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工作个人实习报告
翻译工作个人实习报告(精选8篇)
翻译工作个人实习报告 第1篇
自.5.19号入职________以来,不知不觉已有6月有余,时光如梭,距离岁末已半月有余。回首这半年,有工作时的忙碌,也有与同事合作时的愉快,更有来自直接领导的敦敦教导与关怀。在这半年多里,我不仅在公司里学到了全新的东西,也从同事及领导身上学到了珍贵的做事态度与作人原则,让人铭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反观自我,也总结了些不足之处,有待改进从而提高自己。现将这半年以来的工作,主要总结如下:
一、参加各项培训
进入公司以后,参加了各项培训,包括安全培训,反恐培训等。尤其在后者的实地反恐培训中,我以积极的心态与高昂的热情去面对,在培训中不畏艰难,不惧炎热,最终顺利地通过了考核。通过安全培训,我深深感受到安全对于每一个人,对于一个项目,甚至对于整个公司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缺一不可的。所以,对于任何人,无论身在何处,“安全第一”的概念始终需要放在第一位。
二、翻译各种资料
根据项目需要及工作中的具体要求,目前翻译工作及内容主要如下:各部门与业主间来往信函,控制计划部的周月报,施工质量部的施工与质量控制方案,采购部的技术采购文件及招标文件,设计部图纸与技术文件的审核,uop设计方相关设备技术方案的中译,合同及保险文件的翻译等,同进进行同事间翻译文件的互审工作。
翻译工作最终体现为译入语的字字句句,甚至标点符点上,尤其在细节方面(特别是标点符号和空格)。在翻译工作中,我始终以精益求精的态度,一丝不苟的精神地对待每一个语句。某些不懂或者较难的语句,则字斟句酌,反复推敲每一字,直到满意为止。同一原文,不同译文,通过反复斟酌,尽可能地选择更加贴切的译法。
三、扩大学习范围
通过切身的经验,才知道翻译工作最难的部分,不在实际做翻译,而在
知识储备。因为之前的工作,并不是完全与翻译有关,有些文件的翻译,从专业角度而言,显得有些不足,也有些懵懂,为工作带来困难。为了能完成所分配的翻译任务,需做好充分的准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就目前的翻译需求而言,涉及了石油化工,海关清关,合同保险,采购等等。具体到某一翻译类别,如果没有深厚的经验积累或者相应的专业知识,想顺利完成翻译工作是不太可能的。所以,这要求自己不得不增加专业知识,扩大专业范围。所以,工作之余,我大量地阅读了相关的知识,扩充了相关的词汇。
除了专业学习外,在作人做事方面,我也加强了学习。来到________项目后,我能够积极地参与公司组织的各项学习活动,在工作当中学,向同事学,从未放弃学习的任一时机。唯有学习,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在公司倡导向________同志学习的过程中,我看到了一位优秀的石油人,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做出了非凡的事迹。从________同志的身上,我受到深刻的鼓舞,并立志向________同志学习,学习他一丝不苟的钻研态度,还要学习他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
四、学习规章制度
来哈萨克之前及之后,在公司里与项目上,通过公司内专家的亲身教学与通过邮件发来的文件,我逐渐学习了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内控文件,以及pk项目相关资料等。每一次教学,我都细而聆听;每一个文件,我都仔细阅读。无有规章,不成方圆。大到国家,小到公司,概莫例外。
通过全面的学习,我深刻地领悟到:制度是根本,执行是保障。作为公司的一员,我们应义无反顾,服从并执行制度,直至达到完成工作的目标。我们应坚决贯彻公司各种规章制度,自觉遵守公司的纪律,维护公司的利益,拥护公司的发展,体现出高度的敬业精神,唯有这样,公司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屹立不倒。
五、对待不足之处
每次翻译过后,通过同事间互审,以提高翻译质量。某些细微的差错,显现了我在工作中的细心程度,还有所欠缺;平时的工作中,只想着提高自己的业务知识能力,而忽视了理论方面的主动学习,忽略了与部分同事间良好关系的建立,
从而使得部分工作中产生被动,降低了工作效率。
工作中的不足,让我警醒,让我认识到人无完人,不能有丝毫懈怠之情。应不断改进,提高自我工作意识及工作效率,努力做好工作中的每一件事情。
最后,感谢公司为我提供这个平台,让我在________项目上通过工作与努力,不断成熟与进步。在公司领导的正确带领下,在各位同事的无私帮助下,渐渐让我在这个岗位上能实现自己的价值。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在这个平台上尽我所能,为公司的更加辉煌尽一份力量!
翻译工作个人实习报告 第2篇
年 龄: 27岁 学 历: 本科
工作年限: 2年 婚姻状况: 未婚
户 口: 郴州市 身 高: --
居 住 地: 广东省深圳市 现任职位: 日语校译工程师
待遇要求: 面议 到岗时间: 面谈
希望地区: 深圳市
希望岗位: 日语翻译
点击放大 自我评论
我是一个善于思考,有上进心的人。通过半年的会计知识学习,考取了深圳市会计从业资格证,具备了较好的.会计基础知识。通过近两年的日语校译工作,不仅提高了专业知识,也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是加强了团队意识和协调合作能力。
另外,我是一个做事踏实,对工作、公司有着极高责任感的人,适应环境能力强。在努力工作的同时,也积极参加公司组织的旅游、晚会表演等活动。
希望有识之士能给予机会,相信能与贵公司实现双赢。工作经验
某公司 -07 - 至今
公司性质:电器、电子、通讯设备
担任职位:日语校译工程师
离职原因: --
工作职责和业绩:
1.负责电子词典资料的收集,数据录入,校对。
2.负责电子辞典资料的日语笔译工作。
3.负责组内会议的召开,记录。
4.协助公司软件人员,开展电子辞典的制作。
5.作为项目负责人,安排项目的进展,协调项目成员的工作,直接对项目经理负责。 教育经历
湖南科技学院 -09 - 2009-06
最高学历:本科
专业名称:日语语言文学
专业描述:主要学习日语基础知识,及日本文化,文学等。
技能专长
技能专长:
国际日语一级能力测试资格证
深圳市会计从业资格证
大学英语四级证
语言水平:
普通话:精通
英语:一般
翻译工作个人实习报告 第3篇
其实《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应属口译一类,但是为了便于各位英语爱好者的学习参考,现在亦已成为笔译的素材。看过政府工作报告翻译的大学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看懂报告并不难,难就难在其对基本功的要求很高。单词虽然不难理解,可是如何将他们合理搭配且能够符合英语的语言习惯也是很困难的。并且,其中还有很多专业词汇,这些词汇不是从英语产生的时候就存在的,很是中国渐渐将这一词汇引入到新闻主流中,英语也就重视此类的翻译,时间久了,这类词汇的翻译也就变得约定俗成了。还如中文的习惯往往是短句、无主句、先因后果,但英文的使用习惯恰恰与中文是相反的长句加从句、要主谓宾完整、先果后因(田传茂、杨先明,2007)等等。
其实对于近几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我们并不难看出,英语的翻译也加入很多中国因素。翻译最难的不应该是语法词汇,而是这种根深蒂固的文化上的差异。中国人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语言也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这种形式更青睐于中国传统的文化词汇,如“小康社会”。同样地,英语国家也尤其独特的语言形式,如果译者只是针对字面的意思来翻译,那只能说是与源语南辕北辙了。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就要靠译者,在翻译的同时还能将其意思解释清楚,使翻译不仅仅是为了传递语言本身的信息,还要传递语言内在的文化含义。
政府工作报告结构很鲜明,每个独立的结构中层次又很清晰,涵盖了中国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经济、教育、农业、军事等等,这些是以往我们不多接触的话题,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就都有提及,这对英语学习者也是很好的帮助。
1 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功能
首先要说到的就是《政府工作报告》的文体。政府工作报告是广泛使用的正式文体,不论是地方各级政府还是中央人民政府都要使用这种文体,其特征是:一、政治性。《政府工作报告》是我国民主政治的集中体现,体现了我国现代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历程,它所涵盖的内容都是有关我国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大事。它的政治性就要求翻译要忠实其原文。二、《政府工作报告》的最大特点就是具有中国特色,其中包含很多新词语和新提法。一年一度的《政府工作报告》是中国政府对以往一年的工作总结,也是对即将开展新一年的工作进行部署:总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新成就,部署针对我国国情的新方针。因此在这一过程中,不免会产生很多新的词汇,因为就中国的语言习惯来说,新的词汇往往也是很精简意思却很丰富,这类词汇词组是很难在字典上找到对应的词汇,这对翻译来说也是一个难点。三、这类文体都是句子偏长,多个分句并列、句式单一,多个并列短句或并列谓语件只用逗号隔断,链接成分使用不多,层次不太明显。用词也会很重复单调,如“进展良好”、“完善”、“取得新进步”,这类词汇翻译过来往往都是用“process”、“improvement”、“effort”反复使用的。
其次,《政府工作报告》以上的独特性,时期翻译就具备了一种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就要求《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有其自身的理论依据,制定符合自身的翻译原则标准。这种原则也可以划为两点目的性和忠实性。这种目的性通俗地可以解释为将报告中的内容能够是外国人能够充分理解。《政府工作报告》的译文是要对外公开发表的,译文要使译语者能够在我过现代社会这样一种背景下,了解报告中所表述的我过现在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能成功移植原文中的各种交际功能(张培基等,2008),是译语文化中的受众理解我国社会是《政府工作报告》翻译的重要原则之一。因此如何选择正确的翻译方法和灵活多变的翻译策略就成了译者所要考虑的问题了。《政府工作报告》是具有较强的折执行和敏感性的,那么忠实性就显得尤为重要。这种“忠实性”不是简单机械、较为表面的忠实,而是“充分”翻译的一种表现,那这就要求了交际功能上的很多对等关系,以下例子就是根据对等关系而列举出来的:
1)信息对等
随着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政府的工作也日渐增多,随之产生的词汇也就越来越新颖,这就给翻译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并且,中国的文字也是博大精深,中国人说话做文章都更中意言简意赅的方式,两个词就概括了一整句话的意思,这同样也会给翻译人员带来困难。处理这一类问题就好的方式,就是先将简单的中文式的词语解释出来再加以翻译,这样就起到了完整传达源语者意思的作用。例如具有中国特色的表达方式的词语“改革开放”,翻译成英文就是“reform,opening up”;再如中文式表达的词语“三农”,那么就要理解三农的含义农业、农村和农民,翻译过来就是“agriculture,rural areas and farmers”。
2)搭配对等
有一个问题经常困扰着翻译人员不能够找到完全一致的词汇来做翻译,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翻译人员熟悉英文词语的搭配,找到合适的词语来做翻译,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发展经济、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中的动词翻译成英文会用established and put into practice、worked hard、deepened、ensured、improved和promoted,都是经过翻译人员的理解翻译过来的,虽然词汇不是完全一个意思,但是相对于后面要搭配的词语还是恰如其分的。
2 从《政府工作报告》得到的启示
1)准确把握词汇意义
汉语历来有使用形象加强表达的传统,现实生活中人们也喜欢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象表达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因此,即使在正式的政治文件中也不乏这类活泼、生动的表达。例如:“严把土地、信贷两个闸门,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实施走出去战略”等,极大的增强了宣传效果。但翻译的时候若只照字面意思直译,不对原文形象所指称的实际意义做出正确的解读,译出的译文肯定会令读者不知所云,甚至导致误译,错译。这不仅达不到译文的交际目的,无法实现译文在译语文化中的交际功能,也违反了忠实性原则。对于这类词汇的处理,必须根据其实际意义谨慎的在译语中选择词汇,不可生编硬造,自行其是。
例1: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We will support qualified enterprises in going global.
“走出去”是汉语常用的形象生动的词语,表示“走出国门,走向国际化”的意思,但是若直译为“going out”,则无疑会使英语读者摸不着头脑。
在翻译宏观词汇时,必须先吃透具体含义,再进一步变换词汇和确定搭配。否则,译文就会枯燥晦涩。以“建设”一词为例,在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出现:
例2: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First,we must build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2)多利用分句
汉语重“意合”,多个分句按时间事理顺序平行铺排,结构短而松散,各分句以意相连,形式上看不出明显的语义形态标记。而英语重“形合”,以动词为焦点统领句中各成分,句子语义层次分明,结构严谨,重点突出。而根据功能翻译理论,翻译要实现跨文化交际。汉译英时,需要分析各成分间的逻辑关系,用从句、分词短语、介词短语、加连接词等手段把并列结构转换为从属结构,应突出句子重点,主次分明,必要时,还应拆分汉语长句,“化整为零”,使译文符合英语的行文习惯,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例3:继续搞好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总结经验,逐步扩大范围。We will press ahead with the trial reform of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and,on the basis of a review of that experience,gradually expand the reform to a wider area.
原文三个动词短语,形式上并列,逻辑上却不并列。“总结经验”是过渡成分,总结的是“改革试点”的经验,在此基础上才能“扩大范围”,因此译文添加了on the basis of。值得注意的是,为了更好的连接前后逻辑关系,此处的动词短语“总结经验”在英译时活译成了名词短语。
摘要:随着中国的日益强盛,许多国家会对中国迅猛的崛起感到惊讶,同时也会提出很多疑问,能够解决这些疑问的途径之一就是研究《政府工作报告》。2008年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特别的年份——奥运会,南方冰冻雨雪自然灾害,经济危机的潜在威胁——中国在面对这些问题时采取了什么样的态度,是国外媒体尤为关注的。对于翻译来说,如何将这些信息准确完整地传递给外国人,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我们可以通过对政府工作报告翻译的研究了解更多有关翻译的知识。
关键词:翻译,政府工作报告,功能,启示
参考文献
[1]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翻译工作个人实习报告 第4篇
关键词: 翻译伦理 政府工作报告 中国特色用语
一、引言
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和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中国正越来越多地吸引国际社会的注意。一年一度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回顾中国政府前一年或五年的工作成果,并对来年或未来五年的工作做出总体部署,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民生等多个方面,是国际社会了解中国国情和发展动态最权威的信息来源。因此,报告的翻译至关重要。
政府工作报告中存在不少中国特色用语,这些用语植根于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及社会背景,在译语文化中很难找到对应项。如何使目的语读者了解报告中中国特色用语的内涵,是翻译中的一个难点和重点。
翻译是两种文化交流的媒介,涉及语言、文化等诸多因素,对这些因素之间关系的处理,离不开伦理的指导。王大智认为,翻译活动的诸要素都具有社会伦理属性,伦理性是翻译的本质属性。本文以切斯特曼的翻译伦理模式为指导,分析数字缩略语、文化负载词、四字词及俗语等中国特色用语的翻译策略。
二、翻译伦理模式在中国特色用语翻译中的体现
切斯特曼(2001)提出翻译的五种伦理模式,即再现伦理——再现原作内容及原作者意图;服务伦理——完成与委托人协商后达成的要求;交际伦理——与“他者”进行交流;基于规范的伦理——满足目的语文化的期待和规范;承诺伦理——履行翻译的职业道德规范。该文是迄今为止对翻译伦理研究贡献最大的一篇杰作(骆贤凤,2009)。在翻译实践中,受客观条件的制约,译者不可能同时遵循上述五项模式,只能依具体情况,择一项或几项而从之。
例1.原文:加强“三河三湖”等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和工业废水废气废渣治理。
译文:We strengthened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water pollution in the key watersheds of the Huai,Hai,and Liao rivers and Tai,Chao,and Dianchi lakes,and improved the control of wastewater,gases and residues from industry.
例2.原文:積极推进新能源汽车、“三网”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
译文:We will make substantive progress in developing motor vehicles powered by new energy sources and in integrating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s,cable television networks,and the Internet.
分析:数字缩略语的大量使用是国内党政文献的一大特色,简洁、易读、易记,是汉语本族语者乐于接受的风格。然而,由于缺乏相关背景知识,国外受众很可能不了解原文中的数字缩略语。译者在翻译时增添了相关信息,将“三河三湖”和“三网”的具体内容呈现给读者,帮助读者把握原文内涵,是交际伦理的体现。
例3.原文:……保障“米袋子”、“菜篮子”安全。
译文:...and ensure the security of the “rice bag”(grain supply) and “vegetable basket”(non-staple food supply).
分析:“米袋子”和“菜篮子”都是中国特色用语,指粮食(如大米、小麦等)和副食品的生产与供应。此处,译者采用直译、意译相结合的策略,不仅保留了原文生动形象的风格,还以目的语读者能够理解的方式传递了原文信息,是再现伦理与交际伦理共同作用的结果。
例4.原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有保有压,把钱花在刀刃上。
译文:We will improve the structure of expenditures,maintain expenditures in some areas while reducing them in others,and spend our money where it counts the most.
分析:四字词语是汉语中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简短精练,包含完整的意义。译者在翻译例句中的“有保有压”时,根据政策内容及原作者意图,将其内涵完整地传达给目的语读者,符合交际伦理。另外,“把钱花在刀刃上”这一俗语如若直译,必然会给目的语读者的理解造成障碍,译者采取意译策略,以受众能够理解的方式传达原文内容,也是交际伦理的体现。
三、结语
译者在翻译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中国特色用语时多遵循交际伦理模式,以目的语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传达原文内涵,帮助读者把握原文信息,促进中国政府与国外受众交际活动的实现。可以看出,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还渗透了译者对译文读者文化背景、思维习惯等的考量,是翻译伦理制约翻译行为的产物。
参考文献:
[1]Chesterman,Andrew.Proposal for a Hieronymic Oath[J].The Translator,2001,(2).
[2]骆贤凤.中西翻译伦理研究述评[J].中国翻译,2009,(3):13-17.
英语翻译毕业生实习个人简历 第5篇
目前所在: 番禺区 年 龄: 21
户口所在: 江西 国 籍: 中国
婚姻状况: 未婚 民 族: 汉族
培训认证: 未参加 身 高: 162 cm
诚信徽章: 未申请 体 重: 45 kg
人才类型: 在校学生
应聘职位: 英语翻译:,人事助理:,贸易/进出口专员/助理:
工作年限: 3 职 称:
求职类型: 实习可到职日期: 两个星期
月薪要求: 面议 希望工作地区: 广州,深圳,不限
工作经历
江西新青年暑期辅导中心 起止年月:2009-07 ~ 2009-08
公司性质: 所属行业:
担任职位:
工作描述: 从事中小学生暑期辅导工作。
离职原因:
志愿者经历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 江西师范大学
最高学历: 本科 获得学位: 毕业日期: 2012-06
专 业 一: 对外汉语 专 业 二:
起始年月 终止年月 学校(机构) 所学专业 获得证书 证书编号
语言能力
外语: 英语 优秀 粤语水平: 一般
其它外语能力:
国语水平: 优秀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
英语水平: 通过大学英语六级,听、说、读、写能力较强。
汉语水平: 汉字应用水平测试通过一级甲等,具有良好的书面文字表达能力。
计算机水平:通过国家二级,熟悉运用Word、Excel、PPT、Access等Office办公软件。
普通话水平:普通话水平测试通过二级甲等,普通话标准、流利,具有良好的交际能力。
综合能力: 学习能力强,责任心强,独立工作能力强,团队合作意识强。
详细个人自传
我是一个性格活泼开朗的.女孩,对于学习,刻苦努力;对于生活,积极热情。
我最大的兴趣爱好是舞蹈,最大的优点是好学、责任心强。我擅于人际交往,
在与人交往中获得了很多乐趣。大学期间的学习既积累了我的专业知识,又
锻炼了我的学习能力和社交能力,我的座右铭是: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英语翻译多年工作经历个人简历 第6篇
感恩,正直,守时,虚心,乐于并善于向不同层次的人学习,接受能力强,服从管理并具有团队合作精神,乐于并善于沟通,执行力强,善于在压力下解决困难。我能比较快速投入工作,对所负责的工作有强烈的责任感,稳定性强,一旦确立目标就会全力以赴去实现它。
姓 名:大学生个人简历网
性 别:
年 龄:
身 高:
户 籍:
现居住地:
工作经验:6-
婚姻情况:
院 校:perth institute
主 修:
学 历:
待遇期望:
电脑水平:熟练
英 语:雅思
求职意向
工作职位:英语翻译
工作地点:佛山南海区
求职状态:我目前处于离职状态,可立即上岗。
发展方向:外贸业务,渠道拓展
培训教育
时 间:-09-01~-07-31
学 校:广东行政学院
专 业:计算机应用与维护
学 历:大专
时 间:-10-16~-08-17
学 校:perth institute of business technology
专 业:英语
学 历:certificate 3
时 间:-11-18~-08-17
学 校:perth institute of western australia
专 业:酒店管理
学 历:advanced diploma
技能专长
-能熟练运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
-善于与人沟通,语言具有亲和力,并具有一定的谈判技巧,
-熟练使用各种办工软件,操作平台,各大搜索引擎,b2b操作平台,
-曾在两家风格不同的.西餐厅任职,熟悉西式餐饮出品流程,
-有七年的实际驾驶经验。
工作经历
时 间:2006-07-08~-06-01
公司名称:chi restaurant
公司性质:私营企业
担任职位:厨部助理
离职原因:实习期满
时 间:2008-07-18~-06-25
公司名称:jacs cafe
公司性质:私营企业
担任职位:西餐初级厨师
离职原因:回国
时 间:2011-09-27~-05-09
公司名称:奥美加服务有限公司
公司性质:私营企业
担任职位:运营助理
离职原因:签证到期回国
时 间:-12-08~-06-30
公司名称:爱尚西典
公司性质:私营企业
担任职位:西餐厨师
离职原因:脚伤手术
时 间:8月月
公司名称:德邦装饰材料有限公司
公司性质:私营企业
担任职位:外贸业务员
工作描述:
-阿里巴巴平台的维护与操作,网站装修,图片管理,关键词编辑。
-海外新客户开发,老客户维护,国内客户日常拜访。
-接单,跟单,出货流程的跟进和监督。
翻译工作个人实习报告 第7篇
首先,要感谢刘姐给了我一个锻炼自己的机会。翻译公司-----是我以前所没有接触过的行业,它对于我来说,是陌生又新鲜的,是在憧憬之余还感觉到神圣的地方。我对它的理解是:高不可攀,远不可及。只有学识渊博,语言精通的人才能呆的地方。
刚开始的到来,让我感到太突然,自己一下子倒是接受不了,在刘姐和同事们的帮助下我才慢慢适应。公司是刚成立的新公司,文员也不可能只是做文员的工作。这对于我来说是很具有挑战性的。还记得当同事已经打了好多通电话之后,我才敢打自己的第一通电话,当时拿电话的手都是颤抖的,心里竟然还在祈祷不要有人接电话。可是并不如我所愿,那边接起了电话,我一时之间竟不知道自己要说什么了:开始想好的那些话语都跑到了乌邦国。我就不知道自己是怎么结束的那次电话,到现在想想,那时真的是很傻的。
做电话销售也可能是所有销售里最难,最具有挑战性的了;我又是一个死要面子的人,对于别人的拒绝总是很让我伤自尊。但是自己要是想迈过这个门槛,就必须要丢掉面子,面子虽然是自己的,但是别人给的。所以就想办法叫别人给自己面子,给自己业务了。说实话当时我是把自己看成被“逼”上梁山的好汉,每天都在打电话,打好多的电话让自己遭受拒绝,学会承受。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也的确是“认识”了几个不错的有意合作者(但是最近没有翻译业务),个人总结《翻译公司电话销售新员工个人工作总结》。
一段时间下来,我发想自己电话打得也不少,可是联系业务的很少,几乎没有。认真想想好像也不能说是自己的失误太大。人们原本就对电话销售很是反感,听到就挂:或者是很礼貌性的记个电话(真记没记谁也不知道)。打电话即丢面子,被拒绝,又让自己心理承受太多。于是我又在寻找别的思路-----网络。我们经常在网上,何不用网络联系呢?都能让人们在紧张的工作中放松一下,聊上几句闲话,就很有可能聊出一些客户。这样,因为是网友,感觉很亲近,不会拒绝你,至少都会考虑到你。经常在线,联系着又很方便,不用打电话,不用当着那么多同事的面讲价还价,显得自己很小气似的。讲价还价是一门艺术,不能没有耐性。现在很多人爱还价,即便是价位很合理,处于习惯也会还价。无论双方谁说了一个价钱都想是让对方直接接受,电话会叫人没有什么缓冲的时间;而网络就不一样了,有缓冲的时间,又能用很轻松的语气说话,让人很容易接受;即便是自己说话有所失误,在网络上容易解释,也容易叫对方接受,可是电话就不一样了,电话上人们往往喜欢得理不饶人。
翻译工作个人实习报告 第8篇
《政府工作报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一种公文形式,内容通常分为三部分,即一年来工作回顾,当年工作任务和政府自身建设。
近年来,随着国际交往和贸易的日益增多,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也逐渐出现了英文版。2004年上海、深圳两城市率先发行英文版的政府工作报告。北京和宁波紧随其后,于2005年推出英文版。2009年全国大部分省、市政府都准备了双语版工作报告。因此《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构建了探讨翻译策略和技巧的新平台。
1981-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统计数据显示,“文明”一词从无到有,从1981年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到2003年的“政治文明”,2008年的“生态文明”,和2014年的“城市文明”,适用范围不断扩大。此外,“精神文明”的翻译尚无定论,“文明”的翻译五花八门,字面翻译的问题严重。本文追溯“文明”使用和翻译的历史沿革,以2009-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为例,探讨“文明”一词的翻译原则与策略。
2“文明”的历史沿革
新华社高级编辑王平兴曾指出:我们政治文献中常出现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据理论界的一些同志介绍,是中国学者提出的新的文明系列。(王平兴,2010)由此看出,这一系列“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产物,与传统意义上的“文明”不尽相同。要翻译好中国学者提出的新的“文明系列”,就必须追溯其历史沿革,深入了解并挖掘其本质。
2.1“文明”使用的历史沿革
笔者查阅历年政府工作报告,追溯“文明”使用的历史沿革:
1)“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作为“文明”的两种表现形式,同时出现。
1981-199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反复强调“我们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仅要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2)“精神文明”出现次数增多,“物质文明”淡出视野。
1991开始“精神文明”出现频数增加,物质文明基本不提。
3)“文明系列”日渐形成,“文明”内容更加丰富。
200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新词“政治文明”;2008年“生态文明”一词诞生;2014年“城市现代文明”加入“文明系列”。
4)“文明”词性扩展,用作形容词或副词。
“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2003)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2014)
“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加快推进综合执法,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2015)
5)2011年和2014年再度提到“精神文明”,其他均由“文化建设”代替。
2.2“文明”频繁出现的原因
“文明”的频繁使用源于其积极的含义。《新华汉语词典》(2014年版)的解释为:1.文化。如精神文明。2.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和具有较高文化的时期。如文明社会。3.旧时指西方现代色彩的(风俗、习惯、事物)。百度百科中将“文明”解释为人类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文明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概括地说“文明”代表一种进步,代表一种发展,是人类追求的物质和精神目标的总和。
“文明”的频繁出现与政论文的交际目的紧密相关。政府工作报告通过汇报前一年的工作成绩,规划该年的工作计划和目标,来宣传政策,指引方向。同时,报告是外媒了解中国的一个重要窗口。“文明”代表一种有序公允的社会氛围,“文明系列”宣扬一种求发展、谋建设的理念,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经验和成果,给国人带来正能量和动力,也有利于树立积极向上的国际形象。
2.3“文明”翻译的历史沿革
自1981年“精神文明”出现以来,“文明”的译法经历了异化还是归化的论辩过程,至今各大外宣媒体仍未统一。直译的代表是China Daily,意译的代表是《政府工作报告》等其他两会材料。
80年代,钱钟书和杨宪益主张直译,指出“精神文明”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应该采取对等翻译的策略,译为“spiritual civilization”。随即在华专家提出异议:“spiritual”宗教意味甚浓,受众接受困难。“文明”翻译的论辩由此展开。
曹惇于88年撰文《从“精神文明”的英译所想起的》支持直译的做法,原因有二:1.“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是我国首创的理念,它的翻译要靠近源语言。2.毛主席口中的“纸老虎”直译为“paper tiger”。这个创新的英文词语在20世纪60年代初出版的《韦氏大辞典》里即已收作正式词条。
21世纪初,“文明”翻译又迎来新一波大讨论。这次的主力军是一线翻译人员,代表人物有党政文献的资深翻译王弄笙、王平兴等。他们主张深入挖掘政论词汇的实质,放弃“形似”,追求“神似”,并强调了收集目的语语料的重要性。
笔者认为《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要着眼于其交际目的,由目的论的观点看,目的决定策略。在翻译政论文时,译者应采用解释性翻译的策略,将“文明”背后的意义明示出来,降低中文的模糊度,创造性地使用目的语现有词汇,匹配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文化,这样才能达到其交际目的。
3 案例分析——以2009-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为例
2009-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文明”出现共28次。其中,名词形式出现最多,共20次,用做形容词和副词较少,分别是5和3。
由此笔者从“文明”的用法入手,对“文明”的使用背景进行分类,在中英文模糊性的差异中寻求平衡,探讨不同情境下该词的翻译策略。
3.1“名词+文明”的翻译
“文明”用作名词的情况分为两种:(1)传统意义上的文明,如“人类文明”;此类的“文明”与英文中“civilization”完全对等,直译即可;(2)政治类新词组成的“文明系列”,如“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等。此类的“文明”与“civilization”意义不同,代表的是一种发展和进步,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升华的阶段或过程。此处应以解释性翻译为主,译为“development”,“progress”等。
3.1.1 变译-精神文明
精神文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社科文化方面的发展;(2)思想道德方面的发展。要准确翻译出“精神文明”的实质,就要从文化和道德的发展入手。
1)加快构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2011)
We should speed up the establishment of moral and behavior⁃al norms that carry forward traditional Chinese virtues which con⁃form to socialist cultural and ethical requirements suited to a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2)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公民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2014)
We should foster and practice core socialist values,strengthen civic morality,and advance cultural and ethical progress.
以上两句均采用解释性翻译“cultural and ethical progress”,点明实质,突出了发展和进步,降低了中文的模糊度,减轻了目的语读者的阅读压力。
3.1.2 变译-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生态文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2)有关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的政策,制度和设施的增加。
1)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2012)
We will comprehensively advance socialist economic develop⁃ment,political,cultural and social progress,and ecological aware⁃ness.
2)努力建设生态文明的美好家园。(2014)
Build China into a beautiful homeland with a sou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句1中将“生态文明”译为“ecological awareness”,将其概念具体化,清晰度增加。句2中“生态文明的”作为形容词出现,生态本身没有文明与野蛮之说,所谓“文明的”生态,取的是“文明”中健康有序的语义,因而此处译为“with a sou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3.1.3 省译-生态文明建设
当“生态文明”与“建设”搭配时,常常省略“文明”,只翻译“建设”。
1)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2009)
We need to promote all-round progress in socialist economic,political,cultural,social and ecological development.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2013)
We made significant socialist economic,political,cultural,so⁃cial,and ecological progress,and wrote a new chapter in build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3)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2014)
We will promote socialist economic,political,cultural,social,and ecological advancement;and achieve sound and sustaine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harmony and stability.
以上三句中,均采用了省译的做法,分别译为“ecological development”“ecological progress”和“ecological advancement”。
3.2“文明+名词”的翻译
“文明”用作形容词时,意义等同于“开化的,有文化有教养的,有序的”。
1)我们一定能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2012)
We are definitely capable of taking a path of civilized develop⁃ment which ensures that production increases,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rise,and we live in a goo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2)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2014,2015)
We strive to finish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 and a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that is prosperous,strong,democratic,culturally advanced and harmonious.
以上两句中,分别把文明的译为“civilized”和“culturally advanced”,使其有坚实的意象作支撑,更容易被读者理解和接受。
除此之外,文明后常接“单位”“城市”“个人”,此时“文明”的意义又发生了改变。字面意思之外,还有更深的交际目的,即文明单位,文明城市、文明个人、值得学习和模仿。此时要灵活地将其翻译为“model establishment”,“model city”和“role model”。
3.3“文明+动词”的翻译
“文明”用作副词时,常与“执法”,“经商”“办学”连用,此时“文明”取“遵规守纪,公允有序”之意。
1)做到规范、公正、文明执法。(2009)
We will ensure that the law is enforced in a standardized,fair and civilized manner.
2)切实改进行政执法工作,努力做到规范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2010)
We will effectively improve law enforcement in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and work to ensure that laws are enforced in a stan⁃dard,fair and civil manner.
3)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2015)
We will deepen reform of the administrative law enforcement system;enforce the law in a strict,well-regulated,impartial,and appropriate manner.
以上三句中,一个“文明执法”三个译法,“civilized man⁃ner”,“civil manner”和“appropriate manner”看出译者的用心和谨慎。政论文要树立正面的形象,“civilize”与“barbaric”相对,容易留下之前野蛮执法的印象,“civil”强调按照法律执行,却失了人文关怀,“appropriate”意为“得体,适宜”,最恰如其分。
4 结语
本文追溯“文明”一词使用和翻译的历史沿革,在1981—2015年的数据基础上总结“文明”使用的发展趋势和构词变化。以2009—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为例,将“文明”的使用背景分为名词、形容词和副词三类,采用解释性翻译的方法,抽丝剥茧,挖掘其内涵,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将模糊的概念清晰化。
《政府工作报告》作为主要的对外宣传材料,它的翻译要体现译者对中英两种语言的理解和交际水平。对外宣传语言要做到严肃性,准确性和灵活性的统一:在翻译时要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度,在涉及中国主权、领土完整和国家独立等原则问题上,必须“咬文嚼字”;汉语比英语的模糊度高,对语境要求高,必须根据具体语境判断具体含义,做到“恰如其分”;政治类型词汇层出不穷,文化负载过重,不能百分百直译,要吃透原文,做出微调。
参考文献
[1]黎千驹.模糊语义学导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张建.外宣翻译导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3.
[3]曹惇.从“精神文明”的英译所想起的[J].外国语,1988(3):15-21.
[4]杜争鸣.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关键词“文明”“精神”英译探析[J].中国翻译,2014(3):108-109.
[5]过家鼎.关于“纸老虎”和“精神文明”的译法[J].上海翻译,2005(1):55-55.
[6]贾毓令.从《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谈如何克服“中式英语”的倾向[J].上海科技翻译,2003(4):26-28.
[7]李红霞.目的论视域下的政论文英译策略研究[J].外国语文,2010(10):85-88.
[8]王平兴.对外传播符号转换与重要词语翻译[J].中国翻译,2010(1):71-75.
[9]王弄笙.汉英翻译中的CHINGLISH[J].中国翻译,2000(2):31-35.
翻译工作个人实习报告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