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实验室实习报告范文
分析实验室实习报告范文第1篇
1、了解STA449C综合热分析仪的原理及仪器装置;
2、学习使用TG-DSC综合热分析方法。
二、实验内容
1、对照仪器了解各步具体的操作及其目的。
2、测定纯Al-TiO2升温过程中的DSC、TG曲线,分析其热效应及其反应机理。
3、运用分析工具标定热分析曲线上的反应起始温度、热焓值等数据。
三、实验设备和材料
STA449C综合热分析仪
四、实验原理
热分析(Thermal Analysis TA)技术是指在程序控温和一定气氛下,测量试样的物理性质随温度或时间变化的一种技术。根据被测量物质的物理性质不同,常见的热分析方法有热重分析(Thermogravimetry TG)、差热分析(Difference Thermal Analysis,DTA)、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ifference Scanning Claorimetry,DSC)等。其内涵有三个方面:①试样要承受程序温控的作用,即以一定的速率等速升(降)温,该试样物质包括原始试样和在测量过程中因化学变化产生的中间产物和最终产物;②选择一种可观测的物理量,如热学的,或光学、力学、电学及磁学等;③观测的物理量随温度而变化。
热分析技术主要用于测量和分析试样物质在温度变化过程中的一些物理变化(如晶型转变、相态转变及吸附等)、化学变化(分解、氧化、还原、脱水反应等)及其力学特性的变化,通过这些变化的研究,可以认识试样物质的内部结构,获得相关的热力学和动力学数据,为材料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综合热分析,就是在相同的热条件下利用由多个单一的热分析仪组合在一起形成综合热分析仪,见图1,对同一试样同时进行多种热分析的方法。
图1 综合热分析仪器(STA449C)
(1)、热重分析( TG)原理
热重法(TG)就是在程序控温下,测量物质的质量随温度变化的关系。采用仪器为日本人本多光太郎于1915年制作了零位型热天平(见图2)。其工作原理如下:在加热过程中如果试样无质量变化,热天平将保持初始的平衡状态,一旦样品中有质量变化时,天平就失去平衡,并立即由传感器检测并输出天平失衡信号。这一信号经测重系统放大后,用以自动改变平衡复位器中的线圈电流,使天平又回到初时的平衡状态,即天平恢复到零位。平衡复位器中的电流与样品质量的变化成正比,因此,记录电流的变化就能得到试样质量在加热过程中连续变化的信息,而试样温度或炉膛温度由热电偶测定并记录。这样就可得到试样质量随温度(或时间)变化的关系曲线即热重曲线。热天平中装有阻尼器,其作用是加速天
3 平趋向稳定。天平摆动时,就有阻尼信号产生,经放大器放大后再反馈到阻尼器中,促使天平快速停止摆动。 (2)、差热分析(DTA)原理
差热分析(DTA)是指在程序控温下,测量试样物质(S)与参比物(R)的温差(∆T)随温度或时间变化的一种技术(见图3 )。在所测温度范围内,参比物不发生任何热效应,如Al2O3在0~1700℃范围内无热效应产生,而试样却在某温度区间内发生了热效应,如放热反应(氧化反应、爆炸、吸附等)或吸热反应(熔融、蒸发、脱水等),释放或吸收的热量会使试样的温度高于或低于参比物,从而在试样与参比物之间产生温差,且温差的大小取决于试样产生热效应的大小,由X-Y记录仪记录下温差随温度T或时间t变化的关系即为DTA曲线。 (3)、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原理
差示扫描量热(DSC)是指在程序控温下,测量单位时间内输入到样品和参比物之间的能量差(或功率差)随温度变化的一种技术。按测量方法的不同,DSC仪可分为功率补偿式和热流式两种。
4 图4即为功率补偿式示差示扫描量热仪原理示意图。样品和参比物分别具有独立的加热器和传感器,整个仪器有两条控制电路,一条用于控制温度,使样品和参照物在预定的速率下升温或降温;另一条用于控制功率补偿器,给样品补充热量或减少热量以维持样品和参比物之间的温差为零。当样品发生热效应时,如放热效应,样品温度将高于参比物,在样品与参比物之间出现温差,该温差信号被转化为温差电势,再经差热放大器放大后送入功率补偿器,使样品加热器的电流Is减小,而参比物的加热器电流IR增加,从而使样品温度降低,参比物温度升高,最终导致两者温差又趋于零。因此,只要记录样品的放热速度或吸热速度(即功率),即记录下补偿给样品和参比物的功率差随温度T或时间t变化的关系,就可获得试样的DSC曲线。
五、实验步骤
(一)、操作条件:
1、环境安静,尽量避免人员走动。
2、保护气体(protective):Ar、He、N2等。目的用于操作过程中对仪器和天平进行保护,以防止受到样品在受热时产生的毒性及腐蚀性气体的侵害。压力:0.05MPa,流速<30ml/min,一般为15ml/min,该开关始终为开启状态。
3、吹扫气体(purge1/purge2):在样品测试过程中用作气氛或反应气,一般为惰性气体,也可氧化性气体(空气、氧气等),或还原性气体(H
2、CO等)。但对氧化性或还原性气体应慎重选择,特别士还原性气体会缩短机架的使用寿命,腐蚀仪器的零部件。压力:0.05MPa,流速<100ml/min,一般为20ml/min。
4、恒温水浴:保证天平在恒温下工作,一般调整为比环境温度高2~3℃。
5、空气泵:保证测量空间具有一定的真空度,可以反复进行,一般抽三次即可。
(二)、样品准备
1、检查并核实样品及其分解产物不会与坩锅、支架、热电偶或吹扫气体进行反应。
2、对测量所用的坩锅及参比坩锅预先进行高于测量温度的热处理,以提高测量精度。
3、试样可以是液体、固体、粉体等形态,但须保证试样与坩锅底部的接触良好,样品适量(坩锅1/3或15mg),以减小样品中的温度梯度,确保测量精度。
4、对热反应激烈的试样或会产生气泡的试样,应减少用量。同时坩锅加盖,以防飞溅,损伤仪器。
5、用仪器内部天平称量是,需等天平稳定,及出现mg字样时,读数方可精确。
6、测试必须样品温度达到室温及天平稳定后才能开始。
(三)、开机
1、开机过程无先后顺序。为保证仪器稳定精确的测试,STA449C的天平主机应一直处于带电开机状态,除长期不使用外,应避免频繁开关机。恒温水浴及其他仪器应至少提前1h打开。
2、开机后,首先调整保护气体及吹扫气体的输出压力和流量大小至合理值,并等其稳定。
(四)、样品的称重
1、击weigh进入称重窗口,待TG稳定后钦Tare。
2、称重窗口中的Crucible mass栏变为0.000mg。
3、打开装置,将样品置入试样坩锅。
4、将坩锅置入支架,关闭装置。
5、称重窗口中将显示样品质量。
6、待质量稳定后,按store将样品质量存入。
7、点击OK退出称重窗口。
(五)、基线的测量
过程:打开电脑进入STA449C工具栏新建修整编号继续206599点击206599打开勾上吹扫气2和保护气设定升温参数:终点温度,升温速率,等结束设定等待参数:等待温度,升温速率,最长等待时间等点击进入降温参数设定提交继续保存设定完成进行基线测定。
(六)、样品的测试
过程:进入基线选样品+修正测量程序测试完成时自动记录所测文件。导出图元文件和数据即可。
(七)、结果分析
1、TG曲线结果分析
点击工具栏上的“mass change”按钮,进入TG分析状态,并在屏幕上出现两条竖线。根据一次微分曲线和DSC(or DTA)曲线确定出质量开始变化的起点和终点,用鼠标分别拖动该两条竖线,确定出TG曲线的质量变化区间,然后点击“apply”按钮,电脑自动算出该区间质量变化率;如果试样在整过测试温度区间有多个质量变化的分区间,依次重复上述步骤进行操作,直至全部算出各个质量变化区间的质量变化率,然后点击“OK”按钮,即完成TG分析。
2、DTA或DSC曲线分析 ①反应开始温度分析
点击工具栏中的“onset”按钮,进入分析状态,并在屏幕上显示两条竖线。根据一次微分曲线和DSC(or DTA)曲线,确定出曲线开始偏离基线的点和峰值点,用鼠标分别拖动该两条竖线,至确定的两条曲线上,点击“apply”按钮,自动算出反应的开始温度,质量开始变化的起点和终点,然后点击“OK”按钮,即完成分析操作。 ②峰值温度分析
点击工具栏中的“peak”按钮,进入分析状态,并在屏幕上显示两条竖线。根据一次微分曲线和DSC(or DTA)曲线,确定出曲线的热反应峰点,用鼠标分别拖动该两条竖线,至曲线上峰点的两侧,确定的两条曲线上,点击“apply”按钮,自动标出峰值温度,然后点击“OK”按钮,完成操作分析。 ③热焓分析
点击工具栏中的“aera”按钮,进入分析状态,并在屏幕上显示两条竖线。根据一次微分曲线和DSC曲线,确定出曲线的热反应峰及其曲线开始偏离基线的点和反应结束后回到基线的点,用鼠标分别拖动该两条竖线至曲线上两个确定的点上,点击“apply”按钮,自动算出反应热焓,然后点击“OK”按钮,完成分析操作。
完成以上全部内容后,打印输出,测试分析操作结束。
六、DSC曲线
DSC曲线、不同初始条件下的 DSC曲线下图所示。图中可以直观地看出,随着反应的进行,样品与参比物之间的能量差(或功率差)随温度的变化,从而清楚反应的进程。
7
曲线的上升代表着吸热反应,曲线的下降代表着正在进行放热反应,所以最开始一般要吸收热量进行反应,之后放热,当曲线的纵坐标和初始高度差不多高时,表示反应基本完成了。
七、实验注意事项
1、注意环境的安静,否则影响曲线的质量;
2、样品的用量尽量一致;
3、合理选择保护气氛。
八、思考题
(1)、比较DSC、DTA、TG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热重法(TG)就是在程序控温下,测量物质的质量随温度变化的关系。得到试样质量随温度(或时间)变化的关系曲线即热重曲线。
差热分析(DTA)是指在程序控温下,测量试样物质(S)与参比物(R)的温差(∆T)随温度或时间变化的一种技术。在所测温度范围内,参比物不发生任何热效应。由X-Y记录仪记录下温差随温度T或时间t变化的关系即为DTA曲线。
差示扫描量热(DSC)是指在程序控温下,测量单位时间内输入到样品和参比物之间的能量差(或功率差)随温度变化的一种技术。只要记录样品的放热速度或吸热速度(即功率),即记录下补偿给样品和参比物的功率差随温度T或时间t变化的关系,就可获得试样的DSC曲线。
8 区别:
①曲线的纵坐标含义不同,测量对象也不同。TG:试样的质量;DTA:试样与参比物的温差;DSC:热流量。
②DSC的定量水平高于DTA。试样的热效应可直接通过DSC曲线的放热 峰或吸热峰与基线所包围的面积来度量,不过由于试样和参比物与补偿加热丝之间总存在热阻,使补偿的热量或多或少产生损耗,因此峰面积得乘以一修正常数(又称仪器常数)方为热效应值。仪器常数可通过标准样品来测定,即为标准样品的焓变与仪器测得的峰面积之比,它不随温度、操作条件而变化,是一个恒定值。
③DSC分析方法的灵敏度和分辨率均高于DTA。DSC中曲线是以热流或功率差直接表征热效应的,而DTA则是用∆T间接表征热效应的,因而DSC对热效应的相应更快、更灵敏,峰的分辨率也更高。
④温度范围不一样。TG:20℃~1000℃;DTA:20℃~1600℃;DSC:-120℃~1650℃。
联系:
三种热分析方法,都是是指在程序控温和一定气氛下,测量试样的物理性质随温度或时间变化的一种技术。虽然从不同侧面,但都是反映物质变化过程,从而进行分析和判断。
①试样都要承受程序温控的作用,即以一定的速率等速升(降)温,该试样物质包括原始试样和在测量过程中因化学变化产生的中间产物和最终产物;
②都是选择一种可观测的物理量,如热学的,或光学、力学、电学及磁学等; ③观测的物理量随温度而变化。
(2)、简述热分析曲线在化学反应机理分析中作用。
分析实验室实习报告范文第2篇
摘要
本实验中借助氧弹式量热计,在测定标准物质苯甲酸的燃烧热的基础上,先求算出了所用仪器的量热计热容,再以此为基础测定了蔗糖的恒容燃烧热。文章末尾对实验中的误差和雷诺校正方法的合理性进行了讨论。
实验步骤(修正) 1. 取消硝酸滴定过程
2. 先向量热器内加入2000mL去离子水,放入氧弹后再加入1000mL去离子水。 3. 实验过程中,在开始时恒温段每30s记录一个数据,维持5min;之后使用电极点火燃烧,燃烧过程中每15s记录一个数据,直至温度升高并恒定;温度升高并恒定后再次恢复至每30s记录一个数据。
数据记录及处理
1. 样品质量的测量:
表1 样品质量测定
样品 苯甲酸 m粗/g
m线/g
mNi/g m总/g m剩/g 1.2142
0.0158 0.0146 0.6245 0.0094 蔗糖 1.0404
0.0169 0.0163 0.9292 0.0078
2、水当量的测定:
表2 苯甲酸T-t数据表
t/s T/℃ 435 0.879 450 0.924 465 0.956 480 0.982 495 1.002 510 1.019 525 1.032
(失误漏记) 540
555 1.052 570 1.06 585 1.067 600 1.072 615 1.077 630 1.081 645 1.084 660 1.086 675 1.089 690 1.091 t/s 0 30 60 90 120 150 180 210 240 270 300 330 345 360 375 390 405 420 T/℃ 0 0.001 0.001 0.001 0.002 0.001 0.001 0.001 0.002 0.002 0.001 点火 0.007 0.079 0.325 0.571 0.725 0.815 t/s 705 720 735 750 765 780 810 840 870 900 930 960 990 1020 1050 1080
T/℃ 1.092 1.093 1.095 1.096 1.096 1.097 1.098 1.098 1.098 1.098 1.098 1.097 1.097 1.097 1.097 1.097
3、蔗糖燃烧热的测定:
表3 蔗糖T-t数据表
t/s T/℃
405 0.799 420 0.860 435 0.898 450 0.924 465 0.944 480 0.960 495 0.971 510 0.980 525 0.988 540 0.995 555 1.001 t/s 0 30 60 90 120 150 180 210 240 270 300 T/℃ 0 0 0 -0.001 -0.001 -0.001 -0.001 -0.002 -0.001 -0.001 -0.001 t/s
645 660 690 720 750 780 810 840 870 900 930 T/℃ 1.02 1.022 1.024 1.026 1.027 1.028 1.029 1.029 1.029 1.029 1.029 330 点火 570 345 0.023 585 360 0.257 600 375 0.529 615 390 0.712 630
4、苯甲酸燃烧T-t数据作图(雷诺校正)
1.005 1.009 1.013 1.016 1.018 960 990 1020
1.028 1.028 1.028
H1.000CD0.800E0.600T/C°0.4000.2000.000A0200BG4006008001000由雷诺校正图可知,升温△T=1.098K,t=409.8s
5、蔗糖燃烧T-t数据作图(雷诺校正)
t/s
1.200H1.0000.800E0.6000.4000.2000.000CDT/C°A0200BG4006008001000由雷诺校正图可知,升温△T=1.030K,t=391.3s
6.水当量的计算
(1) 引燃用镍丝的校正:
t/s
mNi0.01460.00940.0052g
qNiQvNimNi3243kJ/g0.0052g17J (2) 棉线的校正:
q棉Qv棉m棉16736kJ/g0.0158g264J (3) 量热计常数的计算: 苯甲酸燃烧反应式:C7H6O2(s)+对于气体产物而言n=-0.5 已知苯甲酸恒压热容为:Qp26460J/g 则QvQp15O2(g)=7CO2(g)+3H2O(l)2
nRT0.58.314289.452646026450(J/g) M122.125燃烧物质质量G0.61100.01460.01580.5806g
qq棉qNi26417281J
认为体系中已经将氮气排尽从而忽略由于形成硝酸造成的误差,计算可得
WQvGq264500.5941281DC水=3000.00.99887914.18182036(J/K)T1.098
7、 计算蔗糖的恒容燃烧热Qv和恒压燃烧热Qp (1)引燃用镍丝的校正:
mNi0.01630.00780.0085g qNiQvNimNi32430.008528J
(2) 棉线的校正:
q棉Qv棉m棉167360.0169283J (3) 蔗糖恒容燃烧热:
Qv已知W2036J/K
(WDC水)TqG
D3000.00.99887912996.6g
qq棉qNi28328311J
G0.92920.01690.01630.9060g
Qv(20362996.64.1818)1.0303111.640104(J/g)
0.8960(4) 蔗糖的恒压溶解热:
由方程:C12H22O11(s)12O2(g)12CO2(g)11H2O(l),可知n0 于是QpQv
误差分析 nRTQv1.640104(J/g) M由查阅文献可知,蔗糖燃烧热为-16490(J/g)。相对偏差
1649016400100%0.6%16490
实验值与理论值较为接近。
e1. 定量误差分析 (1) 质量称量误差
以万分天平计,称量误差为0.0002g,镍丝质量为差值法得到,误差应为0.0004g。
镍丝燃烧误差:
QvNi3243mNi0.00041.2(J/K)T1.098(刻意多保留一位有效数字) Q3243QvvNimNi0.00041.4(J/g)G0.9060W棉线燃烧误差:
167360.00023.0(J/K)T1.098(刻意多保留一位有效数字)
Q16736Qvv棉m棉0.00023.7(J/g)G0.9060Wm棉Qv棉
Qv26450G0.000615(J/K)T1.030燃烧物称量误差:
Q26450QvvG0.000627(J/g)G0.5806W累计加和来看,
W19100%0.93%W2036
Qv32100%0.20%Qv16400由此分析,称量本身系统误差对最终结果造成影响较小。
值得一提的是,在实验过程中称量结束至燃烧过程中,需使用棉线及镍丝固定待测物;这一过程中难免会有待测物压片散块造成质量偏差。这是实验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误差来源,其质量偏差将会线性传递至最终误差里。
在实际操作中,为了减少这类误差;可以在结束后将栓系绳子的工作放于一称量纸上完成,将待测物固定完成后再称量纸上洒落样品。从而弥补由于样品易散造成的误差。
(2) 水的体积测量造成的误差
为便于讨论,假设两次使用2000mL及1000mL容量瓶会累计造成5mL误差(认为容量瓶本身存在千分之一误差,再考虑挂壁、溅出等影响)
WC水水V4.18180.998871521(J/K)QvC水水TG 4.18180.9988711.030V524(J/g)0.9060W21100%1.03%W2036
Qv24100%0.146%Qv16400由此可见,加入水量的误差在极大估计条件下(5mL)也不会对最终结果造成太大影响。
(3) 温度波动造成的误差
在实验的非加热段,由数据显示温度波动为0.01K,则
QvGq264501.0881304(T)0.01132(J/K)T21.9822
WDC水20362996.64.1818Qv(T)0.01163(J/g)G0.8960WW132100%6.50%W2036
Qv163100%0.994%Qv16400本实验中,由温度波动0.01K即可对最终结果造成1%误差,由此可见温度波动是实验误差的另一主要因素。因此,采用雷诺校正是很有必要的。
(4)是否进行酸校正的定量分析:
假设氧弹内容积为1L(偏大估计),即含有790mL氮气。本实验中反复冲入氧气至1MP再放气至常压,重复三次除去氮气。则剩余氮气量可计算为790*0.13=0.79mL 换算为物质的量n(氮气)=0.033mmol
151N2(g)+O2(g)+H20==HNO3(l)242H59800 J /molUHnRT598001.758.314(273.1516.4)55587J/mol
由氮气产生的热效应Q55587J/mol*0.033mmol1.8J
此数值仅与镍丝称量误差带来的影响大致相同,对于整个实验体系可以忽略不计。因此本实验省略酸校正分析是合理的。
2.定性误差分析 (1)热容值变化的讨论
理论上,热容随温度变化而变化;因此c=c(T)并非一个常量。在本实验中,通过计算水当量表征仪器的吸热效应,同时控制燃烧标准物质和待测物质时体系上升大致相同的温度。同时,体系整体温度上升幅度并不大(1.1℃左右),因此粗略地认为热容随温度变化幅度可忽略是合理的。
(2)待测物质量
本实验定量分析过程中可发现,待测物质量大小对最终的误差有很大影响。在实验过程第一次压片过程中,由于操作并不熟练,压制得到的苯甲酸固体质量偏小;仅仅0.6g,计算发现由此导致的系统误差是较大的。因此,在蔗糖燃烧实验中改进了压片手法,增加了待测物质量,分析得到的系统误差显著下降。
实验操作讨论
在实验过程中,我认为有如下操作值得反思和注意 (1)压片操作
如果压片过松,则所得药片的强度较差,不宜成型,遇到外部振动或者在移动过程中会出现碎裂、散落现象。如果压片过紧,则压片器容易卡主,在取出样品过程中可能又会造成样品的损坏。
相较而言,苯甲酸标准物质颗粒较小,分布均匀,较为容易压片。而蔗糖晶体必须充分研磨成细末状再进行压片才会相对容易。 (2)固定压片的操作
将压片与点火器件稳定固定在氧弹中是本实验中最难的操作。首先需要明确,镍丝的作用是产生火花引燃体系,棉线的作用是将镍丝与待测物空间上固定在一起,同时起到引燃的作用。讲义上指出可以将镍丝压入样品内,但在本实验中受限于设备限制,以下操作更为合理:压出的样品用棉线固定捆住,同时棉线本身提供镍丝的固定支撑点,令镍丝穿过细线并环绕住压片。
同时在固定操作中,建议在下方放置称量纸。以便于收集散落的待测物,称量后校正得到正确的燃烧物质量。
(3)对于氧弹的清洁操作
两次测定之间除了需要擦净量热桶内壁、氧弹外壁的水分外,还需要将氧弹内筒仔细擦干净,除去上一次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水,减少误差。
结论
本实验通过在氧弹式量热计中燃烧苯甲酸,通过使用雷诺校正,计算出水当量的方法作为基准,求得了蔗糖的恒压(恒容)燃烧热为1.640*104J/g。之后通过定量、定性误差分析,讨论了实验过程中应当特别注意的细节。
思考题
1. 雷诺图解法的本质和适用范围
在量热实验中,量热计与周围环境的热交换无法完全避免,对温差测量值的影响可用雷诺(Renolds) 温度校正图校正。
1.200H1.0000.800E0.6000.4000.2000.000CDT/C°A0200BG400600800 1000t/s如图所示,图中B点意味着燃烧开始,热传入介质;HG为线延长并交温度曲线于E点,其间的温度差值即为经过校正的 。E点认为是环境均衡温度。图中(G-A)为开始燃烧到温度上升至室温这一段时间内,由环境辐射和搅拌引进的能量所造成的升温,故应予扣除。同理(H-C)由室温升高到最高点这一段时间内,热量计向环境的热漏造成的温度波动,计算时必须考虑在内。故可认为,HG两点的差值较客观地表示了样品燃烧引起的升温数值。
在量热实验中,如果无法保证体系完全与外界隔绝热交换,则需要用雷诺校正法扣除环境影响。同时在某些情况下,量热计的绝热性能良好,但搅拌器功率较大,可能由于搅拌造成温度波动,也需要用雷诺校正减小误差。
总之,雷诺校正的目的是使实验中温差变化能客观反映仅仅由燃烧产热而不受环境影响的结果。 2. 标准物质苯甲酸的恒压燃烧热Qp=-26460J/g,恒容燃烧热为多少?
见实验部分数据呈现及处理。 3. 搅拌过快或过慢有何影响?
搅拌过快可能造成由机械搅拌做功导致体系温度升高,从而引入不必要误差;搅拌过慢会使得温度计受热不均,测量值与真实值产生偏差。 4. 本实验中苯甲酸的作用是什么?可否将一定量的苯甲酸与蔗糖混合在一起只进行一次测量求蔗糖的燃烧热? 不可。
这样求蔗糖的燃烧热。由公式(WDC水)TQVGq可知,若将苯甲酸和蔗糖一起燃烧,则存在有W和Qv(蔗糖)两个未知数,无法单独求出蔗糖的燃烧热。
如果适当改进,至少进行两次测定并严格计算二者比例,可以通过解方程组确定蔗糖的燃烧热 5. 实验中“准确量取低于环境温度为1℃的自来水3000mL,顺筒壁小心倒入内筒”,为什么加入内筒的水温度要选择比环境低1℃左右? 由雷诺校正定义可知,应当使得环境温度处于燃烧前后温度差之间;若超出此范围,则雷诺校正无效。
分析实验室实习报告范文第3篇
1、了解STA449C综合热分析仪的原理及仪器装置;
2、学习使用TG-DSC综合热分析方法。
二、实验内容
1、对照仪器了解各步具体的操作及其目的。
2、测定纯Al-TiO2升温过程中的DSC、TG曲线,分析其热效应及其反应机理。
3、运用分析工具标定热分析曲线上的反应起始温度、热焓值等数据。
三、实验设备和材料
STA449C综合热分析仪
四、实验原理
热分析(Thermal Analysis TA)技术是指在程序控温和一定气氛下,测量试样的物理性质随温度或时间变化的一种技术。根据被测量物质的物理性质不同,常见的热分析方法有热重分析(Thermogravimetry TG)、差热分析(Difference Thermal Analysis,DTA)、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ifference Scanning Claorimetry,DSC)等。其内涵有三个方面:①试样要承受程序温控的作用,即以一定的速率等速升(降)温,该试样物质包括原始试样和在测量过程中因化学变化产生的中间产物和最终产物;②选择一种可观测的物理量,如热学的,或光学、力学、电学及磁学等;③观测的物理量随温度而变化。
热分析技术主要用于测量和分析试样物质在温度变化过程中的一些物理变化(如晶型转变、相态转变及吸附等)、化学变化(分解、氧化、还原、脱水反应等)及其力学特性的变化,通过这些变化的研究,可以认识试样物质的内部结构,获得相关的热力学和动力学数据,为材料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综合热分析,就是在相同的热条件下利用由多个单一的热分析仪组合在一起形成综合热分析仪,见图1,对同一试样同时进行多种热分析的方法。
图1 综合热分析仪器(STA449C)
(1)、热重分析( TG)原理
热重法(TG)就是在程序控温下,测量物质的质量随温度变化的关系。采用仪器为日本人本多光太郎于1915年制作了零位型热天平(见图2)。其工作原理如下:在加热过程中如果试样无质量变化,热天平将保持初始的平衡状态,一旦样品中有质量变化时,天平就失去平衡,并立即由传感器检测并输出天平失衡信号。这一信号经测重系统放大后,用以自动改变平衡复位器中的线圈电流,使天平又回到初时的平衡状态,即天平恢复到零位。平衡复位器中的电流与样品质量的变化成正比,因此,记录电流的变化就能得到试样质量在加热过程中连续变化的信息,而试样温度或炉膛温度由热电偶测定并记录。这样就可得到试样质量随温度(或时间)变化的关系曲线即热重曲线。热天平中装有阻尼器,其作用是加速天
3 平趋向稳定。天平摆动时,就有阻尼信号产生,经放大器放大后再反馈到阻尼器中,促使天平快速停止摆动。 (2)、差热分析(DTA)原理
差热分析(DTA)是指在程序控温下,测量试样物质(S)与参比物(R)的温差(∆T)随温度或时间变化的一种技术(见图3 )。在所测温度范围内,参比物不发生任何热效应,如Al2O3在0~1700℃范围内无热效应产生,而试样却在某温度区间内发生了热效应,如放热反应(氧化反应、爆炸、吸附等)或吸热反应(熔融、蒸发、脱水等),释放或吸收的热量会使试样的温度高于或低于参比物,从而在试样与参比物之间产生温差,且温差的大小取决于试样产生热效应的大小,由X-Y记录仪记录下温差随温度T或时间t变化的关系即为DTA曲线。 (3)、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原理
差示扫描量热(DSC)是指在程序控温下,测量单位时间内输入到样品和参比物之间的能量差(或功率差)随温度变化的一种技术。按测量方法的不同,DSC仪可分为功率补偿式和热流式两种。
4 图4即为功率补偿式示差示扫描量热仪原理示意图。样品和参比物分别具有独立的加热器和传感器,整个仪器有两条控制电路,一条用于控制温度,使样品和参照物在预定的速率下升温或降温;另一条用于控制功率补偿器,给样品补充热量或减少热量以维持样品和参比物之间的温差为零。当样品发生热效应时,如放热效应,样品温度将高于参比物,在样品与参比物之间出现温差,该温差信号被转化为温差电势,再经差热放大器放大后送入功率补偿器,使样品加热器的电流Is减小,而参比物的加热器电流IR增加,从而使样品温度降低,参比物温度升高,最终导致两者温差又趋于零。因此,只要记录样品的放热速度或吸热速度(即功率),即记录下补偿给样品和参比物的功率差随温度T或时间t变化的关系,就可获得试样的DSC曲线。
五、实验步骤
(一)、操作条件:
1、环境安静,尽量避免人员走动。
2、保护气体(protective):Ar、He、N2等。目的用于操作过程中对仪器和天平进行保护,以防止受到样品在受热时产生的毒性及腐蚀性气体的侵害。压力:0.05MPa,流速<30ml/min,一般为15ml/min,该开关始终为开启状态。
3、吹扫气体(purge1/purge2):在样品测试过程中用作气氛或反应气,一般为惰性气体,也可氧化性气体(空气、氧气等),或还原性气体(H
2、CO等)。但对氧化性或还原性气体应慎重选择,特别士还原性气体会缩短机架的使用寿命,腐蚀仪器的零部件。压力:0.05MPa,流速<100ml/min,一般为20ml/min。
4、恒温水浴:保证天平在恒温下工作,一般调整为比环境温度高2~3℃。
5、空气泵:保证测量空间具有一定的真空度,可以反复进行,一般抽三次即可。
(二)、样品准备
1、检查并核实样品及其分解产物不会与坩锅、支架、热电偶或吹扫气体进行反应。
2、对测量所用的坩锅及参比坩锅预先进行高于测量温度的热处理,以提高测量精度。
3、试样可以是液体、固体、粉体等形态,但须保证试样与坩锅底部的接触良好,样品适量(坩锅1/3或15mg),以减小样品中的温度梯度,确保测量精度。
4、对热反应激烈的试样或会产生气泡的试样,应减少用量。同时坩锅加盖,以防飞溅,损伤仪器。
5、用仪器内部天平称量是,需等天平稳定,及出现mg字样时,读数方可精确。
6、测试必须样品温度达到室温及天平稳定后才能开始。
(三)、开机
1、开机过程无先后顺序。为保证仪器稳定精确的测试,STA449C的天平主机应一直处于带电开机状态,除长期不使用外,应避免频繁开关机。恒温水浴及其他仪器应至少提前1h打开。
2、开机后,首先调整保护气体及吹扫气体的输出压力和流量大小至合理值,并等其稳定。
(四)、样品的称重
1、击weigh进入称重窗口,待TG稳定后钦Tare。
2、称重窗口中的Crucible mass栏变为0.000mg。
3、打开装置,将样品置入试样坩锅。
4、将坩锅置入支架,关闭装置。
5、称重窗口中将显示样品质量。
6、待质量稳定后,按store将样品质量存入。
7、点击OK退出称重窗口。
(五)、基线的测量
过程:打开电脑进入STA449C工具栏新建修整编号继续206599点击206599打开勾上吹扫气2和保护气设定升温参数:终点温度,升温速率,等结束设定等待参数:等待温度,升温速率,最长等待时间等点击进入降温参数设定提交继续保存设定完成进行基线测定。
(六)、样品的测试
过程:进入基线选样品+修正测量程序测试完成时自动记录所测文件。导出图元文件和数据即可。
(七)、结果分析
1、TG曲线结果分析
点击工具栏上的“mass change”按钮,进入TG分析状态,并在屏幕上出现两条竖线。根据一次微分曲线和DSC(or DTA)曲线确定出质量开始变化的起点和终点,用鼠标分别拖动该两条竖线,确定出TG曲线的质量变化区间,然后点击“apply”按钮,电脑自动算出该区间质量变化率;如果试样在整过测试温度区间有多个质量变化的分区间,依次重复上述步骤进行操作,直至全部算出各个质量变化区间的质量变化率,然后点击“OK”按钮,即完成TG分析。
2、DTA或DSC曲线分析 ①反应开始温度分析
点击工具栏中的“onset”按钮,进入分析状态,并在屏幕上显示两条竖线。根据一次微分曲线和DSC(or DTA)曲线,确定出曲线开始偏离基线的点和峰值点,用鼠标分别拖动该两条竖线,至确定的两条曲线上,点击“apply”按钮,自动算出反应的开始温度,质量开始变化的起点和终点,然后点击“OK”按钮,即完成分析操作。 ②峰值温度分析
点击工具栏中的“peak”按钮,进入分析状态,并在屏幕上显示两条竖线。根据一次微分曲线和DSC(or DTA)曲线,确定出曲线的热反应峰点,用鼠标分别拖动该两条竖线,至曲线上峰点的两侧,确定的两条曲线上,点击“apply”按钮,自动标出峰值温度,然后点击“OK”按钮,完成操作分析。 ③热焓分析
点击工具栏中的“aera”按钮,进入分析状态,并在屏幕上显示两条竖线。根据一次微分曲线和DSC曲线,确定出曲线的热反应峰及其曲线开始偏离基线的点和反应结束后回到基线的点,用鼠标分别拖动该两条竖线至曲线上两个确定的点上,点击“apply”按钮,自动算出反应热焓,然后点击“OK”按钮,完成分析操作。
完成以上全部内容后,打印输出,测试分析操作结束。
六、DSC曲线
DSC曲线、不同初始条件下的 DSC曲线下图所示。图中可以直观地看出,随着反应的进行,样品与参比物之间的能量差(或功率差)随温度的变化,从而清楚反应的进程。
7
曲线的上升代表着吸热反应,曲线的下降代表着正在进行放热反应,所以最开始一般要吸收热量进行反应,之后放热,当曲线的纵坐标和初始高度差不多高时,表示反应基本完成了。
七、实验注意事项
1、注意环境的安静,否则影响曲线的质量;
2、样品的用量尽量一致;
3、合理选择保护气氛。
八、思考题
(1)、比较DSC、DTA、TG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热重法(TG)就是在程序控温下,测量物质的质量随温度变化的关系。得到试样质量随温度(或时间)变化的关系曲线即热重曲线。
差热分析(DTA)是指在程序控温下,测量试样物质(S)与参比物(R)的温差(∆T)随温度或时间变化的一种技术。在所测温度范围内,参比物不发生任何热效应。由X-Y记录仪记录下温差随温度T或时间t变化的关系即为DTA曲线。
差示扫描量热(DSC)是指在程序控温下,测量单位时间内输入到样品和参比物之间的能量差(或功率差)随温度变化的一种技术。只要记录样品的放热速度或吸热速度(即功率),即记录下补偿给样品和参比物的功率差随温度T或时间t变化的关系,就可获得试样的DSC曲线。
8 区别:
①曲线的纵坐标含义不同,测量对象也不同。TG:试样的质量;DTA:试样与参比物的温差;DSC:热流量。
②DSC的定量水平高于DTA。试样的热效应可直接通过DSC曲线的放热 峰或吸热峰与基线所包围的面积来度量,不过由于试样和参比物与补偿加热丝之间总存在热阻,使补偿的热量或多或少产生损耗,因此峰面积得乘以一修正常数(又称仪器常数)方为热效应值。仪器常数可通过标准样品来测定,即为标准样品的焓变与仪器测得的峰面积之比,它不随温度、操作条件而变化,是一个恒定值。
③DSC分析方法的灵敏度和分辨率均高于DTA。DSC中曲线是以热流或功率差直接表征热效应的,而DTA则是用∆T间接表征热效应的,因而DSC对热效应的相应更快、更灵敏,峰的分辨率也更高。
④温度范围不一样。TG:20℃~1000℃;DTA:20℃~1600℃;DSC:-120℃~1650℃。
联系:
三种热分析方法,都是是指在程序控温和一定气氛下,测量试样的物理性质随温度或时间变化的一种技术。虽然从不同侧面,但都是反映物质变化过程,从而进行分析和判断。
①试样都要承受程序温控的作用,即以一定的速率等速升(降)温,该试样物质包括原始试样和在测量过程中因化学变化产生的中间产物和最终产物;
②都是选择一种可观测的物理量,如热学的,或光学、力学、电学及磁学等; ③观测的物理量随温度而变化。
(2)、简述热分析曲线在化学反应机理分析中作用。
分析实验室实习报告范文第4篇
课程名称: 国际经济与贸易 学 院: 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班级: 市场营销本科一班 学生姓名: 丁黑龙 学 号: 20102631 指导教师: 宋娟娟 总评成绩: 完成时间: 2012-12-10---2012-12-18
一、实验目的:
1. 利用SimTrade提供的各项资源,做好交易前的准备工作。 2. 学会运用网络资源宣传企业及产品。
3. 使用邮件系统进行业务磋商,掌握往来函电的书写技巧。
4. 掌握不同贸易术语在海运、保险方面的差异。在询盘、发盘、还盘、接受环节的磋商过程中,灵活使用贸易术语(CIF、CFR、FOB)与结算方式(L/C、T/T、D/P、D/A),正确核算成本、费用与利润,以争取较好的成交价格。 5. 根据磋商内容,正确使用贸易术语与结算方式签订外销合同。 6. 掌握四种主要贸易术语(L/C、T/T、D/P、D/A)的进出口业务流程。 7. 根据磋商内容做好备货工作,正确签订国内购销合同。 8. 正确判断市场走向,做好库存管理。
9. 正确填写各种单据(包括出口业务中的报检、报关、议付单据,进口业务中的信用证开证申请)。
10.掌握开证、审证、审单要点。
11.学会合理利用各种方式控制成本以达到利润最大化的思路。
12.体会国际贸易的物流、资金流与业务流的运作方式,体会国际贸易中不同当事人的不同地位、面临的具体工作与互动关系。
二、实验方法:
1、利用网络发布广告、搜索信息;
2、同业务伙伴建立合作关系;
3、进出口成本核算;
4、询盘、报盘、还盘、成交;
5、外销合同的签订;
准备阶段:对各个角色的任务进行了初步阶段的了解。建立属于自己的角色,并对公司资料进行填写,发布广告,寻找商机。
实习中段:通过在线帮助对各个角色进行了熟悉。
实习后段:实习的最后一天,主要业务完成,自己还独立完成了一笔业务,将之前的内容又复习了一遍。在此阶段可以当作实际交易进行、考查各因素使最少的成本达到最大的利润,这让我们更一步体会了一个真正商人有感觉。
运用国际贸易模拟软件完成相关操作,并结合软件相关操作步骤的提示完成所有操作内容。
三、实验过程:
(一)、首先在模拟软件上注册一个账号,如我注册账号为dhl。
(二)、登入账号并书写自己公司信息,我的公司名为黑龙,主要生产电脑。
(三)、申请注册公司的企业代码、SET证号、CA证号。我的企业名称 黑龙, 企业代码168,
企业CA证书号0000000015, 企业SET证书号017
(四)、完成实验中所需要的资金的注册及一些相关信息的完善。
(五)、发布产品信息,寻找买家。同时关注求购信息,根据公司所需购买其他公司的产品。在本次课程实验中我共与两位同学达成了购买及销售合同。
首先我公司与你是标准公司达成购买意向。
我公司接收了标准公司的订单我公司发盘,并且标准公司接受了我公司的发盘。
对方公司在接到我公司的还盘后,及时作出反应并及时填写相关贸易合同,并盖上该公司印章,随后发于我公司。我公司在接到订单后浏览相关内容并进行确定,在确定无误后盖上我公司的印章。
随后我公司与juna0215公司提出交易意向,以下是一系列交易过程:
我公司对juna0215公司下了订单,对方公司随即发盘,我公司确认后认为没有需要修改的就接受了。
我方公司在接到对方公司的还盘后,及时作出反应并及时填写相关贸易合同,并盖上我公司印章,随后发于对方公司。
四、实验结果
分析实验室实习报告范文第5篇
田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李花觉
疾控机构实验室能力建设是疾控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疾控机构科学指导疾病控制工作的能力基础,是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技术支撑。近年来,田阳县疾控中心积极依靠政府支持投入资金加强实验室建设,加大设备装备并对实验室环境进行了有效的改造。实验室从仅以分光光度计等小型仪器为主的检测到现在的拥有超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等大型仪器的检测,检测能力有了大副度的提高。本文就该中心实验室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措施,以进一步提高中心实验室检验能力,为有效实施疾病预防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及食源性监测、饮用水安全监测等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1、基本情况
1.1中心实验室现状
田阳县疾控中心现有业务用房3059平方米,其中检验用房500平方米。按《省、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指导意见》及《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评估标准》,中心通过多方筹措资金,从2011年始对相关实验室环境进行有效合理的改造。其中对结核病痰检及痰培养实验室、艾滋病初筛室、食品微生物检验室、健康体检样品检验室进行规范化改造,设立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各个区域均相对独立,使之在人流、物流上达到通畅,基本上附合实验室生物安全要求;在理化实验室安装配置通风柜4台,把有机样品处理及重金属样品消化处理区分开,把易对实验室环境产生影响的水中氨氮检测等项目放入通风柜中操作,相关食品的吊白块检测、二氧化硫检测等应用到蒸馏的操作放入通风柜中操作,主操作实验室设立相应的通风设施,在实验操作过程中随时抽风换气,最大程度减少实验过程中挥发的试剂对实验人员的危害;设立原子吸收室、气相色谱室、原子荧光室、超高效液相室等大型仪器室,每个仪器室均配置相应的操作台及通风设施,各仪器使用的气瓶均配置相应的气瓶柜,确保气瓶使用过程的安全预警。 1.2实验室人员配备情况
田阳县疾控中心实验室现有检验人员8人,其中6人为在编人员,2人为新进的合同制人员。中级职称4人,初级职称2人,无职称2人。本科毕业3人,在读本科4人,大专1人。专业分布为从事微生物检验3人,理化检验3人,临床样品检验2人。 1.3仪器设备配置情况
中心实验室配有美国沃特斯超高效液相色谱仪、北京普析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火
作者单位:田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作者简介:李花觉,女,田阳县人,主管技师,主要从事疾病控制检验工作 通信作者:李花觉,Te:13607765999,Email: 焰及石墨炉)、北京吉天原子荧光光度计、北京普析气相色谱仪、美国赛墨飞世尔超纯水机、生物安全柜、酶标仪、酸度计、电导率仪、万分之一天平、固相萃取仪、氮吹仪、旋转蒸发仪等检测精密仪器设备共246台,主要仪器设备A级达标率75%,B类为68% 。 1.4实验室检测能力
田阳县疾控中心实验室能够全面开展开展血清免疫学实验,常见细菌、霉菌培养分离鉴定,中毒事件微生物培养初步分离鉴定,食品、水、空气、涉水产品等的卫生质量检测,消毒灭菌效果检测,健康相关物品微生物检测,寄生虫病病原学检测,作业场所、公共场所、生活居住环境有毒有害因素的相关实验,饮用水和水源水水质分析,食品污染物及食品添加剂相关检测,食物中毒、农药中毒事件毒物及化学污染事件因素检测初步分析。临床实验区能够开展痰涂片查结核杆菌及结核耐药菌株培养,肝功能,梅毒等性病相关样品的检验。
按县级实验室能力要求应能开展的118项的必检项目中,该中心实验室能够开展 97项,生活饮用水常规应能检测的42个项目,该中心除放射性指标的两项外其余40个项目均能开展检测;2008年起该中心被纳入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监测点,近两年来每年上级下达的食品风险评估监测项目均能独立完成所有指标的检测。 1.5实验室质量控制
田阳县疾控中心实验室于1999年第一次通过省级实验室计量认证,于2005年通过省级实验室计量认证的复评审,并于2012年12月再次通过省级实验室计量认证及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双评审,成为百色市疾控系统首家获得双认证的县级实验室。自2005年初次通过区级HIV初筛室评审至今,每年均以优秀成绩通过质控考核。地方病防治方面连续9年通过国家碘缺乏病实验室的质控考评。理化实验室及微生物实验室均能顺利通过广西区疾控中心每年的质控考评。2014年中心理化室也以优异成绩通过了广西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开展的检验检测机构能力验证。 1.6安全管理
中心设置质量管理科,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对全中心检验检测工作进行规范化管理,成立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委员会,制定了相关制度,生物安全设施较为健全 ,检验人员经过区级生物安全培训并取得合格证,检验过程从无安全事故发生。 2.讨论
2.1 近两年,田阳县疾控中心对实验室检验检测仪器的配置有了质的突破,基本能满足政府部门及各类监测项目所要求开展的检测工作。但因现行体制的限制,该中心检测样品主要为国家食品风险监测项目样品及水质卫生监测项目样品,样品总体数量低,所检验项目比较单一,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仪器设备使用率,对仪器设备的保养与维护造成很大的困扰。对于检测频率低的项目应充分联手部分尚未具备检测能力的兄弟县疾控机构,实现区域实验室能力共享,既提高设备的使用率,节约资源,又能拓展本中心的检测能力。 2.2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已然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田阳县疾控中心实验室可以依托现有的仪器设备,开发本中心检测人员能力范围内的新项目。如2014年新配置超高效液相色谱仪,其对食品添加剂如合成色素、防腐剂类及果蔬类的农药残留检测有着分离效能高,分离速度快及灵敏度高的作用。现实验室理化检验员已初步掌握食品中合成色素及糖精钠、苯甲酸、山梨酸等的相关仪器条件及样品处理方法,未来还可开发农药残留、食品霉菌毒素如黄曲霉素及食品中营养成分检测。
分析实验室实习报告范文第6篇
摘 要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信息技术的需求也随之增长,掌握信息技术的程度也是考量现代人素质的重要因素。在信息技术热潮带动下,各高校也加大了计算机实验室的建设力度。本文立足于现今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建设的背景,在分析其利弊的基础上,探讨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建设的管理,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能够更好的服务于计算机教学,推动信息化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 计算机 实验室 信息化 建设管理
由于计算机学科有着很强的应用性及实践性,所以实验室教学便应运而生了。实验室教学在实践中非常地受欢迎,它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更有利于培养应用型与复合型以及创新型的人才。然而,在实务操作中,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笔者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一些改进建议,尽量的减少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管理中的问题。
1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建设的内容
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建设内容不尽相同,本文着重解析网络安全管理以及上机环境管理两方面的基础内容。
(1)网络安全管理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黑客、病毒等有害的事物也是层出不穷。高校的计算机实验室规模较大,管理复杂,建立多层防护的服务器,加强网络安全管理是非常重要的。这种管理对计算机管理人员以及实验室的教师要求比较高,他们必须具备良好的杀毒、防入侵以及计算机存储内容备份的能力,这样就能够减少黑客和病毒对实验室计算机的危害,增强网络安全性。
(2)上机环境管理
计算机设备会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地更新,那么如何做到合理的利用计算机资源,就需要实验室管理人员根据专业需要以及时代的发展做好相应的规划。对于需要学习新型技术的学生就可以使用较新的计算机,对于需要学习基础计算机技术的学生,就可以使用落后但仍有实用价值的计算机。另外还要保证整个实验室的母机系统正常运作,为实验室的计算机提供良好的后备条件。
2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建设管理中的问题
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建设管理过程中的问题非常值得探讨,因为这关乎到综合性人才的质量,以及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下文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分析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建设管理过程中的问题。
(1)设备陈旧,管理机制不健全
信息技术的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对于实验设备的要求也是不断的加大。然而随着高校的扩张,学生越来越多,学校基于节约经费以及其他方面的考虑,没有很快的更新计算机实验室的计算机,甚至还有计算机供应不足的现象出现。因此有些新型的技术就难以在陈旧的机器设备上面操作,严重影响学生们的学习质量。再者,高校机房里的管理机制过于呆板,缺乏灵活变通的性质,这也会影响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2)教学质量难以跟进
各高校都已经开设了计算机学科,因此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的教师们的工作任务就比较重。而且,大学是个大熔炉,学生们来自各个社会阶层,这也决定了学生们的计算机水平都不一样,但是为了高校的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们一般都会整齐划一的为学生授课,不会考虑学生计算机水平的差异。另一方面,由于教师们的任务较重,学习新型计算机技术的时间较少,因此他们授予学生们的计算机技术一般都无法跟进时间发展中的计算机技术。
3促进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建设的方法
俗话说,金无足赤,当然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建设中存在问题也是很正常的,但是如果能够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案,对症下药的话,相信能够促进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建设。
(1)及时更新设备,建立科学管理机制
及时更新计算机设备并不意味着高校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实时的更新计算机设备,而是要求高校在经济能力承受范围内尽可能的满足学生们的学习需求。另一方面,建立科学合理的实验室管理机制是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健康发展的前提,因为无规矩不成方圆。计算机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是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的法规和依据,好的管理制度是教学顺利进行重要保证。
(2)增强实验队伍素质
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建设的关键在于培养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实验室队伍,这样才能更好的激发实验室人员的积极性。高校可以在增开计算机学科的同时,多聘用一些计算机教师,这样既能使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去学习了解新型的计算机技术,又能因人而异的为不同基础的学生传授不同层次的计算机技术。不同的学生可以学到其基础之上的计算机技术,无形中会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激情,而且也会引发学生们竞相学习新型计算机技术的热潮,从而提高学生们的学习质量。另外,如果高校能够为一些优秀的实验室教师提供充足的资金以及学习、接触新型计算机技术的机会,相信也能获得别样的收获。
4结语
把实验引入教学更能培养实用型的人才,也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高校的计算机实验室孕育着各种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搞好实验室的工作将会有重大的意义。目前的高校计算机实验室虽然存在着设备陈旧,管理机制不完善,教师素质难以跟进等问题,但它毕竟是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之中的,希望大家能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些问题,积极地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促进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单,赵美芳.高校公共计算机实验室的科学管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16).
[2] 王祖析.浅论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创新[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2).
[3] 张晓健.浅议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方法与改革——职业教育及信息技术发展驱动下教学质量的改进[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1(02).
分析实验室实习报告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