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高考故事范文
1977年高考故事范文第1篇
1997年是高考恢复的一年,也是改变个人和国家命运的赶考,它被诸多评论家称为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拐点”,它所恢复的不仅是参加了那场考试的考生的信心,更是历史的转折,民族的觉醒。电影呈现的便是1977年高考改革的日子里,那些普通人,为了改变命运所做出的挣扎!在1977年之前,许多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在那种条件下,没有任何的复习资料,但是人们的复习热情没有因此而减少。
我始终难忘的,是听到这个消息时,他们的激动,惊喜,那种无以言表的神态。
当要恢复高考的消息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不胫而走时,希望的火中开始复苏,他在每个青年的心田上冉冉升起,我要读书,我要考大学,这个呼吁在那个年代,在那片荒原上是这么的突兀,这么的刺耳,可能吗?开始时是没人敢相信的,是的,相信这句话,在那个年代需要大多的智慧与魄力。可是,当阿三抱着收音机出现在众人面前,当宣布恢复高考的声音从万里之外传来,这片火终于迎风而起,燃烧了着万亩北国的广土,这个冬天注定不平凡,这个1977注定改变这一
群知识青年的命运,注定改变中国的命运。当这片火迎着北国的风熊熊燃起的时候,热血在这一刻霎时奔涌
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
他们要考试,要改变命运,他们想为自己,去搏一个未来。没人能阻挡他们的脚步:十一年的时间,不能;场长的反对,不能;恶劣的环境,不能;路途的辗转,不能。是的,任何东西都不能。当场长舍不得他们抛下辛苦耕耘的农场而想法刁难的时候,他们一理抗争,不成,便绝食抵抗。他们是宁愿死去,也不愿与梦想隔绝的。 当拖拉机坏掉,当时间急迫,他们毅然决然的选择用脚步丈量这抵达梦想之路。他们在雪中奔跑,在林间穿梭,一个跌倒,另一个拽起;一个倒下,一伙人把他托起他们就这样狂奔,从黑夜奔向黎明,从现实奔向梦想
“如果这是你的孩子,你敢么?”听到这句台词,想必心中都是百味呈杂吧。带着“历史反革命”的高帽的陈老师不远万里从上海赶到东北,冒着畏罪潜逃的风险,为的就是送一套高考复习资料给自己的女儿陈琼,可是却无法得到女儿的谅解,面对向他索要证明材料的愤怒的女儿,他显得那样的无奈与心痛,这是时代的罪过。为了帮助想要考试的孩子,他又应求冒充招生办的主任,最后又为了自己的女儿伪造了一张证明。这是一个父亲的力量不顾一切。
最终,他们冲破了一切,抵达了梦想。
1977年高考故事范文第2篇
电影叙述的是东北某农场几个知青在1977年高考前后所发生的故事。在那个年代,他们已经被日复一日的单调劳动折磨得失去所有的希望,直到高考制度恢复,他们犹如黑暗中看到曙光。于是他们开始为命运搏击抗争,期间发生的友情亲情爱情,皆散发出人性的光芒。结局自然是欢喜的,甚至带着理想主义色彩,因为所有的矛盾都在互相理解中悄然冰融。这是电影刻意为之,把一段辛酸的历史变为回忆中的暖色。毕竟已经过去了30年时光,得益于1977高考的社会精英,回望那段时光,原来承受过的苦难蜕变成骄人的阅历,难免生出某种豪情在他们的推动下,民族前进的车轮再次滚动起来。
这也使得我们观看这电影的时候,不由感叹:1977年的高考,作为历史的一页,已经翻过去了。现在高考已经持续了30几年,有许多人通过高考进入自己理想的大学。现在的我们复习时,环境是多么的好,复习的资料又是那么的齐全,然而,现在有的人复习的热情却不像以前。我们是否应该反省一下,我们读了这么多年的书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将来考上理想大学,再找到一分好的工作。如果我们现在整天的无所事事,那等到高考成绩下来时,我们就会后悔莫及了。所以,我们要向影片中的人一样,不畏任何的艰险和困难,为着自己的梦想一直拼搏。
在我们频频对高考质疑的今天,看看电影当中的人们对高考的期盼与感激,未尝不使得我们再一次反思,是我们要求的太多,还是高考制度本身有问题。
《高考1977》这部电影,大概是想通过1977年恢复高考这一消息在东北某农场发放前后,众知青、农场场长以及与这些知青相关的亲人们的思想、生活随之而发生的各种改变,以及在那个年代特殊的大环境下他们之间所产生的一系列矛盾,展示出1977年“高考恢复”这一历史事件在我国近代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里程碑意义,说明这个改革对于我国近代人才、文化、知识、科技乃至经济等各个方面的重生、崛起与迅速发展的伟大作用,让我们再次充分认识到,一个国家的发展不能离开人才、知识、科学与文化的根本思想。一个人,不能没有文化,没有知识。一个民族,更需要文化、需要知识、需要科学。
高考,对于每一个在读大学的中国人来说都是一个难以释怀的历史名词,以其独特的经历印刻在人的心底。或许信息,或许悲伤,只因为因为这两个字,每个人的人生都在此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然《高考1977》带给我们的是一次深深地感动,在我们的内心深处都是一次史无前例的震撼!
那个年代的人对知识的渴望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那是在精神上一次纯粹的追寻,那是一种对命运的孜孜不倦的追求,那是一种对未来不屈的坚持。影片中最让我感动的是她们追逐火车时表现的那种执着。可以看出,导演也在此处大力的渲染气氛,镜头给的很足,给人以视觉上的震撼!
生活就像这部电影中说的一样,机遇都是为有准备的人的。不管处于什么样的的状态,人们不应该对生活失去希望,在任何时候人都应该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不断去追求卓越,不断去学习,不断地去求索!
在那历史的变革处,国家开始改变,开始天翻地覆的变化。在国家变迁的大背景下,围绕着“知青”的种种事情随之涌现。陈琼的父亲陈甫德开始冲破枷锁,为了女儿的命运;老迟坚持组织纪律、守旧而阻挡知青的命运;知青们的苦苦寻梦历程,为历史的变动而牵绊。
志愿报考和单位推荐的颠覆、青春的萌动和农场管理者思维的差异、渴望改变命运和家庭成分历史“斑点”之间的鸿沟是影片的主线,贯穿始终。
“让祖国进行挑选,要把文化水平最优秀的选拔出来上大学,只有这样才能鼓励青少年沿着正确的方向去做科研,打好攀登科学技术高峰的基础,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贡献他们的聪明才智。”
影片中很多细节值得品味,上大学与工作挂钩,个人报名,通知投票,组织审查,旧有的模式局限了人才的发展,可是为了这个机会,即使是抗包出线,弱小的根宝还是义无返顾的去抗。
图书馆里的图书全被封条封存,向阳中学的革命委封的中学复习资料还是被陈甫德偷出来,拿给女儿为高考准备。
提到他们到农场8周年时,没有一个人高兴的起来,他们看似习惯了战天斗地的生活 ,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涌动的梦想。面对难得一遇的机会,即使困难重重,每个人都毫不犹豫的去努力拼搏、追求,即使是谣言也要去尝试。
传言、迟疑、猜测、激动机遇的大门不再是一张薄而沉重的推荐表,而是向每个急于改变命运的知青打开了。 的却,地里的庄稼一耽误就是一年,可是那年代的高考一耽误就是11年,一代青年,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被耽误了11年,带来的历史伤痛那是无可抹去.
特殊岁月里的激情燃烧,时代转折中的人性复苏.更重要的是他们对于知识的渴望,那种源于对改变命运的迫切追求,正是这样的执着,深深地震撼着我们.
国家与个人是紧密结合的,个人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进步.可是,如今的我们是否忘记了自己人生的责任,是否淡忘了对社会的,是否遗忘了国家对我们的使命召唤.
1977年高考故事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