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推进民主政治改革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推进民主政治改革(精选11篇)

推进民主政治改革 第1篇

关键词:新时期,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发展,有效途径

一、推进农村社区发展,维持农村稳定的社会环境

一般来说,社区建设是一种有目标、有计划引导社会变迁的行动过程。我国现阶段乡村社区建设的要义是在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框架下,通过外部支持和内源发展 (1) 的结合,以市场化民主化为导向建设新型的乡村社区。要实现这一目标,则需提供相应的载体和支持,开发村民自治有效运行的资源。 (2)

1. 实现财政资源的多元化。

首先是国家的转移支付。我国现在已进入以工支农、以城带乡的阶段,国家对乡村的财政支出将越来越多。其次是社区自我集资。由于我国还处于小康社会建设初期,国家对农村的财政支持总是有限的,社区建设的财政资源更主要的还是内部。在农村税费改革之后,集资兴办公益事业,关键是真正满足农民需求,因而村民自治必须解决如何进行集资,如何进行理财的问题。最后是捐赠或捐资。当今农村社会分化程度愈来愈高,收入差距拉大。通过各种方式鼓励先富人群向所在社区捐资捐物是目前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这一可行性不仅来源于中国传统中对做“善事”的褒扬,而且需要现代税制的支持。

2. 形成共同的文化基础。

村民自治是在一个乡村共同体内由村民自我管理。与政府的外部性管理不同,这种自我管理主要借助于基于共同体内部形成的规则和共同认可的权威。因此,日常村务管理有必要加强协商性民主,通过村民的广泛参与,共同议事决策,强化对社区共同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改善乡村治理。此时,进行文化建设,形成传统与现代有机相同的文化价值和规范,可以使人们能够在社区生活中获得相应的意义、乐趣和安定感。

3. 开发社会资源。

农民流动将是一个长期的社会现象。所以,在开展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过程中,我们首先应面对现实情况,积极发挥老人、妇女的主体性作用。其次,我国乡村中有许多乡村教师、乡村医生等。这些人有知识、有文化,没有脱离乡村社会,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最后是大学生村官。进入新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村官走进了农村,成为了村里的副书记或村长助理。他们可以用自己掌握的知识为农民提供各种服务,为基层民主发展和乡村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二、保护村民自治主体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1. 健全和完善村民自治制度。

在农村实现村民自治是我国乡村治理体制的创新。村民自治的实质就是为确立农民的主体地位、体现农民意愿创造制度平台。作为村民自治的组织载体的村民委员会,其性质应是群众自治组织而不是官方组织,需要通过群众参与的民主方式加以建立。在村民委员会内,“农民群众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实行直接民主,要办什么,不办什么,先办什么,后办什么,都由群众自己依法决定”。 (3) 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村民自治并不是各村村民因地制宜和内在需求的多样化治理,而是依据统一的国家意志的单一的行政化治理。因而,民主被认为是“一种表面现象”。这是因为许多人将民主原则直接等同于民主事实,不了解没有一系列民主规则、民主程序,民主的真实性就无法实现。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必须让农民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参与村务的决策、管理和监督。 (4)

2. 强化以农民为主体的意识和制度安排,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政治文明建设,农民的利益主体意识、政治主体意识日益提升,他们要求享有自由发展的经济权利、平等待遇的政治权利、公正公平的社会权利等。面对农民的这一历史性变化,只有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消除体制性障碍,才能真正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当前,发展农村基层民主,最大目的就是激发农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参与农村建设。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的体制安排,农民为各种各样强制性的政府任务所驱使,因此,消除压制农民积极性的体制性障碍仍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否则,推动农村民主化进程,实行村民自治有可能被农民认为如以往各种政府目标和任务一样,是一种负担而造成逆反心理。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持久动力和不竭源泉是农民。只有农民才最知道自身需求,维护自己的权利和利益。尊重农民的主体性地位,是我们在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中必须坚持的。

3. 建立以农民为主体基础的政府引导制。

现阶段,在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中,村民自治从发生到发展的历史毕竟不长,农民的权利主体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所以,政府的引导是必不可少的。政府的责任主要是引导农民将村民自治权利逐渐内化为自身需要,使村民自治沿着正确健康的路线行进。

此外,政府应当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农民的法制意识,锻炼农民有序参与民主的能力。要激活农民参与民主的兴趣,不断丰富和发展民主参与的内容与形式,引导农民将自己的聪明才智投入到农村民主建设中来。

三、在发展基层民主建设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

1. 加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领导能力的基础,是农村各项工作和各种组织领导核心。通过在村民自治过程中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高执政的合法性,增强对广大群众的影响力和凝聚力,才能保证基层民主建设的健康发展,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基层的落实。 (5)

(1)树立民主执政理念,为改善党的领导奠定思想基础。民主既是一种制度,又是一种理念。只有基层党组织首先树立了民主的理念,落实了民主执政的方式,才能领导和推动基层民主建设。在治理农村的体制从人民公社到“乡政村治”的重大变革中,群众也从治于人转变为依法自治。但是由于长期形成的党的“一元化”领导方式的影响,以及对自身利益的考虑,一些基层党组织仍然习惯于包办代替、代民作主。因此,当前促使基层党组织改进领导方式,明确为谁执政、靠谁执政、如何执政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规范党组织与自治组织的关系。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扬民主、严格依法办事三者有机统一的原则,支持基层群众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

(2)拓宽选人用人渠道,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执政基础。发展基层民主,党组织自身必须具备民主素质。因此,基层党组织建设应不断扩大党内民主,强化竞争机制,真正将政治上靠得住、有文化、有本领、多数群众信任的党员选拔进领导队伍,一是增强党组织的权威性、合法性和感召力;二是与时俱进地推进发展党员工作。发展党员工作是党的建设的一项经常性、基础性工作。但当前相当一部分的基层党组织存在干部队伍结构不合理、领导发展的意识滞后、政治理论素质欠缺、服务能力薄弱、村级领导班子后继无人等问题,制约了党在发展先进生产力方面的带头作用。将基层各行各业中涌现出的先进分子吸纳进党组织,全面提高党员素质,可以增加广大群众对基层党组织的认同支持,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才能得到切实发挥。 (6)

2. 改善党的领导方式,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

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党内民主是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要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从基层民主的角度看,党内基层民主是在人民民主的推动下发生与发展的。其根源就是人民民主来自于广大人民群众对自己切身利益的关注。这种关注必然引向党的基层组织。因为党的基层组织实际执掌着乡村治理的权力。没有充分的党内民主,基层组织就会缺乏活力,难以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乡村治理体制的民主化转变。

当前,在乡村治理体制中,由于缺乏充分的民主、决策不民主而造成乡村治理失调的例子不乏其数,党的基层组织的威信也因此受到影响。面对村民自治的发展,党组织必须及时有效推动和领导民主。如果放任自流,或无视民主甚至予以压制,结果可能是党的领导“悬空”,被边缘化。 (7) 因此,要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加强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方式,将党的领导、充分发扬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有机地统一起来。一方面,实行党内民主,增强民主法制观念,支持村民委员会依法行使职权,开展工作;引导和帮助村委会成员牢固树立党的观念,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在具体工作中,合理划分党支部和村委会的权责界限,建立健全“两委”联席会议制度,完善村民大会制度。党支部与村委会形成互动,促进和谐,才能保证党的基层组织具有旺盛活力。另一方面,发展党内民主,体现党的先进性,就必须积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为此,要采取多种形式,坚持不懈地用先进、科学的思想理论武装农村广大党员干部的头脑,使农村广大党员干部真正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成为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模范,勇于实践、锐意创新的模范。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踊跃参加村委会、村民小组、村民代表的选举,接受民主政治的考验,为广大农民群众在民主发展的进程中做好示范,用自己的先进性赢得对村民自治的领导权。

参考文献

[1]贺雪峰.乡村的前途——新农村建设与中国道路.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7.

[2]徐勇.现代国家的建构与村民自治的成长——对中国村民自治发生与发展的一种阐释.学习与探索, 2006, (6) .

[3]徐勇.建构“以农民为主体, 让农民得实惠”的乡村治理机制.理论学刊, 2007, (4) .

[4]徐勇.“政党下乡”:现代国家对乡土的整合.学术月刊, 2007, (8) .

推进民主政治改革 第2篇

“校园民主政治建设年”体会

联合小学 姚振山

通过参加教育局和磷矿镇组织的“校园民主政治建设年”的多次学习活动,我思想上触动很大,我充分认识到在校园实行民主管理、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很有必要。

一、推进学校民主政治建设关键在于提高认识

推进学校的民主政治建设,首先要提高领导和教职工群众的思想认识,结合多年的实践,我们在以下几个方面统一了认识,形成了共识:

1、推进学校的民主政治建设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学期初在学校召开的教代会上,我把其做为办校的指导方针写在校长工作报告上,并在各项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了这一方针。

2、推进学校的民主政治建设对学校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实践使我们认识到这样做有利于扩大教职工民主参与,加强学校的科学管理;有利于加强教职工群众民主监督,推进学校的党风廉政建设;有利于密切学校党群、干群关系,调动干部和职工两个积极性;有利于坚持和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学校民主政治建设。我们体会到,从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巩固已有改革成果,继续深化学校的各项改革的需要来说,积极推进学校的民主政治建设势在必行。

3、推进学校的民主政治建设从学校当前面临的形势来看,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在当前学校大力发展的过程中,各种矛盾、热点、难点问题将会越来越多,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更有必要。

由于领导和教职工统一了思想认识,形成了共识,所以民主政治建设工作在我校一直受到高度重视,以教代会为主要形式的多渠道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在学校管理和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推进学校民主政治建设的几点体会

体会之一,在推进学校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领导班子是关键。一方面由于存在着“官本位”和“人治”思想,都想自己说了算,好象当官说了不算,这个官白当。另一方面由于学校都实行校长负责制,可以说校长的权力很大,所以领导班子民主作风建设问题非常重要。我们学校这几年

非常重视领导班子成员思想作风建设,重视培养班子成员的民主作风,学校的事情都经过班子成员集体研究讨论统一意见后再做决定。在领导方式上,我尊重系统领导职权范围内的行政指挥权力,从不越级指挥,真正实现了一级对一级的负责制。这样做,校长的权威不但没有被削弱,反而赢得了和衷共济的良好局面。民主政治带来了班子的团结,班子团结产生出很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推动了民主政治建设工作健康发展。

体会之二,在推进学校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群众是基础。“十五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学校是知识分子比较集中、文化层次比较高的地方,他们的思辩能力、参政欲望比较强,这使学校的民主政治建设有了很好的群众基础。多年来,我校充分相信广大教职工群众,真正把他们当成学校的主人,该由群众讨论决定的事情,就由他们来讨论决定;该让群众知道的事情,就向他们公开;该走民主程序的,决不个人说了算,让他们知校情、议校事、监校风。事实也说明,广大教职工群众能够正确处理好个人、集体、学校三者利益关系,能够管理好学校的各项事务。由于有了广大教职工群众的积极参与,就保证了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使得各项决策有了群众基础,执行起来畅通无阻。

体会之三,在推进学校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要突出重点。学校教代会制度是广大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的重要渠道,民主政治建设的重点是以教代会为龙头。所以要全面落实教代会的各项职权,加强教代会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注重教职工代表的培训,提高他们参政议政的能力。要使每位代表认识到,民主不是挑剔,监督不是整人。当前大力提倡校务公开,这是新形势下对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权利的基本制度,既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又有长期的实践经验,在新形势下需要更好地加以坚持、完善和发展。当前,又要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丰富、充实新内容,以推进这一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第3篇

一、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历程

为探索村民自治的发展路径。完善各项制度,进一步提升村民自治的水平。我省各地广泛开展了村民自治示范活动。示范活动的产生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0年~1982年,村民自治组织的萌芽生长时期。1980年下半年,全省陆续出现了村民委员会的组织。1982年,新宪法颁布后。各地进行了村民委员会的试点。

第二阶段:1982年~1987年,村民委员会正式建立时期。1983年10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对建立村委会工作提出具体要求,1985年建立工作基本完成。1987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颁布前,我省普遍建立了村民委员会。

第三阶段:1987年~1990年,村民自治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基本定型时期。1989年底,不少地方在试点的基础上开始依法选举村委会干部,促进了基层民主选举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第四阶段:1990年以后,开展村民自治示范活动和村民自治走向法制化与制度化时期。我省探索开展了村民自治示范活动,率先推广了村委会选举和村代表会制度。1995年,民政部表彰了全国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把示范活动推向高潮,从而进一步推动了村民自治法律制度的建设。

二、健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制度体系

在全面推进城乡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中,我省始终重视加强制度建设,依照《宪法》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相关规定,紧密结合江苏实际。充分尊重广大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以国家法律法规为依据,以地方性法规政策为主干,以基层各项创新制度为补充的制度体系。及时配套出台政策性规定,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在村民自治工作方面,我省各地普遍建立了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规范了村民代表会议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全省各地普遍建立的“民主议事会制度”、宿迁市等地建立的“民主决策日制度”、太仓市建立的“村民代表会议主席制度”及“村民小组代表会议制度”等,有效地保障了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通过开展社区建设,各地普遍建立了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居民自治制度,健全了街道和社区党建联席会、社区党员联谊会等党建制度,广泛建立了社区事务议事会、听证会、社区对话、居务公开等形式多样的居民自治制度。南京市鼓楼区建立的“社区议事园”制度,创新了社区民主议事的决策机制,让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社区事务管理,多次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肯定,并在全国社区建设工作会议上作了经验介绍。

三、构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组织保障体系

不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是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规范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坚持加强以村(居)党组织建设为核心的前提下,我省各地着重从自治组织的规范、民间组织的培育、志愿服务组织的发展等三个方面着力构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组织保障体系。一是以村(居)委会换届选举为契机,选优配强村、居两委班子,不断强化村(居)民自治组织建设。在农村,通过选举,一大批带头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的“双强型”人才被选进村委会班子,为农村经济社会的新一轮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全省村委会成员中,双强型人才占70%以上。在城市,重组和新建社区4563个,逐步建立了以社区党组织为“领导层”,社区成员代表会议为“决策层”、社区居委会为“执行层”、社区协商议事会为“议事层”的新型社区自治组织体系,从基层组织层面进一步深化了居民自治。二是以促进村(居)事务民主化和社会化为方向,大力培育村(居)民间组织。到去年底,全省共有农村专业经济协会4014个(登记)。全省100%的社区建有各类民间组织,登记的有2295个、备案的有16454个。90%以上的村(居)建立了基层老年人协会。通过村(居)维权类、文化娱乐类、慈善救助类等民间组织的中介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广大村(居)民生产生活的组织化程度,使广大村(居)民群众较好地实现了有序参与。三是以方便群众、服务社会为目的,努力壮大志愿服务组织。目前全省社区志愿者组织已达14387个,注册志愿者人员已超过99万。村(居)志愿服务组织的发展壮大,为配合村(居)自治组织有效开展自我服务和互助服务提供了有力保证。

四、创新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管理机制

全省各地普遍加大了监督检查力度,逐步建立了责任追究机制。姜堰、泰兴等地全面开展以清理违规经营村集体土地、草场,依法清收拖欠村集体款为主要内容的“双清”工作,强化了自上而下的监督。许多地方通过普查、抽查、交叉查、重点查、定期查、全程督查等各种方式明查暗访,直接深入乡村,深入群众,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姜堰、海门等地建立了村务公开目录和民主管理督查考核办法,定期对各乡镇的相关村进行随机抽查,抽查结果分别向市委、政府作书面反馈,深受群众欢迎。宿迁市组织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观察员活动,共观察了全市200多个村,使一些难点村、重点村的矛盾得到化解。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条件。部分县、市建立了考核奖惩和责任追究制度。制定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责任追究的实施办法,把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纳入了县、乡两级干部考核目标,对推动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成绩优秀的给予奖励;对工作不认真、不得力的领导干部进行批评教育,对弄虚作假、侵犯农民民主权利的,追究责任。这些做法深化了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五、创新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活动载体

在民主选举方面,2007年的第八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全省共有2072个村实行了“无候选人一次性直选”,占12.4%。其中,太仓市“无候选人一次性直选”率达100%。在民主决策方面,太仓市从1992年起推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明确每年的1月10日和7月10日为全市的“民主决策日”。2004年,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经验交流会在太仓市召开,介绍和观摩了太仓的先进经验和典型现场。无锡、常州、南通、淮安等地给村民代表发放代表证,代表凭证参加会议,增强了代表的责任感,实现了村民代表会议制度的规范化。在民主管理方面,靖江市水三村针对财务不公开、事务不公议、群众不满意的情况,全面试行以“财务公开、事务公议、政务公示”为内容的村级民主管理新模式,提高了满意率,增强了凝聚力。南京、无锡、镇江等地积极探索建立了社区社会事务工作(服务)站,建立“居民之家”,承接政府剥离出来的部分公共事务由政府购买服务,扩大了社区的自治空间,减轻了居委会的负担,方便了居民群众。在民主监督方面,宿迁市探索并在全市1218个村全面实施了“村级干部勤廉双述公开质询制度”。拓宽了干群共商共议共办村级事务的平台。太仓市针对村域扩大的实际情况,建立了由3至5人组成的“村民小组代表会议”制度,在本小组范围内开展村民自治工作,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高淳县针对近年来村干部违反财经纪律引发的案件增多、非生产性开支过大等问题,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农村防腐保廉体系的实施意见”,有针对性地设计了保廉、助廉、促廉、强廉4大机制和18项具体措施,建立了村干部廉洁自律体系。在去年6月召开的“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理论研讨会”上,太仓市“村民小组代表会议制度”获得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创新成果奖,高淳县“村干部廉洁自律体系建设”获创新提名奖并大会发言介绍经验,得到中纪委、中组部领导的高度评价。

论网络政治下的中国民主化推进 第4篇

一、网络政治中的民主化特征

(一) 平等和互动的特性。

在网络空间里, 现实生活中的身份地位都已不再具有太大意义, 这样的一种身份平等的民主机制, 也许才能印证真正的民主主体所应具有的基本条件即平等。网络世界的互动性, 保证了各种信息的交流参与, 通过平等议政, 通过质疑问难等途径, 可以不限任何地点与距离的交互, 极其快捷方便, 挣脱于现实空间的束缚。

(二) 开放透明和信息的及时传送。

网络信息的开放透明, 保证了信息资讯的充分流动, 民主机制的土壤就应该是开放与阳光的, 信息闭塞与暗箱操作是真正民主的大敌。网络信息的即时传送功能进一步促进了政府决策的科学性与民主性, 提高政府的办公效率以及政府各项政策出台后能够及时得到人民的监督和反馈。

(三) 虚拟化、隐匿性的表达形式。

民主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形式, 总有相对固定的“公共空间”作为社会活动和相互交流的领域和场所。而“网络社区”联系媒介是“电子网络”, 没有具体有形的活动空间或场所。网络之中的民主主要就是依靠这种虚拟的、隐匿的形式发生着广泛而自由的影响。不过最近关于实行网络实名制的呼声日渐强烈。

二、中国民主政治发展进入网络时代

2011年7月19日,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在北京发布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截至2011年6月底, 我国网民规模达4.85亿人, 互联网普及率持续上升, 增至36.2%。较2010年提高1.9个百分点。

(一) 中国网络时代的民主所处的环境。

一是网民年轻化、学历较高、网民结构向各层次扩散趋势明显。据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截至2011年6月, 中国不满30岁的网民数量比例超过了57%, 在中国网民中, 高中及以上学历网民中互联网普及率超过50%。青少年网民增长较快;低收入人群开始越来越多地接触互联网。二是国内互联网舆论平台发达。首先是那些大众网络媒介, 如门户网站新闻跟帖、BBS、聊天室、即时通讯如qq工具等等。“这些虚拟空间的发达程度, 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也毫不逊色。”其次是博客和微博。博客的大量出现, 成为网民发表言论的又一大途径, 据CNN IC发布的调查, 至2011年6月, 中国网民注册的博客空间31, 768万个。从2009年开始, 在我国又开始兴起微博, 网友发布消息和对公共热议事件进行评论更为方便快捷, 微博在我国正式发展才两年余时间, 其博客用户呈井喷式的增长。三是网络舆论声浪强大, 对现实生活中事件的反应力迅速强烈。在互联网上, 网民对那些关系到自身利益或者是自己所关心的各种公共事务, 比在现实世界中会更积极地发言, 强大的舆论声势, 对当事人特别是负有社会管理职责的公权力形成压力。

(二) 网络带给中国民主政治的影响。

2008年6月20日, 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指出:“通过互联网来了解民情、汇聚民智, 是一个重要的渠道”。由此可见, 互联网已成为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新平台。

网络舆情是由于人们对于互联网热议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网络舆情是网民对党和政府方针政策的反馈, 对地方施政和行业发展的评价, 是专家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的见解等。从2009年7月开始, 人民网相继推出“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排行榜”。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 由于其特性, 我国公民参政热情大为提高, 网络政治发展较快, 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推动了我国民主化的进程。

三、网络化在中国民主政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们应清醒地意识到网络中的民主不等于现实中的民主, 网络上的自由不能等同于现实生活中的自由。完善网络中民主正面、积极性的发展, 并控制它的一些负面、消极的影响。

(一) 网络中的民主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是网络的隐匿性、虚拟化的负面影响。网民隐蔽了其社会身份后, 法律规制力和道德约束力大大弱化, 因此一些恶意信息、虚假信息在网络中肆意泛滥, 必然损害网络中民主的健康发展, 如果政府不闻不问不关注, 从而损坏政府的形象和国家的整体利益。二是网络上的道德责任不足, 法律约束滞后。在网络上信息传播的自由性、传播主体的隐匿性, 都让现有的社会管理体制无法对信息网络的社会行为进行有效监督和约束, 势必出现大量的道德失范现象。

(二) 网络政治之下民主的发展对策。

一是加强网络管理与控制, 理性面对网络舆论。加强对网络的管理与控制, 应积极推行“电子政府”建设, 主导网络之下民主的发展方向与进程, 正视并满足公众参与民主和行政过程的愿望和需求, 为政务公开和依法执政创造条件;加强政府网站建设和主流网络媒体培植, 实行政务公开, 建立制度化信息交流机制, 反映公众愿望和要求, 有效消除网络无控制状态下的消极后果。理性面对网络舆论, 重视网络舆论并不是要一味迎合。我们要具有自身的理性判断, 认真听取网民的意见, 并且理性冷静地分析网民的议论。二是加强网络文化建设, 为网络政治参与营造良好氛围。加强网络政治文化建设, 是创设网络政治参与环境的要求, 任何政治体系及其政治活动都是处在一定的政治文化环境之中的, 必然要受到政治文化的影响。尽管政治文化不同于社会的正式行为规范, 但也制约着社会成员的行为, 规定着社会成员的观念。三是加快网络道德建设和立法进程。这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象征。公民在充分享受“网络民主”带来的言论自由和信息知情权的同时, 也应履行和承担起与之相匹配的义务和责任, 并且不能妨碍和侵害他人的权利与自由。加强网络道德建设, 促进中国“网络民主”的规范化, 必须加强网络道德和思想政治教育, 必须进一步健全网络伦理规范体系。“一些有识之士由此认识到:网络监督虽然不是万能的, 但没有网络监督是万万不能的。”总体来说, 我国目前并没有规范制定互联网的统一法律, 因此必须加快网络立法进程, 才能保证“网络民主”的健康发展, 为促进民主政治发展创造条件和途径。互联网安全专家表示, 互联网安全诚信问题需要政府相关管理部门、互联网相关企业和全体网民共同行动起来, 才能真正建立起各类综合防范机制, 实现安全可信的互联网环境。

网络政治下的中国民主政治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也是一个渐进的创新过程, 它不是自然形成的, 它需要管理与理性、道德责任与法制约束, 需要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 这要求从国家到个人, 从总体到局部都要创造有利于促进“网络民主”的健康、完善, 来促进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光斌.政治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2].申建英等.论目前网络参政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进程的影响[J].前沿, 2010

[3].屠忠俊.网络传播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7

[4].李斌.网络参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

推进民主政治改革 第5篇

2004-02-19 15:02:04 新华网 孟娜 魏武

南方网讯 中国高层官员和理论专家对近日颁布试行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发表评论说,条例不仅是中共反腐斗争的宣言,也是推进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重要文件。

中央纪委副书记、条例起草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夏赞忠说,中国共产党是依据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建立起来的政党。自上而下的监督要与自下而上以及同级领导班子内部的监督相结合。加强党内监督的基础就是发展党内民主,只有在发展党内民主的基础上加强党内监督,才是有生命力的、健康的和有效的。

他指出,“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维护党的团结统一是条例的主线。”而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发展党内民主对发展人民民主和推进国家的政治民主化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导向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党史系教授何虎生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国际共运史的教训之一,是比较重视上对下、组织对个人的监督,而不够重视下对上、个人对组织的监督。“条例充分注意了这一问题,”他说。“条例对要充分发挥各级党委会的作用做了明确表述:凡属方针政策性的大事,凡属全局性的问题,凡属重要干部的推荐、任免和惩罚,都要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由党的委员会集体讨论作出决定。”条例说,对于应当经集体讨论决定的事项而未经集体讨论,也未征求其他成员意见,由个人或少数人决定的,除遇紧急情况外,应当区别情况追究主要责任人责任。条例还首次规定了地方党委委员、地方纪委委员有权向上级党组织提出要求罢免或撤换所在委员会不称职的委员、常委。同时规定,对没有列举具体事例、不负责任地提出罢免或撤换要求的,应当给与批评教育;对捏造事实陷害他人的,应当依纪依法追究责任。

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教授陈雪薇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党内监督条例规定监督的重点对象是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现在党内一些地方和单位存在腐败问题的重要原因就是权力没有得到有效监督,实质是党内民主遭到破坏,条例高度重视发展党内民主,是执政党跳出‘人亡党息’的历史周期率,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可靠保证。”

她说,此次条例的制定还吸取了党的历史上许多经验和教训,比如民主生活会是党在长期发展中证明行之有效的一项制度,但目前有的地方和部门民主生活会质量不高。针对这一情况,条例就专门单列“民主生活会”一节。条例明确要求:民主生活会情况和整改措施要及时在一定范围通报;党员有权了解本人所提意见和建议的处理结果;上级党组织认为下级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不符合规定要求,可以责令重新召开等。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所副研究员韩久根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条例的出台不仅有利于发展党内民主,而且将促进中国的政治民主化建设。

他说,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许多党员在国家政权机关和社会组织中担负着领导工作,执掌着重要权力,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在党内民主生活中树立了民主观念,养成了民主习惯,培养了民主作风,就会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把党内民主的经验、作风和传统带到各自的工作岗位,带动各自领域的民主风气。党内民主是国家政治民主化的关键。

对民主党派推进政治交接的思考 第6篇

【关键词】 民主党派 政治交接 政党制度 政治发展

【作者单位】 姜长智,副教授,现任中国民主建国会西安市委员会主委,中国民主建国会陕西省委员会副主委、财经委员会主任,陕西省人大代表,西安市人大常委。

民主党派政治交接是实现当代中国政党制度民主化、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重要方面。不断推进政治交接是参政党组织建设的灵魂。江泽民同志说过:“各民主党派选好新一代领导人,这种新老交替,既是人事上的交替,也是政治上的重要交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已基本完成了跨世纪新老交替的历史任务。进一步搞好政治交接,是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级组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自身建设的首要任务。”

通过薪火相传的政治交接,参政党的人事结构发生变化,这是适应和实现中国特色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民主党派秉承优良传统、巩固发展统一战线的必然要求,是内化于心自觉自愿行动的需要。政治交接同时涵盖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两大历史性课题。对中国共产党而言,是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防腐拒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的有效途径;对各民主党派而言,是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参政党履行职能、发挥作用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推进政治交接是适应和实现政治发展的必然选择

政治发展总是同一定的经济基础、阶级利益和社会历史条件相关联,各个国家的不同国情决定了不同国家的政治发展模式。因此,在我国当前和今后推进民主党派政治交接的工作中,要正确认识、理解四个深刻: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可以说,“四个深刻”集中表明了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正确认识、理解“四个深刻”,有助于我们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问题及其产生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真正按照中央的要求和部署,扎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四个深刻”给我国政治发展的进步带来了巨大的活力,极大地调动了党内外民主政治的制度化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有效推进民主党派界别政治交接奠定了重要基础。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无论是指导思想上、领导核心、制度设计还是在实现形式、目标取向,都体现着最科学的理论基础、最先进的执政理念、最合理的制度设计和最广泛的民主形式、最和谐的有机统一。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应始终把握以下几点:一要始终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进一步认清各民主党派各级组织的政治责任,充分发挥参政党在国家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使这条道路越走越好。二要始终立足我国的基本国情,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高举旗帜、服务大局、团结合作、教育引导,使这条道路越走越实。三要推进民主政治的制度化建设,加强理论学习、加强实践锻炼、加强沟通联系、加强监督管理,使这条道路越走越稳。四要以创新的精神不断完善和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切实发挥好民主党派骨干的带头作用,使这条道路越走越宽。

机遇与挑战并存。无论从国际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比较,还是中外西政治文明的建设角度研究,中国共产党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是实现和完成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的重要依据。因此,各民主党派要抓住机遇、应对挑战,不断推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是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又体现充分发扬民主、既保持一致性又体现多样性、既规范有序又充满活力的政党制度。各民主党派推进政治交接工作,这是适应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要把推进政治交接摆到更加突出的地位,切实把推进政治交接工作作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抓紧抓好。

二、推进政治交接是建设统一战线的必然要求

胡锦涛总书记说:“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在顺利实现组织上新老交替的同时,确定要搞好政治交接,这是正确的、必要的。在政治交接中,要把老一辈领导人的优良传统和高尚风范传下去,尤其要把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在长期团结合作的实践中共同探索、积累的多党合作的基本经验交接好。最重要的是保持民主党派正确的政治方向,使各民主党派特点更鲜明,优势发挥得更好。同时要认真研究新情况、新问题,为坚持和发展统一战线理论,坚持、完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出新的贡献。”

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原则和重大方针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十六字方针。因此,推进政治交接,是实现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政治交接的重点是继承和发扬民主党派老一辈长期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形成的政治信念、优良传统和高尚风范;政治交接的关键是增强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政治交接的核心是坚持走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政治交接的目的是巩固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基础和组织基础,推动和实现我国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事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要巩固和发展政治交接成果,必须明确建设什么样的参政党和怎样建设参政党的问题。一是民主党派政治交接要始终突出一个主题: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二是遵循多党合作的六项重要政治准则:坚持科学理论指导(即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即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坚持“十六字”基本方针(即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坚持宽松稳定、团结和谐的政治环境;坚持不断丰富政治交接的内涵。三是各民主党派要时刻牢记、秉持自己的优良传统:自觉学习和运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指导自己的工作和行动;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始终与共产党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热爱祖国,甘于为国家牺牲一切的崇高爱国情怀;坚持服务中心、围绕大局,认真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职能;开展自我教育,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四是要像爱惜生命一样爱惜“四笔精神财富”——爱国,爱党,爱会,爱学,不断在推进和落实政治交接工作中优化结构、健全机制、加强建设。

因此,民主党派政治交接应着眼于各民主党派政治纲领更好的延续和发展,着眼于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的亲密合作关系更好的延续和发展,着眼于各民主党派老一代领导人的坚定政治信念、优秀品质和优良作风更好的延续和发展。可以说,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之一就是继承和和发扬优良传统、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

三、推进政治交接是内化于心、自觉自愿行动的需要

政治交接的核心是把民主党派、工商联老一代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革命风范代代相传,这实质上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主党派在推进政治交接过程中,交接工作的意义和影响深远。一是要得到会员的感知、领悟和认同,从而产生心灵上的共鸣、思想上的共识,进而内化于心,成为自觉自愿的行动。二是要保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得到坚持和发展,这同时是抵御西化、分化的客观需要。三是要做好宣传工作,切实解决好广大群众对政治交接认知认同,使他们理解、接受民主党派政治交接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四是要适应政治交接工作的新形势新变化,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积极改进创新,拓展政治交接的方法手段,丰富渠道载体,推动广大干部会员自觉把政治交接意识和理念融化为自己的精神信仰和价值追求,营造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良好氛围。

我们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民主党派着眼大局,立足国情,不断总结、吸收和借鉴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有益成果,在推进政治交接的发展道路上,不断深化对民主政治发展的认识。不断发展的民主政治建设,必将成为不断推动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重要经验,成为人类政治文明发展成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杨爱珍.民主党派政治交接与中国政治发展[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4).

[2] 杭元祥.关于民主党派民主监督的几个基本问题[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1).

[3] 多党合作必须坚持的重要政治准则——二论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N].人民政协报,2005-3-24.

[4] 申维辰.防止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N].光明日报,2011-10-14.

网络问责对我国政治民主化的推进 第7篇

网络问责是政府或网民通过互联网了解民情、民意, 并且对相关责任人进行监督, 汇聚政府和人民的力量, 最终促使事情更好、更完善地解决。 (2) 网络的快速发展及网络传播的无地域差别性, 使信息传播突破国家和地域的限制, 更大范围地集中不同阶层、不同角度的声音, 形成代表主流民意的网络舆论, 从而影响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网络问责已经逐渐从虚拟走向现实, 进入我们的生活, 成为我们真实生活的一部分。

网络问责的“议程设置功能”

网络问责对传统媒体“议程设置功能”的影响, 反映了公民参政议政自觉性的加强, 也是我国政治民主化的体现。“议程设置功能”作为一种理论假说, 最早见于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DL肖在对美国总统选举期间, 传播媒介的选择报道对选民的影响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 发表的一篇名为《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的论文。该论文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议程设置理论, 其主要含义是: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 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 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3) 。网络产生之前, 传播者与受众的关系是, 传播者重点强调的信息, 受众则认为是大事、热点, 受众被动接收传播者传递的信息, 而且过程是单向无反馈;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 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化, 主体意识得到进一步提升, 受众通过网络传递信息、表达意见, 进行网络监督和网络问责。传统媒体中议程设置理论的基础被打破, 新的传播模式中议程设置理论又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主要表现在网络媒体的议程设置打破了传统媒介的议程设置模式。传统大众媒体的议程设置模式一般为:主流媒体的设置公众的设置政府政策的改变。而网络媒体传播中则遵循着:公众的设置主流媒体的设置政府政策的改变。网络传播中的热点话题, 多数是网民发的某些帖子, 得到众多网民的回应和支持, 形成强大的网络舆论, 随着影响范围的扩大, 引起其他媒体的跟进报道, 进而使政府出台相应政策使问题得以解决。2009年“天价烟局长”周久耕一审被判刑11年, 这是网民参与网络问责成功的案例。“周久耕事件”与其说是网络媒体的议程设置, 不如说是因为网民的过分关注, 反而又引起媒体的追踪报道, 这也呈现了现在媒体与公众的关系变化。传统媒体以网络议论热点为新闻线索, 报道受众关注的话题, 更好地引导舆论, 推动社会建设。

网络问责的快速发展, 与网络这一新兴媒体的传播特点息息相关, 互联网的虚拟性、信息的海量性、传播过程的互动性等, 使众多网民利用网络自由发表意见, 不断将网络问责推向兴盛。

网络媒体的传播特点

通过对网络媒体传播特点的认识和了解, 能够有效地把握网络问责的特性, 利用网络平台促进民主政治发展。网络媒体具有以下传播特点:1.无可比拟的时效性。时效性强是网络传播最突出的特点。互联网的使用, 一方面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 使人们更加迅速地获知周围世界新近发生的事实、事件, 达到他们了解周围世界的目的;另一方面它又极大地减少了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衰减和失真, 降低了信息传播的成本, 而且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着直接的促进作用。2网络传播的匿名性。这是网络媒体最大的特点, 因为网络的虚拟性, 人们可以随意发表对事件的意见、看法, 引起其他网民或媒体的关注, 以扩大自己阵营的力量。3.传播内容的海量性和开放性。现代社会是信息爆炸的社会, 尤其在网络中, 各种信息无处不在, 无处不有, 从招聘信息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信息, 网络传播的这种海量性和开放性的完美结合, 大大拓展了人们选择和使用信息的范围。4.传播过程的双向性。网络媒体比其他传统媒体能更好地体现媒体与公众的交流沟通, 网络媒体实现了传播者与受传者的信息反馈和意见交换, 不仅有利于人们自由平等地发表意见, 也更好地促进了网络媒体的发展。

网络问责对我国政治民主化的推动

网络问责除了具备以上网络传播的特点外, 还具备传播手段多样化等特点, 比如利用网络进行“人肉搜索”、发帖、QQ聊天和E-mail等进行网络问责达到参政议政的目的。网络问责是互联网快速发展下的产物, 是新兴的能够同政府有效沟通对话的平台, 能够有效规范社会秩序的平衡机制。就其发展趋势来看, 网络问责已为公民搭建起一个表达话语权的平台, 使我国的政治民主进程再进一步。

网络问责是我国问责方式的一种全新形式。问责就是对违背社会公共利益的过失者进行问责, 及时纠正他们的错误行为, 最大限度地还原社会公义。网络问责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 其问责方式最为便捷。随着我国网民的逐步扩大, 在虚拟世界中具有相同正义感的网民联合起来, 对违背社会公共利益的现象或个人进行揭发检举, 监督官员和公众人物的言行举止、关注公众事件的发展态势, 对腐败现象、个人及触犯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起到制约作用。网络问责将成为有别于传统问责形式的新兴力量, 被大家接受并推广。

网络问责将成为公民参与政治的新途径。“表达自由是伴随着近现代民主制度的产生而出现, 并得到各国宪法确认的公民基本权利之一, 是公民行使其他权利自由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也是民主制度得以实现和不断完善的基本条件。公民自由地表达和交流其思想, 以影响和形成公众舆论和政党政策是现代民主制度的基石。” (4) 人类意见的表达, 始终伴有表达途径的风险性, 也正是因为网络这种虚拟空间的隐匿性和便捷性, 人们可以自由表达意见, 更愿意参与其中, 运用博客、发帖和跟帖等形式揭露事实真相。

网络问责形成的强有力的政治监督, 有助于推动反腐败斗争, 推进政治民主进程。2009年从“躲猫猫”事件被网民关注, 迫使云南省政府介入彻查此事最终公布事件真相, 到红极一时的“天价烟局长”因为网民的人肉搜索被一审判刑, 极大地震慑了中国的官场腐败, 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腐败现象的发生。

伴随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 公民参与政治的渠道和途径也越来越多, 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我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发展, 其中网络是实现政治民主最便捷、最方便的一种。现在我们来看看网络中公民参与政治的一般特征:1.参与的便利性和方便性。在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的前提下, 网络技术也随之快速发展, 人们可以更加方便地利用互联网, 丰富知识, 开阔眼界, 发表意见, 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翱翔。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 为公民积极参加社会政治生活, 提供便捷的沟通平台。2.参与方式的互动性。与传统的政治参与不同, 互动性和时效性是网络问责中公民参与政治的最大特点。传统的政治参与多为间接参与, 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 进行选举投票, 通过选举的人大代表, 表达自己的政治诉求和看法。在网络问责中, 每个网民随时随地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 也可以针对别人的留言表达自己的看法, 通过网民的关注, 达到网民舆论监督的目的, 进一步发挥网络媒体舆论监督的功能。同时政府也可以加强对网络的调控, 了解民意, 制定积极有效的政策方针, 以公开政务的方式, 接受公民的监督批评, 这不仅可以调动公民参与政治的积极性, 还能进一步推进我国政治体制的改革和发展。3.参与手段的多样性。网络技术的发展不仅为公民参政议政提供了沟通交流的平台, 还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通过网络传播的匿名性, 使更多的人愿意加入到参政议政的行列之中。随着胡锦涛主席、温家宝总理陆续视察中国的网络论坛发展, 参与网络讨论, 网络问责、网络问政在中国也得到了强势发展。网民通过QQ、MSN、博客、E-mail等网络参与平台, 对热点议题和各项政策决议, 进行讨论发言, 大大提高了公民参与政治的能力。

当然,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 在肯定网络问责的推动作用的同时, 我们也不应忽视它带来的负面影响。因为网络的虚拟性, 也给管理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互联网的政治参与不能随心所欲, 在自由发表言论的同时, 也要对责任意识进行强化, 为互联网的发展尽力尽责。网络政治参与要避免网民情绪化的倾向, 尽可能地扩大信息公开, 防止“小道消息”的传播和扩散扰乱社会稳定, 另外要控制网络极端言论的传播, 引导网民理性参与。只有加强规范和引导, 网络问责才能发挥它意见自由表达的目的, 才能发挥它政治参与的目的, 才能促进我国政治民主的发展。

注释

1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CNNIC报告, http://b2b.toocle.com

2 http://baike.baidu.com/view/2571972.htm?fr=ala0_1

3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政治民主与制度改革探讨 第8篇

民主并不是什么抽象符号,而是具有一些经验可检验的特征,尤其是在百忙之中20世纪世界政治发展规律过程中。人们通常认为民主至少具有三大经验特征:一,定期举行公共权力机构首脑的选举,其结果可事实性(而不是表面上)改变政策及其制订者;二,采用普选方式,即公民一人一票进行的直接选举;三,保障对选举过程具有实质意义的公民自由政治权利。这三者缺一不可。先说第一点,统治者是否遵循了人民的意志,不在于其口头上的宣示;而在于制度是否允许人民通过真正的定期的选举来表达自己的意志。而且,真正的选举必须是有竞争者的选举,是不同观点间竞争,从而使的结果能够改变政策及其制订者。再说地二点,一个国家如果出于道德或其他的理由而否定了相当数量的公民参与选举的权利,比如不允许少数民族和妇女参与选举,就算不上政治民主制度。第三点则是民主制度区别于简单的多数统治制度之处。因为后者只是在一切政治问题上由多数人的选票,或由得到多数选票支持的官员来决定。但少数人的权利有可能在这种滥用的多数选票中遭到侵犯。因而宪政主义的历史发展提出了保护少数人权利的问题,宪法和法律必须防止一个社会以多数人的名义随意干涉和侵害个人的基本权利。也就是说,在像个人信仰,言论自由和选择生活方式等方面,真正的民主制度设定了不予多数决定的界限。

十七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这其实已经看到了民主的制度保障的根本问题。也就是说,没有法治的民主是缺少制度基础的空中楼阁;反过来,法治的真正体制基础是民主,很难设想一个专制的政治体制之上可以建立法治。尽管法治和民主不是一回事,但法治中的立法民主即说明了两者的精密联系。如果不是由人民或其代表在自由表达意愿的基础上提出并通过立法,法律本身的民意基础便很成问题,最好的结局也不过是开明君主的专制,而更坏的结局则可能是少数寡头以法律名义进行的残暴统治。因此,法治与民主息息相关。当然就基本含义而言,法治说的是一个社会的统治手段和最高权威是一整套法律制度,而民主说的是其政治的最终决定方式在多数而非少数。

西方的功利主义者曾经从功利角度论证了民主制度的重要性。这在制度保障方面仍然有其价值。但也存在一些弱点,主要是诸如个人权利,平等和公平并不总是依赖于功利和效率的论证,因为这些构成了支持民主的独立论据。因此,把权力交给人民的最重要依据乃在于,政府公权力不应是少数个人或集团的私产,它在本质上属于人民全体,而不能属于任何个人,家族宗法体制,因而由人民拥有权力实行自我治理乃是题中应有之义。公民在政治权力面前是平等的,而且从心理上来说,当公民觉得自己的确参与了政治决策的过程时,他才有主人的感觉,对于社会的责任心和心理上的满足程度也最大。即使是著名的功利主义者密尔从结果论及民主时也并不完全诉诸功利的考量,而是强调公民个人参与民主的过程可发展其智慧和道德能力,而在其他政府形式中,公民或被统治者总是被动和惰性的。他强调,君主制度鼓励人们理解问题,发展并表达其观点,通过政治参与来满足其欲求。而在专制制度下,公民是精英统治者的被动接受者。因此密尔坚持认为,那些看重个人发展的人必定重视最能促进这种发展的政府形式,这就是民主。

“对一种民主制来说,多数原则是很重要的,而大多数人如果不能接近消息的来源,如果只能读到官方的解释,如果在课堂,讲台和无线电广播中只能听到一种声音。总之,如果一切批判性的反对意见都被打上叛逆的烙印而为异端的审判,为集中营的思想发行和行刑队所根源的话,他们的表示同意就是不自由的。当个人的心灵被有意地束缚于愚昧无知的时候,就同他的双手被绳索捆绑的时候一样,没有行动的自由。”民主对于人性的自由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因而发展民主的生活方式同样是民主的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

民主制度是实现和维护公民的民主权利的制度安排。民主制度作为国家的制度形式,在本体意义上,必须实现人民对国家权力的支配。

政治民主体现在政治体制上,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实行代议制和选举制。

代议民主是政治民主得以实现的基本方式。所谓代议民主是公民选举出特定的公职人员实行社会政治管理的方式。代议民主的基本原则是保证公民的利益要求通过代议制政府得到实现,而防止公职人员背离人民的利益形使权力。在代议制民主政体中,这一原则是通过保障公民的选举,创制,复决和监督等政治权力的监督而得以贯彻的。在人类政治史上,代议民主是得到真正运用的主要民主政治形式,如列宁所说的那样:“没有代表机构,我们不可能想象什么是民主,即使是无产阶级民主。”

政治民主得以实现的第二个重要制度安排是选举制。选举制与代议制是相辅相成的,代议制必然要求选举制作为其制度基础,而选举制的普及程度反映了一个国家民主政治的实现程度。《民主的模式》一书的作者赫尔德精辟地指出:“民主的本质是公民能够以一个政府代替另一个政府,从而防止政治决策者把自己变成不可移易的力量。只要政府能够改变,只要选民可以在两个以上明显的政党纲领之间作出选择,暴政的危险就可以制约。”选举制事实确定公民定期对政治家和政府官员进行全面的审视和监督,并使公民具有决定政治家和政府官员政治命运的权力。公民只要掌握这种权力,就能形成强有力的政治监督力量,迫使政治家和官员们不敢将自己凌驾于公民之上,不得不重视和尊重公民的意愿和要求,从而达到保障公民的政治民主的目的。

从政治民主的主要制度,形式,代议制和选举制的实际运作机制来看,我们清楚的看到制度在实现民主政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正是各种制度提供了有效的权力制衡,才使专制政治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从而为公民的民主政治提供了保障。没有制度保障,也就不会有政治民主。

摘要:政治民主的实现有赖于制度的保障。政治民主的各种制度无不包含着对政治权力进行监督与制衡的机制。本文认为, 正是因为有了制度的保障, 才为政治民主的实现提供了可能, 使专政政治失去了存在的基础。没有制度保障, 也就不会有政治民主。

关键词:政治,民主,制度,选举制

参考文献

[1]方斌〈〈政治哲学〉〉浙江大学出版社1996年

[2]巴林顿摩尔[美]〈〈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华夏出版社1987年

优化政治课堂推进教学改革 第9篇

一打好第一步基础

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讲好开头课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第一步, 也是重要的一步, 如果在上课一开始学生就注意听讲, 下面的学习自然水到渠成。反之, 学生东张西望或者交头接耳, 学到的知识自然断断续续, 效果大打折扣。那么如何打好第一步基础呢?

初中政治教师应该精准把握教材, 开场白要新颖和有趣。可以事先收集一些与本节课有关的民间小故事或者言语巧妙地植入课堂, 比如, 如何理解“资本”这一政治术语, 可以先让学生自由发言来活跃课堂气氛, 然后再逐步引导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导师卡尔马克思对资本的精辟论证:“资本来到世间, 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肮脏血液。”让学生了解资本家的资本来源于对无产阶级敲骨吸髓般的剥削和压榨。同时, 初中政治教师还要仪表端庄、待人和善, 让学生不由自主地产生亲近感。学生愿学、乐学, 教学效果自然更上一层楼。

二营造一种宽松和高效的学习氛围

由于初中政治课程专业术语频现, 又生涩难懂, 因此, 政治教师不能只顾自己滔滔不绝地讲解而占据整个课堂, 还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来讨论和消化吸收。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 不是彼此独立和毫无联系的。从当前阶段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来看, 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 以及如何改造客观世界, 最终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学过程在本质上, 就是促进学生洞悉客观世界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规律, 并逐渐丰富和完善自我。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 应当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使学生意识到学习不是为了老师, 更不是为了家长, 而是自己确实需要。如何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政治课教学过程呢?

首先政治教师要吃透教材内容, 把握精髓, 还要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和理解水平, 以便做到有针对性, 更重要的是为学生营造一种既有利于个性的发展又可以促使学生整体学习水平提升的学习氛围。在这个氛围里, 学生完全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只是扮演着引导的角色。个别问题自己解决;共同难题, 通过群策群力共同解决。这样不仅学习水平差的学生可以学有所获, 而且通过整体帮助部分和个体, 个体和部分又促进整体水平的提升,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在学习中快乐成长。

三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有些学校的师资水平有限, 教师素质参差不齐, 缺乏系统和科学的培训。因此, 他们的眼界狭隘, 认识水平有限, 基本停留于本学科的研究, 对于与本学科有关联的其他学科不闻不问。这些主观因素从根本上决定了其具有较差的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 这就需要相关的主管部门定时和定量地对初中政治教师进行再教育和再培训。同时初中政治教师也要端正态度, 多学习、多研究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 依据自身、学校和学生的客观实际, 制定出一套切合时宜的教学方法和理念, 并且在实施的过程中, 寻找差距, 然后再分析和再研究, 运用到教学活动中来, 只有建立了这样一种长期有效的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教学模式, 才能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我, 夯实自己的基本功。打铁需要自身硬, 只有自己练就出科学高效的基本功, 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教研能力, 学生自然也会从中受益。

除此之外, 初中政治教师还要对素质教育进行深入的探究, 把握其精髓, 吃透其精神。

初中政治课的素质教育应首先体现在学习目标的达成上。政治教师面临的任务就是如何快、准和易来实现政治课教学中的素质目标。具体地讲, 上课是实现教学目标素质化的主渠道, 要落实好教学目标素质化的要求, 作业设置要反馈教学目标, 考核要验收教学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还要克服以下几种现象:缺乏领悟教材的实际能力, 无法驾驭教材, 教学手段墨守成规, 教学过程走马观花等。学生的学习也是浅尝辄止。

总的来说, 初中政治的教学要摒弃空洞教学, 以身立教, 以身示范, 同时又要帮助学生确立学习主体性地位;营造一种有利于全体学生自由发挥的学习气氛。这样, 素质教育才会将其潜质发挥到极致, 才会源源不断地为社会提供一批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才会为伟大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提供强大的保障!

摘要:在实施素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 教师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是一种师生的互动, 是相辅相成的, 只有对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主次地位有了明确和深刻的认识, 再制定一套与时俱进的科学的教学模式, 素质教育才会从根本上发挥其无与伦比的魅力。

推进民主政治改革 第10篇

1. 提升教师教研能力, 推进教学改革深入

作为现代初中政治教师, 不能仅仅满足于借助已有的教学经验开展教学活动, 要注重汲取先进的教学成果, 将其与自身的教学实际紧密结合起来, 为教学成效的提升奠定基础, 更好地引领政治教学改革工作, 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氛围。笔者在工作中, 首先注重吸收借鉴先进的教学经验, 认真阅读各种教育教学刊物, 做好摘记, 并在自身的政治教学工作中进行尝试与研究, 做到他山之石为己所用, 对于自身教学改革能力的提高, 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其次, 笔者在教学中注重与同事一起切磋、研讨, 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难点, 开展教学研究, 集聚大家的智慧进行突破。另外, 笔者还积极参加各种业务培训与学习活动, 走出去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 开阔眼界, 为自身履职能力的提升积蓄后劲。

2. 提升课堂教学手段, 增加课堂信息容量

在当前的初中政治教学工作中, 教学手段日新月异, 尤其是近年来信息化教学手段的介入, 为初中政治课堂增加了丰富的教学信息, 对政治教学改革的深入与教学成效的提升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笔者在教学中将多媒体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借助于多媒体手段补充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 满足课堂教学需求。如教学《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时, 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 笔者专门制作了《一双眼睛看社会:改革开放以来的沧桑巨变》, 通过一组组数据, 让学生直观形象地了解到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在经济与社会建设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 加深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同时深化了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成效。这样的教学效果的取得, 与多媒体的辅助作用密不可分。

3. 提升学生自主地位, 培养探究学习能力

初中生已经进入到思维与智力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他们已经不再满足于简单地接受教师的讲解与灌输, 更希望能自主学习。针对学生这样的需求, 教师应当在政治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完成学习目标。笔者在政治教学中, 着重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模式的作用发挥出来, 将以往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 转变为学生学习为主, 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充当引导启发的角色。笔者在教学中专门设计探究提纲, 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分小组研究教师提出的思考提纲, 在此基础上开展小组研究交流, 最后在全班开展汇报, 集中全班的力量解决学习难点。在这一模式的教学中, 笔者注意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教师的重难点启发引导有机结合起来, 在学生因为自身的阅历、认知能力等方面因素无法准确理解的时候, 给予必要的启发, 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障碍, 有助于提升探究学习成效, 在这样的方式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4. 提升情感渗透成效, 强化思想教育引导

初中政治学科不仅承担着传授知识的任务, 还对学生的思想发展发挥着引导作用, 这一点正是政治教学活动的一项显著特征。笔者在政治教学中, 注重选准契机, 有机渗透情感教育, 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等发挥引导作用。如在教学《人不能选择父母》时, 笔者在班级专门进行了一次专题演讲活动, 要求学生走上讲台, 用一分钟简短的时间, 讲述一件留在自己记忆深处的父母关爱自己的事情。这项小小的活动在学生的内心激起了阵阵涟漪, 学生心弦的最深处一下子被拨动起来, 许多学生讲述的事情非常感人, 有学习中的, 有生活中的。在这样充满浓厚情感的氛围中, 学生的心灵再一次受到了震撼, 有效提升了思想教育成效。

5. 提升资源整合力度, 拓展教育教学空间

作为初中政治教师, 强化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不仅要立足课堂、教材, 还应当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以及社会整体环境、形势, 充分拓展教学空间, 将各种有利于教学活动的资源整合起来, 强化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功能。例如在教学《法律就在我们身边》这一课之后, 为了加深学生的遵纪守法意识, 笔者专门将学生带进少管所进行警示教育活动, 让学生听取在押人员的现身说教。看着与自己年龄相仿, 但境遇截然不同的在押人员, 听着他们声泪俱下的忏悔, 学生领悟到所有这一切都是法制意识淡漠造成的后果, 受到了深刻的警示教育, 这样的法制教育成效超过任何一种说教效果。除此之外, 笔者还结合学校各种实践活动, 深化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以及团结友爱等方面的教育, 均产生了明显成效。

以憲政民主原則主導政治改革 第11篇

中國當前的問題及其原因

中國目前面臨的問題不是局部性的、暫時性的和體制性的問題,而是總體性的、長期性的和制度性的問題,這些問題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決,執政黨必將重蹈蘇聯亡黨亡國的覆轍。

上述判斷絕非危言聳聽。近十年來,在缺失制度約束、法律約束和道德約束的條件下,經濟的高速增長並未緩解而是不斷加劇了社會深層結構中的各種矛盾,權貴階層與既得利益集團高度壟斷政治和經濟機會,社會分配不公和貧富差距日趨擴大,党和政府官員的大範圍腐敗已無法遏制,官民對立和衝突日益嚴重,民眾維權意識不斷高漲,群體性事件此起彼伏。尤其是薄熙來和王立軍事件,充分暴露出執政黨內不受約束的高級幹部,利用公權力在破壞法治、貪污腐化、道德淪喪等方面已經完全突破了人性底線,突破了人民可以容忍的底線。他們的所作所為極大地摧毀了執政黨的公信力,使執政黨遭遇了空前的政治信用危機。當政府發言人和官方媒體一起公開撒謊時,當真相只能以所謂“謠言”方式傳播時,當人民不再相信和理解政府所講的一切時,執政黨的執政基礎實際上已經動搖,其執政的合法性已經陷入在深刻的危機之中。一個失去了人民信任和支持的政權,一定無法長治久安,這是被歷史反復證明過的真理。

造成中國目前這種局面的原因並不難以發現,學者們持續發聲,呼籲新的改革;民間議論洶湧,直指制度弊端。黨內黨外的絕大數人,實際上都普遍認識到了,中國各種現實的和潛在的危機,是不民主的制度造成的,是改革長期停滯造成的,是完全脫離法治軌道的維穩體制造成的。

鄧小平在1980年《党和國家領導制度改革》這篇綱領性文獻中,對執政黨高度集權的制度弊端是有深刻的剖析,他指出:“從党和國家的領導制度、幹部制度方面來說,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義現象,權力過分集中的現象,家長制現象,幹部領導職務終身制現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權現象。”“它的主要表現和危害是:高高在上,濫用權力,脫離實際,脫離群眾,好擺門面,好說空話,思想僵化,墨守陳規,機構臃腫,人浮於事,辦事拖拉,不講效率,不負責任,不守信用,公文旅行,互相推諉,以至官氣十足,動輒訓人,打擊報復,壓制民主,欺上瞞下,專橫跋扈,徇私行賄,貪贓枉法,等等。這無論在我們的內部事務中,或是在國際交往中,都已達到令人無法容忍的地步。”現在重溫小平的這個講話,他所提到的這些問題,在三十多年的時間裡,何曾解決了幾個?現在問題的嚴重性何止“令人無法容忍”,實際上已經到了亡黨亡國的程度。僅從薄熙來一案中就可看出,一個政治局委員,寡廉鮮恥,為所欲為,無惡不作,可謂喪盡天良。這樣一個道德品質極其惡劣的人,居然一路高升,其治下的重慶,肆無忌憚的“黑打”居然引來無數高官前去站台捧場,整個國家機器均被其公然踐踏法律的行為所綁架。此種現象,難道不是文革再現?難道不是法治的大倒退?難道能讓人民長期容忍?

鄧小平明確提出的党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本來是解決上述制度性問題的根本途徑,也是防止出現薄熙來式腐敗分子敗壞執政黨合法性和純潔性的惟一正確方式。按照鄧小平的設想,“在經濟上,迅速發展社會生產力,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在政治上,充分發揚人民民主,保證全體人民真正享有通過各種有效形式管理國家、特別是管理基層地方政權和各項企業事業的權力,享有各項公民權利,健全革命法制。”執政黨只要真正做到了這兩點,何愁不能獲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何至於會遭遇現在這種喪盡民心的局面?恰恰是因為在近二十年裡,執政黨沒有全面貫徹鄧小平的改革思想,沒有繼續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更沒有及時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尤其是沒有進行党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才導致目前權力失控、腐敗惡性膨脹、社會不公加劇和民怨沸騰的危機狀態。執政黨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如此脫離人民群眾,如此害怕人民群眾,如此不敢向人民群眾講真話。在十八大召開前夕,全國到處都進入了公安武警誓死保衛的總動員,在以前何曾有過這種情況?難道現在已經是臨戰狀態,要與人民為敵?如果說共產黨現在還是在野黨,還像六十多年前那樣在國民黨的統治之下,它一定會說,這已經是革命的前夜了。

當制度弊端引發的各種深層矛盾不斷表面化和公開化之後,執政黨不是以客觀理性的態度去正視這些矛盾,不是以全面改革的方式去轉化或改造產生這些矛盾的基本機制,不是以法治的方式去滿足人民合理正當的訴求,反而是以暴力鎮壓、封殺輿論、強制民意、金錢收買等極端手段,建立起一個所謂的“維穩”體制,試圖以傳統的專政方式強行壓制矛盾,控制一切群體性事件,以維持表面的穩定和繁榮。“維穩”體制,沒有民主,沒有法治,沒有正義,沒有道德,沒有人性;它只能依靠暴力平息事態而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矛盾,它是在積累矛盾、激化矛盾、培養更大範圍和更加激烈的矛盾衝突;它前所未有地製造了人民和執政黨的對立情緒,引發人民對政府的不滿、不信任和不合作,甚至引發人民對政府的仇視和反抗。

“維穩”體制和執政黨的腐敗,雙重地製造了執政黨的合法性危機,完全和改革背道而馳,和民主化與法治化背道而馳,和世界潮流背道而馳。

憲政民主改革的時機

已經成熟

党和國家領導制度的固有弊端,沒有全面改革的勇氣、綱領和具體行動,以暴力控制為主的“維穩”體制,是中國目前腐敗難以遏制、執政黨公信力下降和社會矛盾不斷激化的三個主要原因。這表明,按照執政黨傳統的統治方式,已經無法有效合理地管理國家和社會,它不能公平公正地實現人民的各項經濟權利,也不能合法地保證人民的人身安全和財產安全,更不能滿足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要求。因此,必須尋求党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根本改革,必須進行以憲政民主為導向的政治體制改革。

現行党和國家領導制度,作為執政黨暴力奪取政權的產物,有歷史賦予的合法性和正當性。在國民黨的專制統治之下,中國共產黨以武裝鬥爭、統一戰線和群眾路線為三大法寶,最終從小到大,從弱到強,戰勝國民黨,取得全國政權,表明在戰爭的特殊選擇機制下,勝王敗寇取決於人心向背,取決於人民的支持。說歷史選擇了共產黨,這話沒有錯。但是,共產黨成為執政黨之後,其施政路線、政策和措施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是否符合歷史發展的正確方向,最終還是要有人民來評價,由人民來選擇。

中國共產黨連續執政已有六十餘年的歷史了,人民共同經歷和見證了它給人民所帶來的輝煌、曲折、災難和復興,不管在何種情況下,人民始終給予執政黨以理解和支持。尤其是對於文革這場民族災難,人民和執政黨一起在反思,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文革的產生,使黨、國家和人民遭到建國以來最嚴重的挫折和損失?執政黨對此是有深刻的總結,《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指出:“我們沒有能把黨內民主和國家政治社會生活的民主加以制度化,法律化,或者雖然制定了法律,卻沒有應有的權威。這就提供了一種條件,使黨的權力過分集中於個人,黨內個人專斷和個人崇拜現象滋長起來,也就使黨和國家難於防止和制止‘文化大革命’的發動和發展。”

正是基於文革的沉痛教訓,執政黨十一屆三中全會,著重提出了健全社會主義民主和加強社會主義法制的任務。1980年,鄧小平關於党和國家領導制度改革的講話,明確提出:“我們過去發生的各種錯誤,固然與某些領導人的思想、作風有關,但是組織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問題更重要。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小平還提出了這樣的問題:為什麼資本主義制度所能解決的一些問題,社會主義制度反而不能解決呢?“斯大林嚴重破壞社會主義法制,毛澤東同志就說過,這樣的事件在英、法、美這樣的西方國家不可能發生。”在小平看來,“這個教訓是極其深刻的。不是說個人沒有責任,而是說領導制度、組織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域性、穩定性和長期性。這種制度問題,關係到黨和國家是否改變顏色,必須引起全黨的高度重視。”小平還特別提到:“只有對這些弊端進行有計劃、有步驟而又堅決徹底的改革,人民才會信任我們的領導,才會信任黨和社會主義,我們的事業才有無限的希望。”

無庸諱言,鄧小平關於党和國家領導制度的講話,迄今並未實際地轉化為一場政治體制改革。近三十年來,經濟的市場化改革已經完全破局,趨勢已經無法逆轉,但是,政治的民主化和法治化仍然步履維艱,政治體制改革完全沒有破局。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社會的穩定和秩序,先經濟後政治的發展順序,公民社會的培養,政治民主的社會條件和文化條件,這些都是必須首先考慮的因素。從東亞威權國家的轉型歷史來看,威權體制下發展市場經濟,亦有成功的經驗。因此,自1992年小平“南巡講話”以來,中國實際上實行的是“國家主導的社會(市場)發展模式”。國家的主導作用,不僅體現在國家對經濟的調控能力、資源整合能力和發展能力上,而且還體現在對政治的高度控制和壟斷上,以威權化的方式管理社會,形成了現在的“維穩”體制。

“國家主導的社會(市場)發展模式”,在近二十年裡,取得了驚人的經濟績效,在國家和市場的雙重動力之下,經濟迅速發展,經濟總量已躍居世界第二。這不能不說,這種發展模式是有巨大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看不到這一點,不是實事求是的應有態度。但是,同時也應該看到的是,在這個模式下所取得的發展成績,是付出了許多重大代價,包括資源的耗竭,環境的破壞,人權的損失;更重要的是,它引發了一系列制度性問題,官員腐敗、社會不公、貧富差距、道德淪喪、群體性事件,均是這個模式發展的必然後果,是不受約束的國家權力和不受節制的資本高度結合的產物。所有這些問題和後果,長期被掩蓋在經濟繁榮的表像之中,執政者看不到或不想看,以為這樣的發展模式可以長期持續下去。但是,問題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制度內在的弊端,如同人的身體,在致命疾患的潛伏期間,根本無從發現和感受其痛苦,一旦意識到自己身體出了問題時,或許已到了疾患的晚期。從這個意義上說,近二十年來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在積聚國家財富和國民財富的同時,其實也在積聚著一系列制度性和社會性的問題。尤其是在近十年裡,原來潛伏在體制深層的矛盾正在不斷地暴露出來,以前可以視而不見或可以暫時擱置的問題,現在已經無法回避。尋求新的制度安排和新的發展模式,已經迫在眉睫。

不管從政治學的原理來看,還是從現代社會轉型的歷史來看,面向現代化的各種威權型體制,本質上都是一種過渡性體制,它們最終都要被民主的憲政的政治制度所取代。在過渡期裡,執政黨必須考慮威權化的治理能否長期有效,前所未有的社會矛盾能否按以往的方式加以化解,以及如何在舊制度失效的前提下尋求新的制度安排;而民間的力量則必須考慮在現有威權體制下如何促成新的制度要素的生長,以何種方式構建社會良性互動的格局。如果兩者思考的方向是一致的,社會的轉型將自然導向改良的或改革的方式,否則,執政黨和民間力量的雙重失控必將為中國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臺灣的民主經驗值得總結和借鑒,這是威權主義體制在執政黨的主動開放和引領下,逐步從一黨專制轉變為憲政體制,經過兩輪政黨輪替,已基本確立了民主的政治制度安排和社會秩序,期間建立了對歷史遺留問題的解決補償機制,鼓勵社會和族群的和解,避免社會陷入清算和報復的軌道,通過民主的方式解決政治權力的來源和制約等根本性問題。當然,臺灣的經驗不可能現成地搬到中國大陸,中國的確存在著其它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都無法構成的特殊性:廣大的國土,眾多的人口,發展不平衡的區域,複雜的民族關係,脆弱的資源條件,競爭日趨激烈的國際關係。但是,經過了三十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已經具備了憲政改革的有利條件。經濟的發展,人民的良知和善良,中產階級和知識分子的理性,社會普遍要求憲政改革的共識,已經形成了推動中國社會轉型的積極力量。執政黨只要因勢利導,主動領導改革,充分調動各種優勢,整合各方資源,是一定能夠在改革中重塑合法性,成為憲政民主事業的領導力量。

憲政民主改革的基本原則

以憲政民主為導向的政治體制改革,是對党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根本改革,這是一項宏大的系統工程,必將廣泛而深刻地涉及到傳統權力格局和利益格局的重大調整,涉及到傳統意識形態的正當性和歷史的重新評價,涉及到傳統社會管理模式和民族管理模式的重大轉換,絕無可能一蹴而就。對於社會和執政黨來說,啟動憲政民主改革,意味著首先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是一個準備的過程,是一個達成共識的過程。在形成這個“第一推動”的環節中,執政黨的作用是關鍵性的,它的取捨和偏好決定了政治變革的具體路徑。因此,統一思想認識是最基礎的工作,也就是說,要把全黨全民的思想統一到憲政民主的理念上來。思想先於行動,猶如閃電先于雷鳴。為此,我提出憲政民主改革的十項原則。

1、憲政民主是世界潮流。

要避免革命,避免社會按激進的方式演進,堅持改良的改革的路線,只有憲政民主這一路徑,別無他途。用孫中山先生的說法,民主已是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以前以革命史觀來建構執政的合法性,以威權的方式來管理社會,在現在的時代條件下,已走到盡頭了。執政黨要從根本上認清這一大趨勢,要積極引領民主潮流,主動促進執政方式的改變,按憲政要求真正建設現代民主國家。

2、憲政民主是改革而不是革命。

中國的憲政民主建設,是現有政治體制的改革,其核心是党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而不是現有制度的根本性革命,不是傳統的改朝換代。這意味著是中國社會的一個基本共識:對執政黨革命歷史的正當性和執政歷史的合法性給予充分的理解與尊重,任何改革和變革都不是以顛覆這段歷史為宗旨,相反,是以此為前提來認同和共同建設新的憲政國家體制。

3、堅持民主、自由、人權的基本理念。

建立以民主、自由、人權為核心價值觀的政治理念,是憲政制度建設的根本依據,也是執政黨在革命歷史和執政歷史中曾經對人民反復作出過的莊嚴承諾。按照大多數的人的意志、要求和利益來領導中國完成向現代社會的轉變,執政黨必須真正建立起“權為民所賦”的制度安排,人民主權作為國家一切權力之源,應當成為現實政治制度的基石。

4、憲政民主是一個漸進過程。

憲政民主的政治理念轉化為現實的政治制度安排,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是一個從頂層設計逐步向現實各個層面展開的過程。在這裡,決不能摸著石頭過河,也不能以機會主義的態度,因人而異,因時而異;而是應該有明確的方向,堅定的信念,通過廣泛的社會協商,尋求符合中國實際的最佳改革路徑。

5、開放言論促進社會共識。

超越左右的意識形態,建構中國最廣泛的社會共識,以建設性思維代替批判性思維,積極倡導理性的寬鬆的社會協商和討論,進一步開放言論、新聞、出版、集會和結社等自由,落實憲法賦予人民的各項權利,充分尊重民意,鼓勵社會和解,營造全民祥和氣氛,為改革的深入發展創造良好的精神氛圍。

6、自上而下形成改革路徑。

在社會協商的基礎上,通過的黨的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形成關於政治體制改革的決議,明確改革的方向,落實改革的方案,確立改革逐步展開的時間表。本著先易後難、由上到下、積極穩妥、有序進行的原則,先行在黨內實行民主制,建立領導幹部選舉、使用、監督、罷免的民主機制,從根本上遏制黨內腐敗根源,重塑執政黨形象。同時,以黨內民主引領社會民主,積極規劃和建設民主試點或實驗區,由點到面,爭取用三十年左右的時間,徹底完成國家憲政民主轉型。

7、實現人民各項權利。

維護民權,維護人民的根本利益,尤其是要維護工人和農民的各項權利。國家已經擁有巨大的財政能力,有責任有義務回報社會。土地應該歸農民所有,進行第二輪土地改革,真正實行耕者有其田,對於國家已經低價徵用的農民土地酌情給予補償,堅決制止以任何名義對農民土地的不法徵用;對於在國企改制中的下崗職工,給予特殊的社會保障待遇,從經濟上落實工人階級作為國家主人翁的地位;對於在歷次運動中遭遇過不法迫害或不公待遇的國家公民,均給予國家賠償,以此構建社會對歷史問題的妥協機制,實行民族和解。

8、培育公民社會。

發展社會自主組織,壯大民營經濟,培養公民社會,是建設現代民主國家的基礎,也是避免社會陷入無序暴力狀態的根本保證。社會的自組織化程度,是社會現代化的應有之義,它標誌著社會以理性的契約的精神來行使自我管理,在法律的軌道中解決社會不同利益集團之間的矛盾,用協商、妥協與和解的方式化解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如果社會在政治的高壓下始終處在碎片狀態,社會的穩定和有序就無從談起,社會無組織化恰恰是政治動盪和革命的溫床。

9、建立民主和法治的權力結構。

民主的政治制度安排,不管是否採用三權分立還是五權分立,在權力配置上,均應著眼於權力的產生、權力的制約和權力的歸宿這三大政治元問題的解決。中國可以嘗試創立區別于西方的民主制度,但權力應當有來自於人民的授權,權力應當有來自於人民的直接和間接制約,權力應當有最終歸還給人民的意願,應該是中國式民主的應有之義,也是馬克思主義民主觀的核心思想。圍繞著這三個政治元問題的解決,必然涉及到人民的選舉權、監督權和自治權等政治制度的安排,沒有這些相應的政治制度設置,民主只是一句空話。憲政民主制度建設是政治體制改革的根本任務。

10、憲政民主是中國轉型的惟一選項。

民主是中國目前的惟一選項。是否實行憲政民主制度,決定了中國執政黨是否能夠繼續擁有執政合法性和人心向背;決定了中國是否能夠從根本上解決當前和未來所面臨的一系列社會問題;決定了中國是否能夠以和平的方式最終解決臺灣問題統一中國;決定了中國是否能夠以民族平等和民族自治的方式徹底解決民族矛盾;決定了中國是否能夠以一個民主國家的形象真正承擔起主持國際正義和道義的歷史責任。

推进民主政治改革

推进民主政治改革(精选11篇)推进民主政治改革 第1篇关键词:新时期,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发展,有效途径一、推进农村社区发展,维持农村稳定...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