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出新世界范文
读出新世界范文(精选10篇)
读出新世界 第1篇
一、指导朗读技巧
朗读的要求按照语文的特点和阅读目标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汉字的声、韵、调即“正确”;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 读出文章的语气和思想, 有语言美感, 即“有感情”。因此, 指导学生进行朗读, 首先要做到正确与流利。在具体的指导中, 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指导学生掌握一些音变的规律。
包括轻声、儿化音、多音字等, 让学生知道并能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区分字音的变化特点。
2. 指导学生把握好句子的停顿。
即指导学生读准标点符号的停顿及语气, 并能根据句子的意思在恰当的地方停顿。
3. 指导学生把握好句子的重读和轻读。
重读是为了更好地体现文章所蕴涵的情感和主题。如, 《海底世界》一文的结尾部分“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是对海底世界特点的总结, 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让他们把描写海底世界特点的词“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重读, 从而使学生在朗读中潜移默化地加深了对海底世界特点的印象。
4. 指导学生注意朗读语气。
其重点在于指导学生朗读出感情, 如赞美、喜爱、悲伤、气愤等等。例如, 教《赶海》一文时, 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小作者赶海的高兴和有趣, 我先让学生说说在生活中自己做过哪些有趣的事情, 当时的心情如何。再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用欢快、喜悦的语气朗读课文。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朗读时不仅用动情的声音抒发感情, 而且用丰富的表情展现感情。那一刻, 我觉得学生们就是赶海的小作者, 他们是那么欢快, 那么惬意。
二、注重朗读形式
多样化的朗读形式不仅能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 而且能使他们对文本有深刻、独特的体会。教学中, 我经常会采用指名读、比赛读、分小组读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从不同层次指导学生朗读。除此之外, 我还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文本特征采用以下朗读形式丰富课堂内容,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 分角色朗读。
小学生因情感经验不丰富, 知识储备有限, 往往难以“入境”。心理学研究表明, 儿童的形象思维占主体, 表演是小学生喜欢的活动形式。而教材中有很多情节生动的故事, 教师可采取各种有效的办法来展现课文内容, 将学生带入情境中去扮演角色。例如, 在教学《酸的和甜的》这篇童话时, 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课文, 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朗读的积极性, 而且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狐狸、小松鼠、小兔子、小猴子各自的特点。
2. 人数递增朗读。
例如, 《在大海中永生》第三自然段“也许, 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往澳门、香港;也许, 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往宝岛台湾;也许, 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向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句式整齐, 情感充沛, 富有气势, 是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好范本。但是要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出邓小平同志及其丰功伟绩人民不会忘记, 他制定的“一国两制”、“改革开放”的方针影响深远, 他的光辉形象不可磨灭这一课文内涵又是一个重难点。因此, 为了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在教学中我除了链接相关资料外, 还采用人数递增的朗读形式指导学生朗读。随着人数的增加, 朗读的气势随之加强, 邓小平人物形象的伟大便深深印在学生的心中。
在实际教学中, 多样化的朗读形式成就了课堂的精彩, 也在循序渐进中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但是,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不能为了追求多样化的形式而忽略了文本最真实的价值, 要采用恰当的朗读形式, 为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读出情 读出味 读出悟 第2篇
一、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是诵读出情,诵读出味,诵读出悟的关键
情感基调是指诗歌所抒发的基本感情。即总的态度感情,总的色彩和分量。所以说,基调是把握文章感情总方向的舵,是每一首诗歌整体感的体现。每个诗人所处的年代不同,即使年代相同,但经历与遭遇也不同。同一个人,经历不同了,所写的诗歌抒发的情感也不同。如词人李清照经历了南北分裂之乱,在南渡前后,她的词风变化很大。南渡前,李清照的词多描写少女、少妇的闺中生活,如《如梦令》、《怨王孙》两首词,于轻快活泼的画面中见作者开朗欢乐的心情和轻松悠闲的生活。《醉花阴》中含蓄地述说闺中的寂寞和对爱情的向往。《凤凰台上忆吹箫》、《一剪梅》等小词也都是她的闺情名篇。南渡后,生活的苦难使她的词风趋于含蓄深沉。《菩萨蛮》、《念奴娇》、《声声慢》等词表现了词人长期流亡生活的感受。《永遇乐》在这类词中为代表之作。元霄佳节,词人远离那些香车宝马之邀,独自品尝战火后的凄清,这首词中,她已从自怜漂零之苦进而担忧现实的隐患了。到了《渔家傲》一词,虽然还有无所归处的痛苦感慨,但激昂的格调已表达了词人欲摆脱苦闷、追求自由的愿望。
二、掌握基本的朗读技巧是诵读出情,诵读出味,诵读出悟的保证
适当对学生进行朗读技巧的指导,提高他们朗诵的水平。要让学生在以后的诗词学习中会诵读,必须教会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朗诵技巧。朗读的基本技巧包括节奏、语速、停顿。
朗诵的节奏美,在体现作品的内在含义和情感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节奏是指朗读过程由声音抑扬顿挫、轻重缓级而形成的回环往复的形式。停顿指语句或词语之间声音上的间歇。停顿包括生理停顿、语法停顿、强调停顿。在诗词教学中,我们注重是的强调停顿。为了强调某一事物,突出某个语意或某种感情,而在书面上没有标点、在生理上也可不作停顿的地方作了停顿,或者在书面上有标点的地方作了较大的停顿,这样的停顿我们称为强调停顿。强调停顿主要是靠仔细揣摩作品,深刻体会其内在含义来安排的。语速是指说话或朗诵时每个音节的长短及音节之间连接的紧松。说话的速度是由说话人的感情决定的,朗诵的速度则与文章的思想内容相联系。一般说来,热烈,欢快、兴奋、紧张的内容速度快一些;平静、庄重、悲伤、沉重、追忆的内容速度慢一些。而一般的叙述、说明、议论则用中速。
三、渲染情感,营造氛围,创设情景,是诵读出情,诵读出味,诵读出悟的手段
1.因声入境法。教师诵读诗词,用声来诵出一种意境,使学生产生联想,从而因声入境。吟诵家陈少松对吟诵在教学中的奇妙作用有着深切的体会。他在《吟诵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门绝学》中讲述了一位教师运用诵读教学法教杜牧《山行》的奇妙情形:教吟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时,突出韵脚“斜”字,用“一音三韵”法,音调由轻细转为响亮,并配以举头远眺的神态,很能使学生的耳目产生联觉,仿佛真的看到山上那条弯弯曲曲、一直延伸到山顶的石径。吟第二句“白云深处有人家”时,“深处”的“处”落音较重,且作一顿,似乎在提示听赏者注意即将出现的画面,引发他们想像“白云深处”的景观,然后以清晰而轻快的音调吟出“有人家”三字,这时学生们的脸上情不自禁地露出惊叹、欣喜和向往的神色。在整个这首诗中的教学中,教者通过吟声和适当的肢体语言,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说、视觉、联想等功能,使他们在领略诗句所描绘的图画美时自然而然地受到情绪的感染,一个个心旷神怡,犹如同教吟者同教吟一起置身于和陶醉于诗境中。
2.描述意境法。教师根据诗歌的内容用形象而动情的语言描述一种意境。如韩军老师在教杜甫的《登高》时。他是这样营造氛围:(他用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地描绘)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这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讲述后,他在乐声中满怀深情地朗诵起来。听了韩老师的描述,课堂气氛凝重,有些学生流下泪来。听了韩老师的朗诵后,有一个学生噙着眼泪,请他再朗诵一遍。
读出个性, 读出特色 第3篇
长期以来, 由于客观的原因, 很多学校都是大班教学每个班级人数众多, 再加上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 阅读教学过分强调共性, 扼杀了学生的个性, 使学生成为一个张开口袋等待灌注知识的回收站。教师和学生所花的时间最长, 所耗的精力最多。在课堂上, 教师照本宣科地传授知识, 分析文章, 归纳知识点, 不注重学生的兴趣培养、美感陶冶和个性发展等。而个性化阅读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束缚学生手脚的一套做法, 给学生发展以最大空间, 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
在语文教学中, 阅读教学一直是重头戏。新课程改革将语文教学带进了一个新的天地, 给现有的语文阅读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也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因此, 通过教学研究, 探索并构建一个体现新的语文阅读教育理念、符合现代教育教学发展方向、符合发展初中生语文素养规律, 又具有鲜明特色的个性化语文阅读教学体系就成为一个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其主要目的, 就是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 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激活学生的思维, 开阔学生的视野, 发展学生的个性, 培养良好的习惯, 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形成和发展。
读出个性, 就是指以全面提高学生素养为目标, 以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因材施教为基本教学策略,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 通过激发阅读兴趣, 指导学生根据自身需要选定个人阅读目标, 选择文章中自己喜欢的内容, 用自己擅长的方法, 循着自己的思路, 去获得自己独有的感受和体验。
开展个性化阅读教学, 能有效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吸引全体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阅读教学活动之中;能让学生自主地选定个性化的阅读教学目标, 运用个性化的阅读方法, 在阅读过程中得到个性化感悟;能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能力和符合学生本人个性的语文学习方法, 从而提高学生的认识鉴别能力以及善于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在现实的工作中, 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缺陷就是信息量太少, 一堂课的教学只围绕课文转, 很少能跳出课本, 超越课本。为了提高阅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进行阅读教学时, 教师首先要增强教学的课程意识, 摆脱课本和课堂的束缚, 尤其要重视加大课堂内的阅读信息量。教师应尽可能地多翻阅一些资料, 及时补充新信息, 要敢于跳出课本, 从一个大的视野来把握课文, 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充分的阅读。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基础是大量的阅读。我们不能只强调课本上文章的精讲精读, 那样就会使学生的阅读视野狭窄, 对阅读失去激情。因此, 我们教师要千方百计把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课外, 引向一个更广阔的空间, 加大学生课外阅读量, 鼓励学生读有益的书和各种报刊杂志, 鼓励学生在网上阅读, 从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 受到情感的熏陶, 获得思想的启迪, 享受审美的乐趣, 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营造一个有利于个性化活动的氛围, 只有在一个民主的宽松氛围里, 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 所以, 教学中要有民主气氛。要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 主动专注地阅读, 并最大限度地尊重、利用、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突出学生的主体阅读地位, 让学生有时间读、有心境读, 使其个性得以弘扬, 语文素养得以提高。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学生在阅读课文时, 从课文中的形象为依据, 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 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进行阅读再创造。这样, 不仅能对课文的理解达到进一步深化, 而且也能使自己的认识得到理性的领悟。尤其在实施新课标中, “探究式”、“研究性”的学习方式使阅读不再是一个识别语言知识的过程, 而是一个系统的信息处理的过程。阅读天地的开阔, 使思维活动得以发散, 学生的想象力在大胆、灵活、深度上有了独创。
由于不同的学生在个体上存在差异, 教师就可以根据其个性特点确定学习方向。对于悟性强的学生, 要鼓励他们探求问题, 张扬他们的个性, 而对于一些基础不太好的学生, 从一开始就提出让他们自己选择学习内容, 从根本上打消他们的消极参与的思想, 使他们产生没有难度的感觉, 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 教学中要给学生自由选择的“度”。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阅读兴趣的不同, 自主选择阅读内容, 在个性化阅读中激发兴趣, 体验快乐, 形成独到见解, 发展阅读个性, 提高阅读水平。
在个性化的阅读教学中, 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指导学生当好学习的主体, 不把学生当作自己的配角。教学过程中应坚持“扶”“放”结合、循序渐进等原则, 为学生创设最佳学习情境, 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在课堂预设时, 教师不仅要设计自己的教学活动, 还要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 从学生认知能力、思维速度、学习态度、情感状态和阅读材料入手, 选择适合于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在课堂上, 教师应给学生自己读书的权利, 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 采取多种形式, 让学生在读中感悟, 读中发现, 给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留下足够的时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分析题目, 寻找规律, 鼓励班级开展研讨, 并注重讨论的实效性。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主导作用很重要, 有了教师良好的启发和引导, 学生才能激发出浓厚的学习兴趣, 学生以学习主人的身份, 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真正地发展和完善个性, 提高自我。
读出趣味,读出精彩 第4篇
如何打破学生在课堂上的沉默?《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对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指明了方向。要搞好语文课堂的诵读,关键还在于老师的引领,在于师生的和谐共振。
创造情境,激发朗读的激情
钱梦龙指出,一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语文课,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进入文本深处,在理解品位语言的过程中,领略到祖国语言的精妙,进而建构文本的意义,获得求知和审美的愉悦。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内心真情的流露,字里行间总渗透着丰富的情感,我们每每被它打动。学生也有情感有思想,当他们与作者出现“心”的互动,自然会有想倾吐感情的冲动。可是,长期形成的严肃紧张的课堂氛围压抑着他们,使他们诵读的冲动逐渐衰退。
针对这种情况,营造课堂诵读的氛围至关重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满怀激情,以和善的教态、亲切的语调、深厚的情谊感染学生,使之受到激励和鼓舞。同时,教师要勇于示范,用自己声情并茂的诵读去带动学生,运用现代科技音像材料,将学生引入文章的境界之中。让学生随着诵读,感受作者的情感跌宕起伏。
教学《拉萨的天空》一课时,笔者用一组西藏的图片,配上高亢的歌曲《青藏高原》,一系列充满撞击力的声画形象,顷刻间学生似乎被带到了白雪皑皑的西藏,他们对拉萨这个神奇的地方充满好奇,为祖国有这样的奇境而感到骄傲,朗读成为学生最好的抒情方式,真诚的赞美成为学生的心声。霎时间,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师生都被优美的文字感动了。
创造机会,展示朗读的趣味
朗读的目的是为了理解课文,理解了课文又能朗读得更有感情,二者相辅相成。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使朗读更具有个性。针对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角色,采用不同的语言基调,表达不同的情调。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文本的内容,给学生创造朗读的机会,让学生在朗读中释放自己的情感,体会文本所蕴含的意味。
执教《两小儿辩日》一课时,笔者巧妙地利用文本,给学生朗读的机会,激发了学生表达的热情,课堂生成精彩纷呈,活力四射。
师:为这事两小儿有了一场——
生:辩斗。
师:“辩斗”是什么意思?
(生争论得很厉害,各自坚持自己的观点。)
师:谁来辩?
(生1生2读对话)
师:谁来评一评?
生3:生1和生2读得还可以,只是不像是在辩,倒像是在谈话。
师:谁再来?
(一男一女两生读得很有辩论的架势。)
师:我也想来与你们辩一辩,谁来?
(留下刚才读书的一个男生)
师:你怕不怕?
生4:有点儿。
师:你是男子汉吗?我现在不是王老师,是王小儿。(众生笑)你要据理力争。
生4:好。
师: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生4: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师:(提高音量)非也,非也!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生4:(大声地)瞎说!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师:(快速地)你怎么那么啰嗦?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生4:(手叉腰)胡说!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其余的学生及全场老师一片掌声,师生共笑。)
师:此叫什么?
生5:辩斗。
师:用什么辩?
生6:用语言。
师:只是用语言来辩吗?
生7:用知识。
生8:用自己的观点。
生9:用切身的感受。
生10:用掌握的理由和智慧。
师:这是一场——智斗。
(板书:智斗)
这是一段充满诗意而又引人入胜的师生对话,是一堂意境深远而又妙趣横生的课,在激烈的争辩中,学生和听课的老师渐入佳境,领略到其中的奇幻之妙。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到了“辩”的趣味,深奥难懂的古文变成了活灵活现的剧本台词,实在是妙!朗读让学生穿越了时空,与文本直接对话,使学生与作者、老师、社会之间架起了一座五彩的桥梁,课堂的空间得以拓展,精彩得以展示。
创造条件,提高朗读的水平
学生每天都会读书,教者应该充分为学生创造条件,搭建朗读的舞台,提高朗读的水平。例如,开展以评促读的评价模式,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每天腾出一点时间,让学生上台表演,培养他们的胆量;朗读或背诵自己刚学的内容、自己课外所积累的美文,或者讲一个故事,或者两人表演一段相声,展示自己的朗读情况……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享受朗读带来的快乐,提高了鉴赏水平和表达能力,一举多得。在老师的引领和同学的带动之下,久而久之,学生由他律到自发,逐渐养成朗读背诵的好习惯。进而“能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笔者在班级上设置了一个“自我展示台”,每天下午课前十分钟由一名同学上台展示自己,上台的学生按学号“开火车”式推进,学生展示方式没有限制——挂上一幅图画,来个看图说话可以;两人配合,来段对话或相声可以;声情并茂,举行个书场开说也行。持久的坚持,换来了久盼的收获。班上孩子的读书意识、读书范围、读书能力有了空前的提高,语文考试中的阅读理解项目正确率越来越高,每次都有不少学生取得接近满分的佳绩。
朗读,开创语文课堂的新天地。朗读有了趣味,就有了更多的精彩。
读出新世界 第5篇
一、学生与文本互动
学生的阅读要想达到有新见且发出灵感的目的, 首当其冲的是要读好教材。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与文本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使学生视文本为珍品而爱不释手。因此, 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不但注意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 而且重视通过较好的前置性学习以及延伸性的学习, 使得学生去比较理想地探究文本所蕴含着的丰富神韵。譬如教学汉乐府的《花木兰》, 这是一篇在古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的乐府诗, 它不但塑造了充满壮美传奇色彩的一个女英雄的形象, 而且塑造了一位极具柔性之美的崇高女人的形象。如果我们不去挖掘文本壮美与柔美高度统一的内涵, 学生的阅读鉴赏的能力平则不可能得到提高。因此, 让学生去感悟文本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是很重要的, 而学生在鉴赏作品时投入地与文本互动, 则可获得令人满意的阅读效果。
二、学生与教师互动
传统的教学从一定意义上讲教与学是割裂的,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不能有机地成为完美的统一体。教师教得辛苦, 学生也学得累。究其原因应当说是十分简单的, 那就是我们师生之间的步子不够合拍, 教与学变相地成为赵三的锣鼓各打各。因此, 教学中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是很重要的。教学中我多以师生互动的形式推进教学的流程。譬如教学《曹刿论战》, 这篇文章记叙了齐鲁长勺之战的全过程。我首先和学生一起了解相关的战争史料, 使学生知道齐鲁长勺之战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然后再启发学生思考:这次战争之所以能够以弱胜强, 从一定层面上看是因为曹刿有军事谋略, 但仅仅就是曹刿的军事谋略导致这场战争胜利了吗?曹刿问鲁庄公“何以战”后, 鲁庄公应当回答的是什么呢?而鲁庄公又是怎样去回答的呢?就是这鲁庄公的回答却在某些意义上得到了曹刿的肯定, 曹刿说“可以一战”, 你们能够说出其中的原因吗?这一系列的问题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学生们都和老师互动起来, 最终学生们认识到“可以一战”的真正原因是鲁庄公能够得人心。由此, 我又让学生联系现实体会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真实意义, 这样, 学生的阅读收获就并非一般了
三、学生与同伴互动
读出新世界 第6篇
运算类的指令基本上有两个源操作数和一个目的操作数, 目的操作数和一个源操作数可以是同一个寄存器, 也可以是不同的寄存器或一个是寄存器, 一个是存储器的存储单元;对于目的操作数和一个源操作数不是同一个寄存器的情况, 执行指令时需要分时寻址和读出两个源操作数;对于目的操作数和一个源操作数是同一个寄存器时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一个源操作数来自于执行上一条指令的运算结果, 这个源操作数本身就直接在该运算指令的一个源操作数的寄存器中, 执行时只需要一个寻址和读出另一个操作数;第二种情况是两个操作数都不是来自于执行上一条指令的运算结果, 需要分时寻址和读出两个源操作数;分时寻址和读出两个源操作数是影响CPU执行运算类指令速度的主要因素。
1 功能需求
设计的两读出一写入存储器具有一个独立的数据读写端口和一个独立的数据读出端口, 每个口都有数据、地址总线和片选。两个端口能够同时进行读操作, 也能够对同一个存储单元进行并行的读操作。当读写端口的写入口和独立的读出端口同时对某个存储单元进行写读操作时, 通过仲裁电路发出中断信号, 使独立的数据读出端口执行的读操作无效, 保证读出的信息正确。
2 设计的方案
主要研究和设计具有读写仲裁的4K16位两读出一写入存储器, 首先设计116位两读出一写入存储单元, 在此基础上通过扩展存储单元的容量逐步构建25616位两读出一写入模块和4K16位两读出一写入存储器, 最后通过设计仲裁电路, 构建具有读写仲裁的4K16位两读出一写入存储器。
3 各模块设计
3.1 116位两读出一写入存储单元
应用FPGA中的D触发器构建116位两读出一写入存储单元, 其结构图如图1所示。
存储单元的左边具有读写功能:根据地址值ab_1选中相对应的D触发器, 在rd_1或wr_1信号的作用下, 将该D触发器输出端Qn+1输出的数据传输到数据总线db_1上, 或将数据总线db_1上的数据写入到D触发器的D端口。
存储单元的右边具有读出功能:根据地址值ab_2选中相对应的D触发器, 则在rd_2信号的作用下, 将D触发器输出端Qn+1输出的数据传输到数据总线db_2上。
3.2 25616位两读出一写入模块
在116位两读出一写入存储单元的基础上, 将256个116位两读出一写入存储单元并联构建25616位两读出一写入模块, 其结构图如图2所示。该模块由256个存储单元和两个8-256译码器组成, 两个译码器的256个输出分别与256个116存储单元左右两边的地址线ab_1与ab_2连接。
模块的左边为一个独立的数据读写端口, 具有普通存储器的读写功能:片选CS_1_1有效, 根据地址值AB_1_0~AB_1_7选中相对应的存储单元, 在读信号RD_1_1或写信号WR_1_1的作用下, 将该存储单元中的数据传输到数据总线DB_1_1上, 或将数据总线DB_1_1上的数据写入到该存储单元中。
模块的右边为一个独立的数据读出端口, 具有读出功能:片选CS_2_2有效, 根据地址值AB_2_0~AB_2_7选中相对应的存储单元, 则在读信号RD_2_2的作用下, 将该存储单元中的数据传输到数据总线DB_2_2上。25616位两读出一写入模块封装图如图3所示。
3.3 4K16位两读出一写入存储器设计
在25616位两读出一写入模块的基础上, 将16个25616位两读出一写入模块并联进行存储器的字扩展, 扩大存储器的容量构建4K16位两读出一写入存储器, 其结构图如图4所示。4K16位两读出一写入存储器由16个25616位两读出一写入模块和两个4-16译码器组成, 两个译码器的输出值分别与16个25616位两读出一写入存储器左右两边的片选信号连接。
存储器的左边是一个独立的数据读写端口, 具有普通存储器的读写功能:片选CS_1有效, 根据地址值AB_1 (A0~A11) 选中相对应的存储单元, 在读信号RD_1或写信号WR_1的作用下, 将该存储单元中的数据传输到数据总线DB_1上, 或将数据总线DB_1上的数据写入到该存储单元中。
存储器的右边为一个独立的数据读出端口, 具有读出功能:片选CS_2有效, 根据地址值AB_2 (B0~B11) 选中相对应的存储单元, 则在读信号RD_21的作用下, 将该存储单元中的数据传输到数据总线DB_2上。4K16位两读出一写入存储器封装图如5所示。
3.4 具有读出仲裁的4K16位两读出一写入存储器设计
设计的4K16位两读出一写入存储器, 默认存储器数据读写端口为主控, 独立的数据读端口为从控, 图4所示的4K16位两读出一写入存储器不具有读出仲裁功能。当存储器主控的写操作和从控的读操作同时对一个存储单元进行读写操作时, 必须设计一个读出仲裁, 确保独立的读端口读出的信息准确。为解决上述问题, 在4K16位两读出一写入存储器基础上增加一个地址比较器, 一个或门和一个非门来实现读出仲裁的功能, 其结构框图如图6所示。
(1) 当主控写信号WR_1为“0”时, 主控和从控两边的地址值进行比较, 若AB_1=AB_2, 说明是对同一存储单元进行读写操作, 地址比较器输出为:“1”, 从控读信号RD_2经非门后其值由“0”→“1”, 与地址比较器输出值“1”经与非门输出“0”, 发出中断信号, 停止从控的读操作, 直到再次传出新的读操作命令;
(2) 当主控写信号WR_1为“0”时;主控和从控两边的地址值进行比较, 若AB_1≠AB_2;说明不是对同一存储单元进行读写操作, 地址比较器输出为:“0”, 从控读信号RD_2经非门后其值为“1”, 与地址比较器输出值经与非门输出为“1”, 不发出中断信号, 主控的写操作和从控的读操作可同时进行;
(3) 当主控写信号WR_1为:“1”时, 说明主控不进行写操作, 从控读操作不受影响, 中断输出为“1”, 不发送中断信号。
4 仿真验证
采用Actel公司的集成开发软件Libero IDE v8.3, 应用Verilog编制程序, 通过Mode Sim软件对具有读出仲裁的4K16位两读出一写入存储器进行仿真, 编写相应的testbench.v文件用于模拟系统输入信号并控制器的输出状态, 其仿真图如图7所示。
从仿真图可看出对具有读出仲裁的4K16位两读出一写入存储器的测试分为三种情况:
4.1 主控进行读写操作
写信号WR_1和主控片选信号CS_1作用时主控执行写命令, 将主控数据总线上的数据16'h1111写入主控地址指定的存储单元12'h0001;60ns后, 将主控数据总线上的数据16'h2222, 写入主控地址指定的存储单元12'b0005;60ns后, 主控读信号RD_1和主控片选信号CS_1作用, 主控执行读操作, 把主控地址指定的存储单元12'h0001中的值读出去, 此时DB_1为16'h0111;
4.2 从控进行读操作
60ns后, 从控读信号RD_2和从控片选信号CS_2作用, 从控执行读操作, 将从控地址指定的存储单元12'h0001的值读出去, 此时从控数据总线DB_2为16'h0111;
4.3 同时进行主控的写和从控的读操作
当主控的写信号WR_1、选信号CS_1和从控的读信号RD_2、选信号CS_2同时作用, 且主控地址线AB_1和从控地址线AB_2为同一值12'h0001, 表明主控和从控同时对同一存储单元进行读写操作, 此时存储器发出中断信号P=0, 中断从控的读操作, 待主控的写操作执行完后, 从控再次传输新的指令和命令时才可以进行读操作, 从仿真图可看出满足设计的要求。
5 结束语
设计的4K16位两读出一写入存储器具有一个独立的读出端口和一个独立的读写端口, 两个端口能够同时进行读操作, 也能够对同一个存储单元进行并行的读操作, 针对写入端口和一个读出端口同时对存储单元进行读写操作的情况, 设计其读写仲裁电路, 保证读出信息准确。简化了执行运算类指令时需要分时执行传输两个源操作数指令和每条传输指令的寻址过程, 提高微处理器的运行速度。
参考文献
[1]郑纬民, 汤志忠.计算机系统结构 (第2版)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8.09.
[2]马秦生, 曹阳, 杨, 等.多端口存储器控制器IP核的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 37 (1) :p142-147.
[3]陈围, 莫尧平, 陈庶樵.基于三态内容寻址存储器的多模式匹配算法[J].计算机工程, 2011.37 (13) :p52-54.
[4]余慧, 王健.一种专用可重配置的FPGA嵌入式存储器模块的设计和实现[J].电子学报, 2012.40 (2) :p215-222.
[5]Hushiliang, Kim I, Mikko H, etal.An apprimplementing efficient su-perscalar CISC[C]//Proceedingsof the Twelf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High-Performance Computer Architecture.Austin, Texas, USA"IEEE, 2006:P41-52.
[6]Young-Su Kwon, Chong-Min Kyung.Performance driven event-based synchronization for milti-FPGA simulation accelerator with event time-multiplexing bus[J].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Aided Design of Integrated Circuits and Systems, 2005, 24 (9) :1444~1449.
快乐早读,读出快乐 第7篇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早读课的收效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两种:一是早读目标不明确, 早读内容过于单一不是齐读就是自由读, 气氛沉闷, 学生深感枯燥和疲乏。二是有的教师干脆利用早读课讲练习, 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喉咙冒烟, 学生听得迷迷糊糊、恹恹欲睡, 使全天的学习生活一开始就陷入沉闷中。
以上两种情况我都经历过并深有体会, 所以我时常思索如何让早读课快乐起来。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 我在早读课上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探索与努力, 略有成效。
一、“诱读”美文, 读出兴趣
“诱读” , 就是教师给学生朗读一些篇幅较短的美文 , 读完加以简 单的评论 (评论可以 是多方面 多角度的 :评感悟评人 物、评写作 技巧与方 法等 ) , 从而让学 生产生读 文章的兴趣。
教育心理学指出:学生具有向师性。他们倾向于向老师学习、向老师看齐。要想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师诵读精彩的文章就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在《往事依依》中回忆自己中学时代两位国文老师讲课时写道:“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 正是慷慨悲歌, 我们这些做学生的, 爱国情怀油然而生。不用说, 这首词至今我还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起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老师朗诵着 , 进入了角色 , 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住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 一堂鸦雀无声, 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此后, 我对新文学更感兴趣, 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由此可见, 教师的“诱读”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我每教一届初一新生, 就会在每节早读课上利用三至五分钟时间给学生朗读一篇文章, 文章大多来自于近期出刊的《读者》、《青年文摘》等。 今年刚好教初一 , 第一节早读课上 , 我给学生读了一篇题为《低起点成功》的励志文。读完, 我就告诉学生成功的关键在于勤奋与坚持, 初中阶段的学习同样如此。听了我的话, 学生们都陷入了沉思。以后的每节早读课, 我都会给学生读《读者》上的文章。没过多久, 我就发现课间、自习课上有不少学生在看《读者》。同时也接到了几个家长的电话, 说他们家孩子变化真大, 小学时不喜欢看书, 家中有不少好书从来不看, 要看就看一些漫画书、脑近急转弯之类的。上了中学, 孩子主动要求看《读者》, 并在家看得很投入。其实, 这样的情况每届都有, 有的学生还把自己看到的美文从报纸杂志上剪下来, 贴在自己的本子上。三年下来, 本子换了一本又一本, 好文章当然也读了不少。
就是因为教师在早读课上读了文章, 没花多少时间, 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自己付出了很少, 却让学生收获了很多, 这样的事何乐而不为呢?
二、诵读古诗文, 读出语感
诵读简单地说就是熟读成诵。诵读是中国人特有的读书方式, 也是千百年来语文教学的传统。《新课程标准》对“诵读”提出明确要求:“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等。”三分文章七分读, 涵咏工夫兴味长。一篇文章只有反复诵读, 才能得其妙处, 特别是文言文。
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启蒙阶段。学生文言语感不强且无停顿断句的赏识的能力, 而中考课外文言文的句子翻译是考试的一个难点。为了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 除了让他们在早读课上诵读语文课本上的文言文外, 我还要求学生利用早读课中的十分钟时间读与语文教材配套的《古诗文诵读》。每学期一册的《古诗文诵读》选的均是名篇美文, 情理兼备, 易于记诵;再加上每篇诗文后均有注释提示, 有利于学生理解。当然, 无目标地读是不行的。我在让学生读之前, 先告知他们本次诵读的目标, 然后让他们自由诵读五至八分钟, 最后利用二至五分钟, 采用集体背诵、小组比赛、男女生赛读、个别抽背等多种形式, 检查当堂早读的诵读效果。为了激发学生背诵古诗文的热情与兴趣, 我每个学期都会在班内举办一次古诗文诵读比赛, 背诵最多最熟练者当选“诵读之星”, 并给予适当的奖励。有一次, 因事忙忘了买奖品, 我灵机一动就把我大学时的一本《古代文学作品选》作为奖品给了那次选出的“诵读之星”。本是权宜之计, 可这位学生翻着那泛黄的纸张、读着书上用繁体字印刷的文言文, 如获至宝, 看得如痴如醉, 课后还拿这书不断向我请教不懂的内容。见她如此其他学生也时常露出羡慕的眼光。此后, 他们暗自较劲, 积极背诵古诗文, 均以获得那本《古代文学作品选》为荣。我的那套《古代文学作品选》早就作为奖品给了学生。而学生给我的回报就是诵读水平的提高、古诗文阅读语感的增强、古诗文的理解能力明显提升了。面对考试中的文言文句子翻译, 也不感到困难了。
三、赏读名著, 读出能力
新课标对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有明确要求:“学会制定阅读计划, 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本名著。”近几年来, 苏州中考中出现的名著阅读题是学生失分最多的题目之一。究其原因, 许多学生为了应付考试, 大致浏览了名著内容, 并没有深入细读。有的学生甚至只是背背名著导读, 根本没有完整地读过一本名著。
读名著不仅是考试的需要, 更是学生提高人文素养的需要。因此, 我要求学生每学期要读完语文书上推荐的名著和苏州市推出的名著阅读考级书目中的名著。但课内是没有大量时间去读名著的, 语文教师只能通过课内赏读名著来带动学生课外去阅读名著。我把课内赏读时间安排在早读课上, 一星期安排一次。先让一位同学回家准备, 然后在早读课上上讲台, 对名著片段进行赏读。初一阶段, 要求低一些, 可以大声朗读一段自己认为十分精彩或有所触动的某个片段, 并简单说说精彩在哪里。到了初二、初三, 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量后, 可以逐步提高要求, 上讲台可以评人物、赏人情人性、析语言等上一届学生在初二时, 我要求他们品评《水浒传》中的人物, 有一学生就借用中央电视台10频道播出的“百家讲坛”节目中鲍鹏山老师新说水浒中评论武松的观点“怒虎神人”、“施恩图报”来评武松, 于是班内掀起了一股“水浒热”。在传统观点和新观点的不断碰撞中, 引发了学生重读《水浒传》、细读《水浒传》的热情。还有不少学生迷上了看“百家讲坛”易中天品三国、刘心武讲红楼梦等。不少家长高兴地向我反映孩子的变化:假期喜欢看的动画片、爱情剧不太看了, 迷上了《百家讲坛》, 看了以后还拿出看过的《三国演义》、《水浒传》等重新翻看, 甚至看了好几十遍。学生的这些变化, 是与早读上的“赏读”分不开的。三年下来,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增长了见识, 开阔了视眼, 思辨能力得到了提升, 写作能力得到了提高, 语文学习能力明显增强。
当然, 早读课上除了教师“诱读”, 学生诵读、赏读外, 还要有效利用时间为语文课服务。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与任务, 安排常规的对课文预习的“裸读”、复习课文的背诵、默写等。总之早读课应在快乐中进行, 可以灵活机动顺应教学的需要, 也可以形式多样, 读出文章的精彩。
学会阅读读出境界 第8篇
温家宝总 理曾经说 过 :“读书可以改变人 , 人可以改变世界。”
同学们都爱读《新小读者》等优秀书刊, 读书刊就是为了先改变自已, 而后更好地改变世界。
阅读要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 在阅读中学会阅读, 读出三种境界。
“我读我 思”为第 一境界。用眼晴去读, 用心灵去思考, 你会仿佛与作者高贵的灵魂交谈, 聚精会神, 洗耳恭听; 你会觉得他们崇高和伟大, 心灵震撼, 与他们产生情感共鸣, 忍不住拍案叫绝。
“我思我 悟”为第 二境界。当你阅读沉思再三之后, 你会如醍 醐 (tíhú) 灌顶 , 似茅塞顿开, 大彻大悟, 蓦 (mò) 然而生见 贤思齐的 文化冲动;你还会逐渐明白, 作为一个中华子孙, 应该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 怎样的大气、正气、才气与灵气;你更会进而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 并朝这个目标去修炼, 拥有先贤那种优雅, 那种广博, 那种深刻, 那种独到。
“我悟我 行”为第 三境界。经典作品你读了, 思了, 悟了, 最后落到一个“行”字上。做人的哲学是行动哲学。但这个“行”, 不是旅行, 不是游行, 而是苦行、践行, 是“改变世界”之行。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 不断释放生命内在的正能量和创造力, 不断把自己最好 的一切献 给中国梦。让世界看到中国日新月异的独特风貌, 让明天的中国人看到 今天中国 人的风姿、风骨与风采。
读出文本的味 读出教学的道 第9篇
日常教学中,大多数语文课的教学只停留在弄清楚这篇课文的内容上,有的教师只是将教师用书上的内容搬到学生的笔记上而已。语文教学不能只是满足于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语文阅读的终极目的或最高目标,是对言语智慧的理解和掌握。
解读文本的教学价值是以解读文本价值为基础的,对文本的准确解读、深入解读只为一件事——用文本完成阅读教学。读清楚了文本,我们才能知道哪些能为我们所用,才能清楚知道那些内容该怎么用。这样才能在教学目标和教学环节的设计上考虑周全,课堂上与学生的交流才能做到不枝不蔓,课堂外为学生推荐阅读文本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读出文本的味,才能读出教学的道。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看看吧。
一、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确定学习的目标
解读清楚了文本,才能规划好阅读教学的目标。
要想清楚:孩子们到底需要什么?
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不妥的做法。不少老师将阅读教学的目标定位于讲清楚一篇文章。其实这篇文章如何理解,教师手上的《教师用书》和学生手上的《教材详解》已经讲得清清楚楚,如果学生需要这些东西,通过独立阅读就能解决,为什么要来上课呢?有的老师将大量做阅读题作为复习备考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题海中挣扎。其实文章都来不及读清楚,解答那么多题目有什么用呢?有的教辅资料粗制滥造,学生将大量的时间消耗在对答案的争执中,毫无意义。
阅读教学的课堂是一个学习群体共同探讨、共同学习的平台。学生需要什么呢?他们需要的是如何进入文本的方法,如何提炼文本的精髓,如何交流对文本的感受……课堂上展示的应该是一种思维过程,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成为一个思想火花碰撞的空间,一个智慧的对话平台。这就意味着阅读教学目标的定位应该是借用教材给学生一些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处事方式,如:一些阅读的方法、一些阅读的体验、一些规律的总结。阅读目标的定位应在于此,因为孩子们终究要离开我们的扶持,独立面对陌生的文本。
有了这个前提,才能谈具体的每一堂阅读课、每一篇阅读文章、每一次阅读练习的目标定位。这些都需要教师想清楚才能组织好教学资源并进行教学。学习目标决定学习形式和学习内容,因此解读文本需要认清文本的特点和目前的教学需要。
比如:教材确定的学习重点应该成为教学的目标。七年级教材第一单元的学习目标——“理清文本思路,用心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那么《一起长大的玩具》《捅马蜂窝》《海鸥乔那坦》《走一步,再走一步》这些课文就应当围绕这一点来确定教学价值。《一起长大的玩具》和《海鸥乔那坦》都有明确的小标题分隔,在结构上清楚,那么学习重点就可以放在对前后内容的联系的研究上。《捅马蜂窝》和《走一步,再走一步》故事性很强,对于这类简单的记叙文如何理清脉络、如何借助一个表述主体来有条理地概括表述故事情节则成为教学的重点。
再比如:文本本身的特点也可成为挖掘教学价值的理由。《捅马蜂窝》围绕中心事件,条理很清楚,那么可以借助这篇文本带领学生进行“要点概括”能力的培养;九年级教材《托起草原》语言非常优美,有许多句子值得细细推敲理解,那么借助这一课可以教授“词句理解”这个能力点的培养。可以将文本中的句子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型,教会学生总结不同类型句子的解读方法;《最苦与最乐》在文本结构上很有特色,中心句、过渡句的呈现使读者把握文本内容很方便,借助这一课,我们可以进行“文意把握”能力的培养。
再比如:根据学情需要确定教学目标。以《幸福——告诉我们的孩子》为例,学生喜欢诗歌,喜欢朗读,却不知道该怎么去鉴赏。老师应针对这一学习障碍而设计这一课,希望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诗歌的特点并学会赏析现代诗歌的基本方法。目标定位为:通过诵读,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美,从而领会欣赏现代诗歌的方法,透过诗歌形象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情理。
我们在教学中还可以有一个长期的规划,将长期目标化为多个短期目标,将宏观目标具化为一个个微观目标,将之安排到三年阅读教学的每一堂课中,落实在我们为学生精心准备的每一篇文章中。制定计划和实施计划的过程需要我们静静地条分缕析,找到学生最需要的东西,从而实现对阅读教学目标的高端定位。
二、围绕教学目标安排学习进程
确立了教学目标,课堂上所做的事情就是如何围绕目标来安排学习进程了。只有清楚地了解文本的内容,在学习过程中,我们才会始终如一地围绕着目标进行,而不出现偏差和游离的情况。
以武汉市优质课比赛一等奖《幸福——告诉我们的孩子》为例,教师将目标定位为:通过诵读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美,从而领会欣赏现代诗歌的方法,透过诗歌形象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情理。于是展开了如下环节:
——整体感知,读出诗味:意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
——品读诗句,读出诗意:意在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诗歌语言,品析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斟酌思考,读出诗理:意在引导学生读懂诗理,思考人生。
层次清晰,逐层深入,一步步达到目标。学生在享受诗味的时候,体味诗意、探究诗理的过程中习得了解读文本的能力。特别是“读出诗意”环节:
1、学生齐诵,教师引导品析第一节:
(1)读这节诗,你眼前看到了什么?
(2)通过哪些词句,你又想到了什么?
(3)翻检生活,你联想到了什么?
2、在自主解读的情况下,小组合作探究:
品析范围及要求:从2-5节诗中选出你们小组最喜欢的一节,按照老师教的方法加以品析。
成果分享:①推荐一名同学代表小组发言,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分享成果。②在理解诗意的前提下,推荐一名代表朗读这一节诗歌。
几个主问题的设计,非常有层次感,其实是学生学习中思考问题的几个步骤,按照这个步骤做下来,可以习得解读现代诗歌的方法。然后按照这个方法实践,分小组合作学习,再分享成果。每一步的目标都很明确,实践、摸索、总结、运用、完善,合起来共同完成全课的学习目标。
三、围绕教学目标找到合适的交流评价方式
只有真正了解了文本,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做到心里有底,在课堂对话、讨论的过程中遇到意外情况,才不会乱了方寸。
有时候,学生回答问题有自己的思考,但表述不一定是老师要的,对文本缺乏准确认识的老师有可能会否定学生的回答,也有可能一直追问下去,找到自己要找的答案。找不到,死不瞑目;找得到,眉开眼笑。老师的所谓“执着”其实往往是因为教师自身对文本的理解不够明确造成的。
课程行进中,我们常常看到老师安排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或是合作性学习。如果对文本的解读定位很清楚,那么讨论的安排会恰到好处,真正解决一些难题。可是也有不少课的讨论是随机性的,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不了的时候,课堂讨论就出来了,讨论完了之后也是老师来给结论。
如此这般的课堂讨论纯粹是随性而为。如果老师备课中目标明确,并有方法论上的引导,学生的进步就可期待了。
比如一位老师上《诺曼底号遇难记》,在讨论船长这一人物形象的时候,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老师说:“刚才同学们通过人物的语言分析了船长的形象,都说得不错,看看还能不能从其他的方面找一些资料?”于是,下面的发言就指向了关于动作描写或是神态描写的讨论,学生的思路打开了。老师再评:“刚才同学们从人物描写的技法方面寻找了很多重要的内容,品读得很细致。下面我们试着将这些细节联系起来看看,随着情节的变化人物的言行神态有着怎样的变化呢?”于是下面的发言就都围绕着随情节变化而变化的人物言行中体现出的性格特征,学生站得更高了。这样的鼓励就是有效的鼓励,它能将讨论引向深入,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学到了解读人物形象的多种方法。这样的评价建立在对文本的教学价值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学完这一课,老师带领同学们总结了品读人物的方法,并提醒同学们在下一步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时候运用这些方法,再思考一个问题:在长篇小说中,如何品评一个人物呢?这样的课堂点评不仅意味着教者对文本的教学价值有所认识,而且做到了有所设计,为孩子们的学习搭建了拾级而上的阶梯,帮助他们拓展学习空间。
四、 帮助学生寻找合适的课外拓展材料
解读文本能力的增强,除了在课内的教学中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外,还有利于我们帮助学生选择值得品读的课外文本。我们不必让学生做铺天盖地的阅读练习,只需在各类书籍中精选那些值得读的精品,节省学生的时间,帮助他们在繁重的学业负担下找到阅读的乐趣,收到最好的效果。
我们也常常看见老师们的教学设计中有向外拓展的阅读材料,但是这些材料常常是内容上稍有联系而已。比如,单元话题是“情感的涟漪”,就找一些和情感有关的文本进行拓展,这固然是一种拓展阅读方式,作为泛读,拓宽阅读视野很有帮助。但是,如果依据文本教学价值,已经确定了教学的目标,那么拓展阅读就可以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来选择。
如果你的教学目标确定的是“理清文本思路”,那么所选的文本就应该是能训练学生这方面能力的文本。比如《空山鸟语》这类散文,其结构比较清楚,但要推敲清楚前后内容的逻辑联系才能实现“理清文本思路”的目的,这样就可以引入龙应台的《目送》,作者对两种目送描述各有其目的,我脑中重复出现的感受,看似文字相同,其内涵却完全不同,由此得出结论:“不必追”蕴含丰富的人生感慨。
比如《海鸥乔那坦》这个文本,虽为记叙类文本,但没有画龙点睛的结尾段,只有对故事的深情叙述。如果教学目标定位为“用心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解读此文后可以引入龙应台的作品《放学》,同样是没有议论性段落作为结尾的文本,只能靠细读文本中的细节描写、文本中作者的情感态度去揣摩作者的意图。文本中妈妈在孩子放学晚归的问题面前,从焦躁不安到冷静释然的态度转变,有赖于与孩子一起走在放学路上这个过程,一路走来一路看,一路走来一路想,妈妈也完成了教育思路上的一次蜕变。作者的目的不只在于告诫妈妈们对孩子要耐心,更在于告诉天下的教育者对孩子的教育必须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慢慢来。
这样的阅读拓展选择,是建立在我们对文本教学价值的理解的基础上的,属于能力的培养,学生的收益会更大。
于漪老师教了那么多年书,她的教案却是一直在更新。因为每一次新的教学,所处的时代和面对的学生都在变化,他们的需要也在相应的变化,与他们交流的方式都在作相应的变化,为他们准备的学习素材和学习流程也要作相应的变化。
总体来说,解读教学价值需要我们时时设身处地去为孩子们着想,明确他们需要什么,才能有效地安排学习进程,在有限的时间内给孩子最需要的东西——解读文本的方法和能力。读出文本的不同味道,才能为这篇文本找到最适合的教学方式,让教学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解读文本的教学价值,需要我们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和教育素养。广泛读书,培养高品位;跟紧时代,引入新元素;立足学生,呈现好设计,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充满生机与活力!
感悟朗读读出素养 第10篇
一、朗读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与欣赏
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 是要学生对课文达到理解与欣赏。而朗读与理解、欣赏的关系极为密切, 可以说, 不通过一定的朗读, 就不可能真正达到对课文的理解与欣赏。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言文, 若是离开了朗读, 只靠默读和分析讲解, 那只能学到一些皮毛和干巴巴的几条筋, 根本理解不了其中的感情、韵味和细微处;而若是发挥了朗读的作用, 那情况就会大不同, 所以, 朱自清先生早就说过:“吟诵与了解极有关系, 是欣赏的必经步骤。”
二、营造读书氛围, 培养学生朗读兴趣
语文朗读教学的突出特征是多安排学生读, 以多种形式反复不断让学生读。语文学科每周的几节早读, 是非常宝贵的, 教师要重视。早读时, 教师要提前赶到教室, 督促学生朗读, 使每一个学生都要放声朗读, 教师也拿着书朗读, 给学生起示范带头作用。多布置背诵, 是促进学生多朗读的好方法。背诵要重检查, 要想办法检查全体学生, 要做到人人过关, 营造人人要朗读的氛围, 久而久之, 学生就形成了主动朗读的兴趣, 朗读水平也会随之提高。
三、朗读要注意技巧
朗读有一定的技巧, 主要是停顿、重读、语调和速度。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掌握朗读技巧。停顿是语句间的间歇、声音的休止, 一般分为五级:标题与正文之间, 段与段之间停三拍;句、问、叹和冒号处停两拍;分号处停一拍半;逗号处停一拍;顿号、间隔号处停半拍。长句子中没有标点的地方有的也应适当停顿;根据作者在句中所表现的感情也要作适当停顿。一般地说, 句子中的主语、谓语、修饰限制的定语要读重一些;复句中的关联词语要读重一些;感情色彩比较强的词语要读重一些。语调变化用来表达不同的感情, 常见的有升调、降调、曲调、平调四种。一般地说, 表扬、赞叹、热诚、悲壮慷慨的句子要升调;表祈求、感激、叹息、沉痛悲哀的句子要用降调;表犹豫、怀疑、暗示、双关的句子要用曲调;表心平气和、庄重、谨慎、仁慈的句子要用平调。速度依文章内容而定, 含有庄重、尊敬、悲哀的内容要读得缓慢;含有紧张气氛的内容, 含有快乐、恐怖等的内容要读得急促。
四、教学要因材施教
朗读可以教师范读, 学生循声朗读, 教学中还需注意因材施教。教诗歌、语言优美的散文, 如《乡愁》《春》等, 要求背诵, 应采用背诵朗读。让学生在课堂上朗读、背诵, 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教学内涵丰富的课文可采用感悟性朗读。如《背影》, 透过文字表现, 读者可以感受到朱自清家境的窘困, 悟到世间最真挚的情感。对感情丰富、激昂的《长征之歌》;意义难以理解的《藤野先生》, 朗读教学时宜采用欣赏性朗读。即放录音或录像, 让学生欣赏高水平的朗读。具有较强表演色彩的课文, 如《陈毅市长》《变色龙》等宜让学生登台进行表演性朗读, 这样课堂气氛热烈, 教学效果也好。
综上可见, 语文教学中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努力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使学生在朗读中逐步形成良好的语感, 进而提高语文素养。
摘要:朗读是基本的语文技能, 朗读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欣赏。教学中要注意营造读书氛围, 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 还要注意朗读技巧的指导, 采用恰当的朗读方法, 培养学生语感,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读出新世界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