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何时成了情人节 七夕节单身怎么过
七夕节何时成了情人节 七夕节单身怎么过(精选3篇)
七夕节何时成了情人节 七夕节单身怎么过 第1篇
七夕节何时成了情人节:现代
七夕节最初叫“女儿节”,主要是纪念女子在这一天“乞巧”。《荆楚岁时记》记载“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采缕,穿七孔针,或陈几筵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但宋元时期前,乞巧并不仅存于七夕,八九月也可乞巧;宋元之后,七夕才成为乞巧节,并有了专门卖乞巧饰品的市场乞巧市。
七夕节的渊源可能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在《诗经大东》中有描述:“跤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牵牛,不认服箱。”但那时候的七夕,只是纯粹地祭祀牵牛星、织女星,并没有任何故事。直到汉代,其细节才与西周时流传的牛郎织女的故事联系起来,如《西京杂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在汉代,人们相信牛郎织女的传说,并有了穿针乞巧的做法。
然而古代的七夕节并不是“情人节”,并不存在才子送鲜花给佳人的做法,男女间也不存在任何的暧昧。但古代的七夕节却过得十分的隆重和热闹。
到了现代,七夕节被商家和民众称之为中国情人节,大概是因为有个西洋舶来品情人节,于是中国的青年男女自发地想到牛郎织女,便创造了一个自己的情人节。
古代七夕送什么礼物
1.粉盒
粉盒,是古代女子寄存脂粉的化装盒,是妇人闺房中不可或缺的往常用品。粉盒除了具有梳妆装扮的运用功用,还是古代才子佳人的定情信物、合卺( jǐn)的见证和令人赏心顺眼的艺术品。
2.同心结
同心结,用锦带编成的连环回文样式的结子,用以象征坚贞的爱情。《诗源》里面有说:文胄与邻妇姜氏相爱,并送姜氏一枚百炼水晶针为信物,姜氏启履箱,取连理线,贯双针,织同心结回赠文胄。
3.沉香
用沉香不仅可以制成细巧的雕件,捏在手上把玩,也可以挂在身上可散香味。而且古人也会把好看的沉香雕件,用作配偶、恋人之间爱情的信物。
4.团扇
团扇,由于它洁如明月,蕴涵着团圆、相聚之意,很简略就被女性细腻、温婉、浪漫的性格发现和挑选,将它视为纯真爱情的标志。传说越国大夫范蠡到诸暨城南苎萝山寻找贤能,却与赤足浣纱的西施一见钟情,而且定下了百年好合的誓约。心灵手巧的西施便用麦草编成扇,将自个的容貌用彩丝绣于扇芯,送予范郎。
5.荷包
荷包是我国汉族传统服饰中,咱们所随身佩带的一种装零散物品的小包。荷包上绣鸳鸯常用作定情之物,老婆送给老公佩带,以示夫妻恩爱、永不分离的意思。
6.玉梳
玉梳在我国古时候,送梳子有私订终身,欲与你白头偕老的意思。古代的女子出嫁前有家人为其梳头的风俗,所谓“一梳梳终究,二梳青丝齐眉,三梳后代满堂”,既包含了家人的夸姣祝福,也有爱意的传递。
七夕节何时成了情人节 七夕节单身怎么过 第2篇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发源于中国,是华人地区以及东亚各国的传统节日,该节日来自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所以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5月20日,七夕被中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七夕节以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为载体,表达的是已婚男女之间不离不弃、白头偕老”的情感,恪守的是双方对爱的承诺。随着时间演变,七夕现已成为中国情人节。
七夕是情人节,是一对对情侣在星空的见证下,互诉柔情,互相爱慕的节日,也是每一个孤家寡人最不愿度过的日子。
在七夕节当天,你会发觉好像全世界的人都有了情侣,就剩下自己还是单身,因为你去到饭店会发觉没有单人桌,去到影院会发觉没有单人位,甚至在逛街看到的都是成双成对的。那么,一个人的七夕,到底该怎么过?
1.想念
每逢七夕倍思亲,有故事的人才会感到孤独。在这个日子里,不如呆在家,不去看外面的恩恩爱爱,倒杯小酒,听听小曲,静静思念你我曾经度过的每一个七夕。哭了也罢,笑了也好,至少还有回忆。
2.狂欢
一个人的孤独是一群人的狂欢,这句话其实很应景。大可以约上两三好友,去KTV唱歌,去呐喊去发泄。喝的烂醉如泥,哭的死去活来,没什么的。青春本该如此,何苦太过压抑。
3.发呆
七夕又如何,你喜欢天天都是七夕,你不喜欢,七夕就是一天。你可以去图书馆看看书,发呆坐着就一天了,也可以去咖啡馆喝杯咖啡,还可以去做各种各样的`事情,别让自己的脑袋胡思乱想,别去想起不该想的人。
4.任性
在七夕当天,你有大把的理由说服自己去任性,买对情侣戒指,左右手互戴一只,买份情侣套餐,吃一份倒一份等等。在街上看到情侣,还可以走过去问候下,也许会多了两个和你一样的人。
5.相亲
七夕,本身就是一个相亲的节日,洗个脸,化个淡淡的妆,收拾下心情。去相亲,去遇见更好的Ta,去为自己的下一段幸福努力。
七夕节:何时成了“情人节”? 第3篇
一年一度的七夕节悄然来临。作为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情人节”,国民理当主动张罗、积极吆喝,不管是情窦初开的青年男女,还是步入金婚、银婚甚至钻石婚的老年一代,都希望借此佳节对自己心中的“他”或“她”,聊表爱意,一诉衷肠;作为商家,不管是门店还是电商,网上网下都忙得不亦乐乎,几乎所有的商家都想趁这股七夕节热潮,磨拳霍霍大肆营销。如此,七夕节的浪漫味淡了,文化味没了,商业味却越发的浓厚了……
“七夕今宵看碧霄,牛郎织女渡鹊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这是描写古代七夕盛况的诗句。
七夕节的渊源可能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在《诗经·大东》中有描述:“跤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牵牛,不认服箱。”但那时候的七夕,只是纯粹地祭祀牵牛星、织女星,并没有任何故事。直到汉代,其细节才与西周时流传的牛郎织女的故事联系起来,如《西京杂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在汉代,人们相信牛郎织女的传说,并有了穿针乞巧的做法。
然而古代的七夕节并不是“情人节”,并不存在才子送鲜花给佳人的做法,男女间也不存在任何的暧昧。但古代的七夕节却过得十分的隆重和热闹。
七夕节最初叫“女儿节”,主要是纪念女子在这一天“乞巧”。《荆楚岁时记》记载“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采缕,穿七孔针,或陈几筵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但宋元时期前,乞巧并不仅存于七夕,八九月也可乞巧;宋元之后,七夕才成为乞巧节,并有了专门卖乞巧饰品的市场 ——乞巧市。
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郝隆七月七日日中仰卧,人问其故,答曰:‘我晒书。’”这是说郝隆蔑视晒书的习俗,同时也是夸耀自己腹中的才学。名列“竹林七贤”的阮咸瞧不起七夕晒书晒衣服的习俗,但到了七月七日,当他的邻居晒陵罗绸缎时,阮咸不慌不忙地用竹竿挑起一件破旧的衣服,有人问他在干什么,他说:“未能免俗,聊复尔耳!”由此可见七夕也盛行晒书晒衣。
儿童会在七夕当天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又叫“贺牛生日”,主要是纪念老牛为了让牛郎织女见面而献出牛皮的牺牲精神。
此外,七夕节还有“种生求子”“拜织女”“拜魁星”“吃巧果”等习俗,但唯一沾不上边的便是男女互通情意的“情人节”,有也仅限于“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望。
七夕节何时成了情人节 七夕节单身怎么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