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高考作文结尾制胜绝招-怎样结尾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高考作文结尾制胜绝招-怎样结尾(精选10篇)

高考作文结尾制胜绝招-怎样结尾 第1篇

怎样结尾

1.自然式结尾法。就是用事情的结束做文章的结尾。事情记叙完了,文章也就结束了,不另外写直接点明中心的话,文章的中心由读者自己去体会。

2.总结式结尾法。就是在结束时再回顾一下上文,把几个问题再综合起来,作个总结,进一步深化中心,使读者对全文内容加深理解,留下深刻印象。

3.点题式结尾法。就是在结尾用一句话或一段话直接写出文章的中心思想,使正文的中心思想上升到一定的高度,理论达到一定的深度,感情达到一定的浓度,增加文章的感染力和教育意义,表明作者的写作意图。

4.照应式结尾法。文章收尾,或与标题呼应,或与开头呼应,使文章首尾圆合,便于作者抒发感情。5.抒情式开头法。它是一种按表达方式划分的结尾法,是在记事、写人、绘景、状物后感情自然、真实地抒发。

6.议论式结尾法。是作者通过事实材料及逻辑推理来辨别是非、阐发道理、表明见解、进行判断的结尾法,常用于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等一些抒情性文章。

7.说明式结尾法。就是文章结尾采用说明方式对事物进行说明和剖析,使人们从中获得科学知识,但要把物好科学性和说明性。

8.比喻式结尾法。它是以比喻作为文章结尾的一种方法。比喻就是通常所说的用相似的事物和道理来打比方。用浅显说明深奥、用具体说明抽象、用熟悉说明生疏,使人在恍然大悟中体会作者设喻之精妙,从而产生满足与信服的快感。9.反问式结尾法。文章的末尾,用反问的语句发问,引人深思,使人受到感染和激励,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

10.引用式结尾法。同开头一样,有些文章结尾也采用引用法,被引用的名言、佳句、谚语、诗文、典故都具有言简意骇、高度概括的特点,可以起到对内容总结、对中心思想升华、升化的作用。11.含蓄式结尾法。就是不把要表达的情感直接说出来,而用委婉的语言或描写暗示,含意深远,留有余地,具有耐人寻味,深化中心思想的作用。12.写景式结尾法。它对自然风景和社会环境的描写为结尾,景物有助于表现时代风貌、展现风土人情、衬托人物心理、深化作品主题、渲染气氛、抒情状物,还能增强作品的美感。

13.想象式结尾法。就是在文章结尾展开丰富想象。因为想象是一切创造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无所谓创造。创造是把个体思维对象展开的想象,用语言形式描述出来。正所谓“生活+想象=文学艺术”,“观测+想象=科学艺术”。

14.双关式结尾法。就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语义和语句条件,有意便话语具有双重意义,从而造成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一种结尾方式。说出来有一箭双雕的妙处。

15.对话式结尾法。运用人物对白或谈话作为文章结尾的方法,这种方法可借对话点明中心或深化主题。从而收到余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16.祝愿式结尾法。就是作者在文章结尾时,对所描写的对象表示一种深情的祝愿和期望。

高考作文结尾制胜绝招-怎样结尾 第2篇

一、自然结束法

在把内容表达完了之后,自然而然地收束全文,而不去设计蕴意深刻的哲理语句,这样的结尾称为“自然结束法”。它完全避免了画蛇添足、无病呻吟的毛病,显得单纯明快、朴素无华。但讲究“自然”并不意味着随心所欲,马虎草率,而是顺着文思发展的自然趋势结束全文。

【例一】(题目《季节》)

今年的秋天不一样,林子里没有落叶,小根带着他离开后学校寄来的学费全免通知书上学去了。他相信,明年的夏天是凉爽的,愉快的

【例二】(话题“行走在消逝中”,题目《石榴树》)

今夏,我又回去了一次,在快到外婆家拐弯的那个路口,一株枝叶繁茂的石榴树映入了我的眼帘,红星点点,生机盎然,我的童年的记忆之门在刹那间被打开。有外公慈祥的笑容,有小东西的成长,还有又红又大的石榴和我的眼泪,它们都化成了树上的红星,在微风吹拂下摇曳着、飞舞着,只是我不知道它是不是外公亲手为我种的那一棵。

二、画龙点睛法

这种结尾方式,就是在文章结束时,以全文的内容为依托,运用简洁的语言,把主题思想明确地表达出来,或者在全文即将煞尾时,把写作意旨交待清楚,所以这种结尾方法又称“卒章显志法”。

有时,用来总结全文的还可以是名言、警句或诗句,这样的结尾更是言简意赅,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例一】(作文材料:丛飞的故事。题目《落红》)

一花如此,对人则毋庸多言,记得有两句诗写得很好“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例二】(话题“全国卷Ⅰ漫画摔了一跤’”,题目《让我摔一跤,继续前行》)

当我成功了,再来回顾摔的这一跤,我心中成功的喜悦将会把疲惫吹尽。

让我摔一跤,继续前行。

【例三】名篇《驿路梨花》的结尾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三、首尾呼应法

结尾与开头相呼应,写出既呼应开头又不简单重复的语句,这种结尾方式是各类文章极常见的.收束方法。这种收束方法能唤起读者心理上的美感,产生一种首尾呼应,浑然一体的感觉。

【例一】(话题“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题目《当记忆流经奥斯维辛》)

[开头]

当历史的车轮压过奥斯维辛,听到的是男人的怒吼与女人的尖叫,看到的是母亲的哭泣与孩子的惊恐。而今,奥斯维辛的天空湛蓝而且透明,一排排高耸的建筑直插云霄,似要打破这里的宁静。

[结尾]

那天,奥斯维辛警钟长鸣;那天,犹太人民饱含热泪;那天,记忆流经这和平的世界;那天,和平在向那极端的功利者和道貌岸然的战争者宣判。胜利的钟声会在和平者的心中响彻整个胸膛。

时间永远不会将奥斯维辛风化在记忆底层!

【例二】(话题“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题目《母亲手中的稻草绳》)

[开头]

怎样拟写作文的结尾 第3篇

纵观历年来的高考优秀作文, 为阅卷者所青睐的收尾的方法, 大体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种。

首尾呼应式包括结尾与标题呼应、结尾与开头呼应等形式。首尾呼应是考场作文中最实用的方法之一, 一般情况是作者先在开头提出文章的中心, 然后在结尾时再次强调, 照应开头, 从而使文章的中心鲜明突出。

这种结尾或呼应题目, 或呼应开头, 使文章首尾一贯, 浑然一体, 结构完整。如2002年的《心灵的选择》:“用心灵选择的人生, 纵有痛苦, 我也无怨无悔。”这个结尾回应了前文, 锁定了中心, 简练、精彩。又如2003年湖北一考生的《捕捉灵性的灵光》的结尾:“宠辱皆忘, 看天上云卷云舒;去留无意, 望庭前花开花落;向太阳挥一挥手, 去捕捉理性的灵光!”该结尾既呼应了题目, 又呼应了开头的“我愿意让生命喷薄, 把羽翼淬火, 去捕捉理性的灵光”, 使得结构相当紧凑。

画龙点睛式就是在文章结束时, 以全文的内容为依托, 运用简洁的语言把文章的思想明确地表达出来, 表明自己的观点, 或者在全文即将收尾时, 把写作意图交待清楚, 所以又称“卒章显志法”。如贾谊的《过秦论》全文着重叙述秦王朝兴亡废替的过程, 揭露秦始皇的暴虐无道, 最后指出,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这种收尾前文用大量的篇幅分论, 揭露, 分析种种不良现象, 不吐不能, 不吐不快, 最后归结到中心论点上来。全文如一条大江汹涌奔流而下, 无法遏止, 最终归入大海。巨浪滔天, 令人叹为观止。

巧用修辞式巧用修辞手法, 特别是排比、比喻、顶真、对偶、引用等结尾, 会使文章文采飞扬, 如明媚的春光, 令阅卷者赏心悦目, 流连忘返。如2000年山西一考生的《横看成岭侧成峰》的结尾:“创新是石, 擦出星星之火;创新是火, 点燃希望之灯;创新是灯, 照亮前行之路;创新是路, 引导我们前行!”排比、比喻、顶真手法的综合运用, 生动形象, 富有气势和哲理, 能不让阅卷者拍案叫绝吗?

景物烘托式结尾把环境气氛加以烘托, 给人更强烈更深刻的印象。

例1:渔歌远了, 小船远了。听不见, 也看不见。只留下一片碧蓝碧蓝的大海。大海上滚动着一层层美丽洁白的浪花。 (《卖蟹》)

例2:风停了, 暴雨也结束了, 太阳重新露出了笑容, 两代人的那扇玻璃也被那片残阳熔化了。太阳在远处逐渐隐去, 消失在一片晚霞中, 两者混为一体, 没有距离。 (《雨中品读》)

感悟升华式这种结尾, 往往在全文叙述、描写的基础上, 体味人生况味, 解读生活密码, 升华朴实情感, 参悟深邃哲理, 显示出精神风采和思想品位。如《冬天里的那一点点热》文章结尾在叙写生活故事的基础上, 抒写自己的深切体验:生活是不会笑我的, 生活不会嘲笑任何真诚而坚强的面孔。是生活, 就逃不脱艰辛和单调, 而生活的美丽和热情就蕴藏在这艰辛和单调中, 需要去发掘, 而不是一味地抱怨和自怨自怜。

留有余韵式这种收尾手法也就是含蓄式, 就是把要说的话、要表达的真情隐藏起来, 使文章结尾形成“空白”。言有尽而意无穷, 使人浮想联翩, 能把读者引向更深远的境地, 有“余音绕梁, 三日不绝”、“此时无声胜有声”之奇效。如莫泊桑的《项链》、鲁迅的《孔乙己》等, 其结尾皆含蓄隽永, 令人回味无穷。在高考优秀作文中, 采用常比喻、象征手法和空白艺术, 留给读者联想或思考的余地, 耐人寻味。写议论文常用这种收尾方式。如2002年一考生的《心灵是一棵会开花的树》的结尾:“是的, 当你的心灵选择了真、善、美, 排斥了假、恶、丑, 你的心灵都会被感动, 进而一股浩然正气就会永驻你的心灵。这颗心灵是有生命的, 它会生根, 发芽。之后, 心灵会变成一棵会开花的树!”“生根”、“发芽”、“开花”分别比喻什么?“开花”之后还会“结果”吗?令人遐思, 回味无穷。

高考作文结尾技法 第4篇

【关键词】高考作文 作文教学 方式 技巧

2004年高考贵州省以“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为话题,在高考作文评改中,我有过这样一段经历,一考生作文中写到一个有象征意义的意象——丁香花,语言较为流畅,立意也不错。我边读边想,给他(她)50分吧。可当我读了文章的结尾后,我改变了主意,给了55分!因为文章的结尾是个独立段:

丁香花还会开,我的梦依然在!

多么富有诗意的点题,多么富有诗意的结尾!

另外,学校的一次月考,以“环境与心态”为话题。有位同学写了三种有象征意义的花:荷花、菊花、梅花。文章的结尾也是一个独立段:

荷不晓泥污,菊不知秋瑟,梅不觉冬寒,皆因心态。

这个结尾既照应了前文的内容,又深化了文章的主题。言简意赅,韵味无穷,让我激动不已!

由此看来,写好文章的结尾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写好作文的结尾,可采用哪些方式呢?

一、深化主题式结尾

一篇好的文章,观点要鲜明,立意要深刻,要实现这一目标,在结尾处是要下点功夫的。深化主题式结尾,就是在结尾用精炼的、富有诗意的语言,重申自己的主张,深化文章的主题。如:

1.2004年贵州等省以“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为话题,一篇名为“那时花开”的文章,结尾是这样的:

挫折作笔,

痛苦为墨,

在这一路长途上,

我们收获成功。

挫折面前,

我们高歌:

那时花开!

这篇文章用一首小诗作结,寓意明确:面对挫折,我们要放声高歌;面对挫折,相信花儿依旧开放。语言精炼,意蕴深刻,在点题的同时,又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2.2005年贵州、四川等省以“忘记和铭记”为话题,一篇名为“永远的苏武”的文章,结尾是这样的:

壮哉,那永远的苏武!伟哉,那震撼人心的忘记!奇哉,那惊天动地的铭记!雄哉,那一段忘记与铭记的千古颂歌!

永远的苏武。

文章用一组激情涌动的排比句作结,是对苏武忘记荣华富贵、千金封侯,铭记忠贞、精忠报国行为的热情讴歌。结尾抒发了对苏武的由衷敬仰之情,再次强调自己的价值取向,有力地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二、交代结局式结尾

中国传统的章回体小说在回末常有这样一句话:“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是扣儿,这是悬念,能够引起读者对情节的关切。可到小说终结时,还得给读者一个答案!如果写的是记叙类文章,特别是编述故事,在结尾时交代故事的结局,给读者一个最后的答案,也是一种常见的结尾方式。如:

1.2006年全国卷Ⅰ是一个材料作文题目,材料是一个与乌鸦相关的寓言故事。河南一考生的作文《乌鸦中的老鹰》的结尾是:

“我根本不屑于吃你。”小乌说,“我只是想让你想起你原先对我的嘲笑。”说完,它展开翅膀,如一朵乌云似地掠过山涧,向远方飞去。从此,这一带的牧羊人,再也不敢随意小瞧这些乌鸦了,因为,他们都怕不小心会碰到那只乌鸦中的老鹰。

这篇文章根据“它也很可爱啊”立意,以童话的形式刻画了志向高远、坚强不屈的小乌鸦形象,反弹琵琶,从形式到主题都比较新颖。当初,小乌学老鹰叼小羊,妈妈反对;小乌坚持跟老鹰比,妈妈担心。黄鼠狼嘲讽,说小乌学老鹰叼小羊是“亘古奇闻”;在山林中,小乌学鹰“成了继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之后的又一个笑话”。可小乌没有放弃,它不懈地努力着……文章的结尾交待故事的结局:小乌叼上来了当年嘲笑它的那只黄鼠狼,它成了乌鸦中的老鹰。小乌对黄鼠狼说:“我只是想让你想起你原先对我的嘲笑。”严厉地抨击了那些反对学习和嘲笑学习的保守者,小乌也成了面对困难,不妥协、不屈服、勇往直前的精神化身。

2.2006年湖北卷要求根据自己对带“三”词语的联想和感悟,写一篇文章。一篇名为“‘三的奇遇”的文章,结尾是这样的:

这时仓颉出现在“三”的面前,他笑着说:“小三儿,这回该想通了吧!”“三”点点头,他想,其实每个汉字都传承着一种特殊意义,隐含着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而我是其中的一员,自己还自怨自艾什么呢?

作者通过拟人手法,运用童话故事的形式,表现“三”的特殊作用和文化内涵。因为“一”、“二”的缘故,“三”“一直不服气,整天儿不乐意”,于是游走江湖。经过亲身体验,它认识到自己是“变幻女神”,是“团结女神”,是“安定、踏实的宠儿”,它也感觉到了自身的价值和人们的友情。文章的结尾交待了故事的结局,“三”终于明白了“汉字都传承着一种特殊意义,隐含着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的道理,也揭示了一个深层主旨——汉字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载体。

三、引人思索式结尾

文章若写得太实,将所有的话都说完,实际上是束缚了读者的想象力,剥夺了读者二度创作的权利。因此,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留给读者一片天地,既是对读者的充分尊重,又能调动读者的参与激情,常常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采用启发式结尾,引人思考,就是一种很好的结尾方式。如:

2004年河北等省以“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为话题,一篇名为“相信自己相信他人”的文章,结尾是这样的:

所以,不要固执,偏激,不要一味按自己的意愿行事。有时别人的忠言犹如良药,虽然苦,却能根治你的病痛。也有时,别人的劝言犹如毒药,它的外表也许是鲜美的,但却可能要了你的命。所以,我们还需相信自己,有选择地、理性地、明智地对待别人的意见。好的,拿过来就是;不好的,任它去吧。春风吹了又吹,花儿开了又谢,我们管得了那么多吗?

相信自己,你做到了吗?

听取别人的意见,你会吗?

文章的观点是“相信自己,相信他人”,作者在举例作了客观分析之后,紧接着是一段辩证的议论,通过对比分析,强化了有时我们要虚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有时我们要大胆地相信自己的观点。之后又以两个独立的问句结尾,引发读者自我反省,做出正确抉择。

四、扣题照应式结尾

欧阳修的《伶官传序》的结束句是:“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这个结尾是紧扣题目的;无独有偶,苏洵的《六国论》的结束句是:“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同样是紧扣题目的。一篇好的文章,思路要清晰,结构要严谨,而结尾紧扣题目或照应开头,可以使文章浑然一体,也不失为一种好的结尾方式。如:

2002年全国卷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一篇名为“倾听心灵的钟声”的文章,开头和结尾是这样的:

开头是:

站在人生的岔路口,我们无数次面对这样的抉择:爱与恨、悲与喜、苦与乐、得与失……我们犹豫、踌躇、举棋不定、左右为难。其实,此时我们只需静下心来,倾听心灵的钟声,做出正确的抉择。

结尾是:

是啊,人生就是在这不断地抉择中前进,从不断地跌倒中爬起,世事便是这样的,人就是这样长大的。朋友,当你面对人生的抉择时,请不要慌乱,静下心来,倾听你心灵的钟声。

这篇文章一开篇便指出:做出正确的抉择,要倾听心灵的钟声。人的心灵是纯净的,历史也为我们提供了前车之鉴,我们不能生活在感慨之中。结尾再次强调要倾听心灵的钟声,在紧扣题目、照应开头的同时,又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五、排比壮势式结尾

写文章忌讳收束无力,也就是不能虎头蛇尾。古人常用凤头、猪肚、豹尾来形容写作,意思是开头要精彩亮丽,中间要丰富充实,结尾要响亮有力。要使文章的结尾气势充沛、“响亮有力”,可以采用排比壮势式结尾。如:

1.2006年广东卷以“雕琢心中的天使”为话题,一篇名为“用奉献雕琢心中的天使”的文章,结尾是:

雕琢心中的天使,不一定要用惊天动地的壮举;雕琢心中的天使,不一定要用轰轰烈烈的誓言;雕琢心中的天使,不一定要用亘古不变的守候。让我们用奉献雕琢心中的天使,让奉献将我们自己雕琢成最美的天使。

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用心灵将自己雕琢成奉献天使、爱的天使,不仅自己幸福快乐,而且能给别人带来欢乐,给世界带来希望。像文中写到的洪战辉,他自强不息,将爱心献给无亲无故的小女孩,他的事迹温暖全社会,他也成了感动中国、感动人间的天使。文章的结尾就采用了排比句的形式,句式整齐,气势充沛。结句既与开头和中间的内容相照应,又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2.2006年全国卷Ⅰ是一个材料作文,材料是一个与乌鸦相关的寓言故事。陕西一考生的作文《傻人的哲学》的结尾是:

我要感谢上天,赐给乌鸦一身乌灰的羽毛,使它不会在世俗的赞美中迷失自我。

我要感谢上天,赐给傻人一副并不怎么好看的面容,使他潜心修炼,不断进取。

我要感谢上天,赐给牧羊人的儿子善良纯洁的心灵,使他能够亲近生命的崇高。

考生既分析了“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思考从寓言中汲取教训;又围绕“它也很可爱啊”这句话展开联想。全文紧扣一个“傻”字展开,由表及里,由物及人,表达感悟,层层深入。结尾用一组排比段收束,既强调了自己的观点,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又节奏明快,大气磅礴。

怎样写好高考作文的漂亮结尾 第5篇

一、自然结束法

在把内容表达完了之后,自然而然地收束全文,而不去设计蕴意深刻的哲理语句,这样的结尾称为“自然结束法”。它完全避免了画蛇添足、无病呻吟的毛病,显得单纯明快、朴素无华。但讲究“自然”并不意味着随心所欲,马虎草率,而是顺着文思发展的自然趋势结束全文。

【例一】(题目《季节》)

今年的秋天不一样,林子里没有落叶,小根带着他离开后学校寄来的学费全免通知书上学去了。他相信,明年的夏天是凉爽的,愉快的……

【例二】(话题“行走在消逝中”,题目《石榴树》)

今夏,我又回去了一次,在快到外婆家拐弯的那个路口,一株枝叶繁茂的石榴树映入了我的眼帘,红星点点,生机盎然,我的童年的记忆之门在刹那间被打开。有外公慈祥的笑容,有小东西的成长,还有又红又大的石榴和我的眼泪,它们都化成了树上的红星,在微风

吹拂下摇曳着、飞舞着,只是我不知道它是不是外公亲手为我种的那一棵。

二、画龙点睛法

这种结尾方式,就是在文章结束时,以全文的内容为依托,运用简洁的语言,把主题思想明确地表达出来,或者在全文即将煞尾时,把写作意旨交待清楚,所以这种结尾方法又称“卒章显志法”。

有时,用来总结全文的还可以是名言、警句或诗句,这样的结尾更是言简意赅,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例一】(作文材料:丛飞的故事。题目《落红》)

一花如此,对人则毋庸多言,记得有两句诗写得很好——“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例二】(话题“2007年全国卷Ⅰ漫画„摔了一跤‟”,题目《让我摔一跤,继续前行》)当我成功了,再来回顾摔的这一跤,我心中成功的喜悦将会把疲惫吹尽。

让我摔一跤,继续前行。

【例三】名篇《驿路梨花》的结尾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三、抒情议论法

用抒情议论的方式收束文章,能够表达作者心中的情绪,激起读者情感的波澜,引起读者的共鸣,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抒情议论式结尾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所以采取这种方式结尾比较自由,好的“抒情议论式”结尾必然油然而生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充足感。

【例一】(题目《沉默的父爱》)今天。

考场上。有一个孩子在写着沉默的父爱,心中充满感激与骄傲。

我的父亲,他的感情如绵细的秋雨、柔和的春风,没有大起大落,只是淡泊沉默罢了。沉默的父爱——我很感激它。

【例二】(话题“2007年全国卷Ⅰ,漫画„摔了一跤‟”,题目《蜡、粉笔、蚕》)

你正是鲁迅赞扬的那种人:“将血一滴一滴地润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活。”

【例三】鲁迅先生的《故乡》的结尾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高考作文如何结尾 第6篇

结尾对一篇完整的文章来说很重要, 要想提高作文的质量必须注意结尾的技巧。

一、自然收束式

不论是哪种文体的文章, 主要内容写完后都应该自然而然地收束全文, 而不是刻意去设计有哲理性、象征性的语句作为文章的结尾。这样的结尾, 我们称作自然收束式结尾。使用自然收束式结尾, 不仅可以避免文章的结尾出现画蛇添足、无病呻吟的毛病, 还可以使文章显得简洁明快、质朴清新。但是, 自然收束式结尾讲究自然并不是就意味着结尾可以随心所欲, 马虎草率。相反, 其必须顺着文章的行文思路与结构安排自然结束全局。

二、首尾呼应式

这种结尾方式的特点是文章的开篇和首尾构成呼应式的统一, 有开有合。如开头写道:“人生, 就像一段历程, 只有走过, 才会留下生命的脚印。”结尾写道:“让我们一起走过泥泞, 留下自己的脚印吧!”

三、画龙点睛式

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在文章的结尾提出观点、见解、结论或主旨, 如:“勇敢的人们啊, 在进行心灵的抉择时, 在助人为乐勇往直前的同时, 别忘了一种更需要智慧和勇气的选择放弃!”到结尾时揭开谜底, 使人恍然大悟, 回味无穷。

四、追问拓展式

这种结尾的方式, 常常是在文章结尾处以反问的形式提出问题, 引导读者思考。例如, 《角度》的结尾运用的就是这种方式。

不同的话有不同的影响, 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视野, 不同的哈哈镜有不同的成像, 不同的心情会有不同的行动, 不同的花有不同的味道和样子, 不同的评价会造就孩子不同的命运。何必让自己狭小的视角不公地评价一个人, 伤害一个人?何必要熄灭风中的烛光?何必要让所有的孩子都必须成为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无个性的模型?

显然, 作者以设问的形式收尾, 不仅引人深思, 还进一步拓展了文章的内涵。

五、修辞飞扬法

这种方法指的是在文章的结尾运用排比、比喻、引用、夸张等修辞手法, 使文章文采飞扬, 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此方法多被有深厚文学底蕴的考生运用。如《择善而从》的结尾:“择善是火, 点燃生命的灯;择善是灯, 照亮生命的路;择善是路, 引你走向黎明。”排比、顶真交错运用, 语句流畅, 文字优美, 很有气势, 且极富哲理。

六、逆转或意外法

关键要出人意料, 急转直下。例如, 莫泊桑的《项链》就使用了这一结尾方式。

“唉。可怜的玛蒂尔德, 不过我那一串本来是假的, 顶多值五百法郎”

怎样写好作文的开头和结尾 第7篇

开头——小巧而俊秀

“精彩的开头,是文章成功的一半”,当你面对作文材料给定的一话题冥思苦想难以下笔时,不妨考虑从修辞角度切入。

1.妙用修辞格

(1)排比。如《千年的呼唤》的开头:“它曾是千年前的儒学大师发自肺腑的呼唤,它也曾在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中变的不值一文,它曾是无数饱学之士终生恪守的行为规范……它就是——诚信。”

该考生很善于运用排比造势。排比使句式整齐,读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排比使内容凝练,对比强烈,褒贬鲜明。片言只语中已显示出小作者的文化修养及遣词造句的能力。

(2)比喻。“人生就是一张答卷,它上面有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和问答题”。(《人生也是一张答卷》湖北一考生)将人生比喻成一张答卷,寥寥数语开篇点题,形象令人深思。又如《生命的本质》的开头:“人的生命就像一枝花。如果说花的本色是白色,那么生命的本质就应该是诚信。”这篇佳作构思灵巧,将人的生命比喻成一枝花,快速切入正题,可谓简洁明了。文章紧承开头一句,分别以“花之芽”“花之放”“花之谢”为小标题,有力地证明了人的一生中无论哪个阶段,最重要、最根本的就是诚信。比喻手法的运用,使全文清新活泼,新颖别致。

(3)对比。如江苏一考生的《谎言不开花》的开头:“金钱,尊贵诱人,有人争抢;权力,至高无上,有人力夺;诚信,无声无息,少人追求!”开头用对比手法摆出诚信遭世人轻视的现实,警策有力。

另外,开篇运用的修辞格很多,诸如设问、拟人、反语等,还有很多,不管是哪一种只要使用得当,都能营造一种氛围,引人入胜,夺人眼球。

2.设置悬念,激发阅读欲望

设置疑问能抓住读者的注意力,激发阅读欲望引人深思。“谁是最美的人?”——“亚洲小姐”?“世界小姐”?“最上镜小姐”?(《谁是最美丽的人?》

3.人物亮相法

开篇运用“特写”镜头,让人物“闪亮登场”,“登场”的方式有二:一为自我介绍;二为第三者旁述。

“如小生名叫‘欺诈’,出生年月不详,打来到这世上的那一天起,我就是‘诚信’的死对头”(福建一考生《我的自白书》)又如:“姓名:吴诚信,性别:男亦可,女亦可,年龄:生于20世纪60年代,职业:待定,诊疗方法:中西结合。(四川一考生《患者无诚信的就诊报告》)

前者运用拟人手法,让笔下的人物“欺诈”闪亮登场,通过“人物”的自白来表现主题,起到了“寓庄于谐”的效果。后者是极富创意“另类”佳作,以第三人称为人物作介绍,巧用谐音,别出心裁,且借用“病历单”的形式,匠心独运,三言两语中向阅卷者展示了自己卓而不凡的写作功底和良好的人文素养。

结尾——华美而有力

“头难起,尾难收”,结尾的好坏对文章有相当的影响,切忌虎头蛇尾或画蛇添足。

1.卒章显志画龙点睛。这种结尾大都以议论总结,把文章推向高潮,深化中心,升华意境。如《坚韧——我追求的品格》结尾:“世上无难事!朋友们,只要你们都能够拥有坚忍不屈的品格,再大的困难也只是一时的‘纸老虎’。让我们共同记住奥斯丁的这句话吧:坚强不屈的品格是每个人都应当去奋力追求的。”

2.抒发情怀,余味无穷。如《妈妈,把我的记忆移植给你吧》结尾:“……妈妈,我不知道如何安慰你啊,为什么你一想你外公就满脸泪花?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妈妈,把我的记忆移植给你吧,我的记忆里不仅有欢声笑语,还有感动和幸福。把我的记忆移植给你,抹去你眼中的泪花,让你重现昔日的芳华!”语言平实,刚正激越,蕴涵赤子脉脉深情,令人动容,久久难以忘怀!

3.蕴涵哲理(包括引用名言警句)发人深思。“付出,不一定有回报;然而,没有付出,绝对没有回报”。

如:伸出援助之手,挽起来是一个天,撑起来,就是高大的“人”!这个结尾有对比,有比拟,简洁有力,颇有有阳刚之美。

高考作文结尾制胜绝招-怎样结尾 第8篇

因结语不好而令文章黯然失色者大有人在, 有的在作文结尾时, 不管哪一类文章总要来几句标语高扬, 口号高唱的话语, 以为这样几句口号就能体现“主题健康”了;有的在作文结尾时, 文章已结束, 表达的意思却未完整;有的意思已明了, 却还在文章结尾画蛇添足。如此结语岂能不令文章结构松弛, 黯然失色呢?

其实, 好的结尾需要点化, 点化得好又得遵循一定的章法。如能总结全文, 提示主题;或是有言外之意, 发人深思;或能戛然而止, 干净利索等。然而, 我们的学生却不明白这些章法, 更不好好遵守这些章法, 所以结语才那样的仓促, 乏味。为此, 要想文章结语收到“回眸一笑百媚生”之功, 甚至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 有余音绕梁之效。那不但要遵守这些原则, 还得采用以下应对技法。

技法一:照应总结式。所谓“照应总结式”是指在结尾处用简洁精彩的语句照应题目, 文章开头或主体内容的结尾方式, 这种结尾可以使文章血脉贯通, 浑然一体。

高考佳作范例:如《得佳境得成功》 (陕西一考生) 其开头写道:“晏子曰:‘橘生淮南则为橘, 生于淮北则为枳。’司马迁曰:‘猛虎在深山, 百兽震恐, 及在槛阱之中, 摇尾而乞食, 积威约之渐也。’可见, 内因对事物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同时外因也对此有着深远影响。”……在结尾写着:“人才的成长是有一定规律的, 自我努力起着决定作用, 但环境的影响也不可省略。我们需要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来补足自身, 需要一个合适的环境来成长发展, 如此一来, 我们将离成功更近。”如此的结尾不仅照应题目, 还呼应开头, 使得文章的结构相对严谨。又如《我们忘却的……》 (广西一考生) 开篇写道:“时代是一棵树, 过去的艰苦奋斗是吸收营养的根, 现在的享受则成了地表上那一片丰盛与硕果累累。”……而结尾是:“在繁茂的树荫里, 我们会成为汲取营养的根。”这样的结尾, 不仅与比喻设句, 提纲挈领的首句遥相呼应, 首尾圆合, 使文章严谨而不失法度;同时还给读者留下整体性的美感。

技法二:议论式升华。所谓“议论式升华”是指在结尾处表明情感态度与评价, 分析原因, 提示意义和影响, 或相关措施等, 从而将主题向纵深推广升华的结尾方式, 这种结尾可以使得文章主题更深刻, 更有意义。

高考佳作范例:《舍“鱼”而“鼠”》 (山西一考生) 文章的结尾是:“在人生的天平上, ‘鱼’的诱惑永远不可能重于抓鱼的天职和信仰, 正确定位自己的行为, 舍“鱼”而“鼠”, 你将会得到生活大方的回报:灵魂的安宁和骄傲。”以议论的笔触, 既强调了文章的主旨, 显示了深刻的立意, 又卒章显旨, 干净利索地收束全篇。又如《我与真善美诗意栖居》 (福建一考生) 的结尾写道:“不, 我要依然将根基深扎地下, 引体向上接近太阳, 我要同树的主干一般强壯, ‘善’是我枝干中的琼浆, 我将现实的责难裁成片片的绿叶贴于颈间额前, ‘真’是丰沛的雨水, ‘美’是头顶的湛蓝晴空。”作者运用象征意味的语言来结束文章, 既照应主题, 又将主题向纵深推广升华, 结构严谨, 韵味悠长。

技法三:令人回味式。是指如品香茗, 令人回味再三的那些似断非断, 似了非了之笔, 使读者读后更是雅有余味之感的结尾方式。这种结语最能摄住读者的魂。

高考佳作范例:《贝壳·划痕·回忆》 (四川一考生) 作者是这样结尾的:“什么时间, 我们的努力也成为一颗贝壳, 去雕刻无止境的划痕, 在未来的历史成为回忆的风景!”文章紧接着主体对历史的回忆后, 自然收束, 且凭借深厚的文学素养, 以诗意的语言进行抒情, 以袅袅余韵摄住读者的魂, 另外他还运用了比喻, 将文章主题进行深化。

技法四:问询启发式。是指结尾处针对文章主旨设置问题, 以启发读者思维, 丰富文章的内涵的结尾方式, 此法不仅能增强文章的气势, 而且能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高考佳作范例:《站对人生的舞台》 (福建一考生) 的结尾写着:“站对人生的舞台, 成就人生的辉煌!你觉得呢?”如此结尾既照应标题, 又点明文章主旨, 而“你觉得呢?”通过运用第二人称收结, 既让人感到亲切, 又启人深思。

高考作文结尾制胜绝招-怎样结尾 第9篇

关键词 学生;写作文;指导

一、如何写好作文的开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颖且恰当的开头,能使语言文字妙笔生花增添文字魅力,给文章整体增加光彩,使读者产生喜爱之情。

(1)开头四要素阐述。在开头时交待: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2)开门见山表述法。即文章开头时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直截了当简明概括,引入正文,并将作者的所表述的观点,所点明的文章中心思想表达出来。

(3)景物开头描写法。即文章的开头先描写人、物、景,烘托感情,使读者在景物中触景生情,为文章下文描写做铺垫。

(4)开头问题提出法。即文章开头时提出问题让读者进行思考,引起读者的兴趣,为文章增添吸引力。

(5)开头倒叙方法阐述。即文章开头时将故事的结果说明,随后把事情的原因和经历告诉大家,使文章以一种悬疑色彩呈现在读者面前。

(6)感情抒发开头表达法。即文章开头时将作者的亲身感受及思想感情抒发表达出来。

(7)中心揭示开头法。即在文章开头时将文章中心思想以及文章内容直接概述表达。

二、如何写好文章的结尾

(1)自然结尾法。即用事情的结果作为文章的结尾,事物叙述完了,文章随之结尾。

(2)点题结尾法。这是一种最为常见的文章结尾法,但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如何提炼文章中心和总结文章的中心,尤为重要,内容表达时尤其注意文章基本内容切记充分,或重复开头等。

(3)结尾发问法。即文章结尾时采用发问的形式阐述法。这种结尾法适合于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学生写作文时,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在文中提出设问,反问的方法,进行真情实感的抒发,表达时切记不要牵强附会。

(4)感情抒发结尾法。即结尾时作者对描述的事物抒发真情实感,饱含赞美之情。写作时要注意真实感情有情有抒,切记表达抒情时的娇柔做作不且实际。

(5)启发式结尾法。即结尾时以某种教育或启发的形式表达,恰当的表达使读者产生回味和思考,这种结尾法一般适用于写人、记事、写景类的文章,同学们写作时要注意突出中心思想为主,一定切忌毫无目的描写或为了描写而描写。

从文言文看高考作文的开头和结尾 第10篇

作文的开头和结尾是阅卷老师阅读的重要位置,因此打造一个精彩的开头和结尾,就会使文章出现“亮点”。对于开头而言,要美丽精巧、新颖贴切,要有创造力、震撼力、吸引力,让读者一见钟情,产生一种必欲读之而后快的感觉。因此,下笔之前一定要精心构思、反复琢磨,务求精工。古今一理,纵观古人文章的开头,有很多不同的类型,我们从中可以受到许多启示。

提纲挈领,苏洵《六国论》之“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为下文的论述举纲张目。高考满分作文中也不乏这样的作品,如:“题记引领法”、“开门见山法”。题记是写在书或文章的题目下面用于开启文书、浓缩住址或奠定感情基调的文字。一般都是一两句话,或一节诗。文字可以是自己浓缩的精华,也可以引名人名言或诗句。

“不要试着否定世界,存在,就是一种理由。——题记”

这是《存在,就是一种理由》一文的题记,开篇它采用简洁明快的语言,一落笔便直触文章的主题,点明主旨。

平缓柔和,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之“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屠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已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全文以山名起,再记游洞经过,在内容上环环相扣。高考作文中有的同学使用“故事开头法”、“描写开头法”、“比喻引论法”等。

如,“梵志拿了两束鲜花要献给佛祖,佛祖曰:‘放下。’梵志放下了手中的鲜花。佛祖又曰:‘放下。’梵志曰:‘还要放下什么?’佛祖曰:‘你还要放下外六根,内六尘,中六识,到了无可舍却的境界,便是明辨是非,探知无阻碍的世界了。’”这是高考满分作文《探知的阻碍》的开头,以禅宗故事开篇,既有情趣,又很迷人。对白语言简洁明了,妙趣横生。待听完“佛祖”的话方知三个“六”正是认知的阻碍,暗点题旨。这样的开头能收到平缓中又不同凡响的效果。

“描写开头法”中的景物描写,对展示故事情节,衬托人物心境,表现文章中心,抒发作者情感,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把读者引入描写的意境里,唤起联想和思考(对人生、世事),为理解全文做思想准备。简言之,就是为了更好地写人、叙事。

有些议论文也可以有各种形式开头,如比喻、对比、设问、衬托等等。

陡峭高远,如杜牧《阿房宫赋》之“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给人以惊起之势,令人唏嘘不已。近年高考作文中经常有同学运用“设置悬念法”、“提问设疑法”、“奇峰突起法”等来开头。

如,“驼铃古道上传唱着古老的歌谣,你静静地倾听着华夏的音符,默默地记载着中国的文明篇章。一切这么自然,如旋转的车轮,走着属于自己的轨迹。”这样的开头落笔不凡,吸引读者。

优秀考场作文的开头,我们可以感受到考生驾驭语言的能力和良好的语文素养,这才是他们的高考作文能够获得高分的根本原因。在平时的练习过程中,既要有意识地借鉴他人成功的经验,也要厚实自己的知识积淀。也许,由一个精彩的开头起笔,能写出一篇文辞兼美、中心突出的佳作来。高尔基曾说,写文章,最难的是开头,它如同在音乐上一样,全曲的音调就是它给予的。而好的结尾更能使文章主旨鲜明,结构严谨,使文章更具魅力,考生一定要亮出“回眸一笑”。

明代学者谢榛说:“结尾当如撞钟,清音有余。”的确,好的文章结尾能够产生一种“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艺术效果,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唤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让读者沉浸在文章的境界之中,久久回味。成功的结尾,更能使读者深入、透彻地理解文章内容,进一步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谈到结尾,姑以诗为例,因为在诗歌中,结尾的重要性更明晰可辨。杜甫的《望岳》最后两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篇末点题,表达感情和愿望,抒情议论,高考作文中我们也可以如此,

例如一位考生写的《飘落心灵的秋叶》的结尾:“望着这片火红的梧桐,我激动得流下了眼泪。其实生命在为难你的同时,也在用自然给你生存的暗示。毕竟生命的长途需要你跋涉。当我转身走出这片树林时,我在心里默念着:感谢梧桐叶,感谢生命。”在全文叙述、描写的基础上,品味出人生的意义,升华出感情的火花,闪耀出生活哲理,显示出精神风采和思想品味。

秦观的《鹊桥仙》的最终两句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显然,作者否定的是朝欢暮乐的庸俗生活,歌颂的是天长地久的忠贞爱情。结尾在他的精心提炼和巧妙构思下,古老的题材化为闪光的笔墨,迸发出耀眼的思想火花,从而使所有平庸的言情之作黯然失色。

例如李煜的《虞美人》的最后两句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吐露了一代亡国之君胸中的万千愁绪,所谓“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此愁之绵绵无尽,让人心生伤感。李煜为帝王,可他的词句中却毫无帝王之居高临下,采用的是崇尚自然的语言,流露的是平凡人的真情实感,如何能不富有感染力,怎能不流传于天下?近年高考作文中不乏在结尾处,写出肺腑之言,或充满激情的呼吁,或富有理性的启迪的文章;也有许多用精彩的语言描绘出既有诗情画意又有丰富想象的艺术画面,做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字字句句都有情,达到高考作文“意境高远”的要求。这样的例子更是举不胜举。

诗文相通,其他文章的例子也同样如此。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并不难理解。在中国古代,抒情的文或诗,都贵在含蓄,贵在言有尽而意无穷,如食橄榄,贵在留有余味,在文章结尾处,把读者的心带向悠远,带向飘渺,带向一个无法言传的意境。我不敢说每一篇文章,每一首诗,都是这样。但是,“文章之作,其道多端;运用之妙,在乎一心。”

高考作文结尾制胜绝招-怎样结尾

高考作文结尾制胜绝招-怎样结尾(精选10篇)高考作文结尾制胜绝招-怎样结尾 第1篇怎样结尾1.自然式结尾法。就是用事情的结束做文章的结尾...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