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种养(--)产俏合同
农业种养(--)产俏合同(精选5篇)
农业种养(--)产俏合同 第1篇
农业种养()产销合同
合同编号:
签订地点:
签订时间:
提示:种、养方应事先就产品种、养及收购条件、要求的合理性向农业技术指导部门咨询,并认真分析将来可能面临的市场风险,理性判断,慎重签约。
生产人/出卖人:(甲方)
买受人:(乙方)
为加快发展农村经济,确保农业种、养增产增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甲、乙双方在平等、自愿、公平、诚实信用的基础上,经双方协商,订立本农业种、养植产销合同,并共同遵守以下条款。
第一条:甲方负责为乙方种、养植生产,并按乙方提出的质量标准和规格等级要求种、养植生
产。甲方向乙方交售的数量为千克(公斤),交售时间为。
第二条:乙方负责收购甲方种养生产的,其
质量要求:
1、内在质量:蔬菜、水果、畜禽肉、水产品应
符合GB18406-2001《农产品安全质量》标准提出的无公害要
求;粮食作物应达到相应的国家标准,其他要求为。
2、外观质量:。
3、规格等级为:。
第三条:甲方产出的,只要符合第二
条约定质量标准和规格等级,交给乙方收购,每千克(公斤)的收购价为。收购期间,若遇市场同类产品
价格上涨,由双方协商提高收购价,市场价格下跌,本条约
定的收购价不变。
第四条:甲方应保质、按期足额向乙方交售种养植的,在完成约定的销售量前,不向第三方出售;
超出部分是否交售,双方另行约定或由甲方自主处置产品。
第五条:如需乙方向甲方提供种苗、化肥、农药、农膜的具体的价格为种苗;化肥;
农药;农膜。上述价款的结算
方式为:
□生产人于年月日前一次付清;
□于交货时抵扣收购款。
第六条:乙方负责向甲方提供种养生产的技术信息咨询
服务和指导培训,具体为。
第七条:包装标准及费用承担:。
第八条:超欠幅度损耗及计算方法:。
第九条:交(提)货方式:;地点:;
运输方式及费用承担:。
第十条:检验方法:;
检验时间;检验地点:。其中鲜活产品的外观检验应由双方在种养地共同进行;其内在质量由双方抽样封存后在日内进行,检验单位及费用承担:。
第十一条:检疫单位、地点、标准、方法及费用承担:。
第十二条:乙方收购甲方交售的总价
为,结算的方式为;
结算的日期为。
第十三条:违约责任
1、甲方拖延交货或乙方迟延支付收购款的,应当每日
按照迟延部分价款%的标准向对方支付违约金。
2、甲方交付的产品不符合约定要求的,乙方有权要求
补足,换货或退货,由此发生的费用由甲方承担;也可经双
方协商,乙方可以降级降价收购,造成乙方经济损失的,甲方应当负责赔偿。但乙方应在日书面通知甲方,否则,甲方有权拒约乙方的要求。
3、甲方将产品或乙方提供的种苗、化肥、农药、农膜擅自转让或变卖的,应按照该部分产品或种苗、化肥、农药、农膜市场价格的%向乙方支付违约金。
4、乙方提供的种苗、化肥、农药、农膜、技术指导或提出的种养要求存在差误等问题的,应承担由此给甲方造成的损失。
5、乙方未按约定收购符合要求的产品的,应承担由此给甲方造成的损失。
6、。
第十四条:因发生自然灾害,重大疫情等不可抗力的,经核实可全部或部分免除责任,但应当及时通知对方,并在合理期限内提供证明。
第十五条:合同解除条款:。
第十六条:本合同在履行过程中发生的争议,由双方协商解决;也可申请有关部门调解解决,协商或调解不成的,按下列种方式解决。
(一)提交仲裁委员会仲裁;
(二)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第十七条:种养产品属于受国家法律保护的动植物品种的,双方应签约前到当地有关部门办理咨询登记等手续。对于产品质量要求、种养基本要求及乙方技术指导与培训等内容,双方也可另附附件详细约定,并作为本合同的组成部分。
第十八条:本合同自双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本合同一式份,甲方份,乙方份,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第十九条:其他约定事项:。
生产人/出卖人 :买受人: 地址:地址:
法定代表人:法定代表人: 居民身份证号码:居民身份证号码: 委托代理人:委托代理人: 银行帐号:银行帐号: 开户银行:开户银行: 邮政编码:邮政编码:
农业种养(--)产俏合同 第2篇
第一章 总论 一 项目基本概况
(一)、项目名称:现代循环性生态农业种养基地(二)、项目建设地点:XX市XX县
(三)、建设内容及规模:5万亩高产魔芋;10万头标准化生猪养殖;20万吨年产量饲料厂;15万吨年产量生物肥料及液体肥厂;装机容量5000千w沼气发电厂。
(四)、项目总投资:初概算为3.5亿元人民币。其中:种植部分投资0.5亿元;养殖项目投资1亿元;工厂生产投资1.5亿元;沼气发电投资5000万元。
(五)、项目建设年限:本项目分两期建设五年完成。(六)、项目建设背景
l、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需要大力发展畜牧业。畜牧业通过对粮食转化增值,延长产业链条,可以较大幅度地增加农民收入。由于畜牧业收入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在农民增收压力不断增大、农村就业普遍不足的情况下,发展畜牧业始终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大力发展的重点。未来一段时期,畜牧业在建设现代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将成为小康户和新农村的摇篮,这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内在动力。
2、城乡经济高速增长、消费需求不断升级,需要大力发展畜牧业。国民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的新时期;同时,我国人均动物性蛋白摄入量远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农村居民畜产品消费量更是远远低于城市居民。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畜产品消费量逐渐增加,特别是占人口60%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农村居民对畜产品消费必将进入一个新的高峰期。城市居民也将进入新一轮的消费升级阶段,对优质、卫生、方便畜产品的需求将不断增加。畜产品消费需求的持续增加对畜牧业产生的拉动作用日益增强。这为现代畜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良好机遇。
3、面对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环境破坏以及生态失衡的巨大压力,传统农业所面临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耗竭的问题日显突出,永续发展战略已逐步成为全球的共同选择与潮流。把传统依赖农业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体系转变为依靠生态型农业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体系,通过近年的发展演变,现已被看作是实施永续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最佳模式,同时也是保护环境和削减污染的根本手段,全国人大十一届一次会后,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工作更是一切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发展生态农业,加快农业产业链条,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是今后农业发展的方向,也是今后农村工作的重心。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提出本项目的建设。
二、项目的规划:
本项目的设计规划是:以种带养,以养护种,以养发电,以养保厂,以厂育养,养再育林的现代循环性生态农业工程。具体规划设计如下所示:
1、首先是种:本项目规划种植5万亩的魔芋。根据当前本地成功种植的亩产量计算,每亩4000斤,合计年产魔芋10万吨,深加工后的芋渣约有50000吨可供养猪饲料。种植的魔芋有芋藤每亩约500斤共2.5万吨,是最好的有机饲料.再补充玉米和豆粕,一个20万吨有机饲料厂的原料就充足了。
2、有了年产20万吨的有机饲料厂,可建养殖年出栏肉猪10万头的养猪场。实行新科学标准化的养殖技术,不喂食任何推长剂,实现真正的农家猪全部出口美国。
3、有了10万头的养猪场每天的排泄物便可建造一座储气2万立方的沼气发电厂,可装机容量5000KW的发电机组,每天发电量够2个工厂使用。4、10万头猪每天的大量粪便经生产沼气后,废渣作为生产有机肥原料,经科学技术制作后成最佳的生物有机肥,废液体生产叶面肥料。所以建设肥料厂变废为宝。
第二章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条件
一、建设的必要性: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发展顺利,整个国民经济发展速度也加快。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就会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 滞后。所以农业的发展状况好坏直接影响国民经济全局的发展。当前我国农业基础地位没有得到有效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相对滞后,农业科学技术化较低,立体化循环经济没有体现,直接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提倡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是有机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发展立体式种养经济,这不仅可以减少农业成本的投入,而且可改良土壤的现状,并直接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发展有机生态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很有必要。
二、建设条件:
1、地理条件
XX县属山地丘陵地区,为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四周青峰环绕,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年平均气温17.9℃,年平均降雨量1538.4毫米,水资源极为丰富,水质好。主要河流怒江,由南向北贯穿全县,全长144公里。全县有大小河流47条,县城自来水公司日供水能力2万吨,供用水有保障。能在XX县建设以上立体化种养项目,形成集种猪繁殖、幼猪饲养、自制饲料供给、粪便沼气利用、粪渣种植农业,成为大型循环性生态农业示范基地,真正实现农业产业化循环链条,也为改善农村环境污染做出示范榜样。
2、生产条件:
土地:项目建设用地共700亩,其中养殖基地600亩(可租用 农用地使用20年),五个厂共用地100亩(工业建设用地经招拍挂获得)。
②资金:项目总体投资约3.5亿元人民币。由项目实施单位:XX县兴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筹集解决。
④生产技术:请贵州农科所和林科院协作完成,提供全程技术指导。
第三章 项目建设方案
一、种植方案(一)、高产魔芋种植
以公司十合作社十农户的模式进行运作:
1.由公司在全县范围内组建农村经济合作社,每乡(镇)设一个由各乡(镇)选派人员担任管理,合作社直接与农户对接,公司与合作社对接。
2.公司负责全部收购魔芋产品和魔芋藤,价格按当时当地市场价收购。
二、养殖方案
1.由公司建好猪舍等一系列设施设备后,选择100户有能力养猪且有经验的农户作为专业户,分5个猪场养殖,每个猪场养殖1000头父母代猪进行自繁自养,达产后每个猪场年出栏商品绪约21000头,合计年出栏商品猪约105000头。
2.由公司垫支养猪成本给专业户养殖,并技术指导喂养,直至当批生猪全部出拦后,养殖户在10天内凭相关票据到公司财务 部结算。
3.专业户在与公司签订养殖协议前,需经公司技术培训7天,在培训合格后才能正签养殖协议。
4.专业户在签订养殖协后,需交纳合同履约金,金额按500头猪苗市场价交纳,在退出养殖时无损坏猪场设备时返还。
5.专业户凭技术部门每天的喂养要求清单到物资部门领取词料和药物,然后在技术员的指导下喂养。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本项目选择的种植,养殖产品属我国居民日常生活品,市场需求旺盛。由于我国居民的膳食习惯,猪肉在我国的消费量特别大,目前我国猪肉市场价格不稳定,导致养猪户存栏数的变化,这是由于没有规模化养猪场的保障而造成的因素。随着国家对生猪养殖政策的落实,生猪生产会逐步走向稳定,其市场风险会越来越小。
农业种植和林业项目的发展,始终是我国主导行业,国家在近年来连续出台了相关的支农扶林政策,特别是20 l 2年中央1号文件,重点提出对农林项目的大力支持,要求各省,市,自治区加大力度对农林牧畜业,农产品加工业,物流冷链等的重点扶持。我公司也想在种养项目中发挥一点对社会有益的作用,把以上项目做好,为农村经济发展当好向导。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绿色环保,健康美味的食品已是人们的追求,市场上呈现有机食品供不应求的局面;人们对 绿色有机的认可程度进一步提高,消费群体越来越大,需求空间日益扩大,但有机生态种养还属起步阶段,必须加快步伐才能满足入们的需求。
所以,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建设立体种养型、环保节能型的农林畜牧项目,对农村可持续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对推进建设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起到有力的作用,对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帮助。本项目的建设是可行的,也符合国家对农业产业化的要求。
农业种养(--)产俏合同 第3篇
关键词:农业配套,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模式
当今时代, 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深层次发展、贯彻可持续发展策略、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已经成为我国发展中面临的首要问题。针对此问题, 我国开始大力提倡农牧配套种养结合型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模式, 不仅对资源进行了节约和有效利用, 还促进了生态平衡, 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1 我国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
1.1 发展资金短缺
就目前情况而言, 在对生态循环农业的资金投入上明显不足, 特别是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合作社发展等资金短缺问题尤为严重, 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产生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大部分生态循环农业项目投资周期都比较长, 而且在短时间内无法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再加上市场推广力度不够, 使得一些银行不愿意对其进行投资, 在资金上主要依靠的是国家和政府的扶持。另外, 生态循环农业若想获得长足发展, 必须有大量的、多元化的投资作支撑。现在很多城市的生态循环农业后续的运行管理缺乏资金的支持, 而且仍未建立起长期的发展模式, 对农业环境的维护也缺乏资金的投入, 无公害的、生态的循环模式也未实现大规模推广。
1.2 土地污染严重
有调查表明, 我国化肥年使用量达到4214万t, 占世界的35%, 平均施用水平为368kg/hm2, 大大超过了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土壤和水体造成危害所设置的安全上限, 使得土地污染严重。以氮肥为例, 它在土壤中会发生硝化反应产生硝酸盐, 在此过程中会产生交换性氢离子, 与土壤吸附性复合体相接触时, 会使土壤中的碱性离子淋失。此外, 除草剂中所含有的阿特拉津、氟乐灵等在土壤中残存1a以上, 也会对土壤造成严重污染。这些问题都会降低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活性, 使土壤中的污染物质难以转化及降解, 从而导致土壤严重板结和养分流失。
1.3 农业生产规模过小制约生态循环农业发展
若想使生态循环农业得到有效发展, 适度的经营规模是必不可少的。但是, 我国目前的现状是人口多、耕地少, 人地矛盾突出, 在农村, 每户耕地在0.53hm2左右, 劳动力平均耕地约0.27 hm2, 而且在地区分布上也极不均衡。这种过小的农业生产规模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成本的浪费, 使得土地和劳动的生产效率不高;而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在这种小规模的农户中所能产生的经济效益很低, 使得农民采用的积极性不高, 使用率低, 限制了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另外, 这种分散的、小型的生产规模, 也使得农户在农业资源的利用和农业生产上缺乏限制, 随意性较大, 这都不利于生态循环农业技术的推广和使用, 而通过政府使用强制手段、施加外力来督促农户采用循环农业技术, 也会因为交易费用和监督费用过高而行不通。
2 农业配套种养结合型技术模式
随着生态循环农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技术的不断创新, 多种多样的农业配套种养结合型技术模式开始发展起来, 形成了“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局面。本文就选取几个典型的农业配套种养结合型技术模式进行深入研究。
2.1 稻鸭共育的生态技术模式
稻鸭共育是一项不需要使用除草剂而农药施用量又少的低成本生态农业技术。一般情况下, 20d左右大的鸭子按225只/hm2投放到栽种不久的稻田, 以鸭粪肥田, 基本能满足水稻生长所需的追肥量, 而且除草、除虫效果显著, 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病虫害药剂对农作物的损害, 从而促进稻田的良性生态循环。稻-鸭共育的生态技术模式的具体优势有以下几点:
2.1.1 可以促进养鸭的发展
由稻鸭共育养殖的鸭子, 将原来的庭院圈养改为了田间放养, 鸭子可以在田间自行觅食, 减少了鸭子的饲料成本。据相关数据统计, 平均每只鸭子减少喂配合饲料2.4kg, 就可以节省4.8元/只的饲料成本, 还能增强鸭子的体质, 降低了交叉感染病菌产生的几率, 从而使得发生鸭子疫病的现象也大为减少, 能够大大提高鸭子的成活率, 为农户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2.1.2 可以促进水稻增产
通过鸭子在田间的各项活动, 如:觅食吃草、松土浑水、增氧通气等, 既可以对影响水稻生长的有害物质进行有效防治, 又能促进水稻根系延展及分蘖发育成稻穗;而且鸭子在田间游动时, 水稻也会跟着摆动, 进而增强其抗病虫、抗倒伏的能力。最重要的是, 使用稻-鸭共育的生态技术模式对无公害、绿色、有机水稻的生产种植体系的推广和完善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2.1.3 改善土壤结构
鸭子在稻田间不断的活动, 使绿肥紫云英、稻草等在嫌气条件中分解出来的沼气、硫化氢等气体能从水稻土壤中快速排出, 从而使得水稻根系能够深扎入土壤内, 促进水稻的良好生长。而且与常规的水稻栽培相比, 稻鸭共育能减少土壤中的大孔隙, 增加容重和水稳性团聚体, 使得土壤的物理性能获得良性转变。另外, 稻鸭共育可以避免用农药防治水稻病、虫、草害时给土壤带来有害物质, 有利于水稻土壤环境向自然环境方向修复。
2.2 果园鸡共生的生态技术模式
果园鸡生态综合技术是利用果园间隙地等资源, 以自由采食、自然饲料为主, 人工科学补料为辅, 在良好的自然环境下对化学合成物的使用进行有效限制, 实行舍养和放养相结合的模式。能对果园的土地与资源进行合理、有效利用, 达到养鸡、果园双获利的目的。果园鸡共生的生态技术模式在环保方面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是一种新型、高效的养鸡综合技术。具体优势如下:
2.2.1 减少果园肥料施用量
果园鸡共生的生态技术模式能够减少果园肥料的使用量, 为果园的经营节约成本。这是因为鸡喜欢采食草籽和嫩草, 从而能够降低杂草的生长密度, 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与果树争抢肥料与养分的对象, 使果树吸收更多的肥分, 使得肥料的效用得到充分发挥;同时鸡粪也是一种很好的农家肥, 可以降低人工施肥的用量和成本。
2.2.2 增强鸡群体质
果园可以为鸡群提供一个空气新鲜、水源清洁的环境, 在一定程度上对鸡病的传染进行有效控制, 从而降低鸡的死亡率。但是在果园里养鸡时, 要注重鸡的免疫工作。在果园内为了满足鸡的饮水需求, 要有足够的水源而且要保证水的清洁。可根据鸡的数量设置相应的水盆或水槽, 白天放养时最好不要放饲料, 以保证水的清洁;在阴雨天鸡不能外出觅食时, 需要及时提供饲料, 最好将料控制在25g/只。为了防止果树发生病虫害现象, 需要对果园喷洒农药, 这时就需要巧妙安排, 穿插闲置进行, 避免农药对鸡群造成毒害。
2.2.3 增加社会效益
果园鸡共生的生态技术模式下培养出来的鸡大都是无公害、优质的土鸡, 可以对当地的自然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与利用, 从而推动农村的产业结构的调整, 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双赢局面。而且也能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为农民的发家致富开辟了新的途径, 有利于规模效应的形成。
2.3 猪沼鱼生态技术模式
猪沼鱼生态技术模式主要是利用饲料养猪, 将猪粪发酵产生的沼气作为能源, 将沼渣、沼液用于水产养殖的一种生态养殖模式。其主要目的是围绕主导产业, 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以增加农户收入。对这种生态技术模式进行推广, 能够将国家的“科学发展观”理念在实际中落实, 对于城乡的经济发展具有良好的统筹作用, 对改善农村面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发展现代农业有着莫大的助益。其关键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点:
2.3.1 猪圈的设置
在对猪圈进行设置时, 要按照两栏设计, 最低养殖量不得低于3头, 从而能够为沼气池提供足够的原料。建设地点要尽可能选择在房屋的后面、地势较高的地方, 而且在猪圈的朝向上还要保证能够避风、向阳, 这样不仅能减少猪圈的占地面积, 在冬季时也能起到保温、防治疫病的作用, 同时也不影响所在地方的村容村貌。
2.3.2 建设标准沼气池
沼气池是“猪沼鱼”生态技术模式的中间环节, 有着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在建设沼气池时, 要按照标准去建设, 并且要分设多个沼气池, 以便轮换使用, 确保原料在发酵过程中能够正常运行。
2.3.3 合理进行鱼、猪放养
在鱼苗的选择上要慎重, 并不是所有的鱼都能够用沼肥饲养, 目前的沼肥养鱼以鲢、鳙鱼为主要品种, 对鱼的放养量要以池塘条件和饲养管理水平为依据。通常情况下, 精养鱼塘一般每667m2投放大规格鱼种1500~2000尾, 粗养鱼塘每667m2放养1500~1000尾, 其中鲢鳙鱼和混养鱼的比例是3:2, 而且混养鱼要以底层鱼为主, 这样才能对水层进行合理利用, 增加单位面积产出, 可选用名优新品种进行投放。
2.3.4 加强日常管理工作
要适时调节水质, 鱼种放养后要每周加1次水, 加水量深度可控制在10~15cm之内, 到6月中旬达到最高水位时, 可以延长加水时间, 每隔半个月浇1次水;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 都要进行巡查工作, 检查的内容包括:沼气设施运作情况、鱼猪吃食情况、养殖水体水质情况、猪圈卫生情况等, 一旦发现问题, 要及时处理, 以保证整个程序正常运行;要保证猪圈内温度适宜, 及时做好通风、降温、保暖等工作;对沼气设施也要进行经常性的检修, 防止泄漏、污染现象的出现。
2.4 秸秆还田生态循环技术模式
秸秆还田后, 对微生物的活动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能够加强生物的固氮能力, 避免氮素损失和作物中后期脱肥现象的产生, 使土壤中代换性钾的水平得以提高, 同时还为土壤增加了硫、硅等微量元素。秸秆还田生态循环技术模式中要注意的问题有如下几点:
2.4.1 注意秸秆的翻埋量
秸秆直接还田时, 翻埋量不宜过多, 一般每667m2最好不要超过500kg, 否则就会使秸秆腐朽速度变慢, 影响作物的正常种植。而且秸秆在腐朽过程中, 会产生大量的有机酸, 对作物的根系具有严重的损害作用。
2.4.2 注意翻压时间和方法
在翻压时间上, 最好是一边收割, 一边耕埋, 因为刚刚收割下来的秸秆含水量是最高的, 如果这个时候进行回田处理, 能加快秸秆的腐解。
2.4.3 注意避免病害传播
农作物中一些特殊的秸秆很容易引起病虫害的传播, 如病虫害严重的水稻、玉米、大豆等秸秆, 这类秸秆在还田前, 要对其进行高温堆沤处理, 然后再施用, 这样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病虫害的传播。
2.4.4 加强水分管理
土壤中的含水量的高低对秸秆腐朽速度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所以在秸秆还田时, 要对秸秆进行切碎处理, 然后再翻埋到土壤中, 翻埋的深度可控制在20cm左右。而且需要注意的是:在覆土时一定要严密, 以免出现跑墒情况;对于一些墒情较差的土壤, 在翻耕后要及时进行浇灌;而对于墒情较好的土壤应该镇压保墒, 这样可以使土壤变得密实, 便于秸秆吸收水分和分解。
2.4.5 加强养分补施
加强养分补施是为了能更好地解决微生物与作物幼苗争夺养分的矛盾, 因为大多数粮食作物秸秆的碳氮比都很低, 如果不增施化学氮肥, 微生物为了分解有机物质, 必然会与作物幼苗争抢土壤中有限的速效氮素, 从而对幼苗的正常生长造成严重影响。因此, 在秸秆还田的同时还要相应的增施氮肥, 也可以选用过磷酸钾, 也能起到增加养分的作用, 从而促进秸秆的快速分解, 使肥料的效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3 结语
农牧配套种养结合型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模式的发展, 不仅提高了经济效益, 也为社会环境的保护做出了贡献。种养结合生态发展模式也会成为以后农牧业发展的主流方向,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高深, 马国胜, 陈娟, 储志英, 陈华.农牧配套种养结合型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模式[J].江苏农业科学, 2014 (01) :307-309.
[2]钱淑琼, 张方方, 吴亚琪, 贾佳, 单胜道.浙江省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2 (33) :16314-16317.
[3]席建峰, 高飞, 房苏清, 王祥会.我国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 2012 (09) :47-48.
[4]邓强辉, 潘晓华, 吴建富, 石庆华.稻鸭共育生态效应及经济效益[J].生态学杂志, 2007 (04) :582-586.
[5]宋素梅.稻鸭共育应用技术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 2014 (01) :130-131.
[6]王文彬.“猪—沼—鱼”生态养殖[J].新农业, 2010 (03) :53-54.
[7]汤繁棕.“猪—沼—鱼”能源生态模式及其关键技术[J].福建农业, 2010 (06) :35.
[8]谢英, 肖蔚, 况金云.果园套养土鸡的优点及注意事项[J].江西畜牧兽医杂志, 2008 (03) :27.
[9]程玉叶.果园养鸡的好处及鸡的饲养管理[J].山东畜牧兽医, 2013 (08) :22-23.
[10]王应, 袁建国.秸秆还田对农田土壤有机质提升的探索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7 (02) :120-121, 126.
农业种养(--)产俏合同 第4篇
关键词:农牧配套;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模式
中图分类号: S181.6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1-0307-03
收稿日期:2013-12-05
基金项目:“十二五”国家水专项(编号:2012ZX07101-004-05);江苏省太湖水污染治理科研专项(编号:TH2011206);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编号:2011SJB790023);江苏省苏州市科技支撑计划(编号:SS201202);江苏省苏州市农业委员会院区科技结对服务项目(编号:JD201320)。
作者简介:高深(1992—),江苏南京人,主要从事农业环境保护技术专业学习和科研工作。
通信作者:马国胜(1974—),男,安徽定远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农业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湿地生态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相关教学和科研工作。E-mail:goshinema@163.com。近年来,江苏省太湖流域农业土地资源通过流转、租赁等方式不断集中,逐步由过去一家一户分散承包经营方式转变成农场化、园区化和企业化的农业规模生产经营,同时,畜禽养殖也由过去分散养殖转变为养殖小区、养殖大户和养殖场等规模养殖方式。在江苏省太湖流域,传统田园经济式的种植业和养殖业逐渐被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种植和养殖方式所取代,种养日益脱节导致农牧分离越走越远。
江苏太湖流域作為我国经济发达的区域之一,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问题,并成为江苏太湖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农业成主要污染源,农业污染源是化学需氧量的最大贡献者,排放量占四成以上;农业源也是总氮、总磷排放的主要来源,其排放量分别占排放总量的五成和六成以上[1]。据报道,太湖流域输入太湖湖体的污染物有一半以上来自农业面源污染源[2]。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在农业规模发展中逐渐暴露出来,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太湖蓝藻连年暴发[3]。一方面,规模种植业大量使用化学肥料并造成氮磷流失污染环境,另一方面规模养殖业又大量产生和排放畜禽粪污及废尾水污染环境。农牧分离、种养分离,导致原本互补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双双成为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太湖流域农业生产发展模式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制约太湖水污染治理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
本课题组针对江苏太湖流域农业规模发展带来的农牧分离越走越远现状,对果园种养结合生态循环若干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示范,建立了一套农牧配套种养结合型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模式操作规程。本文拟通过对近几年研究示范进行总结,积极引导适度规模、农牧配套、种养结合型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的规范建设,为江苏乃至全国农牧配套种养结合型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模式的推广提供技术参考。
1模式表达式
农牧配套种养结合型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模式的表达式为“果猪配套+果鸡结合+废弃物循环利用”的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模式(图1)。
2果园建园关键技术
2.1园地选择
果园应选择在交通方便、水电条件好、允许畜禽养殖的集中连片区域,便于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和产业化经营;园地应选择土壤肥沃、pH值7.5左右、有机质含量1.0%以上、地下水位1 m以下的地块。
2.2规划布局
根据果园地形地貌、生产规模和经营模式,分别进行种植区域、养殖区域、生产管理区域、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系统、尾水生态净化循环利用与排灌系统、生态防护林系统、道路交通系统及其他配套设施的科学规划。
2.3梨树种植
2.3.1品种选择选择结果早、丰产稳产、品质优良、耐贮运、抗逆性强、市场前景好的早、中、晚熟品种。大型果园早熟品种比例应占30%~40%,中晚熟品种占60%~70%为好。
2.3.2定植按宽、深各0.8~1 m开挖定植沟,并将耕作层熟土与耕作层下的生土分开堆放。回填时将耕作层熟土与腐熟有机肥充分混合后按30~60 t/hm2填入下层,将耕作层下的生土填在上层。定植时扶正苗木,舒展根系,在周围填上熟土。
2.4果园生草
采用自然生草法。充分利用果园自然生长的杂草或选种豆科绿肥或牧草,改善果园小气候,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保持土壤墒情。一般果园杂草长到20~30 cm时进行刈割,控制草的高度不超过20 cm。
3养殖小区建设关键技术
3.1养殖小区布局
养殖小区分为农牧配套的生猪养殖圈舍区和种养结合的
草鸡养殖圈舍区。一般规模的果园,生猪养殖圈舍建在远离生产管理区的下风口位置;较大规模的果园,生猪养殖圈舍建在园区中间位置;同时要充分考虑粪便尾水处理及循环利用的便利。一般的果园,鸡舍可以建立在果园的角落处;较大的果园,鸡舍可以建立在果园的中间位置。鸡舍建设要便于立体散养草鸡在果园里活动,并要充分考虑果园杂草数量、产蛋场所、鸡活动时饮水条件及外来天敌侵害等问题。
3.2养殖密度
立体种养的草鸡,应选择抗病性强、市场前景好的品种,平均养殖密度150~225羽/hm2;农牧配套的生猪,应选择市场前景好的地方特色品种太湖猪或梅山猪,平均养殖配比 75~90头/hm2,可以一半采用干湿分离圈舍,另一半采用发酵床圈舍。
3.3圈舍建设
根据养殖规模建设标准化养殖圈舍,砖混结构,配置降温水帘,并建好防疫隔离区。采用发酵床养殖的圈舍按照发酵床养殖标准建设,其他干湿分离圈舍建设要做到雨污分离、干湿分离、固液分离、生态净化等“三分离一净化”设施配套。
农业种养(--)产俏合同 第5篇
第一章 项目基本情况 ................................. 1
1.1项目概况 .......................................... 1
1.1.1项目名称...................................... 1
1.1.2建设性质和项目状态 ............................ 1
1.1.3建设地点...................................... 1
1.1.4项目建设单位 .................................. 1
1.1.5建设期限...................................... 1
1.1.6项目类别...................................... 1
1.2项目建设方案....................................... 1
1.2.1产品方案...................................... 1
1.2.2建设内容...................................... 2
1.2.3清洁养殖技术方案 .............................. 4
1.3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 5
1.3.1投资结构...................................... 5
1.3.2资金筹措...................................... 5
1.4资金申请报告编制依据 ............................... 6
1.5项目效益 .......................................... 7
1.5.1经济效益...................................... 7
1.5.2社会效益...................................... 8
1.5.3环境效益...................................... 8
1.5.4项目实施清洁生产的目标 ........................ 9
第二章 项目单位基本情况 ............................ 10
2.1项目单位基本情况 .................................. 10
2.1.1项目单位名称 ................................. 10
2.1.2企业性质..................................... 10
2.1.3股东构成..................................... 10
2.1.4发展历程..................................... 10
2.1.5主营业务..................................... 12
2.1.6主导产品..................................... 12
2.1.7人员结构..................................... 12
2.1.8机构设Z..................................... 12
2.1.9荣誉 ........................................ 13
2.2近三年经营情况 .................................... 13
2.3近三年财务状况 .................................... 14
2.4法人代表基本情况 .................................. 14
第三章 项目建设背景和必要性 ........................ 16
3.1项目建设背景...................................... 16
3.2建设必要性 ....................................... 17
3.2.1有利于落实国家政策及行业、区域发展规划 ....... 17
3.2.2有利于减少猪场粪污排放污染,实现清洁养殖 ..... 18
3.2.3有利于降低生猪疫病率,提高生猪品质 ........... 19
3.2.4有利于发展再生能源事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 19
3.2.5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有利于项目单位做大做强 ... 20
第四章 市场分析 .................................... 21
4.1项目产品需求及市场分析 ............................ 21
4.1.1家禽市场现状 ................................. 21
4.1.2家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现状 ....................... 22
4.1.3项目产品市场前景分析 ......................... 23
4.2市场竞争优势...................................... 25
4.2.1产品质量优势 ................................. 25
4.2.2技术优势..................................... 25
4.2.3资源循环利用优势 ............................. 26
4.2.4价格优势..................................... 26
4.3产品营销计划...................................... 26
第五章 项目选址与建设条件 ......................... 28
5.1项目选址 ......................................... 28
5.1.1选址原则..................................... 28
5.1.2建设地点..................................... 28
5.2区位概况 ......................................... 28
5.3自然条件 ......................................... 29
5.3.1气候条件..................................... 30
5.3.2地形地质..................................... 30
5.4交通条件 ......................................... 31
5.5资源条件 ......................................... 31
5.5.2水利资源..................................... 31
5.5.3矿产资源..................................... 32
5.5.4森林资源..................................... 32
5.6原料条件 ......................................... 32
5.7政策条件 ......................................... 33
5.8承建条件 ......................................... 33
第六章 项目建设方案 ............................... 35
6.1建设规模 ......................................... 35
6.2项目清洁生产设计目标 .............................. 35
6.2.1最终实现的目标 ............................... 35
6.2.2设计目标的广度分解 ........................... 36
6.2.3设计目标的深度分解 ........................... 36
6.3建设内容 ......................................... 38
6.3.1工程建设方案 ................................. 38
6.3.2建设内容..................................... 39
6.4技术方案 ......................................... 41
6.4.1技术方案概述 ................................. 41
6.4.2清洁养殖工艺流程 ............................. 41
6.4.3清粪、废水处理工艺流程说明 ................... 43
6.5工程方案 ......................................... 46
6.5.1猪场现有规模及设施 ........................... 46
6.5.3设备工程..................................... 49
6.5.4公用配套工程 ................................. 52
6.6产品方案 ......................................... 53
6.6.1清洁生产标准 ................................. 53
6.6.2产品方案..................................... 53
6.7项目实施进度计划 .................................. 53
6.7.1项目实施进度计划 ............................. 53
6.7.2项目已投入资金情况 ........................... 54
第七章 环境影响评价及节能减排措施 .................. 56
7.1环境保护 ......................................... 56
7.1.1环境现状..................................... 56
7.1.2环保标准..................................... 56
7.2环境影响 ......................................... 56
7.3节能措施 ......................................... 58
7.3.1节能与减排标准 ............................... 58
7.3.2节能减排措施 ................................. 59
7.3.3节能减排效果分析 ............................. 61
7.4环境影响评价及审批 ................................ 64
7.4.1环境影响评价 ................................. 64
7.4.2审批 ........................................ 64
第八章 项目组织与管理 .............................. 65
8.1组织机构与职能划分 ................................ 65
8.1.1建设期 ...................................... 65
8.1.2运营期 ...................................... 65
8.2劳动定员 ......................................... 66
8.3管理措施 ......................................... 66
8.3.1建设阶段管理措施 ............................. 66
8.3.2运营阶段管理措施 ............................. 68
8.4技术培训 ......................................... 69
8.5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 .............................. 69
8.5.1劳动安全..................................... 70
8.5.2劳动卫生..................................... 70
8.5.3消防 ........................................ 71
第九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来源 .......................... 73
9.1项目总投资估算 .................................... 73
9.1.1投资估算依据 ................................. 73
9.1.2投资结构..................................... 73
9.2资金来源及筹措 .................................... 79
9.2.1资金来源..................................... 79
9.2.2资金筹措..................................... 79
第十章 项目财务分析 ................................ 81
10.1计算依据 ........................................ 81
10.2营业收入估算..................................... 81
10.3税金估算 ........................................ 82
10.4成本估算 ........................................ 82
10.4.1总成本估算 .................................. 82
10.4.2经营成本估算 ................................ 82
10.4.3单位成本估算 ................................ 83
10.5财务效益分析..................................... 83
10.5.1盈利能力分析 ................................ 83
10.5.2贷款清偿能力分析 ............................ 84
10.5.3财务生存能力分析 ............................ 84
10.6不确定性分析..................................... 85
10.6.1盈亏平衡分析 ................................ 85
10.6.2敏感性分析(增量) .......................... 85
10.7财务评价结论..................................... 86
第十一章 项目效益分析和风险分析 .................... 87
11.1社会效益分析..................................... 87
11.1.1有利于促进生猪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 ............ 87
11.1.2增加就业岗位,有利于民生健康发展 ............ 87
11.1.3有利于促进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 .............. 87
11.2项目风险分析..................................... 88
11.2.1经营风险管理措施 ............................ 88
11.2.2生产风险管理措施 ............................ 88
11.2.3技术风险管理措施 ............................ 88
第十二章 结论 ..................................... 89
12.1项目可行性分析 ................................... 89
12.1.1政策可行性分析 .............................. 89
12.1.2技术可行性分析 .............................. 89
12.1.3经济可行性分析 .............................. 89
12.1.4环境可行性分析 .............................. 89
12.1.5市场可行性分析 .............................. 90
12.2风险评估 ........................................ 90
12.3制约因素及解决方案 ............................... 90
12.4结论与建议 ...................................... 90
附 录
一、附表
附表1:建设投资估算表
附表1-1:观音镇双油房村猪场土建工程投资明细表
附表1-2:西宁乡樟树堰村猪场土建工程投资明细表
附表1-3:复桥镇唐春村猪场设备投资明细表
附表1-4:西宁乡樟树堰村猪场设备投资明细表
附表2:流动资金估算表(有项目)
附表3: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表
附表4-1:总成本费用估算表(有项目)
附表4-2:总成本费用估算表(无项目)
附表4-1-1:单位产品生产成本估算表
附表5-1: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摊销估算表(无项目)
附表5-2: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摊销估算表(有项目)
附表6:利润及利润分配表
附表6-1:营业收入、营业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
附表7-1: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增量)
附表7-2:项目资本金现金流量表(增量)
附表8:借款还本付息计算表
附表9:财务计划现金流量表(有项目)
附表10:资产负债表(有项目)
第一章 项目基本情况
1.1项目概况
农业种养(--)产俏合同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