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人曲�电影 文学剧本�〔苏联〕耶· 格 里果 利耶失冯 由礼胡榕译苏联影片《恋人 曲》 于 ��� 年拍成, 在全 苏 电 影节上 得过 一等奖,又 在 卡 罗维�发 利 国际 电影 节上 获得 大 奖。剧 作者 耶�格 里果 利 耶 夫毕业 于苏 联国立 电影 大学, 写过《我 们 的 家》、 《 维克多· 契尔 内舍夫 的 三天》 、 《热 雪》 等电影剧 本。 导演 阿· 米哈尔科夫 一康察洛夫斯基 也毕业 于 电影大 学, 是 罗 姆 的学 生, 拍过《第 一个教 师》 、《万 尼亚 舅舅》 、《 贵族之家》等影片。 他 最 近拍摄 的《 西 伯利 亚 颂》 在苏联 国 内外 引起重 视,并在 ����年戛纳国际电影节上 获得评委会特 别 奖。《恋人 曲》公映后, 苏 联 电影界的一 些 领导人 和 有 影响的 理 论家便大 肆吹捧, 主 要从“诗的 电影”角度 给 予高度 评价。苏联 国家 电影委 员会主 席弗· 叶尔马 什说�“ 《 恋人 曲》以 诗 的风 格 拍 摄, 其特 点是奔放的情 绪性、 动 作的 紧 张性、 隐喻性的世 界视 象、 激情镜头与心理 镜头 的对 比。 ” 苏联 电影协会理 事会第一 书记勒�库里让 诺夫说�“ 《 恋 人 曲》 的 导演坚 决避 免故 事片的 生 活可信性和严 谨纪 实性的 陈规 旧 套。他 强 调影片的导演形 象,尽 力探 索 隐 喻性。 ”电影理 论 家格洛莫 夫 则认 为, 《 恋人 曲》前 面大 部分 是 按照“诗的 电影” 美学 原则拍摄的, 主 人 公 结婚 后的 家庭 生 活部分 则 是 按照“散 文 电 影” 美 学原则 拍成。作者 还 有 意把前部分拍 成 彩 色片, 后 部分 拍成黑 白片, 以资 区别。这 是“诗 的 电影”和“散 文 电影” “共 生” 的 代表作。有 些评�����论家 指出, 贯串整部影片的号手特卢巴奇是一 个隐喻形 象, 象征“善良和 理想” , 而剧 中对 话 以诗体写 出, 更 显其“诗的电影”特色。所谓“诗的电影” 导源 于二 十年代法国的一个形 式 主义 电影流派—先锋派。 他们 把电影看作表现“ 主观幻觉” 的手 段,宣扬“幻梦 的境界是 最崇 高的 电影 领域” 、 “主观 联想 的绝 对自由” , 热 中于 探索 电影隐喻, 反对电影情节。爱森斯坦、 杜甫仁科等苏联导演批判了先锋派 唯心主义 美学 基础, 吸取 其中关于 电影隐喻和 造型形 式 的某些经 验, 以“诗的电影” 体现 无 产阶级革命 斗争, 拍 出了一 些 优秀影片。 可是到 了三十年代,“诗的电影” 已不能 适应时代需要, 很 快趋于衰亡,“散 文电影” 由此兴 起,强调 电影艺 术 应以 塑造人 物 形象为中心 任务, 通 过 连贯的 情节, 主 要由演员体 现 出革命者 的成长过程, 拍出 了《夏伯阳》 、《马 克辛三部 曲》 等 许 多优 秀影 片。苏 共二 十大后, 许多青年导演和 一部分 老导 演又热 中于“诗的 电影” , 用 以 体现所谓“时代精神” 。 塔尔科夫斯基及其影片《伊 凡 的童年》 就 是这一派的代表。“诗的电影” 的发展 在六十年代达 到高潮,以后仍继 续 发展, 但有些 苏联电影理 论 家认 为, 在七 十年 代, 更 重要 的是“共生”倾向, 即“ 诗的电影”与“散 文 电影”“融 合”在一起。同 时又 有 人提出 了所 谓“绘 画 电影风 格” ,鼓吹 主要靠绘画手段去体现 主题,要求把绘 画 艺术 的美学原则和表现 手段作为电影艺术风 格的决 定因素。�� ��年�月开始, 苏联 电影界就 风格问题展 开 了一 场历 时一 年的大 争论。争论 的焦 点之一就是应如何对待“诗的电影” 和“绘 画 电影风格” 。挑起 这场 争论 的是米哈尔柯维奇的《 电影风格 和影片风 格》 一文, 他极力 宜扬“绘 画 电影风格” 。 支 持这 一主张 的布列曼 认 为, 这 种风 格“在七 十年代中期虽还不 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