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2010年高考考试说明昨日正式出台
福建省2010年高考考试说明昨日正式出台(精选3篇)
福建省2010年高考考试说明昨日正式出台 第1篇
福建省2010年高考考试说明昨日正式出台
------------------
2010年02月26日 09:05 稿件来源:福建省教育厅
备受关注的福建省2010年高考考试说明昨日正式出台,今年高考仍然设置必考和选考部分,其中语文、英语、物理三门学科命题要求有变化,其他各科仅个别考点进行微调。从总体来看,今年我省高考的考试形式、试卷结构、难度值等,与《2009年考试说明》总体保持一致。
据介绍,《2010年考试说明》注重体现高中新课程理念,坚持能力立意,突出主干知识,体现学科能力和素质要求;强调适当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合理控制试题难度;加强试题与社会实际、科技发展和学生生活的联系,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语文:新增5篇背诵默写篇目
变化解读:今年增加5篇名句名篇默写背诵要求,由2009年规定背诵的13篇增加到18篇,具体为: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王羲之《兰亭集序》(“永和九年„„信可乐也”);王勃《滕王阁序》(“时维九月„„声断衡阳之浦”);李密《陈情表》。今后拟逐年增加一些考试篇目,以强调文学语言积累的重要性,新增诗文均从我省使用的两套教材(人教版和语文版)共同要求背诵的篇目中选取,体现公平性。
今年语言文字运用由10分调为13分,其中时文评说题由7分调为10分,目的是体现新课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的理念,重视对学生论述能力的考查。作文评分要求由2009年的“每个错别字扣1分,最多扣3分”调整为“每个错别字扣1分,最多扣5分”,促进学生更加重视汉字书写规范。
考试范围: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的“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组成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必考和选考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列入今年考查范围的文学名著包括:《三国演义》、《红楼梦》、《子夜》、《家》、《堂吉诃德》、《巴黎圣母院》、《欧也妮葛朗台》、《复活》。
考试形式、试卷结构与难度:闭卷笔试,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调整过后,具体分值比例为: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文言文阅读15分;古代诗歌阅读6分;文学名著阅读10分;文化经典阅读6分;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分;语言文字运用13分;写作70分。
试题类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古文断句题、古文翻译题、简答题、论述题、写作题等;从题型比例来看,客观题占20%左右,主观题占80%左右。全卷难度值0.6左右。
数学:试卷难度值为0.6
变化解读:今年无大变化,根据教育部2010年《考试大纲》及我省教学实际,仅考试内容的个别考点做微调。
考试范围:文科数学考试内容为《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系列1的内容。理科数学考试内容包括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两部分:其中必考内容为《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系列2的内容,选考内容为《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的选修课程系列4的4-2《矩形与变换》、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4-5《不等式 选讲》等三个专题的内容。文科数学试卷包括第一卷和第二卷两部分。第一卷为12道选择题,第二卷为非选择题。理科数学试卷包括第一卷和第二卷两部分。第一卷为10道选择题,全部为必考内容。
第二卷为非选择题,分为必考和选考两部分;其中必考部分由5道填空题和5道解答题组成,选考部分安排在第21题,以解答题的形式呈现,由选修课程系列4的4-2《矩形与变换》、4-4《坐标系 与参数方程》、4-5《不等式选讲》等三个专题各命制1小题,考生从3小题中任选2小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前两小题记分。
考试形式、试卷结构与难度:文、理数学均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不得使用计算器。全卷由容易题、中等题和难题组成,难度值在0.7以上的试题为容易题,难度值在0.4~0.7的试题为中等题,难度值在0.4以下的试题为难题,易、中、难试题的比例约为“4∶4∶2”,全卷难度值控制在0.6左右。
据了解,文科数学试卷选择题共12题,每题5分,共计60分;填空题共4题,每题4分,共计16分;解答题共6题,共计74分。理科数学试卷选择题共10题,每题5分,共计50分;填空题共5题,每题4分,共计20分;解答题共6题,其中必考题5题,选考题1题(包含3小题,每小题7分,考生从中任选2小题作答,满分14分),共计80分。
英语:今年词汇要求有调整
变化解读:调整了词汇要求。通过词频统计,将2009年考试说明中要求“理解”的600个词汇中的60个词汇的要求调整为“掌握”,目的在于通过几年词汇要求的调整,逐步促进我省学生词汇掌握总量达到国家考试大纲规定的掌握3500个词汇量要求。
词汇范围:由于《考试说明》对《课程标准》附录的词汇表中的七、八级词汇进行了调整,试题的考查点应控制在经过调整后的七级词汇中未标*号的词汇及调整后的八级词汇中带*号的词汇。七级词汇中标*号的单词和调整后的八级词汇(不包括带*号的单词)只要求理解。
从题型来看,听力部分的试题采用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的试题。单项填空着重考查语法和词汇知识在特定语境中的应用,要特别注意语境的设置,并保证主干知识的覆盖面。完形填空所选语言材料要有利于考生进行语篇分析,要保证本大题有较好的区分度。
阅读理解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阅读题五篇总词汇量(含文章与
设题)一般控制在2200~2400个词之间,其中影响考生理解的生词应标注出汉语意思。短文填词考查以实词为主,兼顾其他词类,所选材料应力求贴近考生生活和学习实际,符合考生书面表达的实际水平。书面表达命题题材应贴近考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有利于考生水平的正常发挥。
考试形式、试卷结构与难度:英语学科仍实行自行命题,全卷满分为150分,其中听力部分的试题采用全国卷,分数为30分。全卷考试限定用时为120分钟。试卷由第一卷和第二卷两部分组成,其中第一卷包括一、二、三部分,为选择题;第二卷即第四部分,为非选择题。英语学科试卷的难度值设定为0.6左右。试题以中档题为主,易、中、难试题的比例约为3∶5∶2,容易题的难度值为0.7以上,中档题的难度值为0.5~0.7,难题的难度值为0.3~0.5。
理科综合:物理选择题改为单选
变化解读:物理学科将选择题题型由原来的“不定项选择”调整为“单项选择”,旨在改变中学物理教学过于注重选择题训练的现状,引导教学重视物理过程的分析和学生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生物和化学学科命题要求今年无大变化。
考试范围:生物学科考试范围分为必考部分和选考部分,必考部分的内容在生物1《分子与细胞》、生物2《遗传与进化》和生物3《稳态与环境》三个必修模块的范围内;选考部分的内容在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模块的范围内,今年生物选考部分的内容只设置一道非选择题,为必答题。
化学学科考试范围分为必考部分和选考部分,必考内容涵盖必修模块“化学1”、“化学2”和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的内容。其中,必考内容包括:化学科学特点和化学研究基本方法、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常见有机物及其应用和化学实验基础等五个方面;选考内容涵盖选修模块“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的内容,考生从中任选一个模块考试。
物理学科考试范围分为必考部分和选考部分,考生可在2个选考模块中选择1个模块,但不得同时选择2个模块。其中,必考内容包括:物理1“质点的直线运动”、“相互作用与牛顿运动定律”;物理2“机械能”、“抛体运动 与圆周运动”、“万有引力定律”;选修3-1“电场”、“电路”、“磁场”;选修3-2“电磁感应”、“交变电流”;选修3-4“机械振动与机械波”、“电磁振荡与电磁波”、“光”、“相对论”。选考内容包括:选修3-3“分子动理论 与统计观点”、“固体、液体与气体”、“热力学定律与能量守恒”;选修3-5“碰撞与动量守恒”、“原子结构”、“原子核”、“波粒二象性”。
考试形式、试卷结构与难度:理科综合为笔试闭卷,试卷和答题卡分卷。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卷包括第I卷选择题(共18题108分)和第II卷非选择题(必考题9题、选考题5题选作3题,共192分),试卷满分300分,其中:物理学科试题总分为120分,选修模块内容约占10%。化学学科试题总分为100分,其中选修模块内容约占13%。生物学科试题总分为80分,其中选修模块内容约占12.5%。全卷难度值为0.6左右,其中物理为0.55~0.6;化学为0.6~0.65;生物为0.6~0.65。
文科综合:命题要求今年无大变化
变化解读:今年文科综合的三门学科命题要求无大变化,根据教育部2010年《考试大纲》及我省教学实际,仅考试内容的个别考点做微调。
考试范围:思想政治学科考试范围包括必修1《经济生活》、必修2《政治生活》、必修3《文化生活》、必修4《生活与哲学》四个必修模块内容,选修3《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选修4《科学思维常识》两个选修模块内容和本学年度时事。
历史学科考试范围包括《历史I》、《历史II》、《历史III》三个必修模块内容,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三个选修模块内容。
地理学科考试范围包括《地理1》、《地理2》、《地理3》三个必修模块内容,选修2《海洋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6《环境保护》三个选修模块内容,以及《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中的相关内容。
考试形式、试卷结构与难度:文科综合为笔试闭卷,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卷包括第I卷选择题(共36题144分)和第II卷非选择题(共156分),全卷难度值为0.6左右,其中思想政治为0.6~0.65;历史为0.6左右;地理为0.55~0.6。
试卷满分为300分:思想政治学科试题总分为100分,其中选修模块内容约占10%。历史学科试题总分为100分,其中选修模块内容约占15%。地理学科试题总分为100分,其中选修模块内容约占15%。
1、对格式的要求
知网学位论文检测为整篇上传,上传论文后,系统会自动检测该论文的章节信息,如果有自动生成的目录信息,那么系统会将论文按章节分段检测,否则会自动按每一万字左右分段检测。格式对检测结果可能会造成影响,需要将最终交稿格式提交检测,将影响降到最小,此影响为几十字的小段可能检测不出。都不会影响通过。系统的算法比较复杂,每次修改论文后再测可能会有第一次没测出的小段抄袭(经2 年实践经验证明,该小段不会超过200 字,并且二次修
改后论文一般会大大降低抄袭率)
福建省2010年高考考试说明昨日正式出台 第2篇
一、《考试说明》的依据与要求
广东省2010年高考命题以教育部考试中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考试大纲 (课程标准实验2010年版) 》和《考试说明》为依据, 在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实验) 》基础上确定了考试的内容与要求。这表明命题将充分体现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理念, 反映政治学科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注重考生对政治学科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 重视运用“新材料、新情境”, 强调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 试题以能力立意, 将知识、能力素质的考查融为一体, 促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考试形式、试卷结构与难度
从《考试说明》提供的题型示例可以看出, 2010年广东高考文科综合满分为300分, 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政治科试卷结构:选择题为文科综合试卷第24—35题, 12道题共48分, 非选择题第36、37题, 两题共52分, 满分100分。试题以中等难度题为主。从题型示例中还可以看出, 试卷的信息呈现方式为名人名言、引文、图表等。第Ⅰ卷同一个选择题不作政治学科几个模块间内容交叉, 组合选择题采取两两组合和二三组合。第II卷非选择题只涉及本学科的内容, 学科内几个模块知识的综合, 没有出现与历史、地理跨学科综合试题。
三、考核目标要求和考试范围内容
从对《考试说明》“能力考核要求”的分析我们发现, 根据学生答题的思维过程, 把考核目标分为“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四个层级, 在每一个层级的考核目标中, 又分别分解为三个不同层次和水平的要求, 从而将政治学科能力考核的要求进一步具体化、可操作化, 更加突出了政治学科的学习价值和意义。这是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全面发展的评价方向和能力素质本位价值观的体现。从能力目标的具体要求可以看出, “调动和运用知识”也包括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重大时事和相关信息。这表明教科书不再是情境创设与答案设置的唯一资源, 无论是提供的背景材料还是答案的设置都可能包括学生的经验和特定情景的探究生成或重大时事信息。
《考试说明》规定考试内容主要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四个必修模块。其中经济生活约占27%, 政治生活约占27%, 文化生活约占18%, 生活与哲学约占28%, 而时事政治的内容在相关试题中体现。“经济生活”共有12个知识点, 每一个大知识点分别对应教材12课的内容。“政治生活”有五个知识点, 其中第5个知识点为选修3内容。“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对应教材的四个单元主题。大知识点下有许多小知识点, 小知识点分别对应教材的“框”或“目”或对教材“目”下主要知识的整合。
四、2010年广东高考文科综合思想政治学科备考策略
1. 立足基础, 回归课本
高考文科综合命题突出“能力立意”, 考查考生对政治、历史、地理学科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我们按照《考试说明》的考试范围内容进行复习, 回归教材, 点面结合, 夯实基础。
重视基础还必须讲究策略, 基础的落实是需要重现、需要过程的, 必须遵循认知的规律。对于主干内容教学要多次循环, 通过适度训练使考生能力分步到位, 反复夯实双基知识。对基础知识要做到点点清、点点明、点点通, 真正将基础知识掌握落实到位。
从政治科题型示例可以看出, 主要考查学科内的主干知识, 出现了学科内各模块知识综合的考查。因此, 可按“考点+教材+时政”方式, 整体把握政治学科主干知识, 构建跨模块的主干知识体系, 培养学生学科内综合能力。
2. 建构知识网络, 提升知识的迁移能力
在复习时要抓住知识主干, 以单元主题知识为纵向联系, 以相关专题内容为横向联系。考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 要将教材的知识加以归纳综合, 重新建构有条理、有顺序的知识体系, 建构起全新的知识框架, 达到理解和贯通基础知识, 从而利于知识的储存、记忆和提取, 提高知识迁移的能力, 进而形成点—线—面的知识体系。这样便于考生在解题时形成发散性思维, 找到各个知识的连接点, 确保在考场上迅速、准确、完整地提取相关知识来“生成”答案。
比如, 复习“宏观调控”知识, 在掌握“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等基础知识的前提下, 纵向把握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在教材中的联系和渗透。通过与国家当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知识的有机整合, 就会形成对宏观调控知识的全方位认识和把握。
知识体系的建构要引导考生主动去总结, 不能吃“现成饭”。教师可以引导、列提纲, 内容则要由考生去充实。这样, 学科知识的体系就会真正在考生头脑中形成, 能够为运用这些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从而克服死记硬背或记住了不会用的现象。
3. 开展有效训练, 培养规范高效的解题能力
复习备考不能没有训练这个操作环节。训练必须有过程意识, 训练的主要功能在于在训练的过程中训练了思维, 要实现有效训练, 必须把握好三个关键环节:练前抓选题, 练中抓细节, 练后抓反思。要努力做到有目的地选题, 有搭配地组题, 有细节地练题, 有过程地讲题。
“知识是基础, 审题是关键, 方法、技巧是保证”是解答问题的三要素。因此, 我们通过解题训练, 提高学生以审题能力、熟练运用解题技巧、强化答题规范为主要内容的应试能力。当然, 解题训练要做到精选、精练、精析、精评, 切忌题海战术。
从题型示例看, 广东2010年高考文综试题, 政治科选择题放在地理、历史科目之后, 而非选择题则放在历史、地理科目之前。在平时训练时, 我们要按照题型示例的试题结构排序命题, 指导学生分配好各科答题时间。在答非选择题时, 要使用政治学科专业术语答题, 层次清楚, 条理分明, 做到答题段落化、段落要点化、要点序号化。要训练学生非选择题的解题思路。第一步, 了解题目所提供信息和考查意图及其相互关系。第二步, 根据题意, 确定中心论点, 如果是开放性的题目, 就是要根据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和考查意图来确定中心论点, 如果是限制性题目, 只要围绕它确定中心论点, 展开论证就可以了。第三步, 根据中心论点, 确定论据。题目的论据, 包括理论依据即所学课文知识和材料中的事实依据。
4. 结合时政热点, 学以致用
2010年高考重视运用“新材料、新情景”, 强调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 注重时代性和实践性, 引导考生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 课堂复习可以实施以“考点知识带热点”模式。用时政例子理解课本知识同时, 也可以用课本知识分析相关时政材料。使考生重视本年度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动态, 关注国内外重大热点问题, 又可以学以致用,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复习中, 我们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现阶段连续性、稳定性的重大方针政策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突出党和国家在现阶段的意志以及社会生活重大主题, 关注当今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主题, 关注人与社会的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同时生活化主题的选取也会适当关注学生自己的生活, 坚持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统一, 以体现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
福建省今年高考考试说明出台 第3篇
语文:名句名篇背默再增5篇
■亮点解读
在去年增加名句名篇背诵默写篇目的基础上,今年语文名句名篇背诵默写篇目(段落)再增5篇,即由去年要求背诵的18篇增加到今年的23篇。新增篇目为: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刘禹锡《陋室铭》、周敦颐《爱莲说》。
■考试范围
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的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组成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列入今年考试范围的文学名著包括:《三国演义》《红楼梦》《子夜》《家》《巴黎圣母院》《欧也妮·葛朗台》《复活》。
■试卷结构
考试时间150分钟,全卷难度值0.6左右,试卷满分150分。试题类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古文断句题、古文翻译题、简答题、论述题、写作题等。具体分值比例如下: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文言文阅读15分;古代诗歌阅读6分;文学名著阅读10分;文化经典阅读6分;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分;语言文字运用13分;写作70分。
福建省2010年高考考试说明昨日正式出台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