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绿茶茶艺解说词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绿茶茶艺解说词(精选10篇)

绿茶茶艺解说词 第1篇

绿茶的冲泡艺术

选用茶叶:碧螺春茶叶

背景音乐:古筝曲《高山流水》

茶具准备:玻璃杯三个,茶巾一条,茶盂一个,装有开水的茶壶一个,茶荷一个,茶匙一个,茶盘一个,装有碧螺春茶叶的小茶罐一个。解说词:

尊敬的各位来宾,你们好!(向客人行礼)“洞庭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万里醉,”烟波浩淼的太湖包孕吴越,太湖洞庭山所产的碧螺春茶集吴越山水的灵气和精华于一身,是我国历史上的著名的贡茶,新中国所立之后,被评为我国的十大名茶之一。现在请各位嘉宾来欣赏碧螺春茶艺并品啜(chuo)这难得的茶中瑰宝。该茶艺共有12 步程序。有请各位同学出场。(用右手示意)

第一步:孔雀开屏(翻杯)

孔雀总是以最美的姿态来迎接客人,孔雀开屏就是将倒扣的玻璃杯翻转过来。

第二步:仙子沐浴(洗杯)

选用玻璃杯来泡茶,晶莹剔透的杯子好比是冰清玉洁的仙子,仙子沐浴即烫洗茶杯,以表示我们对各位的崇敬之心。

第三步: 玉壶含烟(降水温)

冲泡碧螺春只能用75摄氏度左右的开水,我们把壶盖敞开,让壶中的开水随着水气的蒸发而自然降温,故称之为“玉壶含烟。” 第四步:碧螺亮相(赏茶)

碧螺春有四绝:“形美、色艳、香浓、味醇”。赏茶是欣赏它的第一绝“形美”。你看它条索纤细,卷曲成螺,满身披毫,银白隐翠,多像民间故事中娇巧可爱且羞答答的田螺姑娘!第五步:飞雪沉江(投茶)

用茶匙将茶荷里的碧螺春依次拔到玻璃杯中去。满身披毫,银白隐翠的碧螺春如雪花纷纷扬扬飘落到杯中,煞是好看。第六步: 凤凰试水(注三分一水)这时往杯中注入三分之一水,温润茶叶。第七步:碧螺展姿。(摇杯)

在摇杯的过程中使揉捻过的茶叶稍微舒展,以利于茶汤发挥出应有的色、香、味。第八步:凤凰三点头(注水)

“凤凰三点头”是茶艺道中的一种传统礼仪,寓意三鞠躬,表达了对客人的敬意之心,也表达了对茶的敬意。同时水注三次冲击茶汤,能更多激发茶性,冲出一杯好茶。水只宜注到七分满,留下三分装情。

第九步:春染碧水(观汤)

碧螺春沉入水中后,杯中的热水溶解了茶里的营养物质,逐渐变为绿色,整个茶杯好像盛满了春天的气息。(副泡给客人奉茶)第十步: 绿云飘香(闻香)

碧绿的茶芽,碧绿的茶水,在杯中如绿云翻滚,氤氲的蒸气使得茶香四溢,清香袭人,这道程序是闻香。

第十一步: 品尝玉液(品茗)

如尝玄玉之膏,云华之液,感到“色淡、香优、汤味鲜雅。这时我们所品到的已不再是茶,而是在品太湖春天的气息,在品洞庭山盎然的生机,在品人生的百味。

第十二步:神游三山

古人讲:茶要静品,茶要慢品,茶要细品,茶要用心去品。唐代诗人卢仝在品了七道茶之后,写了传颂千古的茶歌,他说:“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现在就请各位嘉宾静心去体会 “清风生两腋,飘然几欲仙,神游三山去,何似在人间”的绝妙感受。

碧螺春茶艺表演到此结束,谢谢各位欣赏!

绿茶茶艺解说词 第2篇

〖唐〗元稹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

《七碗茶诗》

〖唐〗卢仝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少儿绿茶茶艺解说词

第一道:点香 焚香除妄念

俗话说:“泡茶可修身养性,品茶如品味人生。”古今品茶都讲究要平心静气。“焚香除妄念”就是通过点燃这支香,来营造一个安静、祥和、温馨的气氛。

第二道:展茶 佳茗共赏之

今天我们为大家选泡的是日照绿茶。它的外形曲而不卷,条索肥壮,色泽油润、深绿,具有熟板栗香。日照绿茶是山东省第一绿茶,请赏干茶。

第三道:洗杯 冰心去凡尘

茶,致清致洁,是天涵地育的灵物,泡茶要求所用的器皿也必须至清至洁。“冰心去凡尘”就是用开水再烫一遍本来就干净的玻璃杯,做到茶杯冰清玉洁,一尘不染。

第四道:投茶 清宫迎佳人

苏东坡有诗云:“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清宫迎佳人”就是用茶匙把茶叶投放到冰清玉洁的玻璃杯中。

第五道:润茶 甘露润莲心

乾隆皇帝曾把茶叶称为“润心莲”。“甘露润莲心”就是在开泡前先向杯中注入少许热水,起到润茶的作用。

第六道:冲水 凤凰三点头

冲泡绿茶时也讲究高冲水,在冲水时水壶有节奏地三起三落,好比是凤凰向客人点头致意。

第七道:奉茶 观音捧玉瓶

佛教传说中观音菩萨常捧着一个白玉净瓶,净瓶中的甘露可消灾祛病,救苦救难。茶艺师把泡好的茶敬奉给客人,我们称之为“观音捧玉瓶”,意在祝福好人一生平安。

第八道:赏茶 碧玉沉清江

冲入热水后,茶先是浮在水面上,而后慢慢沉入杯底,我们称之为“碧玉沉清江”。杯中的热水如春波荡漾,在热水的浸泡下,茶芽慢慢地舒展开来,在品绿茶之前先观赏在清碧澄净的茶水中,千姿百态的茶芽在玻璃杯中随波晃动,好像生命的绿精灵在舞蹈十分生动有趣。

第九道:闻茶 慧心悟茶香

品绿茶要一看、二闻、三品味,在欣赏“碧玉沉清江”之后,要闻一闻茶香。绿茶与花茶、乌龙茶不同,它的茶香更加清幽淡雅,必须用心灵去感悟,才能够闻到那春天的气息,以及清醇悠远、难以言传的生命之香。

第十道:品茶 淡中品致味

绿茶的茶汤清纯甘鲜,淡而有味,它虽然不像红茶那样浓艳醇厚,也不像乌龙茶那样岩韵醉人,但是只要你用心去品,就一定能从淡淡的绿茶香中品出天地间至清、至醇、至真、至美的韵味来。

鲁迅先生曾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最后,以茶献福,祝各位()多福多寿,常饮常乐。

绿茶茶艺解说词 第3篇

1 翻译的文化介入分析

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 它包括观念、制度以及器物三大方面, 而细致划分则包括语言、文字、习俗、国力等众多内容, 也可以说文化就是国家社会价值的综合反映。而翻译领域的文化介入, 也必然会受到来自政治、意识形态以及伦理等方面的影响, 而不是单纯地进行文字的转化。文化视角下的翻译, 更加侧重文化内涵, 对于翻译内容更加关注信息与形变的问题, 文化视角下的翻译工作, 打破了传统文化的格局, 为我国翻译领域带了新的发展契机。在翻译领域, 更多的学者将目光放在文化介入这个视角, 如何将中国的文化, 恰如其分地翻译给阅读者和欣赏者, 成为了现阶段重要的研究课题。因此研究文化介入下的茶艺表演翻译也是同样的道理, 目的就是将茶艺表演中所体现出来的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 更好的展现给世界人民, 推动我国茶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2 当前茶艺表演解说词翻译存在的问题

茶艺表演在我国当代茶文化中地位非常重要, 它是人们了解茶文化, 体会茶文化的媒介。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 工作压力的加大, 很难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和时间去思考和品茗, 而茶艺表演为热爱茶文化的人们提供了一个能够放松身心的场所, 同时也实现了中国茶文化的传承与推广, 随着世界经济的融合, 文化多元化也成为了不可回避的现实, 各个国家的文化不断融入中国, 而反过来这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契机。以茶文化为平台, 通过解说词的翻译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和熟知中国茶文化, 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推向世界, 这是文化领域、翻译研究领域应该研究的课题, 但是目前茶艺表演解说词翻译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 比如信息失落或者变形等等, 它们严重阻碍了我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脚步。

2.1 文化图式的缺省

所谓图式, 就是人脑对于新事物的认知结构和组织, 凭借自身过去的经验组织和反映。而文化图式就是人脑对已学知识、获得经验的有序排练和框架组织, 不同类别的知识会建立不同的框架。而在差异表演的解说词的翻译中, 为了能够更好的让人们体会到茶文化的内涵, 维护语言的文化特色, 需要最大限度的将源语文化图式体现出来, 但是目前大部分的茶艺表演解说词翻译并没有达到这个要求。

比如:在茶艺表演中“关公巡城, 韩信点兵”是常用术语, 以其为例进行分析。关公巡城的表演如下:首先将功夫茶冲泡好, 接着将茶汤分至杯中, 选用小茶杯, 并保证每个茶杯中的茶汤浓度均匀, 同时杯中茶汤的色泽、香气以及滋味都要适中而接近, 这所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平等待客、一视同仁的茶艺精神。为了达到以上的目的, 小茶杯要排成“一”或者“品”字形, 通过提壶撒茶的方式进行分茶。表演者手提红色紫砂壶, 来回斟茶, 热气缭绕于城池 (小茶杯被比喻为城池) , 这便是“关公巡城”了。而在这个表演的最后部分, 也是点睛之笔, 表演者分茶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将茶壶最后几滴浓茶, 分配到各个茶杯中, 因为是最浓厚的部分, 所以必须要一杯一滴, 分别滴入每个茶杯中, 这就是“韩信点兵”, 这样的茶艺表演非常形象而生动, 表演者的动作连贯, 一气呵成, 品茗者能够深切感受到茶艺表演中所蕴含的中国文化。

其解说词翻译为:“pour the tea into everycup in order, we should bear these four words in mind, low, fast, even and end.”, “when the tea is nearly ran out, pour therest of tea into every cup.Every drop of water should be dis-tributedvenly.”。

茶艺表演十分讲究, 表演者的举手投足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内容和文化背景, 但是从解说词的翻译中丝毫看不到这样的历史沉淀, 简单、直白的翻译, 让人感觉表演十分无力和苍白。另外, “关公巡城”表演中贯穿了“低、快、匀、尽”四项表演手法, 所谓“低”, 就是斟茶高度适中, 不可过高;所谓“快”, 就是速度拿捏准确, 确保茶的香气和热度;所谓“匀”, 就是每个小茶杯中的茶汤浓度保持一致;所谓“尽”, 就是要将茶壶中的茶水倒尽, 残留的茶水会加重茶汤的涩味。这四项手法以及目的在翻译中知识简单的解释为“low, fast, even and end”, 平铺直叙的表述, 不仅缺乏美感, 同时也完全没有解释目的。

2.2 对翻译美学要求的忽略

从上个世纪起, 翻译领域迎来一个崭新的时代, 它要求翻译者不能单纯地进行字面意思的翻译, 而是要借助自身的文化素养与阅历, 赋予翻译文字更多的美感与内涵, 这便是所谓的翻译美学。翻译美学的融入, 对翻译领域产生了非常强烈的影响, 与此同时也涌现了很多与翻译美学相关的专著, 比如《翻译美学》以及《文学翻译比较美学》等等。这些专著的出现, 为翻译美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也更加有力的推动了翻译美学的发展。在茶艺表演解说词翻译中, 翻译美学思想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翻译者要基于文化的角度对翻译文进行艺术加工, 从而提升茶艺翻译的文化价值, 促进茶艺文化的传播。茶艺表演解说词, 不仅要将表演的顺序、环节、目的表述清楚, 同时还要将表演的内涵展现出来, 且不失韵味。但是如今的茶艺表演解说词在艺术美感和译文的可理解性方面存在研究缺失。

比如:“若琛出浴”的译文, 大部分翻译者都是“use the tea to warm up the cup, in thisprocess, we should turn the cup around”。这个环节的做法是, 将泡茶的茶杯用水烫好, 这是个“温杯”的过程, 这个动作快速而优美, 好像樱花飞舞, 茶艺中所使用的小茶杯是以“若琛”为名, “若琛”是人名, 因为此人发明了小杯饮茶, 所以以其命名。而“出浴”形象的展现了洗茶的动态感, 将茶艺清丽脱俗的韵味有效展现了出来, 但是在译文中并没有将这些内容展现出来, 观众无法体会到这道茶艺的文化内涵与关键。

2.3 将拼音误用为翻译

在茶艺演说词翻译中, 词语运用必须要得当, 尤其是茶艺术语的翻译, 必须要准确、无误, 同时又要兼顾词语的美感与艺术性, 因此如果直接选用拼音代替英文是非常措施的方式。

比如:“三龙护鼎”这个专用词语的翻译, 如果直接使用“three Long Huding”来翻译, 那么结果非常匪夷所思, 并且无法将术语背后的含义展示出来, 忽视了茶艺本身的内涵。

3 文化介入的翻译策略

文化介入下的茶艺表演解说词翻译, 要关注到以上的问题所在, 在此基础上必须要科学的选择翻译策略, 具体如下:

3.1 厚积而薄发

在进行茶艺表演解说词翻译之前, 首先必须要全面分析和掌握茶艺表演的过程和环节, 这是翻译的基础。同时茶艺文化知识的不断积累, 可以促进翻译的文化底蕴的提升, 茶文化研究中, 译者拥有了一定的茶艺文化记录, 也可以将自己的见解融入翻译中, 这不仅丰富了翻译的内容, 拓宽茶艺解说词的思维领域, 对于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非常有利。

3.2 破解文化图式的缺失

茶艺表演解说词中要充分展现源语文化, 这样才可以最大限度的提升翻译的语言特色与民族特色, 在文化介入的理念下, 中西文化的有机结合是非常必要的。而文化图式的缺失成为了跨文化交际中的关键, 翻译人员在这个领域应该积极研究。

3.3 不同翻译技巧的协调运用

翻译的方式包括两个方面, 分别为直译和意译。而灵活运用这两种方法成为了翻译人员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将两种翻译方法综合使用, 可以有效提升译文的质量与艺术性。单一的翻译方法会让人感到枯燥、无趣, 在翻译过程中, 综合运用这两种方法会更加科学, 避免翻译歧义的产生。

4 结束语

本文针对茶文化解说词翻译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借助于文化介入的视角, 对目前存在于解说词翻译中的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和研究, 通过目前我国茶艺表演演说词翻译中问题的掌握, 翻译者可以更加准确的把握翻译的尺度, 茶文化的传承过程中, 茶艺表演是非常重要的媒介, 同时文化介入下的翻译, 应该更加关注翻译美感与文化内涵, 提升翻译的水平, 世界各国人民才能够更好的理解茶艺表演, 并深刻感受到茶艺表演中所展现的中国文化。

摘要:茶艺表演作为茶文化中独具特色的文化形式, 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 茶艺表演对于世界文化的融合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 我国茶文化与世界文化的接触碰撞更加频繁, 茶艺表演的解说词翻译也成为了茶文化发展中的新课题。本文从文化介入的角度, 对茶艺表演解说词的翻译进行几点研究分析。

关键词:文化介入,茶艺表演,解说词翻译

参考文献

[1]杜海怀.语言与文化特质之间的翻译[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 (09) :2.15

鉴赏绿茶茶艺十二道 第4篇

孔子曰:“三人行有我师”,众人相聚品茶,相互启迪,可以学到许多知识,这同样是一大乐事。

用具:玻璃茶杯;香一支;白瓷茶壶一把;香炉一个;脱胎漆器茶盘一个;开水壶两个;锡茶叶罐一个;茶巾一条;茶道器一套;绿茶每人3克。

第一道点香:焚香除妄念

俗话说:“泡茶可修身养性,品茶如品味人生。”古今品茶都讲究要平心静气。“焚香除妄念”就是通过点燃这支香,来营造一个祥和肃穆的气氛。

第二道洗杯:冰心去凡尘

茶,致清致洁,是天涵地育的灵物,泡茶要求所用的器皿也必须至清至洁。“冰心去凡尘”就是用开水再烫一遍本来就干净的玻璃杯,做到茶杯冰清玉洁,一尘不染。

第三道凉汤:玉立养太和

绿茶属于芽茶类,因为茶叶细嫩。若用滚烫的开水直接冲泡,会破坏茶芽中的维生素并造成熟汤失味。只宜用80摄氏度的开水。“玉壶养太和”是把开水壶中的水预先倒入瓷壶中养一会儿,使水温降至80度左右。

第四道投茶:清宫迎佳人

苏东坡有诗云:“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清宫迎佳人”就是用茶匙把茶叶投放到冰清玉洁的玻璃杯中。

第五道润茶:甘露润莲心

好的绿茶外观如莲心,乾隆皇帝把茶叶称为“润心莲”。“甘露润莲心”就是在开泡前先向杯中注入少许热水。起到润茶的作用。

第六道冲水:凤凰三点头

冲泡绿茶时也讲究高冲水,在冲水时水壶有节奏地三起三落,好比是凤凰向客人点头致意。

第七道泡茶:碧玉沉清江

冲入热水后,茶先是浮在水面上,而后慢慢沉入杯底,我们称之为“碧玉沉清江”。

第八道奉茶:仙人捧玉瓶

传说中仙人捧着一个瓶。瓶中的甘露可消灾祛病,救苦救难。茶艺小姐把泡好的茶敬奉给客人,意在祝福好人们一生平安。

第九道赏茶:春波展旗枪

这道程序是绿茶茶艺的特色程序。杯中的热水如春波荡漾,在热水的浸泡下。茶芽慢慢地舒展开来,尖尖的叶芽如枪,展开的叶片如旗。一芽一叶的称为旗枪,一芽两叶的称为“雀舌”。在品绿茶之前先观赏在清碧澄净的茶水中,千姿百态的茶芽在玻璃杯中随波晃动,好像生命的绿精灵在舞蹈十分生动有趣。

第十道闻茶:慧心悟茶香

品绿茶要一看、二闻、三品味,在欣赏“春波展旗枪”之后,要闻一闻茶香。绿茶与花茶、乌龙茶不同,它的茶香更加清幽淡雅,必须用心灵去感悟。才能够闻到那春天的气息,以及清醇悠远、难以言传的生命之香。

第十一道品茶:淡中品致味

绿茶的茶汤清纯甘鲜,淡而有味,它虽然不像红茶那样浓艳醇厚。也不像乌龙茶那样酽韵醉人,但是只要你用心去品,就一定能从淡淡的绿茶香中品出天地间至清、至醇、至真、至美的韵味来。

绿茶茶艺解说词(更新) 第5篇

先介绍茶具:

茶盘——用来摆放茶具

茶道组——又称“茶艺六君子”

茶匙——用来量取干茶

茶针——用来疏通壶嘴

茶漏——置茶时,防止茶叶往外漏 茶则——用来引茶入宫

茶夹——夹取壶底茶渣或烫洗杯用

茶筒——置放茶匙等茶具用

茶荷——用来鉴赏佳茗

玻璃杯——是冲泡绿茶的最佳器皿,它无色透明,可以充分欣赏茶的叶姿、汤色;它开阔敞口,有利于热气的散发,不至于把茶芽闷熟闷黄。

茶巾——清洁用具

电茶壶——也称“随手泡”,用来烧制泡茶用水

第一道:冰心去凡尘

茶,是至清至洁,天涵地育的灵物,泡茶要求所用的器具也必须至清至洁。“冰心去凡尘”即用开水冲洗本来就干净的玻璃杯,做到茶杯冰清玉洁,一尘不染。

第二道:玉壶养太和

绿茶属于芽茶类,因为茶叶细嫩,若用滚烫的开水直接冲泡,会破坏茶芽中的维生素并造成熟汤失味。只宜用80度的开水。“玉壶养太和”是把开水壶中的水掀盖凉汤,使水温降至80度左右。

第三道:叶嘉酬宾客

今天我们冲泡的是竹叶青,产自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5A级景区四川峨眉山,因外形似竹叶,清秀悦目,陈毅元帅为之命名竹叶青,现为中国国家围棋队专用茶。

第四道:清宫迎佳人

苏轼曾有诗言:“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他把优质绿茶比喻成让人一见倾心的绝代佳人。“清宫迎佳人”就是用茶则把茶叶投入到冰清玉洁的玻璃杯中。

第五道:甘露润莲心

好的绿茶外观嫩如莲心,乾隆皇帝曾把茶叶称为“润心莲”。“甘露润莲心”就是在开泡前,先向杯中注入少许热水,起到润茶的作用。

第六道:凤凰三点头

冲泡绿茶时也讲究高冲水,在冲水时水壶有节奏地三起三落而水流不间断,好比是凤凰向嘉宾们再三点头致意。

第七道:碧玉沉清江

冲入热水后,绿茶先是浮在水面上,而后慢慢沉入杯底,我们称为“碧玉沉清江”。

第八道:观音捧玉瓶

佛教故事中传说观音菩萨常捧着一个白玉净瓶,净瓶中的甘露可消灾祛病,救苦救难。茶艺师把泡好的茶敬奉给客人,我们称之为“观音捧玉瓶”,意在祝福好人一生平安。

第九道:春波展旗枪

这道程序是绿茶茶艺的特色程序。杯中的热水如春波荡漾,在热水的浸泡下,茶芽慢慢地舒展开来,尖尖的叶芽如枪,展开的叶片如旗。一芽称为枪,一芽一叶的称为旗枪,一芽两叶的称为 “雀舌”。竹叶青一般只选择清明前的嫩芽或一芽一叶。在品绿茶之前先观赏,在清碧澄净的茶水中,千姿百态的茶芽在玻璃杯中随波晃动,好像有生命的绿色精灵在舞蹈,十分生动有趣。峨眉竹叶青外形扁条,两头尖细,形似竹叶;内质香气高鲜;汤色清明,滋味浓醇;叶底嫩绿均匀。

第十道:慧心悟茶香

品绿茶要一看、二闻、三品味,在欣赏 “春波展旗枪”之后,要闻一闻茶香。绿茶与花茶、乌龙茶不同,它的茶香更加清幽淡雅,必须用心灵去感悟,才能够闻到那春天的气息,以及清醇悠远、难以言传的生命之香。

第十一道:淡中品致味

绿茶茶艺表演解说词 第6篇

绿茶茶艺 用具

玻璃茶杯香一支白瓷茶壶一把香炉一个脱胎漆器茶盘一个开水壶两个锡茶叶罐一个茶巾一条茶道器一套绿茶每人2—3克 绿茶程序解说:

第一道:点香-焚香除妄念——焚香除妄念俗话说:“泡茶可修身养性,品茶如品味人生。”古今品茶都讲究要平心静气。“焚香除妄念”就是通过点燃这支香,来营造一个祥和肃穆的气氛。

第二道:洗杯-冰心去尘凡——冰心去凡尘茶,致清致洁,是天涵地育的灵物,泡茶要求所用的器皿也必须至清至洁。“冰心去凡尘”就是用开水再烫一边本来就干净的玻璃杯,做到茶杯冰清玉洁,一尘不染。

第三道:凉汤-玉壶养太和——玉壶养太和绿茶属于芽茶类,因为茶叶细嫩,若用滚烫的开水直接冲泡,会破坏茶芽中的维生素并造成熟汤失味。只宜用80℃的开水。“玉壶养太和”是把开水壶中的水预先倒入瓷壶中养一会儿,使水温降至80℃左右。第四道:投茶-清宫迎佳人——清宫迎佳人苏东坡有诗云:“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清宫迎佳人”就是用茶匙把茶叶投放到冰清玉洁的玻璃杯中。

第五道:润茶-甘露润莲心——甘露润莲心好的绿茶外观如莲心,乾隆皇帝把茶叶称为“润心莲”。“甘露润莲心”就是再开泡前先向杯中注入少许热水,起到润茶的作用。第六道:冲水凤凰三点头——凤凰三点头冲泡绿茶时也讲究高冲水,在冲水时水壶有节奏地三起三落,好比是凤凰向客人点头致意。

第七道:泡茶-碧玉沉清江——碧玉沉清江冲入热水后,茶先是浮在水面上,而后慢慢沉入杯底,我们称之为“碧玉沉清江”。

第八道:奉茶观音捧玉瓶——观音捧玉瓶佛教故事是中传说观音菩萨场捧着一个白玉净瓶,净瓶中的甘露可消灾祛病,救苦救难。茶艺小姐把泡好的茶敬奉给客人,我们称之为“观音捧玉品”,意在祝福好人们一生平安。

第九道:赏茶-春波展旗枪——春波展旗枪这道程序是绿茶茶艺的特色程序。杯中的热水如春波荡漾,在热水的浸泡下,茶芽慢慢地舒展开来,尖尖的叶芽如枪,展开的叶片如旗。一芽一叶的称为旗枪,一芽两叶的称为“雀舌”。在品绿茶之前先观赏在清碧澄净的茶水中,千姿百态的茶芽在玻璃杯中随波晃动,好像生命的绿精灵在舞蹈十分生动有趣。

第十道:闻茶-慧心悟茶香——慧心悟茶香品绿茶要一看、二闻、三品味,在欣赏“春波展旗枪”之后,要闻一闻茶香。绿茶与花茶、乌龙茶不同,它的茶香更加清幽淡雅,必须用心灵去感悟,才能够闻到那春天的气息,以及清醇悠远、难以言传的生命之香。品茶 品茶

第十一道:品茶-淡中品致味——淡中品致味绿茶的茶汤清纯甘鲜,淡而有味,它虽然不像红茶那样浓艳醇厚,也不像乌龙茶那样岩韵醉人,但是只要你用心去品,就一定能从淡淡的绿茶香中品出天地间至清、至醇、至真、至美的韵味来。

绿茶茶艺表演解说词 第7篇

(主泡手就位)绿茶茶道讲究备具、洗具、展茶、投茶、润茶、沏茶、奉茶、赏茶、闻茶、品茶、收具等环节步骤。

备具、洗具:古人云,“器为茶之父”,从传统的品茗艺术,茗饮文化而言,茶具不仅仅是一种盛放茶汤的容器,而且是整个品饮艺术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今天我们选用的是瓷茶具。瓷茶具有坯质致密透明,釉色丰富多彩,成瓷温度高,无吸水性,造型美观,装饰精巧,音清而韵长的特点,沏茶能获得较好的色、香、味。

茶,乃至清至洁,天涵地育的灵物,泡茶也就要求必须将器皿洗净,做至冰清玉洁,一尘不染。此环节同时也起到“温怀”的作用。展茶、投茶:我们选用的是由滇红集团制作的太华茶。太华茶,条索紧直圆滑,苗峰秀丽,色泽浅绿油润,茶汤清澈明亮,滋味醇厚回甘,香气高锐持久,浓淡可因人而异,一般以1克绿茶冲50-60毫升水为宜。润茶、沏茶:由于茶叶表面粗糙,容易残留或掺灰尘、脏物,可以进行一次洗茶。泡制绿茶前进行润茶,有利于更好的使茶叶舒展开,有效成分及时的提取出来。为了保证绿茶的鲜嫩,使口感更佳,水的选择也非常讲究。明朝张源在《茶录》中称:“茶者,水之神;水者,茶之体。非真水莫显其神,非精茶曷窥其体”。“其水,山水为上,江水为次,井水为下。”所以,我们选用的是山涧的清泉水。

同时为使绿茶中的营养成分能被人体更好的吸收,水温可控制在80℃左右。绿茶一般闷泡时间不宜过长,即可饮用。

奉茶:在奉茶的时候茶水倒至杯中七分满,寓意着对宾客的尊敬。

(副泡手敬茶)绿茶茶道中有“观音捧玉瓶”的美谈,彿教的故事传说菩萨捧着一个白色的玉净瓶,净瓶中甘露消灾祛祸,救苦救难,这道工序也就是在祝福着好人一生平安。(视敬茶路线远近备用)赏茶、闻茶、品茶:品尝绿茶一般是先观色,再闻香,后啜饮,饮一小口,让茶汤在嘴内回荡,与味蕾充分接触,然后徐徐咽下,并用舌尖抵住齿根,吸气回味。(副泡手返回)

收具:绿茶属不发酵茶,是中国最主要的饮料,能止渴生津,清热提神,同时也是一味重要的中药,长期科学的饮用,能醒脾化湿,降低血脂,减脂瘦身,抗菌、抗衰老,是讲究养生之道者的保健品。品茶之后收拾茶具,既清洁卫生,也寓意着有始有终,周而复始,期待着下次相约再品茶。

结束语:品茶有三乐,独品得神,对品得趣,众品得惠。***代表队通过参加茶艺比赛,亲身感受了家乡茶文化的浓厚氛围,这同样也是一件乐事。

茶艺表演中的英语解说的翻译研究 第8篇

1 茶艺语言翻译的价值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中国茶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以及丰富的文化底蕴,茶艺语言是茶艺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跳板。

茶艺一词是在上个世纪中后叶被提出的,但是如果从本质来说,茶艺很早就存在,只不过是在上个世纪才被系统化地提出来。所谓茶艺就是以煮茶、品茶为主的一种茶文化表现形式,对茶具、水的要求很高,在整个茶艺表演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是中国茶文化的精神实质,同时也是品茶者对茶道精神以及道德风尚追求的一种体现。最近几年,茶艺随着茶文化的复兴,逐渐成为一种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展现人们品味情操的艺术。也有更多的人开始认识茶艺,喜欢茶艺,并因此对中国传统茶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茶叶种类不同、表演形式不同,茶艺的表演类型也不同,因此茶艺表演中所使用的语言也千差万别。比如铁观音洗茶过程被称谓“芳草回春”,而绿茶洗茶则被称之为“甘露润莲心”,而随着世界文化交流与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增加,中国茶文化输出过程中,必须要关注茶艺翻译的问题。同时,中国茶叶贸易也是参与世界经济贸易的一部分,不管是茶叶需求,还是文化需求,研究茶艺翻译都是一项不可或缺的课题。

2 英语茶艺语言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茶文化的一部分,茶艺语言具有专业性、艺术性的特点,茶艺语言翻译当然也要注意这些特性,但是由于中西文化的不同,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会出现很多意译变形或者是缺失的问题,这样就会导致外国人在茶文化理解上出现误差,影响茶文化的传播。

2.1 茶艺专业术语的缺失

茶艺表演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虽然以人们所熟悉的“饮茶”为内容,但是却是经过艺术加工的,不管是表演者,还是背景音乐,还是解说旁白,都是非常讲究的,尤其是茶艺过程中会产生了大量的专业术语,这些语言在英语系统中是不存在的,翻译过程中由于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导致一些茶艺专业术语无法被准确地翻译出来。中国作为茶叶的故乡,在经历了4700多年的发展之后,产生了大量的茶叶名称,这些名称在中国语言系统中存在,具有独一无二性,其中有很多茶叶的命名具有特别的寓意和典故,翻译者在翻译的时候找不到一个恰当的途径和措辞,往往会使用拼音直接代替。比如西湖龙井,就被直接翻译为“Xihu Longjing Tea”。

2.2 东方文化底蕴无法诠释

茶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茶艺表演的过程中,会出现大量的专业词汇,这些词汇看似简单,但其实它们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词,在这些词的背后蕴藏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并且充分展现了东方文化特色和吸引力。从赏茶、置茶到洗茶的每个细节都蕴藏了中国传统文化色彩。比如:铁观音的茶艺表演,铁观音属于乌龙茶的一种,投茶被称为“乌龙入宫”,针对这个术语的翻译是这样的“Oolong coming into the palace”,铁观音茶艺表演的过程中,铁观音的泡茶过程被称为“高山流水,春风拂面”高山流水就是将水壶提高冲水,而用壶盖刮去茶汤面上的泡珠,被成为“春风拂面”,这个内容在翻译的时候,一般都会翻译成为“Flushing high and purring low,and the wind bolwing face”,这样的翻译,虽然直接将内容翻译了出来,但是却无法表达茶艺背后的文化内涵。

2.3 翻译者对茶文化不了解,专业知识储备不够

翻译这本身必须要对茶文化非常熟悉和了解,能够掌握到茶艺专业词汇中的细微差别,这样才能够准确地翻译出这些词汇的意思和内涵。比如台湾乌龙茶在世界范围内都非常有名,详细分类有台湾阿里山乌龙、台湾冻顶乌龙以及桂花乌龙等等。如果翻译者对这些茶类专有词汇十分了解,那么就可以精准的翻译出这些茶名,但是有一些翻译者对这些文化并不十分了解,这样不但会误导人们认为乌龙茶就是一种简单的茶,也抑制了茶文化的全面传播,导致茶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出现文化缺失。

3 优化茶艺表演中的英语解说的翻译策略

3.1 强化茶艺英语翻译的教育教学

茶艺在我国起步较晚,在教育领域缺乏完善的体系,在课程归化、教学手段以及教学理念上都还有很多不足,加之茶文化的故乡就是中国,因此在世界范围内也没有供中国借鉴的茶艺翻译教学经验,这就要求我国的茶文化工作者以及茶学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到自身的责任,能够肩负起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茶文化的重任,积极研究分析,茶艺英语教学的各方面内容,通过教育促使茶文化的传播。

3.1.1 统一茶学专业英语教学大纲

为了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实现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的普及,增强中国软实力,教育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阵地。优化和规范茶艺解说翻译,首先应该从教育做起,要培养专业的茶学翻译人才,编制统一的教学大纲,这样才能够为教学提供方向和目标,实现翻译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3.1.2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在茶艺英语教学中,教师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在设有茶学专业的院校中,需要具备一支强大的教师团队,教师既要具备专业的英语教学技能,同时又要熟知茶文化专业知识,具备一名茶艺师的文化素养。

3.1.3 强化学生实践环节

任何知识理论都是要在实践中检验的,所以说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实际翻译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可以真正感受到茶艺英语翻译的环境、尺度以及分寸等等,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翻译能力。

3.2 强化茶艺翻译的文化构建

茶艺属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在研究茶艺翻译的过程中,如何能够从文化的角度,提升翻译的有效性,成为了相关学者所研究的关键性问题。目前,源语言文化归宿以及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两种方式是比较常见的文化处理方式。一般来说,翻译研究派主要以目的文化为归宿进行翻译,强调等值翻译。在这个前提下,对茶艺表演解说词进行翻译,就应该将文化等值作为关键进行处理。具体有以下几个点分析:

3.2.1 厚积而薄发

翻译的大前提是了解,在3.1中已经提到,我国想要全面提升茶艺翻译的质量,必须要培养一批高素质的茶艺英语翻译人才,这些人才实际上对茶艺以及茶文化的掌握,应该远远高于“了解”层面,这是我国茶艺英语翻译未来应该达到目标。这就是说,翻译者首先要对茶艺的所有表演内容、文化内涵十分熟悉,并且能够理解其中的道理和精髓,这就是所谓的“厚积”。要积累足够的专业翻译知识,以及深厚的中国茶文化底蕴,这样在翻译的时候,就能够最大限度减少“文化确实”这个问题,也能够将随机应变,将很多专业术语准确地翻译出来。当然,我们也提倡翻译者能够将自己独到的见解融入翻译中,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促进和推动,但是这些见解必须是合理、恰当,不能产生歧义的。

3.2.2 灵活运用不同的翻译策略

现阶段翻译中比较常用的方式有直译和意译。在茶艺解说翻译的时候,翻译者要根据当时的语境、语感,以保障译文质量为前提,灵活地选取翻译的方式。

3.2.2. 1 直译法

在保障原文结构、形式方面具有优势。但是这种方法对翻译者的语言组织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要求很高,通常一些茶类词汇简单句翻译时使用。复合句使用这种方法翻译起来有点困难。比如:“Nonfermented”直接翻译为“不发酵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绿茶,而“Postfermented”直接翻译过来就是发酵茶,也就是红茶或普洱茶。

3.2.2. 2 意译

这种翻译方法对词汇使用要求严格,这种方式简单地说,就是不逐字逐句进行翻译,是根据原文主旨意思,由翻译者自己概括、总结,最后由自己将最恰当的译文总结出来。这种翻译方式在茶艺解说词翻译中也十分常见,比如:jasmine tea(茉莉花茶),Yony hyson(雨前茶)等。

3.2.2. 3 约定俗成

除了以上两种方式外,还有一种翻译策略,那就是约定俗成,这是由于在茶文化传入英国以后,由于某种原因,使一些词汇并不是按照常规的语法组织起来,或者是并不是直接翻译出来的意思,但是它们几百年来一直就是以这种特殊的方式流传和使用的,这已经成为了一种不能够改变的组成方式,因此翻译者在翻译这些词汇的时候,也不能够随意更改,比如:英国刚刚开始进口茶叶,当时是从我国福建等地开始进行收购,当时所收购的茶叶中大部分是武夷茶,武夷茶色黑,因此当时被直接翻译为“black tea”,并且一直沿用下来,虽然后来茶学家根据茶的制作方法以及特点进行科学的分类,武夷茶冲泡后颜色为红色,因此被定义为红茶,但是英国人一直习惯将武夷茶译成为“black tea”,也就是现代的英国红茶。

结束语

国际间交流不断加剧,世界间文化融合的现象也愈加突出,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非常夺目的东方色彩和光辉,在世界文化系统中也颇具影响力,就是因为如此,关注茶文化以及茶文化中每个组成部分的英文翻译工作,以此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促进中国文化更好的走向世界。关注国家文化建设,提升国家软实力,使中国目前的一项基本国策,本文所研究茶艺解说词翻译策略,就是在响应国家的这项号召,在未来的日子里,茶艺表演与茶艺说辞翻译还需要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并不断完善。

摘要:中国茶文化的盛名享誉世界,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影响也越来越大。茶艺是当代茶文化的代表形式,也是传承和发扬中国茶文化的良好平台。在中国茶艺冲破国门,走向世界的进程中,茶艺英语研究是关键环节。本文针对茶艺表演中的英语解说翻译问题进行几点研究。

关键词:茶艺表演,英语解说,翻译,研究

参考文献

[1]林艳.茶艺解说同声传译实习报告[D].河北师范大学,2013(4):23-25.

[2]李泉洁.我国茶艺英语研究现状述评[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5(1):91-95.

[3]赵萍.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的茶艺解说话语分析[J].学术探索,2014(8):135-137.

[4]李丹,巢劲云.文化介入的茶艺表演解说词翻译[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1,(11):50-51+58.

绿茶茶艺解说词(写写帮整理) 第9篇

尊敬的各位来宾,在您人生旅途中一定有过手捧香茗小憩的片刻,那芳香四溢的茶香是否曾给你带来飘然欲仙的绝妙感受。

自我介绍一下,我们是怀化茗鼎茶道养生公司的茶艺师XXX,我的同伴是XXX,XXX,XXX,很荣幸与各位嘉宾共享绿茶,重温芬芳,相信我们的表演能给各位带来别样的感动。

一、沐手静心

泡茶之前先沐手,沐手洁净既是对茶人的崇敬之情,也是对客人的尊敬。

二、焚香静心

借助焚香来营造祥和肃穆的温馨气氛,愿这袅袅的幽香,能使您心旷神怡。

三、敬寄冰心

今天我们用玻璃杯来泡茶。晶莹剔透的杯子清润如玉,它寄予了我们对珍贵客人的崇敬之情,恰似一片冰心,藏在玉壶之中。

四、瓯杯沐浴

净壶、净杯、净茶具,纤毫毕洗,如同我们心灵般的浸润沐浴,清新而又澄明。

五、玉壶含烟

在净洗茶杯之时,我们让壶盖敲开盖,壶中的开水随着水汽的蒸发自然,降温,现在壶口蒸汽氤氲,仿佛“玉壶含烟”。

六、绿羽仙姿

请大家传赏干茶,绿茶一向有四绝——“形美、色艳、香高、味醇”,你看她纤柔而又韵致风华,隐翠又绿意泛情,宛如神话中的仙女。

七、群仙待浴

先用茶导将茶荷里的绿羽依次拨到玻璃杯中去,片片绿羽仙女一般绰约杯底,仿佛期待着春雨的沐浴。

八、润泽香茗

低斟浅冲之式,水与茶的融合使茶香更高,滋味更醇,次第舒展,久蕴的馨香也开始释放升腾。

九、高山流水

一湖春雨涨春池,高山流水为知音。现在温度适宜的开水高冲入杯,恰似高山流水,绿羽感遇知音。

十、敬奉香茗

茶香浓情传酬宾。(现在由我们的同伴给各位嘉宾奉茶)

十一、春染碧水

让我们观看汤色,此时杯中的热水溶解了茶里的营养物质,逐渐变为绿色,整个茶水好像被春天染绿了一般。

十二、绿云飘香

碧绿的茶芽,碧绿的茶水,在杯中如绿云映空,氤氲的蒸汽茶香四溢,清香袭人。

十三、初尝玉液

现在让我们趋热细品这刚刚沏好的玉液,头一品如尝玄玉之膏,云华之液,是不是感到色淡、香幽、汤味鲜雅呢?

十四、再啜琼酿

这是第二口,二啜茶汤汤更绿,茶香更浓,滋味更醇,并开始感觉舌本回甘,满口生津。

十五、三品醍醐

品第三口时,我们所品到的已不再是茶,而是在品春天的气息,盎然的生机,在品人生美妙的滋味。

十六、神游三山

茶艺解说词 茶艺师考试 第10篇

各位嘉宾,大家好!很高兴为大家表演工夫茶茶艺,这道茶艺共有十八道程序。前九道由我为大家表演,后九道则请大家和我密切配合,共同完成。第一道:焚香静气;活煮甘泉

焚香静气就是通过点燃这枝香来营造一个祥和、肃穆、无比温馨的气氛,希望这沁人心脾的幽香能使大家心旷神怡,也但愿大家的心会伴随着悠悠袅袅的香烟,升华到无比高雅而神奇的境界。活煮甘泉即是煮沸这壶中之水。

第二道:孔雀开屏;叶嘉酬宾 孔雀开屏是向同伴展示自己美丽的羽毛。借这道程序我向大家介绍今天我们冲泡乌龙茶所用的精美茶具:这是茶盘,也称为茶海。这是江苏宜兴制作的紫砂壶,是泡茶用的泡壶,也称母壶,另一把是储备茶汤用的海壶,也称子壶,通常茶人们把这一对壶称为母子壶。闻香用的闻香杯。品茶用的品茗杯。这一套统称为茶道组合,它又细分为:茶匙,用来择取茶叶。茶镊,用来夹洗杯子或夹茶叶底。茶漏,用来增大壶口面积。茶导,用来拨取茶叶。茶通,用来疏通壶嘴。叶嘉酬宾是请各位嘉宾鉴赏今天所冲泡的武夷茶王大红袍。大红袍主产于福建武夷山,它外形条索紧结粗壮、色泽乌润、俗称“宝光”,具有乞丐的外形,菩萨的心肠,皇帝的身价之称。第三道:大彬沐淋;乌龙入宫 大彬沐淋是用开水烫洗茶壶,其目的是洗壶并提高壶温,时大彬是明代制作紫砂壶的一代宗师,他所制作的紫砂壶被后人叹为观止,视为至宝,所以后代茶人常把名贵的紫砂壶称之为大彬壶。

今天我们冲泡的大红袍属于乌龙茶类,将茶叶导入壶中,称为乌龙入宫。第四道:高山流水;春风拂面 高山流水是通过悬壶高冲,借助水的冲力使茶叶翻滚,达到洗茶的目的。春风拂面是用壶盖轻轻刮去茶汤表面的白色泡沫,这样使壶内的茶汤更加清澈、洁净。第五道:乌龙入海;重洗仙颜 冲泡乌龙茶讲究“头泡汤,二泡茶,三泡四泡是精华”。冲泡出来的头道茶汤我们一般不喝而是用来温杯,将剩余的茶汤注入茶海称为乌龙入海。重洗仙颜是指第二次向壶中冲入开水,再用开水浇淋壶的外部,这样内外加温有利于茶香的散发。

第六道:母子相哺;再注甘露

将母壶中的茶汤注入子壶中,这好像母亲在哺育婴儿一样。茶道即人道,茶道最讲究温馨,这道程序反映了人世间最宝贵的亲情——母子之情。第七道:祥龙行雨;凤凰点头 将子壶中的茶汤快速而均匀的注入闻香杯中,这称为祥龙行雨,取其甘霖普降的吉祥之意。当改为点斟的手法时,称为凤凰点头,象征着向各位嘉宾行礼致敬。

第八道:夫妻和合;鲤鱼翻身 把品茗杯扣合在闻香杯上称为夫妻和合,也称为龙凤呈祥,祝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祝福所有的家庭幸福美满和睦。

把扣合好的杯子翻转过来称为鲤鱼翻身。中国古代神话传说,鲤鱼翻身越过龙门可化龙升天而去。借助这道程序祝在座的各位嘉宾事业发达,前程辉煌。第九道:捧杯敬茶;众手传盅

通过传茶、敬茶能使大家的心贴得更紧,感情更加密切,气氛更融洽。第十道:喜闻高香;鉴赏汤色

喜闻高香是指第一次闻香,主要是闻茶香的纯度,看是否香高辛锐无异味。请大家注意观察杯中的茶汤是否清亮艳丽。第十一道:三龙护鼎;初品奇茗 请大家在品茶前注意一下持杯手势,我们用拇指、食指夹杯,中指托住杯底,女士舒展开兰花指,男士则将后两指收拢,这样持杯即稳当又雅观,三根指头喻为“三龙”,茶杯如鼎,所以这种持杯手势称为“三龙护鼎”。初品奇茗是指第一次品茶,茶汤入口时不要马上咽下,而是吸气,使茶汤在口腔中充分翻滚流动,让茶汤与舌根、舌尖、舌面、舌侧的味蕾充分接触,以便更精确地品悟出奇妙的茶味。这一次主要是品这泡茶的火功水平,看有没有老火或生青。第十二道:再斟流霞;二探兰指

再斟流霞是为大家斟第二道茶。现在请大家跟我将品茗杯扣合在闻香杯上,再用双手将扣合好的杯子翻转过来,这称为芙蓉出水。茶道精神最倡导茶人应出淤泥而不染。

二探兰芷是请大家第二次闻香。宋代范仲淹有诗云:“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兰花之香是世人公认的王者之香,而范仲淹认为这茶香比兰花之香更胜一筹。

第十三道:二品云腴;喉底留甘

二品云腴即请大家品第二道茶,这次主要是品茶汤的滋味,看茶汤过喉是否鲜爽、甘醇还是生涩、平淡。第十四道:三斟石乳;荡气回肠 石乳是元代武夷山贡茶的珍品,后来常用于武夷岩茶的代名词。三斟石乳是为大家斟第三道茶。请大家再次将品茗杯扣合在闻香杯上,这次我们用单手大幅度的将杯子翻转过来。这称为白鹤亮翅,祝大家事业直上青云。

第三次闻香与前两次不同,这次我们用口腔大口大口吸入茶香,然后缓缓从鼻腔呼出,我们称这种闻香的方法为荡气回肠。第十五道:含英咀华;领悟茶韵 这次品茶与前两次不同,前两次我们是吸气啜茶,而这一次我们是将茶汤含在嘴里慢慢的咀嚼,细细地回味。清代大才子袁枚在品饮武夷岩茶时说:“品茶应含英咀华,并徐徐咀嚼而体贴之。”其中的英和华都是花的意思,只有这样才能领悟到这泡茶无比美妙的茶韵。

第十六道:君子之交;水清味美 古人讲“君子之交淡如水”而那淡中之味恰似在品饮了三道浓茶之后再喝一杯白开水。喝这杯白开水时,也应像含英咀华一样细细咀嚼,直到含不住时再咽下。这时您一定感到满口生津、回味无穷,有“此时无茶胜有茶”的感觉。这也反映了人生的一个哲理——平平淡淡才是真。第十七道:茗茶探趣;游龙戏水

茗茶探趣重在参与,稍后请大家自己动手泡茶,感受茶事活动的无穷乐趣。游龙戏水是看茶叶底,我们夹一片泡后的茶叶放入杯中,接着冲入开水,茶叶在杯中漂浮游动,好像是游龙戏水。大红袍属于乌龙茶类,叶低三分红七分绿俗称绿叶红镶边。第十八道:尽杯谢茶 孙中山先生曾倡导以茶为国饮。鲁迅先生曾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清福”。自古以来,人们视茶为健身的良药、生活的享受、修身的途径、友谊的纽带。最后我以这杯茶敬在座的各位嘉宾,祝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花茶茶艺

花茶是诗一样的茶,它融茶之韵与花之香于一体,通过“引花香、增茶味”使花香茶味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从花茶中我们可以品出春天的气息。

花茶是诗一样的茶,所以在冲泡和品饮花茶时也要有诗一样美的程序。花茶茶艺共有十道程序: 第一道:烫杯——春江水暖鸭先知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是苏东坡的一句名诗。我们借助这句诗来描述烫杯,请看这经过开水烫洗之后,冒着热气,洁白如玉的茶杯就像一只只在春水中游动的小鸭。

第二道:赏茶——香花绿叶相扶持

赏茶也称为目品。现在请大家观赏我们今天冲泡的茉莉花茶,花茶的茶胚多为优质的绿茶,色泽嫩绿,茶中还有少许的茉莉花干,花干的色泽应白净明亮。第三道:投茶——落英缤纷玉杯里

落英缤纷是晋代文学家陶渊明先生在《桃话源记》中描述的美景,当我们用茶导把花茶从茶荷拨进洁白如玉的茶杯时,花干和茶叶飘然而下,恰似落英缤纷。第四道:冲水——春潮带雨晚来急

冲泡花茶也讲究高冲水。一般用90℃左右的开水,热水从壶中直泄而下注入杯中,杯中的花茶随水波上下翻滚,恰是春潮带雨晚来急。第五道:闷茶——三才化育甘露美

冲泡花茶一般选用三才杯;这杯盖代表天,杯托代表地,中间的茶杯代表人。茶人们认为茶是“天涵之、地载之、人育之”的灵物;闷茶的过程象征着“天、地、人”三才合一共同化育出茶的精华。第六道:敬茶—— 一盏香茗奉知己

请大家在品茶之前先注意持杯手势。我们用左手持杯,女士用食指、中指托杯,拇指扣住杯托,并舒展开兰花指,这种手法称为“彩凤双飞翼”;而男士则用三指托杯并收好小指,这种持杯手法称为“桃园三结义”。第七道:闻香——杯里清香浮清趣 闻香称为鼻品。品花茶时讲究“未尝甘露味,先闻圣妙香”现在请您将杯盖的前沿翘起,后沿下压,从开缝中去闻香。闻香主要有三项指标:一闻香气的纯度;二闻香气的浓郁度;三闻香气的鲜灵度。根据这三项指标细细的闻一闻这花茶的茶香,您会感到这茶香沁人心脾,使人陶醉。第八道程序:品茶——舌端甘苦入心底

这是三品花茶的最后一品——口品。品茶时三才杯天地人不可分离,请您将杯盖前沿下压,后沿翘起,从开缝中去品茶。品茶时应该轻轻用口吸气,使茶汤在舌面流动,以便使茶汤与味蕾充分接触,然后闭紧嘴巴,用鼻腔呼出,使茶汤直灌脑门,只有这样才能充分领略到花茶所特有的“味轻醍醐,香薄兰芷”的花香与茶韵。第九道程序:回味——茶味人生细品悟 茶人们认为一杯茶中有人生百味,有的人“啜苦可励志”,有的人“咽甘思报国”。无论这杯茶是苦涩、甘鲜,还是平和、醇厚,从一杯茶中茶人们都会有很多的感悟与联想,所以品茶重在回味。第十道程序:谢茶——饮罢两腋清风起

唐代诗人卢仝在《走笔谢孟柬议寄新茶》一诗中写出了品茶的绝妙感受。他写到:“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轻;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轻风生”。

茶是祛襟涤滞,致清导和,使人神清气爽,延年益寿的灵物,现在让我们共同 再品一品杯中的花茶,去寻找卢仝七碗茶后“两腋习习清风起”的绝妙感受,最后祝大家多福多寿,常健常乐。

绿茶茶艺

第一道:焚香除妄念

俗话说:“泡茶可修身养性,品茶如品味人生”。古今品茶都讲究首先要平心静气。焚香除妄念,通过点燃这枝香来营造一个祥和肃穆无比温馨的气氛,并达到驱除妄念,心平气和的目的。第二道:冰心去凡尘

茶是至清至洁,天涵地育的灵物,泡茶要求所用的器皿也必须至清至洁。冰心去凡尘,即用开水再烫洗一遍本来就洁净的玻璃杯,做到茶杯冰清玉洁,一尘不染。第三道:玉壶养太和

绿茶属于芽茶类,因为茶芽细嫩,若用滚烫的开水冲泡,会破坏维生素并造成熟汤失味,所以先将开水降至85℃左右,用这样的水泡茶不温不火,恰到好处。第四道:清宫迎佳人

苏东坡有诗云:“戏做小诗君一笑,从来佳茗似佳人”他把优质的绿茶比喻成让人一见倾心的绝代佳人。清宫迎佳人,即是用茶导将茶叶投入到冰清玉洁的玻璃杯中。

第五道:甘露润莲心

好的绿茶外观嫩如莲心,清代乾隆皇帝把茶叶称为“润莲心”。甘露润莲心,即向杯中注入少许热水,起到润茶的作用。第六道:凤凰三点头

冲泡绿茶也讲究高冲水,在冲水时水壶有节奏的三起三落,好比是凤凰在向嘉宾再三点头致意。第七道:碧玉沉清江

冲入热水后,绿茶先是浮在水面,而后慢慢的沉入杯底,我们称之为“碧玉沉清江”。

第八道:观音捧玉瓶

现将冲泡好的茶敬奉给大家,称为“观音捧玉瓶”,佛教故事中传说,观音菩萨常捧一个白玉净瓶,净瓶中的甘露可消灾去病,救苦救难。借助这道程序祝各位嘉宾好人一生平安。第九道:春波展旗枪

这道程序是绿茶茶艺的特色程序,请大家仔细观察杯中的茶芽,一芽一叶的称为“旗枪”,一芽两叶的称为“雀舌”,直直的称为“针”,弯曲的称为“眉”,卷曲的称为“螺”。大家还可以轻轻地摇晃一下茶杯,杯中的茶芽随水波晃动好像有生命的绿精灵在舞蹈,十分生动有趣。第十道:慧心悟茶香

绿茶的茶香清香幽雅,必须用心灵去感悟,才能闻到绿茶那种春天的气息、以及清醇悠远,难以言传的生命之香。第十一道:淡中品至味

绿茶的茶汤清纯、甘鲜,淡而有味,它不象红茶那样浓艳醇厚,也不象乌龙茶那样茶韵醉人,但只要我们用心品,就能从淡淡的绿茶汤中品出天地间至清至纯,至真至美的韵味来。第十二道:自斟乐无穷

绿茶茶艺解说词

绿茶茶艺解说词(精选10篇)绿茶茶艺解说词 第1篇绿茶的冲泡艺术选用茶叶:碧螺春茶叶背景音乐:古筝曲《高山流水》茶具准备:玻璃杯三个...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