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撑竿跳高范文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71

撑竿跳高范文(精选11篇)

撑竿跳高 第1篇

撑竿跳高是田径运动中唯一使用辅助器材表演技术技巧的竞技项目。从完成动作的整个过程来看,完整的撑竿跳高技术包括持竿助跑、插穴起跳、悬垂、摆体、伸展、拉转推竿和过竿落地等技术环节。持竿助跑是撑竿跳高获得动量最重要的技术环节,由于撑竿跳高在助跑的最后部分要举竿插穴,而举竿动作又和起跳联系更为紧密,所以通常把插穴与起跳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撑竿助跑获得的水平速度要通过合理的插穴和起跳动作才能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竖竿和摆体的动量;另外竿上动作的质量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插穴起跳的合理性。所以,在撑竿跳高技术链中,插穴起跳是撑竿跳高技术的关键环节。狄卡·瑞斯贝克(美国撑竿跳高冠军,1978~1983年是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大学的田径教练员,美国国家跳高委员会主席)通过对决定撑竿跳高成绩和失败因素的分析中得出:决定撑竿跳高成绩最重要的因素是速度,助跑、插穴和起跳占成绩的90%。在世界上有很多快速助跑的运动员,当他们的插穴技术被破坏时,本来能跳得高的潜力就损失了。撑竿跳高技术是环环相扣的技术链,后一技术必须以前一技术为基础,没有合理的助跑、举竿插穴与起跳紧密结合,后面竿上技术都无从谈起也就更不会有撑竿成绩的发展和提高。

撑竿跳高助跑不同于其他跳跃类项目,最大的区别在于撑竿跳高需要持竿助跑,运动员不但要获得尽可能大的水平速度,还要使降竿与助跑协调配合,为插穴起跳做好前提准备。持竿助跑最后两步技术正是处于助跑向起跳的过渡阶段,它是助跑与起跳技术连接的“纽带”。

1995年国际田联正式设立了女子撑竿跳高项目,2000年女子撑竿跳高作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走进悉尼。由于我国女子撑竿跳高项目发展早,因此,开始阶段我国女子撑竿跳高在世界上独领风骚培养出了孙彩云、蔡维燕等一批优秀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近十几年来,由于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重视该项目的发展,女子撑竿跳高优秀运动员不断涌现,世界纪录屡次被刷新,成绩增长极为迅速。与此同时,我国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增长速度也相当快,但比起俄罗斯、美国还有一定的差距,现在世界纪录是5.05米,由俄罗斯运动员伊欣巴耶娃所破,国内最好成绩是4.64米,由上海运动员高淑英所破,目前和世界纪录还有41厘米的差距。本文通过对我国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李彩霞近两年的比赛技术录像,与我国优秀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进行运动学对比分析,找出李彩霞的技术差距与优势所在,为今后的训练提供参考依据。

二、研究对象

李彩霞与国内外优秀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的近年比赛技术为研究对象。李彩霞1987年出生,身高1.75米,体重62公斤,参加撑竿跳高专业训练6年,最好成绩4.15米,运动健将。

比赛成绩:

2006年,全国青年田径锦标赛第七名,成绩3.85米。全国田径冠军赛第五名,成绩3.80米。

2007年,全国田径锦标赛第二名,成绩4.15米。全国田径冠军赛第四名,成绩3.80米。

2008年,全国田径锦标赛第三名,成绩4.15米。全国田径冠军赛第二名,成绩4.00米。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助跑各部分参量的变化

1. 助跑步数分析

持竿助跑的步数越长速度越快,竿子弯的弧度就越大,现代撑竿跳高技术(女子)助跑步数要求16~20步,但因为能力问题国内和国外在助跑上还是有差距,国外大多数采用16-20步,如费奥法诺娃采用16步,伊欣巴耶娃采用18步.而国内大多数采用12~16步,而且采用14步助跑的人较多,16步助跑的人相对少一些,如高淑英采用14步,周扬和李彩霞采用16步,从助跑的步数来看李彩霞基本符合国外运动员的助跑步数。

2. 最后两步助跑步长的变化特征分析

步长大小取决于运动员的腿长、蹬摆的力量和幅度、后蹬脚的角度、髋关节的灵活性和柔韧性等因素。通常情况下,在助跑的倒数第二步开始举竿插穴。为了达到快速起跳的目的,除了快速的助跑速度外,还可以采取积极快速下压起跳腿进行起跳而使倒数第一步步长缩短,这不但减少水平速度的损失,而且能减少前蹬阻力。苏联的雅戈金(1982年)认为,最后几步助跑既要跑得快,倒二步可比倒一步大约长半个脚掌,最后几步助跑的特点在于保持步长条件下,增加频率。由表2的数据中可以看出,高淑英倒二步步长要比李彩霞长0.03米,这一数据李彩霞和高淑英相差不是很大,毕竟高淑英的身高要比李彩霞高。而李彩霞和吴莎在倒二步步长上,李彩霞要比吴莎长,倒一步时吴莎加长了步幅,要比李彩霞倒一步和倒二步差距大,其实倒一步比倒二步缩短长约半个脚掌较为合适,李彩霞倒一步比倒二步加大了0.01米,虽然在起跳速度损失上不会很明显。但是倒一步越短越有利于起跳,从录像资料上看吴莎倒二步是缩步子,导致她最后一步比倒二步大了0.12米,这样对她的起跳也是有影响的,李彩霞和高淑英倒一步相差0.04米,李彩霞在倒一步是加大步长,而高淑英倒一步是减小了0.06米,表明她有较好的步长稳定性。也说明了李彩霞在步幅变化这方面把握得还不够好,需要后两步更积极更主动些。

3. 最后两步助跑速度变化特征分析

助跑最后几步的速度,在许多方面对腾起速度和运动成绩起着决定性作用。当然,在良好的起跳技术基础上,损失的速度越小越好,国外的运动员在这一技术上比国内的运动员损失率要小,这也说明重心移动速度越快就越有利于起跳。从表2的数据看,李彩霞倒二步重心速度与高淑英和吴莎对比看,李彩霞是最快的,高淑英相对比较慢一些,主要高淑英助跑步数要比李彩霞和吴莎短,所以造成倒二步速度比李彩霞和吴莎慢,而在倒二步重心速度李彩霞和高淑英相差0.28米,与吴莎相差0.07米,这是李彩霞在倒二步助跑重心速度比她俩有所占优势的地方,而倒一步李彩霞和吴莎的重心速度是一样,说明吴莎后一步加快了重心速度,而高淑英与李彩霞和吴莎相差0.79米,高淑英倒二步比倒一步慢0.49米,说明高淑英倒一步重心速度减小了,这样有损重心速度对她接下来的起跳是不利的。数据表明李彩霞在倒二步和倒一步要比高淑英、吴莎的重心速度好,这也是李彩霞在重心速度上的一个优势所在。

(二)起跳技术参数分析

1. 起跳重心速度的变化特征分析

撑竿跳高不是竞速项目,所以对于“人—竿”系统真正有意义的参数应该是起跳离地瞬间人体重心的腾起速度。因此改进起跳技术,以减少起跳过程中人体水平速度的损失,创造尽可能大的垂直速度,才能保证人体获得快速的起跳腾起速度(诚然,为了起跳,适当的水平速度损失是不可避免的)。起跳过程中身体重心速度的变化反映了运动员的快速起跳能力和技术特征,起跳末的重心速度是决定撑竿跳高成绩的主要因素之一。在起跳过程中水平速度的保持十分重要。如果在起跳过程中,运动员追求了较大的腾起垂直分速度而损失了较多的水平速度,这样运动员只是过于向上腾起,而不是向前、向上腾起,结果会造成竿子向前的速度不够,致使运动员到达身体重心的腾起最高点时,身体没有足够的水平速度越过横杆。同时,运动员身体重心的腾起垂直分速度过大,人体作用于撑竿的力必然减小,使竿子上部弯曲不够,影响撑竿弹性势能的储备。起跳点是起跳脚与上手的投影点位置较为合适,对竿的做功越大重心跟得也就越好。从表2可知吴莎在起跳这一阶段重心速度向前性很好,有利于更积极更向前的完成起跳,而李彩霞要比吴莎慢0.38米,这样李彩霞损失的速度就会直接影响起跳,与高淑英对比,她要比李彩霞向前性好,重心速度更快,主要是她的助跑是14步,而起跳结束后李彩霞与吴莎对比,吴莎要比李彩霞快0.38米,与高淑英对比,她的结束重心速度比李彩霞和吴莎都要快,这样她对竿子利用要比李彩霞好,有时间做动作,而李彩霞的蹬伸时机过早。高淑英、吴莎与李彩霞在起跳过程中重心水平速度李彩霞要比她俩都低,说明李彩霞在起跳过程中身体重心水平速度损失较大,反映了髋部过早向前。在起跳离地瞬间,李彩霞的身体重心速度是6.69米,而吴莎是7.17米,高淑英6.76米,表明李彩霞在起跳过程中的垂直分速度较大,动态快速力量能力具备,但又缺乏动态最大力量,两者之间的发展极不平衡;也影响了撑竿的向前滚动速度及撑竿弹性势能的储备,从而影响了运动成绩。数据结果表明,李彩霞在起跳过程中尚需在水平速度的保持上作进一步的努力,在今后的训练中应注重提高水平速度,加强动态力量和绝对力量的发展。

2. 起跳过程中速度的损失率分析

撑竿跳高运动的实质就是动能和势能转变的过程,运动员助跑起跳获得的动能经双手作用于撑竿,使撑竿产生弹性形变,并借助撑竿的弹性使身体越过横杆。运动员如何才能在起跳的过程中以降低最小的损失率取得成绩的关键,起跳是主要环节所在,撑竿地面一接触,就是人体开始对撑竿做功的开始。从表2对比李彩霞和吴莎、高淑英的数据来看,说明李彩霞在起跳过程中速度的损失率要比吴莎、高淑英大,李彩霞最后助跑速度和高淑英基本接近,但起跳过程中速度损失率远远高于高淑英的速度损失,这可能成为影响高度的一个障碍,与吴莎差距不大。

3. 起跳过程躯干角的变化特征

从表3对比看,李彩霞与高淑英着地时躯干角相差为2.4°,与吴莎相差为3.3°,因为腾起离地瞬间,躯干角度越小,运动员起跳效果越好,成绩也就越好。李彩霞在着地时躯干角要比高淑英好,向前运动较积极,吴莎要比李彩霞更积极一些,在离地时高淑英的躯干角是90.9°,比李彩霞要小2.2°,与吴莎比,她要比李彩霞大1.2°,说明李彩霞和吴莎在起跳离地瞬间稍比高淑英好,但李彩霞与高淑英对比下起跳离地瞬间,李彩霞的躯干保持不够有后仰现象,起跳时躯干保持紧张时的力量不够,造成腰腹过早向前。在起跳的蹬伸阶段躯干要注意伸展,其中胸部向前上方的积极运动十分重要,这将为竿上的后续动作奠定良好的基础。躯干上部积极向前和协调连贯的插竿动作是插竿起跳的关键。握竿上手臂向上伸展以及躯体成正直姿势时,身体重心投影点即将移过起跳点,李彩霞与高淑英在身体重心过起跳点垂直时刻躯干角相差不大,只有0.3°。但和吴莎对比李彩霞身体重心过起跳点垂直躯干角的后仰就较为明显,这一环节也是李彩霞要提高的方面。

4. 起跳离地时身体重心的腾起角度

人体离开地面或器械的瞬间,人体重心的速度方向与水平线之间的夹角,称为腾起角。可用水平速度和垂直速度求出:腾起角度a=arctg(Vy/Vx)。因此,腾起角的大小与腾起时身体重心的水平速度和垂直速度的大小相关。在研究中发现:腾起角越小,撑竿的弯曲程度就越大。撑竿跳高总的起跳方向是向前上方,与跳远的起跳机制相同,起跳腾起角为19°~23°,优秀运动员可达16°~18°。由表4可知,高淑英起跳离地时身体重心腾起角度是18.9°,她基本接近优秀运动员的腾起角,而吴莎是21.3°,李彩霞是21.8°,李彩霞和吴莎相差不大,但与高淑英相比李彩霞在垂直速度占腾起初速度的份额比她要大。致使腾起角度加大。这也说明李彩霞在起跳方向上,向上的角度比高淑英大、起跳的垂直分力要大,有损竿子的弯度。但数据表明李彩霞在起跳腾起角上基本符合撑竿跳高合理的起跳腾起角。

5. 起跳过程上握竿手臂肩关节角度与下握竿手臂肘关节角度变化

在起跳脚的脚掌必须快速而积极着地的最后一步助跑中,运动员要用握竿上手将竿子的尾端部垂直推上去。最后一步步长相对较短,起跳腿积极快速进行起跳,起跳点的位置应是起跳脚尖在上握点垂线下方,由于握竿上、下手之间的距离相当小(仅为50~60厘米),因此已伸展的握竿下臂也会参与这种动作,当运动员进入髋部仍保持“高抬”的垂直支撑阶段时,两臂都要伸直并应使肌肉处于紧张状态。在插穴时,由于不是强调向上向前,而是强调向前向上(即插进)的动作,因此可减少动能的损失。起跳时两臂不成对称的伸直,上握手臂充分伸直,下握手臂紧张支撑撑竿;这种支撑将有利于弯竿及竿上动作的平衡,多少能减少插穴时的冲击力。

由表5可知,高淑英着地瞬间,上握手臂肩角是170.3°,吴莎是165.9°李彩霞是169.1°,李彩霞与高淑英上握手臂肩角相差不大,李彩霞、吴莎上握肩角相差3.1°,比吴莎好。在下握竿手臂肘关节角度上,高淑英是154.6°,吴莎是148.6°,李彩霞是139.5°,她俩下握竿手臂肘关节角度都要比李彩霞角度大,表明此刻李彩霞向上举竿不够积极,肩角上未充分打开。在起跳离地瞬间,上握手臂的肩角可以代表腾起离地瞬间上握手臂及肩关节的伸展程度,高淑英上握手臂肩角是173.4°,吴莎的是123.8°,李彩霞是136.1°,李彩霞和高淑英在上握手臂肩角上还有一定差距,说明李彩霞在腾起离地瞬间肩角过小,腾起离地时含胸、起跳不充分,造成下肢摆动腿迅速向前甩出,使下肢向前的运动速度快于撑竿向前滚动的速度,影响了后继长摆运动的动作质量;同时,说明李彩霞举竿不充分,影响撑竿向前的滚动速度,但比吴莎好。

握竿下手所起的作用是通过向上顶撑竿并利用与握竿上手的动作共同产生的力矩使撑竿开始弯曲。然而,撑竿的最大限度弯曲则是在两臂同时朝竿轴施力后出现的。现代撑竿跳高技术要求从起跳离地瞬间开始,举竿后的下握竿手臂应保持较大的肘关节角,使得人体对撑竿形成一个牢固的支撑。李彩霞在起跳离地瞬间的下握竿手臂肘关节角度136.1°,高淑英是135.1°,吴莎是123.8°,高淑英与李彩霞下握竿手臂肘关节角差不多,吴莎比李彩霞和高淑英角度要小,因为在起跳离地瞬间下手肘关节角度的变化直接影响起跳后悬垂及摆体效果。从转动力学的角度和撑竿跳高的技术特点来看,肘角逐渐增大,人体对撑竿的支撑摆动才逐步稳定,摆动稳定既有利于弯竿,也有利于能量的转移,李彩霞在这一技术上下手肘关节比她俩好,但还需要更进一步努力。

6. 起跳离地瞬间上握竿手地面投影点与起跳点间距特征

起跳位置为起跳离地瞬间起跳脚趾尖至穴斗前沿的距离,撑竿跳高技术要求运动员起跳点应在上手握点的正下方。现代撑竿跳高技术要求在起跳结束瞬间,起跳点、人体的重心、上握竿点同在一条垂直线上。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竿弦倾角和握竿高度,另一方面可以增加人体前肌群的伸展程度从而改善人体的用力条件,有利于人体水平动能向势能的合理转变。

从表6可知,李彩霞在起跳离地瞬间上握手地面投影点与起跳点间距符合现代撑竿跳高技术的要求。与伊欣巴耶娃、高淑英对比,李彩霞上握手地面投影点与起跳点距穴斗前沿距离最大,伊欣巴耶娃的上握手地面与起跳点是0.37米,高淑英的上握手地面投影点与起跳点是0.22米,李彩霞是-0.30米,说明伊欣巴耶娃和高淑英上握手地面投影点及起跳点都近,这样对比看,李彩霞比她俩在成功率上要好,有助于摆体动作。

注:规定人体助跑方向为正,-号表示与人体助跑方向相反方向

7. 中外优秀运动员与自己在不同高度的对比变化

注“田径科技运动”2007年度合订本苑延刚译自国际田联田径运动新研究,2007年第2期.35~40。

从表7可以看出李彩霞和高淑英与俄罗斯运动员伊欣巴耶娃在不同的高度、跳次、握竿高度上和最后两步助跑速度相比较,高淑英和伊欣巴耶娃倒二步速度相差是0.35米,而李彩霞与伊欣巴耶娃相差0.10米,高淑英与李彩霞相差0.22米,数据表明李彩霞与伊欣巴耶娃在后两步助跑速度上还有一定的差距,但和高淑英比较李彩霞要比高淑英快0.22米,这也是李彩霞在助跑上有所提高的地方。

在握竿的高度上她两相差为0.11米,而李彩霞与伊欣巴耶娃相差0.27米,与高淑英相差0.16米,众所周知,撑竿跳高成绩是由运动员握高和腾跃高度、助跑速度决定的。李彩霞、高淑英与伊欣巴耶娃尤其在腾高上的差距较为明显,这不仅是直接影响专项成绩的主要因素,也是衡量撑竿跳高技术水平的重要指标,这些都是需要再努力的地方。

四、结论

第一,李彩霞在助跑重心速度上和其他运动员比较占有优势,符合撑竿跳高重心速度的要求。在起跳阶段重心腾起角度上较好,符合撑竿跳高对起跳腾起角的技术要求,这些技术可以为其他撑竿跳高运动员提供参考依据。

第二,李彩霞在起跳时身体重心水平损失过大,垂直方向速度增值过大,从而造成起跳垂直分力过大,说明起跳过程中在水平速度的保持上仍需再作进一步的努力。

第三,高淑英在起跳过程中速度的损失率是最小的,说明她在这一技术环节上要强于其他运动员。这也是所练撑竿跳高运动员要参考的技术环节。

背跃式跳高 第2篇

背跃式跳高的助跑阶段是非常关键的,助跑的质量直接决定了运动员是否能够成功的完成背跃式跳高这个动作,所以在平时训练的时候一定要在助跑上面花点心思。

背跃式跳高又称“福斯贝里式跳高”。急行跳高姿式之一。助跑步数为8―12步,前段跑直线,后段跑弧线,用离横杆较远的腿起跳。起跳离地后,保持伸展姿势向上腾起,并在摆动腿及其同侧手臂的带动下,加速身体围绕纵轴旋转,使身体背对横杆;当头、肩越过横杆后,及时仰头、倒肩、展体,挺胞,并稍后收双腿,形成杆上背弓姿势,同时身体重心尽量靠近横杆,以充分利用腾空高度;当身体重心移过横杆后,应加速向上甩腿越过横杆。过杆后以背部落垫。

背跃式跳高助跑的任务是获得必要的水平速度,并为提高起跳效果和顺利地越过横杆创造条件。背越式跳高一般采用8至12步助跑,分直线助跑段与弧线助跑段。直线助跑技术:近似于短路途中跑技术,跑进时身体重心高而平稳上体适当前倾,后蹬充分有力,前摆积极抬腿,两臂协调配合大幅度摆动;弧线助跑技术:身体逐步内倾,加大外侧腿臂的摆动幅度,保持头、躯干成一直线向内倾。助跑的整个过程应有明显的加速性和较强的节奏感,尤其是最后几步逐渐加快,到最后一步最快。

撑竿跳高 第3篇

关键词: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寿命;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823.2文章编号:1009-783X(2008)02-0117-04 文献标识码:A

中国是世界上开展女子撑竿跳高运动较早的几个国家之一。我国女子撑竿跳高曾经有过辉煌的时刻,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孙彩云、蔡维艳等优秀选手多次打破并保持女子撑竿跳高的世界纪录,占据绝对领先的地位。自第27届悉尼奥运会正式将女子撑竿跳高设为比赛项目以来,我国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高淑英首次进入奥运会女子撑竿跳高比赛决赛,这是我国今后田径项目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切入点之一。但与欧美国家女子撑竿跳高水平的不断提升相比,我国女子撑竿跳高水平的停滞不前,一部分优秀运动员的过早退役,后继无人,造成了与世界先进水平不小的差距。国家培养一名优秀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要付出很多的财力、物力、时间,同时运动员为了取得佳绩也付出了艰辛与努力,如何最大地挖掘出他们的运动潜力,能够长时间地保持最佳的运动成绩,是所有教练员和体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找出我国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运动寿命的影响因素是本文想要探讨的问题。

1文献综述

1.1“运动寿命”的界定

“寿命”一词在《辞海》中的释义是“生命的年限。古乐府《长歌行》:发白复更黑,延年寿命长。亦引申指事物存在或有效使用的期限”。因此,顾名思义,“运动寿命”是指“运动员运动生命(生涯)的年限”。在竞技运动理论中最早提出“运动寿命”概念的是前苏联学者霍缅科夫,他认为“运动寿命是指在优异的身体素质和身体的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达到最高的技术水平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和提高它的过程。”现在,我国运动训练学家将高水平竞技选手多年训练的全过程划分为基础训练、专项提高、最佳竞技以及竞技保持等四个阶段,其中最佳竞技阶段是最重要的核心阶段,该阶段是多年训练过程中竞技状态的最高峰,属最佳竞技能力和最高运动成绩的集中表现阶段,竞技保持阶段则可看作是最佳竞技阶段的延续。因此,“运动寿命”实质上是指“运动员多年训练全过程的年限,即指对运动员从开始接受基础训练到达到个人竞技水平最高峰,直至终止运动生涯全过程的时段”。

1.2有关“运动寿命”的研究现状

蒋惠珍(2000)通过对比我国与世界各国优秀田径运动员在竞技年龄上存在的差异,就影响我国优秀田径运动员运动寿命的因素进行研究分析,得出了结论,认为影响我国优秀田径运动员运动寿命的因素主要是基础不扎实,伤病问题,竞赛制度和训练体系不完善以及运动员自身的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等因素。提出了延长运动寿命的对策与建议。

寿伟江,余丁友(2005)通过问卷访谈等方法对我国田径运动员的过早退役原因做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运动损伤,后顾之忧,收入偏低,潜力不大是造成过早退役的原因;与教练关系不和及其他两方面对退役的影响相对没有前几项大。绝大多数都是由于主要原因综合所致。另外,对出现这些原因的根源也做了具体的探讨。

胡国雄等(2006)对现阶段影响我国运动员运动寿命的心理因子、行政因子、动力因子、观念因子、高原现象因子、保障因子、科技因子、体质因子、社会互动因子和信息传媒因子等因素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并提出了延长我国运动员运动寿命的对策与建议。

孙军,余学好(2006)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方法对我国优秀散打运动员进行研究与分析,指出影响散打运动员运动寿命的训练因素和非训练因素。提出延长优秀散打运动员运动寿命的对策与建议。

王存华(2006)通过对当今中国体操女队的运动年龄和运动寿命的研究,从全运会体制和队员身体原因两方面分析了中国女队低龄化的主要原因,从改变传统观念和管理方法方面提出了延长运动员运动寿命的建议。

目前有关我国女子撑竿跳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运动技术和科学训练上,而对于我国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的运动寿命研究几乎无文献可查。我国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中曾获得世界田径锦标赛女子撑竿跳高比赛的第五名,高淑英曾在世界排名第七,我国女子撑竿跳高项目的发展前景也是值得人们期盼的,本文就目前我国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运动寿命偏短的现状,对影响我国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运动寿命的因素加以探析。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我国近年优秀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的基本情况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各大体院历年学报,国内、外多种体育刊物,阅读了有关撑竿跳高运动和体育运动竞技能力与训练方面的文章,以及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运动训练学等书籍,收集相关信息,并加以整理归纳。

2.2.2调查、访谈法

对有关专家与教练进行面谈或电话咨询,了解运动员相关情况。

2.2.3数理统计法

对查阅及调查结果进行统计汇总,并据此进行相关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我国优秀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年龄分析

据统计2007年,我国现役注册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为56人,共有17个省、体协及体院开展女子撑竿跳高项目,运动员平均年龄为19.1岁。

我国注册的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年龄较小,说明年轻运动员所占比重大,从调查情况看也确实如此,我国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年龄最大的就是亚洲纪录保持者高淑英,1979年出生,也是我国目前训练年限最长的运动员,到目前为止已从事训练11年,与高淑英同时代的运动员大都退役,如北京的张娜,1980年出生,也在2007年初退出现役,目前还有个别1983年左右的运动员还在比赛,如山东的孙蕾、解放军的杨茗崴今年仍参加了2007年全国室内田径锦标赛,其余运动员基本上都是1988年以后生,甚至还有1991年的年轻运动员参赛。

据访谈教练员得知,现在有些省队还有一些1994年以后的运动员已经开始进行撑竿跳高的基础训练。这说明我国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从早期训练的年龄上看与世界其它国家相比要早一些,这也是我国女子撑竿跳高逐步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一个良好起点。

从我国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历年平均年龄看,基本保持在19岁左右,而国际田联公布的世界前50名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的平均年龄为25.9岁。从训练理论角度,年龄越小对掌握撑竿跳高技术越是有利的,更早的进行训练可以更全面地掌握撑竿跳高技术及所需的专项素质与能力。但另一方面,从我们调查的情况来看,我国优秀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的退役年龄普遍较小,具体情况将在后面进一步分析。

2003年到2006年全国田径锦标赛前八名平均年龄“全运会年”前八名的平均年龄最高,说明在女子撑竿跳高这个技术比较复杂的项目上,训练水平及比赛经验是十分重要的因素。从年龄走向来看“全运会年”运动员年龄较大,之后2006年和2007年注册的年轻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普遍增多。

3.2我国优秀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成绩分析

在“全运会年”比赛成绩往往比较好,平均成绩达到4.19m,而到2006年普遍都在训练调整或调整运动员,因此较2005年运动成绩也有所下降,从平均年龄看我国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远没有达到世界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的平均年龄。近年来,我国女子撑竿跳高整体运动水平在不断提高并再次接近世界水平,高淑英进入奥运会决赛为我国女子撑竿跳高运动的进一步开展与提高擂响了战鼓。

撑竿跳高是一项非常难掌握的田径项目,它需要运动员具有高度的体操技巧、快速强大的爆发力量及速度。世界上很多优秀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都有十年以上的训练经历,并能在此基础上达到自己最好的运动成绩,如美国的德拉吉拉,30岁还能跳出4.8m的成绩,进入当年世界排名前三。相比之下,我国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过早退出现役,甚为可惜。培养一个优秀的撑竿跳高运动员,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与财力,在运动员还有进一步提高的可能空间时,因种种原因提前结束运动生涯,不能不让我们对此问题加以关注。我国优秀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高淑英今年已经28岁了,但仍保持着比较高的竞技水平,目前亚洲纪录仍由其保持,在高淑英之前还有一位我国著名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蔡维艳,也曾多次创造世界最好成绩,并在28岁时参加最后一届全国运动会时取得了第二名的成绩。由此可见,撑竿跳高运动属于技术性较强的项目之一,经过多年系统的训练后,运动员寿命明显较一般运动员要长。

3.3影响我国优秀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运动寿命的因素

运动员是竞技运动的主体,作为竞技运动本身它不仅受教练员的水平、运动员的自身条件和努力、器材设备、训练条件等因素的直接影响,还受到体育运动训练和管理体系以及更广泛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间接因素的影响,且都不容忽视,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影响运动员运动寿命的因素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的、随机的、动态的。根据访谈与调查,影响我国优秀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运动寿命的因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3.3.1 运动员伤病

撑竿跳高既是一项技术比较复杂的项目,也是一个高风险的项目,训练不得当极易发生运动员的伤害事故。据不完全统计,从第8届全运会至今,已有7位优秀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因训练或比赛中受伤无法进一步进行训练,退役或成绩下降很大,近乎退役,其中广东的余少媚(膝关节十字韧带撕断)、梁婉华(比赛中膝关节扭伤后退役)、上海的李毅蔚(肩锁韧带撕断)、辽宁的杨营(比赛中摔伤)、粱丹(比赛中膝关节受伤至今未痊愈)、孙敏娜(训练过度疲劳导致脚骨折)、安徽的陶琼(比赛中髌韧带断)。在如此严重的受伤情况下,谁能知道又有多少本来很有发展前途的撑竿跳高苗子被埋没在伤病中,过早地结束了本该辉煌的撑竿跳高生涯,给国家、给个人造成了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的巨大浪费。运动损伤对运动员运动寿命的影响非同小可,有人曾对运动员退役原因进行过调查,其中因伤病直接导致退役的运动员占64.1%,居所有退役原因之首。在此我们还没有列举一些稍小些的伤病,如腰肌劳损、落地的自我保护训练不力造成的伤害等。因此,在训练与比赛中如何保护好运动员使其减少伤害事故的发生至关重要。

3.3.2竞赛体制

我国运动员训练竞赛体制的延续性小,使各级教练员又都以成绩作为选材、提职、晋级和奖励评价的主要依据。如由基层向上一级单位输送的运动员,要看运动员的专项成绩;教练员要晋升职称要看向上一级单位输送运动员,看在全国性比赛中运动员所获得名次、成绩、达到的等级标准等等各项指标。由于客观存在的原因,教练员都视自己的队员为终身制,必须在我这里出成绩,“榨取”运动员成绩。违反了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规律,身体素质增长的特点,过早对少年运动员进行专项训练,容易造成“早熟、早衰”,在运动员最需要基础训练时,没有把正方向,训练时主要把目标放在专项出成绩上,而不注意运动员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与提高,忽视基本技术训练,忽视了发育过程和二次选材。甚至有些教练专门把身高、体大、成熟早的运动员误认为优秀运动员进行重点培养,体现“临时效应”,结果使许多不错的苗子,在层层要“出成绩”的指导思想下,往往基础不扎实而“昙花一现”。竞赛制度不完善,广东运动员较多,但参加全运会一个省只能报3名运动员,其余运动员只要排不进前三名就只能退役或是等成绩提高才能参加下一届全运会,即使运动成绩比其它省份的运动员好也无济于事。

3.3.3运动员退役后出路

运动员的出路问题是对运动员自身的一个严峻的挑战,也是近几年来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目前,人们逐渐意识到,要想延长运动员的运动寿命,社会保障不容忽视。

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以来,许多现役及退役运动员基本上都进入高校学习,有些已毕业并参加新的工作,但运动员何时上学、如何解决学习与训练的矛盾,现在似乎没有好的解决办法。有些优秀运动员在自己竞技水平还处于高峰时,本可继续其运动生涯,但由于一些切身利益问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就毅然选择退役。有些省对优秀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退役后的出路解决得很好,如上海,是目前国内唯一解决运动员退役后工作的训练管理中心,这与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高淑英就是一个很好的事例,在上海体院训练期间,先后考取本科及硕士研究生并毕业;蔡维艳也是在训练期间完成本科学习,工作后又被送到清华大学进一步深造。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里,退役后的归宿是运动员经常考虑和担忧的问题,后顾之忧一直是困扰大龄运动员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对于责任感和事业心的侵蚀,也是不言而喻的。运动员缺乏社会保障,就存在后顾之忧,也就会影响到他们运动寿命的延续。

3.3.4训练及教练员与运动员信任问题

早期训练“专业化”是一个较普遍存在的现象。通过对比不难看出,中国运动员出成绩的年龄早于国外优秀运动员。其原因在于开始专项训练的年龄早于国外运动员;同时,各阶段训练都人为地促使运动员早出成绩。由于在较小的年龄就承受了成人的运动负荷,使他们在尚未达到个人最大能力的年龄阶段,就表现出个人竞技高峰期,使其尚不成熟的机体难以持续承受训练及比赛施加的负荷,导致了他们能力的早衰,因而成绩保持期比国外优秀选手要短。运动员的成才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一旦违背这一规律,往往适得其反。一个运动员在训练期间的基础训练扎实与否,对于其向竞技高峰冲击至关重要。目前训练特别是专业训练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选拔的运动员,按训练规律的话要先进行基本的身体训练,而现实不允许这样,一届领导就几年,他们也就要求在短短的几年中要出成绩,许多教练员在运动员最需要基础训练的时候,没有把正方向,急于求成。因此,运动员往往是突击出了点成绩,然后才返过来补前面欠下的身体训练账,这也会给运动员造成一种假象,前面我怎么出成绩那么快,现在怎么不行了,是不是我自己不行了,或是教练方面有些问题,容易产生矛盾,因为身体训练没有与技术训练同步提高,也容易造成一些不必要的伤害事故的发生,同时对运动员的信心也是一种打击。运动员由于功底不够深厚,只能在崭露头角之后就销声匿迹。

另一方面运动项目的复杂性,也使得选拔运动员难度较大,教练员根本没有重复选择的余地。

3.3.5运动员自身原因

高水平的运动员要经受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训练,承受巨大的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这需要运动员潜意识里充满对撑竿跳高的热爱和对事业坚定的信念,才能具有积极投入训练、刻苦拼搏的驱动力。有些运动员缺乏远大理想抱负,或者对再创佳绩没有信心,唯恐遭到公众指责,再者,运动员谈恋爱、成绩长时间不增长信心不足等,如果不能正确处理,极可能造成退役。上述这些原因跟运动员的敬业精神、职业意识和价值取向是紧密相联的。

4结论与建议

1)重视和加强医务监督。重视与加强基础训练,减少伤病,医务人员要注意普及运动医学知识,协助教练员合理安排运动量;做好预防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运动损伤;指导运动后的恢复及促进运动员损伤后的康复。

2)遵循人体机能生长发育规律和运动寿命发展的规律进行科学训练。运动员要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完成相应的训练任务使身体机能发育水平与身体素质和运动成绩同步发展,切勿急功近利、“拔苗助长”,加强教练员、运动员和科研人员的协同配合,积极地有选择地汲取一些新的优秀的训练理论和实践方法,根据运动员的实际水平,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合理的、科学的训练体系,改革竞赛体制,使运动员在适宜的年龄达到本人最佳的运动成绩。

3)促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为优秀运动员创造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和生存空间,帮助他们解除后顾之忧,便于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运动训练和比赛中去,再接再励,挖掘出最大的运动潜力。

浅谈青少年田径撑竿跳高的力量训练 第4篇

但是, 随着竞技体育竞争的激烈化和田径比赛规程的完善, 撑竿跳高在重要的青少年体育赛事中已根据年龄组划分为正式的比赛项目, 这也使其基础技能训练更加低龄化。如何使此项训练能够富有成效又符合青少年身体机能和基本素质的发育规律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撑竿跳高要通过助跑、撑竿、起跳、过杆、落地等动作, 使身体尽可能高的越过更高的横杆。撑竿跳高训练就是要运用好助跑速度撑竿而起, 使速度、技术、个人身体特点完美配合, 实现最大的腾起初速度和最合理的腾起角, 跃过更高的横杆落地。因此, 力量训练是撑竿跳高技术专项训练的基石, 对提升弹跳素质和跳高成绩非常重要。

1、青少年撑杆跳高运动员力量训练的特殊性

青少年因身体正处于发育阶段, 其力量训练应注重全面性, 负荷不宜太大以免因过度训练造成机能“早衰”。宜先发展一般力量, 以此为基础再发展专项力量。

1.1、从身体生理视角看青少年的力量特征

撑竿跳高运动中青少年选手最大的生理特征是正处于发育中, 身体各方面机能都还没有发育完善, 这也是也成人生理力量特征的最大差异性。青少年的骨胳和肌肉发育中, 其骨胳的硬度较小, 肌肉的横截面也较小, 肌力较弱。青少年在完成撑竿跳高动作时, 往往只能模仿成年运动员的整体动作, 对一些高难度的整体技术动作, 往往是做不出来的。

另外, 青少年和成人相比较其肌纤维弹性度、肢体灵活度、身体灵活度、肢体柔韧度往往比成人更好。这一生理力量特征中的柔韧性和灵活度, 往往是撑竿跳高中非常重要的身体基础素质。因此, 青少年运动员能够运用其柔韧性和灵活度的优势, 弥补其肌力较弱的生理缺憾。教练员可从注重其柔韧性和灵敏度入手, 增强其撑竿跳高中的力量训练短板。

1.2、训练应借力青少年身体素质发育的各种高峰期

青少年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差异性较大, 其在不同年龄段的身体发育特点也不同, 每一项身体素质都会有相应的发展高峰期, 因此合理、科学的训练手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青少年撑竿跳高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中, 最大的障碍是专项力量训练中, 要求的绝对力量素质和青少年实际身体力量能力间的差异。若从生理角度看, 青少年是不适宜高强度、高密度的专项力量训练的, 这些训练会影响青少年身体的正常发育, 如果教练“揠苗助长”往往会造成优秀选手的“早衰”, 最终是对人才的浪费。

因此, 青少年撑竿跳高运动员此阶段的力量训练, 往往需要另辟蹊径。如青少年在十到十二岁时会进入速度素质发展的高峰期, 力量训练中可将速度素质的提升作为重点考虑因素, 从训练手段中巧妙借力实现力量素质的提升, 对一些高难度的力量训练指标也可通过速度训练来弥补青少年肌力弱的生理缺憾, 实现最终更高跳高成绩目标的达成。

2、青少年撑竿跳高中运动员力量训练的重要性

青少年撑竿跳高是一项极需力量和快速运动素质的田径项目。它需要运动员在快速助跑后, 借助撑竿完成快速腾跃、起跳、跃杆的连续动作, 这些都需要运动员具备高功率的爆发力和强大的支撑力。因此, 一个运动员能否迅速地提升跳高的专项力量素质很重要, 撑竿跳高中的力量训练也是教练们极其重视并潜心研究的热点。

研究发现, 青少年撑竿跳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训练, 尤其是专项力量训练, 往往是影响一个孩子完成动作的结构及时间, 身体肌肉工作状态的直接因素。实践也证明, 经过科学合理专项力量训练的青少年, 能够实现事半功倍的体能训练效果, 不仅其训练时间缩短了, 训练效果增强了, 跳高成绩也提升了。力量训练一直是各项田径运动的基础, 这一点在跳高训练中尤为明显, 力量训练对青少年运动员的弹跳素质及跳高成绩的提升作用很大。

3、青少年撑竿跳高力量训练的途径和方法

青少年撑竿跳高力量训练和成人训练既相通又有变通, 一些训练方法即适宜于成人也适用于青少年。一堂针对成人的中长时专项训练课程用于青少年时, 可通过大课拆分成小课、复杂技术动作拆分简化等, 使青少年在有限的身体素质能力下充分领会这些技术要领, 逐步形成适于自身的动作定型, 因“巧”或借力达到好成绩, 具体方法如下。

3.1、注重各类辅助性训练, 教学应灵活多变、寓教于乐

青少年在初始专项训练中的一些技术训练要拓宽思路。如可在青少年提升本体感觉及动作控制能力上, 多增加一些辅助性训练, 使其基础素质和能力实现全面综合地开发。此外, 青少年的身体形态训练、心理意识训练、胆略意志训练等, 都能助力青少年专项力量的提升。

青少年力量训练应从简单的体能训练, 逐步过度到复杂地撑竿跳高专项技能训练阶段, 专项技能训练的方式可借鉴成人课程, 但不要拘泥于形式, 应灵活多变、寓教于乐, 使青少年有兴趣去学习和坚持训练, 还需不时鼓励青少年乐于长期坚持看似乏味枯燥的训练课程。

3.2、注重青少年身体素质特征, 有选择地进行相关强化训练

教练可根据青少年的性格及身体素质特征, 实行有选择地专项力量训练安排。如在一个为期三周的训练周期内, 安排10-12次专项力量课程训练, 有某一阶段课程中, 针对某一技术难点重点突破, 充分用好柔韧性、速度、灵敏度等青少年的身体优势特征, 形成连续动作中突显青少年“灵与巧”的技术风格, 避免各类纯拼力量型技术动作的出现。

如为了使青少年掌握撑竿腾跃后的串摆、翻滚、收身、转体等一系列高难度技术动作, 成人运动员一般是借助单杠、吊绳等体育器械来模拟这一系列的相关辅助动作。单械是模拟训练中, 一种不需要助跑的“静态”力量型硬器械, 吊绳则是一咱需助跑的“动态”灵巧型模仿训练。成人运动员可据自身力量训练目标自主选择, 但青少年由于自身生理力量特征, 则更适宜通过吊绳利用助跑的速度, 再借助于绳的摆动, 完成空中翻腾模拟动作训练。因此, 教练可通过各类有选择性的强化训练, 实现青少年力量训练中最终成绩目标的达成。

4、青少年撑竿跳高力量训练中的注意事项

青少年运动员在进行撑竿跳高力量训练时, 还需要对一些专项技能训练或辅助性训练中的一些事项引起重视, 具体如下。

4.1、做好防护措施

撑竿跳高运动作为一项集复杂性、难度性于一体的运动, 决定了它是一项有危险性的运动, 一定要做好防护措施, 避免可预防避免型受伤, 保障安全是青少年进行力量训练的前提。一些不必要的受伤往往会造成青少年后期训练时的心理阴影, 而他们一旦对某一完成动作产生了心理阴影, 将会直接影响其今后的力量训练及整体训练成绩的进步。

4.2、避免错误动作的早期定型

撑竿跳高力量训练过程中, 一些关键技术的完成过程中, 一定要针对每个运动员的身体素质特征分别指导, 纠正其错误动作, 这一点非常重要。青少年正处于运动训练打基础的阶段, 一些基础动作的错误定型, 将直接关系其更高层次技能的发展水平, 甚至会影响运动员最终体育生涯所能达到体育技能的高度, 不可忽视。

综上所述, 青少年撑竿跳高力量训练总体和成人训练相通, 但应根据青少年的身体力量特征变通训练方法。力量训练对青少年撑竿跳高运动而言, 是一个重要的基础训练, 它将直接影响运动员其它各项技能的发展水平, 我们需尤其重视跳高运动员专项力量的训练。

参考文献

[1]庄岩.浅谈力量训练在跳高运动中的作用[J].新农村, 2010 (11) .

[2]陈国明.青少年撑竿跳高运动员的专项技术训练研究[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 2003 (10) .

跳高作文400字 第5篇

我蹦蹦跳跳地出了教室门,来到了操场里。只见操场里有两根柱子,柱子中间还系者一根粗线,我猜想这应该是跳高了。这是一节难得的课,我得好好学习学习这个项目。

“我现在就去跳一跳”,我小声嘀咕着,准备马上就去跳,但是老师就是不如我的意,让我们去排队,轮流地跳。

终于轮到我了,我跑起来,看准时机,一个箭步冲了上去,“哎呦”,脚挂住绳子了!我的身子跌倒在地。同学们都发出惋惜的声音,就差一点了。我忍着痛,咬紧牙,又冲了一次,可还是跟前面一夜跌倒在地,第三次、四次都如此,“怎么搞的?并不高啊,我为什么跳不过去呢?”,我感到很奇怪,“以前我还能跳更高一点的呢!”,我冷静下来,仔细想了一想,回想以前跳的情形,对比今天的姿势,发现原来是我的动作不规范,起跳后腿没有及时尽力抬高,以至于脚绊到绳子摔倒了。明白了道理,我用规范的动作,身子纵身一跃,腿及时往上抬,嗖的一下冲了过去了,同学们都拍手称赞。“我跳过去了!”我感到无比的高兴。

撑竿跳高 第6篇

关键词:跳高,历史,潜入式,对比,研究

1 跳高姿势的演变历史

1.1 跨越式:

1864年第一种正式载入田径史册的跳高姿势是跨越式,它出现在1864年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田径对抗赛上。当年,英国运动员罗伯特·柯奇以“跨越式”创造了1.70米的第1个跳高世界纪录。

1.2 剪式:

1895年美国人斯维尼改进了跨越式,其特点是运动员在过杆时,身体急速侧向转体,两腿交叉如剪刀,这就是“剪式”,这种技术在当时创造了1.97米的新纪录。

1.3 滚式:

1912年美国运动员霍林在美国斯坦福大学田径赛上采用左侧斜向助跑,过杆时以身体左侧滚过横杆的技术赢得冠军,霍林把这种技术命名为“滚式”,也正是这种技术使人类首次越过了2米的高度。

1.4 俯卧式:

1923年苏联运动员伏洛佐夫又创造出“俯卧式”跳高技术,这种新型技术动作很快就被田径选手们所接受。按过杆时的身体姿势又分为“平翻式”和“潜入式”两种。

1.5 背越式:

在19届奥运会上,美国21岁的福斯贝里过杆动作与众不同,他越过横杆时,不是面朝下,而是面朝上、背朝下地“飞”过横杆,这个动作被命名为“背越式”过杆技术。

2 对侯斌鱼跃潜入式跳高的研究

2.1 助跑:

采用正对横杆正面助跑,跟短跑的途中跑一致,上体保持正直,前脚掌着地。直线助跑的最大优点就是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水平速度,并且作用力与水平方向平行,能保证运动员在助跑中获得的惯性。

2.2 起跳:

起跳是人体在快速向前运动的条件下,身体与地面发生的一次非弹性碰撞,接着一积极蹬伸的动作是人体腾起。跳高的起跳目的是为了获得尽可能大的腾空高度。虽然我们采用的是正面直线助跑,最后几步要积极加速,但是还是要有别于跳远的起跳。在最后一步应该积极送髋,并且领先于上体,上体要稍有后仰。这样可以降低运动员的重心,可以增加做功距离,还可以在蹬离的瞬间使人体减少前倾幅度。

2.3 过杆:

对于鱼跃潜入式的上杆动作的假设,在起跳腿蹬离地面之后,运动员的起跳腿跟双臂的动作跟侯斌的动作一致,摆动腿跟起跳腿同时做旋外动作,并贴近体侧。在过杆是起跳腿的收大腿动作,是人体的转动半径减小,根据动量矩守恒,可以知道人体的转动速度必定要增大,这样可以减少过杆时间,过杆的顺序依次为双臂,头,胸,腹,髋,大腿,小腿,脚。

3 背越式跳高与鱼跃潜入式跳高技术对比以及结论

3.1 助跑对比。

鱼跃潜入式跳高:正对横杆直线助跑,在保证能够顺利起跳的条件下,可以充分发挥水平速度,速度方向与用力方向保持一致,没有其他方向的速度分力。研究计算表明,在腾起角保持不变,腾起初速度每增加0.1米每秒,人体重心的腾起高度可增加3.7厘米到4.1厘米。对助跑技术的要求不高,易于掌握。

背越式跳高:弧线助跑,由于最后4步是弧线跑进,会产生速度方向以外的力,必然影响速度。弧线助跑时,身体要内倾,可以降低重心,不过在高速助跑中此技术难度高,尤其是直线与弧线的衔接阶段。

3.2 起跳对比。

鱼跃潜入式跳高:偏心用力:由于在过杆时要做空翻动作,因此在起跳时必须要有一个使身体做空翻动作分力。不过这是一个很小的力。起跳后运动员只绕额状轴转动。

背越式跳高:正心用力:在实践很多背越式跳高运动员,做到了垂直起跳。起跳后运动员要绕额状轴,矢状轴,垂直轴3个轴线转动。这是助跑的分力引起的。

3.3 过杆对比。

鱼跃潜入式跳高:腹对横杆:在头和双臂越过横杆之后,迅速低头,含胸收腹,前伸双臂,积极屈髋,屈膝,同时大腿做旋外动作,形成倒U字型。基本上保持这个姿势脱离横杆。排除过杆余量的影响因素,根据AUTOCAD,计算机辅助设计,忽略人体质量不均匀问题,健全人采用侯斌的鱼跃潜入式跳高时,他的H3为负4.7厘米。背越式跳高:背对横杆:在头和肩越过横杆之后,及时仰头,倒肩,展体,积极挺髋,后收小腿,形成背弓姿势。当身体重心移过横杆时,及时含胸收腹,向后上方甩小腿,脱离横杆。排除过杆余量的影响因素,根据AUTOCAD,计算机辅助设计,忽略人体质量不均匀问题,雅典奥运会男子跳高冠军霍尔姆在夺冠一跳的H3为4.95厘米。

3.4 落垫对比。鱼跃潜入式跳高:保持低头,含胸,屈髋,屈膝的姿势继续绕额状轴转动,最后背部先着垫。

背越式跳高:在后甩小腿之后,保持屈髋伸膝的姿势下落,最后以背部先着垫。

可以看出,侯斌鱼跃潜入式跳高H3为负值,说明重心可低于横竿而越过横竿,与背越式跳高的H3非常接近。鱼跃潜入式最大的优势就是它的正面直线助跑,运动员在可控速度之内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助跑速度,获得更大的腾起初速度,从而提高H2。鱼跃潜入式跳高的过杆与落垫动作相当于一个团身空翻,要绕额状轴转动270度,而相对于背越式只需要绕额状轴转动90度的动作要难。不过这个并不是难题,因为侯斌已经证明这个动作是可行的。因此,我们在理论上认为鱼跃潜入式跳高技术比背越式跳高技术更加合理。

综上所述,通过对鱼跃潜入式跳高的分析和假设,不难发现这种跳高姿势在某些方面更优于背越式跳高。通过理论假设来推理得出侯斌鱼跃潜入式跳高也将是健全运动员的最佳跳高技术。通过推理看到了侯斌鱼跃潜入式跳高的潜力,也让我们对未来跳高技术的发展有了新的认识。虽然不能断定鱼跃潜入式跳高技术在未来一定能取代背越式跳高技术,不过有理由相信鱼跃潜入式跳高将在未来跳高技术的发展中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田径运动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2]高等学校教材.田径[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3]田径运动力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9.

[4]运动生物力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跳高项目的演进特征 第7篇

跳高项目的演进先后经历跨越式、剪式、滚式、俯卧式和背越式五种技术,总结跳高项目的发展特点,将跳高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跨越式到俯卧式,是寻找更趋于合理过杆技术,充分利用腾起高度阶段。俯卧式是这一发展阶段的终端,随着俯卧式技术的日趋成熟,使用俯卧式技术的运动员先后多次刷新跳高世界纪录,大幅度提高了人类的跳高极限(男子为2.35m、女子为2.0m),甚至有人认为:俯卧式是最为理想的跳高技术;第二阶段:俯卧式与背越式共存时期,是利用助跑速度,提高起跳功率阶段。由于背越式技术的出现,俯卧式技术的先天不足逐渐显现,由于俯卧式的起跳技术限制了运动员助跑速度的发挥和利用,运动员更多的是在利用肌肉力量跳跃,尽管腾起角度很大,但能量源较小(助跑速度慢),腾起高度有限,尽管俯卧式技术后期也有加快助跑速度的趋势,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俯卧式技术上的结症,背越式取代俯卧式成为项目发展的必然结果;第三阶段:背越式技术的发展完善阶段。

1.1、早期背越式技术特点

福斯贝里是第一个在国际大赛中使用背越式技术的跳高运动员,福斯贝里的背越式技术表现出助跑重心高、跑跳衔接自然、起跳阶段重心无明显起伏、折叠摆腿等现代背越式技术特点,技术形式上和用力机制上都与俯卧式跳法大相径庭。俯卧式和背越式技术共存的时期,使用这两种技术的运动员多次交替打破世界记录,关于俯卧式和背越式技术谁更合理的话题成为跳高界争论的焦点。随着背越式技术优势的逐步显现,使用背越式技术的运动员数量逐渐增多,很多使用俯卧式技术的运动员改用背越式技术,由于跳高理论研究的滞后,人们对背越式和俯卧式技术的技术原理和起跳机制认识模糊,这一阶段的很多背越式技术表现出鲜明的俯卧式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延缓了背越式取代俯卧式的速度,阻碍了跳高项目的发展。

由此可见,早期背越式的技术形式源于福斯贝里,但受到传统跳高技术和理论的影响衍生出不同的特点。这一阶段的背越式技术表现出两种风格迥异技术类型。一种是继承俯卧式特点的背越式技术;另一种是保留福斯贝里技术特点背越式技术。

继承俯卧式特点的背越式技术表现出助跑后几步重心相对较低、进入起跳前制动明显、躯干后倾角大、摆动(摆臂、摆腿)幅度大的特点,这种技术充分利用俯卧式技术腾起角度大的特点,同时借鉴背越式技术动作形式,一定程度上发挥助跑速度的优势,较俯卧式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用力机制上与俯卧式技术并无本质区别,因此,这种技术在利用速度因素上有一定局限性。随着人们对背越式技术特点和内在力学机理认识的不断深入,这种技术在传承俯卧式技术优势的基础上也发生了较大变化,跑跳衔接技术和起跳技术逐渐趋于合理,发展成为现代背越式技术的力量型(幅度型)跳法。世界纪录创造者索托马约尔技术类型的代表。

福斯贝里使用的跳高技术是最早背越式技术典范,这种技术表现出很多现代背越式技术的先进元素,助跑与起跳衔接自然,摆动速度快、时机早,但由于速度的加快,导致起跳控制难度加大,很多运动员表现出跑得快,但腾起角度小,起跳效果不佳等现象,这也是背越式技术发展必然经历的过程。由于对项目规律认识的模糊,技术上就会误入歧途,这一阶段的技术偏执于速度,忽略了起跳速度转化的关键问题。

1.2、俯卧式技术的后期演化特点

1968年福斯贝里以2.24m的成绩获得奥运冠军后,背越式技术开始被人们认同,随着背越式技术的发展,70年代美国运动员斯通斯先后多次创造世界纪录,大大促进了背越式技术的发展,有更多的跳高运动员使用背越式技术。与此同时,背越式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俯卧式技术的改进,一些使用俯卧式技术的运动员开始借鉴背越式技术优势,改进传统俯卧式技术。其中的代表人物是前苏联运动员雅辛科(最好成绩2.35m)和美国运动员马茨道夫(最好成绩2.29m)。

雅辛科的助跑速度超过8m/s,为了适应快速助跑的需要,雅辛科的起跳技术较传统俯卧式运动员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前苏联跳高运动员布鲁梅尔(六次打破世界记录,最好成绩2.28m)相比,雅辛科起跳腿着地时躯干后倾角减小了10°左右。躯干后倾角是速度转化的必备条件,在不影响助跑速度的前提下,躯干后倾角越大,用力幅度就越大,速度转化效果越好,传统俯卧式技术对躯干后倾角的利用达到了极致。运动员通过较低重心助跑,倒二步压紧膝、踝关节推动髋部积极前送,形成较大躯干后倾角,这利于加大起跳摆动、蹬伸幅度,但限制了速度的发挥。雅辛科适当减小躯干后倾角是为了适应快速助跑的需要,这是对传统俯卧式技术的巨大突破。

由于助跑速度的加快,雅辛科摆动腿的摆动时机和起摆速度也发生了适应性变化。起跳开始时,布鲁梅尔的摆动腿与起跳腿大腿间的夹角为-40°,雅钦科约-10°(摆动腿在起跳腿之后为负值);起跳腿缓冲阶段膝关节角度为150°时,布鲁梅尔约0°,雅欣科约+20°。从摆动腿与起跳腿大腿间的夹角变化可以看出,雅辛科的摆动时机提前、起摆速度加快,这样就减轻了起跳开始阶段起跳腿的负担,为承受因助跑速度提高而增加的冲击力提供了有利条件。

马茨道夫在倒二步摆动腿着地技术上突破了传统技术,他的摆动腿是前脚掌先着地,传统俯卧式技术是脚跟地再滚动为全脚掌,着地点也较之更接近重心射影;同时,马茨道夫的送髓动作明显的小,最后一步腾空时间缩短,这有利于水平速度的保持,使得助跑与起跳衔接更加紧密;马茨道夫采用的是屈腿摆动技术,较直腿摆动技术摆动半径更短,摆动速度加快。从雅辛科和马茨道夫俯卧式技术的特点不难看出,后期俯卧式技术的演进也是以速度为先导的,起跳技术的改进是为了匹配快速助跑的需要。雅辛科使用这种改进后的俯卧式技术三次打破世界记录,把人类极限提高到2.35m的高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却无法改变俯卧式被背越式逐步取代的命运。由此可见,速度是跳高发展的必然趋势。

2、背越式跳高技术的项目特征

跳高项目的根本目的是通过起跳获得尽可能大的垂直腾起初速度和适宜的角动量,并通过合理的身体姿态越过横杆,跳高技术的演进也是以此为基准的。背越式跳高技术的最大的优势在于其助跑与起跳衔接自然,运动员可以更快速助跑进入起跳,完成助跑水平速度向垂直速度的转化,这是以往任何一种跳高技术难以完成的,因此速度成为现代背越式跳高技术的独特属性。背越式的技术特点适应快速助跑、快速起跳的发展趋势,这是跳高项目发展完善的必然过程。

起跳是跳高技术的核心环节,是力、速度、能量转化的过程,起跳效果决定运动员的腾起高度和角动量,腾起高度和角动量是运动员越过横杆的前提,因此,通过起跳如何最大限度地获得垂直腾起速度和适宜的角动量成为背越式跳高技术的核心课题和发展的内驱动力。起跳被认为是助跑水平速度向垂直速度转化的过程,在快速助跑的前提下,起跳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助跑获得的水平动量,起跳的效果决定水平速度向垂直速度的转化效率,因此决定腾起高度的因素主要有两个,助跑速度和起跳效果(速度转化率),这两个因素将共同决定运动员能否越过一定高度。同时这两个因素间存在共生和抑制关系,速度过慢起跳效果一定很差,因为以较慢的速度进入起跳不利于伸肌的反应式收缩,起跳速度慢,用力效果差;如果进入起跳阶段的速度过快,运动员会因支撑器官负荷过大而无法完成起跳。

运动员达到一定水平后,助跑速度和起跳效果之间存在着相对稳定的匹配关系,运动员想要进一步提高成绩就要打破这种平衡,通过加快助跑速度保持起跳速度转化率、保持助跑速度提高起跳速度转化率、加快助跑速度提高起跳速度转化率等途径来建立新的平衡关系。因此,背越式跳高项目的核心竞技能力体现在:快速助跑的前提下,通过合理的技术实现助跑水平速度向垂直速度的高效转化。

3、近阶段背越式跳高技术的新特点

速度是背越式跳高的灵魂,背越式跳高技术的演进也是以速度为方向和动力。随着人们对跳高项目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入,背越式跳高技术得以不断的发展完善。现阶段背越式跳高技术已经趋于最佳合理化,相关技术环节的特点表现出对快速助跑的高度适应,运动员快速助跑获得的较大水平动能能够通过起跳的合理技术高效的转化为腾起高度,男子运动员之间、男女运动员之间的关键技术环节趋于相近,表现在:助跑速度快;摆动腿的摆动速度快、起摆时机早;全部的世界优秀女子运动员和绝大多数男子运动员采用折叠摆腿技术,采用屈腿摆动技术的男子运动员数量正逐步减少;世界优秀男子运动员使用单臂摆技术的人数开始明显增加;男女运动员普遍采用持续下肩过杆技术。

现阶段背越式跳高技术表现出来的特点是为了适应快速助跑和起跳高效速度转化率的需要,是背越式跳高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研究现阶段背越式跳高的特点也是进一步揭示背越式跳高速度转化机制、认识项目规律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孙楠等.现代田径训练高级教程[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0,184.

[2][美]弗拉基米M·扎齐奥尔斯基.陆爱云译.运动生物力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3]P·雷多,侯福临.背越式跳高中不同类型跳法的特点[J].中国体育科技,1986,8.

[4][美]A·玛吉尔.张忠秋等译.动作技能学习与控制[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326.

[5]邹顺和.国外跳高强国的跳高训练和技术[G].第二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集,1987,35.

[6]周成之.系统论观点在跳跃技术中的应用[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84,1.

背越式跳高教学谈 第8篇

一、助跑

背越式跳高的助跑是为了获得水平速度,为起跳和过杆做好准备。助跑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成绩的提高。而影响助跑技术的关键因素就是助跑的速度和助跑线路。助跑技术的改进,可以大大提高背越式跳高的成绩。

1. 改进助跑线路

弧线助跑是背越式跳高技术的典型特征之一,通过助跑使身体获得与助跑方向一致的水平位移速度,人体惯性使身体在弧线助跑过程中产生较大的离心力。

通常教学时采用大弧线助跑,而大弧线助跑时的步频变慢、步长加大、重心下降,导致助跑最后一步弧线的切线方向与横杆之间的夹角过小,容易造成助跑起跳方向与横杆平行,且离心力小,不利于身体内倾,容易导致起跳时的过早倒体,影响起跳的效果。助跑小弧线时,向心力随着半径的缩短而加大,在助跑速度一定的条件下,小弧线助跑会产生较大的离心力。身体势必加大内倾以保持身体的平衡。步频有加快、步长有缩短,身体重心能够在助跑时保持在较高的位置,有利于起跳过杆动作的完成。在教学中先采用大弧线助跑教学,易于学生学习背越式跳高。在掌握后可逐渐缩小助跑弧线。

2. 助跑节奏感和速度

背越式跳高的成绩与助跑节奏感和速度密切相关,良好的助跑节奏,助跑速度应该逐渐加快。进入弧线之前就到达了最高速度,就会导致进入弧线之后的动作幅度减小:相反,进入弧线之前没有达到适当的速度,就会导致进入弧线后动作紧张,幅度变化明显,失去一定的动作节奏,使助跑和起跳不能紧密地结合。助跑速度过快,身体就会过早地倒向横杆,无法完成过杆动作:助跑速度过慢,就会降低人体起跳的效果,使助跑、起跳、过杆的动作脱节,由此看出助跑速度、节奏的重要性。据研究,起跳前的水平速度每增加10米/秒,起跳缓冲阶段将加大垂直作用力12-16公斤,提高起跳效果。助跑速度加快(可控速度)。增大地面对人体垂直方向的反作用力,使身体获得更大的向上的速度,身体腾起的高度会更高。因此,加强助跑的节奏感,适当提高助跑速度对提高背越式跳高的成绩有显著效果。

二、起跳

1. 加强跑跳衔接训练

背越式跳高由弧线助跑转入起跳的过程,起跳技术应将起跳腿、摆动腿和上肢摆动及躯干的动作,作为一个完整的动作。跑跳结、蹬摆结合是提高跳高成绩的关键。摆腿和摆臂在起跳过程中摆腿占20%,摆臂占60%。起跳腿占20%。起跳时摆动腿上摆,踏跳腿向下蹬伸,蹬摆结合,形成一个合力,在起跳中尽早摆动,及时制动,使蹬与摆更加协调,用力集中,将会太太提高起跳的高度。起跳时的内倾很重要,起跳腿着地瞬间上体内倾不够,会造成起跳中上体过早移过支撑垂直面,不能充分发挥起跳力量,进而影响腾空高度。

2. 良好的跑跳街接

跑跳的良好衔接是所有跳跃项目的重中之重,在快速助跑过程中,缩短起跳的时间,可增大起跳的高度。起跳腿向前快速送出支撑,屈膝程度较小,起跳蹬伸的时间也较短,摆动腿积极上摆,摆动腿折叠高摆,摆动腿的摆与起跳腿的跳应是同一节奏,有利于加快起跳的速度。起跳速度与起跳力量是呈正相关的:速度快,力量也就大,增大起跳的高度,应多加练习。

3. 准确的起跳距离

在助跑后,起跳距离的选择是否准确,直接影响到起跳过杆。起跳距离过小,造成练习者无法完成起跳前的准备动作,甚至直接撞杆:起跳距离过大,造成过杆时身体最高点不在杆上,臀部和小腿碰杆。所以,应重视起跳距的选取和练习,在距离跳高架立柱纵向延长线1米、横杆垂直面0.5米处各画一标志,让练习者在练习中反复练习对照,以获得准确的起跳距,使整个跳高技术能紧密联系,形成合理、有实效的技术特点。

三、过杆

传统背越式跳高杆上作拱桥式过杆,起跳后就作大幅度的背弓姿势,忽略了摆动腿的作用,身体没达到最高点就开始过杆,身体展开过早,加长了过杆半径,碰杆机率增大。提倡“倒7式”过杆:起跳后摆动腿膝关节领先,达到最高点身体后倒,双臂置于体侧,主动压肩展假升膝,头在下腿在上,肩背着垫,身体形成“倒7”的姿势过杆。最合理的技术应该是在“倒7式”动作的基础上,缩短过杆半径,这样可以使运动员在最高点进杆,利用压肩升膝并在杆上作挺饿补偿,使身体各部分依次过杆。采用“倒7式”过杆,杆上技术的加强,能使过杆更流畅、成功率更高。

四、心理因素

随着横轩越来越高,运动员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重。跳高比赛时不能调节好自己的心态,就无法发挥出应有的水平。所以,如何采用自我心理调节,增强跳高比赛时运动员的自信心,控制好思想情绪,调节好竞技状态,这与成绩的关系非常密切。

1. 增强自信心

助跑半途停止试跳,有时造成一次试跳的失败,其主要原因就是运动员的自信心不足。可以采用积极主动地呼吸,在加深吸气的同时将注意力放在自我激励上——“我能行,我能过”,就会觉得眼前的横杆不高。自信心增强了,就会充满信心地去跳越新的高度。

2. 动作技术回忆

把整个运动动作过程在头脑中回忆一遍,也就是动作表象回忆。表象回忆的基本条件是需在思想上认识跳高动作技术的全环节,把握关键要点,如助跑快速有节奏、起跳有力、步点准、腾空向上效果好,挺饿过杆姿态美、收腹举腿的时机与力量恰到好处,有利于各环节的动作完成。动作技术表象的回忆可在准备活动阶段、试跳间隙时、比赛助跑前进行。

跨越式跳高教学过程 第9篇

1. 原地上步直腿摆动练习 (图1)

动作方法:两脚前后站立, 摆动腿在前。起跳脚上1步后, 摆动腿快摆至山羊上。熟练后可采取自然走3~5步, 当起跳脚踏上起跳点后, 摆动腿直腿摆上山羊。要求:起跳脚积极蹬伸, 摆动腿要快摆。

2. 助跑起跳触球练习 (图2)

动作方法:两脚前后站立, 摆动腿在前。自然跑3~5步。当踏上起跳点后, 起跳腿以脚后跟着地快速过渡到前脚掌, 摆动腿屈膝上摆, 同时迅速蹬伸起跳腿, 两臂自然屈肘前后摆起, 用摆动腿触摸高物。也可辅以起跳板练习。

要求:起跳脚积极蹬伸, 摆动腿要快摆。

3. 连续摸高起跳练习

动作方法:方法同起跳摸高。

要求:连续向上起跳, 用以增加向上的能力。

4. 短程助跑起跳摸高练习

动作方法:两脚前后站立, 起跳腿在前。自然跑8~10步。助跑时身体前倾, 踏上起跳点后, 起跳腿积极蹬伸, 摆动腿屈膝前摆, 两臂协同起跳动作向前摆起, 迅速蹬离地面, 腾空后用摆动腿同侧臂上举摸高物。

5. 跨越倾斜的横杆 (图3)

动作方法:两脚前后站立, 起跳腿在前。自然走4~6 步, 当起跳脚踏上起跳点后, 起跳脚的脚后跟快速过渡到前脚掌, 蹬伸起跳腿, 摆动腿稍屈且迅速上摆, 同时两臂自然屈肘向上摆起, 两腿依次跨过倾斜的横杆。熟练后采用短程助跑跨越倾斜的横杆。为了体会腾空高度可辅以起跳板进行练习。

要求:起跳脚积极蹬伸, 摆动腿要快摆。

6. 全程助跑跨越横杆 (图4)

从侧面沿着直线助跑, 用摆动腿一侧靠近皮筋, 助跑距离7~9步, 助跑角度为35°~45°, 起跳点离横杆投影50厘米左右。

动作方法:两脚前后站立, 起跳腿在前。当起跳脚踏上起跳点后, 起跳脚以脚后跟着地快速过渡到前脚掌并迅速蹬伸, 摆动腿稍屈膝并迅速上摆, 两臂自然屈肘前后摆起。起跳后当摆动腿摆过横杆后, 然后摆动腿向杆下内旋下压, 同时起跳腿向外旋, 迅速抬起, 完成跨越横竿的动作。

观《直跑屈腿跳高》有感 第10篇

关键词:简单技术;直跑屈腿跳高;活动能力;有感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4)10-0042-01

一、对本课例中游戏教学值得借鉴的地方

1.创设情境,利用游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学习基本技术动作

C教师的这堂课结合《熊出没》的动漫场景作为情境教学的主线,贯穿课的始终,使学生沉浸在角色中,以富有童趣的、简洁的语言,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挤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练习。课的设计思路清晰,教学步骤层层递进,前后连贯,一步一个脚印,达到每一步的意图目标,为最终的课时目标的达成而服务。从教学回顾中不难发现每一个教学步骤都以游戏的形式呈现,围绕枯燥的教材做文章,游戏练习手段丰富多样,不断变换练习形式与练习场地,化“枯燥为乐趣”,让学生通过游戏活动的形式去自主地、投入地学习,使学生在情境游戏中得到多次、充分地练习,最后达到教学预设目标。

2.教学手段与形式的创新

体育教学手段的创新定位于有效提高教学的质量[1]。C教师在本案中不乏教学手段与形式的创新。如善于创设并利用情境调控学生,使课堂秩序井然、高效;如帮纠手段的创新,在学习本领时,有个别“熊宝宝”出现困难时,“熊大”会及时给予帮助,采用个别帮助指导的方法,对于部分学生出现相同的问题,则采用集中有相同问题的“熊宝宝”单独一组进行帮助教学,教学效果非常明显。C教师能够在游戏中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准确抓住时机,通过个别辅导和集中讲解示范的方法帮助学生纠正动作,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体现了课程标准中“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帮助学生学会体育学习”[2]的教学理念。又如游戏形式的创新,课的热身游戏为自创游戏,此游戏形式是平时常做的“剪刀、石头、布”游戏改编创作的,游戏动作是根据本案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的,为下面的教学服务,目的并非单一,是有更深层次用意的。

二、如何就简单的技术进行有效教学值得商榷的地方

1.活动过程中,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于素梅老师在点评时指出:越是简单的教材越是难教。是的,越是低段的孩子,越是简单的技术动作,我们往往比较困惑,而游戏教学通常成为我们的主要教学手段。那么如何创编游戏,如何组织游戏,需要思考。就如本课例中,C教师通过情境的方式把游戏进行串联,如果频繁的游戏转换,是不是会降低练习的效度;游戏,需要为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服务的,如何把本课的技术动作融于游戏中,是需要细斟的,不能为了游戏而游戏,学生玩得开心,但不知道玩了什么,这也脱离了体育课程的性质。

2.对教材功能的再审视。教材,仅仅是一个教学的媒介,教师需要思考如何把教材中隐含的知识传递给学生,这就需要审视教材的功能价值。而我们往往会把简单的技术动作复杂化,教师在分析教材的动作结构时,往往会把简单的教材看作一个运动项目,就如本课例,《直跑屈腿跳高》是由不同的动作组合而成,从而要求学生做到“助跑、单脚起跳、双脚落地、屈膝缓冲”等动作。在教学中过于关注“单跳双落”,对于一部分出现“双跳双落、双跳单落、单跳单落”的行为予以制止,就水平一学生而言,单一的、有约束的技术习练难免会影响到学习的主动性,如果可行的话,能否允许学生出错,从教师认为“错误”的动作中,去发现并培养学生其他的动作技能。比如,双跳双落,在体操支撑跳跃就会用到……因此,水平一技术教学中,要从学生的身体基本活动能力的提高和发展出发,要让学生尝试多样的“助跑+跳跃”的技术动作,拓宽学生的动作经验,这样可以为以后学习专项的技术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于素梅.对“教学手段”创新“有效性”的思考[J].体育教学,2014(6).

背越式跳高教法精要 第11篇

一、助跑

助跑的任务是:通过弧线加速助跑,获得一定的水平分力,为有力的起跳和顺利地过杆创造有利的条件。背越式跳高助跑通常采用前段为直线,后段为弧线的助跑形式,用远离横杆的脚起跳。

(一)弧线助跑技术的力学作用

1.降低身体重心。

弧线助跑阶段,因身体受离心力作用,致使身体向弧心内倾斜,这就需要自然降低身体重心。科研资料证明:身体内倾30°可降低重心13厘米,自然也就加长了起跳的工作距离。

2.利于绕纵轴旋转。

由于背越式过杆起跳后身体要逐渐转成背向横杆的姿势,在弧线助跑至起跳时身体就已成侧对横杆了,这就为起跳和腾起时身体绕纵轴旋转做好了准备。

3.增加起跳作用力。

弧线助跑在起跳时有一个身体由内倾转向垂直的运动,其所产生的法向加速度V1 (法向加速度是与速度方向垂直的加速度,改变速度的方向),可以加大支撑点的压力,起跳效果;所产生的切向加速度V2 (切向加速度也就是离心加速度,它改变速度的大小),有助于向横杆方向的运动,这是身体起跳后由垂直转为水平的主要动力。

4.提升起跳效率。

由于助跑弧线曲率半径逐渐缩小,在起跳时人体可以获得向横杆转动的角能量,它正是人体沿横杆转动的动力,不需偏心推力就可使蹬地时支撑反作用力通过身体重心,做到起跳时的正心作用,从而增大H1值(起跳时身体重心离地时的垂直高度)和H2 (腾起的高度)值,提高起跳效率。

5.动作简洁实用。

由于助跑时身体倾斜,可避免起跳时过早倒向横杆。动作结构简单自然,过杆形式经济合理,新颖有趣。

(二)助跑的类型

1.速度型:

助跑距离较长,重心较高,强调跑的连贯性,跑得轻松自然,频率较快,特别是最后四步频率非常快。由助跑转入起跳十分积极,带有“进攻性”,迈步送髋一气呵成。这种跑法主要强调充分发挥水平速度。

2.幅度型:

助跑中步幅开阔,重心较低,助跑弹性好,动作舒展协调,重心有起伏,频率不高,加速依靠充分后蹬,后四步过渡到脚跟先着地,迈步送髋比较明显。

3.综合型:

助跑中前后综合两者的特点,助跑中前段重心高,跑得积极,后四步重心较低,以脚跟先着地,步幅较大,迈步有力,送髋明显。

(三)助跑教学三要点

1.弧线助跑阶段决定起跳的效果,是助跑教学的关键阶段,要通过反复多次地严格按要领进行练习,建立牢固的肌肉感觉和神经感觉,使之在弧线助跑阶段能发挥出较大速度,并顺利完成起跳。

2.助跑的准确性是助跑教学的重点。助跑步点不正确,不能在踏跳点起跳,不仅影响身体重心腾起的高度和过杆动作的完成,也是造成产生许多错误动作的主要因素。因此,必须重视使学生掌握丈量步点的方法,形成稳定的助跑节奏。

3.教学中注重强调助跑速度的提高,特别是最后几步助跑要有明显的加速,与起跳动作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稳定的助跑节奏的关键是要多进行完整联系。

二、起跳

背越式跳高起跳的任务是:在取得水平速度的基础上,尽可能地获得最大的垂直速度,使身体充分向上腾起,为腾空过杆做好准备。由于身体重心腾起的高度主要是由垂直速度决定,因此,起跳是跳高技术的关键。

(一)起跳动作的结构

1.起跳是助跑最后一步动作转化而来,是由跑进转移为跳跃的过程。

这一过程包括:跑的转移、起跳腿落地支撑、过渡到缓冲支撑、最后蹬伸、起飞准备过杆。这五方面均应纳入在起跳结构的范围内进行研究。

2.起跳腿在起跳中下肢关节的角度,经实验测定,以膝关节弯曲135°~150°之间为最佳。

弯曲度过小和过大效果都较差,同时对发挥助跑速度也不利。尤其是膝关节弯曲度小于130°时,膝关节伸展会增加单位体重的负荷量。

3.起跳脚迈步着地技术直接影响起跳效果。

要注意适宜地控制脚掌在空间前移部位,不宜离地过高,以接近地为佳。着地放脚要圆顺柔和,好似迈步在地毯上一样,努力减轻起跳腿着地时与地面的冲力,以达到改善与提高起跳效果的目的。

4.背越式起跳时必须绕纵轴转体,由摆动腿一侧的髋和摆动腿向内上方摆动使身体转成背对横杆。

在腾空阶段绕额状轴转动,使身体由垂直转为水平状态,它是在起跳腿伸直过程中,身体从倾斜开始直立起来时产生的。

(二)起跳技术的两个关键

1.起跳腿的着地、缓冲和蹬伸技术。

为加快起跳的速度,起跳腿的动作幅度较大,平稳地以脚掌外侧着地,并迅速从脚跟向前脚掌滚动。在缓冲阶段,为了提高起跳的速度,应减小屈膝的幅度,以保持水平速度。当身体由倾斜转为垂直至身体重心移至起跳腿的上方时,迅速有力地充分蹬直起跳腿的三个关节,躯干在离地前瞬间几乎垂直地立于起跳脚之上。这时起跳腿的蹬伸方向应在身体重心的外侧,从而产生了过杆所必需的旋转冲力。

2.起跳时摆动腿与双臂的协调配合技术。

起跳时靠横杆一侧手臂使劲地向上摆动,另一臂幅度较小并且较早地制动,以利于肩轴向横杆转动。摆动腿应从屈膝的起跳腿旁开始,以膝盖领先,先屈膝折叠,向跳高架远端支柱上方用力摆出。这样有助于骨盆保持在起跳力量的作用线上,围绕纵轴产生转身动作。此时,头应补偿性地转向横杆。

(三)起跳教学三要点

1.起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要分清是助跑还是起跳的问题。起跳点的位置,起跳腿的放脚位置,往往不被注意,在教学初要花一点时间掌握好,否则,重复错误,再来纠正就较困难。

2.起跳技术教学中,重点要抓好助跑与起跳的衔接技术。首先应注意动作的规范化,从严要求,一丝不苟,把掌握技术和提高起跳速度统一起来。局部动作教学是必要的,但不宜过多,如杆前起跳练习。

3.起跳中的整体结构要以头、腰髋、下肢支点,三点相互联系和变化作为分析技术的主要依据。

三、过杆和着地

背越式跳高过杆任务是:充分利用起跳腾起的高度,改变身体局部动作,沿着身体重心抛物轨迹,以最合理过杆技术越过横杆。过杆的好坏,除了取决于良好的过杆技术外,最主要还是由起跳决定的。

(一)过杆和着地技术要素

1.在起跳时,由于摆动腿积极的摆起和骨盆的转动,身体获得了绕纵轴旋转的动力,使腾起后身体逐渐转为背对横杆的姿势。

2.身体升至横杆上方时,摆动腿的膝关节放松并自然下垂,当肩背高于横杆向水平方向伸展时,及时提臀展髋,两膝弯曲,稍向外分开,小腿放松下垂,身体成反弓形。

3.肩和头过杆后,两膝升至最高点,臂部过杆后,下颌迅速引向前胸,及时低头屈髋收腹,同时双腿补偿地高举两小腿积极向上甩起。使整个身体越过横杆,身体过杆后,背部落于海绵垫。

4.落地前收腹举腿,以肩背部先着地,然后再做一个向后的滚翻。为了控制腾越方向,头部不能后仰,要注意在落垫过程的“视力监督”,眼睛始终要注视着横杆方向。

(二)过杆和着地教学三要点

1.背越式过杆教学时,需要对学生进行一些心理方面的训练,帮助学生克服惧怕心理,敢于过杆,然后逐步提高过杆技术的实效性。教师在教学中要时时注意学生的心理变化,循循善诱,解除学生顾虑。这是过杆教学的重要特点之一。

2.背越式过杆技术教学主要采用跳背弓的练习,由原地到助跑,由双脚起跳到单脚起跳,通过反复肌肉和神经刺激,养成腾空中挺胸展腹抬髋的动作,体会背弓过杆技术。过杆收腿落地时,特别要强调膝盖要绷直,不能弯曲,防止碰伤鼻梁。

3.过杆技术的教学质量取决于起跳动作的合理转化,过杆技术虽不如起跳技术的作用重要,但在教学中起跳不善于结合过杆练习,起跳的效能也不能充分发挥。而过杆技术的错误往往来自起跳,因此要考虑两者的联系。

四、完整技术教学的总体要求

(一)整个过程做到正、直、展、稳、快

1.正:

起跳用力方向要正,起跳脚落地要正。最后几步助跑足迹要落在弧线上,起跳后,身体沿弧线的切线方向飞进。

2.直:

起跳结束和上杆时,身体接近直立。

3.展:

过杆时,抬臂、展腹、展髋,形成“桥”的动作。

4.稳:

身体在空中飞进时要平稳,过杆后肩背平稳地落在海绵垫上。

5.快:

这是背越式的主要特点,要做到助跑快、整个动作完成得快。

(二)在完成各教学阶段的任务时,要善于抓各技术关键

要突出助跑与起跳合理衔接的技术难点。特别要注意助跑的节奏和准确性,合理利用水平速度,使水平速度与垂直速度同步增长,解决好快速助跑条件下跳得起来的问题。

(三)教学中横杆放置的高度要符合学生实际

过高会使学生注意力过多集中在过杆上,而使助跑和起跳技术受到忽视或出现错误;过低不利于掌握充分向上腾起的技术,并影响学生跳高的积极性。每次跳高课结束前,适当升高横杆让学生练习,不仅能提高学生对技术的应用能力,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练习兴趣,起到培养发现“尖子”的作用。

(四)教学中合理运用诱导性练习和辅助器械,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但运用不当或过多重复,会影响动作之间的连接,妨碍正确的动力定型的形式,因而要注意控制练习的重复次数,并与完整的技术练习交替使用,以防产生不良后果。

(五)明确跳高技术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撑竿跳高范文

撑竿跳高范文(精选11篇)撑竿跳高 第1篇撑竿跳高是田径运动中唯一使用辅助器材表演技术技巧的竞技项目。从完成动作的整个过程来看,完整的...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