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火烈鸟2025-11-191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范文第1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说出《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对民族危机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了解义和团反侵略斗争的史实,对比清政府的软弱无能,认识中华民族危机及全面加深的重要原因,培养学生探究学习、交流合作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由学生主讲、编"顺口溜"、动手设计"历次侵华战争、签订的条约及影响"的知识结构图等形式,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体现了"活动、民主、自由"的新理念,使学生"乐学""善学""会学""巧学"。

运用图表,比较历次侵华战争,得出中国正在遭到越来越多的国家侵略的史实。比较历次战争签订的条约内容,得出中国人民遭受的灾难越来越深重的史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八国联军的暴行给中国人民造成深重的灾难;《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向清政府进行的又一次穷凶极恶的敲诈勒索;处于弱势的中国人民是不畏强暴的,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应勿忘国耻,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

难点 《辛丑条约》的影响;如何理解清政府是"洋人的朝廷"。

教学过程与方法: 【导入新课】:(3分钟) 首先引导学生复习:近代以来有哪些国家发动过侵略中国的战争?大规模的战争有哪几次?结果怎样?都签订了哪些不平等条约?(英法俄日;三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 然后导入新课:历史进入20世纪,中国的主权和国家尊严再一次遭到破坏。八国联军的侵华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丑条约》的签订也使中国人民陷入了苦难的深渊。

【讲授新课】:(25分钟)

一、八国联军攻占北京:

1、八国联军侵华借口--义和团: 首先,对于"八国联军"要让学生进行识记:"英俄德法,美日意奥"(因祸得福,美日依靠)。同时,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八国联军为什么要发动侵华战争?他们的借口是什么?"(列强在华掀起瓜分狂潮后,经济、政治和精神上的侵略引起了中国人民的反抗,其中以义和团运动最具代表性。因此,1900年八国借口义和团运动损害了他们的在华利益,发动了又一次的侵华战争。) 其次,对于"义和团"指导学生通过读书了解以下几个问题即可。①义和团是个什么组织?成员有哪些?(民间秘密组织、农民和手工业者;)②义和团的兴起原因是什么?(清末的阶级矛盾)③义和团的壮大原因是什么?(民族矛盾的激化)④它为什么要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在民族矛盾激化的情况下,被清政府利用。)⑤你认为应当如何看待在当时情况下的"义和团运动"。(它是一支比较松散、落后的团体,可以一时抵抗侵略,但最终要失败;但是,它体现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抵抗的巨大力量。)

2、八国联军侵华过程: 对于八国联军的侵华过程,引导学生利用地图册从两个阶段来掌握。

第一阶段:从1900年6月发动战争到廊坊阻击战。侵略军人数:2000多人,西摩尔(英);进攻路线:大沽--天津--廊坊;中国人民的抗击:廊坊、杨村等地阻击战;结果:侵略军狼狈败回天津。 第二阶段:从1900年7月到8月攻陷北京。侵略军人数:2万人;进攻路线:天津--北京;结果:7月攻陷天津,8月攻陷北京;原因:侵略军准备充分,在京各国使馆卫兵和传教士积极配合。中国人民的抗击:义和团和清军围困西什库教堂和外国使馆。

3、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的暴行: 由于此部分为小字,所以,以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学为主。但需要学生掌握三方面: ①北京沦陷后,清朝统治者如何对待?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仓皇外逃西安,并在途中下达了对义和团的斩杀令,希望以此换取与侵略军的和谈。

②义和团的命运如何?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问:还有哪一次农民运动的命运和它相似?--太平天国运动;) ③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的暴行。对此教师首先指出:联军在攻陷北京后,在中南海设联军司令部,对北京实行各国分区占领,特许军队公开抢劫三天。然后指导学生在读书后找出:联军在北京犯下了哪些罪行?(从烧、杀、抢、掠几方面来引导学生。)

二、《辛丑条约》:

1、《辛丑条约》的签订: 要求学生掌握:条约签订的时间、代表和意义。(1901年9月;清政府全权大臣李鸿章与英俄德法美日意奥等国;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最终结果,而且条约的内容和影响都是空前绝后的。)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范文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范文第1篇知识与能力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说出《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对民族危机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历史...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