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高考阅读理解题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高考阅读理解题(精选12篇)

高考阅读理解题 第1篇

一、新课改高考阅读理解题的题型及解题要点

1.细节判断题。以原文中某一句话或某一个短语为入手点, 考查学生对细节的理解。很多同学在做这种题目时比较喜欢在选项中寻找原文中的句子, 但往往照抄原文的句子并不一定是正确选项。做这类题目时, 应关注选项和原句的细微差别, 选择与原文意思和所问问题都相符的答案。

2.单词释义或句意解释题。要求考生以上下文内容为参考, 尝试理解文中出现的生词、短语或句子。这类题目的解题关键在于其上下文, 因为在考查点前后出现的内容往往是对这个词的解释、说明、举例等。

3.主旨大意题。如果是考查整篇文章的主旨大意, 可以把文中每段的首句串起来考虑。若是仅考查某一段落的中心思想, 则可将该段的首、尾句综合起来考虑。

4.标题选择题。标题的选择要遵循“精、准、全”三原则。“精”是指要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出文章的中心;“准”是指标题的选择要注意文章的外延和内涵, 不能扩大或缩小文章的内容;“全”是指标题的选择应该排除掉那些片面的选项, 而正确地选取能包含文章的主要内容及作者要表达的观点的选项。

5.推理判断题。题目中常含有infer, conclude, know/learn from the passage, imply等类似的词。这类题目的选项特点是:第一, 有些错误的干扰选项只是对原文的简单重复, 而非推断出来的结论;第二, 有些选项根据我们已有的常识是正确的, 但却不是基于文章;第三, 一些选项因果倒置, 看似从原文中推导出来的结论, 实际却与原文不符。推理判断题是阅读理解中最难的一类问题。我们必须以原文为依据去合理推测才能找到合适的答案。遇到一些很难在原文中找到明确的解题线索的题目, 可以根据词句隐含的意义和作者的语气去分析推导答案。

二、正确掌握高考英语阅读解题步骤和解题方法

在做英语阅读理解题时, 有些考生往往拿不定主意.是先读文章还是先看问题好,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习惯.因而应试时采用不同的解题步骤。

1.掌握适当的阅读技巧。常见的阅读方法有三种: (1) 先文后题。即先把全文读懂, 然后做题。这种方法的缺点是阅读的目的性不明确, 记住的细节内容未必有用, 有用的内容未必记住。答题时仍需到短文中去寻找, 实际上等于降低了读速, 降低了效率。 (2) 先题后文。即先读问题, 然后带着问题读文章。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目的明确, 在阅读时有所侧重, 能节省时间。该法比较适合类似广告性质的阅读理解题。缺点在于由于没有读过短文, 不了解文章的主题、细节分布情况, 因而不可能很快找到所需信息, 有时很有可能断章取义, 不利于做推理题和主旨大意题。 (3) 文——题——文。即先快速通读全文, 对文章形成总体印象, 了解全文的题材、主要结构、中心思想、主题段、主题句, 然后读问题, 明白该文章的考查点, 最后, 再带着问题跳读文章, 寻找与答题内容有关的词句, 这样既提高了做题的准确性, 又能有效地利用时间。因此, 文——题——文阅读理解方法是多数人采用的, 可提高阅读速度的有效方法。

2.进行合理推断。对文章有了详细而全面的理解之后, 就要按照文章内容、上下文的逻辑关系, 作出推理判断。阅读理解涉及词汇、语法、句型、段落结构、文化背景等各方面知识。答题时, 领会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特别是相邻句子之间的关系, 这样有利于理解全文。表示逻辑关系的标志词是连接词、副词、代词、介词短语、关系词、插入语等, 通读时应特别注意。

3.注重长难句的理解。近年的高考阅读理解题十分注重借助复杂语境考查考生对语言语法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所选阅读材料中常有大量复杂单句和复合句, 以此来增强句子结构的复杂性和语境理解难度。所以, 理解长句、复杂句成了考生顺利理解阅读材料, 提高阅读速度的关键。一般地说, 造成长难句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1) 修饰语过多; (2) 并列成份多; (3) 语言结构层次多。在分析长难句时应采用“先缩后扩”的方法。先缩, 即首先找出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 这样就抓住了句子的主干, 也就从整体上把握了句子的结构。后扩, 分析句子主干以外的从句或短语的功能以及和主干的相互关系。例如:非谓语动词的成分是什么, 其逻辑主语是哪个, 定语从句所修饰的先行词是哪一个, 介词短语修饰哪个词, and连接的是哪些并列成分等等。

4.采用直接确定法或排除法。阅读理解部分的解题方法与其他测试项目的解题方法一样.主要采用直接确定法或排除法。直接确定法适用于考生能在原文中直接找到或推出问题的答案, 然后做出正确的选择;排除法适用于考生仅靠问题无法解题, 必须结合问题及原文.将四个选择项一一检验, 排除各个干扰项, 最后得出正确信息。解阅读理解题的另一个常用方法是进行句型或句意转换。命题人在出题时避免使用与短文中相同的词语或句子, 以此来提高试题难度。学会这种转换可以提高解题速度及命中率。

阅读理解题是新课改高考试题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 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要引导考生通过平时掌握阅读技巧, 提高阅读水平, 多了解、钻研一些命题、解题技巧, 这样就会拥有一双慧眼, 临阵不慌, 在高考中取得理想成绩。

摘要:英语阅读是高中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阅读理解题是英语高考试题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 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高考备考复习中要引导学生通过掌握阅读策略, 提高阅读水平, 钻研解题技巧, 在高考中取得理想成绩。

高考阅读理解题 第2篇

河北辛集中学 张彦军

一、阅读理解题的选材与命题特点

近几年的高考英语试卷保持了“稳中有变,变中求新,立足语篇”的基本命题思路。在阅读理解方面主要考查考生理解主旨要义、理解文中具体信息、根据上下文推断词义、根据短文判断和推理、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以及理解作者的意图与态度等方面的能力。现以近几年高考全国卷I为例,谈谈阅读理解题的选材及命题特点。

1.对语篇领悟能力的检测仍是高考的重点和基本点

高考英语阅读理解着重检测考生对语篇的整体把握能力、根据所提供的语境进行语篇分析的能力以及综合利用有效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近几年的高考中,涉及较低能力要求的事实性和细节性考题的比例虽呈上升趋势,但词义猜测、推理判断和主旨概括等深层次试题仍占很大比重。

2.选材更趋多样化、现代化和生活化,突显语言与文化相结合的特点

就体裁而言,阅读材料所选择的文段涉及叙述体、论说体和应用体等多种文体;选材风格保静予连续性,既注重题材的多样化、现代化和生活化,又较为综合地反映了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贴近生活,贴近时代,体现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这一重要理念。

3.适当降低读速及难度要求,提高试题的信息含量,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近几年阅读理解题的阅读量总体呈回落趋势,比如,2006年全国卷I的读速略有降低,但近年来阅读速率要求均在50---57wpm之间;难度系数适当降低,注重考查考生获取、分辨、整合、加工和表述信息的能力。

4.阅读材料更趋于“原汁原味”,设问方式更加深入

阅读材料基本保留了其原有的语言风格,文章的展开不再是平铺直叙,而是兼有倒叙、插叙等多种方式;一词多义、熟词生义、多种时态的混用、结构复杂的长句、省略句以及插入语等语言现象比较常见。阅读材料的文化含量加大,文章的行文风格更具英语语言的特点,文章的遣词造句也更加地道,许多考生通常要反复阅读几遍才能读懂。

二、阅读理解题答案与干扰项关系的分析 正确的选项往往是命题人员把阅读材料的内容或信息用不同的语言形式再现出来。一般而言,答案项的设置有以下几种方法:(1)选用原文中的词句;(2)使用原文词句的同义词或相似结构;(3)使用原文词句的反义词或相反结构;(4)答案项是对生词、长句或难旬的解释;(5)答案项是对原文词句或段落的归纳、推理或演绎;(6)使用原文的上下义结构,如用“科学”涵盖“计算机、航天、发明、电子”等概念。

干扰项的设置通常有以下几种方式:

1.张冠李戴

命题者把文章作者的观点与他人的观点混淆起来,题干问的是作者的观点,选项中出现的却是他人的观点;或者题干问的是他人的观点,却把作者的观点放到选项中去。

以2006年全国卷I第60题“The author planned to stop at Oklahoma City______.”为例。此题乍看C项“to pay at the cash register”和D项“to have more gas for his car”都对,因为原文中有这么一句“While I Was standing in line at the cash register,I said hello to an older couple who were also paying for gas”。很明显作者是停下来付款加油时,偶遇一对老夫妇并问好,似乎选项C和D本身都没错,但题干问的是“作者计划在俄克拉荷马市逗留的原因”,如果考生没有理解题干,就会误选C项或D项。正确选项应为A项“to visit a friend”。

2.偷梁换柱

干扰项用了与原文相似的句型结构和大部分相似的词汇,却在不易引人注意的地方换了几个词汇,造成句意的改变。

以2006年全国卷I第57题“It can be inferred that greyhounds_______.”为例。此题乍看应选B项“like staying in bed all day”,因为原文中有这么一句“especially they would much rather be at home in bed than walking around outside”.殊不知选项中加了“all day”,使意思绝对化了。正确选项应为D项“need some exercise outdoors”。考生若注意不到此细节的变化,势必造成失分。

3.无中生有

干扰项往往是生活的基本常识和普遍接受的观点,但在原文中并无相关的信息支持点,这种选项的设置往往与问题的设问毫不相干。以2006年全国卷Ⅰ第67题“We may infer from the last two paragraphs that______.”为例。干扰项C项“English courses are necessary for foreign students”就是这种情况,而正确答案应为A项“different teaching methods should be used”。解答这类考题时考生还应注意问题中有无“In the author‟s opinion”或“According to the passage”之类的限定语。

4.以偏概全

考生在做猜测文章中心思想、给文章添加标题或判断推理题时,往往会犯以偏概全的错误。产生这类错误的原因是考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或考虑不周,以局部代替整体。其具体表现为合理关联与不合理关联、准确概括与不准确概括之间的错位。

不合理关联就是表层理解与深层理解相混淆。表层理解是对文章中客观事实的感知和记忆,往往是文章直接表述的结论;深层理解则是对文章中的客观事实进行逻辑推理、总结或概括后得出的结论。

例如,2006年北京卷第73题“What did Loftus find out from her research?”的正确答案为B项“People Can be led to believe in something false.”。而误选C项“People tend to forget their childhood experiences.”的考生显然是根据文中“it came up with an account of their early childhood experiences… The researchers then changed this detail into a manufactured memory through leading questions”的信息得出的,但它只不过是表层信息,其对原文信息的转述并不全面。

不准确概括是指不能准确地按题目要求概括或提取文中的表层或深层信息。

例如,2006年全国卷I第69题“What is the text mainly about______.”的正确答案为D项“Life after retirement”。干扰项A项“Learning to paint in later life”与C项“An artist turned teacher”极具迷惑性,但它们只是文章中的某个细节信息。考生如果不清楚细节信息与短文主题之间的关系,就容易犯概括不准确的错误。

三、阅读理解题的解题思路与技巧

解答阅读理解题的总体思路是:单句人手。语篇突破,着眼整体,归纳推断。一般有以下两种阅读顺序(P=Passage,Q=Question):(1)P—Q—P:即先看文章,后看问题,再通过阅读文章来解答问题。这是考生常用的按部就班的阅读方式。其特点是有利于考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态度。但采用这种阅读方式的考生往往阅读速度较慢,因此难以在阅读时积极主动地预测文章内容。

(2)Q—P—Q:即先将问题看一遍,然后带着问题去阅读文章,最后答题。其特点是针对性强,节省答题时间,比较适用于解答事实性和细节性的问题,但是解答主旨性和推断性问题的效果不明显。

P—Q—P方式或Q—P—Q方式的采用因人而异,无优劣之分。当然,题型不同,解题的方法也应有所不同。

常用的解题技巧有以下几种:

1.正选法与排除法

正选法即根据所读材料内容从正面选择最佳答案。如果在有些情况下从正面选择答案有困难,考生则可以考虑选用排除法,即排除四个选项中的三个错误选项,那么剩下的选项即为正确答案。排除法是解答阅读理解题的常用方法,对于那些不合情理或荒谬的选项、与短文内容相反的选项、与短文内容不相关的选项、虽在短文中出现但答非所问的选项,以及不是问题的主要因素的选项等,都可以采用排除法。

考生可以遵循如下“三级思考”的方法排除干扰项:

(1)如果干扰项明显与文章相矛盾,即为“误”,可以直接排除。

(2)如果干扰项与文章内容不矛盾,但在原文中没有依据,这种脱离原文的“虚”的选项也可以排除。

(3)有些干扰项似乎很有道理,文中也能找到相关的依据,但它并不能完全满足题目的要求,未能以文章的主题、作者的思维模式为出发点,未能充分体现严谨性和最大的合理性,这种虽没错但不是最佳答案的“偏”选项也可以排除。

只要考生经过“是否矛盾?(误否)——是否有依据?(虚否?)——是否以偏概全(偏否?)”的逐级思考过程来分析和甄别每一个选项,那么解题的正确率就会得以提高。正确的答案应该是与原文意义一致的选项,或是经过“三级思考”仍不能排除的选项。请看2006年广东卷第64题: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rue about the working class? A.They are often employed as skilled and semi-skilled workers.B.They are often offered jobs with high incomes.C.They are often considered lazy and dishonest.D.They are often exploited by the public.此题为事实细节题,可以采用排除法。由文章第一段第一、二句 “Members of the working class have blue-collar jobs.They are construction workers, truck drivers, mechanics, steel workers, electricians, and the like.” 可知,蓝领阶层的薪水不高这个事实,据此先排除B项;由第一段最后一句“They consider themselves to be respectable and hard working and they look down upon members of the „lower‟ class, whom they often consider to be lazy, dishonest, and too ready to exploit public assistance.”可知,蓝领阶层是受人尊敬的、勤劳的群体,他们看不起那些懒惰、欺诈别人、依靠别人捐款生活的阶层,故排除C、D两项,正确答案为A项。

2.定位法与跳读法

定位法即根据题干和选项所提供的信息直接从原文中找到相应的句子(即定位),然后进行比较和分析(尤其要注意一些同义转换),从而找出正确答案。跳读法即根据题干和选项所提供的信息跳读原文,并找到相关的句子(有时可能是几个句子)或段落,然后进行分析和推理等,从而找出正确答案。请看2006年湖南卷第71题:

…When she was still in her early 30s, publishing essays in such important magazines as Partisan Review, she appeared as the symbol of American cultural life, trying hard to follow every new development in literature, film and art.With great effort and serious judgment, Sontag walked at the latest edges of world culture.The underlined sentence in Paragraph 1 means Sontag _____________.A.was a symbol of American cultural life B.developed world literature,film and art C.published many essays about world culture

D.kept pace with the newest development of world culture

解答本题可以用定位法。与题干意思相近的句子是上一句“she appeared as the symbol of American cultural life,trying hard to follow every new development in literature, film and art”。许多考生误选了A项,他们忽略了原文中出现的“appeared as”,意为“似乎,好像”,增加了句意的不确定性。故D项为最佳答案。

3.画图与列表法

画图法就是以时间、地点、事件或因果等为线索,找出关键词语,勾画出一幅完整、清晰的关于文章主题和细节的图示的方法。请看2006年浙江卷第48题:

How is the text organized?

A.In order of time.B.In order of frequency.C.In order of preference.D.In order of importance.在解答此题时考生只要列一个表(见下表),按短文叙事的顺序展开故事发展的过程,正确答案就会一目了然。

Paragraph 1 Paragraph 2 Paragraph 3 Paragraph 4

look into the mirror have breakfast prepare children‟s trip to space drive the car to work

另外,有些文章的信息点可能较为分散,涉及的内容比较多,此时考生若能恰当运用列

表的方法也会将难题化解。请看2006年安徽卷第61题:

What Elizabeth Taylor and Velvet Brown had in common was that they were both________.A.popular all their fives B.famous actresses

C.successful when very young D.rich and kind-hearted

根据文章内容,考生可以列出以下四个相同的信息点(见下表):

Information 1 When she started in National Velvet--the story of Velvet Brown, a young girl who wins first place in a famous home race.(短文首句)

Information 2 Her acting in National Velvet is still considered the best by a child actress.(第一段末句)

Information 3 After her success as a child star, Taylor had no trouble moving into adult roles and won twice for Best Actress.(第二段)

Information 4 Like Velvet Brown in National Velvet, she has been lucky: she has beauty, fame and wealth.(末段第二句)

Conclusion They were both successful when very young.通过此表,考生可以清楚地得出本题的答案为C项。

4.概括法与推理法

概括法指根据所读材料概括文章主题、要点、标题和中心思想等;而推理法则指根据所读材料的字面意思,通过语篇的逻辑关系以及各个细节的信息和暗示,推敲作者的态度,理解文章的寓意,悟出作者的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考生在运用推理法时首先要吃透文章的字面意思,从字里行间捕捉有用的提示和线索;然后再对文字的表面信息进行挖掘和加工,由表及里,由浅人深,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通过分析、综合和判断等思维活动对文章进行深层处理以及合乎逻辑的推理。此时切忌就事论事、以偏概全,也不能主观臆想、随意揣测,更不能以自己的观点代替作者的观点。请看2006年浙江卷第55题:

According to White, why were the women surveyed more likely to use old computers? A.Most office workers use old computers.B.They do some of their work with computers.C.Dealing with new equipment can cause anxiety.D.They are easier to be satisfied with new technology.文章最后两段提到,接受调查的三个国家的妇女更有可能使用旧电脑,而英国比法国和德国使用up—to-date computers的人更多,最后一段分析了其中的原因“continually having to deal with new technology can also be a source of worry…the frequent change of equipment is also, or could be,a main cause of dissatisfaction”。由此可以推断,不断更新的技术也会使人产生焦虑,导致负面情绪的产生,所以被调查的妇女更喜欢使用旧电脑。

5.常识法与背景法

常识法是考生利用已有的常识进行识别和判断的方法。背景法与常识法相似,指考生充分运用所读材料的信息答题。请看2006年安徽卷第69题:

To cover a small piece of burning wood with a basin in order to stop the fire is all example of____________.A.separating the fire B.reducing the heat C.removing the fuel D.cutting off the oxygen 本题为一道常识题,考生根据自己学过的化学知识可知,燃烧要具备三要素:可燃物、氧气和温度,这有助于理解第二段首句“Since fuel, oxygen and heat must be present in order for fire to exist, one or more of these things must be removed or reduced to extinguish a fire”的意思;另外,通过第三段内容“Another method of extinguishing fire is by cutting off the oxygen.This is usually done by covering the fire with sand, steam or some other things.”可以推断出:用cover的方法来灭火属于cutting off the oxygen的范畴。

四、备考建议

1.理解与速度

考生要处理好理解与速度的关系。答题时要力求情绪平稳,不要一味追求速度而影响理解的准确性;不要拘泥于一词一句的理解;不要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反复读,影响阅读速度。比较好的阅读方法是边看边想边理解。遇到生词或看不懂的地方先做个记号,继续看下去,因为一些疑难点往往会在下文中得到解决。

关于阅读速度,难度中等的文章应为每分钟60个单词左右;难度较低、生词不超过总词汇量20%的材料,阅读速度应为每分钟70个单词左右。一般来说,“超纲”而又影响阅读理解的词汇都会用中文标出词义。只有保证了阅读的速度才有可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阅读、复读及答题的任务。

2.阅读训练方式

在训练方式方面要力求多样化。常见的阅读训练方式有:掠读、寻读、精读和泛读等。在掠读、寻读时要掌握查阅的技巧。查阅时考生应迅速找到某一特定信息在短文中的位置,并以这个位置为中心,扩展到上文和下文,寻求正确答案。考生要学会用扫视的方法寻找信息。扫视时,眼睛要纵向而不是横向移动。运用扫视来扩大视觉范围能帮助考生又快又准确地捕捉到想要查找的信息。

考生应根据阅读目的选择阅读方式,调整阅读速度,合理分配阅读时间。

3.生词处理

考生在阅读时一定会碰上生词或记不清楚的词汇。遇到这种情况时,考生可以通过上下文猜测词义。具体方法如下:(1)根据生词前后词汇的意思或整个句子的意思来猜测生词。例如:

The old man put on his spectacles and began to read.根据句子后部分began to read可以猜出spectacle的意思为„“眼镜”。

(2)根据语法知识和标点符号来猜测生词。例如:

They will be on the night shift---from midnight to 6 a.m.---next week.此句两个破折号之间的部分表明night shift是“夜班”的意思。

(3)根据说明词义的定语从句来猜测生词。例如:

The type of meter is called multi-meter, which is used to measure electricity.从上句中的定语从句可以推断出multi-meter是“万能表”的意思。

(4)根据已知事实细节来猜测生词。例如:

The family had just moved and the young woman was feeling a little melancholy on that Sunday in May.After all, it was Mother‟s day and 800 miles separated her from her parents in another state far away.根据上下文的陈述,“刚刚搬家,远离父母,正好是星期天,又是母亲节,而两代人却天各一方”等事实,可以推断出年轻妻子当时忧郁、伤感的心情,并由此猜测出生词melancholy的意思。

(5)学会只猜测生词的大概意思,而不必追求其准确含义。例如:

The Asian gibbon, like other apes, i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life in trees.在这句话中,考生只要猜出自gibbon是apes(类人猿)的一种就行了,毋须知道其准确意思。

(6)运用构词法判断生词的词义,也是提高阅读速度的一种技巧。考生可以通过已知的 词缀(包括前缀和后缀)和词根就能猜测生词的含义。例如,单词telescope由前缀tele(意思是far)和scope(意思是instrument for seeing or observing)构成,整个单词的意思是“望远镜”。为了熟练使用构词法知识猜测生词,考生在平时应多积累词缀以及词根方面的知识。

4.利用信号词进行预测和推测

在阅读过程中,为了既迅速又准确地理解文章的含义,利用信号词预测非常重要。信号词可以揭示句子内在关系或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见下表)。特别是在快速阅读时,它能帮助考生预测文章信息,提高阅读速度。

部分信号词及其所预示的信息

信号词 预示的信息

however, on the contrary, although等 信号词引出的内容是与上文相反的论述,或作者不同的观点

similarly, equally, also, besides, furthermore, in other words等 下文与前面所讲内容相同或相似

for example, for instance等 具体例证,说明上文中的论点

for one thing, on the other hand等 下文还有另外一方面

in a word, in short等 后面的句子是对上文的总结

actually, in fact, the point is …, a study survey found/ showed/proved that …等 后面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想要表达和强调的内容或观点

此外,在利用信号词进行预测时,考生还需注意以下三点:

(1)遇到预示前后内容相同或相近,或者补充说明的信号词时,可以适当加快阅读速度,或借此推测生词的词义。

(2)文中出现的频率较高的实词可以帮助考生确定文章的主旨大意。

(3)出现代词I, we, my, our, 转折词but, however, yet,情态动词must, should, ought to, 连词although, though。其后所述内容与刚提到的内容相反,或暗示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号词时,要放慢阅读速度,因为其附近的信息往往是命题和答题的主要线索或依据。

参考书目:

浅谈高考英语阅读理解题策略 第3篇

[关键词]细节推理主旨猜测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70041

高考英语考查的重点一直是阅读理解能力,因为阅读理解题有4篇短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能很好地检测考生获取、理解和概括信息的能力,从客观上反映学生是否准确地、透彻地理解阅读材料,2013-2014年的江苏高考英语试题中尤其突出,可谓:得“阅读”得高分。阅读理解题一般分为细节题、推理题、主旨题、词义猜测题四种类型,不同类型解题有不同的技巧,掌握好技巧能帮助学生得到高分。本文就高中英语阅读常见题型解题策略谈谈个人看法,现总结如下。

一、细节题:寻本溯源,推敲对比

细节题是根据短文提供的信息和事实进行提问,选择的依据必须是短文本身提供的信息。一般包括判断对错题、理解句意题、事件顺序排列等。近年高考中题目已由简单的寻找信息转向多层次细节推理综合。

陷阱分析:1.脱离原文。2.以偏概全。3.扩缩范围。4.偷换概念等。

应对策略:1.先仔细地看问题,然后在文章中找出与问题相关的词语或句子,再对相关的部分进行寻读和细读,确定正确答案。寻读就是在文章中快速找寻与此问题相关的信息或答案。2.耐心地对比选项与原文中词汇的使用、句意的表达,切记草率选择,谨防以偏概全、偷换概念、扩大范围等。其实文章的细节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前后的内容密切相关,学生应善于利用前后的逻辑关系将细节组成起来,学会从整体上把握。

二、推理题:抽丝剥茧,推理概括

在阅读理解中,学生最难把握的题类应属于推理题或推断题。一般可分为三类:细节推理、逻辑推理和预测推理。若仅靠捕捉字面信息,寻觅事实细节远不足以全面而深刻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意图。它不光需要表面文字、实际语境为依据进行判断,还需利用体裁,抓全文的中心,从整体上把握,通过逻辑推理,切记将推理作为一个独立的手段。

陷阱分析:干扰选项往往是简单复述原文,没有推理;或者尽管是推理,但实际上与原文不符,文中无根可寻,只是考生自己的观点,想当然而已。须注意的是正确选项的特点不是文中明确说明的内容,但必须是由文中内容推断所得,大多含义深刻。

应对策略:1.注重细节,利用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推理引申。也就是要抓住信息中的关键词,利用逆向或正向推理得出信息背后隐藏的深层含义,但不要引申过多。2.把握文章主题,根据上下文的逻辑,结合全文与题目相关的信息,综合推理得出结论,而不是根据自己的观点去理解文章的内涵。3.利用语言信号词寻找线索。一些介词、连词看似简单,但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却不容忽视。

三、主旨题:提炼线索,把握中心

主旨题考查考生把握全文主旨大意和中心思想的能力,一般就短文的标题、主要内容、中心思想、段落大意、作者的态度、文章的目的等设问。说明文和议论文出现这种题型较多,这类体裁的文章首段、首句往往会提出论点,而文中的其他句子都是以主题句为中心展开讨论。

陷阱分析:干扰项表现为细节信息明显,或过于笼统或概括不全。正确选项应是对文章主旨的概括。

应对策略:做这类题应采用略读找主题句。主题句往往出现在全文或段落的首段或首句。文章主旨不明确,解题时应全面把握作者思路与文章脉络,深入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概括推理,切忌主观臆断,断章取义。段落中出现转折时,该句很可能是主题句;作者反复强调,文章反复出现的观点通常是中心;therefore, thus, however后面的句子往往也是主旨。

四、词义猜测题:紧扣原文,合理猜测

词义猜测题主要通过单词、短语或句子考查学生对语境和句意准确性的理解能力。词义猜测题大多数由两类组成:一是推测单词、短语、句子的意思;二是判断代词which或it的指代对象。

应对策略:1.通过关系猜测代词词义。代词通常指代前面出现的名词。所以我们应联系前后段落内容,仔细阅读前面的句子,找到相关名词或表达。2.利用上下文的语境,通过同义词和反义词的关系猜词。3.利用构词法知识来猜测词义。首先学生平时应掌握大纲中一些常用的词根、前缀、后缀等语法知识,其次学会分析复合词。假如生词是由两个单词组成,可以结合两个单词的意思猜出此复合词。4.利用定语、同位语以及括号或者破折号猜测词义。往往在这些标记词后面的内容就是正确答案。

总之,阅读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只有熟练掌握各种阅读技巧,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多做、多练、多反思才能从量变到质变,才能在英语高考中拿到高分,赢得高考。

[参考文献]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

高考阅读理解题 第4篇

从近几年各省市高考英语试卷的变化来看, 选材更加丰富, 材料的来源渠道更加广泛, 题材体裁的变化更加多样化。这就要求考生在解答高考英语阅读理解题型时, 不仅要结合英语国家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历史背景等对阅读材料进行识别和评价, 还要特别注意文中作者流露出的情感、态度、观点等词语。

题型一:主旨、大意题

归纳、概括中心主旨的题目是高考的必考题之一, 该题型主要是考查考生通过理解、总结、归纳, 找出文章中心意思或主要观点的能力。这类问题属于全局性问题, 做这类题型只有理解全文才能有100%的把握, 当然做到这一点对于所有的考生来说还是有一定困难的, 所以我们通常要注意文章的主题句, 因为主题句表达中心思想, 其他句子都是围绕主题句展开的。主题句一般位于文章第一段的句首、句末, 或全文的句末, 也有可能出现在段落中间。

例:2010年浙江卷中第52题:

52.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A.Multitasking has become a way of life.

B.Multitasking often leads to efficiency decline.

C.Multitasking exercises need to be improved.

D.Multitasking enables people to remember things better.

在最后一段中作者描述了他的观点:一个人同时从事多项工作会出现很多问题。再回过头来通读整篇文章, 不难发现作者的主要观点就是告诉大家:多项工作不能产生高效的结果, 所以正确答案是B。

题型二:事实、细节题

这类题型出现的特点是:考查文章中某一个细节问题, 难度较小, 属浅层理解, 一般在通读全文后可以直接找出答题的依据, 只是需要改变表达形式, 进行加工处理, 或者需要进行同义词转换或是简单的换算等。从近几年的高考题来看, 这一类题型约占了考题的一半以上。

例:2010年浙江卷中第41题:

What did the writer want to do when his mother came home?

A.To introduce Stephanie to her.

B.To prevent her from seeing his painting.

C.To put the materials back in the yard.

D.To show his artwork to her.

这是一道典型的细节理解题。根据文中第四段“I saw a carin the distance and jumped up as I recognized the car.It was my mother.I couldn’t wait to show her my masterpiece.”可知作者当时是很高兴地想把自己的杰作给母亲看, 所以正确答案是D。

题型三:推理、判断题

这类题型主要是针对文章的结论、寓意、作者的倾向、写作思路等方面, 要求考生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作出一定的推理、判断, 从而得出文章的隐含意义和深层意义。既然被命名为推理题, 我们就不可能在原文中找到合适的答案, 而是要通过对文章的理解去推理答案。做题时, 应根据作者陈述的细节、事实及作者的态度、语气等, 找出能够表露作者思想倾向和感情色彩的词语, 从而得出符合逻辑的答案。应特别提醒考生注意的是:当问及作者的看法、意图和态度时, 那可不是你的看法, 而是作者在文中所体现的观点。

例:2010年浙江卷中第44题:

It can be learned from the passage that parents should%%%.

A.encourage children to paint

B.value friendship among children

C.discover the hidden talent in children

D.protect rather than destroy children’s dreams

从文章的开头作者开心地叙述画彩虹的过程, 到后来被母亲怒斥并被要求清洗道路, 最后一段是作者成年之后的感慨, 这一切都表明了作者一直想要表达的意图是:父母应该支持孩子的创造性行为, 而不是一味地否定, 以及做父母的应该认识并尊重孩子幼稚甚至是某些荒唐行为背后的童趣和梦想。作者的这些观点可以从文中某些句子上较好地体现出来:“Tears ran down my cheeks as I saw my beautiful rainbow turn into black cement.Though years have now passed, I still wonder where my rainbow has gone.I wonder if, maybe when I get older, I can find my rainbow and never have to brush it away.I guess we all need some sort of rainbow to brighten our lives from time to time and to keep our hopes and dreams colorful.”所以正确答案应该是D。

题型四:词义猜测、理解题

这类题型要求考生根据文章猜测词语的词义, 即要求对文章中个别关键词做出解释, 这就要求考生对通篇文章能够有较透彻的理解, 是高考英语阅读理解中的一个难点, 历年来在此类题型中考生失分较多, 所以还应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

猜测词义通常分为两大类:一是大纲要求掌握的词汇, 但是熟词新义, 并不是很容易把握;二是超纲词汇, 即要求考生根据文章猜测词义。做这类题型时, 要以上下文内容为参考, 结合语境, 尝试理解文中出现的生词, 一般情况下在生词向下的位置会出现对这个词的解释、说明、举例等。由于所猜测的单词意义通常是超出大纲范围的, 所以根据上下文推断词汇的能力更显重要。针对此类题型常用的方法有基本构词法、同义词解释法、举例说明法、常识背景法、因果推断法、语境理解法等, 这要求考生必须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例:2010年江苏卷中第59题:

Some family names were made by adding something to the father’s name.English-speaking people added-s or-son.The Johnsons are descendants of John;the Roberts family’s ancestor was Robert.Irish and Scottish people added Mac or Mc or O.Perhaps all of the MacDonnells and the McDonnells and the O’Donnells are descendants of the same Donnell.

The underlined word“descendants”in the last paragraph means a person’s%%%.

A.later generations

B.friends and relatives

C.colleagues and partners

D.later sponsors

根据举例说明法分析最后一段中“some family names were made by adding something to the father’s name.The Johnsons are descendants of John;”可知“descendants”指的是后代, 所以正确答案是A。

题型五:观点、态度、评价性题

这类题型主要考查考生对文中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态度是否明了。在宏观地把握文章的基础上, 正确地选出作者对文中所涉及的问题的态度和观点, 对考生的要求较高, 做这类题型时, 要求考生从文章的论述方法、语气中把握作者的态度、观点和情感, 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可以多注意文章的开头、结尾等表达作者感情倾向的地方, 找出文中具有感情色彩的词语, 进行合理的推断, 切不可凭主观臆断。

例:2010年江苏卷中第69题:

Which of the following words best describes the author’s attitude towards China’s high-speed railway plan?

A.Critical.B.Reserved.C.Doubtful D.Positive.

尽管在文章第8, 9段中提到高铁在中国存在的问题, 如:“some technical challenges, so many issues, such as safety, rail gauge, maintenance of railway tracks.the key issue is really mon-ey.”但从最后两段的叙述中不难看出作者是支持的态度, 比如:高铁可以带动商业、旅游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而且可以加速中国西部的发展, 有了高铁, 人们可以在西部建立工厂和商业区, 等等;有了高铁, 我们可以与中亚和东欧的一些国家进行贸易。从这些都可以看出作者对高铁的前景是充满了希望, 是非常支持这一计划的, 所以正确答案是D。

高考阅读理解题 第5篇

松阳一中 占悠

在英语高考中,阅读理解题历来都占有很大的比重。阅读理解题答得如何,某种程度上决定着考生在高考中成绩的优劣程度,并观照出考生的英语阅读能力乃至英语学科水平的高低。所谓“得阅读者得天下”,这话不无道理。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做好英语高考阅读理解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准确把握高考英语阅读理解考查的相关信息

准确把握考查要求,及时掌握相关信息,对于提高应试效率,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要做好英语高考阅读理解题,应当关注以下三方面的信息,并注意揣摩其中的隐含信息。

1、考试说明中传达出的信息。阅读理解作为一个以语言知识和阅读技巧为基础的新信息与已知信息相互作用的过程,《考试说明》明确地提出了五个方面的考查目标:

1、掌握所读材料的主旨和大意以及用以说明主旨和大意的事实和细节;

2、既理解具体的事实,也理解抽象概念;

3、既理解字面意思,也理解深层含义,包括作者的意图、态度等;

4、能理解某句、某段的意义,并能把握全篇的文脉,即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并能据此做出推理判断;

5、能根据材料所提供的信息,结合中学生应有的常识正确判断生词的含义。综合起来,也就是要考查学生在摄入文本信息、推断生词词义、理解文章主旨、推敲文章细节、解析语篇结构、进行推理判断等方面的能力,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提倡的“培养学生有效的外语学习策略”的理念。

2、考查题型中传达出的信息。从近几年的高考英语的阅读理解题来看,主要不外乎四种题型:一是主旨大意题,主要考查考生归纳文章的要点和概括中心思想的能力,试题通常针对整篇文章或某个段落提问,常见的提问方法有:“What is mainly discussed in the text? The main purpose of writing this text is„..What might be the most suitable title for the text? ”等。二是事实细节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阐述主题的细节与具体事实的把握能力。这种题目往往针对文章中的人物、地点、时间、有关的数字数量、特征及某个细节提问,要求考生回答何时、何地、何因、如何、多少等相关的问题,或根据文中信息进行正误判断等。这类题目属于浅层理解题,难度较小,考生只要认真仔细,抓住相 对应的信息,就能找到正确答案。三是推理判断题,往往从常识和跨文化差异的角度,考查学生利用文章信息对文章中人或事物的特征、事物产生的原因及发展的方向进行预测和推断的能力。该类试题要求考生根据不同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对文章提供的事实进行分析和信息加工,对作者的意图、人物的动机、目的、性格特征以及事物发展的前因后果做出合理的推断。这类试题必须通过学生主观推理和判断才能得出答案,难度较大。四是词义猜测题。往往针对文章的某一部分、某个词或词组提出问题,考查学生利用已知信息、常识或上下文来猜测词义的能力。与推理判断题一样,这类试题的答案也必须利用已知的相关信息进行猜测判断,具有一定难度。

3、高考试题中传达出的信息。通观2007年浙江卷英语高考试卷的五篇阅读材料,与往年相比,进一步强化了三方面的倾向:从体裁上看,以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小品文居多,故事性文章锐减,进一步突出了立足语境、强化语用的倾向。从题材上看,选材更加生活化,更多地关注与当今社会、生活、科技、文化、教育等相关的话题,更多地体现人文关怀、人生哲理、生活态度、跨文化交际、做事能力等,时代感和教育意义很强。如第一个语篇描述Arthur Bonner从一个囚犯到名人的人生蜕变,不失为一篇生活教育的优秀素材。第二个语篇从科学工作者对失语症患者辨别说话者是否真实表达自己情感的研究,提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特别是第三个语篇,是一则基于Google情景的网络语言材料——有关北京2008奥运的介绍,显得非常新颖。从考题设计上看,试卷的阅读量和试题难度都与去年基本持平,但更强调在关注表层语义的同时,要深入理解语言的深层含义,增强对语篇中包含的语言、社会、文化等各方面信息的综合理解和推断能力。

二、英语高考阅读理解题的应试策略和技巧

综合以上信息,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基本判断,即今后的高考英语阅读理解的考查,将在总体保持阅读量、题型结构和试题难度相对稳定的基础上,日益突出英语语言的工具性这一本质属性,更多地关注语言的综合服务功能,在考查学生正确获取信息的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能力的考查。鉴于以上认识,笔者提出以下应试建议:

1、立足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强化学生的阅读训练。阅读是学习英语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就英语高考的“阅读理解”而言,顾名思义,只有把语篇“阅读”深、“阅读”透,才谈得上“理解”,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阅读理解”的应试水平。而其 他试题的完成,同样离不开阅读的功夫。因此,我们应该树立和强化一个意识,即阅读理解题的最根本的应试对策就是强化阅读,要坚持以阅读为本,通过强化阅读训练,积累词汇量,提高阅读的速度和理解的准确度,把加强阅读作为一种最基本的学习和应试策略。

同时,今年英语卷的素材大多选自英文原版书籍、英文主流媒体和英语国家中学生经常阅读的书刊,题材涵盖人文、科技、社会、教育、文化、环保、体育等方面。特别是阅读理解题,所选语篇还突出了思想性、教育性、实用性和趣味性,有蕴涵道德寓意的科普文章,有描写价值观形成的个人成长故事,有让学生运用英语进行选择的实用性广告,尤其是任务型阅读中的英语刊物介绍等资料均是原汁原味的真实语料,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的关联度非常密切。像第四个语篇,从乐于交流、善于交流这一某些西方国家的人们所常用的人际交往手段,体现心灵沟能启迪智慧,扩大视野,增进友谊,加深理解的重要性。“Tell a story and tell it well, and you may open wide the eyes of a child, open up lines of communication in a business, or even open people’s mind to another culture or race.”这对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互相交流的意识有很大的启示。任务型阅读就像题目要求的那样,选出Cathy、Jason、Kate、Wayne、Frank各自所需的杂志,其语言的实用性非常明显。因此,我们要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花在阅读的训练上,要特别注意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选择真实的,富有思想性、教育性、趣味性的语料来开展阅读训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应试效率。

2、针对考题设计的类型和特点,强化解题的技巧训练。加强解题技巧的训练,是提高解题速度和正确率的重要方法。针对英语高考阅读理解题的测试特点,学生应注意掌握好以下几种技巧:

一是“查阅”的技巧。即不通读全文,快速、从语篇中有目的、有选择地迅速查找某一具体事实或特定信息的技能,如寻读、略读等。在实际运用中,学生可以先读考题,看清题干的意思和要求后,再带着这些问题去读文章,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就没有必要每词、每句必要,只要能回答问题即可。如今年浙江卷C 篇文章的四个考题,就可以通过“寻读”、“略读”找出正确答案。

二是猜测生词的技巧。生词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基本上不影响对文章理解的生词;一类是对文章理解直接相关的生词。对于第一类生词,完全可以跳过去不予理会。对于第 二类生词,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推测词义:

(1)利用构词法。合成(compounding)、转换(conversion)、派生(derivation)、词缀(affixation)等有助于确定词义。如:2007年浙江卷E篇中,“My mother, dissatisfied with my father’s plain workman’s life.” 单词dissatisfied,除去前缀“dis”剩下“satisfied”是“满意的”的意思,“dis”是表示否定意义的前缀,那么“dissatisfied”的意思就是“不满意的”。

(2)利用上下文猜测词义。如浙江卷E篇中,For several hours I made myself highly visible, making sure everyone could see me and the heavy black letters on the bag that said THE SATURDAY EVENING POST.通过后文的“making sure everyone could see me ”可猜出“visible” 是“可见的”意思。

(3)通过原文提供的例子来理解词义。如:“Today young couples who are just starting their households often spend lots of money on appliances, for example, washing-machines, fridges and color TVs.”由后面的举例(for example)可知,“appliances”是一类家用电器。

(4)用对比和转折方法猜测。英语中副词和短语 while, however, rather than, unlike, yet, but, instead, on the other hand等,常出现在某一生词的前面或后面,由此可推测词义。如:Mary is loquacious while her husband is the silent type.通过silent(寡言的)的对比,可猜出“loquacious”是“语多的、饶舌的”意思。

(5)利用说明词义的同位语或定语等猜测词义。如:Numbers such as and are called whole numbers, or integers.句中“whole numbers ”与“integers”同义,由前者可知后者意思为“整数”。

三是判断文章标题的技巧。揭示话题和中心内容是确立标题最基本的要求。分析文章的标题,一般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1)确切,就是指标题应切合文章的内容。(2)鲜明,就是指标题应明确提倡什么,反对什么。(3)简洁,就是指标题用语精练,高度概括。如2007年浙江卷A语篇后面有这样一道考题:

Which of the following would be the best title for the text? A、A Promise to Mom B、A Man Saved by Butterflies C、A Story of Butterflies D、A job Offered by Dr.Mattoni 综合以上三个方面分析,可以确定答案是B。因为,第一,它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内容。虽然文章提到了Butterfly和Dr.Mattoni,但主要叙述的是Arthur Bonner因为Butterfly而改变一生的故事。第二,它表明了Arthur Bonner和 Butterfly的关系。第三,它用语精练,高度概括。

四是总结文章中心的技巧。文章的中心思想往往难以在文章中找到现成的句子,必须通过概括提炼才能提炼出来。如2007年浙江卷D篇文章的第55题: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e text? 通读全篇,我们可知,全文从乐于交流、善于交流这一某些西方国家的人们所常用的人际交往手段,体现心灵沟能启迪智慧,扩大视野,增进友谊,加深理解的重要性。这样,我们就可以概括得出答案是D:Storytelling helps people understand themselves and others.五是揣摩作者的态度、意图、观点及文章深层含义的技巧。把握作者的态度、意图、目的,推测文章的深层含义是一项复杂的智力活动,往往需要在整体理解文章或段落及其特定语境的基础上,进行由旧而知新,由前而知后,由此而知彼,由表而知里的逻辑推理和判断。如 2007年浙江卷B篇第47题:“What do we learn from this text?”要准确找出答案(D:People poor at one thing can be good at another.),就必须进行这样的逻辑推理。

六是理解段落或句子深层含义的技巧。理解段落或句子的深层含义与归纳段落的大意有所不同。归纳段落大意是总结概括,而理解段落或句子的深层含义则是透析语义,即透过字面意思去看深层含义。如2007年浙江卷D篇第52题:“What do we learn about American storytellers from Paragraph 2?” 因为文章第二段讲述的是美国人认为storytelling不仅对儿童教育有帮助,而且有助于成人理解自己和不同文化的他人,所以答案是D:they find storytelling useful for both children and adults.3、着眼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强化学生的思维锻炼。高考阅读理解题,无论是主旨大意题、事实细节题,还是猜测词义题、推理判断题,本质上都是对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就离不开思维能力的训练和提高,特别的像推理判断题,更与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能力直接相关。因此,一方面要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 开展针对性的阅读训练,创设特定的语境,引导学生进入语境,仔细揣摩作者的态度、意图、目的和文章叙述的思路,要多问几个“Why”,进行缜密的逻辑推理,从而作出准确的判断。在阅读理解题的训练中,要多做揣摩有关作者的意图及理解文章或语句深层含义的题目,在不断实践中总结经验,摸索和掌握解题规律,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另一方面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帮助学生建立最佳的智能结构。在英语教学特别是阅读理解训练中,要鼓励学生对一篇文章作多维度的解读,进而得出最佳理解;对一个题目的解答,也要鼓励学生作多角度的思考,寻找和总结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通过发散式、开放式的创新思维训练,避免学生在解题时产生“一条道走到黑”困境,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总之,英语的阅读理解是一项复杂的脑力劳动。它需要一定的阅读积累,较好的阅读技巧,还要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和较好的思维品质,而这些都是建立在厚实的阅读积累、扎实的语言知识、熟练的文体知识、广泛的文化知识、较强的思维能力以及积极的阅读态度之上的,只有奠定了各方面的坚实的基础,才能在高考的阅读理解测试中立于不败之地,取得良好成绩。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2、《2007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英语》

3、《 NMET阅读理解应试技巧谈》,载《英语辅导报》高中教师版2006-2007学第3期

4、《从阅读理解的测试模式谈阅读策略》,载《英语辅导报》高中教师版 2006-2007学第28期

5、《英语阅读技巧和方法点拨》,载《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7年4月

高考阅读理解题 第6篇

策略。

关键词:任务型阅读理解;教学策略;英语高考

近年尤其是近5年来,江苏英语高考的任务型阅读理解题型越来越受到师生和学生家长的注意,因为其占总分比例非常大,且考点分布广,高低层能力并举,语言基础知识和运用能力兼顾,对学生的能力和教师的水平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此,要想做好任务型阅读理解考试工作不容易,需要师生共同努力尤其是教师增强自己的教学水平。在此,笔者将自己在教授这一题型中的有效措施总结如下,以期待对各位同仁的教学工作有所裨益。

一、做好心理疏导为主的教学工作,让学生对题型不惧怕

教学工作本质上也是一个心理互动的工作,只有学生对学习有兴趣、有信心,学生才能学得好,教师才能教得好。其实,经过几年的磨合,很多学生已经不惧怕这一题型了,但是还是有很多学生甚至是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不能克服自己的恐惧心理,拿到文章本身还没开始阅读就已晕头转向了,更别提解题了。因此,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心理负担工作,向学生说明:任务型阅读理解中不同种类问题难度是不一样的,无论哪种问题都是有一套合理、科学的解题思路的,只要自身英语基本功好,加上足够的练习都是可以得到高分的。特别是当学生有恐惧心理时,教师可以先从原词重现类的考题开始讲起,从简单入手向学生证明任务型阅读理解并不难。当然,教师也不能刻意证明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是简单的,教师要做的是鼓起学生答题的勇气,恢复他们的信心。

二、依靠科学的解题策略提升解题能力

高考英语作为一种标准化考试,是有一套可以量化操作的标准体系的,因此,教师要向学生传授科学的系统化解题策略。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帮助学生提高解题能力。

1.通过通读掌握文本大意

目前任务型阅读理解的参考时间是15分钟,时间并不宽裕,如果直接看问题从文中找答案,只有一部分问题是可以直接解答的,而更多的深层次理解性问题是不可能找到的。因此,笔者建议,学生要用2~3分钟快速浏览全文,尤其是每段文字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这些都是总结句的常在之处,可以帮学生迅速掌握全文大意,初步认识每段在论述什么问题、主旨大意是什么等等。

2.锁定题目需要的材料

在通读后,就要根据题目要求,按照题目顺序或者给定材料内容顺序来做题。在此过程中,建议学生根据题目的关键词和类型,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冷静答题。最好是先做一些表层信息的低能力测试题,再对一些综合理解之类的高能力测试题进行总结归纳,这样才能合理安排时间,并能在做低能力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消化整体给定材料的意义,从而更加准确地把握高能力题。另外,尤其要注意的是提高学生的词汇转换和语法意识,很多题目考查的内容和文章内容不一致,实际是用了不同的词汇或者不同的表达方式,实际解答答案都在给定材料中,尤其是近年来很多题目本身涉及词性转化、词汇转换、意义概括,很多学生在解题时虽然能够填写出符合意义的单词,但却不符合语法结构和词汇搭配要求,从而导致失分。

三、优化阅读教学,夯实解题基础

提高任务型阅读题的解题能力的关键是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因此,教师应该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夯实学生的解题基础:

1.培养学生的阅读基础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才能形成语感,才能在阅读理解题型中取得好成绩。其中尤其要注意提高学生的语法理解能力,强化学生的单词转换能力。通过大量的阅读,加上这些深度的分析,学生就能打好阅读基础。

2.强化阅读专项训练

大量的阅读往往是泛读,起基础性的作用,而要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还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大量的专项训练,通过技巧的训练来强化他们的阅读技巧。

(1)优化讲评方式

传统的订正答案方式已经不适应现在的任务型阅读理解题型的解题要求了,教师不能再就事论事,而是要从文章的语篇布局、图示构建等更宏观的方面来分析学生是如何错的,正确答案背后蕴含的逻辑等。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自己是如何错的。

(2)制订科学的训练计划并严格实施

只有有的放矢,才能获得更好的成绩,尤其是在高三紧张的时间里,教师要精打细算、细致规划,按照大多数学生的能力和学习需求制订科学的训练计划,并针对不同的错误类型进行专题策划,只有通过专项训练,才能让学生经常性地反思错误、总结策略,最终使失误越来越少,获得最大的教学绩效。

任务型阅读理解题型是一种新型的能力导向题型,可以预见这类题型只会占比重越来越大,因此教师要高度重视,认真研究这些题的命题特点,大胆开展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教学,使目前的应试教育积极转向素质教育的轨道。

(作者单位 江苏省徐州铜山区夹河中学)

高考时如何做好英语阅读理解题 第7篇

一、近年来阅读理解题的特点

(1) 原来共五篇阅读理解, 现在把最后一篇改为七选五。即根据短文内容, 从短文后的选项中选出能填入空白处的最佳选项。选项中有两项为多余选项。这更增加了阅读难度。学生不但要读懂作者的写作意图, 还要弄清文章的逻辑关系。包括段与段、句与句之间的各种关系。通过关联词和反复出现的关键词来填补空缺。

(2) 文章长度增加, 内容难度加大。篇幅选择具有新意, 强化时代热点信息, 强调真实性, 贴近日常生活实际, 讲究原汁原味。所选篇目都是简约的语言, 但负载高含量的信息。从语言的表层看, 各段文字并不构成很大的理解困难, 但是隐藏在表层结构下面的则是相当复杂的信息。阅读篇目或在时间顺序上, 在空间顺序上, 或在逻辑推理上, 运用了较高级的组篇手段, 这种来源于真实语料的作品, 与考生在平时接受的“清楚明白”的语篇是大不一样的。

(3) 文章体裁逐渐趋于多样化, 有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应用文等。文章的类型一般分为科技类和社会类。科技类主要涉及人类与动植物、地球与海洋、能源与环境、航天与微机技术、医学与遗传等方面的内容。社会类主要包括史地文化、伦理道德、人物传记、新闻报道、教育与生活等等。命题人是在十分宽广的跨度上进行语料筛选的。因此, 要求考生不仅有较高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 而且要具备社会、文化、科技、政治、史地、经济、医疗和日常生活方面的以及英语国家的背景知识等多方面的知识。

(4) 设问巧妙, 要求逐年提高。在所设题目中, 出题人有意地把人称、语态、思维的角度、主观和客观进行转化, 数字故意模糊化, 来扰乱学生的正常思维。阅读理解的设题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表层理解题, 侧重于文章的细节内容;另一类是深层理解题, 即归纳概括题和推理判断题, 主要是关于文章的主旨、内涵及文章的推理和寓意方面的理解题。无论是什么样的设题最关键的是读懂题干, 才能知道作者设题的意图。所以, 认识题干中所有的单词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有的单词并没有在高中课本中出现过, 常见的词有:infer、imply、indicate、draw a conclusion等。一般说来, 短文比较难读的, 所设的题目稍微好做些;短文本身较容易的, 所设的题目反而要动一番脑筋。

下面, 说说常见的题目类型。

(1) 考查主旨大意。此类题目要求学生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因为无论文章长短, 作者都希望向读者传达一个核心信息, 即中心思想, 而表达中心思想也是作者的写作目的。只有读懂文章的中心思想才能明白作者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 才能对作者没有明确说出来的意思进行推测, 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评价。

(2) 考查细节理解题。这类题是阅读理解题中最主要的题型, 占有比较大的比例, 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中主要事实的理解。细节题涉及面广, 一般都是对文章中所提供的事实进行询问的。近几年试题的难度也有所增加, 答案需跨段落搜集, 题目信息与原文信息表达方式不一, 有时需要将几个信息综合方可得出答案。所以一定要弄明白题目和选项的含义, 按照题目的要求寻找与之相关的细节。

(3) 考查词句的理解题。这类题型要求学生根据词在不同的语境中, 依靠相邻的词和上下文来推断词义。解此类题必须紧扣原文, 依据语境猜出词义。认真分析各个选项的语意, 不要大概判断一个答案后, 就忽略其他选项, 这样可能导致错过真正的答案。

(4) 考查推理判断的理解题。此类题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文章提供的各种信息, 透过文章的表面文字去推测文章中隐藏的意思。根据文章的情节发展, 推断下一步的行为及结局。

(5) 数据推算和识图理解题。此类题要求学生就文章提供的数据与有关的信息作出简单的计算和推断。数据信息不是独立存在的, 尽管作者有意模糊数据概念, 还有一些文章中出现一些插图、地图或图示说明, 学生只要在做题时把文字和图示结合起来, 相互参照就能做出无误的判断。

二、解题方法与技巧

高考面对的是全国考生, 为了公平竞争, 出题人要费尽心思把题出得不偏不倚。例如, 讲足球的文章会对大部分的女孩子有所不利;讲花草、庄稼的生长对城市的学生不公平;讲繁忙的交通对农村的孩子来说比较陌生。所以, 高考的文章一般都是新颖的趋向原汁原味的但有所加工的外国文章。我们在平时的训练中一定要确保学生的阅读量, 遇到难题不要慌张, 关键是调整好心态。一般说来, 对于短的文章, 顺读为先。短文章的题目多是推理题, 要从头开始才好理顺思路。对于长文章应是逆读为先, 顺读跟上。长篇幅的文章往往是细节题较多, 可以直接在文中找到, 而且题目的答案多在文章的后几段。具体如下:

(1) 判断文章体裁和题材。先花费大约一分钟的时间快速扫读全文, 初步判断文章的体裁类型。因为不同体裁的短文在阅读时侧重点是不同的。新闻报道重在开头, 广告海报重在时间和地点, 等等。

(2) 浏览快读。浏览文章后面所设的问题及选项, 带着问题去速读全文。因为知道了所设问题, 就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也为做出正确判断打下了基础。在快速阅读时, 不要因为不理解某个词某个句就停下来, 也许下文就有提示, 也许读完全篇就知其意思了。凡人物、数字或地名可用笔作个记号, 没弄明白的地方也可画个线, 以便看完全文再重读。

(3) 参照所设的问题, 进行细读, 明确答案。一般来说作者设题的顺序和文章的内容先后是一致的, 在认真研读题干和选项的基础上, 细读短文有关部分内容以便确定答案, 这步非常重要, 既要细读又要上下照应、前后联系, 答题的原则是先易后难, 特别难的问题要特别对待, 回读有关段落, 最后敲定。

(4) 复读核查, 验证答案。试题答完之后, 再浏览一下文章, 复查答案是否符合文章内容、是否合乎逻辑、是否表达正确, 因为阅读理解的关键就在于选择问题的正确性。但对有把握的题在做完判断后就不要再折回原文核对了。

总之, 做阅读理解题时, 一定从总体上把握, 分配好时间, 不要为纠缠个别难题而浪费太多时间。判断问题时一定要对四个选项进行分析、比较, 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去伪存真, 做出准确判断。

探析解答高考阅读理解题的思路策略 第8篇

一、了解教育部考试中心对阅读材料的选取必须遵循的原则及对能力测试的要求, 做到有的放矢

1. 测试原则

(1) 总量不少于2 000个单词, 篇数通常为5篇, 外加完形填空、短文改错、一篇对话形式的短文, 共计8篇。没有过硬的词汇量, 光靠阅读速度和解题技巧是行不通的。

(2) 题材尽量多样化, 包括日常生活常识、人物传记、社会文化、广告文体、历史、地理、科技、政治、经济等, 尤其应关注时事新闻、特别报道。

(3) 体裁尽量避免单一化。历届高考所选题目的题裁包括记叙文、描写文、说明文、应用文、夹叙夹议文等, 体裁众多。

2. 主要要求

(1) 掌握主旨大意。主旨大意用来说明事实和细节, 理解了主旨大意, 就既理解了具体事实, 又理解了抽象概念。

(2) 掌握字面的意思, 理解由字面可以推断并明确说明的深层含义, 包括作者的态度和意图等。

(3) 理解某句、某段的意义, 也理解全篇的逻辑关系, 并据此进行推理和判断。

(4) 能根据所提供的信息去理解句、段、篇。

二、了解阅读理解题考查的两大类试题 (主观和客观)

这两大类题通常又由以下类似的几种题型来体现:

1. 细节理解题

(1) From the text, what do we learn about...?

(2)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he cause of...?

(3)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true/false...,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2. 句义推测理解题

(1) The word“x”has the same meaning as the word“x”.

(2) Which of the following can explain the word“x”?

(3) The phrase/word“x”means ____ in paragraph 1.

(4) From the passage, we can infer that the word“x”means _________.

3. 主旨大意归纳概括题

(1)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is____.

(2) Choose the best title for the passage.

(3) The passage is mainly about____.

(4) The article proves that_____.

4. 推理判断

(1) The writer suggests that____.

(2) We can conclude from the passage that____.

(3) What is the writer’s attitude toward...?

(4)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we can infer that______.

(5) Which of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can we draw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5. 计算理解题

多以How开头的词组提问, 如:①How many...?②How long/far...?

6. 图示理解题

(1) Which map/diagram is correct?

(2) Which of the following maps shows the right way to get“x”.

三、解答阅读理解的思路和三种阅读方法

方法1:先泛读全文, 判断体裁, 包括跳读和览读 (快读) , 了解文章的大意和主题思想, 并对文章的结构有一个总体的把握, 然后再做题, 遇到困难再反过来读相关部分的段落。这是大部分学生采取的方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篇幅短小的文章。

方法2:先读问题, 然后带着问题读文章, 这是目前科学的阅读方法。这种方法节约时间、目的明确, 有侧重点, 适用于篇幅较长的文章。

方法3:根据问题, 可用寻读法去找在题中相同的字眼, 以适合下等水平学生。

四、解答阅读理解题的注意事项

(1) 教师教学, 特别是精读课文, 要注意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内容启迪学生思维, 激发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教师设置问题应结合高考题型, 难易适中。

(2) 定阅读时间, 不断提高阅读速度的同时, 还应注意分析课文的体裁, 掌握文章的主旨大意和段落大意, 理解整篇文章的逻辑关系, 进行推理判断, 深刻地理解课文。一般速度为60~70词/分钟。

(3) 定量, 每天坚持让学生阅读1~2篇, 字数为500词左右, 难度适中。

(4) 平时应积累一些短语的特殊用法。例如:kill time, 消磨时间;hand in, 交上;have a hand in, 参与或插手;in no way, 决不;in a way, 在一定/某种程度上, 等等。

(5) 阅读过程中, 牢记5个“W”和一个“H”, 即:who (whom) , what, where, when, why, how。

(6) 学会猜词义。碰到陌生词汇, 怎么办?不可能在考试中查词典来解决, 但可用以下几种方法:①根据上下文猜词义, 如:“Why are you weeping?”“I’m crying for my poor cat.”the girl said.上下文结合, 可知crying与weeping为同义词。②通过定义猜词义。③通过定语从句来推测词义。④通过解释推测词义。⑤利用构词法 (如前、后缀) , 尤其注意加前缀变成否定的情况, 如dis-, il-, im-, in-, ir-, un-, non-等。

五、平时训练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克服主观思想。训练时不要把自己的主观看法渗透到文中, 改变文章本意, 导致出现“当然是……, 应该是……”的答案, 从而误选, 而是要客观地接受作者的想法和意图。

(2) 从整篇文章理解, 不要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 (不知文章主旨) 。

(3) 克服恐惧症。学生在阅读中易被某个词和句子所迷惑, 只要该处看不懂, 接下去就无法看懂, 。其实, 不妨跳过去读, 碰到人名或地名不必译, 知道就行了。大多数学生易犯的错误是喜欢咬文嚼字, 浪费了宝贵的时间。

(4) 阅读时避免头随词移, 笔尖指点词句、口中念念有词等不良习惯, 不要做小动作, 应专心致志, 一心一意的阅读。

六、阅读答题策略

(1) 判断体裁, 找出主题句, 并随时用笔画出。

(2) 抓住文章的线索脉络, 准确理解文章的细节。

(3) 答案中有两个相似的, 则答案多半就在这两个之中, 应仔细推敲。

高考阅读理解题 第9篇

一、浙江省近五年高考阅读测试趋势

(一) 阅读总量比较 (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 近几年高考阅读理解部分的总阅读量为3000词左右, 其中2005年对阅读量的要求较低, 2006—2008年总阅读量处于稳定, 而2009年的阅读量增幅较大, 要求考生达到每分钟70词左右的阅读速度, 阅读速度要求的提高增加了答题的难度。

(二) 考点分布说明 (见表2)

从表2 (表2的统计不包括阅读第二节部分) 可以看出, 最近五年高考阅读理解题的数量要求相当且题型稳定。考查的内容依据《浙江普通高考考试说明》, 包括: (1) 理解主旨和要义; (2) 理解文中具体信息; (3) 根据上下文推断生词的词义; (4) 作出判断和推理; (5) 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 (6) 理解作者意图、观点和态度。从具体、抽象、字面、深层等多个方面, 考查考生对不同体裁短文的理解情况, 加大了从篇章结构到深层信息的考查力度, 体现了着重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目标。

(三) 题材对比 (见表3)

近几年阅读文章贴近生活实际, 且多属于原汁原味的文章, 涵盖了人文、科技、社会、教育、体育等方面, 取材广泛。

(四) 体裁分析 (见表4)

近几年阅读文章体裁均衡, 主要涉及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 但从2006年开始有了重大调整, 如2006年出现了广告应用文, 2007年增加了令人耳目一新的网页。文章体裁的多样化反映了命题人员开阔的视野和创新意识。

(五) 难度对照 (见表5)

从表5可以看出, 近五年的浙江省高考英语阅读理解难度系数控制在0.65—0.80左右, 整体阅读难度不大。不过, 从浙江省2009年的高考英语阅读理解来看, 在以后的高考卷中适当增加阅读理解难度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二、考前阅读教学对策

在历年的高考英语卷中, 阅读理解所占的篇幅、分值都是最大的。考生整卷分数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阅读水平。依据《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和《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以及近五年高考阅读测试的趋势, 我们认为要提高阅读复习教学效率和提升考试能力, 在考前阅读强化训练时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 扩大词汇, 夯实基础

没有一定的词汇量, 提高阅读水平也就无从说起。因此, 教师要狠抓词汇, 运用听写、默写、翻译、造句、背诵等训练手段来帮助学生掌握重点词汇和短语的用法。此外, 教师还可以通过生词填空、猜词游戏、词汇竞赛及学生之间相互合作检测词汇等方式, 帮助学生学习和巩固词汇。教师还可以通过构词法、分类记忆及图示联想等方法来帮助他们巩固和扩大词汇量。

2009年新增词汇出现在阅读理解中的有ambition, considerate, distinguish等, 这是一个值得我们重视的信号。2010年的“要求词汇量为2600左右”, 比2009年增加了100多个单词, 如accuse, accustomed, conclusion, impression, respond等。除了掌握它们的基本含义之外, 还要熟悉它们的固定搭配, 如accuse sb of sth, get accustomed to (doing) sth, come to a conclusion, leave a deep impression on sb, respond to sth等。另外, 部分单词的词性要求也提高了, 如expert的形容词用法、puzzle的动词用法、suspect的动词用法等。

(二) 勤做真题, 理清思路

在迎考前的几个月复习备考中, 教师要督促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多做各省的高考真题, 包括浙江省近五年的英语高考卷, 并且认真讲解分析。所谓“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高考真题最具代表性且最规范。做历年真题有助于学生了解各种题型的特点及常用的解题方法, 从而提高解题的速度。也可以按照篇章结构、主旨大意、事实细节、词义推断、推理判断等命题特点, 分类训练。

如对于一些考查主要思想或段落大意的测试题, 教师要引导学生迅速浏览全文, 找准各段的主题句, 并进行归纳总结。又如在解答一些推理判断题时, 要严格依据作者所陈述的细节及其措辞, 并结合已获得的相关知识进行推理, 从而得出符合逻辑的结论, 切忌在解题时搀杂自己的观点。勤做真题, 有助于查漏补缺, 了解命题思路, 抓住复习的重难点, 提高复习效率。

分析真题的时候, 要指明命题特点。如推理题在题干中常用的词有infer, imply, suggest, indicate等, 做题时不要与事实细节题混淆。同时, 要重视限时阅读, 运用阅读策略, 提高阅读速度和准确率。

(三) 精选材料, 强化训练

选择合适的阅读文章, 保证阅读的有效性:难度适中 (生词率不超过3%) 、时代感强、题材和体裁多样的原汁原味的文章。2010年考生多接触以下社会热点话题, 如:环境保护 (气候、减排、污染) , 民生问题 (增收、医疗、社会保障、房价、消费) , 运动与保健 (防治传染病) , 人文关怀 (关心弱势群体、心理疏导、缓解社会矛盾) , 自强不息 (就业、自主创业) , 合作共赢 (共度难关) , 人身安全 (食品安全、防范安全事故) 等。同时, 教师在选择材料的时候还应注意阅读文章的趣味性, 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又可以达到阅读训练的目的。

(四) 分析文章层次, 把握阅读重点

培养学生理清段落之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帮助他们准确而快速地理解篇章的大意。具体操作如下。

(1) 记叙文:突出细节的阅读和基本内容的理解。重点注意主要人物的言行, 事件的起因、时间、地点。通过人物的言行、事情的经过去理解人或事物的意义。

(2) 描写文:阅读注意力集中在人或物的特点或特征描写。

(3) 说明文:说明文旨在说明或解释事物的性质、特征和内在的联系。阅读重点为寻找和归纳主题句或结论。

(4) 议论文:阐明事物的性质, 表明作者的观点和看法。指导学生重点捕捉作者的观点。阅读注意力集中在首尾段, 注意分清主要段落和次要段落。

另外, 通过寻读关联词, 弄清文章的语言层次, 明晰句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常见的关联词可分为以下五类:

增补型:and, also, in addition, what’s more, forexample (instance) , in other words, second, besides;

转折型:but, or, although, however, yet, other-wise, on the other hand, on the contrary, in spite of, all the same, still, in fact, as a matter of fact;

概括型:so, thus, therefore, finally, in short, above all, as a result, in a word;

因果型:because, so, for this reason, thus, for, as, since, therefore, as a result;

时间型:first, second, then, next, last, finally, in the end。

(五) 分析长句难句, 扫清句法障碍

句子长而复杂是现代英语的一个显著特点, 也是影响学生正确理解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认为要提高学生长难句的分析能力, 教师必须注意以下几个训练策略: (1) 督促学生熟练掌握五种基本句型和熟记各种重点基本句式。 (2) 重视平时阅读教学中典型例句的分析。结构分析时, 要求学生先去掉从句, 抽出句子主干。通过阅读材料中某些长难句的示范分析, 帮助学生理清句子结构, 同时, 不断接触各种长难句有利于减轻他们的恐惧心理。 (3) 教会学生独立分析句子结构的方法, 并给学生一些长难句的翻译及划分句子结构的练习。

重视英语从句知识的学习, 如名词性从句、定语从句、状语从句等, 以及非谓语动词的学习, 有助于提高长句和难句的分析能力。

(六) 开阔阅读视野, 增强文化意识

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生活常识、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仅靠有限的45分钟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拓宽阅读渠道, 充分积累语言经验, 多接触真实世界中各方各面的语言材料, 鼓励他们在课余时间多阅读英美文学作品和英语报刊。此外, 教师还可引导学生浏览英语网页, 指导他们搞些活动, 如英语专题讲座等。通过各种途径的实践, 使学生的文化敏感性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 为提高阅读质量打下基础。

(七) 重视阅读技能的培养, 提高阅读效率

最近几年高考阅读总词量一直保持着递增的趋势, 这就意味着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这样的阅读量, 必须通过一定的阅读技能来加快阅读速度, 提高解题的准确率。如引导学生采用跳读、略读等方法, 寻找信息, 把握大意, 找出文章的主题句和总结句;根据上下文做出合理的判断来理解文章的深层意思等。另外, 阅读理解第二节主要考查考生寻找信息与信息匹配的能力, 重点在于寻找信息点, 阅读技巧的运用至关重要。

此外, 运用各种英语知识猜测生词的能力是考查考生阅读理解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如:2009年浙江省高考英语阅读理解C篇第一段有这样一个句子:Instead, plants produce volatile compounds chemicals that easily change from a liquid to a gas此处的生词“volatile compounds”, 考生可以运用同位语和定语从句的相关知识来确定词义。因此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要运用各种方法, 如构词法、定语从句、同位语从句、同义词和反义词以及上下文中表示对比关系的词, 如but, while, rather than, however far from等,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猜测生词的能力。

除了上述提到的几种阅读技能外, 教师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文章体裁辨别能力、文章结构辨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及综合推断等能力。

高考阅读理解题 第10篇

一、2007年湖北高考英语卷阅读理解试题相关数据统计

(一)阅读理解题选材分析。

(二) 阅读理解题考点覆盖情况。

二、2007年湖北高考英语卷阅读理解试题卷面效度存在的问题

(一)文段过长。

2007年湖北高考英语阅读理解试题的篇幅过长,有一篇竟然接近600个单词,整个大题的英文词数达到2551个,以2007年高考英语考试大纲中对阅读理解规定的参考时间35分钟来计算,要求考生的阅读速度接近73w/pm,相对于全国其它自主命题的省份,这个速度要求比较高。

(二)体裁、题材重复。

C、D的题材都是有关心理的,C篇是有关儿童害怕心理的文章,D篇是有关影响人们幸福因素的文章,这两篇相同题材的文章,会使考生感到枯燥。再者,高考考生对心理方面的知识接触不是很多,接连考了两篇有关心理的文章,其效度肯定会降低。B、C、D三篇在体裁上都是说明文,所以题材和体裁上都出现了重复。

(三)表层理解的考题有余,深层理解的考题不足。

考查细节理解的题目太多,考查作者的意图、态度等深层理解能力的题目较少。从表2中我们不难看出,考查对文章细节的理解的题目达到11个之多。2007年高考英语考试大纲对阅读的要求是这样描述的:“阅读,要求考生读懂熟悉的有关日常生活话题的简短文字材料,例如公告、说明、广告及书、报、杂志中关于一般性话题的简短文章。考生应能:(1)理解主旨要义;(2)理解文中具体信息;(3)根据上下文推断生词的词义;(4)作出简单判断和推理;(5)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6)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态度。”可见,2007年湖北高考英语试题阅读理解并未涉及对文章结构的理解,而且出题者对考生的六项阅读理解能力的要求也没有分出孰轻孰重。

(四)阅读材料呈现的方式、阅读理解题目的题型单一。

阅读材料单纯以文字来描述、呈现,缺乏图画、图表等呈现方式。阅读题型全都是四选一的多项选择题,没有简答、综述等效度比较高的题型,而且与生活联系不太紧,对于公告、说明、广告等与生活联系紧密的材料均为涉及,实属遗憾。

三、对提高卷面效度的思考

通过分析2007年湖北省高考英语阅读理解题可知其命题存在一些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1.质量专业标准与监督机制没有建立。在制定和实施分省命题政策的同时,没有建立起分省命题的质量专业标准,也没有形成有效的试题质量监督机制。2.达到专业水准的试题命题者数量不足。分省命题政策总体上比较仓促,各省没有足够时间寻找或培养出足够数量的有专业水准的试题命题人,一些省市往往是仓促形成命题小组,有些大学英语教授本人并没有接受过试题命制的专业训练,有些大学教授对新课程理念不是很熟悉。这样的试题命题人往往只能凭借自己的经验来命题,难以依据科学的语言测试理论命题。据此,笔者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提高英语阅读理解测试效度提出以下建议:

(一)尽快建立试题质量专业标准和监督机制。

在建立分省命题制度的同时,应该建立各科试题质量专业标准,建立起试题质量的监督机制(即使是事后监督,也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保证各省市命制的试题达到几乎同样的水平,从而保证试题质量,确保其效度。

(二)广泛选拔和培养有足够专业水准的试题命题者。

有足够专业水准的试题命题者是确保试题质量、提高试题测试效度的根本。现在的高等院校中有一些测试专家,或者接受过语言测试训练的专业人士,应该广泛选拔命题人员。若人数仍然不足,则应通过短期培训,尽快培养有足够专业水准的试题命题者,或者建立35人的全国审题专家委员会,对分省命题的高考英语试题进行最后的审定,确保试题质量。

(三)精心构思高考阅读理解测试的目的。

为了保证高考阅读理解测试的效度,针对高考考生,高考命题者要明确高考阅读理解应测量的阅读能力的层次。具体来讲,阅读测试的目的分为基本的对文章大意和主要信息的理解与较高层次的对写作态度、隐含意义、阅读策略等的驾驭。

(四)合理设计高考阅读测试的内容。

为了保证阅读测试的效度,根据具体的测试目的,高考命题者应充分考虑阅读测试的文章来源、文章体裁、文章题材、篇幅长短、题型选择、题目设计等每一个要素,从而确保与具体测试目标的一致性,确保对阅读能力测量的有效性。

(五)深入比较阅读测试题的优劣。

为了保证阅读测试的效度,高考命题者在高考测试的进行、评分等各项工作结束后,应将试题与同层次其它阅读试题进行比较。通过这种分析,一方面可以检测试题和其它阅读试题所测量的学习者阅读能力是否保持一致,另一方面也可以查缺补漏、取长补短。

(六)科学吸收阅读测试的反馈。

为了保证阅读测试的表面效度,高考命题者在测试结束后,应了解考生的答题情况以及同行对这次测试的评价。根据反馈的信息,高考命题者能够及时地了解到测试在哪些方面没有达到对考生阅读能力测量的目标,在哪些方面与对考生阅读能力的要求有偏离等重要问题。通过这种从测试的设计到反馈各个阶段的细致工作,可以提高阅读测试效度的保险系数,提高阅读测试的设计水平,使阅读测试更好地、真实地反映考生的阅读能力。

总之,我们必须在分省命题政策下,尽快提高分省命题的试题质量,确保为高等学校选拔合格新生、引导基础教育健康发展这两个高考基本目的的实现。

参考文献

[1]Bachman, L.F.&Palmer, A.Language Testing in Practic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2]鲁子问.国家.考试.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6.

[3]鲁子问, 王笃勤.中小学英语评价测试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5.

[4]高兰生.英语测试与试题命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高考阅读理解题 第11篇

2008年高考结束后,学生及高三英语教师对试题的难度均有一些看法,各地市的英语教研员在相关的会议上把这种看法反映给了有关部门及人员。从2009年的阅读理解题的难度来看,有关部门及命题人员确实认真考虑了这些意见,对题目的难度做了相应的调整。虽然目前还没有相关的分析数据说明这一点,但笔者认为通过在下列表格中对近3年的高考英语阅读理解题有关信息的比较,可以为这一观点提供一些佐证。

从表一可以看出,从2007到2009年,命题人对阅读理解题的阅读总量控制得比较稳定,均在1,500字左右。

从文章的体裁方面看,2007及2008年的阅读文章以议论、评论文章为主,特别是2008年,阅读文章C是一篇文学评论文章,这种文体是学生所不熟悉的,比较难读,因此考生感觉2008年的阅读理解题难度较大是可以理解的;而2009年的阅读文章则是以记叙文为主,相对于议论文而言,记叙文更容易读懂,并且所有3篇文章的题材都与学生所熟悉的日常生活及学习有关,因此,学生们觉得2009年的阅读理解题容易也就在情理之中。

从表二可以看出,就阅读文章中出现的超纲词汇来看(同根词未计算在内),虽然三年的数量都差不多,均没有超出阅读量的3%,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但2009年的超纲词汇数量最少,并且其中大部分都在课文中出现过,因此,给人一种没有生词的感觉,这也降低了阅读的难度。

从题目的类型来看,2007及2008两年各类型题目的数量分布基本一样,细节理解题占阅读理解题总量的53%,部分细节理解题的干扰项有很大的干扰性,在整体上阅读理解题的难度基本符合考纲“以中等题为主”的指导思想;但2009年细节理解题的数量明显增加,几乎占阅读理解题总量的80%,并且这些题的题干与选项之间的相关性更加直接、明显。特别是41、42、43、44、46、49、51、52、53等九个小题,题目的干扰项几乎没有任何干扰作用,属于特别容易的题目,这些题占阅读理解题总量的60%。因此,与2007及2008两年相比,2009年的阅读理解题明显偏易,与考纲中提出的“试卷包括容易题,中等题和难题,以中等题为主”的命题指导思想有一定距离。难怪有的考生一出考场就说“从来没有做过这么容易的题”。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2009年高考英语试题广东卷的阅读理解题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命题人员能够充分考虑基层及一线教师的意见,在2008年阅读理解题的基础上降低难度;

2. 阅读总量保持了与前两年的连贯性,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词数总量在1500个左右);

3. 选材接近考生的生活,城乡皆宜,无论城市或偏远农村的考生都能读懂,符合考试的公平性;

4. 词汇范围控制得当,使得普通学校的考生与重点学校的考生能够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公平竞争;

不足之处是,对题目难易度把握方面,与考纲要求相比有一定距离,容易题偏多,中等题偏少,基本上没有难题。

关于对2010年阅读理解题难度的预测及备考建议:

2009年阅读理解题总体偏易既在意料之中,又出乎意料之外。笔者曾在《大洋网》的《广州日报直播室访谈》及《新快报》的记者访谈中预料:2009年高考阅读理解题的难度可能会有所降低。理由是,教学一线的教师及社会对2008年高考英语试题广东卷阅读理解题的反应比较大,这些意见通过各种渠道反映给了考试院及命题组的有关人员,笔者相信他们会对这些意见加以考虑;之所以出乎意料之外,是难度降低的幅度是始料不及的,如前文所说:矫枉过正。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笔者认为有两种可能:1.命题人员过于谨慎,不愿意重蹈2008年的覆辙,宁易勿难;2.命题人员是新组成的班子,命题经验不足。不过笔者认为属于前者的可能性比较大。不管怎样,笔者认为像2009年这样容易的题目今后可能不会再出现了。比较2007—2009三年的阅读理解题,笔者认为2007年的难易度比较恰当,应该是今后命题的方向。

基于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对于2010年阅读理解题的备考,师生们,特别是普通及农村学校的师生们还是应该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

1.紧扣课本,抓住考纲词汇不放松,用各种形式灵活复习课文,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及运用课本词汇及句型;

2.按常规进行阅读训练,扩大阅读量,尽量选择不同文体、不同题材的文章,但不要选择生词量过多的文章,故意难倒学生;

3.测验中阅读理解题难度的设计要有一定梯度,易、中、难要有一定比例,以中等难度的题目为主,但难题的体现主要应该侧重在题目对学生思维层次要求的区别,侧重训练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要以提高生词的比例来提高题目的难度。

高考文言文内容理解题应对策略 第12篇

一、信息筛选题

信息筛选题往往考查文中主人公的性格、能力、精神等。这类题型在题干之下会给出几句话, 要求选择适合题干要求的句子组合。我们在做题时务必要审清题干, 充分挖掘出题干的所有信息。一般情况下, 信息筛选题的题干会包括三方面的要求, 即怎样表现、谁的、什么方面。我们也可以简化成三个“W”, 即HOW、WHO、WHAT。

第一个要素:HOW, 即怎样表现。表现形式分为直接表现和间接表现两种。直接表现是通过当事人语言、行动、心理等方式表现人物性格、精神或能力;间接表现则通过他人的评论、反应等侧面体现。2012年山东卷要求找出“全部直接体现阴兴美德的一组”, 其中第二句“是以世称其忠平”、第六句“应蒙恩泽, 兴皆固让, 安乎里巷”分别是从世人、皇帝的角度对阴兴做出的称赞, 不属于直接体现, 通过排除法, 直接能够得出答案, 方法简单易行。

第二个要素:WHO, 即针对谁而提问, 表现谁的素质。审题时一定要弄清楚所指对象, 命题者多在这里设陷阱, 张冠李戴。我们在做题时一定要头脑清醒, 手眼勤快, 认真比照原文, 明确每句话对应的主人公。这样, 不仅可以快速排除干扰项, 缩短做题时间, 还能大大提高正确率。例如, 2012年高考湖北卷要求找出“全都表明家人不了解王湛的一组”, “家人”一词成为了一个关键点。其中, 第六句“卿家痴叔死未”是晋武帝的看法, 可以据此排除两项。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题干要求找出“全都表明马文升劝谏皇上修身爱民内容的一组”。题目明确指出了所劝诫的对象是皇上。其中第二句体现的是马文升的正直敢言, 第三句表现的是马文升对太子的严格要求, 经过筛选, 答案一目了然。

第三个要素:WHAT, 即什么方面。审题时要彻底理解人物的考查方面, 如廉政、公正、节俭、守职、爱民、勇猛、机智等, 同时还要明确考查的是原因还是结果, 尤其要读出题干的隐含意。如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挑选“全都表明萧燧恪尽职守的一组”。“恪尽职守”是这道题的关键考查点, 它的意思为“谨慎认真地做好本职工作”, 强调的是对自己工作的一种态度。如果只是泛泛地理解成工作认真负责则容易判断失误。第六句“为请诸朝, 发太仓米振之”请求赈济严州超出了在婺州为官的萧燧的职责范围, 可以排除。又如, 2013年石家庄质检二要求挑选“全部表明长孙嵩受到君王重用的一组”, 备选句中第六句“后高祖追录先朝功臣, 以嵩配飨庙庭”说的是长孙嵩死后的事, 看似受到皇帝的重视, 却已无法任用, 更谈不上重用。从这一句出发, 可以直接排除两个选项, 缩小选择范围。

以上提到的三个方面都是解题的关键所在。相信只要学生真正吃透了题干的考查要求, 保持冷静、细心的状态, 一定可以轻松取胜。

二、概括分析题

概括分析题主要从宏观、微观两方面考查学生对原文的把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务必要将每一个选项仔细与原文比照, 正确理解原文意思, 不能仅凭印象判断。例如, 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D项“以至于大盗各处骚扰, 也不去钧州他的家乡。”原文明确提到“卒后逾年, 大盗至钧州, 以文升家在, 舍之去。”去与不去非常明确。

综合以往试题, 我们发现干扰项往往有以下特点, 比照时要格外注意。

其一, 事件混乱。选项中罗列一个或多个人物的诸多事件, 于不经意处调换原始顺序, 造成事件先后顺序的混乱。如2010年全国新课标卷B选项“花云驻守太平时, 陈友谅率水师攻破城池, 元帅朱文逊战死。”原文朱文逊战死在前, 城池被攻破在后。如果不注意事件顺序就会导致误选。

其二, 张冠李戴。选项有意将人物和事件错乱排列。如2012年江苏卷C项“苏涣认为他儿子不合书手的要求, 加以杖责。”原文的意思是苏涣认为张宗父子不合书手的要求, 杖责的对象是府尹的信使。2012年辽宁卷B项“文中周顗在不同场合中两次以尧舜比况皇帝”, 而文中第一次自比尧舜的是元帝, 并非周顗, 所以答题时一定要特别注意事件和执政帝王的对应关系。

其三, 无中生有。2012年安徽卷B选项“许曾裕出任通判之职以后, 清正为民, 消除了公船私用造成的弊端。”但原文并没有涉及这方面的信息。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A项“与其亲党密告萧”, 原文表述为“其亲党密告燧”, 凭空添加的一个“与”字于细微处布下陷阱。

其四, 实词上做文章。命题者在设题时漏译、错译的情况经常出现, 而我们在做题时, 由于受题干的影响, 容易将注意力放在宏观事件上, 忽视了对细节处实词的关注, 造成不必要的丢分。如2012年天津卷D项“薛雪行医救人很有成就, 但盛年辞世, 令人痛惜。”原文的表述为“高年不禄”, 意为高寿而亡。考查的就是对“高年”和“不禄”的理解。可见, 做题的时候一定要既从宏观大面入手, 又要注意细微末节之处。

经过以上的分析, 我们发现要想在文言文的内容理解题中拿高分甚至满分并不是一件难事。除以上几点之外, 学生还可以多了解一些中国的传统文化知识, 多积累一些诸如官职调动、断案、民俗等方面的常见词语, 会对文言文阅读有很大帮助。相信只要我们做有心人, 讲究方法技巧, 就一定能在文言文内容理解题上冲破迷雾, 找到真相。

摘要:文言文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也是学生普遍认为的难点。本文从高考命题角度和学生答题现状出发, 对信息筛选、概括分析等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进行技巧性破解, 希望对考生应考有所帮助。

高考阅读理解题

高考阅读理解题(精选12篇)高考阅读理解题 第1篇一、新课改高考阅读理解题的题型及解题要点1.细节判断题。以原文中某一句话或某一个短语...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