掌握和计算基本能力的练习。

3.考核方式多元化,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针对以往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依据过程与结果并重的原则,以重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工程”观念的设计能力培养为主,采用切实可行的多元化考核方案,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能有机结合,提高教学质量。

(1)针对同一题目不同设计任务的同学,实行多方位、立体化综合评价体系,设计期间定时及不定时地检查设计进度和内容,达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和及时发现错误及时纠正的目的。一方面督促了设计进程,另一方面检验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情况。同时,通过当面问答的形式避免了抄袭或替代设计的过程,对答辩成绩采用“化整为零”的方式进行评价,以“段段清”的方式进行答辩考核成绩评定,即将答辩环节渗透在设计的整个过程。最终结合学生平时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图纸、说明书情况给出总成绩。

(2)针对参加化工竞赛的同学,考核方式采用“总分”结合的形式。“总”为小组作为一个整体总得分情况,主要从设计的系统性、完整性、规范性、创新性和最终团队答辩情况而定。“分”为小组中每个学生独立完成任务情况、参与积极性和个人答辩情况。答辩过程按照参赛标准进行,小组“总”成绩占每个学生总成绩的40%,学生独立设计成绩占学生总成绩的40%。个人创新占学生总成绩的20%,主要包括设计方案的确定、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相关软件应用、节能环保及经济性评估等方面有创新或突破。

针对不同设计任务,采用的考核方式虽有所差异,但总体上均较合理、公平、公正地反映了学生的综合成绩,同时促进了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通过近四年的教学实践和改革,教学质量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参加大赛同学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得到了校、院领导的肯定,学生整体设计水平明显提高,具备了一定的化工PID识图、制图能力,为后续的专业课学习、生产实习和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结束语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是应用化学等专业学生进行学习的具有较强实践性的专业课。通过对设计题目、内容、设计手段及考核方式的改革,使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养成尊重实际向实践学习,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经济观点和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基金项目:黑龙江科技大学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4JY-15)]

参考文献:

[1] 钟声,吴鲲魁,王国岩.优化化工原理课程体系,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J].科技信息,2008(5)

[2] 胡光洲,刘海健.基于应用型化工专业原理的教与学[J].广州化工,2010(9)

[3] 王桎霞,林文钊,陈彦宏等.《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实践教学总结[J].教育教学论坛,2014(22)

[4] 陈婷,聂园梅,姚兴东.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教学的改革初探[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2(3)

[5] 徐畅.化工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3(3)

[6] 李红玲.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与探索[J].广州化工,2013(16)

[7] 臧运波.化工原理教学改革实践探索[J].广东化工,2010(10)

(作者单位:黑龙江科技大学环境与化工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2)

(责编:贾伟)

菜单设计课程改革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课程在本轮教研改革中重点以围绕地域文化特色设置实践课程内容与形式,将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转变为理论與实践并重的教学模式,启发学生更多地关注身边的社会现象与问题,设身处地进行人性化设计。

关键词:地域文化;实践教学;情境教学

1 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原理课程的性质

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原理课程包罗万象,其中包含了园林史、园林美学、园林植物、园林工程、园林建筑等多门分支学科内容。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学会从功能、形式、环境多方面综合考虑园林设计对象,并准确表达和表现设计内容。对于风景园林专业来说是一门主干专业课程,同时也是相关设计类专业非常必要的选修课程。

2 建筑学专业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课程的特点

(1)课时短少综合性强。风景园林设计既受地形、气候、植物、土壤、水文等自然因素影响,同时也是风土人情、地方风俗等诸多人文因素的体现。培养的学生既要有人文关怀,同时还应具备工程实践的能力。风景园林已发展成为一门融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人文科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1]。本校在建筑学专业开设了一门36学时的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课程。面对学时有限内容繁多的特点,改革中主要用专题方式浓缩园林设计理论,以大量经典案例作为教学素材,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教学,同时强调实践实操,更好地与建筑设计相结合。

(2)启发育人实践性强。建筑学专业开设风景园林课程,设计对象从一栋房屋变成了更为广阔的公共开放空间,服务对象也从特定人群变为广泛人群,更应强调情境教学,已达到“情境育人”的目的,让学生“热爱专业、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关爱人类、服务他人”。

3 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1)加大实践课程比重,以指导实操促原理教授。以本校建筑学现在32学时为例,设置了20学时的实践学时,以关注解决本地景观问题为核心,开展调查类、课堂练习,模型制作以及课程设计等多种环节。选择具有综合性功能的真实地块,便于学生深入基址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2]。过程控制有效保证课程进度和方案完成质量。详见下图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原理实践环节设置。

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原理实践环节设置图

(2)加强互动探讨环节,以启发研学促单向输出。针对风景园林设计课程综合性强、实践性强的特点,在教学设计中始终强调学生为主体,以启发研讨,师生交流为手段,不断加强课堂趣味性与互动性。①研讨互动。本课程中将众多园林设计理论浓缩,重点集中在园林设计过程中的设计手法和美学原则,主要采用案例教学引出相关的理论知识,避免纯讲授,则更容易被接受。抛出问题,案例分析,加大课堂信息量,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与探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②师生互动。在教学设计中,转变传统的单一教师讲授的模式,将教学重点向开放性课题转移,可由教师布置一些主题性调研或者设计课题,组织学生自行组队,团队互助,进行分组讨论、分组设计,点评互评。老师引导学生对本组设计进行阐述,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他们预设的设计目标。

(3)强化多学科穿插,探索互补式教学方式。基于风景园林设计是综合性学科的性质,本校课程改革中,将环境心理学、中外园林史的课程内容与其进行补充学习,例如将环境心理学里的认知地图知识用于分析园林设计中的校园绿地调研,将中外园林史的中外园林布局特点用于园林设计中的平面构图训练。让各门课程相互关联,彼此补充,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紧凑的培养方案,尽可能避免过多的重复内容。

(4)多维度鼓励学生,强调激励法教学。①课堂教学激励法。在设计教学过程中,避免教师过多的干涉限制,倡导学生多样性、多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发散性思维里,没有标准答案。因此对于天马行空不合常理的设计给予可操作性的修改意见,不要随意打击学生的思维,不要给大而空的意见,磨灭学生的学习热情。②成果展示激励法。通过形式多样成果展示让学生之间互相学习。择优挑选往届学生优秀作品进行范例展示,塑造师兄师姐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对本班学生的优秀作品作为课堂案例进行讲解,打造班级学习明星激励学生;在学校范围内进行优秀作品展,激发学生的荣誉感。③服务社会激励法。结合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鼓励学生参与各类相关的设计竞赛,以赛促学,以赛开眼。鼓励学生为主体组织开展公益行动,为地方高中宣传普及专业知识。参与老师及地方社会服务项目,了解真实项目的需求与设计流程,为将来步入社会奠定基础。

4 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课程考核方法改革探讨

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课程考核应该是多维的,避免唯成果论,甚至图纸论。在日常学习中根据不同学习内容要求设定小的任务点,将每个任务点给予一定分值折算到平时成绩中。在最终的课程设计中,既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调研能力、合作能力进行考核,还要注重学生实践动手的能力。因此,在设计考核内容时,应当将各方面的考核标准纳入其中,侧重课程过程评价,重点考核设计实践能力。

5 结语

通过对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原理课程进行试点改革,围绕解决粤西当地环境问题为教学任务,来制订教学计划,开展教学,吸取了一些经验收获,为逐步推广到其他课程奠定了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浩,苏同向,赵兵.聚点成面、以面拓展、强化核心——南京林业大学园林规划设计教学体系的创新建设[J].中国园林,2008(01):1619.

[2]李文,张俊玲,张敏.引导 拓展 融合——东北林业大学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Ⅰ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中国园林,2017,33(04):7477.

课题:本课题受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18406资助

作者简介:罗佩(1983—),湖南湘潭人,研究方向:风景园林、建筑设计教学与研究。

菜单设计课程改革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环境设计专业的创新与发展需要从自身的学科特色出发,在前期探索与实践所积累的经验基础上,及时更新学科的知识体系。同时,建构完善的课程体系,探索跨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的路径,并打通艺术学科专业壁垒,增强学生人文素养的全面培养,通过国际合作、协同创新等多种渠道和多种形式开展环境设计专业建设。

关键词:新文科建设;环境设计;教学实践

1、新文科概念和设计学科研究现状

新文科概念是相对于传统文科提出的。我国传统文科注重专业性且专业分工明确,在当前的社会发展条件下容易形成专业壁垒,制约人才的全面发展。新文科建设是各个学科门类发展从高度分化不断走向综合的必然,也是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提出了新文科的概念和行动纲领,明确了新文科建设是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一次系统性、各层面、多途径的创新、融合与提升,在理论层面上指明了行动方向.在实践层面上,一些敏锐而具有前瞻性的艺术类高校,如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等,在雕塑、陶瓷、产品、环境设计等一些传统设计类学科上,尝试以深度交叉与融合的跨学科研究作为学科新的发展方向,通过国际合作、协同创新、自主研发等多种渠道和多种形式,陆续开展了一定程度的探索,这些前期自发的探索与实践,成为我国新文科建设的重要经验。借鉴科学的理论、工具和方法来研究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问题,促进了传统研究范式的转变,可以产生一些新的交叉领域。如以神经科学、认知科学的视角和方法,来研究设计学、图像学、传播学等人文领域,可以拓展人文科学学术阐释的广度和深度;将脑电仪(electroen-cephalograph)、眼动仪(eye tracker)等记录脑电波和眼动轨迹的专用仪器,应用于产品设计、家具设计等研究领域,将具有个性化和情感特征的人类感观,以数据采集的方式记录下来并进行分析和归纳,可以为设计学科的深入研究提供可靠的实证。

2、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环境设计教学与思考

新文科理念下设计类学科的建设需要进行全面和深入的观念转换和结构调整。虽然已经是信息时代,但我国的设计和设计教育并没有及时更新学科的知识体系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更未真正意识到目前已进入智能信息时代。因此,应该根据所在高校的特点,具体分析现有学科和专业的特征,关注新的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和理论视角,强调创新和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探索超越其局限性的具體途径和方法。打通艺术学学科内的专业壁垒,增强人文素养的全面培养。南京艺术学院是一所具有艺术学门类下全部5个一级学科的综合性艺术大学。环境设计则属于设计学下的二级学科,关注和解决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设计学院首先在艺术学学科内尝试打通设计、美术、音乐与舞蹈、戏剧与影视等专业壁垒,增强学生的通感培养和综合性人文素养。作为所综合性艺术大学,南艺本身具备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便于整合优势资源开展学科内各专业深度合作,也因此而产生了一系列具有先锋实验性质的艺术作品。如在环境设计专业开展的实验性景观装置“重构的园林”。作品以现代景观设计思维重新审视和解读古典园林,对古典园林空间进行重新建构,以钢构、金属、亚克力等现代材料,来表现古典园林空间的转承关系、曲径通幽、隔而不绝的朦胧层次感,打造一个多元演绎的、古典与现代并置的景观装置。除了满足园林的游赏和休憩等基本功能,作品还具有交互的功能-一现代舞者以即兴表演的方式进一步阐释了人与景观、身体与空间的关系,穿行于似是而非、错叠并置的意象园林中,表演于光影变幻、时空交错的舞台上。

3、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环境设计改革

建构专业教学体系的开放性交叉融合的教学体系要求教学主管部门统筹各课程课时及学分精密安排,打通各学科之间的专业壁垒进而实现各专业各学科资源共享。而针对环境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而言,鼓励教师依据开放性的创新实践教学要求,根据授课内容、教学定位、教学重点和难点,严谨科学地将理工农医等交叉学科最新教学成果引入设计课程教学体系,并探索教学方法和改革措施融合创新,为学生构建专业理论与创新创业大赛等赛教融合的开放性实践课程体系,推动设计学科产学研紧密结合。推动教学实验课程的交互性通过虚拟仿真实验课程建构起设计学专业实验教学机制,提高学生参与教学实验的参与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学生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深入研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方法,探索线上线下复合教学及自主实验课程体系建设,综合运用参数化建模、AR虚拟现实、AI人工智能、VR增强现实、人机交互设计、GIS地理信息系统、云计算等实验教学数字技术手段提升设计学科教学效果。而虚拟仿真实验课程教学内容要充分发挥虚拟仿真优点,密切结合设计学科专业特色及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最新成果。搭建开放性、共享性、兼容性和交互性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探索开放性在线虚拟仿真交互课程教学运行模式。促进专业课程与教学科研深度融合“新文科”背景下的环境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集中体现出艺术设计学科的跨界性、学科发展性、学科边缘性的专业特征,而如何激发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参与教学科研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形成参与教学科研的原动力,这就要求专业课程与教学科研实验性改革要具有极强针对性和可实施性。即教学科研申报程序必须要求项目组应吸纳3名以上在校本科生或研究生参与,促使学生建构起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视角、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参与科学研究的兴趣。以纵向科研课题、横向科研课题、校企合作等项目作为环境设计专业课程的基础,科研课题贯穿课程的实施全过程,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要围绕着科研项目的立项结项而组织。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及学科创新综合能力。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环境设计专业的创新与发展需要从自身的学科特色出发,在前期探索与实践积累的经验基础上,及时更新学科的知识体系,并建构完善的课程体系,探索跨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的路径,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专业创新能力,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开展环境设计专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周星,任晨妹.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艺术学科综合性发展的思考[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142-150.

[2]林家阳.新文科语境下设计教育思考[J].设计,2021,34(12):68-71.

菜单设计课程改革论文范文

菜单设计课程改革论文范文第1篇摘要: 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越来越多的...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