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高考理综生物试题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高考理综生物试题(精选12篇)

高考理综生物试题 第1篇

2010年生物试题结构与2009年相同,仍为“5+4”模式,选择题有5个题共30分,非选择题有4个题共42分。试题继续保持了以能力测试为主导,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重视对考生科学素养的考查。无偏题和超纲题,题意明确、立意鲜明、设计新颖、设问指向明显、表述较严谨,能力要求与题型有机统一,对中学生物教学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注:表中数据来自《2010年河北省普通高考统计报告》(管理版)P.110

注:此表来自《2010年河北省普通高考统计报告》(管理版)P.144

从表2看出,考生在客观题上的得分率较高,超过70%,而在主观题上得分率中等偏低,低于50%,这表明考生在生物知识的灵活运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需要进一步的强化和提高。

由表2可知,选择题得分率为71.08%,为了研究方便,我们将考生得分率大于71%的题目视为较容易题,将考生得分率小于50%的题目视为较难题,得分率在50%~70%之间的为中等难度题。按照上述分类原则,2010年河北省高考生物试题得分率分类统计,可以概括如下:

从上表看出,选择题中没有难题,平均得分率超过70%;非选择题中没有较容易题,平均得分率只有46.7%,其中31题得分率只有19.97%,是最难的题。这也符合2010年考纲要求,以中等难度题为主的命题精神。

二、试题内容分析与评价

试题内容立足于教材,紧扣考试大纲,试题灵活,重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仍以能力测试为主导,理解能力,判断、分析、推理能力,识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逆向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综合考查。

由表4统计可见,本年生物试题主要考查了细胞、代谢、调节、遗传、生态等主干知识。其中必修54分,选修18分,比例为3∶1,按课时来说,选修部分分值明显少了很多。考纲要求的四种能力都考查到了,体现了重视能力考查的命题精神。

(一)选择题。

1题(题略)

【评析】本题主要考查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题目涉及的知识点有:血糖平衡调节(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过程属于外排作用);体液免疫(吞噬细胞对抗原的摄取属于内吞作用,内吞和外排作用均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直接的关系);基因表达(mRNA与游离核糖体的结合);植物体细胞杂交(植物体细胞杂交中原生质体的融合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综合性强,指向明确。A、B、D选项都与细胞膜的流动性直接有关,而mRNA与游离核糖体的结合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无关,故选C。

该小题的考生得分率为68.30%,属于中等难度题。

2题(题略)

【评析】本题主要考查C3植物和C4植物的光合作用及同位素标记法,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C3植物光合作用的暗反应在叶肉细胞中进行,其14C的转移途径为C5+14CO2→2C3(有两个14C)→C5+ (14CH2O) ;C4植物的光合作用的暗反应,先在叶肉细胞中进行C4途径,再在维管束鞘细胞中进行C3途径,并完成有机物的合成,其14C的转移途径为C3+14CO2→C4 (只有一个14C) →C3+14CO2, C5+14CO2→2C3(有两个14C)→C5+(14CH2O)。故A、D选项均正确,植物呼吸作用会消耗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所以B选项也正确。而伴随光照强度增加,光反应产生的[H](NADPH)和ATP增多,促进有机物合成,C4不会大量积累,因而选C。

该小题的考生得分率为65.19%,属于中等难度题。

3题(题略)

【评析】本题以坐标曲线形式考查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细胞分裂、酶的特性和光合作用等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题图中曲线的走势为先增加后稳定,曲线有两个关键点:即起点(曲线与横坐标的交点)和饱和点,符合这一曲线的是D;A.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为“J”型;B.一个细胞周期中DNA含量随时间的变化为阶梯型;C.条件适宜、底物充足时反应速率随酶量的变化成正比关系,坐标图的曲线为直线。

该题借助坐标曲线图,要求考生通过对曲线图像的分析,正确理解其表达的含义和走势,判断出符合坐标曲线图的某种生物学现象。这类由图像转换成文字,或由文字转换成图像试题,能较全面地考查考生获取知识、理解与应用知识的能力。

该小题的考生得分率为82.18%,属于容易题。

4题(题略)

【评析】高中生物第七章《生物的进化》讲了基因频率概念,在自然界中,由于存在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等因素,种群基因频率总是在不断变化的。此题就是为了考查种群基因频率而编制的,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一对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之和为1,在自然选择条件下,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可能出现两种基因的频率相等的情况,也有可能一种基因的频率降为零,适者生存,控制其性状的基因频率一般较高。

该小题的考生得分率为82.01%,属于容易题。

5题(题略)

【评析】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知识,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农作物可以成为家畜的饲料和人的食物,家畜也能成为人的食物,沼气池中的微生物可以利用农作物秸秆、人和家畜粪便中的有机物,而沼液和沼渣又可以为农作物提供肥料,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气又能成为人类的能源物质,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率。沼气池中的微生物利用的是无生命的有机物,因此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属于分解者。能量是不能循环利用的,所以C项的叙述是错误的。此类题学生练习较多,也常见,不难。

该小题的考生得分率为57.69%,属于中等难度题。

(二)非选择题。

参考《2010年河北省普通高考分科目试卷分析报告》P.71~75生物试题统计分析部分,对考生答题情况作出简要分析。

31题(题略)

【评析】生长素的作用有两重性,对同一器官而言,一般低浓度能促进生长,较高浓度则抑制生长。同一浓度的生长素对不同器官的生理效应可能不同。该题主要考查的是这些知识,命题的材料是以一段黄化苗幼茎对称纵切3/4,将切开的茎段浸没在蒸馏水中,一段时间后,半边茎向外弯曲生长,说明生长素浓度不变,是促进生长的,并配有图直观说明,推测出现该现象的两种可能原因。目的在于考查考生对生长素生理功能的应用能力,此外还考查了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

【答题情况分析】此题正确答案是:“内侧细胞中的生长素浓度比外侧细胞中的高,所以内侧细胞生长较快”、“内外两侧细胞中的生长素浓度相同,但该浓度更有利于内侧细胞的生长(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答卷出现的错误有,“向光性,生长素由向光侧运输至背光侧,背光侧促进生长”、“极性运输,半边茎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导致下部生长素浓度过高”、“重力作用,生长素使植物幼苗向重力性生长”、“黄化苗内外两侧的细胞吸水膨胀不同引起”、“半边茎内侧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半边茎外侧生长素浓度高,抑制生长”、“生长素由顶芽产生,运送到半边茎,促进生长”、“黄化苗幼茎段由于蒸腾作用失水,内侧生长素浓度高于外侧”等等,五花八门。说明考生审题有误,不能按照命题者的意图去考虑问题。此外还有作答不完整,只说半句话,表述不清;生物学术语不规范,生长素说成“生长激素”或写成“生长速”、“成长素”等。

统计结果表明,该题平均分为1.76,其中0分占56.59%,4分占40.59%,8分占1.3%,一半以上的考生不得分。属于较难题。

32题(题略)

【评析】脊髓在中枢神经系统里属于低级反射中枢,有反射功能和传导功能,在正常情况下受大脑控制。脊髓是反射弧的低级神经中枢。教材中还指出反射弧是参与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是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神经中枢、传出神经纤维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任何部分的病变和损伤都要破坏脊髓反射的正常功能,特别是脊髓的灰质里有许多低级的中枢,可以完成一些基本的反射弧,如:膝跳反射、搔扒反射等。此题就是以这些内容为依据编制的,内容基础,题型常规(高考出现过几次),难度不大;重点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实验与探究能力。

【答题情况分析】第(1)小题,正确答案是:“皮肤”、“脊髓”。“皮肤”一空失分最多,许多考生答成“感觉神经末梢”,与感受器混淆,或答成“肌肉、腺体”与效应器混淆。“脊髓”一空失分严重,有两种情况:一部分考生是由于笔误或错别字减分,把“脊”写成“背”,“髓”写成“隋”或其他错字:还有一部分考生概念模糊,写成“脊柱”、“脊椎”或“骨髓”,其实题干中就有“脊髓”二字,直接写到答题纸上就成。

第(2)小题,正确答案是:“突触的结构”。有的考生答:电流单向传递;突触小泡或突触小体只能作用于突触后膜;神经递质单向性等,不能用正确答案“突触的结构”来回答问题。

第(3)小题,正确答案是:“能”、“不能”、“不能”、“反射弧结构不完整”。刺激A端,兴奋可以传到效应器,能引起左后肢的收缩,但是该活动的进行,没有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不符合反射的定义,不能称为反射;刺激B端,兴奋无法传到效应器,不能引起左后肢的收缩。有些考生不能区分“反射”与“应激性”。

统计结果表明,该题平均分6.17,其中4分占10.49%,6分占17.8%,8分占25%,10分占12.09%。属于中等难度题。

33题(题略)

【评析】该题通过用4个纯合南瓜品种做的3个实验,利用自由组合定律推知亲本的基因型、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关系。主要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能力。

这是一个连环基因型判定题,焦点一般体现在显性性状个体是纯合体还是杂合体的问题上。判定此类问题的一般步骤是;第一,写出各交配组中可能的基因型,包括亲代与子代,找出问题的焦点;第二,以子代中的隐性性状为依据,找出亲代中的杂合体;第三,以首先判定出的个体基因型为基点,代入由它参与交配的其他组合,根据后代状况继而判断相交配个体基因型。其他以此类推。这是自由组合定律逆向推导的一类题目。

【答题情况分析】第(1)小题第一空和第(2)小题最后一空,正确率较高。不应失分的是第(1)小题第二空,两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有的考生写“分离定律”或“孟德尔定律”,显然不能从本质区分两大定律。

第(2)小题,圆形、扁盘形的基因型考虑不全,只写出纯合子而丢掉杂合子,有的超出4个或者出现错误基因型而不能得分。有的考生不善于使用下划线表示基因型,很容易丢掉某些基因型而失分。个别考生存在书写错误aAbB,把隐性基因写在显性基因前面,或者不使用题目中所给字母,而随意用其他字母表示。

第(3)小题要求计算概率,较多考生放弃不答,说明遗传计算是“软肋”,思路不清,捋不出头绪。可惜的是有些考生计算正确,但是最后一空,扁盘∶圆∶长=1∶2∶1,将表现型误写成“扁圆”、“长方”等题干中没有的表现型而不能得分,或只写出比例而未写出相应的表现型而失分。

该题平均分4.14,其中1分占11.59%,2分占17.59%,3分、4分均各占14.59%,6分占15.29%,10分占4.6%。属于较难题。

34题(题略)

【评析】本题主要考查微生物的营养、代谢和生长有关知识,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只要求学生能正确使用生物学科语言,表述有关微生物营养代谢和生长的一些最基本的事实。设问指向明确具体,答案客观。难度要求不高。

【答题情况分析】第(1)小题的正确答案是:“琼脂”、“葡萄糖”、“尿素”、“选择”、“合成”、“异养型”。前三空正确率高,只有少数考生将“尿素”和“葡萄糖”均当做碳源不能得分。培养基按化学成分分类,将“合成培养基”答成“人工培养基”不能得分,而答成“人工合成、组合、复合等有‘合’含义”的均可得分。第(1)小题最后一空,从同化作用类型上看,用该培养基培养的细菌属于异养型,考生审题不清,回答新陈代谢类型“异养需氧型”不能得分。

第(2)小题的正确答案是:“生长”、“培养中的细菌以指数形式增殖,取对数便于反映细菌群体的生长规律”、“对数”、“稳定”。细菌的生长曲线与种群的J型、S型曲线混淆,分析曲线中以菌体数目的对数作为纵坐标的原因,说不到关键点上去,暴露出的问题:二分裂生殖与分裂生殖混淆,对数与对数生长混淆,对数、指数分不清。微生物生长四个时期特征分辨不清,对数期、稳定期特征混淆,两空顺序答颠倒,均不得分。

该题平均分8.69,其中12分占13.4%,11分占21.09%,10分占16.2%,9分占11.1%,8分占9.39%。属于中等难度题。

三、对今后生物学教学的建议

(一)重视基本概念教学。

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归纳、整理、比较一些相似的概念,分析概念的表述、内涵、外延和实例,让学生充分理解,也可以运用概念图教学。对生物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原理,不仅要知道它们的涵义,还要知道它们的前因后果、适用条件和范围,以及与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如答卷中出现的这些错误,都是不能正确理解概念造成的,把“生长素”、写成“生长激素”;“分离定律”写成“孟德尔定律”;“反射”与“应激性”区分不清;“异养型”与“异养需氧型”混淆等。

(二)围绕重点和难点内容进行训练,提高能力。

训练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技能和能力形成的重要途径。训练有助于形成灵活、广阔、缜密的良好思维品质。高考的问题情境一般都是新的,平时没有见过的,面对这种新的问题情境,如果没有良好的思维品质,往往会显得一筹莫展。

(三)图、表、曲线是考查能力的重要形式。

生物学试题中离不开图、表格、曲线等考查形式,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分析图表材料、挖掘图表中蕴含的信息能力,加强培养学生获取信息、推理、分析和综合运用的能力。

(四)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审题就是要认真读题,找出关键字词,寻找题眼(审题的最关键之处,通常一道题里有几个题眼)。考生读题时一定要仔细、慎重,对“熟题”的审查不要凭印象,应当特别仔细,认真阅读,注意它的细微变化。对新颖的“生题”审查要耐心,只要耐心多读几遍,就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如31题,如果读题审题时,遗漏了“仅根据生长素的作用特点分析……”这一限制性要求,将使答题从根本上不得要领。34题,第(1)小题,从同化作用类型上看,用该培养基培养的细菌属于异养型,考生审题不清,回答新陈代谢类型时误答成“异养需氧型”而不能得分。

(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答题态度和规范作答的习惯。

近几年理综生物试题,对考生的文字书写要求很高。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规范作答、文字表述准确的良好习惯,表述要准确具体、条理清楚、层次感强。如31题,有的考生把“生长素”写成“生成速”、“成长素”;32题,一部分考生把“脊”写成“背”,“髓”写成“隋”等错别字:还有考生把“脊髓”写成“脊柱”、“脊椎”或“骨髓”等。33题,个别考生书写不规范,如把“AaBb”写成“aAbB”无法得分,把隐性基因写在显性基因前面,或者不使用题目中所给基因符号(字母),而随意用其他字母表示。

摘要:结合河北省考生答题情况, 对2010年高考理综卷生物试题进行分析, 并对今后教学提出建议。

高考理综生物试题 第2篇

昆明八中 杨丽

2012年高考试题分析挑选了选择题1和非选择的29进行分析:

选择题题目:1.同一物种的两类细胞各产生一种分泌蛋白,组成这两种蛋白质的各种氨基酸含量相同,但排列顺序不同,其原因是参与这两种蛋白质合成的()

A.tRNA种类不同 B.mRNA碱基序列不同

C.核糖体成分不同 D.同一密码子所决定的氨基酸不同

分析:本题以细胞的成分为切入点,综合考查蛋白质的组成、结构、转录、翻译等过程,同时考查学生对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理解。虽然题目背景较新,但知识点辨析清晰,比较基础。在同一生物体内蛋白质合成过程中,基因选择性表达,转录的mRNA不同。而生物体中tRNA种类、核糖体成分相同,密码子具有兼并的特点,所以所决定的氨基酸也相同。正确选项为:B。分析考生出错的知识点可能为中心法则的理解不到位。

非选择题题目:

29.(11分)将玉米种子置于25℃、黑暗、水分适宜的条件下萌发,每天定时取相同数量的萌发种子,一半直接烘干称重,另一半切取胚乳烘干称重,计算每粒的平均干重,结果如图所示,若只考虑种子萌发所需的营养物质来源于胚乳,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萌发过程中胚乳组织中的淀粉被水解成,通过

作用为种子萌发提供能量。

(2)萌发过程中在 小时之间种子的呼吸速率最大,在该时间段内每粒种子呼吸消耗的平均干重为 mg。

(3)萌发过程中胚乳的部分营养物质转化成幼苗的组成物质,其最大转化速率为 mg·粒-1·d-1。

(4)若保持实验条件不变,120小时后萌发种子的干重变化趋势是,原因是。

分析:今年的29题未按以往惯例考查植物光合作用,但是仍然是植物代谢的主干知识—细胞呼吸。本题以种子萌发为载体,考察了植物细胞呼吸速率的测定,多糖的水解,有机物之间的相互转化,考查了考生识图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玉米为单子叶植物,玉米种子由种皮、胚和胚乳组成,在萌发过程中胚发育成幼苗,子叶从胚乳中吸收营养物质,一部分转化为幼苗的组成物质,一部分用于呼吸作用,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因此呼吸作用所消耗的有机物量=胚乳减少的干重量-转化成幼苗的组成物质;

(1)淀粉是多糖,其基本组成单位是葡萄糖,葡萄糖通过氧化分解为生命活动的提供能量。

(2)0—24小时为15.4mg,24-48小时为0.6mg,48-72小时0.7为1.1mg,在72-96小时种子呼吸消耗的有机物最多,为204.2—177.7=26.5 mg粒-1d-1。

(3)子叶从胚乳中吸收营养物质,一部分转化为幼苗的组成物质,一部分用于呼吸作用,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因此呼吸作用所消耗的有机物量=胚乳减少的干重量-转化成幼苗的组成物质;72-96小时转化为43.6—26.5=17.1mg,96—120小时为27—5=22mg,最大转化速率为22mg。

(4)保持实验条件不变(玉米种子至于25℃、黑暗、水分适宜的条件下萌发),随种子有机物的消耗,种子呼吸速率逐渐减慢,干重变化趋势越来越小,当长出幼叶后仍然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随着有机物的消耗种子死亡。

综合分析,本题难度不大,图中信息呈现清晰,获取图中的信息较容易,可能解题的障碍在第3小问,通过读题,从题干中获取“胚乳的部分营养物质转化成幼苗的组成物质”信息,理解子叶从胚乳中吸收营养物质,一部分转化为幼苗的组成物质,一部分用于呼吸作用,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因此呼吸作用所消耗的有机物量=胚乳减少的干重量-转化成幼苗的组成物质,进而完成相关计算。

高考理综生物试题 第3篇

2009年的高考理综生物Ⅱ卷试题的题型分数比例合适,符合《考试大纲》中的要求。实验试题的赋分值也符合《考试大纲》中的规定。实验试题的考试结果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对指导中学的理科实验教学有积极的导向作用。我们在高考阅卷过程中,结合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践,采用质性和量化评价相结合、总体状况概括和典型案例分析相统一等方式,对2009年理综生物Ⅱ卷试题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研究。

一、2009年全国高考理综生物Ⅱ卷试题得分数据分析

2009年仍采取网上阅卷,根据阅卷结束时的成绩,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各题分数分布如表2。

表1 总体成绩分析

表2 各题分值分布表

二、2009年全国高考理综生物Ⅱ卷试题特点

2009年全国理综生物部分Ⅱ卷试题由2题变为4题,是实行理科综合考试以来主观题数目最多的一年,但是主观试题的总分数没有改变,仍然为42分。试题内容涉及植物生理(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生物化学(新陈代谢与酶)、动物生理(动物生命的调节)、生态等几方面。知识覆盖面广,难度适宜,能较好地反映高中生对于生物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的总体情况。

综合分析2009年试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试题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精神,知识与能力并重考查,增加了新的知识点。②试题大多来源于教材,基础性较强,学生都比较熟悉,考查内容都在考纲要求的范围之内。③生物主观试题数量增加,总分没有变化,但是把原来的2道大题改为4道,知识点更加分散,每空的分值变小,大大降低了考生失分的风险。④生物主观试题以前的压轴题多是遗传分析推断,而今年的试卷以一道关于生态知识的大题代替,这是一种变化趋势,因为全社会的各个层面都越来越关注生态问题。⑤图解图表试题较去年少,坐标曲线出现在31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增加了绘图,如34题绘制食物网图。

三、2009年全国高考理综生物Ⅱ卷试题典型错误分析

第31题

31题主要考查考生关于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知识。①题和②题的5个填空内容实际考查的是学生的读图能力,①题的纤维素、纤维素酶、果胶质、果胶酶均为图中提供的内容,部分考生填成了题干和图中没有提到的其他内容,说明考生没有认真读题、读图,或者未读懂,也反映出其对于酶和被分解物之间的关系不清楚,基本知识没有掌握。②题考生选错也同样存在上述问题。③题是考查考生对于“温度与酶活性的关系”的掌握情况。考生在答题时将“适当降低温度”答成“避光保存”,分析原因时出现“呼吸作用使酶活性降低”等,说明考生对“温度可降低有关酶的活性”这一基本原理没有掌握。同样,④题的“适当提高贮存温度”答成“延长光照时间”也反映出了相同的问题。④题考查考生对于“乙烯具有催熟作用”的掌握情况,部分考生将“用乙烯进行处理”答成“用激素处理”,不能得分。⑤题“叶绿素含量降低”答成“叶绿素转变为其他色素”、“色素减少”、“叶绿素合成减少”、“进行光合作用叶绿素减少”、“叶绿素易分解”等答案的很多,说明部分考生对于“叶绿素”的基础知识没有掌握。

第32题

32题考查生物化学(新陈代谢与酶),体现了新课改精神和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理念。试题考查书写实验步骤、结论分析等内容,有一定难度,文字表达量比2008年增多。该实验所选材料来源于教材,考生对题干中所提到的实验材料均应比较熟悉,但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考生对实验的设计过程以及后边的原因分析也是五花八门,出现各种各样的描述,如出现“将药品放在水浴锅中”的实验设计,说明考生在实验环节上存在较大差距。在实验设计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涉及对比实验时,对比条件应该是具有可比性的,如等体积、等质量、相同的H2O2溶液、加入等量的蒸馏水、FeCl3和过氧化氢酶溶液。②各个实验对比项的步骤、顺序需要明确、正确。③对实验仪器的功用以及使用方法要正确。在原因分析中则主要考查酶的基本特性:催化作用、高效性和高温失活。

第33题

33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于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知识的掌握。①题的3个填空比较简单: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下丘脑。②题的4个填空: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性激素、反馈也是教材基本内容,一些考生“反馈”没有答对,说明对这个概念不够熟悉。③题是本题的难点,事实上也属于实验设计类的题目,主要考查的是激素与器官之间的作用关系:“鸟去除了性腺,失去了促进性腺激素作用的器官,无法验证该激素的生理作用。”本题考生丢分主要体现在:①激素的作用原理(激素与作用器官之间的关系)不清楚。②对原理的陈述不清楚。

第34题

34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于生态系统知识的掌握。①题为绘图题,要求考生画出所提供生态系统的食物网,本题暴露出考生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箭头的方向问题:有的无箭头,有的箭头方向画错,还有的出现双箭头,这些都是错误的;第二,营养级上的生物问题:部分考生把玉米和秸秆分别作为第一营养级的生产者;第三,还有部分考生把发酵、沼气、沼渣、沼液等都加到了食物网中,说明考生对食物网的概念不清楚。②题考查存在于同一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首先考查物种之间产生竞争的条件,因为“牛食玉米秸秆、鸡吃玉米籽粒,所需食物资源不同,所以它们之间不会产生竞争”。然后又考查相互关系的描述,本小题考生丢分集中在前一空,部分考生只写了“捕食鱼竞争”中的一条关系,显示出思维缺乏完整性。③题考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的来源,相对比较简单,丢分主要集中在把“玉米”写成“植物”,说明考生没有认真阅读题干。④题考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过程中每流经一个环节就会有能量散失”这一基本规律,本题丢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考生没有意识到考查的是这个规律,只是说人吃的玉米少了,所以能养活的人就会减少。第二,只简单提到“能量逐级递减”或“能量的传递效率为10%~20%”,没有与题干中的任何具体信息联系,说明考生的答题技巧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四、对高三理科综合实验复习备考的思考和建议

从整体上看,2009年高考理综生物试题继续坚持了“3+X”高考改革的方向,试卷通过不同的试题,明确表达了不同的要求。生物试题体现出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根据具体条件和要求在新情境下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不同试题中分别表现出关注考生生物学科主干知识掌握的水平、阅读理解题叙内容的水平、规范表达解题过程的能力水平等。这些关注点的综合体现就是检验考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试题进一步体现了新课程方案的基本要求,注重“五基”(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观念、基本方法)的同时,命题由知识立意为主转变为以能力立意为主,强化能力考查,并逐步向问题立意转变。从教学实际和高考成绩来看,各地教育水平发展还很不平衡,在校生的发展水平差距也十分明显,但师生共同努力,指望在高考中获得更好的成绩,这个愿望却是十分一致的。因此,如何改进教和学,能让考生在高考中获得更好成绩,就成了经久不衰的热点话题。根据我们的分析提出高三理综生物复习备考建议供参考。

1.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做好每一个实验是生物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功,但更重要的在于教会学生如何在实验中思考,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我国古代就有“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名言。实验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教给学生思维,教师的教学重在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追求知识的结论。教师要通过启发、鼓励、引导学生去积极思索,让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思路和方法,促使学生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整个认识能力和科学素质的提高。要做好这一点,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实验和实验中的每一个问题,要具有引导性和启发性。所以实验是专业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教学形式,它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和巩固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获取专业知识,培养科学素质。

2.加强专业用语的表示和专业语言的表述,提高表达能力

实验试题一般文字性描述相对多一些,但是答卷中混乱不堪的解答词不达意、书写似涂鸦、符号混乱等比比皆是。放松和迁就随意书写,必定对考试造成不利影响,阅卷凭的是正确陈述和论证,含糊其辞、词不达意的解答不能得分。这和断案有些类似,只能凭证据定对错,不能凭推断给分数。专业用语的表示和专业语言的表述,依然是考生平时不注意的薄弱环节,为什么一些考生认为题目不难,自己会做,但拿不到高分,说到底就是答题的规范化程度不够,专业用语用得不规范,专业语言说得不准,词不达意,抓不住要点。这样的考生可能选择题错的很少,但是遇到主观题时问题就多了。好习惯的养成在于平时的严格要求,所以专业用语这方面要经常抓、经常练。

3.转变教育观念,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柯林·博尔在向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教育研究与革新中心提交的一篇论文中提出,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必须掌握三张教育“通行证”:一张学术性的,一张职业性的,一张是事业心和开拓技能的。

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教师必须进行创造性的设计和组织,去发现和扶植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转变传统教育观念中阻碍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观点,必须改变长期以来听着、坐着学科学,冷漠无奈地学科学,教师过分依赖系统讲授和题海训练的教学方式,学生过分依赖死记硬背和简单接受信息的学习方式的现状,大力开发和使用包括集体讲授、讨论分析、建构小组合作式学习、研究性学习、开放实验室、网络和CM技术辅助等各种各样适合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教与学的方式和手段,强调贴近学生生活、在真实情景以及多样生动的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体验科学、应用科学。这是具体实施和落实科学素养培养目标、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的关键所在。

4.强化实验能力的形成

实验题是试题的活跃板块,实验能力的考查是提高理综生物试题区分度的重要方式之一。2009年的高考实验题要求考生根据试验题目进行实验设计,体现了高考实验题的变化趋势,在今后的复习中仍要加强对实验的复习,要特别重视课本上的实验,要弄清每个实验的目的、原理、装置、操作方法、注意事项、一些常用仪器的规格、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实验的基本操作,并将课本实验进行深化、重组、重设计,同时还要注意有关实验报告的复习和再认识,掌握实验报告的形式、设计和内容,也要初步掌握实验仪器的绘制。从近几年高考实验题来看,实验题一般都源于教材,要么改进考,要么变换考(变换药品、仪器、原理、方法、问题角度等),要么迁移考(迁移原理、方法等)。因此,我们在做好教材实验的前提下,要注意对教材实验的挖掘,进行改进、变换和迁移。

5.结合开放式教学,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

现有的高考已不能仅凭传统的记忆——重复式学习就可以取得好成绩,而是对思维的变通性、完整性、连贯性、敏锐性、精确性的全面测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教育部考试中心在对教学与复习的建议中指出:与培养能力相联系的应是学生学得主动,学会自我探索知识,教师要切实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不但要相信自己的教,更要相信学生的学,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在学生的主动学习、自我探索知识的氛围内,才可能得到真正的发挥。

结构化开放式教学的基本含义是: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基本知识结构,通过各种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知识和技能,形成新的知识结构,进而发展能力、个性品质和创造力,促进师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最终达到教学相长。所谓结构化是指根据课程内容并依据科学性、基础性、整体性、相关性、层次性、综合性和应用性等原则勾画出体现发展能力的课程基本结构。教师不仅要注重教的脉络,更要渗透学的方法,通过教学来指导学生在思考或讨论的基础上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开放式教学要引其疑,启其思,激其情,奋其志,将教学与启发统一认识并辩证地操作,以教法促进学法共同实现价值。学生在学习时通过回忆与困惑、思考与深化、接受与拓展、独创与合作、交流与竞争、传递与反馈,训练了自己的直觉想象思维、分析批判思维、多向交叉思维和发展创造思维,以达到能纵览全局,沿着纵深衍变和横向拓宽的知识脉络去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和切实提高能力。

[参 考 文 献]

[1]朱文祥.教育改革人人有责 教学研究天地广阔[J].化学教育,2006(1).

[2]张英锋,谢学俊.2008年高考理综复习备考建议[J].高中生之友(高考版),2007(10).

高考理综生物试题 第4篇

1. 试卷考点分布情况

从试题的分值看,必修教材占48分,占总分的2/3,选修教材占24分,占总分的1/3。从试题的知识覆盖面看,知识考查较为全面。试题涉及新陈代谢、生命活动的调节、生殖和发育、人体免疫调节、生物与环境、微生物的发酵、植物的光合作用、遗传等方面的知识。

2. 试题特点

纵观2009年生物高考试题,基本体现了《考纲》和《考试说明》的宗旨,试题的命制以考查能力立意,既注重对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又突出了对考生能力的考查。其主要特点归纳为以下几点:

2.1 试题突出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

试题中考查的基础知识覆盖了生物必修和选修的主干内容,赋分值仍以新陈代谢和遗传变异为重头戏,但与2008年全国卷(Ⅱ)相比,遗传与变异部分有所减少。重点仍放在对相关生物学概念、原理、规律的理解与运用上。如选择题第1题,学生只要理解细胞呼吸发生的条件和特点(即活细胞内、酶的催化下、时时刻刻进行的特点),就不难选出D。选择题2的命题情景虽超出教材中的激素种类及生理功能,出现了甲状旁腺素的升血钙作用与降钙素的降血钙的作用,对这部分知识学生有些陌生,但教材中胰岛素的降血糖作用和胰高血糖素的升高血糖的作用学生是很熟悉的,它们有着相互拮抗的作用,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学生通过类比不难发现甲状旁腺素与降钙素的关系也是相互拮抗关系。其余非答案选项中出现的血钙作用、血钙含量的稳定、钙离子的吸收均属识记内容,只要基础掌握牢靠,学生不难酌别。再如第3题考查了对变态发育的理解。鹿角的长出是基因在特定时间选择性表达导致细胞分化的结果,不属于变态发育过程。第4题是关于免疫学中抗原特异性的原因,即抗原决定簇相同,才能产生相同的抗体,才能产生相同的免疫效应。第5题中选项B具有一定的迷惑性。菜粉蝶幼虫和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看似竞争关系,但细加分析可知,它们没有共同的生存资源(菜粉蝶幼虫吃叶,蜜蜂采食花粉及花蜜),因此构不成竞争关系。

2.2 突出对试验技能的考查。

与实验有关的题目占到24分,分布在32题14分,33题10分,涉及新陈代谢和微生物培养等内容,命题思路符合中学生物教学的特点及实际情况。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本应在高考中有所体现,这对指导中学生物教学有明确的导向作用。

如32题是一道开放性、灵活性较强的实验设计题,是一道很好的能力立意题。试题以必修教材(上)中实验四:“探究唾液淀粉酶对蔗糖和淀粉的作用”为背景,改为验证性实验,以验证蔗糖酶和淀粉酶的催化具有专一性,进一步突出了对教材基本实验技能的考查,切中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眼高手低的要害。

再如33题第(1)小题,是对选修教材中微生物培养实验中关于培养基类型的制备与选用,根据所培养微生物的代谢类型来确定培养基中的碳源,以及诱发菌株突变的手段、菌落的鉴别和现象的判定依据。第(2)小题相对有些难度,题意是:在已得到的变异菌株Ⅰ和菌株Ⅱ中,其淀粉转化率较高,经测定菌株Ⅰ淀粉酶的催化活性高,菌株Ⅱ的淀粉酶蛋白含量高,经进一步研究发现,突变发生在淀粉酶基因的编码区或非编码区,可推测出菌株Ⅰ的突变发生在 区,菌株的突变发生在 区。该题难就难在学生对基因表达的调控及酶的催化活性本质属性的深入理解与融会贯通上。学生如果理解了酶的催化活性高低的本质是酶蛋白的结构所决定的,酶蛋白的产量高是由酶蛋白基因过量表达所致,控制酶蛋白结构的根本原因是酶蛋白基因编码区上的核苷酸序列,那么可知酶蛋白结构的改变肯定是由酶蛋白基因编码区上的核苷酸序列改变所致。而酶蛋白产量高,但酶蛋白的结构未改变,只是控制该酶的基因过量表达,而这一过程由非编码区上的调控序列所决定。这与选修教材中基因工程对于转基因抗虫棉对导入的目的基因未表达时,科学家往往要对非编码区加以修饰,才能使目的基因得以表达是一个道理。即要使一个基因过量表达就必须对该基因的调控序列(位于非编码区上)加以改造或修饰。由此断定菌株Ⅰ的突变发生在编码区,菌株Ⅱ的突变发生在非编码区上。由此可见生物高考并不是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死记硬背,而更重要的是对知识的理解和融会贯通,要达到能举一隅而以三隅反的程度。

2.3 稳中求变。

这体现在34题,遗传题一改以往的考查形式,以人类遗传病及系谱图来命题,这多少有点出人意料。该题考查的尽管并非遗传学的重点内容,但考查内容仍是考纲范围之内:对系谱图的信息特征及确定遗传方式上,总的感觉是有点偏,击中了中学生物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重规律轻事例分析的软肋,让学生感觉似曾相识又一头雾水之感,无法准确作答。

3. 对今后高中生物教学的启示

3.1 立足教材,夯实基础。

“题在书外,理在其中”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原则,因此教师应抓纲务本,落实教材知识,切忌好高骛远,舍本逐末,搞题海战术,以免误入歧途。给学生选择资料应慎之又慎,题量要少,内容要精。

3.2 强化落实,突出重点。

能力考查始终是高考的主旋律,目前高考限于笔试,学生的能力主要通过在答题过程中严谨慎密的思维表达而体现出来,点滴失误都是思维上存在疏漏的表现。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各类试题的训练,强化严谨有序的思维过程。另外,在夯实基础的同时,教师应对教材中的重点知识板块,如“生物的新陈代谢”、“遗传和变异”、“生物与环境”等内容进行突破,以提高学生对这些重点知识的内化与理解水平,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

3.3 加强实验,注重探究。

2013理综(生物)高考试卷评析 第5篇

2013年生物高考题的知识点覆盖比较全面,重点内容比较突出,具体考查内容如下:1题——— 蛋白质合成的场所和过程(6分)

2题——— 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联系和区别(6分)

3题——— 主动运输(6分)

4题——— 免疫调节(6分)

5题——— 生态学(6分)

6题——— 分离定律(6分)

29题——— 种子萌发实验分析题(11分)

30题——— 胰岛素调节、穿膜运输方式(10分)

31题——— 多对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及实验设计考查(12分)

32题——— 生态学(6分)

39题——— 泡菜的制作(15分)

40题——— 生物工程(15分)

从知识点分布来看考题知识点分布较全面,注重考查基础,同时更注重对识图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灵活解决问题能力、实验分析及设计能力的考查。

对2014年高考备考启示

1、狠抓基础知识,重点对教材上的重点概念、原理、知识细节理解和熟练掌握,加强前后知识的联系训练。

2、对课本实验重视的同时,还应对实验设计能力、实验分析能力有所提高,如6、29、31题都对实验分析和实验设计能力、审题能力有所考查,要求也比较高,这也是学生比较薄弱的环节,也是新课改的趋势。如果只是背概念,而不掌握实验方法,提高审题能力,即使考查知识简单,也是拿不到分数的,所以建议在平时的备考复习中多注重实验能力及审题能力的训练。

3、平常复习备考中还应重视对所学知识的迁移应用。不能学一是一学二是二,应知其一,而推知二三四。高考考原题的机会不多,所以要学会知识的迁移,才能轻松应对高考。

2008年高考理综生物阅卷感言 第6篇

一、考生答卷中存在的问题

理综生物的两道非选择题采用局域网上阅卷,全省平均得分情况为:第30题Ⅰ小题满分为14分,实际得分8.82分,难度为0.63;第30题Ⅱ小题满分为10分,实际得分4.03分,难度为0.40;第31题满分为18分,实际得分9.09分,难度为0.50。两题合计满分42分,实际得分为21.94分。对于2008年理综生物试题,考生看后都说简单,做后都说容易,很多考生预估两道非选择题分数合计在30分以上,而实际得分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反差呢?考生答题究竟存在着哪些方面的问题呢?

笔者认为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字迹潦草,难以辨认

在阅卷中,我们发现有不少考生字迹潦草,答案难以辨认。或许部分考生是为了赶时间而出现书写马虎。但是对于这部分字迹模糊不清的答案,阅卷老师既然不能有效地辨认,又怎么能随便给你分数呢?这样的答卷,不仅增加了阅卷老师的阅卷难度,也减缓了阅卷的速度,并由此可能会产生误判,最后吃亏的当然是考生自己。因此,在平时复习备考中,始终要牢记书写端正、清晰。

(二)答题不规范,专有名词出现错别字

在阅卷中,我们发现很多考生在作答时,刚开始答案填写错了,或者觉得答案不理想,然后进行改正并填上了正确答案,但先前错误答案仅仅采用括号括起来,与改动后的答案形成了并列关系。评卷细则规定:对于这样的答案,只有括号内外的答案都正确才得分。因此,这些考生改动后的答案不仅变得毫无意义,而且还影响了先前的答案得分。如这样的答案“(自由扩散)主动运输”“(主动运输)自由扩散”“(能)不能”“(不能)能”等就不可能得分。考生答卷中的这种现象几乎占到30%左右,这一点不能不引起我们今年备考考生的注意。还有部分考生在答题中,常把一些关键的专有名词写成了错字、别字,评分细则规定这样的是不能得分的,如“输出量”写成“运输量”、“积累量”写成“累积量”或“净吸收量”、“主动运输”写成“自动运输”或“主同运输”或“主动”或“主动吸收”等都不能得分。

(三)思维跳跃太大,语言组织不严密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对考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考查考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不仅是生物高考命题的原则,也是考生作答的基本要求,阅卷老师不能为考生的答案牵线,搭桥。如30题的第Ⅰ小题⑴问,题干已交代了A、B曲线的含义,可有些考生想当然答题,出现了“吸收量会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B表示净吸收量”“应根据A、B曲线共同说明”等许多抽象答案。在回答第31题的⑴、⑵两问为什么时,大多数考生都没有强调“F1植株是杂合体”这个前提,而仅仅回答“基因可以自由组合”“三对基因独立遗传”“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等,或者只写出了一些基因型、而没有写出表现型来回答问题。这说明考生推理不严密,语言表达能力较差。不能针对题目的具体问题去思考和组织语言作答,仅仅靠记忆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和平时相近模拟题中的答案来回答问题。考生在回答问题时,显得思维跳跃性过大,应该要交代的问题没有讲清楚,显得逻辑推理能力较差。

(四)节外生枝答题,不尊重高考卷的要求

从高考命题来看,所考考点都来源于教材和考纲。可是有些考生由于受部分模拟题的负面影响,或者是受任课教师拓展性知识的影响,将答案扯得太远。如第30题第Ⅰ小题⑵问,标答是“主动运输”,部分考生却扯到“交换吸附”;标答为“主动运输需要能量,缺氧时根细胞呼吸作用降低,产生能量减少”,而部分考生却答成“无氧呼吸不能产生H+、HCO3-,因而不能与矿质离子进行交换吸附”“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酒精对根细胞有毒害作用,导致根对该矿质元素的吸收量减少”。回答第30题的第Ⅰ小题⑴问理由时,很多考生的答案是“没有对照实验”“一组实验不能说明问题,还要有对照实验”等。另外今年考题中,有4处要求考生从题干所给的供选答案中二选一,而部分考生不尊重试卷的设问和给定的供选答案,随意地答写另外一些与此相近的名词而白白丢分。评分细则规定标答为唯一答案,不尊重试卷规定的答案是不能得分的。如要求考生从“(能、不能)”中选择“能”作为答案,而部分考生回答成“是”“可以”“行”等答案就无法得分。

(五)语言啰嗦,条理不清

有的考生已经写出了正确答案,但又惟恐说得不清楚,于是又写了很多答案,里面可能有不少与正确答案相反的语言,往往造成前后答案自相矛盾,这样也可能会丢掉部分分数。部分考生往往错误地认为答案应该尽可能地多写,以为写得越多,得分就越容易,这是部分考生在高考答题认识上的一个误区。一些考生在答卷上写了一大堆,条理不清,很多语言甚至是没有一点实质性的内容,大多是空话、套话,同一个语意有时在不断地重复。造成阅卷老师看不清答题层次,找不准答题要点。阅卷老师的阅卷速度较快,不可能有过多的时间来仔细研读考生的答案,再加上答案里一些错误观点的负面影响,可能会使得两位阅卷老师产生同样的误判,使得考生白白丢分。在阅卷中我们发现,考生的答卷大量表现出“会而不对”“对而不全”“全而不精”的现象。实际上,考生答题不在于贪多,而在于精简,在于条理清晰,说理到位。能使阅卷老师一目了然、又能说明问题的答案,才是最好的答案。有时可能会言多必败。

(六)今年生物空白卷的比例有所增加

今年空白卷较往年有所增多,除去部分考生未参加高考外,我们分析这些空白卷的产生可能是因为考生在物理、化学上花了过多的时间,导致最后生物试题没有时间做。这种现象在理综卷31题的答题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今年的理综生物试题,无论是考查的知识点,还是设置答题的模式,都充分体现了对考生的人文关怀,出现空白卷应该说是不可能的。可是由于部分考生做理科三科综合卷的经验不足,时间安排不合理,出现了生物题没有时间做,造成了人生难以弥补的缺憾。今年的生物试题相对往年高考题来讲要容易一些,相对于今年的物理、化学来讲,也要容易一些。一般来说,只要考生动笔做了,或多或少地总可以得到一定的分数。可是部分考生因为没有时间作答,最终毫无疑问影响了自己的理综高考成绩。

二、对考生的几点备考建议

(一)讲究科学做题顺序

对于理综三科的做题顺序,大多数考生认为应该先做自己最擅长的科目。因为刚开始答题,考生一般比较紧张,答自己擅长的科目,有利于减缓刚进考场时的压力,调节好自己的情绪。再者,如果在前面某些题目上时间花得太多,后面相对简单一点的试题就没有时间做了,这将得不偿失。今年高考理综卷,后面生物试题本可以得分,但却因没有时间做而失分,这一点应该给我们广大考生带来警示。实际上,理综卷后面的题不一定难,往往还是一些大分值的题,考生因没有时间做而不能得分,这只能说是考生答题顺序上的失误了。因此,考生要讲究科学作答顺序,有的题,即使时间再充裕,也不一定做得出来,考生应该主动选择放弃,给可做出的题腾出一点时间来,拿到能拿到的分,考生才不会留下遗憾。科学的做题顺序因人而异,如可以先做各科简单题,再做难一点的。一般来讲,尽量不要分科去做。因为分科做会产生思维上的跳跃,在读题上会浪费掉大量的时间,也会影响考生答题思维。因此,一般集中精力做同一科的内容,从易到难答题较为理想。

(二)做选择题要“稳”

虽然是“选择题”,但选择题是做出来的,不是选出来的。重要的不是在“选”,不是看着选项去挑,而在于明白考题所提供的这些选项,为什么有的对,有的不对,改成什么样子就对了。平时要养成这种思维推导习惯,掌握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审题要细,要知道“因为是怎样的,所以才怎样”。做选择题时,最好按顺序做。速度不宜过快,对于没有把握的题要随时标记,以便复查。理综卷要想得高分,做好Ⅰ卷126分的选择题是关键,而选择题得分的关键是要在“稳”字上下工夫。

(三)做非选择题得分在于规范

复习备考中,要加强规范化答题和强化运用生物学语言答题能力的锻炼。在阅卷中,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考生不能用生物学知识和专业术语来正确阐述生物学的基本事实,关键词的书写出现了错别字,导致明明可以得分的题却白白失分,阅卷老师无不感到遗憾。考生对知识不能灵活地运用,语言表达能力差,表述不规范,文字书写出现错误等都是造成考生失分的根本原因。考生的规范性答题不是瞬间就能够实现的,也不是靠高考时小心认真答题就可以做到。在平时备考中,考生要养成规范答题的习惯,学会用准确、精练的生物学知识和术语进行表述和答题,生物学专业术语要写正确,不能出现错别字。可以这样说,Ⅱ卷得高分的关键在于考生答题规范。

(四)紧扣教材,注重细节

课本是考试之本。从近几年的理综高考题可以看出,往往是“题在书外,理在书中”。从近几年高考题中,我们很容易解读到这一点。一般来讲,理综高考生物试题都可以在书中找到答案和出处。考生要夯实基础,关注学习中每一个细节,强化规范。高考中有一句名言“细节决定成败”。备考中,考生要按老师要求认真去做,要善于发现自身答题中存在的问题。要善于纠正自己的错误,善于反思,注重答题的细节性、规范性,不要让习惯性的错误延续至高考。

(五)强化审题锻炼,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

获取信息的能力是信息时代对人的要求,也是考纲对命制试题的硬性规定。因此,这个能力考查一直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今年试题的情景新,材料丰富,部分考生因不能提取题干中的有效信息而出现错答。如第30题第Ⅱ小题题干情景对中学生来讲很陌生,但题干信息应该很完备,读懂题干信息后,可以很轻松地解题。该题满分10分,全省平均得分4.03分,说明大部分考生获取信息能力较差。备考中,考生要善于发现题眼,寻找关键词,获取与答题有关的信息,确定答题的范围,为破题和正确地解题奠定正确的方向。否则答案写得再多也是白废力气。

(六)理科要讲“理”,注重生物科学素养的养成

高考理综化学试题对高考复习的启示 第7篇

一、近五年高考理综化学试题的分析

1. 试题比例与结构趋于稳定。

近五年理综化学试题的分值是108分, 其中48分是8个单项选择题, 60分是推断题和实验题, 占理综试卷36%的分值比例。由于理综高考时学生的思维要在不同的学科之间进行转换, 它非常消耗学生的脑力及体力, 因此, 高考时理综试卷的试题结构的中间部分安排的是化学试题, 其目的是为了使同一学科相对集中, 减少学生思维转换的跳跃性, 同时避免学生把较难的题放在后面而放弃做答的情况。试题比例与结构稳定体现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减轻了学生心理上的失误。

2. 试题回归基础, 突出重点知识的考查。

近五年的高考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试题回归基础。这是由于化学命题小组命题时是以突出考查重点知识为主要目的, 加大了重点知识的命题比例。由此, 学生大部分的复习时间和精力只需要放在学习和掌握基础的知识及技能方面就可以了, 并且对教师的教学也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3. 降低了试题中的计算难度和能力要求。

随着新课程中对化学计算要求的降低, 近五年高考的理综化学试题的计算难度及能力要求也随之降低了。自2004年开始, 化学计算题的比例逐渐减少, 题型变成了选择性的计算题, 并且只是问完整大题中的一问。这样的设计更好地突出和体现了化学学科的特点和对化学重点知识的考查。

4. 体现了“变”与“新”的基础题型。

我国的高考本质上是对学生的一次选拔性考试, 因此命题小组在命题时必须体现以考查学生能力为主的命题思想。在兼顾前几点的要求下, 主要通过试题的变化方式和设问角度来实现这个命题思想:选择题侧重考查知识和转变角度;推断题侧重变化题目信息和条件;实验题突出变化实验装置和设问形式;有机综合题则体现信息的创新。

二、高考理综化学试题对高考复习的重要启示

1. 合理安排复习时间。

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以及学习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学生想要在高考复习中更好地发展他的能力, 必须合理安排复习时间, 使复习过程具有层次感。高考复习通常可分为三个阶段: (1) 针对各知识点的完整性和全面性; (2) 加强各知识点的联系和融合; (3) 回归教材、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通过对这三个阶段的合理安排, 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

2. 有效解读高考大纲。

高考大纲, 体现了当年高考的命题思想和基本原则。有效解读高考大纲对教师和学生都是非常重要的, 其目的在于可以较全面地掌握题型的情况:细微变化的考试范围可以发现命题思想的转变, 变化的题型示例可以推断出部分题型的命题特点和趋势。

3. 复习要突出重点知识。

由于高考复习时间、题量有限, 教师要尽可能地突出和增加重点知识的覆盖面, 引导学生架构知识框架, 并内化成自己的能力和个性。同时, 让学生有足够的训练和消化时间, 从而提高复习的效率, 增强考场的适应力。

4. 重视化学用语的准确表述。

高考作答时化学用语的表述是否准确直接关系着能否得分。因此在复习中, 为避免养成坏习惯, 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准确表述和规范书写化学用语、化学专用名词, 尽量避免使用日常生活中的习惯用语。而且要紧扣题目的基本观点和要求, 有条理、简洁、严谨的表达化学的概念、规律和现象。

5. 突出化学实验能力培养。

在高考理综化学试题中, 虽然笔试不易考查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但是对亲自动手做过实验的考生是非常有利的。正是由于这样的命题, 学生才会主动积极地去复习化学实验。复习时, 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 提高其表述能力。同时, 还要反思实验设计, 分析是否达到了实验目的, 是否强化了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

6. 重视考场环境, 避免无谓失分。

高考时, 由于考生精神高度紧张, 注意力减弱, 这时审题会不够全面或粗心大意, 以致错误解题。因此, 高考复习不仅要复习知识和提高学习能力, 更要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复习时, 教师按照高考形式来安排一些模拟训练, 以提高学生的临场适应能力。另外, 教师适时地给学生安排一些没做过的新题型, 以增强学生适应陌生题型的能力, 以免失误。

摘要:综合科考试自2001年开始实行以来, 尽管高考理综化学试题的分值由原来的150分减少到了108分, 但是对高考化学的复习要求并没有因此而降低, 反而更高了。不仅要突出考查学生的能力, 同时还要兼顾知识的重点。本文通过对近五年高考理综化学试题的分析, 以得出近五年理综化学高考的热点以及高考中的理综化学试题对高考复习的重要启示。

关键词:高考,理综化学试题,高考,复习,启示

参考文献

[1]刘绍斌.2005年广西高考理综化学试题评析与高考复习建议[J].中学理科.2006 (1) .55~55

高考理综生物试题 第8篇

2009年高考全国理综卷Ⅰ物理试题注重基础和主干内容, 试题结构基本稳定, 并整体向中档题靠拢, 考查的重点和核心仍是力学和电磁学, 试题的坡度设计合理, 杜绝了偏、难、怪题.实验题仍以电学、力学为重点, 设问角度新颖, 富有创新性.解答题则主要考查考生分析综合与建模能力以及运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试卷的题风朴实严谨, 题干长度合适, 考查目标明确, 区分度高, 坚持能力立意, 考查思维深度及灵活度, 充分体现了回归基础、挖掘课本的科学理念.现具体分析如下:

一、选择题 (每小题中至少有一个选项正确)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气体对器壁的压强就是大量气体分子作用在器壁单位面积上的平均作用力

(B) 气体对器壁的压强就是大量气体分子单位时间作用在器壁上的平均冲量

(C) 气体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减少, 气体的压强一定减小

(D) 单位面积的气体分子数增加, 气体的压强一定增大

解析:根据压强的定义 (A) 正确, (B) 错.气体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减小, 说明温度降低, 但不能说明压强也一定减小, (C) 错.单位体积的气体分子增加, 但温度降低有可能气体的压强减小, (D) 错.

答案: (A) .

点评:本题考查热学中气体部分的知识, 热学在新课标中为选考内容, 由于选考部分命题仅限于模块内综合, 所以在试卷中热学部分命题难度降低, 考查时, 一般将考试大纲中的“Ⅱ级要求”作为命题重点.

15.某物体左右两侧各有一竖直放置的平面镜, 两平面镜相互平行, 物体距离左镜4 m, 距离右镜8 m, 如图1所示, 物体在左镜所成的像中从右向左数的第三个像与物体的距离是 ( )

(A) 24 m (B) 32 m

(C) 40 m (D) 48 m

解析:从右向左在左镜中的第一个像是物体的像距离物体8 m, 第二个像是物体在右镜所成像的像, 第3个像是第一个像在右镜中的像在左镜中的像, 距离物体为32 m.

答案: (B) .

点评: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知识, 要求探究物体在左镜所成的第三个像的位置,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高考强调体验探究过程, 解决这类问题, 要注意两个基本点:迅速寻找题目的“切入点”, 注意过程转换的“关键点”.

16.氦氖激光器能产生三种波长的激光, 其中两种波长分别为λ1=0.6328μm, λ2=3.39μm, 已知波长为λ'的激光是氖原子在能级间隔为ΔE1=1.96 eV的两个能级之间跃迁产生的, 用ΔE2表示产生波长为λ2的激光所对应的跃迁的能级间隔, 则ΔE2的近似值为 ( )

(A) 10.50 eV (B) 0.98 eV

(C) 0.53 eV (D) 0.36 eV

解析:根据波尔的原子跃迁理论, ΔE=hν=hcλ1λ, 可知ΔE2ΔE1=λ1λ2,

当ΔE1=1.96 eV, λ1=0.6328μm, λ2=3.39μm时, 可得ΔE2=0.36 eV.

答案: (D) .

点评:本题考查波尔的原子跃迁理论, 原子跃迁理论在新课标中为选考内容, 在试卷中这部分命题同样注重基础内容.

17.如图2所示, 一段导线 abcd 位于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的匀强磁场中, 且与磁场方向 (垂直于纸面向里) 垂直.线段长度均为L, 且∠abc=∠bcd=135°, 流经导线的电流为I, 方向如图2中箭头所示, 导线 abcd 所受到的磁场的作用力的合力为 ( )

(A) 方向沿纸面向上, 大小为 (2+1) ΙLB

(B) 方向沿纸面向上, 大小为 (2-1) ΙLB

(C) 方向沿纸面向下, 大小为 (2+1) ΙLB

(D) 方向沿纸面向下, 大小为 (2-1) ΙLB

解析:该导线可以用 a 和 d 之间的直导线长为 (2+1) L来等效长度代替, 根据F=BIl, 可知大小为 (2+1) BΙL;根据左手定则, bc 所受到安培力方向沿纸面向下, 利用对称性, ab 和 cd 所受安培力的水平方向分力正好抵消, 故线段 abcd 所受到的磁场的作用力的合力方向沿纸面向下, 可知 (A) 正确.

答案: (A) .

点评:本题考查了安培力计算和左手定则等知识, 利用F=BIL计算安培力大小时可用“等效长度”来代替, 本题判断导线 abcd 所受安培力的合力方向, 思维方法多种多样.平时学习中, 考生要重视思维方法的归纳, 如:类比法、迁移法、特值法、对称法、极端思维法等, 还应注重思维方法拓展, 提高自己思维的广泛性.

18.如图3所示, 一电场的电场线分布关于 y 轴 (沿竖直方向) 对称, O、M、N是 y 轴上的三个点, 且OM=MN, P点在 y 轴的右侧, MP⊥ON, 则 ( )

(A) M点的电势比P点的电势高

(B) 将负电荷由O点移动到P点, 电场力做正功

(C) M、N两点间的电势差大于O、M两点间的电势差

(D) 在O点静止释放一带正电粒子, 该粒子将沿 y 轴做直线运动

解析:由图示和几何关系可知M和P两点不处在同一等势线上而且有φM>φP, (A) 对.将负电荷由O点移到P点要克服电场力做功, 即电场力做负功, (B) 错.根据U=Ed, O到M的平均电场强度大于M到N的平均电场强度, 所以有UOM>UMN, (C) 错.从O点释放正电子后, 电场力做正功, 该粒子将沿 y 轴做加速直线运动, (D) 对.

答案: (A) 、 (D) .

点评:本题考查电场、电势、等势线以及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的知识, 考查考生综合分析能力.

19.天文学家新发现了太阳系外的一颗行星, 这颗行星的体积是地球的4.7倍, 质量是地球的25倍.已知某一近地卫星绕地球运动的周期约为1.4小时, 引力常量G=6.6710-11Nm2/kg2, , 由此估算该行星的平均密度为 ( )

(A) 1.8103kg/m3

(B) 5.6103kg/m3

(C) 1.1104kg/m3

(D) 2.9104kg/m3

解析:首先根据近地卫星绕地球运动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G=ΜmR2=m4π2RΤ2, 可求出地球的质量.然后根据ρ=3Μ4πR3, 可得该行星的密度约为2.9104kg/m3.

答案: (D) .

点评:本题以“新发现的太阳系外的行星”为背景命题, 考查了万有引力、圆周运动、密度计算等知识.高考中理论联系实际的试题, 要求考生通过阅读试题, 分析试题给出的情境, 建立理想化物理模型, 最后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

20.一列简谐横波在某一时刻的波形图如图4所示, 图中P、Q两质点的横坐标分别为 x=1.5 m 和 x=4.5 m, P点的振动图像如图5所示.

在图6四幅图中, Q点的振动图像可能是 ( )

解析:该波的波长为4 m, P、Q两点间的距离为3 m, 当波沿 x 轴正方向传播时, 当P在平衡位置向上振动时, Q点此时应处于波峰, 选项 (B) 正确.当沿 x 轴负方向传播时, P点处于向上振动时, Q点此时应处于波谷, 选项 (C) 正确.

答案: (B) 、 (C) .

点评:“振动和波”在新课标中为选考内容, 本题考查了振动图像和波动图像的知识, 解题时应考虑波动方向有两种可能 (沿 x 轴正、反方向) ,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过程的理解, 突出了科学探究中的科学方法, 体现新课程理念.

21.质量为M的物块以速度 v 运动, 与质量为 m 的静止物块发生正撞, 碰撞后两者的动量正好相等, 两者质量之比M/m 可能为 ( )

(A) 2 (B) 3 (C) 4 (D) 5

解析:设碰撞后两者的动量都为P, 根据动量守恒, 则碰撞前总动量为2P,

根据Ρ2=2mEΚEk=Ρ22m,

碰撞前总动能为EΜk=4Ρ22Μ,

碰撞后总动能为Emk+EΜk=p22m+p22Μ,

根据能量的关系得4Ρ22Μp22m+p22Μ, 得Μm3, 所以 (A) 、 (B) 正确.

答案: (A) 、 (B) .

点评:本题考查动量守恒及能量守恒两大定律.求解关键:用动量与动能关系式将两者联系起来.用能量法解题时, 要分析能量转化中的大小关系或等量关系, 应用动量守恒及能量守恒列式, 可不考虑变化过程的中间状态及其变化细节, 只需对研究对象的始、末状态建立相应的守恒方程, 因此比较简便.

二、实验题

22.如图7所示的电路中, 1、2、3、4、5、6为连接点的标号.在开关闭合后, 发现小灯泡不亮.现用多用电表检查电路故障, 需要检测的有:电源、开关、小灯泡、3根导线以及电路中的各点连接.

(1) 为了检测小灯泡以及3根导线, 在连接点1、2已接好的情况下, 应当选用多用电表的__档.在连接点1、2同时断开的情况下, 应当选用多用电表的__档.

(2) 在开关闭合情况下, 若测得5、6两点间的电压接近电源的电动势, 则表明__可能有故障.

(3) 将小灯泡拆离电路, 写出用多用表检测该小灯泡是否有故障的具体步骤.__.

解答: (1) 电压;欧姆; (2) 开关或连接点5、6; (3) ①调到欧姆档;②将红、黑表笔相接, 检查欧姆档能否正常工作;③测量小灯泡的电阻, 如电阻无穷大, 表明小灯泡有故障.

点评:本题“用多用电表检查电路故障”命题, 考查多用电表的使用、电路故障等知识, 考查了考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近年高考中的电学实验题中, 电阻、电流、电压的测量是实验的重点, 电表连接、构造、改装、读数以及电路设计、连结也一直是考查热点.随着新课改的推进, 高考电学实验题由单一、基本的形式向综合的方向发展, 考查考生的各项实验能力.

23.某同学为了探究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时摩擦力与斜面倾角的关系, 设计实验装置如图8, 长直平板一端放在水平桌面上, 另一端架在一物块上, 在平板上标出A、B两点, B点处放置一光电门, 用光电计时器记录滑块通过光电门时挡光的时间.

实验步骤如下:

①用游标卡尺测量滑块的挡光长度 d, 用天平测量滑块的质量 m;

②用直尺测量AB之间的距离 s, A点到水平桌面的垂直距离 h1, B点到水平桌面的垂直距离 h2;

③将滑块从A点静止释放, 由光电计时器读出滑块的挡光时间 t1;

④重复步骤③数次, 并求挡光时间的平均值t¯;

⑤利用所测数据求出摩擦力 f 和斜面倾角的余弦值 cosα;

⑥多次改变斜面的倾角, 重复实验步骤②③④⑤, 做出 fcosα关系曲线.

(1) 用测量的物理量完成下列各式 (重力加速度为 g) :

①斜面倾角的余弦 cosα=__;

②滑块通过光电门时的速度 v=__;

③滑块运动时的加速度 a=__;

④滑块运动时所受到的摩擦阻力 f=__;

(2) 测量滑块挡光长度的游标卡尺读数如图9所示, 读得 d=__.

解答: (1) 物块在斜面上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受重力、支持力、滑动摩擦力.①根据三角形关系可得到cosα=s2- (h1-h2) 2s;②根据v=xtv=dt¯;③根据运动学公式s=v22a, 得a=d22st¯2;④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mgsinθ-f=ma, 则有f=mgh1-h2s-md2st¯2.

(2) 在游标卡尺中, 主尺上是3.6 cm, 在游标尺上恰好是第1条刻度线与主尺对齐, 再考虑到卡尺是10分度, 所以读数为36 mm+0.1 mm=36.1 mm (36.2 mm 也对) .

点评:本题以“探究摩擦力与倾角的关系”命题, 是一个“源于教材却又高于教材”的创新实验题, 平时考生必须亲手做过实验并能进行再思考才能较好完成此题.新课程对学生实验技能的要求:“掌握物理实验的一些基本技能, 会使用基本的实验仪器, 能独立完成一些物理实验.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验证物理规律, 具有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 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新高考对科学探究及物理实验能力进行了细化, 分别从“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七个环节提出了具体要求, 这些要求已在今年高考实验题中体现出来.

三、解答题

24.材料的电阻率ρ随温度变化的规律为ρ=ρ0 (1+αt) , 其中α称为电阻温度系数, ρ0是材料在 t=0℃时的电阻率.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α是与温度无关的常数.金属的电阻一般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 具有正温度系数;而某些非金属 (如碳等) 则相反, 具有负温数系数.利用具有正负温度系数的两种材料的互补特性, 可制成阻值在一定温度范围内不随温度变化的电阻.已知:在0℃时, 铜的电阻率为1.710-8 Ωm, 碳的电阻率为3.510-5Ωm, 在0℃时, 铜的电阻温度系数为3.910-3℃-1, 碳的电阻温度系数为-5.010-4℃-1, 将横截面积相同的碳棒与铜棒串接成长1.0 m的导体, 要求其电阻在0℃附近不随温度变化, 求所需碳棒的长度 (忽略碳棒和铜棒的尺寸随温度的变化) .

解析:设碳棒的长度为 x, 则铜棒的电阻为

R1=ρ1 (1-x) s=ρ0 (1+α1t) (1-x) s,

碳棒的电阻R2=ρ2xs=ρ02 (1+α2t) xs,

要使得在0℃附近总电阻不随温度变化, 则有R1+R2=定值, 即

ρ01 (1+α1t) (1-x) s+ρ02 (1+α2t) xs=定值, 式中 t 的系数必须为零, 令 t 的系数为零, 即有 x≈0.0038 m.

答案:0.0038 m.

点评:本题以“制作一个不随温度变化的电阻”命题, 是一个新情景题, 求解时要对题供信息进行分析, 找出规律, 得到结果.本题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 即注重培养学生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和综合探究能力.

25.如图10所示, 倾角为θ的斜面上静止放置三个质量均为 m 的木箱, 相邻两木箱的距离均为 l, 工人用沿斜面的力推最下面的木箱使之上滑, 逐一与其它木箱碰撞, 每次碰撞后木箱都粘在一起运动, 整个过程中工人的推力不变, 最后恰好能推着三个木箱匀速上滑.已知木箱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 重力加速度为 g, 设碰撞时间极短.求 (1) 工人的推力; (2) 三个木箱匀速运动的速度; (3) 在第一次碰撞中损失的机械能.

解析: (1) 当匀速时, 把三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 受重力、推力F、摩擦力 f 和支持力作用, 根据平衡的知识有

F=3mgsinθ+3μmgcosθ.

(2) 第一个木箱与第二个木箱碰撞之前的速度为V1, 加速度

a1=F-mgsinθ-μmgcosθm=2g (sinθ+μcosθ)

根据运动学公式或动能定理有

V1=2gl (sinθ+μcosθ) ,

碰撞后的速度为V2, 据动量守恒有 mV1=2mV2, 碰撞后的速度为V2=gl (sinθ+μcosθ) , 然后一起去碰撞第三个木箱, 设碰撞前的速度为V3,

V2到V3的加速度为

a2=F-2mgsinθ-2μmgcosθ2m=g (sinθ+μcosθ) 2,

根据运动学公式有V32-V22=3a2L, 得

V3=2gl (sinθ+μcosθ) ,

跟第三个木箱碰撞有2mV3=3mV4, 得

V4=232gl (sinθ+μcosθ) , (即匀速运动的速度) .

(3) 设第一次碰撞中的能量损失为ΔE, 根据能量守恒有12mV12=ΔE+12 (2m) V22,

代入数据得ΔE=mgl (sinθ+μcosθ) .

答案: (1) 3mgsinθ+3μmgcosθ;

(2) 232gl (sinθ+μcosθ) ;

(3) mgl (sinθ+μcosθ)

点评:本题是一条学科内综合题, 涉及物体平衡、运动学公式、动量守恒、动能定理、能量守恒等知识, 这类综合题的解题思路:将物理过程划分正确, 并注意前后过程中相关物理量 (如速度) 的联系, 然后针对每一过程选用合适的物理规律列式求解.“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是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 高考逐步体现新课程理念, 新高考重视考查思维过程, 特别重视过程与方法, 重视给考生创设思维空间和发展空间, 考查考生综合能力.

26.如图11, 在 x 轴下方有匀强磁场, 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 方向垂直于 xy 平面向外, Py 轴上距原点为 h 的一点, N0为 x 轴上距原点为 a 的一点, A是一块平行于 x 轴的挡板, 与 x 轴的距离为 h/2, A的中点在 y 轴上, 长度略小于 a/2.带点粒子与挡板碰撞前后, x 方向的分速度不变, y 方向的分速度反向、大小不变.质量为 m, 电荷量为 q (q>0) 的粒子从P点瞄准N0点入射, 最后又通过P点, 不计重力, 求粒子入射速度的所有可能值.

解析:设粒子的入射速度为 v, 第一次射出磁场的点为N′0, 与板碰撞后再次进入磁场的位置为N1.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轨道半径为R, 有

R=mvqB.

粒子速率不变, 每次进入磁场与射出磁场位置间距离 x1 保持不变, 有

x1=N′0N0=2Rsinθ. ②

粒子射出磁场与下一次进入磁场位置间的距离 x2 始终不变, 与N′0N1相等, 由图12可以看出

x2=a. ③

设粒子最终离开磁场时, 与档板相碰 n 次 (n=0、1、2、3) .

粒子第1次与档板相碰, 离开磁场时距第1次射出磁场的N′0点右移 (x1-x2) , 距N0点距离为x1+ (x1-x2) ,

粒子第2次与档板相碰, 离开磁场时距第2次射出磁场的点再右移 (x1-x2) , 距N0点距离为x1+2 (x1-x2) ,

粒子第 n 次与档板相碰, 离开磁场时的点距N0点距离为 x1+n (x1-x2) ,

若粒子能回到P点, 由对称性, 出射点的 x 坐标应为-a, 即

x1+n (x1-x2) =2a. ④

由③④两式得x1=n+2n+1a.

若粒子与挡板发生碰撞, 有x1-x2a4.

联立③④⑥得 n<3, 因此 n 只能取0、1、2. ⑦

联立①②⑤得v=qB2msinθn+2n+1a.

sinθ=ha2+h2代入⑧中, 得vn=qBaa2+h22mhn+2n+1 (n=0、1、2) ,

n=0v0=qBaa2+h2mh

n=1v1=3qBaa2+h24mh

n=2v2=2qBaa2+h23mh. (11)

答案:见解析⑨⑩ (11) .

点评:本题以“带电粒子在磁场运动”命题, 要求考生通过题给信息, 探究粒子入射速度的所有可能值, 考生必须自己通过建模, 分析、筛选, 最后利用数学工具解决问题, 考查考生对物理过程的综合分析能力、空间想像能力和运用数学工具解题的能力.《考试大纲》对考生应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作了明确的要求:“能运用几何图形、函数图象等数学知识, 进行表述、分析, 对物理问题进行推导、分析和求解, 并根据结果得出结论.”本题的解答实质是将物理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经过求解, 再次还原为物理结论的过程.本题既有知识面上的广度, 更要有思维上的深度和灵活度, 对运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要求高.

高考理综生物试题 第9篇

关键词:高考理综生物,选择题,审题,解题

生物选择题在高考中属于比较可观的试题, 它具有知识面覆盖广、信息量大、评分客观等特点, 是高考中的固定题型。在理综考卷上生物选择题大概占30分左右。 所以说生物选择题在学生的理综卷面成绩方面起着非常大的作用。 结合最近几年的理综卷的生物选择题, 这里常常设计一些学生容易犯错的题, 这类题大多具有构思新颖、思路灵活等特点, 需要学生认真对待, 进行周密思考, 减少不必要的失分情况。

一、把握思维倾向性, 避免陷阱的诱惑

学生在思考问题时产生的思维往往具有一定的倾向性, 这被称作思维定势, 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基础。 学生在对高考生物选择题进行解答时, 往往都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已经养成的思维习惯对问题进行思考, 对于常规的选择题, 这种解题思路是非常正确的, 也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和策略。 但是学生的思维定势也会给他们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 对于高中学生来说, 思维能力还不够成熟, 在特定的时间里有一定的局限性, 他们一直都是采用某种固定的思维方式对高考生物选择题进行思考, 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思维固定化, 最后就会造成解题出现失误的现象。

例题:人类的神经细胞和肝细胞存在着形态结构的不同, 它们的主要功能也是不尽相同的,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是由于这两种细胞 ()

A.DNA碱基顺序不同B.核糖体不同

C.转运RNA不同D.信使RNA不同

解析:高中学生在平时就进行过大量的联系和演练, 所以看到这道题时学生首先想到的就是生物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都是大不相同的, 主要是因为升序细胞的遗传物质是极不相同的, 所以学生第一直觉都会选择A选项, 但是这道题涉及的知识和问题是人的不同细胞, 并不是不同生物的不同细胞。造成它们出现差异主要是由于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因此这道题的正确答案应该是D选项。

二、学生对于生物知识理解不够清楚, 出现错误判断

有些高中学生对于高中物理书本上的知识只是机械性地记忆, 高中生物教师也没有对学生学习高中生物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引导, 学生对于生物知识缺乏准确的认识, 也没有进行明确的理解和记忆, 对于高考理综生物选择题所考查的特定的知识点没有准确定位, 对于知识的认识比较模糊, 没有清楚的理解, 对解题没有十足的把握。

例题: 镰刀形贫血症引发的原因主要是血红蛋白自身的基因里含的碱成分是按照一定的序列发生改变的, 对于改变的检验所必须用到的酶是 ()

A.解旋酶B.DNA连接酶

C.限制性内切酶D.RNA聚合酶

解析:首先, 我们要清楚这道题所涉及的知识点就是有关于基因诊断的问题, 就是生物上所说的放射性同位素例如荧光妃子等对DNA分子作为探针的结构, 主要依靠DNA的杂交技术, 将被测标本的遗传信息进行严格的鉴定, 从而更好地达到检验疾病的目的。 想要完成这个过程最主要的就是将被检测的基因进行分离, 要将限制性内切酶进行充分利用, 再结合DNA杂交技术, 既要利用解旋酶又要利用DNA连接酶, 只有事先分离的基础, 才会有后面有关杂交的技术。 大部分学生对于这个过程没有很清楚的理解, 就会选择A选项或者B选项, 但其实正确答案是C。

三、学生对于生物知识的理解过于肤浅, 不能采取突破行为

学生在平时对生物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进行熟练背诵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这样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对于生物学习只是进行机械记忆, 对于生物知识的理解只是局限于生物教材的字面意义上, 没有对高中生物进行有关广度和深度的挖掘, 学到的知识不能灵活地运用, 学到的高中生物知识并没有转化为具体的能力。

例题:在我们生活的自然界中, 一种生物其中存在的某一种基因和三种突变基因对蛋白质的一部分的氨基酸起着决定作用, 其摆列顺序如下:

正常基因:精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苏氨酸;脯氨酸

突变基因1:精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苏氨酸;脯氨酸

突变基因2:精氨酸;亮氨酸;亮氨酸;苏氨酸;脯氨酸

突变基因3:精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酪氨酸;丙氨酸

请结合上边有关于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将这三种突变的DNA分子所发生的改变进行明确的是 ()

A.突变基因1和突变基因2都是有关于碱基替换的过程, 突变基因3是一个碱基增添的过程

B.突变基因2和突变基因3是一个碱基的替换过程, 而突变基因1是一个碱基增添的过程

C.仅仅是突变基因1为一个碱基的替换过程, 而突变基因2和突变基因3是一个碱基增添的过程

D.仅仅是突变基因2是一个碱基的替换过程, 其余的两个都是有关于一个碱基的增添过程

解析:这道题让很多考生都觉得很难, 这主要是因为学生没有深刻理解突变基因的概念。 高中生物课本中对于这个概念向我们传达的信息就是基因结构的改变会直接造成基因突变, 应该将这一概念进行不断深化, 由这个知识点引发出一系列问题, 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对这些深化出来的问题进行解答。 如果把这些问题都弄清楚了, 这道选择题就很容易攻克。 将突变基因和正常的基因所决定的氨基酸序列进行比较, 就很容易得到正确答案。

结语

高考理综生物的选择题在学生的高考成绩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需要学生在高考理综生物选择题的审题与解题的过程中多加注意, 避免那些由于马虎或者对题型没有进行详细的了解, 而选错选项, 影响自己的高考成绩。

参考文献

[1]罗燕, 祁凤珍, 翟林.基于考生水平表现标准的评价对生物教学改进的效用[J].考试研究, 2014.

[2]郁恺.例谈高考生物组合选择题解题方法和技巧[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11, 09.

高考理综生物试题 第10篇

2008年高考理综化学试题, 突出了知识的基础性和综合性, 以主干知识为主体, 注意在知识网络交汇点设计试题, 着力体现概念性、思辨性和应用的广泛性, 在化学思想、理性思维以及化学潜能方面作了比较深入的考查.同时又稳中有变, 推陈出新, 既体现了“平安高考、以生为本”的人文关怀, 又符合高考选拔功能的要求.

一、试题重点考查方向和知识内容 (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 非选择题以中档题为主, 考查的内容是中学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综合和运用能力的考查.从Ⅰ、Ⅱ卷所涉及的总体内容来看, 今年高考理综试卷 (全国卷Ⅰ陕西卷) 的化学试题所涉及知识全部是主干知识, 既考虑了覆盖面, 又突出了重点, 同时本套试题难度有层次, Ⅱ卷难度略升.

二、试题的几个特点

1.依纲靠本, 题型稳定

选择题中规中矩, 基本稳定, 体现了考试大纲的要求, 继续保持2007年相对平稳的态势, 试题的能力要求和知识结构、难度等, 均符合考试大纲的要求, 没有大起大落, 能够使考生很快进入良好的答题状态.考查内容均为平时学生训练的常见、热点内容, 大多数学生不会感到困难, 只要学生能够按照平时复习的要求进行分析, 完成情况会很好, 考试的区分度将不会太大.

2.注重双基, 突出重点

整套试题覆盖面广, 知识的考查稳中求变, 不断创新, 简单当中有变化, 主干当中有重点, 注重于知识的考查, 突出学科特点.试题中所涉及的离子共存、原子和分子结构、同分异构体、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的图像、盐的水解、电解原理及其计算、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计算、物质的推断、基本实验和有机物的推断等内容, 均是高中化学的基础知识和重点内容.试题总体是既有面又有点, 能够考查出高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基本技能.

3.适度创新, 考查潜能

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试题适当地进行了一些微调, 非选择题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有所增加, 一方面为了保持必要的区分度, 有利于拉开分数间的距离, 另一方面, 对开放性和研究性学习, 也做了新的尝试.在计算、推断、实验、框图方面都有创新.个别题目看似容易, 但得分困难, 如第27题物质推断和第28题实验题, 从学生反映的情况和实际考试结果来看, 与去年相比试题难度确有增加, 化学得分有所降低.

三、试题中存在的不足

如果将本试题从头到尾认真细致地完成一遍, 你也许会发现解Ⅱ卷中的四个题都不那么顺畅, 这是很多同行和学生的共同感受, 学生普遍感到毫无把握, 作为一名高中化学教师, 对Ⅱ卷试题笔者认为有以下的不足:

1.对于26题, 数据繁琐, 计算量大, 三写两算, 造成学生恐慌暂且不谈, 就题中“滤去残渣, 滤液酸化后, K2MnO4转变为MnO2和KMnO4, 滤去MnO2沉淀, 浓缩滤液, 结晶得到针状KMnO4晶体.”的说法, 笔者认为存在着科学错误, 因为此时滤液中存在大量Cl-, 在该条件下显然会和KMnO4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Cl2, 这是中学生熟悉的内容, 为何命题中又不给予考虑?让学生很困惑.

2.27题中的信息表述不准确.通常谈CaO和H2O的作用是生成石灰乳或澄清石灰水, 而框图中却说生成白色固体, 使学生很迷茫, 若写成白色浑浊也许会更好些.这应该不会是有意设置的障碍吧?

3.28题如果不看答案, 可能没有同学敢肯定自己的做法是正确的, 答案告诉你不用推断MZ是什么东西, 只要按反应规则回答就行.这好像不符合一般推断题的思考完成习惯.连MO是什么都还不确定, 又怎么书写它参与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况且还要求书写“a中发生的所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既然不要求推断MZ, 却又给出“黄色粉末状化合物”这样的信息, 这不是有意要把学生的思路引向先推测出“黄色粉末状化合物”是什么物质, 才来完成有关问题的回答吗?更何况“化学式为MZ的黄色粉末状化合物”, 中学化学中是根本找不到的.此题令很多学生陷入困境, 若直接给出“化学式为MZ的化合物”岂不是更好?

4.29题中化合物C的分子式是C7H8O, C遇FeCl3溶液显紫色, 该物质显然是甲基苯酚, 但甲基在对位还是邻位呢?中学化学谈到苯酚与浓溴水发生取代反应时仅谈生成邻、对位的产物, 不谈间位的产物, 甚至很多习题都是针对此而设置.本小题谈到“C与溴水反应生成的一溴代物只有两种”, 如果按照教材介绍的“不考虑间位产物”则C应是邻位甲基苯酚;如果不管实际有无这样的产物, 只要位置许可就算一种, 显然C是对位甲基苯酚.既然存在这样的争议, 其实只要将其表述成“C苯环上的氢原子被溴取代只有两种产物”即可避免.

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县教研室

高考理综生物试题 第11篇

1. 同一物种的两类细胞各产生一种分泌蛋白,组成这两种蛋白质的各种氨基酸含量相同,但排列顺序不同,其原因是参与这两种蛋白质合成的( )

A. tRNA种类不同

B. mRNA碱基序列不同

C. 核糖体成分不同

D. 同一密码子所决定的氨基酸不同

考点分析 本题以“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为载体,综合考查蛋白质的组成及结构,基因表达的转录、翻译过程,细胞器核糖体的结构等知识点,难度不大,容易得分,但涉及的课本章节和相关知识点的还是很多的,这要求大家对于某个知识的发散应该准确、全面的理解。

2. 下列关于细胞癌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癌细胞在条件适宜时可以无限增殖

B. 癌变前后,细胞的形态结构有明显差别

C. 病毒癌基因可整合到宿主基因组诱发癌变

D. 原癌基因的主要功能是阻止细胞发生异常增殖

考点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细胞癌变的知识,具体考查了细胞癌变的主要特征、癌变的原因分析。该知识点主要属于识记的内容,是否得分主要取决于同学们对识记内容的准确性。

3. 哺乳动物长时间未饮水导致机体脱水时,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 )

A. 血浆渗透压降低

B. 抗利尿激素增加

C. 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减弱

D. 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

考点分析 本题主要从“脱水”现象中考查水盐平衡及调节的有关知识,主要是对调节过程的考查,包括渗透压刺激、反射弧结构、激素分泌和作用,这要求同学们能够理解调节过程中有关生物学的原理,试题有一定的难度。

4. 当人看到酸梅时唾液分泌会大量增加,对此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 )

A. 这一反射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B. 这是一种反射活动,其效应器是唾液腺

C. 酸梅色泽直接刺激神经中枢引起唾液分泌

D. 这一过程中有“电—化学—信号”的转化

考点分析 本题以常见的条件反射案例为出发点,考查同学们对于神经调节的掌握情况,涉及到反射、条件反射、反射弧、兴奋产生、兴奋传导等知识,知识的综合性和应用性较强,比较容易出错。

5. 取生长状态一致的燕麦胚芽鞘,分为a、b、c、d四组,将a、b两组胚芽鞘尖端下方的一段切除,再从c、d两组胚芽鞘相同位置分别切除等长的一段,并按图中所示分别接入a、b两组被切除的位置,得到a′、b′两组胚芽鞘,然后用单侧光照射,发现a′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b′组胚芽鞘无弯曲生长,原因是( )

A. c组尖端能产生生长素,d组尖端不能

B. a′胚芽尖端能合成生长素,b′组尖端不能

C. c组尖端的生长素能向胚芽鞘基部运输,d组尖端的生长素不能

D. a′胚芽尖端的生长素能向胚芽鞘基部运输,b′组尖端的生长素不能

考点分析 本题题干文字较多,同时附有生长素探究实验示意图,首先考查了同学们的图文结合、识图析图能力,还考查了生长素的产生部位、运输方向等知识点。侧重对生物学综合能力的考查,题目有一定的难度。

6. 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成个体数)。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

B. 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

C. 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季节更替而变化

D. 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

考点分析 本题的柱形图反映了某动物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选项分析涉及到种群数量各种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的变化规律和原因分析,都属于考试大纲中的基本知识点,知识难度不大。但对于坐标柱形图的分析,则可能让大家不适应。

29. 将玉米种子置于25℃、黑暗、水分适宜的条件下萌发,每天定时取相同数量的萌发种子,一半直接烘干称重,另一半切取胚乳烘干称重,计算每粒的平均干重,结果如图所示,若只考虑种子萌发所需的营养物质来源于胚乳,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萌发过程中胚乳组织中的淀粉被水解成 ,通过 作用为种子萌发提供能量。

(2)萌发过程中在 小时之间种子的呼吸速率最大,在该时间段内每粒种子呼吸消耗的平均干重为 mg。

(3)萌发过程中胚乳的部分营养物质转化成幼苗的组成物质,其最大转化速率为 mg·粒-1·d-1。

(4)若保持实验条件不变,120小时后萌发种子的干重变化趋势是 ,原因是 。

考点分析 本题以种子萌发现象为载体,考查了细胞的物质组成和相互转化、多糖的水解、细胞呼吸过程、呼吸速率的测定和计算,考查了同学们识图、知识应用、分析问题、计算的能力。题目难度较大,对大家的要求较高。

30. 肺牵张反射是调节呼吸的反射之一,图(a)为肺牵张反射示意图,该反射的感受器位于肺中,深呼吸后肺扩张,感受器兴奋,神经冲动经传入神经传入脑干,抑制吸气,引起呼气。

回答下列问题:

(1)图(a)中,a、b、c、d是反射弧的组成部分,a是 ,b是 ,c是 ,d是 。

(2)人体要屏住呼吸必须受到图(a)中 的调控。

(3)图(a)中神经元①和②之间形成的如图(b)的突触中,突触小体是神经元①中的 (填“轴突”“树突”或“细胞体”)末端膨大形成的,突触后膜位于神经元②的 (填“轴突”“树突”或“细胞体”)。

考点分析 本题通过“肺牵张反射”重点考查了反射弧的结构、神经元的结构和突触的结构等知识,能力则着重于识图能力的考查,整题难度较低。

31. 一对毛色正常鼠交配,产下多只鼠,其中一只雄鼠的毛色异常。分析认为,鼠毛色出现异常的原因有两种:一是基因突变的直接结果(控制毛色的基因显隐性未知,突变只涉及一个亲本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中的一个基因);二是隐性基因携带者之间交配的结果(只涉及亲本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假定这只雄鼠能正常生长发育,并具有生殖能力,后代可成活。为探究该鼠毛色异常的原因,用上述毛色异常的雄鼠分别与其同一窝的多只雌鼠交配,得到多窝子代。请预测结果并作出分析。

(1)如果每窝子代中毛色异常鼠与毛色正常的鼠比例均为 ,则可推测毛色异常是 性基因突变为 性基因的直接结果,因为 。

(2)如果不同窝子代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同一窝子代中毛色异常鼠与毛色正常鼠比例是 ,另一种是同一窝子代全部表现为 鼠,则可推测毛色异常是隐性基因携带者之间交配的结果。

考点分析 本题以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位为出发点,结合基因突变,考查对遗传规律和生物变异分析应用能力。同时,考查了同学们生物实验设计的能力,主要涉及实验结果分析及实验结论,有一定的综合性,但题目本身难度不大。

32. 某草原上生活着鹿、兔、狼和狐等生物,雄鹿有角,雌鹿无角,通常情况下这种鹿的雌雄个体分群活动(生殖季节除外),有人提出“鹿角效应”假说解释这种同性聚群现象,即一群形态相同的食草动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食的风险。回答下列问题:

(1)该草原上的雌鹿群和雄鹿群属于 (填“不同”或“同一”)种群。

(2)草、鹿、兔、狼、狐和土壤中的微生物共同形成一个 (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

(3)为探究“鹿角效应”假说是否成立,某同学用狗(能将抛入流水池中的漂浮物叼回来)、项圈和棍棒做了如下3组实验:甲组同时向流水池中抛出2个相同的项圈,乙组同时抛出2个相同的棍棒,丙组则同时抛出1个项圈和1个棍棒。记录每次抛出后狗叼回第一个漂浮物的时间。若丙组平均时间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其他两组,则实验结果支持该假说。测试时间要求甲、乙、丙三组抛出项圈或棍棒的距离 (填“相同”或“不同”)。本实验中项圈或棍棒相当于草原上的 。

考点分析 该题基于生态学部分的基础知识,考查同学们对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基本概念的理解。另外题目以“鹿角效应”为探究点中加入了一个模拟实验,考查同学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对实验的分析能力。

总体分析,今年的高考生物试题难度不大,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考查,很好地实现了“平稳过渡”的基本目的。可以大胆预测,未来几年的新课标考题会延续这种情况,因此我们平时的学习备考也应做相应调整。

回归课本,重视基础知识的广度。教材是我们把握基础知识的最根本依据,高考也特别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因此掌握好教材中所有的基础知识,避免赌博心理,这样才能避免基础题失分。

知识点网络化,强化内在联系。我们在学习中应着重理解知识点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图、综合案例比较表、过程流程图等,让复杂的知识变得相对简洁明了。

挖掘知识点内在本质。对于核心知识,我们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在这样一种不断索源的探究过程中,我们定会提出一系列有价值的问题,这样我们的思维会更加开阔,对于问题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高考理综生物试题 第12篇

一、2013—2015年新课标卷Ⅰ理综物理试题数据统计分析

(一) 2013—2015年新课标卷 Ⅰ 理综物理试卷选择题考点统计

(二) 2013—2015年新课标卷 Ⅰ 理综物理试卷实验题考点统计

(三) 2013—2015年新课标卷 Ⅰ 理综物理试卷计算题考点统计

(四) 2013—2015年新课标卷Ⅰ理综物理试卷选修模块考点统计

(五) 2011—2015年各模块所占总分百分比分布统计

从表格可以看出近三年新课标卷 Ⅰ理综物理试卷命题的特点:1.题型稳定, 考查重点突出;2.重视对物理基础知识、基本物理方法、物理思想的考查, 试题紧扣物理教学大纲和高考考纲;3.重视对物理模型的考查, 着重考查学生的建模能力;4.物理实验的考查, 推陈出新, 重视考查对基本实验的改进和创新;5.考查内容和试题设计紧贴社会生活实际。

三年来, 物理试题对接新课程改革, 注重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体现了考纲对知识综合性的考查;重视物理图像问题的处理能力, 考查学生对信息的提炼整合能力;注重考查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2015年高考新课标卷Ⅰ理综物理试题特点分析

(一) 试题设计, 力求突出基础性, 灵活性和开放性, 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 既注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又注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在试题的情境设置上。2015年的物理试题大部分试题中的情境都是考生非常熟悉的情境, 但是在设问上都有所创新。例如, 第21题试题情境很经典 (“嫦娥三号”探月) , 但设问角度很新颖, 分析“探测器悬停时受到的反冲作用力和着陆瞬间的速度”。

2.在实验题的考查上。实验试题更加注重考查实验设计、探究和迁移能力, 对原实验给予改造、改进和创新。例如, 第22题背景是考生很熟悉的测速度的实验, 但压力式托盘秤、凹形桥模拟器的组合, 是对传统测速装置及原理的创新。通过牛顿运动定律计算玩具小车的速度, 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能力的同时, 体现物理与模型的完美组合。

(二) 试题突出体现了“考查能力和建模”的宗旨

2015年的高考物理试题不仅很好地体现了考纲中明确指出的五种能力, 而且还考查了获取并运用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建立模型的能力。如, 第18题“乒乓球发射机”发射乒乓球的工作过程的考查, 就是要求考生能够构建“抛体运动”的模型;第22题测玩具小车速度的实验, 就是要求考生能够建立“圆周运动”的模型。

(三) 试题不追求对所有知识独立考查的全覆盖, 但是主干知识都有体现

必答试题中没有单独涉及共点力平衡、匀变速直线运动、机械能守恒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等考点的试题, 但是将对这些知识点和与这些知识点有关的物理思想、方法的考查渗入到其他题目的分析与解答之中。将“共点力平衡”知识点渗透在第24题中, “匀变速直线运动”知识点穿插在第20题和第25题中, “机械能守恒定律”融合在第21题天体运动中,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渗透在第16题变压器的考查中。

三、2015年和前几年新课程试卷物理试题对比

(一) 试题的思维量和运算量有所降低

2015年的物理试题和前几年相比, 运算量有所降低, 特别是计算题的数学运算量是大大降低了, 留给考生更多的时间进行思考和分析。

选择题中涉及纯粹定量计算的题目只有4道;计算题的第24题继续保持了2014年“简单”的风格, 2015年考查“同一直线上平衡问题”分析。

(二) 题型和知识点上基本保持稳定, 但略有变化

2015年的物理试题题型和以往相比, 大部分相同, 个别题略有变化。2015年第24题考查涉及“安倍力”的平衡问题, 第25题考查“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让部分考生不适应;但试题难度降低。以往几年高考中对“带电粒子在场中运动”问题的考查比较多, 如2013年占总分的百分之三十;2014 年占总分的百分之二十四。但2015年的试题只占总分的百分之十。

(三) 选做题, 不同模块难度系数不均衡, 选修3-4难度系数有所增加

选修3-3, 近三年都是围绕分子动理论和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命题, 难度系数保持稳定。选修3-4的2015年试题难度有所增加, 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差的考生无从下手, 难度较大。选修3-5, 近三年都是围绕“光电效应、原子物理、动量”展开, 难度适中。

四、2016年高考理综物理命题分析和备考复习建议

(一) 应该会坚持“贴近时代、贴近实际”的命题方向

为了体现高考改革对新课程改革的支持与推动作用, 试题将会进一步联系生活、生产实际, 以科学前沿为背景, 关注科学发展现状, 渗透考查基本的科学研究思想和研究方法。

(二) 应该会保持“能力立意”的宗旨

高考物理试题将会继续保持能力立意的宗旨, 除了考查考纲中明确指出的五种能力外, 还要进一步考查建模能力和获取并运用有效信息的能力及实验创新能力。虽然高考试题比较新颖, 但是考查的知识点是有限的, 只是通过改变模型、换个研究方法来考查学生而已。

(三) 难度上应该基本保持稳定

现有的高考试题, 足以体现高考试题的选拔功能, 已有很好的区分度和信度, 所以难度上不会有太大的变化。试题仍会以中档题为主, 内容仍以力学、电磁学等主干知识为主, 注重物理模型的构建, 重视物理情景的设置, 突出物理知识与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结合, 灵活运用物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四) 对于2016年高考复习备考的建议

1.抓住物理科主干知识, 构建必修板块知识网络结构

全面准确理解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 了解概念和规律提出和建立的背景、前因后果, 清楚认识概念和规律的内容及各种表达形式, 理解规律成立的条件和适用的范围, 不能乱套公式;提升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注重联系实际, 关注科技发展。

2.从学生实际学情出发, 处理好模块的选择

关于选考, 不能把宝押在某一个模块上。如学生选修3—4模块, 但是2015年高考中这一模块的试题难度较大。如果学生学习了两个选修模块, 那么他有较大的选择空间, 完全可以在两者间做出选择, 拿到更合理的分数。

3.处理好“讲与练、考与练、考与讲”的关系

4.特别的学生采取特别的措施, 可以在复习时, 由学生自己提出复习需求的“订单”, 教师根据“订单”进行备课和讲课, 针对为学生的“订单”, 为学生的复习需求服务。

摘要:文章通过对2013年至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Ⅰ物理试卷各小题考点分布统计和对比, 分析2015年物理试题的考查目标、难度变化、特点, 从而探讨2016年高考命题可能趋向。

高考理综生物试题

高考理综生物试题(精选12篇)高考理综生物试题 第1篇2010年生物试题结构与2009年相同,仍为“5+4”模式,选择题有5个题共30分,非选择题...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