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题型
高考诗歌鉴赏题型(精选8篇)
高考诗歌鉴赏题型 第1篇
酒泉子长忆观潮
宋代 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9.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满郭人争江上望”写杭州人倾城而出是铺垫,拥挤到钱塘江边,为下面潮涌制造气氛。
B.上阕结尾两句运用了比喻、夸张等手法,渲染了作者胆怯,故有结尾时的梦觉尚心寒。
C.“弄潮儿向涛而立”属于白描手法,表现了弄潮健儿与大自然奋力搏斗的大无畏精神。
D.这首词以豪迈的气势和劲健的笔触描绘了钱塘江潮涌的壮美风光,而壮美的背后却是“空”,令人嗟叹。
E.本词描写了钱江涌潮的壮丽景象,作者把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结合起来,气势更盛。
10.请你结合诗句分析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参看答案:
9.B、D(B项渲染了作者胆怯判断错误,渲染的应该是钱塘江潮的气势。D项壮美的背后却是“空”,令人嗟叹错误,壮美的背后是人们对壮美期盼与赞叹。)
10.(1)这首词以豪迈的气势和劲健的笔触描绘了钱塘江潮涌的壮美风光。豪迈既是自然也是人。
(2)“满郭人争江上望”写杭州人倾城而出,侧面铺垫了潮水的雄壮气象,中间部分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表现钱江潮排山倒海的磅礴气势。转而运用白描写弄潮儿的英勇无畏、搏击风浪、身手不凡和履险如夷,表现了其大无畏精神。
(3)本首词对钱塘江涌潮的描绘,匠心独远,别具神韵,对“弄潮儿”的描写抒发出豪迈气概,结尾言梦醒后尚心有余悸,人已经融进了潮水的雄壮意象中,前后的烘托与中间重点描写紧密结合,全词浑然一体。
高考诗歌鉴赏题型 第2篇
田茂遇
笛声阵阵因风送,老天涯,一声入破偏凄切,落梅花。
雕盘处,千山黑雪,马嘶外,万里黄沙。算春宵归梦,好还家。
15、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5分)( )
A. “老天涯”之“老”字,可见驻守塞外时间之久,流露出诗人的不满之情。
B.“笛声”意象包含愁苦,上阕既写笛声高亢凄厉,也写诗人心中愁苦凄凉。
C.落梅花,一是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飞飞落落,飘飘洒洒落下的情景,一是梅花落的曲子。
D.“黑雪”,雪是白色,而诗人着一“黑”字,正写出夜晚所见之景。
E.“雕盘处”,“ 马嘶外”,地域辽阔,突出了边塞的特点。这一句再现了边塞的壮阔景致。
16、这首诗感情感情丰富,说出诗歌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结合全词简析.(6分)
15、AD(A老天涯是写笛声阵阵溢满天涯,D黑表现边塞风雪狂沙的肆虐的情景)
16、①表达了诗人戍守之苦。写笛声“凄切”就可见诗人戍守塞外心中的愁苦凄凉,一声“落梅花”,写声成象,撩拨起人内心深处的凄凉。
高考诗歌鉴赏题型 第3篇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 (1) 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2) 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3)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 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问题: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 四野青绿, 江水映日, 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 泥融土湿, 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 日丽沙暖, 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 (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 (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后, 愉悦闲适的心境。 (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赏析形象型
提问方式:诗中塑造了怎样的形象?试简要分析。
答题步骤: (1) 指出是什么形象并概括其具体特征。 (2) 结合诗句具体描摹特征加以证明。 (3) 揭示作者的情感, 指出形象的意义。
剑门道中遇微雨
陆游
衣上征尘杂酒痕, 远游无处不消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注:作者从抗金前线南郑被调回后方成都途中所写。
问题:试简要分析诗中形象。
答:刻画了一个从前线归来, 壮志未酬, 借酒消愁的诗人形象。 (步骤一) “征尘”表示难忘征战生活, “酒痕”表达作者离开前线的遗憾和无奈, 只能以酒消愁。诗人不甘心只做个诗人, 而是希望做一个战士, 到前线为国杀敌, 可是愿望无法实现, 只能写诗饮酒, 后两句包含了作者的不甘和无奈。 (步骤二) 全诗表现了一个爱国志士壮志难酬的忧愤。 (步骤三)
第三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 (或艺术手法, 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和方法: (1) 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 结合诗句阐释如何运用了这种手法。 (3) 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问题: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主要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步骤一) 江水碧绿, 白鸟飘飘, 青山苍翠, 红花绚烂, 勾勒出一幅春光烂漫、生机勃勃的美景。如此美景反而越发勾起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步骤二) 以江南美景反衬出诗人难以排遣的思乡之苦。 (步骤三)
第四种模式: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 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答题步骤和方法: (1)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 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如使用了艺术手法要点明, 一般为拟人。) (3) 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华子岗
裴迪
日落松风起, 还家草露晞。
云光侵履迹, 山翠拂人衣。
问题:你认为这首诗第三、四两句中的最精妙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答:“诗眼”分别是“侵”、“拂”。“侵”字是照、映的意思, “拂”为拂动。 (步骤一) 夕阳照着诗人的足迹, 使人感到那逐渐落下的夕阳似乎在追逐着诗人下山的脚步;“拂”字运用拟人手法, 写出山中翠色轻轻拂动诗人的衣衫, 使人想见山色的青翠可爱、柔和多情。 (步骤二) 这两个动词写云光山翠对诗人的眷恋不舍之情, 折射出诗人对华子岗的喜爱与留恋。 (步骤三)
第五种模式:炼句型
提问方式:诗句“”是历来传诵的名句, 请分析这一诗句为人们赞颂传诵的原因。
答题步骤: (1) 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其运用的表现手法。 (2) 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手法, 有时需要解说诗句的意境。 (3) 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及其表达效果。
和练秀才杨柳
杨巨源
水边杨柳曲尘丝, 立马烦君折一枝。
唯有春风最相惜, 殷勤更向手中吹。
问题:试析“唯有春风最相惜, 殷勤更向手中吹”一句的妙处。
答:诗句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 (步骤一) 春风殷勤地吹拂折下的柳枝, 似有“相惜”之意, “殷勤”之态, 仿佛前来送行的友人把自己的感情渗透到物象之中, 同时诗人巧妙以春风和柳枝的关系来比喻送者和行者的关系。 (步骤二) 化无情为有情, 移情于物, 生动而贴切地表现出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步骤三)
第六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和方法: (1) 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 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 指出表现了怎样的感情或塑造了怎样的形象。
长干曲
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 或恐是同乡。
问题: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这首诗歌的语言朴素自然, 明快清新, 有如民歌。 (步骤一) “何处住”, “在横塘”, 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 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 丝毫不加雕琢, 不仅在纸上重现了女主角的声音笑貌, 而且深深开掘了她的个性和内心。 (步骤二) 烘托出一个朴素率真的船家女形象。 (步骤三)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新题型例解 第4篇
高考全国卷诗歌鉴赏新题型 第5篇
明末清初 顾炎武(1)
长看白日下芜城,又见孤云海上生。
感慨河山追失计,艰难戎马发深情。
埋轮拗镞周千亩(2),蔓草枯杨汉二京。
今日大梁非旧国,夷门愁杀老侯嬴。
注释:(1)作者当时避乱于江苏常熟。(2)千亩为地名
5.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首联写国破家亡后的渗淡景象,作者抚今追昔,暗指明朝的破灭,也指清朝的残暴。
B.颔联直接以感慨起句,写了以往用兵多失策,造成战局艰难,作者悲愤而心灰意冷。
C.“埋轮”和“拗镞”均指战败,以用典的方式写出。“蔓草枯杨”则写出了满是荒凉。
D.尾联“非旧国”写了改朝换代,作者自己虽存忠义之心,但无从救国,只好自比侯嬴发感慨。
E.本诗既是悲歌,也是慷慨之歌。既写家国破碎,也写个人感情。
6.结合本诗分析顾炎武是一位怎样的诗人,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参考答案:
5.A、B(A项诗中没有写清朝是如何做的,B项心灰意冷判断错,作者依然忠诚,而不是心灰意冷)。
6.(1)作者是爱国诗人。感概时局,抚今追昔,长看“芜城”,见“海上生”,只见史可法殉国处和鲁王飘泊处,体现了追忆前人发深情。
(2)作者是悲愤诗人。“埋轮”二句:感慨以往战争失利,南北两京相继失陷,作者发出了虽存忠义之心,但无从救国的哀叹之情。
(3)作者是救国诗人,诗中作者以大梁指中原之地,以侯嬴自比,主张进击、恢复中原,但老之至已,满怀愁情。
★ 高考诗歌鉴赏
★ 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型大盘点
★ 高考诗歌鉴赏知识点
★ 高考诗歌鉴赏题
★ 全国卷2高考范文
★ 地理高考全国卷评析
★ 高考范文全国卷2
★ 全国卷高考答案
★ 英语高考范文 全国卷
高考全国卷诗歌鉴赏新题型 第6篇
王质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
荷雨洒衣湿,O ①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
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②。
注 ① :一种水草。②酲(chén):酒后神志不清有如患病的感觉,诗中指精神不振的样子。
3.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首联的“议”字用得好,好在点出了境界,“议阴晴”也用得好,好在可以统摄全诗。
B.颔联写“荷雨”,所谓“荷雨”其实与“沾衣欲湿杏花雨”的杏花雨相类似,均写出了令人凉爽之意。
C.颈联,借物衬托人,属于侧面描写,是一种象征写法,表达了作者如鹊鸥般的自由自在。
D.尾联,与首联一样采用了拟人手法,但这拟人手法是反面运用,加强了艺术表现力。
E.“酲”按照注释的说法是指精神不振的样子,而喧狎则写出了动物欢快的样子,可见本诗是乐景写哀情。
4.全诗未见“行”,也未见“情”,究竟有没写行、写情呢?何以见得?
参考答案:
3.C、E(C项的象征写法,错,鹊鸥没有直接的象征物。E项“可见本诗是乐景写哀情”判断错,本诗景喜人喜,精神不振只是当时疲劳之意)。
4.(1)本诗以”山行“为题,结尾点”山“,表明人在“山色”之中。
(2)全篇未见”行“字,但从景物的动态来表现人的“行”, “浮云”“来往”是人行走时所见的物态,“洒衣湿”“吹袖清”显示了风雨兼程的行人形象。再景物的层次来显现人的“行”,如浮云在空,到荷雨湿衣、O风吹袖、鹊声喧日、鸥性狎波,都是”山行"过程中的经历见闻。
高考诗歌鉴赏题型 第7篇
表达技巧四大方面:
一、抒情手法:
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托物言志 用典抒情 借古讽今
二、表现手法:
想象、象征、渲染
烘托(衬托)白描
对比、虚实相生、动静结合欲扬先抑等
三、修辞手法:对比、拟人、夸张
比喻(比兴)夸张
借代
四、行文结构:过渡
铺垫(伏笔)语文诗歌鉴赏的答题技巧
一、诗歌的表达技巧往往表现在三大方面: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1、表达方式是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常见的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其中抒情表现得尤其突出,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常见的有即景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即景抒情是指遇到眼前的景物或场景油然而生感慨。
借景抒情顾名思义就是借助景物来抒发情感。寓情于景就是把感情融入到所描写的景物之中。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
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2、表现手法又叫艺术手法,是指诗歌的章法和技巧,①渲染。
渲染就是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绘形容,以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效果。②衬托。
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借描绘别的事物以突出主要对象。
可以是人烘托人,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是喜景衬喜情,哀景衬哀情。
“情乐则景乐,情哀则景哀”,诗人的高妙之处就是把情融入景中,通过景传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做到情景的交融。或喜景衬哀情。以乐景写哀,更见其哀。③含蓄。
含蓄顾名思义,不直说、不明说,委婉曲折地表达主观感情。④用典。
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⑤象征。
象征是一种托物寓志的表现手法,在特定的事物中,寄托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事理,由于长期使用,已被人们普遍接受。⑥移情。
移情就是将人的情感转移到事物身上,使外物与人同喜同悲。⑦虚实相生。⑧抑扬。
指欲抑先扬或欲扬先抑。⑨对比。
对比的目的是为了突出诗人某一方面的思想情感。
3、修辞手法的运用。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借代、夸张、排比、衬托、用典、设问、反问)
采用比喻、比拟、象征、起兴等手法使描写的事物更为形象生动;
采用夸张、偏语、衬托、对比、婉曲、设问、反问等手法来突出诗的主旨; 采用通感、借代、双关、叠字、对偶、反复等手法使诗中字句更为精巧。
一、诗歌的表达技巧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4、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5、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6、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二、诗歌鉴赏表达程式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三、重点概念阐释
1、烘托
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的美貌。也可以是烘托物,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更多的是以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再如“桃花潭水深千尺”形象而鲜明地烘托了汪伦对诗人的浓厚感情。
2、用典
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廉颇。这些典故都是京口这个地方的历史掌故,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另外,化用前人的诗文歌赋,也是用典的一种。如王勃在《藤王阁序》中几乎句句用典,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姜夔在《扬州慢》中或明用,或暗用,或化用杜牧的诗,形成了虚实对比,表达了物是人非、今非昔比的凄凉。
3、虚实
这是古人论述文章时常用的概念,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眼前为实,想象为虚„„诗歌常用这一手法,拓展诗歌的意境。如柳永的《雨霖铃》,眼前作别为实,别后想象为虚,虚实相生,产生无穷的余味。又如李煜的《虞美人》,前六句一实一虚,即“春花秋月何时了(实),往事知多少(虚)。小楼昨夜又东风(实),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虚)。雕栏玉砌应犹在(实),只是朱颜改(虚)”,虚实相济,寄托了自己故国的哀思。再如姜夔的《扬州慢》,眼前衰败不堪的景为实,假设的想象为虚。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可使作品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大大增加作品的容量。
4、语言特色
①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比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四句写了四种景色,有动景,有静景,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再如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和《清贫乐·村居》,使用的语言就属于清新明丽。
②平淡。或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但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伧,它是用语上的返朴归真,体现了作家的真功夫。如陶渊明的组诗《归园田居》,用平淡的语言,如话家常,写的都是家事,不事雕琢。李煜后期的词《虞美人》,用语平淡,但感人至深。
③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如李商隐的诗歌《无题》,李贺的诗《李凭箜篌引》,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音乐一段等。
④明快。其特点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如李清照早期的词《点降唇·蹴罢秋千》,白居易的诗《草》等。
⑤含蓄。有时也称蕴藉,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咏史诗,李清照后期的词等。
高考诗歌鉴赏题型 第8篇
关键词:高考,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目前很多高三教师在组织语文复习的时候,缺乏有效的指导方式,使得学生在高压的学习中难以较快提升自身的水平。譬如:在诗歌表达技巧鉴赏的复习中,很多学生虽然做了很多习题,但在答题中时而还会出现理解不当、混淆等问题。如何提高鉴赏诗歌表达技巧考点的复习效率是本文关注的重点。
一、化难为易,清晰记忆
(一)明确定义和概念
作者通常会使用一定手法、写作规律来表现本文内容和主旨,就是文章的表达技巧,其包括:第一,表达方式,包括了议论、描写、说明、抒情、记叙;第二,表现手法,即应用五类表达方式的手法;第三,修辞手法,借助语句调整、修饰,使用特定表达形式增强表达效果的方法或方式。高考试题中通常不会直接问使用了哪种表达方式,而多会对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进行考查。
关于表现手法,教师可带学生根据五类表达方式来进行区分记忆。叙述属于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其在叙事文中得到了较广的运用,插叙、倒叙、详略、悬念、先抑后扬是较常见的叙述手法;作为另一种较多使用的表达手法,描写手法主要用来刻画描写人、事、物和环境,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侧面描写和白描是几种主要的描写手法;抒情手法有吊古伤今、托物言志、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而议论手法主要用来讲明观点和道理,其在诗歌中使用不多。
修辞手法偏重语言使用和修辞,包括:第一,句式修辞,有设问、反问、排比、对仗、顶针、反复等;第二,内容修辞,有夸张、借代、比拟、比喻、双关等等。
(二)通过口诀突破难点
抒情手法和描写手法在高考中考查比较频繁,较为重要,教师可编一些口诀,来方便学生的清晰记忆。如关于抒情手法,可编口诀“象征托物言志向,吊古伤今手法奇;触景生情情难抑,借古讽今不得已……”等等。
二、提升对古诗词的理解程度
(一)做好词汇积累
因在理解古诗词时,需要学生具有相应的文言基础,因此,在复习古诗文时,应当引导学生加强对文言词汇的理解和记忆。学生有时候会不太理解一些词汇及其用法,为其发现表达技巧及鉴赏带来障碍。因此,教师应当关注积累文言词汇及用法的方式。比如,在杜甫《岁暮》中有一句“济时敢爱死”中,“爱”的意思是吝惜,“敢”的意思是岂敢,就是说“国难当头,怎敢吝惜自己的生命”,只有学生知道词的意思,才会理解到位,并知道本句用了反问手法。
其次,学生在阅读诗歌时,应当注意把握作者的用词习惯,比如在理解“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的“乱”“碎”时可联系“乱花渐欲迷人眼”中的“乱”字,“风暖鸟声碎”中的“碎”字,就可知道,本诗写的是天暖后的暮春美景,并以美景衬托诗人内心惆怅之情。
(二)加强理解诗中内涵与主旨
考查诗歌表达技巧属于对形式上的考查,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其不可脱离于内容存在,不同形式可以表达相同内容,而不同内容也可通过相同形式表达。因此,学生需要对诗歌内容准确理解,这样才能够更好地理解文中的表达技巧。但在实际中,很多同学在答题时并不理解文中主旨内涵,致使答题不得要领。比如,关于表现手法,很多同学见“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早行》)”一诗中有许多写景部分,就认为手法为借景抒情。事实上,本诗中“寂寞”为诗眼,而题目为《早行》,就知道了文中主要是写“早”,并表达内心的寂寞;而“星斗阑干分外明”主要是通过写星斗的“明”反衬景色之“暗”,强调作者出发之“早”,所以,“反衬”是本诗的主要表现手法。
(三)加强理解诗句的跳跃性
很多学生在理解诗词时,会因词语的跳跃而遇到障碍,此时要求学生应当具备展开联想、整合理解的能力。比如在《长恨歌》“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理解中,若不会将这两句联系起来,认为第一句写玉容,第二句写梨花,就无法得知本诗运用了比喻表现手法。
三、提高对表达技巧敏感性与辨别力
有些学生在学习了一些表达技巧后,因理解程度有限,在考试时会答题不够准确,将各类技巧和手法混淆,比如学生往往比喻、借代区分不清,弄混借古讽今、吊古伤今,弄混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等等。比如,在某年某省的语文高考中,许多人不知道“绝岸愁倾覆,轻舟故溯回”表达技巧是什么,甚至不知道用了拟人手法。分析这一状况,是因为学生并不熟知表达技巧特点,因此,教师必须致力增强学生对表达技巧的敏感性与辨别力。
高三教师应当在备考期带同学们归纳复习各种常见的诗词表达技巧,并加强相关练习。教师可在复习中引导学生清晰梳理各类表达技巧特点,并布置一些练习,使学生增强对表达技巧的敏感度,并可以更快、更全面地认出诗词的表达技巧。
四、结束语
语文教师应当在高三复习中带学生仔细梳理各类表达技巧相关知识点,让学生清晰了解到不同表达技巧的特征和区别,同时还应当通过一定的习题,让学生学会迅速把握重要词汇的意义,并领会诗歌内涵,以准确、全面地认出文中的表达技巧。
参考文献
[1]何辉.高考诗歌鉴赏复习方法[J].语文天地,2013(11).
[2]周良.古诗鉴赏中表达技巧的层次例析[J].语文教学之友,2013(11).
高考诗歌鉴赏题型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